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二梯次)6


 2010/8/3    下载DOC文档    

幸福人生讲座(第二梯次)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六集)  2005/7/26  台湾中坜善果林  档名:52-136-06

  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们早上有提到理智在能判断轻重缓急。要学习理智必须好学,所谓「好学近乎智」,好学才了解到什么是值得学的东西。假如他学错了方向,那不叫好学,那叫追求、追逐。曾经我也接触很多形形色色的人,他们也常常参加演讲,课程也非常的多,在这些课程上完之后,很多的人他遇到人就问「哪一个课程你上过没有,我已经上过了」。上了课以后最重要的是要断恶修善,而不是到处炫耀说哪些课我上过了,甚至於还有证书。这样的学习态度不只没有好处,还有坏处。要为了所谓「读书志在圣贤」而好学,不是为了追逐名、追逐利,这样的动机不叫好学。而且当我们为了名利去学习的话,很有可能会遇到错误的老师指引,因为现在这个时代,十个人讲课,可能有七、八个人讲的是错误的思想。

  我们早上也提到本末不可倒置,一个人人生的经营要从自我的智慧、自我的德行扎根,「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这样才是正确的道路。现在很多的说法刚好颠倒,「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他一开始就引领大众往名利的追逐路上去走。像很多年轻人,一、二十岁卷入了这种名利追逐,去从事一些事业去拉人头,自己还没有正式进入社会,很多社会的信用都受到相当大的影响,因为被误导了,觉得赚到钱就叫成功。他们把所谓成功、所谓受人尊重就是有钱,先入为主,年轻人假如被误导了,再要把他拉回来就不容易。

  我们曾经跟大学里的老师做过交流,我去讲了三堂课,每一堂课是三个小时,题目是「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如何透过传统文化的教诲建立和谐的社会。当然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核心就是道德。在课程当中我们也跟孩子讲到孝道,讲到如何恭敬待人,学生的反应非常的好。虽然他们也算是独生子女的一代,但我们也坚信「人之初,性本善」,有好的缘分出现,都能点燃他内心的善良。记得我在讲到孝道的时候,也看到底下很多大学生留下感恩的眼泪。

  三堂课上下来,他们学校的领导人也来听,深刻感觉德行重要,找我再去上第四堂课,上完课之后学校发了一个聘书给我,聘我在他们学校担任客座讲师三年。当学校有这样的需求,我们也觉得很安慰,因为这些大学生正值要面对社会,是否有健康的思想会直接影响他往后进入社会的整个状态。学校的老师就跟我提到,他说我们真的是在保护学生,假如让学生听到不正确的言论,将可能误导他的人生方向。

  就提到有请一些在社会当中生意做得还不错的人士回学校讲课,其中有一个做生意的人士上台来就对底下的大学生说到,假如今天你想要有所成就,事业要有成,你就要了解绝对不能重视道德,只要不杀人、不放火、不犯法,什么事都可以干。当台上的人这么讲,台下的学生响起一片掌声,这位老师在底下坐得很不安稳,如坐针毡。他告诉我,给予大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刻不容缓,因为现在太多的言论是错误的。而许多错误的言论,很有可能他讲了一百句话,有九十句是对的,十句是错的。而往往这样的错误思想特别容易让人接受,除非他有学到经典的教诲,他已经了解人生的是非善恶,不然纵使他是大学毕业,甚至有更高的学历,都很难不被错误的思想所误导,所以推行《弟子规》就显得格外的迫切。

  我在大陆期间遇到很多人学过邪法,上完课以后他都非常感慨,「假如我早学《弟子规》,我绝对不会陷入邪法的污染之中」,在邪法污染的时候六亲不认,伤透了父母的心。假如他学过「入则孝」,又怎么可能会被误导?在这个时代建立理智重要,必须先好学。好学的方向,在《大学》里说的,「明明德,亲民,止於至善」,我们时时想著要成就自己,利益他人,就不会陷入一种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追逐当中。

  我有一个朋友,他很喜欢看书,他看的书量远远在我之上好几倍,他在小时候就大部大部的心理学在看,那时候我还在那里打弹珠,还在那里焢土窑,现在想想还有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因为我真正开始读书,下定决心好学,就是接触圣贤的经典,在短时间几年当中,对於做人处事的纲领,时时都能提起来观照,不会混乱。而我这个朋友接触的书籍太多了,每个人写的角度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看法,他愈看愈模糊,往往面对一件事情,这样讲好像对,那样讲好像也对,常常在那里犹豫不决,就来找我讨论。我马上举几句圣贤经句、圣贤的理智对他说明,一讲就解决了。你这理智提起来就没问题。他对我讲,他说:「礼旭,我的脑袋可不可以跟你换一下?」他在那里也常常想得我们闽南语说滞塞不通,明明不想这么钻牛角尖,但是又止不住自己的念头,太复杂了。

  诸位朋友,一个心理学家四十岁写了一本书,然后六十岁又写一本书,有关教育小孩的书,你要看哪一本?四十岁的?六十岁的,为什么要看六十岁的?活到六十岁比较有经验,那四十岁的人?四十岁比较没受过污染,假如这么讲那人都白活了。两个讲的都好像有道理,有没有?四十岁比较没受污染,没错,六十岁好像比较有经验,也没错,但没受污染不代表有智慧,只是比较单纯,但是「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六十岁活得比较有经验。

  那我们要思考一下,人假如没有开智慧,活得愈老执著愈深,愈顽固,有没有?对!纵使你看了他六十岁的,他也确实满努力在积累经验,那也只是他一个人的经验,他一个人的经验可以把教育孩子方方面面的事理都掌握到吗?在心理学的范畴当中,有很多的作者他六十岁出一本,很可能八十岁又出一本,那你要看哪一本?八十岁,更有经验,讲起话来还可以「这个问题在我的看法…」。然后八十岁写的里面有一句话说「我六十岁的看法错了,诸位朋友,你一定要看我八十岁的」,然后你走到他面前,说「老兄,二十年前我用你教我的方法教我的儿子,现在你告诉我错了,我情何以堪,我教孩子能重来吗?」而孩子的思想不只影响他一生,还影响他往后的子孙。假如你的儿子又去当小学老师,那不就断人慧命了吗?那就很严重了。

  我们抉择要有智慧,抉择要看的书籍,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选择?所谓纲举目张,要读的就是做人做事的纲领所在,这样的书要赶快看,你就会判断,一会判断,面对知识你才懂得取舍,懂得谁是谁非,不然会搞得头脑乱七八糟。就好像我们早上提到,让孩子做家事还给他钱对不对?这本书是畅销书,人要有理智判断。当初有一位官员遇到老子,他有两个儿子,他就对老子说了,我有两个儿子,不知道以后要靠谁,您可不可以帮我判断判断?老子说好,他从身上拿了一把钱放在桌上,开始对两个儿子说,先对大儿子;大儿子比较憨厚,头脑比较没有很灵活,二儿子聪明伶俐,有时候还会讲很多好听的话,让父母很欢喜。诸位朋友,你假如有两个这样的儿子,你会疼哪一个?很有可能疼小的。我还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连续剧,他生了三个儿子,老大、老二从小很会读书,最后还出国留学,老三成绩不好,只读到高中毕业,诸位朋友,这个母亲最后靠谁养?老三,你们怎么这么有经验?

  当老子对著这个大儿子说:「你只要打你爸爸一下,这所有的钱都是你的」。这个大儿子虽然脑子不灵活,但是很憨厚,「做人怎么可以打父亲!」怎么样的利诱之下,死都不肯。老子看无法动摇他的决心,接著就看著二儿子,然后对他说:「你只要轻轻打你父亲一下,这些钱都是你的」。二儿子看看父亲,看看钱,走过去打父亲一下,马上把钱收起来,然后笑得很开心,因为赚到钱。老子对著他父亲讲:「你知不知道要靠谁了?」靠谁?靠老大。

  现在我们为人父母在教孩子自私自利,时时想到自己,不教他憨厚,觉得憨厚出去会被人家欺负,有没有?都教他利害,都教他只想自己,不要替别人著想,人家打你,你就把他打回去。这种教法我还听了不少。我对这样的家长说到,我说你教他人家打你,你就打回去,他慢慢暴力倾向就很严重,当他暴力倾向形成了,请问那个拳头最有可能打到谁?离他最近的人,当然是近水楼台怎么样?拳头一定打到他,不然打到谁?要冷静!

  果不其然,他的小儿子很聪明,后来去做生意,早就离他几千里远,是大儿子侍奉他到终老。当他去世的消息传到二儿子的耳中,二儿子想了一下,我这么来回还要十多天的路程,又要让我少赚多少钱,二儿子连最后帮父亲送终都不肯。我们有时候看到这样的例子会觉得这个二儿子很过分,但是当我们理智不清楚,往往二儿子就是我们自己教出来的。要会判断这些书籍的教诲是否正确。我们《弟子规》有没有教人要自私自利?「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能够掌握《弟子规》的纲领,那才是具备判断正邪的能力所在。

  在人生当中我们有很多的抉择,包含择友。诸位朋友,你们有没有教过孩子如何选择朋友?有没有?这个要不要教?小孩子从初中以后,影响他最大的人很有可能是朋友,你看五、六岁的时候都是「我爸爸说」,小学的时候都是「我们老师说」,上了初高中以后「我哪一个朋友、哪一个同学说」,受到同侪的影响,就要懂得择友。很多父母也常常会担心我的孩子以后出去会不会被带坏?会不会被坏朋友影响?有这个担心的举手,好,请放下。来,担心的状态理不理智?你看我们在担心的时候谁得到利益了?没有任何一个人得利益,这种事要不要干?但这种事我们常干。而当你在忧虑当中,你说我都自己在想,自己在担心而已,我都不影响别人。有没有可能?我们回想一下,小时候妈妈心情不好你知不知道?不讲都知道,家里每个人的心情状态、情绪状态都可以互相感受得到。当一个母亲不开朗,常常烦恼事情,她孩子的个性也很难乐观,你们注意去观察,当母亲常常烦恼孩子出去可能会被人家带坏,她的孩子也同样会担忧,同样会感受母亲的这个烦恼,搞得家里面紧张兮兮的。

  也有家长,我们在教这些做人处事的道理,他又有另外一个烦恼出现了,他说:「蔡老师,像我们这种方式教孩子,孩子出去社会会不会被人家欺负?」有这个担心的举手,「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告诉你,这句话绝对不在经典当中,经典绝对没有这种似是而非的言论,你要会判断,不然脑子都会搞糊涂。人善被人欺,能欺多少次?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而且人生很多的事都不是偶然的,当我们面临逆境,就当作是还债想,学到一次经验,往后不再重蹈覆辙,他是不可能再受第二次骗的,因为当他学习了这些经教之后,他自然而然懂得什么样的人可以亲近。我们《弟子规》有一章「亲仁」,「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他会懂得选择什么样的人值得亲近,什么样的人应该敬而远之,这样的担忧是多余的。

  从我个人的人生来思考,我毕业至今已经十一年了,到目前为止,在十多年的社会经验当中,我还没有被人家欺负过,很多家长的烦恼是多余的。不能随顺自己的想法,要用理智、要用经典来观照,经典告诉我们,「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所以你儿子是好人,他会跟谁在一起?跟好的朋友。而且诸位朋友你自己冷静去思考一下,当你的人生在某段时期提升得特别快,你的朋友也会跟著境界不同,当我们的水平比较低,在那一个时期的朋友就是狐群狗党多。确实很多的境界都是我们自己引过来的,你的心善,引来就是善人为伴,心贪婪,引来的都是牛鬼蛇神。要根据经典来思考才理智。

  而我从我的外甥身上也体会到一个道理,他的母亲二、三岁就开始教他学《弟子规》,而且不止读,还一句一句讲解给他听,提醒他要落实、要实践。有一天他跟著母亲一起到社区里跟其他的小朋友互动,一起玩耍,当他看到别的小朋友开口骂人,动手打人,他会马上拉拉他妈妈的手,说:「妈妈,他不可以乱骂人,他不可以乱打人」。他为什么会判断?因为当你教他孝是善,他知不知道什么是恶?知不知道?没有这么难,你们不要被我吓了,虽然我实在太狡猾,不孝是恶。当你教导他尊敬长辈,待人恭谦是善,他知不知道什么是恶?不悌就是恶。当他知道爱护他人是善,他也同时了解不爱护他人、欺负他人是恶。你明白告诉他什么是善,他同时能判断恶,这叫达到善恶分明。

  我们身旁有没有恶人?有没有作恶之人?你身旁有没有?都没有?你们已经契入大同世界了,恭喜恭喜,好现象。难免还是有一些作恶之人,但是为什么我们不受他影响?因为你会判断,你会敬而远之,你善恶分明。所以善恶分明的人,纵使遇到不好的缘,他也懂得避开,他不受影响。你要去期望你的孩子身旁连一个恶人都没有,那不可能。我们要了解宇宙间一个真相,任何的道理都不离这三个字,万法因缘所生,「因、缘、果」。一颗榕树的种子是因,要加上什么缘才能够成长?才能够开花结果?什么缘?这个假如叫学生来答一定答得很好,阳光、空气、水、土壤,生命三元素。他只用在生物考试上,他很难用在人生待人处事的分辨上。有这样的缘,而且这个缘还要都具足,才能达到结果。

  那我们看到,当一个人善恶分明,纵使遇到不好的缘,恶缘来了,也不会结恶果,因为要有恶因、恶缘才结恶果,有因无缘不结果,有缘无因,你所有的条件都存在,有阳光、空气、水,但是你却没有种子,也不结果。我们的心中没有恶的念头,纵使身旁有很多恶人,也不会招来恶果。我曾经看到一幕,有一个母亲接到警察局的电话,说她的儿子犯了很大的罪行,请她到派出所来关心一下。她接到这个消息很不能接受,她说这绝对不可能是我儿子,我儿子不会干这种事。当她走到警察局推开笔录室的门,看到坐在桌子前的人就是她的儿子,本来是说绝对不可能是我儿子,突然改口,都是被那些朋友带坏的。诸位朋友,假如你看到这一幕你体会到什么?第一个,孩子变成这样她了无所知。我们深思一下,您的孩子现在在想什么你知道吗?你的孩子每天在做什么你了解吗?第二个深思是真正遇到这么重大的事件,这位母亲却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推给谁?都是被那群朋友带坏的,从这个动作来看,她能不能教出很有责任感、很勇於认错的孩子?不可能,她时时都示范推卸责任给孩子看。

  我们教孩子最重要的一点,要教导他善恶分明,当他善恶不分明,他有可能是社会的负担。我在接触很多家长的过程,有时候高学历的家长不一定重视孩子的德行,有时候他学历很高,他不觉得老师懂的教育比他多。反而是很多劳工阶级的家长,他虽然学历不高,但是对老师很尊重,常常会说:「老师,你尽量教训我儿子没关系,玉不琢,不成器,好好多教育他、多处罚他,没关系。而我最害怕的就是这个孩子成为社会的负担,我不希望他能给我赚多少钱,我只希望我这个做父亲的不要让这个社会增加一个负担就好了」。我听到这样的话都会很感动,你看这位父亲还时时会想到不能造成社会的遗憾,应该造成社会的利益才对。

  我们从刚刚这位母亲的事例来深入思考一下,不好的朋友是缘,真正结这个恶果的因在善恶无法分辨,善恶不分这才是根源所在。当他学会《弟子规》了,他就懂得选朋友,懂得善恶判断。这个朋友《弟子规》能够做到几成就值得交了?诸位朋友,你觉得做到几成就可以交?三成,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来,你做到几成?有一个朋友他回去认真把《弟子规》从第一句看到最后一句,看完以后他对我们说到,我《弟子规》才做到一条,哪一条?「便溺回,辄净手」,这一条真的落实好了。我听到这位朋友讲这样的话我很佩服他,你看到他有什么特质?严以律己,他不会站在模糊地带,好像做到,好像没做到,他要求自己很彻底,没完全做到就不算。这样的态度他学《弟子规》相信会学的比别人成长得快多了,因为他诚实的面对自己,我们要看到他的优点所在。

  现在这个时代失教太多了,好几代了,只要这个朋友有希圣希贤之心,只要他时时发现过错,都懂得改过迁善,就相当不容易。而且当你送他《弟子规》,他能欢喜接受,他能依教奉行,这样的朋友就很难得。这本《弟子规》可以说是照妖镜,不只选朋友,还可以选什么?老婆,你怎么想这么快?顺序搞清楚,他会选择朋友也会选择老婆,因为在异性朋友当中他就懂得去判断。再来选择合伙人,选择你往后的企业同伴,不然你跟他合作,到最后他卷款潜逃,你几十年的努力化为乌有,你事业的合伙伙伴也要会选。再来选配偶。这些都要透过我们对善恶的认知清楚,《弟子规》就是照妖镜。

  你们不要以后每天拿著一本《弟子规》,然后这样照,要照别人以前先把自己照干净。其实人假如有悟性,你每天接触人事物都会开悟。我就记得有一次看一个电视广告,卖飞利浦刮胡刀,有一个新的军官上任,抬头挺胸,雄纠纠气昂昂,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走进厕所,刚好另外一位老军官正在刮胡子,这位新的军官上完厕所,与这位老军官同时站在洗手台的镜子前面,他就对这个年轻的军官说到,「要刮别人的胡子,先把自己的刮干净」,这句话很有味道。《论语》里面说「其身正,不令而行」,一个领导者自己先做好了,上行下效,你不命令属下,他感你的榜样、感你的德行,他很欢喜的跟著你做,你孝顺父母,他也孝顺父母;「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自己都做不好,要求他,虽然你用威势压他,他不服气,迟早会阳奉阴违。要求别人以前首先要求自己。而非常奇妙,当你首先严以律己,你不只不会很难受,你会觉得「德日进,过日少」,常常有法喜。

  一个人修学学问会痛苦,那是不愿意改过,有改过的话,就好像你本来背了很多的垃圾背在肩上,现在慢慢丢掉一些丢掉一些,身体愈来愈轻松,那才是圣贤君子的日子,这包垃圾就好比我们几十年所积累的坏习惯。人为什么背著垃圾还不愿意把它丢掉?因为他没有清楚认知这些是垃圾,很臭,在染著我们的生命,他还没有懂,真正懂了,下一刻想把它扔到九霄云外去了。假如我们没有认识清楚,就好比认贼作父一般,谁是贼?烦恼是贼,坏习惯是贼,还没认识清楚,每天跟它相依为命,对别人还说我的个性就是这样,你拿我怎么办?劝都劝不听。突然有一天把道理搞清楚了,下一刻绝对不愿再认贼作父了。有没有人背了一包垃圾,三十年之后有一个智者老者告诉他,这包垃圾是致癌物,很臭,你一看,真的很臭,然后突然又想,这包垃圾已经跟了我三十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跟了我三十年,跟我也颇有感情,舍不得扔,有没有人干这种事?有,不要干了。好,要懂得先从自己开始修正起。理得心安,人真正道理明白了,该舍的东西他会义无反顾放下,心里很安心,人生愈走愈自在,愈充满法喜。

  当我们拥有了理智,就能够去辨别。「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个入错行不只是选择一个行业,它还直接可以思考到你跟对了领导人才会有长远的发展。那你也要懂得选择好的公司领导人去跟随,同时要会看人,俗话说「可以不识字,不能不识人」,不识人很可能一辈子都遭殃。「女怕嫁错郎」也是同样懂得判断人的好坏。诸位朋友,你有教过你的孩子如何选择配偶的举手,好,这么少人。假如你的女儿嫁错了,能不能怪她?不能怪她,她没判断力怎么选对?假如你的儿子娶错老婆了,能不能怪他?不能怪他,因为在现在的社会当中男孩子选老婆第一个标准是什么?你看他从小接触电视影集里面每个女主角长得怎么样?都长得身材很好,脸蛋很漂亮,那就变成他潜移默化,找对象就是找这样的,都不用人教他,他就往这个方向走。

  一个男人只要好色,这辈子能不能有成就?太难了,你看我们历史上所有亡国之君,一定有一个特色,是什么?好色。现在社会当中很多的价值判断都有所偏颇,我们为人父母要警觉得到。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六年级写文章,什么题目我也忘了,里面刚好写到一段如何找太太,我在上面写了好几行,写到「一定要孝顺父母,一定要很节俭,一定要很勤劳,一定要…」,反正写了很长,我也忘记了。结果我的老师拿著我的作文本走过来跟我讲,他说你假如这样找老婆可能以后都找不到。我那时候才小学,为什么有这些标准?谁的影响?母亲。有一个好母亲,儿子找对象不会偏差太大。

  假如母亲常常不在家,常常穿的漂漂亮亮每天出去玩,你看你孩子找对象会找什么对象?有一个四年级的孩子跟他父母要出游,他的妈妈妆上得很浓,突然他的孩子对他母亲说:「妻妾切忌艳妆」。因为《朱子治家格言》里面有一句话说「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太太化妆不要化得太浓。他们夫妻两个相视而笑,然后妈妈走进房间去把妆化淡一点。这样的父母代表有智慧,只要孩子说的是对的,纵使他年纪小,我们也应该接受,应该反思。

  中国重要的经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五本经典,第一本《诗经》,孔老夫子非常赞叹《诗经》,能够把《诗经》里的义理领受来,这个人为人处事温柔敦厚。而《诗经》第一篇文章叫「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段文章其实它的深意是在描述周文王与太姒之间的夫妇情谊。为什么把「关雎」(是提到一种鸟类)这篇文章放在首篇?一定有它很深的含义。儒家的教诲首重伦常大道,而五伦关系最重要的是哪一伦?是夫妇,它是五伦的根本所在,有夫妇关系才会延伸出父子、兄弟,选择对象就显得格外重要。

  「窈窕淑女」,窈窕是选择太太的标准,什么叫窈窕?我在一个初中演讲,有一位女同学举手「身材姣好的女性叫窈窕」,整个意思被扭曲掉了。不是外貌,窈窕是指有贤德、有德行的女性。现在很多圣贤的意思我们要赶快把它导正,追本溯源。这节课我们先上到这边,谢谢大家。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