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中国远祖如何教导他的后裔(第五篇)求学问是一个放
放下心中的执着点
其实求学问是一个放下的过程,放下很多的执着点,心里就没有罣碍。心里一没有罣碍,心清净了,就长智慧。假如每一天罣碍的是想吃些什么,想穿些什么,想玩些什么,那整个意志都耗在这些欲望的追求上,心志不会清朗、不会长智慧。反而一切都随缘,什么都好,所有物质的享受都带着感恩的心,那吃什么都好。所以在吃的过程当中是格物,是窒欲的过程,放下欲望的过程。所以人欲望会越轻,智慧就越长。所以何处是学习呢?一切时、一切处是学习。今天吃饭的时候,这个菜很好吃,假如我们产生贪着了,那智慧就下降了。假如我们边吃,提起的都是众人的付出,感恩众人的心,那这个吃当中是提升自己的心境。所以会不会学,差别很大。会学的,在一切境界当中提升;不会学的,在一切境缘当中产生执着点。
刚好有一次跟一些老师到一个地区去分享交流,出去的时候都是一次要四、五天左右,结果其中有一位老师去的隔天眼睛有一点血丝,她说昨天没有睡好。她也提到了她很认床,她要睡的就是她自己的那个枕头才行,才睡得好。你看睡觉会不会堕落?睡觉也会产生贪着。所以人要无有罣碍,其实我们身边这些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不都让我们产生心里的罣碍、心里的烦恼吗?人都有烦恼了,怎么去帮人家开智慧呢?
息灭贪瞋痴
智慧都是从息灭贪心、贪着来的。哪一个境界不是让我们放下贪着呢?这个是会修。
瞋,坏的脾气要放下来,那一切境缘都在让我们放下坏的脾气。其实坏脾气从哪里来的?顺自己意思的就高兴,不顺自己意思就生气了。那情绪一上来,怎么去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不可能。
再来,愚痴,对很多的道理不明白、不清楚,顺着自己好恶的心。其实我们看这么多的父母,谁不爱自己的子女,可是现在把孩子教好的比例又有多少呢?明明是爱他们,怎么把他们教不好?这个就是没有智慧了,所以“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因为产生好恶了,对他很喜爱就有偏袒,就看不到自己孩子的缺点。所以“人莫知其子之恶”,人很难看到他自己最爱的那个人的缺点,看不到自己最喜爱的人的缺点,就很难不偏袒他。所以我们很冷静看,这个智慧真的会被好恶给障住。所以很多十几岁的年轻人出状况,一往前找寻他的蛛丝马迹,其实在这十多年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的亲朋好友,甚至于学校的老师都有提醒他的父母,可是父母都觉得,哎,我孩子很好,并没有这个样子。人莫知其子之恶。
小学五年级对人际关系的反思
其实我们的智慧洞察不足,想帮人都难。甚至于是跟我们关系越好的人,越容易堕落。怎么说呢?跟我们关系很好了,现在的人恭敬心不够,一跟领导关系好啊,这个傲慢心就起来了,狐假虎威就出来了。其实不要说别人了,我们容不容易啊?很容易啊。所以人真的不能宠啊,你最喜爱的人,你都应该用理智去对待,要“善相劝,德皆建”,甚至于彼此要严格一点,互相督促。不然真的我们那个傲慢的习气很容易上来,得意会忘形。
我记得我念五年级的时候,我们老师生产,来了个代课老师,这个代课老师跟我们年龄差不了多少,她好像高中毕业没多久,结果来代课,就像个大姐姐一样,她很疼我,哇,那不得了了,老师不在的时候,我就好像唯我独尊,真的是变形了。我奇怪了,我事后想想,都觉得那一段时间我怎么会变成这样?本来人际关系还不错,结果那一段时间连我最好的朋友都跟我断交了,看不下去了。你看这个老师这么宠爱我,结果我变成什么样子?仗势欺人,这是一点都不差。然后还会在众人面前好像特意去炫耀我跟老师好得不得了,所以习气使然,浑然不知。结果后来我的老师回来了,我马上变成什么样?好像很温顺的,头低低的,很忏悔的样子,就是一副小人的样子。来势的时候就这么嚣张,失势的时候就乖得跟什么一样,一点都没有君子的气节,因为那个时候还没读过《论语》。
结果从那一件事之后,我都感觉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要很谨慎,所以我反思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是在小学五年级,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虽然是蛮嚣张的,但是这个良心还起点作用,当我最好的朋友告诉我说,“你都全变了,你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我要跟你断交”。那个状态让我很深刻,也开始反思其实应该是要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人家现在是什么样的感受,设身处地为人着想。所以从五年级那一次之后,基本上就没有跟人处不好的问题了。
痛苦的根源是贪求
但处好有没有问题?跟人处得好也有问题,因为越看亲朋好友都有很多痛苦跟烦恼,自己也帮不上忙,这个时候也有苦,因为很珍惜人与人的缘分。
后来遇到传统文化,遇到圣贤的教诲,这个才真正心安下来了。因为知道每一段善的缘分,最重要的是成就对方的智慧。因为人要苦啊,谁也帮不上忙。因为苦都是从求不得来的,唯有放下贪着、贪求、攀比的心,人比人,气死人。烦恼是从自己生起来的,也只有自己放下了,才能解决这个烦恼,解铃还需系铃人。所以知道有了这么好的儒道释传统文化的教诲,心里觉得很踏实,对人生每一段,不管是亲人朋友的缘分,我们都能尽一份力量、尽一份道义,去根本解决对方的痛苦、烦恼。当然我们去帮助任何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有贪着?会不会有贪求?也会啊,哎,这么好的东西你都不听,气死我了,那又是另外一个贪求开始了。做好事也会有贪求,强求在里面。
所以假如不懂得放下一种贪求、强求,那做好事也一大堆的烦恼。所以“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尽力就好。当然这个尽力的过程当中,还要不断反省自己的方法对不对,心态对不对?不能说,我已经告诉他了,他不听就算了。其实说实在的,当我们说,我已经告诉他了,他不听就算了,他没有善根。光听到我们这样的语气,其实就很难打动人。不听就算了,情绪都上来了,那个真诚度都不够。所以真心劝人一定能做到《弟子规》当中说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无声”。我们假如从形迹、从动作来看,哎呀,“怡吾色,柔无声”好难。“谏不入,悦复谏”,那我可累了。那个难跟累从哪里来的?还是从自己的心来的,哪有难跟容易,是自己分别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