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蔡礼旭: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第三十七集)


 2010/7/21    下载DOC文档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七集)  2007/3/14  台湾中坜善果林净土寺  档名:52-184-37

  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们刚刚讲到了,经典就是我们的生活,圣贤佛菩萨的教诲当下我们都可以落实,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能够转经。假如不落实,就会变成《弟子规》说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愈学愈傲慢,这很有可能,这样就不好了。应该是愈学愈谦卑,愈学愈能解行相应,用在生活当中。

  在《六祖坛经》里面,我们就看到一个公案,法达禅师念《法华经》念了三千部。那一部都要念好多个小时,可能五、六个小时以上都跑不掉。念了三千部,很可能都念了快十年,很用功。念了三千部,去给六祖大师请教,跪下去的时候,头没有顶地,六祖大师看了,你头都不顶地,恭敬心都没有,你不如不顶。为什么面对一个高僧,一个开悟的人,反而傲慢?那是被三千部害的,愈读愈觉得我读得比人家多,反而傲慢,没有用在生活当中。我们可不能想著,我读经,一天读一部、读二部,就是保证我们在进步。「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读了经不去落实,会增长傲慢。六祖大师就点他,你不去落实,这么多年的修行你被经转,转成傲慢,现在要觉悟才能转经,才能得经典的真实受用。这么一点,他开悟了。我们现在不转经典,也会被经转,也会被转得傲慢。我们看到我们自己佛弟子,学得愈久有没有愈谦卑?有没有愈有德行?假如有,佛法一定兴,但是为什么佛法没兴?那可能是我们老修要去反思、要去检讨。我们没有给世间人当好榜样,我们没有转经,我们拿著经去要求别人,没要求自己,这样反而让社会大众更不能接受,你们都讲而已,都没做。

  这次在澳洲,几位法师在讲经的时候有提到一些例子,末学也觉得很有启发。像悟行法师有一次在澳洲,安排了一位大护法,在澳洲生意做得很好,他说要亲近师父,悟行法师就成全他,成人之美,给他安排刚好坐在师父旁边。既然要亲近,那就近一点,结果安排在旁边,这位同修反而受宠若惊,不大敢坐,「我说亲近,没有说这么近」。因为师父很有威仪,他有点紧张,后来也是坐下来吃饭。吃著吃著这位同修就对师父讲:「师父,你看起来气色真好,你真是天生丽质。」他一讲出来天生丽质,旁边的老同修,有一位就板起脸孔来,「这怎么叫天生丽质?这叫法相庄严。」你看我们老修:「真外行!这个怎么叫天生丽质?外行人一点都不懂,这个叫法相庄严。」你看,拿我们认识的道理去要求别人,这个时候心起什么心?傲慢心,高下心,不知道。

  我们修行人真的知道错一定改,就是错在哪自己都搞不清楚,所以修行人都是被我们自己给卖掉了不知道。被自己给出卖了,自己在堕落,了然无知。这个心态已经堕落,已经不平等,已经不清净,已经不慈悲,有了高下,就没有办法感受别人的心境。其实说实在的,这个同修说天生丽质,他是把他觉得最好的词都用上去了,人家是修随喜功德,修称赞如来,结果我们自己生分别、生傲慢,我们自己堕落了。还搞得整个气氛怎么样?很尴尬,大家都觉得好像空气都凝结起来了,都不知道怎么接下一句话了。

  结果下一句话谁接的?师父接了。师父对著大家讲,「天生丽质就天生丽质」,人家师父欢喜接受,这么一讲,旁边那个同修就很高兴,没讲错。师父事事无碍,一句话就把尴尬给化解掉了。所以我们可不能愈学愈分别、愈执著。师父是见性,见心,不著相,体会到的是别人的那颗心境,不执著在言语上面;我们是著相,不见心,不见性,执著在别人的动作、别人的言语,完全感受不到对方的心境。假如我们是这样子跟大众相处,大众都会觉得被我们误解,他们的心境我们都感觉不到。因为太容易拿著一些规矩去要求别人,只会让别人觉得压力很大,只会让他人在我们面前都不敢做事,深怕又做错了被我们骂,变得都不宽容,不厚道,那怎么是修道人的态度?要见性、见心,不要著相。

  其实这个在公案里面都有教导。有一个小孩看到佛陀来了,他心生欢喜,刚好在那里玩沙土,就把这个沙石拿起来要送给佛陀。旁边的侍者,佛陀托钵,怎么可以把这沙土倒到佛陀的钵里面?本来要去制止。佛陀说这个是好东西,那是孩子最欢喜的东西来供养我,所以他这颗心是很宝贵的,接受这个供养。这个土拿回去可以涂在墙上,涂在墙上,时时记住这些孩子对我们的供养,让我们要有道德,要有学问,来成就这些众生,成就这些孩子。所以现在所有孩子给我们的这些供养,我们也要铭记在心,要对得起这些孩子们对我们的恭敬,对我们的真诚心,要记在心上。

  那时候也有很贫穷的妇女,家里什么值钱的都没有,就一个地毯,但还是很脏,可是她没有东西供养。她看到佛陀非常欢喜,就把仅有的一块地毯拿去送佛陀。一般的人看到,马上怎么样?怎么这么不恭敬!可是佛陀觉得那是最恭敬的。

  有一个公案也提到,大众去听佛陀讲经,大部分的人都带著油,燃灯供佛,所有的人,有的人拿一堆油来燃。有一个老太太她没钱,去要油,她没钱,就把自己的头发给剪掉,拿仅有的头发卖,卖了一点点。其实本来是不卖给她,看到她这么诚恳,头发也没值多少钱,其实都等於是老板送给她的,送她一点油。结果去恭恭敬敬听佛陀说法,魔王来捣乱,吹来一阵强风,吹下去所有的灯都灭了,只有一盏灯没有灭,就是这个老太太至诚的心换来的一盏油灯。一点点油,但是那是真心所化的,魔王的风没有办法把它熄灭。

  所以我们修道的人要用真心来供养佛菩萨,用正心来对待、供养一切的大众。学佛人要有柔软的心,不能有那种控制、傲慢的心。这件天生丽质的公案,很值得我们思考。记得有一次,有位朋友第一次到我们中心来,吃完饭,刚到一个环境还不是很熟悉。他剩了一些饭菜,他就很恭敬的走来问一位老师:「请问倒饭菜的桶子在哪里?」诸位同修,假如今天我们在道场里面,突然有一个新来的人,捧著没吃完的饭菜到我们面前,「请问倒饭菜的桶子在哪里?」我们怎么接这个话?我们会马上接「到道场来,惜福,还倒?」那他以后都不敢来了。他下次敢不敢来?可能被我们这个态度给吓退了。

  他不懂,他刚来,这是人之常情。而且人的惜福,也是听经闻法了解道理,他自自然然就节约了。他这些道理都还没明白,你要求他做到,其实是强人所难。我们修道人能不能做强人所难的事?有时候我们都操之过急,一下子就要把别人变成圣人,都不愿意一下子把自己变成圣人,都是要把别人变成圣人。这就是师父讲的控制的念头,就在这儿,我执在作祟,我执一作祟,感觉不到对方的心境。其实对方也是恭恭敬敬的来询问我们。这个当下,我们微笑对著他,「我帮你处理」。明明没有桶子,也不能倒,我帮你处理。你这么亲切帮他处理,他记在心上,第二天、第三天,他会不会搞清楚原来没桶子?会不会?总有一天就搞清楚了。他一搞清楚,当初他要倒的时候,你这么客气跟他说我帮你处理,他一想很感动,你没有当场就给他指出这样是不好、不对的,几天下来,他也惜福了。他更想到,你当初都这么样体恤他,没有给他难堪;甚至於后来还知道你把他的饭菜收完之后,还是自己把它吃掉,那他一辈子佩服你的德行。很可能你这个行为,让他对佛弟子产生坚定的信心都说不定。很可能我们一个态度,让人家失去对佛法的信心都有可能。所以我们的心态、心境都要常常观照,要常保这颗柔软的心,常保这颗体恤他人的心。

  这是我们刚讲到要转经,不然会傲慢。我们面对《弟子规》,以至於面对往后接触到的经教,都应该时时把它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两年前在澳洲净宗学院,师父在我们要回来的时候,给我们一把扇子,我们也很感动,因为师长那时候跟我们聊了一段话。说这个世界,现在是对於圣贤的教诲、佛菩萨的教诲失去信心,不相信,但佛法讲「信为道元功德母」,他没有信心,他就不可能去落实;落实得也不彻底,感应也不究竟。所以一定要提起众人对古圣先贤智慧的信心。怎么提起信心?因为师长跟很多宗教,还有这些爱好世界和平的人士做了交流,把我们老祖宗的这些智慧告诉他们。他们听了也很高兴,但是都回师父一句话,「法师,你这些道理很好,但是做不到」。他们觉得听起来都只是理想。所以师父了解到,要让大众再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诲,唯有做出结果来,让他们的信心能建立起来。所以要做出来,谁来做?大家怎么一脸无辜的样子?

  那时候师父跟我们开显这些道理到了将近十一点,我们隔天要走了。隔天一大早,很早就吃饭了,六点多吃饭,五点多就起床。吃过饭后,师父拿了一把扇子给我们,当时我也很感动,因为聊完话都已经十一点了,而我们不清楚师父这把扇子到底写到几点?师父又亲笔把「礼运大同篇」从头写了一遍,一面是「礼运大同篇」,另外一面师父是题到:四书五经,十三经是枝叶花果,《弟子规》是根本;《华严》、《法华》,这些大部的经是枝叶花果,而《十善业道经》是根本。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救根本,从根救起。所以两面扇子告诉我们,炎黄子孙、佛弟子这一辈子应该承担起的使命、责任。当我们拿著这个「礼运大同篇」,师父告诉我们,要把它做出来。把这把扇子带回到大陆,因缘接著就来了,就有了庐江汤池这个因缘。在师父的故乡我们开始推展中国文化,推展《弟子规》,就要把「礼运大同」做出来。

  经过了一年的岁月,我们重新再祭祖的时候,念著「礼运大同」,心里的感受不一样,当我们念到「使老有所终」。这一年多的岁月,我们两次给老人发敬老金,因为师父在小的时候,七、八岁的年龄,一到春节,当地都会尊重、爱护老人,给老人送一些吃的,师父印象很深刻。送的那些东西,折合成现在的物价,差不多五十块人民币,所以师父就给两千多个老人发敬老金。这些老人,你看老有所终,有个老人拿到红包,把它供在祖宗桌前,对著他的子孙讲,我这辈子再穷,我也不可能用这五十块钱,这五十块钱代表著净空老和尚,老教授对於我们老人的爱护,我再怎么穷都不会花它。这老人有智慧,用这个红包来教育所有的子子孙孙,要懂得敬老、爱老,懂得知恩报恩。

  在发敬老金的过程,我们也请老人家吃饭。一桌我们两个老师来侍奉老人,给老人家夹菜。结果边吃,那个菜夹下去,当场就有老人眼泪就掉下来了,老人家说「你们对我,比我的儿子对我还好。」所以我们一点一滴在落实这一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去年敬老金是交给政府去发,今年我们换了一个方式,由我们的老师亲自送到乡镇,送到他们的村落里面;行动不方便的老人,我们一个一个送到他的家门口。老师们做这件事都非常的欢喜,他们下到乡里面去,下到村庄里面去。结果很有意思,要发敬老金之前,天气预报那个礼拜都会下雨。假如一下雨,这些老人必须到村的一些办公地方来领红包,但是地湿的,老人都最少七十岁,七十岁以上,所以走路怕会危险。我们的老师就有一点担忧,祈求不要下雨。有感应!本来报导一个礼拜都要下雨,结果发的那一个礼拜都没下雨,天地都会有感应。我回去那一天刚好发完,我是发完隔天回去的,结果一回去连下三天的雨。都可以商量一下,所以天地鬼神都很有感应。

  下去,有一些领导能接受,有一些领导不习惯,他当领导习惯了,都高高在上。一开始发,是由这些村干部给老人,拿过来,都单手,腰也不弯,腰很硬,都这样发。但是看著每个老人走进来,本来是一张没有什么表情的,没有什么血色的脸,走进来之后,我们的老师扶著老人,给老人倒茶,给老人寒暄,接著老人家还要盖手印。我们很慎重,盖了手印以后,我们的老师还拿著湿纸巾,很仔细的给老人的手擦干净。所以老人本来进来面无表情,到最后那个擦手的动作都很欢喜,离开的时候都频频回头,给我们微笑。所以这些干部、这些领导看了以后,慢慢心也变软了。本来是单手这样拿,慢慢的变双手,慢慢的是鞠躬,双手奉上。老人看到这些干部都是这样拿给他,都很高兴。其实说实在的,腰弯下来舒服,还是不弯的时候舒服?还是弯下来比较踏实。

  送红包的过程,送敬老金的过程,我们的老师们感受到了老人的苦,真的一个礼拜下来,所有参与老师的面相都变了,都变得仁慈的相貌都出来了。因为他真正感觉到老人的苦,不忍心再看老人这么苦,他希望赶快成长自己,把好的教诲能传递开来,让他的子孙知道孝道,不要再这样糟蹋老人。他们拍了一些照片回来,我们看了也是很心酸。看到的是一个五、六十年前的破房子,矮房,土建的矮房,里面住著老人,都七、八十岁,盖的只有一层被子。在汤池,最冷的时候到零下五、六度都有,所以冬天的时候,晚上几乎都是零度上下,很冷的。盖那个只有一层的被子,根本不暖。结果在这个破房子的旁边,居然盖起了三层楼、四层楼的洋房,而住在这个高楼里面的却是这个老人家的儿子、孙子,他们居然住得下去。你看「人不学,不知道」,做那么没有道义的事情,还不知道错。所以真的,人不学,不知道,不懂做人。

  有一个大学生,他去上了课以后孝心起来了,他的祖母就是住在家里旁边的这个最差的房子。他回去之后,并没有责怪任何人,这个大学生也相当柔软,相当有智慧,他不用言语去要求人,他自己用行为来感动人。自己把房间收拾干净,把奶奶带回来,住在自己的房间,然后自己欢欢喜喜去客厅睡沙发,一句话也没说,每天恭恭敬敬侍奉奶奶。没有多久的时间,他的爸爸生惭愧心,就好好的来奉养自己的母亲。所以这位大学生非常有善巧方便。

  我们跟这些两千多个老人接触,八十岁以上我们还加送龙头拐杖。很多老人走路没问题,但是他们一定要拿著这支拐杖,因为他们说这是文化中心送给我们的,是文化中心非常爱护我们老人,所以都会拿在手上,很欢喜。很多老人在跟我们这些老师们接触,拿著敬老金要回去,很高兴说著说著,「你们都把我们老人当宝贝看」,你看老人家能讲出这样的心声,我们听了也很安慰。其实说实在的,我们会不会老?对,我们现在用心照顾老人,种这个因就会得好的果,以后我们老了,也会有人来照顾我们。我们现在不用心照顾老人,这样的行为,下一代看在眼里,他往后也不会爱护老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真正用心去付出,自然感来众人对我们的爱护。所以我们现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照顾老人,照顾小孩,当地的人民对我们也很爱护。

  重阳节那一天,我们办了一个敬老晚会,很热闹,是汤池镇空前的一个活动,因为二、三千人参加,把整条街都包起来了。我们搭了一个舞台,在那里讲课,在那里办一些活动,让当地的人民欢喜来过这个重阳节。前排都留给老人坐,一些糖果、瓜子,老人家坐在前面很高兴,很欢喜。敬老晚会,末学也上去讲课,老人看到我比较瘦,隔天就有老人捧了一盆的鸡蛋,都是他们家母鸡生的,捧了一篮鸡蛋到我们中心来,「蔡老师太瘦了,这要给他补一补。」而且很多镇里面的这些乡亲们都在想,蔡老师刚来的时候没有这么瘦,你看来了更瘦,我们对不起他,要好好照顾他,不然他在这里都愈吃愈瘦。乡亲都很厚道,都很替我著想。年夜饭那天,也送了好多土鸡蛋,还都是熬好的茶叶蛋,都送到家里来。而且送来,我们都不知道谁送的,他们都不愿意留名字。

  还有一天,我们办了一个茶话会,找了一些村民来,一个人给他们发一个月饼,发了九十几个月饼。结果隔天,生意很好做,发了九十几个月饼,隔天有人匿名送了三百多个月饼来,不知道谁送的。所以真的,爱人者人恒爱之。三百多个月饼送来,我们又沿街把它送出去,送给这些乡亲父老。确实人在做,天在看,天是什么?天是每一个人的良知,都能够感觉得到。

  幼有所长,希望他们的孩子能有好的教育,老有所终,幼有所长。其实当我们孝敬老人,「敬其父,则子悦」。尊敬他们家的老人,他全家人都欢喜;敬他的兄弟、敬他的兄长,所有的弟弟都高兴;敬他的领导,他所有的部属都高兴,这都是经典的教诲。所以杨老师非常的细心,老师就讲,打从我们说要发敬老金那一天,在的老人都要给他发。比方两个月前说要发,在这两个月去世的老人,一定要把这个敬老金发到他们家。因为我们既然已经答应老人了,纵使他已经去世了,我们已经答应他,要对得起他的灵魂。老师很细腻。所以就了解到有几家确实刚好在这几个月老人去世了,就把这个敬老金又送到他们家。而她的儿子,母亲刚走,也是有点哀伤,又看到我们老师把敬老金送到他家里来,很感动,「你们还想到我的妈妈」。因为太感动了,当场双膝就跪下去感谢。所以人心厚道,只要我们肯伸出这分爱,真的这个互助互爱就能延伸到我们整个社会的角落去。

  杨老师,还有我们中心的很多老师,从去年的十月到了之后,就一直持续在教导当地的孩子。尤其老师亲自披挂上阵教书法,这些孩子学了半年之后,提升得非常快。还有篆刻,教了几节课,刻出来的效果是一般成人学两年的功力,学得很好。当地这些老太太、老公公,常常都会念叨著「杨老师有没有回来?」因为把他们的孩子德行教得很好,才艺也教得很好,所以很感念杨老师。

  这些孩子也真的很难得,有一次老师回去了,也很忙,这些孩子就在门口等,好几个人排在那里,等杨老师出来。他知道老师可能今天会去参加敬老会,就在那儿等。也不知道等多久了,车子一开出来,几个小朋友给老师鞠躬。这个躬一鞠下去,为人父母、为人老师,就怕这个孩子受教,学生只要受教了,那真是两肋插刀都要给他们教导。因为老师的行程太满,基本上是排不出时间来,所以马上交代,能不能再给我挤出两个小时?我再给他们上上课。其实老师已经交给中心的老师教了,但是看到这些孩子这么好学,这么恭敬老师,自己又排出两个小时。在隔天,小朋友下课四点多,七点老师又有事,就排五点到七点,让那些孩子不要回家,直接到中心来,吃馒头,喝热汤,吃完马上上课。这些孩子,几十个孩子可乐了,一些同窗好友,长期一起学书法的、学篆刻的,一起坐下来啃馒头,听说还有人啃七、八个馒头。我相信那一餐饭比到五星级吃的还香,而且那一餐饭会记一辈子。他们为了学习,这么多好同学一起喝热汤,吃馒头,然后跟杨老师学习,这是一辈子的回忆。甚至於二十年之后,这些学生都成为人才了,再回想到二十年前那个情景,那是多么令人回忆的一段往事。这个绝对不会很晚,很快就会来了,因为这些孩子学得很好,他们遇到明师。

  杨老师教书法,光是一个点要点一万次,扎基本功。你看我们以前看武侠片,那个真正以后能承传师父功夫的,都是什么?都是那个蹲马步蹲很久,能屈得下去的,才能伸得起来,能屈能伸。那时候师父都不教他功夫,教他干什么?给我去提水,提提提提了一年、二年,还很老实在提,这个人是人才,是法器。往往一下子就要,「赶快教我,我能够表现给人看」,那是功利心,得不了法脉的,传不了法脉。所以老实人得最大利。

  这些孩子很老实,就跟著老师这么学。起头看起来好像很慢,但是这个永字八法笔法扎好了,他们真正写字、写对联,真的是如行云流水般,因为基础打好了。这些孩子学了半年左右,今年过年前,这些孩子去帮人写对联义卖,对联义卖多少钱?一块不算少,一百块不算多。帮这些长辈们写,至於要拿多少钱,每个长辈随意就好。这些孩子写了两天,卖了七千多块钱,折合成台币也有二、三万块了。

  在写的过程,有一位长者来了,这位长者是汤池镇写书法的一把手,写得最好,很有修养。他来看是因为他听说这些孩子写得很好,但是还没见过,心里还是觉得不踏实。他亲自来看,七十六岁的老人,一站站了两个多小时。看到最后,他说道:我的基本功不如这些小孩,我要跟这些孩子学习。我们听了都很感动,一个书法写这么好、又很有修养的长者,居然说他要跟小孩学。然后他说:我要跟杨老师学。还请杨老师的书法本,拿回去临摹。

  那天刚好大年初一,我们到长者家拜年。我一进到这个长者的门口,看到他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往事一场春梦,七六从零开始」,看了我们很感动。他看到孩子写得这么好,马上觉得我要再学习,所以往事,所有的这些得到的这些奖赏都放下了,从零开始好好再学。长者这一分谦卑的态度,感染了我们现场每一个人,也让我明白到为什么这么好的因缘是在汤池,不是在其他地方。因为他们的长辈都有德行,庇荫了后代。我们希不希望我们的后代子孙有好的福报?就得从我们德行开始。而且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地斗父母、斗老师非常严重;但在庐江,没有斗老师、父母。你看祖宗没有干坏事,还保留了这一分孝亲尊师,所以庇荫到后代能有这么好的因缘,文化的复兴在汤池努力的做。所以一切事都没有偶然的。

  我们要转经典,能把「礼运大同」、能把我们所学的经典,真正把它落实,把它做出来。所以,孝悌是圣贤人教诲的核心,我们从家里落实孝悌,从重要的节日对祖宗有孝心,祭祀。所以那一天,二百多人的祭祀,也给我们所有参与的人留下了深深的一个感动,触动。祭祀完以后,我们有一个同仁他们家来了九口人。祭祀完了,接著要给父母礼拜,给父母拜年,就藉著给祖宗祭祀的这个场很好,这个场地很好,就搬了两个椅子来。爸爸、妈妈上座,由我们这位同仁的哥哥跟嫂嫂先拜父母,三跪九叩拜完,他带著太太拜父母。拜完之后,轮到他的侄子、侄女,还有他的小女儿,就这样拜了,都拜过了。接下来,他请他的哥哥跟嫂嫂上座,因为全家人都非常支持他来弘扬中国文化,家里的经济、父母的这些生活,落到了他哥哥跟嫂嫂的肩上,所以他非常感念大嫂、感念大哥对他的支持,所以藉过年这个时节,他也给他哥哥、大嫂行跪拜礼。当场他的后生晚辈看到了都很感动。

  这是除夕,后来好像是年初一、还是年初二,他们家又给爸爸、妈妈洗脚,因为天气很冷,泡泡脚血液循环很好。他的爸爸泡脚的时候,大哥洗一只,他洗另外一只,两个兄弟合作无间,洗得不亦乐乎。当然最乐的是谁?最乐的是他爸爸。他的妈妈,两个媳妇也一边洗一只。孙子,三个孙子,有的拿著热水,因为泡凉了再加点热水,有的拿著毛巾,全家人忙得不亦乐乎。当这位老先生上台在那里分享的时候,那个嘴巴都没有合起来过。最后他讲到,假如没有老祖宗的教诲,我怎么会有这么美好的人生?所以这个孝悌传家,传下来了。

  有了孝悌就有仁爱,有了仁爱,就会互助互爱。我们中华民族在每一个盛世的时候,都没有去欺侮过其他的国家。你看在明朝郑和下西洋,那是拥有全世界最强的一支军队,却没有发动侵略、发动战争,反而把文化、把生活重要的一些技能,无私的奉献给了其他的民族。所以现在在东南亚,都能发觉好多地方都还在祭拜郑和。有一个大都市叫三宝龙,印尼一个大的城市,就是以郑和取名。假如没有那种感人至深的德行,怎么可能在六百多年之后,还这么多外国人在感念著他的恩德?

  明朝,你看都是爱护世界的人,记得那时候印度还有一个国家叫柯枝国,他的国王就说到一句话,他说我怎么这么幸运,能遇到中国圣人的教诲,「何幸中国圣人之教,沾及於我」。才没几年的时光,我的国家变得能住好的房子,能吃上好的粮食,都是感他们带过来的这些文化,这些能力、技艺。所以中国文化兴盛是世界的福分,这个仁爱的心能传递开来,才能真正化解这个时代的危难。面对现在的社会还有世界状况,我们和谐世界,和谐社会,从我心做起,心平则天下平,心安则众生安,心净则国土净。先从我们这一颗心做起,从我们这一颗孝心、爱心开始做起,相信我们都有这分责任、这分共识,不怕中国文化不能复兴起来。

  我们刚刚提到的,父慈子孝延伸到对祖宗的态度,也要延伸到对老师的态度。我们早上提到的,对老师,我们要亲近善知识,他有八个特质,我们要会判断。他是真正持戒,真正有学有证,具足这八点:一戒,二闻,三证,四悲悯,有慈悲心,有修有证,又有慈悲心;而且五无畏,对任何事没有畏惧,勇於承担,五无畏;六堪忍,能忍一切人所不能忍;七是无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无倦;八能善语具,能用善巧方便引导我们。大家看到这八点,有没有什么影像浮现在眼前?我们的佛陀、我们的孔老夫子、我们的师父,都具备了这些善知识的特质。

  这个戒,你看佛陀的行持,戒就是佛的行为,自己都做到了;做到了才说,这是圣人。所以佛陀是真正证入了这个境界,而且时时悲悯众生,悲悯。无畏,佛陀在菩提树下降伏魔怨,所有的魔境界他都能无所畏惧,克服了,这无畏。然后能忍,忍一切,忍辱仙人的那个经历都能看到佛陀这六度万行修得很圆满。无倦,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没有一天休息。用种种音声,「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这就是善语具。这段我们看完之后,要定位自己也能成为别人的贵人跟善知识,学贵立志。今天我们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