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慧净法师:感动和体验是无常的


 2016/8/13    下载DOC文档    

  龙树菩萨以“念我称名”来解释“乃至十念”,甚至舍掉了“至心信乐”,等于是以“称名”这个行来涵盖“至心信乐”与“乃至十念”,这就是“以行释信”,以行来解释第十八愿愿文中的“信”。为什么?因为第十八愿中信的内容,是信“乃至十念,就必生极乐”。然而,有的人解释信不是这样解释,有另外的解读,那样就模糊了。

  如果以行来说,行是很具体的,行具体的话,所信的也就具体;可是如果解释为其他的内容,那就变得很抽象而不具体了。解释其他的内容为信的话,就会产生一种以凡夫浮动不居的心来作为标准,以心的感动、感触、感受,或者以心的体验来作为往生的标准。总之,以内在的心情作为往生的标准来解释,就曲解了,就出偏差了,使得易行道不易行,反而是难行了。

  所以,龙树菩萨在这里干净利落、简要明了地将“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解释为“念我称名自归”,以行来解释信,非常具体、明澈。因此我们学这个法门,了解这个道理之后,就如我们宗旨所写的“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就不需要另外在自己的心情上去揣摩自己有没有感受到、有没有感动到、有没有体验到,不需要这样自寻烦恼。而且人的心是无常的,即使曾有过一时的感动、感激,一旦那个短暂的体验过了之后,心境就趋于平淡了,所以那些都不是标准,也不可靠。

  《列子‧周穆王篇》里有一段描写心情的故事:

  有一个燕国人,出生在燕国,生长在楚国,到了年老才有机会回到故乡。在回国的半路上,经过晋国,同行的人就开玩笑说:“燕国已经到了,这就是燕国的城墙。”这个人一听,突然就有一种悲伤的感觉,所谓“少小离家老大回”“近乡情更怯”,到了故国,见到家乡的景物和亲人,难免都会感动、悲伤。又走啊走,经过一座社庙,同行的人又对他说:“这是你们故乡庙宇祭拜的地方。”他一听不禁伤心叹息;走啊走,那人又对他说:“这是你父母的家,现在已经人去楼空了。”这个人听了,不禁悲从中来,流着眼泪小声地哭泣着。那人又指着附近的坟墓说:“这是你祖先的坟墓。”这个人一听,再也忍不住,就放声大哭起来。这时,那个作弄他的同行人哑然失笑,说:“哎呀!我刚才是骗你的,这里不是燕国,这里是晋国啊!”他一听收起哭声,不觉非常尴尬。可是当他回到燕国,真正看到了燕国的城墙,看到了燕国的社庙,看到了父母留下来的房子,看到了祖先的坟墓,他已经没有先前那种激动悲伤的情绪,反而比较平淡了。

  这显示什么?人的心、人的七情六欲都是无常的。我们念佛也是一样,要以经典所讲的教理作为我们往生的凭据,而不是看我们的感动、体验,因为这些都是无常的。

  所以,净土宗传承祖师解释第十八愿时,都把“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解释为“称名”,或者“下至十声”“愿生我国,下至十声”“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这就非常具体,我们只要依据称名而不依据我们的内心,这就可靠了,因为如此一来,一般人全都能够做得到。如果要以我们自己内心的领悟、体悟、感受、感觉乃至体验作标准的话,那就不能普遍,不一定每个人都做得到,那么,动物、小孩、愚钝的人、老人、临终的人怎么能往生呢?就不能往生了。反之,如果解释为“称名”“专称弥陀佛名”,那就非常容易,所有众生都能做得到。

  摘自《易行品讲要》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