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蔡礼旭: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第二十三集)


 2010/7/18    下载DOC文档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三集)  2007/1/18  台湾中坜善果林净土寺  档名:52-184-23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们早上提到言语要谨慎,因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假如我们的话说错了,别人把它放在心上很难受,可能会造成人家终身的遗憾,我们自己也不愿意造成别人这样的障碍。所以言语就是懂得三思而后言,懂得谨慎来面对自己所讲的每句话。在言语当中很重要的,言语是心声,我们的心平自然言语就能平和,所以调言语也要从根本调,就是调心。心能净,心能平,心能安,自然言语就不会伤人,言语就不会造成自己跟他人终身的后悔遗憾。我们这次的讲题是无怨无悔。所以懂得言语、懂得讲话,也能减少人生很多的遗憾。

  如何心平、心净、心安?跟任何一个人没有对立心就平了,跟任何一个人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心就安了,对任何一个人没有怀疑心就净了。对每个人没有怀疑容不容易?我曾经遇到一个朋友,刚好我在安徽的时候,草长的比较长,我们一起去剪草,这个朋友他刚好在旁边,他就跟我提到说:我接触了学《弟子规》的这些朋友,他感觉到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听到这句话心里高不高兴?人家接触我们就感觉到人之初性本善。但是要注意,高兴了八风就怎么样?八风就动了。所以他人对我们肯定的时候我们要更诚惶诚恐,所谓「闻誉恐」。因为别人这个信任是众人的努力得到的,他这个信任能否保持下去,也是看我们往后的表现。现在赢得大众的认同、信任,我们要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然行百里路半九十,到头来我们把该做的事没有做好,可能又让一堆人的信心丧失掉。用这种诚惶诚恐的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所以他人相信,不只不能够在那里好像得意忘形,更重要的是要呵护大众的信心,因为信心不容易建立。

  所以我就跟这位朋友讲道,不只是我们遇到学《弟子规》的人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这辈子不管遇到任何人都应该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这才是真正真信,於人才能没有疑虑、怀疑,才能真正心清净。人对人一怀疑,言语就不清净,言语就有可能让别人很不舒服。所以调言语就从心开始调。

  其实当他人不信任我们,我们也不要太难过,我们更应该做出值得人家信任的行为出来。很多的人因为人家不信任,自己难受的半死。难受是不理智的,浪费时间。什么是君子之风?「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这三句很值得我们来观照、反思一下。这段话出现最高频率的是这个「耻」字,我们在《了凡四训》里面有读到,「耻之於人大矣」。羞耻的心对於一个人的道德学问影响很大,「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假如一个人时时能有羞耻的心,他这辈子能成圣成贤;假如一辈子提不起羞耻心,那会降级,会日沦禽兽自己都不知道,所以羞耻很重要。

  羞耻用比较白话就是觉得很不好意思。到底不好意思在哪里?这个羞耻也要羞耻对方向,假如自己没有钱觉得很羞耻,追求名闻利养去了,不会进步。什么才是真正懂得羞耻?我们来看这三句话:第一个君子耻不修。羞耻的是自己没有真实的修行。不耻见污。见污就是被人家误会、毁谤,君子没有任何的难受,他只觉得丢脸就丢在我没有好好的修行,人家怎么误解我我不在意。我们现在很可能颠倒过来,自己没有好好修行又不喜欢人家批评,所以耻的方向不对了。羞耻应该羞耻自己没有「德日进,过日少」,那才应该羞耻。人家不了解我们,那不需要羞耻、不需要难受。

  耻不信。羞耻的是自己没有做出让人家值得信任的行为。不耻不见信。而不是去要求你要相信我,你们怎么都不相信我?好像人家不相信你很难受,那个相信哪是这样求人家来相信。最重要的是自己做出诚信的行为,做出值得让人信任的行为出来,而不是去求人家信任。所以我们现在是人家不信任我们很难受,那个难受是打妄想。应该自己做出诚信的行为出来,依教奉行的行为,自然让人家更高度的信任。耻不能,不耻不见用。羞耻的是我们的能力太差了,应该要好好的不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以便来利益大众。所以羞耻的是自己能力不够,绝对不羞耻人家不给我们当官,不给我们位置去服务大众。只怕自己没能力,绝对不羞耻、绝对不会难受别人不给我们机会。尤其在正法道场服务,我们真有本事了,佛菩萨自有安排,根本不需要我们操心。所以正确的羞耻都是要求自己提升,耻没有好的修行、耻没有好的诚信行为,羞耻没有好的本事,绝对不羞耻人家侮辱我,人家不信任我,人家怎么都不用我。所以后面的三个耻那是好面子,君子不是这样羞耻的,一定是耻自己的道德、学问、才华没有提升,这样羞耻的方向才是对的。

  曾国藩先生的弟弟考试没有考好,也不是考状元、不是考进士的考试,就一般的小考试,没有考好在家里痛苦了好几天。跟我以前很像,我考试没考一百分,考九十八分,哭了好一段时间,真是太丢脸了。因为那时候都不知道怎么做君子,结果做成小人。我记得我是国一发生这件事,英文考九十八分,一直哭都止不住,我就打电话给我爸爸说:爸,我只考了九十八分。我爸爸说:什么大事,九十八就九十八,有什么了不起。我爸爸觉得没有什么事,反而就让我的得失心能缓和下来。以至於我大学考不好,也是在那里哭,(怎么今天都泄底了),结果我爸爸说:考不好,有信心再考一年就好了,没什么好哭的。我爸爸那种很豁达的态度,一下子就把我的眼泪止住了,就觉得我好像大惊小怪。真的,父母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因为我父母得失心很轻,我慢慢的也比较放下了。

  我国中的时候,有几个同学整整三年都是在同班。有位女同学给我写纪念册,因为要毕业了,大家怀念一下。这个女同学在写给我纪念册的时候,就画了一张图,画一个小男生在那里眼泪一直流。你看国一的事,已经三年了她还记那么清楚,所以给人家印象很深。这种羞耻心不是正面的羞耻心,那是好面子的,那时候我是怕没有编到特优班。假如我们成长过程都是这种得失,纵使拿到硕士、博士了都很脆弱,禁不起挫折。这都是我们要看到孩子内心的状况,绝对不能只看到他的分数、看到他的学历而已。真正爱护孩子要从他的心地、他健全的人格去爱护。

  曾国藩先生看到家里来消息说这个弟弟没考上,郁郁寡欢,就写了一篇文章给他的弟弟。这文章上就说到君子处在这个世间,应该是要有「民胞物与之量」。民胞物与就是万物都要爱护,心包太虚这种心境,要有民胞物与之量,要建「内圣外王之业」。修养自己然后利益天下的百姓,叫内圣外王之业,这样子的人生才「不忝於父母之所生」,就是不愧父母生我们,让父母没有白生我们,让父母觉得生这个孩子很光荣。无忝於父母之所生,然后才「不愧为天地之完人」。你看老祖宗告诉我们,我们当人定位是三才者,天地人,要成就自己的德行才没有枉费这辈子来当人。不耻见污就是说不羞耻自己受到人家的侮辱,受到人家误会他不羞耻。

  曾国藩先生写给他弟弟的信,一开头你看那个心量多大,他弟弟一看到这几句,马上觉得我怎么这么丢脸,比起大哥的心量差那么多。接著他又跟他说,羞耻忧虑应该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其实这句话是孔老夫子说的,他最忧虑的是德之不修,自己的道德学问没有修好;学之不讲,学问没有好好的研究,又没有给大众做法布施,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闻到道义的事情我没有马上去效法,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我的缺点没有马上把它改过来,这是我羞耻忧虑的地方。曾国藩先生告诉他的弟弟,你应该是忧虑德不修,学不讲,应该效法孔夫子;应该忧虑的是治理天下的人民没有遇到正法的修学,都继续在造业;应该忧虑的是,因为那时是清朝咸丰年间,已经有很多外强来侵略中国,所以这个时候应该忧虑羞耻的是这么多的国家来羞辱我们中国,我们应该要自强不息,应该是这个态度。应该时时想著,这么多人民信任我们,我们应该想还有什么人民没有受到我们的庇荫、我们的恩泽,应该以这个为羞耻、为忧虑才对。

  这才是君子所忧所耻,哪还有时间关心到一个人有没有升官,一个家吃的饱不饱,自己的荣辱得失,这都不是要羞耻、不是要忧虑的地方,君子没有时间顾及到这里。所以从这里,从这段话到曾国藩先生给弟弟的那一段话,这是修世间的善人,世间君子都应该有这个态度,更何况我们是要修出世间,要成佛作祖。假如还没有这种观照、这种态度,要修大乘不容易,大乘一定是在这个做人的根基之上才能修得成。

  刚刚提到别人不信任我们,我们不要难受,但是我们时时要求自己提升。而对待大众,不管任何一个人我们都相信他,因为人之初性本善。但是他现在行为不好,那是苟不教性乃迁。他本善的心并没有改变,还是在,他现在是被习性控制住,我们应该是信任他,然后引导他断恶修善。假如我们不信任他,他就不可能接受我们的协助断恶修善,因为我们带著有色眼光看他,他就全身不舒服,看到我们就赶快跑了。所以我们不管遇到任何境界都要信任别人,别人相不相信我们,说实在的不能去强求,这样人就豁达了。

  曾子,他是个大孝子,他跟母亲都已经有心电感应的默契。有一次曾子到山上砍柴,刚好有朋友来找,以前的朋友来找,可能走路都是走几个礼拜,甚至都有走上个月都有。朋友这么远的地方来了,他的母亲担心让朋友白跑,就拿个针刺了一下自己的手,希望曾子能够感受得到。结果曾子马上觉得心很痛,绞痛,他想一定家里有事,就赶紧赶回家里来。一看到母亲,就很慌张跪下来:母亲,家里还好吧?母亲就说:也没什么事,刚好你的朋友来了,我怕人家等太久,所以戳了一下我的手。你看母子有这样的默契。

  可是刚好有一天,有个朋友来告诉他的母亲,他说你儿子杀人了。他母亲想我儿子品德这么好,他不可能杀人。确实曾子杀人,跟他同名同姓的。结果一个人来,他妈妈很坚定的说不可能是我儿子。过了没多久,第二个人来了:你儿子杀人。他妈妈说不可能。但是心里有一点怪怪的。过没多久,第三个人来了,又说:你儿子杀人了。他妈妈就有点惊吓,赶快走出去问个究竟。你看这么有默契的母子都难免信任会动摇,所以我们听了这个故事,应该任何人不信任我们,我们都不要罣碍,好好的修自己,日久见人心,何必难受?何必花一大堆时间在那里解释?但是假如这么一解释,关系能够马上化解,解释也有它的急迫性,需要的话还是要解释。但是解释了也没什么用,那就不要刻意的去说明,我们反而该怎么走怎么走,自自然然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为什么孔夫子在《论语》第一句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已经告诉我们学习的地方,是一切时、一切处都在学。第一句当中第三小句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要修行成为君子圣贤,要懂得人家不理解我们,我们不难受,所以能有大众都不知道的见地。我们知道这个世界现在的家庭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知道,一般的人不一定知道。我们都知道现在最急的是什么事?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我们已经了解到,一般大众纵使没有了解,我们先做,我们不抱怨任何人。有这样的见识,才能有举世不为我去做的志气;有了这样的志气,才能契入人所不能到而我独到的境界;有人家不能到的境界,才能有遯世不见知,人家都不了解,我们也没有任何的罣碍,而不悔。遯世不见知而不悔。举世的人都不了解我们,但是我们做得坦坦荡荡,没有任何的后悔,这都是气慨、都是境界。当初林则徐先生要到广东虎门去禁鸦片的时候,也是很多的阻力障碍,你看他也无所畏惧,当仁不让,勇往直前去做这件事情。

  人与人的信任是门大学问。我曾经在书上看到一段孔夫子跟他学生的故事,那也是考验人跟人的信任。那时候夫子带著学生要到楚国去,遇到了陈蔡绝粮,大家记得这个公案吧?我们在前几节课有提到。结果后来整整饿了一个礼拜,一个礼拜是很难受的。子贡很有办法,他偷偷突出重围去跟当地的一些人民换粮食。换了一点粮食回来,就交代颜回(颜渊)煮粥分给大家吃。一个礼拜没吃东西了,现在终於可以喝粥了。颜回在那里煮粥,煮著煮著,突然水蒸气冒上去。以前都是土房子,用泥土做的房子,冒上去之后,土就有点湿润就掉到粥里面,这个时候颜回马上拿著杓子一下子把它勺起来。因为他很怕假如这个土扩散开来,那整个粥都不能吃了。所以他瞬间把它勺起来,心里想这个假如给大众吃了,大家一定很难受,可是扔掉又很可惜,怎么办?结果颜回马上就自己吃了。说时迟那时快,子贡刚好走进来,一看颜回居然在那里偷粥喝。你看他们也是几十年的老同学了,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子贡马上:颜回看你平常一副君子的样子,原来遇到这么紧急的时候,你也先下手为强。他没说话,子贡就走出去了,去找孔子。

  到了孔夫子那里,子贡的口才很好,他有没有可能走进门去对著孔夫子说:夫子,颜回偷粥喝。他讲话很有艺术,子贡马上进去的时候,他就问孔夫子:夫子,仁人廉士,穷改节乎?仁人廉士遇到一些瓶颈挫折、遇到一些困境,会不会改变他的气节?「仁人廉士,穷改节乎」,诸位朋友,会不会改?夫子马上回答:会改变气节就不能算是仁人廉士。这是子贡问的第一个问题。接著子贡又问了第二个问题:夫子,颜回是不是仁人廉士?你看子贡很厉害,问话一步一步的就问进去了,夫子马上斩钉截铁:我观察颜回很久了,他绝对是仁人廉士。你看那是师生之间的信任。第二个问题问完了,第三个问题出来了:夫子,我刚刚明明看到颜回偷粥喝。其实这很有学问,当下夫子怎么回应?夫子会不会:不可能!那不就跟子贡对起来了?子贡又说我亲眼看到的,这个时候又否认,那是不是子贡也很难受?夫子你怎么都信任他,不信任我?所以你看这个应对当中,夫子有高度的人情练达。子贡一咬定我亲眼看到的,夫子马上没有回应这句话,夫子就说到:我想可能另有原因。

  这每个故事当中的应对都会影响到往后的整个人和。我想另有原因,子贡听了也不会很难受。当场夫子站起来,他就自己走出去,其他学生有的就跟过去,那夫子就很自在走,走到厨房去。一走进去,夫子会怎么讲?他会不会对著颜渊说:颜回,你怎么可以给我丢脸?会不会这么讲?因为这些圣贤人他纵使被误会了,他都不愿意解释,人家误会他,他会去承受,他不希望让人家难堪。结果夫子怎么问?那个都是师生之间的信任,夫子一进去说:颜回,我昨天梦到了我的祖宗,那就代表我的祖宗要帮我们解这个危难;已经被困了一个礼拜,我的祖宗可能要帮我脱困,所以我希望把粥先拿来祭祀我的祖宗。这个时候颜回马上:夫子,不行,这个粥不卫生。因为夫子很清楚颜回对祖宗很恭敬,所以不管是什么原因,他只要已经先喝过这个粥,他有没有可能再拿它来祭祖宗?不可能。所以只要夫子这么讲,他知道颜回一定会把为什么喝粥的原因讲出来。当场颜回跪下说:夫子,不行,这个已经我喝过了。因为那个土掉下来,所以我赶快把它勺上来,丢了又很可惜,所以我就先喝了,到时候大家喝干净的,我也不用喝了。

  结果当下夫子会怎么做?夫子会不会回过头来:子贡,你搞什么?夫子没有。夫子:原来是这样。他也没有瞄著子贡看,都没有。夫子只是淡淡的:哦,好,那就不用了。自己就走出去了,其他的学生也跟著走出去,就留下一个人在那里很不好意思。所以你看夫子真的是非常温良恭俭让,都留住人家的面子,不让人很难堪,这都是讲话的艺术。很可能在整个过程当中,夫子假如讲话很强势,可能子贡或者某个学生都会觉得很难受。这个故事也给我们反思,你看师生之间,还有师兄弟几十年交情,这个信心到哪里;还有也让我们想到《弟子规》的一句话,「见未真,勿轻言」。这个见未真是纵使你是亲眼看到的,都不见得是对的,为什么?因为虽是亲眼所见,但是那个动作是自己去想的,而不见得是真正的情况。所以人跟人往往本来没事,就是因为这样的误会,搞得朋友交情搞砸了都有可能。所以心不能急躁,不能对人怀疑,要好好的去搞清楚状况。纵使真的对方做错了,我们也不要用指责的态度,反而是应该用协助、用帮助他的心,再续朋友的缘分。

  我们办课程的时候,差不多有十个学员来,我们会派一个辅导员,就是一个队有一个辅导员来带。刚好有个辅导员,他带队伍的时候他就走在最后面,照理说应该是排在前面。所以我们有个老师看到这一幕,过去就对著这个辅导员说:辅导员要走前面,你怎么走后面?接著这位辅导员就说:因为我感冒,怕传染给人家。这个老师一听觉得很不好意思。你看我们看到了,先想著你怎么这么不负责任,但是其实他还是为这个队伍著想,自己感冒了不好意思,传染给别人就不好。人家可能是善心,可是我们有可能误解他。

  这一句,见未真勿轻言。这个见未真,不是见到了那个影像、那个情景,而是真正见到了人的心境,这才是看得准。所以看人不容易!《论语》里面讲,孔夫子回到家里,家里人通告马房失火了。马房一失火,夫子第一个念头说伤人乎?有没有人受伤?并没有问马有没有受伤,先问的是人。假如重视财物的话,很可能说:我的马有没有受伤?夫子对人很关爱,所以他不是先问财物,是先问人有没有受伤。

  汉朝有一个读书人叫丙吉,丙吉是个忠臣。在汉武帝末年的时候,汉武帝因为有点迷信邪说,被蛊惑了,就搞得整个皇室非常的不安,甚至於连太子都受到陷害,太子也自杀身亡,汉武帝还杀了自己很多的子孙,搞得满城风雨。在一所监狱里面,丙吉在里面当官,他偷偷的把汉武帝的曾孙(汉武帝是曾祖父)保护起来,让他免於受伤害。结果汉武帝又听到会看一些所谓磁场的人说,监狱里面有天子的气息,就是监狱里面很可能有以后的皇帝。汉武帝那时候比较没有理智,居然下令到监狱里面去把所有的人统统杀掉。本来汉武帝不知道自己的曾孙关在里面,因为他是下令要除掉很多自己的子孙,就是搞得很乱。那个时候是有一个事件是巫蛊的事件,就是一些异端邪说,汉武帝没有分辨清楚,所以他们整个家族都受难。

  当汉武帝的军队人员要去把整个监狱人都杀光的时候,丙吉站出来,说任何一个无辜的人都不可以滥杀,更何况是杀自己的子孙。丙吉那时候豁出去了,连自己的命都在所不惜。所以这股正气把汉武帝的理智唤醒,汉武帝马上反省就下令不可以这么做。后来丙吉保护的汉武帝的曾孙,最后是当了汉宣帝,真的当了皇帝。但是汉宣帝小时候是丙吉救的,可是后来汉宣帝长大以后当了皇帝,这件事丙吉都不讲,都不邀功。因为一个忠臣他觉得尽忠是他的本分,他不可能去给人邀功的。但是后来这个消息也传到汉宣帝的耳里,对他非常的感激,而且他都完全不提这件事,汉宣帝对丙吉的德行更加的感佩。而丙吉也靠著自己的本事做到了宰相。

  有一天丙吉走在路上;突然有一群人发生冲突,而且已经有人流血了;刚好有人来通报旁边有这样的冲突产生,丙吉点点头:好。继续走,没有管。走著走著看到有一头牛躺在地上在那里喘息,好像有点生病的样子。丙吉主动的跑过去检查这头牛,了解情况,这个牛是不是得瘟疫了?是不是得病了?一了解因为这头牛不守规矩,乱跑,主人追它,追得它气喘嘘嘘,所以只是在那里喘气而已,没病。了解完之后,丙吉松了一口气就走了。

  回来的时候,他的部属就有点意见。因为以前的人读过书,心里想人家孔子是问人不问马,我们这个宰相是问牛不问人。你看都只看到表相而已,见未真勿轻言。假如这些部属回去说:我们这个宰相怎么关心畜生,不关心人?那这就已经毁谤宰相,但是他的部属跟他也挺有默契的,还会主动问他:宰相,你怎么这么处理?接著丙吉就说:我今天是一个宰相,假如民间发生了一点小事,发生冲突了,我一个宰相去管,那会造成什么情况?本来是县太爷处理的事,麻烦了,太守要出来,总督也要出来,全部的人都很紧张,那不是弄得人仰马翻吗?既然我已经了解了,虽然起冲突,当地的官员已经过去管了,我一个堂堂的宰相就不要去把事情搞得更复杂。所以今天一个乡镇的事情,行政院打个电话关心,总统府又派人下来,你看会搞得多复杂,是吧?所以都是用理智在处理事情,不能我当宰相了,到处什么事都管,那变扰民了。以前一个皇帝出巡,那不得了,要花多少人力、物力。

  接著,为什么问牛?因为假如一头牛生病了,有了瘟疫,它很可能会传染其他的牛。这么一传染开来,死去的牛太多,人民可能就要挨饿受冻了。所以关心牛是关心人民有没有饭吃,这个事情大,要很谨慎、要很敏锐。你看从表相上看,好像跟孔夫子不一样,从心地上看那是真正学到孔夫子的学问,就是这颗仁爱的心。

  讲了这几个故事,也让我们对於信任他人有一些思考。所以不怀疑人,不疑虑了,心才能净;我们不对立,心就能平;我们不要有矛盾冲突,心就可以安。而真正修学的人,「凡是人,皆须爱」,那就没有对立了。假如接受佛家的教诲,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跟我们是一体的,就更不可能跟任何一个人对立。我们更要期许自己,就好像是一个整体一样,众生跟我们就像一个身体一样,现在他迷了,他难受了,比方就好像我们胃痛了,我们绝对没有一个念头还在骂这个胃,你怎么在痛!甚至於还拿著拳头揍它,有没有可能?不可能。我们一定是用各种方法来让这个胃赶快好起来,那就没有对立、没有矛盾、没有冲突了。所以已经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就应该循著真理来立身处事才对。

  所以言语的心态对了,我们在言谈当中就不容易出差错。而在言谈当中,我们也时时有一颗利益他人的心来讲话,不然话说多,不如少。因为言多必失,话很多的人往往容易后悔,因为话说出去又收不回来。讲话当中我们要很谨慎,讲话要很厚道,所以凡一事而攸关人家终身的名节,「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不可著口」。纵使我们是真正看到了,确见实闻,不可著口,「凡一语而伤我长厚」,有一句话伤了我厚道的心,「虽闲谈戏谑」,虽然是好像跟朋友吃完饭在聊天,闲谈开开玩笑,戏谑,都应该谨慎,「慎勿形言」。这是讲话厚道的态度。因为有一件事假如关人家终身的名节,我们一讲很可能断了他改过的机会,甚至於他会自暴自弃,还会寻短见都有可能,这个时候要帮人掩盖过失,让人有改过自新的机会。纵使我们亲眼看到了,不要把它轻易挂在口上说出去。有一句话会伤到自己憨厚的心,纵使是跟人开开玩笑,都不应该随便。很多时候朋友好像很多年交情,突然一次一起吃饭的时候对方做人身攻击,到头来打起来,甚至於闹出人命都有。所以言语的态度相当关键,要时时体察自己的心有没有占别人便宜,有没有挖苦别人,还是时时有保持我们这颗利人的心、厚道的心。

  言语确实是最容易损阴德,也是最容易积阴德的。我们能「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这个言语就积大功德,让大家都懂得来行善。所以我们讲话真正时时要能利益大众。这一节我们先讲到这里。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