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
大昭寺是位于中国西藏拉萨市中心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该寺院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2000年,大昭寺作为布达拉宫的扩展项目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罗布林卡在2001年也被列入)
大昭寺始建于七世纪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建造的目的据传说是为了供奉一尊明久多吉佛像,即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该佛像是当时的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的尼泊尔公主从加德满都带去的。之后寺院经历代扩建,目前占地25100余平方米。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大昭寺内供奉的是尼泊尔带去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而八岁等身像于八世纪被转供奉在小昭寺,后毁于文化大革命。
大昭寺建造时曾以山羊驮土,因而最初的佛殿曾被命名为“羊土神变寺”。1409年,格鲁教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为歌颂释迦牟尼的功德,召集藏传佛教各派僧众,在寺院举行了传昭大法会,后寺院改名为大昭寺。也有观点认为早在9世纪时已改称大昭寺。清朝时,大昭寺曾被称为“伊克昭庙”。
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现存最古老的土木结构建筑,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布局规式。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
西藏的寺院多数归属于某一藏传佛教教派,而大昭寺则是各教派共尊的神圣寺院。西藏政教合一之后,“噶厦”的政府机构也设在大昭寺内。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仪式历来在大昭寺进行,1995年,十世班禅灵童转世的金瓶掣签仪式也是在这里举行的。
藏族人民有“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之说,大昭寺在拉萨市具有中心地位,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也是社会生活层面的。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
从大昭寺屋顶俯瞰大昭广场,右边远处山上是布达拉宫,近处的柳树是“公主柳”,相传是文成公主所栽。大昭寺的布局方位与汉族寺院不同,其主殿是坐东面西的。主殿高四层,两侧列有配殿,布局结构上再现了佛教中曼陀罗坛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寺院内的佛殿主要有释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师殿、松赞干布殿、班旦拉姆殿(格鲁派的护法神)、神羊热姆杰姆殿、藏王殿等等。寺内各种木雕、壁画精美绝伦,空气中弥漫着酥油香气,藏民们神情虔诚地参拜转经。
大昭寺内保存有大量珍贵文物,为藏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此外,在大昭寺门前广场上树立的唐蕃会盟碑见证了汉藏人民的深厚友情,种痘碑(为纪念清朝乾隆年间中央政府向西藏人民传授种痘方法以防治天花所立)则见证了中央政府对西藏人民的关怀。
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区的中心位置,八廓街正是围绕大昭寺而展开。大昭寺在藏族人心中的地位并不亚于布达拉宫,它也是游人到西藏必游的景点之一。
大昭寺始建于公元647年,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文成公主入藏而建,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寺建筑面积达25100余平方米。有20多个殿堂。主殿高4层,镏金铜瓦顶,辉煌壮观,具有唐代建筑风格,也吸取了尼泊尔和印度建筑艺术特色。大殿正中供奉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镀金铜像。两侧配殿供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尺尊公主等塑像。
大昭寺是西藏重大佛事活动的中心。五世达赖喇嘛建立“甘丹颇章”政权后,“噶厦”政府的机构便设于寺内,主要集中在庭院上方的两层楼周围。许多重大的政治、宗教活动,如“金瓶掣签”等都在这里进行。
大昭寺殿高4层,整个建筑金顶、斗拱为典型的汉族风格。碉楼、雕梁则是西藏样式,主殿二、三层檐下排列成行的103个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又呈现尼泊尔和印度的风格特点。寺内有长近千米的藏式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大昭寺修建图》,还有两幅明代刺绣的护法神唐卡,这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供奉的密宗之佛中的两尊,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在拉萨,藏族人也喜欢将以大昭寺为主的八角街一带称为“拉萨”,藏文意思是佛地,你还可以看到朝拜者在大昭寺门口磕长头,场面非常感人,由此可见大昭寺在拉萨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之高,还有更多的人每天围绕着大昭寺转经,很多僧人也在大昭寺附近摆开架势,向过路的人唱经化缘。
“去拉萨没去大昭寺就等于没去拉萨”这是大昭寺著名的喇嘛尼玛次仁的话。
大昭寺传说:
* 传说一:
大昭寺寺址最早是一片湖,松赞干布曾在此湖边向尺尊公主许诺,随戒指所落之处修建佛殿,孰料戒指恰好落入湖内,湖面顿时遍布光网,光网之中显现出一座九级白塔。于是,一场由千只白山羊驮土建寺的浩荡工程开始了。
* 传说二:
两位公主各自带来了一尊珍贵的释迦牟尼的佛像。作为最贵重的陪嫁,尼泊尔公主带来的是释迦牟尼八岁时的等身像;文成公主从内地的长安请来的是另一尊十二岁的释迦牟尼等身佛像。藏民公认这两尊佛像是最早进入雪域高原的佛像,然后为了供养这么神圣的佛像,松赞干布就开始修建西藏佛教历史上最早的佛教建筑物。便是大昭寺和小昭寺了。
* 传说三:
相传建大昭寺时,几次均遭水淹。文成公主解释说,整个青藏高原是个仰卧的罗刹女(如果有机会去西藏博物馆,推荐你一定要看一幅非常古老的唐卡,画的就是文成公主推算的吐蕃的地形)。这个魔女呈人形,头朝东,腿朝西仰卧臂,大昭寺所在的湖泊原来正好是罗刹女的心脏,湖水乃其血液。所以文成公主说大昭寺必须填湖建寺,首先把魔女的心脏给镇住。然后文成公主还同时推荐了另外十二个小寺院在边远地区,镇住魔女的四肢和各个关节,共建了十三座寺院。
按照文成公主所选的位置,建寺首先要填湖。当时主要的运输工具是依靠山羊背着装着沙和土的袋子。就这样把这个湖泊给填平了,给大昭寺奠定了基础。其实今天的拉萨这两个字就是从大昭寺演变而来的。最早拉萨不叫LASA,古文书上都是RASA,RA是山羊,SA是土地,意思是山羊建的地方。后来因为修建了这样神圣纳佛殿,里面供奉了佛祖的像,有佛经、佛塔,还有四面八方的信徒来这里朝圣,大家都认为这个地方是佛地,所以又改称拉萨--LA在藏语里是佛的意思,SA是地。
参观路线:
上午参观的游客要从正门进去,右手就是售票处。首先看到的天井式院落是藏传佛教中“格西” (藏传佛教中的高级学位,相当于博士)的产生地。1409年,黄教开山鼻祖宗喀巴在大昭寺创立传昭大法会,并将之确立为藏传佛教界最大的法事活动,从此黄教声名雀起.法会期间各大寺庙的僧人云集此院,观看被寺庙推选出的杰出僧人进行激烈的答辩.
院落东侧有数排酥油灯,白天也总是长明不灭.由这里各个家庭的人负责加酥油。
酥油灯后面就是大昭寺主殿的正门,大昭寺最早的建筑都是从这个门开始的。外面院子都是后来修建、扩充的,这个主殿才是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建筑。由于多年信徒的摩擦,门口的石头地板已经光亮如镜了。
进入大殿左右各有两尊巨大的佛像。左侧为红教创始人密宗大师莲花生,他本来是印度的佛学家,公元八世纪进藏,在他入藏以后藏区开始出现密宗。右侧是未来佛。
大殿通道入口处右侧是关于大昭寺建寺故事的壁画,它生动形象地绘出了公元7世纪时的早期布达拉宫的样子,以及当年填湖建大昭寺的情景。要了解大昭寺,要了解7世纪时的拉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就一定要先看这幅壁画。
从左向右依顺时针旋转游览。第一间小殿,里面供有宗喀巴及其八大弟子,此八位弟子都为弘扬黄教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世达赖和一世班禅都位于八大弟子之列。黄教六大寺庙,甘丹寺为宗喀巴本人亲建,哲蚌寺、色拉、扎什伦布寺均为其弟子所建。一座白塔矗立在西墙与北墙拐角之处,据说这座白塔是在修建大昭寺之前,从卧塘湖中所显现出来的。南侧第一间小殿,端坐着八大“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一药师佛。紧挨小殿,是手置耳侧,瘦骨嶙峋的白教创始人之一一米拉日巴的塑像。再行数步,小殿内置三世佛。
转过来第二间殿是观世音殿。当地人供养佛的方式很虔诚,在殿内经常能遇到当地一些家庭给观世音菩萨脸上涂金粉。此殿右侧有松赞干布及尺尊、文成公主塑像。在藏民族的心目中,他们三个不仅仅是普通的国王和王后,他们是菩萨变成了国王和王后来教化藏族人的。两位公主体貌端庄,其中前面发髻高挽、典型的大唐女子就是文成公主。
在南墙与东墙拐弯之处,有宗喀巴及其他教派的诸位宗师.东墙第一间佛殿是无量光佛。这里还可以看到公元7世纪的檀木的门框和上面精美的雕刻.另外释迦牟尼殿前也有和这里同样7世纪的木柱,一共8根.大昭寺2000年刚刚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诸多的条件中,最关键的就是这些木雕,因为在西藏其它任何寺院都看不到,只有在大昭寺有。这些木雕现在已经像铁一样坚硬了,敲一下,还会发出金属之声。毕竟是经历了1400年的风风雨雨过来的传世国宝。
再往下的佛殿里有拉萨十分出名的一尊强巴佛,据说它掌握着西藏的风调雨顺,每年藏历新年活动结束前要把它请出去绕大昭寺一周。
强巴佛殿外面的五位高僧就是萨迦五祖(萨迦派5位法位继承人)。藏族佛教虽然是一个整体,但后来由于实践和方式上有所不同.形成了四大教派:宁玛、萨迦、格举、格鲁.萨迦派影响最大时曾经统治了整个藏区,也就是萨迦王朝。萨迦王朝五个法王里面最后一个叫八思巴,就是在最右边的一个,是他把藏传佛教文化传给中原,介绍给汉族和蒙古族。后来八思巴又成了蒙古汗王忽必烈的帝师,也就是元朝的国师。他创造了蒙文,井把佛教文化带给了蒙古族。
在转过殿角,和刚才看到的大昭寺修建的壁画紧邻的壁画也一定要看一下,内容是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和公主组织的一个庆典活动,是为了大昭寺竣工的开光典礼,实际上是一个七世纪传统运动会的情景。包括摔跤、牦牛舞、面具舞、射箭等等。壁画左侧的山就是药王山,上有电视塔。画上面的是原来的藏医学院,上面的白塔就是布达拉宫前面的广场侧的佛塔,原来是拉萨城的西大门。壁画右侧便是最早只有两栋主要建筑的布达拉宫,也就是松赞干布建的王宫。
逛完大殿,可出门绕大殿一周,此处共有380个转经镐,一个紧挨一个。边走边推动转经筒是很多虔诚的信徒必做的功课。
从庭院出来,回到侧门的售票处,有楼梯可以直通二楼和三楼的平台。在平台上俯视大昭寺广场以及远眺布达拉宫,辉煌的建筑在耀眼的阳光中光茫四射,灿烂无比。夏天这里还有茶座,在此可以休息。大昭寺的二楼只在早上开放。松赞干布的法王殿也在二楼的西南角。里面供有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尼泊尔公主、大臣禄东赞等塑像,也是早期的作品。二三楼之间有班丹拉姆护法神殿,这是大昭寺和整个拉萨城的护法女神。二楼天井的东北角有一个梯子,通向三楼的小门,这里就是上金顶的入口。大殿的三楼平时不对外开放,僧人们在这里打坐修行。顶层四座巨大的金顶分别建于公元14世纪中叶和17世纪。
参观要点:
* 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
为什么这一尊如此珍贵呢?因为此像是释遵牟尼在世时,按照释迦牟尼本人形象塑造的。等像塑好后,那些弟子有幸请佛祖释迦牟尼自己给自己的佛像开光加持。藏族人认为它珍贵,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最重要的是认为见到这个佛和见到2500年前的佛祖没有区别。
世上只有三尊佛祖等身佛像。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偶像崇拜,不立寺供像。在他临终时释迦牟尼只同意以自己三个不同年龄时的模样塑像,并亲自为塑像绘图。这三尊佛像中,以十二岁时释迦牟尼身为皇子的鎏金铜像最为精美与尊贵。该佛像后从古印度流入中国,又经唐代文成公主带入西藏,原供于小昭寺。小昭寺主供的释迦牟尼八岁鎏金铜像原供于大昭寺,也是这三尊珍贵佛像之一。
* 囊廓
沿千佛廊绕“觉康”佛殿转一圈“囊廓”方为圆满。这便是拉萨内、中、外三条转经道中的"内圈"。拉萨主要的转经活动都是以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为中心而进行的,除“内圈”外围绕大昭寺则为“中圈”即“八廓”,也就是古老而热闹的商业街--八角街;围绕大昭寺、药王山、布达拉宫、小昭寺为“外圈”,即“林廓”,已绕拉萨城大半。
* 唐蕃会盟碑
进入大昭寺前面的小广场,可以看到大昭寺的全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围墙围起的两块石碑。南边一块便是著名的唐蕃会盟碑,高3.42米,宽0.82米,厚O.35米,唐长庆三年(823年)用藏汉两种文字刻写。
公元九世纪,唐朝与吐蕃王朝达成和好,以求“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务令百姓安泰,所思如一”和“永崇甥舅之好”之目的。当时的赞普赤德祖赞为表示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之诚心,立此碑于大昭寺前,碑文朴实无华,言辞恳切,现碑身已有风化,至今大多数碑文仍清晰可辨。碑的旁边有一棵柳树,据传由文成公主亲手种植,当地人称为公主柳。
唐蕃会盟碑又称甥舅会盟碑,因为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娶的是唐朝皇帝的公主,所以自然他的孩子自然就要管以后的唐朝皇帝叫舅舅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