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178集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三七四页: 钞【若据不二门中,贪瞋痴即戒定慧,则善道恶道,悉皆如幻,幻无自性,唯是一心,一心不生,万法俱息。】 这是这一段经称理第二个段落,这一段比前面所讲的「自性本具如幻法门」还要深,前面称理,理事无碍,这一段是到最高峰,也就是《华严经》上讲的事事无碍。请看《演义》注解: 演【贪瞋痴即戒定慧者。】 贪瞋痴叫做三毒,戒定慧称为三学。怎么三毒就是三学?这个问题就很大,决定不能把意思错会了。 演【以无始法性为无明,故今无明即法性。法性为无明,故成贪瞋痴;无明即法性,故即戒定慧。如清水浊水湿性无殊,三学三毒体性不二也。】 这一句注解注得相当清楚,但是初学的人依然看不懂。我们应当要晓得,三毒跟三学都是业用,业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活动,活动就是造业,它是属於用。用当然有体,有体有相有作用,三学跟三毒都是作用,如果追究它的本体,本体是自性,它的现相是十法界。六道凡夫起作用是三毒,四圣法界起作用叫三学。由此可知,三学有浅深差别不同,浅一点的是声闻、缘觉,深的是菩萨、佛;三毒也有浅深不等,浅一点的是天、人,重一点的是三恶道。由此可知,自性的作用归纳起来就是三学三毒,体性统统是自性。自性上面那就没有差别,全是自性变现出来的。知道三毒三学统统是自性起用,因此它是一不是二;三毒是自性的作用,三学也是自性的作用,当然从作用上讲是一。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作用?这就要说到迷悟之分,觉悟的作用是三学,迷惑的作用是三毒。可是诸位要晓得,迷悟不二!迷悟怎么会不二?迷是迷了自性,悟是悟了自性,迷跟悟都不离自性。自性上没有迷悟,而是我们自己迷了自性或者悟了自性。 就自性上来说,自性没有迷悟,所以说是迷悟不二。这个理要细细去思惟,在佛法里头实在讲不太重视思惟,佛法叫参究,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讲的要认真仔细去体会。因为这个事实真相,你要是真正体会到,对於你现前的生活会有很大的改变,佛家所讲离苦得乐,你才会真正得乐!真正得乐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否则的话,我们讲的这个乐多半是说苦乐相对之乐,这个乐不是真实的。这个地方的道理明白了,这个乐是真的,为什么?它不是苦乐相对之乐,是自性里面会流法喜。你要是问:什么原因?我们简单的说,你的分别执著纵然不能破掉也淡了,分别执著一淡,你的苦就减少了。说老实话,世间这个无量无边诸苦从哪来的?就是分别执著上来的。你要是一切法里不分别、不执著、不打妄想,你哪来的苦?可是我们的妄想执著就是打不掉,原因在哪里?事实真相没搞清楚。这一段经文要教给我们事实真相,这些事情佛在大乘了义经典里面说得很多!尤其是《华严经》,《华严经》的经文长,可以尽量的发挥,深入的细说。 由此可知,从理上说、从性上说,「三学三毒体性不二」,确实是一个体性。贤首国师当年为了叫大家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举了一个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譬如我们现在有一块黄金,把这一块黄金铸成一尊佛像,这就好比是戒定慧三学;过了几天,我不喜欢这个佛像,我把佛像熔掉,金可以熔化,熔化之后,我把它塑成小狗小猫,那就变成畜生像。你说,那尊佛像跟这个小狗小猫有没有差别?都是这一块金!想叫它变成什么它就可以变成什么,随心所欲,我熔了可以再造,喜欢造佛像我就造佛像,喜欢造菩萨像就造菩萨像。十法界的相,随心所欲来铸造!由此可知,十法界平不平等?平等的;十法界是不是一个?一个,变来变去没有离开那一块黄金。 从体上来讲是平等的,所以三学三毒体性不二,体性是一。三毒是迷了体性而起的作用,戒定慧三学是觉悟自性所起的作用,统统都是性德起用。我们凡夫不了解这个道理,看到三学生欢喜心,恭敬欢喜;看到三毒瞋恨厌恶,我们这样做法对不对?完全错了。错在哪里?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常生烦恼!喜怒哀乐爱恶欲叫七情五欲,欢喜是烦恼,瞋恚也是烦恼,喜怒也是不二,也是一桩事情。凡夫迷惑,所以接触境界就起贪瞋痴,喜怒哀乐爱恶欲统统是贪瞋痴。觉悟的人接触境界,心地清净,如如不动。你修戒定慧,他的心不为所动;你起贪瞋痴,他的心还是如如不动。 一个修行人要在戒定慧、贪瞋痴里面修平等性智、修妙观察智、修明心见性。怎样才能见得了性?如如不动就见性了,不被外面境界所转你就见性了。《楞严经》上说得好,不被外面境界所转,就能转物,对於外面的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转物,绝对不为外境所动,这就是在一切法里头、在一切现相、一切作用里面统统见性。在相上也好,在作用上也好,你观察到它的体性本来清净、本来不动,你观察到这个,这就叫做明心见性。自己心地光明,明心就是心一点染污都没有,六祖所讲的「本来无一物」,有一物心就不明;你心里有东西就叫无明,心里什么东西都没有就叫明心。明心,不管见什么统统是真如自性,因为尽虚空遍法界都是真如自性变现出来的现象,除自性之外,确实别无一法,这就平等了。所以贪瞋痴就是戒定慧,就是这么一回事情。 演【又古云:无明业性即法性。】 古人所说的。无明是烦恼,业,善业、恶业都包括在里头,贪瞋痴那就是恶业。业性,性是体性,体性就是法性,法性就是佛性,就是自性、真如本性。无明业性就是真如自性。所以,烦恼要不要断?烦恼要是断掉,自性不就断掉了吗?这麻烦大了,这个问题严重了。经上常常叫我们要断烦恼,特别是小乘经,诸位要晓得,烦恼断不掉的!好像我们在灯光下照了一个影子,那个影子去不掉的。为什么去不掉?影子是有身体的,如果影子去掉,身体也没有了,那怎么行?所以这个断是比喻,不是真正断了,是转变,转迷为悟,那就转烦恼为菩提。所以,烦恼就是菩提。转三毒为三德,就这么回事情。影子还是影子,迷惑时,影子很讨厌,想方法去掉,觉悟了,不碍事,不理它,那就叫三德;常常挂著要把它去掉,那叫三毒。所以,确确实实是一桩事情。 但是在迷的时候,这个业用是很可怕的,要变三恶道的境界,贪心的果报是饿鬼道,瞋恚心是地狱道,愚痴心是畜生道,在搞六道轮回。觉悟之后,六道轮回没有了,永嘉大师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梦就代表迷,觉就代表悟,觉悟之后才晓得没有六道轮回;迷时候有,悟的时候没有了。佛法的关键就是在迷悟,我们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所修学的功夫就会得力;这一点搞不清楚,怎样精进用功都不得力。要晓得这是举两个极端,知道这个极端的真相,才真正明了大乘经上所讲万法一如、性相不二。 演【天台云:惑业苦三道,当体即是三德秘藏。】 这是天台宗所说的。「惑业苦」就是讲六道轮回,惑是无明,迷惑造业,造业有造善业、有造恶业,造善业就是三善道的果报,造恶业就是三恶道的果报。三善道跟三恶道都用一个「苦」这个字来代表,所以苦就是果报。「惑」是迷惑,「业」是妄动,就是造作,「苦」就是果报。为什么讲六道都苦?三善道、三恶道都苦?苦是真的,乐是假的。什么叫乐?这个苦暂时停止,你觉得这个时候很乐了,这个乐不长久,苦又要来了,所以苦是真的,乐是假的。 六道分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的众生,我们人是在欲界,人上面还有天,天有欲界天,欲界天有六层,这六层天以下一直到地狱,三大类的苦统统要受,第一个是「苦苦」,苦苦就是平常讲的八苦交煎,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这八类是欲界众生每个人都要受的,谁都逃不了。 如果真正有相当禅定的功夫,他能生到色界天,色界天是欲望没有了,财色名食睡这五欲没有了,他不贪染这些,他生到色界去了。色界天人,他没有财色名食睡,对这个东西没有得失,但是他还有身体。他没有八苦,那的确是很乐!但是他有「坏苦」,他有身体,他这个身体不能常保,不能永生,他还是有寿命,寿命到了他还是要死、还是要轮回,他的身会坏,他所居住的宫殿楼阁也会坏;因为他有色,有色就会坏。所以他没有苦苦,他有坏苦。 最高级的凡夫,那是三界里面觉悟之人,他晓得身不好,这个身是苦本!中国老子知道这个道理,那时佛法还没到中国来,老子就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我有很大的忧患,因为我有个身体。身体是很大的忧患,这个见解很高!这是无色界天人的见解。他有这种觉悟,有身才有苦,没有身多自在!没有身,什么苦都没有了。所以他身不要了,那就到无色界天去了。无色界有四层天,统统没有身体,所以他坏苦也没有了。虽没有坏苦,他有「行苦」,什么叫行苦?行苦的意思是说,他这个境界永远不能住下去,还是有期限的,也就是说他还是有寿命。到无色界最高的一层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他的寿命八万大劫,还是有限!八万大劫是一个极限,他的定功只能支持那么久;八万大劫到了,他的定力失掉,又堕下来再轮回。六道轮回,上面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下面到阿鼻地狱,咱们每个人不晓得去了多少次?现在这一生一投胎,前生事情不记得了。阿罗汉有宿命通,知道过去生中的事情,想到从前在地狱,身上都流血汗,汗是红的,还是心有余悸,害怕! 「惑业苦」就是六道轮回的原理,因为迷而不觉,所以才造作。造作善法,天道里面的善法是五戒十善、四禅八定、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修这些生天。真正觉悟的人,佛经里面称为正觉。由此可知,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是觉,觉还不能算是正,为什么?没出三界,不算是正觉。一定要证得阿罗汉才算是正觉,为什么?他那个觉悟比他们高明,出了三界,三界到顶还要轮回,他超越三界,超出六道轮回,这种人才叫做正觉。再往上,菩萨是正等正觉,佛是无上正等正觉。 「惑业苦三道,当体即是三德秘藏」,「三德」是法身、般若、解脱,惑业苦就是法身般若解脱,惑是般若,业是解脱,苦是法身,苦是果报,果报是法身!这个说法完全从体上观察,体上观察明白了,相与作用你才真正见到,这个见到就是大乘经上讲的诸法实相。十法界有没有?迷人看,有!佛菩萨看,没有!佛菩萨看十法界统统是佛,是一法界。世尊在《华严》、《圆觉》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看我们统统是佛,我们看佛也是众生,看法不一样。 为什么会有十法界?因为你有分别、有执著才有十法界。这是佛,那是菩萨、那是罗汉、那是饿鬼、那是地狱,你的分别。菩萨不用分别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他看什么都一样,没有两样!离开一切分别执著,万法一如。你说善说恶,善恶是分别才有的,你说戒定慧、讲贪瞋痴,也是分别执著才有的。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再问问你,还有没有贪瞋痴?如果你说有,那你还是有分别执著;你说没有,没有也还是分别执著。你不分别执著,怎晓得没有!这怎么办?禅宗解决的办法最好,问你,「有」,打你三十板,「没有」,还打三十板。诸位会不会呢?禅宗常问「会么」?会不会呢?非有非无、亦有亦无,决定不能起心动念。所以这个地方心地真正清净,一念不生,万相如如!才有分别就落到第二义,就不是第一义,才一动念就落到心意识了。佛与大菩萨在一切境界里决定没有分别执著。 你们不要把佛菩萨看得那么热情,我天天拜他、供养他,佛菩萨应该对我很不错,常常会护念我!菩萨护念一切众生是应该的,是没错,这话决定讲得通。你拜他巴结他,要他特别照顾你,绝对没有这个道理。你平常不拜他、不供养他,他也关照你,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心,他没有妄心,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楞严经》上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菩萨在哪里?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真正以清净心念佛菩萨名号,佛菩萨立刻就有感应,要用清净心念,要用恭敬心念,要用至诚心念。我们今天念佛念菩萨求什么都求不到,为什么?不是菩萨不灵,是我们的心不清净。天天拜,「菩萨,你保佑我,保佑我开智慧」,这就不灵,为什么?你心里有分别执著,你这个心是不清净的心,怎么会有感应?《了凡四训》讲至诚,「一念不生是谓诚」。诚心诚意念观音菩萨就念观音菩萨,念阿弥陀佛就念阿弥陀佛,里面决定不夹杂一点点东西,有求必应!我们不要去告诉他:「菩萨,我现在怎么困难!」他早知道,你何必去告诉他?你一起心动念告诉他,你这个心就不干净,你心就不诚了。 你们《无量寿经》念得很熟,西方极乐世界不要说是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就是往生下品下生的人,人家都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我们还要说什么?什么话都不要说!只要清净心、恭敬心、虔诚心,我们去念佛、礼佛、拜佛,我们所缺乏的东西样样都不会缺了,样样都有了。他都知道了,不要我们一桩一桩去告诉他。一桩一桩去告诉他,我们在这里天天打妄想、分别执著,自己的心就不诚!所以你想求,求不到;不求,什么都得到了,道理就在此地。你有求,把那个念头打掉,专念阿弥陀佛,专念观音菩萨,或者专念《无量寿经》都行,念《阿弥陀经》也可以,只要专!底下他又引用《大乘起信论》上的一段话: 演【起信云:若离觉性,则无不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 这是从反面来说,觉性就是真如本性,如果离开了觉性,那不觉也没有了。不觉没有了,给诸位说,觉也没有了,因为觉与不觉都是自性的起用,离开体,哪里还会有用?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告诉我们,三毒烦恼虽然很重,你不要害怕,为什么?烦恼即菩提,只要把那个念头转变一下就行了,就转过来了。把贪瞋痴转变成戒定慧,念头一转就行了,业障统统消除了。怎么转法?实在讲,最殊胜、最巧妙、最稳当的方法就是念阿弥陀佛,把这个心完全转成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具足戒定慧了。这个要常念,要认真的念,猛念!念头才转得过来。这一不念,贪瞋痴又起来了,就是习气烦恼太重,所以要认真努力的去念。 「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觉与不觉统统是自性起用,体决定离不开的,体是真实的,体是一个,现相跟作用是时时在变化,随著我们迷觉的程度在变化。一般的修学,虽然有时候觉了,觉了还会往下堕、还会迷,这就是常讲的退转、隔阴之迷,这个现象非常之可怕,也无法避免。如果要想避免,佛告诉我们只有一个方法,求生净土。如果不求生净土,那就像《无量寿经》里面所说的「何免轮回」,你没有办法免除轮回;这一轮回,退转、隔阴之迷是决定没法子避免的。真正彻底觉悟的人,大彻大悟的人,是哪个人?一心一意发愿求生净土的人。给诸位说,比禅宗彻悟的人还要悟得究竟、还要悟得彻底。禅宗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未必求生净土,他要不求生净土,他还是会轮转,还是会退回来的,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 演【善道恶道悉皆如幻者,贪等乃恶道之本,戒等为善道之因。】 「本」是讲根本,恶道因缘无量,不是一、二个原因堕恶道的,无量的因缘!无量因缘里面,我们去找最重要的一个因缘,找第一个因,第一个因就是贪瞋痴。贪心重的人堕饿鬼道,瞋恚心重是地狱的业因,愚痴重是畜生道的业因。什么叫愚痴?我跟诸位说一个真实话,一切大乘佛法里面,你不愿意选择念佛带业往生,你就是愚痴,为什么?你这一生不能成就!愚痴,简单的讲,不能辨别真妄。古德在一切经里面做比较,黄念祖老居士在《无量寿经》注解里面引用,隋唐时代的大德讲的,世尊一代时教,就是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教法,如果统统做一个比较,《华严》第一,《华严》以外的是第二、第三;《华严》跟《无量寿经》做个比较,《无量寿经》第一,把《华严》比下去了,这就是认识真假。 《无量寿经》是真实法,所以经上讲了三种真实,你们看看所有大乘经哪有这种讲法的!「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之际就是真如本性。「住真实慧」,你相信这个经典,读诵这部经典,老老实实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你的心安住在哪里?在真实慧。这个心住真实慧,我心就住在经上,一天到晚想著经!这个住,我们说粗一点就是牵挂,老是挂在心里这就是住,我心里挂什么?就挂著《无量寿经》,就挂著阿弥陀佛,其他的什么都不牵挂了。单单挂这一样,我心就住在阿弥陀佛上、住在《无量寿经》上。「惠以真实之利」,真实的利益、现前的利益,给诸位说,无量寿、健康长寿、百病不生!你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怎么会有毛病?真的得无量寿了。我们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成佛! 往生是活著往生,不是死了往生!所以无量寿什么时候证得?现在就证得!往生极乐世界,你是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你跟大家说「拜拜,我走了」,跟阿弥陀佛走了。走了才死,不是死了以后才往生!是跟阿弥陀佛走,这个身体不要了,丢下来,是这个意思。确确实实这个法门是不死的法门,别的法门都还要死!这个法门不死!所以你说苦,三苦、八苦,你只要认真修这个法门,统统断掉,三苦八苦都没有了,为什么?你不死了。你对於这种殊胜的事实要是不清楚,那你不愚痴,谁愚痴?於一切法中,哪是真、哪是假,哪是正、哪是邪,哪是善、哪是恶,什么是利、什么是害,你统统搞不清楚,这就叫做愚痴,愚痴堕畜生。「贪等」就是贪瞋痴,这是三恶道的根本。「戒定慧是善道之因」,就是三善道的业因。你能持五戒十善,你能修四禅八定,你能选择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这都是智慧。所以戒定慧是善道之因。 演【贪瞋痴既即戒定慧,则恶道如幻。戒定慧不离贪瞋痴,则善道亦如幻矣。】 不但六道是如幻,佛在《金刚经》上讲得很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又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说如幻?为什么说虚妄?因为六道轮回,三善道、三恶道都不是真的。佛法讲真讲妄,有一个定义,凡是讲真的是永远不变,凡是会变就不是真的。你们想想,六道里头哪一道是永远不变?他都在变,而且是刹那刹那在变。我们人从小到老是不是一下就老?没有!一年比一年老,一月比一月老,一天比一天老,再告诉你,一分钟比一分钟老,一秒钟比一秒钟老,刹那老,不能停止!所以这变化是刹那刹那在变化,要懂这个道理。你要是真正把这个原因搞清楚,你再有能力把这个原因消除,你就长生不老了。 你想不想知道这个原因?我告诉诸位,这个原因就是念头,我们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这叫生灭心。你的心是个生灭心,而且这个生灭是刹那生灭,所以一切万法无常!这个原因我们明白了,如何消除这个原因?我们修不生灭的心,只要心不生灭了,给诸位说,这一切万法也不生不灭,这妙极!一切万法不生不灭。大经里面告诉我们,我们看这一切万法是生灭相、是无常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可是诸佛眼睛看这些万相,凡所有相皆是实相。尤其大经上,像《法华经》上所讲的如来境界是「常自寂灭相」,一切万法清净寂灭,没有生灭。他看到不生灭,我们看到有生灭,怪了,我们用生灭心看境界。所以佛讲境随心转,一点都没错!《了凡四训》里头有不少地方讲到风水的。佛法里面讲风水讲得最高明,境随心转,「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我们要求的是求这个,我们要求能转境界,不为境界所转。怎样转境界?在境界里面学著不动心。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在境界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万法如如。要向如来果地上境界去精进,向这个方向去努力去学习,把我们自己带到另外一个境界里面去;回过头来再看这个境界,那就跟诸佛与大菩萨的看法没有两样,这叫真觉。 大经里面讲「惠以真实之利」,这个利益现前马上就得到。我相信认真去念这本《无量寿经》,我教给大家的方法,你每天念三遍五遍,你果然念上半年,你一定不一样。如果能够常常念,常常思惟经里面的教训,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遇到什么境界就会想到经上教给我们怎么做法,你得的利益就更为殊胜,你得的更多,得的更殊胜。这个功夫不能中止在这里,要继续不断的去努力,你的境界一年比一年好,一月比一月好。 所以要晓得,六道都是如幻如化、如梦幻泡影,你在六道里还有什么执著的?还有什么计较的?这个事实真相恍然大悟,我们在这个境界确实不分别、不执著了,不打妄想!你的生活会过得非常自在、非常快乐,离苦得乐真的就得到了。在这个环境里面随缘不攀缘,一天到晚欢欢喜喜,法喜充满,看什么都自在,看什么都无碍,这才能够契入实相。 演【又贪瞋痴戒定慧因也,善道恶道果也,因既全空,果复何有?故悉如幻。】 这个结论讲得很彻底,也就是《钞》里面『幻无自性,唯是一心,一心不生,万法俱息』这一句的意思。「幻」就是指六道的因果,也就是惑业苦,惑业苦统统是幻。为什么说惑业苦统统是幻?因为惑业苦都是有为法!什么叫有为法?《百法明门论》里面,把所有一切法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有为法,一大类是无为法。有为法再分成四个大项目: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法、色法,总共有九十四法;末后六种叫无为法。《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就晓得惑业苦统统是有为法。惑业是因,苦是果报,因如幻,果也如幻,因果统统是如幻。大家千万不要误会了,这因是空的,果也是空的,现在多造一点坏事没关系,因果都空!这是佛菩萨眼睛看是空。 我们再举个比喻,这是你能够理解的。作梦是不是空的?作梦,我们晓得是空的,不是真的。假如你天天做恶梦,你觉得那个日子好不好过?每天晚上都梦到有人要来杀你、害你,把你整得很惨,你舒不舒服?六道轮回就好比做恶梦,不舒服!假的,没错,是假的,可是这个假的你真受、你感受。到哪一天,这个假的你不受了,那你就跟如来、大菩萨一样。你有没有办法在假的里头,苦乐忧喜舍统统不受?你能够苦乐忧喜舍一切都不受,这在佛法里面有个名词,你得到正受,正受就是三昧、就是禅定。正受就是苦乐忧喜舍我统统不受了。 这五种受,暂有的,不是真有。苦乐忧喜舍不是真有,迷的时候有,觉了就没有了,阿罗汉以上就没有了。阿罗汉得到正受,他没有苦乐忧喜舍;六道凡夫才有!你在作梦,作梦里头忽然知道:我现在怎么在作梦?梦到老虎要吃你,你很慷慨,「我就行个菩萨道,我就舍身喂虎!」你会很欢喜去做,为什么?你晓得那是假的,因果都是假的,你不害怕!你自己不知道你是在作梦,碰到一头老虎要吃你,吓得一身冷汗,把你吓醒过来了,不晓得事实真相。所以佛告诉我们六道的真相。 真相要是真正明白,人会变样子,变什么样子?变成菩萨的样子,也就是说,得失这个观念没有了,一切法里头无得无失,这个人多自在!因为都是空的,哪有得?既然没有得,哪有失?没有得失,就自在了。今天诸位听了这个道理,看看你们的得失有没有丢掉?这就是你是不是真的懂得,真的懂得了,那个得失心一定马上就丢掉,为什么?苦本、迷根!那当然甩掉!还是甩不掉,那这个话你没听懂,听是听了,没懂,真正的意思没能体会! 佛法实在讲「知难行易」,佛法修证容易,这是反掌之易,转迷为悟!难在哪里?难在「知难」,认识事实的真相、明白道理难,太难太难了。就是因为知这样难,释迦牟尼佛苦口婆心讲了四十九年!行太容易了,念阿弥陀佛,DC周广大念三天三夜就往生,你看这多容易!他马上就见阿弥陀佛,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弥陀经》上「若一日到若七日」,最容易是一天成功!周广大还是搞三天三夜,这是中等根性的人,上等根性的人只要一天,你看多容易!可是你要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搞清楚,那不是简单事情。 所以要晓得「幻无自性」,自性就是自体,它没有自体。「唯是一心」,一心就是本性,就是真如本性。尽虚空遍法界,佛经里面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世俗人所讲的宇宙人生,这个宇宙人生就是我们佛法里面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名词用的不一样,意思完全相同,这些东西是什么?唯是一心!这个事情,谁真的知道?在中国,我们只看到六祖知道,他老人家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是所生,能生是一心,一心就是自性。能生的自性是真的,永远不变、永远不坏;所生的这个现相,万法是假的,因为它刹那刹那在变化。所以所生的是幻的,能生的是真的。「一心不生,万法俱息」,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上讲得很明白,他老人家说「觉后空空无大千」,觉了什么?觉心不动,觉心无念。所以禅家的宗旨是「无念为宗」,禅家修行是修无念。我们净土宗修行的宗旨是「一心不乱」,一心就是禅家讲的无念,说法不一样,意思跟境界都是相同的。「一心不生,万法俱息」,就是觉后空空无大千,不但没有六道,十法界也没有!六道是幻无自性,十法界也是幻无自性。 四圣是觉悟的心所现的现相、作用,六道轮回是迷心所现的现相、作用,虽然同样是一个心,同样是一心起作用,但是他的感受苦乐差别太大了。佛法教学的大主意、大目标是破迷开悟,果上就是离苦得乐。迷是苦因,六道轮回是苦果;觉悟是乐因,四圣法界是乐的果报。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一段。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