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第二十六集)


 2010/6/15    下载DOC文档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六集)  2005/3/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26

  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同修,阿弥陀佛!我们昨天提到,为人父母的价值观会直接影响下一代。现在人所追求的成功到底是什么?假如我们走到书局去看,坊间那些畅销书都是写些什么样的内容?大半可能都是如何赚进人生的第一个一百万,还是提到如何快速致富。人的脑子里面哪个目标最重要?钱!当他是这样去追求人生,那会走出什么样的结果?所以,我们对於人生真正的成功,不得不深入去认知。有一句话提到,努力有结果,但是努力不一定有好结果,假如你取舍人生错误了,可能一生努力到头来你会抱憾终身。在中国大陆这二十年来,有一千二百位大企业家自杀身亡。诸位同修,一千二百位大企业家,小的不算。请问他们为什么得到了一般的人觉得很羡慕的一种成就,而他们终究走上绝路?而却有很多的人一直在往他们的路上继续走,那岂不是飞蛾扑火?所以我们给予下一代正确的价值观就至关重要。

  这么多企业家自杀是结果,诸位同修,原因出在哪?这也可以由我们自己常常观察社会上的这些成功人物,或者在您身旁也有些企业主,你慢慢去观察就可以把原因找到。我也曾经跟一些企业家接触过,当他有机缘能够闻到正法,他内心非常喜悦,他告诉我,这些企业家、很有钱的人穷得只剩下钱而已。企业家有四种情况,第一种叫劳心劳力。几十年很奋斗工作,日以继夜,他的动力在哪里?在名、在利。结果到了四十来岁,也赚了很多钱,突然有一天去身体检查说:先生,你得了肝癌,你只剩下三个月的寿命。他当场会觉得晴天霹雳,躺在病床上很难受,因为他所有的财富能不能带得走?带不走!这些财富会留到谁的手上去?他在那里想:我的太太还年轻貌美,她又找一个人嫁,那我这些钱不都入了那个男人的口袋里面去了吗?愈想愈不甘心,本来还可以活三个月,后来?这种下场就很冤枉,把身体整个都搞砸了。其实这样的企业家,家庭状况、孩子教育一定也无法掌握好,纵使他真的赚很多钱,不肖子孙只要一出来,也会化为乌有。

  第二种情况叫锒铛入狱。在赚钱的过程铤而走险,到最后露出马脚,东窗事发,就被关起来。我记得这次从中国飞到香港的旅途上,看到一篇报导,俄罗斯的首富,最有钱的,已经下狱了。所以人生路途当中有很多诱惑,假如没有真正的道德跟定功,迟早都会误入歧途,败丧下来。当这些企业家还没有被关起来的时候,可能他的亲朋好友都对他啧啧称赞,连自己的父母可能还沾沾自喜。所以为人父母眼睛真的要张亮,要有智慧,不能追求这些虚幻,到头来还惹了一身的罪业。

  在汉朝末年,董卓取得了很大的权力,拿著权力搞了很多坏事,弄得民不聊生。后来董卓被抓起来,被判灭族,连他九十多岁的老母亲也同样要共赴刑场。当是这样的结果,人生就非常悲哀。我们也曾经遇过长辈,退休以后还有个满稳定的经济生活,后来因为孩子野心很大,借了一大堆钱,结果生意失败了。老人家除了所有的钱都付诸东流以外,还必须固定时间上法院处理孩子的财务问题。假如是这样的话,除了毁了自己的人生,还连累了父母、连累了亲友。

  第三种情况是,确实事业经营下来还积累了一些财富,但是身体搞垮了,可能三、四十岁就开始变成药罐子。这样的情况多不多?当一个人健康都失去了,有没有自在的生活?不可能!所以广告也说,一个人肝脏好的话,人生是彩色的;一个人肝脏不好,身体不好了,人生就是黑白的。我在海口住的时候,刚好前排叫做饮食一条街,专门吃饭的。有全国各地的,有湖南菜、有江西菜、有新疆菜,有很多不同的餐馆,每天都是车水马龙。诸位同修,今天假如一个礼拜让你吃五天这样的食物,你会怎么样?可能吃到第三天胃口都提不起来,都快吐出来。我就有经验,常常过年前会接到很多红帖子,因为我们这个年纪大家都是遇到了结婚的时间。常常那段时间很有可能会接到八张、十张的帖子,又很接近,记得有一次一个礼拜就吃了好几顿大餐,吃到最后真是很不舒服。所以对饮食应该是清淡、简单,才会过得轻松愉快。

  俗话也说「家财万贯,日食三餐」,假如日食五餐好不好?那反而太过,身体都吃坏了,现在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所以家财万贯也是日食三餐。「广厦千间」,你买了很多的房子,你每天睡多少?夜眠还是六尺。所以物质的需要是很低的,不需要耗掉我们大半的时间去追求,应该追求真实的人生、快乐的人生。诸位同修,什么是真实的人生?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万般将不去,追求那些万般将不去的东西是不是真实?根本到头来空忙一场。但是身命有限,慧命无穷,我们唯一带得走的就是智慧,智慧才是真正的生命,而有真实的智慧就会法喜充满;这个法喜、这个乐是从内而外散发出来,那叫真乐。现在人都是从外而内要追求快乐,就好像打麻药一样,打一下觉得不痛苦了,不痛苦了他叫乐,但是过一会他又继续烦躁、继续空虚,就会很痛苦。

  企业家前面三种情况不是我们要去追求的,第四种情况就是能够对人生全面的安排,全面的圆满,不只是事业,还有家业、还有道业,甚至於多做社会服务工作。所以卢叔叔就跟他的孩子讲:你要念书念到多高,爸爸都支持你,但是爸爸给你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你的正确的人格,还有你的学识,其他的东西一样也不留给你,一分钱也不给你。诸位同修,这样好不好?当你这样对孩子讲的时候,孩子的心里怎么想?会不会怪你?其实我们要理解到,孩子的心非常清澈,当父母从小就是做出服务社会的态度,孩子打从小就觉得很尊敬父母。当你告诉他,我们这些钱取之社会要用之社会,要把它拿来成立一些公益组织。讲这段话的时候,孩子对父母是打从心里的佩服。

  卢叔叔曾经就提到,他说:生活要自己去掌控,不然就会出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那是因为自己太没原则,不会拒绝。当你很有原则的时候,你所有的这些生意伙伴他就会来顺应你的原则。卢叔叔就提到,他坚持每个礼拜天不应酬,中午一定跟家里的人一起吃饭,这样他的家庭生活就能够稳固,常常都有跟家人沟通的机会、引导教育孩子的机会。

  诸位同修,现在我们看到市面上提到IQ很重要,EQ很重要,现在还有HQ很重要,CQ很重要,PQ很重要,不知道以后会出多少Q我也不知道。诸位同修,西方的书籍是把简单的东西讲得很多样化,这样他有版税可以赚。但是中国的圣哲人谈道理,都是把所有复杂的东西整理成非常简单的纲领。诸位同修,佛陀一句话就把诸法实相讲完了,「万法因缘生」,有哪一法离开这句话?佛陀又讲「身口意三业」,所有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没有离开这三个?都没有。所以谁最会归纳?佛陀、圣哲人最会归纳。结果这个归纳法谁发明的?西方人发现了,说这是我发明的。中国圣哲人还有佛陀,几千年前早就都把它用得非常的彻底,但是他们不会以为这是我的功劳,因为这些圣人都非常的谦卑。

  我们来看看什么叫IQ?什么叫EQ?我们举两个就好了。什么叫IQ?他们叫智商。什么叫EQ?叫情商,情绪智商,我们说感情好了。IQ重要还是EQ重要?理智重要还是感情重要?诸位同修,我们看这样的书看太多,佛法都契不进去,因为佛法是不二法。我们看看,感情丰富的父母有没有理智?假如他感情丰富,没有理智,他会把孩子教得乱七八糟。而他那个感情是真感情吗?不是真感情,真感情一定会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设想。为什么家长会把孩子教得乱七八糟?因为他爱之反而害之,而这个「爱」是用他的好恶、他的喜好,他觉得这样我比较喜欢,我就这样做,他觉得我喜欢先夹菜给我儿子吃,你管不著;我喜欢孩子要多少钱,我就拼命给他,你也管不著。所以他说他很爱子女,但是他那种爱不是真感情,而是欲望,那个谈不上真情。

  真情的人必然有真理智,这才是正确的。佛法讲要「悲智双运」,而悲跟智是一不是二,真性里面具足慈悲、具足智慧。我们从这一点就可以了解到,根本就不要去分别它,只要我们处处替对方著想,替对方的利益去著眼,那你做事当中,就同时具备理智,也具备真情、真意。所以很多人说,这个人比较理智,做起事情来中规中矩。那可能他在做事上连他的太太对他都颇有微辞,这样的人生就不尽圆满。有些人的理智看起来工作也很努力,事实上他的本质里面是要成就自己的名闻利养而已,而不是真正能够体恤到身旁所有亲友,甚至於员工的需要。假如他是这样的出发点,到头来他的事业终究还是会败丧下来。所以我们立身处事应该是时时提起理智、提起慈悲,悲智双运,这样才正确。

  当追求这些外在的物质,人生会虚幻一场,这样的判断能力,在古代也有很多的故事流露出来。老子他要出关以前,有个官员就跑过来问他:老子,我请教你一个问题,我有两个孩子,大的比较老实,小的比较聪明,我老了以后是要依靠大儿子还是依靠小儿子?老子就拿出了一把零钱放在桌上,他就对大儿子说:你只要过去打你父亲一下,这些钱统统是你的。这个大儿子比较老实,他心里就想,怎么可以打父亲?死都不能这样做。所以怎么样劝他就是不肯。接著这个小儿子比较聪明,老子就跟他说:你就碰一下就好,这些钱就是你的。小儿子马上过去打了父亲一下,然后就把钱收进来,自己还在那里很得意。老子就对他父亲讲:你知不知道以后要靠谁?诸位同修,你们以后要靠谁?

  但是现在好多的父母都在一直把投资都放在这些聪明、读书又读得特别高的,结果他们所有的投资,他去了美国以后有没有再回来?没有,甚至於你还自己花钱去美国看看他。结果他刚好又娶了一个外国老婆,你去住了一段时间,他的老婆还会拿一张帐单给你,你住这一阵子要给我多少钱,到时候你就叫天天不应,那也是自己造成。反而都是那些学历比较低的孩子在照顾父母,因为书读愈高可能愈傲慢、愈自私,书读得少,最起码不会傲慢,比较谦恭。果不其然,他的晚年是大儿子照顾。后来他去世了,联络他的小儿子回来看他,他小儿子已经在其他的地方做生意,对著去传达的人说:我来回又要一段长的时间,我又少赚多少钱。后来也没给他父亲送终。

  所以人生努力的方向很重要,我们到底把孩子、把往后的子子孙孙往哪里去带?当我们重视的是道德、是德行,那我们这条路可能会带动百年、千年以后的子孙,都迈向正确的康庄大道,所以学贵立志。诸位同修,你要带你的家族走多少年?怎么都没有声音?怎么这么没有信心?「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最起码也要拿范仲淹先生来做榜样。你以后都想八百年不衰,应该怎么样带后代子孙,相信你看事的角度绝对会相当不一样。

  我们刚刚也提到,真实智慧才能让人生快乐,而真实的智慧也来自於好学才能够学到。《大学》里面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这是人生的目标。「明明德」,明德用佛家语就是我们的自性,当我们明白了自性,明心见性,自己就成就了,那时候就法喜充满;明明德也是自觉。「亲民」,亲近众生,亲近人民,才能够了解他的需要。进一步要「新民」,这个「新」就是帮助众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所以在《大学》里面提到,就是自己还有让众人能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最重要的要从他的思想开始转变起,这是觉他。最后「止於至善」,当我们明明德,当所有的众人也能够明明德,我们就自他圆满,所以止於至善在佛家就是圆满成佛。诸位同修,我们看到儒家修学的目标跟佛家修学的目标完全相应,我们就可以体会到英雄所见,大略相同。为什么中国人能够接大乘佛法,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圣哲人把我们的根基都扎稳,所以要好好珍惜老祖宗的智慧。那当你在明明德当中,就会有喜悦出现。

  人生在哪些感受当中会让你快乐?哪些情境当中你会觉得非常喜乐?哪些情况?诸位同修,你们这几天都很痛苦吗?你们这几天有没有感觉喜乐,为什么会感觉喜乐?法喜充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因为我们的明德在力行当中透一点出来了,这个光芒,诸位同修,要让它持续放光,不能回去以后又遮起来。我在高中时代听过两句教诲,当时候确实当场就肃然起敬,眼前一片光明,但是三十秒以后就黑暗了。第一次是听到「岳阳楼记」里面,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突然眼前好像放光明,觉得这句话让我肃然起敬。后来就没有再放光了。另外一篇文章是孔明的《出师表》,突然读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人生真痛快。但是这个光芒直到十多年以后,遇到师父上人才重新再点亮。

  诸位同修,人生有多少个十多年?不要再让自己、还有让我们的下一代浪费人生十多年的时间。当我们真正认知到智慧的可贵,圣贤教诲的重要,我们那些很纷乱的思惟就会放下。就是因为还没有了解到重要性,才会顾虑东顾虑西,「我儿子假如不学这么多才艺,以后会不会跟不上」,就一大堆烦恼,都来自於没有深刻体会。这个智慧的教育纲举目张,整个人生都可以全面圆满发展起来。在马来西亚有位朋友他就说:每次来听课的时候,大家都是状态很好,好像都开悟了,也是雄心壮志好好回去施展一下。突然在坐飞机的时候,开始有点眼前模糊,有点清楚又不会太清楚。结果一回到家里,遇到冤亲债主,就开始怀疑圣贤人说的是真的吗?悟、雾、误,到最后就退心,那可不行。

  我们学贵自知,要有自知之明,我们现在的根器学习绝对不能中断,一定要长时薰修。而这个薰修因为现在科技发达,每天一定要听师父上人讲经,这绝对不能断。我前三年,真的每天都听师父讲经,当人与人当中出现一些不愉快的时候,只要我们坐下来听经,差不多听个十分钟,问题就没了,真是如此!为什么?因为障碍不在外,障碍是自己的分别执著。结果一听经,听师父开导以后,心量就扩宽了,一扩宽,障碍就通过去了。所以就持续几年的时间不敢离开老和尚的教诲。慢慢你的道理明白了,理得心安,时时遇境界就慢慢能提起的正念,当场就把这个执著转化掉。

  我们修学也要常常勘验自己的功夫,有没有年年不一样,有没有月月不一样,有没有天天不一样,假如天天不一样,那你一定法喜充满,你一定会很有把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我们不气馁,一定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因为本觉本有,不要想得太困难,俗话说「登天难,求人难」,我们增长道业,又不登天,又不求人,没有想像中这么困难。

  为什么会喜悦?因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成长的喜悦。很多朋友他五天课上下来,都会提到他这辈子从来没有笑得密度这么高。其实当一个人明白道理的时候是非常快乐的,甚至於发现自己的过失也很高兴,最起码这一生不会死得不明不白。所以那位四十岁的武警,他第三天就一直说:太好了,太好了,真是太好了!他终於了解到为什么太太离开他,为什么孩子跟他不能沟通,为什么同事跟他这么有距离,原来他太容易生气了,动不动拳头就举起来。

  后来第四天的早上要吃饭,因为我们先到,厨房还在准备,这位同修他就跟我说:蔡老师,来,我跟你坐一下,我们两个聊一下。我看他讲话的一种气氛,觉得很诡异,我就有点心理不安,我说有什么事吗?结果这位朋友他就站起来,走到我的前面,他说:蔡老师,我这一生只拜父母,只拜老师。他那分真诚的态度给我很大的震撼,我马上想到大事不妙,赶快跳起来。结果他就把我的纤细的双手按住,他说:蔡老师,你一定要让我拜。他这么样的坚持,我们心里就想:他因为太感动了,能够听到四千五百年前老祖宗这么宝贵的教诲,所以他那三拜最重要是要回馈我们列祖列宗的教诲。

  而当我们看到一位四十岁的壮汉也有这么至诚、真诚的一面,我们内心也觉得很悲哀。诸位同修,他是不是不肯学?这是修道的利器,但是却人生耗了几十年都还没找到人生的门。从这件事当中,我们要深刻体会,我们这么幸运能够闻到正法,一定要有义务介绍给还没有闻到正法的人,让他们的人生能够发亮,能够真正找到康庄大道。这是成长的喜悦。

  我们来自十几个国家、地区,当我们看到这么多的同修共聚一堂,都能够一起成长,一起切磋,你们会感受到什么样的快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所以一个人的道业要不退,也要依众靠众。有同修就告诉我,他说曾经他也在电视上看光碟,因为沙发一躺下去很舒服,看差不多十分钟、二十分钟就睡著了。但是现在来到现场,每次一坐就是一个小时,感受学习的状态跟在家里看碟完全不相同。所以,依众靠众能够让我们的学习态度非常的好。一个人在家念佛,跟两、三百个人一起念佛,气氛一不一样?相当不同。所以「相观而善之谓摩」,当我们看到他人的长处,我们懂得效法、学习,在道场当中一定会有很多善知识,我们要起而效法。

  我记得第一次到新加坡居士林,因为学佛好多年都还没有见过师父上人,我就想一定要去行拜师礼,所以就飞到新加坡去。结果一到了新加坡,同修告诉我:老和尚出国去了,九天以后才会回来。我去新加坡只能留十天,我每天盼著奇迹出现,都到办公室去说:师父回来了没有?所以整个办公室的人都认识我。到了第九天,师父回来了,那时候我刚好在吃饭。有同修进来说:师父下飞机了。我们听到师父回来了很激动,突然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泪流满面,两个同修跟我一起去,看我哭成这样,他们都不敢说话。哭完以后,那种眼泪掉完,内心会很舒坦。过了一个小时又有同修来说:怕师父太累,今天不来了!明天礼拜天,师父礼拜天不来居士林。结果我从充满希望,变成不来了。突然我们感受到不来也是来了,不来给我们更大的教育,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著相,真正最重要的要遵循师长的教诲,依教奉行,那才重要。所以念头一转过来,当天也睡得很好。

  隔天我就把一些应该整理洗一洗的东西先处理好。在洗东西的时候,一些办公室的同修,不止一个人,因为都知道我要见师长,都跑到我洗东西的地方说:师父来了。我就跟两位同修去见师父,一见到师父,我马上礼就顶下去,师父说:不拜,不拜。我就接著又拜第二拜,又拜第三拜,拜完以后内心很舒坦,也满了我的愿。后来要离开的时候,悟忍师就告诉我:拜佛拜三拜,拜人、拜师父拜一拜就好。我很高兴悟忍师教了我一个正确的观念,但是我自己也欢喜,因为我也没有拜错,我是要拜师礼,所以三跪九叩。其实事事无碍都圆满,我们不要自己想法转不过来,自己障碍自己。很可能别人提供我们意见,跟我们的想法不一样,我们又觉得不高兴,那就自寻烦恼。

  刚好那一次去,有位台湾的同修带著他的儿子(他的儿子才七、八岁)在那里绕佛,结果这个孩子一绕都二、三个小时不下来,害我都不敢休息。看到这个小朋友这么样的精进,也给了我们相观而善的机会。所以依众靠众能够常常刺激我们。

  再来,人生还有哪些事会让你真正的快乐?我们想一想,老祖宗有哪些教诲跟快乐有关系?那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还没有学佛法以前,好像觉得朋友要交很久才会亲,但是学佛法以后,结交这些同参道友,好像半年的时间,感觉上已经经过几十年那种光阴的感觉,很亲切、很亲热。当然那都不是没有原因的,很有可能都是累世的同参道友。但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我们这一次再同参,不能再轮回了,一定要成就,要有这样的共识。

  「助人为快乐之本」,所以助人就是在亲民、就是在利他,自利利他才能够让生命快乐,助人为快乐之本。当我们真正能够念念为众生,那时时都很充实、很快乐。要让孩子懂得助人,绝对不单只是言教,还要身教,甚至於是你要让他亲自自己去做、去感受,用一个环境的影响。刚好有一班的学生,他的老师很认真教《弟子规》,去年的三八妇女节,他的学生就跑来跟他说:老师,我们打算明天三八妇女节,每个同学带两朵花来。老师很惊讶:为什么带两朵来?他说:一朵给学校的女老师,一朵献给我们自己的母亲。老师听完也很高兴,孩子自己想到要付出,要表现感谢,他当然随喜功德。隔天他的学生每个人就拿著花在校园里面送给这些女老师,在送的过程,有个男同学就跑回来,然后笑得很开心,他就跟他的老师讲:老师,我把这个花拿给这位女老师,她笑得合不拢嘴。那老师就接著跟他说:你在这个当下体会到什么?小朋友说:施比受更有福。当他真正常常施予他人,他内心就会有喜悦跟法喜,当孩子都能尝到这种法味,世间的这种欲望他就没有兴趣。

  后来我就带著学生,有一次差不多四、五个学生去参观一个重度障碍的收留所。那些孩子都是智商不足,有的连走路都不能走,可能都要人照顾,口水都会流下来。我们去了以后,就让这些孩子亲自喂他们吃饭。当他们看到这么多人这么痛苦,这么需要帮忙,一来,他会感觉到自己很幸福,要好好珍惜,好好感谢父母;二来,也了解到社会当中有这么多可怜的人,他才会引发善心。所以我们当长辈的,也要制造一些机会让孩子去付出,去服务他人。这是助人为乐。

  再来,为善最乐。还有没有?《弟子规》里面有资料可以寻找。孟夫子说人生有三乐,哪三乐?其实都不离自利利他。夫子讲:「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当我们敦伦尽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内心会非常非常的踏实。我们也想到为什么黄庭坚都当了大官,他还是坚持要帮他母亲洗尿桶、洗粪桶?因为母亲的恩报不完。一个人在知恩报恩当中,他就有内在的快乐。还有兄弟无故,兄弟之间常常能聚在一起,互相关怀,互相提携,也给后代做好榜样。上行下效,家风非常的朴实,这也会觉得此生没有白过,经营得很有价值。

  第二个,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成语讲的「俯仰无愧」,内心坦坦荡荡,这样的人保证好吃又好睡;一个人能好吃好睡,那是最大的福报。所以,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诸位同修,假如想说我以前已经做错了,我就不能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从前我们没学到,只要我们至诚忏悔,这些冤亲债主也会原谅。但是你可不能有事没事又把以前那些做错的事放在脑子里,这样好不好?那又重新复习,都是干这些坏事。所以过去不可留,留著是一句佛号念念分明,有机会就赶快自利利他,慢慢的我们的心里就会愈来愈无碍、愈来愈充实,慢慢也能够达到不愧於人的心境。

  第三个,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诸位同修,你们会说我又不是老师。每个人一定都是他人的老师,比方说为人父母是谁的老师?是孩子的老师。四种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家庭教育,所以家庭教育父母要以身作则,成就孩子的人格,当他的好榜样。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而已;社会教育是他有德行的根以后,能够出来广学多闻,成就后得智;最后宗教教育才让孩子的人生究竟圆满。所以我们是孩子的老师,一定要好好做好。

  假如你在公司里面,是下属的长官,那你也是他的老师,你也要当榜样给他学习。当你的下属甚至於是你的同事,他在与人交谈当中说到:我这一生就是遇到了这么好的同事、这么好的长官,我很多的价值观才能够正确,我的家庭才能够经营好。当你的同事、你的下属,甚至你的朋友,对你是这样的评价,其实你已经做到了「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当你身旁周围的人都是这样的赞许你,你也会觉得这一生过得非常有价值。这节课我们先上到这边,谢谢!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