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林:学佛的体会(四)学《大乘起信论》心得分享第十二集
本集讲解之经文: 【是故叁界一切皆以心为自性。离心则无六尘境界。何以故。一切诸法以心为主从妄念起。凡所分别皆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是故当知。一切世间境界之相。皆依众生无明妄念而得建立。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从虚妄分别心转。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言意识者。谓一切凡夫依相续识执我我所。种种妄取六种境界。亦名分离识。亦名分别事识。以依见爱等熏而增长故。 无始无明熏所起识。非诸凡夫二乘智慧之所能知。解行地菩萨始学观察。法身菩萨能少分知。至究竟地犹未知尽。唯有如来能总明了。】(《大乘起信论》) 各位同学,大家好! 下边我们就接着上次讲到的地方接着讲下去。我们上次讲到的是生灭因缘,什么东西的生灭因缘呢?就是众生生和众生灭的条件是什么?那么,「谓诸众生依心意识转」,众生是依据什么产生的呢?是依据叁件东西:一个是心,一个是意,一个是意识。心就是我们说的八识──阿赖耶识,意就是我们说的末那,意识就是我们说的前六识。众生依心、意、意识转。这裡边没有加「意」,「心意识」这个「识」实际上是意识。 我们注意到心、意、意识,如果你有意识,这个意识它的产生的前提是末那识的相续,我们昨天说的第五个叫相续识。末那识的第五个作用它是维持这个色和心一个相对稳定的相续的这么一段时间。那么我们把这段相续稳定的这个存在状态当成我。那么一旦产生我之后,它就自然寻找我所,我所拥有的。那么这个我所拥有的东西怎么建立起来的呢?是靠依附于末那识的前六识,所以末那识叫意,前六识叫意识。就是这个意自己对外就开始捕捉哪些东西属于我的,哪些东西不属于我的。所以「依相续识执我我所」。依,因为相续识的存在,就是意识的第五个作用、第五个异名、第五个不同的名字,叫作相续识。那么依据相续识的这个现象的存在,那么「执」,我们就执着我和我所,大家注意这个「执」。所以相续识存在了,我们把相续识看成我。那么围绕这个我,就把我以外的东西分成两类:要不然是我所,要不然就是不是我所。这个工作谁来完成呢?是我们的前六识──意识。 所以你看我们是不是有意识就有执着?因为意识的产生是有人了,能执着的人跟所执着的六尘境界。如果这个意识转了,意识不可能消灭,转成妙观察智之后,那么这个时候人就不存在了。人不存在完了以后,我们就进入到一个比较高的境界了,就叫作意的境界。到了意的境界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说,我们只有分别了,所以意是负责分别。那么意识依附于这个意,在分别基础之上又开始执着。因为这个意识把这种能分别的末那当成我,然后它对外帮助这个末那、这个相续的末那建立末那所拥有的六尘境界。所以意是分别。 你看我们说了嘛,昨天我们说,它有五个名字,第五个名字叫相续,第四个名字叫作智识,「谓分别染净诸差别法」。所以末那识本身没有执着,末那识的作用是分别。我们老说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执着是靠六识来完成的,分别是靠着末那识来完成的。那么末那识分别,如果说你能进入到末那识,而把前六识转成妙观察智的话,证得人空真如,那么这个时候你只存在分别了,因为人空了,就没有能执着的人跟所执着的六尘境界了。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说你的烦恼习气当中有分别,但是没有执着了,所以末那识完成分别。 那妄想叫起心。起心、动念、执着:起心是阿赖耶识;动念是末那,分别染净诸差别法;执着,前六。所以你看我们现在这个一个众生,就是六道众生、叁界的众生,他这叁个都得具备,又得有意识,又得有意,还得有阿赖耶。如果说你只有末那识了,前六识变成妙观察智了,这个时候我们说你是法身菩萨。「速疾趣入无住涅槃」,这个时候的菩萨他就慢慢开始往无住涅槃靠近了。这个无住涅槃是什么意思?是涅槃,但是他无住。是无住吧,他就不是涅槃;是涅槃吧,他就不应该无住。涅槃就停在那了,你怎么还无住呢?它就说真正我们成了佛之后,没有一个我们所想像的相对于生死的一个不生不死的一个净的境界,叫涅槃境界。因为佛菩萨生死问题一解决,他立刻就回身十方世界来度化众生,所以他根本就没有在涅槃的状态下。但是确确实实生死问题没有了,所以我们在这个前提下叫作他处在涅槃。但是又从他这个一旦摆脱生死、妄念全无,证得如来之后,他又一分鐘也没有歇,立刻于一念顷遍游十方世界,供养诸佛请转法轮。 你看我们这次讲《起信》的头几集,讲证发心的菩萨,证发心就是成了法身大士了,实际上就是佛了。那他们的工作就是,他可没说我证了生死,我跟这歇着了,没有。没有以后,他是一念顷遍游十方一切世界,供养诸佛请转法轮,为咱们这些众生们请佛住世,请佛来讲法。他遍往十方世界,你怎么能说他是涅槃呢?他一分鐘都没待住啊,叫无住。但是他生死问题确确实实解决了,所以管这种状态,我们把两个矛盾的,因为我们的语言就是矛盾的,要不然涅槃,要不然无住,它把这两个加在一起叫无住涅槃。 那么到了意识没有、只剩下意的时候,就快到无住涅槃了。没有证得无住涅槃的时候,那个意是烦恼,叫末那。如果这个末那转成平等性智之后,我们说你这个时候叫作处在无住涅槃的过程当中了。你看我们末那存在的前提是分别,分别就不平等。要平等你分别个什么意思呢,你分别个什么事呢,大家都平等了?所以末那识造成不平等的塬因,因为它在那分别。如果我们转末那识为没有烦恼的这种识的话,那就等于它的分别的作用去掉了。分别的作用去掉了,就是万法没有分别了。万法没有分别就是平等了。那么这一平等之后,真如的根本性是一法,「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末那这一旦不分别了,分别的习气一旦消失,它立刻转成认识到万法平等,这就是证得真如的根本智,叫平等性智。它认识到所有的法都是平等的,是一法。那么这个时候,你看我们老法师讲经的时候老说「平等是佛心」。 末那识把分别去掉证得平等以后,它立刻这个末那识,它首先六识没有了,人空了,同时万法它又平等了,法又是没有了,法的分别没有了。这个时候这个末那向内观照,看到了阿赖耶识。看到阿赖耶识以后,那么这个时候末那,前六识刚才我们说了,人空真如一没有,前六识泯灭了,变成了妙观察智 。平等性智有分别,也是起心动念。如果平等性智这个末那识再消失,分别心再没有了,那是不是我们说前七识是动的?到了这个阶段,这个意识变成了平等性智之后,前七识的动性叫转识,这个生灭的前七识就不生不灭了。不生不灭了,大海就平息了,风就止住了。这个时候,我们的阿赖耶识也不能再称之为阿赖耶识了。因为阿赖耶识是如来藏跟前七的叠加叫阿赖耶,前七已经不存在了,这个阿赖耶的这个和合识就破灭掉了,因为前七改变性质了。那这个时候的灭掉转识的这个阿赖耶叠加在上边的是平等性智和妙观察智,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管阿赖耶识叫作大圆镜智。这个时候这个阿赖耶叫大圆镜智。 大家想想,这个末那识可以转,但是不能灭。末那识转分别成平等,它是依附于阿赖耶识上。当它变成平等性智的时候,它还是依附于阿赖耶识,但那个时候,我们就不能叫阿赖耶识,叫大圆镜智或者叫菴摩罗识,第九识。那么它依附于菴摩罗识上,这个时候,它的作用是什么呢?它的作用,《起信论》裡边没有明说,但实际上它的作用是把菴摩罗识给启动起来。启动起来以后,由于平等性智的甚深微妙作用,把这个菴摩罗识带到所有的众生的身边,形成真如对众生的用的薰习。众生的心体是真如,这叫体薰;那诸佛菩萨对我们的帮助叫用薰,薰习分体薰跟用薰。那么这个用薰是谁把这个已经证得佛果的这些如来拉到众生的这一边,根据众生的所求和所应来解救众生呢?靠的是放弃分别的末那,靠的是平等性智,这个时候我们管平等性智叫作无住涅槃所建立的这么一个界面。这个界面也是真如不变随缘形成的。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说这个末那识当它处在烦恼状态当中,我们管它有一个第四个名字叫智识,它有分别的作用。那么它转成平等性智的时候,它还有一个智。它这个智智体不变,但是它这个智叫证得平等的这个智,叫平等性智,证得平等性、万法平等性的智慧。这就是我们说的如如智证得了如如,如如就是我们菴摩罗识。那么如如智证得如如,合在一起,当如如智圆满证得如如——如如智是智,如如是理——当这个智证得这个理之后,这个智和这个理就融为在一起了。融为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管它叫平等了,智跟理就平等了,所以叫平等。那么这个如如智跟这个如如它一旦证得之后,合为一体,成为平等以后,我们管这个如如智跟如如合在一起的这种现象叫体相合一,相是如如智,体是我们刚才的菴摩罗识。那么体相消殒、消失了,这个时候离言说真如法身产生了,不能用语言来形容智和理合在一起的时候、圆满证得之后的这个法身,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法身,但是法身什么样?离言说,我们说不出来。 那么不觉,不觉是末那跟前六识。「不觉既无真觉亦遣」,不觉没有了,真觉你也找不到了。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呢?当不觉——前六跟末那没了,不觉既无,那我们想找一个真觉呢?也没有,那个时候的真觉就是法身,离言说。离言说,你怎么能找到呢?存在,但是确确实实没有相。所以这个平等性智很伟大,它把万法平等的这一点证得。那我证得平等性智之后,那我的菴摩罗识跟所有众生都是平等的。认识到这一点了,那我才能够救赎众生,才能建立起来,平等了嘛,你就是我,所以我才能有感应,我才知道你的苦处,我才知道你的存在。它说十方诸佛菩萨具大神通无有障碍。他为什么他具大神通呢?因为他证得了平等性智,他跟众生是平等的,他跟众生是一体的,叫平等的。反正你怎么形容吧,反正你就是我,那你的情况我能不知道吗? 当这个意的分别去掉了,我们就进入到起心了,动念没有了,起心了。起心就是我们说的不觉的叁细相,刚才我们说了,无明心动、能见相、境界相这叁细相,这叁细相叫起心。这个起心的这个叁细相当中的两相——境界相跟能见相还是属于末那,因为境界跟能见还是有不平等,我能见境界,境界被我见。当平等性智一旦建立起来,能见跟所见没了。能见跟所见没了,就剩什么了呢?就剩了无明业相不觉心动,这个时候叫起心,它起心。这就是法身大士要完成的任务,就是我们圆教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的菩萨们,四十二位就要完成。 那么末那,我们刚才说叁细相加六粗相,这四相,就是叁细相当中的能见相跟境界相、六粗相的智相跟相续相,是末那的作用;执着相是前六的作用,因为执着建立名字,因为名字造业,因为造业受苦,这后边的叁相就跟八识没关係了。因为执着嘛,执着完了以后,比如说我们六粗相的第叁相叫作执着相,第四相叫执名等相,第五相叫起业相,第六相叫业繫苦相,那后边的这四、五、六叁个实际上是不是我们大家看,是我们六识的作用。一旦执着产生了,它就建立名字;一旦建立名字,启动六识来造业;一旦造业以后,然后就受苦。受苦是不是八识的延续?又有末那,又有阿赖耶,又有前六,又再继续,所以惑业苦。造业必须得有前六识,没有前六识造不了业。那么前六识跟末那识跟阿赖耶识,我们说都是叫惑、迷惑,换句话说,是心的作用,八心、八识心。 所以你看,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意识完成执着,意完成分别。然后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实际上我们在这个《起信论》裡边讲,它还是属于末那。那么这个心动,这个是靠的是什么呢?是靠的法身大士来完成的,只有起心了,没有动念了。我刚才说的不完全。就是我们不觉的叁细相跟六粗相的前二相,这五相是末那的作用;智识、相续识是末那,再加上叁细相,这个是五个,是末那。然后因为相续而产生执着,这是六识。因为执着而建立名字,因为名字而造业,因为造业而受苦。后边这叁个是六识的作用,第叁个是六识,第四、第五、第六是六识的作用。六粗的一、二还是末那,再加上叁细相的一、二、叁,一共是五个,所以它五种异名。 这个末那识到了最后,它的第一个异名的时候、叫业识的时候,微细起灭了,这个时候就是法身大士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佛的境界了。那么再往下就是菩萨,就是能见相、境界相、智相、相续相,这就是菩萨的境界;凡夫的境界就是执着相。凡夫要解决的是执着,菩萨要解决的是相续相、智相、境界相跟能见相这四个,佛所要解决的是业相,无明力不觉心动,他们的各人分成这一段。 我再说一遍。凡夫要解决的是执着相,这是凡夫。把这个执着解决了,你就不能称之为凡夫了。菩萨要解决的是六粗相的相续相跟智相,还有叁细相当中的境界相跟能见相,这四个烦恼。这四个烦恼解决完了,你就成为法身大士了。成为法身大士我们可以说叫成佛了,但是不是究竟圆满的佛。那么这个时候,他所面临的修学任务是把这无明业相——起心动念叫业识,要把这个去掉,这是他的任务,叫作佛的智境——智慧的智、境界的境。佛到了什么智境了?他的智慧要解决的问题的境界是什么境界呢?境界就叫存在的问题嘛,他的智慧所要解决的境界是起心。菩萨要解决的、他的智慧要解决的境界是能见、能现、智相跟相续相,这是他要解决的。而凡夫所要解决的,他的智慧所要克服的这个烦恼是他的执着。好了,我们把这个再一分,我们就清楚了。 那么心、意、意识转,那么意跟意识是叠加在心上的前七。前七一旦不存在了,你也不能管这个东西叫心了,也不能再叫阿赖耶了。因为阿赖耶是一个统称,不生灭的如来藏跟生灭的前七叠加在一起叫阿赖耶。前七生灭没了,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再叫和合识了,就不能再叫生灭跟不生灭和合,那么叫破和合识灭转识相,那个时候我们叫法身。能证得法身的这个理体的叫作清净智,这个清净智就是我们末那的平等性智。当它称之为末那,它造成分别;当它把分别去掉,它就变成了法身清净智。能证的是清净智,指的就是意,它转身它就变成清净智,它证得了法身,证得理体。一旦证得理体,能证的这个末那不能叫末那,能证的这个平等性智跟所证的这个平等如如理合为一起,你就不能再用语言形容它了。 好,我们下边再看。我们把这个意这五种异名分别解释了以后,实际上是它的五种作用。这五种作用解释完了以后,《起信论》下边接着说,我给大家先读一遍。「是故」,正是因为这个塬因,「叁界一切皆以心为自性。离心则无六尘境界」。结论出来了,那么正是因为众生依心意识转,是因为这叁个条件产生的,正是因为这个塬因,「叁界」,叁界哪叁界呀?就是我们六道轮迴。我们是十法界,只要谈到法界,就是十类。那我们其实最关心的是我们这个六道众生的这个叁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我们最关心的。我们希望缩短,把十法界变成六法界,就是凡夫法界,这叫叁界。因为它《起信论》来到娑婆世界是给我们这个凡夫讲的,所以我们最关心的是叁界。 它说「是故」,所以正是因为众生依靠心、意和意识产生的,所以叁界……那我们叁界是众生的存在,是六道众生的存在的环境,叫叁界。那么这个时候,叁界的众生,众生是个泛泛的,就和苹果一样,什么叫苹果呀?苹果是一个名词,但是它有香蕉苹果,有国光苹果,有各种各样苹果。众生是一个泛泛的名词,十法界都叫众生,没有成如来之前。那么众生当中六道的众生我们称之为凡夫,叫叁界众生,那么这个叁界的众生是众生的一部分。叁界,它说「是故叁界」,我们现在生活在叁界,所以我们着重要解释这个事情。「是故叁界一切」,叁界一切这「一切」是什么意思?叁界你所看到的一切,一切什么?一切法,你可以给它变成心法跟境法,心境;你可以把它说成染法、净法。这一刀切在染净上也行,切在心境上也行,心就是主观,境就是客观。 「叁界一切皆以心为自性」,那我们在叁界当中所看到的一切物质跟精神,色跟心、心跟境、染和净,这些东西全都是以心为自性。它的本质是我们众生这颗末那识,就是这个和合识,不生灭的八识如来藏跟生灭的前七叠合在一起,它是以它为塬材料产生的。所以叁界一切皆以心为自性,都是末那识的,是它的本质,是它的体,是它的不变的性。 「离心」,离开这个心,阿赖耶识这个和合识、不生灭与生灭的这个和合识,「则无六尘境界」。其实六尘境界的产生是靠六识,前六识。那么前六识跟第七识叫作生灭识,这前七个生灭识附加在第八识的不生灭的如来藏上,形成了心。那么这个六尘境界是前六识的相分,那么当然它是心的一部分,它是心阿赖耶识的前六识的相分。前六识,我们说,不生灭与生灭的这颗心叫阿赖耶,这个阿赖耶它的生灭的心七种,它的前六种的相分就是我们这个看到的六尘境界。你看眼识是一识,鼻识是一识,耳识是一识,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识。 前六识都有见相二分:见,能见的眼,所见的色;能听的耳,所听的声。那么这个色跟这个声是不是这个六识的相分呢?是。一旦能见的眼成立出来,所见的色就产生,为什么?你看咱们看到《起信论》说了,依于觉故而有不觉生叁种相,第一叫无明业相,第二叫能见相,第叁叫境界相。所以六尘境界是六识的相分,而六识是前七识的一部分。那么这个前七识,我再说一遍,叠加在第八如来藏上,形成了我们这颗心。所以,「离心则无六尘境界」。离你这颗众生的心,你这颗心,佛说了叫阿赖耶识。你这个阿赖耶识起个名字叫阿赖耶,阿赖耶是梵文,它中文的意思叫藏,藏一切法生一切法,藏觉和藏不觉,生觉和生不觉,都是它产生的。这颗心产生了六尘境界,这句话就回答了,我们现在每天生活在六尘境界当中——色声香味触法,是我们这颗阿赖耶识的心产生的。 「离心则无六尘境界」,离开你这颗心就没有六尘境界。大家注意,「心境」在这裡就正式提出了。境随心转,是不是?离心则无六尘境界,那有这颗心,就有六尘境界;没这颗心,就没有六尘境界,是不是心境是连在一起的?这种对立就产生了。你看我们心一产生,就产生六尘境界。这个六尘境界似乎是在我们的心外,实际上不是,是我们自心产生的。哎哟,闹了半天,它是心的一部分。六尘境界是心的相分,前六识的相分,那就是心的一部分。心外无境,境外无心。你把心扔了,境也就没了,因为境就是心,离心则无六尘境界。 离心则无六尘境界,怎么了呢?我们现在问题就出在这。我们这颗妄心叫心——阿赖耶识,生灭与不生灭和合,它又捕捉它自己所产生的这个六尘,是自己跟自己在发生关係,自己在分别自己。蕅益大师在讲到这的时候,就举了个例子。你比如说我们有个眼睛,我们这个眼睛往外看东西,看到了颜色,看到了境界。蕅益大师说,就举个例子,你眼睛往外看,看到了境界,实际上这个境界是你眼睛产生的。那么你眼睛往外看,看到了境界,这个境界是你眼睛的相分,是你眼睛所产生的。那你的眼睛,哪一位朋友说我的眼睛能看到我眼睛自体?我的眼睛你们能看到,但我的自己的眼睛我自己看不到,对不对?为什么?因为是一嘛,没有能没有所。那我的眼睛看到的这个境界也是你眼睛的一部分,那你的眼睛所产生的境界,你的眼睛又在这分别,这是好的,这是不好的,这是乾净的,这是染的,实际上是你眼睛的一部分。理论上讲,眼睛见不到眼睛。那你眼睛往外看,看到的境界是什么呢?眼睛见不到眼睛,世界除了这一颗眼睛之外,没有别的东西。那我眼睛往外看到的这些境界呢?是虚妄的,是不存在的,是梦幻泡影,就这意思。 心不见心,眼不见眼。那么我的心既然见到六尘境界,那这个六尘境界是心的幻相产生出来,没有自体,或者说像做梦一样。所以,大家仔细体会,心是见不着心的,而这个心今天确确实实能见到境界,是因为这颗心妄了,产生问题了,它动了。动了心后,它就有一个能见,本来在一颗心上,它出现了一个能见这一个现象。出现了这个能见,它就出现了所见的境界。所以在一颗心上出现了能和所,所以这个能也是虚的,这个所也是虚的:就是一心,没有能所。 那么附着在这个一心上所出现的能见跟所见——这个境界,是依据什么所产生的呢?依据无明所产生的,依据心、意、意识所产生的,就是因为这个无明不觉一起,就出现了能所。这是可以坏掉的。一心不生不灭,而附着在一心上的前七——形成末那的这个生灭是可以坏掉的。是可以坏掉就不是真实的,真实的你坏不掉。所以说「离心则无六尘境界」,它就把这个我们眼前看到的境界跟我们众生的这颗阿赖耶识心的关係就讲清楚了。我们经常说,心境一如、境随心转、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就从这开始。 「何以故」,我们来继续学。「何以故。一切诸法以心为主从妄念起。凡所分别皆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它说了,「何以故」?为什么离心就没有六尘境界了呢?刚才我已经给大家解释了,它又再继续解释,为什么是这样的呢?「是故叁界一切皆以心为自性」,叁界什么一切呀?境上来讲,六尘境界;从众生来讲,有叁界众生,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众生也罢,众生所看到的境界也罢,这一切,能执着、能分别的众生跟所执着、所分别的六尘境界,这俩人加起来一起叫作叁界的一切。「皆以心为自性」,都是心,它的本性都是心,心外没有众生,心外也没有境界。「离心则无六尘境界」。其实它说「离心则无六尘境界」,说「是故叁界一切皆以心为自性」。 我们读到这的时候我们会提个问题,我众生,你前面说了,依心意识转,这个我认了,这个境界怎么也是跟我这心有关係呢?你并没有说境界也依心、意、意识转,对不对?大家看看。你看谓诸众生依心、意、意识转,这个我认了,众生是因为有心(阿赖耶),有意,有末那,有前六,产生了众生,那六尘境界呢?跟这心是什么关係?你怎么说一切都以心为自性呢?那我认为这个叁界的一切除了众生之外,还有六尘境界,众生是以心为自性,这点我承认了,那么我这个叁界内的六尘境界跟这个心怎么会有关係?是不是?「依心意识转」,你是不是会提这个问题?众生是依心、意、意识转,境界呢?「离心则无六尘境界」,这个时候就把境界的问题回答了。 我们一个众生生活在一个世界上,一定得有主观,也得有客观,客观就是六尘境界,主观就是你,我们这颗心。我们老认为,这个心跟这境界没关係,它在这说,你看到的境界就是你的心。为什么这样说呢,何以故?「一切诸法」,你看到的这个六尘境界,「一切诸法以心为主」,这个心就是阿赖耶识,没有阿赖耶识不能产生法。你看它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以「依如来藏有生灭心转。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谓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復有二种义。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它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那么这一切法是不是都是从心产生的?是的,「一切诸法以心为主」,这意思它从心产生的。 从心产生的,这个阿赖耶识对于法的关係是,第一它是仓库,所有的法都摄在它这裡边,存在这裡边。摄在这裡边并不一定能生。仓库有物品,存着,这个是不容置疑,但是能不能取出,仓库说了不算。仓库是死的,它存了这些东西,我保证仓库裡有这些东西,但是能不能取出去,我仓库不会自己把东西送出去。那必须得有人,得有仓库保管员,把这个法,把这个物品提出去。心也是一样,「以心为主」,就是说所有的我们看到的一切诸法——我们在前提啊,前提是叁界的一切诸法——都以心为主,都存在阿赖耶识裡边。出来呢?产生呢?存是可以呀,存就是种子状态。起现行呢?「从妄念起。」 阿赖耶识裡边有法的种子,它要产生起了现行,让我们能看见,是要从妄念,要靠着妄念来把它带出来,把它产生出来,把它成熟出来,把它培养出来。「从妄念起」,这个妄念,诸位,就是我们说的末那识。这个时候,这个妄念可不是意识,这个妄念是末那识。末那识跟第八识如来藏配合在一起,八识如来藏帮它把东西都藏起来,这个末那识依附于这个第八识,这个时候就不能再叫如来藏了,可以叫如来藏,它的基础、基座是如来藏,如来藏上面叠加了末那。这个末那它的作用就是把如来藏裡边所藏的所有法的种子把它起现行,形成六尘境界。六尘境界的种子是藏在如来藏裡边,通过末那把它起现行,起来了,起就是产生了,「从妄念起」。 那么这个妄念起来,这个末那识把阿赖耶识的法的种子带出来,形成你能看到的六尘境界,它跟手它就开始分别这个六尘境界。「凡所分别」,那么末那识的作用,你看我们前面说了,末那识这个意识,它的第四个作用叫作智识,「谓分别染净诸差别法」。这个末那它有作用──分别,而这个分别的对象是法,而这个法是它给带出来的,是它从心裡边给它产生的,同时它也是心产生的。所以「凡所分别皆分别自心」,你分别的是什么呢?是你自心。 所以法是从心裡产生的,是存在心裡的从妄念起的现行,这些法。这个法好像跟我们刚才说的心就形成了二元,然后这个心又开始分别这个法,认为这个法是独立于心之外,它就忘记了这个法是从我这产生的。忘记了叫什么?叫无明,不知真法一故,忘记这件事情。忘记这件事情,心就开始分别境界,「凡所分别皆分别自心」,实际上你所分别的这些六尘境界还是你自心。 「心不见心无相可得。」这个时候,蕅益大师说,眼睛见不到眼睛。你能看到眼睛的相吗?看到眼睛是什么样子吗?看不到。所以心是无相可得的。有能有所,你的能见的这颗心才能见到所看到的境界,你才能看到相。如果是一心的话,它怎么会有相呢?它看谁呀?它没有对象。所以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它下面说了,所以「一切诸法以心为主从妄念起」。它为什么老加个「妄念」呢?就是这个末那它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依他而起的。你说这个末那就相当于海上的波,没有这个海,哪有末那呢?所以这个末那、能产生法的这个末那自己是没有自体的,它是靠着如来藏起来的。它自己尚且没有自体,末那所产生的见分跟相分怎么能够有自体呢?就这意思。 「心不见心无相可得。」那么既然这样,「是故当知」,因为这个塬因──「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应该是没有相的,这颗心是没有相的,你看到的六尘境界是由妄念而产生的,不是心,不是真实的。「是故当知。一切世间境界之相。皆依众生无明妄念而得建立。」这句话要好好地我们要学习。「一切世间境界之相。皆依众生无明妄念而得建立。」首先,「一切世间」,这个世间跟出世间是相对的。我们说出世间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世间是六道众生,加起来是十:世间、出世间。这个「一切世间」就讲的一切的欲界、色界跟无色界,无一例外。一切世间就是这叁界,叫世间;叁界以外叫出世间。 「一切世间境界之相」,你所见到的这些境界相,你作为主体、正报,你看到的依报这些境界现相,「皆依众生」,全是根据、依靠众生,就是主观的众生,「无明妄念而得建立」,都是你的无明和妄念产生的。无明就是不知真法一故。妄念呢?无明就是不觉,因为无明你就睡着了,叫不觉了。因为不觉,你睡着了,你才起心动念,才做梦。所以无明不觉是睡着,然后妄念是起心动念。无明不觉叫起心,不觉的心产生了;妄念叫动念,这个妄念就是末那。这个末那一分别,你看我们说嘛,末那第四个,它不是有五种异名吗?末那第四个名叫智识,分别染净诸差别法,它一分别就建立了六尘境界。都是依据这个睡着的心,睡着以后,你再烦恼习气重点儿,做梦了,产生念头了,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六尘境界。一切境界之相皆依众生无明(睡着)妄念(做梦)而得建立,产生的。 「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它就给了一个例子。这些境界之相都是因为众生无明、妄念而得建立。就如同,它举了一个例子,「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就像镜子当中的像,是没有体的。既然它举这个镜子无体可得,那我们就用镜子这个来比喻。你这颗觉悟的心是镜体,你看我们镜子有镜体。那么这个镜体,你要在镜体裡边不出来,这叫涅槃状态,这叫如来的状态。但是你一旦从镜体裡出来,你就看到镜面上所呈现出来的像。你从镜体出来,这镜子开始亮,这叫不觉。有影吗?没有。如果你再在镜子这个亮前边你再一站,这个光就产生了影,胡小林就映在这镜子裡边,这叫妄念,无明妄念。那么这个镜子的这个像是依据无明妄念而得建立,那么我们镜子前边照了胡小林这个像,是依据镜子前面的光跟我走到前面这桩事情加在一起出现的。 这镜子面如果不能照人,我就是站在前面我也出不来,所以它能照人叫无明。那么我走到前面叫妄念,就出现了这个像。就如同镜中像,镜子成像就这两点。你要在镜体裡边肯定没有像,从镜体出来,出来以后,你就发现镜面是光亮的。这就是我们说的任何一个心或者心所的它的四分。大家注意,什么叫四分?镜体叫作自证分,这是镜体。证自证分呢?它能够认识到自体。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相分,这四桩事情就是这个识它只要产生,这四分一块来。这四分的自证分跟证自证分就是我们说的不觉的叁细相中的第一相,叫无明心动,果不离因故。 你看,「不觉心动」,你看我们说的这个「依于觉故而有不觉生叁种相不相捨离」,「然彼不觉自无实相。不离本觉」。然后它说,「復次依于觉故而有不觉生叁种相不相捨离」。大家注意叁种相,第一叫无明业相,「以依不觉心动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它这个是为什么叁个呢?它把证自证分跟自证分合为一体。这个自证分是因,证自证分是果,果不离因故。自证分是镜子体,能认识到自己的自体叫证自证分,是果,自证分是因。你看这个果和这因,这个镜子一旦产生,它就有镜体和镜面,这俩人合在一起,叫作无明业相,叫作镜子。这是它的内部关係:镜体跟镜面。镜面向裡边看,它看到了自体,证自证分。你得有自证分,你才能证得自证分,对不对?这是向裡。 那么这个证自证分向外边看,就产生了用。自证分跟证自证分是我们这个识的体,就相当于镜子体。这个体是一定要起作用的,见相二分作用:往外,它就能见外边境界,同时它产生外边境界。大家注意。那么现在这个情况就出现了:「如镜中像无体可得」。我们镜子当中的这个像是这个镜体向外照,这是第一;第二,它还得出现影。向外照这叫见分,出现影是叫相分,而这个相分跟我们镜子出现影还不太完全一样。因为镜子放在那,你不站到它前边,它出现不了影,所以我们的影子好像跟镜子是没关係的,是独立的。而我们这颗心能现出的相确确实实跟我们这颗心的见是绑在一起的,离见则无境界。正是因为我能看,所以所看才出来。那么镜子能照,所照才出来吗?不一定,你走到我前面来,我才能照出来。但是心的这个作用比镜子有点差别是什么呢?我这颗心向外看,看它就出境界,看就出境界。如镜中像无体可得。 无明是不觉的体,妄念是不觉的相,是无明的这个——就相当于镜子的光。向内,它们俩证自证分跟自证分形成了镜体;向外,它能见,能见就能现。这个能见能现,现出来的是相,是四分当中的相分。那么我们把这逻辑关係给它写清楚,这个心所看到的相是跟这个心的见分不开,而心的见又是心体的产生、心体的起作用,所以实际上就是这一颗心。那你看,如果我们镜子现出这个像,我们认为,哎哟,独立于镜子之外还真的有一个像存在,你能这么说吗?不能这么说。当我们在镜子面前站着的时候,镜子所呈现出来胡小林这个像是在镜子这个镜面上。那我就问你,镜面上现出来的胡小林这个像是有体没有?没有。你拿一下试试,你把这镜子裡边的胡小林拿出来看看,拿不出来,无体可得。镜子、镜面所成的像,有像,但是确确实实没体。我们的心产生六尘境界,就相当于镜子所产生的像。有吗?有,你真有感觉,这六尘。但是有体吗?真的是没体。 所以「一切世间境界之相」,六尘境界这个相,「皆依众生无明妄念而得建立」。这有什么呢?它建立就建立吧。如果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能够把握得住,它有独立,它独立存在,那不挺好吗?产生就产生吧。关键的是「如镜中像无体可得」,不生不灭,自性涅槃,它只有相,它没有体。它这个体还是真如体,真如体还是不生不灭、自性涅槃。真有相,真没体,如镜中像无体可得。那怎么产生的呢?「皆依众生无明妄念而得建立」,都是因为我们众生这颗心有无明产生妄念,妄念产生境界。无明尚且没有开始,妄念——念也是妄的,就和海起了波浪,波自己没有实体——那么由这些无明和妄念自己都没有自体的东西产生的境界,那当然是更没有了,无体可得。 那怎么产生的呢?它又再次强调,「唯从」,只是,你就千万不要认为在你心之外还有个地方能产生六尘境界,唯就是选择,全是从「虚妄分别心转」,都是我们这个末那识……它就讲了,刚开始它讲了,就是说心不觉,无明跟妄念产生了法,它这个时候再说,再往下来分析,「是故叁界一切皆以心为自性。离心则无六尘境界」,这是笼统地说。这心存的这些法,产生是靠妄念。那么虚妄分别心转,「唯从虚妄分别心转」。你摄了这个法,它不一定能产生。它要产生,只能靠虚妄分别的末那识把它产生出来。这就说了,「唯从虚妄分别心转」。能分别的心尚且是虚妄,由它所产生的境界更是虚妄。为什么说它是虚妄呢?末那,是因为心不觉产生了这个识。唯从虚妄分别心转。 它最后这两句是名言了:「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心生,所谓这个心就是阿赖耶识,它一旦产生,则种种法就产生。心灭,转八识成四智,则种种法灭故。你看到的这些境界就全都消失掉了。「心生」就是这个不觉心,不觉心就相当于睡觉做梦的梦中的心。这个心一旦从醒的状态变成睡着的状态,则种种法生,梦的境界就产生了。「心灭则种种法灭故」,这个心灭就相当于睡着这颗心醒过来了,那么种种的这些法,就像我们睡醒以后,我们梦中的境界就全都消失了。我们一旦做上了梦了,梦的境界就产生了;我们一旦醒过来了,梦中的境界就消失了。就这个道理。所以依于觉故而有不觉,就是这个。那么你睡着这颗心从哪来呢?是那颗醒的心,依于觉故而有不觉,依于你醒的时候那颗心,它才能睡着,它睡着了,叫作睡着。所以你睡着这颗心跟醒的心是一颗心。 当它醒过来以后它变成一心,变成一心的时候,这心不见心,没有相可得。那它睡着了以后为什么就看到了这么多境界和能见的我和所见的境界呢?是不是还是这一颗心呢?产生了能所?是。但是一醒了以后,能所就消失了,「心不见心无相可得」。一睡着了,怎么就变成了好像不是一心了?就变成了能见的主观跟所见的客观,能见的众生跟所见的境界呢?是不是这一颗心产生的?是这一颗心产生的,那为什么呢?无明妄念把它给分成能所,无明妄念变成了众生跟所看到的境界。 如镜中像无体可得,你睡觉当中所产生的众生和睡觉当中所产生的境界,「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从虚妄分别心转」,这个虚妄分别心都是从你睡着这颗心开始做梦产生的。虚妄分别心就相当于我们睡着以后,不仅睡着,而且还要做梦,这个虚妄分别心就是做梦的心。通过做梦的心,你有了自己,你看到了境界。那么自己跟境界叫作种种法。睡着了的这颗心并且开始处在做梦状态,一旦产生,种种法就产生。睡着这颗心跟做梦这颗心,如果说醒过来,则种种法灭,那所有的法就没了,是这个意思。 好了,讲到这,你看我们说,「是故叁界一切皆以心为自性。离心则无六尘境界」,这是笼统地说,这个心就是八识心。「何以故。一切诸法以心为主」,这是阿赖耶。「从妄念起」,这是末那,从妄念产生。「凡所分别」,这个末那是有分别作用的,凡所分别都是在「分别自心」,你所分别的全是在分别自己。「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就是一颗心,它没有对象,所以它自己看不到自己。那么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境界是怎么回事呢?说到这的时候,我们就不服啊,怎么叫心不见心无相可得?那我们这心不是见到很多这六尘境界吗?「一切世间境界之相」,你看到的,「皆依众生无明妄念而得建立」,都是你众生的这个无明妄念而得建立的。不是这一心建立的,不是一心。你看到的这些六尘境界不是你的一心,是因为附着在一心上的无明妄念建立起来的。 无明妄念建立起来又怎么样呢?如果真有实体,真得受用,真独立存在,真产生了,那有什么不好呢?「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它就是一个像,像镜子的像一样,它没有体,你得不到它。那怎么产生的?「唯从虚妄分别心转」,虚妄分别就是末那识,通过这个产生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它是生灭现象。生灭现象,它一会生一会灭。它要真生了,它真有自体,你怎么能灭得了呢?那梦中的境界为什么我们不当真呢?那是因为你睡着了,它就产生了;那么一醒过来,梦中境界就没了。谁会拿梦中的事情当真啊?白日做梦吧,就说梦话吧。谁都不会拿它当真。有相但是没体,没这个东西,你干吗要当真呢?就这个意思。你说我们大家在一起做梦,早上一醒,哈哈一笑,难过的,在梦中我们有难过、有高兴,在梦中我们当真,等醒过来以后,我们就哈哈一笑,谁都不会拿梦境当真。你为什么呀?那如果梦中的境界是真实的,那咱们得当真。但是很不幸的是梦中境界真有,但是真的没有体,无体可得。 那佛讲到这个程度的时候,就把我们叁界一切世间的境界之相就全部交代清楚了,都是镜中像无体可得。怎么产生的?虚妄分别心产生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那既然是无体可得,又像镜中像,我又生活在当中,我怎么解决呢?那你要首先知道它从哪产生的,从虚妄分别心产生的。哦,虚妄分别心产生的。虚妄分别心产生,能去掉吗?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它的生起来是靠心生,它产生,同时这个心还可以灭掉,当它灭掉的时候,六尘境界也就灭掉了,一切境界就消失了。所以我们受到了鼓舞,在这一段。就是说首先,它给它定了性。 首先它说你怎么建立起来的,建立起来你别当真,它是无体可得的,虽然无体可得,那它为什么会产生呢?是从虚妄分别心转,唯从虚妄分别心转。除了虚妄分别心之外,六尘境界没有独立产生的地方,它就这么一个源泉。这句话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说「一切世间境界之相。皆依众生无明妄念而得建立」,全都是靠众生的无明妄念而得建立,实际上这已经是百分之百了。离开众生的无明妄念,就没有法产生了。那产生的这个百分之百的、由众生无明妄念产生这些法,就像镜中像是没有体的,别当真,是得不到的,是自性涅槃的。 那为什么它无体可得呢?为什么它像镜中的像一样呢?因为所产生的它这个心是虚妄的。「唯从虚妄分别心转。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能生灭的一定是假的,为什么?我能生,我当然很高兴了,但是能生,它一定是假的,真的,你生不出来,一心不生不灭。有生灭的一定是假的,是叫生灭性。生灭你给它条件,它就产生了;你不给它条件,条件一消失,它就不产生了,它就灭掉了。所以它是假的,是没它的,叫依他而起,如幻事也。 能做梦,这梦能被你做出来,它就能被你给消了,所以别当真。条件因缘一俱熟,一俱,这梦就产生了。累了,喝点酒;睏了,做上梦了,梦裡边出现境界了。等你休息好了,醒过来了,梦裡的境界就没有了。等你醒过来以后,你哈哈一笑,梦裡的境界──酸甜苦辣、贪瞋痴慢、自私自利,你看,都是假的,如镜中像无体可得。那时候我说你做梦是不是像看电影一样啊?是。你肯定是这么说。梦裡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就这意思。「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好了,我们这时候把两桩事情解释清楚了:就是六尘境界是怎么产生的,是从心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有妄念,妄念就是末那。我们现在把阿赖耶识跟末那识交代清楚了。那么这个时候,交代清楚以后,我们设想这样一个图片:有众生,有六尘境界。那么我们看这个末那识,这个末那识出现了能见,出现了所见,能所产生了,这一对产生了。这一对产生了呢,这个能见就开始分别这个所见的境界,产生了两个粗的、六粗相的头两个。 一个是智相,分别染净诸差别法。就开始对立了:这是好,这是不好,这是善,这是恶,这个结论得出来了。智相一出来之后,生爱和非爱心——爱我就乐,不爱我就苦,就开始有苦和乐的感觉存在了,这个苦乐觉就建立起来。因为你有爱和不爱,就产生了苦乐觉。这个苦乐觉如果剎那即灭,这个苦乐觉它也就不去执着了,但是这苦乐觉它又相续,它有一段相对稳定的主体,所以苦乐觉实际上是能执着的主体。 在这裡边他为什么不用「人」呢?他就儘量避免。所谓人就是苦乐觉的相续的状态,我们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加以一个假名,这叫觉。实际上佛说我们把「人」这个概念放开、放弃掉,实际上人是什么?就是苦和乐的能知觉的并且能够念念不忘的这么一个东西,我们管它叫人。人有苦的感觉,而且能够一直专注在这上面,同时这个「人」还有一个现象,他有乐,乐他能领受,他能感觉到,并且他执着这个乐,他停在这个乐上相对一段时间,这就是执着的主体。 所以六粗相的第二相就产生了人。第一相叫智相,生爱和非爱心,第二相叫相续相,什么东西相续?人相续了。人相续,什么东西在相续呢?苦乐觉在相续。你看这很本质的,因为人相续未必要产生执着,为什么我存在,我就要执着呢?因为我们说你人哪,实际上这个「人」字不能够準确地描述出你的本质,我们把人去掉,我们说你叫苦乐觉的相续。苦乐觉念这四桩事情,有苦有乐你能感觉,而且念念不忘,相续下来,你实际上这个人是这个意思。 你把这个机器盖一打开,裡边有变压器、有马达,咱就别说这叫一个机器,咱把「机器」这个名字去掉,裡边不就是马达跟变压器吗?咱把「人」这个概念去掉,你不就是苦乐觉念而且相续吗?你不就是苦乐能感觉,而且能够坚持一段时间吗,能够念念不忘吗?是不是?这么一个相对稳定的这么一个东西吧,叫感受也罢,叫一个现象也罢,生命现象也罢,就是苦乐觉念相续。 这个相续这个现象一旦产生,它就开始执着了。因为它存在了,那我肯定要执着乐,我肯定要放弃苦,所以执着就产生了。所以六粗相的第叁相叫执着相,是依据于苦乐觉念的相对存在稳定的这么一个状态而产生的,是它在去执着,执着我要乐,执着我要放弃苦。 这个时候我们说,不觉心动、能见相、境界相,智相分别,然后苦乐觉念相续。因为你智,就生爱和不爱。因为爱和不爱,你就产生苦和乐。苦和乐一旦产生,你能感觉,并且你坚持、念念不忘,维持它一段时间。那么这个相对的维持就是一个执着的主体,能执着的东西出现了。这个能执着的东西出现,它就开始执着。开始执着的时候,它就产生了前六识。谁去执着啊?我这苦乐觉念相续的这个执着的主体上边依附的是什么呢?六识。它是去替我完成执着这个工作,叫作执着相。你能苦乐觉念相续,这个东西它要能完成执着,它必须得有工具,这个工具就是意识,就是前六识,这个前六识就是替它完成执着这一桩事情。 苦乐觉念它所完成的工作是分别,依附于苦乐觉念相续这种现象、这种生命现象、相对稳定的这个存在的这个现象,上边的六识来去替这个苦乐觉念完成执着。因为我有苦乐觉念,我一定要放弃苦,我一定要获得乐。这样一件任务,就要靠前六识产生了,所以前六识是应运而产生的。根据你有苦和乐的感受,并且相续稳定的这么一个存在,你呢,这个东西要把乐拿到,要把苦放弃,有这么一个想法,有这么一个要求,我出现了六识来帮你完成这个工作。这就是六识产生的塬因。 一旦这个六识产生的时候,这个苦乐觉念相续的这一个生命现象,再加上六识的这个建立起来,依附于它上边,这个东西我们叫作什么呢?人。他有苦乐觉念的相续,同时他又去对外执着,取捨。整个这个现象我们给它一个名词叫作人。你光有苦乐觉念这四个东西的相续,你没有这个前六识的工具,你没法摆脱苦,你没法获得乐。对不对?所以前六识就是替它完成这一桩事情。这两件事情,相续和执着就是我们说的人。 好了,我们前面介绍了因为末那、因为阿赖耶,我们出现了六尘境界,出现了一切法,出现了能分别法的众生。这个工作完全是阿赖耶跟末那完成的,主客观的形成——主观的众生、客观的六尘境界在这个时候完备了。完备了以后,这个主观对客观实行分别,就是智相,分别染净诸差别法。因为染,我就苦;因为净,我就乐,就出现了相续相。因为这个相续相,下面我们看,我们说了,产生了意识。 我们说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我们前面已经把两个讲了,一个是心,一个是意,它们各自完成了它们的任务。心是一切法的基础,以心为自性嘛。以心为自性就是这心裡有这个法存着呢。那从妄念起,这就是末那产生了。产生了以后,这个法有正法有依法、有染法有净法、有客观的有主观的、有正报有依报,都产生了,这个时候,它们还只有分别。因为分别产生了苦乐,因为苦乐的相续,下边它又开始动作了。这一动作,它靠的就是意识,就是意识又产生了。刚才说众生依叁个识产生,心、意、意识,意识为什么会产生呢? 它说「言意识者」,它就解释了,我们说众生产生还要依靠一个条件,就是意识。为什么提意识是众生产生的一个条件之一呢?那是因为「一切凡夫」,凡夫就是人,一切凡夫,无一例外,六道的任何一个众生称之为凡夫。那么任何一个凡夫「依相续识」,因为相续识的存在,就是苦乐觉念相续。末那识不是第五个名字叫相续识吗?这个相续识所产生的是「任持过去善恶等业令无失坏。成熟现未苦乐等报使无违越。已曾经事忽然忆念。未曾经事妄生分别」,这不就是有思想,有实实在在存在的一个相续稳定的阶段吗?「依相续识」,相续就是稳定。 这个相续识「执我」和「我所」,这个相续识把我这个相续当成我,同时我以外的东西当成我所有的,就是这个。所以我们说末那是我爱、我慢、我见嘛,我爱就是智识,我见就是我能看啊,我爱就是我能思啊,我有思想,我爱这个东西。我能看,我不一定我爱,我能看而且我还爱,就是见思烦恼,这人就出现了。这个人出现完了以后,它意思就是说,我一旦产生,我就爱我。因为爱我,我就希望我的权利、我的享受、我的範围,我就会为我自己营造我自己存在的一个宽鬆、幸福、乐的环境。因为爱我而执着我所,因为爱我嘛,所以我就希望我所拥有的东西就愈多愈好,愈珍贵愈好,愈宽鬆愈好,愈多愈好,对不对?只要有「我」,你就会为「我」服务,而敛一大堆东西变成我所有的。你看我们说有我,我妈、我爸、我们家、我的公司、我的衣服,你要没有我,这些我所都没有根据了,连我都没有,哪有我所啊!能吃饭的胡小林不在,哪有所吃的饭呢?也就没有了。 所以因为相续识这一段相续,并且它把它当成是我。因为这个我,它产生了爱,那不是智识生爱非爱心嘛。这个「我」有一个智,它把它当成我,它能认知这是我,它有个错误的认识,这是见烦恼,同时它还能产生爱心。因为这个见和思一旦产生以后,它就开始爱我的同时,因为爱我,我就要爱我所。我要为了这个我的满足,我们就要建立很多为这个我而服务的机构,为这个我而服务的工作,就产生了我所的获取。 你看它说,「言意识者。谓一切凡夫依相续识执我我所」,因为相续识的存在,而产生了我和我所的概念。因为有了我和我所的概念产生,并且因为爱我这个塬因,「种种妄取六种境界」,各种各样的、五花八门的妄取,不是真实能获得的,是有取,但是这个取是什么都取不得。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六尘境界,能取的六尘境界是镜中像无体可得,你能所取的这个心能产生吗?能是真实的吗?也不是,假的。种种妄取六种境界。因为相续识,它把它相续识当成我,我为了这个我而执着我所。那么这六识产生,六识产生的工作就是去替这个「我」来取六种境界:色、声、香、味、触、法。这是意识产生的前提。 因为有心,就产生了妄念。因为有妄念,就产生了众生的能取的心跟所取的境界。因为有能取的众生、有能取的境界,同时这个众生相续存在一段时间,它是相续的,所以我们就把它当成一个稳定的我来看待。这个稳定的我因为爱我的塬因,它就对外的六尘境界来营造、来获取,为这个我而服务。我产生了以后、为我服务的这个要求产生了意识——眼耳鼻舌身意,都是为了巩固这个我,为我而建立我所而产生的,它就是为了这个我扩大而营造我所而产生的。 「种种妄取六种境界。亦名」,它也叫作、也称之为「分离识」。为什么叫分离识呢?眼耳鼻舌身意是分离的,六尘境界这六桩事情是不搭界的、不相同的,是分别的,是分离的,所以我们也管意识叫作分离识。眼识是眼识,耳识是耳识,鼻识是鼻识。所以我们说,「言意识者。谓一切凡夫依相续识执我我所。种种妄取六种境界」。六种那就用一个意识来代替吗?意就是末那,末那对外的联繫就产生了识别和了别,这叫意识,可以。既然境界有种种,那么这个意识能不能细化一下呢?可以。既然有六种境界,它就有六种意识:它这个意可以分别色,我们管它叫眼识;这个意可以分别声,我们叫作耳识;这个意有身、有触,那就是身识……有这个六种境界就产生了六种事,这个六种分离的识就随之而产生,这六种分离识的总体叫作意识,都是依据于意的我的概念而产生的,为了意的我的这种认知而建立起来的。 「亦名分离识」,它是分的,注意,它不是一体的了。所以我们有眼、耳、鼻、舌、身、意六个分离的东西,我们眼睛不是耳朵,耳朵不是鼻子。实际上在「意」这个阶段是一,就一个末那,就一个意嘛。到它一旦有了我,开始对外营造我所的时候,它就分成了事了,分成了六种了,就是一对六了。各司其职,各就其位,眼识负责色,耳识负责声,等等等等,意、意识负责法,研究事物、研究理论,分离的。 所以我们众生、凡夫,你看有六个器官,就是因为这么产生的,说到底这六个器官的产生是为了建立我所。这六个器官的产生它是依附于末那、依附于意,它是意识(名字),同时也可以叫分离识。我们之所以有六个分离的识,是因为这个塬因产生的,是因为我们有个相续的末那,把这个相续的末那当成我,为了孝敬这个我而打造我所,为了打造这个我所,我们建立了分离识,我们的六识。 所以六识的本质是为「我」服务的,是建立我所的。我们今天读到这,我们才对我们这个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六识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很可喜,佛终于把这一桩事情说清楚了。实际上说白了,就是为了建立我所,就是因为末那把自己当成了我,产生这个现象。我尚且没有,我所能有吗?我所没有,这六识是真的吗?唯是一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是这个塬因。 所以这全是虚妄的,这个分离识也是虚妄的。你给它起个名字,说起来有六桩事情,实际上都是如镜中像无体可得。是吧?六尘境界如镜中像无体可得,然后因为有六尘境界,我为了捕捉它,我建立了六识。所捕捉的这个六尘尚且是虚妄的,像镜中像无体可得,我能捕捉的这个六识能是真的吗?所以愈弄愈虚妄,愈弄愈复杂,愈演变愈复杂。 「亦名分离识」,这是一个名字叫分离识。从识上来讲,我们不管六尘境界,它是六种识。那么还有一个名字,不从识上讲,从它所分别的对象来讲,「亦名分别事识」。从六种事上来讲,六个事。那我们六个事被这六识来分别,所以分别事识。从它能分别的这个主观上来讲叫分离识;从它分别的对象来讲,是六个事,又叫作分别事识。这个识它的作用就是分别,分别什么呢?分别事,分别六个事,叫分别事识,它是专门分别事的。 那末那是专门执着我的,相续。你看它各司其职了。这个分别事识它负责客观,换句话说这意识,末那识它负责建立主观。那我们今天学到这,我们才知道,那这主观谁负责,谁是罪魁祸首?末那。那客观的建立,这六尘境界谁负责的?意识。咱们啊,谁的孩子谁抱走。 为什么这个六识要建立这个六尘境界,为谁服务啊?就为这个末那建立的我。所以有我就是恶,有我就产生六尘境界,有我就产生末那,有我就不平等,我和你就分了。那么这个末那识有朝一日通过修行,把我一放下,一平等,我没了,平等了。那我要没有了,是不是我所也就没有了。我所没有了,是不是六尘境界也没有了。六尘境界就是法,那不是法也就没有了? 但是它修学是先放掉意识,把人我先放弃。人我放弃,首先要放弃相续。你这相续,你就容易把这相续当成我,所以相续首先要放弃。放下相续,它就进入到末那识的智识了,分别。相续一没有了,执着就没有了。执着一没有了,人我就没有了。人我没有了,那时候我们就进入到末那识的第四个名字。我们说末那识有五个名字,第四个名字叫什么?智识,分别染净诸差别法。它就剩分别了,那这个时候,人我没了。那分别诸染净法,是不是还有法执?还有法执。 如果这个智识我再给它去掉了,我就进入到什么了呢?注意,我就进入到所见相。这不是说这个末那识有五种异名吗?有现识了,就现色了,现境界了。现境界我再去掉了,我就又往前进,我就进入到能见,就是转识。现识克服了,我就进入到转识。转识克服了,我就进入到克服业识了。进入到克服业识的时候,诸位,你就是法身大士了。 修学,我们再往后学,它就指出先从相续识克服起,小乘──阿罗汉、声闻、缘觉放下了执着,把相续识给破坏掉了。相续识破坏掉了,叫相应染 (染心),执相应染。执相应染以后,不断相应染,把相续的人给去掉。相续的人去掉,然后分别智相应染,再把分别心去掉。分别智相应染再去掉,这都是跟末那在干哪,把末那的分别去掉。然后进入现色不相应染,把见色就是现识的现色、现境界这个作用再去掉,这个是染心,再去掉。然后见心不相应染就是转识,能见的主体要再克服掉。然后根本业不相应染,就是我们说的业识。这是谁负责完成的呢?这是法身大士负责完成的。法身大士还有一个名字叫作随分觉,叫法身大士,是佛,但是还不圆满。 所以我们再读一遍。「言意识者。谓一切凡夫依相续识执我我所。种种妄取六种境界。亦名分离识。亦名分别事识。以依见爱等熏而增长故。」这句话很重要。就是说这个分别事识或者是叫分离识,或者笼统地说这个意识,是根据什么来增长?增长和产生是两个概念。就是说你这个六识它已经有了,怎么给它增长起来,壮大起来呢?是依见和爱等,不仅仅是见爱。这个爱就是思,因为见思的薰习而壮大起来的。思当中最大的一个思就是爱,爱的思考、爱的产生是思的最重的烦恼。思烦恼当中第一烦恼就是爱,所以我们就把这爱代替思。这个「等」就是思不光光是一个爱,贪瞋痴慢疑,这都是思。那么这个贪、贪爱,我们就用一个「爱」来代替,后边加一个「等」字。实际上就是依见思薰而增长故,它这裡边把这个「思」换成「爱」,后边又加了个「等」。 你看,这个意识是怎么产生的呢?是因为末那识有我和我所的这种思想之后、概念之后,它产生了末那识,这是产生的塬因。末那识认为有我,进而产生我所的概念,这个我是不是叫作人痴(愚痴的痴)?而睡着这个「不觉妄念」这个「妄念」、刚开始的这个无明可不是我痴,是法痴。不知道真法一故叫根本无明,那时候它还没有人的概念,它首先不知道真法是一,这是根本无明。这个根本无明一下产生了,就睡着了。睡着了,末那识一起来,举心动念产生了主观跟客观。产生了主观跟客观之后,这个末那完成任务。然后这个末那产生了主观,这个末那进而更厉害了,它把这个主观当成了我,这个我实际上就是末那的见识。不是说过末那有五个异名吗?第二个异名叫作转识,这个转识就是能见。它把这个能见当成了我。 你看一旦这个概念建立起来,就变成了什么呢?塬来我们说不知真法一故叫法痴,叫对法的无明。那么一旦这个转识出现,它把转识当成了我,又出现了人的无明,人我痴出现了。法我痴出现了,是不知真法一故。到这个时候,这个末那识产生转识之后,就是刚才我们说的「依见爱等熏」这个「见」,就是末那识的第二个名字——转识。不是能见嘛,它是主观,它是能施加,它是能攀缘,这叫见。因为见,你看它这个末那识它能见,它就出现了现,现识现六尘境界。因为了现呢,它就第叁智识,就分别这个染净诸差别法。因为这个分别染净诸差别法所产生的这智识,你看我们刚才说的,不觉叁细相,然后因为有境界相它产生了六种粗相。第一个粗相叫智相,生爱和非爱心。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六粗相的第一相叫智相,智相的定义:以有虚妄境界缘故,生爱非爱心。这个爱就是我们这裡边说的见爱的爱。 你看它具备能见的转识,第二个它有智识,它能分别,分别所产生的作用就是产生了爱和不爱——爱就是贪、不爱就是瞋,那么这就是思了。因为它有境界出现,它就思想这个境界。它有境界,这个境界怎么出现的?是我有一个能见的我,产生了被我见的境界。这个境界一旦出现,我能见的我又开始作用在这个境界上,产生了第一个心理作用叫心所。它说在这个末那识的第四个名字上叫作智识,分别染净诸差别法,染法我就不爱,净法我就爱。就是好的是净,我就爱;染的、坏的我就不爱。那么这就是思想就产生了。思想产生了,那么「以依见爱等熏」,就是意识、这六种识、分别事识、分离识,是因为什么而增长的呢?是因为有见和爱而增长起来。能见的我、所见的境界。境界一旦出现,我这个能见的我——这个见就作用在这个境界上,产生了智。智就是聪明,把它分成好和不好;好的我就爱,不好的我就恨,那么这就是爱。「等」,等还有恨、不爱呢,爱和不爱吧,起码,那「不爱」在这裡边用「等」来代替。就是以依见爱等薰而增长故。 所以六识是靠什么壮大起来的呢?是靠末那识的见和末那识的爱产生起来的。那么这个见爱都是末那识产生的,都是末那识的现象。以依见爱等薰而增长故。所以你看它这段说,「言意识者。谓一切凡夫依相续识执我我所。种种妄取六种境界」,我以外的六种境界,「亦名分离识」,有六种境界嘛,就有六个识,分离的、不搭界的、各是各的。「亦名分别事识」,这六种可以说六种事,我们这六种事我要分别它,所以我这个识也可以称之为分别事识。根据什么来壮大成长呢?根据「见爱等薰而增长故」。见爱就是末那,末那的见就是我见、我慢、我爱,它因为有一个能,能见。那爱就是这个能见作用在境界上产生的第一个心理作用,就是爱和不爱,就是我们说的贪。 所以你看我们佛在经教上说,贪瞋痴慢疑这是五个基本烦恼。如果说这五个基本烦恼要改成叁个,再少点吧,太多记不住,贪瞋痴。这贪瞋痴如果再少点,那就是一个贪。贪等,等什么呀?无量无边的烦恼,都是建立在我的基础上的,这个思,我见我思,这叫人我痴。所以这是这个「言意识者」。 然后我们再往下来。这时候我们说了,众生是因为心、意、意识产生,到此为止,我们就把八识都解释清楚了。八识解释清楚了,所以唯识。众生你可以管他叫众生——众缘和合而生。哪些众缘呢?八识,八识是不是众啊?不是一个啊。众缘和合,这八识就是缘,就是条件,依据这八识——心、意、意识,我们产生了众生,所以它叫众缘和合而生。其实就是一个名字,它的本质唯识,只有这八识。这六尘境界就是前六识的相分,这个末那识的相分就是境界相,这个末那识的见分就是我,我能见。 好了,这个时候讲完了。讲到这以后,把众生产生的前提、产生的因缘,你看它不说吗?它说「復次生灭因缘者」,众生生、众生灭条件是什么呢?「谓诸众生依心意识转」,众生是靠着这叁桩事情产生的。那么好了,解释完了以后它说:「无始无明熏所起识。」无始无明,刚才我们说,不知真法一故,叫作根本无明,也叫法痴,对法的不认识,所以叫无始无明。那么所有这些识都是因为这个无始无明所产生的,叫根本无明。那么这个见爱等薰,刚才我们学习过的,叫枝末无明,是在根本无明以后所衍生出来的对人的痴、对人的无明,叫作枝末无明,就末梢了。根本无明就和树根一样,就不知真法一故。那么「无始无明」这四个字就是我们说的根本无明,就是源于我们一念不觉,不知真法一故。 那么「无始无明熏所起识」,无始无明就产生了不觉,就睡着了。睡着了以后产生了识,识就是做梦了。无始无明薰所起识,这些识是由无始无明薰起来的,是因为无始无明而产生的。那为什么加「无始」呢?这无明从来没有开始过,无明尚且从来没有开始,所薰起的识有开始的吗?也没开始。为什么说无明没有开始呢?因为无明是依于一心而产生的,一心没有开始。如果有开始,这一心开始的前面是什么呢?一心开始的前面那不就是——一心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叫一心。如果这个一心有开始,开始的前面那就不是一心,开始的前面就不是一心,对不对?那不就是变成二了吗?一心不能有开始。一心一旦有开始,开始的前面,我就要问,是什么?它就不是一心,那一心之外有另外一个东西,那就是二法。不对,诸佛如来证得是一,所以一心没有开始。 那么依附于没有开始的这个一心而产生的无明也没有开始,所以无明也是没有开始的。无明没有开始,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从来就没有存在过。那就像镜中的像一样,确实有像,确确实实没有体。有体它就有开始啊,什么时候产生的啊?没有。那为什么镜子会现像?你来了,我就现;你走了,我就没了。因缘聚,它就有相,但是有相它还是没体;因缘散,相就散,但是还是没体。没体,那东西是什么东西,产生相的?真如体。真如体裡边从来没有你刚才现那相的那个法,也没有法的生,也没有法的灭。 所以,「无始无明熏所起识」这个「识」就相当于镜中像,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能产生的无明尚且没有开始,所产生的识就没有开始。没有开始,那我又能感觉到识的存在,那我跟你说,举个例子吧,就像镜中的像一样,无体可得。像上真有,林林总总,体上真没有。没有就不能当真啊。那没有,我们就能去掉它啊,这有你能去掉吗?就能去掉。 那么无始无明薰所起识,这就给你定论了。你看它说,「一切世间境界之相。皆依众生无明妄念而得建立。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从虚妄分别心」,虚妄分别心就是识,「唯从虚妄分别心转。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那这时候我们就会把识当成真的,这些法是因为识产生的。它再跟你刨根问底,它说,「无始无明熏所起识」,没有开始的无明所薰起的识。能开始的无明尚且没有开始,所开始的识怎么有开始啊?就从来没存在过。 无始无明薰所起识。哎呀,我们觉得真的不好理解:你说它又没开始,但是它又存在;你说它存在吧,它又没体。这个一心特别不好理解。「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当你明白这一心的时候,真正你参悟到一心了以后,其实你就大彻大悟了。我们最大的问题就不知道是一、一心。一心没有开始。那么无明是依附于一心,无明就没有开始。那么因为无明所产生的识也没有开始。因为这个识所产生的众生也就没有开始,所以众生本来寂灭,众生本来涅槃,没有开始过。那我们看到这么多众生,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这是什么东西?如镜中像无体可得。怎么产生?「唯从虚妄分别心转。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你别看那么多众生,你别看那么多山河大地,你别看那么多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诸佛菩萨在那度化众生,「唯从虚妄分别心转。心生则种种法生」,染法、净法,西方极乐世界的净法、娑婆世界的恶法,就是因为心产生的,「心灭则种种法灭」。 所以,「无始无明熏所起识。非诸凡夫二乘智慧之所能知」。告诉你了,「诸凡夫」,各类各样的凡夫、一切凡夫,你对这个识你不能认识。非诸,并不是那些凡夫和二乘的智慧所能认知的、所能理解的,非诸凡夫二乘智慧之所能知。哎呀,那我们是凡夫,无始无明薰所起识,我们又是这识产生的,我们对这个识,真的,我们的智慧,不要说我们的智慧,二乘的智慧都理解不了,都了解不了。你别瞎琢磨了,你老想参究这怎么回事,这无始无明怎么产生的呀?怎么就是无始无明产生这些识,这是怎么一桩事情啊?你的智慧知道不了。 「解行地菩萨始学观察。」「非诸凡夫」,诸凡夫——外凡、内凡,外凡是没入信位的六道凡夫,内凡就是已经进入到十信的这些凡夫,叫内凡。内凡外凡加起来叫凡夫,因为两类凡夫,所以叫诸凡夫。那么内凡的凡夫,就是没有满足十信位以前这之内的凡夫,七信相当于阿罗汉。小乘他从证的结果他相当于七信阿罗汉。须陀洹往返人天七次,走到了七位。须陀洹向、须陀洹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最后形成了七位,到了阿罗汉,阿罗汉向、阿罗汉果。那么到这个时候相当于信位的七位菩萨,七信位的菩萨。这些菩萨们,叫内凡,还没有证得十信,这些人的智慧了解不了。 那么换句话说阿罗汉证得了人空,七信位菩萨证得了人空,这么大的境界,咱们今天来讲,那就简直是不得了了,人空证得了,意识变成了妙观察智了,这些人对这些无始无明所薰起的识,非他们能知道的,「非诸凡夫二乘智慧之所能知」。 再往上到了叁贤位,凡夫再往上是贤位,十解、十行、十迴向,叁贤位,这是别教的分类。到了叁贤位了,「解行地菩萨始学观察」,开始观察了:这无始无明怎么就产生了这个识,这个识怎么就产生了众生,闹了半天这个世间做梦这些事都是识所产生的。开始观察,开始学习。「法身菩萨能少分知」。从叁贤位到圣位、圣贤的圣位,就登地了,从别教来讲,第一初地叫净心地。到了净心地的时候,他能够知道一部分了,真见到月亮了,真证果了,叫随分觉、分证即佛,到了这个位置。不是六即佛吗?到了分证即佛,真正见到了,成了法身大士。 「法身菩萨能少分知。至究竟地犹未知尽。」菩萨究竟地,最后一位菩萨是什么?等觉菩萨。到了等觉菩萨犹未知尽,还没有完全认识清楚,还没有完全彻底地了解。犹未知尽,还没有知道头,犹未知尽。谁能全明白无始无明薰所起识啊?「唯有如来能总明了」,只有如来。十法界的众生,换句话说,都不可能了解这个无始无明薰所起识。只有摆脱十法界、证得如来的这些如来能总明了,总就是全部,全部都清楚了。 你看它讲了,它很负责任,众生怎么产生的?依心、意、意识产生的。这个心、意、意识产生,它解释了。解释完了以后,它说这个心意识怎么产生的呢?是无始无明产生的。那无始无明所产生的这些东西,听起来,我们人是这么产生的,是因为有个无始无明,所以薰所起识。有这个识,所以我们有了众生。所以有了众生呢,我们在这裡边活着,生老病死。这个事不是我们所能够了解的;比我们再往上的,解行位菩萨——叁贤位也是开始学习,开始观察;再往上的法身菩萨知道一点点了,明心见性了;那么到了究竟地,等觉菩萨犹未知尽,还有不了解的地方,还有不太清楚的地方。 一品生相无明,因为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断,他还有无明,那无明薰所起识,他怎么能了解呢?因为他还生活在无明状态,他还生活在刚才我们说的业识状态,微细起灭还有呢,所以他还没有知道。他要知道了,他就变成妙觉了,就彻底地没有了,业识心就没有了。到了妙觉就是成如来了,那么唯有如来能总明了,所有的识、无明、最后一品生相无明,究竟地、等觉菩萨再往下走一步到了妙觉,所有的无明断尽了,他才能够明了无始无明薰所起识是怎么一桩事情。 这就说明了这个无始无明薰所起识认识上的困难,它是一个长期的认识过程。所以为什么我们说信心很重要,真要说你能认识到,这个是真正是做不到,等觉菩萨还犹未知尽,你呢,只有靠信。它把这桩事情给你说清楚,不是让你去了解这个无始无明薰所起识怎么产生的,这个你别浪费时间。我告诉你这桩事情的意思是让你相信诸佛如来能总明了。是因为这些诸佛如来能总明了的人反过头来告诉我们的,所以我们对他的信心是关键的关键!所以「信为道元功德母」就在这裡边,就是这个意思。 今天时间了,谢谢大家,我们下次再见。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