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弟子规》与佛法修学(第十二集)
《弟子规》与佛法修学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二集) 2005/3/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52-118-12 师父上人,诸位法师,诸位同修,大家好!我第一年教书的时候,也让学生读《弟子规》,当我听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内心都会非常感动,因为学生可以早我们十多年就接受到圣贤的教诲。记得我体会到《弟子规》的重要性,就拿了书,从家里开了几个小时的车,去找我一个结拜的大哥,因为他的女儿一个小学二年级,一个小学四年级。一到了台中之后,我跟他坐在一个餐厅里面,还不等吃饭,我已经开始一句一句念给他听,讲给他听。比方说「父母呼,应勿缓」,孩子的恭敬心养成之后,对一生至关重要,假如没养成恭敬心,后患无穷。就这样一句一句把它的影响性跟重要性,跟我的结拜大哥做说明。 刚好讲到一半的时候,我突然内心觉得很伤感,所以就哭起来。结果我的大哥被我吓了一跳,他也没说话,后来我情绪比较平和下来,他就对我说:我听大学教授讲课,也没有人讲成你这个样子。我就跟他做了一下解释,是因为我刚刚念到一半,突然感受到我这一生,为什么小学的时候没有老师教我这个?假如从小就有老师把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教给我,我的人生会少走很多的弯路、冤枉路。其实一个人走了冤枉路,只是浪费自己的时间、体力,但是在走这个冤枉路的过程当中,不知道言语、行为又犯了多少过失,又伤了多少爱护我们的人的心。而这个伤害这些爱我们人的心,能不能再挽回?很难!所以觉得非常遗憾。因为人生有这样的遗憾,绝对不愿意我们的下一代,我们的学生再有这样的遗憾,所以常常我听著学生在读诵的时候,也会非常感动。诸位同修,让遗憾就到我们为止,不要让下一代再有同样的遗憾。 【亲有过。谏使更。】 我们刚刚提到了父子之间如何劝诫,君臣、还有夫妇,接下来第四伦,兄弟的劝诫。兄弟也是相当的密切、亲密,所以当兄弟有过失,我们也要尽心尽力来规劝,当然规劝的态度方法就很重要。刚刚我们讲的这些古今的事例,最重要的也是从他们的表演当中,学到个中的本事。 在明朝有位读书人叫陈世恩,他的弟弟整天游手好闲,都摸到很晚才回家里来。他的大哥每次看到弟弟很晚回来,就很严厉的指责他,对著他骂。诸位同修,有没有效果?都已经这么大的人,这么骂他他很难接受。陈世恩就跟他的兄长讲,他说大哥,让我来试试看!陈世恩当天就等在家门口,结果弟弟很晚才回来,他一看到弟弟,马上趋前就握著弟弟的手说:弟弟!天气比较冷,你穿得够不够?然后就带著弟弟进门,亲手把门锁上。接著又跟弟弟说:你肚子一定饿了,我叫嫂子煮碗面给你吃。结果一天是如此,接下来的日子,陈世恩每天都在门口等著他弟弟,一看到弟弟回来都非常真诚的关怀爱护。差不多一个礼拜之后,他的弟弟就没有再出去混到这么晚,都很早就回来。当然当弟弟没有在外面游手好闲,一定要赶快把圣贤的教诲教给他,这样才是长久之计。《朱子治家格言》有提到,「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人之所以没有志向,都是因为没有得到圣贤教诲。用这一分至诚的关怀心把弟弟导正回来,所以兄长要慈爱。 弟弟假如劝兄长,在汉朝的时候,有个读书人叫郑均。他看到哥哥在当官的时候会收人家的贿礼,他看了内心很难受,可是他又是弟弟,能不能指著哥哥骂?那哥哥不能接受。所以他自己花了一年的时间去给人家做扫地的工作,去当人家的仆人,整整一年,把赚到的这些钱拿给兄长。他说:兄长,我们没有钱可以再赚,但是人的名誉一旦失去了,一辈子都可能会毁掉。他兄长看到弟弟为了规劝他,能够低声下气给人家当仆人,能够赚钱赚得这么样的如理如法,而不是用偷懒的,他这一分劝哥哥的心也让哥哥很感动,从此非常的廉洁。所以兄弟之间我们也要善巧方便去规劝,而规劝当中,最重要的还是我们的德行,我们的爱心。《了凡四训》里面也有提到,假如我们无法感动别人,要想到「德未修」,所以「感未至」也。 再来,当一个人出社会以后,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朋友,所谓出外靠朋友,所以朋友之间也要懂得互相规劝。记得刚好我在净宗学院有半年的时间,前几个月很巧,我来的时候刚好卢叔叔坐在我的旁边,所以我们是几个月时间都住在一起。八、九个男众住在一起,难免会房间稍微乱一点,稍微,大家不要误会。卢叔叔都没有讲半句话,每次大家留下来一些脏乱,他都默默的把它打扫干净,连流理台都擦的一滴水都没有。卢叔叔做了好几天,都没有一句怨言。突然做了差不多一个礼拜,有一天有位师兄就对著大家说:人家每天擦得这么干干净净,你们还在那里乱丢!结果从那天开始,整个房间就变得很干净。从这个事情当中,我也体会到,劝别人要不要一定用言语?不见得。用德行,自己默默去做,自然就能够唤醒每个人的惭愧之心。 在家庭亦如是,当我们时时处处把自己的本分做好,而你这样的德风一吹出去,家里的人一定都会被感化,因为他们离我们最近。所以诸位同修,我们要对德行有信心,孔夫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只要德风吹出去,草一定会弯下腰来。小人之德草,这个小人是指一般平民百姓,大家不要误会,不是骂人的意思。 卢叔叔只要有空的时候,我都会去找他。有一次他刚好到高雄来,我就陪著他去找一个朋友。他这个朋友跟他认识了十七年,刚认识的时候,这个朋友正值飞黄腾达,财富非常多。但是卢叔叔看出来,他因为致富以后非常傲慢,不把钱当钱看,想必迟早会垮下来。可是这个时候容不容易劝?很不容易劝。果不其然,后来这个朋友从非常有钱跌到了负债,还负债了不少钱。在这个当中,卢叔叔一、二个礼拜就坐车下来,帮他解决这些财务的问题。诸位同修,当他跌下来的时候,还有没有朋友?很困难。所以真正要交知心的朋友,绝对不是金钱可以办到的,而是道义,而是情义。 所以也很巧,那天我载著卢叔叔去找他这个朋友,卢叔叔跟我说:我跟他建立了十七年的信任,今天才要正式把佛法、把正法介绍给他。而他的孩子现在也在念小学,卢叔叔也带了《弟子规》要去给他的太太还有小孩,从这里开始学习。从这个事件当中,体会很深的是,一个人真心要帮朋友,时间再长也不会变心。所以当我在协助他人,心里有不耐烦的时候,突然都会有个数字跑出来,写著「十七年」。我们马上会觉得自叹不如,好好再修养自己,提起对朋友的情义、恩义。 在学佛这几年过程当中,也是大半都结识到有修道的同参道友。刚好有位朋友跟我交情也很好,因为人生出现了很多瓶颈,所以那天晚上他到我们家里来,跟我抱怨了一番。等他抱怨完,我也很不客气给了他一些批评,当我在给他批评的过程,他一句话也没讲。诸位同修,我们要确定这个严厉的批评出去以后,不会结恶缘;假如出去结恶缘,那要适可而止。所以缘分是动态的,假如你给他批评了三、五句,他脸色马上变得很难看,你要怎么样?赶快踩刹车刹住。假如你给他建议的时候,他反而虚心在听,我们就可以多多的引导。那一天我整整也给他讲了半个小时,讲完以后,他就回去了。 隔天一大早,电话响了,我把电话接起来,他就跟我说:我活了三十多年,接到人生最好的一个生日礼物。他这么一讲,我就感受到了,昨天是谁的生日?他的生日。觉得很不好意思,人家生日还批评人家一番。但是当他这么一说的时候,我也很感动,我也很佩服他,因为他有接受别人批评的雅量,确实也做到了「闻誉恐,闻过欣」。所以,老祖宗说的「富在知足,贵在知退」,福在哪里?在能受谏,能接受别人的劝诫,将是后福无穷。当我们能接受别人的劝诫,就好像人生多了非常多双的眼睛帮我们看路,我们就不容易撞东撞西,不会跌倒。所以我这个朋友,虽然当时候人生有很多瓶颈,由於他有接纳别人劝诫的雅量,后来人生也得到很大的翻转,现在是学校里面教得非常好的老师。 所以,面对我们身旁的亲友,我们也要随分随力去劝导。其实有很多的年轻人都跟卢叔叔有认识,我也看得出来,这位长者时时都想著如何提拔我们这些年轻人,但是为什么每个人的受益程度有限?原因是不是在长者这边?不是,而是在我们这些晚辈受教的程度不同,所以往往面前有贵人都会当面错过。 我在第一年教书的时候,曾经遇到一个朋友,这个朋友,一般人看他觉得智商不高,很多人会瞧不起他、会轻视他。其实我觉得他比我还好,为什么?因为他无忧无虑,无牵无挂,也不容易造罪业,我们还比较容易造罪业。刚好他就在学校旁边居住,我就陪他一起打球,所以他每次看到我都跟我打招呼,但是他打招呼都是用脏话跟我打招呼,因为他不知道「奸巧语,秽污词」不能讲。可是你也从他的言词当中知道,他是对你非常有善意。所以他每次跟我打招呼的时候,我就合掌跟他「阿弥陀佛」,就这样每次他骂过来,我就阿弥陀佛。差不多过了一、二个礼拜,也很熟了,有一天我跟他说阿弥陀佛以后,我就接著跟他说,我都跟你讲阿弥陀佛,你下一次也要跟我讲阿弥陀佛。我说你讲一遍看看,他就「阿弥陀佛」,有讲就好了。 结果下一次远远看到我,阿弥陀佛。然后有时候口渴了,因为我住在学校宿舍,他在宿舍外面就开始「阿弥陀佛」,就开始喊。我们内心也很喜悦,因为他一声一声都种在哪里?阿赖耶识里面,而我们跟他结的又是这么善的善缘。假如我这一生能够开悟的话,我一定可以度他,因为有善缘;假如这一生修持不够,那我要坚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以后,我们又有他心通,这个善缘马上可以开花结果。所以确确实实,我们到一个地方去,都要处处帮助别人,让别人跟我们广结善缘。 结果那一年教完书,刚好毕业典礼,学校的学生也很有趣,他们就演出一个模仿剧,就是模仿每个老师。就有一个学生模仿我,结果当场几百个学生,这个学生一走上来,第一句话是什么?阿弥陀佛!你们怎么都知道?我在底下乐得不得了,「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从这个朋友给我的经历,我们就要了解「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所以我们在规劝别人的时候,绝对不要想说他不能接受,因为那妄心是不存在的,真心是时时都在,我们用这种平等心、真诚心去劝人,效果一定会特别好。这一句我们就讲到这边,我们接著看下一句经文: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亲有疾,药先尝』。这也是个孝子的故事,汉朝的文帝,他侍奉母亲汤药整整三年。由於这样的孝行,也让全国人民很感动,所以创造了文景之治,文帝跟景帝都是孝子。这里也提到「药先尝」,因为古代是汤药,所以我们先尝一尝温度会不会太热,不要让父母烫著了。现在很多是西药,可不可以药先尝?不小心吞下去了,不行。所以我们教导任何一句,都要针对它的实际情况去开显。我们跟学生讲,假如母亲吃的是西药,你要端一杯温水,不要太热,自己可以稍微摸一下,适当了再拿给母亲。 这一句经文我们还会把它延伸开来,引导孩子,当父母生病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照顾。孩子从小就懂得危机处理,他有这些经历,他就不会遇到事情非常的慌张。家里面的药要摆整齐,甚至於药上面最好把它的用途写清楚,说不定父亲是心脏病,心脏病假如二、三分钟药没有来,可能就不行了。所以情急之下,药放在哪,我们也要让孩子清楚、明白,危急的时候可以拿得到。再来,假如家里的人真正出状况的时候,如何叫救护车?如何赶快联系亲人?这些电话他们也要清楚,遇到情况,赶快可以拨电话,所以这些都应该教导。 照顾病人也要让孩子去学习,当他有这样的经历,他就懂得时时去体恤病人的需要。刚好我第二次到净宗学院来,有位陈伯伯在中途胃出血,也相当严重,吐了一滩的血。他的意志力也很强,已经吐了一滩血,还从宿舍走路到学院来,我一看到他的时候,整个脸是白的,马上联络我们学院的工作人员把他送到医院去。幸好佛菩萨保佑,没什么大碍,隔天就回来静养。静养的过程就必须要有人照顾,而且他不能吃一般的食物,必须从几个月婴儿在吃的那种麦麸开始吃起。因为我从小太好命了,所以也没照顾过人,《弟子规》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还要「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学了就拿来用。因为有这样的机会,我就有这种照顾病人的经验,差不多二、三个小时就煮个麦麸给这位长者吃。虽然当时候来到学院,最主要是希望多听诸位法师讲课,可是知行要合一,解行要相应,这么好的机会来了,我们也欢欢喜喜接受。在那段过程当中,我们就会变得非常敏锐、非常细心,很多的能力都是透过经历以后,才可以慢慢形成。 几个月下来,刚好我必须提前离开,我们寝室几个男人,大男人依依不舍,感情很好,也结了一个善缘。而这个陈伯伯对我来讲是佛菩萨示现,因为他是个劳动阶级,虽然他是劳动阶级,可是他学问很好,又写了一手很漂亮的小篆。他告诉我,他带著不同国籍的人去做工作的时候,常常遇到危险的工作,他都不让他的这些带领的员工先下去,他都是自己先下去,等确定没有危险,他才让他的这些工人跟著下去。所以佛经说「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确确实实佛菩萨是示现在各行各业之中。当这些各个不同国籍的人缺钱的时候,他都会很慷慨帮助他们。所以当我们真正有心要修学的时候,确确实实很多殊胜的因缘,佛菩萨都会替我们安排好。 当我们在照顾父母的时候,我们也会感受到内心很充实,因为一个人在报恩的时候跟自性非常相应。我们要珍惜可以替父母付出的机会,不然有可能会有千古之憾,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对於父母的健康,我们也要有正确的知识来照顾,人只要有心,都可以把很多本事很快的学好。我们看下一句。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父母过世了,这个礼仪是守孝三年。有朋友就说:父母走了,为什么哭要哭三年?他们觉得「丧三年,常悲咽」,就是三年都要哭。其实我们要去理解到,为什么古代这些孝子他会常悲咽?因为他们时时刻刻把父母的恩德放在心上,把父母给予他人格的成就时时感念在心,所以一想到父母就悲从中来。这是很自然的流露,绝对不是规定说父母死了,三年之内都要哭,绝对不是这样。我们要去体谅到、体会到古代的孝子,确实时时刻刻感念亲恩。由於这一分对父母的思念,所以「居处变,酒肉绝」。因为内心悲痛,所以根本就不想要吃肉,吃很好的食物,根本就不想,也不想去玩乐,只想默默的感念亲恩。所以古代中国很多的礼仪,绝对不是外在的规矩来限制你,而是一个人从内心很自然的流露出来。 诸位同修,当我们内心有恭敬、有清净心的时候,当长者立,我们坐在那里也会觉得怎么样?就觉得不自在,因为跟自性相违背,你自然而然就会站起来。所以,儒家的礼跟佛家的戒,绝对不是框框架架,而是从自性流露出来的行为。因为现在内心没有这样的境界,就必须从外在慢慢内化,为什么古代说读书可以变化气质?就是因为书本当中都是教我们常有恭敬之心、常有孝敬之心,当我们把这些行为常常在做的过程当中,自然而然内化。所以诸位同修,我们见到人鞠躬,不要小看这个鞠躬,这个动作日积月累做下来,我们的贡高我慢都伏下来。所以面对儒家的礼、佛家的戒,我们要欢喜去受持,点点滴滴你的自性就流露出来。 下一句,『丧尽礼,祭尽诚』。我们因为相当幸运能够闻到佛法,所以给父母办后事的时候,就懂得绝对不能杀生。甚至於父母临终,也应该赶快帮他助念,让他也念佛,把握这个当生成就的机缘。当然绝对不能等到临终的时候才来劝请,临终的时候才找一大堆人来念佛,就会显得非常仓促。生死确确实实一瞬间,我们以前常常听到一句俗话说「阎王要你三更死,不能留你到五更」。 我自己的外婆,她出现状况到去世,可能不到五个小时,而且也不清楚她就要走了。因为那时候她有点感冒,我们就把她送到医院去,一送到医院,老人家很奇怪,她就起床来,她说「我不要躺,我要回家」,一直喊著要回家。其实老人家知道,她要走了。可是我们哪有准备?想说才进医院来,人又没有怎么样,就觉得是不是老人家在胡闹?所以所有我这些长辈就跟我外婆说:来!赶快躺下来。因为我跟我母亲有学佛,所以我的外婆就一直叫说:叫礼旭带我回家。可是因为我们毕竟是外孙,没有这么大的权力去决定是要让奶奶住院,还是回到家里。结果过没几个小时,我的外婆就因为细菌感染引发败血症,一下子就不省人事。一不省人事,业障就现前,很多景象都出来,常常都在那里胡言乱语。所以我们一定要准备好,不然可能临终的机缘会失掉。 所以《中庸》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一定要准备好才不会手忙脚乱。我的母亲根本没有心理准备,心里都慌起来,当我们的亲人慌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慌?不能慌,我马上跟我母亲讲,我去联络那些佛友,一起准备助念。结果后来还是坚持急救,急救恐不恐怖?我是亲眼看到,因为我母亲按捺不住悲伤,就冲到我外婆面前就跪下来,其实医护人员都是把我们赶在外面,急救不给我们看。我母亲这么一冲进去,我也跟著进去,结果一看,那个急救的场面很凄惨。切,割,还有那个。所以近几年来都在推展,就是一个人可以写上说「当我面临生死关头的时候,绝对不要急救」,不然那个跟杀猪一样,太残忍。 急救完,没有救活,马上就把外婆移回家里面去。我跟我母亲赶快半夜一点多找了几个佛友,就开始助念。我这些亲人、这些长辈本来对佛法都不相信的,结果刚运回来的时候,脸色很难看,那个这么痛苦,脸都揪在一起,后来我们拼命念佛,整整念了八个多小时,早上又有其他的同修来帮忙。其他的同修一进门,念著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在那八个多小时,我一滴眼泪也没有掉,很镇静,但是当我们听到「阿弥陀佛身金色」,眼泪就掉下来,内心深深感受到佛恩不可思议,时时都在照著一切的众生。结果我的外婆早上的时候,整个脸色就红润起来,很好看。我那些长辈一看到脸色这么好,我们很多的做法,他们后来就配合。结果过没几天,我的外婆到我妈妈的梦里面来,笑得很开心,跟我妈妈握手,她说谢谢,谢谢。所以我们今天真能听闻佛法,一定要把这么好的福报,让我们的亲友都能够接受到。 我在台中有个机缘去参观一个社区,这个社区都是我们的莲友住在一起,所谓「里仁为美」,这些同道中人住在一起,总共三十六户人家。因为大家可以一起共修,所以很多的人都希望挤进这个社区,可是毕竟社区有限。后来也很巧,旁边又盖了另外一栋大楼,有位莲友非常发心,她马上就把整栋楼统统买下来。人生的因缘非常有趣,这位居士当初已经打算到加拿大定居,到加拿大的时候,她的父亲都已经把房子还有孩子学校念书都安排好了。结果刚好这个女士遇到了师父上人,就问师父说,我是在加拿大好还是回台湾好?师父告诉她,你回台湾。她听了之后真的回来,刚好接到了这个因缘,把整栋楼买下来。后来就让莲友来买房子,一下子又卖光了,总共买了七十二户,诸位同修,加起来多少?一百零八。 这个社区有个做法非常好,他们常常就会到一些年纪比较长的长辈家里面跟长辈问好,问好以后,就开始在他们家念佛,让这些长者很习惯一起念佛。慢慢念久了,他心生欢喜,对於死亡愈来愈没有恐惧,所以那个社区成就的往生念佛人相当多。诸位同修,我们也可以学这样的方法,常常莲友之间互相去探望。刚好这个莲友他们父母年纪比较长,我们就常常去探望,顺便就在他们家一起共修,一起念佛,做好准备。诸位同修,假如能够成功,那就是成就了一尊佛。所以我们去帮人家助念的时候,都死命的念,因为说不定就成就了一尊佛。因为假如我们这一生能够成就两尊佛,那我们的往生会比较有把握,因为一个可以拉右手,另外一个可以拉左手。所以我们要广结善缘,临终的时候因缘就会很殊胜。能够成就这个往生大事,那一定是皆大欢喜,接下来的后事就可以办得非常庄严。 「丧尽礼,祭尽诚」。在祭祀的时候要非常的诚恳,《朱子治家格言》有提到「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当一个人时时会感念,假如没有父母,假如没有祖宗,就没有我,他时时能够饮水思源,人心就非常厚道。孔老夫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当我们在祭祀父母、祭祀祖宗的时候,也要尽心尽力,也做好榜样给孩子看。 古代的祭祀很有味道,在古籍里面有提到,「父为大夫,子为士」,父亲当大夫,孩子只是一般的士人。葬他的时候,葬以大夫,因为他当大夫,所以葬他的时候用大夫礼,祭祀的时候用士人礼。因为一个人在这一生最大的贡献,对社会最有帮助的,就是有好的下一代,他下一代只有士人的成就,所以祭祀只用士人。假如「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他的时候用士人的礼仪,但是往后祭祀用大夫的礼仪祭他,因为他替社会培养出一个大夫,这是他的功劳。所以中国人念念所有的礼仪都表法,表慎终追远的态度。我们去了解古代老祖宗所留下来的礼仪,我们内心会非常佩服、非常感动。 最后,『事死者,如事生』。纵使我们的祖宗,甚至我们的父母,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我们念念要感念父母给我们的教诲,绝对不能够忘失,不能够犯差错,这样才能让父母在天之灵也能够安心。「事死者,如事生」,除了对父母要有这样的态度,其实对我们的祖师大德也要如此。我们在看祖师大德的教诲,都可以深深感受到,字字句句都从慈悲心中流露出来,字字句句都是苦口婆心、菩萨心肠。我记得我第一本祖师大德的教诲是《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看了印祖这本教诲,好像被拿著棒子敲了好多棒,但是每一次被敲都觉得很舒服,因为祖师帮我们指出明路。我们时时能够念著印光大师给我们重要的教诲,我们才能够对得起祖师大德,也能够成就自己。而印祖最重要的教诲,要「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其实当一个人时时可以做到敦伦尽分,都把本分提起来,已经是把理智提起来。而在这个提起来的过程,我们的自私自利、妄想执著也一点一滴在放下,慢慢就能够闲邪存诚,只看别人的需要,绝对不为自己著想。 因为我刚好有机会到了台中,去参观李炳南老师的纪念馆,李老师有一首诗写得非常恳切,老人家写到「警众太殷勤,曾无间寸阴,几人长夜醒,不负转轮心」。我们看著李老师的纪念带,讲经讲到九十七岁还没有停下来,学生这么多,告诉老师:老师,就让我们来替你讲就好,您老人家别这么辛苦。结果李老师说,只要众生要我讲一天,我活一天就要讲一天。所以李老师给我们做了相当好的榜样,我们要记住老人家的教诲。 我们看,「警众太殷勤」,李老师讲学讲了三十八年,而李老师也告诫我们,他们这一代是把佛法跪著接下来,我们以后必须怎么样把佛法送出去?要跪著送出去,所以老人家非常的恳切。「警众太殷勤,曾无间寸阴」,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己身求安乐,不断的不疲不厌的教导;「几人长夜醒」,老人家这么恳切的教诲我们,我们到底有没有认认真真来领受?几人长夜醒?绝对不能辜负祖师大德的教诲,绝对不能玩弄佛法,消遣佛法;「不负转轮心」,不能辜负老人家的示现。其实这也是老人家恳切的唤醒我们,不要辜负了这个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因缘,不可当面错过。当我们能够时时提起祖师大德的教诲,也能够「事死者,如事生」。 有一个四年级的孩子,刚好他的外婆去世,他去参加丧礼,他的舅舅抱著他外婆的骨灰,正要到道场去安放。在这个路途过程当中,开车开得比较快,有点颠簸,他的舅舅马上去跟司机讲:我的母亲不习惯坐快车,你开慢一点。这个孩子回去以后就跟老师说:老师,我的舅舅是不是做到了「事死者,如事生」?我们对父母的恭敬之心,绝对不会因为他的离去而有丝毫的减少;我们对於祖师大德的恩德,也不能因为他们的离去,而有丝毫的怠慢。 前面所讲的内容就是「入则孝」,其实整本《弟子规》都在谈什么?孝!「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从兄弟的和睦到对一切长辈的尊重,父母看了非常欢喜。再来,「谨」的部分,我们生活有节度、有分寸,言语有诚信、有信用,这都会让父母非常放心。最后「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我们跟人相处的和乐,自己的学问都能不断的增长,父母都会对我们很满意、很放心。当我们把整本《弟子规》做到了,就是把孝做得很扎扎实实。而当一个人能时时把孝心放在心上,他的敏感度就会愈来愈高,他对自己的言语、行为就会愈来愈谨慎,常常观照,因为「德有伤,贻亲羞」。好,这节课我们先讲到这边,谢谢大家。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