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五时佛经串讲22--华严经解分14十回向品之一


 2010/6/6    下载DOC文档    

五时佛经串讲22--华严经解分14十回向品之一
 
尊敬的各位大德,尊敬的各位莲友,大家好!

很高兴我们又见面了.首先,我们都来礼敬我们的大恩导师,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念三遍.

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华严经解分的十回向品。请大家先来看今天所要学习的经文内容: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一

  尔时,金刚幢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智光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各过十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十万佛刹微尘数诸佛,皆同一号,号金刚幢,而现其前,咸称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入此菩萨智光三昧。善男子,此是十方各十万佛刹微尘数诸佛神力共加于汝,亦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愿力、威神之力,及由汝智慧清净故,诸菩萨善根增胜故,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说法;为令诸菩萨得清净无畏故,具无碍辩才故,入无碍智地故,住一切智大心故,成就无尽善根故,满足无碍白法故,入于普门法界故,现一切佛神力故,前际念智不断故,得一切佛护持诸根故,以无量门广说众法故,闻悉解了受持不忘故,摄诸菩萨一切善根故,成办出世助道故,不断一切智智故,开发大愿故,解释实义故,了知法界故,令诸菩萨皆悉欢喜故,修一切佛平等善根故,护持一切如来种性故,所谓:演说诸菩萨十回向。佛子,汝当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得佛护念故,安住佛家故,增益出世功德故,得陀罗尼光明故,入无障碍佛法故,大光普照法界故,集无过失净法故,住广大智境界故,得无障碍法光故。
  尔时,诸佛即与金刚幢菩萨无量智慧,与无留碍辩,与分别句义善方便,与无碍法光明,与如来平等身,与无量差别净音声,与菩萨不思议善观察三昧,与不可沮坏一切善根回向智,与观察一切法成就巧方便,与一切处说一切法无断辩。何以故?入此三昧善根力故。
  尔时,诸佛各以右手摩金刚幢菩萨顶。金刚幢菩萨得摩顶已,即从定起,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有不可思议大愿充满法界,普能救护一切众生,所谓:修学去、来、现在一切佛回向。佛子,菩萨摩诃萨回向有几种?佛子,菩萨摩诃萨回向有十种,三世诸佛咸共演说。何等为十?一者、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者、不坏回向,三者、等一切诸佛回向,四者、至一切处回向,五者、无尽功德藏回向,六者、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七者、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八者、真如相回向,九者、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十者、入法界无量回向。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回向,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净尸波罗蜜,修羼提波罗蜜,起精进波罗蜜,入禅波罗蜜,住般若波罗蜜,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修如是等无量善根。修善根时,作是念言:愿此善根普能饶益一切众生,皆使清净,至于究竟,永离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等无量苦恼。菩萨摩诃萨种善根时,以己善根如是回向:我当为一切众生作舍,令免一切诸苦事故;为一切众生作护,悉令解脱诸烦恼故;为一切众生作归,皆令得离诸怖畏故;为一切众生作趣,令得至于一切智故;为一切众生作安,令得究竟安隐处故;为一切众生作明,令得智光灭痴暗故;为一切众生作炬,破彼一切无明暗故;为一切众生作灯,令住究竟清净处故;为一切众生作导师,引其令入真实法故;为一切众生作大导师,与其无碍大智慧故。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平等饶益一切众生,究竟皆令得一切智。
  佛子,菩萨摩诃萨于非亲友守护回向,与其亲友等无差别。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于众生而起一念非亲友想。设有众生于菩萨所起怨害心,菩萨亦以慈眼视之,终无恚怒。普为众生作善知识,演说正法,令其修习。譬如大海,一切众毒不能变坏。菩萨亦尔,一切愚蒙、无有智慧、不知恩德、瞋狠顽毒、憍慢自大、其心盲瞽、不识善法,如是等类诸恶众生,种种逼恼,无能动乱。譬如日天子出现世间,不以生盲不见故,隐而不现;又复不以乾闼婆城、阿修罗手、阎浮提树、崇岩、邃谷、尘雾、烟云,如是等物之所覆障故,隐而不现;亦复不以时节变改故,隐而不现。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有大福德,其心深广,正念观察,无有退屈;为欲究竟功德智慧,于上胜法心生志欲;法光普照,见一切义;于诸法门,智慧自在;常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修善法,曾不误起舍众生心;不以众生其性弊恶、邪见、瞋浊、难可调伏,便即弃舍,不修回向;但以菩萨大愿甲胄而自庄严,救护众生,恒无退转;不以众生不知报恩,退菩萨行,舍菩提道;不以凡愚共同一处,舍离一切如实善根;不以众生数起过恶,难可忍受,而于彼所生疲厌心。何以故?譬如日天子,不但为一事故出现世间。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但为一众生故,修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普为救护一切众生故而修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不但为净一佛刹故,不但为信一佛故,不但为见一佛故,不但为了一法故,起大智愿,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普净一切佛刹故,普信一切诸佛故,普承事供养一切诸佛故,普解一切佛法故,发起大愿,修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佛法而为所缘,起广大心、不退转心,无量劫中修集希有难得心宝,与一切诸佛悉皆平等。菩萨如是观诸善根,信心清净,大悲坚固,以甚深心、欢喜心、清净心,最胜心、柔软心、慈悲心、怜愍心、摄护心、利益心、安乐心,普为众生真实回向,非但口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回向之时,作是念言:以我善根,愿一切趣生、一切众生,皆得清净;功德圆满,不可沮坏,无有穷尽;常得尊重,正念不忘;获决定慧,具无量智;身、口、意业,一切功德,圆满庄严。又作是念:以此善根,令一切众生承事供养一切诸佛,无空过者;于诸佛所,净信不坏;听闻正法,断诸疑惑,忆持不忘,如说修行;于如来所,起恭敬心,身业清净,安住无量广大善根;永离贫穷,七财满足;于诸佛所,常随修学,成就无量胜妙善根,平等悟解,住一切智,以无碍眼等视众生;众相严身,无有玷缺;言音净妙,功德圆满,诸根调伏,十力成就,善心满足,无所依住。令一切众生普得佛乐,得无量住,住佛所住。
  佛子,菩萨摩诃萨见诸众生,造作恶业,受诸重苦;以是障故,不见佛,不闻法,不识僧。便作是念:我当于彼诸恶道中,代诸众生受种种苦,令其解脱。菩萨如是受苦毒时,转更精勤,不舍不避、不惊不怖、不退不怯,无有疲厌。何以故?如其所愿,决欲荷负一切众生,令解脱故。菩萨尔时作是念言:一切众生在生老病死诸苦难处,随业流转,邪见无智,丧诸善法,我应救之,令得出离。又诸众生爱网所缠,痴盖所覆,染著诸有,随逐不舍,入苦笼槛,作魔业行,福智都尽,常怀疑惑,不见安隐处,不知出离道,在于生死轮转不息,诸苦淤泥恒所没溺。菩萨见已,起大悲心、大饶益心,欲令众生悉得解脱,以一切善根回向,以广大心回向,如三世菩萨所修回向,如大回向经所说回向,愿诸众生普得清净,究竟成就一切种智。复作是念:我所修行,欲令众生皆悉得成无上智王,不为自身而求解脱,但为救济一切众生,令其咸得一切智心,度生死流,解脱众苦。复作是念:我当普为一切众生备受众苦,令其得出无量生死众苦大壑。我当普为一切众生,于一切世界一切恶趣中,尽未来劫,受一切苦,然常为众生勤修善根。何以故?我宁独受如是众苦,不令众生堕于地狱。我当于彼地狱、畜生、阎罗王等险难之处,以身为质,救赎一切恶道众生,令得解脱。复作是念:我愿保护一切众生终不弃舍,所言诚实,无有虚妄。何以故?我为救度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不为自身求无上道,亦不为求五欲境界及三有中种种乐故修菩提行。何以故?世间之乐无非是苦。众魔境界,愚人所贪,诸佛所呵,一切苦患因之而起;地狱、饿鬼及以畜生、阎罗王处,忿恚斗讼,更相毁辱。如是诸恶,皆因贪著五欲所致。耽著五欲,远离诸佛,障碍生天,何况得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如是观诸世间贪少欲味受无量苦,终不为彼五欲乐故,求无上菩提,修菩萨行;但为安乐一切众生,发心修习,成满大愿,断截众生诸苦罥索,令得解脱。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我当以善根如是回向,令一切众生得究竟乐、利益乐、不受乐、寂静乐、无依乐、无动乐、无量乐、不舍不退乐、不灭乐、一切智乐。复作是念:我当与一切众生作调御师,作主兵臣,执大智炬,示安隐道,令离险难,以善方便俾知实义;又于生死海,作一切智善巧船师,度诸众生,使到彼岸。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随宜救护一切众生,令出生死,承事供养一切诸佛,得无障碍一切智智,舍离众魔,远恶知识,亲近一切菩萨善友,灭诸过罪,成就净业,具足菩萨广大行愿、无量善根。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正回向已,作如是念:不以四天下众生多故,多日出现;但一日出,悉能普照一切众生。又诸众生不以自身光明故,知有昼夜,游行观察,兴造诸业;皆由日天子出,成办斯事,然彼日轮但一无二。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修集善根回向之时,作是念言:彼诸众生不能自救,何能救他?唯我一人,志独无侣,修集善根如是回向。所谓:为欲广度一切众生故,普照一切众生故,示导一切众生故,开悟一切众生故,顾复一切众生故,摄受一切众生故,成就一切众生故,令一切众生欢喜故,令一切众生悦乐故,令一切众生断疑故。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我应如日,普照一切,不求恩报。众生有恶,悉能容受,终不以此而舍誓愿;不以一众生恶故,舍一切众生。但勤修习善根回向,普令众生皆得安乐;善根虽少,普摄众生,以欢喜心广大回向。若有善根,不欲饶益一切众生,不名回向;随一善根,普以众生而为所缘,乃名回向。安置众生于无所著法性回向,见众生自性不动不转回向,于回向无所依、无所取回向,不取善根相回向,不分别业报体性回向,不著五蕴相回向,不坏五蕴相回向,不取业回向,不求报回向,不染著因缘回向,不分别因缘所起回向,不著名称回向,不著处所回向,不著虚妄法回向,不著众生相、世界相、心意相回向,不起心颠倒、想颠倒、见颠倒回向,不著语言道回向,观一切法真实性回向,观一切众生平等相回向,以法界印印诸善根回向,观诸法离贪欲回向。解一切法无,种植善根亦如是;观诸法无二、无生无灭,回向亦如是。以如是等善根回向,修行清净对治之法,所有善根皆悉随顺出世间法。不作二相,非即业修习一切智,非离业回向一切智,一切智非即是业,然不离业得一切智。以业如光影清净故,报亦如光影清净;报如光影清净故,一切智智亦如光影清净。离我、我所一切动乱思惟分别,如是了知,以诸善根方便回向。
  菩萨如是回向之时,度脱众生,常无休息,不住法相;虽知诸法无业无报,善能出生一切业报而无违诤,如是方便善修回向。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离一切过,诸佛所赞。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尔时,金刚幢菩萨,观察十方一切众会暨于法界,入深句义,以无量心修习胜行,大悲普覆一切众生,不断三世诸如来种,入一切佛功德法藏,出生一切诸佛法身,善能分别诸众生心,知其所种善根成熟,住于法身而为示现清净色身,承佛神力,即说颂言:

  不思议劫修行道,精进坚固心无碍,为欲饶益群生类,常求诸佛功德法。
   调御世间无等人,修治其意甚明洁,发心普救诸含识,彼能善入回向藏。
   勇猛精进力具足,智慧聪达意清净,普救一切诸群生,其心堪忍不倾动。
   心善安住无与等,意常清净大欢悦,如是为物勤修行,譬如大地普容受。
   不为自身求快乐,但欲救护诸众生,如是发起大悲心,疾得入于无碍地。
   十方一切诸世界,所有众生皆摄受,为救彼故善住心,如是修学诸回向。
   修行布施大欣悦,护持净戒无所犯,勇猛精进心不动,回向如来一切智。
   其心广大无边际,忍力安住不倾动,禅定甚深恒照了,智慧微妙难思议。
   十方一切世界中,具足修治清净行,如是功德皆回向,为欲安乐诸含识。
   大士勤修诸善业,无量无边不可数,如是悉以益众生,令住难思无上智。
   普为一切众生故,不思议劫处地狱,如是曾无厌退心,勇猛决定常回向。
   不求色声香与味,亦不希求诸妙触,但为救度诸群生,常求无上最胜智。
   智慧清净如虚空,修习无边大士行,如佛所行诸行法,彼人如是常修学。
   大士游行诸世界,悉能安隐诸群生,普使一切皆欢喜,修菩萨行无厌足。
   除灭一切诸心毒,思惟修习最上智,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此人回向得究竟,心常清净离众毒,三世如来所付嘱,住于无上大法城。
   未曾染著于诸色,受想行识亦如是,其心永出于三有,所有功德尽回向。
   佛所知见诸众生,尽皆摄取无有余,誓愿皆令得解脱,为彼修行大欢喜。
   其心念念恒安住,智慧广大无与等,离痴正念常寂然,一切诸业皆清净。
   彼诸菩萨处于世,不著内外一切法,如风无碍行于空,大士用心亦复然。
   所有身业皆清净,一切语言无过失,心常归向于如来,能令诸佛悉欢喜。
   十方无量诸国土,所有佛处皆往诣,于中睹见大悲尊,靡不恭敬而瞻奉。
   心常清净离诸失,普入世间无所畏,已住如来无上道,复为三有大法池。
   精勤观察一切法,随顺思惟有非有,如是趣于真实理,得入甚深无诤处。
   以此修成坚固道,一切众生莫能坏,善能了达诸法性,普于三世无所著。
   如是回向到彼岸,普使群生离众垢,永离一切诸所依,得入究竟无依处。
   一切众生语言道,随其种类各差别,菩萨悉能分别说,而心无著无所碍。
   菩萨如是修回向,功德方便不可说,能令十方世界中,一切诸佛皆称叹。

 

从今天开始学习的十回向品,他在华严经中的所占的篇幅很长,内容也很多。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品的意义,现在,我们来作一个简单的回顾。在以前的华严经总说中,我们说到信解行证这四大部分,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时的十回向品,是处在十信、十住、十行之后,十地、等觉、妙觉之前。其中的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这三贤是资粮位。其中的十地,称为十圣,这十圣是修习位。其中牵涉到资粮位和修习位,这是唯识宗所建立的大乘五位中的内容。这个五位,包括小乘的五位和大乘的五位。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关于五位的知识。

 

小乘五位,是依《天台四教仪》所说,他包括:

(1)资粮位︰其位有三︰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是说欲出三界,必须以此三种观法作为资粮,故名资粮位。

(2)加行位︰其位有四︰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是说此四位加功用行,取证道果,故名加行位。

(3)见道位︰即声闻初果,是说断三界见惑,见真空之理,故名见道位。

(4)修道位︰是说修四谛道法,断欲界思惑,证第二、第三果,故名修道位。

(5)无学位︰即声闻第四果阿罗汉,就是断三界见思惑尽,真理究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

 

大乘五位,是指大乘菩萨修道的五等阶位。是唯识宗所建立,即︰

(1)资粮位︰是说十住、十行、十回向诸菩萨,以福德智慧为助道资粮,故名资粮位。

(2)加行位︰是说暖、顶、忍、世第一等四加行位菩萨,由得福智资粮,加功用行而入见道,住真如性,是名加行位。

(3)通达位︰也名见道位,是说初地菩萨体会真如,智照于理,得见中道,故名通达位。

(4)修习位︰即修道位,是说第二地至第十地菩萨得见道已,为断除障,复修习根本智,故名修习位。

(5)究竟位︰是说妙觉佛证此位,最极清净,更无有上,故名究竟位。

若将上述五位,配合《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七所说的十三住,则资粮、加行二位相当于第二胜解住,通达位相当于第三极欢喜住之少分,修习位相当于极欢喜住之住心已后至第十二最上成满菩萨住,究竟位相当于第十三如来住。

 

与大乘五位紧紧关联的,是三贤十圣。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这个三贤十圣。

三贤与十圣的并称,为大乘佛教的菩萨修行阶位。

()三贤︰贤的意思,是指贤善调和,即指修善根而制伏烦恼,使心调和的三种修行阶位。大小乘所说的三贤位有所不同。大小乘都认为三贤,是指修行者中的凡夫位,是十圣等圣者位以前的阶位。

()十圣︰是指十地位的圣者。十地菩萨都已经断惑,证会正性,故称十圣。十圣是三贤的相对称呼。《大乘义章》卷十七中说︰见道已前调心离恶,名之为贤;见谛已上会正名圣。故仁王中,地前并名为三贤,地上菩萨说为十圣。

通常地,从大体上说来,三贤就是处在十信、十住、十行,身处资粮位的人;十圣就是处在十地,身处修习位的人。资粮位是修习位的底下基础,修习位是资粮位的上层建筑,我们学佛修道,先要把资粮位这个基础工作做好,才能进一步向上攀登,提升到修习位上。

 

大家知道,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条件,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都要先做好准备工作,把条件创造好,等条件具足之后,才能进入下一步的实施阶段。这个资粮位,就是打基础创造良好条件的过程,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开工厂开公司,在开工厂开公司之前,总要千方百计地想办法筹集资金,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掌握相关的有利决策的信息,等等,这些所有的人、财、物、信息全部具足之后,然后才立项,正式把工厂公司开办起来,从事经营贸易活动。我们学佛修道也是如此,要想修道成功,也要先种资粮,把资粮位的基础打好之后,才能进一步地提升到修习位上。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佛人的智力很高,通过闻思学习之后,能对佛法了达无碍,在佛法知识上是没有话说的。可是当他发心,要进入实际修行阶段之时,却会因种种条件的限制,而让他的愿望不得顺利实现。比如闭关修行,对于普通人来说,忍受不了住山洞茅草蓬,总得要一间闭关房子吧?总得要吃的吧?吃喝穿拉撒住一件都不能少,才能正常的闭关。有人说我先把钱准备好,先把这些解决好,然后我再闭关。可是在现实中来说,总是穷人多富人少,多数的人一天到晚为生活奔波,大多也只能维持自己和家人的正常生活需要,哪里还有什么多余的钱?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也不能说没有它的道理。但是对于某一个人来说,怎样才能拥有财富?这个财富虽说是世间福,但毕竟也是一种福报呀!有这个福报,才能找到和拥有这个财富;没有这个福报,这个财富又从何而来呢?自作善,自得福,要想自己拥有良好的财富,还是得靠自己去种,种了这个善因才能得到这个福报,这个世界是遵循因果相应法则的,没有春天不下种而秋天就能获得果实的道理。所以,财富上的贫乏也是我们修行的障碍,我们实际修行,这个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获得这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就要求我们先种善积福。

举个例子,就闭关来说,在闭关过程当中,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被打扰,万一修禅定的时候,入定了,如果没有一个护关人,入定之后一动也不动,气住脉停,呼吸也没了,心跳也没了,要是被不懂的人看见了,还有可能被认为是死了,就当成死人来处理,这可就生大麻烦了。所以,闭关还需要有人来护关,还需要这么一个人的条件。可是,哪一个人心甘情愿地来为你付出,把你一天到晚守着,来照顾你来给你护关呢?我们说什么法都是因缘所起的,没有因是什么法都不能合缘,不能合缘怎么能缘起呢?所以我们修福,不但要修物质财富的方面,还要与他人结善缘,先当义务工作者,为他人作贡献,先为他人付出,有付出才有回报,人家以后才来还你。你说你要去闭关,这个人才会支持你,自告奋勇地当你的护关人。

举上面的例子所说的道理,就是要求我们好好种福因培福报。现实当中还有这种偏向情况,有的人钱财具足,有票子有房子有车子,物质财富要什么有什么样样齐全,可是叫他看佛经听开示,即使把头都搞疼了,对于佛法的道理,却还是难以理解悟入,这就是财福具足,智慧却贫乏的现象,这是由于多修福少修慧引起的结果。

上面所说的两种情况,都是有偏差的不完美的现象。这种不良的偏差情况,福薄慧强,福重慧浅,都是影响正常修道的障碍,因此当我们把它的缺陷和不利认识清楚之后,就要尽心尽力地去克服,一边修福一边修慧,一边修慧一边修福,福慧双修,用这两条腿同时走路,这才是正确的行法。

这里所说的资粮位,对于普通的凡夫之人来说,通过福慧双修,把修道的资粮准备充足了,先打好了良好的牢靠的基础,才能更上一层楼,继续深入到后面的修习位中,在修习位中借助前面的良好基础作支撑,才能少许多障碍和违缘,才有资本克服重重困难,才能使修习顺利地进行下去。万丈高楼从地起,这是一个颠扑不破、亘古不变的真理,任何学佛修行的人,都不能也不可能超越这个基础性的阶段。印光法师有一段开示说: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欲学佛道以脱凡俗,若不注重于此四句,则如无根之木,期其盛茂,无翼之鸟,冀其高飞也。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博地凡夫欲于现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则成无因而欲得果,未种而思收获,万无得理。果能将此八句,通身荷担,决定可以生入圣贤之域,没登极乐之邦(印光法师文钞,复蔡契诚居士书三)。其中的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十六字做人纲领,说穿了就是指的修福,虽然这是针对净土修行人来说的,但是这是所有学佛修行人的共性基础,任何人都不能与之违背。顺便再说一下,澫益法师在《阿弥陀经要解》中说: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因此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十六字办道纲领,体现了净土宗融理于事、即事修慧的特色。

华严经是唯一佛乘了义经典,开阐诸法实相,全经通体圆融,达到理理无碍、事事无碍、理事无碍的最高境界。这里的十回向,和本经的最后一品普贤行愿品中的普皆回向遥相呼应,十回向是开,是具体,是一开为十为百为千为万为无量无数;普贤行愿品的普皆回向是合,是综合,是合无量无数为万为千为百为十为一;前后关照,开合相成,开势为万,合势为一,目的指向,最后一著。所谓开十回向之所有功德,一切合入普贤行愿品的普皆回向之中,共同指归一个大愿目的,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愿一切众生全部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现在,我们转入本品经文的学习。十回向中的第一回向,名叫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我们选择其中的一些内容来学习。请先看所选出的经文:

 

佛子,菩萨摩诃萨于非亲友守护回向,与其亲友等无差别。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于众生而起一念非亲友想。设有众生于菩萨所起怨害心,菩萨亦以慈眼视之,终无恚怒。普为众生作善知识,演说正法,令其修习。譬如大海,一切众毒不能变坏。菩萨亦尔,一切愚蒙、无有智慧、不知恩德、瞋狠顽毒、憍慢自大、其心盲瞽、不识善法,如是等类诸恶众生,种种逼恼,无能动乱。譬如日天子出现世间,不以生盲不见故,隐而不现;又复不以乾闼婆城、阿修罗手、阎浮提树、崇岩、邃谷、尘雾、烟云,如是等物之所覆障故,隐而不现;亦复不以时节变改故,隐而不现。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有大福德,其心深广,正念观察,无有退屈;为欲究竟功德智慧,于上胜法心生志欲;法光普照,见一切义;于诸法门,智慧自在;常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修善法,曾不误起舍众生心;不以众生其性弊恶、邪见、瞋浊、难可调伏,便即弃舍,不修回向;但以菩萨大愿甲胄而自庄严,救护众生,恒无退转;不以众生不知报恩,退菩萨行,舍菩提道;不以凡愚共同一处,舍离一切如实善根;不以众生数起过恶,难可忍受,而于彼所生疲厌心。何以故?譬如日天子,不但为一事故出现世间。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但为一众生故,修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普为救护一切众生故而修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不但为净一佛刹故,不但为信一佛故,不但为见一佛故,不但为了一法故,起大智愿,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普净一切佛刹故,普信一切诸佛故,普承事供养一切诸佛故,普解一切佛法故,发起大愿,修诸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在本段的开头,是这样的话:

 

佛子,菩萨摩诃萨于非亲友守护回向,与其亲友等无差别。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于众生而起一念非亲友想。设有众生于菩萨所起怨害心,菩萨亦以慈眼视之,终无恚怒。

 

金刚幢菩萨教导说,菩萨摩诃萨对待冤家,要同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做到冤亲一如,冤亲平等。大家看看大乘菩萨修行的心理境界,把冤家也要视同亲人,这就是菩萨真正的心量。大乘菩萨,为着自利利他、自他兼利,都要立大志向,都要发四弘誓愿。那么,怎么样来实现所立下的四弘誓愿呢?这就要求菩萨,在主修六度的过程中,在内以四无量心,内修己心;在外以四摄,来摄引他人。

一切诸佛,有总愿和别愿。四弘誓愿为总愿,一切菩萨初发心时,必发此愿。由其所愿广大普遍,故称为弘;自制其心,故称为誓;志求满足,故称为愿。这个四弘誓愿,是缘于四圣谛所发起的四愿。止观大意中说,一众生无边誓愿度,是缘于苦谛而度无边众生之愿。二烦恼无数誓愿断,是缘于集谛,而断无尽烦恼之愿。三法门无尽誓愿学,是缘于道谛,而学无尽法门之愿。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是缘于灭谛,而成无尽佛道之愿。

四弘誓愿是一切诸佛、菩萨共通之誓愿,因此称为总愿。别愿是指佛、菩萨由各自之意乐所立之誓愿。如阿弥陀佛有异于他佛之四十八愿,药师佛亦有十二愿。

 

其中所说的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佛教教义。这个六度,又译作事究竟、到彼岸、度无极,简译为度;音译波罗蜜、波罗蜜多、播罗弭多;梵汉并译六波罗蜜(多)。度即渡之意。《大乘义音》卷十二中说:波罗蜜者,是外国语,此翻为度,亦名到彼岸。是说菩萨乘此六度船筏之法,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众生,从生死大海之此岸,度到涅槃究竟之彼岸。为大乘佛教最主要的中心教义。

1、布施度(檀波罗蜜或檀那波罗蜜):总有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是指菩萨由修布施,能对治悭吝贪爱烦恼,与众生利乐。

2、持戒度(尸波罗蜜或尸罗波罗蜜):包括出家、在家、大乘、小乘一切戒法和善法,是指菩萨由修一切戒法和善法,能断身口意一切恶业。

3、忍辱度(羼提波罗蜜):是指菩萨由修忍度,能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及外界一切寒热饥渴等之大行,即能断除瞋恚烦恼。

4、精进度(毗梨耶波罗蜜):是指菩萨精励身心,精修一切大行,能对治懈怠,成就一切善法。

5、禅定度(禅度波罗蜜或禅那波罗蜜):止观双运名禅,亦名静虑、三昧、三摩地、定。是指思维真理,定止散乱,心一境性,调伏眼耳等诸根,会趣寂静妙境。有四禅、八定及一切三昧等。

6、智慧度(般若波罗蜜):是指通达诸法体性本空之智,及断除烦恼证得真性之慧,能对治无明愚痴。

 

其中的四摄,是指菩萨摄受众生的四种方法,包括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大小乘的通用德目。

(1)布施︰详作布施摄。将财物分与他人曰布,辍己惠人曰施;由此布施摄引众生,令归正道,故名。布施摄是对于钱财心重的人,用财施,对于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双方情谊逐渐深厚,而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

(2)爱语︰详作爱语摄。令他爱乐的言语,名为爱语,以爱语摄引有情使之开悟,故名。爱语摄是随着众生的根性,以温和慈爱的言语相对,令他生欢喜心,感到我和蔼可亲而与我接近,以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

(3)利行︰详作利行摄。劝人修正行,或以自己三业所起之行善令一切沾利益,名为利行。以此摄引众生令发心,故名。利行摄是修菩萨道者,以身口意诸行皆有利于人,以自己利人的行为,感化众生共修佛道,以达到我度人的目的。

(4)同事︰详作同事摄。是指普同众生之事业、利益等,共苦乐、分祸福,以此引摄令众生得道,故名。同事摄是修菩萨道者,要深入社会各阶层中,与各行各业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与其同事,在契机契缘的情况下,而度化之。

菩萨济度众生,必须先行此四摄法,使众生爱我敬我信我,然后方能听我劝导,修行佛道。

 

其中的四无量心,包括慈、悲、喜、舍这四种。所谓慈无量心,就是与乐,给予众生安乐的无量心。悲无量心,就是拔苦,救拔众生苦恼的无量心。喜无量心,就是不嫉妒众生享有安乐的无量心。舍无量心,就是舍弃怨亲等差别相,而平等利益一切众生的无量心。金刚幢菩萨在这里说的冤亲平等,就是四无量心中的舍无量心。

 

金刚幢菩萨为什么要说平等观视冤亲,做到冤亲平等?他的道理何在?这是因为,菩萨摩诃萨入一切法平等性故,这就是原因。入一切法平等性,这是什么意思?楞严经上佛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所有的人、事、物,乃至山河大地虚空微尘,全部都是从自己的自性真心当中显现出来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所谓冤家,所谓亲人,以及其他所有一切诸法,归根到底,都是以自性真心的本体能力为本变现出来的,都是自己的心识所作出的虚妄分别。正如楞严经中说: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要是这样自心分别自心,这样取相分别的话,非幻的真法也变成幻有的假法了。接下来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如果在自己的内心当中,不自心分别自心,不作这样的自相矛盾取相分别的话,非幻的真法尚且不能生起,与真法相对的幻法又从哪里建立起来呢?普遍现象的真法幻法既然一扫而尽,特殊现象的冤家法亲人法亦随之一扫而光。

大乘起信论中说: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此义云何?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什么叫冤家?什么叫亲人?这些分别相,都是依于自己的无明妄心而得住持;这个冤家相和亲人相,如同镜花水月一样,无有实在的自我体性可得,都是虚假不实的幻有存在的东西。是故冤亲等等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冤家亲人等等一切彼此相对的分别,都是由于自己的内心自相矛盾,由这种自相矛盾所产生的相互对立的幻化之相。到哪里去找冤家?到哪里去找亲人?心不见心,无相可得,不但冤亲之相是如此,一切法相都是如此,是诸法空相,归无所得。

明白了上述的道理之后,在自己的内心当中,应当怎么做?就要不于众生而起一念非亲友想。设有众生于菩萨所起怨害心,菩萨亦以慈眼视之,终无恚怒。如果反其道而行之,执着冤家相不放,仇恨冤家,跟冤家斗,都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都是在自己的内心当中无事生非,作自相矛盾的斗争,自己自作苦因,自己承受苦果之报而已。

在前面,我们说到四法印之一,其中有一个法印是诸法无我,学佛人在实际的修行上,依据这个法印的道理,由于人无我故,就要做到不执着于人;由于法无我故,就要做到不执着于法。不执着于人,就要打破自他的分别,扩大自己的心量,化自我于无痕,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冤家相,无亲人相,化除一切幻有的假相,归入清净无相的实相心中。这个道理,和上面的说法虽然不同,但是彼此意义是相通的,一切诸法都是自己内心由于自相矛盾所产生的幻有之相,所以一切诸法都是无我的;因为一切诸法都是无我的,所以对冤家相亲人相,乃至一切法相都不应分别执着。

 

现在我们来学习下面的经文:

 

常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修善法,曾不误起舍众生心;不以众生其性弊恶、邪见、瞋浊、难可调伏,便即弃舍,不修回向;但以菩萨大愿甲胄而自庄严,救护众生,恒无退转;不以众生不知报恩,退菩萨行,舍菩提道;不以凡愚共同一处,舍离一切如实善根;不以众生数起过恶,难可忍受,而于彼所生疲厌心。

 

在此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下二障的知识。关于二障 又作二碍。

()烦恼障与所知障。这是瑜伽行派与法相宗对贪、嗔、痴等诸惑,就其能障碍成就佛果的作用所作之分类。

(1)烦恼障,又名惑障,由人我见生人我执,由人我执生烦恼障,由贪嗔痴等一切诸惑,发业润生,烦扰有情之身心,使其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而障涅槃之果,故称烦恼障。又解释为,这个烦恼障,即贪嗔痴等烦恼,能使众生流转于三界之生死,因而障碍涅槃之业,故名烦恼障。

(2)所知障,又名智障,由法我见生法我执,由法我执生所知障,由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暗,其作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众生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解释为,这个所知障,即众生有无明邪见,无明邪见能覆盖慧解,令不聪利,因而障碍菩提之业,故名所知障。离此二障,则称二离。

()理障与事障。

(1)理障,是指邪见等之理惑障正知见者,相当于所知障。又解释为,贪、嗔、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槃,名事障。

(2)事障,是指贪等之事惑相续生死而障涅槃者,相当于烦恼障。又解释为,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

 

一切众生,由于无明的缘故,迷昧真理,盲目行事,都在烦恼障和所知障中生活,不断造生死业而不停轮回在生死大海之中。大乘起信论中说:

 

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相,不离本觉。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
  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云何为三?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著故。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著,造种种业故。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他的大意是说,自性真心因为不觉之故,而由真起妄,生起一切生死轮回的法相,这个总的过程是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提要来说,由于无明为缘,缘起人我见法我见;由于人我见法我见为缘,缘起人我执和法我执;由于人我执和法我执为缘,而缘起生死轮回。在我们自性真心的真如觉性大海中,由于无明妄动的缘故,产生一个幻觉的泡影出来。以为观见的这个泡影是我,就是人我见。与这个人我见相对的东西,就是法我见。依于人我见,执着这个泡影是我而不放弃,就是人我执。与这个人我执相对的东西,就是法我执。人法二执持续不断,生死轮回因之不尽。

如果我们要问: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都生活在什么当中?明白了上面所说的道理,就知道这个答案是:一切众生,都生活在一个无明当中,都生活在二种障碍当中,都生活在无尽的生死轮回当中,这就是一切众生的生活写照。

现在时处末法,众生的业障加重,末法众生有末法众生的特点,也就是说处在末法时代,我们末法众生有与这个时代相关联的时代病。这个末法时代众生的通病,就是无量寿经佛说的五恶的情况。那么,在末法时代,学佛人的通病又是什么呢?印光法师说得好,一个是愚痴病,一个是狂妄病。他说:

 

一切凡夫,具有二病。一则狂妄,二则愚痴。狂妄者,谓我本是佛,何须念佛。心净则土净,何须求生净土。此系执理而废事。其弊至拨无因果,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此人必堕阿鼻地狱,永无出期。以善因而招恶果,诚可怜悯。愚痴者,谓我系凡夫,何敢妄想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不知自己一念心性,与佛无二无别。但以烦恼惑业障蔽,故令即心本具之佛性功德,不能显现。譬如大宝铜镜,经劫蒙尘。智者知是宝镜,愚人认做废物。佛悯众生迷昧自心,教令念佛求生西方者,以最爱惜众生之本有佛性,恐其永远迷失,故令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西方,庶可亲证此本具佛性。倘不求生西方,但求消灾,及不失人身。犹如以无价之摩尼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其人之愚痴可怜,不识好歹为最第一矣。(印光法师文钞,复智正居士书三)

 

由于末法凡夫有这两种通病的存在,要想医治好这个顽症,实在是难上加难,所以现在的人度起来相当费力。我们学佛的人,也巴不得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同学、同事、朋友,也和自己一样,信佛学佛,受佛法化,今生共发西方愿,愿共种西方莲,到时共同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所谓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这个心愿很好,是我们学习佛菩萨大慈大悲的用心良苦的发心。可是当我们在实际中去欲度他人的时候,可不是象现在说话这么简单,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太难啦!对于某一个欲度的亲人朋友,虽然不舍不弃,随逐了他很久很久,可他就是听不进去,怎么样都劝转不过来。一般的学佛人,还在凡夫的位置上,这样以好心去度他人,可是久而久之却不见效果,说不定哪天就生出厌倦心来了,心想我为了度你出生死,好心好意地跟着你这么久,各式各样的方法都使尽了,搞得我疲惫不堪,可是你却以迷障心保持如如不动,却一不理解二不领情,对我说的话当耳边风,还是一不信佛二不入门。搞了这么久了,也把我搞累了,心想我度不了你就算了,说不定就会产生这样的舍弃心出来。

如果对众生产生了舍弃心,这种做法却是不对的啊,金刚幢菩萨说这种做法是误起舍众生心,错误地生起舍众生心,他说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啊!既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那就给自己鼓气,发扬坚持就是胜利的精神,以长远心,发长远愿来度这样的众生,就对了。今天我度不了你,还有明天。明天度不了你,还有后天。年轻时度不了你,一直到老了还要度。就算是今生度不了你,我这辈子往生之后,在乘愿再来之时,还是要来度你。

当我们以长远心,发长远愿,以无尽大悲心,愿尽未来际,恒不舍弃一切众生,一一众生,愿希皆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皆入无余涅磐而灭度之,如是生起正确的度生之心,就要求我们:

 

不以众生其性弊恶、邪见、瞋浊、难可调伏,便即弃舍,不修回向;但以菩萨大愿甲胄而自庄严,救护众生,恒无退转;不以众生不知报恩,退菩萨行,舍菩提道;不以凡愚共同一处,舍离一切如实善根;不以众生数起过恶,难可忍受,而于彼所生疲厌心。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就学习到这里。其他内容请大家自己去看去思惟。

 

现在,我们来把今天学习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所有一切众生,都结佛缘,都种善根,都入佛门受佛教化。愿我们把学习的功德,回向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请大家和我一起,一起礼敬我们的大悲慈父阿弥陀佛。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三遍。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原创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