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济群法师:第七卷 十善业道经 建立幸福人生的十种行为


 2016/1/20    下载DOC文档    

  第七卷 十善业道经 建立幸福人生的十种行为

  (一)不杀生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这段经文讲的是不杀生。在讲到不杀生的利益之前,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杀生。有很多人对杀生的含义往往不能正确地理解。在社会上,对杀生的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说,这些动物如牛马猪羊,它们天生该就是给人吃的,人就应该吃这些东西;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你们学佛的人既然吃素,不杀生,蔬菜也是有生命的啊?你们吃蔬菜,这不也是杀生吗?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对的。牛马猪羊和人一样,都是六道众生,只是生命的层次比人低级一些。一个人如果在现世不好好修行,来生也会堕落到畜生道的,怎能说牛马猪羊天生就是给人吃的呢?!

  那么,佛教对杀生的标准又是什么呢?在佛教里,把动物叫作有情。有情意谓有感觉、有思惟、有感觉的动物。如人有思维、有感情、有记忆力,属于高级动物。那些有记忆、有神经、有感觉的动物,它能感觉到冷热、疼痛,如蚂蚁之类的,属于低级动物。无论是高级动物还是低级动物,都是我们不能杀生的范围。再像蔬菜之类的植物,既没有感觉,也不知疼痛。属于无情生命的范围。《荀子·非相篇》中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而且有义,最为天下贵也。”所以,吃素属于不杀生范围。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就是学佛的人是否一定要吃素呢?有的人觉得学佛吃素难以做到?这是在家居士会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当然,吃素是不杀生的最好表现,吃素也体现了学佛者平等慈悲的胸怀。因为一个人吃素了,自然也就不会涉及到杀生。但是作为在家居士来说,有的人如果没有条件吃素,吃荤也没有关系,你可以吃三净肉。佛教所说的三净肉,是不见为你杀,不闻为你杀,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是为你杀,在这种情况下,吃这种肉也不算是杀生。

  在日常生活中,学佛的人还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如果不杀生,那么家里要不要搞卫生?譬如,厨房里有很多蟑螂、蚂蚁,如果搞卫生伤害了小虫怎么办呢?因为搞卫生,肯定会伤害到微小的生命。佛陀在世的时候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比丘们就请示佛陀,佛陀回答说:“卫生当然要搞,但在搞卫生的时候,要尽量地小心,不要伤害到这些生命。”你们搞居室清洁卫生的时候,不要用“必扑”之类的灭虫剂往虫的身上喷,如果往虫的身上喷,那就是杀生了。假若不是故意的,无意中害死一两只虫也不算犯杀生戒。当你发现在搞卫生时误杀了虫,就要马上生起一种忏悔的心,生起一种自责的心,并要为它念佛,把念佛的功德回向给它,祝它早日解脱恶道之苦。只要你本着这样一种心情,这样的误杀也是没有关系的。

  也许有人还会问:如果不杀生,那街道上让我们除四害怎么办呢?象蟑螂、蚊子、苍蝇、老鼠这些生命能不能杀呢?因为它们是害虫,有的人认为就应该杀。其实,这种观点也不对,所谓的害虫与不害虫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它们确实是害虫;反过来,相对它们而言,人岂非具有更大的危害?假如从它们的角度来看,一定也会觉得人类是害虫。所以,我们要有慈悲心,避免杀生。也就是说,应该以预防为主,少造杀生之业。对一切众生要有爱护之心,要有慈悲心,我们持不杀生戒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慈悲心。我们爱护一切生命,是在培养自己良好的情操和良好的心态,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现在再来看看杀生的定义。杀生,是用恶心断除有情的生命。具备以下四个条件就构成杀业:1、故意杀生。故意地去杀害众生,而不是误杀。2、杀他有情。你在杀其它的有情,而不是杀你自己。3、明知故犯。你也知道这是蚂蚁、蟑螂、老鼠等,他们也像人一样,有自我保护意识,贪生怕死。我们不顾及怜悯它们,反而有意地去伤害它们。4、制造杀生用具。有意识地做杀生工具,如杀生用的笼子、猎枪、捕鱼网、钓鱼钩之类的工具。又如事先挖好陷井,暗算杀害动物;或有预谋起心杀害一个人而准备谋杀的工具。现在这里讲的是永离上述杀生的种种行为。假若能够不杀生的话,我们就能够成就十种离开烦恼而获得幸福、快乐的人生结果。

  “何等为十?”到底有哪十种呢?

  第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喜欢杀生的人,无论是人或动物都害怕他。试想如果碰上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你们害怕不害怕?肯定会害怕的。同样,因为人对动物有伤害心,动物见了人才害怕。因此,当你在路上碰到一只鸟,它会赶紧飞走,看到其他的动物也是如此。为什么呢?因为人太坏了,总是杀害它们的同胞,因而给他们留下了极为不好的印象,人,都是他们的敌人。当然,有些地方,像我去过的澳洲、欧洲等地,这些国家的公民普遍有保护动物的意识。在街道上、广场上,鸽子、海鸥成群结队,自由的飞翔,悠闲的散步,与游人嬉戏。有时会飞落在我们游客的头上、肩膀上,人与动物相处,亲密无间,其乐融融。

  不杀生是无畏施,能给人或动物安全、不害怕的感觉。佛教认为持五戒是五大施。因为持不杀生戒,人家就不必担心你伤害他;持不偷盗戒,人家就不必担心他的东西被你偷走;持不邪YIN戒,人家就不必担心他的妻子被你强暴,或丈夫爱上你了;持不妄语戒,人家就不必担心会被你欺骗;持不饮酒戒,人家就不必担心他交了一位不讲信誉的酒肉朋友。所以,持戒不仅是消极的止恶,同时也是积极地布施,是一种无畏的布施。

  第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杀生的人缺乏慈悲心,面对一个活生生的他人或动物,竟然忍心杀死他(它),可以想见他的残酷。尤其人或动物死前的那种惨状,令人目不忍睹。稍微具有同情心或怜悯心的人,一定无法下手。奇怪的是,这世界有些人以杀人或杀动物为快乐,像书中记载的酷吃、日本鬼子在南京的大屠杀等,这些人都充满着嗔恨心、恼害心。反之,不杀生的人,天性中一定很善良,他们即使看到人或动物自然死亡,都会伤心落泪,更何况亲手去杀伤众生呢?这种人看到人或动物身上发生任何不幸的事,都会生起慈悲同情之心。

  第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人性中具有的各种习惯性格,并非天生就有,其实都是后天养成的。就如爱杀生的人,嗔恨心特别重,对众生缺乏同情心、包容心、忍耐心,一旦有人惹到他,就想报复,终日生活在愤恨恼害当中,对什么都不满。这样就会使得他嗔恨心越来越大。这种嗔恨心一旦发展到极至,这个人来生就会转生为蛇蝎,不仅心上有毒,身上也会产生毒液。所以动物的毒性,便是嗔恨心的结晶。一个嗔恚心重的人,他的相貌也会变得很凶恶难看。我看那些捕蛇打猎的人,他们的相貌十有九个,都长得很凶。反之,不杀生的人,慈悲心不断增强,嗔恨心自然越来越少,乃至彻底地断除嗔恨心。

  第四,“身常无病”。杀生的人,将来招感的果报是多病。原因是杀生的行为,使动物痛苦不堪。相应地种下这种因的人,在未来生命中,除了招感短命果报,还有体弱多病的余报。相反,不杀生的人,将来的果报自然是健康,因为他让别人或动物健康地活着。

  第五,“寿命长远”。杀生的人断众生的命根,使他人或动物不能活到天年,就命丧黄泉,短命而死。与此相应,杀生的人将来也要招感短命的果报。反之,不杀生的人,慈悲一切众生,爱护生命,自然获得长寿。中国有一句话说:仁者寿,就是这个道理。

  在譬喻经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五人在离城不远的森林里修行,有位证得宿命通的老和尚,以神通观察他的小沙弥,寿命只剩下七天了。他心里想,如果小沙弥死在寺院里,其父母怪罪下来,以为是我照顾不周,还是让他死在家里吧。于是老和尚就对小沙弥说:你的双亲很想念你,你可以回去看望他们,过一个星期后再来。小沙弥高兴地辞别师父,蹦蹦跳跳的回家去。小沙弥走在路上,看到小溪涧中有一大堆蚂蚁被困在大水中,善良的小沙弥就捡了一根小木棒架在上面,把蚂蚁从水中引渡出来,使千万只蚂蚁得以安全脱险。小沙弥回家过了一个星期,第八天回到寺院,师父见到小沙弥能够活着回来,感到很奇怪,就入定观察,才知道小沙弥因为救蚂蚁而延长了寿命。这是护生长寿的一个典型例子。

  第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非人,指天龙八部。在宇宙中,除了人类肉眼所见到的动物之外,冥冥之中还生活着许多高级的生灵。如天龙八部,他们就如世间的侠客一样,时常喜欢干一些赏善罚恶的事,对世间上道德高尚、心地善良、广行善事的人,他们会在暗中保护着。《长阿含经》卷二十说:“修行善法,具十善业,如是一人,有百千神护”。

  第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杀生的人,时常都会担惊受怕,你看那些杀人的凶手,白天心惊胆战,坐立不安,夜晚恶梦缠绕,一天到晚内心处在不安宁中。与此相反,不杀生的人心里没有负担,问心无愧,活得坦然,晚上睡得好,白天吃得香。开开心心地过日子。

  第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杀生是在结怨,无论被你杀的人或动物,必然都会和你结下不共戴天之仇。在人类社会中,有些国家或民族,世世代代不断地发生战争,原因是因为怨怨相报,没完没了。杀动物也是一样,被杀的那些牛、羊、猪、鸡等,它们不会温顺地伸长脖子等死,总是强烈反抗,拼命挣扎,在极度的嗔恨心中死去,那么这些众生与杀生者必然结下仇恨。所以,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有“一见钟情”之外,还有“仇敌相见,格外眼红”。如果不杀生就不会结下怨仇,不但现世不能结怨,而且还能化解宿世结下的怨仇。

  第九,“无恶道怖”。杀生的人将来要堕三恶道,遭受地狱、饿鬼、畜生之苦。反之,不杀生的人,就不会有堕落三恶道的恐怖。

  第十,“命终生天”。死了之后,能生到欲界天的天堂去享福。不杀生的人,不论是对自身的修养,还是从现身的处境,以及未来生命的发展来说,都是有好处的。“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如果我们把修十善的功德回向到佛果上,那成佛时所招感的果报是“得佛随心自在寿命”,就是想活多长时间,就能够活多长时间。

  (二)不偷盗

  【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这段经文讲不偷盗的十种利益。偷盗,又叫不与取,指凡是人家没有给的东西,我们把它占为己有了,都是属于偷盗的行为。凡以骗取、窃取、强夺、霸占、吞没、坑、蒙、拐、骗等各种手段占有他人的财物,都是偷盗的行为。

  造成偷盗的业力要具备以下五个条件:1、故意起盗心,有心要盗,而不是无心。2、属于别人的东西,而不是自己的东西,假如是自己的东西,就谈不上偷盗了。3、知道是别人的东西。有时别人的东西和自己的放在一起,时间一长,结果忘了,误以为是自己的,这样即使拿了别人的东西也不算偷。我们现在所说的偷盗,必须知道这个东西是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也不是把别人的东西当作自己的来想,然后再去拿,这是自欺欺人的伎俩。4、预先有盗窃的动机和准备,比如作案计划,行动纲领。5、不是误取。具备了以上五条,偷盗的罪名就成立了,偷盗的业力也就形成了。一个人如果不偷盗,就能够得到“十种可保信法”,什么叫可保信法呢?就是可靠的人生结果。

  “何等为十?”到底有哪十种呢?

  “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世界上拥有财富的人很多,然而拥有财富要能够保有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看有许多穷人,他们曾经富甲天下,后来才穷困潦倒,甚至沦为乞丐。原因是什么呢?当你占有财富时,财富并非就是属于你所有的,佛经上说财富属五家所有:一是国王。像古代的国王,依仗政府势力能把一个人的财富没收掉。二是盗贼。贼,那些大盗小偷,黑社会性质的团伙,都属于贼的范畴。这些家伙一旦看上你的财富,那可就麻烦了,轻则给你放放血,让你损失一定的财富,重则你的身家性命,都要赔上。三是水灾。四是火灾。水灾和火灾会把一个人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财富,在眨眼之间化为乌有。五是不肖子孙。有的人费尽心机,用不正当的手段,积累了很多财富,结果子孙后代,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吃喝嫖赌,很快得把祖辈们留下的财产花得精光。所以,现在美国许多富豪,都不愿意给子孙留下太多的财富,认为那样会害了他们。反之不偷盗的人,未来生命中会拥有很多的财富,在你一生中都能安全享有它,不会出现任何意外的变故。

  “二、多人爱念”,一个人之所以被人喜欢,那是因为亲情或爱情的关系,而要让社会大众都喜欢你,这就需要你拥有比较好的人品。尤其对于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更是如此,试问有谁愿意和小偷做朋友呢?有谁喜欢当小偷的人呢?除非是菩萨出于慈悲心,要摄受他。但对于一般人来说,是没有什么人愿意这样做的。相反,不偷盗的人,为人诚实,大家自然都会喜欢他。

  “三、人不欺负”。偷盗的人,名声不好,大家都轻视他,舍弃他,不会被社会所容纳。一个有偷盗历史的人,想找一份工作显得非常困难,因为没有人会信任他,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接纳他。不偷盗的人,则受人尊敬,不会被人轻视。

  “四、十方赞美”。现在的社会虽然不正之风盛行,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人类的良知,并没有彻底丧失,人类心中还存有一种无形的道德准则,以此去评判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偷盗的人,人们都瞧不起他,臭名昭著,谁也不会说他的好话。不偷盗的人诚实可靠,人人都会赞美他。

  “五、不忧损害”。一个人通过正当合法的渠道赚钱,他就不必担忧害怕,心安理得地享受他的财富,正所谓:“不干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反之,靠坑蒙拐骗发家的人,他会受到良心的遣责,他要担心他的不正当行为被人发现,而被追回财物;他害怕别人报复他,他还有坐牢的恐惧。

  “六、善名流布”。名,虽然是不真实的东西,但一个人名声的好坏却直接关系到他的人生幸福。一个人有良好的名声,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受人恭敬爱戴;名,同时也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利益。偷盗的人恶名流布,不偷盗的人则美名远播。

  “七、处众无畏”。偷盗的人做贼心虚,无论走到哪里,总是内心有愧,害怕被别人发现,心情常常处于忐忑不安的状态之中。反之,不偷盗的人,因为没有做过亏心事,任何情况下都能活得坦然,心安理得。

  “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财,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延续、身体的健康、生活环境的优越以及辩才诸方面的问题。财,是财富,人在世间上的生存,应有一定的财富。命,生命。人有了财富,才能保证生命的延续。色力,身体健康状况,由财富的资养,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安乐,也是建立在财富上,有了一定的财富,才有安乐的生活可言。辩才,雄辩滔滔,这也离不开财富所提供的营养。当我们损坏他人财富时,我们也就损坏他人这一切了。所以,偷盗的人,将来的果报是财富、生命、健康、安乐、辩才都要受到影响。反之,不偷盗的人,他的财富、生命、健康、安乐、辩才能得到保障。

  “九、常怀施意”。人格中的每一种特征都是长期修养成的。人的行为自有他的一贯性。偷盗的人,不偷别人的财物就算不错了,怎么还会去布施人家财物呢!反之,不偷盗的人,多数还会有布施的行为,久而久之,就培养出慈悲心,形成布施的习惯,只要有机会,随时都会把钱财布施给需要帮助的人。

  “十、命终生天”。修布施、持戒的功德,死后会往生到欲界天上,享受天人的福报。

  不偷盗的人,会得到以上十种现生和来世的利益。“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如果把不偷盗的功德回向到佛果上,也就是说,发菩提心,持不偷盗行,将来成佛的时候,就能证得清净大菩提智。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十善业道经浅释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