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时佛经串讲21--华严经解分13十无尽藏品
五时佛经串讲21--华严经解分13十无尽藏品 尊敬的各位大德,尊敬的各位莲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来学习华严经解分的十无尽藏品。在这里,只是选出前面的部分来进行学习。请大家先看选出的内容: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十一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 尔时,功德林菩萨复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藏,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何等为十?所谓:信藏、戒藏、惭藏、愧藏、闻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辩藏,是为十。 功德林菩萨在十藏中首先讲到的,第一个就是信藏。我们来看这个信藏的开头的经文: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信藏?此菩萨信一切法空,信一切法无相,信一切法无愿,信一切法无作,信一切法无分别,信一切法无所依,信一切法不可量,信一切法无有上,信一切法难超越,信一切法无生。 在前面一品中,我们大致学习了一下关于三法印的知识。其中,因为诸行无常,所以我们要“信一切法无愿”; 因为诸法无我,所以我们要“信一切法空”; 因为涅磐寂静,所以我们要“信一切法无相”。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是从一切法的现象上来说的;涅磐寂静,是从一切法的本体上来说的。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他们的意思是说,我们的自性真心因为无明作用发生颠倒,转变成妄想识心的流转状态,由这种妄心流转所变现的一切有为法,在其现象上是无常和无我的。涅磐寂静,是说明我们自性真心安住在本位上的实相,他是说明真心自性的无为法性的本体。一切有为法,虽然是无为法性的颠倒反映之像,但是这种颠倒反映之像,依然是由无为法性的本体之所显生,因此这一切有为法,依然并不离于无为法性的本体,这就是说,现象不离本体。虽然这一切有为法之现象,由无为法性的本体之所显现而起,但是这种显现,毕竟只是颠倒性的反映之像,所以并不能由这一切有为法之现象,从中可捉摸得无为法性之实际本体,这就是说,现象不即本体。所以,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与涅磐寂静的关系就是如此,二者之间是不离不即的关系。 在这三法印中,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是说明一切有为法的世间法谛,涅磐寂静是说明一切无为法的出世间法谛,由于世间法谛和出世间法谛,他们都是以真心自性为唯一的共同基础的,所以世间法谛和出世间法谛,不过都是为了说明真心自性这个唯一基础而为之服务的,他们之间有唯一的共同基础,因此这三法印之间是圆融的。肯定现象上的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把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二者结合起来,他们共同的势向所指,就是为了开显涅磐寂静,借助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这个现象,就可以理解趋入涅磐寂静的本体。这个道理,就象用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共同描述事物的运动轨迹。涅磐寂静的本体,就是如来,就是如义。这个如义,实不可说,但是由此如义,强开言说,因此就建立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这个现象上的说法。统摄一切有为法的最宽泛的相,一个是时间相,一个是空间相,因此在不可说的如义之中,勉强打开二相,表现在时间相上的用诸行无常来说明,表现在空间相上的用诸法无我来说明。不管是时间相上的诸行无常,还是空间相上的诸法无我,他们这二者,其实都是由同一个妄想识心显生出来的,因此这二者都有共同的产生基础,所以这二者是相互关联着的。基于这二者之间的关联性,所以就要把这两种现象统一起来,共同来开显涅磐寂静的本体。因此,这三法印之间的关系,说穿了就是现象和本体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圆融的,借助彼来显此,借助此来显彼,彼此之间相互映衬相互对显,彼此之间虽然在名相上互相对立,但是在实际意义上却是共通的、统一的。 诸行无常是说明时间上的点,诸法无我是说明空间上的面。在诸行无常一连串连续不断的因果点中,由点及面,每一个点都和诸法无我的相应面一一对应,这就是因果关系,在时空上统一的表现形式。 与这三法印紧紧关联的,就是性空缘起和缘起性空。关于这个性空缘起和缘起性空,不但包括悟界真如门的性空缘起和缘起性空,而且也包括迷界生灭门的性空缘起和缘起性空。为了表达的清晰,我们这样来作说明。佛教的根本法理,就是性空缘起和缘起性空。其中性空缘起,包括悟界真如门的性空缘起,和迷界生灭门的性空缘起。其中的缘起性空,包括悟界真如门的缘起性空,和迷界生灭门的缘起性空。这种说法是有佛法依据的。佛在《楞严经》卷五中说:“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这一句话,表明了有悟界真如门的性空缘起。与此相对的,在另一面,同时应该也有悟界真如门的缘起性空。悟界真如门的性空缘起和缘起性空,这是成佛者的圣人境界,不是我们凡夫俗子以凡识之心可以了知的。比如,佛度有缘人,对于佛怎样在性空中缘起,与有情众生结缘作相应的救度,我们不可能得知。悟界真如门的性空缘起,这是法界性净真空的性空缘起,即真空而起妙有。迷界生灭门的性空缘起,就是十二缘起的流转,说明我们的自性真心,因于无明为缘产生缘起,而使真心颠倒成为妄心,由此妄心轮转而缘起生死轮回。悟界真如门的缘起性空,这是法界性显妙有的缘起性空,即妙有而归真空。迷界生灭门的缘起性空,就是十二缘起的还灭,就是断灭由无明所缘起的生灭法,而证入自性真心性净真空的涅磐法界。 迷界生灭门的缘起性空的意义,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可以这样来表述,所谓缘起,就是无始以来因果相续的当下的一念生灭法;所谓性空,就是破灭当下的一念生灭法,即令当下的一念生灭法化为空无,如同令当时的一个泡沫当下破灭一样,就在当下的一念生灭法中,现证是法无我的空性;这个意义,也就是在当时当下的一念之际,直破缘起的生灭法,直证是法无我的空性,直入涅磐的不生不生法。迷界生灭门的缘起性空的意义,前后这两种表述方式虽然不同,但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说明现破当下的无我生灭法,现证是法的无我空性,现入涅磐的不生不灭法。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还需要注意楞严经中佛说的一句话:“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在这里所说的现破现证现入,只是针对道理上来说的,实际达到这个结果,尚须依照楞严经中的“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开示,在实际的修证上,只有前面的修行次第圆满了,最后才能在一刹那间现破现证现入。而并不是说明白了这个道理,马上试一下就能现破现证现入了。即便是净土念佛法门,也是先要努力修行,达到力极功纯,才能豁然之间一念跳脱,证入无念无不念的境界。请大家不要误会我的意思,不要去犯这种跃级式的、超越阶段性的错误。 三法印跟性空缘起和缘起性空之间,只是表达语言上的不同,而其实质意义是相通的。悟界真如门的性空缘起和缘起性空,与涅磐寂静是相通的;迷界生灭门的性空缘起和缘起性空,与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是相通的。 补充说明一点,前面只是说明了这个三法印和性空缘起及缘起性空,是属于佛教法理方面的内容。而实际上,这个三法印和性空缘起及缘起性空,不但是佛法的根本的最高的理论,也是指导佛法实践的根本的最高的原则,这个理论的内涵当中即包容着实践,这个理论当中即含藏着实践的指针,佛法的实践就是以此为基础的。佛法实践达到最高的佛果,这个三法印和性空缘起及缘起性空,是从佛地果觉当中开出来的,是以佛地果觉为其来源的。这个三法印和性空缘起及缘起性空,是佛法的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是佛法的理论和实践的相融相即。 不管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一切诸法,归根结底统一于什么法则?一切诸法,无一例外地统一于因果法则。这个因果法则,出生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统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全部融汇贯入这个因果法则之中。这个三法印和性空缘起及缘起性空,不过是这个因果法则从不同方面的展开式说明而已。举例来说,四法印之间的关系,追究诸受是苦的原因,是由于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造成的结果;勘实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修因),即得契入涅磐寂静的实相境界(证果)。对于性空缘起及缘起性空来说,其中所说的缘起,本身就是指的因果缘起法。一切万法,不离自心;一切说法,不离因果。印光法师说:“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也。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约世法论,何独不然。”(印光法师文钞,续编,标本同治录序) 在前面,我也说过这个性空缘起和缘起性空的问题,但那时还没有分别悟界真如门和迷界生灭门,所以说得并不完全,在这里才说明完整了。在这里顺便交代一下。 为了更好地理解三法印的内容,现在引用佛法词典上的解释来作说明。关于“三法印”。 法印,就是‘法之印章’,也就是‘佛法之特征’的称谓。如果某些经典和法印的思想一致,则被认为是佛的真说,如果与法印的思想相违背,则被判定为不是正确的佛说。 法印可列举出三种或四种。即三法印或四法印。四法印是(1)诸行无常,(2)诸法无我,(3)一切行苦,(4)涅槃寂静。其中除去‘一切行苦’,则成为三法印。现在分别解释如下︰ (1)诸行无常 关于诸行的‘行’,是指一切生灭变化的现象,与‘有为’同义。所有的现象,都不曾有一瞬间的停止,无常生灭变化,这就是诸行无常。现象,包括物质与心,这常常是变化的。 (2)诸法无我 诸法的法,意思是指‘无我性的事物’,也可以单指‘事物’。但原始佛教中‘事物’只限于‘无我性的事物’,因此诸法与诸行一样,是指一切现象。 无我是‘没有我’、‘非我’。所谓‘我’,在这里被当作是永远不会生灭变化的实体或本体。佛教以为此种实体或本体是在经验认识以外的,其存在与否无法确知,被认为是无记,因而禁止探讨这类问题。在此一意义下,佛教不说那种无实体的‘我’。但在我们的世界里,则可以说一切法‘非我’。因此,诸法无我即一切事物非我。 一般人较容易接受诸行无常,但是,诸法无我则为外道所不承认,而是佛教所独有的学说。在释尊那个时代的外道,都认为一切事物都有不生不灭永远存在的本体。此即是我。提到梵、提到我,都是指它。宇宙的实体称为梵,个人的实体即是我。在佛教里,它不能为人所认识,也无法证明其是否存在,故说是无记。又者,这些本体和实体,与我们的世界和现象界毫无关系,也无益于修行解脱,因此不应该将此当作问题来探讨。佛教该讨论的是‘非我’的现象界。在此意义上,诸法无我的法印,就被认为是佛教独有的学说。 无我也译作非我。大乘佛教兴起后,使用‘空’与‘空性’,比使用‘无我’的用语还多。‘无我’与‘空’是同义语。空与无并不是意味虚无。佛教里常常提到,有关说有论无的存在论与本体论,是佛教禁止探讨的,佛教中所谓的空与无,并不含本体论的意义,而是指现象处于空与无的状态。无我是表示一切现象处在无我的状态中。也就是说,无我如前述的‘非我’。‘非我’即‘非我的状态’。 无我与空是说诸法处于无我、空的状态。这究竟是什么涵义?事实上,它具有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的意义。 在理论上,无我与空,即无自性,即无自己固定本体的性质。也可说为无固定性。{1}诸法并无不生不灭、固定的实体。所谓‘固定’,是与其他无关,孤立而独立自存的意思。但社会人生的一切都与其他有关系,不是绝对、单一、孤立的存在。而一切皆与时间、空间,或其他事物有所关联,是相对、相关的存在。{2}社会、人生也没有固定的活动,而是有什么条件就有什么变化。它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随着发生变化的。{3}这种道理,推广到整个法界也是如此。 其次,实践上的无我与空,可分为无所得、无挂碍两方面来说。{1}无所得,即无执着。我们对我、我所(自己与自己的所有物)有所执着,就认为它是固定常存的,又希望它是固定不变的。而所谓‘无所得’,即没有我执与我所执,就是无我、空。{2}无挂碍,即无碍,也就是无障碍、封滞,而能自由自在地活动。无执着则能如法而自由自在活动。 无我与空,是使自己处在空的状态,因此,其中也就不会有以自己为中心的贪欲,不会乱吓唬人、嫌恶人、谄媚人、对人摆架子,也不会轻蔑、怨恨、嫉妒或羡慕别人。时常会站在他人的立场、全体的立场正确地考虑后才行动,也不会骚扰旁人。同时,对人与动物都怀有慈悲怜愍的心。没有自他的对立,就能扩大的包容别人。 (3)涅槃寂静 涅槃意指‘吹灭’或‘吹灭的状态’。涅槃即是吹灭烦恼之火。原始经典曾将涅槃的定义说明如下︰‘所有的贪欲灭尽、嗔恚灭尽、愚痴灭尽,此即称为涅槃。’所谓涅槃寂静,即是达到无苦安稳的理想境地。 部派佛教,将涅槃分为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两种。有余涅槃是说虽然断绝一切烦恼且超脱生死,但过去业的果报(即肉体)仍做为余依而残存下来。因此,还不可说是究竟涅槃。另一方面,无余涅槃是断绝了一切烦恼,也断绝了余依的肉体,也就是指究竟涅槃,如佛的入灭。般涅槃是究竟涅槃。 到了大乘佛教,前面的二种涅槃又加入了自性清净涅槃与无住处涅槃,成为四种涅槃。心性即佛性,本来是清净的,具有常、乐、我、净的涅槃性质,此佛性即为自性清净涅槃。无住处涅槃即指‘因大智故,不住生死,大悲故,不住涅槃’,也就是不住生死与涅槃,无执着、无住着的真实涅槃。佛的涅槃状态一定也是如此。 现在来接着其后的经文学习。请看后面接着的经文: 若菩萨能如是随顺一切法,生净信已,闻诸佛法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一切佛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众生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法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虚空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涅槃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过去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未来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现在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入一切劫不可思议,心不怯弱。 “若菩萨能如是随顺一切法,生净信已,闻诸佛法不可思议,心不怯弱”,为什么这样说?说实话,当我理解了诸法无我的道理时,心里面着实是与以前完全不同的滋味。我们平常起心动念,做这做那,大多时候都是不自觉地以自我为中心,现在却来了这么一个说法,“无我”!我们每一个人,就象大海中的其中一个水泡一个漩涡一样,其相幻有而其自我体性是空!这个问题可是个大问题,真正明白了这一点的人,其心很可能一下子变得怯弱,无有一人的狂心、慢心、骄心不被折伏。但是,虽然说现象上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但是我们本体上涅磐寂静的真心自性是实际存在着的,虽然断灭了现象上虚假的幻相,不过是契入自性真心的实相之中,达到真正的“回家”之目的,而这,就是我们学佛修道,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我们应该为自己达到这样的目标高兴,而不应生起怯弱之心。 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三个惭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惭藏?此菩萨忆念过去所作诸恶而生于惭,谓彼菩萨心自念言:‘我无始世来,与诸众生皆悉互作父母、兄弟、姊妹、男女,具贪、瞋、痴、憍慢、谄诳及余一切诸烦恼故,更相恼害,递相陵夺,奸YIN伤杀,无恶不造;一切众生,悉亦如是,以诸烦恼备造众恶,是故各各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不相承顺、不相谦下、不相启导、不相护惜,更相杀害,互为怨仇。自惟我身及诸众生,去、来、现在,行无惭法,三世诸佛无不知见。今若不断此无惭行,三世诸佛亦当见我。我当云何犹行不止?甚为不可!是故我应专心断除,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三惭藏。 现在我们来学习第四个愧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愧藏?此菩萨自愧昔来,于五欲中种种贪求,无有厌足,因此增长贪、恚、痴等一切烦恼:‘我今不应复行是事。’又作是念:‘众生无智,起诸烦恼,具行恶法,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乃至展转互为怨仇。如是等恶无不备造,造已欢喜,追求称叹,盲无慧眼,无所知见。于母人腹中,入胎受生,成垢秽身,毕竟至于发白面皱。有智慧者,观此但是从YIN欲,生不净之法,三世诸佛皆悉知见。若我于今犹行是事,则为欺诳三世诸佛。是故我当修行于愧,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四愧藏。 这里所说愧藏的内容,第一个是自愧贪著五欲。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明白一下五欲。 关于“五欲“。有两种分类,一种分类,是指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等;另外一种分类,是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 (一) 指染着色、声、香、味、触五境而起的五种情欲。又名五妙欲、五妙色。《佛遗教经》中说︰‘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 (1)色欲︰指爱着于男女之端庄形貌及世间宝物等种种妙色。 (2)声欲︰指爱着于娇媚妖词、YIN声染语、丝竹弦管、环钏铃佩等声。 (3)香欲︰指爱着于气味芬芳之物,以及男女身体之香。 (4)味欲︰指爱着于酒肉珍肴、甘甜酸辣之美食。 (5)触欲︰指爱着于冷暖细滑、轻重强软、名衣上服、男女身分等物。 此五欲能破种种佛事,如箭害身,故以五箭喻之。又,《大智度论》卷十七中说︰‘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骨,五欲增诤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 (二)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即:(一)财欲,财是指世间一切的财宝。人们以财物为养身之资本,所以常对它贪求恋着而不舍。(二)色欲,色是指世间的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人们因于此色悦情适意,故而贪求恋着,不能出离三界。(三)饮食欲,饮食即世间之肴膳众味。人们必借饮食以资身活命,故而贪求恋着而无厌。(四)名欲,名是指世间的声名。人们由声名而能显亲荣己,故而贪求乐着而不知止息。(五)睡眠欲,人们不知时节,怠惰放纵,乐着睡眠而无厌。 在前面,菩萨教我们要心无所著,对一切都不要执着,离一切妄想执着,离一切虚妄假相,最后才能契入真心实相证成佛道。佛菩萨这样教我们,我们就要这样去做呀,能够依照佛菩萨的教导去做,就是与佛法相应,与佛法相应的作法,才能得到佛果。佛是已成佛,我们这些众生是未成佛,佛法是已经成就无上正觉的佛说出来的,佛所说的法,是指导我们修行的指南针,我们能够如理如法地按照佛说的去做,将来就一定能够同佛一样成就正果。我们自从无始以来颠倒自性真心之后,所造作的一切身口意三业,都是由贪嗔痴作主宰,盲目性地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这些罪业让我们在生死中轮回不已,饱尝无尽的剧烈痛苦。我们都在贪嗔痴的无明黑暗中无觉无知,常常陷身在五欲的深阱之中,没有能力自拔自救。对于我们这些黑暗中的苦难众生来说,如果佛不出世,不为世人点燃智慧的明灯,光照众生的话,那么就永在无明黑暗中不断轮回生死,而没有解脱的一日。佛菩萨对于我们的深重恩德,的确是超日月、赛天地的。而佛菩萨的大慈大悲之心,他们所作为的一切,都是为了度化众生出生死,他们的心中没有贪求,他们视一切众生,都是如同自己的子女,他们心中有且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众生受佛法化而个个出离生死。释迦牟尼佛说过这样的话:我视一切众生,如同一子,如罗睺罗。我们这些佛的弟子,就应对佛菩萨感恩戴德,于佛菩萨对我们的悲心教诲,要从内心里去听受顺行。 功德林菩萨教导我们:“于五欲中种种贪求,无有厌足,因此增长贪、恚、痴等一切烦恼:‘我今不应复行是事。’”人们贪求五欲,追求五欲无有厌足,由此得到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增长贪嗔痴等一切烦恼。这里用了一个“等”字,表明这些由此所衍生的烦恼,是许许多多乃至是无穷无尽的。大家都知道,对于学佛的修行人来说,有两个巨大的障碍,一个就是所知障,一个就是烦恼障。贪嗔痴等,就是烦恼障。这些烦恼,能够扰乱我们的内心,使我们的心不得安宁不得清净,而成为修道的障碍,所以名之为烦恼障。所以我们就要远离五欲,切断令贪嗔痴继续增长之根,提醒自己“我今不应复行是事”,我们进而应当自勉自励,我从今以后再也不要行为这些障道的傻事了。 接下来,功德林菩萨教导我们,运用慧眼来观察两个方面的事相,其中第一个事相是: 众生无智,起诸烦恼,具行恶法,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乃至展转互为怨仇。如是等恶无不备造,造已欢喜,追求称叹,盲无慧眼,无所知见。 这个事相所说的是在众生世界,由于众生无有真实智慧,生起烦恼造作恶业,彼此互为怨仇,一切众生,都沦陷在彼此怨仇的毒海里,沉溺不醒。 功德林菩萨教导我们,运用慧眼来观察两个方面的事相,其中第二个事相是: 于母人腹中,入胎受生,成垢秽身,毕竟至于发白面皱。有智慧者,观此但是从YIN欲,生不净之法,三世诸佛皆悉知见。若我于今犹行是事,则为欺诳三世诸佛。 其中内容,是说明我们的生处不净,所生起的污垢身,直至发白面皱的老,业缘消尽的死。在圆觉经中,佛说:“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YIN欲而正性命。”我们众生是依凭什么相续受生的?是YIN欲之心。如果我们没有YIN欲之心,没有这个YIN欲心念作导引,死了之后的中阴身,就不会再堕入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这四生之中。由于YIN心相续的缘故,而令我们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而令我们的生死相续不断。正是由于这个道理,在出家人的戒律中,佛把不YIN欲列为四大根本戒之一。而于在家人的戒律中,对这个戒就降低了要求,名为不邪YIN,这是佛法不坏世法的特殊开许。这个由YIN欲所生的不净身体,三世诸佛都是了知无遗的,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还是明知故犯的话,就等于是欺骗三世诸佛。 最后,功德林菩萨再为我们总结一句: 是故我当修行于愧,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 功德林菩萨教导我们,应当修行于愧,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我们应当修行什么愧?说什么真实法?第一修行于贪著五欲愧,说少欲知足法。第二修行于无有智慧愧,说慈悲平等观待一切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法。第三修行于慧观乏缺愧,说要断生死需断YIN欲心念法。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学习到这里,其他内容请自己去看去思考。 现在,我们来把今天学习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所有一切众生,都结佛缘,都种善根,都入佛门受佛教化。愿我们把学习的功德,回向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请大家和我一起,一起礼敬我们的大悲慈父阿弥陀佛。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三遍。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很高兴我们又见面了.首先,我们都来礼敬我们的大恩导师,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念三遍.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信藏?此菩萨信一切法空,信一切法无相,信一切法无愿,信一切法无作,信一切法无分别,信一切法无所依,信一切法不可量,信一切法无有上,信一切法难超越,信一切法无生。若菩萨能如是随顺一切法,生净信已,闻诸佛法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一切佛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众生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法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虚空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涅槃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过去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未来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现在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入一切劫不可思议,心不怯弱。何以故?此菩萨于诸佛所一向坚信,知佛智慧无边无尽。十方无量诸世界中,一一各有无量诸佛,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今得、当得,已出世、今出世、当出世,已入涅槃、今入涅槃、当入涅槃,彼诸佛智慧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进不退、不近不远、无知无舍。此菩萨入佛智慧,成就无边无尽信;得此信已,心不退转,心不杂乱,不可破坏,无所染著,常有根本,随顺圣人,住如来家,护持一切诸佛种性,增长一切菩萨信解,随顺一切如来善根,出生一切诸佛方便。是名菩萨摩诃萨信藏。菩萨住此信藏,则能闻持一切佛法,为众生说,皆令开悟。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戒藏?此菩萨成就普饶益戒、不受戒、不住戒、无悔恨戒、无违诤戒、不损恼戒、无杂秽戒、无贪求戒、无过失戒、无毁犯戒。云何为普饶益戒?此菩萨受持净戒,本为利益一切众生。云何为不受戒?此菩萨不受行外道诸所有戒,但性自精进,奉持三世诸佛如来平等净戒。云何为不住戒?此菩萨受持戒时,心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无色界。何以故?不求生彼,而持戒故。云何为无悔恨戒?此菩萨恒得安住无悔恨心。何以故?不作重罪,不行谄诈,不破净戒故。云何为无违诤戒?此菩萨不非先制,不更造立;心常随顺,向涅槃戒,具足受持,无所毁犯;不以持戒,恼他众生,令其生苦,但愿一切心常欢喜而持于戒。云何为不恼害戒?此菩萨不因于戒,学诸咒术,造作方药,恼害众生,但为救护一切众生而持于戒。云何为不杂戒?此菩萨不著边见,不持杂戒,但观缘起持出离戒。云何为无贪求戒?此菩萨不现异相,彰己有德,但为满足出离法故而持于戒。云何为无过失戒?此菩萨不自贡高,言我持戒;见破戒人亦不轻毁,令他愧耻;但一其心而持于戒。云何为无毁犯戒?此菩萨永断杀、盗、邪YIN、妄语、两舌、恶口,及无义语、贪、瞋、邪见,具足受持十种善业。菩萨持此无犯戒时,作是念言:‘一切众生毁犯净戒,皆由颠倒。唯佛世尊能知众生以何因缘而生颠倒,毁犯净戒。我当成就无上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令离颠倒。’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戒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惭藏?此菩萨忆念过去所作诸恶而生于惭,谓彼菩萨心自念言:‘我无始世来,与诸众生皆悉互作父母、兄弟、姊妹、男女,具贪、瞋、痴、憍慢、谄诳及余一切诸烦恼故,更相恼害,递相陵夺,奸YIN伤杀,无恶不造;一切众生,悉亦如是,以诸烦恼备造众恶,是故各各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不相承顺、不相谦下、不相启导、不相护惜,更相杀害,互为怨仇。自惟我身及诸众生,去、来、现在,行无惭法,三世诸佛无不知见。今若不断此无惭行,三世诸佛亦当见我。我当云何犹行不止?甚为不可!是故我应专心断除,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三惭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愧藏?此菩萨自愧昔来,于五欲中种种贪求,无有厌足,因此增长贪、恚、痴等一切烦恼:‘我今不应复行是事。’又作是念:‘众生无智,起诸烦恼,具行恶法,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乃至展转互为怨仇。如是等恶无不备造,造已欢喜,追求称叹,盲无慧眼,无所知见。于母人腹中,入胎受生,成垢秽身,毕竟至于发白面皱。有智慧者,观此但是从YIN欲,生不净之法,三世诸佛皆悉知见。若我于今犹行是事,则为欺诳三世诸佛。是故我当修行于愧,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四愧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闻藏?此菩萨知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无故是事无;是事起故是事起,是事灭故是事灭;是世间法,是出世间法;是有为法,是无为法;是有记法,是无记法。何等为是事有故是事有?谓:无明有故行有。何等为是事无故是事无?谓:识无故名色无。何等为是事起故是事起?谓:爱起故苦起。何等为是事灭故是事灭?谓:有灭故生灭。何等为世间法?所谓:色、受、想、行、识。何等为出世间法?所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何等为有为法?所谓: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界。何等为无为法?所谓:虚空、涅槃、数缘灭、非数缘灭、缘起法性住。何等为有记法?谓:四圣谛、四沙门果、四辩、四无所畏、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何等为无记法?谓: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亦有边亦无边,世间非有边非无边;世间有常,世间无常,世间亦有常亦无常,世间非有常非无常;如来灭后有,如来灭后无,如来灭后亦有亦无,如来灭后非有非无;我及众生有,我及众生无,我及众生亦有亦无,我及众生非有非无;过去,有几如来般涅槃?几声闻、辟支佛般涅槃?未来,有几如来?几声闻、辟支佛?几众生?现在,有几佛住?几声闻、辟支佛住?几众生住?何等如来最先出?何等声闻、辟支佛最先出?何等众生最先出?何等如来最后出?何等声闻、辟支佛最后出?何等众生最后出?何法最在初?何法最在后?世间从何处来,去至何所?有几世界成?有几世界坏?世界从何处来,去至何所?何者为生死最初际?何者为生死最后际?是名无记法。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一切众生于生死中,无有多闻,不能了知此一切法。我当发意,持多闻藏,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真实法。’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多闻藏。
这种情况,在《佛说无量寿经》中,所开示的五痛五恶五烧,说得最是详明,请大家好好去看其中的内容,这里就不多说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