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慧律法师:大乘起信论讲义


 2016/1/18    下载DOC文档    

  大乘起信论讲义

  (1993年 2月27日文殊讲堂)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今天是1993年2月27日,我们讲《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论》在佛教界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一本非常重要的论典,它是融通空、有的思想的一部论典,尤其真谛三藏所翻译的,这个词句非常之美!很美!所以,《起信论》在佛教界里面所占的地位,一直都是屹立不摇,所有研究佛法的人,没有一个不研究《大乘起信论》,所以,《大乘起信论》,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论,《大乘起信论》在佛教,只要是弘法的法师,或者是佛学院,或者是有心深入经藏的人,想对真如跟生灭了解的人,都一定会了解、一定会深入的,但是,《大乘起信论》的注解非常多,包括日本人,也对这部论典非常有兴趣,所以,如果你打开《大藏经》或者是过去祖师的注解,太多,无所适从,我们选择圆瑛法师的这本讲义,说深不是很深,说浅也不是白话,深浅适中,很适合现代的人研究,所以,我们放轻松,慢慢、慢慢的……,一步一步来研究,我们就会发现这部论典的重要跟词句优美的地方,可以增加我们很深厚的文学的底子。)

  大乘起信论讲义卷上

  四明接待讲寺佛教讲习所圆瑛弘悟述

  (这样一段一段念,就让大家知道段落是在哪里分开来。“四明”就是四明山,比如说,我们现在的什么,菩提山什么寺,光明寺,什么山什么寺,都是这样子,所以,四明它是山,是个属于地方,因为,这里是浙江鄞县西南方,浙江的鄞县,这个鄞县西南方,它是天台山北方山麓这一带,统统称为四明山,四明山接近浙江的奉化县交界处的地方,老总统住的地方,我们讲浙江奉化县,这个地方有数百里都是山,总共有二百八十个高峰,其中芙蓉五峰的顶有四个穴,天气晴朗的时候,就像日光、月光的照射,所以,称为四明山,自古是我国佛教胜地之一。师父这里有一些资料,我们简单念一念,大家对四明山就比较容易:以杖锡之杖锡寺,雪窦山资圣寺,天童山之景德寺,阿育王山这阿育王寺。念一下,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这个四明山简单讲就是佛教胜地。“接待”这个接待,老一辈的人会比较了解,布施给过路来往的人所需要的,比如说,奉茶,在门口写个:奉茶,或者是有的人,像印度有人喜欢修福,修福,他就供养来往的旅客住宿、吃的东西,像中国、日本都设有义井,以提供清水,或者是在路旁,或者是门前供应茶水、桌椅以便利行旅者,以便利行者就是旅行的人休憩饮用的地方,所以,这个接待在以前,这个名词并不是陌生,但是,在我们现代没有,现代都是旅社hotel,没有这种接待的地方,以前的人,大部分是比较淳朴、善良,如果说,我们现在设一个接待,明天去,锅、灶都空无一物,统统没有,连煎匙(锅铲)也顺手拿去,现代人没有设接待的地方,所以,接待这个名词,在几十年前是大家都了解,不是很陌生的名词。“讲寺”,也就是在这个地方四明山接待,讲寺就是专门弘法用的,你像我们这里的讲堂一样。“佛教讲习所”,佛教讲习的地方。(下面一段摘自《佛光大辞典》)

  圆瑛(1878~1953)(这个人总共活了七十六岁)我国近代僧(是近代有名的高僧。这个不困难记,因为我是1953年出生的,所以,圆瑛的死造成我的出生(法师笑),所以,你要记圆瑛法师就记师父的年龄,我要是几岁,圆瑛法师就死了几年,我今天四十一岁,对不对?四十一岁,fory-one years old. 所以,圆瑛法师就是距离我们今天四十一年前,很不幸,我算是倒楣(谐音接续)来出世的,我一出世,他就死了,所以,1953是我诞(蛋)生,然后,他就走了。慈航法师也是1952走的,好像是那个时候,所以,我是来接续的,出世之后总接,所以,记圆瑛法师,很好记,你要记师父几岁,他就是离开这世间几年,圆瑛法师,我这里有一些《佛学大辞典》的资料,我们念一念,让大家对他有一个印象,不是很长,短短的,用两、三分钟的时间,我们对这个人崇拜、推崇、赞叹。圆瑛1878到1953年,是我国近代的出家人)。福建古田人(师父的祖先也是福建,跟我一样是同样一个省籍,福建省。当然,我们是在台湾出生,福建古田人),俗姓吴(师妈也是姓吴)。法名宏悟(法名叫做弘悟,就是圆瑛跟弘悟是同一个人),号韬光(弘悟,号叫做韬光),以字行。生于清光绪四年(生在清光绪四年)。幼失怙恃(从小他就没有双亲,没有双亲),十九岁至鼓山出家(十九岁的时候到鼓山出家,十九岁出家,我是二十七,他是十九),主修天台学。后至宁波天宁寺习禅(后来到宁波的天宁寺习禅,学习禅宗)。二十六岁参学于天童寺(二十六岁参学在天童寺)敬安和尚,并赴福建、浙江及南洋等地讲经,声誉极高(然后,又到福建、浙江、以及南洋等地讲经,声誉极高)。光绪三十二年(1906),与太虚大师缔交,订定(就是两个人订定几个原则:)“以心印心、白首如新(订定第一个是以心印心、白首如新,就是说跟太虚大师结交,用禅的心:印心,它才不是我们一般在唱的:你的一颗心,我的一颗心,差太多啦,那个是迷惑颠倒,这个是以禅宗的大彻大悟的以心印心。白首如新,到百年我们的交情,就像新结交的一样,就是不会喜新厌旧,永远朋友,就是那么好)、以善劝勉(用善来互相劝勉)、疾病相扶(有疾病的话互相帮助,互相帮助,这个在出家人,这个地方可以看到,比亲兄弟更好,亲兄弟,你要叫他照顾,他可能有点微词,要是出家人生病,只要是真正在道上修行,都会尽心尽力地互相照顾)、安危与共(碰到困难我们用生命共同付出)、事必相商(碰到什么事情互相商量)、各自立志(各自立志就是每一个人要立志向,决定我们今天的订定)”等数条义规,共结兄弟之盟。时年二十九(那个时候圆瑛法师二十九岁),太虚十八(太虚大师十八岁而已,十八岁,近代的高僧:太虚大师)。其后致力于组织中国佛教会(虚大师最伟大的地方,如果,民国以来没有太虚大师的话,我看佛教今天完蛋了,今天佛教没有虚大师的话,佛教没有办法,整个佛教的改革,受太虚大师的影响最大,他开佛学院,然后,订定出家人的制服、规矩、栽培僧才,这个观念都是太虚大师创立的,所以,虚大师对我们近代,就是最近这几十年来,佛教影响很大)与寺产保护运动(当时政府提倡庙产兴学运动,主张以寺院财产充作振兴教育之资)(那个时候他们发起寺产保护运动。当时候的政府提倡把寺庙的财产贡献出来,寺庙的财产全部充公,充作什么?兴办教育的资金,就是你这里所有的供养,动产、不动产全部要捐赠,出家人赶出去,然后,兴办教育、学校,就是不准有宗教,简单讲就是破坏,破坏宗教,然后,假借名义办学校,说起来也很悲哀。台湾目前来讲,宗教受到保护,所以,再怎么样始终台湾是很有福报的地方)。民国二十年(1931)(就是1931年)四月于(在)上海举行中国佛教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时(的时候),由于议决事项之(的)意见相左(相左就是意见不合,也就是圆瑛法师跟虚大师的,两个大师的意见不合,大师级的意见也会不合,也没有办法,太虚大师他们比较进步派,他们希望改革,圆瑛法师比较希望保守,虚大师认为这样不行,这样佛教不会兴盛,虚大师认为如果按照古来的这种方式,没有统合整理整个佛教,佛教会因为没有办法配合现代而变成没落,一定要改革。所以,虚大师站在进步派这个地方,圆瑛法师他们是站在保守方面,结果,意见不合),太虚等进步派乃脱离该会(所以,太虚大师就脱离了中国佛教会),另于南京组织中国佛学会(另外在南京组织中国佛学会。所以,两个人看法意见不一样,但是,两个都是高僧,虚大师火化出来几千颗舍利子,圆瑛大师也不是弱者,火化以后,你看!整盘都是舍利子,能烧出舍利子的人,看法还是不一样,所以,你不要:奇怪!唉!两个出家人,怎么看法不一样,看法不一样,有舍利子就好,有什么关系!不是很有办法,对不对?两个都很了不起,是不是?见地不一样。所以,另外在南京组织中国佛学会)。师与王一亭等则继续主持中国佛教会(圆瑛法师跟王一亭等则继续主持中国佛教会)。抗战军兴,师赴南洋募集医药费用(圆瑛法师后来去南洋,筹募医药费用,那时候战乱,穷)。翌年(第二年),主持槟榔屿极乐寺(就主持槟榔屿的极乐寺。槟榔屿一个岛)。二十八年返上海,主持福建鼓山(的)涌泉寺、宁波天童寺,并于上海玉佛寺(同时在上海的玉佛寺。现在上海玉佛寺还在)、圆明讲堂等处讲经布教。其中,尤以《楞严经》之(的)注释、宣讲,倾四十余年之愿力而广说之(换句话说,圆瑛法师做那本《楞严经讲义》是花四十年的时间,是花四十年的时间,我们现在印的到前面来,放在你的前面,你还不听,那有什么办法,人家高僧大德是用四十年,所有的青春生命,都发挥在那本讲义,而我们不去研究,没有福报也没有因缘,说起来很悲哀,他用四十年把《楞严经讲义》整理出来,而我们现在还好碰到某某人,跟他讲一讲,要不然,那么好的书,很可怜!排起来也看不太懂,因为,里面都是言文言,都看不懂,此外,都是文言文,因为,我不讲这句话,人家以为我国文真的不懂,传到大陆去,唉!台湾的慧律法师怎么这样子,言文言,文言文都看不懂),机辩纵横,饶益教界。此外,特重僧伽教育(此外,圆瑛法师特别重视僧伽的教育)、社会(的)福利事业、各地(的)寺刹复兴、佛书(的)刊行、难民救济等。四十二年九月于北京入寂(圆瑛法师是一九五三年九月在北京入寂,九月,不晓得是不是农历,我是农历九月二十二日出生,如果是农历的话,哇!就是同样一个月生,同样一个月死,如果,他是国历的话,我国历是十一月五日),世寿七十六。遗有(留有)《圆瑛文集》、《圆瑛大师法汇》等行世(所以,我们对圆瑛法师是无上地推崇,无上的赞叹,也无上地感恩,没有他,我们今天没有这本讲义来讲,没有这些资料)。(《太虚大师年谱》、《中国佛教近代史下册(东初)》)【佛光大辞典】)(好!我们看《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

  今解此论 直分为六

  甲一 略释论题(简单地解释论的题目) 二 造论菩萨(马鸣菩萨) 三 翻译人时(翻译的人是谁?真谛三藏,) 四 归敬述意(要作这本论典,要先归敬三宝叫做归敬述意。归敬三宝) 五 正立论题(开始讲到论体,就是最重要的正宗分) 六 总结回向(希望作这部论能够回向一切法界众生无量的功德)

  今初(就是现在开始。今初就是要开始略释论题,) 略释论题

  大者(《大乘起信论》的人,这个字)包含之义(这个大:包含,就是无所不包)。乘(:大乘)有运载之功(可以从生死的此岸运载到涅槃的彼岸)。起则对境发心(“境”就是因缘,碰到了因缘要发大心,发这个大心,境就是碰到了因缘发这个大心,所以,学佛他一定是八个字:“发菩提心,提起正念”。学佛的总纲领他一定是发菩提心,提起正念,正念要常常现前,对境发心)。信则忍可印定(“信”就是当你产生信心的时候,这个“忍”不是解释作忍耐,这个“忍可”是指他接受认同的时候,就是说当你有信心起信的时候,你就是认同、印可它,也就是印定,“印定”就是印证不变,不变产生了信心)。论(《大乘起信论》的论)乃假立宾主(假就是假设。宾主:一个是问,一个是答,一个是主人,一个是贵宾,主人讲话,贵宾就回答,贵宾讲话,主人就回答,假立宾主:互相对答的意思)。问答发挥(怎么问就怎么回答)。(然后,发挥了什么?)决择正理(选择了正确的真理)。(来)破除邪见。拣非经律(“拣非”就是显然不是经也不律,是论的意思,所以,这个“拣”,作好几种解释,就是分别于经跟论,因为,经跟律,因为,它是论,拣也可以说不同于经、律,因为,它是论,也可以解释显然不是经跟律,分别于、不同于、显然于,都可以拣字来解释,拣非经律,显然不是经律也可以,这个拣真正的意思是分别,是分别,分别于是经、是律、是论,所以,分别于就是不同于,不同于经律,那当然就是论)。故以论名(所以,用这个论来立这个名)。

  题中应分通(题跟)别(题。“通”就是大家都有的,比如说《大乘起信论》的论,这是通题,《唯识论》、《成唯识论》、《摄大乘论》、《所缘缘论》、《观所缘缘论》,或者是说什么论,这个很多,所以,这个通题,每一部论都有一个“论”字。别题呢?别题就是“大乘起信”这四个字,因为,只有这一部论,叫做大乘起信,而别部就不叫做大乘起信,所以,通就是经、律、论,论藏里面每一部都有一个“论”字,这叫做通题;别呢?就只有这一部,叫做大乘起信)。上四字别题(“上四字”就是上面四个字,哪四个字?就是上面的“大乘起信”这四个字叫做别题,只有这个是别题)。别在当部(“当部”就是本部,只有这一本,“别”就是只,只在本部,因为这是别题,只有这一部叫做大乘起信)。下一字通题(就是“论”字)。通于论藏(经、律、论,论藏)。

  题者头也。如人头目为五官之总(就是一个题目就像一个人的头)。观其头目。便知此人。为忠奸贤否(看看这个人的头、眉目,有没有清秀,就知道这个人是忠臣、是奸臣,是贤人与否,一看就知道)。论题亦尔。为一论之总。略释宗要(简单地了解它的宗旨、纲要)。便知此论权实顿渐(就可以知道论是权教、是实教,是顿教、是渐教。权实顿渐就一目了然)。

  (现在谈到《大乘起信论》的)大(字它)有三义。曰体相用(体、相、用都要加一个“大”,体大,相大,用大,噢!都很大,这样子就更清楚,大有三义,哪三义?体大、相大、用大,统统大)。夫一心之理。为诸法所依。即体大(我们的本体大得没有边际就是一个心,一心:这个理体,是诸法所缘,一切法都依我们这一颗心来建立这是体大)。(体大所影现出来的叫做)具足恒沙称性功德(“称”就是合于。具足的恒沙合于……(性)。“性”就是平等)。(由这一颗清净的平等心显现出来的功德)即相大(不高不下,平等叫做性,清净心叫做性)。善能出生一切因果。即用大(这颗心不但是体大、相大,还能够出生一切因果,这什么意思?意思就是一切的因果,都有无量无边,无量无边,所以,这个大并没有一个范围,所以说,出生一切因果就是用大)。乘者以本觉为所乘(本觉理)。始觉(是用智。始觉是用智)为能乘(以本觉的理体是我们所乘,我们以此无生的理,起始觉智慧的观照,“为能乘”)。(一直到)究竟觉为乘所至处(就是车子要到达目的地的地方,所以,我们起观照的心,恢复了我们的本能,本来的清净自性,究竟觉悟这是我们最终的目的,不管是出家、在家,学佛的目的始终就是要想成佛,得大自在、大解脱,所以,究竟觉为乘所至处,所最究竟去的地方,所以底下文章就会说)。故下文云。诸佛本所乘故(诸佛就是依着这个“大”字,达到究竟觉)。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还是必须用大乘的“大”字)。

  (所以)大乘之理。即是一心。小乘不信此理。沉滞化城(这个“化城”是《法华经》七种比喻之一,这个化城是指变化的城喻,是比喻二乘人的涅槃,二乘人的涅槃,《法华经》卷三有一段叫做《化城譬喻品》,里面有写:有众人将要通过,五百由旬的险难恶道,以达到宝处,在疲惫的时候、很艰困的时候想要折返,因为达不到宝所,那个导师为了振奋众人,用方便力在三百由旬的地方做一个休息处,就像我们现在一下子要上高速公路,一下子开车到台北太累了,中间有休息处,开到台中我累了,我不去了,从台中又折返回来,所以,在五百由旬,他在三百由旬,暂时做给你休息,表示不究竟,暂时休息,这样休息一下,终于能够向宝处前进,所以,是藉着化城来譬喻二乘人所得的涅槃,不是真实的,就是声闻跟缘觉所得到的涅槃,它不是真实性的,是佛为了使彼等,达到大乘,自己佛果的方便假说,所以,什么叫做“化城”?我们简单讲就是:停留不动的意思,停留在半途,方便暂时休息的一个地方,简单讲就是二乘人的涅槃是不究竟的)。外道不信此理。终无实果(外道不信大乘的理,所以,没有实果)。凡夫不信此理。永受轮回。盖不信者,实非不具而不信也( “实非”:实在来说。并不是不具有佛性,而不去相信)。(而是)人人有心。本来等具(本来统统具足)。良由(“良因”就是因为)五阴所覆(因为被五阴所覆盖,被我们这个色身,色、受、想、行、识所覆盖)。(也因为错觉无明,产生了)二执所障(我、法二执所障碍,烦恼障、所知障)。此理不得现前(大乘的理没有办法显现出来,所以,不相信)。迷而不信(这个“迷”就是迷于大乘之理,所以,他会不相信,我们今天能够庆幸地闻到大乘的究竟的理,我们是很幸运的一群)。(所以)故菩萨愍物沉迷(菩萨怜愍众生的沉迷)。宗百部(这个“宗”就是推崇、尊崇,尊崇,百部)大乘(这个“宗”也可以解释作集合,集合了一百部大乘,因为那么多一百部的大乘的道理麻烦,我让你研究一部,就具足百部的道理,干脆造一部论,这部论你看了,百部大乘的道理就统统在里面,所以说,宗百部大乘也就是集百部大乘之理)。特造此论(特别造这个《大乘起信论》,)。普令众生发起信心(让众生发起大乘的信心)。

  问。何以独言发起信心(为什么只说发起这个信心?)。答。大乘之理。虽众生等具(众生都具足)。实众生同迷(跟迷没有什么两样,它虽然具足佛性,但是,大家都在迷)。迷则不信(迷了就不相信)。菩萨阐扬(“阐扬”就是弘扬。菩萨弘扬大乘)此理。能令从闻生解(闻法以后,他就了解了)。(他就可以)破迷起信(噢!原来我也是佛,依着大乘的理去修行,我一定成佛,那修行以前要怎样?要深信)。(所以)信此理已。一切道法。任运而生(你不信大乘的理,你当然不了解道在哪里,不相信此理,你怎么会想修道呢?所以,信此理,一切道法能够任运而生)。《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为行之本。行无信不立(信心是实行之本,修行的开始,行无信不立,你要修行,你一点信心都没有,那当然没有办法站立,立什么?)。是起信者。急先务焉(这个信心是很重要的,很重要的。你不相信吗?我现在举一个例子:如果说,大家都在拜佛,突然有一天,人家寄一张佛像给你,满庄严的。唉呀!你不晓得谁寄的,打开,一张观世音,哇!满庄严的,唉呀!拜!一刚开始很赞叹:观世音菩萨那么庄严。后来,查,查……,发现这个人是有精神病的一个女孩子画的,麻烦大了,也就:我拜一拜会不会像她?我看收起来算了,收起来,对不对?这个是没有信心,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这个题字也很重要,是不是?如果,她简单地画两撇很大的胡子,上面签字:忏云,哇!这是忏公画的,假设画得不怎么样,总是看到那两个字,哇!这很有信心,这持戒第一,一代的清净的高僧,供养起来,拜久了会像师父这样,如果,那个精神病画得很漂亮,挂起来,她没有标号,一看,后来查,发现她是精神病,他每天拜、每天拜,这会不会邪灵附身,拜一拜像她这样子,阿达、阿达的,我看收起来好了,就差签那两个字,就差很多,人的信心,一个人对你有信心,你讲什么他就信,一个人对你失去信心,你怎么救他不起来,没有办法的,所以,我们的语言要注意,你想要做功德吗?很容易,你要赞叹三宝,你看过《阿弥陀经》: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无量的恒沙的诸佛,赞叹阿弥陀佛,东方有什么佛赞叹,南、西、北方,为什么?诸佛菩萨因为赞叹,而我们得闻会对他有信心,这个赞叹会得到无量无边的功德,就是这样子,所以说,我们晓得这个信心是非常之重要,我们人的心思千变万化,所以说,唯心无境,就是这个道理。一个电影:有一个男孩子,他追求一个女孩子,两个人也非常相爱,爱得死去活来,非常的喜欢,结果,这个男孩子,又有女孩子追他,有一天,他很忙,他没有时间去买花,刚好对他很好的女孩子有一束花,他就拿了这束花,这两个爱得死去活来,她不晓得这束花是……,一样是花哦!你看!接过来的时候,嗯!谢谢,然后就……,你对我最好,买了这束漂亮的花,就是对我……,太感恩了,你对我最好了,花拿去供奉起来。男朋友走了,等一下,有人告诉她:那花不是你男朋友买的,那花是到我家,某某女孩子那边拿的。怎么拿别的女孩子的花送给我,拿起来……,然后踩在地上,呜……哭了。同样是花,她已经插好了,她还是把它拿下来弄坏、弄坏……,这样是不是万法都唯心,这样的比喻如果还不清楚的话,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这个法都是心的问题,比如说,你看到一只鸭子,野鸭……飞,离水面不是很高……,飞,如果,画家看到这只野鸭,他马上……,唉!我现在把它……画这只野鸭起来,这个布景有多漂亮,对不对?如果,是一个大彻大悟的人,我的心就像野鸭这么样地自在,野鸭,你真是自在啊!因为,我的心跟你一样,是不是?如果一个刚好离婚的夫妻:唉!野鸭,野鸭,我就像你劳燕分飞,就是像你单独一只,如果,碰到一个老饕,他喜欢吃鸭肉,他说:飞过去,一枪打下来,哇!这个肉一定很好吃。一只鸭子这样飞过去,竟然有千万种心的情绪,你说哪里有真的境,根本没有真的境,只有心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把众生都当作是佛菩萨,就是这个道理。要升华自己,因为,只有在升华自己,才能见到我们真正清净的本性,就是这样子。所以,我常常跟徒弟开开玩笑,说:与其你把你你师父当作凡夫,不如把你师父当作是圣人,这样你比较轻松,你才会比较轻松,听得懂吗?对不对?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这样可以升华你的境界,所以,师父举这个例子,你们不妨可以冷静地想想看!这个信有多重要,换句话说,破坏人家对三宝的信心,罪有多重,也是这个道理,不能破坏人家的信心,你宁可去喝酒、去吃肉,你宁可去杀生,当然,这是开开玩笑讲的,你宁可去偷窃,杀、盗、淫,你宁可去干坏事情,就是不能断众生的慧命,不能断众生的信心,比如说,他今天杀生、喝酒、吃肉,有一天,他对三宝没有失去信心,对不对?他就有机会成佛,他今天对三宝没有没有信心,一下子就完蛋了。有一个在家居士,对佛教也不是很认识的,他有一次,拿了水果去寺庙里面供奉,因为,他买了很多,因为,师父慈悲,太多了,供养了很多,师父就很慈悲,要把它化作金钱来……,就是要变卖这些水果,因为吃不完,变卖这些水果来护持常住,功德算他的,结果,他不懂师父的心,这个师父就把这些水果拿到菜市场去卖了,结果,他去看到师父,唉!这是我送去的水果,您怎么又拿到这里卖掉,从此以后,每天都在诽谤那个尼姑,因为,那是比丘尼,以后叫他信佛,唉!出家人!我送她水果,她怎么会拿去卖钱,他不晓得师父的用心,你现在跟他讲什么法,他都听不进去,甚至于来到这里,我再劝他,他也不听我的话,这个法师实在是无心的,不是刻意的,实在说是误会,因为,就这样误会了,他就对三宝失去信心,你怎么劝他,他就是不相信,后来,也不护持三宝。你看!就看到三宝这样一点点,所以,我一直劝告我的徒弟,你要对这些在家居士要远离,因为你不是圣人,你一定有缺点,如果,你不远离他,有一天,他会看到你的缺点,他会失去信心,我们不要给他这个机会,我们今天收摄回来,这个就是做功德,你要跟他结缘,可以,结法缘。以前有一个比丘,他这个人想法怎样我不晓得,他每次都拜托信徒买什么,买录音机、买录音带,他需要什么就拜托信徒买,结果这个信徒就帮他买,他每次去找他、找他……,这个信徒,后来,找他找得恐惧,因为,他是师父,如果,不跟他拿钱,那我每次都要付费,要跟他拿钱,他又是三宝,又不好意思,所以,怎么样,每次,这个法师去,到他家,他就避开来,法师!您坐一下,我去买菜,结果,从八点多去买菜,买到下午二、三点都没回来,她不敢跟他见面,因为她见面,他就开口要买什么录音机,买什么录音带,买什么,买这个、买那个,人家看到出家人就怕了,所以,我一直教导我的徒弟,你要永远地记住,你有修、没有修不管,但是,你的行为不能让众生诽谤,唯一的办法就是远离,小乘比较困难,因为小乘要出去托钵,小乘没有厨房,你去泰国看,寺庙里面没有厨房,所以,小乘他要很大的威仪,常常要现威仪相,跟众生结缘,大乘不必,你家的灶也不比我的大,我把大门关起来,我根本不要跟你结什么缘,对不对?要就自己来,对不对?我把大门关起来,我里面有八个灶,怎么煮也煮不完,对不对?八个灶,对不对?我吃饭坐歪一点,你也不会讲我第二句话,对不对?所以,把僧团整个集中起来,断绝一切居士的来源,他要诽谤的机会就等于没有,他就会造成信心,就是这个道理,少接触在家,他就会有信心,接触在家,到最后都麻烦很大,所以,这个信是很重要的)。

  若约七种立题。大乘是所信之理。信为能信之心(我们能够相信的心)。能信乃即理之心(如果,你再加个字就更清楚:理的上面加一个明,明理的这一颗心就是信,就是能信)。所信亦即心之理(再加一个心中之理。能信就是明理之心,所信就是心中之理,简单讲就是说我们能够明理的这颗心,就是我们能相信的这颗心,我们所信的是我们心中的理,都离不开这个心,)。(那么,就是)能所不二。惟一心法。则单法立题(七种立题里面,它是单法立题,就是这个法,我们人、法、喻,三种立题,它是单法立题,所以,站在这人角度,它是单法立题,)。若乘字(拿来当作车子来比喻的话,若乘字)就喻为称(就比喻来说的话)。亦可法喻立题(也可以说是法跟比喻来立题,这是《大乘起信论》,第二个是法喻立题,《大乘起信论》,第一个是单法立题,《大乘起信论》,也可以说是法喻立题)。(《大乘起信论》,又可以讲什么立题?)又按起字。既有所起之信。必有能起之人(能起信之人,中间加一个信字就更清楚,必有能起信之人)。义则兼人(义理则兼有人,有一个人出现,人字来立题,所以说义就是,这个义理来讲则兼有一个人:人字出现)。亦可文义双收(亦可就是这样也可以,文章跟道理很美的都具足,“双收”就是两边都顾到,就是说人、法、喻统统有,有人又有比喻又有法,大乘是法,起信就是人,又有比喻,所以说,所起之信就是能起之人,加一个人)。(所以说)具足立题(这一段就是说《大乘起信论》,如果站在唯是一心,那么,就是单法立题,如果站在这个乘字,加一个乘字,也可以当作比喻,也可以说,法跟比喻的立题。如果说加上一个人,那么就是人、法、喻立题,具足立题就是人也有,法也有,比喻也有人)。(人、法、喻立题就是具足)一(释立题,就像《大方广佛华严经》)略释论题竟。

  甲二 造论菩萨

  (造论菩萨叫做)【马鸣菩萨造】(这个名字很奇特,马会叫)

  菩萨名曰马鸣者(菩萨的名字为什么叫做马鸣呢?)。按诸传记。当有三释。一菩萨初生时。感群马悲鸣不息(菩萨出生的时候,马就悲鸣不息)。二菩萨善能抚琴(“抚”就是拨弄琴弦,也就是弹琴,菩萨他一弹起琴来)。以宣法音。群马闻已。咸悉悲鸣(“咸”就是皆。“悉”就是全部。皆全部悲鸣,被感动得叫)。三菩萨善能说法。能令马闻(这个跟我不一样,我是菩萨善能说法,能令狗鸣,如果,我当时在世的话,会叫做狗鸣菩萨,就差一点点,他是马比较大只一点,我是狗比较小只一点)。悲鸣垂泪。七日不食。故立此名。

  菩萨。具云菩提萨埵。此翻(中文叫做)觉有情(觉悟的有情)。菩提乃大觉(大觉就是佛,大觉悟的人)。即所求也(我们所求的就是希望能够大彻大悟)。萨埵乃有情。即所化也。实智悲并运(“实”:实在是,智跟悲同时下手,有缘的众生我们要用智慧,无缘的众生我们要用慈悲,上根利智以及恶劣的众生,两种人要智、悲并运。你对有缘的众生,你就不需要用慈悲,因为有缘的众生,他们就会入佛门,这个时候需要的是智慧,对无缘的众生:智慧,你跟他说法是没有用的,你就要用慈悲去感化他,道理讲不能的时候,没有办法,你就要有悲心,上根利智的人以及恶劣的人,上根利智的人他要进修佛道,你要下发大悲心提携他,然后用大智慧去度他,因为,他是上根利智。还有一种是很卑劣顽强的人,那没有办法,我们要观一切,用智慧去观照,一切法不可得相;缘起性空,然后,用悲怜悯他,他与佛无缘,所以,那是上根利智,劣根智的人,都要用两个字,智跟悲同时)。上求下化之人。此双约二利说(自利跟利他叫做二利。自利还有利他)。若单约自利(自己利益来讲)。虽已分证佛觉(“分证”:已经觉悟部分,像佛,分证就是部分,有一部分像佛的觉悟)。(但是)尚有情识未尽故(那就是微细的法执没有断)。若单约利他。广行善巧方便。觉悟一切有情故(你看!这个写得多么圆融,善巧方便,你看这四个字,这很不容易做到,善巧方便就是说你只要让对方能够入道,你用什么方法都可以,要善巧、要方便,有的人他不会度众生,他就觉得佛法很好,拼命地硬塞,硬叫对方接受,结果,对方抗拒,他又不高兴,然后说:你比我没有学佛的人更糟糕,因为,我不信佛,你就这样生气,所以,师父已经讲过了,我们要用耐性对缘份很浅薄的人,要用悲心,就是等待,要等待因缘,这个不能一下子就入道,需要时间的,你不要急,急也没有用,他不入道,你急也没有用,有许多的太太,她看她先生不学佛,她就会跑来师父这里一讲,一边讲就一边掉眼泪,女人的专利品就是掉眼泪,不信佛,师父!我怎么样救我的先生,叫他来信佛,我一定跟她回答一句话,一定,答案都是千篇一律,我一定跟她讲:你先救救你自己吧!先不要哭可以吗?你先救救你自己嘛!对不对?你自己的情执都没有办法断,执着那么深,你又没有办法感化对方,一直哭有什么用,你有心,可是,你没有那个能力,慢慢来嘛!对不对?也不急嘛!你很急也不一不定能够达到你的目标,佛法讲一个字就是“缘”,不可思议的“缘”,如果有一天你先生回光返照,在哪一天,你在听录音带的时候,突然,让他偷听到两句,告诉你,他比你更精进,我不骗你,比你更精进,不要急嘛!所以,我们度众生就是要随缘,像师父就是很随缘,他来,信徒来到这个地方,菩萨!你那里坐!啊!我要来参访慧律法师!师父在休息没有空。这样啊!不过,您很像,您很像。菩萨!你那里坐!我也不会跟他讲我很行,或者什么有的没有的,在哪里……,不会这样子,他来到这里,他不问法,我一定不会跟他讲,法是用求的,它不是你一直要讲给他听,不是这样子的,度众生也是这样子,这样保持一个我们的原则性,但是,亲朋好友有机会的话,有这个机会,我们从侧面慢慢说,慢慢说,也许这样可以,第一次见面来,有的人不是,有的法师,他第一次见面来,碰到你,(法师把抚尺一拍,“啪!”)业障相,就骂信徒说业障相,信徒吓一跳,我拜梁皇,我有交一万,怎么业障相,讲什么,他听不懂。奇怪!这是什么法师嘛!奇怪!动不动就骂人家业障相,这就是不懂得度众生,不懂得度众生,不要这样子,我就不会这样子,师父现在做到悟是我自己的事情,我展现出来的,对众生我都是平等,你从哪里来,不管他长得很丑、很漂亮,你从哪里来?来,我带你到厨房吃饭,来、来……,过来,过来,师父!不好意思!来这里让师父请,没有关系!你有供养,你看你有包一个红包,没关系!来,吃饭,来,师父!那没有包?没有包也可以吃。很喜欢跟我说笑,很好,一直讲,多可爱啊!我带到那边去的时候,问厨房的,我要来见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在哪里?刚才带来的那个就是,啊!那个就是哦!跑出来,啊!快点!快点!慧律法师,这就是、这就是,噢!跑出来好像在叫小鸡般,叫一大堆来,真糟糕!好像很惊讶!很糟糕!现在来就看一看,唉呀!法师!您比录影带还年轻、还庄严,您看起来好像以前比较胖。我说:不是,以前是因为水肿。噢!水肿!每一个人他看到师父,都很欢喜,我一定不会给他烦恼,一定给他很满意地回去,很满意地回去。结果,昨天,蔡老师来,他说:有一个桃园的信徒打电话来,桃园信徒对我有微词,打电话给蔡老师他太太,他说:慧律法师很大牌,每次打电话去,就被挡住,不请师父听,他们楼下不知在做啥?做在法师了,现在都很大牌,都叫他的徒弟随便应付一下,这样子。蔡老师跟他说:一个法师面对好几百万的众生,每通电话都接稳死,真的,我一支电话,挂这样就好:嗨!我就是师父(日语)(法师作打电话的动作)。每天讲电话就好,一天的电话,若叫师父要接,一天的电话,你马上昏倒,我骗你,看你多行,你都有用睡午觉,所以说,他不谅解师父的立场,这就没有办法,对不对?我不能满众生的愿,所以说,我已经尽心尽力要使每一个众生欢喜,还是没有办法圆满。今天,我在阿华那里,一个女信徒,走过去:“师父!我要供养佛像,你看是木头的比较好,还是那个铜的比较好?”我说:“木头的比较好”。她就推我一下:“你看!你看!人家慧律法师也说木头的比较好(法师不停地在做推的动作)”。当作兄弟般在推。奇怪!怎么这样。“你看、你看!法师也这样说” (法师不停地在做推的动作)。当作兄弟般在推,真糟糕!我是一直对她合掌,她是一直推我这里(前面肩部),又是女众才……,没办法!你又不能说:法师不能推。你跟她讲这样,她会生气,待会儿回去就惨了,我们又怕她诽谤,所以,她推我两次,推第三次,我躲这样(法师侧身躲过),没推到。她不知道这不是兄弟,所以,要觉悟一切有情,这不是很简单的事,你要千变万化、要冷静,又不能生气,还要有笑容,真的,怎么会这样?推一推说:我是看您英俊才推您。真糟!算她都是推英俊的法师,不是正信的)。

  造者制作。宗百部大乘广义(“宗”,刚刚已经讲过。集百部大乘的广义,大乘义很广,所以说,研究了《大乘起信论》,等于研究了一百部的论典,就是宗百部大乘的广义,集合了大乘的思想,那么广大的道理)。(所以)制作斯论(因此,制作《大乘起信论》)。以约该博(“约”就是简要。“该”就是包,包含了。“博”就是广。用最简要的来包含了广大的论典,百部的论典,这个博是指百部大乘的论典。博就是百部大乘的广义,约就是指《大乘起信论》。就是用这部《大乘起信论》简要的道理,就包含了百部的大乘广义,这个道理,这个意思就是这样子,因为,众生的根器太差,多的话,范围太多的话,劣根器的人很难入道,他一听那么多,如果释迦牟尼佛说: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一定要把三藏十二部经典全部看完。保证大家都不要修行,我也不用看,反正我也看不懂,也不可能看完,这样哪有希望,放弃,保证没有人要往生,对不对?一定是这样,众生的根器陋劣,三藏十二部经典看完才能往生,台湾省有几个?是不是这样?不可能的事,对不对?所以,众生闻多则烦,因此,我们研究一部论典就包括了很多义理的话,这样的话,可以适应很多众生的根器)。应机施化也。考造论之时(就是时代,考察,就是它的典故,考造论的时代)。依《摩诃摩耶经》(这个《摩诃摩耶经》,又称《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这两部经是一样的,意思是这部经是讲佛在临涅槃的时候,母子相见,又称《摩耶经》,在《大正藏》第十二册。那么,这部《摩诃摩耶经》的前半部是记述佛陀升忉利天,为他的母亲摩耶夫人说法,令她证初果,后半部是叙述佛陀游化诸国,后来在拘尸揭罗娑罗双树间入涅槃,这个摩耶夫人由天上降下,悲号恸绝,那时候佛陀开金棺,跟他的母亲诀别,经的最后是叙述佛陀授记法住以及法灭,佛法要住世多久,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有一万年,法就会灭,众生就没有福报,那时候地上刀兵都是……,那个时候地上长出来的草木都可以杀人,到我们人寿三十岁的时候,我们所走过去的没有芳香的草,在路旁所长出来的都是刺,都是刺的植物,你随便在路上跟人家冲突,拔起来就可以杀人,那个草就可以杀人,众生已经完全没有福报的时候,《摩诃摩耶经》就是讲这些末法的时候)云。如来灭后六百岁已。九十六种外道等。邪见竞兴。毁灭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马鸣(他还没有出生,六百年前,佛就已经预言,佛是无量劫以后的事情都知道)。善说法要。降伏一切诸外道辈。此菩萨乃如来预记之人(这是佛所授记的)。实内秘外现之士(内秘菩萨行,外现一般的身体)。造论乃在如来灭后。六百余年。二造论菩萨竟(造论菩萨,是马鸣菩萨)。

  甲三 翻译人时

  【真谛三藏译】

  (真谛三藏:499到569,这个人活71岁,摄论宗祖师。好,我这里有一些资料,师父简单念一念,真谛三藏的来源:真谛三藏是499到569,换句话说是五、六世纪间著名的译经出家人,译经僧:出家人,他是西北印度优禅尼国,这里的人,婆罗门种姓,就是他的出生是婆罗门。真谛三藏聪敏强记,就是记忆力非常的强。要做一个三藏的法师,没有相当的条件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要讲三藏,一藏都没有办法,一藏都看不完了,经藏你都看不完了,你还看什么侓跟论呢?对不对?辩才不竭,他当然是辩才不竭,通达三藏的人当然是辩才不竭,这还用说吗?对不对,辩才无碍,年纪轻的时候,这个真谛三藏游诸国,然后,服侍了诸师,就是服侍了很多的师父,参学了很多的师父,精研四韦六论,贯练三藏五部,简单讲就是他彻底地明了大乘的妙理,四韦六论是世俗谛,三藏五部是出世间,这个人是世间、出世间统统通达,真谛三藏这个人不得了,大乘的妙理他非常地清楚。南朝梁代中大同元年,西元546年,携带经典来到中国的南海,在太清二年就是西元548年,入建业,建业就是今天的南京,谒武帝,谒就是参访,武帝就是梁武帝,时值侯景之乱,那个时候碰到侯景之乱,乱:反叛、叛逆。(侯景之乱也要讲一讲:侯景这是一个人,我们这本后面也会讲到,侯景,南北朝朔方人,就是今天的陕西清涧县,侯景字万景,善骑射,侯景这个人很会骑马,射箭,初从,初就是刚开始,从乐朱荣,做定州的刺史,后归高欢,专制河南,就是治理河南,大统十三年就是西元547年,降伏了梁朝,为河南王,次年举兵反叛,攻破建康,太清三年就是西元549年,攻陷台城。梁武帝(梁武帝大家应该知道了,梁武帝跟达摩祖师碰面的时候说:朕造了这么多的寺庙,度了这么多的出家僧,有何功德?达摩祖师跟他讲:没有功德。然后,梁武帝就:送客!电影是这样演的。因为梁武帝他希望人家称赞他,因为,这个不是自性的功德。送客!就把达摩祖师赶走,所以,达摩祖师看一言不合,面壁九年)被逼饿死,也就是梁武帝死得很惨,是饿死的,被侯景危逼,逼得梁武帝没有饭吃,死在台城上面。台城,台高,皇帝巡视的地方,高处,全部被围起来,断粮,没有东西吃,活活地饿死。所以,梁武帝也是死得很惨。立简文帝,分兵破吴郡、会稽等地,烧杀掠夺,南朝文物尽遭破坏,后自立建国称汉帝,侯景自立为帝,自称为汉帝,后为陈霸先、王僧辩等讨平(事见《梁书》五十六,《南史》八十,侯景之乱)。我们中国人对这个多少研究一下。)所以,遂潜行南归,算了、算了,反正刚好碰到战乱,就逃、逃……,往南边一直走,辗转游历,经过今天的江苏、浙江,赣是指江西,闽就是福建、广州等地,就是真谛三藏也是游了不少,游了不少地方,而所到的地方就一直翻译不停,除了翻译以外,然后,撰疏就是写疏,就是注解,写注解来解释经论,自己翻译,翻译以后写注解,然后,解释这个经论,陈太建元年示寂,世寿七十一岁。从梁武帝末到陈太建元年,共翻译经论,这个传记64部278卷,现在仅存的30部,大都是佛教研究重要的典籍。四大翻译家,你们一定要了解:第一个鸠摩罗什,第二个玄奘大师,这两个你们都知道,第三个义净大师,第四个就是真谛三藏。学佛的人应该认识这四个,所有的经典,几乎都是他们四个翻译的,当然也有很多人,是其他人翻译的,但是,占的数量是有限,他翻译的方法跟学识,为我国佛教传译史上的泰斗,主要译作除了《转识论》、《大乘唯识论》等唯识论典外,另外有《金光明经》、《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律二十二明了论》、《中边分别论》、《十七地论》(《十七地论》是《瑜伽师地论》的别出本)、《俱舍论释》、《大乘起信论》等,其中以《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影响最大,此二论乃是南朝摄论学派,主要的理论根据,真谛三藏也因此被尊为摄论宗的祖师。)

  梵语波罗末陀(波罗末陀,他当然是印度人)。华言(中国话叫做)真谛。(这个三藏法师)契悟真如谛理(悟到真如的本性,是大彻大悟)。阐扬大乘奥义(奥就是深。弘扬大乘的深入道理)。西印度优禅尼国人(优禅尼国人就是中印度,在中印度,优禅尼国在摩揭陀国西南的古国的名字,也是以都城来命名,是古代印度优禅尼国的首都,就是中印度的地方。优禅尼国稍微介绍一下:《大唐西域记》卷十一:该国有六千余里,当然这是以前的计算,跟我们现在不太一样,不可能那么大,六千余里不得了,以前,可能里数是比较小一点,它的城围有三十余里,国家是六千余里;城围:城墙围起来,三十余里。居民殷盛就是很热忱,家室富饶,每一家都很富有,有寺庙数十所,就是僧伽蓝数十所,出家众三百余人。在优禅尼国,小乘、小乘都有,兼习大、小二乘,像我们台湾全部都是大乘,泰国全部都是小乘,佛的大弟子迦旃延,以及《楞严经》里面讲的,莲花色比丘尼,以及译经的三藏真谛,还有月婆首那,月婆首那是优禅尼国的太子,太子也出家,后面会讲到,都是优禅尼国的人。这个地方就是阿育王时代的卑提写村,阿育王还没有登五位的时候,曾经在这个地方当官,负责这个地方的行政,娶一个长者的女儿,阿育王生了两个儿子,“二子”就是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后来一个比丘,一个比丘尼,两个都出家,儿子女儿统统出家,也就是阿育王的两个子,就是一个儿子,一个女儿统统出家,这个二子出家,为锡兰佛教的开创,他的儿子叫做摩哂陀,他的女儿叫做伽密多,大家念一下,这是一个观念,优禅尼国这个地方稍微认识一下,西印度,因为算是接近中印度,所以,人家讲西印度的话,看你站在哪一个角度讲,西印度优禅尼国人,也就是接近摩竭陀国的西南边,摩竭陀国是在中印度,所以,它偏于西部)。性天高朗(“高朗”就是明亮的意思。天性就是很明亮)。气宇澄明(气宇就是他的气概,有男子气概,有度量的人,眼睛很大,我们以前看过眼睛很小的人,大部分器量都很小,所以,这个器量很大,大概眼睛也很大,也许。气宇澄明,澄是清澄,明就是明亮,很清澄、很明亮)。风神(风神就是所谓他的格调,我们讲的风度。风度怎么样?)超拔(超就是超俗,拔叫做拔群。超俗拔群就是超出众人之上,而无可相比:超拔,风神超拔,简单讲就是他的态度、格调,就像我们现在讲的风度翩翩,而且他的神韵,风格、神韵超俗拔群)。博览群藏。而于大乘。偏洞深远(“洞”就是透彻,特别,偏就是特别。特别的透彻,特别的深远)。游历诸国。(真谛三藏)随机利见(“机”就是众生。“利见”就是利益众生之见,随一切众生的根器,然后,强化他的正知正见。利见就是能够知见,自己本身有智慧,而且又可以利益众生的见地)。于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入华(公元548年来到中国)。(来到中国)与瞿昙及多(就是跟一个侍者。瞿昙及多)侍从(就是真谛三藏是师父,瞿昙及多侍从是他的徒弟,就是跟随在旁边一个侍从)。并(“并”就是一起)送苏合(“苏合”:即苏合香。苏合香是一种供佛的香,苏合就是供佛的香。以及)佛像来朝(来到中国。“朝”我们是讲朝贡,来供养我们中国)。至未经旬(“至”就是到达。“未”就是尚未。“经旬”就是十天。到达、来到中国还不到十天)。便值侯景侵扰(碰到侯景之乱,没有福报的人,每次都遇到战乱,没有福报的人,战乱是很痛苦的,在大陆或者是……,以前经过战乱,越战的人,南韩、北韩都知道战争是很残酷的,是很残酷的)。迨(等到)承圣三年(“承圣三年”是梁元帝,公元554年)九月十日。与慧显智恺昙振慧旻等。并黄钺大将军太保萧公勃(“萧公勃”就是萧勃。太保是古代的官名,是三公之一,位置仅次于太傅,太保很大了。跟这些黄鉞大将军以及太保萧勃,那个太保不是我们现在的小太保,不是这个意思)。于衡州(衡州就是今天的广东省的英德县西边75里的地方)建兴寺所译(一起翻译的)。沙门智恺笔受(智恺:518到568,这个人活了51岁,这个智恺要稍微简单讲一下:智恺:518到568,这个人活了51岁,南朝陈代,陈代僧就是陈代出家人,俗姓曹,籍贯不详,陈天嘉四年,就是公元563年,在广州的制旨寺,礼请真谛三藏翻译《摄大乘论以及翻论,以及《释论》,这个智恺自任笔受之职,就是他翻译,拿笔记起来,他讲,然后记起来,未久:没有经过多久,又帮助翻译《俱舍论》,智恺法师又作两论的疏,《摄大乘论》的疏,就是注解,以及《俱舍论》的注解,尔后颇受真谛的器视,器视就是很器重他,当真谛翻译《大乘起信论》,以及《侓二十二明了论》的时候,斯,就是智恺,皆任笔受的职务,光大二年在智慧寺讲说《俱舍论》,《俱舍论》还没讲完就死了,世寿51岁,生命很短,51岁就走了,讲《俱舍论》还没讲完就走了,我这《楞严经》也不晓得讲得完讲不完。所以,法师什么时候要走都不知道,世事无常,51岁。著有《摄大乘论疏》八卷,《俱舍论疏》五十三卷。好!再看沙门智恺笔受)。月婆首那(优禅尼国王子,王子出家,月婆首那就是刚刚讲的优禅尼国,刚刚我们讲的西印度的优禅尼国人,月婆首那就是那个国家的太子,所以,那个出家都是很了不起,太子,不是没有饭吃才出家,)等译语。并翻论旨玄文(就是这个论的宗旨以及玄文就是深奥的地方)二十卷(翻这个论的宗旨,而且深奥的地方,总共翻了二十卷)。马鸣冲旨。更曜于时(“冲”就是说把马鸣的精神,冲就是向上,把这个宗旨更向上一层,冲满了水,冲:往上,使马鸣菩萨所讲的道理,“更曜于时”,“曜”就是光明照耀)。邪见之流。伏从正化。

  本论前后二译(第一个是真谛三藏翻译的,本论就是《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论》有两种翻译本,一个是真谛三藏所翻译的)。(另外)一(个是)于阗国沙门(“于阗国”在新疆的西部,这是西域的古国名,位于新疆西部,也就是今天的和阗国。沙门)实叉难陀。此云喜学(实叉难陀中国话叫做喜学,很欢喜地学习,这个实叉难陀,我们这里有一点资料,念一念让大家更加了解:实叉难陀,652到710,这个人活了59岁,实叉难陀翻译成中文叫做学喜,学习喜欢或者是喜欢学习,实叉难陀是唐代译经三藏,就是通达三藏,于阗是新疆和阗人,实叉难陀通达大、小乘人,通达大、小二乘的一个法师,旁通异学:就是还有其他的,他都有学到,证圣元年就是公元695年,持梵本《华严经》到洛阳,奉武则天的命令跟菩提流支、义净三藏法师,在东都的大内大遍空寺共同翻译成汉文,也就是新翻译的《华严经八十卷》,我们现在所研究的《八十华严》,就是实叉难陀这个人翻译的,此外,另译 《大乘入楞伽经》,《楞伽经》深,佛陀在楞伽山讲的,对大慧菩萨所讲的,《文殊授记经》共19部107卷,长安四年也就是公元705年归国,后经再三地迎请,在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再度来到中国,皇帝亲自迎请在郊外,就是走出去几步就把他迎请过来,未几罹疾就是患病,没有经过多久得了病,景云元年,十月示寂,十月就往生,世寿59岁,荼毘后,荼毘就是火化以后,其舌不坏,实叉难陀跟鸠摩罗什,两个人火化以后舌根不坏,这个不得了,可见做一个高僧大德,通过三藏要真的有功夫,像我们这个哪能舌根不坏,开玩笑,一烧下去,一无所有,不可能!一无所有,门人悲智等,就是悲智比丘,把他的灵骨以及舌根,送回到他原来的地方,于阗国就是新疆省的地方,起塔供养,所以,我们现在去的话,可能还可以看到实叉难陀的塔,后人并在荼毘的地方,建立七重塔,称为华严三藏塔,华严三藏是指实叉难陀,实叉难陀这个人也是不得了,怎么会那么伟大呢!听起来好像我们没什么用,怎么大家都这么行,舌根不坏,喜学,诸位看!)。大周圣历三年(公元692年)十月八日。于东都(“东都”:河南的洛阳)佛授记寺(唐代武则天的时候,白马寺的主人、住持叫做怀义法师所建,来华的三藏法师就是从印度来到中国的三藏法师,大部分的人都住在这个地方翻译经典,所以,佛授记寺是翻译的场所,翻译的地方,那个时候都是用国库,所以,这个佛授记寺,你不能不了解,不得不了解一下,你不了解的话,不行,佛授记寺:专门有印度的法师来到这个地方住下来,住下来的时候开始翻译,统统在这个地方,大部份的印度人,通达三藏的法师都在这个地方)译。沙门复礼笔受(也要了解一下复礼大师:复礼大师,唐代的出家人,京兆人就是陕西人,俗姓皇甫,生年不详,复礼大师年少就出家,住在大兴善寺,曾随地婆诃罗、实叉难陀等译出经典,高宗永隆二年,公元681年,有一个太子文学,太子文学是官名,唐代管理经典的官吏叫做权无二,这个名字也是很奇怪,这个人对佛教提出二十条质疑、疑问,复礼大师就这个写了《十门辩惑论》来答覆他,这个权无二遂折服,所以,做一个法师,你要折服人家很不容易,不要人家一问你就静默,睁大眼睛一直看,你怎么这样问,他说:你怎么无法回答。所以,复礼大师也是辩才无碍,纵横无碍,对不对?后来,这个权无二作为复礼大师的弟子。另著有《真妄颂》,论真心跟妄心的关系,并征求当时候,这些大法师的回答。复礼笔受,就是复礼大师笔受)。今行前译(“行”就更遵照。现在遵照前(前译就是真谛三藏所翻译的,不是遵照后译,后译是实叉难陀翻译的)真谛三藏翻译的来研究这本译本,不按照实叉难陀所翻译的译本就是今行前译)。三翻译人时竟。(上面是半介绍性的,对历史渊源、译论的人了解一下,不错。有的人说不喜欢研究这一段,不行,不研究这一段,你不晓得历史的渊源是什么,虽然,师父有念得稍微快一点,但是,大家至少有一个观念,了解人家的伟大是什么,给大家一个警惕、一个鼓励作用)

  甲四 归敬述意(归敬就是先尊敬三宝,然后为什么要造论,归敬就是“归敬三宝”,述意就是说我为什么“后述造论意”)

  二 a乙先 归敬三宝 b 后 述造论意

  a乙先 归敬三宝

  【(造论的人)归命尽十方(你要造论,先归依十方诸佛,尽十方的三宝)。最胜业遍知(最殊胜的三业的一个正遍知,这是指佛宝,先归依佛宝。最胜业,这个“业”就是指三业,身、口、意业最殊胜的,哪一种人呢?正遍(遍:biān)知就是佛,最胜业遍知,这是指佛宝)。色无碍自在(是指佛的身业最胜,)。救世大悲者(是指佛的口业最胜。他对色法一切无碍,就是指这个色身,身业千变万化,救世大悲者,你要救世,你就要说法,那就是口业最胜,意业,当然是无形的,所以,他就是在身业以及口业里面显现,所以,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这是指归依佛宝)。(底下是法宝)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这个是指法宝)。如实修行等(这个是指僧宝。及彼身体相,这个“彼”字也就是指诸佛,指佛身体相,这个“身”:诸佛以法为身,诸佛菩萨以这个法、这个真理来当作身,不是我们一般以父母所生的色身为身,诸佛以法,就是以真理,简单讲就是智慧,法的显现就是智慧,有形的叫做慈悲,无形的叫做般若。“及彼身体相”,“体”是指我们真如,相是我们无量的体相。“法性真如海”,这个就是解释上面那个“体”字,“体”是什么意思?体就是法性真如海,“相”呢?相就是底下,无量功德藏。“法性真如海”是解释佛的体,“无量功德藏”是解释佛的体相。“法性真如海”法性空一切法,真如海就是无所不在,广大无比;“无量功德藏”就是说虽然是空一切法,但是,具足了无量的功德藏。“如实”就是以不生灭的心,见道无为的心去修行,这是专指初地菩萨以上的修行,才能称为如实修行,如果,不是初地以上见无为的真如,不能称为如实修行。“如”:自性清净心之真实,不是相似境,是真实境,真实境就是所悟的跟诸佛一样叫做如实。“如实修行等”,这句是指归依僧宝,等智(等智:从初地到十地,“等”就表示说从初地的如实修行境,无为的真如自性开始算起,到十地菩萨都离不开如实修行,所以,这个“等”字因为没有办法一地一地的列出来,干脆写一个“等”字就包括了十地菩萨,“等”包括从初地到十地,就不必再多说明)。如实修行等”,修什么?修两种智慧,第一个修正体智,也就是所谓的修根本智,第二,修后得智。根本智专指空,后得智专指有,也就是所谓的如实修行,离不开这两种智慧,正体智也就是所谓的根本智,后得智也就是所谓的妙有。好!再简单地念一遍:“归命尽十方”,要造这部论先归依,“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先归依佛宝,这三句是指佛宝,最殊胜的三业,一个正遍知者,他的色就是所谓的身业无碍自在,辩才无碍,口业最殊胜,所以,他是个救世的大悲者。底下三句是法宝:“及彼身体相”,这个“彼”字是指诸佛。“身”:诸佛以法为身,我们常常讲:法身、法身。“体”、“相”:用下面两句解释体跟相,“体”就是真如体,“相”就是无量功德藏。“法性真如海”,这句是解释诸佛的体。“无量功德藏”是解释诸佛的相。“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这是归依法宝。“如实修行等”,这是指归依三宝,归敬三宝,僧宝。“如实”是指入于真如的无为,从实地菩萨到十地菩萨所修行的,修两种智,正体智也就是根本智,以及后得智,等是指初地到十地,统统是修这个,只是说力量的强跟弱而已)。】

  将造斯论(预备要造《大乘起信论》)。先归三宝(先归敬三宝)。具有三意(具有三种意义)。一为荷恩故(“荷”就是承受,荷担如来的家业就是承受,因为承受了恩)。若无佛说。法无由起(没有佛来说法,法没有一个源头,没有一个开始)。若无有法(没有这个法)。解无从生(我们也无法去解它。无佛,法无有起,无法,解无从生,我们没有办法解悟)。若无僧传(僧宝来传)。闻无所自(你要听经闻法就困难)。由荷三恩(因为承受了这三种的恩德,所谓三宝的恩)。方成慧悟(才成一个有智慧、觉悟的人)。今传此法。理宜致敬(现在要传这个法,我们应当致敬,对三宝致敬)。二求加被故。浊恶世中。传化不易(要传达佛法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智慧不够也没有办法,智慧够了,众生不接受也没有办法,所以,传化这个佛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娑婆世界,碰到了三宝,那是千幸万幸)。若不仰请三宝。威力加被。难以自利利人。故应致敬。三令生信故。如率已造论(“率已”也就是说草率,轻易而不慎重。如果,轻易而不慎重造这个论)。恐人不信(恐怕人会不相信,因为,你随随便便造论)。要归三宝。法有所宗(“宗”就是依循。法有所依循)。庶使论义(希望使《起信论》这个道理)。印契佛心(符合佛的意思、符合佛的心)。易启信从(容易开启信心及依从)。故应致敬(如果,一个出家人他见佛就顶礼,见到长老就顶礼,那么,他就会做模范给在家居士看,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僧宝,都是对三宝、对佛宝这么恭敬,他就有一个模范,无形当中他就会感化众生,让众生对三宝起信心,一样的道理,所以,这个归敬是很重要的工作)。

  归命。表能归之心。尽十方。即所归分际(“分际”就是境界,它的境界到哪里?到十方。它的界限到哪里?也就是十方。表示一切三宝,十方的三宝统统归命)。最胜下七句。举三宝德。归命有二释。一归向义。(我们的)命谓命根。乃六根之总(眼、耳、鼻、舌、身、意总合叫做命根)。一身之要(最重要的)。万生所重(万就是一切,生就是众生,一切众生所最贵重的就是他的生命,没有命就什么都不用谈,对不对?所以,杀生的罪最重就是这样子,你去杀一个人,你要判死刑,你去强暴一个女孩子,你只要不杀死她,不会判死刑,五戒里面,杀、盗、淫、妄、酒,你看看!你去偷人家的东西也不会判死刑,强暴女孩子,他也不会判死刑,除非你再杀死她,对不对?你打妄语,你不影响法律的话,打妄语那也不是很重的罪,喝酒只是说害了自己的身体,所以,你怎么讲就是杀生的罪最重,你怎么讲,没有命就什么都不必谈,要是没有这个色身,你怎么学佛呢?所以,断了众生的生命就等于断了他的一切,所以,列为第一个根本重戒就是这样:杀生)。莫此为先。今举之以奉三尊(我们说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是不是?)。表信敬之极也(以春三尊,所以,归向的意思就是这样子,归向的意思,用我们的生命侍奉三宝)。(第)二(归命有第二种意思,就是)还源义(前面第一个是指外在的,第二个是指自性的,不一样。“还源”,就是回到本来的根源,你只要往内回光返照就是归命自性三宝)。众生六根。从一心起。而背本逐末(违背了根本的觉悟、悟性。“逐末”:追逐五欲六尘)。奔驰六尘(上面)。今举命则总摄诸根(讲到一个命字,举出一个命字,那就是包括了六根)。还归其本源一心。一心。即自性三宝也。

  尽十方。即极尽十方法界之分量。所有帝网刹中之无尽三宝也(“帝网”:就是所谓的事事无碍, 这个帝网,从以前到现在,都专门指华严的思想,我们这里有一点点资料:帝网又叫做因陀罗网,为帝释天的宝网,乃是庄严帝释天宫的网,网的一一结附宝珠,皆附宝珠,其数无量,你就把它观想,我们这四个角落用一条绳子,就像网球的网一样,把它倒吊起来,然后,每一个结都挂一个珠,那个珠可以反光,一颗珠就可以映现无量的珠,每一颗都是这样,一颗珠就是具足一切,但是,又分得很开,若说一珠就是无量珠,也对,无量珠说它是一珠,也对,而且,珠珠分开,所以,这叫做事事无碍,一一宝珠皆映现他一切宝珠的影,就是这样子,又一一影中也皆映现自他一切宝珠之影,每一个宝珠都映现自己以及他人宝珠的影像,那么每一个影像中,也都是映现出自己以及一切宝珠的影,如是宝珠无限交错反映,就是这样子,重重的影现,互显互隐,有的显现,有的隐,重重无尽,《华严经》以因陀罗网譬喻诸法之一、多相即相入,相即相入,重重无尽,一跟多同时都具足,若依境界而言,称为因陀罗网境,依定而言,叫做因陀罗网定,依土而言,叫做因陀罗网土,此皆为显示事事无碍圆融的法门,所以,这个帝网就是这个意思)。

  最胜业遍知三句。归佛宝也(三句是指底下“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这三句。这是指先归依佛宝)。佛以三轮应物(三轮就是身、口、意,指身轮、口轮、意轮)。业。即身口意三轮业用。(佛当然是三轮,身、口、意)皆最殊胜。显非应化身。乃从法垂报(是从法)之身(依慈悲心,这个“垂”字本意是自上施予下,上:从上面布施给底下就是垂。施:施予,施舍底下,现在的意思是说慈悲,然后变化,慈悲变化这个色身来普度众生,从法身慈悲化为报身,或者是应化身,来普度众生)。不云法身者。以法身人法宝摄故(法身是无相入法宝,所以,在这里不讲法身)。遍知。意业最胜也(因为是正遍、正遍知)。凡夫妄知。外道邪知。二乘偏知。菩萨分知。唯佛(是)遍知。以真智证理(用真正的大智慧证得我们原本具足的无生之理)。理无不彻(这个道理没有不显现出来的)。以俗智鉴机(“鉴”就是判断,判断力叫做鉴,拿来鉴定看看)。机无不宜(根机没有一个不适合)。乃至缘起差别等(种种的差别相)。无不尽知。故云遍知也。

  色无碍自在。(什么叫做“色无碍自在”?)身业最胜也。如来色身。自在无碍。乃有多端(“多端”就是多种)。(哪几种呢?讲到佛的色身)今略辨四种。一(、)大(身)小(身)无碍。(六根的)一一根皆遍法界。而不坏诸根之性。又不杂诸根之相(一根的能力就周遍法界,但是又不坏诸根之性)。二(、)互用无碍。一根能作诸根用。诸根能作一根用。自在相作。而不相碍(一切的相都不罣碍)。三(、佛的色身是)理事无碍。现色炳然(“炳bǐng”是显著的意思,俗家人名这个“炳”字,可能也是很多,像李炳南老居士,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在家的大德)。而不碍举体性空(现象一直起来,但是,当体就是空性)。妙理湛然(道理是很光明的)。而不碍业用无方(虽是空性,妙理湛然,清清楚楚空性的道理,全体就是空,但是,不妨碍它的业用,“无方”就是没有一个定向,哪里都不受到限制,“无方”就是遍十方,如果有方的话,你到东方去,南方就不能来,你到南方来,北方就不能去,“无方”就是没有固定的方向,哪里都可以去,这意思是君子不器,没有什么两样)。下文(底下)云。色即智(这个是对众生来说的话,众生色就是障,色就是现象,色身也是一种现象,外境也是一种色法,我们一切现象皆是我们的牢狱,可是,诸佛菩萨一切现象皆是我们的智慧,就差这么多,只要我们能够把一切事相融归到我们自性清净心,以我们自性清净心散发出来的智慧,色法就会无碍,我们这个色对众生来讲是障道,看什么,看什么都不顺眼,看什么,看什么就是牢骚抱怨,释迦牟尼佛的胸量,他看什么,他都是以慈悲心去关怀,像佛经典里面记载的:一个媳妇很泼辣,公公、婆婆拿她一点办法都没有,佛就去度她,这个媳妇,如果对她家人来讲的话,是一种痛苦、一种负担,一种没有办法讲道理,碰到的那个,你实在是拿她一点办法都没有,佛不一样,佛认为一切境界都是修福的机会,有因缘他就造福人群,没有因缘,随缘,所以,他的智慧就充满着一种悲心,我们的智慧充满着我执,所以,就变成世智辩聪,我们的智慧充满着我相,我相:我很用功、我很执著、我怎么样持咒、我怎么样念佛、我怎么样对,你们统统不对,所以,我们透过无明所讲出来的,虽然讲智慧,其实那是一种世智辩聪,我们讲智慧,实在是高估了自己,根本没有所谓的智慧,智是平等相,智慧是平等相,我们哪里有真正的智慧,讲了二、三句话,统统别人不对,我们统统对,哪里有真的平等相,没有!)。说名智身等(说明智身,所以,佛很伟大,色法一切无碍)。四(、)应机无碍。一身不分而普现(一切众生,他可以不必分身,色身就是:你看他,他就在前面,可是,无量的虚空,都有佛的化身)。多机(“多机”就是多种众生)齐应(“齐应”就是同时。同时应现在他前面)而无乖(“无乖”就是不会互相违逆)。在彼不碍此。在此不碍彼。故云色无碍自在。

  救世大悲(你要救度众生,你就是要运用口才,去救度众生,口才我们统统有,每一个统统有,只是我们发挥的口才是建立在我见里面,学佛的也是一样,不到证阿罗汉果,我执不断,讲出来的话还是我执,主观意识太重,不断法执的人,太爱自己所修的法,修密宗的人说三业最清净,即身成佛,我修密修了四、五年,是不是?修禅宗的人说:即刻开悟,即心即佛,以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是本来面目,修净土的人说带业往生,所以,就会产生宗教的狂热分子,攻击别人,然后认为自己所修的是最殊胜,人一定会在生命当中迷糊一阵子,我这句话你要冷静,当我们一个人修净土法门修一修,他觉得很平淡的时候,他就会搞一搞密宗,自己买一个铃杵……(法师做摇的铃杵样子),我们很了解,我也买过,我总共灌了十几个顶,持咒持了算百万遍,开过顶的,吉祥草都透过顶部,我到现在还是恢复念佛,因为,他那个感应力很强,会很吸引人家,我们虽然有正见,但是受不起诱惑的时候,一下子就栽进去了,以为自己很有修行,就是这样子,人在一生当中他在迷糊的时候,他会觉得很聪明,禅宗也是这样子,当他去打一次禅七的时候,他觉得心很法喜,可是,他忘记了他还是凡夫,参禅、参禅的时候我们悟道:即心即佛,内心里面就产生一种观念:我就是佛,我今生今世死了以后,就可以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我的生命,但事实不然,他忘记了他是凡夫,所以,参禅到最后会变成我慢,会无慢,生大我慢,什么都不在意,抽烟、喝酒、打牌,他认为那是无所罣碍的事情,参到最后戒也不持,什么都没有,他什么都开缘,他什么都是无所住,所以说,我们人的一生里面,他一定要迷糊过一阵子,成熟的代价就是不成熟,一定的道理,当一个人在迷惑的时候,你怎么跟他讲,他会认为你是啰嗦的,你很无聊,我现在念咒念得那么好,你认为你修密宗不好,他参禅参得……,参禅参得好,念佛才念得定,对不对?他内心里面就是这样想,参了以后,他不会念佛,参禅的人不会念佛,然后,他内心里面充满着喜悦,噢!原来的本来面目,他不晓得悟离了生死还十万八千里,他不晓得。所以,像我活到41岁的人,我们什么都体会得出来,所以,我们如果看到众生,现在很着迷某一种法门的时候,我跟他讲:还早得很,因为,他年龄还不够,体会得还不是很深,他现在认为他这样最好,他认为刹那的喜悦,以为是永恒的方向,错就是错在这个地方,修这个法门喜悦的时候,他以为这就是了生死。我告诉你,再重复地告诉你:离开念佛法门,你要了生死out,零,一个都没有,不相信!你试试看!看你临命终自在,还是念佛的人自在,you can try and test.你敢试试看吗?)。(所以,我们要救世大悲)口业最胜也(但透过凡夫没有平等、没有般若智慧,所讲出来的话一样是无明)。世谓世间。乃三种世间中之有情世间也。即所救之机。大悲为能救之心(大悲就是我们能救的心)。拣非生缘悲(这个“生缘悲”就是声闻、缘觉、菩萨,权教菩萨的慈悲)。法缘悲(整句来讲就是生缘慈悲、法缘慈悲、无缘大悲,这样讲才是整句的意思。我们现在少一个慈,应该讲生缘慈悲、法缘慈悲、无缘大慈悲,法缘慈悲是二乘人以及初地菩萨所修的)。由无缘大悲(无缘大悲就是佛。我们来解释一下:《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将慈、悲赅摄在四无量心中,而分别称为慈无量与悲无量,另据《大智度论》卷四十:《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等记载慈悲有三种,第一个生缘慈悲,又作有情缘慈、众生缘慈,也就是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此乃凡夫之慈悲。然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最初的慈悲,也是属于此种,所以,也称为小悲;第二叫做法缘慈悲,指开悟诸法乃无我之真理所起的慈悲,系无学:无常阿罗汉,指二乘以及初地以上菩萨的慈悲,又称为中悲;第三叫做无缘慈悲,是远离差别的见解,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的慈悲,这个是佛独具的大悲,不是凡夫、二乘等所能起的,所以,特称为大慈大悲。所以,由无缘大悲)内熏。说法度生。因众生根性不一。故如来巧说不同。大小顿渐(大乘、小乘、顿教、渐教,)。偏圆显密(“偏”就是偏空,是指二乘。圆就是圆满,就是指大乘。显教以及密教)。无非随机利导。对症施方。佛说一切法。一一皆从大悲心中流出。故曰救世大悲。

  者字(是)指人。即上三轮最胜之佛。佛德无量。难以尽举。略举三业。以表所归也。

  及彼身体相三句。归敬法宝也。及者并及。言不但归佛。亦归于法也。法宝有四。谓教理行果(如果你每个字加一个“法”,可能比较更清楚,你讲教理行果,有时候念一念,不晓得在念什么,教理行果是指法宝,三宝里面的法宝,教法、理法、行法、果法)。今但归果理(归于果法以及理法两个)。彼即指佛。约彼佛身。而明法宝(佛的身来说明法宝)。是果法也。又约身之体相(体相是空性)。是理法也。及之云者。显佛与法。(佛跟法)是非一义(它不能讲一个,佛是觉悟的人,法是永恒的真理)。彼身体相。显佛与法。是非异义(也不能说不同,法由佛悟,悟的人也就是符合这个法,所以,佛就是法,也不能有什么差别)。法即佛之体相。佛之体相即法(也就是智慧之相,佛的体相即法,所以,法就是佛的体相,佛的体相就是法)。诸佛以法为身。体相二大属法宝摄(体相二大是属于法宝)。用大即前三轮不思议业用(身、口、意不可思议的业用)。以用大全依体相(全部依照这个体相)。故云及彼身体相也(三轮不可思议的业用,所以,是体大、相大、用大。)。

  法性真如海。此句释上体字。谓真如法性。即法身真体(我们常常讲法身、报身、应身,法身的真体)。又不特与佛为体(“不特”就是不只是,不只是以佛为体)。亦通与一切法为性(佛为体是真体,法身的真体,一切法也是法身的真体,法身的真体也是贯通一切法)。论云。在众生数中。名为佛性(众生就是有情,在有情的角度来讲,它叫做佛性)。在非众生数中(也就是非有情)。(非有情来讲)名为法性(所以,佛性、法性,本来无二性)。法性即诸法实性。真如者。无遣(无所遣)曰真(无所遣,无遣曰真。什么叫做遣?无所遣,如果是加一个字就更清楚,加一个“所”字,无所遣叫做真)。无立曰如(无所立叫做如。这个讲得实在太好了,我们要解释真如,真则无所遣,你要遣什么,本性,本来就是无一法不是真的,你要除掉什么,除就是舍的意思,无所舍,无所立,无立叫做如,一法不立,你立什么,一切法都是缘起自性本空的东西,无所遣,本性你要遣什么东西,遣贪、瞋、痴吗?本性本来就没有贪、瞋、痴的东西,是你自己幻化出来的一种错误的执着,你遣除贪、瞋、痴,那个遣的东西你还是遣,还是一种烦恼,法要悟,悟才能入,放下就是了,我今天,我贪心,我除掉贪心,我慢慢地除掉贪心,你除、除…,还是不尽,你怎么除还是不尽,对不对?有无量的过患,今天有,今天除一点,明天有,明天再除一点,除一点,那是有形东西,才能慢慢地这样除,空性的东西,烦恼本来就没有你除什么,放下,这一念放下就ok了,你要除什么,)。下文云。此真如体。无有可遣(这个真如的自体,本来就没有什么可遣的东西,我们的佛性,你要遣什么)。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师父不是讲过吗?见处即真。师父!奇怪!我见了老半天怎么不真?烦恼盖住了怎么会真?我们没有真,我们都是扭曲,扭曲了,变相,把一件事情透过无明都会变相,变相,所以,你看众生,你也不必觉得很奇怪,众生哪一个不造口业,讲了是是非非很正常,这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有的众生来讲:慧律法师!你们出家人怎样、怎样,我说:你讲得太好了,我们确实做得不好,麻烦你来剃度出家做榜样给我们学习。噢!我不敢!众生就是这样子,你要叫他批评的话,他可以从早上讲到明天,你要叫他说你来剃度出家,他马上打退堂鼓,你来弘法嘛!对不对?你来做模范给我们学习,就是这样子,众生相就是这样子。问:云何无量劫来做众生?为什么无量亿劫来都是做众生?都是看人家的过失,对不对?那张嘴巴从来没有清净过,云何扮演诸佛菩萨?很简单!回光返照,什么都是自己过失,噢!我不对!对,别人好,我不对,回光返照,烦恼慢慢、慢慢地减轻,那就是作佛,所以,一个是出去,一个是进来,你出去你就永远六道轮回,进来的话,自性就是佛,一念觉观就是本来的面目,对不对?就是这样子)。(所以说)以一切法皆同如故(一切法悉皆真如,所以,大彻大悟的人,他没有所谓的假,因为,他所见的都是用清净心在看,这个真就是清净的东西,他从来不仇视任何一个人,你叫一个大彻大悟的人,叫他恨一个人,不可能的事情,叫他去嫉妒一个人,他去贪、瞋、痴,去追求这个境界,那不可能!话说回来,你叫凡夫不发脾气,叫他不执着,那也不可能,不讲人家坏话也不可能,同样都是不可能(法师笑),就是这样子,因此,在一个年纪大了,修行久了,你就不会为一切境界而困扰,因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底下这句讲得很好:)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名为真如(我们应该了解一切法自性本空,不可说:不可用语言去说,不可以用分别心去执着,是不是?名为真如,这就是真如)。又真则不变。如则不异。恒随染净之缘(永远随着染净之因缘)。遍与染净诸法为性(遍一切的染净诸法为性)。虽随缘而不变。虽不变恒随缘(噢!要做到这个实在是太不容易了,太不容易了,众生你要叫他随缘不变这个是谈何容易,谈何容易,他怎么能够随缘。啊!随缘!众生,你跟他讲二、三句话,你就要听他的,你听他的叫做随缘,你不听他的,就不能随缘,不听他的,他就揍你(法师笑),他怎么能随缘呢?诸佛菩萨就是如如不动,你听他、不听他的,他就是如此,所以,我告诉你,就像我以前,没有学佛以前就是这样,我学佛以后,我的讲话就讲得很圆融,我到最后一定讲一句话,我跟任何一个众生讲话,一定讲一句话,我说:我只提供你意见跟参考,过去,有前车之鉴就是这么如此,你有权利选择你自己对跟错,我没有强迫你的力量,你自己好好地考虑。虽然,我们要他好,但是,由他自己去抉择,所以,会讲话的人就是这样子,我学了好几十年,才学这句话,真的,不会讲话的人:你一定要听我的,你就是要遵照我的,不然,你会死得很惨。笨蛋,讲这种话,(法师笑着说)你想改变对方吗?不可能的事情。我不会,我今天讲话,我不会这样子,不会落入人家把柄,我说:听,不听,抉择在于你,我做师父的人,我有权利告诉你是非、善恶、对错,因为有前车之鉴,但是选择掌握生命还是在于你自己,在于你自己,你自己选择,所以,我告诉你,讲话是一个很高超的艺术,否则的话,你要讲到说是随缘很难,很难。两个女孩子讲一讲:喂!我们去看电影好,还是去ktv好,去唱歌好。两个都想改变对方,到第三个:唉呀!干脆我们去听讲经好了。你有病啊!不去唱歌,你听什么讲经。在这个世界上,要改变一个人,要做到随缘,这是很难、很难……,记住!随缘两个字,就是喜悦,你懂吗?就是喜悦的心境才做到随缘,喜悦是生命的本质,随缘就是接近大彻大悟的人才能做得到,喜悦是生命的本质:随缘。我随缘就是说不在因缘里面取舍,那就是喜悦,晕是谈何容易,我们一般人会讲,做不到。我们到最后没有办法随缘,到最后就是:罢,罢了!我们现在到最后不是叫做随缘,都是这样:你去死吧!改变不了他,气死了,你去死吧!随缘,开玩笑!不可能!除了佛以外,能做到这种随缘,我们没有办法随缘而不变。所以,不变也恒随缘)。故喻如海。因风起诸浪。湿性无有变(你怎么变化,海水的湿性,还是永远是湿性)。无变之性。不碍浪起(浪起得再高的话,水还是湿性,这就能够真的随缘)。又真如具德如海(我们这个真如就像大海一样,所以,具德就是所谓的慈、悲、喜、舍,这个德行就像大海一样)。华严云(《华严经》里面说)。譬如深大海。珍宝不可尽。于中悉显现。众生之形类。甚深因缘海。功德宝无尽。清净法身中。无像而不现(《华严经》里面说:譬如深大海,很深的大海,意思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怎么样?珍宝不可尽,如果你开悟到自性的功夫,哇!那不得了,你无量亿劫来一句话就解决了,所以说,人家讲:我于忍和尚前,闻一句法,一切尽舍,回到自己的常住,闲来无事,禅宗里面多么洒脱,我到忍和尚那个地方,我听到一句法,回来以后,就什么事情都没有,我们是听了三年,回来是什么事情都有,就差很多,无量的功德藏就是显现不出来,没有开发自性,没有开发自性就会落入意识的观念里面,我执、我见就是一直充满着痛苦。所以,我们的修行叫做浪费生命,就是这样子,拼命地浪费生命,每天都在用功,整天拜八十八佛,早课、晚课都没有缺席,等一下挑菜挑一挑,又跟人家吵架,实在很糟糕!光是挑菜而已,就跟人家吵架,你看多严重,连带个便当就跟人家大声嚷嚷,你看这怎么修行?修行就是这样,所以,在因缘法里面所得到的就是会变化,情绪就变化,不在因缘法里面,就穷劫不坏,不在因缘法里面,放下因缘就是不在因缘法里面,对不对?当下你就超越它,穷劫不坏的东西,对不对?若论佛法一切现成,每样都是现成的,随手拈来都是大智慧,不会用,卡死在那里。师父!我这便当要带大的,还是带小的好,没关系!爱吃大的,带大的,爱吃小的,带小的。师父!他带萝卜。没关系!没生病吃萝卜也没关系!我还烦恼你便当带什么,我才不会像有的,为了带便当在那里乱七八糟,所以,那个心境会用的人,哇!每天喜悦得不得了。于中悉显现。众生的形类怎么样?甚深的因缘海,很深的因缘海。功德宝无尽,清净法身中,无像而不现)。若按后义。兼通体相(后义就是所谓的随缘不变的意思,按照随缘不变的意思,不变随缘,因为,不变是体。随缘是相)。

  无量功德藏。此句释上相字。谓此法身。如来藏妙真如性中。含摄具足。无量称性功德。故云藏。四种法中。此属教(法跟)行(法两种,教理行果当中教法跟行当)二法。教(就是)含所诠(的)功德(“诠”就是解释)。行摄所成功德(教就是所解释,“诠”就是解释、诠释的功德藏,行:摄所成的功德,还是要去做,佛法没有什么诀窍,修学佛法没有什么诀窍,就是老老实实地去做,行就是这样子,你要是投机取巧不能成佛,你听过释迦牟尼佛欺骗别人吗?有道无道自己知道,不必在那里吹嘘,看到别人,就想改变别人,你不需要这样子,你好好地改变自己,好好地在自性下功夫)。功德不一。故云无量。

  如实修行等一句。归敬僧宝也。僧通凡圣。圣有大(乘跟)小(乘)。如实修行者。地上大菩萨僧也。称真实理。起圆顿行(“行”字法师读“héng”音。称真实理就是称真如自性,无生的理起圆顿,圆顿就是到哪里都是满的,顿就是急速;快,圆满最快的修行,所以说,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用什么心?用不生不灭的心,所以,无论如何《楞严经》要听,师父现在正在讲《楞严经》,再忙,你都要抽空来听,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禅宗讲这句话,用什么心?但用此不生不灭的真心直了成佛,就是这个道理)。凡所修为。名如实修行。下文云。依法力熏习。是地前行(实地以前就是三贤位,依照法所谓的熏习,还在意识的分别,熏习是指意识的熏习,自性真如不能熏习,在某一个角度讲,他们讲真如可以熏习,但是,在实教,真如不能熏习,真如是无为法怎么能熏习,有生有灭可以讲熏习,是不是?但是,唯识学里面讲真如可以熏习,所以,权教菩萨跟实教菩萨讲的道理差很多,依法力熏习是地前行,是初地以前)。如实修行。是地上行(地上行就是初地以上的修行)。满足方便。是地满位(十地满位)。等者。举中等取前后也(前后就是包括从初地到十地,统统包括在内。是地满位,地满位是十地满位,所以,举中间等字,就是取前后也,前后,前就是初地,后就是十地,初地、十地都包括在内)。又《宝性论》(《宝性论》是后魏勒那摩提所翻译的,又称为《宝性分别一乘增上论》,略称为《宝性论》,本书是论述如来藏自性清净的教义,如来藏自性清净的教义叫做《宝性论》)。就地上菩萨说二修行。(第)一(叫做)如实修行。(什么叫做如实修行?)了如理一味(如理,如无生的理、如真如的理,如不生不灭的道理,等同一味)。属正体智(正体智就是根本智,就是指体性上的智,也就是指空的意思)。(第)二遍修行。(虽然是空性,可是,所到之处)备知一心。有恒沙法界。属后得智(后得智就是所谓的俗谛,从空出假)。此中举正体智。等取后得智。(正体智是空、是真谛,后得智是有、是俗谛)故云等也(真、俗二谛融通就是三昧印,也就是我们空、有圆融)。先归敬三宝竟。

  b乙后 述造论意(为什么要造这个论?)

  【(一、)为求令众生。除疑舍邪执。(二、)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为什么要造这个论?两种原因,为了想让众生除去怀疑,舍掉邪执,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起大乘的正信,佛种不断故)。】

  述意不出二种。一为利益众生。二为不断佛种(当然说法也是,师父今天说法还是一样。法师您为什么要说法?第一个为利益众生,第二个不断佛种,继续栽培僧才,对不对?)。所为众生虽多。三聚可以统收(“三聚”就是正定聚、不定聚、邪定聚,这是三聚)。下文云。为未入正定众生(“正定”就更一定进趋佛道叫做正定,未入正定聚就是还没有进入一定成就佛道的这种众生)。修行信心等(起信心)。此正为不定聚(正是不定,变来变去,未入正定聚当然就是不定聚)。令起正信。兼为邪定聚(就是让他起正信,同时还为了那些邪定聚。邪定:佛道以外的统统称为邪,不能成佛的统统称为邪)。作远(的)因缘(该度的我已度,未度的我也作得度的因缘)。(第三个)已入正定聚。具增妙行(这是入正定聚,已经入于正定聚,这正定聚就是决定成佛叫做正定聚,决定成佛叫做正定聚,具境妙行:增加殊胜、殊妙的修行)。

  第二句。今得离过益(离一切的过失。“离过益”:离一切的过失的利益)。众生所以长沦生死。不证涅槃。皆由疑执(这两个字不但是修行的大障碍,这两个字也是人际关系最痛苦的地方,疑就是不相信对方,执就是什么事情都放不下,世界上最痛苦的两个字就是这两个字:疑、执,所以,学习相信别人,会得到清净心,自己也会很快乐)。以为其本(疑跟执就是长沦生死不证涅槃的根本)。由疑故迷真。失于乐也(失去了法的真乐叫做失于乐。你怀疑大乘的法,你怎么会得到涅槃的妙心,不可能的事情,你连信都没有,你怀疑怎么可以得到解脱的涅槃清净心,证就更不用讲,所以,失于涅槃的法乐,失涅槃的真乐)。由执故起妄。种于苦也(种下了未来的苦因)。

  求大乘者。所疑大端有二(“大端”就是大概,有两个角度,求大乘所怀疑的,大概有两种情形)。(第)一疑法(对法怀疑)。障于发心。(第)二疑门。障于修行。一疑法者。疑大乘法体。为一为多。若一则无异法。生佛平等。何必发宏誓愿度生(因为是一)。若多则非一体。物我各别。如何得起同体大悲。(因此,对大乘法体)由是疑惑。不能发心。二疑门者。疑如来教门无量。为依何门修行。若要俱依。不能顿入(那么多法门,你要依照什么)。若依一二。何遣何就(要遣除什么,就是依从,我们要遣除什么法门,要依从什么法门?何遣何就,我们要遣除什么法门,然后,依靠什么法门?)。由是疑惑。不能修行(因此,产生了疑惑,也不能修行)。

  今为遣此二疑。立一心法。开二种门。立一心法。遣初疑(在遣释疑。“遣初疑”和本段后文中“遣次疑”,两种疑问就要好好地来谈论)。明大乘法。虽有一心。一心之外。更无别法(大乘都是讲一心,所以,讲来讲去都是你心的问题,很容易,你心里烦恼,你所显现出来的,每一句话都是牢骚跟抱怨,这个很容易看得出来,表示他的心不清净,因为有无明,如果,心清净的人,他讲起话来,他就是会感恩,他就是懂得赞叹别人,什么都是透过智慧)。因有无明。迷本一心(迷了或者是真清净心,都是一心,迷了也是本来这颗心,悟了也不离这颗心)。起诸波浪。流转六道。虽起六道之浪。不出一心之海。良由一心动(,)作六道(不要把“动”“作”两个字念到一起。不是这样念法,良因一心动就是动念。“作”就是变为,就变为六道的因,就变为六道轮回的根本原因)。故得发宏济之愿。六道不出一心(六道轮回还是离不开这个自性清净的体,还是一心)。故得起同体大悲。如是遣疑。得发大心(还是你心的问题,应该发大心)。开二种门(开两种门:真如跟生灭)。遣次疑。明诸教门虽多。初入修行。不出二门。(第一)依真如门。修止行(止就是定。观一切法空,心就会定在那个地方)。(第二)依生灭门。起观行(观行就是所谓的慧门,智慧的慧)。止观双运(定、慧双运)。万行斯备(一切的修行就全部具足)。入此二门。诸门洞达。如是遣疑。能起修行。

  邪执亦二。即我法二执。真如界内(在真如的范围里面,这个界内不是三界,这意思就是谈到真如,就这个界限来讲,这个角度来讲,界内是指这个角度来讲)。不立一尘。本来无我。众生妄执为我。本来无法。众生妄执有法。由有二执。故障人法二空真理。(在后面,造论有八个因缘,在八个因缘里面)第五因缘。善护其心。远离痴慢(要好好地保护我们这颗心,远离愚痴、骄傲、狂妄的心)。出邪网故(所以,要造这部《大乘起信论》)。正遣此执(遣除这个执着)。综上除疑令悟真乐(除掉这个疑惑,让他悟到真实的快乐)。舍执令离苦因(我们众生就是这样,明明执是一种痛苦,你看,执,然后,苦,舍执才能离苦,这个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我们无量亿劫来一直六道生死,一直就是这个执放不下,我们今生今世碰到佛法,更不应该再继续下去,否则六道轮回不会停止,所以,舍执令离苦因)。俱属离过益。

  起大乘正信句。令得成行益(令得成修行的利益)。既于真不疑(对于真心,真如门不怀疑)。于妄不执。方得于大乘根本法中。发起正信。亦即翻前(就是改过,改掉前面的)疑字(变成了信)。故云信。翻前邪字。故云正。下文分别发趣道相(就是说到最后看看你要怎么修行,就是分别发趣道相,趋向于修行的路线,)。及修行信心分。皆成此行也。

  (造论的第二种原因是什么?)佛种不断故者。意之所归也。令众生离过成行(令众生离一切过失,然后,好好地修行,变成了修行)。信心满足。(修行到十信,就可以)得入初住。证位不退。生如来家。为法王子。能绍佛位(能继承。“绍”就是继承,继续接续的意思)。故云佛种不断。即下文信成就发心者。毕竟不退。入如来种中。正因(佛性)相应等。

  又种因也(“种”就是因缘,佛种不断就是成佛的因不断)。由此所说。令诸众生。修行佛因。常不断绝。如《华严经》云。下佛种子。于众生田(下佛的种子在众生的田地里面,田就是心田)。生正觉芽(让他有正知正见)。是故能令佛宝不断。此之谓也。故字。与偈首为字相照应(所以,故就是所以要造论,故字与偈首的为字,因为偈首“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就是这样相互前后呼应,为就是因为,故就是所以。)。造论即所为二意(“二意”就是那两种目的,哪二意呢?第一、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第二、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所以说,即所为二意)故。(看后面你就知道前面,不然,你不知在读什么)此外无他。四归敬述意竟。

  甲五 正立论体三

  A乙初 显益起说 B二 举数标章 C三 依章别解(这个科判,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A乙初 显益起说

  【论曰(有这么样说,论:经、律、论里面的论)。有法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有一种大乘,有一种法可以起摩诃衍,就是大乘的信心,依照这个信心作为根本,是故应说:所以应该说大乘法。论曰:有一种法可以让一切众生起大乘的信根,是故应说:所以,一定要说这个法)。】

  论曰。拣异经律之辞(论当然不是经典,也不是律)。有法一句。显所说义(显示所说的道理)。有大胜益(有很大、很殊胜的利益)。是故一句。指能诠教(能够诠释的教理)。殊难缄默(“殊”就是特别。特别难以保持沉默,一定要说。是故可以让人家起大乘正信,起大乘的信根,所以,一定要说)。(是故一句,指能诠教,殊难缄默)有法。即论所依宗本(经、律、论的论,所依的宗本)。(什么法?)谓一心法。(一心)具二门(也就是真如门跟生灭门)三大义故(体大、相大、用大:三大义)。正示所宗(正示我们所尊崇的)。乃所说法体。摩诃衍。此云大乘。所宗心法。即是大乘。能信此心。即是信根(信一切法都是一心)。信(就是相信)心真如门(你这样念:信心,真如门,那就完了!那就表示你不懂佛法,也没有看过《大乘起信论》,不是这样念,要这样念的,要这样念,念:信,如果你相信,心真如门:我们的心有个真如)。正理决定(我们正确的理念就决定了)。信(如果你相信)心生灭门(所以,那个心不是定在上面那个字,是定在心生灭门的上面。如果你相信心生灭门)。业用不亡(“业用”就是因果,因果是不灭的。大修行人也是不可以离开因果,你怎么修都不可能逃离因果这两个字)。二门不出一心。一心具足三大(体大、相大、用大)。信而言根者(信心而讲根本)。谓信满入住。得位不退(十信位满了,就入这个初住位,得位不退,三不退里面的位不退)。根有二义。一能持义(有了根他就能持)。自分不失。(有了根怎么样?)二生长义(根可以继续生长)。胜进上求。是故二字。如是胜益。皆以有法之功能。为能起故(因此,我们听经闻法,这就是成佛的根。闻法:这样每天一直熏习、熏习……,谁都没有办法改变你,成佛的根打得太稳的时候,你不会倒的,你对法师有信心,对大乘法有信心,对道场有信心,你走到哪里,人家要破坏你的信心都不可能,你永远不会动摇,因为,你有法的功能,对不对?你能够起深信不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像师父现在的话,你跟我讲什么,那不可能会动摇,你教我另外一个法门,或者是讲这佛法不好,出家不好,怎么样也不可能动摇,所以说,这个信根打入了,就像铆钉一样的拔不出来,那是成就的人,修净土法门也是一样,一心一意求生极乐世界,打进去如如不动,你讲什么,我就是要往生极乐世界)。则说不容缓也(“缓”就是延迟。则说:这个说法,这个论法,不会迟延)。故曰应说。论题依此而立。初显益起说竟(显出这个利益一定要说)。

  B乙二 (《大乘起信论》总共有五分)举数标章

  【(哪五大段?)说有五分(《大乘起信论》分五大段)。云何为五。一者因缘分(序分)。二者立义分(立下这个定义)。三者解释分(开始解释)。四者(所有的解释就是要让你)修行信心分(从二到四为正宗分)。五者劝修利益分(流通分。这就是我们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样符合我们的三分)。】

  有五分者。举章数也。云何下标章名。分者。章段各别。分齐分明。五分辗转相因(“分齐”就是或多或少的分量,到底要分多,还是要分少?“分明”:分得很清楚。辗转就是间接,间接的都互相作为因)。一法不孤起。应机施化。制必有由(这个就是讲因缘分,在解释因缘分,五分里面的因缘分,为什么有这个因缘?因为法不孤起,要应机施教,制必有由,由就是因,所以,这个是因缘分的解释)。(第)二(是立义分)由致既彰(“由”就是前面的因。“致”:足够。有了足够的原因,既然那么明显了)。宜标纲要(“纲”就是提纲概要)。令识所宗(伭他了解我们的宗旨是什么,纲就是用来维系绳子、网子的总绳,比喻事物最主要的部分。“凡致既彰”,“由”就是原因,“致”就是足够,有了足够的原因,既然那么明显了,怎么样?“宜标纲要,令识所宗”)。(第)三(就是解释分)宗要幽深(因为这个宗旨,简要里面深入的道理,重要的道理很深,幽就是隐暗,不容易了解,幽深)。自应广释(所以,这个是解释分)。令物生解(令一切的众生去了解)。(第)四虽解法义。非行莫阶(“阶”就是进,虽然,了解法的道理,但是,“非行”:不去修行的话,“莫阶”,“阶”就是台阶;一层一层地上去,阶也是进的意思,趋向的意思。莫进,就是不能进,不能产生进步)。自必解行相应(一定要解行相应)。(第)五(就是劝修利益分)正行既立(修行既然立了)。钝根懈慢。自必举益劝修(修行有什么好处?有好处,可以解脱生死,所以,劝劝他们要修行)。此五论之章段(这五论,“此五”:这五段,乃是论的章段,就是说《大乘起信论》的一段,一大段,第二大段,第三大段)。如经之三分(所以,经典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一因缘即序分(第一的因缘分,如同经典的序分)。中三段(就是利益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合为正宗分(“合”就是加起来。就是二、三、四,中三段就是指利益分这一段,解释分第二段,修行信心分第三段,这三段加起来,就是经典的正宗分)。后劝修即流通分。二举数标章竟。

  乙三 依章别解(我们一章一章个别来解) (《大乘起信论》) 即为五 丙一 因缘分(下面分)二(个段落) 丁一 牒章名 二 显因缘(依照这个章的名字,就是因缘分这一段,然后来显出是什么因缘,造论有哪八个因缘)

  丁一 牒章名

  初说因缘分。牒章名可知。

  丁二 显因缘二 (分二段,当然这个是科判,这也不是很重要,知道这在讲什么就可以,就是显这个因缘有二大段)

  (第一)戊一 问答直显(这是一段) 二 问答遣疑(这是第二段)

  戊一 问答直显

  【问曰。有何因缘(这个就是论,《大乘起信论》开始)。而造此论(有什么因缘造这个《大乘起信论》)。

  答曰。是因缘有八种(八个因缘。任何事情都是讲因缘)。云何为八(造《大乘起信论》有哪八种因缘)。

  一者。因缘总相(所谓因缘总相就是总因缘,整个一切的,用一句话来说,为什么要造《大乘起信论》?)。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凭什么要造论?造论的症结所在,是希望众生能够离苦利乐)。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诸佛菩萨的发心,都是发这个心,所以,《大乘起信论》的总因缘就是这个,为了让一切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不是求世间的名利恭敬供养,一样的,我们弘法利生,也是发这个心,哪一个善知识普度众生,诸佛菩萨都是发同样这个心)。】

  此初番问答。答中先举数(举数,数目有八个)。次辨相。后总结。辨相中(就是八个相当中)。初一是总。余七为别(如果,这个总的底下,加两个字就会更清楚,初一是总因缘,余七是别因缘,初一是总,有时候很陌生,第一个原因,就是所有造论的总因缘,后面七个是个别的因缘,所谓个别的因缘,是就《大乘起信论》,一段一段的承先启后的相接,而说七个因缘,《大乘起信论》有很多段,这一段是做为下一段,哪一段的因缘,是为什么?然后,引出论文里面的一段,所以,余七为别因缘,就是根据《大乘起信论》里面的论文,然后,发起这个所谓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原因一讲起来,就引《大乘起信论》的论文,然后,前后呼应,为各别的因缘)。总有二义。一菩萨所修诸行。均为众生与乐拔苦(所有的善知识,诸佛菩萨的修行,都是为了这个)。不独在于造论一端(不只是在造论这一方面)。(总因缘的第)二(个,)此一因缘。乃与一论作发起之由。众生指凡外权小(“凡”就是凡夫;“外”就是外道;“权”就是不究竟的菩萨;“小”就是小乘)。以凡夫外道。迷此一心(凡夫、外道不了解天地万物都在于我们这颗心,由于我们这颗心强烈的分别跟执着,所以,一直在高低之下不能进入空性的平等,不能回归到一心,所以,与其控制境界,不如控制我们的念头,他不了解这个,你一直要修正这个境界,那很困难,所以,要修正这个念头,所以,迷此一心)。以招界内(三界内)。苦苦坏苦行苦(“苦苦”就是双重的痛苦,底下的苦是内苦,就是指身心:五蕴身的苦,上面一个苦是指天灾人祸,苦苦就是说外面的苦加上里面的苦,这个世间本来就是苦上加苦,我们生生世世自己造业,我们是业力牵引过来,在这个娑婆世界的苦,我们要认命它,你不必去抗拒它,因为,它一定会来临,只是迟跟早,所以,释迦牟尼佛的因缘果报也是存在,但是,因为他已经转这个境、转这个心,所以,一切的苦对佛来讲,他都是化作甘露,佛也是一个人,他也是一个躯壳,但是,佛却每一分钟都在享受他的生命,他认为外在的一切苦,都是心的不健康,因为,心没有智慧,我们有强烈的排斥感,因此,这种感受性不能化作升华性,我们把感受性变成高低,不能把感受性化作一种升华:平等,所以,我们没有正受,我们没有正确的受,我们所有感受都是烦恼里面所化出来的抗拒的念头,我们不能直下承担,不能当下接受自己的苦,所造出来的业不能直下承当,不能直下承当,就是不能认命,不能认命,本来已经很苦的世间,就会化作更强烈的压力、压迫感,所以,就苦加上苦。“坏苦”:坏苦就是终有一天,任何好的境界,它都会慢慢地变坏。“行苦”是指微细的变化的苦,微细的变化的苦。所以,苦苦、坏苦、行苦,在这个世间没有一样不是苦的)。分段生死之果。小乘权教。迷此一心(小乘或者是权教菩萨,迷了大乘所讲的一心)。未离界外微苦(微苦就是法执未断,对法的一种执着,什么叫做对法的一种执著?比如说,五阴身:色、受、想、行、识,认为这才是实在的,所以说,这个微苦还是存在)。变易生死之报。今开示此心(说这还是唯心所造)。欲令众生。信解修行。得证究竟菩提觉法之乐(我们要信解,然后要去修行,我们了解这个世间没有一样不是苦的,如果,希望有这个世界上拥有快乐是愚痴的人,要真正地快乐,是接受痛苦,不要去在意这个苦的存在性,可以减轻痛苦的程度,如果说,要想在娑婆世界追求到快乐,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会变坏,如果说,一直逃避这个世间,不想让它痛苦,也不可能,因为,苦它一定会来临的,除了,你直下去承受、去接受它,然后,不要再动第二个念头去抗拒它,这样可以把苦减轻到最低点。我现在病苦,像师父前几天病苦,我的心充满着喜悦,这个就是娑婆世界的果报,吹个冷气就这么严重,连上厕所:大便都没有办法,手印没有办法结,那个情形结什么手印,只剩下一个擦羽屁股的手印!能结什么印?一点办法都没有,但是,我的情绪非常地平稳,我才不会像一些女人,在生病的时候:……,精神病啊你!你不晓得这个世间是痛苦的,还需要这样大、小声的器吗?呱呱叫,我的病苦,眼泪就汪汪,水汪汪……,我从来没有这样子,高僧大德的病苦,生病它本来就是很实在,本来就是你要去接受它,你根本没有办法去抗拒它,它一定会来临,所以,你很欢喜,纵然,我今天舍报,我也很安详,因为,我没有牢骚、也没有抱怨,这是我造的业嘛!对不对!我只要好好,以后把冷气控制好,叫它不要乱吹就好了,人为的因素可以控制的,就全部控制好,对不对?所以,有修行的人他的果报现前,他不会牢骚、抱怨、仇视,或者是化作第二次的纠缠,与娑婆世界纠缠不清的一个仇视,不会这样子。众生不一样,众生一碰到苦,果报现前,他不但不能解决苦的果报,然后,继续造业,我恨你:我要报复,我要让你死得很惨,然后,愈来愈……愈绞就愈多,愈绞就愈多,然后,到最后就牵扯不清!所以,一直在六道轮回里面转,就是碰到果报,不懂得当下熄灭,止息,止不了,佛听到毁谤,笑一笑,微笑,佛吃到赞叹,笑一笑,提婆达多要让他死,释迦牟尼佛说:我要去地狱救他。你想想看!这样才叫做佛,为什么?因为,万法是唯心。看你怎么想,你愈想就愈气那个人,你愈想就会愈气,就愈来……愈绞就愈深,如果说,我们用感恩的心把它转过来,用感恩的心,然后,慈、悲、喜、舍,一直放射出去,纵然说你今天不能解脱,你久久……,久而久之,你自自然然地就会升华,为什么?因为,你是娑婆世界的一分子不得不苦,不得不接受苦的果报,到处都是坏人,哪有那么好都碰到好人,碰到好人是你的福报,在这世界上你碰到几个好人,没有几个好人,都是坏蛋比较多,都自私自利)。究竟涅槃寂灭之乐。非欲令其求于后世人天利乐等故(也不是为了后世的人,人天这些乐等等)。末句(最后一句说)、若约菩萨自说。我为益生。故造斯论。非求己身。名利恭敬也(我想,诸佛菩萨都是发这个心,包括师父在讲经都是发这个心,为了名利,名利做什么?人家恭敬也不能了生死,还是要利益众生)。

  【二者(为什么要造《大乘起信论》?)。(造《大乘起信论》)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如来根本之义解了以后,就能)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谬”就是错误的、误差的,让他有一个正确的知见,不会走错路)。】

  别中有七(别因缘里面有七)。各别发起下文。此与立义分。及解释分三段(立义分,一个是立义分后面会讲到,立义分是一段,解释分有三段,诸位看后面的:“解释分有三种(解释分这一段有三个段落)。云何为三(哪三个段落?)。一者显示正义(要显示我们论的正义)。二者对邪执。三者分别发趣道相(所谓“分别发趣道相”就是看你的根器怎么样,你要趋向修行的道路,的种种佛道阶级之差别叫做分别发趣道相,发趣道相就是趋向于佛道,有种种的阶段,是这个意思)”。所以说,此立义分以有解释分三段)之中。(三段之中)显示正义对治邪执二段。作(为)发起(的)因缘(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这是为了接下面论文发起的因缘,哪两段呢?就是显示正义以及对治邪执,这两段作为发起的因缘)。彼文(里面这样)云。依一心法(万法都是一心里面的影现)。有二种门。是二种门。各皆总摄一切法。当知一切法。不出二门。二门不离一心(如果,你能悟道,你所有的真如门跟生灭门,二门就是真如门站在空性的角度显示体,生灭门是显示体、相、用,是不离真如,那么,真如门是讲空,显示体、相、用的体字,生灭门是显示体、相、用,因为相跟用一定要在生灭里面讨论,但是,相、用不能离体,所以,生灭门它要讨论三个角度,体大、相大、用大,真如门只讨论体,为什么?因为真如无言可立,无文字、无语言,所以,真如门是讲体,生灭门是讲体、相、用,先有这个观念,但是,真如跟生灭不离一心,表示万法不离当下这个念头,你要过得快乐吗?那就转转念头叫吧!修正自己的念头,你想过得很痛苦吗?你就不要转,你就让烦恼一直充斥着你,你就一直活得很痛苦,你可以不要转。师父!我想下地狱,你奈我何。我不奈你何,你有勇气就继续痛苦,对不对?我很尊重众生,你想下地狱,我还是尊重你,你就去吧!对不对?你要当地藏王菩萨嘛!我不想不去,我要修正我的念头,我要把所有的恨、嫉妒、贪、瞋、痴,我都要转作感恩的心,你让我成熟,我感恩你,一切的境界还是不离一心,我如果看到众生在摆脱不了自己痛苦的阴影,我就觉得我很庆幸,世尊!云何我慧律可以出家修行,大彻大悟而能够摆脱一切的烦恼,九十亿劫出家故,快乐!唉!觉悟的人太快乐了,快乐得不得了,你看众生在哪边哭泣,你会觉得很同情他,但是,你又莫可奈何,佛法这么深奥的东西,因为,他在错误当中打转,而我又觉悟到真的是不生不灭涅槃自性清净心,我们是无上的喜悦,但是,又没有办法一下子把这个我,涅槃妙心把它挖出来装进去,干脆我的快乐,让你快乐好了,这比较快,挖出来帮你装进去,比较快,他又没有办法,拚命地哭,哭就让他哭,哭久了就会成熟,所以,他若在哭,我说说:你哭吧!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我们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体悟到这个不生不灭,啊!这个太喜悦了!太喜悦了!我们既不牢骚也不抱怨,我们从来不恨任何人,也不讲任何一个人的坏话,我们都是赞叹众生,为什么?都是你的心,应念化作无上的知觉,你听过《楞严经》这句话吗?应念化作无上的知觉,在这一念之间,统统是你的觉性,法不离当处就是正法,我们众生就是左顾右盼、期待,仅此期待的心,你就不能解脱,期待明天会更好,不一定,你现在不好,因为,明天一定会来,笨蛋!你期待什么东西,你现在就是解脱它,明天就会更好,因为你现在的空性,就可以贯通到明天,我现在已经不能摆脱烦恼,我明天会更好,可能吗?你认为可能吗?这根本是不可能是事,明天的期待要从当下这一念头去解脱,那你明天就会更好,你现在都不能解脱,明天怎么会更好呢?所以,不觉悟的人,没有明天,因为,他的明天还是今天的烦恼,对不对?所以,你不必期待,为什么?期待还是一种烦恼,等待还是一种烦恼,但是,法又没有办法一下子顿悟,所以,还是需要时间,所以,我若看众生愈痛苦,我就愈欢喜,我太幸运了,I am the lucky old man.我是幸运的老男人,太好了!这个佛法实在是太好了!美得不得了!真得美得不得了,无相、无念、无住,这人是佛法的正宗的mark,一针打下去就什么事情都没有,无相,你执著什么东西,无念,你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执着它不就得了,对不对?无住:无所住,来也空,现在也空性,未来也没什么期待,现在涅槃妙心,无所谓生死,无所谓涅槃,就是如是一心中,它就是当下这个东西,太好了!太美了!佛陀!我发现您真的太可爱了,太美了!)。一心即如来所说。一切法根本之义。以一心无法不摄故也(你一切心,你当下这个念头一心,那就一切法统统具足了)。

  又此具本始二觉。本觉(是站在理上来讲,因为,本觉是不可说的,本觉)真理名如(本觉的真理名如)。始觉(就是我们动一个念头去回光返照,有一个开始的觉悟,所以,就是始觉)实智名来(“实智”就是空性的智慧,名来:如来,如来:如如不动的真理,来就是随缘,如就是不变,来就是随缘)。众生未起始觉无分别智(没有起这个始觉无分别智)。是如而无来(虽然如,但是没有来,不敢在因缘里面打转,打转也没有用,为什么?因为不觉悟,众生不起这个始觉,没有分别智的时候,虽然有如如不动,不变的本性,但是,并没有来,并没有起观照,在因缘里面迷失了)。今依此一心本觉之理。而起始觉之智。还契本觉之理(到最后还是恢复到本觉的理,所以,理是当作我们本来的存在性,智是我们的观照性,存在需要去观照,观照以后还是原来的东西!所以说,最初的原本就是最后的,最后的原本就是最初的,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就是这个道理)。本始合一。究竟成佛。名曰如来。是一心即如来。如来即根本之义。文中具释此义(都有解释这个道理)。诸众生指地前三贤(初地以前的三贤位,三贤位又叫做三十心,三贤位,大乘的三贤位,因为小乘没有讲到三贤位,小乘只讲到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分八个位次,大乘分三贤十圣,三贤就是大乘的三贤位,又作三十心,这是指十地以前的菩萨,它的位阶有三阶十心,三阶就是十住……,住、行、向,一个阶位有十个位次,所以,三阶十心之别,三阶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又相对于十信之称为外凡位,十信以前又称外凡位,大乘的三贤位称为内凡位,这个在天台教义里面就有讲了,地前三贤)。信解行位菩萨(就是在这个地方是信,信以及解这个行位的菩萨)。比观相应(“比观”就是所谓的正观相应。比照你的位次,十住有修十住的观,十行有修十行的观,十回向修十回向的观照,正观相应)。故云正解。即显示正义文是也。舍离倒执。故云不谬(所以说不谬,颠倒的执着,所以说,没有错误)。即对治邪执文是也。

  【三者。(为什么要造《大乘起信论》?)为令善根成熟众生。于摩诃衍法(“摩诃衍”就是大乘。对于大乘法)。堪任不退信故(大乘的根器的众生成熟了!对于大乘法就堪任不退信故,就可以续佛慧命)。】

  此与下解释分第三段。分别发趣道相(我们说解释分显示正义,有对治邪执,有分别发趣道相,所以,为令善根成熟的众生,对大乘法堪任不退信故,那么就要进阶于佛道,叫做分别发趣道相)。而作因缘。彼文令利根者。发决定心。进趣大道。堪任住于不退位故(堪任安住在不退位故)。此当十信(的)满心。自分已定(“自分”就是本分的修行已经确定目标肯定不变。“自分已定”:自己本分的修行已经确定以,正确没有错误,决定成佛)。故云善根成熟(就是善根成熟)。入十住正定聚(“正定聚”:决定成佛这一类众生叫做正定聚,决定成佛这一类的众生)。使前信心不退。故云堪任不退信故。

  【四者。(为什么要造《大乘起信论》?造《大乘起信论》第四个原因,第四个因缘)为令善根微少众生。修习信心故(令那些非常之差的,善根只有一点点的,一点点的,看到《大乘起信论》以后,种种善根,修习信心,就是让他对大乘法有所信任,知道要走这一条路)。】

  此与下修行信心分中四种信心(后文中有“略说信心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信根本。所谓乐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密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故”。好!这是四种信心)、五门修行(哪五门?后文中有“能成此信。云何为五。一者施门(就是布施。修行第一个重要的,就是一定要行布施之道,一定要行施舍)。二者戒门(要持戒)。三者忍门(忍辱门)。四者进门(要精进。任何一个佛道,就是世间人不精进都不能达到目的的,不精进修行的人,那你不可能成佛,听到佛法也没有用,结结善缘,不精进也是不行)。五者止观门(止观门就是修定慧门。止是定,观是慧,定慧门名止观门)”)中前四门(就是施门、戒门、忍门、进门,第五个止观门就是后面讲的)。(五门里面的前四门)而作因缘(所以说,为令善根微少的众生修习信心故,刚刚讲的四种信心,五门里面的前四门,而作因缘)。彼文是中依未入正定聚众生(还没有进入决定成佛的阶段)。故说修行信心(第一个要奠定人家的信心,所以,称赞三宝能让众生得信心,功德无量,如果说,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在他前面赞叹三宝,佛、法僧,让他深具信心听经闻法,因此而能进入佛门了生死,你功德真是无量,所以,佛法里面,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这个在《大智度论》里面讲得很清楚,如果没有信心就什么都不必谈,因此一个人他常常赞叹三宝,而让一切众生对三宝有信心,这越是功德无量无边,有信心就能入)。以信位未满。故云善根微少。令进修满足。故云修习信心故。

  【(作《大乘起信论》第)五者(因缘)。(为什么要创造《大乘起信论》?)为示方便。消恶业障(最烂的根器,糟糕的不得了,恶业太重的众生,让这些恶业的众生)。善护其心。(叫他们要)远离痴慢(愚痴就是无明,我慢就是把自己垃得很高,有高、下,所以,愚痴跟我慢,这是烦恼很大的原因)。出邪网故(远离这个邪网)。】

  以下四种因缘。当信位初心。以根劣故。易退难进(很难!)。赖多方便。(要借着种种权巧方便)始能成益(这个除了有信心、有耐性以外,不然,没有办法,真的,这个要很有耐性的人才能度那个很难入道的人,我常常讲,我们高会、初会,都会有念过边际效用学,我们念过工程统计学,我们要怎样用最少的时间,发挥最大的力量,这个就是最经济的东西,一样的,所以,常常有一些太太来:“师父!我先生不信佛,师父!您到我家去度我的先生。”好,我如果真的答应你,去你家讲两个钟头,去讲给你一个先生听,也不一定能够入道,我如果同样的时间,这两个钟头,我讲给三万个人听,新加坡又打电话来,又要请师父去演讲,上次去,在大操场里面有三万个人,一样两个钟头嘛!整个新加坡,我还没有去上课的时候,他们说有七万个人,佛教徒还不到十万,我们这样一讲过以后,据说,新加坡的录音带大量拷贝起来就是供不应求,你走到哪里都是慧律法师的录音带,现在的佛教徒高达到七、八十万以上,只有讲五天而已,让他们认识这个法师,我们回来以后,他就一直用录音带,吓死人了!同样的时间,所以,人家新加坡五天,就使整个新加坡的佛教全部都震撼起来,到今天为止,还是大兴不退,五天而已,对不对?我去你家讲给你先生听,要入不入,我讲五天,度一个度不入,我干脆度好几百万的众生,对不对?钱要花在有用的地方,时间就是金钱,金钱也是要花在有用的地方,生命、时间也要花在有意义的地方,所以,我不会跟你单打独斗,单打独斗就是一个度一个、一个度一个,没那个时间,要就来,总接收,秦始皇并吞六国,全部都来才会快,对不对?时间就是金钱、就是生命)。此当下品(最烂的根器)。与下修行信心分中第四门末文(我们修行信心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还有劝修利益,是不是?所以说,修行信心分第四门)。(因为它是第四大段,最末文)而作因缘。以彼文中。为业重惑多众生(业障重的,迷惑多的众生)。善根难发。示令礼忏等方便。消恶业障。善自护持其心。痴慢不起。得出邪魔罥网故(邪魔罥网:能够出离这个邪魔,罥就是网的名字,罥juàn)。

  【六者。为示修习止观。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

  此当中品(中品就是中根器的众生,他想修行,他不是像前面恶业很重的人,叫他看《大乘起信论》以后,善护其心,现在是根器比较好一点,要想修行,修什么?修止观门)。(此当中品)与下第五修行止观门。而作因缘。彼文双明止观。教今修习。遣凡小二过(“遣”就是除去,除去凡夫以及小乘人的两种过失。底下会有说,)。如云若修止者(为什么要修定?因为众生心很散乱,定心定不下来)。对治凡夫住著世间(凡夫一直以为这个世间是真实的,所以,他会觉得很委屈,动不动就哭泣,如果一个修行人,他不会这样,他的心都是定在一个地方,定在哪?定在空性、无所住的地方,他知道这个世间是假相,不值得我们这样伤心,世间的一切逆境,是一定会来的,痛苦一定会来,世间的乐是很快就会消失。做为娑婆世界的人,没有尽量准备,是很可怕的心理状态,准备什么?乐境很快就消失,苦境一定会来临,如果,你有这样的心理准备,这个预防针一打下去,苦就会减少,预防针一打下去,你碰到家庭:比如说,你爸爸、妈妈发生什么,突然有什么变故,你很能接受,为什么世间本来如此,当你病苦,病得很要命的时候,师父讲过嘛!要有心理准备,这是事实,本来就是如此,这也没有什么好计较的,你抗拒它也没有用,病苦它一定会来临,对不对?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统统一定会来临,而这个免疫力一打下去,碰到什么事情,就做什么观照,所以说,凡夫会住着世间,他认为这个世间是真的,不晓得这个是如梦幻泡影的东西,所以,他就会拼命地去追求,到最后,死了以后剩下一堆骨头,凡夫住着世间)。能舍二乘怯弱之见(二乘人没有勇气,怕跟众生在一起,所以,心智狭劣)。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二乘人不发大悲心)不起大悲(心,所以,不起大悲)狭劣心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故云对治心过(凡夫是执着这个世间,而二乘人他不能起大悲,因为,他怕度众生,度众生,众生难度,我到现在,我都有这种感觉,真的,要发起大悲很难,我现在好命,这三年来,我是很好命,我都躺起来,然后累了就睡觉、休息,醒过来的时候,刷刷牙、洗洗脸,看肚子饿了要吃些什么,零非零二,还是零非零一,(饮料名)所以,愿意自己看书,就看到凌晨几点,甚至白天要念佛就念佛,外面请讲经,统统拒绝,我先栽培自己,培养自己,所以,要发起这个大悲,除了佛陀的慈悲心,一般人没有办法做到,觉得会疲惫不堪,度众生是吃力不讨好,众生又需要你的法,看到你,又要诽谤你,又跟你过意不去,是不是?你想要救他,他还是要伤害你,拿他没有办法,所以,小乘来讲,算了、算了,诸佛菩萨就不会离开众生,你要伤害他,他还要救你,对不对?我认为这个大悲很难,很难!我现在就随缘:你现在要不要听录音带?不要!喔,不要!他说不要,我就不敢送给他,要就赶快,赶快整理,整箱寄过去,我把眼睛闭上来的时候,我就见到整个地球无量无边的众生都听到佛法,我喜悦地离开这个世间,当你看到我在棺材里面用紫金棺透明的,你都会看到我在那里笑,若没有,再硬为我拨一下,稍微拉一下,太好了,这么多无量无边的众生听到正法,所以,我们现在要像佛的大悲心是困难,但是,我们尽力地去做,远离凡夫,不修善根,所以,就对治心过)。

  【七者。为示专念方便。生于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不退信心。为什么专念方便?因为,我们离开佛,我们没有办法修行,怕舍身、报身以后不见佛,不能听经闻法,我们见佛就一定不会退转)。】

  此当上品(念佛的人是上根器的人)。与下修行信心末。劝修净土。八行许文(“许”就是大概。大概有八行的文章)。而作因缘。以彼众生。恐后报迁(“报迁”就是果报迁移,我们的报迁就是死了以后,怕果报有变动)。不得值佛(没有碰到佛)。(没有碰到佛)遇缘成退(就会成退。你在路上看到阿狗兄、阿猫,也许它都是发过菩提心的,可是,不小心堕落畜生道,说起来是很值得可怜!)。举胜方便。专意念佛(举这个殊胜方便,怎么样?专门念佛)。回向愿求。得生佛前。常见佛故。终无有退(常常见佛,我们就不会退转)。故云必定不退信故。

  【(《大乘起信论》的第)八者。为示利益。劝修行故。】

  此与下劝修利益。而作因缘。为懈慢众生。举彼损益。令舍损就益(什么是损?什么是益?让他舍损就益)。即总策成前诸行也(“策”就是勉励。勉励自己来成就前面种种的修行)。

  【有如是等因缘(就是有八个因缘)。所以造论。】

  总结可知。一问答直显竟。

  戊二 问答遣疑二

  己初 问次答

  【问曰。修多罗中。具有此法。何须重说(这句的意思就是说经典都有讲到大乘法,你都有离苦得乐,你又何必要写《大乘起信论》,为什么要重新再讲《大乘起信论》呢?意思是说经典就有了,你何必造这个论,做啥多此一举)。】

  问如上八种因缘。所示之法。如所立法义(所奠立的义,定这个法跟义)。乃至劝修利益。如是等法。契经具说(这个经典都有说)。皆为众生离苦得乐。何须重为造论更说(何必重新再造论,再一次说)。讵非为求名利等耶(“讵”就是难道,难道不是为了求名跟利等等吗?)。

  己次答二

  庚一 举根缘二相以立宗

  二 释根缘二相以遣疑(什么叫做根?根就是六根,六根缘这个二相,二相就是胜跟劣,比如说,你缘到佛,诸佛的因缘,那么,你是殊胜的因缘。劣,如果,你碰不到,末法众生的根器都是陋劣,所以说,佛在世的时候,主讲的人也殊胜,听众的根器也利,这就是胜相,劣的话,佛灭度以后,众生就没福报,讲的人也陃劣,听的人根器也差,所以说,成就就差很多,所以,举六根缘胜劣二相,根器不一样,根器有的上根,有的利根,有的钝根,缘胜劣相,所以,成就各有差别。根缘二相以遣疑)

  庚一 举根缘二相以立宗

  【答曰。修多罗中。虽有此法(经典虽然有讲到大乘法)。以众生根行不等(众生的根器、修行都不一样)。受解缘别(注意听!受这个解悟的因缘,有胜劣之别,这个解就是解悟,接受这个佛法,他的解悟的因缘,有殊胜以及陋劣之别,叫做受解缘别)。】

  修多罗。此云(中国话叫做)契径。谓契理契机。经中虽有此法(经典虽然有此法)。散在广藏(散布在种种的经藏当中,太大部了!有是有,但很多,很多!就像实习班里面讲的,在联考的时候,他都会发考题,然后,补习班就大吹特吹,大吹特吹!吹什么?补习班就会吹嘘,我们这次数学百分之九十五,都被我们猜中了,然后,一看起来,那一本那么大(法师比的书很厚),意思就是联考的题目都被补习班猜中了,结果,你看那本补习班的参考书,考了几百次的考试,他猜中百分之九十五,有用吗?那么大本,对不对?都是这样子,那么大本从何翻起,所以,广告怎么样?人家说:噢!这家补习班猜中那么多题目,有啊!有猜中题目,不过,一看,哇!那本那么大本从何读起,对不对?这就是宣传,让你产生错觉,不懂!傻孩子都被骗了,对不对?你应说十题,猜十题中九题,我就读十题对九题,这样讲才能说猜中,你不是,那本就二、三千题,随便猜也中,这种题目,你从何翻起?你从哪里查?补习班搞宣传,都是这样子,所以,孩子很容易诱导,啊!你看!猜中那么多题,那么多题,你也不一定会写,所以,我们众生就是不用脑筋,不曾用脑筋,对不对?若遇到我,就骗不倒我,再来,此去契经,经中虽有此法,散在广藏)。因众生之根有利钝。受解之缘有胜劣故。

  庚二 释根缘二相以遣疑二

  辛一 说听俱胜(说就是佛,听,就是佛在世的弟子,佛以及在世的弟子,说者殊胜,听者也是殊胜)

  二 根缘微劣(指如来灭后的末法众生。所以,说听俱胜是指如来现前:如来在世。根缘微劣是指如来灭后。一个是如来在世,一个是如来灭后,当然就不一样了,像我们现在是如来灭后,如来灭后,没办法!没有人,只有暂时……用我,用我的啦!没办法!我们是千万分不及如来的一分,但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你就忍耐一下吧!不然,你去找佛,佛世没有遇到,对不对?所以,我虽然出世在末法,还能够听到佛法,所以,我倒霉,你也倒霉,对不对?你也是出世在末法,对不对?福报大,碰到佛,早就解脱生死,所以,我们说听都是微劣,都差,不过,聊胜于无,至少我还有这个心要讲,以前,我们住在高雄一阵子的时候,我们去寺庙看,一个寺庙里面,一年都是请个法师来讲二天、三天,或者是一个月讲一天,二天,我心里就想:唉!这样来不及,这样要讲到何时,这样哪有办法,以后,我来高雄的时候,建立一个道场,因为,我在北部的时候,支气管会咳嗽,我不能住台北,住台北一定会重感冒,而且,我这个人也没有本钱去住山,一住山就肠抽筋,半夜就要找医生,打针、吃药,那天,如果在内门乡,chuà就chuà起来(意指完蛋),如果,我现在跑到山上去住的话,那一天,那种情况马上就死掉,真的,没有办法!连走路都不行,痛到那种程度,所以说,我们现在高雄还有这个讲堂,长年累月地弘法,聊胜于无,虽然没有碰到诸佛菩萨现前,不过,我们也按照高僧大德的经论来说法,来念一念,提供大家参考,还算不错。我以前去看看很多的寺庙,大部分都是在做法会比较多,长年累月我们没听没看谁在讲法,或谁一直在研读经典的。师父就发一个愿,以我的话,我一定要好好地弘法,全力以赴地弘法,所以,我们一直讲、一直讲,你晓不晓得,那一天,我为什么病得那么重,除了吹冷气以外,前一天,我发一个愿,我发一个什么愿?我发:《楞严经》这样讲会讲不会的,我干脆连续一直把它讲下去,就是整个接下来,每一天都讲《楞严经》,第二天马上倒,现在不敢发这个愿,随缘,一讲,噢!马上找我算帐,第二天马上就倒,现在不敢乱发愿了,现在都小声说,看我的体力,没有办法,噢!这个《楞严经》,这个魔障实在是很大)

  辛一 说听俱胜

  【所谓如来在世。众生(的)利根。能说之人。色心业胜。(佛)圆音一演(佛的音称为圆音就是不缺漏)。异类等解(各类的众生都可以觉悟)。则不须论(佛在世的时候是这样子)。】

  前二句明听众胜(听众很殊胜)。次二句显说者胜(说法当然是佛)。圆音一演。亦成说胜。异类等解。亦成听胜。则不须论。结俱胜义(“俱”就是具足。结论就是具足讲的也殊胜,听的也殊胜)。众生积集善根。得与如来同生。故云利根。能说人佛也(能说的人是佛)。(佛的)色心(是最殊胜)。总指如来三轮(身、口意叫做三轮)。业用殊胜。不可思议。圆音。则别举口轮。圆音即是一音。佛之音声。圆满普遍。都无宫商之异(宫商是古时候的五音,宫商、角、徵、羽,就是以前的五个音。宫商是指音声的变化)。有何平上之殊(“平”是古时候四声之一,发音的时候,这个频率比较平稳,“上”念“shǎng”,平上之声的“上”就是平、上、去、入,所以说,没有什么平上之殊,平、上、去、入,平音、上音、去音、入音,平、上、去、入这四种声,平上之殊)。一音即一切。故云圆音。一切音即一。故云一音。佛由圆音作增上缘(增上缘就是加强一点力量叫做增上,这个增上缘,外缘很重要的,你想要修行道业,你就要跟善知识结缘,好好地依止他,靠自己没有办法,靠自己团团转,转了几十年还是转不出来)。随根差别现众多声。犹如满月。惟一圆形。随水差别。而现多影。《契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不得了!佛太伟大了!他才不会像师父一直问:听得懂不懂?抚尺再拿起来敲(法师用抚尺敲桌子,咚、咚……),你到底听得懂不懂?佛不用这样问,你懂不懂,他一看就知道你的眼神发什么光,如果,发了黑光就是表示听不懂,发了蓝光就表示这个已经…,佛不用问你,佛看,你眼睛瞪得很大,他就知道你听不懂,我还得问你:你瞪大眼是瞪我什么?不一样,佛不必问,他很清楚,我就要问问看你们听得懂不懂)。故云圆音一演。异类等解。既已等解。又何须重为造论(又何必再造这个论呢?)。此约佛世如是。一说听俱胜竟。

  辛二 (再来就是讲如来灭后,如来灭后)根缘微劣三

  壬一 广略二经(就是广经、略经)

  二 广略二论(就是广论跟略论,广就是很大的范围,略的话,虽然小部一点,广论,像《瑜伽师地论》,那有几百卷,《大智度论》。略论,略的话,就《百法明门论》一点点,是不是?)

  三 明教之兴(说明教兴起之原由)

  壬一 广略二经

  【若如来灭后。或有众生。能以自力(靠自己的力量)。广闻而取解者(要看到很多的经典了解)。或有众生。亦以自力。少闻而多解者(听了一点点而多解)。】

  如来灭后。众生根缘微劣。分四种。此二依经而得解者。自力。即自心闻慧解义之力用(自己的力量)。或广闻经教。得解佛意。或少闻经文。备解诸经义味。均不须论(都不须要论)。

  壬二 广略二论

  【(底下就是为什么要造论)或有众生。无自智力(自己没有智慧)。(没有智慧的话)因于广论而得解者(多,多就去谈,谈范围广一点的,他才可以解悟到佛的心境是什么,)。亦有众生。复以广论文多为烦(哇!这部论那么大一部,看又看不懂)。心乐总持少文(心里喜欢总持少文,文章少一点)。而摄多义(意义多一点。文章少一点,长篇大论讲了老半天,也不晓得讲什么,我们喜欢文章少一点,义理讲得比较彻底的、多一点的,而摄多义)。能取解者(所以,为什么要造《大乘起信论》?就是为了这一类的众生。这一类的众生就是《大乘起信论》教兴之所以)。】

  此二依论方取解者。无自智力(没有自己立智慧之力量)。即直依佛经。无自心闻慧解义之智力。因于《智度》《瑜伽》(智度:就是, 《大智度论》。瑜伽:就是《瑜伽师地论》)等广论。方解佛经意趣者。或有, 厌烦乐略之机(讨厌这个烦多,喜欢比较略的,短一点的文章的根器)。不耐繁文(太繁了他不喜欢,我想一切众生都是这样子,看了一部《大乘起信论》就宗百部的论,那当然要看《大乘起信论》,我看了一百部论,不一定知道它在讲什么,看了一部《大乘起信论》以后,就等于一百部的论典,那当然要看《大乘起信论》,一点点的东西,就是这样子。带那么多瓶药,又不晓得要吃哪一瓶,干脆发明一种药,一吃下去就什么病都好了,这是比较简单,带着随便喝都对,所以,我想不只是师父,我想一切众生都是不耐繁文)。惟约文约义丰之论(这个要分开来念,惟就是只,约就是对,只对于文约义丰,这样念才对。“文”:文章。“约”:简要。文章简要、义理很丰盛的论典。“惟”就是只,约就是针对于,只针对于那些?文章简要道理很丰富的论典,是这个道理)。深解佛经所说之旨者(才能够深入地去了解佛经所说的宗旨)。此机(这种根器,)为(《大乘起信论》之)教兴所以(《大乘起信论》之兴盛,就是因为有这一类的众生)。

  壬三 明教之兴

  【如是(正因为如此)。此论为欲总摄(此《大乘起信论》为欲总摄)。(总摄什么?)如来广大深法(要总摄整个如来广大的法宝)。无边义故(无量无边的义故)。应说此论(应该说《大乘起信论》)。】

  如是通指前之四机。此论下别为后一(后一就是最后一个,那一类众生)。为欲普摄如来大乘经论。广大深法。无边妙义。应彼第四种(的众生。为什么要造此论?就是要相应这一类的众生)。心乐总持少文。而摄多义者。故说此论(所以要说《大乘起信论》)。所谓总百部大乘奥义(“奥义”就是精深的义理)。包括无遗。(一部《大乘起信论》)揭一真法界理体。如观掌果。诚入道之要门。修行之妙旨也(这当然要讲《大乘起信论》)。一因缘分竟。

  丙二 立义分(因缘分讲完了,就要讲立义分,立义分分)三(段)

  丁一 结前起后

  二 标征列名

  三 依名辨相

  丁一 结前起后

  已说因缘分。次说立义分。结前起后可知(道)。

  丁二 标征列名

  【摩诃衍者(大乘的教法)。总说有二种(一个是大乘之法,一个是大乘之义)。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

  法者大乘(的)法体。义者大乘名义(在名相上的义理,大乘的法体,以及大乘的名义。)。初立法者(什么是立法者?讲到第一段立法)。起下释中。初释法体之文(就是发起下面的释解当中的释法体之文,这一段的论文。也就是说讲到法,底下有解释法体的文,就是《大乘起信论》里面有一段,是解释法体的文)。次立义者(大乘之义)。起下释中(发起底下的解释当中的另外一段,哪一段呢?《大乘起信论》后面会讲到)。复次真如自体相者(这一段)。以下之文(章都是为大乘的名义)。

  丁三 依名辨相(分)二(个)

  戊一 出法体二彰名义初中二

  己一 就(法)体总立

  二 开(二)门(来谈)别立(这是科判)

  己一 就体总立

  【所言法者(法是什么?)。谓众生心。(众生的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世间的心:我们这颗心,总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你一段要好好地冷静,修行就不困难。我们这一颗心,意思就是不管是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在讨论你这颗心的问题,那修行就不困难,如果,我心有正知正见,然后,我做保任的功夫,成道就说在握,修行就在握了,如掌握什么东西在我们手中一样,掌握住方向,噢!原来修行是从心下手,不是傻傻地吃素,傻傻地拜佛,傻傻地念佛,以为佛菩萨可以给你快乐,不是这样,你拜佛,你念佛,你不懂得道理没有正见,一样是个烦恼的众生,那个不叫做修行,那个叫做结结善缘,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观念,使你的观念跟佛的知见一样,然后,微密地观照,长养圣胎一直达到成佛,是这样子叫做修行,你因地心都不能符合佛的心,那你修什么行呢?比如说,佛修行是为了普度众生,但是,你拜佛是祈求发财,你修行的心跟佛的心完全不一样,对不对?我今天有拜佛,为什么要拜佛,我希望我的儿子联考考上,你儿子不念书,你拜佛、念佛就会考得上,那释迦牟尼佛不是帮助坏蛋吗?坏人的包庇所,对不对?我拜佛、念佛不是为了这个,不是为了世间的名利,这样心就跟佛菩萨相应,所以,还是论这个心,所以说,是心则总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可以说念头比什么都重要,你现在发一个“恨”,你要赶快把它放下,产生一个“执”,你要赶快把它疏导,否则的话,它像定时炸弹,我们人就是一直埋设这个定时炸弹,埋设起来,一直埋设起来,所以,我告诉诸位!讲话,你千万不要得罪小人,讲话得罪小人,小人会伺机报复,他随时都会找你麻烦,所以,不要让你的敌人发现你对他有敌意,这是很高超的修行,你讨厌那个人,但也不能让他感受到,我在讨厌他,这样子的话,你不会伤害他,所以,我们的定时炸弹都是在讲话当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句话你能体会吗?所以,这个世、出世间法,都是离不开这颗心。)。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按照这颗心显现大乘的义理)。】

  自体名法。法即一真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大总相”是什么意思?大总相是绝对的相,没有任何对立的相,大总相就是无法形容的相,无法形容的相就是我们法门之体,就是我们所讲的大乘法的体)。亦即如来藏心(因为无相,所以,只有讲大总相)。此法众生等具(每一个人都有具足如来智慧的德相,只要你肯修行)。故言法者。谓众生(的)心。此出法体也(这个引出法体的本名)。是心则摄一切者。显大乘心法。圆融含摄。染净具该(“该”就是包括,有染也有净,这是显示在生灭门里面)。此辨法功能也。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者(“摩诃衍义”:大乘的道理)。谓依此一心。宗本法上(“宗”就是遵。本法就是大总相法门体,这个角度来讲)。具足三大。故有大义。有二转运(见后文“所言义者。则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这句话是师父体会最深的一句话,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他若不来,我就不去)。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见后文“一切诸佛。本所乘故(这是第一种)。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就是《大乘起信论》是一切诸佛,怎么样?都是所依靠的,显示我们一心二门,诸佛菩萨都不离开这个法,皆乘此法,本所乘故,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菩萨还是一心二门,一直到无余涅槃,到如来地故)”。有二转运,一个是诸佛,一个是菩萨,二个运转怎么样?)。故有乘义。此释法名义也。

  己二 开门别立

  (“开”就是开,开门,开二门各别来讨论,叫做开门别立。)

  【何以故。是心真如相。(什么是我们心的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我们心的真如相是无相,“示”就是发启、引导,让你去了解什么是摩诃衍的体,开示摩诃的法体,空性的体性,大乘的体故。这一段的意思是:如果,讲到心的真如相,我们就站在大乘的体里面,那个角度去讲,真如就不生灭)。(但是,如果是讲到)是心生灭因缘相(有增有减名“因缘”。这个因缘就是有增减,是心生灭相,心是生灭的因缘相)。(如果讲到心的生灭的因缘这个角度来讲)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就要开示大乘的体、相、用三个角度。再讲一遍:如果讲到心的真如相,我们只开示大乘的体性,因为,它是不可得,离文字、离心缘相、离一切生灭相,如果讲到心的生灭的因缘,生灭因缘都是在相、用里面讲,但是,相、用又不能离开体,相、用离开体就不能讨论,所以,是心生灭因缘,不能只有讨论相、用,相、用是生灭因缘,所以,不能离开体,所以,加上一个体,如果讲到生灭的因缘这个角度,就必需讲到大乘的体、相、用三个角度,这段是这个意思,讲到真如是讲空性的法体,讲到生灭是讲到体、相、用,你记住这样子,就有一个观念)。】

  何以故(为什么?)。征起之辞(就是这么样子问起)。含有二意应征(“征”就是问,应当问,问问看,了解、了解)。一心通染净(我们的心是通染法跟净法)。(但是)大乘(是)唯(心)净(土,所以说,心净则国土净,大乘是讲唯净)。二心法是一(心就是法,法就是心)。大乘义广。如何此心。(怎么样能够让这个心)能显大乘之义。下释意云(下面就解释说)。大乘之体虽净(大乘的法体:总相,大总相法门体,虽然,以清净的角度来讲)。(但是,它的)相用必对染成(必相对有染才成为相用的解释。相,比如说,你讲这为什么是杯子,因为,这个不是桌子、不是麦克风、不是灯光,由对立的东西来显示这个杯子,这个人很好,为什么?因为,其他人很坏,这个人怎么很坏,恶心狠毒,因为,他所做的事情,违背法律、违背道德,这个人怎么是坏人,因为其他人是好人,这个人怎么是女的,因为她不是男的,怎么是男的,因为,我不是女的(法师笑),不然,要怎么形容,要这样才形容得出来,所以,由某一个角度去衬托,由某一个角度去显示,这样就衬托得出来,所以,相用必对染成,因为,相对立的有染、净才讨论)。今生灭门中(在这个生灭门中)。既具含染净(染污跟清净)。故能显也(所以,可以显示出来)。又心法虽一。而有二门。真如门中。示大乘体。生灭门中。具示三大(“真如门中。示大乘体。生灭门中。具示三大”,你要有这样个观念,后面谈到,喔!真如门里面只显示大乘的体,喔!生灭门中显示体大、相大、用大,这样你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后面看论文就不会困难)。而大乘之义虽广(大乘的道理虽然很大)。莫过是三(体大、相大、用大)。故得显也。言是心真如者(什么是心的真如?)。总举真如门。起下即是一法界(下面一个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以下文也。相。即真如中(这是起下的)。如实空。如实不空。二种相(总举真如门)。亦即起下(就是引导下面那一段的论文,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引这段出来,以下文:以下这一段文章,即真如当中,在真如当中有一段,就是讲到如实空,如实不空二种相,也就是引导下面哪一段文章,下面有一段文章)复次真如者。依言说分别(依照语言来分别)。(这一段)以下文也(就是以这一段的文章)。言是心生灭者。总举生灭门(讲到心生灭门)。起下(面那一段,哪一段)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这个都是《大乘起信论》的论文)。以下之文(就是这段文章)。因缘者。是生灭因缘(讲到生灭的因缘,引起哪一段?)。起下复次生灭因缘。以下之文。相者。即是生灭相。一者粗。与心相应(“与心相应”就是众生可以觉察得到的叫做与心相应。“粗”就是粗糙的相、烦恼的相,你心可以觉察得到的)。二者细(就是诸佛菩萨所断的)。与心不相应(就是没有办法觉察到的。比如,你晚上在睡觉,你在做梦,你根本没有办法,你叫它不做梦也没有办法,这个心太微细了,比如说,我们坐着的时候妄想就起来,你想控制妄想,又控制不来,但是,哪一个是心的粗相,比如说,人家在卖蜜饯,蜜饯……,或是每天都有一摊蚵仔面线,走过去,听到这个很喜欢吃,可是,这个你觉察得到,这是粗糙的相,可以叫它:我控制一下,不吃就好了。吃素的人买蚵仔面线,不要吃蚵,吃面线就可以了,没有办法,受不了,对不对?所以说,粗糙的相,你可以控制,我可以吃,我可以不吃,微细的相,你没有办法,你说我不要让这个细胞成长行吗?根本不可能,细胞里面都有意识,细胞没有意识,怎么会有新陈代谢,对不对?它没有神识,它怎么新陈代谢?所以说,每个细胞都有意识状态,因此,我们要晓得,细相我们没有办法,我们没有办法阻止头发成长,这都是第七意识执着第八意识微细的执着,我们也没有办法,晚上做梦的时候不要梦到我,不可能的事情,有情的众生都是正昏迷在第七意识执着第八意识为我相,中间相分两头生,中间的我相是从两个角度产生的,所以我们晚上在做梦,一定会梦到自己在梦境里面,梦到你怎么样,你去哪里,捡到钱,你跑到哪里去小便,都会记住。对不对?所以,我们到今天,虽然在修行,我们也没有办法断第七意识,微细的,与心不相应,就是你控制不住的,你莫可奈何,所以,与心不相应就是先天性,俱生来的,与生俱来的)。亦即起下复次生灭相者。以下之文。今真如门中云即示。生灭门中云能示(真如门中讲即示,因为当下就是,生灭门中能示,因为讲三大)。以真如即所显大乘体。无有异相(因为平等,显示大乘的体无有异相,因为平等相,空相是平等相)。故云即示(真如门中讲即示,摩诃衍的体,生灭门中是讲能示,摩诃衍体、相、用,所以说,即示)。生灭依真如起。染净既分。诠旨各别(所解释的角度都不一样,染净既然分清楚,所解释的角度都不一样)。故不云即。而云能示也。

  自体相用者。体。即生灭门中之本觉(的)心。是生灭之自体。为生灭之因依(生灭之自体也是生灭的因)。故在生灭门中。亦得辨体也。相。即如来藏中。无量性功德相。用。即如来藏中。不思议业用。并在此门。故下释生灭门。具显所示三大之义(所以,我们应当觉悟,这个生灭门当中,随时,我们都活在生灭里面,没有自体可得。以前,我在大学一、二年级,二年级就发心要出家,但是,我没有讲,现在出家了讲没有关系,我就一直想发心,要发心出家,我碰到隔壁有一个太太,五十几岁了,她看到我学佛,很不以为然,我们附近那个地方,很不以为然,她先生是外省籍的,然后,常常在我面前讲:年轻人消极、迷信。我告诉她:太太!太太!我不是叫你是我的太太,是说你是他的太太,所以,我称呼你太太。我说:太太!太太!你不会觉得这个世间生命很短,你不会觉得这个世间很痛苦,你不觉得这人世间没什么快乐可言,要赶快修行。骂我,说我很消极、很迷信,枉然!枉然,枉然!妈妈让你读大学花很多钱,结果,以后要修行,不结婚,她一直批判,我认为因缘不具足,就没有办法跟她谈论什么,经过两个月以后,她先生突然间,一下子脑中风,送到石牌的荣民总医院,我还去看他,结果,医生进去就急救。在外面,开始掉眼泪,呜……,我实在不能接受,我一个先生好好的,突然其来的,她先生在餐厅上班,赚了不少钱,一个月好几万,赚了很多钱,她生活一直很满意,她完全没有心理准备,一下子这样子,在医院,我在外面等,哭泣怎么样子,人家就安慰她,安慰说:没关系!医生在急救,你不要哭泣。我内心里面想:一定死!这一定会死!奇怪!我的第六感很准,我说:这一定死!一定不会活,等值儿门打开,推出来……,那一幕幕,让她很震动地、很震撼地成熟,这一棒打下去,生死无常,答案就出来了,比我跟她开示还快,还快,对不对?多快你知道吗?一下子就觉悟到,噢!生死无常,然后,哭泣:弟弟!你说得很对,生死无常!唉!她先生死不到一年,又再嫁人,五十几岁再嫁人,“噢……!法师右手做擦脸状”)你拿她真的没有办法,没有办法!五十几岁了,女儿都是很大了,还是再嫁人,我们这里若有五十几岁已经死了先生,最好是不要再嫁了,那是对五十几岁这样,若二、三十岁就考虑再嫁,五十几实在是不要了,所以说,虽然知道生死无常,但是,那个情执,她认为没有依靠,她还是要找到一个老伴,她不怕这第二个又脑中风,(法师笑)还好,脑中风死亡,没有关系!如果,脑中风没有死,那你麻烦大了,所以,我们这个生灭,生灭刹那,生灭无常,你随时都要打镇定剂,你随时二十四小时都要准备,我告诉你,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地修行、觉悟)。

  又自体相用者。以所示三大义。还在能示生灭门中。显非别外(还是在生灭门当中)。故云自也(加一个“自”就是说在生灭门里面去显示体,所以说,以所示的三大义,还是在能示的生灭门中,显非别外,不是从外来的,所以讲自)。

  问。真如门。但即示于体。而生灭门。应唯示(这个)相用(意思这是说,问真如门即示于体,就是显示这个体,生灭门当中,应该只显示相跟用才对)。何亦兼自体耶(为什么生灭门当中,要显示体大、相大、用大,真如门既然显于体,生灭门应该是显于相用,为什么要把体加进去?)。答。真如是不起门(不起门就是无所起)。既无所起(就不生灭的涅槃,只是站在空性的角度一直在讨论)。故唯示体大。生灭是起动门(起动就是有增有减,生灭就是因缘门)。所起必含能起(所起一定含这个能起)。故具示三大(体大、相大、用大)也。一出法体竟。

  戊二 彰名义二

  己一 明大义

  二 显乘义

  己一 明大义

  【(大,大是什么?)所言义者。则有三种(大乘的义有三种,大乘的义是体大)。云何为三。一者体大。(什么是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如果你悟到涅槃的妙心真如平等,那么就不增不减。不增:一切境界现前,没有特殊增加的感觉,为什么?因为,所有的增加都是空性,也是刹那变化的,你现在的减少,你财产损失,或者是你感情碰到挫折,你也不必伤心,因为,一切都是生灭增减的东西,你说你不能适应,你还是要适应,不然,你能怎么样呢?自己学聪明点,今天你不学聪明一点,你钱被人家倒了,那是你的事情,不过,某些众生也需要受到教训他才会觉悟,所以说,你要知道,我们大富由天,小富由人,大富大贵要由天,吉人自有天相,但是,小小的富有,我们人为的因素可以控制的,我们稍微爱惜一下,像我现在就很爱惜,钱不借人就不借了,钱不借人。那天,有一人:师父!您借我五百万。对不起!(法师从此句开始唱)对不起!对不起!谢谢你!对不起(法师唱到此句)!no money!你为什么会不借?因为,大彻大悟故,不增不减,我现在要为了三宝,所以,要掌握住,我以空性的心,不增不减的心,好好地爱惜,大富由天,小富由人,人为因素可以控制的,控制住的,还是要控制。这句话是师父体会最深的一句话,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他若不来,我就不去)。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我们如来藏具足无量的本性的功德,这个就是妙有)。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用大:作用,所以,一切法虽是空性,不离因果)。】

  首二句标。下释得名之义。此起下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以下之文(这一段)。体大者。真如体性。广大洪深(“洪”就是大的意思,很大、很深)。为一切法之所依。故受大名。一切法。不出圣凡染净(圣法、凡法,圣法就是出世间,凡法就是世间,圣法就是不生灭,凡法(夫)就是生灭;染就是生灭,净就是不生灭)。此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又随染不增(你就是一切污染,它也不增加,我们的本性随着污染,它不增加)。还(到本来的清)净(它也不消弱什么东西,它也)不减(少)。(既然不增不减,当然就是当下)不为染净所亏。圣凡所易。故云平等不增减故(如果,没有碰到佛法,哪一个可以体会到,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呢!怎么可能呢!想想看!我二十年前的情绪,那种碰到境界的高亢,那种碰到境界的低潮,那时候刚好碰到情执很重,男、女分开,然后,在台东我爸爸,爸爸在台东开推土机,大学刚考上的时候,内心里面烦恼,为什么会这样?她为什么要对我这样子?然后,跑到台东去的时候,去监工,公路局一开,哇!开了三个钟头,花莲,一直开、开……,开到台东那个地方,接近什么八仙洞,闲时,我就跑去八仙洞,我跟佛、神还是很有缘,闲着没事就去八仙洞,到台东那个地方,去到那个地方,开推土机挖沙,没有地方,一个人都没有,到晚上,爸爸又不见了,他又不晓得跑去哪里,他又是爸爸,又不敢问他去哪里,然后,一个弟弟,刚刚大一,到山上去统统没有人,还好有一个爸爸的朋友,爸爸的朋友,他也不见了,他留一个女儿,他留一个女儿在那边,那个女儿读小学,我是读大学,她说:哥哥!哥哥!没有人。有啊!我们两个,整个山都没有人,只有我们两个,来!哥哥唱歌给你听。好,好,哥哥你唱歌给我听,出来外面,我说:出来外面没有人。江水向东流,它一去不回头……(法师唱),以前,不能体会,唱歌给妹妹听。哥哥!你唱得不错!不错!没有人我好害怕,哥哥!你会不会怕?我说:不怕!不怕!其实我很害怕!整座山只有我们两个而已,我说:你爸爸也不晓得去哪里,我爸爸也不晓得去哪里,结果,一问,两个都去赌博,唉呀!你爸爸也是不良,我你爸爸也不怎么良(法师笑),两个爸爸都跑去赌博,整座山只剩下我们两个人,一个妹妹跟一个哥哥,哇!很凄惨!很凄惨!所以说,到那个地方去的时候,读到大学的时候,哇!那么情绪高亢,结果,没有办法!心情不好又学骑摩托车,我二哥就说:唉呀!你长这么大不会骑摩托车。去借一辆双管的摩托车,多大辆你知道吗?哇!那辆摩托车很大辆,结果,去一间国小学骑摩托车,摩托车我不会骑,结果,二哥说:那很简单!油门踩下去,加油就发动了,结果,不会刹车,惨了!不知要踩哪里?差点撞到坑洞里面,摩托车翻车,你知道吗?差点被150cc的摩托车压死,差点被二哥害死,不会骑,从今以后,我都不敢骑摩托车,所以,我这辈子只骑那次而已,我说二个轮子不稳,干脆开四个轮子才比较轻松,所以,我就去学开车,我今生今世一定不驶摩托车,因为,差一点被摩托车压死,所以,你看!没有学佛,你看,那个情绪的高亢、低潮,到二十年后的今天,到今天来讲,我也不必唱歌给妹妹听,我那个时候如果有学佛,我就说:妹妹来我们来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就带领她,我当维那,她当木鱼手,很可怜!整座山只剩下一个哥哥跟一个妹妹而已,很可怜!结果,一问之下,两个爸爸都去赌博,(法师笑)很糟糕!很糟糕!所以,我们有学佛,噢!那个心境不一样,心境完全不一样,心境不一样,二十年前那种高亢、低潮,现在二十年后,那种平静、喜悦无以形容,没有办法形容)。

  相大者。即二如来藏中(“二如来藏”就是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即二如来藏中,不空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受大名。功德而言性者。所有功德。皆称真如体性而起(都是依照真如本体而起来的)。相不离性。如八功德水。不离于水也(八功德水不能离开水)。

  用大者。谓不思议业用。即下文报化二(个)身。粗细之用(粗是对二乘、凡夫方便以及权教的菩萨,细身是对法身的菩萨)。令诸众生。始成世善。终成出世故也。问。何故唯言善因果(为什么只有讲善?)。不云不善也。答。以不善法违真故(不善的法就违背真如)。是所治故。又复当知。虽违真亦不离真。但以违真故。非其用也。一明大义竟。

  己二 显乘义

  【一切诸佛。本所乘故(如果念,是搭乘的乘,如果念shèng的话,是讲战车的单位,计算战车的单位,我们讲大乘chéng或大乘shèng都可以。如果讲chéng是登,然后是搭,登上高处;如果念shèng的话,就是说以前战车的单位,一乘、二乘、三乘这样子。这是第一种)。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就是《大乘起信论》是一切诸佛,怎么样?都是所依靠的,显示我们一心二门,诸佛菩萨都不离开这个法,皆乘此法,本所乘故,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菩萨还是一心二门,一直到无余涅槃,到如来地故)。】

  此释乘义。非以他法为乘。即以一心二门三大之义。为乘。上标果望因(标这个果对这个因来看)。谓诸佛乘此。已成正遍知觉。下举因望果。谓一切菩萨。皆乘法此。到于如来。究竟无余涅槃之地。即以始觉之智为能乘(就是以始觉之智慧,而能够乘,我们因为有始觉智)。本觉之理为所乘也(本觉之理体是我们所依靠,始觉智是能乘,本觉理是所乘)。二立义分竟。(底下是解释分)

  丙三 解释(第三、解释分。我们讲过因缘分,我们讲过立义分,现在要讲解释分,解释) 三

  丁一 结前起后

  二 标征列名

  三 依名辨相

  丁 一结前起后

  已说立义分。次说解释分(已经把立义分讲完了,再来讲解释分,解释分可以说是《大乘起信论》最重的一段,所以说,已说立义分,再来,讲到解释分,这是《大乘起信论》的论文,讲到哪里,它都告诉我们一个段落)。结前起后可知。

  丁二 标征列名

  【解释分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显示正义。二者对治邪执。三者分别发趣道相。(文字一看就晓得,第一个是显示,因为大乘法,你要先了解它是一心二门的法义是什么,对治邪执,当然,我们所谓的邪执,都是我、法二执,三者分别发趣道相,“趣”就是趋向于佛道之相,你是属于什么根器,到最后,我们根器不够就念佛,所以说,分别发趣道相,要看看你是哪一种根器,发向于、趋向于佛道,它的阶段是什么)】

  首句标。二句征(“征”就是问)。下列名(列出这个名相出来)。显示正义者。正释所立大乘法义。(所立的大乘法义是什么?)即一心二门也(大乘法就是一心开二门。二门就是真如门跟生灭门,是心真如者或是心生灭者两个角度来谈论,然后,真如跟生灭和合,《大乘起信论》是讲和合)。对治邪执者。以大乘法药。对治我法二种邪执之病。由大乘正理既明。我法邪执自遣故(“遣”就是除,当然,没有我、法二执的话,当然,一切就遣掉了,邪执就遣掉)。分别发趣道相者。邪执遣已。庶可与辨(“庶”就是这样子,这样子就可以,“与辨”就可以辨明正见)。(然后)发起趣向佛道阶级之相(庶可与辨就是这样子就可以,“与辨”:就可以供给,提供他修行的方向,辨明修行的方向。)。二标征列名竟。

  丁三 依名辨相即为三

  戊一 显示正义

  二 对治邪执

  三 分别发趣道相

  初中二(然后,里面分二段)

  己一 总释

  二 别释(这是科判。好!看论文)

  己一总释

  【显示正义者(开始显示《大乘起信论》的正义)。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意思是说真如门它也摄一切法,真如门只站在体的角度讲,不讲相、用,因为,相用是生灭,心真如门只讲体:泯相、遣相,空性的角度要讲真如门,空相就不离一切,一切相无论是染法,无论是净法,染法也是毕竟空,净法它也是毕竟空,染、净在心真如门来讲,都是平等门,都是平等的,所以,心真如门它只论体,是讲空性、讲毕竟空,也就是所谓讲一心,不生不灭的一心,它不讲到相跟用的东西,所以,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它讲的是三大,体大、相大、用大,生灭,为什么会是心真如门讲空,讲体性的东西,而心生灭门,它不是讲相跟用,因为相、用是事相,事相当体就无生,不生不灭的涅槃,就是不能离开这个理,因为,心生灭门,在相、用里面讨论,可是,相、用当下它就是体,离体就没有所谓的相用,所以,不能离体,而讨论这个相、用,也就是说不能离开这个理性,专门讨论这个事相,离开,离是正见,离是正见,离是正见,你不懂,你专门讨论这个事相,那么就会执事废理,这样不行,会盲修瞎练,所以,心生灭门它所讨论的是体大、是相大,是用大,是三个角度,是这样子)。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所以,《大乘起信论》举最多的比喻就是水跟波,水跟波的比喻,《大乘起信论》举最多的无明就是风,我们的体就是水,风一动,无明就产生,产生波浪,波浪就是所谓的七转识,第八意识跟真如和合,染净和合,所以,风就产生无明,水跟波不相离,也就是染跟净,如果,风停止了,无明停止了,那么真如就现前,意思就是没有无明,你真如就现前,风一动的话,你这个真如就起一念不觉,就变成了无明,所以,就是说生灭门跟真如门变成和合,在《圆觉经》里面讲,它不用这样子,《圆觉经》里面讲,它用什么?它用空中有花,当你眼睛有毛病的时候,你看到空中有花,《楞严经》不这样讲,也不用水跟波来比喻,它用眯目,把眼睛一眯看到两个月亮,一念不觉,就是说本来一个月亮,现在眼睛一眯,看到两个月亮,就是你看的都是假相,虽然假相,但是,当体即真,虽然你看到的是第二个月亮,但是,事实上那个月亮也是真正的月亮,不是水中的月亮,虽然眼睛一眯,看到月亮有两个,但是,没有关系!因为,它已经接近真的月亮,就见精,在《大乘起信论》里面讲,它是用水跟波来比喻清净跟染污的和合,所以,《大乘起信论》的问题很大,就是在这个地方没有办法圆融地解释,如果说风动就叫做无明,换句话,人家问你:风什么时候才不动?对不对?你风动就变成无明,那风什么时候才不动呢!所以,这个就是没有办法解释的问题,《大乘起信论》最大的症结所在是在这个地方,但是,我们了解它是在形容,真心是遍一切处,染心是透过无明,才去讨论的,所以,在这个起源里面,就不容易交代,不容易交代,禅宗它就是这样,妄想本来无根也不可得,也根本没有办法去讨论,当下就是涅槃妙心,没有什么好讨论的,空性本身不离当下,不离当相的东西,你任何的讨论都是多余,因为,它是从根本下手,根本就是不生不灭的这颗心,不增不减、不来不去的这颗心,所以,我们要了解每一部经典、每一部论典,它所代表的具体的意义是什么,这样你来研究的话,你就不会偏颇)。】

  显示者。显明指示。正义者。即一心二门之义。二门不出一心。故言依一心法。有二种门。此论依《楞伽》等经所造。今一心二门之义。亦依经而立。经云。寂灭者名为一心(这个寂灭,其实是很深入的道理,这个寂灭意思就是说那种内心充满着静,静到无相的静,不管任何的事相都不可能让你动到一个念头,就是离念,但是智慧心本身有念,离分别、执着的那种念,但是,智慧心的念也是分别,但是,并不执著,自性本自有分别,但是,不执着,所以说,寂灭是一种属于圣人那种安祥、清净、不生不灭,寂就是静到极点,灭就是没有凡夫、二乘、权教菩萨那种我、法二执的心)。一心者名如来藏。此中心真如门(意思就是我们寂灭又叫做一心,一心又名叫做如来藏,意思就是同样的名字,寂灭等于一心,一心等于如来藏,但是,看你站在什么角度,如果,站在真如的角度来讲,是讲一心:心真如门)。以一切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想想看!诸位!你冷静想想看!禅宗有一句公案,说: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是什么,什么都没有,对不对?我们因为业力,这一念而来,来的时候是由受精卵那么小的东西,一直在母胎里面渐渐地成长、渐渐地成长……,虽然,有所成长,但是,每一分每一秒它都在变化,虽然有增加,就像我们的细胞、骨骼有的会分裂,慢慢地增加细胞,慢慢地长高、长大,新陈代谢,但是,你想想看!来自于哪里?来自于父精母血,父精母血不结合的时候,我们在哪里?所以这个其实就是虽然现在有这个躯壳,你把它考虑,冷静地思惟看看!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是毕竟空,是那一念的妄想,我们现在这一念妄想,由无始劫来一直延续到今天,如果,我现在没有妄想的话,生死不就了了吗?没有妄想就是放得下,毕竟空性的那种冷静、清静、如如不动的安详,因为,你再继续动念,你就造了未来的生死,念就是生死,念就是轮回,念头就是生死,念头就是轮回,你执放不下,在这个世界上,你就一定有你的一分,因为物以类聚,这个娑婆世界都是因为念头不断而来的,我们现在既然要了生死,为什么不要在念头里面好好地下功夫,佛法里面的可贵之处,就是这样子)。(会修行的人,他)唯是一心(他听一句名词,他就一直会归到回光返照的功夫,一心就是寂灭,寂灭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那么你想想看!要不然,禅宗在参什么,参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你本来的面目是什么,根本就是毕竟空性,所以,你现在虽有眼睛,现在前面根本就是如梦幻泡影,没有一件事情是实在的东西,如镜中像,对不对?如影中的月,水影当中的月亮,根本就不实在,虚妄的东西,虚妄、生灭的东西,你一直拼命地取舍,所以,在唯识学里面,能取、所取的习气不断,你就一定要轮回,所以,其实略加操之在你现前这一念,你能不执着,你为什么不要放下,你可以有这种功夫,因为众生本具佛性,对不对?为什么?因为他无明重,烦恼习气重,他不取,他没有依靠,因为,他离尘无体,所以,他不能找到一颗不生不灭的自性清净心,他无从修起,所以,我们从这个名相里面,我们就会知道,悟道的人,任何纵横都不可能障碍到他,因为,什么都假,论到你的清净心而已)。即彼经寂灭者名为一心义。此中心生灭门。随缘起灭(因为,你讨论心生灭门,随缘,“缘”就是条件的和合,所以,在菩萨戒里面就讲,缘就是所谓的因果,因果,就不离这个缘,所以,因加缘等于果,在《俱舍论》里面来讲,它没有把因跟缘跟果很清楚地划分,其实因跟缘跟果,是没有办法划分,本来就是没有,现在的果报,就是现在的因缘,就是作为未来的因缘,所以,你现在的果报,你说我现在是果报,对不对?对!不能转这个因缘,对不对?对!没有办法转,因为你是果报,同时具足现在、未来的因缘,你说这个果报可不可以转,可以转,怎么不可以转,不可以转的话,你也不必修行,所以,它这个缘有增加、有减少的东西,权教菩萨都在因缘法里面发挥,实教菩萨不是这样,实教菩萨在因缘法里面的空性发挥,这个一定要弄清楚,所以,你修因缘法,你顶多证到辟支佛果,你不来六道轮回生死,是你法执未断,因为你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对不对?五蕴里面的色、受、想、行、识,这个法执你没有办法断,你明明知道,但是,你法爱不断,你就是做菩萨,你也不能成佛。有一个人来告诉我,说:师父!我从小就是家庭贫穷,我现在又是潦倒,现在我妈妈去世了,我想要出家,结果,我不小心又结婚了,我本来很久以前就想要出家,师父!我一直觉得这个业很难转,好像不可转。我说:你信不信佛?他说:信佛!我说:你会不会往生极乐世界?他说:不太可能。我说:那不可能,你也不必念佛,因为,你不能转,你念佛干什么,你等死好了。认同这个果报就是不能转,那你就等于死路一条,对不对?你说:师父!那我好好用功,我听你这样讲,我有希望了,我一定可以往生。我说那你一定可以往生,你也不要念佛。为什么?一定可以往生,你念佛干什么,已经成为定论了,傻瓜!果报不是你谈的那么简单,果报本身是“因”加“缘”产生的果报,这个是三次方的东西,因本身就是缘、就是果,缘本身就是因、就是果,果本身就是因、就是缘,它本身是交换性的东西,它根本就不是单层面的一直线,不是“因”加“缘”产生这个果,这个道理是为了让你了解,所以,用直线去表达因缘果的东西,因:“因”加“缘”产生这个果,对不对?那你的因是什么,你能讨论吗?因难道不是缘吗?因,所有的因不是果报吗?对不对?所以那你变成因加缘加果,变成这样子,也是变成这样子,因就是果、就是缘,就是果,因的旁边就写:因,即缘即果,加缘的话,缘,即因即果,产生一线,变成果的话,果就是因、就是缘,所以说,因缘果报不是一件很容易去讨论的,所以,你站在哪一个角度讲,它都对,站在哪一个角度讲,它都不对,因为增减的东西,都有敌对状态,所以,两个人在讨论,他一定会:我不原谅你,你不原谅我,你不合我,我也不合你,为什么?因为,他不懂得《俱舍论》的东西,他都会搞不清楚,两个人讲统统对,风云还是旗子动,根本不是,也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子动,根本就是你的心在动,那如果你了解一切幻化的,即心就是佛,那因缘果报,所以,在菩萨戒里面讲,非因、非缘、非果法,是诸佛之本源,你看看!我们一般权教都是讲因、缘、果,在菩萨戒里面不是这样讲,非因、非缘、非果,非青、黄、赤、白、黑,此是诸佛之本源,所以,我们权教菩萨只能证悟到十二因缘的辟支佛果,而实教菩萨一念不生灭,就是本来的面目,这个才是我们要得到的东西,所以,你不必在因缘法里面打转,所以,为什么众生会有诤论,他一定会诤论,因为,教义、教理本身搞不清楚,他当然会有诤论,他以为因缘果报是一直线的东西,其实统统不对的)。以本觉随熏转动(本觉随着这个熏习而转动,熏就是染污)。(熏习所以)成于染净(染是对净讲的,净是对染讲的)。如来之性(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这不是指佛,这是指每一个人的佛性)。(每一个人的佛性,就变成了)隐而不显(就不很明显:显现不出来)。即彼经一心者名如来藏义(所以,我们寂灭也名叫做一心,一心也叫做如来藏)。

  又本觉心。虽成染净。性恒不动(本觉的心虽然成为染跟净,而本性长恒不动)。即生灭门中。自体是也。又如来藏者。是善(跟)不善(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就是六道众生,你修善不善因,你就会造成六道团团的轮回)。譬如技儿(技儿就是杂耍的人,千变万化的人,一条绳子,他就可以弄得千变万化,或是怎么样子,就是杂耍的人。以前耍把戏的人)。变现诸趣。如是之义。如下文言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依如来藏,什么叫做如来藏?含藏有如来的德行,可是,现在还不得,就是如来藏:蕴藏有如来自性清净心的德性,但是,现在还没有,所以,有生灭心)。乃至此识有二种相(二种相,哪二种相?)。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一个是觉悟来讨论,一个是不觉悟来讨论,只要你是生灭心,菩萨都会有对立法,禅宗悟道的人,他对于众生的侮辱、批评以及赞叹,为什么他都不在意,因为,你只要动到一个念头去抗拒它,它就会落入二元,就会落入对立的东西,就会把情绪弄得逼迫,有一种压迫感,不是一个修行人,离开修行人的心境太远了,他不会有抗拒的念,他因为完成了融合,所谓完成了融合就是一切境界都是你的心,他都起慈、悲、喜、舍的心,没有抗拒,因为,他存在的是绝对的东西,其实绝对也不是存在,既存在又超越这个现实,所以,你不能否认它,又不能肯定它,也不能讲肯定跟否定同时存在,因为,肯定、否定同时存在是相违论,为什么?因为如的东西是不能讨论,惟证相应的东西,就是除了喜悦,自己绝静的空性,那也是名词,真如这种东西,它是不能讨论的,意思就是你充满着喜悦,你怎么来,我怎么喜悦,你什么境界,他都是喜悦,就像大熔炉把你溶化掉,你不可能动摇他一个念头,你没有办法,因为,他的生灭就是所有全部的心,所胡的心里面都是全部的事相,所有的事相里面都不离一心,你怎么可能动到他,包括他的生命要给你,他都是喜悦的,这就是真正的佛,佛陀降世就是这样子,我是会讲,但没有办法,我是体会这样子,知道啦!知道归知道还是没有办法,看注射针那么大支也是会怕,你拿那么大支来,又不是要注射牛,所以,我都用size比较小的,讲经我是很行,但是,做不到,没办法!还是会恐怖、还是会颠倒,晚上还是会做梦,没办法!所以,与大家共勉,就是这样,互相勉励,就是这样子,做不到,不容易,惭愧!所以,觉义、不觉义,对立的嘛!所以,生灭法里面一定要讨论觉悟的一方面)。当知非但取生灭心。为生灭门。通取生灭自体。及生灭相(都是,加二个字,属于生灭门,皆属于生灭门里面所讨论的)。皆生灭门义也(皆属于生灭门所讨论的这一门,你只要取生灭里面的体,虽然是空:不生不灭,它还是不能离开生灭,因为生灭是事相,对不对?体是理嘛!理不能碍事,事不能碍理,所以,理事要圆融)。

  二门如是。何谓一心(什么叫做一心?)。谓染净诸法。其性无二(为什么其性无二?因为染毕竟空,净也毕竟空,你为了要衬托净,当然用一个染去显示,净的时候,你用染污去比较,比如说,你为什么知道师父是男的,你怎么知道师父是个子矮矮的,长得皮肤白白的,你为什么知道这样子,这个功劳要归功于那些高的人,因为你很高,所以,能够显示出我很矮;因为你很黑,所以,显示我很白,如果,我今天一出生,我妈妈就把我丢掉,丢掉到哪里去?跑到山上里面跟猴子住在一起,从来没见过男人,也从来没见过女人,从来没见过人类,只有我一个人,那我就无从比较,跟猴子比,我是比它高一点,跟猩猩比,又比它矮一点,因为,没有人类可以比较,也不晓得自己长得好不好看,因为,你怎么知道你长得好不好看?因为,没有看过满脸长青春痘的人,也不晓得我这么好看,所以说,这个都是要用衬托的东西,这个比喻就是如果我从小就被抛弃在山林里面,做泰山,我的脸看起来不太像,做泰山,呜……也不太像,做小人国的国王,小人很快就得志,那你就无从比较,你无从比较,我问你,你哪有什么染、什么净,这就是绝对,无从比较就是绝对的意思,所以,真如没有所谓的净,连净的观念都不可以有,因为,真如是空性的东西,净是对染讲的,染是对净讲的,所以,同学们!没有比较心的人,你有福了,你马上会归到不二法门,溶入自性清净心里面。所以说,皆生灭门义。二门如是:二门就是这么一回事,何谓一心,其性无二,因为染是空,净也是空)。真妄二门。其体不别(为什么?体如果不同的话,那完蛋了,那么,真的话就无自性,妄也是无自性,所以,其体是一)。故名为一。即此无二不别。诸法中实。不同虚空(“虚空”旁边写两个字:无知,因为虚空是无明的代名词,不同于虚空的无知,冥顽不灵的虚空,因为无知本身不是智慧,我们不讲虚空,我们讲法身,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诸佛的法身,法本身就是真理,真理就是意味着智慧,简单讲,智慧心就是佛,所以,你虚空的话,它是一种无知,是冥顽不灵)。性自神解(什么叫做性自神解?就是本性自具足,具足,神就是不可思议,解就是妙悟,本性具足不可思议的妙悟,不同于虚空,虚空是个冥顽不灵的东西,你虚空的话,在外面的话,一片黑暗,白天阳光,晚上都照射不来,所以说,性自神解,本性就具足有不可思议的妙悟)。故名为心(所以,我们讲这是我们的心)。

  言皆各总摄一切法者。释上立义分中。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世间法就是生灭法)。(以及)出世间法(出世法即所谓的真如,不生不灭法)。但上直明心摄一切法。今言二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义云何(为什么上面讲心摄一切法?现在,二门又各总摄一切法,真如门也摄一切法,生灭门也摄一切法,此义云何?这到底是什么道理呢?)。征而释之(一问一答叫做论,《大乘起信论》为什么讲论?论就是问答,对不对?一问一答叫做论,征而释之,释就是答,征就是问,问而答之,那么就是论,要不然,什么叫做论?经、律、论的论,就是一问一答叫做论)。下以是二门不相离故。即释皆各总摄之义(马上就解释了,真如门跟生灭门总摄一切法)。

  以真如门(是怎么样?)。是染净通相(通相是什么东西?也通染也通净,通相是什么?注意!通相就是空相,就是性空,染净性空,染性本空,净性也是本空,所以,它是讲通,空可以通到染,也可以通到净,简单讲,通相就是平等相,是法平等相,同学们!如果你见一切恶劣的众生,你如如不动,进入平等相,如果,你见一切造福功德的人,也不拍马屁、不奉承,你内心里面除了喜悦以外,没有第二个念头,那你就接近了真如,为什么?平等相,你看!染净通相,一个修行人不能够在染净里面解脱,如果说,你只能在净的角度解脱,你不是一个解脱的人,净,净是什么净?比如说,你亲近的是道场、是三宝,你现在是净,三业都是清净,你能够解脱,染污呢?假设有一天,你碰到公司行号里面的人都不讲道理,他一天到晚逼迫你、伤害你,搞得你烦恼一大堆,同学们!你内心里面要存在一个念头:喜悦,因为,染当下也是毕竟空性,这叫做真正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才是真正进入平等,如果,你不能在恶劣的环境之下得大自在、得解脱,那还不是一个解脱的人,你临命终怎么能够有把握呢?你硬要师父跟你讲好话,你才解脱,那师父骂你两句,你不能听、不能接受,你怎么是一个解脱的人,这个离解脱十万八千里,是一个大解脱的人,根本就没有这个东西,所以,若人识得性,无喜亦无忧,如人,如果有一个人了解你的本性是平等、是毕竟空性的,没有所谓的喜悦,也没能所谓的烦恼,人悟道的时候,就会在他的义务跟责任里面尽力去完成,因为,他责任就是他的喜悦,他的义务就是他的喜悦,因为喜悦本身在理上来讲没有事相的显现,喜悦显现不出来,所以,真正了不起的圣人,是在他的责任跟义务里面,去发现那份的喜悦跟超越的解脱,逃避没有用,好的,我就拼命追求,恶劣的,我就拼命地逃避,取舍不断,你不可能解脱,永远不可能,它是你的责任,你就必需完成它,通相就是伟大,太了不起的空)。通相之外(意思就是毕竟空性之外)。无别染(法:真如之外,无别染法,无别染)净(没有所谓染污跟清净的东西,要进入修行,你一定要无二;不二。见到恶如如不动,见到善也是如如不动,就是这么一回事,因为染净是因缘法,不于因缘取舍就是真如,非因、非缘、非因果法,是诸佛之本源)。故得总摄诸法。喻如微尘是瓦器通相(微尘:水泥所做的瓦片器具,这个就是瓦器的通相,微尘就是表示空性,瓦器就表示一切的事:相用,做花瓶也好,是不是?做瓶子也好,做炉灶也好,做什么都好,譬如说,水泥,水泥到今天来讲的话,有350年的历史,发现水泥,罗马人发现的,改变了整个世界。水泥怎么来的呢?水泥就是海底的珊瑚磨成粉末状,以前的人就知道水泥加上鸡蛋,就可以构成有黏性,因为,鸡蛋里面有蛋白,所以,它有黏性,要不然罗马怎么造成的,它就是用水泥,罗马的大教堂,歌德式的大教堂,这是微尘,微尘是瓦器的通相,不管你建造什么都是一样)。瓦器皆为微尘所摄(瓦器它都是属于微尘,因为微尘可以变化,微尘就是指体的意思,忏公常常比喻的,你们晓不晓得体、相、用的作用,师父,不晓得,体就是面粉,面粉可以做水饺,可以做面条,可以做面猴(面疙瘩),知不知道?所有的面条、饺子、面包,都是什么做的?都是面粉做的,所以,面粉是体,是不是?面包,饺子、面条、面猴,都是相、用,噢!知道了!知道了!每次斋戒学会都是用这个在比喻,问起来,噢!原来外省人喜欢吃面粉,外省籍喜欢吃面粉类,是不是?)。真如门亦如是(真如也是如此)。真如能摄生灭。生灭之相。不离真如(这个真如能摄生灭,生灭之相,不离真如,真如:如果,我们一个修行人懂得真如,我们现在举一个例子,出家人懂得真如的话,他今生今世好办了,他一定如如不动,他一定不会攀缘,攀缘它是属于生灭的东西,一个修行人,他本身如果懂得真如,就会放下一切的因缘,不是你的福报,你追求是追不到的,是你的福报,你该得到的,它就是跑不掉,人家说:噢!慧律法师!你真有福报,福报真大!我说:是啊!怎么办?福报这么大,怎么挡都挡不住,不知怎么办?你看,要怎么办?不然,怎么办?福报这么大,对不对?钱也不是我在用,钱都是无量无边的众生在用,不是我在用,对不对?福报这么大,怎么办?我们收摄回来也不去攀缘,所以,一个法师一直攀缘外境这就是错误的修行,错误地修行,你只要随缘,有众生需要我们,我们当然尽心尽力,众生不来求我们,我们就尽心尽力地好好地去修行,懂得真如的人,他那种功夫,可以说放下的功夫到了极点,他不会颠倒,永远不会颠倒,他到死也是做到这样子,广钦老和尚就是这样讲的,等你有德行的时候,你不要怕没有众生可以度,我们现在比丘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学佛学了三年、五年,拼命地打电话,开始一天到晚就是找众生,而且要找他喜悦的众生,找特别漂亮地女孩子,他才要说法给她听,长得很丑的,他才不要讲给她听,你不够资格听《大乘起信论》,哪里有什么真如生灭门,你那个是生灭,我这个是真如,对不对?好,我告诉你,以前,你们看过顽皮豹没有,我告诉你,追众生来度,就像顽皮豹有一次追了一只小狗,追……,就像一个比丘一直想要发心度众生;追这个小狗,因为他度众生,拼命追众生,一直度,是不是?追求,结果,小狗跑进山洞里面,隔一阵子,顽皮豹赶快跑出来,为什么?后面有一只大狗熊追出来,意思就是什么?当你要追众生来度的时候,你碰到什么?碰到可怕的因缘,业障的因缘现前,众生后来太多,一天到晚打电话给你,写信来问你问题,或怎么样子,问题就来了,换他追你,这是大狗熊追得你喘不过气来,你想要度他,你觉得很疲惫了,所以,追众生就跟这只顽皮豹一样,拼命地发心要追,后来,被大狗熊追出来,被众生压垮了,进去时,哇!看到一只比它更大只的,大只就是人多,很烦,一天到晚电话、信件,压得你喘不过气来,所以,有德行的人,你不要怕众生不让你度,怕是你自己没有东西,所以,讲到真如的话,也讲到度众生随缘的重要,真如能摄生灭,生灭就是缘起法,生灭之相就不离真如)之性(所以,你掌握了真如,你的生灭就可以清清楚楚,你掌握了放下,随缘不动的东西,一切境界对你来讲就没有作用了,你怎么变化,它就是生灭的东西)。

  以生灭门。是染净别相。别相之法。生灭所摄(“染净别相,别相之法”就是生灭,就是有所差别之相,有差别相,生灭所摄)。亦由真如是善不善因。与缘和合(善跟不善与缘和合)。变作而有(变为而有)。虽实变作诸法。而不坏真性。故于此门。还摄真如(你怎么变化,它还是空性,还摄真如也就是如果你这一颗放下的心,运用在你的世界,你就是到美国,到哪里都是解脱)。喻如微尘聚成瓦器(一切微尘聚合就变成一切的现象,瓦器就是种种不同的器具叫做瓦器,可以做杯子、可以做假树、假墙等等)。而常不失微尘之性。生灭门亦如是。真如之性。不离生灭之相(菩萨!生灭之相,放下就是真如之性,就是这么一回事情,生灭之相不执着,那个你肯放下,因为,你眼睛看出去,耳朵所听的,现在都是生灭相,你肯放下而不执着,菩萨!你就接近了自性的真如,就是这么一回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困难)。

  问。二门既各互摄。何以前真如门。但示摩诃衍体(为什么真如门只显示大乘的体性)。生灭门。具示自体相用耶(而生灭门却要显示大乘的体、相、用呢?)。答此中摄义。与前示义异故(这里所含摄的道理,跟前面含摄的道理是不太相同)。真如门是泯相(“泯”就是除相,就是不讨论相上,但入无生的空理,泯相就是说不讨论相跟用,泯相就是说除掉这个相)显理(“显理”就是唯显空理,只在空的理性上显示出来,所以,它是属于真如门)。此泯相不除(“此”是指在生灭门中。在生灭门中泯相不除,这个除掉的相,是不可以除掉,泯相就是灭相,灭相不能除掉,就是指生灭门里面)。故得兼摄生灭门(既然泯相不除,就兼摄生灭门)。前泯相不存(“前”就是真如门。在前面的真如门,泯相不存,灭一切相,不讨论一切相,当然就是真如门)。故唯示于体大也(只显示体的大,因为体是指空性的大,所以,师父说过,当你不执着的时候,肯放下的时候,全世界的财富都是你的,你的内心里面充满着喜悦,你的喜悦所到之处都是财富,我们的财富是不是要显示自己的喜悦,满足自己,当然,我现在知足,一切都是喜悦,)。生灭门是揽理成事(“揽”就是所谓的混合。混合这个理,而成为这个事相)。此不离理而成事(理、事是圆融的,揽理成事)。故得兼摄真如门。(生灭门)前虽成事(相,但)不坏理(前就是指生灭门,生灭门虽成事,但不坏理,一切事相不能坏这个理体,不能坏理,为什么?这样理事才能圆融)。故得具示三大也(三大就是可以显示体大、相大、用大)。须知二门摄义是齐(二门所摄的道理是相同的,为什么呢?因为总摄一切法)。示义有异(就是显示,但是,显示出来的道理略有差别就是示义有异,但是,真如门显示的道理,跟生灭门所显示出来的道理,略有所不同)。一总释竟。

  己二 别释(别释就是把心真如门跟心生灭门,好好地来谈论叫做别释。别释分)二(个)

  庚一 别释二门显动静不一 二 会相入实显动静不异

  庚初中(分)二(个)

  (动静不一就是显)辛一 真如门 二生灭门

  辛初(初就是真如门里面)又(分)二(个)

  壬一 举如体离言以明观智境(就是举真如之体,乃是离一切言语的来说明所观的智慧境界,“如”就是真如之体。“离言”:乃是离开一切语言。以明察(观):以说明所观照的是智慧的境界,就是指真如的这一方面)

  二(呢?) (真如的第二个角度呢?)约依言(拿这个讲,真如门如果要用语言来讲的话。约依言说:约这个语言来讲)辨德以明生信境(辩这个德,德就是如实空跟如实不空的两个角度,《大乘起信论》后面会讲到。什么叫做德?德就是如实空性的时候是怎么解释,如实不空的时候是具足无量性功德,德,德是如实空跟如实不空的中和叫做德,以明生信境,能让你产生信心的境界,释上面的真如相,所以,第一段是释真如的义,第二段是释真如的相,你一定要讲真如的相,那就必需透过语言,真如的义是离开语言,真如的相不离语言,不离语言就讨论,就讨论如实空是什么,如实不空又是什么)

  壬初又二

  癸一 总举法体(总举这个法的体性) 二 问答释疑

  癸初又二

  子一 正显如体 二 会执释名(那个是科判,了解一下就可以)

  子一 正显如体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心真如是什么?就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大总相就是说统合一切的相,大总相统合一切就是空相,毕竟空。大总相,法界就是一个空相,虽有相又不离体,体即是毕竟空,所以,此心真如者,就是一法界大总相,大总相就是一心,“所谓心性,不生不灭”:我们的心性就是不生不灭,所以,禅宗从根本修,就是从不生不灭)。】

  此标列名体。首句标名。下列体。一法界者。即无二真心(不二的,要想大彻大悟,不能离开不二法门,染净一如、善恶一如、是非一如、对错一如、大小一如、黑白一如、高下一如,无有一切对立相,你想要大彻大悟,想要进入真正的道,没有不二,你根本没有办法,永远不可能,所以,有的人一生起病来,今天人家来问我一个多好笑的问题:一个菩萨来参加法会,报名,报一万的,师父!人家说我参加法会这么多,来就整个星期,参加水陆这么认真地拜,拜一个礼拜,回去我的儿子也没有变好,问这个问题,有没有病,你看,因为,他的左邻右舍说:你拜佛拜得这么勤,你儿子就是不会变乖。我说:菩萨!你这样子的话就好办了,如果一个人来拜佛,可以取代所有众生的业,哇!那好办了,那释迦牟尼佛一个人成佛了,全家都成佛了,佛就在他前面,不识真心,本不相待,对不对?你看,拜佛拜了这么久,参加法会:他很喜悦参加水陆、梁皇法会,他竟然不知道真心本不相待,只能跟他做一个外缘,一个辅助的外缘,法会当然也是重要,也是有力量,但是,没有办法全部地取代他,没有办法!就像师父没有办法取代你们的烦恼,但是,透过师父的的描述、宣讲,可以减轻你们的烦恼,对不对?但是,要真正彻底地悟,那一定要靠你们自己,所以,有的人来,以前,一个小姐,她长得非常的漂亮,她是留学美国的,但是,不晓得她为什么烦恼很重,据说她是学医的,学医科的,专门operate,operate:开刀手术室是吗?operate roon,你到长庚去看看,operate roon就是手术室,很烦恼,拜访师父。我想:那么漂亮又当医生。她来,第一句话就问我:师父!我书读很多,但是,我很烦恼。我说:你念哪一科的?说:我念医科的。我说:好!你烦恼告诉我,我现在马上帮你切掉。唉!烦恼怎么能够切掉?是!烦恼不能切掉,你讲出来干什么?你告诉我,你的整个头脑烦恼在哪里?你告诉我,不晓得医生开过刀,有没有开过烦恼的肿瘤,烦恼的肿瘤,一切掉马上成佛,因为烦恼都切除了,当然没有烦恼了,烦恼都切掉变成佛了,可是肿瘤一切完,整个头快割掉了,还是不能成佛,烦恼还是在,对不对?烦恼就是无体,无相可得,我们今天就是多余的负担,不必要的负担,我们所过的都是冤枉的路,冤枉生,冤枉死,冤枉的痛苦,因为你自己制造,你自己增加,就是这么一回事情,当你什么事情放得下的时候,不计荣辱,这个世间对人一点作用都没有,人家对我好,我感恩,人家对我有好,感恩,今天来了,我感恩,今天要跟我切,我也感恩,统统感恩,不然,怎么办?对不对?所以,我说出家人,是最懂得感情的一个人,就是这样子,自己很清楚,他最懂感情,很清楚,他的感情就是慈悲,升华到极点的慈悲,你跟我有缘,来,我度你,你跟我没有缘,我从来不恨你,释迦牟尼佛只讲缘生跟缘灭的东西,他从来没有恨的东西,所以说,真如就是这么一回事情,)。平等一相。为万法之所因依(一切万法都是依平等相,万法意思就是自性本来就是空性的东西,你怎么去讨论它,你就烦恼,就是对立,所以说,明天会更好,哪有可能!不可能!怎么会说明天会更好,在众生看法都是两极化,在众生看法就是这样子,在圣人看法就是说,这事情本来就是如此,没有什么好讨论的,为什么?因为妄想,我们有一个平等空性的真如,他不会用,他用什么?他用妄想,用妄想一定两极化的东西,所以,世间人你怎么样研究,他就是在对立的事相里面,他放不下,像今天金钟奖还是什么奖,不得了!平时影星出来,大家都穿那种布多很多的衣服,布多很多就是不必要多那块那么大块,分要走楼梯还得撩起来(法师做影星撩衣服的动作,摇摇晃晃),怎么这么浪费,布剪刚刚好就好,何必多剪那块,看起来蓬蓬的,今天为了要领奖,所以,我们一看的话,就欢喜在心,众生就是这样子,这样子叫做众生,她就是要搞这种东西,她今天穿这套去,她不要拉尿?她还是得去厕所,去厕所不脱下来怎么拉,那泡尿那么大泡,蹲着也会湿,你今晚回去难道不用洗澡吗?还是得脱下来,不然,那套老是穿着,你今晚睡觉不用穿睡衣?你还是得脱下来,还是白忙一场,很忙,众生宛如走马灯,忙碌,所以,你说这个会快乐,她怎么会快乐,荣耀现前就快乐,没有荣耀他就烦恼,我们学佛的人,是心真如者不生不灭,就是这个样子,随缘、尽分,所以,师父已经告诉你,圣人他是他的工作,责任跟义务去完成他的生命,任何的工作他都喜悦)。界即因义。一切圣凡依正因果。莫不依此而得建立。无法不收。无法不摄。故云大。不取别相。故云总相(不取别相就是不取差别之相,取总相,总相就是通染净)。法者。轨生物解(“轨”就是物体的外面的形象,物体外面的轨道,简单讲就是形象,形象,有了形象的外在而产生的一个观念,然后,物解就是所谓的差别相,所有的轨生物解就是你的外型有一定的轨迹,所以,让我们认识,那么这一切差别相都可以了解,就是这么一回事情)。门者。通入涅槃(门者通入涅槃,生灭门的门就是通入涅槃,不,真如门的门就通入涅槃)。举此一心。通摄二门。二门不出一心。为显是义。故言体也。今约真如门心性。虽举体随缘。而全体不变。不变则生实不生(虽然我们有生,生就是所谓的增加,我们今天好像是有真正地来到这个世间,每天身体都在变胖,你们变胖又变高,以前唱的歌,是不是?我们到老了,是变瘦又变黑,生实在是不生,所以,生实在是没有生,所谓的增加,其实是没有增加)。生既不生。灭亦不灭(灭也是观念,所以,师父已经告诉你了,生灭其实是一种意识的转变,就是这么一回事情,只是在念头里面转变而已,所谓的好、所谓的坏、所谓的生、所谓的灭,都是在意识里面的分别,生命就是意识形态,就是这么一回事情,生命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灭也是不灭,生也是不生)。三际平等。常住不动。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法师捶桌讲道:)太好了!这句话就是讲得太好、太好。“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我说《大乘起信论》很重要,虽然,有某些地方不是很圆融,但是,你看!这个文字实在讲得美得不得了,一切诸法,唯依妄念,统统是你的妄念,妄念就是你的分别执着而有差别。你想想看!当你不起心,当你不分别,你不执着的那一刹那是什么,那是何等的境界,你能体会得出来吗?当你不分别、不执着,那一刹那,那是何等的境界,是何等的洒脱、何等的自在、何等的开朗、何等的喜悦,你想像得出来吗?因为,你有妄念,所以,有种种的差别,就是不平等相,差别就是不平等相,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那就进入平等了,无一切境界就是唯心,心就是意识形态,所以说,你什么观念就过什么生活,你什么观念,你就过什么生命,简单讲就是这样,你的生命由你的观念在主宰,你用什么观念,你就过什么生命,你用苦恼、计较、分别的观念,你就过苦恼无量的生命,你用解脱的胸量,你就是过解脱快乐的日子,就这么一回事情。有一个杂志社的人他来,说:希望师父做他的顾问,他说他听了师父的《死亡的艺术》,他说:哇!这个比赚了一亿更值得,哇!这个做了很赚钱,杂志社的,他说他听了师父的《死亡的艺术》,噢!这个不只赚了一千万,赚了一亿还更值得,《死亡的艺术》那套才几块钱而已,对不对?所以,我们内心里面那种观念改变的话,你就是大富翁)】

  此会妄显真。承上既言心性不生不灭(上面所讲的心性是不生不灭)。云何现有诸法。既有诸法。何谓性不生灭。故释云。一切诸法。本来无实(本来就是不实在的)。但因最初一念不觉。迷真起妄。妄有一切境界(虚妄的执着认为有一切的境界)。差别之相。一念未动以前。惟是一真法界。此约根本而论。若就现前诸法差别之相。唯依众生。遍计执情所作(“遍计”就是不圆满,不圆成,遍计执是对圆成实性来讲的,遍计所执是对圆成实性来讲的,执情就是说增加了这一分执着跟分别心,情执嘛!对不对?执情:执着了这分感情,所作:所产生的,事实上就是如此,你要痛苦自己,谁也救不了你)。妄计实有。如依病眼。妄见空华(就像病的眼睛,妄见虚空有花)。空原无华。见病(就是眼睛有毛病,是不是?见病:眼睛是见,见就是眼睛差,毛病)所成。若离见病。华本无有(如果,你离开这个眼睛的见病,花本来就不存在)。故云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一切法从无量亿劫以来,从无始来,从本,这个“本”字涵义很深,只要你起心动念要去讨论它,这个本就存在,当你讨论它的时候,它就是作为假设的开始,就是这个意思)。离言说相(离一切的语言,因为从本已来是什么?本来就毕竟空性,根本就不能用语言去讨论它)。离名字相(名字,语言是人类发明的意识,意识所创造的,名、名字、名字相当然也是,名字相就是文字相,就是文字,文字产生名相)。离心缘相(是指第六意识的攀缘心、分别心,离开这些心的分别)。毕竟平等(为什么讲毕竟平等?因为,缘起本身就是不生灭的体性,本来就是空的东西,所以说,离心缘相,那么不生不灭的不是用你分别心执着,这个分别心、执着心去推测的东西,是毕竟平等,毕竟平等就是没事,一切法都没事,不曾发生过什么事,所以,发生当下就是空,虽然一切空又不离当下,所以说,毕竟平等,也就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这颗涅槃的心,毕竟平等就是涅槃,当下就是涅槃的妙心)。无有变异(不曾经变化过,你所有的变化正因为你的习性、分别意识心、执着心,所以,本来是涅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无有变化的,无有变异的)。不可破坏(破坏是缘起法,缘起法可以让你破坏,空性的东西,怎么能够让你破坏,就像虚空一样,你拿刀子杀它,拿火烧它,或是拿水淹它,水、火或是风,风是吹动,水、火、风是最大的灾难,我们能够吗?也不能够动到虚空的一根汗毛,当人保持一颗无相的心,所有的相对你完全没有作用,今天你吃得多,吃得少,吃得好,吃得坏,吃得饱,吃得饿一点,你都是放下,乃至于有一天,你饿,饿得快昏掉了,你还是不离这颗菩提心,所以,我觉得孔子讲那句话也是很了不起,“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就是这么一回事情,君子固穷,也就是说一个君子,当他穷途潦倒的时候,他还保守他的操守,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小人的话,一碰到境界,就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就变了:穷斯滥矣,这跟一心没有什么两样,当然这是儒家的思想跟佛家的思想,这是我个人的观感,不知道合不合这个道理,我是这样想,所以,一个悟到不生不灭的人,什么境界来他都是一样,染净一如,尘自生灭,自性不动,就是这么一回事情,对不对?所以说,不可破坏,你破坏它什么,不可破坏,所以说,你怎么能够伤到大彻大悟的人的心,怎么可能呢!你害我酒醉,你害我伤心,世间人你才能作到他,大彻悟的圣贤,你怎么能够害他伤心,你怎么能害他酒醉,你不酔就算很好了,还害他酒醉,你了好了,你脑袋坏掉吗?)。唯是一心。故名真如(统统是我们心的问题,对不对?都是我们的心,就是真如的东西)。】

  此结妄归真(结一切的妄,恢复到一切的真。)。一切法乃依他性(“依他性就是缘起)。众生不了依他如幻(因缘起如幻)。妄起遍计执性(“遍计执性”就是说在依他起性里面迷惑,叫做遍计执性,迷于缘起法,不懂得、不晓得那是生灭的缘起法,起这个遍计执性,为什么会有遍计执性?迷于缘起法,故有遍计执性,不了解缘起本来就是性空,本来就是不可得,拼命地追,追逐到最后就是妄想、生死)。是故二字。承上是所执本空故。一切法从根本来。惟是一心。非言说音声之可表。非名字文句之得诠(得诠就是可以解释的,不是名字文句可以拿来解释它,你就算名字文句来讲,去讲它的话,它也是名字文句的东西,真如一心,它必需离开文字相,禅宗是不离文字,或者是离文字,这个都对,不离文字就是真如,离开文字就是禅宗的即心即佛)。非心缘念虑之能及(不是心缘念虑之所能及,不是你那一颗用,不是用你那一颗分别执著心可以通达真如,就是心缘念虑之能及,也就是妄心是达不到真心的,但是,妄心又不离真心,这是《楞严经》讲的,不是用你那一颗心缘念虑,你那一颗攀缘的心,或者是那一颗心,念念不断地分别执着心,所可以达到真如的,真如要做一个功夫,要做观照,观照的功夫,要做放下,放下,到最后连放下的观念都没有,就见到真如,你第一个开始不做观照,不放下能所,那你完全没有力量去放下,没有对治嘛!)。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言语道断就是不能用语言去说,言语要说就没有,言语道断是赞叹真理深妙不可说的用语,又可作语言道断、言语道过、名言道断,常常跟“心行处灭“一语连用,我这里有一点资料,我念一下:《六十华严经》卷五,远离取相真实观:你要远离那一颗执着的相,取相就是执着的相,要这样才能够得到真如的观照,你不离相就是没有办法,简单讲,修行在相上打转,没有真正的戒、定、慧,都是事相里面打转,生灭的东西,不能具足本性的楞严大定,所以,远离取相真实观,得自在力决定见,那个时候你远离了相,相对你没有作用,你心的念力就一直产生,得自在力决定见,言语道断行处灭,这个是《六十华严经》讲的。言语道断行处灭,《大智度论》卷五,也这样讲:言语已息,心行亦灭。一切的语言都停止了,一切心的念头也放下了,那个时候就是真如,也就是对于表示第一义谛、实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都是表示第一义谛,第一义谛的实相,断绝言语、思虑的那个时候,那么心行处灭呢?心行处灭就是不及思虑分别的境界,没有办法用思想上去推测,没有办法用那颗分别心去达到,就是这么一回事情。这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皆离之(统统离开)。上三句离妄名真(离妄:离开妄心,简单讲,就是放下这颗虚妄的执着,那么,真如就现前,)。下三句离异名如(异就是不同。离开不同的差别相,放下这颗不同的差别相,你就进入了如字,离妄名真,离异名如,这个都是在形容平等,你用一颗平等心,那就是答案了,离妄:离开一切虚妄,妄,当然有差别相,离开一切虚妄相就是不着虚妄的相,你就是真,异就是差别相,那就是平等,离异就是平等相,平等相就是如,离妄就是真)。一切诸法。一味一相。毕竟平等(所谓一味一相就是无相,无味无相,这个一是指绝对的,不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就是这样子。一味一相,毕竟平等,平等是什么?就是空)。虽通染净。其性不改(虽然通这个染跟净,性是不改)。故云无有变异。由不异故不坏(因为你没有什么差别相,平等嘛!所以,也没有所谓变坏的东西,我这杯子里面,如果放一点米粒或怎么样,隔了三天以后,它就会坏掉,对不对?我这个杯子里面不装任何的东西,你十年来看也没有,是不是?你二十年来看也没有,它也不会有味道,统统没有,空性的东西,当然,用这个比喻是不恰当,有跟没有好象进入无的状态,因为,空不是这个道理,但是,用这个比喻的话,是接近而已,因为那个有承载的东西是有,这个没有承载的东西是没有,事实上是不能显示空,只能讲方便讲,其实,空不是这个道理,当你有装东西的时候,它当下就是空性的东西,不坏虚空,你怎么变化空也不坏,这样才能显示空义,对不对?用有无来对立是方便讲,其性不改,所以无有变异,由不异所以不坏)。如《法华》云(这五个字要会念,这十个字也要会,不会念的话,你不晓得从哪里是顿点)。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这意思就是“是法”:就是一切法,就是一切诸法的意思,“住 “就是安住于法位,法位就是毕竟空性那个位置,根本你不必去移动它,它就是安住在不生灭的空性里面,世间相常住,世间相就是生灭,这些生灭,其实就是常性(底下加三个字)“于一心”,常住于一心。世间相就是生灭,虽然是生灭,其实是安住在一心里面,是法住法位,一切诸法都安住于在它毕竟空性的法位里面,空性的位置里面,为什么?因为,生灭的世间相,其实就是常住于一心相)。故结归法体。惟是一心。末句依义立名(依照这个义而立这个名)。正显如体竟。

  子二 会执释名

  【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一切的语言说明,统统不实在)。但随妄念。不可得故(因为随妄念所有,没有办法,不可得故,只是随着妄念而已,为什么?因为所有的语言都是妄念,所有一切的语言本来就是不可得,都是无实在的东西)。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说到真如的真心本体,也是无有相可得)。】

  以(就是)因也(因为一切言说,)。承上(承上:根据上面。根据上面的)真如平等。因言说惟是假名。都无实义(都没有实在的)。叉言说但随妄念而有(这个言说只是一种妄念,你产生什么妄想,你就讲什么话)。自体本不可得(所以,语言上一定会有争论,所以,与其能辩不如能忍,菩萨!真正的修行不是在语言,所有的语言是透过妄想,透过分别、透过执着,除非你见到毕竟空性的智慧心,涅槃的妙心所显示出来的语言,是实相的东西,否则的话,一切语言都会有争执,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就是这个道理,你地方话讲得很多,并不一定人家会接受,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要讲好话嘛!要做好人不要做坏人,难道不是这样吗?所以说,只是随妄念而有,自体本不可得)。上二句明言教非实(用语言的教化,不是真如体的东西)。中二句明无实所以(因为不实在)。此文恐凡愚致疑。上文既云离名字相。何以复立真如名。岂不自语违(这不是自语相违吗?)。故以假名遣之(用假名,真如也是假名)。则不相违。末二句。非特无名。即言真如。亦复无相(讲真如,其实是无相)。以名相俱属遍计所缘。《楞伽》云。名相常相随。而生诸妄想。故双遣也(《楞伽经》里面佛对大慧菩萨讲的,名相常相随,我们的语言名相都一直牢牢地随着我们的妄想、去分别,所以,而生诸妄想)。

  【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这个讲得太好了,一针见血,几个字就全部把真如描绘得清清楚楚。言说之极,语言到了尽端没有办法表达,所以,只好怎么样?因言遣言,只有用语言再来遣除对语言上的执着,但是,此真如体是无有可遣,真如的自体性是没有办法遣除的,为什么?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一切法本来毕竟空性,悉皆真故,亦无可立,立什么?因为,一切的名相语言,你安排这个名字,这个杯子、这个桌子,其实,没有杯子可得,没有桌子可得,没有麦克风,没有所谓的墙壁,一切的相都是不可得,为什么?一切相都是空,空就是真如,所以,一切法悉皆真故,那就是真如)。亦无可立(为什么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为什么皆同如故?一切法都是不生不灭,对不对?)。】

  问。既名相双遣。但立假名。何故不立余名(为什么不立其他的名相呢?)。唯云真如耶。答真如者。是言说之极名(真如意思就是说讲到后来没办法讲了,没办法形容,只好用真如)。无名立名(实在是没有名可立)。(但是)强名真如。此名之外。更无有加(这个名是最后了,不要再加,要加的话,愈描愈黑)。如摄论中十种名(就像摄论当中,摄大乘论当中有十中名相)。真如是第十究竟名。故云极也。

  因言遣言者。以此极名(就是最极之名,无以复加的形容,真如就是无以复加)。遣一切名言之执。若无此名。无以遣名(没有这个执着,没有这个名字,就没有办法遣除真如之名)。若存此名。安得离名(如果存在这个名字,怎么能够离名?)。如禅堂止静声(禅堂的止静声打得很大声,大家就静静的)。以声止声(用声音来止住声音)。自声亦止(不要讲话,对不对?当然,你讲不要讲话,当下就要停了,如果一直:不要讲话、不要讲话……,我叫你不要讲话,你听不懂吗?不要讲话,一直形容,哇!那糟糕了!你一直叫,叫什么,对不对?所以,以声止声,一声就可以止了,所以,重复的话没有办法形容)。若无此声。不止余声(如果没有这个声音,没有办法停止其他的声音)。若存此声。不得全静(若存此声,一直讲:不要讲话、不要讲话,做老师就常常讲,做老师的人不讲不要讲话,会死掉的,我当老师的时候,我会很有个性。有一次,去上课的时候,因为很吵、很吵,我讲:不要讲话!后面还在讲话,我课本一拿就走了,我是多有个性的人,知道吗?真的。因言遣言,又没有办法,无可遣,又不能遣,叫他不要讲话他拼命讲话,谈都不要谈,到后来,你不讲话你再来叫我上课。有一次,我去大学上课的时候,在讲话,我开始坐着到五分钟,都不讲半句话,声音就一直静、一直静,一直静下来,我不要讲:不讲话,因为不讲话,他发现我还有声音,奇怪!刚开始上课,师父怎么都没有声音,然后,大家一直看师父,不要因言遣言,用微笑的就可以,比他更高竿,上课,我五分钟不讲话,我看你会不会再继续讲话,我不相信,真的,所以,讲经的时候,上课的时候,他一直讲话,你就不要讲,等到大家静了,已经把心收回来了,注意在听你讲话,一鸣就惊人,人个子小,花招却百出,因言遣言也是假名,是不是?所以说,若存此声,不得全静)。真如之名亦尔。必要依此遣言之言。乃得显其理之绝言。即此遣言之言。亦是假名。非实有真如之相可名也。

  此真如体。无有可遣者。前虽双遣虚妄名相(又遣,名相是假的,我用名相去遣除名相,怎么样?)。此真如实体。本无可遣。何以故。以是妙智境故(因为,真如的境界就是妙智慧的境界)。一真一切真。无伪无妄。无法可遣也(没有虚伪,没有虚妄,无法可遣)。既无可遣。自应可立。然亦无可立(也是不可立,立就是让它存在)。何以故。离妄情故(你让它存在的话,也是一种执着:离妄情故)。一如一切如(所以说,你悟到毕竟空性的话,你什么都解决了,如果,你悟到空性,放下,无所住的话,那也是一切无碍)。不别不具(也没有什么差别相,也不离当下的不同相,不别也不异,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什么不同)。无法可立也。

  又非以真体遣生灭法也(也不是用那个真如的体性来遣生灭,)。何以故。以生灭门中。染净诸法。本无自性。全体即真。故不待遣也(你不需要遣除)。遣既无遣。立亦不立。可以故。以一切生灭等法。不坏差别相(不可以否定这个差别相,以一切生灭法不能否定,就像我们今天讲经说法,你说空吗?也对!但是,不能坏说一切法的存在性,我确确实实在说法,你们确确实实在听法,说法者空,听法者也空,没有所谓的能听,没有所谓的能说所说,也没有所谓的能听所听,能所本来就是不生灭的东西,但是,因为毕竟空性也不离当处的生灭,所以,不能坏差别相,坏差别相的话,那么就不是真如)。本来同如。故不待立也(不必立)。若有遣立。心外有法。终成对待(还是对立的,所以,有所对待就是不二,对待就是二,终成二法,对待就是二法,你如果终成对待,还毕竟变成二元对立)。何以得成。真俗圆融。一心中道。绝待之理(所以,当你的内心里面一直发挥慈悲喜舍的时候,你的内心里面就开始一直完成不二的观念,慈:予乐,悲就是拔苦,喜就是随喜,慈、悲、喜、舍,舍的话,一切无所住,慈、悲、喜、舍,一直溶入你的生命里面,无怨无悔,然后,宽恕,把善的心所一直发挥出来,真如要见就屈指可数了,指日可待,如果一意孤行不听劝告,以为是在亲近三宝,但是,执着刚强难化,离真如就愈来愈远,要融一切俗谛里面于无生,要常常认为本来不生,本来不灭,没有所谓的开始,也没有所谓的结束,那这么样子,你就慢慢进入真俗圆融,一心中道,绝待之理)。曰无可遣者。以俗即是真故。无可立者。以即俗之真本现故(俗谛当下就是真的本)。喻如真金之与金器。何遣何立(就象真的金,以金器,器就是差别相,真金就是体,金器就是差别相,一切相用的差别相就是金器,一切的差别相不离金就是不离体,何遣何立,你根本就不必遣,杯子是金打造的,你要找到金,我要找到金的体,杯子就是。今天有人用K金做的佛像,他准备放在我们流通处里面;二楼展览,都是金的,我说:放那个不知会不会被偷拿。真的,放那个也很危险,所以,人家赠送师父的一幅画四百五十万,我到现在都不敢拿出来,放在那边,明天就没了,像我们这个,那个木工阿华,你知道吗?他的工具放在那个地方,有人专门在偷木工的工具,他很奇怪!我们这个保全,今天一拆下来,明天,工具全部掉光光,三、四万块,阿华已经丢掉两次了,我告诉他:你的工具,最好每天辛苦一点搬回去。好!他就听师父这句话,好,结果,前几天又来,又来偷拿,结果上二楼的时候,全部都搬走了,因为,他上、下班都搬走,只剩下那支风枪忘带走,那支被偷走,一支一千多块,结果,从二楼进去,触动到保全,触动到超市的保全,保全的电话,马上通知来,我们三尊菩萨就马上起来,结果,锁被他撬开,再慢一点的话,小偷他就被逮到了。所以说,有时候听听人家劝告也不错,所以,只要你贵重的东西放着,很快就没有了,所以,卖的如果是很高贵的,你不设保全一点办法都没有,一般一点办法都没有,我有一个徒弟,他开了港货,他做跑单帮的,放着,一夜之间,四、五百万全部都被偷走了,一夜之间,人家开车去载,现在小偷不是用拿的,是用车载的,不同,那个小偷,以前是用偷拿的,拿一点点,现在不是,现在是开卡车去载,所以说,小偷他也没有什么良心,他也是缺钱用,小偷转变过来的话也是佛,不过,你同情他也麻烦,我跟他讲:你们为什么工会不去抗议?抗议收购木工的器械,有收购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偷,就像偷车子的话,车子就会掉,不好转手的话,车子就不会掉,对不对?他说抗议没有用,木工工会也去抗议,抗议也没有用,那个机械一支如果二万的话,只能卖三千块,所以,偷人家东西的人,他从来没有考虑到人家的立场是什么,为什么要当这个小偷?比较快)。

  【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此结以有如是义故(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你没有办法用语言去形容,也不可以用思惟的分别心去体会,因为,那个是唯证相应的,故名真如,虽然说,不可说、不可念,但是,如果你证到真如,也可说、也可念,因为,所有的念都是平等,虽有可念,但是,都是无念,虽无念,但是,有可妙用的念,所以不可说:所有言说都不坏真实相,不坏真如,为什么?因为,透过真如的自性清净心讲出来的话,当然就是可说,可说相就是不可说法。所以说,以此结以有如是义故)。当知法法皆真(我们应当知道,每一法都是真实相)。法法皆如。口欲谈而词丧(“丧”就是失去。口欲谈,嘴巴想要讲出来,可是,词丧:所有的语言都没有办法表达)。心欲缘而虑亡(心里想要去知道一个真如是什么,就凭这颗分别心就不是真如,所以,你心想要去攀缘真如,真如就消失了。有一个人看到这个说:口欲谈而词丧,心欲缘而虑亡,然后,他说:师父!也不能谈也不能去攀缘,那怎么办呢?然后,就问他:你说,怎么办呢?师父!这个也不能讲,也不能谈,要讲,讲也不对,要想,想也不对,不要讲也不要想,那我要用什么,怎么办?我说:那我问你,你怎么办呢?继续六道生死,那就不懂得真心是什么)。离言绝思。究竟离相(其实,我们没有办法离一切相,只能说我们对这个世间稍微放下一点总可以吧!你不能离一切相,你放下一点总可以吧!不要把日子过得这么难过总可以吧!对不对?诸位菩萨!你不能离言绝思,不能究竟离相,不然,你也活得快乐一点,简单放一点嘛!有赚没赚也得喝一点(广告词),有修没修也得放一点,不然,你常执这样会快乐吗?对不对?我常说:众生为何要过这种日子,谁知道呢?怎么要过这种吵架、痛苦、分别、执着的日子,很奇怪!为何要这样?很九怪(台语谐音,很古怪)!)。故名真如。总举法体竟。

  癸二 问答释疑

  【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注意听!若如是义,如果真如是不可说、不可念)。(诸众生,去何随顺)而能得入(那怎么能修真如?你既然不可说,不可念,那你叫众生怎么办?怎么样才能随顺进入真如?)。答曰。(你们要进入真如很简单,底下就讲,要进入真如有什么困难,很容易!)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这样就可以随顺真如,就可以进入如如不动,你要知道,你虽然说话,但是,虽说无有能说可说,没有能所,虽念,亦有无念,亦无能念可念,可念就是所念,没有你能说的,也没有你所说的,所可以说的,没有你能念的,也无所可念的,可念就是所,能所的意思)。是名随顺(能是空,所也是空)。若离于念(注意听!这个念就是分别心跟执着,这个不是指思想,若离于分别的念头,若离执着的念头,你就是随顺)。名为得入(真如,这个念是指透过分别跟执着的东西的念,其实它讲念,其实是指放下那颗分别心执着心)。】

  先问次答。问意疑真绝修(注意听!疑,怀疑真如,绝就是无从,无从修起,真如既然不可说,以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真如,就怀疑了,听到这句话,他就开始怀疑了,疑真如绝修,绝就是无从,无从修起,既然不可说、不可念,怎么修呢?糟糕了!无从修起,绝就是无从,无从修起)。(所以)首句承上起下。随顺问方便观。(用什么方便?)得入问正观(这样可以入正观,先用方便然后进入正,得入就是问正观,随顺是指方便,问这个如何是方便,得入的话,是怎么样问,问怎么样才能得入正观)。云何二字。疑二观何自而修。(怎么修?)答意举真劝修。先明无说而说。无念而念。故曰虽说虽念。非灭于说念(非灭于说,非灭于念,不是要把这个说除掉,也不是要把这个念头除掉,硬要说,把这个说除掉,硬要把这个念头除掉,那是断灭,断灭见)。以离断见也(以为这样子不论它就是真如,这是错的)。(所以说)无有能说可说(虽然你说,没有关系,其实,你说的人,你本身应该知道,能说所说都是空性)。能念可念者(也是空性)。(所以)明说即无说。念即无念。以离常见也(常见就是:说就是真如,念就是真如,是不是?离常见,说也是真如,念也是真如,不是这样子,说,其实当体就是无说,那么念,本身就是无念,这就是离常见,常见就是永远如此,也不可以有断灭见,也不可以有常见)。此迥绝能所(迥就是远,远远地断绝所谓能所的事,能所是对立的东西)。不落断常(不落断见,不落常见)。能如是知。即随顺中道之方便观也。

  若久观纯熟。得离妄念(如果你观照久了,就可以离开这个妄念)。契彼无念真理。即正观也。正观而云得入者。以如如智。契如如理。智为能入。理为所入。《华严》云。甚深真法性。妙智随顺入故也(妙智就是你要有正知正见,不可思议的妙慧才有办法。赵州和尚就说,老僧今日方使二十四时,意思就是老僧今天才有办法控制这个二十四小时,以前,都被二十四个小时所驱使,意思就是说以前都被这个时间所控制,二十四个小时不得自在,老僧今日得见自性,使得二十四时,才有办法控制二十四个小时,也就是说他在时间里面,他都是自在的,我们以前都是被时空所束缚,能自在就是真正的本来面目)。初举如体离言(如之体是离开一切言,举这个如字的体性,是离开语言,不是,初举如,体离言,不是这意思,初举这个所谓如的体性,是离开语言的)。以明观智境竟(观照的智慧,这个境界,能观、所观就是真如)。

  壬二 约依言辨德(按照语言来讲,真如不可说,现在一定要讲,要了解它的德,想要了解空性跟不空的道理)。以明生信境二

  癸一 举数开章

  二 依章别释(这个是科判)

  癸一 举数开章

  【复次此真如者(现在我们常常在讲真如,真如是什么东西?)。依言说分别(也就是真如本来不可说,你如果一定要讲,你不讲不行,要衬托出真如的真实性出来)。有二种义(这两种义就是相,因为,有言说才能显示真如,真如本不可说,要说就有两种相)。云何为二。一者如实空(注意那个“空”字!这个空的意思是妄,虚妄、染污;空,而不是如实的体性空,这点要注意,意思就是说虚妄、染污的、不实在的东西空掉,而不是说我们真如的自性的体空,所以说,如实空,有的人会误会,他把空的观念冠在如实的上面,这是错误的,如实空,这个如实的实境是空的东西,那就完全误会,意思就是说如实就是我们所讲的法性,们所讲的法性,真如:如实的东西,真实性的东西,它站在空性的角度来说,是不立一切法的,所以,这个如实:空,其实意思是差不多,如实就是空,空就是如实,但是,如果你把如实空,把它解释作如实空,那变成否认掉了,把这三个字连起来念,有时候怕发生误会,意思就是说如实空性的真如无为法里面,一切妄然都是空性,但是,体性不空)。以能究竟显实故(这样才能显出实在的,实实在在的,真如的,无为的心境的道理是什么)。二者如实不空(这个不空就是站在俗谛讲的,因为,我们有般若的智慧,无量的神通,不可思议的妙有,当然不空,要不然佛怎么样运用不可思议的自性清净心来度众生,那当然就是慈、悲、喜、舍,所以,不空站在俗谛讲就是妙有,其实这个妙有简单讲就是般若的智慧,我们人没有智慧,活着就像一枝树枝一样,如果,我们的般若智慧,加在我们的生命里面,就像一盆花那么漂亮,因为,它有无量的智慧,能前进也能后退,容大也容小,容下善也容下恶,可以容对也可以容错,可以容是也可以容非,容大,整个虚空都是它的本来面目,换句话说,一个有真如自性的人,天地万物都是他的家乡,无一处不是他解脱的地方,所以,禅宗里面讲,在体性解脱,离解脱还很遥远,但是,在事相上解脱,当下就完成了佛道,意思就是说如果你一直思惟无生、无生……,你一直在思惟无生的道理,就是让你一直思惟,也派不上用场,因为,境界一现前,无生就变成有生了,所以,大修行人,他一定要找个僧团来磨练,找个有逆境的人来磨练,找个逆境,如果,没有逆境来磨练的话,我们单单知道这个无生,我们其实显现不出来,所以,在理上用功的人,那要经过很长远的时间,可是,在事相上,当处发生,当处寂灭,禅宗它就是这样,道在屎尿中,道在行、住、坐、卧中,它就是这个道理,你硬要逃到山上去,你这个修行,当然也是长养圣胎的一种,但是时间要长,如果是大根器的人,在行、住、坐、卧当中,他道无所不在,这是真正大修行人,你什么境界现前,他都知道这个就是生灭法,只要保持一个如如不动的心性,所有天地万物都恢复到寂静之处,这是大道场,真正的道场,舍此取彼,你舍这个地方取那个地方,你也会舍彼取此,一样的道理,取舍之间就不会有一个停止的时间,所以,真正的修行人,他不能离开空,也不可以离开不空的道理)。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具足无量的性功德)。】

  举数中依言说有二义。义即相也(依言说就是说真如不能讲,而你一定要讲,透过语言一定要讲这个真如,这是依言说有二义)。前显离言。即唯一体(前面显出离开一切的语言,因为,真如不可透过语言,透过语言总是会扭曲真如自性,所以说,前面是显示离言,离开一切言说,不要去说,当然就唯一的体性)。今乃依言(现在真如不可说,他一定要说,那么依照语言来讲)。则有二相(就有二种相)。不可随言执取也(不可以随这个语言来执着)。但为生物信解(“生物”这个“物”是众生,为了要生起众生的信跟解)。(所以)示现依言求解故(所以,他一定要示现,来开示、来显现,怎么样?依言不解故,按照语言来讲,如果真如自性不说也不可说,那么,我们永远没有办法认识真如,禅宗就是离文字相、离心缘相,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它就是这个道理)。云何下开章(云何,底下就是开这个章,哪方面的章?)。如实空者。非如实之体空(我们有真如:实在的体性,这是绝对不空,所以说,不是如实这个体性空,如果你加一个字就更清楚了,非如实之体性空故,不是如实那个体性空,而是虚妄、污染的妄想空掉)。乃称一真实之中(称一真实理之中,这个称字就是合,合于一切的真理当中。简单讲,我们世间人所谓的对衬,与真理对衬就是……,简单讲就是融入一切的真理当中)。(然后)空诸妄染(我们今天所过的日子就是虚空、染着,书念得愈多,留美的、留英的,或者是留德国的,书念的愈多,我执愈重,而且自己沾沾自喜;自己学历高,然后,文字相,所有的思想都不能够放下,所以,佛陀一直重复地,一直告诉我们,凡是从妄想中推测的,凡是从经验当中累积的,凡是从错觉当中去开发的,都属于无明,就是无知的意思,凡是从本性自然显现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东西,简单讲,就是由清净心显现出来的,就是无量的本性的功德,这就是我们真正般若的智慧,如果说,我们今天累积了种种的经验,那么累积的经验里面还是建立在文字相,建立在一种自己思索的推测的东西,那么这个不是本来的面目,这个会扭曲的,透过思想、透过语言,什么事情他就会扭曲掉,所以,我们还是要悟,悟是一件很重要的功课,其实悟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悟就是两个字,就是放下的意思,但是,话虽然说放下两个字,但是,有的人要体悟,十年前讲放下,你体悟不出来,十年后讲放下,有一点感觉,十年后,放下,你连这两个字都没有,师父一直重复地告诉我们,放下,整个宇宙的生命,整个宇宙的财富都是你的,放不下,就是你眼前所看到的东西都没有一样是你的,就像你执着,执着就像生命的休止符一样的可怕,执着的人、放不下的人,就像生命的休止符,因为,他执,他就卡在那个地方,就像臭水沟不通一样,我的右手拿了这个东西,你拿了什么东西,你就不能再拿,他就没有办法拿茶杯,执着也是一种可怕的思想,他什么事情都转不出来,他就在那边绕、绕……,就这样子,你如果不执着,你就拥有一切的财富,我拿了这个,我马上放下,我再拿第二个,我马上就放下,你就愈来愈多,放下的人,他就会拥有更多的东西,你放不下,你就拿着,你拿着,你放着好了,你老是放着,你就执了,就是这么一回事,道理就是那么简单,当我不执着的时候,我可以拿茶杯起来,我可以喝开水,对不对?我不执着,放下,我也可以拿卫生纸,是不是?我也可以拿毛巾,我不执着,因为我不会卡在那个地方,我就会周转、运用自如,就这么简单,你执什么东西?我放不下,放不下,我去死,去死也是执着,对不对?索性去死,也是执着,就是这么一回事,所以,执着犹如生命的休止符,就是这个道理,这个要自己去体会,放不下,虞兮、虞兮佛陀又奈若何?又能怎么样?师父!我放不下。我说:放不下又能怎么样?师父!我很烦恼。又不能叫护法用金刚杵打你一棒,心法的东西,还是要有大智慧的般若才有办法,要慢慢地体会,我告诉你,佛陀当时在世的时候,五年以内,不证阿罗汉果的人,是下下根器,五年不证阿罗汉果,那是笨蛋才不证阿罗汉果,你们已经听了三年了,剩下两年了,很快,很快,以后就证罗汉婆(法师笑),很糟糕,很糟糕,搞三年了都没什么消息,很奇怪!师父!我都没什么消息,很奇怪!那就麻烦大了,听经听了三年一点消息都没有,那是很惨,真的)。以妄染空故(因为,虚妄的染着,其实没有这个必要的东西,这是虚妄空故)。遂能显示实理(把虚妄的空掉,实际的理就可以显示出来)。故云究竟显实也。

  如实不空者(前面是站在空的角度,按照语言,透过语言来描述真如,所以讲如实空故,透过语言来描述具足无量性功德的如实不空是怎么样)。言如实体中。虽空无妄染(虽然说空没有虚妄的染着)。自体不空(但是,自体性不空,为什么不空?无量的妙有,不空就是妙有,是不是?)。(所以)异妄无体(“异”:不同于。不同于虚妄的妄想,是没有体性的,异妄无体是这个道理。不同于虚妄的东西,虚妄的思想,虚妄的分别、虚妄的执着,为什么?它没有体性,它没有体性就不能主宰,我们今天只要没有学佛,没有一个得到真正地生命,永远找不到真正地生命,不然,像我这么聪明,为何不像世间人去追求那些东西呢?所以,我们每天在讲真、善、美,我们每天在讴歌。所以,佛陀说:每一个人都在追求真、善、美,可是,没有一个真正了解真、善、美的生命是什么,讲得太好了,太好了,英文叫做wonderful!真的!我们每天都在追求真的、善的、美的,我们立法院抗争,监察院搞争,国与国之争,每天都在斗争,就是这么一回事情,其实也不必争,你看从“台北看天下”那个地方,那个新闻报导,new report,它报导得太好了,现在的臭氧层,破到多大你晓得不晓得,比美国的面积更大,臭氧层面积更大,英国的柴契尔(撒切尔)夫人,我常叫她市场夫人(柴契尔台语谐音为市场),柴契尔夫人她就发表,她发表的言论讲得太好了,她说:这不是哪一国要求哪一国,是整个地球的生存跟毁灭,现在是被迫切的问题,我们人,无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就不会好的,因为,这个氟氯碳化物,清洁剂也要用到,战斗机也要用到,电冰箱也要用到,冷冻要用到、冷藏也要用到,什么都要用到冷冻剂,然后,冰箱坏了,汽车坏了压碎以后,氟氯碳化物就会飘到虚空来,这个O3,这个臭氧层它分成二个层,一个叫做同温层,一个叫做对流层,同温层它有保护防止紫外线的晒,可以过滤红外线,可是,这个对流层的O3没有办法,它会破坏,所以,臭氧层有两层,一个叫做同温层,一个叫做对流层,对流层就是我们十公尺到二十五公尺以内,我们所面临的现在,同温层是在几十公里以外可以保护地球,我们说天空破一个洞,女娲娘娘会补天,天破了还能补,现在天破了却不能补了,以前,常讲一句话,说:天破了也能补,现在不能补了,现在没有办法,现在最可怕的地方就是纽西兰(新西兰)跟澳洲,南极、北极、加拿大的东部,现在发现智利的绵羊,眼睛一直瞎掉,智利的绵羊,它的眼睛一直瞎,因为,强烈的红外线,澳洲那个皮肤科的医生,权威的博士,他一直发表我们现在生活在可怕的……:臭氧层被破坏,澳洲现在,本来一百个人里面得皮肤癌只有5%,只有五个人,澳洲现在,你只要去海水浴场做日光浴或者是游泳,25%的人,100个人有25个人会得皮肤癌,因为臭氧层被破坏,我们整个红外线全部没有办法抵挡,再来,整个纽西兰、澳洲,各个智利,稻米没有办法收成,就是我们吃的粮食,最重要的稻、米、麦,一直没有办法收成,要在1995年,剩下三年,要全面禁止氟氯碳化物的生产,其实根本没有办法,那个臭氧层,那个氟氯碳化物破坏臭氧层,是1950年放射出来的,换句话说1950年以后所放射的都没有加进去,因为那个氟氯碳化物会慢慢地飘向虚空,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所破坏的臭氧层,是1950年所散发出去的,不是今天所散发出去的,是42年前散发出去的,到今天我们的科学一直发达、一直发明,一直发明,一直破坏臭氧层,所以,不晓得哪一天,我们同一天死掉也不一定,同一天死掉,太阳,不再是一个可爱的太阳,以前,我们念小学的时候:早上太阳……,可爱的太阳,公鸡起来叫的时候,我们看到太阳,图片画的,澳洲现在太阳都画一个人死后的骷髅,澳洲现在孩子的教育,出去,他一定要戴帽子,不戴帽子就是不行,所有澳洲的小孩子的教育,他出去,他一定要戴帽子,不戴帽子就不行,所以说,本来氟氯碳化物,在1920年发明的时候,世界上称为是最了不起的发明,本世纪最了不起的发明,就是氟氯碳化物,因为,你汽车要用到,电冰箱要用到,冷藏要用到,你清洁剂要用到,喷雾剂要用到,什么你都要用到氟氯碳化物,结果,到1950年美国就公开一份报告,它会破坏保护我们最严谨的臭氧层,结果,现在我们认为最了不起的发明,应该得到诺贝尔和平奖的,结果,变成最可怕的杀手,同学们!我算一算,因为,他说在公元2050年,整个地球的浩劫,如果,不赶快停止的话,是很可怕的,美国科学家讲过一句话,他说:如果还有人以为氟氯碳化物没有再破坏臭氧层,时间还离我们很远,那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因为,现在就已经破坏得很严重,所以,到2050年,我算一算,刚好九十几岁,幸好,碰不到(法师笑),到时候看看要怎么死也没关系,反正遇不到,没办法!世界上的事情很难预料,算一算,我刚好九十几岁,那时候不在了,早就回去(往生)了,所以,留给下一代受灾难,所以,最好孩子不要生太多就是这样子,生太多也是一场浩劫,逃不掉的,不过,现在世界上都一直在公开讨论这个事情,没有学佛,你就没有路可走,这个世界、整个宇宙,你冷静想想看!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故云有自体(哪一种叫做自体?)。异恒沙有漏烦恼(不同于恒沙的有漏烦恼,我们的烦恼就像恒河沙那么多,有漏是世间法,就是生灭法叫做有漏,你所修的善还是会享尽,有漏就是享福会享尽;无漏就是般若的智慧,无相的智慧,永远用不完)。故云具足无漏性功德故。《佛性论》云(《佛性论》那是一本书,这本书共有四卷,是世亲菩萨所作的,陈朝的真谛菩萨所翻译的,在《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论在解释〈究竟一乘宝性论〉中,第五到第七等三品,阐明一切众生是有佛性的道理,内容由缘起分、破执分、显体分、辨相分等四分,总共十六品组成的,详细地讨论佛性的体相,以明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性,他们认为佛性有三种:第一个,凡夫生来本具的佛性,叫做住自性性,意思就是说我们本来都有具足有佛性,叫做住自性性,“住”,安住在自己的本性;第二,经过修行显现的佛性,叫做引出性,引出性就是经过修行;第三叫做达到佛果所具有的佛性,叫做至得性,因为小乘不承认,每一个人都有佛性,所以,大乘所讲的,凡夫都有具足佛性,所以,这个《佛性论》,是破除小乘、外道、以及大乘的偏见,他们因为认为所有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佛性论》是讨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佛性论》里面说)。由客尘空故(“客”是客人,是对主人讲的,这在《楞严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尘”是对虚空讲的,虚空是不动,尘是会飘扬、会动的,为里的空不是如实空那个意思,空就是本来就没有,这里的空不是上面的空的意思。“客尘空故”就是说没有所谓的生灭的烦恼,其实,这些烦恼本来就没有)。与法界相离(法界相离的意思就是说可以摆脱一切烦恼的束缚,法界还是离不开你的心,可以摆脱那些不必要的束缚。如果,站在空的角度,与法界相离的意思就是说扯不上关系,本来无一物,是不是?)。(所以)无上法不空。与法界相随(无上法,上法就是所谓客尘烦恼,没有上面的客尘烦恼,中间加几个字:“但真如自性不空”,也就是无上法,但真如自性不空,意思就是没有上面所谓的客尘烦恼,但是,真如自性不空,因为,上法是空,因为,他写得很简便,所以,就与法界相随,法界相随意思就是可以随缘;法界相离意思就是站在空的角度,法界相随意思就是站在随缘的角度)。是则妄染虽空。德相不空也(我们的德相不空的,真如自性是不空,就可以随一切因缘法而不变)。举数开章竟。

  癸二 依章别释即为二

  子一 明如实空义

  二 明不空之义(明不空的道理)

  子一 明如实空义

  【所言空者(我们所说的空)。从本已来(从无始劫以来,这个“本”就是当你讲到这句话,那个时候就是假设,从本已来,一般人是讲:从无量劫以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这个“不相应”有两种讲法:第一个就是不与心王,不与心所相应。一切染法本来就不相应的东西。就是说不会配合着心王、心所而起来,就是一切法不相应,一切染法不相应;另外一种讲法,一切染法不相应就是说空的意思,一切染法没有办法染污到真如自性,那就是空,意思就是一切染法本来就是空,不相应的,本来就没有,我们今天活在虚妄的生命力里面,处处都表现有,所以,以前跑到美国念书的人,念到后来也神经兮兮,跑到英国去留学,回来的时候,精神分裂症,所以说,我们一个人如果没有佛法,我们真的生命不晓得怎么过,真的,你冷静想想看!我们今天如果没有配合佛法的般若智慧,我们的生命真的不晓得怎么过,真的很悲哀,很悲哀!前几天,有一个男孩子来到师父的客厅拜访,他说,师父!我要出家。我说:为什么要出家?他说:我的女朋友离开我而去。因为,他不认识佛法,然后,他的女朋友离开他而去,他付出这么多的代价,然后,那么疼爱她,对不对?他只是没有说他请她喝了多少杯的木瓜牛奶,而被跑掉了,我不是告诉你:不要随便请人这是这样,不需要花那种冤枉钱就是这样,我早就告诉你们,你不不听,是啊!早就告诉你们,就不听,所以,他这次谈的就是要出家,然后,他就讲了老半天,他一直放不下,放不下。我就跟他讲:你误会出家的用意。出家的人,他发心来到这个地方,是想得到解脱,而并不是说他在迷惑,痛苦当中,他才来寻找这个佛法,当然,这也是一种因缘,我只是告诉他,有开始就有结束,你能体会吗?你能体会这句话吗?有开始一定有结束,当你开始很认真的时候,结束就会很痛苦,当你开始很平淡的时候,结束也就随缘,如过目的云烟,就是这么一回事情,这是老生常谈,有开始就有结束,这是很容易的,大家都可以了解,只是大家体悟的深浅而已,所以,你不要以伤心的角度、痛苦地挣扎,才来说我要出家,而应该等到你欢喜心的时候,认识佛教你才来出家,谢谢师父开示。我说:你最好去楼下买录音带听。毕竟是众生,我们还是怜愍他,困在感情圈子里面,其实一切染法本来就不相应,本来就没有这个东西)。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为什么离一切法?简单讲就是离一切法,心产生自我的分别,差别之相就是内心自我分别,你如果能够离开一切法,内心不要去分别)。(你就)以无虚妄心念故(所以说,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你的心远离了分别相、执着相,那么,你就没有所谓的虚妄心念,没有虚妄的心念,染法就不相应,派不上用场,那么,你所用的都是清净之法)。】

  此略明真如离染(意思就是说真如自性是离开一切染污的,)。即以离义而释空也(“离”“义”就是用这个“离”字的道理,来解释这个“空”的道理,这个要会看,文言文不容易的,即以离义而释空就是说用离的这个道理,来解释空的思想。不要念时把“离”“义”这两个字连在一起,那就错了。就是离这个义理,离这个道理,来解释真如的空性是什么意思)。一切染法不相应者(一切染法它本来就是空,本来就没有)。总举能所分别(能分别以及所分别)。皆不相应。谓字指释之词。释上不相应义。离差别相者。绝所取境故(意思就是说你用一颗慈悲心,用一颗平等心,用一颗无相心,你要怎么样能够离开差别相,你就是无相,你每一个眼、耳、鼻、舌、身、意所见到的,你都告诉自己,这是虚妄之相,不值得执着,尘自生灭,自性不动,修行修到最后,他一定要用这八个字,绝对逃不掉的,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即相要离相,这是大修行人,道在屎尿中,道在行、住、坐、卧当中,道在一切的生命当中,不离当下这一念,放下就是道,放不下就终日寻道不见道,你听过禅宗这句话吗?整天都在找这个道,但是,总是不见道,道不可寻故,道非思想故,道非分别、执着故,何以故?道即心即佛故,所以,释上不相应的道理,离差别相者,绝所取境故,断绝一切所取的境界)。以无妄念者。绝能取心故(当你没有妄想的时候,你连那个能执着的心都没有)。(所以)倒心妄境。情有理无(这颗颠倒的妄想的心,以及执着外面的虚妄的境界,情有就是众生都认为它是实在的有,但是,理无就是说按照道理来说,它根本就不实在,连这个我都是假相的东西,哪里有真实的外境呢?你这个我的主观意识破除了,客观的所也没有,所以说,善于观心,必能入道,能好好地观照这颗心的人,那就可以入道,不观心的人:不观照这颗心的人,你累劫,你也没有办法修行,即使你今天剃个头,一直住在讲堂,你也没有用,因为,你不会观照你的心的起心动念,那么离道太远了,为什么?既然即心即佛,道就在你的心中,既然道就在你的心中,你不观心,你观哪里?你整天观这个事相吗?)。(所以说)真如之德。理有情无(我们真如之德,真如不可思议的德性,理,在无生的道理,道理来讲,它是存在的,情无,但是在众生里面,它是否认的,它是体会不出来的,因为我们从来没接触到佛法,没接触到佛法,我们的生命完全丧失了般若的平等智慧,那么,所过的日子就是这样子,书念得再多,只是求生的工具,所以,学生、学生,学生之道:易,学死之道:难,学生、学生,学习如何生存,我一个月赚一万块也可以生存,我一个月赚两万块也可以生存,我赚三万块也可以生存,对不对?学生就是这个道理。学死之道:难,我要学习怎么样去死,哇!那就大了!问题就大了,你学怎么样去死,学佛就是学习怎么样去死,你放得下吗?你到死的时候,眼睛闭得上来吗?派得上功夫吗?我们一般人都是讲大话,师父!我不会贪心,我不会爱钱,我死也看得很开。我告诉他:放下是功夫,不是在吹嘘,你说你面临死亡你不恐惧,那要真的看功夫,你是不是今天在垂死的边缘当中,比如说你发生车祸,你真的心很静吗?当你得癌症的时候,医生宣布死亡,你不恐惧吗?嗯?那个才是功夫,我告诉你:没有病苦的人可以讲大话,不得癌症的人讲大话,你没有出车祸的人,你可以讲大话,但是,你今天发生事故的时候,你身体败坏,你得到癌症,你家庭财产荡然无存,你贪不贪钱?嗯?你还保持真正的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的道风吗?有孔子的贞操吗?这都是问题,平常人你想想看,我们人的一生只有三种事情:第一个自欺,第二个欺人,第三个被人欺,一生就只做这三种工作,从来没有做过什么工作,自欺、被人欺、欺人,就是这样,自欺、欺人、被人欺,一生就是做这三种工作,欺骗众生。师父!我没有问题,我已经看开了,我什么死亡我都不怕,刀子割一个洞,哇!流血了!我流血了!赶快,药赶快拿来擦,所以说,众生相就是这样,欺骗众生,你骗我,我骗你)。故不相应(真理不相应)。又心境俱绝。能所两亡(心跟境同时不存在,因为心不起心、不动念,以一颗清净心本来就没有,一切境界就是虚妄之相,不可得相,心也没有,境也没有,怎么样?能、所双亡,就知道我们今生今世没有学佛就是白活了一趟,白走一趟,我以前,刚初学佛的时候,我就感叹一句话,说:今生今世没有学佛是的人,生命是一种浪费,也是白来了一趟,白来了一趟,多余的,你吃得再好,会过去,男女的感情再好,过去,孝子贤孙,过去,无量的财富,过去,你能做什么,你能怎么样?白活了一趟,现在得到了生命,为什么说得到了生命?得到了佛法,拥有真正的生命,能所两亡)。故言如实空耳。

  【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A)。非无相(B)。非非有相。非非无相(C)。非有无俱相(D)。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哇!不知在读什么?不困难!透过师父的口才、思想、慈悲心都不困难,这没有什么困难,你放心,我早就有尽量准备了,我会把你们解释得很清楚,把笔拿起来,我叫你标号你就标,一句一句来解释,这就会清清楚楚,没有什么很困难的事情。“当知真如自性”,真如自性是什么东西?什么都不是,好!“非有相”,标A;“非无相”,标B;“非非有相,非非无相”,标C,第三段是C,第三个所设;“非有无俱相”,标D,然后,我们就有四个,离四句,绝百非的思想,离四句就是四句。

  开始来解释:“非有相(A)”意思就是说真如自性不是虚妄之相,所以,非有相:非虚有之相,这个“有”是虚妄之相,非虚妄之相,叫做非有相,所以,“非有”的旁边写四个字:“真离妄有”。真,真如是离开虚妄的这个东西,所以,真是离开了妄有,就是“非有相”,意思就是说真如它没有任何的相,然后在“非有”的旁边写:“无”。“非有”就是“无”,“非有相”就是没有虚妄之相,意思就是真如是离开妄有的,这个“有”就是妄有,“非有”就是没有,不能说“有”,当然就是“无”。

  “非无相(B)”,“非无相”这个“非”,第一个“非”字,但是,不能说:真如自性不能说没有,真如自性没有的话,就顽空了,那就断灭了,真如自性它有无量的性功德,你怎么可以说没有呢?非无相也不能说它没有,因为,他运用般若的智慧,在一切事相当中,他可以具足一切相,怎么“非无相”呢?非无相,“非无”旁边写个“有”,意思就是真如自性是有相的,有无量的性功德,他可以运用在一切相当中,“非无”就是“有”。

  看C, “非非有相,非非无相”,这分两个角度来讲,我们先看,“非非有相”,注意看!第一个“非”先不要看,看“非有相”,“非有相”就是A,然后,“非非无相”,第一个“非”不要看,看“非无相”,“非无相”B,噢!原来就是说,否认前面两个就以为是真如,否认前面的非有相,否认前面的非无相,他以为是真如,意思就是说有的人以为真如是什么,所以,有的人告诉你,真如是非有相,真如是非无相,有的人,那么我把非有相、非无相全部否认掉,那就叫做真如了,意思就是说俱非,以为俱非就是真如,既然非有相,既然非无相,好,那么我把这个非有相、非有相、非无相,同时否认掉,以为俱非才是真如,所以说,非非有相,非非无相,所以说,C是否A,否认B的同时存在。注意看!非非有相,先看那个非有相,非有的旁边画一线,然后,写:无,非有,不能说有,当然就是无了,非无相的非无,旁边写个:非无就是有。再一遍:非非有相,非有相的这个非有是“无”,那么这句话就变成非无相,那么跟B,又恢复到B的角度,那么非非无相,非无是“有”,又变成非有相,又跑到A这个地方来,所以,冠上双非,他还是不离A、B。

  看D,“非有无俱相”,非亦有亦无,这个有无俱相,俱相就是同时存在,因为,前面以为俱非是真如,现在俱非既然不是真如,那么,我们晓得,他们又有人认为,同时存在也许是真如,所以,非就是无所谓,也不能说亦有亦无,亦有亦无是互相违背,你讲有,为什么又同时讲无,你讲我是男的,同时又讲我是女的,你讲是天,又同时说那是地,这不通的,所以说,非有无俱相,因为互相同时存在,就是互相违背,哪有这种道理,指茶杯就是茶杯,是不是?指男的就是女的,指天就变成地,指善就变成恶,不是这样子,所以说,非有无俱相的意思就是说把亦有亦无,把它同时存在,也许这样就叫做真如。整句师父再念一遍: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无所谓的一个有,不能说一个有,非无,非无相,也不无所谓的一个无,为什么讲无所谓的有,因为,真如离虚妄之有,为什么讲非无相,不能说无,真如有具足无量的性功德不可思议的妙有,不能讲无。非非有相,非非无相,无所谓的非有相,也无所谓的非无相,俱非也不是真如,否认前面的A跟B,否认非有相,否认非无相,同时非掉,同时加一个“非”字,也不能显示出真如,因为,真如不是这样子,再来,非亦有相,亦无相,哪里有、无同时存在的,这个根本就互相违背,双亦也不对,双非也不对,双非就是非非有相,非非无相就是双非,双亦也不对,就是非有无俱相,就是双亦,亦有亦无,执着亦有亦无以为是真如,也不对,离四句。然后,底下就容易了。

  真如无所谓的一,一就是同相:相同之相,同,“非一相”,同相。

  “非异相”,也不能说不同,如水跟波,水不离波,波不离水,真如跟妄想也不能说不同,也不能说相同。

  然后,“非非一相,非非异相”,无所谓的非一相,无所谓的非异相,也是一样,属于C。

  然后,“非一异俱相”,也不能说也是一,也是异同时存在,因为,简单讲真如就是离言绝思,离开一切语言,断绝一切的分别执着,不能让你讲什么,所以说,见处即真,当相即道,就是这个道理,根本就是当下那个东西,根本你怎么讲都不对,所以,众生斗争、辩论都是难免的,会讲话的人不一定能够了生死,有忍辱的人,了生死有希望,所以,与其能辩不如能忍,就是这个道理,你不能忍的人,你成不了大器,没有办法,成不了大器,你再会说话,你不能忍辱也没有用,所以,要把般若的自性功夫拿出来)】

  此广释空义(这是广释空的道理)。真如自性。离(一切)过绝(一切)非(离过绝非,真如的自性,没有一切的过失,没有一切的非)。众生妄执。虽有多途(为句话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出来,学佛的人跟不学佛的人,你看看那个不学佛的人,唉呀!那个没有办法,你怎么讲都对,他怎么讲都是他对,他怎么讲,他怎么样子,他一定保护自己,在这个世间我告诉诸位!争论没有办法停止,永远没有办法停止,除了你摆平了你的内心里面,过一个风和日丽天下太平的思想,这个世间没有办法摆平,摆平自己内心的烦恼,这个世界就平,摆不平内心里面,自己的烦恼,这个世间是永远争论forever,不可能没有争论,他讲的,他一定对,你怎么样都没有办法,所以说,我发现你们世间人真是很伟大,很伟大,不出家的人是太了不起,很伟大,我们出家人怕了,我们生命希望愈单纯愈好,你们有勇气在社会上磨练,你们继续,你们会成大器,我们会很怕,我们不敢,我们不敢在社会,像师父这么老实的孩子,被人吃定了,你看我多么的善良,不过,这样也好,让我认识了众生相,唉呀!没有办法讲,你怎么讲也不通,他认为他们对,我们认为我们有我们的立场,所以,众生妄执,各有各的看法,很难!所以,我觉得人有成见的时候,干脆不要解释,去吃绿豆汤,如果人对你有成见,你怎么解释都没有用,你要保持那颗忍辱、欢喜的心,噢!原来众生给我的感觉就是娑婆世界不能再住下来,所以,我最近又念佛,又念得很勤,赶快跳出三界,所以,有时候我们听到众生,在描述我们生命美好的一面的时候,我们总是说:我们众生的美好,总是带有迷糊。小城故事,这里说的说,谈的谈,小城故事什么真、善、美,这里已包括……。那天,电视上有唱,我们知道众生没有学佛,就是这样子,我现在学了一个高招,就是远离这些烦恼的众生,远离,你叫我说法,我说给你听,需要我,我绝对不会逃避,但是,要跟你争执,对不起!不要!我不要!电视常常讲:“我不要!”电视都这样讲。)。总摄不出此二四句。四句即成四谤(只要你执着,就成为谤法,所以,四名即成四谤,只要你执着某一种角度,你就成为谤法)。有是增益谤(你产生一个有字,那就是增益谤,佛性:不增不减的东西,你哪里有“有”的东西)。无是减损谤(你讲无的话那是减损,损伤了真如自性,真如自性不增不减的东西,哪里有减损?哪里说你一个无字可以代表,因为又有无量的性功德)。双亦相违谤(双亦就是亦有亦无叫做双亦,双亦,你怎么可以讲有跟无同时存在,相违谤)。俱非戏论谤(俱非,两个都否认掉,两个都否认掉,那是什么东西,什么都不是,那是什么?有一次,一个信徒说他爸爸是很了不起,怎么样子很伟大,可是,就是不信佛。我就问他:你爸爸是什么东西?他说:我爸爸不是东西。我说:对嘛!你爸爸就是不是东西。我爸爸是东西。那是什么东西?(法师笑)也不对!自以为是,那你认为你是什么东西。俱非是戏论谤,双亦是相违谤)。四谤即成四过(你讲就不对了,意思就是说真如自性是唯证相应的东西,证到真如的人,他的内心里面如涌泉一般的喜悦,我们刚刚出家的时候,内心里面一直标榜:我要好好地持戒律,可是,那个烦恼,那个贪、瞋、痴没有办法降伏,因为,那时候没有看过《六祖坛经》,一直在事相上打转,以为这样叫做修行,过午、持钵、搭衣、走路要有威仪,以前都不晓得这个只是个威仪而已,真的戒是无相叫做戒,要彻底地解脱叫做戒,以前不懂,一直在事相里面持戒打转,然后,看到人家不遵守,又会诽谤人家不持戒,每天过的都是活在自我观念里面,虽然出家,可是又不懂心法,后来在《大智度论》里面看到一句竟然开悟,《大智度论》里面说,贪、嗔、痴不除是大破戒人,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情,贪、嗔、痴不除是大破戒人,这才真正体会到戒律学的精神是什么,原来持戒是要你破到里面,彻底地除掉你的贪,彻底地除掉我们的嗔恨心,彻底地除掉我们的愚痴,后来,知道了,然后,看到〈六祖坛经〉里面讲的:本来无一物。是不是?何处惹尘埃,慧律言下……还没大悟,不敢太大声,言下体会不错(法师笑),噢!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情,噢!法的东西还是要在无相里面,不然的话,日子难过多了,像现在内心里面充满了喜悦、充满了安详,虽然有一点争论、看法不同,马上就可以摆平,很快的)。如《广百论》云(这是一本书)。复次为显世间所执诸法。皆非真实。及显外道所执不同。故说颂曰。有非有俱非。一非一双泯(有就是刚刚讲的非有相,非有就是非无相,不能说有,你讲有也不对,讲非有也不对,有,有相也不对,有相就是非无,非有也不对,非有就是无相,对不对?那只是标榜不同而已。俱非就是非非有相,非非无相。底下,一也不对,非一也不对,是讲底下的非一相,非异相,一就是同相,非一就是异相,两个都除掉也不对,所以,一是相同的相,一就是讲非异相,非异就是一,非一相就是不同的相,双泯就是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随次应配属。智者达非真(随次应配属就是随着次第慢慢地去分配,有智慧的人就知道这个不是真实的,这些都是戏论)。彼论广破四宗外道(四宗就是刚刚所讲的这个,是不是?就是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是不是?外道怎么讲都离不开这个)。此约外人转计(外道以及凡夫转计执着,转就是说不是执着有就是执着无,要不然就执着非,要不就执着双亦,双非或者双亦相,也就是转计,转计就是说那个被你否定掉他就执着另外一个,这个被你否定掉,他又另外执着一个,他所能执着的不能离开这四个角度,叫做外人转计,转来转去转不出这四种情形)。不尽同也(不完全相同也)。(底下就开始解释了)言非有相者(哪一种情形叫做非有相?)。明真离妄有(真乃是离开虚妄之有,因为,有都是虚妄的,我们的真如自性是离开这些虚妄)。故说非有。虽说非有(虽然说非有)。亦非是无(也不能说无)。恐惑者(恐怕迷惑的人)。转计既非是有。即应是无。故说非无(非无也不是真如)。又恐惑者。既闻有无俱非。遂执俱非是真如法(所以说,两个都全部把它否认掉)。故说非非有。非非无(所以说,非非有相,非非无相)。又恐惑者。以俱非若存。有无随丧(两个都否认掉,那么怎么办呢?有、无都没有了)。今俱非双非。有无还立(今俱非,俱非就是说两个都把它否认掉,双非就是有两个非字,比如说,非非有相,非非无相叫做双非,今俱非双非,两个都把它否认掉,俱非就是两个都把它否认掉,双非就是变成两个非字,负负得正,双非:非非,就变成怎么样?等于没有,比如说,我慧律法师,我是一个男众,如果讲非女众,我非女众,不是女众。非非女众:不是女众,不是非女众就变成男众(女众),非非,两个非非字就没有什么作用,我看起来不会很穷,这样就是富有,我不是很穷,很穷就不富有,我不是说不很富有,你听得懂吗?我不是说不很富有,就表示无很富有,我看起来不是很穷,我也不会不很富有,双非就是连在一起,负负得正,是不是?今俱非双非,有无还立,有、无还是存在,立就是还是存在)。遂执亦有亦无(还是执着也有也无)。故说非有无俱相。俱相即双亦相(亦有亦无叫做双亦相)。意同字别(意义是相同,但文字是不同)。一异准此可知(按照上面的四种,外道所执着的四种情形)。(可知道)今四相全非(现在这四种相全部都否认掉,这个非字就是无所谓,无所谓有有相,无所谓的无相,无所谓的非有相,无所谓的非无相,也无所谓有无俱相)。即四过咸离(这四种过失全部都离)。百非尽绝(因为,你怎么演变都离不开这四句,所以,离四过就是绝百非,绝百非就是离四过,这意思是相同的)。足显真空之体耳(离一切文字之相)。

  【乃至总说(乃至总说:简单地说,乃至总说就是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以前,我们作文都常常这样写,言而总之,总而言之)。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只要你有分别心就无法与真如相应,所以,同学们!你为什么不放下?你告诉我,你有什么委屈你放不下,你说你损失金钱,没有关系!你没有损失慧命,你损失了一切名利,没有关系!你有法身慧命,你损失了东西,都不值得你去烦恼,你像你家庭遭遇到很悲惨的事情,你也不需要去分别、去执着它,那是命,那是命运,那是定数,因缘果报逃不掉的,该来的,你逃不掉的,珍惜你所拥有的,对不对?珍惜你所拥有的就好了,所以,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意思就是妄心就会产生执着,执着就产生分别,分别就执着,那么都不相应,真如都与这些不相应)。故说为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离开了妄想心,就无可空,没有所谓的空)。】

  此结显空义。前顺结。末二句反结(前面是顺结,末后两句是反结)。以真如实体。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众生种种妄心。念念分别。俱属遍计执性(周遍计度,遍就是到哪里,计是一种执着性,分别心叫做计,遍就是时空的交会点,任何时空的交会点叫做遍,计就是分别心,你任何时空的交会点都有那颗分别的执着性,叫做遍计所执,简单讲就是无所不分别,无所不执着叫做遍计所执,就这个道理,是不是?)。与此真体(真如之体)皆不相应(你分别执着怎么与真如相应,放不下的人说他能修行,你认为可能吗?可能吗?所以,我们修行,会修无量阿僧祇劫,就是不肯,简单讲就是不肯。菩萨!你放下!我偏不,我要痛苦,你要让我怎样?我不能让你怎样,倒是你会痛苦过日子,卡住,执着犹如生命的休止符,犹如装氧气筒、装呼吸器,已经快临命终的人,执着犹如装氧气筒的临终的人,喘不过气来,它会让你很难过日子,我才不让它痛苦,对不对?所以,要让钱痛苦,何必让人痛苦,人家说:唉!师父!这么多东西,要搬到何时?我说:让钱痛苦,何必让人痛苦,请人来搬。(法师笑)钱痛苦就是钱给他们就好了,他会帮助我们搬,不用我们自己搬,简单讲,气不顺就是执着,呼吸困难,什么事情卡在那个地方)。今为遣妄心。故说为空(遣除我们的妄想心,所以,我们说空,所以说为空。)。非谓真体亦空(真如自性不能空)。若离妄心。诸法无寄(如果,离开妄心,你又找不到真心,则诸法无寄)。(那么)一念不生。当体寂灭(意思就是说你随一切因缘,一念不生,一念不生不能离开因缘法,当体就是当下,当下你就寂灭)。法既不有(法虽然有,但是不有)。空(也)无可空(你要逃掉它也没有,我以前在二十七、八岁,在年轻的时候念佛,念……,很奇怪,观世音菩萨都没有穿,内心里面觉得这个是大不敬之罪,拼命地:唉呀!妄想你不要来好不好,我拜托你,我对观世音菩萨是很清净的,我对他老人家是很恭敬的,怎么会有这种事情,然后,念佛,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唉!又来了!奇怪!看到阿弥陀佛脚部长毛,脚毛怎么那么长,怎么排除都排除不了,就一直在那里耿耿于怀,很痛苦!一直在那边挣扎,唉呀!我以不清净的心……,可是,我又没想,它自然就会显现出来,我也没有想到阿弥陀佛的脚长毛,他怎么会一直脚毛很长,奇怪!对阿弥陀佛实在很不恭敬,然后,一直在那边抗拒,很痛苦!用不清净的心在念佛,后来发现这种思想是错误的,修了一段很长的时间,烦烦恼恼的,这个不对,唉呀!佛陀我对您不敬,忏悔不如悟道,怎么样?后来,我多行,我这个人的确很聪明,咦!妄想起来:客人!请坐!你请坐!我就请他在那里坐,我没有时间,我不跟你挣扎,我不抗拒你,你妄想起来,我就摄住那个念佛的心,你妄想起来,没关系!你尽管来,没关系!你尽管来,客人你来,眼睛瞪得很大,注意看他,来吧!我正等候着你,吃茶,伺魔(吃茶等魔来),吃茶,等你来,阿弥陀佛……,现在要找妄想找不到,念佛:阿弥陀佛……,来啊!不清净的念头,你来啊!就让你来,不理你,你像疯子,没有作用,结果,他一起来,马上就消失,妄想一起来,马上就消失,到现在,我还叫他:喂!你起来, !没有了,反正我要叫兄弟起来,他竟然没有办法,你起来、你起来,你妄想起来, ,没有作用。唉!我这个方法用对了,所以,我说:不要用抗拒的心去念佛。妄想来不要管它,你愈理它,它就愈理你,你就不要管它,不要管它,他说:师父!要怎样才能不理它,我说:这样,那你不理它不行了。因为,你不了解,师父要怎么才能不理它,我说:啊!这样,你一定要理它,因为,你会问这句就是因为你不能体会,你不理它也没有办法,你就是要理它。所以,我们念佛就是要有方法,懂得解脱的道理,噢!就是那么容易,懂得心法的人就是那么容易,不困难!所以说,空无可空)。故云实无可空也(你只要一念不生,当体即灭,法即不有,空无可空,所以说,实无可空)。一明如实空义竟。

  子二 明不空之义(我们已经讲了空的道理,现在讲不空之义)

  【所言不空者(我们所说的不空)。已显法体。空无妄故(我们已经显示这个法体,空掉一切没有虚妄之相。)。即是真心。(我们的真心)常恒不变(“常恒不变”就是如如不动)。净法满足(菩萨!你只要保持这颗如如不动的心就是全部具足,就这样子。无量的喜悦:慈、悲、喜、舍全部就会放射出来,无相,没有冤亲债主,对我们有恩的,我们感恩;对我们有害的,我们还是感恩,就是这么一回事情,我们这一颗真心就常恒不变,保持一颗常恒不变的心,你看,净法满足,你想要拥有幸福,那颗知足的心没有的话,永远没有幸福可谈,所以,我们只要真心存在,常恒不变,净法就满足)。则名不空。亦无有相可取(虽然不空,但是也无有相可取,因为离念以及离一切境界)。(所以说)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注意!什么叫做证?证是哪一种情形?唯证相应,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唯有除掉分别心、执着心才能够相应,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唯证,哪一种情形才能证?去掉分别、去掉执着,进入平等的空性状态,这样叫做唯证相应,意思就是说唯有存在一颗没有分别心、没有执着心,平等空性的心,无所住的心,这样你才能够与真如相应,不空的思想也才存在,否则的话,我们一直在念这个境界,能所二取里面没有办法证得,永远没有办法,师父一直告诉诸位,修学佛法说难很难,因为,你不肯放下就很难,说简单,一念之间就放,全部放下就很简单,你对一切是是非非,有看到当作没有看到,有听到当作没有听到,他的因果也不需要你负,你也不需要负他的因果,天地万物就全部都摆平了,天地万物就摆平了)。】

  此别明不空。非有别法(这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不空并没有另外的法)。(就是)即牒前空门已显法体。空无妄染。自体不空。即是真心。常恒不变之实体。而此体中。本具恒沙净德。向被妄染遮障(“向”就是以前,以前一向被虚妄的、污染的境界所遮障)。不得显现(没有办法显现)。若妄染已空。则本有净法。圆满具足(所以,佛法就是讲当下就全部具足,所以,六祖说: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你看!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全部都具足了。有的说:师父!听你讲很简单,要怎样才能达到这样。我说:这样,你还很早。这种东西,我的东西不能送给你,可以送你一份爱的礼物,这个没有办法,这个要靠自己去悟,我很爱你,但是,后面加四个字:爱莫能助,I love you,but I can not.我没有这个能力,是不是?你不悟,你没有办法,我爱每一个众生,但是,每一个众生若不自己去悟,爱也是没办法,也无能为力)。以是义故。则名不空。虽名不空。妙有非有(妙有非有就是非妄有,妙有不是虚妄的有)。与空无二差别(跟空是无二的,与空无二差别就是没有两样,其实意思就是说不空其实就是跟空一模一样,并没有两种分别:无二,没有两种分别。比如说,镜子跟照射的能力,有镜子就有照射的能力,照射能力就是镜子,有见到镜子就见到光,光就在镜子里面,就是同时存在的东西)。非同情执之有(不是众生的情执之有)。故云(所以说)亦无有相可取(也无有相可取)。末二句释无相所以(最后一句解释无相之所以)。若妄念所缘境界。则是有相。以离念无分别之境。唯无分别智所证。乃得相应故。一真如门竟。(再讲生灭门)

  辛二 生灭门(分)二(个段落)

  壬初 释生灭心法

  二 辨所示之义 初中二(释生灭心法又分两段)

  癸一 染净生灭

  二 染净相资(染净相资就是互相帮助,就是同时存在的意思) 初(“初”就是说一染净生灭那个段落)又二(又分成两个)

  子一 就体总标

  二 依义广释(这是科判,再来是《大乘起信论》的论文)

  子一 就体总标

  【心生灭者(心为什么会生灭?开始解释了)。(因为)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因为有一颗清净的如来藏,因为一念不觉而变成有生灭,意思就是说生灭心是靠如来藏而跑出来的,它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子,意思就是生灭心依于如来藏而起,所以说,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

  此标体(标示这个体性)。言如来藏者(如来藏是什么意思?)。即不生不灭之真如心(所谓不生不灭就是离开分别、执着叫做不生不灭,不是有一个不生不灭的东西,离开了分别就不生不灭,离开了执着就不生不灭,心里面清清净净的就是不生不灭的真如心)。以此心寂灭湛然。故云不生。究竟常住。故云不灭。不妄不变。故名真如。一切如来。恒沙净德。无不含藏此中。故名如来藏。而此藏性本无生灭。而为生灭所依(依靠。生灭就像学生一样,不生灭就像老师一样,学生一定要依靠老师,学生因为老师而起)。《楞伽》云(《楞伽经》里面说)。如来藏。为生死因。(底下说:为什么如来藏是生死因?如来藏意思就是虽有本来清净的自性,还没有开采出来叫做如来藏,如同深山里面的矿,如果开采出来的叫做真如清净心,不叫做如来藏,如来藏,把那个藏调到前面变成藏如来,每个众生都蕴藏有如来德性,可惜现在显现不出来,当然是生死的因,如来藏:藏如来,是不是?为生死的因)若生若灭(这个若不是假设,是一下子生,一下子灭,若生若灭不是说如果生,如果灭,不是这个道理,飘浮不定叫做若,简单讲叫做一下子生,一下子灭,简单讲就是取舍的念头放不下)。故云依如来藏(这个取舍的念头放不下,我很能够体会,也很能够同情的。比如说政要,政治家他内心里面受到委屈,他就召开记者招待会,在记者报告会里面,他攻击他,然后他就攻击他,他攻击他,他就攻击他,然后,第二天报章杂志你伤害我,我伤害你,到最后发动群众的力量,抗议、抗议、抗议,complain,就是一直抗议、一直抗议,然后,开始这样子,为了引起社会的注意,而制造媒体的介绍,就抗议,你说你拿黑死病来讲,就是二十世纪的AIDS(爱滋病)来讲的话,你能怎么样?美国占这个第一位,泰国占第二位,非洲是因为人数最多,但是,非洲贫穷,没有治疗,所以说,非洲本来政府就是无能,没有办法,你说美国政府是世界超级强国,你能奈AIDS怎么样?你能如何?也是没有办法,我告诉你,这个如果没有从因缘果报共业来说的话,没有办法,我们人一直用这个药物来治疗,你看看!抗生素一直打,打了以后,到最后抗生素……,细菌就适应我们的抗生素了,又开始发展出来,是不是?你在十九世纪的时候,你也没有听过什么叫做AIDS,连听都没听过,对不对?没有听过,现在浮上台面来讨论,美国有一个女孩子,因为她有同性恋,还有异性恋,所以是双性恋的人,她怕得到AIDS,因为整个美国都在流行这个,医生建议她去检查,她检查的时候,因为检查不是马上出来,要等待两个礼拜,她等,因为要看它是呈阳性反应还是阴性反应,然后,她检查的时候,她到医生那个地方,她坐在那个地方,医生要宣布的时候,她一直发抖,她一直发抖,……,因为,她怕宣布的呈阳性反应,完蛋了!为什么?得到AIDS,完蛋了!坐在那边一直发抖,都不敢跟医生讲,医生说:我要开始宣布了。然后说:你没有!你没有!那个女孩子就抱住医生,那个医生已经很老了,她不管,因为她太高兴,她没有得到AIDS,抱住医生,因为,美国是很开放,很open,她不管医生、不管老公有没有在旁边,不管他,她没有得到AIDS,她太高兴了,哇!抱起来一直亲吻,一直亲吻……,那我们就问了,你为什么要这样子?对不对?你稍微收敛一下不行吗?也不需要这样检查,对不对?所以说,哪一个得AIDS,没有人知道,男众或者是女众,你们出去的时候,如果有什么或要怎么样,还是要小心,真的,什么时候你得到就是判处死刑,我的意思就是说,众生就是若生若灭这个道理,因为他强烈的一种取舍,其实这个可以避免的,没有必要,你不需要恐惧,你稍微克制一下,对不对?你有夫妻,夫妻都是很正常,就尽量不要有婚外情,尽量不要,你碰到这个,就麻烦了!但是,我们一般对AIDS都是一种错误,认为这一定要透过性的东西,其实不是的,打针的时候,有一个医生他打针,他抽起来的时候,因为抽得太大力,结果,戳到自己,他打针的时候,他一拔起来,拔起来的时候,结果戳到自己,这个医生戳到自己也死掉,经过几个月,他也死掉,还有拔牙,拔这个牙齿,你若看牙科不很干净,最好不要进去,拔牙流血,流血的时候,如果,这个人用过,拔牙的用过,那个人刚好有AIDS,拔过的就透过你的血液,你就得到了,这个AIDS在美国发表,erport他说:它这个因缘是随时都存在,任何一个人的四周环境里面,你不要以为AIDS它本身是一种你不可能会得到的,不是这样子,随时随地你都可能得到,会得到,真的,这下麻烦了,哇!如果说出家人也得这个的话,人家不会想到说你怎么样,一定会想到别的地方,不然,他怎么会得到这种,其实不是,它透过血液直接传染,打针或者是血液、破洞,它都可以传染,我们讲到苦生苦灭,众生的取舍心,很难去除掉它)。(所以说,我们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谓不生灭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作生灭(动就是动念,变成了生灭)。然此二心(二心就是不生灭跟生灭,这个不生灭跟生灭的两个心)。竟无二体(竟无就是实在。实在是没有两个体性)。如不动水(就像没有动的水)。为风所吹(被风吹动)。而作动水(水就开始动)。动静虽殊。水体是一(动静虽然不同,水的体性是一样的)。亦得言(亦得言:也可以说,)依静水故(按照安静的水)。(所以)有其动水(依静水故,有其动水。有一个研究《大乘起信论》的人,他内心里面充满着骄傲,他认为他道理很通,然后,他来考师父,我认为他不是问问题,他是在跟我考试,我觉得他的态度满自信的,也算是满骄傲的,他来到这里,他就问:师父!无明如风,对不对?无明风动,那么,风动水就动,对不对?无明就像风,风一动,水就动,请问师父!那么风什么时候才不动?他就问这样子,风什么时候才不动,然后,我就很大声地告诉他,你告诉我,风什么时候动过?赶快讲,他一下子,一时间没想到我会问这一句,你赶快讲,风什么时候动过?讲、讲……,风什么时候动过?透过思维就不是本性的东西,你考我,我考谁,你考不倒的,对不对?你考我,我要考谁,我叫他讲,赶快讲啊!讲不出来,风什么时候去过,我问你,风什么时候去过,那是讨论才叫做动,本来就没有所谓的动,对治对?所以说,假圣人,你要假圣人,假不了的,要装圣人是很痛苦的一件事,圣人不能装的。有其动水:才有动的水)。此中道理亦尔(这个道理也是一样的)。生灭心。正谓识藏(识藏:意识的总合,识藏就是八识,我们所谓的阿赖耶识。生灭心正所谓的识藏,识藏就是所有的意识的隐藏之处叫做识藏)。今通取所依如来藏。与能依生灭心(什么叫所依如来藏?为生灭心所依,就像师父为学生所依,学生能够依于师父,所以说,与能依生灭心,跟能依的生灭心)。合为生灭门(能伋于如来藏的生灭心,今通取所依如来藏与能依的生灭心,一个是所依,一个是被生灭心所依,是不是?一个是能依,能依如来藏的生灭心,合为生灭门)。非弃如来藏。独取生灭心(不是说放弃如来藏,独取生灭心)。为生灭门也。以此门有二义(二义就是觉义、不觉义,请看下面:“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以此门就是生灭门,有二义:觉义、不觉义)。故能示三大(就是体大、相大、用大,体、相、用:三大)。是故通摄所依。亦入此门也(也是入于此门)。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意思就是说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与阿赖耶识的生灭和合,里面的和合,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与生灭和合,怎么样?不能说是一,说是一的话,生灭就变成不生灭,也不能说异,为什么?如果说异的话,生灭就离开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就离开生灭了,对不对?不能说一,也不能说异)】

  此辨相。所谓二字。承上指释之词。不生不灭。即如来藏清净心。动作生灭(动作生灭是动念就化作了生灭法,这个动作生灭太简单了,应该讲动念而化作生灭,这样就更清楚)。(但)不相舍离(如果讲不相舍离,但是,与如来藏,但是,与清净心不相舍离,也就是说如来藏清净心,动念而变化作生灭,但是,与如来藏清净心不相舍离,这样意思就更清楚)。故云与生灭和合。非谓别有生灭。来与真合(并不是说另外有一个生灭来跟真如合,这两个不能离开)。以生灭之心(生灭的这颗清净心)。即心之生灭(心当下就是生灭)。本无二相(以生灭之心,即心之生灭,本来就无二相)。心之生灭。因无明成。生灭之心。从本觉起。亦无二体。故云和合。如下文云。如大海水。因风波动。(因为风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你见到了水在动,那么,就知道有风,风一吹就知道有水,它有波动,所以,水相、风相不能有两个,水没有受到风吹,当然是水不会动,水有动,就知道有风,不能相舍离)。乃至广说。水之动不离于风相。风之动不离于水相。心亦如是。不生灭心举体动故(整体全部都在动)。不离于生灭。生灭之心全体真故。不离不生灭(都是一样,讲来讲去都是一样)。(所以,不生灭)如是不离(就是不离不生灭,如是不离,这样子互不相离)。名为和合。此乃随缘门。不生灭心与生灭合(意思就是不生灭。不生灭就是真如,来跟生灭心合)。非是向本门(不是刚刚生灭门所说的,“向”就是刚刚,本门就是生灭门,不是刚刚生灭门所说的)。生灭心与不生灭合(这个有次第的,不生灭心与生灭合,而不是刚刚生灭门所讲的生灭心来与不生灭合,是要反过来,是不生灭心与生灭合,这有次第性的)。

  非一非异者(什么叫做非一?什么叫做非异?不能说是同一种东西,但是,也不能说不同,为什么?)。真心全体动故(我们的真心整个体性都化为无明)。而成生灭(变成了生灭)。则心与生灭非异(心跟生灭不同。不离:没有什么不同,心就是跟生灭没有什么不同)。虽成生灭。其体恒常不变(但是,就是不悟,我们没有办法悟到永恒的空性,所以,真心跟生灭不能讲是一)。故(真如)与生灭非一(就是我们这个真如不是跟生灭同一个东西,故与生灭:故真如与生灭。故真如与生灭不是同一种东西)。若是一者。生灭识相灭尽之时。真心应灭(真如就跑掉了)。则堕断过(断灭,你妄想可以空、可以断、可以除掉,你连真如都除掉,那完蛋!那谁度众生、谁成佛呢?)。若是异者。依无明风熏动之时。真心之体。应不随缘(如果是不同,不同就是说真心跟妄心是离得很远,两种东西,依照无明风熏动的时候,真心的体应不随缘,为什么?两种不同嘛!对不对?)。则堕常过(常就是说只能不变,不能随缘叫做常,真心只守住不变,可是它不能随缘,它变成常,所以,应不随缘,无法随缘叫做应不随缘,若随缘就是说不离生灭法,对不对?你永远守住这个真心,那么,不能随缘,不能随缘就怎么样?哪里是真如本性的作用,妙用就显现不出来,所以说,若是异不能说是不同,如果依无明风熏动之时,真心之体应不随缘,则堕常过)。离此二边(就没有了,离此二边,断、常是众生外道的知见)。故非一异。依《楞伽经》。以七识染法。为生灭(“七识”应该讲七转识,它可以转动我们整个阿赖耶识,以七识:七转识染法为生灭)。以如来藏净法。为不生灭。此二和合。为阿梨耶识(后面会讲。名为阿赖耶)。以和合故非一非异(和合不能讲一,也不能讲不同)。

  又若一者。真随妄灭(赶忙会随着妄,会妄灭的话,妄没有的话,真心当然就没有了,没有水当然就没有波,一定的道理)。则无和合(无所谓的和合)。若异者。真不随缘(如果两个不同,那两个不同,真是永恒不变的,永恒不变就不能随缘,所以,真不随缘,真心就不能随缘)。亦无和合。正由非一非异。故得和合也。如经云。譬如泥团(跟微尘来比喻,譬如泥团以及微尘)非异非不异(不能说不同也不能说不同,非异就是不能说不同,非不异也不能说不相同,就这样子,不异就是同,非异就是不能说同,不能说不同,非不异就是也不能说同,不能说相同,不异就是同,对不对?)。金庄严具亦如是。若泥团微尘异者(如果,我们所做的泥团不同于微尘)。非彼所成(那么,我们就知道非彼微尘所成,对不对?我们所做的泥团,泥团当然是从微尘里面搅和,对不对?弄一弄,微尘就是泥团,泥团只是形状而已,微尘只是颗粒把它聚在一起,如果,有异的话,有不同的话,就非彼微尘所成,如果,两种不同,像这个就是塑胶,或者是瓷器所做的,就非彼,彼就是指微尘,非彼微尘所成,如果泥团微尘,异者:异者就是不同,非彼微尘所成,加两个字就更清楚,不是微尘所溶和的泥团)。而实彼成(“而”就是但是。但是,这个泥团实在是微尘所构成的,而实彼成,这个字太简单了,所以,我们会看不懂,而就是但,加两个字:泥团,而泥团实在是彼微尘所成的,而我们很清楚地可以知道,这个泥团就是微尘所构成的)。是故非异(所以,这两个不能说不同)。若不异者(如果有不同)。泥团微尘(泥团这个外形,与微尘的外形)。应无差别(应该没有差别。其实微尘根本没有形状,泥团把它做起来,泥团有圆圆的,微尘没有,微尘只有小颗粒而已,意思就是说泥团的形状跟微尘的形状应该没有差别,如果不相同,如果不异,不异就是同,如果说是相同,那么泥团就是微尘,泥团比较大,微尘比较小,这个不能讲相同,应该就没有所谓的差别)。金庄严具(就是一切用金打造的庄严具,金可以打造项链、供杯、佛像,金庄严具“统统包括在内)。与此中理趣(这是跟这里面的道理)。可准思之(可以按照这个来好好地想想)。若广释具在《别记》(别记,整个名字叫做《大乘起信论别记》,这个是全一册,唐法藏撰,唐法藏就是阿弥陀佛因地修行的法藏比丘同样的名字,今收在《大藏经》第44册,系真谛所翻译的《大乘起信论》中,选择要目解释而成就是别记,若广释意思就是《大乘起信论》的广释,都在《别记》里面讲得很清楚)。

  【名为阿黎耶识(阿黎耶识就是阿赖耶识,要讲这一段以前,必需要先念前面的论文,你才知道它在讲什么。“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黎耶识”。所以,这一段是讲阿黎耶识,也就是说不生不灭跟生灭和合,非一非异,我们就把它命名为阿黎耶识)。】

  此立名(这个要安一个名字)。然生灭不生灭。虽有二义(生灭跟不生灭有两种意义)。实无二体(是同一个体性,不生灭如水,生灭如波,波不离水,水也不离波,当下就是)。即合此二义(就是生灭、不生灭,合此二义)不二之心(不二就是一)。名为阿梨耶识。又阿梨耶。亦名阿赖耶(唯识讲阿赖耶)。但(但就是只是)梵音(梵音就是印度)楚夏(那是中国古时候称楚夏。印度跟中国的音稍微有一点)之别(别:差别。翻译成阿黎耶也对,阿赖耶也对,都可以)。梁真谛三藏(在梁朝的真谛三藏)。训名翻为(训名就是解释为,解释这个名词就把它翻译为)无没识(这个训就是说解释词义就是训,解释词义,所以,这个训导,训导主任就是在开导你,是不是?而解释词义就是训名,训名翻为:把它的梵音翻成中文叫做无没识,噢!阿赖耶识翻译成中文也可以叫做无没识,这个“没”就是不失、永远不会消失,那么就是说因果不失,你只要种下这个因,碰到缘,你就必定得这个果报,无没识,你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种无记因得无记果,这要看你各人,所以,你只要落入八识田中,就永为道种,永远不会消失,诸位今天来薰习佛法,也是无没,也不会消失,最起码种下善根,所以,宁可下地狱听闻诸佛的名号,也不要上天堂不闻诸佛的名号,为什么?听闻诸佛的名号,可以解脱,有这个因缘超越生死,你上天堂,你不闻诸佛的名号,没有这个识种,没有这个种子,那没有机会解脱,所以,我们学佛就算今生今世不能成道,或者是往生极乐世界,但是也种下了无量无边的佛学的种子,也不得了,不得了!)。唐玄奘法师。就义翻为藏识。藏是摄藏义(什么都含摄在里面,这个“藏”是摄藏的意思,含摄、蕴藏,含摄起来,含摄就是不失,藏就是具足,含摄起来而且具足一切的种子)。无没是不失义(永远不会消失,所以,师父一直告诉诸位,对待众生好,就是对自己好,我们永远不要发一个恶念、报复的心,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你发个愈恶的念头、愈仇视的念头,我们的苦比受我们伤害的人更重,远远地超过对方,所以,我们永远要发善念)。义一名异也(道理是一,但是名称稍微有所差别,叫做义一名异)。又名阿陀那识。经云阿陀那识甚深细(那就是指第八意识,非常的微细)。习气种子成暴流(习气就是两个意义,能取跟所取,能所不断叫做习气,什么叫做能所不断?比如说,从小我们接受赞叹习惯了,长大以后,突然碰到一个人对你不礼貌,他批评你,你听到的不是赞叹,那你会受不了,歌星、影星他就是这样,生活在掌声当中,掌声响起就知道我的心与你同在(歌词),如果开汽水呢(喝倒彩)?所以,这个习气会养成一个人的惯性意思形态,惯性意思形态就是习惯于自己的思惟方式,习惯于自己的主观意识,批判,违背了我的主观意识的批判或超过了我这个范围,他都会认为对方不对,所以,这个娑婆世界,要没有是非,那只有一种办法,就是消失在这个世间,去死,要是在这个娑婆世界说没有是非,那就不可能的事情,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我们的能取、所取的习气太重了,每一个人都会因为保护自己,而不惜地伤害对方,都是这样子的,所以,我们学佛的人,不要在因缘法里面执着,不要在因缘法里面落入主观意识形态,那么他这样子就会慢慢的,把能取、所取的习气慢慢、慢慢放,慢慢放,像我们这张嘴巴,攻击人家的心已经习惯了,你不讲那几句尖酸刻薄的话就不能过日子,其实,那个讲起来,对自己没什么好处的,一点好处都没有,他就是喜欢讲这个东西,讲起来说刮一刮(意即讽刺)、刮一刮,有一点虐待狂,你说他这样快乐,他也不快乐,你说叫他做快乐的事情,他不要,他损人又不利己,世间如果损人利己的事,还可以做一做,对不对?对我有帮忙,损人又不利己,可是,他又喜欢做这个事情,为什么?习气,这个不是说他愿意这样做,而是没有办法,他控制不住,所以,这个习气的种子成暴流就像水一样,像瀑布一样一直流下来,没有办法,控制不住,所以,我们说众生是值得原谅的,我不要跟他计较,因为,他的名字叫做众生,对不对?)。真与非真二恐迷(真实的是指我们不生灭的,非真就是所谓的生灭法,真跟非真两种又搞不清楚,哪个是不生不灭真实的自性,哪个是生灭的阿赖耶,都会搞不清楚)。我于凡愚不开演(凡愚就是二乘人,凡夫或者是愚痴的人,愚痴就是二乘人,智慧没有大开的,只断我执,不断法执,也没有办法了解微细的阿赖耶识,不开演)。正以生灭不生灭和合。不可言真。亦不可言非真。良由最初一念妄动。转如来藏而为识藏(如来藏就是清净心,为识藏就是分别跟执着的意识形态,本来是一颗清净心被转成了分别跟执着的意识形态)。能生转识诸波浪(转识就是所谓的精神的主观意识形态叫做转识)。论主立此识。为生法之本(生一切法的开始,这个本就是开始)。能藏诸法于自体内(这个“体”不是身体,能藏诸法在这个生灭的跟不生灭的体性;和合里面,因为这里是讲生灭法,一念不觉,他的自体性是不生不灭,可是,相、用是生灭)。又能藏自体于诸法中(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个空性的清净自体,也可以运用在一切的相、用当中)。诸法自体。不一不异(诸法的体性跟一切的相、用,也不能说一,说一的话,变成空一切相,否认相、用,不异的话,体、相、用变成三,各有体性是不对的,所以,不能讲一,也不能讲异,也就是生灭跟不生灭,不能说一,也不能说异,是这个道理,你说生灭跟不生灭是一,也不对,生灭跟不生灭是异,也不对)。下之三细六粗。五意六染。皆此识变(都是这个识变出来的,此识就是刚刚我们所讲的转如来藏而为识藏,而能生转识诸波浪,就是由这个一念妄动所显现出来的,一念妄动是假设,因为无始,那么无始前面又是什么,所以,因为在时间、空间没有办法定位的时候,我们所有的讨论都必需在假设当中,其实我们这一念觉,无量亿劫就是这一念,因为时间、空间本身是一种对立的衬托,过去、现在、未来,其实没有所谓的过去,也没有所谓的现在,也没有所谓的未来,因为,在物质的现象,光明跟黑暗对立的转动之下,所以让我们产生一种时间的观念,时间的观念,我们必需把它定位,因为,必需用假设才能够列出来,比如说外太空,时间就失去意义,如果地心没有引力、没有日夜分别的时候,那么一片都是漆黑,没有任何的时间对立的观念,早上对晚上讲,晚上对白天讲,何以故?因为地球在转动,如果,地球不转动,没有地球有形象的转动,去衬托白天、晚上,那么这世间就失去了意义,存留在我们向上只是一个意识形态的一种观念而已,现在大概几月几号,为什么?很简单,你去长庚看看的,那个病人躺了五、六十天的时候,突然醒过来:喂!今天几号?你不告诉他,他也不晓得几号,根本就没有感觉到白天、晚上,因为,他看的都是日光灯,他怎么知道几月几号?这很容易就了解,时间是虚妄的执着的存在性的东西,所以,等待,有时候它是一种痛苦,对不对?等待他怎么不来,然后一直等、一直等……,如果是大彻大悟的人,等待变成一种享受,为什么?因为二六时中,他都是在享受当中,等待也是一种享受,可是,我们现在众生不一样,等待是一种煎熬,我等待的那个人怎么不来,一直等、一直等……,没有用的,时间它一定会过去,等到了你要怎么样?有开始,它一定有结束,对不对?你也不必等,你去见面,见面就是离开的开始,离开又是是下一次见面美好的时刻,那有什么关系!离开,离开不是很好吗?我们期待明天见面,明天见面以后你又高兴,圣者以为那是苦的,为什么?也许是吵架回来,不一定好的,所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你内心里面充满着智慧,对相的当中,根本没有放入执着,都会把我们的般若智慧充满在生命里面,所有的事相都是你的享受,拍柆图说:一切现象皆是我们的牢狱。不,我们佛教说:一切现象都是我们的真心:清净心,哪个现象你都可以享受的,何以故?染不着,净也不着,所以,禅宗里面讲,执净为净是为染,悟染本空是为净,执着有清净的心,那就是一种染污,悟染体空就是净,你觉悟到一切染污的东西,当下就是空性的东西,就是清净的,染、净还是唯心所造的东西,所以,不一不异,底下的三细六粗,五意六染,皆此识变)。正显万法唯识也。若返妄归真。至二种我见(人我见跟法我见)。永不执位。即失赖耶名(意思就是只要有一天你不执着,那么就没有所谓的生灭,所以,师父一再强调,修行在做哪一种功夫,就是做放下的功夫,重复地讲,全世界的宇宙就在你一念之间,那一念放下,拥有清净心就拥有一切的财富。今天,我们一个准备出家的人,他回去了,他以前住哪里,他住梨山,所说梨山很静,环境很好,他一下来住这个城市,住不习惯,他本来想来这里出家,结果,住到城市来,一直失眠,说睡不着,不能睡觉。然后,他又回去了,所以,五个又跑得剩下两个,很快、很快。剩下两个很快就剩下没有,所以说,要发一个心出家,要持续下去,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本来有五个,现在剩下两个,还有没有?后面的研读班有没有?没有,没有人举手,所以,这个不容易,我就跟他讲:学佛的人是心的问题,在山上住得习惯,那到城市怎么办呢?那永远不要度众生好了,永远住梨山痴情花(歌名),要不然吃水果好了,你永远在梨山,我以前就想过要去梨山,去梨山买一块地在那里,因为,我去过梨山,我以前去横贯公路,你知道吗?梨山,在梨山宾馆那里停顿,停顿,以前在那里停,哇!那个东西很贵,以前去吃什么?吃蛋炒饭一盘,哇!不晓得几十块,害我心痛得不得了,梨山东西怎么这么贵,吃个蛋炒饭贵成这个样子,以前,已经开始吃素了,不过,偶尔还有吃egg,egg就是蛋(法师笑),偶尔、偶尔,并不是每天吃蛋,偶尔,到梨山的时候,要去台东清觉寺打佛七,到梨山去看,什么东西都没有,一看,都是荤食,没有办法,只有饭也没有什么菜,蛋炒饭好了,就这样子,就在那里吃、吃……,跟陈文琮要去打佛七,在那里舍近求远,舍近,我们本来可以从台东进去,可是,我们故意从那边进去,梨山,去绕一绕再去打佛七,到梨山的时候,噢!那个环境实在太好了,可是,到梨山住的时候,第一个观念就想:我若肠炎怎么办?我到哪一个深山里面,我第一个念头一定这样,我若急性肠炎怎么办?不会好,急性肠炎怎么办?也没有医院,也没有谁跟你打针,谁弄中药给你吃,在这个地方空气是好,可是胃肠不好,对不对?又不能每天吃水果,梨山你这样走过去,到处都是种水果,那里都是种水果,横贯公路真是美,那没有话讲,够美的。

  后面这个表用点时间,我们慢慢来看。

  诸位我们说三细,请翻看:

  看三细的论文,中间一细相;二粗相“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云何为三。一者灰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这个离见就是离主观的意识形态,就没有所谓的境界,其实都是你主观所产生影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好!这个是一念不觉生三细。然后,六粗,一念不觉生三细,然后就“境界为缘长六粗也”。因为,已经变现出境界出来了,然后,“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著故。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著。造种种业故”。世间没有真体,只有名相,所以依于外在的名相,为了名、利一直拼命地追求,其实这都是假的。“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好!念三细六粗。

  五意六染:五意,意,意就是所谓的末那识,或者是第六意识的分别识,意本来是意识形态的依靠,其实,第八识、第七识都可以讲意,但是,大部分都是指第七意识。“此意复有五种名:云何为五?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二者、名为转识,依于动心能见相故。三者、名为现识,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四者、名为智识,谓分别染净法故。五者、名为相续识,”就是一直延续的执着。“以念相应不断故”所谓相应就是粗糙的形象,可以让你觉察到的。“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复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所以最后“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我一直告诉诸位,世间没有所谓的委屈,没有所谓的善,也无所谓的恶,也无所谓的是,也无所谓的非,你内心里面只要充满一颗清净的心,放下这些对立的,善恶因果自有报,不需要你来劳心劳力,为什么?三界虚伪嘛!是因果生灭法,放下就超越了因果。

  好!再来就是六染:“染心者有六种。云何为六?一者、执相应染”,所谓相应就是与心王、心所相应的意思,就是你这个形象比较粗糙,你可以发现它跟心王、心所相应,可以觉察得到。“依二乘解脱”,二乘是破我执。“及信相应地”,十信位:相应地。“远离故。二者、不断相应染”,不断相应染就是连续,所谓不断就是相续,相续不断。“依信相应地修学方便,渐渐能舍,得净心地究竟离故。三者、分别智相应染,依具戒地渐离,乃至无相方便地究竟离故。”先念一遍,师父会一一来解释的。“四者、现色不相应染,依色自在地能离故。五者、能见心不相应染,”为什么不相应呢?因为不是二乘、权教菩萨所能觉察的,而且,不与心王、心所相应,所以,现色无缘无故就跑出来了,就像我们现在的一切境界,你的境界,你说这是唯心,你怎么样你也不会相信,我们眼睛所现出来的现象界,都是唯心所造的东西,怎样打死,你也不会相信,这个无法觉察到的,很难,我现在动一念嗔恨心,我可以觉察得到,我喜欢吃饺子,我可以觉察得到,我这些境界都是假相,都是唯心所现的,你怎么相信呢!对不对?现色不相应染,不是你有办法,心王、心所可以观察得到的,没有办法,现色不相应染,不相应,不相应就非凡夫、非二乘、非权教菩萨所能够知道的,因为行相微细故,五者,能见心不相应染。“依心自在地能离故。六者、根本业不相应染,依菩萨尽地,得入如来地”那就是最后十地菩萨,“能离故。”那么有这么样子,大概诸位都晓得,看下表:

  下面看《起信论法数配当图》:

  这个是多出来的资料,也很重要,师父慢慢、慢慢来解释一下:

  诸位从中间看起,“九相”叫做“三细六粗”,三细六粗,“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把它编号编起来,“无明业相”编一,“能见相”编二,“境界相”编三,“智相”编一,“相续相”编二,“执取相”编三,“计名字相”编四,“起业相”编五,“业系苦相”编六。三加六就是九个相,所谓三细六粗,研究过《大乘起信论》的人,对这个名词不能有陌生,三细六粗。为什么要讲细跟粗?等一下就会告诉诸位。“无明业相”写个旁边“细中细”,微细中的最微细的相,所谓“无始无明”;“生相无明”就是无明业相,细中细。在“能见相”跟“境界相”,画一个合起来的相,一个符号,“细中粗”,细相里面的粗相,因为,无明业相要到十地菩萨才断,那就是等觉;“能见相”:所谓八识的见分,要到第九地菩萨才能断;“境界相”:所谓八识的相分,影象在境界里面,那要到第八识,到第八地菩萨才可以转这个境界为唯心,没有那么容易,无明业相是细中细,“能见相”、“境界相”是细中粗。

  看六粗相:

  “智相”、“相续相”是粗中细,粗相里面的细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是粗中粗,粗相里面的粗相。

  “五意意识”:什么叫做五意意识?就是意识之所依即为意,意识之所依就是意,有的人讲第七意识,有的人讲第八意识,通常是指第七意识,末那识,因为,历代祖师的注解不尽相同。“业识”、“转识”、“现识”为第八识;“智识”,底下写:第七意识;“相续识”跟“意识”为第六识。这样就有一个眉目了,慢慢、慢慢我们再来解释。

  好!我们现在看九相的三细六粗,这个三细六粗是出自《大乘起信论》,根本无明起动这个真如,现出了生灭流转的妄法,简单讲,就是迷惑的现象界,它的相状有三细跟六粗,加起来总共有九相之别,细者就是没有心王与心所之分,它的相微细难测,粗者就是心王跟心所有相应,它的作用之相有微细跟粗的,三细就是细相,六粗就是粗相,三细不借重于心王、心所,而六粗都要跟心王、心所连接一起来谈。

  三细:无明业相,无明业相简称叫做业相,略称业相,这是指从真起妄初动之相,也就是由根本无明起动真如的最初状态,乃是枝末无明的第一相,此相尚未能够分别出主、客二观的状态,所以,无明业相就不分主、客,主、客两个现象都不存在,意思就是还没有分。再来,能见相,能见相又称见相,又称转相,讲见相也对,称见相也对,称转相也对,名相不一样,但是,都叫做能见相。能见相又称见相,指见初动之相。为什么讲见相?见到无明在动;粗相,又称转相,依初动业识,转成能见之相,这个是根据前面所述的无明业相,所起的认识对象的心,在能见相旁边写个:主观。好!在境界相旁边写个:客观。境界相,境界相又称现相,又称境相,由前面转相,而妄现的境界之相,盖能见相既起来,同时妄现这个认识的对象,也就是所谓的客观。所谓的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就是三细。

  六粗:我们有编号编好了,六粗第一个是智相,智相简单讲就是分别心。为什么是智相?这个智相,你不要把它认为是智慧之相,那完了!不是这样子。智相是按照这个境界相妄起分别染净,在这个净:清净的境界他就执着,有爱,红尘有爱,在这个染境则不爱,那么,这个称为智相,简单讲分别心叫做智相,就那么容易。相续相就是分别不断,依智相的分别,一个根据一个,相续相又根据智相来,智相又根据境界相,境界相又根据能见相,能见相又根据无明业相,无明业相又根据真如,就这么一个一个推论来的,业障愈转愈多就是这样,执着放不下,愈转愈重,就是这么一回事情,相续,为什么是相续?按照这个分别,境界有好的,就执着产生快乐,不好就远离了,不好的话,这境界以为是苦的,觉心起念,发现这个念头相应不断,就是相续相,称为相续相,连续不断的一直连续,一直执着。执取相,执取相就是执着,智相是分别,相续相是连续的分别,连续的分别就是连续的执着,所以,执取相是按照前面的相续相,缘念苦乐等境,心起执着,称为执取相,这个容易了解,每一个众生他都有执着。计名字相,这个计名字相,我们很明显地按照前面的执取相,分别假名言说之相,称为计名字相。起业相,起业相是依照前面的计名字相,执取生着,造种种的业,开始造业了,好的追求,拼命地追求,称为起业相,所以,我们修行人,要是不起心、不动念,这是何等的功夫,起业是什么业,就是意识形态,能取、所取一直习气不断叫做起业,境界没有所谓的造业,你所有的造业都是你的念头,你的念头都落入你的八识,你将来受的果报,也是你八识田中所影现出来的,所以,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我们无始劫来,变现的共业跟别业的现相,共业、别业,我们又错觉,又认为这是自己的,又拼命地去追求,不晓得这都是八识田中自我影现、自我现相,然后,自我执着,又落入第八意识,然后,又继续去轮回,谁让你痛苦,谁让你轮回,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正是在下,没有人推你去轮回坑里面,你把自己推向生死的边缘,一直推、一直推,就是这么一直,强迫自己执着,强迫自己痛苦,强迫自己分别,我们的苦,我们自己接受,起业相。业系苦相,业系苦相系于善恶诸业,有生死逼迫之苦,不得自在,称为业系苦相。

  五种意识。我们再来解释业识,前面是相,现在这个是识,相是意识所转变出来的叫做相,识是指意识形态的一种执着,所以,我们微细的意识形态的执着是指第八意识,业识、转识、现识;比较粗糙的执着,是指第七意识:智相,更粗糙的,我们平常可以觉察到的,相续识跟意识,所以,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这是相,而这里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意识,这个是识,不一样。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这是识,意识是不必讨论,因为,那个也是第六意识。诸位看业识,意识之所依叫做意,我们第六意识所依靠的叫做意,意通常是指末那识,通常是指末那耶识,依《大乘起信论》的观点,意有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等五种名,依心而生起意,此心就是众生心,也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一切物的本体,所以,依照阿赖耶识而说有无明,因为有阿赖耶识,所以,我们才讲到无明。好!业识,因为,阿赖耶识的根本无明不觉而生起心动,所以,在业识的旁边,再写四个字:妄心现起,我们虚妄的心现起来,这个叫做业识。转识依心动,而产生能见之相,也就是主观之作用,所以,在转识的旁边写五个字:主观之作用,主观的作用叫做转识,主观的作用是从哪里来,从业识来,因为,依照心动而产生能见之相,所以,也就是主观之作用。再来,现识,也就是能现起一切这境界,叫做现识。现识也就是客观的对象,所以说,主观的作用叫做转识,客观的对象叫做现识。那么智识呢?简单讲就是分别境界的能力,而认为其对象是心外的实物,我们认为心外有实在的物,其实不了解境实在是唯心所造,所以,我们心境,我们必需与天地万物融合,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必需与天地万物融合,才能过一个和谐的日子,那么怎么样能够与天地万物融合,要无念,为什么要无念?因为,所有境界都是你的心,你起心动念就更增长生死,如果,我无念、我离念,离一切境界的执着,离分别、离执着,那么,我们的生死当下就了,清净法身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你不必对这个境界感觉有是非或者对立的思想,你要知道,这就是你心影现出来的世界,没有所谓的是,也没有所谓的非,何以故?一切都是真心影现出来的,真心因为无明、妄现境界,妄现境界里面,你一直在讨论是非善恶,那增加了生死,你不必气愤众生,你不必感觉委屈,因为,那也是你的心,如果你的心像佛陀悟到一切法大地的平等,你会很同情众生,你不会气恼众生,何以故?他的名字叫做众生故,他叫做众生,他在六道一直团团转,我们要同情他,我们不要恨他,何以故?因为那是你心中的众生,那么你烦恼拔除了,所以说烦恼无尽誓愿断,断了无尽的烦恼,其实,境还是心。最后一个叫做相续识,所以这个智识是认为心外有实法,一直拼命地分别境界,所以,你在智识旁边写个:分别境界叫做智识;这个相续识,就是不断地分别作用,所谓不断地分别作用,就是念头不断叫做相续识,如果,你写:念头不断,无法断除,念头无法断除,那就更清楚了,叫做不断的分别作用,叫做相续识,因为,认识种种的念头,种种的念头一直存留在心,一直存留在心,而相应不断,由此故产生意识,所以,你如果认识了这个佛法,你日子就会很好过。比如说,隔壁,我们那个停车场,隔壁有一个停车场,做立体的停车场,建了两年多了,没事,最近也不晓得哪一个众生,两天就写一份投书,每天都打电话去,他又不打给工务局,他打给市长,非拆不行,我晚上睡觉,我就这样想,那个停车场建了两年,也从来没有妨碍到人家,也不是说我家的排气管装到你家的通风口去,也没有。他就一定要把它拆掉,也不留名字,也不留地址,硬要把它拆掉,那个五、六百万的东西,有十人停车位,也可以造福整个高雄,要不然,你拆掉的话,十个停车位,那十辆车子要停在哪里?不晓得哪一根筋不对,他就一天到晚打电话给市长,然后,工务局来,他说:奇怪!你们是不是有什么深仇大恨,我们拆除大队来到这个我们就不喜欢拆,因为,这个也没有妨碍什么,你们自己私下调整好就好。我说:我们连对象都不晓得是谁报的,你怎么调整。晚上,师父睡觉就想:他为什么要做这种事情,想不通,如果说,我去叫拆除大队的人来拆除这个地方,我有红包可以赚,我可以领到十万、二十万,或者是我可以升官,那我来拆,你拆那个有什么用,你家会比较富有吗?对不对?这个人很奇怪!以前,我的朋友当建筑工程师,我们是念engineer,工程师,现在我们台湾分析起来,三分之一都有违建,世界有名的违建地区,一定的道理,不然,厨房也不够,打出去多几坪也好,土地太贵了,我那个同学包一个工程,那个工程就都弄好了,建、建……,开始要销售了,销售了,他就告诉客户,说:我们检验检查通过以后,后面会增加四、五坪,都打掉重新建,因为,后面留个空地,然后建厨房或怎样,都已经弄好了,卖,卖得非常好,其中就一个客户,不晓得哪一根筋不对,好像说买得有点贵或怎么样子,叫他,说:你要算便宜一点。他说:大家都是这样卖。不高兴,然后,就一天到晚打电话到拆除大队去,结果,后面本来要扩充,扩充出来的,全部,几百万全部打掉,他就是为了那么几千块、几万块的退费,他宁可把整栋后面的十几户的背后准备要增建的,全部要打掉,然后,那个工务局来看,这个也不是什么大的违建或怎么样子,就说要原谅他,要务局不想打,因为这个违建不只是这里,对不对?算了!算了!唉!又不行,他说你渎职,你渎职,他就是为了这几千块,就为了一噗通恨,为了一点嫉妒,他就非把你拆掉不行,所以,有一句话我背得很熟,很熟很熟,这句话是我的一生的座右铭,这句话对你很有帮助的,绝对有帮助的:宁可千岁不读书,不可一日近小人。我们法师,牺牲我们的生命,粉身碎骨救度众生,粉身碎骨,我们把录音带几百万、几千万这样送。师父!我怎么样好吗?好!一定说好。师父!我怎么样好不好?好!统统说你好。世间哪有那么好的人,这不是说我们站在一个学佛的法师,不是这样子,所以,有人毁谤我们三宝或是出家人,我说我们出家人再烂、再坏,那也比世间人好几千万倍,我们都不会做这种事情,众生,你怎么样想都想不透,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你躺着好好地休息,他为何要叫人拆这个,你想得出来他为什么吗?拆掉也没有资金,对他也没有什么帮忙,也不是说他可以当市长,也不是可以当什么代表,或者当总统,统统没有,又没有名,又没有利,就是为了什么?恨,或者是嫉妒、不满,我没有车库,叫你全部都没有,全部把你拆掉,是不是?我们以前国文老师讲的,常常比一个八字形,无奈的手势,这样子,没办法(法师两手一摊)!无可奈何,众生无可奈何,学佛人,我一直拼命要救度众生,一直让你方便,不想,我从来就不想破坏任何一个人,你要建,你有办法你就建,对不对?你只要不要占到公地就好,对不对?我们怎么会去跟你报这个。唉!没有办法!所以,你要是冷静,去推测众生他在想什么,你会吐血而死,你会不晓得他为什么要这样子,你不觉得这是很痛苦的事吗?谁?他也不认,他也不承认说是我,用假的名字你也不晓得,我说:有用名字?没有啊!打电话的,要问他名字,他马上挂电话,住址不晓得,名字也不晓得,要不然,我跟你求忏悔,那个好好的东西,为什么要把它拆掉?已经两、三年了,又不是今天你来建的,违建的赶快把它拆掉,它已经两、三年放在那边没事情。所以,同学们!不必去预测众生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你会吐血而死。宁可千岁不读书,不可一日近小人,你不要去得罪小人,那可麻烦了,也不晓得是谁,无从查起,那就认了,认了,所以,我们要伤害众生,已经先破坏我们安详的内在,如果,我的话,我不但会保护它,就算我今天没有买停车位,我也会保护它,因为,那个好好的东西,你为什么把它拆掉,不是我的、不是我的,我不可以破坏我这个清净心,也不可以伤害众生,对不对?就这个样子。所以,仁厚之心,以养天地之德,就是这样子,佛家里面的思想就是伟大。所以说,同学们!我们要完成生命的觉醒,第一要心境融和,心跟境一定要融和,放下一切。

  六染心:看业识的底下,“根本业不相应染”,“能见心不相应染”,“分别智不相应染”,“不断相应染”,“执相应染”,我们要从后面看起,这个编号要编回来,“执相应染”编1,“不断相应染”要编2,“分别智相应染”要编3,“现色相应染”编4,“能见不相应”编5,“根本业不相应染”编6。为什么?因为行相愈粗的,我们容易发现,行相愈细的,我们不容易修行,所以,我们要从后面编回来,是因为前面比较粗糙,后面愈来愈微细,“六染”心是说众生的心性本来自性清净,而离诸妄染,但是,因为依于不觉而忽起无明,为烦恼所染污,所以,有六种染心之相:第一、执相应染。为什么讲执相应染?我执的烦恼跟心王相应,意思就是执着跟心王相应,意思就是执着外境以染境为心。第二、不断相应染。什么叫做不断相应染?在苦乐的境界上,法执的烦恼跟心王相应而起,所以,不断相应染就是法执,法执的烦恼跟心王相应而起,相续不断与染境心。第三叫做分别智相相应染,意思就是能够分别世间、出世间诸法之智慧,与心王相应而污染净心,而污染清净心,所以说,分别智相应染。第四、现色不相应染。什么叫做现色不相应染?不与心王、心所相应。为什么?因为无明薰习而现出这个境界,你没有办法发现的:这是桌子,我们明明看这就是心外的桌子,这是茶杯,这是电灯,这是墙壁,怎么这是讲你的心?山河大地都是你影现出来的,再怎么样你也没有办法承认、认同,这个山河大地明明在外面,你为什么说是心内的东西,所以,这个现色不相应染,现就是境界,现出这个境界,而你根本没有办法去跟心王、心所连锁在一起地去觉察到,没有办法觉察。第五、能见心不相应染,能见心不相应染就是说因为我们根本的无明动,使我们的清净心变成能见相,这个能见相本来就是很微细的,很微细的,存留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面,我们生生世世在动作都是粗糙的,存留在我们潜意识里面微细的那一分主观的意识,我们没有办法跟心王、心所相应,意思就是行相微细到没有办法跟心王、心所相应的精神作用,叫做能见心不相应染。第六、根本业不相应染,由根本无明力故,而使心体始动,动而成业,也就是也不与心王、心所相应。

  好,再看上表,执相应染“二乘”人、“三贤”所断的,不断相应染是是“初地”菩萨所断的,分别智相应染是“七地、二地”菩萨所断的,现色不相应染是“第八地”菩萨所断的,能见心不相应染是“第九地”菩萨所断的,所要修行的功夫:功课,根本业不相应染是“第十地”菩萨所断的。

  诸位再看“四相”:“生相”,叫做生相无明,一念不觉叫做生相,四相,生、住、异、灭里面的生相无明,最微细的,细中细,最微细的。“住相”,法执坚住名为住相,强烈的法执叫做住相。“异相”,行相稍粗名为异相,行相比较粗糙,稍微比较粗糙,可以让我们一般人觉察到的,行相稍粗名为异相。“灭相”,生、住、异、灭一个周期的尽端叫做灭相,生、住、异、灭,四相的一个周期,最后的一个周期叫做灭相,灭相就是阶段,一个阶段。比如说,你起业你一定要遭受果报,到达这个是一个阶段,灭相,不必再继续讨论相,所以,起业相的后面,它就没有连接业系苦相,为什么?因为,你起业你一定业系苦,这个不必讲,所以,灭相就是一个阶段,为什么是一个阶段?因为生、住、异、灭一个阶段,一个周期。

  好!从 “邪定聚”看,“十信以前”叫做“外凡”位,外凡位就是连论到入佛道的因缘都还很远,叫做外凡,离佛道太远了叫做外凡位,那么“不定聚”、“邪定聚”,就是永远不能成佛,邪知邪见叫做邪定聚,永远不能成佛;不定聚就是有机会的话,他可以转入“正定聚”,叫做不定聚,有因缘、有机会,他就会转入正定聚,叫做不定聚,“十信”位叫做“内凡觉”,为什么叫内凡觉?他虽然是凡夫的觉悟,但是,内已经接近了佛道的开始叫做内凡觉,虽然是凡夫,但是已经接近这个内,指接近佛道,所以,内凡觉是灭相,行相、灭相当然是最粗糙,“三贤”跟“二乘”叫做“相似觉”,“地上”菩萨叫做“随分觉”,“相似觉”只是类似而已,类似觉悟而已:相似觉,地上菩萨的随分觉就是分证即佛的意思,随分觉:随自己的力量,现出这个觉相,“金刚心”就是“究竟觉”,“正定聚”就是必定成佛,“聚”就是类,把这一类的,有一类的众生是必定成佛道,哪一类的众生,就是金刚心的究竟觉,地上菩萨的随分觉,三贤位的二乘相似觉,正定聚一定成佛道,是不是?哪一类的众生叫做不定聚?聚就是聚合在一起,这一类的众生,哪一类的众生,还没有回小向大的众生,正在等待因缘的,所以,不定聚就是等待因缘,不一定成佛道,你要有因缘碰到了,他就会转凡成圣,这个叫做不定聚,邪定聚是邪知邪见,永远不能成佛道,十信们以前叫做外凡位。

  “附记”,附记就是“位次中三贤位中”,“别开软、顶、忍世第一的四相,是法相俱舍”,所谈的。

  “华严终教中不别开。又,内凡觉这”(个)“名称,论文中无之”,《大乘起信论》没有,“乃为说述方便而设”,但是为了讲说方便而讲的内凡。“又,达究竟觉,真知生相”,才真正地了解生相无明,“无明业相,是佛果位”。

  这样子给大家有一个交代,这个表格好像有一个解说、解释,就比较不会一团雾水,底下谈到三细六粗,五意六染,诸位就有一种idea。

  上面一段就是讲到阿赖耶这个名字)。一就体总标竟。

  (再来是)子二 依义广释(依照这个义理,我们扩大来解释) 三

  丑一 释上心生灭义(解释上面的心生灭的道理)

  二 复次生灭因缘者下 释上生灭因缘

  三 复次生灭相者下 释上生灭之相 初中二

  寅一 辨德列名

  二 按名别释

  寅一 辨德列名

  【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为二(为什么叫做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这个识有两种义理,能摄一切法,也可以生一切法,要二个义,两种义才摄一切法,才生一切法,不是像真如门,心生灭门那两门,那两个门各摄一切法,现在这是两个义,共摄一切法,哪两个?觉义、不觉义,觉义跟不觉义的范围比较小,真如门跟生灭沉着生灭门的范围比较大)】

  此依真妄和合(真心跟妄心的和合来说)。释此识有二种义。以显迷悟因依也(你依照悟去修行就悟,因迷就迷,所以,迷跟悟都有它的因)。(第二呢?)二义。即觉不觉二义。(觉义跟不觉义,)同在生灭门中(所讲的,生灭门中有对立的事相可谈叫做生灭门,真如门没有办法谈)。然真如亦有二义。一不变义。二(真如可以)随缘(叫做随缘)义(一个可以不变,第二个可以随缘)。无明亦有二义。一无体(没有体性,没有体性就是说都是虚妄显现的)即空义(无明所显现出来的,无体就是空义)。二有用成事义(如果有作用的话,就变成事相来讨论)。各由初义故。成上真如门(“初义”:哪个初呢?比如说真如门里面的不变义跟随缘义,初是不变义,无明也有二义,无体即空就是空义,还有有用成事义,那么,由第一个初义就是空,空义,是这个意思,成上面的真如门)。各由后义故。成此生灭门(生灭是什么?就是不变义跟随缘义,取随缘是生灭门,空义跟有用成事义,那就是有用成事义,所以,各由后义变成了生灭门,前义、初义、后义是这个意思,两个义里面的前面叫做初义,两个义里面的后面叫做后义)。谓此识。本如来藏。不生灭心。随缘所成。而为众生本有之佛性。故云觉义。由无明风动(无明风动:无明如风在动叫做无明风动,所以,无明如风唯有虚空掌握得了它,无明如风,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掌握风,只有虚空,何以故?虚空不动故,风怎么吹,我也是没差,所以,无明如风,唯虚空掌握得住,也是一样的,无明所显现的事情,唯真心如如不动,可以掌握住它,无明就是生灭法,生灭就是缘起法,一切缘起的变化的现象界,你只要保持一个如如不动的喜悦的心,你就掌握了一切天地万物的真实,因为,无明没有真实,放下无明就是真实)。妄成生灭。障蔽本有之佛性。故云不觉义(所以,在《悲华经》里面讲,释迦牟尼佛说:无量的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这个世界这么坏,人心这么坏,那时候看一看,感触不很大,感触不是很大,会吗?我觉得还有人不错,噢!年纪慢慢愈来愈长大,噢!佛很行,真的,众生真的,这个十方世界,可能真的没有办法找到像我们这么坏的,佛陀在《悲华经》里面说,其他的世间,五谷自然丰收,水果自然成,五谷自然就丰收,丰收,不必洒什么农药,不必什么杀生,就可以过得非常的快乐,地都是迸出黄金、金银财宝,何以故?因为众生的福德无量,依报随正报而转,心肠大家都很好,都行善福报就跟着来,娑婆世界,像我们这个地方就不是了,要吃三餐拼得流鼻血,没有办法。再来,所到之处斗争、不净。再来,男女朋友一离开,反目成仇,怒目相视。我跟你借钱,你不借我,我跟你借钱,我又不还你,你杀我的父亲,我就杀你的母亲,是不是?我做生意我就能偷的就偷,能偷的我就偷;水果,上面摆的都是好的,一翻起来,都是烂的,唉!信徒买来的水蜜桃,据说某某法师喜欢吃水蜜桃,我没有指谁,是不是?就买了水蜜桃,水蜜桃上面看很漂亮,一翻起来,底下都烂的,我说:做生意人为什么要这样做,每一次看到这种不幸的事情,那种好像是说众生阴险的事情,就会想到佛陀在经典里面讲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样子。你像跟航警局的报说:飞机上面有放炸弹,头脑有问题就是这样子,一天到晚没事做,说:飞机上面有放炸弹,害那个飞机班班误点,对不对?警察抓到:喂!你要把我写下去,写什么?写精神分裂,你要帮我写下去,写精神分裂,他知道写精神分裂,可以免责权,免这个责任,你想想看!用这个精神分裂来挡箭自己,每一班班机都是误点,为什么?他就说:飞机上面装炸弹。你看,众生做这种事情,多无聊的事情,无缘无故,这个就是无聊,对不对?我们今天没有听到佛法也是这样子,众生就是这样子,所以,禅宗里面:任他欺、任他骗,我们自保是一个本性如如不动,就是我们自己的东西,欺、骗,天骗、万骗,不如因果一变,因果不变,你就倒了,天骗,天怎么骗你,人怎么骗你,因果一变,你就倒了,你就要随因果的报应,所以,其实说你是欺骗众生、伤害众生,其实就是伤害自己,没有一点好处的。所以,我们看到一切的经典我们体悟很深,所以,我求生极乐世界的心非常非常非常的强,没有第二句话,没有二心,我到现在求生极乐世界连动一个念头:说我来世要在娑婆世界大富大贵、大弘扬佛法,吓都吓死,我还敢再来,不敢,不敢再来,绝对不敢,真的,但是,师父!您为什么来?不小心,没有办法!也不晓得前世为什么忽然掉下来,又掉到这个陷阱来,不过,最可喜的就是能够跟诸位法师、诸位在家菩萨,共聚一堂研究佛法,这是我比较幸运的,觉得比较幸运的,还好你们都是好人,多少赞叹些,比较没有后遗症,我现在发现一个密秘,好朋友不要讲太多话,好朋友,你若跟他讲太多话,以后,他用这种来攻击你,因为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心都很坏,为什么?你以前跟他一见面的时候,两个人太好了,什么东西都搬给他知道,什么东西都讲给他知道,后来,一离开以后,你自己讲的,你无言以对,你自己讲的嘛!所以,我们如果是好朋友的话,还是要留三分,娑婆世界的众生一翻脸,哇!就不好看。如果你有固定的职业,自己经济能力够,最好,听课听完以后,下班完,就在家里好好用功好了,比较没是,没非,牵扯不清,到最后你就牵肠挂肚,断不掉,所以,攀缘是好还是不好,这很难论断。)。

  问。此一识有二义。与上一心有二门何别(有二义:觉义跟不觉义,对不对?就是我们有觉义跟不觉义,阿赖耶识有觉义跟不觉义的角度,跟上面的一心二门有什么差别)。答。上一心具二门。约不变自性绝相义(不变的真如自性,绝相就是灭,灭掉一切相,不立一切相叫做绝相,不讨论相的意思,单单在空性里面发挥,叫做自性绝相义)。成真如门。约不守自性随缘义。成生灭门(不守自性,因为一念妄动,到处攀缘、分别、执着,若离妄想、分别、执着,即如如佛,那么就是本来的面目,成生灭门,我们不守自性随缘,缘就是变成生灭,那就是成生灭法)。今此但就随缘义边(来讨论)。染净理事(无论是染、无论是净或者是理、是事)。无二之相(染净是一体的,理事是一体的,无二之相)。明此识也。是则前一心义宽(一心开二门范围比较大,一心就是分真如门跟心生灭门,心真如门跟心生灭门,叫做一心义宽,义,道理比较厚,谈的范围比较大一点)。该收于二门(就是真如门跟生灭门)。此一识(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义狭(它的道理比较狭小)。局在于一门。

  问。此中本觉(这里所谈的本觉)。与上真如何别(跟上面的真如有什么差别呢?)。答。真如约体绝相说(真如是就体绝相来说的)。本觉约性功德说(真如:不讲一切相;本觉:是讲本性具足有功德。约性,它少四个字:约性具足一切功德,它没有写这四个字,所以,看起来就比较艰涩一点,本性是约性功德,约性具足一切功德来说的,叫做本觉)。此为翻染(翻染就是心变)所显(翻染就是翻染污的心变成清净的心,所显示出来的,才讨论到这个本觉)。下文云。本觉义者。对始觉义说(本觉这个道理,它是对始觉来说的,就像老师,当然是对学生讲的,对立的)。乃至依不觉故。说有始觉(因为有不觉,而才有始觉,是本觉对始觉来说的,不觉又是对始觉来说的)。故在生灭门中摄(因为生灭门就是有相、用可以讨论,什么叫做生灭门?讨论相、用叫做生灭,相、用就无量无边的理事,无量无边的染净,所以,在生灭门中有很多的语言要讨论,很多的角度要讨论)。而真如门中。无翻染等义(无翻染就是它不必翻染为净,它不必讨论这个,生灭门是翻染为净才讨论,真如门它没有翻染为净,翻就是去掉,不必去除染心为净心等义)。故与此不同。是故体相二大。俱名本觉(所以,体、相两个大,都在本觉里面讨论)。并在生灭门中(统统摄在生灭门中)。故前立义分中。真如门即示体大(因为真如门是谈论到空性的,所以,只对体来讨论)。生灭门能具示三大也(体、相、用三大,生灭门要讨论体、相、用三大,为什么?生灭门要讨论染净,要讨论理事,你要讨论染净,要讨论理事,你不用讲体、相、用,你怎么讨论呢?)。

  言能摄一切法者。谓圣凡依正。染净因果(圣人、凡夫、依报、正报、染心、净心、因果)。皆依此识。而得建立。含摄无遗(这个“识”就是阿赖耶识,含摄无遗。所以,我们对阿赖耶识的认识是非常重要)。故云摄一切法。即万法唯识也。然上二门云。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不云各者(这里不云各)。以二义狭于二门故(二门就是觉义跟不觉义,因为觉义跟不觉义是比真如跟生灭二门范围比较小)。但明一识。由含二义(但明阿赖耶识,由含生灭、不生灭,以及觉、不觉义)。故摄一切(摄一切就是共摄一切,两个共同加起来才摄一切)。不言二义(不言觉义、不觉义)。各摄一切。又上但云摄不云生者(为什么讲摄不云生?)。以真如门。无能生义故(他不会衍一切的无明三细六粗出来,能生是指三细六粗,他不会生出三细六粗,他没有一念不觉,他不讨论生灭的东西,所以,没有一念不觉,他根本就不衍生三细六粗的事相出来,本体界、现象界都不必讨论)。此言生一切法者。由此识以不觉熏本觉故(以不觉就是以无明,熏这个本觉)。生诸染法。流转生死。以本觉起始觉故。生诸净法。趣证涅槃。依此二义(按照这两种道理)。遍生一切染净诸法。故云能生。此文即起下四种熏习之文。非但染净相熏。能生诸法。亦乃诸法生已。不离此心(诸法生还是不离这颗心)。为此心所摄也。

  云何为二。寄问之词。下列名。一辨德列名竟。

  寅二 按名别释 三

  卯一 辨觉义 乃约净法明心生灭(辨觉义是就净法明心生灭)

  二 辨不觉义 乃约染法明心生灭(不觉义是就染法来说明心生灭)

  三 辨同异(染净同异) 初中二

  辰一 略辨始本二觉(始觉跟本觉的不同)

  二 广显二觉之相

  辰一 略辨始本二觉

  【所言觉义者(什么是觉义?)。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什么是离念相?离念相很简单,摆脱主观的意识形态就是离念相,当我一切法不加上自我的色彩,自我就是第七意识的执着,那就戴一个墨镜在看世界,整个都偏掉了,整个都黑掉了,黑黑的,我们以前教授常讲的:黑色的,黑暗的世界。他的国语不是很标准,他说他很标准,他是大陆的,他说他很标准,可是我们听不懂。离念相,什么叫做离念?简单讲,离开分别跟执着这个念头,摆脱主观的意识形态,那么就像什么?你如果能够摆脱这个,你的心就像虚空际那么大,师父一直说:修行在做两个字的功夫,就是放下,放得下,虚空都是你的,全体都是你的,你现在就是最有钱的人,不要计较,不要认为人家对不起我们,要常常讲:我对不起人家,永远站在一个低处,让众生,你比我好,你站高,没有关系,你要表现,那你就表现,你一起毁谤、伤害我,没有关系!你就对,你对嘛!对不对?我确实不对!这样的话,烦恼就会少很多,少很多,我们人一生一世花在自我解释的生命里花得很长,同学一直误会我,我一直想向你解释,他对我们又有成见,然后,又摆不平,然后,内心里面就讲:我一直跟你解释了,你又不相信我,或是说我一直解释,你为什么要用你的观点来看我,就是一种冲突点,我告诉过邱医师,生命不需要用来解释,生命用来享受,享受这分宁静,享受这分觉悟,我不需要耗费我的时间跟你解释什么,你的因果你负,我的因果我负,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自己最清楚我们在做什么。今天碰到两个师姐,来插花帮忙,她说:师父!我最近是非很多。两位是母女。我说:师姐!你要想要没有是非只有一个办法。她赶快把耳朵……。有什么办法,慧律法师!除非你消失在这个娑婆世界,否则没有办法,没有办法没有是非,释迦牟尼佛有没有是非,你讲啊!当然有!外道要让他死,怎么没有是非,那就不必谈。她说:哇!师父这样讲。她讲:哇!开悟了!开悟了!她欢喜了,本来就很烦恼。我说:今天要问你,你发什么心,很简单,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自己了解你自己在做什么,众生都是从你的外表上去看、去扭曲你,所以,戒律里面讲,见闻疑,他看到你什么就怀疑,听到什么就怀疑你,见闻疑三根搞不清楚是“是”还是“非”,见闻疑就是这样子。我说:没有关系!她说:师父!您做得很好。当然很好。师父!您很超越。当然超越。Of course对不对?没有什么话讲,我们不需要动一个念头,我在忍耐你。不对,你不需要忍耐他,你为什么要忍耐他,你忍耐他干什么,对不对?你所做的事情,你自己很清楚,别人不了解,别人不了解误会,那也没有什么关系。我说:师姐!你相不相信,我现在讲这句话你相不相信,当别人对你有成见的时候,你解释到死,他都要误会你,你相不相信。她说:对!师父!我需不需要解释?我说:根本就不需要解释,你解释什么?你的发心是什么,只有你最清楚,你发心是恶的,你因果逃不掉,对不对?别人即使是错觉,赞叹你,你的因果还是存在的,如果说,你的发心是正确的,你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因果,祖师大德就是这样,你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因果,那么这一切的事情,就是这样过,你的日子就快乐。我说:我告诉你,我慧律法师,我一生一世所做的工作,我觉得不需要跟你解释什么,那是你家的事情。她说:哇!听了很舒坦。当然舒坦了,当然很快活嘛,对不对?要不然,你怎么样?拜托你相信我,你要向他解释,还要拜托他相信你,我为什么要拜托你,你为什么?你不相信我,我也不会下地狱,因为,我没有昧良心做事情,为什么叫我下地狱,你相信我,我也不会升天,对不对?你相信我,如果我做错事情,你相信我,我也要背负因果,傻瓜!我们人就喜欢在名字相、外表上打转,总是喜欢拉几个朋友,以为他们跟我共识,然后,人愈多就表示说我的正义愈强烈,人类幼稚、无知,修行人为什么要对众生,做这虚妄的工作,修行人他本身就是对因果负责,你对因果负责嘛!你为什么要拉很多人,当我今天,他对不起我的时候,我第二天去,我马上讲那个人的坏话,然后,喂!你同不同意我的看法,同意!同不同意我的看法,然后拉、拉……,很多,十个、二十个,你看,大家都在说那个人不对,你看,结果,大家就是那个人在讲,大家,很多人都讲那个人怎样,就是那个而已,整个市场在讲,他说整个市场,当然变成整个市场在讲,他一个,在市场一直讲。同学们!学佛一定要有那个定力,不要管他,随他去,不管他,道就在你的前面,就是这么一回事情,慢慢地体会看看,我才说:你多会解释,师姐!你多会解释,你讲,你多会解释。我说:今天你插花,人家会不会误会你,因为插花,而利用插花来牟利、来赚钱,会,一定会的,像我慧律法师弘法,贪名图利,一定会的。以前,落成的那一天,来了一个记者,他照了几张相片。喂!慧律法师!我今天跟您照相。我说:我没有叫你照相,我根本没有叫你照相,对不对?来向我要钱,要多少钱,要几万块。我说:这照相才几张,为什么要几万块。复敏师说:师父!拿两、三千块给他。我说:这也不值几百块,为什么要拿几千块给他。他说:我要你好看。结果,就写一篇,很大的一篇,说我跟人家骗,骗了三亿。我这些钱都是跟人家骗来的,我说:你们这些在座都是傻瓜,都被师父骗钱,都没有法律,所以,你想想看,如果,你很容易相信那些报章杂志音声,那你完蛋了,你完蛋了!你完全被蒙在骨子里面,都不晓得。以前,有一个人要来出家,要来这里出家,怎么样?被他爸、妈抓回去骂,为什么?你怎么可以跟慧律法师出家,那个人有多坏、多坏……,他妈妈也没有跟我住过,当然,不是同居,你妈妈也不了解,根本跟我完全不认识,她就在外面听人家讲、讲……,她就不允许她的儿子来这里出家,你看,这个流言有多可怕的东西,所以,你想想看!《阿弥陀经》就是我们的模范,你看看:东方有什么世界在赞叹阿弥陀佛,西方有什么世界在赞叹阿弥陀佛,南方有什么世界在赞叹阿弥陀佛,北方有什么世界在赞叹阿弥陀佛,下方、上方都在赞叹阿弥陀佛,为什么极乐世界为无量无边众生所知道,就是赞叹来的,你懂吗?就是赞叹来的,称赞不可思议功德,十方世界都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要不然,你今天没有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你能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声吗?这不是赞叹,是什么?难道释迦牟尼佛诽毁阿弥陀佛,你不要去求生极乐世界,是不是?那是骗人的或怎样,那完蛋了!同学们!赞叹随喜有无量的功德,但是,也得赞叹得适当,适当就好,所以说,我们要了解,当你放得下,同学们!佛法里面,一定要在你的生命里面发挥,否则你的学佛实在是浪费生命,你的生命就是行、住、坐、卧,你的生命就运用在你的一切时空的交会点,否则,学佛一点意义都没有,佛法不能运用在你的生命,你学佛干什么?所以说,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法界一相就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按照这个法身,来说我们有本觉)。】

  此明本觉体(再来说明本觉的体)。即众生本有不迷之佛性(也就是众生本来有不迷的佛性)。人人具足。个个圆成。实(在是)诸佛之法身(就是人人具足)。今在迷位(我们现在是迷的众生)。名为本觉。亦称如来藏。经云。如来藏转三十二相。入一切众生身中。故曰众生本来是佛。此之心体。虽迷不失。以众生从来。不曾离念故。不得显现(没有办法显现出来)。若能离念。则无不觉之暗(如果可以离开这个念头,则没有不觉悟之暗)。非唯无闇(不但是没有昏暗)。乃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本体廓周(廓就是广大、空寂)。湛然常住。如太虚空。无所不偏。一切妄念。差别诸法。融成一味。唯法界一相。更无对待。即此是如来平等法身。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众生本有。理非新成(众生本来就具足,这个道理不是新成的)。依此法身。说名本觉(按照这个法身说名本觉)。

  【何以故。本觉义者。对始觉义说。以始觉者。即同本觉。(我们这个始觉跟本觉是一样的,如果不一样,你怎么修也不能恢复到本觉,对不对?)】

  此释本觉义。何以故征诘之词(“征诘”就是求问。“诘”就是问的意思)。有二意。一上文直云觉义(一、上面直接就说觉义)。今何故乃名本觉(现在何故,为什么会讲本觉?)。二此中既称本觉。上何故直云觉耶。此乃进退征诘(下面直接说觉,现在又为什么说本觉?这里既然本觉,上面为什么又直接说觉?这个一个是下面问,一个是反过来问,此乃进退征诘)。别显从迷返悟。要依始觉之智为张本也(“张本”就是开始,要从始觉的智慧来讨论开始)。然约觉性不迷。但直名觉。今约在迷。一向不觉。特由本觉内熏之力。发起始觉(比如说,这个镜子,镜子本来就有清净的面,这个镜子为灰尘所染污,我们拿这个布,擦一点点,开始在亮了,再擦二点,开始在亮了。始觉:开始在亮了,擦、擦……,擦到最后,恢复到镜的原来,始觉、本觉不是一样吗?如果,始觉不同于本觉,你一擦,或者擦到木板,玻璃肮脏了,你擦到木板,你木板擦完了,那个玻璃也不会亮,对不对?所以,那个镜虽然有灰尘,但是,你要擦的灰尘,你不能离开这个镜面,对不对?所以,始觉不能离开本觉,是不是?听懂了吧!很容易的,easy、easy,容易的,是不是?不会像听《楞严经》,两眼无神,底下,由内薰之力发起始觉)。复由始觉有功。方显本觉。本觉者。是众生本有之佛性。此性今日方觉(今天才开始,就算这个镜面本来有那个力量,有这个照射的功能,碰到明人,知道这个是镜子,擦一擦,这个就完好如初的镜子)。而非新生。故云本觉义者。对始觉说。对始故说为本(因为有始觉,所以,我们才说本觉)。此答初意也(初意就是刚刚所讲的,一上文直云觉义,今何故乃名本觉,对不对?你看到了,对不对?此答初意,初意就是那一段“此释本觉义,何以故征诘之词,有二意,一上文直云觉,今何故乃名本觉”。“此答初意”,就是答复这一段)。又以始觉依本觉起。返流还净。先觉灭相(觉灭相:注意听!这里不是千元觉,然后灭掉,不是这个意思,先觉悟到生、住、异、灭的觉,生、住、异、灭的灭相,这个灭相是最粗之相,我们说生相是最细的,住相:细中的粗;异相是粗中的细;灭相是粗中的粗相。我这个是方便讲。最微细是生相,灭相是最粗的相)。渐渐觉至生相(渐渐地觉到这个生相无明)。生相既破。复归一心。始本不二。故云始觉者。即同本觉。由同一觉故(因为,同一个觉性)。上文得直称为觉(上面可以直接称为觉)。此答后意也(这个是回答后面的意思,后意就是两个,第二个,此中既称本觉,是不是?既称本觉,怎么样?上何故直云觉,上文得直称为觉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始觉即同本觉,因为是同一个觉故,由同一觉故,这个由就是因为。因为,这同一个觉悟,如果,不同觉悟的话,那你怎么修,你也没有办法,众生的心跟佛的心不一样,你怎么修呢?我的心跟佛不一样,不是钻石,你打到最后还不是钻石,我没有佛性,你怎么修,修到最后还不是佛性,永远不能成佛,要我具足佛性,我才开始修,对不对?所以,始觉、本觉要一样的东西)。(底下这个比喻很好,)譬如醒人而有睡梦(譬如说醒过来的人,他晚上睡觉会做梦)。从梦觉者。即本醒人(本来就醒的人)。非别有他人(非别有他人:不是别有他人)。本始二觉。而无异体。亦复如是。

  问。若始觉异本(如果这个始觉不同于本觉)。则不成始(那个本是简称,本觉则不成始觉)。若始同本(若这个始觉同本觉)。则无始觉之异(没有始觉的不同)。答。今在生灭门中。约随染义(在生灭门中随这个因缘。随染就是随缘的意思。随这个因缘的染法)。形本不觉(注意听!这个“形”不是形容的意思,这个形是体,本体的意思,体本不觉,随染的话,它的体性本来是不觉悟的,这个“形”,我为了这个字还特别去查辞汇,这个字当形容就不对,这一定不是形容词的形容,这一定有它的意思,我去翻,噢!原来是体,体性本来是不觉)。(才)说于始觉(噢!那这个意思就通了)。若觉至心源。染缘既尽。本始合一。平等绝言。即真如门摄。是故本觉之名。在生灭门中也。又本觉得名所以。详在《海东疏》。二卷十六页(这个《海东疏》是元晓大师所作的,元晓大师,上次讲过了,公主爱了他,拼命地缠着他,公主又跟他生了一个孩子)。

  【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

  此明始觉义。首句牒名。下释得名所以。谓此觉性。随无明缘。动作妄念(动念,动了就产生妄念)。妄不离真。故云依本觉故。而有不觉(因为有本觉,所以讲到本觉)。复由本觉内熏之力。破迷发悟(厌离生死。我们大家都有佛性,大家都有觉悟,碰到这个因缘,我们就要赶快修行)。(所以)厌生死苦。乐求涅槃。故云依不觉故。说有始觉。如从梦觉(梦中觉悟)。觉不离梦(觉悟不离梦)。下文本觉随染(随这个染污)。生智净相者(智净相就是分别染污跟清净的相)。即此始觉也(下方本觉随染,生智净相,清净的相,因为有染污,所以,我们产生清净的相,到最后连清净相都没有,这个才能讲始觉,所以,本觉而有不觉,依不觉所以有始觉,你不觉,你一向不觉悟,我现在要开始觉悟,对不对?道理很容易)。

  此中大意。本觉成不觉(有了本觉,才成立了一个不觉。本觉成不觉,这个看经典、看论文,不看解释看不懂,他会误会的。本觉成不觉,有了本觉,才成立一个不觉这个名词)。(有了这个)不觉(的名词,才)成(立一个)始觉(的名词,那么,这样看就了解)。始觉同本觉故。则无不觉(则无所谓的不觉)。无不觉故。则无始觉(如果没有这个不觉的名词,就没有所谓始觉这个名词)。无始觉故(没有始觉这个名词)。则无本觉(就不能成立这个本觉这个名词。你不要讲则无不觉。那么,无所不觉,不对的。如果,没有一个不觉这个名词,就没有始觉,成立始觉这个名词,如果,没有这个始觉的名词,就不能成立一个本觉的名词)。无本觉故(没有本觉这个名词)。(就)平等平等。离言绝思(还可思、还可议)。惟是一心。略辨始太二觉竟。(所以,同学们!简单讲,就是你攻击别人,你本身也是不觉悟,哪怕是你对,你懂这个道理吗?因为,对,它是存在绝对的东西,他不对,我们要发一个慈悲心,那你就对,但是,如果他不对,你伤害他、攻击他,那你本身也不对。你懂这个意思吗?也就是由生灭法,由这个生灭法里面去衬托出来,它永远是生灭法,由不觉悟,又变成始觉,始觉又变成本觉,这是对立的东西,所以,我们要了解。法的东西是心的东西,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一切法都是论心的东西,所以说,知见如果正,一切染净皆净,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就是这样子,你有正知正见,你的发心都是慈悲的,你不可能会迷,因果、良心都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会很清楚的辩认一件事情的存在性,所以,我一直跟徒弟说,我们要为各人的生死负责,不要烦恼别人的生死,你每天要的,就是你这颗清净心,我们有什么事情,我们僧团讨论,大原则掌握好,没事,大家每天观照你的清净自性,初一、十五诵戒,站起来就忏悔,讲自己的过失,不要攻击别人,攻击别人会产生僧团的分裂,你起来忏悔、诵戒,起来就是要念自己的过失,你不要说起来忏悔:他一直不对,那起来忏悔是在忏什么,忏悔是讲自己的不对,那这个僧团就会和合,多讲自己的不是,不要去攻击、伤害别人,纵然,对方有不对,行为很偏差,我们僧团会开会、会讨论的,师父会去主导,这个就是修行,拿我们这个例子来告诉诸位,如果,你们那个公司行号,是、非、好、坏,你要全部放下,看都不要看,听都不要听,要记住!永远不要把别人讲给你听的话去传给第二个人,要不然会伤害,一定会伤害你自己,要记住我这个哲学,最高超的哲学,为什么?因为,传来传去没有一件好事的,一定的道理,那我们怎么样修行,不是自私,照顾自己的念头,要永远心地安祥,要永远保持一个水准平稳,哪怕是天地万物怎么变化,你内心里面不起变化。禅宗里面说:不要在因缘法里面执着,这个就是入道之人,因为,因缘法里面没有道可修,但是,离因缘法又无道可修,何以故?因为,因缘法是生灭法,执着生灭法的东西,是累积的意识形态,不是道,是累积的意识形态,你怎么样才能够入道,因缘法全部放下,包括金钱、名利、男女一切,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你就有消息,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无念、无住、无相,是诸佛之本,没有用这个修行,你看你怎么下手,你永远不可能下手,你每天烦恼这些世间人,你光是烦恼就烦恼死,我不骗你。师父!看您都没事。没事!一点事情都没有。我要告诉徒弟:你不要烦恼我的生死,你要烦恼你的生死,你不要烦恼师父的是跟非,你要烦恼你自己的是跟非,这个是最重要的,当然,我不能讲:我很有把握,我是怎么样,这样又落入骄傲了,对不对?我又不能跟你讲:我的生死已了,这样子又会落入一个妄语的大戒里面,人家要怎么讲都可以,我想我是一个凡夫,但是,用不着你们徒弟来替我操心,用不着你们来替我操心。你是我的好听众,我也不需要操心你的生死,你不听,我也没有办法,就是这么简单,道理就这么简单,名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就这样子,你跟我结个善缘,你死后,我跟你超度,对不对?因为我每天都有念咒、念佛,写个牌子下去,你不要跟我结恶缘,我连一个牌位都不想跟你写,那不是很糟糕吗?跟我结这个恶缘,我连牌位都不想跟你写,那不好,要跟我结善缘才对,对不对?我替你写个牌位也不错)

  辰二 广显二觉之相(二觉就是一始觉,二本觉) 二

  巳一 始觉

  二 本觉 初中三(初就是始觉,始觉这段分三个段落)

  午一 总标满分二义(满就是圆满,分就是分证,圆满的时候情形是什么?分证的时候是怎么样?)

  二 别辨差别四相(辨生、住、异、灭这四相。四相就是生、住、异、灭)

  三 结明不异本觉(就是结明:始觉最后不异本觉,跟本觉是同一个觉性,没有两个觉)

  午一 总标满分二义

  【又以觉心源故(就像水源一样,心源,源,水源的话,一个开头,当我们觉悟了水源)。名究竟觉(觉悟到心的源的开始,名叫做究竟觉)。不觉心源故(如果不能觉悟到心的根本,一个开始,一个初相)。(那么)非究竟觉。】

  觉即始觉之智(始觉之智:开始觉悟的智慧)。心源者。一心本源也。又生相无明。为染心之源(生相无明,简单讲就是动念:一念无明,无论是一念无明、无始无明、生相无明,或者是业相,所讲的都是同样一个微细的第八意识,或者是《楞严经》所讲的见精,见精就是讲生相无明,虽然是无明,但是已经接近我们的真如自性)。最初一念不觉。三细六粗。五意六染(上个礼拜我们用了很长的时间,把三细六粗、五意六染那个表格把它讲得很清楚)。从迷积迷。以历尘劫。今返流还净。必假始觉有功(我们从无始劫来,一直迷惑、一直迷惑……,经过尘点劫还是一样,现在我们要返流还净,恢复到本来的清净,那么就要假借始觉有功,始觉:当你开始观照、开始觉悟的时候)。觉(悟到最后)破生相(破了生相无明,也就是最微细的无明)。复归一心(恢复到我们这一颗的真心)。始本不二(始本不二就是始觉跟本觉合一叫做不二)。法身全显(法身就全部显现出来)。名究竟觉(所以,禅宗非常的厉害,禅宗没有所谓的始觉,也没有所谓的本觉,没有所谓的能观,也没有所谓的所观,禅宗直指人心、明心见性,一相、无相就是法身,所以,个性大而化之的人喜欢修禅宗,不喜欢吹毛求疵那种个性的人,就像我这个人,我不喜欢修那个,啰哩啰嗦的很麻烦,这个也很浪费时间,修禅的就无相、就单刀直入、就见性成佛,这个适合懒惰的人修行,如果比较精进的人,一天要订功课,三万、订五万、订十万,对不对?这个很精进,但是,像我的个性比较不适合,我希望无相修行,就像广钦老和尚讲的,行、住、坐、卧不离一句佛号,也不管他念多少,也不管他念得怎么样子,也不需要觉得我在做什么,也没有感觉我在修行,就是很自然地从心中一直念出来,一直显露实相的念佛,求来的不一定真,那么,就从自性显露出来的一种佛号,所以,法身全显,其实也不需要经过很久的时间,有名师的指导,有善知识的指导,很快,你只要用无相修行,在刹那之间就见法身,名究竟觉)。此在佛地。若金刚(金刚地就是等觉)以还(以还就是以下。如果在等觉菩萨以下)。未至心源(还没有觉悟到生相无明,心源就是心的起心动念的开始,没有突破这个生相无明)。始未同本(始觉还不同于本觉叫做始未同本。“始”就是始觉;“未同”就是不同于;“本”就是本觉。始觉还不同于本觉的这个时候)。皆非究竟也(都不能讲究竟)。总标满(就是究竟觉)分(就是分证觉悟。满就是究竟觉悟,分证就是不究竟觉悟)二义竟。

  午二 别辨差别四相(就是生、住、异、灭这四相) 二 未一正寄四相显位(生、住、异、灭来显出各阶层的修行位次的不同,) 二 引释心源无念(也就是说你只要修无念才可以进入真正的清净,我们真正的心是无念,也就是说所谓无念,就是说你一定要在无相里面下手,可是,无相本身并不是说离开一切现象,禅宗里面它有一句话,当你发生烦恼的时候,你当处就要消灭它,这是真正一个修禅的人,这是真正见性的人,比如说,我掉了五万块,我很烦恼,当处你有这个烦恼,当处现在不能隔一分一秒,你现在就要除掉它,除要怎么除,那就要看你个人了,如果,你回光返照说:放在我这里,我用,放在别人那边,他用,那还不见性,因为透过观照,能观、所观的东西放下,那还不是一个见性的人,如果说:好!我这五万块,我就观想布施出去,你虽然说,话说是一个解脱的人,但是,还是一个有念的人,这是说在不得已的状况之下,一个大彻悟的人,他掉了五万块,他还是喜悦,喜悦。为什么喜悦?因为,本来毕竟空相,那么他也很忏悔,为什么?他不注意,但是,他很忏悔的本身,其实,他是悟道,所以,发自清净心里面的妙用,无论他忏悔也好,无论他检讨也好,无论透过语言也好,因为,他都是平等的东西,不管他任何的心态,都是在无念里面。我现在举一例子:凡夫,比如我们演电影,电影的每一分、每一秒,它在晃动的影像,一般众生来讲,他就是看到这个东西,他看到的影像是一直在变化,所以,众生情绪随着高亢、低潮,是因为这个情形,悟道的人,他速度快,他快到他知道这个影像是每一秒钟有几个胶卷跑过去,所以,让我们的眼睛产生一种幻觉,也就是说我们这个世界,它本来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所谓静止不是不动,意思就是说因为我们意识形态的连锁反应,等于我们的胶卷一直放映出来所以我们控制不住,那么,悟道的人,他虽然也是这样看这个动态,可是,他可以在每一秒……,任何一个秒里面静止,因为,他知道那个本来不可得相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凡夫,他是一直就像演电影一直影像起来,所以,电影里面演悲剧他就哭,演喜剧,他就乐,对不对?这是凡夫,圣者不一样,在每一个动态的定点里面,时空的交会点里面,它都是静止的,因为,它本来就没有,说时空的将会点是不得已的形容,是不得已的假设,本来无一物的东西,所以说,在动态里面能够悟到真如的东西,他以无所住,也没有所谓来,也没有所谓的去,生死跟涅槃都是同样的东西,我们今天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你一定要正确的观念,我在分析,你就要注意听,这是解脱生死的一个关卡,我们不要把六道轮回,把它画一个圆圈,然后,画六个方向,那是天、那是人、那是阿修罗、那是地狱、这是饿鬼、这是畜生,这个观念是不对的,这是方便用有形象的一个圆圈,来告诉你六道轮回的假相,就是这样,这个是不对的,因为你要有具体的观念,所以在《十四讲表》里面它要画一个圆圈,六道轮回里面,它并不是说我在某一种时间、空间,然后,我画一个圆圈,让你在这里面跳来跳去,它不是这个道理,所谓六道轮回里面,简单讲,缩回来就是在念头里面,它就是在念头里面,直截了当讲,执着、放不下就是六道轮回,你这一念放不下,你现在就是六道轮回,因为你的意识形态必需继续在转变,一定要推动,后面这一秒钟,推动前面这一秒钟,因为,你的执着放不下,你的执着就落入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它一定要推动你,你不得不去投胎,你不得不去投胎,这个叫做六道轮回,如果,当你现在把天地万物最难放下的东西,你全部把它放下,那没有所谓的六道轮回,你的六道轮回里面不是一个格子里面的形态,简单讲就是收归回来就是你的意识形态的东西,注意听!就是我们的意识形态,那么意识形态就是不离现前这一念,那你现前这一念,你现在没有把握,你临命终就没有把握。为什么?你这一念会一直推动你临命终,临命终也是意识形态,你不要把六道轮回画成一个格子,那是讲解方便的东西,讲解方便才这样子,所以,要不然,为什么毕竟的道理,中观第一谛的道理里面讲,无生死,也无所谓的涅槃,没有所谓的六道轮回,也无佛道可成,也无众生可度,实无一切相执不得、取不得,就是见性成佛道。为什么它这样讲?就是这样讲。所以说,我们把影像当作真实,那就是要你的命的六道轮回的观念,我们把呈现在我们生命里面影像的东西当作是真实,你就落入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就是意识形态,就产生了分别,就产生了执着,执着就是六道轮回。所以,禅宗里面告诉我们:恨是轮回相,嫉妒是轮回相,执着是轮回相,分别是轮回相,刹那生灭,取舍是分别相,取舍是轮回相,所以,他们解释的轮回跟我们观念的轮回不是这样子。我们一直说:我会不会轮回,你不必问别人,你问你现在,你现在有没有那种念头,你有没有强烈地取舍心,有!那你就是轮回相,那就不用讲,不要等到临命终,你问别人说:我会不会六道轮回?你根本不必问他,你先问你自己,我放得下吗?放不下,放不下就六道轮回嘛!比如说,我现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对不对?常问人家:我临命终有没有把握?你为什么不问你自己,你现在有没有把握,很简单的道理,你现在没有把握,你生死就没有把握,很容易,为什么?因为意识形态它一直存在,那么无量亿劫来,我们就是意识形态的转变,它构成我们生命的生死流,同学们!修行你说很难,是很难,但是,你把时间拉长,百年后你根本不存在这个世间你执着什么,我就搞不清楚,你为什么要执着什么,你为什么要在这个是非里面放不下,我一直弄不懂你为什么这样,你哪一样看不透彻。我们为什么轮回相?很简单!像电视报导的,有一个中医师,他看人家的病,他中药里面夹杂着西药,类固醇吃下去以后,结果肾脏坏掉了,就被人家告,我如果不起这个贪念,中药就中药嘛!加这些干什么?就没有这个事情。所以,我们今天所有的众生,因为有我相,因为有我执,所以,在境界里面一起分着高低、善恶、美丑,在事相里面一直没有办法摆脱这个影现出来错误的阴影,因此,一直认为它是真实性,那么真实性的东西就在相里面摆脱不了,摆脱不了,我们的生命就继续延续下去,所以说,从迷一直到迷,到今天,我们一直没有办法。释心源无念,如果你要修行,你就要用无念,无念简单讲就是无相,见一切相,即相离相叫做无念,注意!无念是没有妄念,不是没有正念,你要搞清楚,不是连那个清净的体性也没有,如果,你连那个清净的体性也没有那完蛋了,所谓无念是没有凡夫的分别念,没有凡夫执着的念,不是没有圣人清净心的念,因为,赶忙是有体性的东西,妄心是无体性的东西,你不要把无念讲成什么都没有,那是断灭的思想)

  未一正寄四相显位

  先述大意。后释论文。

  此四相。但约真心随熏(随这个熏习)。粗细差别。寄说为四。非约一刹那心(最短的时间就是一刹那,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真心随着熏习,由微细的烦恼变成粗糙的烦恼,所以,这个粗细差别,粗就是六粗。细就是三细,寄说为四,也就是说把这九相分为生、住、异、灭去讨论,不是就一刹那的生、住、异、灭,生、住、异、灭去讨论)。明四相也。今就始觉返流还净。始终生住异灭四相。以明从凡至圣。始觉渐次之分齐(意思就是说开始觉悟,慢慢、慢慢一直进步,分齐就是一种界限,你觉悟到什么地方,觉悟到什么层次,然后,破除什么粗的烦恼,然后,破除细的烦恼)。若总论心性(如果,你要讲到清净心来讲)。本来离念。(为什么离念?本来就)无生无灭(的东西)。由无明力。迷自心体(迷惑自己的心体)。违寂静性(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子,把动性当作享受,也就是刺激,我们误认为刺激,我们一直不能让心停下来,比如,电影看完了,那么,跑去麦当劳吃一吃,你要是叫他在家里待下来,他等不下来的,他一定要想尽办法去打打高尔夫球,打乒乓球、排球,打得很累,回来就吃东西,我们人就是这样子,然后,一直在学习经验,学习经验,求生嘛!谋生的技能,从早到晚一直在动态里面去打转,回来,静,那么这个不是真正的静,真正的静,是清净心的静,它所谓的静,是解脱的静,是自在的静,而我们平常凡夫的静是只是说没有吵闹,可是,我们那一份微细的执着我们依然放不下,所以,有时候我们自己单独一个人相处的时候,想一想,我们就会掉眼泪,我们想一想,我们就会愈恨,愈恨,然后,就讨厌这个命运的遭遇,对不对?这就是众生相,所以说,众生在动态里面迷惑,就是在静态里面也不会觉悟,他根本就没有所谓真正的静态,静是对动讲的,动是对静讲的,一样是无明)。鼓动起念。从细至粗。乃有生住异灭四相。微著不同(微就是细;著就是粗。也就是说生、住、异、灭由细相一直到显著之相,有所不同。微就是所谓的生相;著就是所谓的灭相)。前后际异(前际不同于后际。意思就是说生相不同于住相,不同于异相、不同于灭相,住不同于生、异、灭,灭不同于生、住、异,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是前后际异)。前际最微(就是最前面的生相无明,生、住、异、灭的生最微细)。名为生相。后际最著(著就是最粗显、最显著)。名为灭相。故《佛性论》云。一切有为法。约前际与生相相应(就前面来说跟生相无明相应)。约后际与灭相相应(就后面来说跟灭相相应)。约中际与住异相相应(就中际来讲,生、住、异、灭的住异这个相来相应)。此乃总说。

  若别说四相。复有差别。生相唯一。住相有四。异相有二。灭相还一(再看《起信论法数配当图》

  看“四相”,你看四相的生相后面的无明业相,所以,生相唯一就是无明业相;住相有四,能见相、境界相、智相、相续相,住相有四。然后,异相有二个,也就是执取相、计名字相。灭相还一,灭相还一就是起业相。为什么只有讨论到起业相,因为一起业必遭果报,所以,不必讨论业系苦相。所以说,生相唯一,住相有四,异相有二,灭相还一)。生相一者。名为业相。由无明力(由无量的力量)。转彼净心。不觉心动(没有觉悟心动)。而有其念(我们一直没有觉悟,而有其念)。但相见未分(相分跟见分还没有分开来,也就是说精神跟物质还摄归到一念不觉的生相无明里面,就像一只蜗牛,头角:头上的两只角,还没有伸出来,那还是它的身体)。最极微细。谓之生相。唯佛能知。即下文三细中初一(对着看上表中三细中的初一)。六染中后一(你看!三细中的初一就是无明业相,六染中的后一,六染就是执相应染、不断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现色不相应染、能见心不相应染,第六就是根本业不相应染,所以叫做六染中后一,后一就是最微细)。五意中第一(五意就是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五意中的第一就是业识,所以,对着这个表格来看,就更清楚)。皆此生相摄(都是生相无明来包括)。

  住相四者(住相有四,哪四个?上面表格里面讲,能见相就是转相,境界相就是现相,智相、相续相。好!住相四者,)。一名转相(转相的旁边写三个字:能见相。简单讲就是八识的见分。)。由无明力。不觉前之动相。即无动故。转本有智光。而成能见之妄见(妄见就是八只的见分)。二名现相(现相就是境界相,在旁边写:境界相,你有能见,当然就现出境界来)。由无明。依前能见。不了(一切法,为可得之)无相。于晦昧空中(晦就是昏暗;昧就是不明,在昏暗不明的虚空当中)。结暗为色(结虚空中的暗为色。所以,我们这个色身就是结宇宙清净的四大,然后,变作无明,无明变作暗,暗又变成我们的色,所以,我们的色法还是赶忙所显现的东西,然后,结暗为色)。色杂妄相(这个色身就混合妄想。就是我们的分别、执着,然后)。想相为身(为什么?每一分、每一秒都认为这是我自己)。遂令身境妄现(身体跟境界是妄现出来的)。此二及初谓之三细(此二就是此转相跟现相,以及初,初就是无明业相。此二,此转相跟现相,以及无明的业相,谓之三细)。并在赖耶位(并在阿赖耶位)。属不相应心(不相应就是不与心王、心所相应,行相微细不与心王、心所相应,也就是无量亿劫来,你无法感受到的,一种微细的烦恼,微细的境界)。三名智相。由无明迷前自心所现之境(因为有业相转变成见、相二分,见分叫做能见相,相分叫做境界相,转变出来以后,这个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都是因为生相无明所产生的微细的境界。再来,有了境界的现前,开始有这个智相,这个智相是由无明迷前面的自心所现的境界)。妄起分别染净之相(这个净也可以说直接讲就是法执,因为修行人总是认为自己是清净的,那么,这个法执未断,认为自己清净心在修行,这个还是法执未断,所以,妄起分别的染净之相)。故云智也(这个智不是佛陀的智慧之相,而是修行人当中的过程当中,有除掉一点染污,对染讲净的一个净相,所以,认为自己有一点能力,这就是所谓的智也,在凡夫来讲,可以说是世智辩聪,在二乘人来讲,或者方便菩萨来讲,叫做法执,但是,这个智相是需要相当功夫的人,要相当的功夫,要到七地菩萨才有办法断掉,这不容易的,就是法执要断掉,要到七地菩萨)。四名相续相。由无明不了前所分别。空无所有。更复起念。相应不断(一直执着)。此二同在分别事识(此二就是此智相跟相续相这两个同在分别事识,什么叫做分别事识?就对事相的分别心来讲,在事相上的分别心来讲叫做分别事识,也就是说面临境界的一种分别造作)。细分之位。属相应心(什么叫做细分?就是粗中细,我们说三细有细中细,就是无明业相,细中粗是能见相跟境界相,那么,六粗呢?有粗中粗,有粗中细,粗中细呢?就是智相跟相续相,所以,叫做细分之位,分别事识,细分之位,属于相应心,与心王、心所相应,行相比较粗糙)。无明与前(面的)生相和合。转彼(它的)净心。乃至此位。(就是乃至相续不断,叫做)行相犹细。法执坚住(法的执着还是很坚固,也就是修行人对法,执就是爱,对法的爱还是存在的,没有办法达到,连那个法的爱也放下。简单讲就是菩萨还有着菩萨相)。名为住相。下文三细中后二。及六粗中前二(三细中的后二就是能见相跟境界相;六粗中的前二个相,就是智相跟相续相,这加起来就是四个,就是住相)。五意中后四(五意来讲,除了业识以外,其他的转识、现识、智识、相续相也是住相)。六染中中四(六染中的中间四个是能见心不相应染、现色不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不断相应染,这是六染中的中国)。皆此住相摄。

  异相二者(异相就是行相稍粗叫做异相,它的行相,前面住相叫做法执坚住,名为住相,异相就是行相稍粗叫做异相。再来,对境界就会产生什么?)。一执取相(执着而取这个境界)。二计名字相(看看那个名词,计名字相)。由无明迷前违顺染净之法(由无明迷前面的违顺染净之法)。更起贪嗔人我见爱。执相计名。取著转深(尤其这个贪字,今天电视报导的,日立的董事长被绑票,绑票了72小时,要求多少你知道吗?要求一亿,后来,讨价还价以后,好,以二千二百万交人,这个歹徒竟然是他的客户,这个老板喜欢艺术、古董,常常去找古董店的老板,找他、找他……,这个古董店的老板知道他有钱,日立HITACHI,HITACHI,日立的老板,董事长有钱,很了解他,这个人每天都要跑三点半,银行的利息,绞尽了脑汁又缴不起,没有办法,就跟三个人联手,把他绑票,他去给人家请客的时候,那个老板,日立董事长去请客以后,下来,坐计程车,计程车准备到他家的时候,要进去他家,三个人一窝蜂地围上来,就把他绑票,绑票过去,装在哪里?装在一个小小的纸箱里面,用抬的,他就是被捆绑在里面,然后,72小时都关在一个小房间里面,连上厕所都不可以,后来,讲了二千二百万以后,要交人,结果动用四百个警察,四百个警察,因为,他是企业界的龙头老大,结果,埋伏起来,然后,本来是在台北市哪里交钱,然后又跑到基隆,又说不要在那边交钱,那个歹徒很狡猾,基隆不交钱,然后,就跑到金山,金山以后又跑到什么哪里,一直转变,地点一直转变。后来,警政署派直升机去追,全部布下天罗地网,你一拿钱就抓到,一下子,今天就破案,72个小时,三个人,贪,我一直劝告你们这些小姐们,或者这些先生们,一下课完,没事就赶快回去,除了买东西买完以后,就赶快回去,不要在那边逗留,现在你看到报童杂志,你会吓死。像屏东有两个小姐,女生宿舍可能很多人,那个女孩子要跑回去拿东西,只有她一个人,碰到坏人,那个可能有精神分裂或怎样,要强暴她,她就抗拒,一起来就用那个雨伞把她戳进去,进去16公分,当场就死掉。你现在看那个报章杂志,或者是电视新闻报导,现在的人很奇怪,很不可思议,这么残忍的事情做得出来。所以,我一直告诉这些女众们,下课没事就赶快回到家里,真的,要不然就结伴而行,晚上11点以后,尽量不要出去,真的是很可怕,还有你们这些男众,如果事业做得很大,很有钱也要特别小心,你记住!当你吃亏的时候,当下放下,吃的亏就是最少,所以,赌博,有一种人他会赢,你什么时候停止赌博,什么时候赢,你今天,你赢了五百万,那不算赢,你继续赌,不能算赢,你今天你输了一百万,你现在马上停,你算输了一百万,都是赢,不要再赌了,为什么?赢了一个经验,他不会再继续输,就是这个道理,你一定要懂,所以贪、嗔、人我的见爱,执相计名。同学们!还要注意哦!这个执相计名,执着外相,执着这个名字,今天我看了一个报导,很好笑!哭诉喔!电视报导:在哭,哭什么?她说她的雀斑很多,满脸都是。结果,她去一家医院治疗,她用针灸的,然后,用什么药去抹,结果,怎么样,你知道吗?她用镭射的,镭射的治疗,结果,整个脸都皱起来,电视一出来的时候,哇!我一看,哇!整个哭得……,我不但不漂亮,而且更丑,我怎么见得了人,在那里一直哭,记者问她:你花了多少钱?我花了十几万,这是骗人的。然后,第二个又哭诉,第二个雀斑又皱,哇!那个更严重,愈糟糕,整脸都是,她本来是很皱是很猫、猫王(很皱台语的谐音为猫),她以前供奉猫王,结果愈治疗愈凄惨,哇!结果整个脸好惨、寻惨,我看:哇!这很惨!讲得都一直哭,所以,女人长得不漂亮,我真是替你很难过,好可怜!真的很难过又没办法,唉!美的东西,大家都喜欢欣赏,女人若长得丑是很凄惨,说真的很悲哀,男得长得丑没关系,他有才干就好,我告诉你,男孩子他不一定:我高,我长到185,人家才欣赏,不一定,我158人家就欣赏得嗄嗄叫,不需要很高的,我告诉你是实话,真的,只要男孩子,你只要有才干,他就会有人欣赏,女孩子不一样,很简单,我现在问你,我们男同学都会讨论,读大学的时候都在讨论,我就讲:假设一个长得很丑的读研究所的硕士,不漂亮的,跟一个国中的,念国中就好,长得很好看的,你要娶谁?我当然要娶国中的就好,男人都差不多。你读研究所,长得不漂亮没有人要看你,你长得丑,很吓人,晚上电灯关掉,影像都扫不掉的,嘴要靠过来都会惊吓,没有办法!众生的执取相就是这么一回事情,所以,你若女的长得很丑,你得很忍耐,要忍耐活到老,这个没有办法的事情,众生执取计名字相,取着转深,这个没有办法,先天性就是这样子,所以,女众长得很漂亮的,她这个就是一种福报)。此在事识粗分之位(粗分之位就是执取相,计名字相)。无明与前住相和合(无明跟前面的住相和合,)。转彼净心。至此行相稍粗(到这个地方:行相稍粗,大家都是众生,都是执着的,众生都是执着)。名为异相(名为异相。要不然,你看!佛陀三十二相,你看!阿难三十相,噢!你看!佛陀三十二相,释迦牟尼佛要度众生,他一到哪个地方,一看,一面倒,为什么?太庄严了,人家看到佛陀的相,就是没有话讲,没有话讲,所以,度众生也不能长得很丑,所以,每天要洗脸)。下文六粗中二(六粗里面中间二个,中间二个就是计执取相、计名字相)。及六染中一(六染中的一个就是执相应染)。并五意后之意识。皆此异相摄。

  灭相一者。名起业相。由无明不了善恶二业(因为不了解善跟恶二个业)。定招苦乐二报。循名(循就是依,依着名)造种种业(依名:循这个名,造种种的业)。依业受报。轮转诸趣(继续轮回六道)。以无明力。转彼净心。至此最后际(到这个地方:最后际,那就是灭相)。行相最粗。周尽之终(周就是生、住、异、灭名为一周。周尽:尽端,这个灭就是生、住、异、灭一周的尽端,叫做周尽之终。一周的尽端,那么,就是灭相)。名为灭相(告一个段落;一个阶段)。下文六粗中第五是也(那就是起业相,第五就是起业相)。以果报非可断。故不论第六相。

  当知始终四相。唯一(个)梦心(我们应当知道开始跟终结四相都是在做梦)。皆因根本无明。不觉之力。起生相等种种梦念。动彼净心。转至灭相。长眠三界(为什么会长眠三界?同学们!很简单!执着就是轮回相,这句话你一定要记住,放不下就是轮回相,人家说:师父!我看您很快乐!我说:我不只快乐,充满了喜悦。您为什么那么喜悦?因为,找到了我自己,我往佛教来,才能找到我自己,我不会因为暗淡的月光而自我伤心,因为,知道没有一个我,我不会为任何人流泪,不会这样子,这个世间就是这样,太大的觉悟也不太好,为什么太大的觉悟也不太好?因为,天地万物都不能让他起心动念,对不对?没什么,没有什么好享受的,也没有什么叫做快乐。你说谈恋爱,怎么谈得起来,怎么恋爱?因为,他知道这个都是假的,要谈,来嘛!就谈,就这样谈恋爱,你怎么谈也都知道,还没有发生的事情,知道就知道,没有发生,就算有所发生的事情,也是生灭法,所以,在一个圣者,透视者的心态里面,他就没有这些相存在,他也不会一头雾水,也乱不起来。众生相长眠三界)。往还诸趣。今由本觉不思议熏习力。起厌求心(求佛道。厌就是厌离这个生灭,本觉就是你没有具足智慧,然后,这个熏习力起厌求心。求是求法的心,求道的心。厌就是厌离,)。及真如所流闻熏教法(真如就是无为法,熏习)。熏于本觉。益性解力(益就是增加,性就是本性,解是解悟的力量。增强本性的解悟力,会怎么样?)。损(损就是灭掉。灭)无明能(灭,就是除去。就可以除掉无明的能力,他有这个损无明能,损就是破除,可以破除无明的能力)。渐向心源(渐渐地恢复到清净的本源,就是找到水的水源,噢!原来就是一个平等、平等,不取不舍的清净心)。始息灭相(然后开始灭掉这个,始息掉这个灭相,始息就是开始灭,灭就是灭掉生、住、异、灭的灭相,叫做开始灭掉灭相,也就是生、住、异、灭的灭)。终破生相(最后破除掉微细的生相无明)。(就是)朗然大悟(无明破除了叫做朗然大悟)。觉了心源。(就知道一切法)本来平等。究其始终。竟无前后。唯是一心。故说四相俱时而有(四相:生、住、异、灭其实是同时,师父已讲过了生、住、异、灭,打开来是三细六粗,其实摄归回来,怎么样?同一念存在,简单讲,执着把生、住、异、灭分开,因为分别心、因为执着心,所以,你把生、住、异、灭分开来,当你放下,等同虚空,进入平等的空性状态:毕竟空性,你真正的生命觉性就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等虚空界都是你的家,你就没有所谓事相可得,来也无所谓的来,去也无所谓的去)。皆无自立也(也就是不能单独存在,为什么不能单独存在?你讲生相,是因为对住、异、灭讲的,你讲住相,是因为对生、异、灭讲的,你讲异相,是因为对生、住、灭讲的,你讲灭相,是因为对生、住、异讲的)。然未穷源者。随行浅深。姑显四位(但是,还没有达到最究竟的心源,随着修行的浅深,暂时显出这四位,显出生、住、异、灭四位)。四位各有四义。一能观人(能观照的人)。二所观(的)相。三观(照以后所得到的)利益。四观分齐(分齐就是程度,你观照的程度到哪里,你就得到什么果报)。

  【此义云何(这个道理是怎么样呢?)。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噢!我这个恶念不可以,然后觉知前念起恶)。能止后念(何以故?喂!我起这个恶念不可以,能止后念,不可以再起后念,)。令其不起(让这个后念不起,能观没有进入空性,没有破除,能观的人以及所观的人还是存在,是不是?)。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为什么?没有进入毕竟空相)。】

  首句征释(第一句就这样问,这样解释)。上究竟不究竟义(究竟觉或者是不究竟觉)。二句是能观人。当(就是应该是)十信位(十信位的人)。三句明所观相。以未入十信(因为,没有进入十信位)。(所以)念念起恶。而不觉知。今入信位。能知恶业。定招苦报(所以,知道觉知觉念)。故言觉知。此觉灭相也(觉悟到这个灭相,最粗糙的相,灭相意思就是起业,起动恶业的念头,我们现在就有觉察到)。能止后念令其不起(恶念)者。辨观利益。前不觉时。常起身口恶业(前面不觉悟的时候,常常起这个身口恶业)。今既觉已(现在既然觉悟了)。即就前念灭处(就前面念灭处)。止其后念之恶。更不容起。止之又止(简单讲就是无穷的过患,止不完的,因为,他不懂得当体即空,现在就放下,你止,今天止,明天又止,就是这样子。我告诉诸位,所以,师父了讲过:忏悔不如悟道,这个道理,你慢慢体会看看,一个忏悔的人,不如一个悟道的人,因为悟道,他本身就没有所谓的忏悔、不忏悔,与佛相应了,你今天忏悔,你烦恼不除掉,你明天忏悔,后天还是忏悔,忏悔变成流于一种形式,但不忏悔也不可以,还是要忏悔,不忏悔罪益深嘛!但是,如果你忏悔心不断,你还是不悟道,对不对?能忏,所忏,是不是?业性本空,悟道就是这样,所以,止之又止)。能令恶念永消。此止灭相也(止就是停止,这个止是与灭相相应而已,生、住、异、灭的灭相,最粗的相)。末二句。结观分齐(最后结观,他的程度到哪里?)。能知灭相是恶。令其不起。名为虽觉(虽然,知道是觉悟)。而犹未知灭相是梦(还未知道灭相是梦)。故云不觉。以其但在生灭心中遏捺(遏就是阻止、压制。捺就是压抑着。只是在生灭心中强迫它不要起心动念,所以,我告诉诸位,强迫人家是没有道德的事情,强迫自己的念头一直不起来,那不是一个觉悟的人,当人在生气的时候,讲:不要生气、不要生气……,虽然说你有觉悟,你就是不觉悟,不要生气、不要生气……,压着、压着,火气压着,赶快降火气,零非零二(饮料名)赶快喝一瓶,还是不觉悟,大彻大悟的人,连动到一句我在忍耐的念头都没有,他根本不要忍,本性自空,忍什么东西,根本没有,根本无相的东西,毋需忍它,自性本自空寂,无需忍它,根本连忍都不需要忍它)。(所以,遏捺)未见不生灭性。约后六粗。此当觉起业相(觉悟到起业相,虽然觉悟到起业相,只是后念止住前念而已,前念是恶,后念觉悟,还是不觉悟,用止的。简单讲,用压抑的不叫做修行,师父早就跟你讲过了,用压抑的不叫做修行,你要用悟,在因缘法里面你就是用压抑的,今天因缘生、因缘灭,然后,我以前执着,我现在不执着,还是不觉悟,因为,那不是悟道的人的不执着)。

  问。此中觉即不觉(即就是等于。虽然是觉悟,等于不觉)。觉异相等(异就是不觉,觉异相等,意思就是觉悟跟不觉悟这是平等的,一样的)。何不立不觉之名(为什么不立一个不觉之名?)。答。若据觉前不觉后。乃至十地。皆属不觉(每一个位次都是比较的,意思就是十信位对十住位来讲,十信位是不觉,十住对十行来讲,十住是不觉,十行对十向来讲,十行是不觉,十回向对十地来讲,十回向是不觉悟,十地对等觉来讲,十地是不觉,等觉对妙觉来讲,等觉是不觉,看你站在哪一个角度,所以说,若据觉前不觉后,如果,根据觉悟前面,而不觉悟后面,就是位次不一样,一直比较上去,乃至十地,皆属于不觉)。若约(就这个)觉业不觉惑(觉业以及不觉惑,意思就是觉悟这个业,但是,也不觉悟这个惑)。此位正名不觉(还没有办法觉悟到最微细的惑,所以,觉业:你有这个功夫叫做觉业,若就觉业,你有这个觉悟的功夫,但是,没有办法觉悟到你最微细的迷惑点,若就觉业不觉惑,这个角度来讲,此位正名不觉,最微细的东西,你还是没有办法)。

  【如二乘(人)观智(二乘人的观智就是生空观,意思是他要破除我执,所以,生空观)。初发意菩萨等。觉于念异(念异就是不同于以前的迷惑,觉悟到以前迷迷糊糊,现在已经进入一种状态,空性的状态,所以,跟以前不一样,以前迷惑,现在不迷惑)。念无异相(虽然念头有觉悟到以前的迷惑,念无异相就是以微细来讲,微细的念头来讲,还是没有很大的改变,叫做念无异相,对微细的角度来讲,意思就是说虽然我们有少许的觉悟,但所梦异相也不可得,因为,被困在住相的梦中,所以说,念无异相,就是念头虽然有所转变,了解以前的迷惑,我们进入要破除我执的状态,空性的状态)。(但是)以舍(掉)粗(的)分别(对于微细方面方面没有办法,所以,是念无异相,因为,修行是在念头转变。再讲一遍:如二乘人修生空观,观照我空,初民意的菩萨等等,刚开始发心修行的菩萨等等,觉于念异:觉悟到以前的贪、嗔、痴的迷惑,我们要放下、要修行,念异:知道以前不对,现在要修行,虽然,知道要修行,但是,对微细的法执来讲,也没有什么差别,意思就是粗糙的你放得下,微细的感觉上还是没有什么改变,所以,觉于念异是指粗念,那么,念无异相是指还是困在无明当中,微细的无明当中,看起来,也没有什么大的转变,所以说,以舍粗分别)执著相故(舍掉粗糙的分别执着相故)。名相似觉。】

  首二句能观人。二乘作生空观(前面二句能观照的人,二乘作生空观)。破分别我执。观智即人空智。初发意菩萨。即十解(十解就是十信位)初发心住也(十解就是十信位。有的人设十信为初住)。等者。等三贤中后二十九位(三贤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设十信位为初发心住,总共加起来就是三十)。此菩萨虽留惑故。不证人空(留惑润生是为了方便度化众生,菩萨虽留惑故,不证人空,证了,他就进入方便有余土,为什么?他要度众生,菩萨要度众生,不把他断完)。而于人空。实得自在(但是,对于人空的境界,实在已经自在了)。故与二乘同论。觉于念异者(什么叫做觉于念异?)。明所观相。如上所说。二种(不同的)异相。分别内外。计我(以及)我所。贪嗔见爱等(我贪、我嗔、我见、我爱等等)。以彼净(净即清净心)心。为无明所眠。梦于异相(梦就是困,被困得死死的。梦于异相就是被困在异相里面。异相就是生、住、异、灭的异相)。起诸烦恼。此二种人。观智相应。于异相梦。乃得微觉(对于生、住、异、灭的异相有一点点少觉,微就是微少的觉悟)。故云觉于念异(念就是行相稍粗)。既觉异相之梦。所梦异相。永不可得(还是不可得相)。即念无异相(觉悟到念无异相,也就是粗相可以破除,念无异相,但是,微细的还没有办法,就是即念无异相,这些粗相没有了)。而贪嗔等粗分别。违顺之执著相。悉皆能舍。此观(照以后所得的)利益。名相似觉者。以异相之梦虽觉(生、住、异、灭的异他虽然觉悟)。犹眠在住相梦中(还是被困在生、住、异、灭的住相的梦中)。菩萨未至证位(菩萨还没有到证位)。二乘不了法空(二乘人还不了法空)。故曰相似(因为住世:法执坚住)。此结观分齐也(就是结二乘人以及初发意的菩萨,他的观照有什么程度 到哪一种程度)。若约后六粗。此当觉执取相。计名字相(刚刚这段的论文,我们再念一遍:如二乘人以及初发意菩萨,这两种人,就像二乘人观照生空的智慧,以及初发意菩萨的修行,法执未断的修行人,觉于念异:虽然觉悟到念头的行相粗糙,可以舍掉这些粗糙的分别,但是,念无异相,这个念头还是没有办法摆脱微细的执着,意思是说念无异相,虽然没有这些粗糙的异相,但是微细的无明还是没有办法断,为什么?因为舍掉粗的分别执着相故,所以,名叫做相似觉,只是相似而已,这三贤位等等)。

  【如法身菩萨等(见真如自性、见平等的空性名法身菩萨,这当然是实地以上才能见法身,见真如无为法)。觉于念住(觉于念住,法执坚住,知道这个法的执着不好,我们觉悟到了,觉于这个法的一种住,那么,不好)。念无住相(开始这个念头已经不执着这个法执了,念无住相:开始没有这个住相了,法执慢慢地破叫做念无住相)。以离分别粗念相故。名随分觉(前面是讲舍粗的分别执着相,那是专对外境讲的,现在讲的离分别粗念故,专对念头讲的,又不一样,也就是二乘、三贤位藉着境界的改变来修正内在,而法身菩萨一直修正你的内在,所以说,这是根本修行,禅宗里面讲的“不了此心,修行无益”就是这样子,直截了当就见法身)。】

  初句能观人(能观照的人)。法身者。初地以上。依真如法为自体故。乃至九地(九地即九地菩萨)。皆名法身菩萨。觉于念住者(这个“念”是指法执。觉悟到对法的一种执着叫做念住)。明所观相。即前四种住相。以彼净心。为无明所眠(四种住相就是智相,就是前面我们所谈到的,转相、现相、智相、相续相等等,四种住相。以彼净心,为无明所眠)。梦于住相(被困在法执里面,简单讲,住相就是法执)。虽知万法唯识。不起心外粗分别执著。然出观后。于自心所现法上。犹起染净法执(还是起染净的法执,认为我在修行,我有个在修行的人,我起清净心,还有个清净心的相)。内缘而住(内缘而住意思是专对内观照,所以说,善于观心,必能入道,就是这个道理,修行一定要记住一句话,佛法是讲心法,不在心法用功,统统是外道,不在心地彻底的改变,统统是外道,而且尘点劫也不能够成道,即心即佛的东西,你离心,你根本就没有办法,你不能观照你的内心里面,你怎么样叫做修行,你怎么样达到涅槃,其实涅槃也不是死后的境界,现在就是涅槃,何以故?一切法本不生,一切法本不灭,一切法本不来,一切法本不去,一切法无增减相,法无来去相,对不对?法无执取相,一切法本自如如)。今与无分别智相应(无分别智就是平等,平等就是空)。从住相梦而得觉悟返照住相。竟无所有(当然无所有,所以,你想开悟的话,《心经》多念几遍你就会开悟,我们每天做早课、晚课,都会念《心经》,《阿弥陀经》还是晚上才念的,对不对?楞严咒还是早上才念的,《心经》是早课、晚课,统统要念《心经》,可见《心经》的重要,可是,你每天念,你懂多少?“舍利子,是讲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每天都在念,却不懂什么意思,对不对?是故空性当中,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是故空性当中,不是空中,你不要把是故空中以为是虚空当中,是故空中有飞云;有飞机、有白云,对不对?是故空中就是在空性里面,没有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竟无所有)。故云觉于念住(觉于这个念住)。下念无住相(就是无所有)以离分别粗念者(以离开这个分别粗念者)。显观利益(显观照利益)。分别。对前位说。不同前位。执著外境之粗分别(所以,只是讲分别)。故但云分别也(乃是对前面来说的,但是又不同于前位,因为,这里执着外境的粗分别,所以,只是讲分别而已)。粗念。对后位说。异彼根本无明(异就是不同于。不同于根本无明)。生相细念。故云粗念也(前面是粗分别,现在是粗念,粗糙的念头)。此四种住相。初地七地八地九地。各离一相(初相的旁边写:断相续相;七地的旁边写:断智相;八地的旁边写:断现相;九地的旁边写:断转相。写起来,你就知道这个位次是什么?各离一相)。住相之梦虽觉。然觉道未圆(但是,这个觉悟之道未圆)。犹眠于生相梦中。故云随分觉。结观分齐也。若约后三细六粗。此当觉六粗前二(六粗前面二个就是智相、相续相)。三细后二(就是转相、现相)。上三位皆非究竟。

  【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现在要讨论到最后了,如菩萨地尽,地尽就是十地,菩萨到十地位,十地是地的尽端,菩萨位的尽端,满足了方便,就是任何的权巧方便都用尽了,要进入真实了,满足方便就是进入真实,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就是连那个生相无明都没有,以远离微细念故,连那个微细的念头都没有,得见心性就是指佛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如果,我们现在修学佛法的话,就像六祖讲的,本来无一物,休息惹尘埃,用这个心,你马上就得究竟觉,禅宗的最快,连那个微细念头都没有,为什么?二十四个小时里面,刚开始可能没有办法完全进入真如,就必需用一种观照的功夫,境界现前,观照一下,烦恼现前,稍微观照一下:回光返照,所以,有很多人以为是:修行坐一下,晚上打打坐,坐一坐,若问你以何心打坐?来!试说看!讲讲看!你是用什么心在打坐,如果说:师父!我用无所住心打坐。那么,我就说:此语住与不住?你这句话住还是不住,若住,云何不讲,若不住,云何讲,讲即是住,住即是不必讲,住于无所住就不必讲。这样也不对,那样也不对。所以说,注意!我们修学佛法的人,沉默是真如,行、住、坐、卧是妙有,统统是道,何以故?你只要离念,你只要不执着,就哪里统统是对,要着相,你就坐在那个地方,你坐到死也没有用,所以,我常常说,修行当然是方便讲,修行,有的人是喜欢打坐,当然这个师父不是反对,可是,我都是用六祖这种修行法,跟你们不一样,为什么?若能观无念,就是向佛智,如果你不能观照一切法不可得:无念心,那不名修行人,所以,你要远离微细的念头,就得见心性,还是念头的问题,心即常住,你要得到永恒的生命吗?很简单、很容易,为什么?你怎么做呢?你只要放下。所以,禅宗里面讲,但息妄念,别无圣解,真是道道地地的,所以,师父收集的那个《佛心禅话》,那个实在是非常好,可是卖不出去,没有人来买,那个实在太棒了,每一句都是针针见血的东西,打开,看不懂,所以,常摆在那里,《佛心禅话》,说起来实在很悲哀,看不懂!如果说会看的人,《佛心禅话》比《佛心慧语》,直截了当讲到心性上的东西)】

  初能观人。菩萨地尽。指十地真穷惑尽。满足方便。是方便道。一念相应。是无闲道(所以无闲道就是究竟真如)。如《对法论》(这是一本论)云。究竟道者。谓金刚喻定(这个定就像金刚一样,为什么金刚喻定?历穷劫而不坏,金刚就是历穷劫而不坏,金刚定就是历穷劫也不变坏,简单讲,金刚喻定就是楞严大定,用真心修行,那种心就是佛的心,所以,我们初发心菩萨如果用金刚喻定,就是用楞严的真心修行,《楞严经》讲的,妄心跟真心,如果,我们用真心修行,一念就进入楞严的大定,不出也不入,不来也不去)。此有二种。谓方便道摄。及无闲道摄。觉心初起者。举所观相(就是觉悟举所观照之相)。觉知心源(觉:知道,他的心的根本)。最初一念妄动。而为根本无明。独头生相(独头意思就是指微细的根本无明,独头生相就是无缘无故的,单独而起来的,意思就是那个力量大得你根本控制不住,没有任何的原因,两个人结婚,你不用教她,她就会生孩子,为什么?没有办法克制的力量,你哪里有办法去克制这种力量,无始劫以来、尘点劫以来,就是因为淫欲的心,所以,根本没有什么道理可谈。有一个女孩子长得非常的漂亮,她爸爸把她嫁一个很丑的男人,她每天以泪洗面,结果,到最后也生了五个,还不是一样,孩子生了。所以说,这种力量,天地里面,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于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就是男女这个色,色之于人,男女这种束缚于人,色之于人,其大无外,这个力量之大,世界上没有比这种力量更大,赖有一于,还好只有一种,若使二同,普天下无能为道,如果有二种力量,就是男女淫欲这种力量,如果有两种力量这么大,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佛,所以,如果有一个女孩子告诉我,她就说:师父!师父!我对男女的感情,我很看得开,你别骗了,你骗谁?师父!我都不会想。我说:那你有问题,一个正常人不会想要结婚,那你有问题,哪里不会想,对不对?我们都会想,怎么您不会想,你是圣人,后面的男人,不会想的举手,你不喜欢看美女,你举手,你不喜欢貌美俊男的,你举手,真的,你不要骗人,真的,你举手,你就有问题,无始劫你怎么来的,你就是这样来的,你骗我,我骗谁,对不对?最初一念:无始劫来的那种念头,所以说,独头生相,菩萨到,十地菩萨那种微细的念头,根本没有办法,力量就自动一直起来,当然是讨论到菩萨,凡夫这种淫欲的念头,真是难,非常之难,没有任何理由。人家那个猫,我们在雷音寺,养了很多的猫,到每一年某一个时候,哇!我一开始不晓得,被猫吵得要死,哇……,奇怪叫得这样子,是不是晚上没有弄饭给它吃,我就问阿嬷:阿嬷!阿嬷!猫怎么叫得那个样子,吵死了,都不能睡觉,怎么弄饭给它吃?唉呀!傻孩子!不是这样。她又不告诉我,一天到晚吵、吵……,吵得要死,然后就问:阿嬷!阿嬷!你告诉我,怎么叫得这样子,以前的猫怎么样子,以前猫很乖,那就是讨着要结婚。噢!你不早说。哇!那个猫在叫,哇!吓死人!你说那个猫是畜生,那种性本能的冲动,你能吗?根本没有办法,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那种力量之大,所以说,我们是独头的生相无明,这是一个比喻,凡夫要断这个,藉着比喻,像十地菩萨要破那个生相无明,之难,最微细的难,很难很难!)。乃依觉故迷(因为讲觉悟,就讲到迷)。离本觉则无不觉(离开了本觉,就没有所谓的不觉,为什么?连本觉都没有,你讲什, 么不觉,对不对?)。即动念本是净心。犹如迷方(就像迷了一个方向的人)。谓东为, 西(把东变作西)。方实不西(方向实在没有所谓的西)。悟时即西是东(意思就是说当下就是空性的东西,你觉悟的时候,西就是东,为什么?没有方向嘛!)。更无西相(根本就没有所谓西边的方向)。觉迷迷灭(觉悟了迷,迷就灭了,觉迷迷灭,你觉悟了迷,觉悟到你有所迷惑,而迷就会灭掉)。觉不生迷(你觉悟了当然就不生迷)。动念都尽。惟一心在(你那个起心动念,你都放得下,只有一颗清净心)。故云心无初相也。离微细念。明观利益。独头生相。最极微细。既能了无初起之相。本自寂灭无生。此相远离(这个相就远离)。梦念都尽。无念真心(梦的念头都尽,无念就是我们的真心)。法尔显现。自性本体。湛然常住。故云得见心性(所以,得见这个心性)。心即常住(心就永远的住,这个住是无所住的意思,心就永远无所住)。末结观分齐(结就是说结束的时候,就讨论到观照的程度到哪里)。觉了心源。平等平等(平等就是毕竟空,你要毕竟空才能平等)。始本不二(始觉、本觉不二)。名究竟觉。若约后三细。此当觉业相也(业相就是无相无明)。初正寄四相显位竟。

  未二 引释心源无念

  【是故修多罗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菩萨!你一直问师父怎么修行,我告诉你,这个就是修行,(师父用抚尺敲桌面,“咚、咚、咚”三声)我告诉你,这个就是修行,什么叫做无念?没有恨、没有男女相,不思善也不思恶,就这么时,放下天地万物一切相所产生的变化,不要老是意见跟人家不同,他意见不同,我们容得下他,就这么一回事情,不要把一切的现象,用主观的意识形态刻划成一种范围、一种范畴,因为,为什么?法无定法嘛!你不要觉得一定怎么样、一定怎么样,某一些观念,你把你自己、把别人批判成某一种观念,这样会害死自己,所以,我们为什么常常觉得事事不如意,因为,你本身并不能进入无念,因为,你有“有念”,有念就会产生意识形态的观念,那么你的思惟方式就有某一种范畴,那么你的无明没有断,无明没有断,我们所思想的范围,就是束缚在某一种观念,我、法二执里面。所以,一个悟道的人,大彻大悟的人,他就会怎么样?他的看法不一样,他就永远地容忍他,而且产生一种喜悦,在圣者的心态只有同情、只有怜悯、只有宽恕,没有敌对,乃至于强烈的意见不同,也是这样子。要不然,他怎么叫做超越,凡夫不一样,凡夫,你今天帮忙他,他就说:如果你以前没有我,你就如何、如何的差,你以前没有我的帮忙,你就怎么样、怎么样,圣者才不会这样子,为什么?他无念,他无念,他就束缚不了他,所以说,当处发生,当处寂灭,禅宗就是这样,当处发生就是当你某一个念头放不下的时候,你就知道你根本没有进入涅槃,那么,你这一念放不下,你就束缚在某一个念头里面,你就是生灭、你就是六道轮回里面,那么你就是在相上里面打转,对不对?如果你这一念:无念,什么叫做无念?我没有凡夫念、没有分别念,但是有正念,正知正见的正念,无念简单讲有般若的智慧,放下凡夫的分别、执着叫做无念,而不是连般若都没有,连般若都没有,你怎么知道无念是什么,为什么?因为,凡夫的妄想是无根的,但是,我们的般若,实相的般若是有体性的,虽有体性,也是无相可得,所以说,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简单讲,无念就是无相,无相就是无住,所以,在无念的旁边写:无念等于无相,无相等于无住,不可执着,那么,你就进入无念,无念等于无相,无相等于无所住,那么,修行人,同学们!如果在这两个钟头里面,你抓一句,你会用,噢!你用不完,你怎么用都用不完,我们就是抓不住重点,拼命地要听经,拼命地执着,拼命地放不下,困死自己。)】

  此引证无念为成佛之要(成佛之要,禅宗也是这样,无念为成佛之要)。不但菩萨修断。至无念为究竟。即诸众生。虽未离念。二六时中。苟能观察无念道理。则为向佛智矣。以是证知佛地无念。此举因验果说也(此举因来验这个果报。用这个无念有多好,我们一个修行人,内心里面想:你要唱,看你要唱多久,你真的无念吗?相是生灭的东西,你唱来我听看看,让你唱到十点,唱到十二点好不好,为什么现在卖房子都是这样子,都是请那些歌星、影星,就没有卖房子:我请慧律法师来演讲,没有的,没有这样子的。销售一空,所以说,当你用无念的修行,哇!你处处都是真,无念就是真心。见相:见一切相都是你的真心,当相即道,见处即真,你为什么怎么能够当相即道?就是无念,所以就没事,无念就是没事。某某人有没有事?没事。没事就是最好的。有事还是你自己有事,不是别人有事,对不对?是你自己放不下)。

  【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说: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而说知道初相者就是所谓的无念)】

  此重显无念。以释心有初相之疑。恐惑者(恐怕迷惑的众生)闻觉心初起(有一念的觉心初起)。将谓有初相可知。故释云(所以,解释说)。又心起者(心起怎么样?)。无有初相可知。问。既无初相。何故说言。知初相耶。释云。言知初相者。盖知最初动念。本来无念。如迷方人。迷东为西。今觉方时。知西即东(意思就是当体即空。为什么?方向是你强迫定出来的,注意!观念也是你的我、法二执定出来的,方向是我们迷惑定出来的,观念是我们的我、法二执定出来的,我们的观念,所以,我们定一切的观念在我执里面,或者是法的执着里面,所以,我们死在自己的念头里面,世界上自己才是自己的敌人,世界上自己才是最值得依靠,迷惑的时候,世界上最大的敌人还是自己,觉悟的时候,世界上最大的依靠还是你自己的清净心)。更无西相。而言知西相者。谓即东也(就了解西就是东)。此亦如是(此也是如此)。

  【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所以,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从无始劫以来,本来就是无始劫以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念念一相相续,不曾经离开这个念头)。故说无始无明。】

  是无念为觉之故。即显一切众生有念。不名为觉。以从本来三句。显不觉所以。众生从迷本心源。不觉心动而有其念(你从来没有觉悟到你的起心动念)。由是三细俄兴(俄就是突然,突然跑出来)六粗竞起念念相续。长眠(长时间的困在)生住异灭。四相之梦。未离无明之念。故不得名觉。然前对四相(就是生、住、异、灭)梦之差别(这个四相的差别)。故说渐觉(慢慢地说渐渐地觉悟)。今约无明眠之无异(现在就无明,困在无明里面。所以说,念没有什么差别,念头没有什么差别,比如说,你欠人家十亿,你还人家一千万,你还是没有什么还人家,还没有什么还?为什么?一千万差十亿差得太多了,意思就是虽然你有觉悟,但是等于没有觉悟一样,所以,还是困缚在无明里面)。故说不觉。末句。即结成不觉义。无始者(什么是无始?)。无有染法。始于无明(没有一切的染法,怎么样?始于无明,为什么?)。又无明依真。同无元始故也(无元始:没有一个开始,意思就是一念不觉,就是讲无始,是假设的名词,从什么时候无明,什么时候就是假设)。

  【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无念就是平等。若得无念,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因为没有念头,所以,没有生、住、异、灭)】

  此明究竟心源也。良以真源湛寂(我们真心是源自于清净的寂灭之性)。本无生灭。但因一念妄动。(动)遂有四相差别(因此,就成为生、住、异、灭的差别相)。若觉至心源。得无念者。则知生住异灭。四相平等。本来无念。故云以无念等故。二别辨差别四相竟。

  午三 结明不异本觉

  (结明:始觉是不离本觉的。不异就是不离。始觉是不能离开本觉的)

  【而实无有始觉之异(也没有所谓的始觉的改变差别)。以四相俱时而有(四相:生、住、异、灭,是同时而有的。加四个字:其体本空)。皆无自立(以四相意思就是说所谓的生、住、异、灭,那是同时而有的,然后,其体本空,皆无自立,中间要加“其体本空”。皆无自立就是不能单独存在,生相无明是对后面的住、异、灭来讲的,住、异、灭也是一样)。本来平等。同一觉故。】

  首句标。以既得无念之觉(你既然得到无念,无念就是空,空就是平等,就觉悟)。而觉四相本来无起。则无不觉(四相,没有所谓的生、住、异、灭的改变,对不对?所以,你的心永远如此,你就没有改变,没有改变,你就不可能起心动念,没有起心动念,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涅槃,所以,师父不是说:你不要把六道轮回画一圆圈,以为六道轮回就在那里转,不是的,你现在这一念就是六道轮回,你放不下就是轮回,分别、执着就是六道轮回,都是讲现前这一念,你这一念看不开,你临命终一定六道轮回不必谈了,所以,祈求临命终自在,求佛来接引我们,我们现在为什么不求自己要放得下,用清净心念佛。)。前云依不觉故。说有始觉。今既无不觉(现在既然没有不觉悟)。安(安就是何。何)有始觉之异(何有始觉的不同,对不对?事相本来不起,就没有所谓的不觉悟,前面说依不觉而说有始觉,现在连不觉都没有,哪里有始觉?我没有所谓的不觉悟,哪里有所谓的开始觉悟,我没有欠你钱,我为什么要还你钱,对不对?开始觉悟,觉悟什么?我现在就是本来面目,我就没有欠你债务,我为什么要还你债务,慢慢地还,所以,开始觉悟就慢慢地还)。下释成上义(底下是解释成上义,为什么成上义,构成以上的道理是什么)。以彼四相。一心所成(四相:生、住、异、灭,都是一个心在作主宰)。俱时而有(生、住、异、灭,其实都是同体,同时间而有的)。其体本空(你把它分析,生、住、异、灭,生也是空,住也空,异也空,灭也空)。皆无自立。以当体无生。寂灭平等。同一本觉。是故则无始觉之异(没有始觉的差别)。

  问。四相差别。云何俱时而有(这四相的差别,为什么同时而有?)。既其俱时(既然同时而有)。何故上文觉有前后(云何说“俱”,为什么说同时而有?既然同时而有,为什么讲有前后?)。答。唯一梦心。(生、住、异、灭这)四相流转。处梦之士。随其智力浅深。前后而觉。大觉之者(大觉就是佛。佛知道生、住、异、灭本来就是一心)。(所以)知(道这生、住、异、灭如)梦四相。虚妄颠倒。离净心外(实在是没有体可得)。实无自体可辨前后(没有所谓自体性可以分辨生、住、异、灭的前后,)。故云俱时。无有自立等。由是义故。四相唯是一心(还是你的心的问题)。不觉即同本觉(你不觉悟就是同于本觉,不觉即同本觉,怎么样?)。又何有始觉之异耶(虽然你不觉悟,就算你将来觉悟,你还是跟本觉一样,所以,有什么始觉之不同,为什么?因为,生、住、异、灭同一个心,为什么?也没有所谓的不觉悟,他本来就没有所谓的不觉悟,那么,没有本来的不觉悟就是本觉,本觉是对始觉讲的,本觉是对始觉、是对不觉讲的,因为有本觉,所以有不觉,因为有不觉,所以有讲始觉,对不对?就这样子,比如说,你负债很多,所以说,才有讲我欠钱,才有讲到我开始要还钱,如果,现在我都不欠人,就像佛一样清清净净的,哪里有开始欠债务,欠债务就是完全迷惑颠倒,开始还钱就是始觉,还到最后,我就不负债务了,十亿还完了,我就没有了,就是这个道理。我现在统统没有欠你,你怎么叫我还钱,我也没有不觉悟,你怎么叫我始觉,开始觉悟,对不对?这样听得懂吧!又何有始觉之异耶?所以说,始觉就是本觉)。一始觉竟。

  巳二 本觉(我们上面讲始觉,这次讲本觉,本觉分)二(个段落)

  午一 明随缘本觉(随缘本觉就是随着生灭法里面而存在一个本觉)

  二 明性净本觉(所谓性净就是本自具足,本自具足叫做性净本觉) 初中二(也就是第一段落随缘本觉分两个段落)

  未一 标列

  二 辨相

  未一 标列

  【复次本觉(这个本觉怎么样?)。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云何为二。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如果师父跟它加几个字就会更清楚,复次本觉,虽然随染分别,但能生两种清净之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那就更清楚了,意思就是说本觉它本来就是清净的。随染,这个染就是无明,我们这个本觉虽然随着这个无明的分别,但是,能够生两种相,生两种相,有时候不容易了解,如果你跟它加:清净之相,那就更清楚,生两种清净之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因为,本觉有智慧,有不思议的作用,所以,我们不要说这个本觉堕入了无明当中,就产生了业识,这观念是不对的,意思是说我们有一个清净的本觉,虽然,随这个无明,但是,它还是清净,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

  此承上始觉有功(有善知识、诸佛、菩萨的引导, 我们开始有了觉悟的功夫)。本觉乃显(我们本来的觉性,就会显现出来)。明本觉随染分别(本觉虽然随这个染污产生了分别,但是)。出缠还净(出缠还是清净的,缠就是烦恼,只要摆脱了那个烦恼,那才叫做清净的,如果,我们在文字里面特别地去体会它,我们会发现很多人的修行,是一种浪费生命的修行,像今天,有一个发生车祸的小姐来,她长得很好看,发生了车祸四次,撞得有点神经兮兮,她说去佛光山受过菩萨戒,然后,她一直说:我每天都在诵经,我也做早课,我也做晚课,然后,我也念佛,可是,我的病还不会好,我的烦恼还是存在。她们不了解,她们把诵经当作有功德,这是没有错,站在八识田中种下种子的角度来讲是对的,但是,没有力量,我们一直重复在告诉诸位,佛法是讲心法,如果,我们一个人的觉性不能开采出来,那你想想看,我们所产生的力量是非常微薄的,我们一般都是心外求佛,心外求佛,内心里面不想改变自己,除掉内心里面的烦恼,然后,一直念佛,祈求佛菩萨一直来帮助我们,一直来帮助我们,我们现在的人就是不想帮助自己,然后,求外力来帮助我们自己,然后,等着同情的力量,希望佛菩萨慈悲的力量,一直,然后,我们想要解脱生死,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就跟她讲:如果说念念经典,就可以有功德破除这个烦恼,那念一本就有效,我就给它印一万本,晚上跟经典睡在一起,这个很简单的,对不对?我这部《大乘起信论》拿到美国去,给美国America,那个老美去念,看不懂,要记住!所有的文字一定要会归到这个觉性,然后,从觉性里面去发挥那个般若的智慧,这才是真正一个修行人,哪里说是在文字里面诵经,有的人一天念《阿弥陀经》念几万遍,一万遍、二万遍或几遍,这个不是这样子,心才有念力,为什么说印经典它有功德?不是印经典不功德,是印经典以后,人家看了,引导人家去修行,使人家有具足正知正见,这种叫做有功德,而不是说印了经典叫做有功德,要不然,你印了经典以后,你拿到美国去,你看它有没有功德,美国人全部看不懂,那你功德何在?他不拿起来包槟榔就算不错了,因为美国没有槟榔可以包,我们一般都是用一处事相上的修行,以为我印了多少经典,就有多少功德,我今天诵了《弥陀经》几次就是多少功德,然后,怎么样?内心里面的贪、嗔、痴他不去除,这根本就与佛不相应的东西,为什么叫你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连那个心,意识心统统要放下的东西,你干嘛在文字里面、经典里面打转?所以,祖师大德不是告诉你吗?人家看经典看穿牛皮,我看经典是遮遮眼睛,你懂这句话意思吗?遮遮眼睛应付一下,法的东西,它一定要会归到觉,要彻底的在觉性里面,你们为什么一直来这里听经,听那么多,为什么不觉?因为,能所习气太重了,我在讲什么,他根本没有在听,辜负我老人家的一片好意,重复一直跟他纠正,众生凡夫他就是这样子,一次的熏习,两次的熏习,然后,提醒,再一次的警告你,噢!要回光返照,然后,一个礼拜以后,懒懒散散的。噢!师父今天讲了这句话产生了作用,与我共鸣,一个礼拜以后,又没有什么共鸣了,累死我老人家就是这样,祖师大德一闻就千悟,然后,就没事了,而我们就是麻烦善知识,拼命在这边一直讲,也不买什么东西给我吃。出缠还净,你要怎么样才能够出缠,同学们!你要怎么样能够出缠?你要冷静想想看!怎么样能够出缠?一定要放下这些烦恼,才是真正修行的人。一切山河大地,一切烦恼都是唯心所造的东西,放下就会见道的东西,你云何因缘一直放不下,出缠还净)。有二种相。而言生者。以前云阿梨耶生一切法。此即所生净法(因为,阿赖耶是染、净和合)。由本觉内熏之力(什么叫做内熏?就是回光返照,由本觉的回光返照的力量,发现本能内熏,因为,本觉不是外来的,它是由里面散发出来的光明,所以,叫做内熏之力,比如说,我们听到无常法,就放下得失的观念,噢!今天我失去什么,我知道这个得失的观念是错误的,这是烦恼的根本,我知道,这个就是内熏,慢慢开始产生智慧了,放下的功夫,这是内熏的力)。发起始觉之智。转染令净。成此二相。故云生也。然二相与彼本觉自体(二相就是智净相,不思议业相,这二相与彼本觉的自体性)。不相舍离(注意听!自体不是什么任何的东西,不是什么东西,你不要把这个清净心,性空的东西,然后,跟缘起把它分开来,同学们!缘起当下就是性空,而不是说我拿一个性空,然后,加一个缘起,把它像水跟牛奶冲在一起,不是这个意思,与所有的缘起法,本身就是事,自性本自空,也就是不离当下的东西,你不要像水跟牛奶一样泡在一起,就讲缘起跟性空,这个不是这样子,所以说,本体如果发挥了智慧,我们就叫他文殊师利菩萨的大智,我们自性发挥成大悲救度众生显现在外面,这叫做大悲观世音菩萨,我如果说自性清净心里面,发一个大愿要普度众生,就如同地藏王菩萨,对不对?我如果好好地精进,修普贤十大愿的十大愿王,这个叫做大行,无论你是大行、大愿、大悲、大智,或者是弥勒菩萨的大慈,都是同样的本体,在四无量的事相里面,他当体即空就是本性,只是显现的事相不一样,所以,我们讲那是大智,那是大悲,那是大愿,你总不能说观世音菩萨没有愿力,他大悲,他只有悲,他没有智慧,没有智慧怎么悲呢?没有愿力怎么发出慈悲心呢?不是这个意思,智慧的本身,就具足了悲、愿、行、慈,悲的本身就具足了智,一切的五大菩萨里面的,诸佛菩萨就是五大菩萨的体性,五大菩萨的事相,就是显现诸佛不同的悲、智、愿、力的东西,都是同一个体性的东西,所以,我们不了解本体,我们一直把本体当作是一种与我们不相干的一种名词,以为说本体是合在哪里,不是这样子的。这就落入一种自性见,以为自性是一种见,它是一种存在性,而这种存在性是一种隔阂,不是晕样子。所以说,明本觉还净,与彼本觉不相舍离,)。智净相者。明本觉还净出缠之相(如果你本觉摆脱了这些烦恼之相,你就清净了)。不思议业相者。明本觉还净业用之相(业用就是身、口、意能够起作用,所以说,智净相者,明本觉还净出缠之相,不思议业相者,明本觉还净业用之相,一个是出缠之相,出缠就是经过、透过了修行,也就是透过了修行。不思议业相是修行完成了佛道,然后,他就产生了清净的业用)。此之二相(就是智净相跟不思议业相)。若离染缘。则不得成(意思就是,如果你离开了这些染污的外缘,就怎么样?则不得成,也没有办法成就佛道,成就什么?成就这个清净之相)。故云随染也(随染,所以,我们如果要了解佛性,一直用逃避的,那是一种错误的,所以,禅宗里面讲的,有的人不喜欢看到自己的影子,拼命地逃、拼命地逃,可是,他不晓得影子,影子,随处可见自己的影子,他只要进入阴暗的地方,就见不到影子,我们也是,我们不了解自性当体即空的东西,我们拼命地一直在追求,希望把这个搬到美国去,搬到加拿大去,或者是搬到澳洲去,希望移民,然后,烦恼比较少一点,因为,台湾要点乱或怎样,他不晓得福德因缘的东西是随身具足的,除了在不得已之下,我们才做移民的工作,我们现在还活得好好的,动不动就要移民,就像今天报导的:台湾有五个大学生,到加拿大去留学,开了一辆车子撞到,发生车祸死了四个,死了四个,今天报导的,在台湾不死,跑到加拿大去死,都是留学生,人的出生,他本身就有定数的,业是如影随形,你们要好好的体会,所以,要在因地上下功夫,就是我一直修福,一直改变自己,一直为人群服务,我们不要内心里面一直想要逃避这个灾难,碰到,你逃不掉的,如果,你可以躲过灾难,那你比释迦牟尼佛还厉害,释迦牟尼佛都说:业如影随形,你都可以逃离这个业,那还得了,那就是根本没有因果的存在性,所以说,你如果要死,一定要死,在台湾没有死,跑到加拿大一定要死,你即使在加拿大没有死,你就逃到美国也要死,美国没有死,你逃到瑞士还是要死,那个时间要你死,你就一定要死,非死不行,没有办法,所以,吃得饱、穿得暖,佛号认真念,等死,不然,你要怎么办?你能怎么样?碰到了,一个都逃不过的,对不对?唉呀!我搭飞机,不晓得哪一架飞机,飞上去会空难,你怎么知道呢?对不对?有一个人,她就坐飞机,她本身有一种第六感,还有阴阳眼,她坐飞机的那一次,要上飞机的时候,她觉得:奇怪!好像跟了很多人上来,这次坐飞机好像跟了很多人上来,好像不怎么对劲,然后,她就带着她的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今天我坐这个飞机好像很奇怪,好像不太对劲。然后,旁边有一个大官,那个大官是很有福报之相,那个大官就上飞机了,然后,她说:这好像不好,结果,母女就不坐了,不坐了。上飞机以后,空难,结果,剩下那个大官没有死,整架飞机都死亡,在还没有发生空难以前,有阴阳眼的人一看,跟了很多鬼魂上去,她就知道这个要出事情了,所以,我们人的眼睛看,好像是机械的问题,对不对?或者是怎样的问题,在佛门里面讲,那是业力的问题,你一碰到这个因缘,你没有办法,躲都躲不过,所以,你坐飞机,你也不必看得很清楚,说:现在怎么样,飞机冒烟,我告诉你:飞机冒烟,不会死就是不会死,它还是安全降落,如果,要死的话,飞机不冒烟,你就死了,慢慢地体会。若离染缘,则不得成,所以就讲随染)。一标列竟。

  未二 辨相即为 二

  申一 先明智净相

  二 不思议业相 初中二

  酉一 直明净相

  二 迭拂疑情(迭就是再一次,拂就是除去,再一次除去你所怀疑的执着)

  酉一 直明净相

  【智净相者。谓依法力熏习(依潜力熏习,法力当然就是依照真如之法)。如实修行(如实:如实相法,如真如法去修行,也就是说透过真如的实理,然后,称实而修,这个叫做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在这里要注意!满足方便意思就是说所有因位,只有佛是果位,意思就是十地菩萨以前叫做满足方便,因位已即,因果的因,因的位置已经即,当然就是十地菩萨,十地的行终,修行的终点叫做满足方便,意思就是说所有的因都添满了,那么再来就是佛果了,那么当然是十地菩萨,就接近佛果,所以,满足方便是指十地菩萨:十地的行位,满足方便故)。破和合识相(破这个生灭、不生灭的和合)。灭相续心相(灭这个相续心相,我们的分别跟执着不曾经断,就算断了我执,阿罗汉法执还是没有断)。显现法身。智淳净故(这个淳跟单独的纯是一样的,或者是翻译成大,大智大净故,翻译成淳也对,翻译成大也可以)。】

  (第一句)首句牒。下释。先因后果。因中依法力熏习者(按照法的真如实理去熏习)。地前资粮加行位也(资粮位就是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就是资粮位,在十地前,地前:资粮位,资粮位就是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加行位:四加行)。依真如之法。内熏之力。及所流教法。外缘熏力(外面攀缘这个熏力)。发起信解熏修。成熟善根。如实修行者(这个外缘熏力,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佛在世的时候,佛的三业殊胜,他的身、口、意清净,无量的智慧,他要引导你,要叫你悟,很容易,善知识很容易。佛灭度以后,到唐朝来,一些祖师大德,这些都是菩萨示现的,还算有修有证,从宋朝以来,就非常的困难,根器陋劣,再来,就是外缘并不殊胜,没有佛,也没有一些高僧大德,这些高僧大德现前,我们也不懂得去亲近,所以,这个外缘的力量,对一个修行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宁与智者同哭,不与愚者同笑,我们宁愿跟大智慧的人同样的哭泣,不跟一个愚痴的人在那边同笑,何以故?大智慧的人在旁边,熏习力特别强,他两句话就会让你觉悟的,跟一个愚痴的人一生一世,听不进一句营养的话,你听了一生一世也没有一句营养的话,也帮不上什么忙,一点用处都没有,所以,这个外缘的熏力,虽然说,我们佛法本身是真如,是由内往外的,自我观照的,但是,如果碰到善知识的引导,就很容易发现我们内存的真如,很容易的,所以,善知识也中不可否认的)。登地以上。证真如实理。称实而修。至十地行终(就是十地的行位,这算是终点站)。金刚心中。因位已极(成佛的那一刹那叫做金刚心)。名满足方便(在这里讲金刚心,在楞严讲楞严大定,完成了楞严大定)。

  果中。有智断二果。由前方便。破和合识内。一分不觉之相。显其一分本觉之性。此根本无明尽故(其实是无明不能尽,此是说能够放下这个无明,连微细的都了解它本来就是空性的,方便讲,说无明尽,因为,在修行的角度有始觉,所以才谈到无明有所谓的尽,《心经》里面讲: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心无所合(心无所合就是纯清净智,心无所。本来是生灭即不生灭的和合,那么,现在是纯清净智)。即显法身本觉义(法身的本觉)。乃断果究竟也(断果:透过修行,站在修行的因果的角度叫做断,有修有断)。即于此时。灭染心之中。业相等(业相就是生相无明,最微细的无明叫做业相,也就是见相二分之根本,就是所谓的自体分)相续心相(灭掉染心中的业相等等,相续心相等等)。(中间加一个字:但。但不灭去,不灭掉什么?)不灭不生灭心体(不生灭是真心,真心是有体的,妄是无根的)。遂使始觉还源(让我们的始觉智还源)。即同本觉(恢复到跟本觉一样)。染缘既息。圆智淳净(所以,在《楞严经》里面讲,歇即是菩提,放下,你就恢复了原来的觉性,歇即是菩提,休息,歇,我们说歇一会儿,休息一会儿,我们不曾经让我们的念头休息一下,我们强烈的分别执着,不曾经回光返照让我们休息一天,我明天发愿要做佛一天,休息一天,我们人从来就是:唉!我明天要休息一天,这是这个色身休息,躺着,东分别、西分别,烦烦恼恼一直分别,然后,没有真正的休息,休息一天,第二天就:好一点没有?嗯!人是比较不会疲倦。心呢?还是会很烦恼。停不下来,没办法!停不下来,然后一直拜托别人给他快乐,然后,一直拜托别人,又从内心里面一直强而有力,一直痛苦着自己,然后就觉得:我不晓得为什么。有一个电视广告,人家来问我,那是为什么?他来问什么,有一个女孩子,荧幕出来,她就哭泣,这个女孩子就讲,她说:我以为跟他结婚以后,就是我幸福的依归,我的弄好就依靠他,然后,我不晓得他为什么要打我,我现在很痛苦,很痛苦,她以为跟他结婚以后,是一种幸福的开始,然后,这一幕就没有了,然后,换一个男孩子在那边,我明明已经讲过,我不打她,可是,我不晓得我为什么就打她,我很后悔,我很后悔打她,我也知道不应该打她,为什么我会打她,然后,这个女孩子这一幕又出来。我不晓得为什么,这个女孩子也不晓得为什么?;男孩子也不晓得为什么,她就问:师父!您知道为什么吗?知道,怎么不知道呢!女孩子依靠这个男孩子,她想要让他爱惜,男孩子他本来就很疼爱她,可是,不晓得为什么要打她,师父!你晓不晓得什么原因?很简单!就是无明,没有任何的原因,里面无明不断,没有幸福可谈,不可能!所以,夫妻结婚争吵是很正常的,两个都是无明的的众生,所以,生出的儿子也是无明,再可爱,他也是无明的东西,对不对?这是无明的东西,除非是诸佛菩萨来示现的,所以,在这个世间,没有一样不是无明的产物,所以,你要染缘既息,圆智淳净,我们圆满的智慧就淳清净)。成于应身(所谓的应身就是成就佛道以后,应化身普度众生;成于应身)始觉义。乃智果究竟也。

  又阿梨耶识。有觉不觉二义。生灭不生灭和合。今破和合识内。无明不觉之相。灭业识等。生灭相续心相。生灭既灭。则彼不生灭本觉法身。自然显现。智体出缠。而得淳净故(有了淳净;纯粹清净的智慧,他的胸量就如虚空一样,他可以容天、容地、容白、容黑、容善、容恶、容大、容小,他任何的相,他都可以容纳,所以,在凡夫位里面讲,还没有办法做到融和在一起的话,争吵是必然的过程,有人讲,我们因为不了解而结合,后来,我们因为了解而分开,不是这样子的,我们因为了解而结合,我们也可以因为不了解而结合,我们可以因为了解而分开,也可以因为不了解而分开,众生的无明是一直在变化的东西。师父!您能不能告诉我们,人生一个简洁有力、有效,马上用得到的一句话,还可以运用在任何的时间,虽然,我们没有成道,但是,可以让我们过得很快乐的,有!你要注意听!两种角度可以让你过得很快乐:第一个,你如果没有办法成佛,你就无限地宽恕,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别人都是敌对,你无限的退让,退让,什么都退、退……,我什么都退,这第一点;第二点,这最重要的,第一点还做不到,第一点一定会做不到,因为这需要相当大功夫的修养,第二点就比较容易了,我保持一个距离,永远不管你好的,坏的,我都尊重你,我都跟你保持一个距离,你要伤害我,我都保持一个距离。。同学们!你注意听!就像两个人起冲突的时候,没有修养的人:我去跟他理论,想尽办法要让对方知道,我的感受是什么,我现在的反应是什么,我去,去找他,谈、谈……,两个人鼻青脸肿的回来,这个就是世间人处理的方式,如果是我,我不会,你对我有误会,我们两个起冲突,好!我从现在起,我不讲,我也不解释,我就带着一个欢喜接受的心,我不伤害你,我跟你保持一个距离,你无奈我何,你要怎样?师父!他在背后骂你。只要我没有听到,都可以宽恕你,你来高雄骂,我跑到台北,你跑到台北来骂,我跑到高雄,反正我一直跟保持一个距离,我看你怎么办?你一直找我,要不然,我找警察来,你能怎么样?我告诉你:这个非常厉害。这一招我体会了四十一年,才体会出来,师父!您有没有绝招。有!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你无奈我何,我一直跟你保持一个距离,你没有我的办法,我也不生气,我也不讨回公道,也不解释,我就永远的秉持一个尊重你,这很厉害的,如果你能听师父这样子,两种,第一个就是无量的宽恕心,第二个,我永远跟你保持一个距离。唉呀!我告诉你,你去哪个公司行号,他讲你的坏话,你都不要对他解释,我照师父讲的,我保持一个距离,我知道你这种人很无聊,对不对?大不了我们发泄一下情绪,不要给他看到,跑远一点,纾解一下情绪,然后,不要给他看到,这可以解决一下烦恼,这就是凡夫位里面,如果你想要得到幸福,想要得到快乐,你想要得到舒服、畅快,心情不想不愉快,同学们!这个是功夫,如果当然你很有功夫,即境离境那就什么境界都没有关系,没有办法,你就听我的话,哇!这一招很好用的,但是凡夫大概都要听我的,除非你是禅师或者是诸佛菩萨明心见性的人,否则这一招很管用,你回去用用看,从现在开始,你今天有不愉快的事情,跟哪个人不愉快,我就保持一个距离。师父!师父!若是我先生呢?您怎么没讲我先生,我说:这个很简单!你说我先生在外面有外遇、喝酒、对不对?回来一讲,就打,像那天,北港有个信徒来,哇!讲起来,就哭起来了,打得鼻青脸肿,生两个女儿也打,一直打。师父!要怎么样能够不被男人打。我说:这很简单!第一个,你那张嘴巴,过失都在你那张嘴巴。师你!您很行!他如果说你,你都不要回应,第一点,第二、你当作他死了,我家没有这个人,他讲,你都不要回应,统统不要回答他,他叫你做什么,他一,你就一;他二,你就二,我念我的佛,我看我的经典,我做我的事业,他去外面搞女人,你也不要管他,他喝酒你也不要管他,我就问她:你能不能改变你先生。她说:没有办法!那你就赶快改变你自己,不然,你会继续肿,我不骗你,马上你就鼻青脸肿了,男人外面有女人,他一定不会听你的,就是这样子,我如果说今天,我说:我如果是你的立场,我很厉害,真的,两条路,要不然就离婚,对不对?她说要跟他离婚,那男的又不要。我说,然后又要怎么样,然后,又不要怎么样,这怎么可以,又要这样,又要那样,这样就是要打,然后又要那样,那样就是……,这样不合理,这男的很糟糕,又这样,又要那样,这怎么可以同时存在,这样很不好,很不好,你嫁到你又没有办法,所以,我跟你讲:有时候听听师父的话,两句话就会解脱,你就把他当作是死人,真的,你就把他当作是死人,这个家不存在有这样的男人,他讲:你怎么样。对!就是这样子,他去酒家喝酒,你也不要打电话过去,他以为你在查什么东西,他会生气的,统统没这回事情,你忍耐一下,已经生两个了嘛!对不对?何况他有时候还会那样,也是对你不错,所以,反正有这样,有那样,没有关系,你就那张嘴巴,就是不要那么烧(意指强烈),不要反应那么强烈就好,差不多了,所以,我说你不懂众生哲学,很糟糕!)。一直明净相竟。

  酉二 迭拂疑情

  【此义云何。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你看,这个《大乘起信论》实在讲得太棒了,你所有起心动念都是无明,心识就是分别跟执着,你所有的起心动念都是无明)。无明之相(你无明所现出来的一切的心相或者是现象)。(当下)不离觉性(换句话说你想要觉悟,不能离开这个无明,所现出来的假相,迷惑的现象)。非可坏。非不可坏(非可坏就是因为它跟觉性不相舍离,非不可坏就是说因为他有一天成佛,他可以把它除掉,所以是非不可坏,不能说它可以坏,也不可以说它不可坏,何以故?你如果说可以坏的话,那是指无明可以坏,本觉不可坏,所以说,非可坏,非不可坏,一个是可以坏,一个是不可以坏,也不能说可坏,也不可以说不可以坏)。】()

  此征释疑情。疑有二。一疑真同妄(怀疑这个真心同样跟妄心一样)。恐闻说动彼净心(恐怕听到,然后动到清净心)。成于起灭(成就是变成,变成了有生灭的心,听到以后,把这个清净心动到了,清净心动念就变成妄心,成于起灭,起灭就是生灭)。今既相续心灭。净心应灭(以为这个清净心也就灭掉了,他以为这个相续心灭了,我们连这个清净心的本体都被灭掉了,这个是断见,妄心是无根,交心不会灭,清净的智慧心不会灭的)。故释云(所以就是那么样解释)。以一切业识等。心识之相。皆是无明不觉(你只要起心动念,都是无明不觉,师父!我不起心动念那怎么办,功夫不够的时候,就多多回光返照,返照到能所一如,无法不如,无一切法不如,简单讲要进入真如的状态,很容易!你只要以无相修行,无念修行,无所住去修行,很容易就会进入真空状态,真如,见一切相不可取、不可舍,取不得也舍不得,当体即空的东西,修行人一定要在无相下手,这是成就佛道的根本,你在有相执着,有相就是心识,用心识修行是永远不能成就佛道,也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要以无相修行,所以,心识之相皆是无明不觉)。熏习而有(熏习就是外境,无始劫来虽然是心所产生的,但是不了解这个境是假的,所以,自心取延迟,就是所谓的熏习,由自性清净心变出境界,境界然后再熏习我们不清净的心,然后层层的阻碍)。今灭生灭之相(生灭之相就是无常,所有相皆是无常,本来就是不可得)。非灭不生灭之性(不是要灭掉这个不生灭的本性,因为真心是有体性的,真心不可灭,灭掉真心,你怎么有智慧去度众生?)。毕竟真不同妄(真心不同于妄心)。二疑真妄异体(第二,疑这个真妄是不同的体性)。恐闻识相皆是无明(识就是心,相就是外在,恐怕听到心跟外相都是无明所显现的)。故说得灭(以为可以灭掉)。转计别有体性(以为另外有一个体性)。离于真如(有另外的体性,他不晓得当下就是真如,无明实相就是真如,无明实性就是佛性)。故释云。无明不觉之相。原依真(心)起(因为,赶忙一念不觉)。不离随染本觉之性(也不能离开随污染的本觉的性)。岂有各体(不能讲有各各的体性)。无明之相(就是无明所现之相)。与本觉之性。非一非异(如果你能容一切无明的相,容一切的相,所现出来的相,当作就是你的本性,你就是一个大彻悟的人,会无量的相为一性,也就是无量的现象界,本身就是慈、悲、喜、舍的本性所显现出来的假相,也就是说当你在所有的现象界,体悟到慈、悲、喜、舍这四个字,你就完成了佛道,任何一个时空,乃至于仇人,乃至于仇得要你死的人,你都用一颗慈、悲、喜、舍的心,一直跟他相处,同学们!这些现象都对你没有作用。会相归性,这句话是所有十方三世一切佛修行的根本,会一切相,归一切性,因为,这都是我们自性里面显现出来的,本来无一法可得,所以,无明所显现出来的相,与本觉之性,非一非异,也不能说一,也不能说异,也不能说是同一个,也不能说是不同)。非异故非可坏(因为,不能讲不同,所以,不能坏。非可坏:不能说可以坏掉,因为是同一个东西,非异就是同)。非一故(非一故就是异,也不能讲同一个,当然可以除掉,有肮脏的、有清净的,当然要除掉肮脏的)非不可坏(不能说不可除掉,这个“坏”就是除去的意思,非不可坏,不可以说不能除去无明,坏就是破除无明叫做坏)。若约非异非可坏义(如果就非异非可坏这个道理来说,意思就是说非异就是同,非可坏:不可以破坏)。说无明即明(因为不可以破坏,无明当下就是明)。故《涅槃经》云(所以《涅槃经》里面讲)。明与无明。其性不二。不二之性。即是实性(《涅槃经》讲得太好了,就是太厚了一点,太大部了,噢!很大部,总看不完,比《法华经》更大)。若就非一非不可坏义(如果就非一非不可坏义)。说无明灭。觉性不坏(非一就是异,如果讲它不是同一个,不能破除,不能说不可以破除,意思就是可以除掉,说无明灭,我们方便说无明灭掉,但是,觉性不坏)。今文依非一义(依据这个非一,生灭跟不生灭这个角度来讲就是非一,也就是说生灭跟不生灭,是非一的角度,这个道理来说)。说相续心相灭(说相续心相灭,相续心这个相连续的幻觉,连续的见、相二分的分别执着灭掉)。真(心)不同(于)妄(因为有改变,真心不同于妄心)。依非异义(如果按照非异的道理来说,非异就是同,不能说不同,那当然就是同)。(意思就是)说相不离性。真妄一体。如是则二疑涣然冰释矣(如是这两种怀疑涣然冰释,这个涣然就是消散的意思,释就是消融,这个是出自《老子》,《老子》第十五章里面说:涣兮若冰之将释。就象冰块消融似地消散了,形容解除了疑团或者是误会,叫做涣然冰释矣)。

  【如大海水(大海水就是真心)。因风波动(风就是无明。波动就是业识显现,见、相二分不相舍离,见、相二分不离自体分,所以说,如大海水,海水就像我们的真心,因风动,风如同无明,波动如同业识,开始转变成有能取的见分、所取的相分)。水相风相。不相舍离(所有业识的变化,以及无明,都不相舍离,所有的业识都是无明,所有的无明都是业识,也可以说所有的无明业识,不离真心,所有的真心就幻化成无明跟业识,就是这样子。所以说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水是本来不动的)。若风止灭(如果,这个无明停止了)。动相则灭(怎么样?水相就没有了)。湿性不坏故(这个真心也不会变坏,湿性就是如水之湿性,水本来就是有湿性,水是湿性的,对不对?水有湿性,水的湿性本来就不坏,意思就是真心就是不变,我们怎么样可以除掉这个无相,同学们!无明不是因为境界,是因为你心起执着,一直追求、一直追求……,你一直追求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得到真心,我们从小的教育,就是这种教育,全世界的教育,都不是觉性的教育,只有佛法是觉性的教育,我们从以前,小时候,他就是一直教导你,教导你执着,因为,所有的文字相、语言相,它就这样子,包括老师教导我们,这个我相都不能去除,所以我们从小学到的教育,都是一种无明相,虽然是一种教育,使我们更成为人格,但是,还是不离无明,如果我们可以借用文字以及过去的音声的作用,我们可以回光返照,虽然是文字无明的教育,但也算是一种觉性的教育,如果,我们今天不读书的话,那么,这些经典完全看不懂,那就很麻烦,会很麻烦。所以,我们从小,小学生他没有叫你要觉悟,没有!从小就是立在一个我相里面,长大你要做什么,你要做什么。我们以前的老师从来没有讲过,我们的身体是假的,所有的追求都是痛苦,你要放下,没有这样讲过,你要有志气,所以,我们老师都会出一个题目,老师都会出题目:我的愿望。就是你的愿望要做什么?如果,你要了解他家庭,你就立一个题目:我的爸爸。他就把他爸爸娶几个全部讲出来,所以,老师如果要了解他的家庭,很简单!常常命:我的妈妈。我的妈妈常常打麻将,我的妈妈怎么样。小孩子他单纯,他什么都写出来,是不是?我的爸爸、我的妈妈,然后,再写一个:我的家庭。他什么都告诉你了。所以,做老师要常常命这个题目,是不是?你就知道他的家庭是多么的畸形)。】

  此立喻(这个是立比喻)。初二句喻真随妄转。水不自动(水本不动,真心是不动)。因风波动(因为无明的风波动)。海水喻真心。风喻无明。波喻业识等。次二句喻真妄相依。水不自起波相(水本身不会动的)。因风而起(因为风吹才会动)。故水不离于风相(离开水相,哪里有水相可得?风不吹的话,哪里有波浪?所以,水相就是起波浪的意思)。风不自现动相(风一吹的话,你知道风是什么相?来!试说看!风是什么相?来!试说看!说不上来,当然,你要看看海水,海水浪滔滔,海浪滔滔,风一吹来,噢!原来有风,要不然风吹你的脸,你说风是什么相?是什么色?是长的、是短的?风当然没有相,对不对?只感觉一股凉意,所以说,风不自现动相)。依水而现。故风不离于水相。是谓不相舍离。第五句喻真性不变。显非自性动(本性从来就不动,是仁者心动)。但(是)随他动也。末三句(比)喻妄(心)灭真(心)存(在)。动相喻妄。湿性喻真(湿性就是水的湿性还是存在,风浪吹得两大,这个湿性还是不会坏)。由水非自性有动。但随风而现动相。若风止灭(如果无明停止了)。水之动相随灭。湿性不坏也(师父一直告诉诸位!不要强迫自己去烦恼别人的事情,不要强迫自己去执着,要全盘的身心……,外在的世界通身放下,一念觉观即得本心,就恢复到本来的面目,说难,很难,不肯的人很难,说简单,很简单,一念之间就会恢复到你的真如自性)。

  【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心跟无明俱无形相,无形无相,是不是?)。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真心不是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智性不坏故(相续就是轮回,轮回,生灭轮回的意思,你生灭就停止了,若无明灭意思就是说,你那一颗放不下的执着如果放得下,那么这个生灭的执着放得下,这个相续的连锁,连续的执着放得下,那么,你的生死就停止了,所以,我们一直想要拼命地了脱生死,我要了脱生死,我要了脱生死,他却不了解要息心,歇即是菩提,他竟然不晓得要息灭贪、嗔、痴,他每天都在呼口号,说:我要了生死、我要了生死,每天都在呼口号,但是,他不晓得了生死就在当下这一念,放下贪、嗔、痴,就没有生死,因为这贪、嗔、痴是使我们分别执着的根源,使我们相续执取的地方,所以,放下贪、嗔、痴的心相本来就无一切相可得。诸位!你冷静想想看!当我们吃下去的时候,我们每天都在变化出来,排出来的尿、粪便都是不清净的东西,你今天你所有的享受,比如说你躺一个比较好的床铺,当你死的时候,人家那个床铺不会让你躺的,会把你拖到客厅来,顶多让一个客厅,客厅要让你放还不错,有的一下子送到火葬场去,送进冰库里面,同学们!我们内心里面冷静地想想看!这个世间说来很恐怖的,如果,我们内心里面有一种喜悦感,喜悦感,强烈地求生极乐世界,当你这一念一躺下去的时候,我才不稀罕那个弹簧床,我要到极乐世界去,站在莲花上,所以,我告诉诸位!真正人家古来高僧大德,在求生极乐世界的时候,他宁可牺牲他的生命,他都不会动到一个退失往生极乐世界的念头,很简单!你临命终的时候,念佛也要死,你不念佛,你还是要死,有的人说:噢!我不晓得极乐世界存在不存在,我要不要相信有一个极乐世界。同学们!你今天你不相信有极乐世界,你能了生死吗?你不相信,你能如何?建好,从以前到现在,那么多人,你去看看《净土圣贤录》,几百、千千万万人要往生的时候,天乐鸣空,莲花现前,那个都是假的?你开玩笑!你认为那是假的,那印光大师那怎么讲呢?烧出几千颗舍利子,他还没有往生以前,他一个礼拜前,就叫他们赶快选住持了,八十岁的时候,是不是?他在11月5日要往生的时候,11月5日要往生,那时候我快要诞生了。所以说,我们要了解,人家古来高僧大德求生极乐世界,哪里是我们现在的修行人,一直在那边念、念……,自己又没有把握,然后,念、念……,又在分别执着,连生命都放下,我告诉你,我们修行,今天不会成就,就是没有志气,我是一个没有志气的人,没志气,提不起正念)。】

  此法合。净心合海喻。因无明风动者。净心觉海。本自澄淳湛寂(澄渟就是水停止不动的样子叫做澄渟(chéng tíng)。湛寂,湛就是光明、寂静)。但随无明缘。生诸识浪(产生种种的识浪,意思就是强烈的分别如同浪涛一样无法停止,我们强迫自己分别,强迫自己贪、嗔、痴,强迫自己追求,所以,内心里面无限的缺陷、无限的贫乏,由一个人追求外境,就可以体会到我们人生活着有多么的缺乏、多么的无奈、多么的空虚、多么的不知足,这都是哪里?这都是一种错误,因为,你有识,分别的意识形态)。合因风波动喻(因为风而波动来比喻)。心与无明三句(哪三句?“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这三句)。合风水相依喻(风跟水是互相依靠的)。俱无形相者(为什么俱无形相?)。(因为)净心随缘。全成识浪。故无心相(你若问:师父!那真心是什么?我就告诉他:真心不是什么。师父!智慧是什么?我现在讲话就是智慧。听不懂!师父!本性跟智慧有什么关系?明心见性这怎么样?我说:本性是站在体上来讲,心是站在智慧来讲,依体而起这个智慧的作用,心跟性其实是同一体,明心见性,明了我们本来的智慧,恢复到本来的体性叫做明心见性,两个在体来讲是性,在作用来讲它是心,依体起用,摄用归体,同一类的东西,所以,它本来就没有心相,真心就是无相,无相怎么样?又可以显现在一切相里面,一切相不离真心,真心不离一切相,但是,一切相又不是真心,因为,那都是无明,心相是什么?心相不是什么,心相:行、住、坐、卧叫做妙有,沉默就是涅槃)。然彼识浪(就是无明)。(但是,那个无明)无非净心(就是当下无非就是净心,无非净心就是当下无非就是清净心,然彼识浪,但是,那个无明当下无非就是净心)。故无无明相(第一个“无”是无所谓的意思,无所谓的无明之相,因为无明,无明的相也没有,是因为你错觉,你的分别,所以,你讲你有无明,如果,你离分别、离执着,当下贪、嗔、痴没有,那根本就没有这个东西)。合水因风动。全成于波(全部就变成了波浪之相)。故无水相(所以没有水相。因为水相:水静止的时候是无相,无水相意思就是水静止的时候是无相,海水静止的时候就画一个水平线,都是平平的,没有任何的相,所以说,无水相)。风动之波。本来是水(风动这个波浪,本来就是水)。故无风相(没有所谓的风相)。心非动者(你的心不动,保持一个如如不动的心)。合水非动性(水本来就不是动性,水本来就不动性)。无明灭者。是根本无明灭。合风灭也(风灭就是根本无明灭,意思就是说人的分别、执着、烦恼放下,那就没有这个东西,你今天追求外境,你追求什么?你每天都在问自己,你就发现你很愚痴,所有的追求都是妄想)。相续灭者。业识等灭(业识、转识、现识灭掉)。合动相灭(所有的动态就全部停止,当你全部放下的时候,你所有的追求,见相二分、八识,印在你八识田中里面的,见分跟相分都不起作用,净心:真心就显现出来)。智性不坏者(什么叫做智性不坏?)。随染本觉。神解之性(“神”就是不可思议,“解”就是妙悟,这个不可思议的妙悟之性)。本非动性(随染本觉:随这个染污的本觉,有具足不可思议的妙悟之性,本非动性)。故不坏(永远不坏)。合湿性不坏也。一先明智净相竟。

  申二 不思议业相

  【不思议业相者。以依智净(依照我们修行,然后产生了智慧的清净)。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简单讲就是不思议业相,简单讲就是诸佛菩萨三业加被众生的外缘,简单讲就是诸佛菩萨他身、口、意加被众生,加持众生,作为众生的外缘,相应嘛!)。】

  此明本觉不思议业用。以本觉在缠(被束缚着)。众生依惑造业。乃云业力不思议(业力不可思议。诸佛菩萨有不可思议,但是,众生有时候愚痴也不可思议,有时候众生做的事情,你也会觉得:他为什么会做这种事情,你也会觉得他很不可思议,佛菩萨的智慧不可思议,众生的愚痴也是不可思议,笨到这种程度,(法师摇头)怎么会做这种事情,笨到这种程度,你也会觉得他无明很不可思议,所以,这个业力不可思议)。今出缠还净(离开了束缚的缠,恢复到清净)。圣人称体起用(圣人依体起用)。是谓妙用不思议。故能作胜妙境界。如观世音菩萨。寂灭现前。获二殊胜(哪两种殊胜?)。上同诸佛慈力。下同众生悲仰(悲仰就是渴望,仰就是渴望,这个都在《楞严经》里面,如果,你获得两种殊胜,你就会跟诸佛菩萨一样的慈悲力,体同众生的悲仰,众生需要你慈悲,渴望你慈悲,是不是?这两种力量)。能现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以上是出自《楞严经》,在《楞严经》会讲到,耳根圆通的时候)。本觉出缠还净惑穷智满(惑就是无明。穷就是停止了。无明停止了,智慧就圆满。简单讲:你的烦恼放下多少,你的智慧就显现多少,愈有智慧的人,烦恼就愈少,如果,我告诉你,说:我的生死已了,我所作已办,你一定会怀疑,一定会批判,这有问题,但是,如果我说:有般若智慧的人,要了生死就很容易。那你就很同意这句话,对不对?你就会很同意我这句话,所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具足本来的智慧,可以随时运用,但是,我们竟然不会用,说我们穷,其实是富有的人,说我们富有,但很可惜不会用,所以说,惑穷智就满)。同佛作用。故云以依智净相也。无量功德之相者。横显业用(横就是遍十方。遍十方的三业来加被众生,所以,佛不曾经离开我们,如果,你能诚心诚意的念佛,佛从来就没有离开我们,因为,佛证得法身,法身是尽虚空遍法身,你念佛,这个电波一拍,它当下就是,如果,你这一颗清净心念佛,佛当然就相应了,要不然,以前的人念佛,念到怎么会见到极乐世界?初祖慧远大师,怎么三睹圣相,东晋的慧远大师,念佛念到三次见到阿弥陀佛,三睹:三次睹这个圣相,他都不讲,我们现在稍微闻到一点香味就不得了了,到处告诉人家:唉呀!我念佛的时候,那天我没有点香,就很香了,我家里怎么样很香了,喂!你有这样吗?没有!那你要认真一点,再精进,马上就变成执着了)。差别不一。常无断绝者。竖显业用(竖就是通三世,通过去、现在、未来)。深穷来际。随众生根下。并显业用横竖应机(横是指空间,竖是指时间。简单讲,横就是十方,竖就是三际。十方三际随着一切时空,应一切众生的根器)。任用自在。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应以何法得度。即说何法。随机示现。令得利益。一明随缘本觉竟。

  午二 明性净本觉 二(性净本觉)亦可是体用合明(亦可体跟用一起解释)

  未一 总标

  二 别释

  未一 总标

  【复次觉体相者(我们觉悟的本体之相,我们一向都是以清净为主,怎么样?哪些相?怎么样?)。有四种大义(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就像虚空,就像清净的镜子,那如果说我们放开胸量,我们处处宽恕原谅众生,心如虚空,那不是就与道相应了吗?与虚空等,犹如净镜)。】

  本觉有随染性净之别(本觉有随染性净之别就是说:本觉有随染本觉,有性净本觉,有的人看到这里,虽然四个字,他不晓得是在念什么,他不晓得意思,随染性净之别,字加进去就更清楚)。前(面)智净相。由始觉所显(因为是修行显出智慧的清净)。属修生(因为修行而产生)。下四种义。乃本觉原具(原具就是不假修行,本来具足)。属本有。体相者。以四种中。初二(是)体。后二(是假)相(意思就是说初二是讲体性的空性,后面两个是讲空性里面发挥出来的相,它的相。相就是说修行,或者是作为外缘的力量,众生外缘的力量)。又初二就因性隐时说(因性隐时就是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来说)。后二就果地显时说(后二是成就果地以后显出来来说的)。又初二有性净义。后二有离垢义。故举虚空宽廓绝相。净镜圆明离垢。喻此觉体(比喻这个觉体。所以,这四个用一种比喻来显出觉悟的体性,我们觉悟的体性从四个角度来讲)。一总标竟。

  未二 别释(有)四(个角度。觉体相“如实空镜”,也可以显示本觉的觉体相;“因熏习镜”,也可以说明本觉的觉体相;“法出离镜”,也可以显示本觉的自体相;“缘熏习镜”,也可以显示本觉的自体相。注意!那个是镜子的镜,不是清净的净,镜有随缘不变的意思,本来具足的意思,这个镜子它本来就是清净的就会反射,你随一切因缘,镜子当然不会跑进相,不会染一切相,不可能的,所以“一如实空镜”。)

  甲一 如实空镜(这个是站在体性里面讲,不立一切法)

  二 因熏习镜(这是站在本体的角度,因地来说它都是清净的)

  三 法出离镜(藉着真如的法,可以出离一切的污垢,出离垢秽,法出离一切真如,称真理而修行,可以出离一切的染污、一切的烦恼,最后一个都加一个镜,就像镜子一样,有离垢的意思)

  四 缘熏习镜(这个“缘”就是外缘,意思就是作为众生修行外力,所谓示现就是缘,诸佛菩萨缘着众生,就是诸佛菩萨示现在众生的前面,缘熏习僮,熏习就是熏力,因为熏习的力量,能够遍缘一切众生的心中,简单讲就是缘可以作为众生的缘,就是本觉出缠,本觉已经离开了烦恼,他就可以显现出他的三业的业用,就可以做为众生的外缘,去帮助他修行,帮助他觉悟叫做缘熏习镜)

  甲一 如实空镜

  【云何为四。一者如实空镜。远离(本无)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在“远离”旁边写个:本无。如果,你这样念就更清楚了,如实空镜,什么叫做如实空镜?本无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没有一切法可以现;非觉照义:不是站在般若的智慧,觉照的角度来讲,站在真正空无相的本体来讲,寂静法来讲,就像天台宗里面讲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是站在寂的角度来讲)】

  首句总征。初明本觉自性。由来清净。称真如实体。空无妄染。非先有后无。故云如实空也(本来一切法空)。远离一切心境界相者。无一切能分别心。及所分别境。妄心妄境。而云远离者。非不与之合为远离。乃本无故(不是说我不跟你和合叫做远离,不是这样子,而是本来就没有,如果你这个本无两个字好好地体会,也可以开悟。你见到一切相:本无,你见到一切的妄想,妄想本空也是无,把这些贪、嗔、痴当下息下来,你的智慧就一直显现出来。“本无”:本来就没有这些贪、嗔、痴,是你的错觉)。为远离耳。如前云。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但妄染之法。情有理无(在众生的角度来讲,它是有的,情有就是在有执着的众生的角度来讲,它是有的,在这个世间,你跟人家讲没有话,人家不相信,实实在在就是有这个世间,情有理无,站在真理的角度来讲,根本就是无,根本就是幻化出来的)。相不可得(既然相不可得,哪里有什么真实性的东西)。譬如兔角。故不可现(不可以现。兔角:本来句子没有角,本来就不可现)。非觉照义者(非觉照义就是不是站在智慧作用的角度,觉照就是智慧的作用叫做觉照,探照灯照射着你,它不是站在这个角度)。以本觉之于妄法。非由观智觉照故无。妄体本无故(这个就是真的大彻大悟。本觉的妄法,本觉有根,本觉里面的妄法,并不是说我观照才空,它本来就没有,本来无一物的东西)。亦如镜望兔角(就象这个镜,你望这个镜,镜望就是你望这个镜,只有影子,就像兔的角,兔子本身没有角。我们以前看是没有角,你们现在这一代,我不晓得,你看会不会有角,我不晓得。我们以前那一代的,老一辈的看,兔子是没有角,现在不晓得有没有角。美国现在风行一种职业,也就是养兔子,非常赚钱,美国现在报:养兔子很赚钱,我们现在这个麦当劳或者是肯德基,都是卖鸡肉,结果,在美国现在是专吃兔肉,他们养这个兔子,怎么杀你晓不晓得,噢!你看杀兔子你会昏倒,吓死!他拿兔子,兔子是活活的,都是活的,一来,先把头砍断,头砍断以后,四只脚还会动,就开始剥皮,剥下来,剥皮、剥皮……,结果,那个刀子,哪个人,哇!好厉害!(法师学他人杀兔子的动作)那种功夫,兔子的肉,现在美国是很流行的,所以,你想想看!这个龙卷风袭卷什么整个州,龙卷风,从科罗拉多州袭卷过来,或者从什么加州袭卷,什么大地震,你想想看!这个世界怎么会没有灾难呢?杀业那么重,怎么会没有灾难,怎么可能没有灾难,不可能!所以,我们这个世界,圣贤都隐密起来,都没有圣贤来降世,他知道度不了,度不了众生,他不示现,剩下我们这些无明的众生互相勉励,也没有办法,没办法!圣人都跑掉了,剩下我们这些凡夫,只有互相勉励了,对不对?真的!这世间是多灾多难的)。

  问。若是何故下因熏习中。悉现一切世间法耶(因熏习中示现一切,怎么样?悉现一切世间法)。答。彼约依他似法(似有但是实在是无。似法:其实是没有)。是此真心随熏所现。此约遍计所执实法(当体即空,遍计所执的实法来说,那么,就是当体即空)。故无可现。以似法如影。实法如形(形像的了。就像如形)。真心如镜。由不现形(所谓不现形就是站在彻底空的角度来讨论它)。故云如实空镜。以能现影。故云因熏习镜(因熏习镜)。

  申二 因熏习镜

  【二者因熏习镜(为什么讲因熏习镜?因为万法以心为因,万法用这个心当作因,所以,四种描述这个体性里面,也描述万法以心为因)。谓如实不空(什么叫做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都在里面显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所以禅宗讲见处即真,一切法用真心去看,如如不动的心性去看,那都是真实性的东西)。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一切的烦恼所不能动摇,所以,如如不动)。智体不动(有智慧的人就可以保持这个不生不灭的自性清净不动,不动念就没有生灭,生死就了,也没有佛可成。为什么讲成佛?因为没有起心动念叫做成佛,没有生灭就成佛了,对不对?自体不动就是成佛了,其实也无佛可成,为什么?自体无相当然无佛可成,也无众生可度)。具足无漏(的本性功德,具足无漏本性的功德)熏众生故(熏习这个众生)。】

  (这个)因(熏习性的因)有二义。一能作现法因。二能作内熏因。亦可初是因义。又下熏习义。故云因熏习也(又可以作因,又可以解释作熏习,所以,因熏习就是两个角度加起来,一切法的因,怎么样?修行真如的熏习的因,所以,是两个角度,注意!这个熏习不是染污的熏习,是清净心所显现出来的真如的熏习力量,转染成净的力量,显出本性的智慧,这个熏习是由清净心去熏习染污的,转染污为清净,你不要把熏习都当作是一种染污的熏习,我们一般把这个习气都讲:熏习、熏习,这个熏习讲久了,变成以为是染污无明的熏习,不是这个道理,你不要搞错)。如实不空者(也就是我们如实的,真实的因地去修行,修行到最后就不空,怎么样?显现无量的业用当然不空)。以有自体(你看!以有自体性)。及性功德故(本性就有具足功德,所以,这个因熏习,那是讲清净的,转变这个染污,突破这个染污)。如大圆镜智。能现一切也(你看!都是讲清净的一面)。世间。指情器正觉三世间(情、器、正觉,情世间、器世间、正觉世间,情世间就是众生,器世间就是山河大地,我们所依止的依报,正觉世间就是佛,三种世间)。十界染净依正因果。皆在心中。分明显现。《楞严》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因为有这个心,所以,我们成就一切的体性,都是因为这个心所显现出来的)。离此心外。无别自体。以体即真如。真如本无内外。故不从内出。亦不从外入。缘起之法。显现不无。故不失。所现全体。一一皆真。故不坏(缘起之法:因缘生因缘灭的法,显现出来你不能说没有,不无:你不能说没有,所以说不失,也是心显现出来的,所现的全体,一一皆真,所显现出来的全体,都是真心的,所以,师父一直说,一切山河大地,包括我们的身、心,都是真心所现的,就是这个道理,都是我们真心所显现的,你只要歇:放下,不要强迫自己去烦恼、去执着,统统没事,一切都是真实的,清清净净的,智慧就显现出来,没有恩怨,没有嫉妒,没有恨,不留任何的痕迹,不留任何的能取舍,没有得失,好好地去体会空的道理)。如镜中影。无有出入(就像镜中的影像,镜中里面的影像,你怎么显现它都没有出入,没有进去,也没有出来,我们今天也是一样,其实,我们所有生灭的东西,也没有所谓的出入,对真心都没有增加没有减少,你今天吃下去或者拉出来怎么样,这是生灭法的存在,也是当体即空,真心所显现出来的东西,你只要无著,它就是不坏,所以,就不会被受影响,无有出入)。缘至即现。非刃能伤也(不是刀子可以伤)。常住一心者。会相归性。离诸生灭(这个对修行就是这个:常住一心,常住就是无所住,无所住就是常住,住于无住叫做常住,若有所住即成非住,南无常住十方佛,意思就是一切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都无所住、空无自性、不着一法,所以,常住一心者,怎么样?会相归性,为什么要会相归性?如果,你的相是千差万别,有恨、有嫉妒、有爱、有执着,相是会让你迷惑的,如果,你了解这个迷惑的外相,怎么样?归性,归空,空性,那就离诸生灭了,你说修行很难也很难,你说修行很简单也很简单,简单得不得了,就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所以,禅师很懒惰,大彻大悟的人也很懒惰,他若看众生问不停。唉!好了!不要问了,不要问了,对不对?为什么不问?话不投机,所以,我如果看很多的众生,他来的时候,问的问题问不完,我就告诉他:好了,好了!不要再问了,因为我会觉得很累。为什么?我都告诉他一句话:我用佛法去跟你解释,你所有的佛法都是疑问,我用佛法跟你解释,所有的解释也存在佛法的问题,所以,不要解释,不要解释。师父!我痛苦!我痛苦!我说:怎样?胸口闷闷,师父!您帮我摸看看!啊!胸口闷闷,哇!我又不是医生,对不起!我不是医生。邱医师,哇!所以,我很感激邱医师,为什么?那个精神病、那个绝症、那个癌症,反正那个着魔的我没有办法,推给邱医师,为了省时间,你去吃邱医师的药,吃吃看,看会不会好。师父!吃不会好。不会好,也没有办法,我也不会,我没有办法,对不对?每天三点半就是我最恐惧的时间,为什么?一下来一大堆,像今天,哇!一下来,台北来的、花莲来的、台中来的、高雄来的,有的人看到慧律法师(法师学别人笑的样子,发出“嘿……”的笑声)。我说:有什么事?没有!没事!我只有想看您而已。没事。所以,有人得罪我,我就叫他做大法师,现在我开始要贴布告栏布告,公告:兹因慧律法师年迈老化,体弱多病,从今以后不予回答、不给加持,所有加持都无效,公告盖印章。真的,我一定会这样实行的,要不然,你这样会受不了的,会受不了的。下午你一下来,他们都一直看那个电梯,三点半,你看五楼,下来、下来,一看,真的是慧律法师,一一窝蜂地冲上来,谁先来的,谁先的。师父!我先来的,我先问,一个一个问。噢!很累!今天一个屏东技术学院来:师父!我要出家,我要具足什么条件?很简单!也许他今天晚上有来听课也不一定,很简单,你来文殊讲堂住半年,你就知道要不要出家,不要问那么多,一句话就解决了,一句话。还有什么问题,来!来!师父!我女儿……,一直形容。虽然是不生不灭,但是体力也会很累,很累。晚上我要上《大乘起信论》,已经四点了,他不让我走,不让我走。所以说,以后,兹因体弱多病不能见客,不能加持,加持也无效,但、但是but,but可以供养,这人要写下去(法师笑),还要写:但,可以供养)。以一切法。即真如实性。本来平等。犹影之体(就象影子的体性)。即镜之体。不异真如(你修行如果把一切当作幻影的话,就像镜子的体性,怎么样?不异真如,不异就是不离,不能离开真如,也就是真如)。故云即真实性(所以,就是真实性)。

  又一切下。明自性本净。虽随缘现染。不为染法所染。正以现染不染。反显本净智体。由来不动。非今始净也(不是现在才开始清净)。如净镜能现秽物。不为秽物所秽(这个例子很简单,像镜子在这边照,镜子照什么?照大便,不会说大便跑来这里,黏住在这个地方,不可能!对不对?意思就是说当你拥有一颗清净心的时候,你不管看到很不如意、不如法的东西,不清净的东西,他都如如不动,那个染污的东西,统统没有作用。镜子照大便,镜子里面有大便,怎么样?抓不到,怎么样?不会染污它,没有作用,意思就是说当你显现到你面前,很不清净、很不如意的境界的时候,你保持一个如如不动,这境界对你完全没有作用,了解吗?这样知道吧!所以,举这个大便也很有效,也很有效,大便它不会黏住镜子,拿镜子一照,啊!黏在镜子里面,不会,它不会,大便怎样肮脏、怎么臭,镜子还是黏不住,对不对?你只要各持一颗如如不动的清净心,你什么境界来,你说你的公司有的人很坏,我保持如如不动,你奈我何?你奈我何?你每天都是喜悦,你每天都会唱一首歌,不知道什么好预兆,一只小鸟乱乱叫,每天都是喜欢的,太好了!不知道什么喜事已来到,对不对?)。反显镜体。本净无动故(本来就是清净不动)。末二句。以性具恒沙无漏净德。能与众生作内熏之因(内熏之缘,能与众生作内熏,内熏当然就是真如的熏习。佛菩萨开采的真如,我教给你的,也是真如自性的熏习)。令厌生死(我们有了真如的思想,我们就厌离生死了)。乐求涅槃故(就希望求得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胜鬘经》云。由有如来藏。能厌生死。乐求涅槃。实仗此体。为内熏之因也。

  申三 法出离镜

  (前两个就本体来说,后面法出离,以及后面的缘熏习,是就本觉的相来说的。前面两个是就本觉的体,后面两个是就本觉的相)

  【三者法出离镜。谓不空法。出烦恼碍(不空法,怎么样?出烦恼碍)智碍(烦恼的碍,就是我执,智碍就是法执,怎么样?)。离和合相(离开这个生灭跟不生灭和合,分开来就没有这个生灭了)。淳净明故。】

  法出离者。乃本觉真如之法。出于二障(可以摆脱二障)。离于和合。前明在缠性净本觉(在烦恼当中,我们的本性清净,本来就是觉悟)。今明出缠离垢法身(摆脱了这个烦恼碍、所知障以后,离垢的法身)。如《宝性论》云。有二净。一自性净。以同相故。二离垢净(因为自性净是站在空的角度,离垢是站在修行成道以后的角度)。(显现出来的)以胜相故。不空者。举法体。谓众生觉体。本来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为二种障所碍。和合识所缠。不能证得。碍即障也。一粗细染心(第一个就是粗细染心)。昏烦恼乱。名烦恼障。二即染心所依无明。能障真智。名智障。智本非障(智慧本来不是障)。被无明(所)障故(智障就是所知障,所知本来不是障,我们所知道的被障碍了就是智障,所以,智本来不是障,是不是?所知本来也不是障,被无明障故)。乃从所障得名也。和合识。即业相。生灭不生灭和合。今由本觉内熏。始觉有功(始觉有功:发挥这个能力)。返染还净(返染:把它转过来,转这个染,恢复到清净的)。出二障(之)碍。离和合识中。一分生灭相。无明(的)染心。一切皆尽。故曰淳净明。以离和合杂相故淳(离这个和合的生灭的杂相)。灭粗细染心故净(粗的烦恼、细的烦恼统统除掉)。破无明盖覆故明(破掉这个无明的盖覆。无明盖住,我们就显现不出来,破掉了,破这个无明的盖覆,我们就显现这个明)。显现本有觉性。并非新生。但一向在缠(所以,非从外得,本来具足)。今始出离耳。

  申四 缘熏习镜

  【(很简单!“缘”就是作为众生的外缘,简单讲就是加被的意思,佛因为见到了真如,而加被了众生,希望他早日能够离垢。)四者缘熏习镜()。谓依法出离故(借着真如的法摆脱了烦恼,它有什么力量?摆脱了烦恼以后,他力量可大了)。遍照众生之心(众生需求,念他,他就加被他,所以,我们念佛就会感应,就是这样子)。令修善根。随念示现故(随念,但是,注意!那个念要真如的念,与佛相应的念,清净的念)。】

  此即上出障离垢之本觉。能与众生。作外缘熏力。此体生佛等同(这个体,众生跟佛都是平等)。向为众生。但作内熏之因。今证法身。即能遍照众生之心。起同体大悲(诸佛是我心中之佛,我是诸佛心中的众生,所以,我们是同一体性的,同体大悲)。现无作妙力(不假造作,本性具足叫做无作)。摄化众生。为作外缘熏力。令修善根。随众生种种差别心念。乐见何身。乐闻何法。一一应机示现。

  问。此法出离(这个法出离镜)。与前智净相。缘熏习。与不思议业相。(这三种有)何(差)别(这个法出离,此法出离,跟前面的智净相,以及缘熏习,以及前面的不思议业相,有什么差别呢?)。答。前约随染还净(也就是智净相,是不是?智净相是就随染还净,修行、修行,把这个染污修掉,恢复到清净)。俱就始觉说。业。即始觉之智用(始觉的智用也就是智净相)。今约自性离障(现在是就自性离障。自性离开一切障)。俱(“俱”就是本来。讨论它本来的东西,这个智净相是经过修行以后显现的智慧,而现在不是,现在是自性:清净的自性,本来的法体就有这种能力,叫做“俱”)就法体说(“俱”就是本来。统统就这个法体来说,怎么样?)。缘。即自体之法用(自体、体性本来就有相用,所以说,就有相用。这个“缘”字是就自体,就是从我们的本体,存在的三业的力量,它可以帮助众生,这个角度来讲)。此就义开说也(“开说”就是分开来,就是智慧跟义理分开来讲,前面是智净相,对不对?修行、修行,始觉的智用:智净相,智慧,站在智的角度,现在是站在义的角度,义的角度就是自体本来就可以有力量去加被众生)。若合说(如果合起来说)。法智虽殊(法跟智虽然不同。一个智净相,是站在智的角度;一个缘熏习镜,怎么样?是站在法的角度,法用的角度,义的角度,所以,法跟智虽然不同)。体无差别(但是,体、用没有差别)。以始觉即本觉故(始觉就是本觉,所以,应该是平等、平等)。一辨觉义竟(觉讲完了,后面再辨这个不觉。辩这个觉义讲完了。《大乘起信论》,有时候要回去自己冷静地看一看,否则听起来很陌生,虽然一直作笔记,可是听起来很艰涩,会听不懂,有空要多看,多看,要不然,我们在名相上就会搞不清楚,名相上,要看的时候,要分段落,同学们!知道吗?要看的时候,要分段落,看经典要懂得段落,所以,这一段在讲什么,先画一个三角形,这段讲什么,再画一个三角形,一段一段地看。这一段分一个段落,然后,把这一段,这小段先弄清楚,然后再看第二段,你看的同时写下来,然后,再把它分一段、一段……,不过,有的连段也分不清楚,也没有知乎者也,也不晓得标到哪里都是句号,看这个就是比较难一点,所以,这个分段还要有一点功夫,要不然,否则连段落也分不清楚)。

  卯二 辨不觉分 三

  辰一 根本不觉

  二 枝末不觉

  三 结末归本(结末归本就是枝末的无明,是来自于根本无明) 初中二

  巳一 依觉成迷(依就是因为。因为,我们订一个觉悟的名词,所以,就有迷惑对立的名词)

  二 依迷显觉(因为,迷惑了,所以,我们才显现这个觉性)

  巳一 依觉成迷

  【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相。不离本觉。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先简单解释一下:“所言不觉义者”,我们所说的不觉义这个名词,这个道理是什么意思?“谓不如实知”,这要这样念:不,如实知,无法的如实也就是对实相的认同、了解,对实相的了解是不如实,如实相的一切了解,无法如实,如实相:彻底地去了解,怎么样?“真如法一”,我们的真如是体、相、用具足,但是,站在空性的角度来讲,它是完成了统一性,真如也就是所谓的无为法,也就是所谓的毕竟空叫做真如,在我们这个毕竟空的角度来讲它是一,一就是统一,也就是共同相,共同相就是毕竟空性的意思,但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毕竟空性是不染一切法,所以,叫做“不觉心起”,这个不觉心起就是说我们没有办法去觉察到它微细的念,这个起心动念叫做不觉心起,因为它太微细了,微细到我们没有办法去觉察到它起心动念,开始就有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念无自相”,这个念本身是没有所谓的相,因为它是无体性,当然没有自相,念无自相,但是不能离开这个本觉,不能离开这个本觉,为什么呢?本觉就像这个水:湿性,不觉这个念就像波浪,离水就无波,所以,当然“不”能“离”开“本觉”,“犹如迷人。依方故迷。”在这里文字虽然很简单,但是,意思并不是你们想象的这样,“犹如迷人,依方故迷”,我们一般人的解释是说:就像迷惑的人找不到路,依方故迷,方就是因为有定位,因为你有定位,所以,有所迷惑,意思就是说你并不知道路,依照某一个定位,比如说,定东方、南、西、北方,这个是一般人的解释。如果说就佛法的解释来讲,它不是这个道理:“犹如迷人,依方故迷”,意思就是说我们刻意的产生一种自我的定位,然后,因为你自我的定位,因此产生了对立的观念,那么,不能完成你所设立的假相的时候,那么,你会产生一种自我的无明,自我的无明,换句话说,我们所谓的迷人,简单讲,其实是自己的定位,因为,这个方就是执着,如果简单讲就是犹如无明的人,依,依就是因为,因为,有我、法二执,所以,产生无明,如果离于方,如果离定位,定位就是我执或者是法执,因为有标准性的东西,因为,你把它刻意地定位在某一种角度,刻划成一种形象,刻划成一种标准,那么,离开了这个标准,我们就认为别人不对,所以说,“若离于方。则无有迷。”:如果你能够离开那一分无缘无故的定位,就是主观意识,那么,就没有所谓的迷,所以,“众生亦尔。”:众生也是这么样子,“依觉故迷。”:我们因为有本觉,本觉因为不了解,是无相、无念、无住的东西,所以,我们迷惑了,执着于透过本觉的这一念,那个无明,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如果离开此觉悟的性:本性,离开这个觉悟的本性,“则无不觉。”:无所谓的不觉这个名词,这要这样念,无不觉不能解释说:没有不觉,无所谓有一个不觉的名相,意思就是若离觉悟的这个名相,就没有所谓不觉悟的这个名相,因为,不觉悟的名相是来自于觉悟的名相,觉悟的名相是依不觉而定位的,意思就是说互相定位、互相存在,如果,当体即空,这个觉性没有,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不觉这个名词,不觉悟这个名词,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存在不觉悟的名词,如果,我们要化解彼此之间的仇视也是一样,在男女之间或者是朋友之间,你不要一直先定位他是仇敌,你定位他是仇人,那么你这个没有办法解决的,我很讨厌看到你,我很恨你,是不是?我对你很不满,是不是?那么,你散播不好的名相给他,然后,他内心里面八识田中的种子,你对我不满,我当然也对你不满,因为你定位,你把我定位,是你不满的位子,那么,我定位,我当然也是对你不满,定位当然是不满,所以,修行只有一个大原则,慈悲喜舍,无量的施舍、无量的放射,无量的放射,放射什么?慈悲喜舍这个心境一直放射,没有敌对,没有嫉妒,所以,我们说什么样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能够消化这个贪、嗔、痴的人,化为无形,把有相化作无相,把内心的贪、嗔、痴真正地消弭,消化掉,溶入我们清净心里面,根本就无所谓的贪嗔痴、嫉妒这个东西,那就是真正的修行人。我现在告诉诸位:比如说,我现在没有贪、嗔、痴,我完全去掉这个贪、嗔、痴,我佛念得很少,我这个佛号念得很少,跟一个对方怎么样?他很认真念佛,很用功念佛,可是,他老是放不下,贪、嗔、痴放不下,那我现在问你:你说我们临命终哪一个会往生?当然是我往生,他怎么会往生,他不懂得佛法是心法,他以为我拼命念佛叫做修行,他不懂得先降伏自己,先使内心里面产生一个平等空性,然后,与佛心相应,念佛它一定是这样子,佛他尽虚空界、遍法界,他一定是随时二六时中显现你的前面,他没有所谓我不显现,或者是我跟你……,他没有这样子的,没有任何的仇敌,问题是你这个镜子干不干净,你镜子干净他就自然影现出来,佛他就会自然影现在你的面前,那么简单讲的话,我们修行人要在镜子下功夫,而不是一直求诸佛菩萨,您赶快现前、您赶快现前,求来的不一定是真,你求佛菩萨赶快影现在你的面前,这个方位是定错了,我们要赶快自净其意,自净其意,当你用一颗清净心的时候,放下这个贪、嗔、痴,你不要怕你不能往生极乐世界,怕你的心不清净,而不是怕你不能往生极乐世界,我们现在都怕错了,怕错了,贪、嗔、痴不肯去除,然后又怕往生不了极乐世界,很容易,你现在什么事情你都放得下,你不把它定位在某一种标准线上,你以空、无相、无念的角度去修行,临命终根本就是洒脱自在,简单讲,你现在自在,你临命终就是自在,依此类推,等量代换的东西,念过数学就是这样子,一定的道理,所以,我们做错了功夫,我们的功夫做错了,我们一直要求对方对我们好,我们一直要求佛菩萨照顾我们,可是,我们从来不照顾自己的清净心,我们不照顾,我们任它的习气起来,我们任不好的恶念起来,然后,内心里面又想求佛菩萨,有时候我们的修行变成一种压抑性质,内心里面的根本东西,他不除掉,然后,要做外表的功夫,就像这一颗苹果,苹果里面都烂掉,外面都打腊,所以,这样只能欺骗一切不懂水果的人,如果,懂得欣赏水果的人,他不会这样子,你水果一烂掉,他不看,他就知道,你外表再上腊,他也看得出来,所以说,我们应当知道,修学佛法一定要在自净其意里面,意思就是说要在彻底的清净心里面彻底放下,我们现在都恐惧错误,恐惧不能往生,恐惧别人谅不谅解我,恐惧别人对我误会,恐惧我今天失去对方的照顾,恐惧我的金钱,恐惧我失去这个世界,想要一直逗留在这个世界,然后,又恐惧死亡,内心里面极端地矛盾,他不了解解决生死其实并不困难,你只要把眼睛一闭上来,一直好好地在回光返照,看看自己的过失,然后,什么事情都一直责备自己,然后,殷这个慈悲喜舍一直散发出去,生死就在一念之间,我们的功夫做错了。我们刚好颠倒,我们刚好做颠倒的功夫,所以,其实你不需要恐惧的东西,毕竟是空性的东西,恐惧也是没有用的)】

  首句标。次三句释不觉之义(解释不觉义的道理,首句标就是所言不觉义者,首句是标,次三句释不觉义之义,释不觉义就是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义,真如是统一性的,是绝对毕竟空性的东西,无量的智慧般若也是无形,所以,不觉心起,而有其念,所以说,次三句释不觉义之义)。问。觉性圆明寂照(觉性:觉悟的本性,是大圆光明的、不可思议的、光明的,寂照是很静、很静的,是不是?照可以妙用现前,所以,寂就是不变,照就是随缘,可以随一切因缘而不变,而不变能够随一切因缘)。何以而成不觉耶(为什么会变成不觉悟呢?)。答(就回答)。由不称实理而知(这个“称”就是合于。由于我们的智慧无法合于实相的道理,彻底地去了解,不了解实相是毕竟空性,无相、无不相的道理,所以,我们无法了解真如)。真如(本来是)法一故(我们现在变成无量的敌对,无量的敌对。“忽然起念”,这句话很重要,忽然起念就是《楞严经》讲的知见立知,就是本来我们自性里面有解脱的知见,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个解脱知见是本性具足,解脱知见意思就是智慧无量的辩才,无量的般若、无量的智慧辩才,而我们不是这样子,所以,知见立知这句话一定要好好地听,这是修行的彻底的根本问题在这个地方,忽然起念就因为你的无明,为什么?因为知见立知。什么叫做知见立知?知见立知就是说,我现在看一件事情,注意听!我现在八识里面,其实本身是由自性的清净心,可以散发出一种平等的空性的道理,妙用运用在一切缘起法里面,知见就是我解脱里面本身还有般若的智慧,解脱的知见,这个叫做解脱知见分,五分法身里面的解脱知见分,本来就是具足的,意思就是说本来这个知见,是绝对平等空性的清净心,立知就是我强迫自己,因为习气、因为无明的习惯性,立知就是加一个不必要的观念下去,问题在这个地方,加一个不必要的观念下去,加一个不必要的观念是什么?比如说,这个人很可恶,如果我用解脱知见分里面讲,可恶的本身也是空性,你让他可恶,今年可恶,明年可恶,三年后可恶,你就是可恶不会到一百年,可恶本身就是空,你用一种痛恨心去恨这个可恶的人,你就是立一个知见,立一个错误的知见,天地万物我们法身本来无所不知,不需要立任何的知见,但是,因为动到念头,想要使它更清楚,就是这个道理,想要使一件事情明朗化,想要使一件事情彻底化,变成说:立,加上这个立,立就是加,加上一个不必要的知见,简单讲就是头上安头,知见就是头,头就可以具足一切清净的脑子里面,五官、色、声、香、味、触,都可以很清楚,看得很清楚,知见就是头,立知就是加上一个头,头上加头,你为什么要这样子?所以,师父一直告诉你们,告诉大家,当我们碰到逆境的时候,你不要动一个念头说:我要去抗拒它,我要去逃避它,这个逃避不了的,事情的真相,你今天你碰到无量的逆境,因为不能改变,比如说,你结婚,你的婚姻不如意,你就必需认命,比如说,你今天看遍了名医,而你的病苦一样没有办法好,你就必需认命,没有办法,我很认真地赚钱,可是我怎么赚都赚不了钱,那你就必需要认命,你接受这个事实,就是知见就好了,不要立一个知,立一个怎么样,我不满现实社会,那就变成痛苦,更加一层的痛苦,生命已经不幸了,加上一种错误,双重的不幸,生命就是双重的不幸的产物,你的不幸已经够可怜了,你今天的遭遇值得人家同情,可是,你今天一直发牢骚,一直抱怨你今天的遭遇,变成怎么样?双生的痛苦,知见立知也是这样子,我们清清净净的本性:真心,不需要你立任何的知见,因为,法身本来就有般若的知见,所以,清净的知见,而我们现在怎么样?立知就是加一层不必要的观念,那么这一层不必要的观念就是我、法二执,加上这一层观念就开始定位,我是你非,我善你恶,我大你小,对不对?我是天你是地,我是清净的人,你是染污的人,我持戒,你犯戒,到处、随处都是看到一个攻击性的观念,何以故?因为定位、因为加上知见,那么这样子就是苦恼无量,我们一直没有办法摆脱,就是加上我执、法执,所以,修行就是做两个字的功夫:放下,你很清楚地看到,眼睛看得见,看得清清楚楚就好,耳朵听得到,听得清清楚楚就好,就是这么一回事情,噢、噢……,就这样子,很清净的去接受它,就没事,没事,我们凡夫就是没事的东西,他硬要把它搞成有事,单纯的事情,要把它搞成很复杂,这个就是凡夫,就是凡夫)。(所以)忽然心起(你看!忽然心起,你就开始动念了,因为,你不宽恕别人,你不原谅别人,一直摆平不了自己,摆平不了自己,你的心就开始一直起心动念,一直摆平不了)。而有其念(你就开始有念了,贪、嗔、痴的念头就不断了)。即此一念。为根本不觉心。亦名独头生相无明(什么叫做独头?独头就是不受任何的外力影响,意思就是强有力的无法控制,微细地强有力的一种习气叫做独头,独头又名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理由,独头,你为什么要无明?没有任何理由,没有办法去控制它,所以,无明,所以,众生是值得原谅的,而不是叫你去恨,师父一直讲过好多、好多次,众生是要我们怜悯的,是要我们去救度的,众生不是要你恨的,如果,他要你恨的,他不用叫做众生,对不对?众生,何以故众生?因为,他的名字叫做众生,我们要怜悯众生,我们一定要慈悲、宽恕,无限地关怀,无限地宽恕众生,而且这个不能讲宽恕,要加无限,要加无限,心中不能动一个念头去恨众生,他是需要让我们救度的,我们需要怜悯的,为什么?他的名字叫做众生,可是为什么变成众生?没有理由,因为,独头生相无明就产生众生,因为,他没有理由,所以,他不得不做众生,所以,众生有一天他觉悟了,他会感恩你的开导,我们有无量的慈悲,至少会减低自己的痛苦跟烦恼)。由此无明。即失本明(因为这个无明就失去了本明,本来我们光明清净的本性就失去了)。但此一念(就是知见立知,忽然起念就是突然跑出来这个独头生相无明)。本无自相(本来就没有所谓一切心跟境的分别,我们的心变成主观意识,我们的境变成一个客观攀缘的对象,我们能所不断,习气不断,能攀比的这颗心,变成一个无明,所攀缘的境界,他作实境,那么实实在在的执着,实实在在的境界,你说,我们无量亿劫来怎么过日子,怎么过日子?就是惩罚自己,一个人对生命不了解,生命对他来讲就是一种惩罚,每天都在处罚自己,为什么?痛苦自己嘛!放不下自己嘛!对不对?所以,有的人:喂!师父!您怎么这么英俊?我的心很美,所以,我很好看。有的说:师父!那个人很丑,难道是心很丑?不对!那是深藏不露,他比我更漂亮,可是,他慈悲现丑陋相,赵传说的:我很丑,但是我很温柔(歌名)。我们为什么不讲:我很美,我又很温柔。这就是相从心生,所以,是心的问题,修行,你听善知识两句话,我告诉你,你活得快乐得不得了,你不用在媾撞得头破血流撞不出名堂,那是你自己的问题,师父!我很烦恼怎么办?不然,来开刀,我拿斧头把你的头打破,它又不是有形相的东西,又不能割又看不到,对不对?你有病要找外科医生开刀,但是,你心病要找法师开刀,他把你除掉)。以依觉成迷(因为,有觉,所以,变成了迷)。不离本觉之体(还是不能离开本觉的体性)。如迷方人(迷失方向的人)。惑南为北(把南方搞成北方,为什么?因为,南北是你定位出来的)。依正方故有迷方(注意听!正方是先定位以为正,正方就是自己定位出来的,因为,你产生自己的定位,所以,你才有所谓的迷,如果,你今天你不定位东、南、西、北的时候,你住在哪里,就安住在那个地方,简单讲就是当你无所住的时候,就没有所谓方向,一样的道理,如果,你定正方就比喻做善、恶,你定出强迫标准性的善、恶,你要怎么样叫做善,这样子叫做恶,那么问题就很大了,你要定怎么样叫做幸福,怎么样叫做不幸福,那你当然是很痛苦,很痛苦。有一个人来讲:师父!我很痛苦!我看,她又长得很漂亮,四肢又健全,是不是?因为夏天,穿着一件很白的衣服,又透明的,穿得很透明。我说:你长得很漂亮,怎么会这么样子苦恼?师父!我晚上都睡不着。我说:每天吗?她说:没有!有时候烦恼起来就睡不着。我说:你烦恼什么?她说:自己感觉很不幸福。我说:你够幸福的。我第一句话就告诉她:(我们用假设的)如果,你今天像龙发堂那一些,你怎么办?如果,你今天严重的残障,在地上用拖的,脚不能走路,你用两只手爬的,在地上打滚的,你又能如何?幸福、不幸福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里面讲的,你当然觉得自己很不幸,对不对?你稍微有点神经衰弱症,晚上睡不着,你就说你很不幸,那么在地上爬的,严重的伤残者,你怎么办?她听一听:嗯!有道理!我说:这样子你就应该很知足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是不是?所以,我们不要强迫定位在某一种岗位叫做幸福的话,那么,我们内心随时都会解脱,随时生活在知足里面,所以说:把理性升华到最高点,把欲望降到最低点就是圣人,恰到好处的欲望是佛所允许的,过分地苦自己是佛所不赞同的,过分地享受欲望,佛也不赞同,佛讲的都是中道,佛讲的都是中道法,因此,我们依正方故有迷方,也就是你一定要把它定位在某一种标准,那么,你就会产生痛苦的感觉,所以,我们应该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才能够说是真正觉悟的人)。若离正方。则无迷方之相(意思就是如果离开那种不必要的定位的标准,我、法二执则没有所谓的迷惑定位的相)可得(没有所谓的相可得,所以,我们要感恩我所拥有的,珍惜我所拥有的,感谢我所拥有的,也必需珍惜我所拥有的,如果,更彻底的话,就是感谢我所没有的,珍惜我所拥有的,感恩我所没有的。感恩我所没有的,意思就是说,上苍的安排自有定律,我没有怨言,感谢我所没有的,珍惜我所拥有的,我现在所拥有的,我就必需珍惜它,生命就是一种观念,生命就是一种在一个观念底下的产物而已,你的观念错误,注定你今生今世要过很痛苦的日子,你一个观念正确,那么注定你一生一世幸福,You are lucky old woman.你是一个幸运的老女人,因为,能够听到佛法)。(所以说)合处可知(最后我们就可以了解)。一依觉成迷竟。

  巳二 依迷显觉(依照这个迷惑显出这个觉悟)

  【以有不觉妄想心故(不觉悟就是没有去观照。因为,你从来没有去观照那个妄想的起源,一个开始点,所以,以不觉悟到妄想,就是你从来不去观照做心地下手的功夫,你从来不做这种功夫,以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所以,我们知道有一个名相叫做不觉。所以,这样子才叫做直觉,意思就是因为有不觉:妄想,无法了解这个妄想,彻底的透视我们错误的人生生命观念里面,能知名义:我们只是了解一些名义而已,怎么样?为说真觉:这样才说有一个真觉)。若离不觉之(相,这个)心(“心”,心相)。则无真觉自相可说(真觉本来就毕竟空性的东西,本来自性就是空性的东西)。】

  问。不觉者。乃众生无明妄想之心。何以即真觉(即,就是当下。为什么讲当下就是真觉)耶。答。前云念无自相。不离本觉。众生虽一向不觉。今若指示即心是佛(现在如果指示即心是佛。告诉你们,你们的心就是我们的佛,我们一般都是求外面的佛,不了解我们心就是佛,你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肯忍辱、肯放下,你就是佛,即心是佛)。即便能知名义(就可以知道我们一切当下就是佛的这个名相)。盖此能知之性(我们能知道这个本来就是佛的名相)。皆是真觉内熏之力(真觉就是真如,真如的觉性,内熏的力量发自于一种自然的、天然的,这个无师智、自然智,这个内在的真如觉性的力量)。轨持生解(“轨持”就是依照正法的真理,生解就是生出悟,生出空性的悟性,悟入这个空性里面,所以,轨持生解就是依照正法,然后产生悟性的开发,就轨持生解,真觉的内心力量 能够产生我们一定的真理出来,产生觉悟)。故说众生不觉。即是真觉(不离当处,修学佛法要好好地体会这四个字,不离当下,不离当处,当相即道,要好好地体会这四个字,不隔一丝一毫,不隔一分一秒,见相就是真)。所谓无明实性即佛性(我们的无明,这个实性就是我们的佛性)。譬如全波即水(所有的波就是水)。若离不觉。则无真觉之相(如果换一句话讲,如果离开了众生就没有所谓的真佛可现。若离不觉,如果你离开了众生就没有所谓的佛这个相,佛还是从众生来的)。如离波则无水相可得(如果,你离开了波就没有水相可得)。

  又前不觉。不离本觉(前面不觉,不离开我们的本觉)。如迷方不离正方(好像迷惑、迷失了方向不离开正确的方向。正方是由定位出来的)。此真觉不离不觉(就是真正的觉性,还是不能离开所谓众生的不觉悟之相,众生虽然迷惑,但是,觉悟了就是当下)。如正方不离(就像正方不离本觉一样的,不离)迷方(正方不离迷方,因为,你定位出来有所谓的正方,正方就会让人家产生迷方,你定这个标准,就产生了不标准,因为,你不标准,也是不能离开这个标准,那么离开了标准,就没有所谓的不标准,离开了不标准的观念,就没有所谓标准的观念,对不对?比如说,我们的选美大会,36、22、36,是不是?大概这样子吧!我不晓得是不是这样子,对不对?如果,你到摩里西斯岛,那边都是非洲黑人所住的地方,对不对?他不是这样子的,他认为身材这样不好看,他要78、78、78,真的,没有骗你!非洲那个地方是养得愈胖,吃得愈胖,要很胖很胖的人,她才是人家欣赏的,你愈胖的人,嫁妆愈多,真的,你吃得瘦瘦、瘦瘦的,那人家不要的,黑人的观念跟你不一样,你以为这世界选美大会,世界选美大会跑到非洲去,都是最烂的女人,因为,没有人要看,因为,没有工作的本钱,你不晓得,非洲最欣赏的女人是什么,头上包一个发髻,就像女佣那种发髻,然后,那个脸大大的,黑带有一点光亮,轮廓还看得很清楚,那个胸部是大得不得了,那个手臂一抬起来,差不多我的三倍大,她可以做粗重的工作,那个臀部,你只要碰到,跳舞一被闪到,那你马上退十几步,那种身材那就是他们最欣赏的,所以说,你定标准就有所谓的不标准,那不见得你说你现在长得好看、很漂亮,到非洲去也不好看,不好看,真的,人家也不会说你长得很美,很美的,对不对?你现在长得很漂亮的,你去非洲给他当老婆,他才不要,他爱的是黑人,他才不要你这种白的,白得像死人的脸一样的,所以说,这个标准性不一样。可是,我们黄种人看到黑脸的非洲人,哇!那也很恐惧,晚上电灯……,你在哪里?你怎么不睡觉?电灯一关掉,找不到人,皮肤都黑的,晚上要用闪光灯才看得到她,没有啦!我乱讲的,没那么严重,找不到人,头、手都分不清楚,所谓的定标准的观念,是不是?)。彼此交互。真妄相依。足显迷悟只一途(迷跟悟只是一途,是不是?)。圣凡无二路也。一根本不觉竟。

  辰二 枝末不觉

  先约喻述意。后分文释义(解释这个道理)。此枝末不觉。依根本不觉而有。根本不觉。依真如本觉而成(真如一念不觉变成根本无明,根本不觉再来就变成枝末无明,就是这个道理)。真如本觉如净眼。根本不觉如热翳(“翳”就是瞳孔上所生障蔽视线的白膜,瞳孔上所生障蔽视线的白膜叫做热翳。热翳就是眼病)之气。业相(业相就是所谓的业识,根本无明叫做业相,根本无明这个业相怎么样?)如翳气热发(翳气热发:开始产生这个动态,能所,所以就翳气热发)。动彼净眼(动到这个清净心,净眼就是清净心,动念动到这个清净的眼,动到这个清净的心)。而成病眼(而成病眼就是成了一颗无明的心,变成一颗无明的心)。即如来藏转为识藏(这个如来藏就是清净心,蕴藏在无量的法当中,无量的法都是清净真心所显现的叫做如来藏,一切的法都是真心所显现的叫做如来藏,也就是《楞严经》所讲的,就是如来藏转为识藏,转为有分别执着意识的藏)。转相(开始转相。业相再来谈到转相)。由眼病故(眼睛的病,怎么样?)。转成见病(眼睛有毛病了,意思就是转成无明,心看东西就会无明,落入主、客二观,微细的分别执着)。现相。以病眼所见。(见到什么?)即有空华妄镜发现(看到,空就是虚空,虚空中产生了华,妄见虚妄的境界发现)。智相。依空华镜现。起心分别好丑(起这个心分别好丑)。相续相。由此分别。念念不住(不住就是不停,一直没有办法停止这个执着,没有办法停止这个分别,有办法停止这个执着,用一个有所住的心)。执取相。由分别既定。妄生取舍(强迫自己去执着这个外境。生命已经是一种错误,是一种错觉,是一种不实在的生命,四大本来就是皆空的东西,境界本来就是妄现的东西,以虚妄的心执着虚妄的境,变成是一个错误的执着,所以,众生实在是可怜,生命已经是一种错误了,在错误里面拼命地打转,拼命地打转,所以,在众生位来讲,叫做谁的梦做得比较大,官做愈大,梦做愈大,事业做愈大,业愈重,就是这样子,官做愈大,业愈重,事业做愈大,梦做愈大,众生好比一场梦,梦中见到真实,众生好比一场梦,梦中见到真实,假相的东西,到百年之后要死时,百年后要死掉的时候,哇!什么都不是我们的,可是,我们每一个都知道,我们没有一个人不知道,没有一个人不会讲,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钱,大家都会讲这句话,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大家学佛的人也会讲:因缘生、因缘灭,可是境界一现前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钱现前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男女的感情断不了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所以,修行需要时间,妄生取舍)。计名字相(着这个外境,开始执着这个名字)。由所取相上。复立种种名言(名言:透过语言、名相,我们的冲突都是因为这个口业,都是这张嘴巴,这张嘴巴,控制不了,每天都骂人,说人家的坏话,挑拨离间,所以,引起杀身之祸。所以,复立种种的名言)。即未对之相。闻名亦必起执(未对就是从来未见过的相,未对之相就是说只要没有现在前面的叫做未对之相,不是现在前面的相叫做未对之相,只要你闻名,他就一定起执着,起执着,比如说,我要告诉你,唉呀!这个美国有一个很漂亮的小姐怎么样子,一听,哇!身材是多好。虽然现在你的面前,可是,你闻名就会思惟,师父也是告诉你,佛法是真理,你听到这个名相,你会发生一种分析,执着,如果你执着佛法,那当然是对的,比较正确,如果,你执着世间的名相,那就错误了,执着来听经那是对的,开始执着没关系,执着到最后就变成不执着,择善固执,对不对?闻名亦必起执)。而起业相。乃循名造业(“循”就是依,依这个名相去造业,所以,当你听到不好听的话,你也不必很生气,为什么?因为名相是假)。发动身口。业系苦相(发动我们的身业、口业,然后,造业以后,业就系缚苦相,所以,众生没有听到佛法,是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开这个苦的,绝对没有办法)。依善恶业。受苦乐报。长眠生死。不得解脱。皆根本无明之咎也。如《楞严》云。由汝无始(因为你无始劫来)。心性狂乱。知见妄发(知见妄发就是加一层不必要的我、法二执叫做知见妄发)。发妄不息(不能停止。然后)。劳见发尘(你这个知见太久了,很疲劳了。发尘:发出不必要的外境,尘就是境,如果人,你的眼睛痛,看久了,看的东西就不太准确,劳见就是这样子,你的心透过无明,看久了,就会产生无明的相)。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你眼睛很疲劳,疲劳久了就乱看,看了以后,就产生了空中的花)。于湛精明(在清净光明的本性)。无因乱起(没有任何的原因,然后,乱起)。此合论依真起妄。本末不觉之相。连环钩锁(环就是围绕、旋转。连接起来一直围绕着、一直旋转着,然后,不停止。钩锁,不能脱落叫做钩锁。生生世世,生生世世)。辗转相依。总摄不出惑业苦三。无明三细。及前四粗属惑(四粗,前面三相:业相、转相、现相,以及前面的四粗,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对不对?等等……)。五六属业(五六就是起业相,然后,业系苦相,起业相是造业,业系苦就是)苦(相)。不相舍离。如恶叉聚(恶叉聚是一种水果的名字,它长在树上,就三个水果连在一起,三个水果就像莲雾,比如说,莲雾,它三个莲雾长在一起,一个蒂有三个水果,这三个水果就是落到地上来,就是落到这个地上来,也是惑业苦,也是三个水果连在一起,意思就是说你迷惑了,你造业你就必需受苦,你受苦了以后,又迷惑,又继续造业,又去受苦,所以,我们经过无量亿劫来都不能摆脱,如果没有听到佛法,一个都逃不了)。今分文释叉有二。

  巳一 细相(就是三细) 二 粗相(就是六粗)

  (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三细六粗加起来就是九相)

  巳一 细相

  【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不觉就是无明,因为,依照无明,所以生三种相,生业相、能见相、境界相,就是业相、转相、现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跟这个无明相应不离,所以,我们众生每天都跟无明相应。师父!我不晓得为什么无缘无故就烦恼。这正常!因为你是众生,夫妻结婚,在还没有结婚的时候,以为我结婚就很快乐,你错了!无明跟无明的结婚,一定会产生无明,所以,不幸的婚姻,这叫做很正常,如果说,他很幸运,那也是短暂的,很幸福,那也不会很长久的)。】

  此标无明为因生三细也(标出无明为因生三细)。无明为根本。业转现三(业相、转相、现相这三种)。依无明不觉而有。末不离本(末就是枝末无明不离本)。故云相应不离也。

  【云何为三。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因为,我们无始劫来一直不觉悟,拼命地造业,拼命地追求,一直不能停止,所以,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就是听到佛法的人,你今生今世就算你不能解脱,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但是,你也在八识田中种下无量无边佛的种子,法的种子,僧的种子,我们也在三宝里面种下无量无边善因的种子,只要有因缘,来世只要有因缘碰到圣人,你就可以解脱,碰到我这个没有办法,我是无明的众生,你碰到我的话,一点办法都没有,来世你如果碰到圣人,比如碰到弥勒佛,是不是?碰到文殊师利菩萨、观音菩萨,或者是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这个包你解脱,圣人嘛!对不对?碰到我,没有办法,你忍耐一下。依不觉心动)。说名为业(我们有这个业相)。觉则不动(就那么简单,觉就不动,这个觉就是怎么样?透视,透视它,不受影响,你心就不动,换句话说,放下,你的心就不会动念,放下!觉则不动,觉的意思就是悟,要觉悟生命的无常的,根本就是毕竟空,不可得相,不需要去动念它,一切生活、生命都随缘,随缘里面就是实性)。动则有苦(你起心动念追求世间,你就有苦,起心动念造业就有苦)。果不离因故(你起心动念有这个恶因,你就必需遭受这个果报,所以,动则有苦,记住!动就是指身、口、意的造作,简单讲就是有所求,所以,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欲则刚,一个人到了无所求,品格就自然高尚,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欲则刚,对不对?你没有欲望的话,刚就是表示直心,你没有任何的欲望的牵制,那么你今生今世到哪里,讲话都讲得通,我没有欲望的困扰,无欲则刚,是不是?果不离因故)。】

  首句(是)征。无明业相者。以拣本觉(拣就是分别。拣本觉)不思议业相(何谓不思议?因为微细到不容易发现,不思议就是我们微细到不容易控制,不是你凡夫可以去思惟,不是你凡夫可以去讨论的那种微细的业相,叫做不思议业相。这个不思议不是形容佛性的,佛的伟大,不是这个意思,所谓不思议业相是说它微细到思想无法及,议论无法及的业相)。及第五粗起业相也(这个就比较粗糙了,无始无明的不思议业相,跟面对境界起业的造业之相,那么,这个粗起的业相,业相就是比较粗糙)。业有二义(两种道理)。(第)一(个)动作义(动作就是动念。动到念头)是业义(所以,师父一直告诉诸位,你不要动到一个贪、嗔、痴、恶、嫉妒的念头,就是这个道理,千万、千万不要发一念不好的心,为什么?因为,你发不好的心,你就动到清净的念,你动到清净的念,就永远不能成就佛道,哪怕你家受到多大的委屈,你的兄弟姊妹受到多大的委屈,哪怕说人家倒你的会,哪怕说人家侵损到你的财产,能够诉诸法律解决,就诉诸法律解决,不能诉诸法律解决,那就认命,自己平常注意一下,注意一下,像我现在就很注意,是不是?很注意,做到滴水不漏,很厉害,我这个人也是很厉害的,你不觉得我头脑很好吗?不过,我讲得让他很能够接受,他能够接受,很能够接受)。以依最初一念不觉。动彼净心。即此动心。名为业相(动到这个念头)。觉则不动者(你觉悟的话,那就不生不灭,不动)。反显真觉则无动念(反过来显示,就没有动到念头。如果,你真心,真正地觉悟到,他根本就不会动念,你平常就会保持喜悦,保持喜悦,看到人家的优点,随喜功德,看到人家的缺点,笑一笑,为什么?这不关我的生死,不关我的因果,别人好坏不关我的生死、不关我的因果,你起心动念人家不满做什么?世间人不是,世间人每天、每一个时间、每一个时刻都在讨论别人的是非善恶:大公司里面三、两个女人聚在一起就讨论,有时候男人也会,三、两个四男人讨论,聚在一起就讨论别人的缺点,回到家,讨论不够,还讲给老婆听,老婆不够,还讲给楼上的二楼、三楼、四楼……,一天到晚,从七、八点就看不到人,讲到十二点下来,都讲人家的是非,回来,觉得很疲倦,有什么意义,没有意义,一点意义都没有,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所以说,我们众生宁可花无量无边的时间去造业,他不肯花一点点时间来听闻法,他不肯的,人家吃素念佛,讲:嘿……,你精神病、你有问题,你看、你看……。你看慧律法师,你看身体有病,不能讨老婆才出家,你看,他一定……,不相信你去检查看看,他一定不行,有问题。就这样子,是不是?一天到晚就是误解、曲解人家,是不是?所以说,人家古来高僧大德讲的就是说,众生活到一百岁是什么意义?他有什么意义?你活到一万岁有什么意义?你没有意义,是不是?彭祖人家说活八百年,孔子活七十二岁,七十几岁,印光大师八十岁,岳飞三十九岁,耶稣三十一岁,耶稣三十多岁,三十三,三十三还是三十一岁,耶稣三十几岁而已,你会比耶稣伟大吗?每年圣诞节,都唱圣诞歌都不唱你,三十几岁,对不对?为众生而死,所以,我常常告诉这些徒弟,就说:生命最大的意义就是牺牲,如果,没有这些众生让我们牺牲,生命一点意义都没有,吃下去就拉,拉出来又吃,吃了又拉,拉了又吃,怎么样?整天吃饭、拉屎、看电视、上班,吃饭、拉屎、生孩子,就搞这个东西,就不晓得要做什么,死的时候就是棺材大具跟小具而已,小具的用木板随便钉一钉,大具的用大一点的而已,福报到了,棺材写个:福,送进火葬场,拖出来,怎么样?就是那几根骨头,你不觉得生命很没有意义吗?生命很没有意义吗?如果,我们不把我们真正的智慧布施出去,把我们的体力布施出去,把我们的生命布施出去给一切的众生,你觉得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你说说看!生命已经失去意义了,还造业去伤害人家,掳人、勒赎、绑票、强暴,真的很糟糕!很糟糕!前几天,这个报纸报导的:她的爸爸,强暴他的女儿,他的女儿只有九岁,九岁,才九岁而已,抓起来,被抓起来,说实在的,这个实在是很悲哀,所以说,我们因为无明,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所以,你如果真觉,你如果真正觉悟到,你就不会动念。)。只由不觉故心动也(你只要不觉悟,所以,你心就动起来)。

  二为因义(因义就是说一切果报的开始叫做因,为因义,一切果报的开始叫做因。意思就是造业就是说造业因,造下这个业因,埋下这个苦果的因,所以,为因义)是业义(就是动念的意思,也可以说是一切的因叫做业)。动则有苦者。反显离念不动(把显过来离念则不动。你离开这个分别执着心,你的心就不动)。即涅槃妙乐。动则无边生死苦患(你只要动到念头,无边的生死苦患)。从此而生。是业识为生死因。故云果不离因也。但此虽有动念。而极微细。缘起一相。能所不分(缘起一相就是空性,缘起就是无量的相,无量的缘起就是同样的空性,自性了不可得,所以,你走到哪里,都用一颗清净心,无所住的心,你就完成了佛道,为什么?因为缘起的东西,本来就是假的东西,假的东西,你怎么可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所以,众生都是以苦为乐,众生就是这样子,苦:其实世间是苦的,以苦为乐,不了解真正的快乐,是清净心、是无念、是解脱的心,所以,世界上哪一个人最快乐,知足的人最快乐,拥有真理的人最快乐,放得下的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拥有一千万,一、二千万,一亿的人……,你追求,你还是有所缺陷,所以,缘起一相,能所不分,能所不分)。即晦昧为空之境(晦昧就是昏暗,简单讲就是我们因为透过无明的昏暗,怎么样?变作化作虚空的境界)。当(当就是应该是)梨耶自体分(应该是属于阿赖耶识所说的自体分,自体分就是见、相二分,没有分开来以前叫做自体分)。亦名根本业识。

  【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因为我们一直动念,非想要看不行,所以,就产生了能见相)。不动则无见(不动则无见不是说我们不动到念头,就什么都看不到,它不是这个意思,不动则无见就是当你不要动到这个念头的时候,就没有所谓的无明,这个无见就是无明之见,不是无见,不是那个境界 看得到、看不到:眼睛的见,不是这个意思,当你不要动这个分别,强迫自己的分别执着心去看,然后则无见,那么,就不会透过一层的无明去看)。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因为依照这个能见相)。故境界妄现(一定要看嘛!一定要看就让你看,是不是?透过无明之见,然后,就有境界,境界,无明就显现境界,境界为无明所显现出来)。离见则无境界(离见:离开动念的无明之见,那么,就没有所谓的境界,意思就是境界也是无明念头所辗转变化出来的东西)。】

  此释转现二相(此释转相跟现相两种)。能见相即转相。亦名转识。真如智照(真如本性的智慧的这个照:观照)。本无能所(也没有所谓的能照之智、所照之境)。今既迷智体(现在依了一个迷惑了,智慧的本体迷惑了)。依一念动心。失彼精了(因为一念动到这个清净心,“失彼精了”:失去了纯粹的清净心)。转成妄见(转成了虚妄之见)。故云以依动故能见。反显真觉不动(如果是我们的真心不动)。则无见也(就无所谓的见)。此但约能缘。以明本识转相义(能缘当然是对所缘来讲,但就能缘的这人角度来说明我们的本识,就是无明的业识转相的道理)。然虽有能缘。而所缘不可知。如《摄论》云。意识缘三世境。及非三世境。是则可知(意识缘三世境,三世境就是六粗,非三世境就是三细,是则可知,三世境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可以在第六意识感受得到的,所以,我们把它划作过去、现在、未来的标准,非三世境就是不可知的,微细得不可知)。(是则可知)此识所缘境。不可知故(不可知就是三细境,太微细的三细境,那么就必需要八地菩萨、九地菩萨、十地菩萨,这种大菩萨才有这个能力,彻底地了解)。

  境界相即现相(境界相就是现相)。亦名现识。以无相真心。由一念妄动(注意看那四个字:无相真心。你看看!你们想不想认识佛?想!怎么认识?要无相。我们一般都带到国外去旅行,看一看,拿一支旗子走一走,怕机场……怕丢掉,弄丢了,像我这个个子那么矮的,不拿旗子看不到,集合、集合……,台湾来的文殊讲堂,正要集合,去逛,走一走、走一走,我现在要带你们去一个最漂亮的世界,也不必要办护照,也不必花飞机票,也不必劳师动众,你也不需要身心疲乏,我带你们到哪一个地方去旅行?到佛界去旅行,佛界,带你们到最快乐的佛界,佛界怎么去?很简单!无相,无相马上进入佛的境界,马上到佛国旅游,无相,你不相信无相的可贵吗?你等一下听完课以后,这要走出去,当然你没办法一下子无相,你内心里面一切相不可得,告诉自己:一切相不可得,没有所谓的金钱、名利、男女、统统没有,无一切相可追求主,所有追求都是错误,明天早上一睡醒起来,内心里面告诉自己:无相就是真心,真心就是无相,无相可以进入佛的境界,可以旅游佛的无量无边的清净世界,你试试看!我们一般都到有形相的国家去旅游,你为什么不到佛国来旅游,不必办护照、不必花钱,统统不必,何以故?无相即是佛国,他快乐得不得了,为什么快乐得不得了?明天你吃到不好吃的菜,你就笑一笑,明天你吃到好吃的菜,你也会笑一笑,人家骂一骂,他也会笑,因为你无相嘛!人家说你好,你也笑一笑随喜功德,一切境界对你都没有作用,你想想看!这个无相到多快乐的境界,所以,师兄、师姐们!你想想看!你想不想到佛国去旅游,很简单!眼睛看的就是那么欢喜心,看到不如意的事情,是他的事情不是你的事情,对不对?所以,人家:我看你很不顺。我说:我看你很顺。奇怪!我看你很顺,我看你很不顺,很奇怪!我看你很顺。我看你很讨厌!很奇怪!我看你很快乐。就差这个而已,菩萨!这样我们就同一国的。若以无相修行,即与我同道,若不以无相修行,即不与我同道,不同参五台山,如果无相法,我们是同参道友,若有相,我们不是同参道友,有相,你学到死你也没有办法,所以,无相真心,由一念妄动)。转为妄见。依此见病。妄现空华之(境界,妄现空华之)界相。故云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反显翳病若除(眼睛的毛病若除了)。华于空灭(当下就灭)。故云离见则无境界(意思就是离无明就没有境界)。此但约所缘(境界就是所缘)。以明本识现相义(本识有这个转相跟现相,转相是能攀缘的八识,现相是所攀缘的境界)。下文云。能现一切境界之相。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此三并由根本无明。妄动一念。成此三细。即不相应心。属(阿)赖耶位摄。如《楞严》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必就是加,你一定要加一个明,性觉:本性的觉性,必就是说你一定要加一个明,就是多此一举,就是所谓的知见立一个知,不必要头上安头,性觉本来就是头,必加一个头,头上安头,没有这个必要,妄为明觉,明觉就是妄觉)。即无明(觉上还加一个明,就是不对了,这个觉本来就明了,光明的解脱本来就是有知见,不需要你加一个明)。觉非所明(这个觉是本觉,结果,本觉(“非”就是并。)并不是你所要明的对象,本觉并不可能让你来明,觉非所明,你所觉悟的,怎么样?绝对不是本觉的明,因为你在觉上安一个明,所以)。因明立所(因为你加一个明,所以,在心,则起心则动念,投注一个大石头,水就会颤动,投下一个知见,你的清净心就晃动,就变成能所,这个都在指心念里面的能所,有一个能明的业识及所明的本性,以为本性是所明,不对的)。(这个)所字即业(识的妄所,业)识之妄所。莫作境界解(就是在因明立所,统统在心法里面讲能所,也就是说本性是真的,清清净净的,你因为投一个明,就是投一个知见下去,想要把它刻划出自性的东西出来,但是,他不晓得自性本身不能让你形容、不能让你刻划,自性本来就具足一切,为了要刻划出或者衬托出,用透过一切的力量,想要产生一种明,这种明就变成妄明,所以,因明立所,变成业识是能明,本性变成所明,变成一个妄明,所以说,因明立所,投一个知见,主观的意识看法,就变成了整个模糊掉了,整个模糊掉了,这个比喻就是这样子。同学们!这个比喻就是这样,比如说水,当你起到河边的时候,这个水,噢!很静止,没有风的时候,一看,人一走过去的时候,已经很清楚了。然后,你怎么样?这个水还不是看得很清楚,我拿一个石头,把它丢下去,看能不能看得更清楚一点。咚!丢下去,一看:哇!整个看不清楚了,本来它已经很清楚了,你想要使它更清楚,投一个石头下去,这个就是转清净心为无明的开始,台湾话叫做自作聪明,无缘无故就自作聪明,我们的生活就是自作聪明,就是这层让我们很困扰,闲着没事,他就自作聪明,坐在那个地方,他就打妄想,对不对?本来这个本性没有妄想,本性就清清净净的,他坐在那个地方打妄想:明天要做什么?今天要做什么?就是拼命地一直分别,拼命地一直执着,控制不住,所以说,因明立所就是这个道理)。所既妄立(这个能所的所,既然是虚妄、对立所假设出来的)。(就会产生)生汝妄能(就变成一个不对的见,能见相的见,妄能就是妄见,如果,你写妄见就更清楚了,是不是?所既妄立,这个所:业识本来就是妄立的,妄立的,当然你的能量就是假的。比如说,你投一个石头,想要把那个水看着你的脸,那么,这个本来不是你的脸,你的脸本来不是这么晃动的,投一个石头下去,你看的,怎么样?所以说,你投一个石头下去,这个水会产生波动,波动就产生妄能,不是真正的水本来的面目的能力,它变成波,波就看不出本来的面,生汝妄能)。即能见相(能见相)。无同异中(我们自体分本来没有所谓的同,没有所谓的异)。炽然成异(“炽”就是旺盛的意思,很明显的就变成不同)。即境界相。无同异者。即业识妄所晦昧之相(虚妄的立一个晦昧的虚空之相)。空界不分(空是无形的,界是有形的,无形的东西跟有形的东西本来是不分的)。成异者。结暗为色。成四大异相也(地、水、火、风所连结的,所化作的,化作出来的相)。异彼所异(异彼所异就是说,异就是不同于,不同于,彼就是刚刚,不同于刚刚我们所产生的同异之间的一个异字,因为,我们有空、有界,所以,异彼所异,就是我们另外地抽出来讨论,怎么样?不同于刚刚所立的,不同的空界之异,怎么样?在空界之异还立一个不同里面的相同)。因异立同(异就是十方差异,四大所现的假相都是不同,还立一个相同之相)。(相同之相当然就是)虚空相也(虚空就是无相)。同异发明(虚空是同,异就是境界的差别叫做异,虚空是同相,境界:色境是差别之相,就发明了:发现出来、开采出来、开发出来,让我们有一个虚空的同相,还有一个色境的差别之相,发现出来)。因此复立无同无异(什么叫做无同无异?也不能说相同,也不能说不同,若说相同,人有差别,若说不同,一个头、四肢看起来都相同,所以说,众生类看起来相同,其实不同,说起来不同,其实相同。唉!就是一个怪物,众生就是这样子,你们晓不晓得世界上最重的动物是哪一种动物?大家都知道:鲸鱼。我现在问你:鲸鱼,世界上最重的是多重你想像得出来吗?世界上最重的鲸鱼,二百五十吨,是大象的三十倍。鲸鱼分成两种,一种叫做齿鲸,一种叫做须鲸。一种就是说牙齿在吃东西的,有牙齿在吃东西,那么,那个鲸鱼的一种;一种是须鲸,须鲸就是过渡网,它没有牙齿,鲸鱼有一种,它是没有牙齿的,就像过滤网一样,然后,它把嘴巴一开起来,然后,合起来,合起来以后,把这个水挤出去,然后里面的浮游生物都在里面,它那个嘴巴一张开来,一张开来的时候,整只船都可以吞进去,吓死人了,那个鲸鱼,大象最重有七、八吨重,就算八吨来讲,大象八吨重,鲸鱼是它的三十倍,thiry times,三十倍,三十乘以八,二百四十吨,世界上最重的动物,抺香鲸,吓死人!二百四十吨。所以,有一次,有一个法师讲经说(当然我是发现他讲错了),他说:我们人因为执着,所以,我们的身体变得很小,你看那个蚂蚁,蚂蚁就是最执着,你看、你看,变那么小、那么小,一点点。我在旁边:唉!糟糕了!如果,反问你:那大鲸鱼不就不执着?如果,反问你:那大鲸鱼不就不执着?(法师笑)讲这句就不对了,不是这样子,大鲸鱼不就不执着,大鲸鱼二百五十吨,很惊人。这个有时候讲的时候要小心,讲经说法有时候,马上被扯后腿就哑口无言。(法师笑)这是题外话)。众生相也。根身器界。无非见病所成。俱是赖耶相分。一细相竟。(三细讲完了,再来是讲“二粗相”)

  巳二 粗相

  (粗相就是业相、转相、现相,已经现出这个境界了,现在就以境界为开端,境界为缘)

  【以有境界缘故(就是境界为缘)。复生六种相(境界为缘长六粗,生出六种粗相,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

  此标境界为缘长(就是助,助长这个)六粗也(之相产生。除了第一个是根本无明以外,后面的统统是枝末无明,像业相,那个是根本无明,后面的转相、现相、智相、六粗,这个统统是枝末无明)。以粗相由微而著(着就是显著,由微细的东西,而显著的相)。不离细相(但是,不能离开三细之相)。前细相境界。依能见(到)所现之(的)境界。非境界而动(不是境界而动)能见。此后六粗。(都是)为彼境界所动而有(这是由境界所产生的,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讲的外在的境界)。非此六种。能现彼境也(不是六种可以现彼境,不是,现彼境是三细现的,三细现出来的境界以后,变成六粗里面的开始)。

  【云何为六。一者智相(注意!这个智相就是分别心,并不是智慧之相,这个要特别注意。一般人都自己觉得很行,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也就是分别心)。二者相续相(一个接一个)。依于智故(上面的智相)。生其苦乐觉心(生出苦相、乐相的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起这个念头相应不断)。】

  首句征起(第一句就是问。征就是问)。智相者。即分别心也。依前现识所现境界。不了唯心虚妄。创起慧心数(“数”就是说创起这个慧心所,分别的心叫做慧,慧心所)。分别逆顺。执有定性。可爱与不可爱。

  相续相者。即依智相。所分别逆顺二境。可爱则生乐受。不可爱则生苦受。觉心者。即苦乐二觉之心也。数数起念(“数数”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起念)。与境相应。无有间断(众生就是这样)。此明自相续也。复能起惑润业(造惑必需滋润这个业)。引持生死(“持”就是不断,引导这个生死而不断就是引持,持续生死,不断叫做持,不能断,引导这个生死一直持续下去)。令他相续。故下文云。住持苦乐等也。此二乃事识中细惑(所谓事识就是面对外境的分别心,所产生的造作叫做事识,它是意识,对事相上意识的造作,但是,它是属于六粗里面的微细,所以是事识中的细惑)。下五意内四五摄(第四就是智识,第五就是相续识,智识、相续识,因为业识、转识、现识,五意里面还有智识、相续识,第四就是智识,第五就是相续识所摄)。属法执。地上菩萨所断。

  【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著故(拼命地执着。起着就是执取相)。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分别这个假的、错误的,不是实在的语言名相 ,所以,你想要彼此之间不冲突,那必需不着相,否则的话,落入语言名相,那一定讨论不完的,讨论不完的。秀才遇到兵,你就有理扯不清,你怎么讲也不会通,那也没有办法,怎么讲都不会通,所以,有时候,生命是一种无奈,是一种惩罚,它是一种接受,没有理由地接受它。以前,我一个舅舅,他生了一个儿子,老是跟他起冲突。有一次在很气愤的时候,就说:唉!生这个孩子都不听话,很气愤。我就告诉他,他也没有叫你把他生出来,是你这样、这样……,不小心就生出来,对不对?是你那样、那样……,就生出来了,所以,这个生命就是一种无奈,没有办法,没有办法的事情,你不能去讨论它,为什么你要生他,对不对?若大家知道生这个会不孝,早就把他掐死,是不是这样?生出来以后,这个将来可以做大法师,赶快抱起来养,对不对?这个是竹联帮的杀手,就赶快……(法师做掐死的动作,嘴巴里发出“呀”的声音),让你死掉,不可能,对不对?嗷嗷待哺的孩子都是平等的,孩子都是可爱的,是不是?孩子都是可爱的,当然是正常的,如果,你生到一个不正常的,哇!麻烦大了。我那个时候,真的,就是家里产生一个低能,智商很低的孩子,低能,还有一种就是残障,我们讲实在话,很严重的残障,不是小小的残障,很严重的就是说完全需要父母的,脑部坏掉或者是双手双腿,或者是整个头不能转动,我们无限的怜悯,无限的同情,真的,我们也不希望他这样子,这样子就就惨了,就麻烦大了,所以,我那个时候,读大学的时候,因为,看到很多的不幸,所以,我内心里面一直想,如果,我结婚的话,万一生到一个这样子,哇!一个就不得了,完蛋了!怎么办?你要赚钱也不能赚钱,你放不下心,你要照顾他,那是我儿子或是我女儿,对不对?回来要抱一抱,虽然是怎么样……,还是疼爱有加,我是希望为他好,对不对?要教他语言,慢慢地教,哇!哪里有那个耐性呢?所以,结婚也是一种赌注你知不知道,生命实在是一种赌注,赌下去不知是赢还是输,结婚也是这样,赌下去不知是赢还是输,若出家就赢定了,就赢定了,为什么?没有这个困扰。以前,这个鸠摩罗什,因为,他的智商很高,对不对?智商很高,皇帝派了十个老婆,让他要生一个像鸠摩罗什大量那种境界的一个高僧,所以,鸠摩罗什,十个他就把她接收起来,你知道吗?把她接收起来,有没有生,历史并没有记载,他把她接收起来,真的,接收起来,徒弟都看不到他,后来,他吃针,徒弟都吓一跳。鸠摩罗什有一天:把你们身上的针统统拿出来。针统统拿出来,住在丛林里面,拿了三百多支的针,然后,他的钵就一个、一个……,以前没有裁缝,一支针、一支针,一直收回来,收回来的钵,吃午饭的时候,过堂,过堂就是那一钵供养,供养的时候,他就拿针一直起来吃,因为他证三果阿罗汉,神通自在了,证三果阿罗汉,拿针起来吃。大家都吓一跳,都不敢讲,然后,鸠摩罗什就说:如果,你有我这种功夫,你可以计老婆。(法师笑)大家都静默,没有办法,这个不是觉悟、不觉悟,这是心境的问题,你有这个境界你就来吧!对不对?你有办法吗?对不对?不过,这个皇帝也是很糟糕,他不晓得这个遗传学,遗传学,不一定你有鸠摩罗什大量那种智慧,生出来的儿子,不一定是像鸠摩罗什这种大智慧的人,不一定,要看他老婆,像他爸爸没有话讲,像他老婆,那完蛋了,会流口水的(意指白痴),那完蛋了,(法师笑)整天抱个流口水的,那完蛋了,这个不一定的。所以,人家问:喂!师父!您的头脑也不错,弄一个精子银行。我说:不要搞这个。搞这个的话,万一生出来是白痴,那麻烦大了。所以,不懂得遗传学,遗传学,一代、一代……,一定有的,我这个若放在银行,一定有的,赶快生一个,生一个,结果生出来是白痴,两眼无神,惨了!待会儿抱来说:这外是你的,死定了。我, 又没叫你生,是你自己去弄的,这种东西是很难讲的,遗传本身他不了解,业力才是真的最, 了不起的一个因果的定律,因果的定律,不一定,只是说可能:父亲、母亲的果报好,比较可能感应种子比较好的儿子,但不一定百分之百,佛教讲的是讲业力,不是讲有形相的身体,真的,所以说,那就不懂,因此谁结婚谁也不敢把握你生的儿子一定是精明能干。所以,我们以前,大学同学的时候,他就会说:唉呀!这个林益谦真是很短小。我说:你少两个字:精干。哼!这两个字为什么不讲,为什么讲矮小呢!然后,他就说:唉呀!我讲一句他就生气,真的,你看,像小人!我说:你少两个字:得志。(法师笑)讲话都帮我少两个字,真糟糕!小人得志,小人就是个子比较矮)。】

  执取相。于前所缘念苦乐等境。不了虚妄。深生取著。故下文云。即此相续识。依诸凡夫。取著转深。计我我所。前四句牒上相续相(好了!别明意识摄,属于我执,二乘等所断,二乘人等所断,上面的四个皆是惑,底下二个是属于业跟苦,业就是起业相,苦就是业系苦相,上面的四个皆惑,是怎么样?就是一种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末句方是执取相(底下 ,这是执取相)。

  计名字相。依前颠倒所执相上。更立假名言相。是为分别。《楞伽》云。相名常相随(我们名相不断,名相不断:常相随)。(依止跟着我们)而生诸妄想(我们的妄想简单讲就是一直执着这个外相,我们今天为什么会有妄想,拼命地一直执着这个外相,然后,在这个相上一直假设,一直假设、一直推论,所以,我告诉诸位!不要把你的生命用在猜测里面,不要把你的生命用在假设里面,用在假设里面,一直去推论别人的是跟非、善跟恶,我觉得生命这样实在是很没有意义,这样会一直产生你连锁的错觉跟妄想)。故云依于妄执等(妄执:妄想跟执着)。此二乃事识中粗惑(此二就是执取相跟计名字相中的粗惑)。下五意后。别明意识摄(另外有一个意识)。属我执。二乘等所断。上四皆惑(也就是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下二业苦(就是起业相、业系苦相,第五跟第六)。

  【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著(跟着这个名相拼命地执着)。造种种业故(众生就是但有名相,就算我们的躯壳,说:那个人很美,那也是一个躯壳,躯壳也是一个名相)。】

  谓依前所分别假名言相。循名著相(我们依名执着这个相)。发动身口。造种种业。即苦因也(众生相就是这样,要不然,我们为什么要出家?你说呢!难道我们头脑有问题吗?我们为什么要出家修行?你们认为我们头脑有问题吗?我们晓得再继续造业下去,生死不能了)。

  【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当然不自在,当然,我们有这个色身就不自在,头痛、眼睛痛,肚子痛、肺癌,什么甲状腺癌。美国昨天报导的:人家发现这个癌细胞的时候,用钴60一直照射,结果这个射线照射。一个黑人,儿子十几岁,他本来是发现这个细胞,检查:切片检查的时候,发现癌症cancer(cancer [’k?ns?]癌,恶性肿瘤;癌症),然后,就去给医院看,这个医院本来没有这么大,就照射钴60,结果那个钴60本身好坏统统杀,好的细胞、不好的细胞统统死,然后,一照下来,开始口腔烂掉,这个嘴巴变成不能动,然后一直继续照射,继续照射,结果,照到后来,他的儿子本来还没有那么快死,结果,照得死掉了,死掉了,因为,发现癌细胞以后,结果,去用钴60照射,提前死亡,后来就打官司,打赢了,赔五十万美金,结果,后来美国发现,因为照射钴60而死亡的,至少在几百个人以上,这只是一个例子,结果一直隐瞒起来,一真没有被发现。所以,我一直劝告诸位,说:我们如果有真正的很难的病症,最好是用中医,最好啦!当然有某些东西是没有办法用中医的,比如说,忠仁、忠义那个连体婴,你怎么吃中药呢?你怎么吃,吃到两个骨头分开吗?你怎样也不可能,西医有西医的伟大,中医有中医的了不起的地方。业系苦相就是这样子,业系苦相,你一点处在都没有办法,而且你碰到蒙古大夫,那就更惨了,有福报的人,就碰到好的医生,没有福报的人,就碰到蒙古大夫,就这样子,连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善业,恶业统统有一个定数,统统有一个定数。我那个时候,在最极端痛苦的时候,一天呕吐两百下的时候,我到大寮去一个信徒家里要吃饭,这个信徒家里,统统帮我准备好了,结果,到他家一直呕吐,一直呕吐、一直呕吐,一直拼命地呕吐、呕吐……,爬不起来,我开车子去,他准备得很丰盛,丰盛有午餐,噢……,这个在家居士很诚恳,到那边一直呕吐、一直呕吐……,对面刚好有一个医院,到医院的时候。师父!您吐成这个样子,站不起来,然后,就送到前面的医院去,就打针,我就告诉那个医生,我说:你是不是要为我打罗马敏。你怎么知道?因为,我在南星都是打罗马敏,罗马敏就是止吐的。我说:没办法!那就打吧!打下去,没有办法!一点都没有办法止吐,一直呕吐、一直呕吐,拼命地呕吐,业系苦相一点都不自在,很痛苦,痛苦得不得了,在呕吐,极端呕吐的时候,那个医生说:我没有看过这样的病人,我看过呕吐的人,但是没有看过吐得这么厉害的人,从来没有看过,我那时候一个小时要呕吐……,大呕吐要六次,六次呢!一天要呕吐两百次以上,一个小时,有时候吐十次以上,统统不能停。吴医师就说:这个如果换别人的话,早就跳楼自杀了,跳楼自杀了。那时候我就有一个观念。我说:吴医师,你讲得也有道理,可是,我为了众生,我一定要保持这个生命,我知道我的业,如果这个苦,我前世不晓得造什么业,这个苦不是只有医生就可以好的,我这个病苦不是看医生就可以好的,这一定有某一种业力在牵引,它一定要让你呕吐、呕吐……,一直要让你苦,苦到有一天你的业报,苦尽了才会碰到医生,才会碰到真正的医生。我求医到澎湖去,求到台北去,那个都是国医、唐山过台湾的、中、西药统统看,然后照X光,然后,到高雄医学院,肠为什么一直腹泻?一直腹泻、一直呕吐,然后,到台中去,丰原,又去照那个X光,X光照,然后,去中兴检验中心看,百种检验,抽血检查全都莫可奈何,都没有办法,只要医院能做的,统统做过了,差不多统统做过了,就是没有办法,什么药统统吃过了,所以,那种果报,在受的时候,我那时候还好是学佛,学佛就是有这点好处,他认了,认命,他能够接受这个事实,所以,我今天如果看到某些人,稍微有点病苦的,他就在掉眼泪,我很讨厌那种人,很讨厌,动不动就……,稍微难过就掉眼泪、掉眼泪……,很讨厌,为什么?因为我的病苦,我从来没有哭过,你哭什么东西?你在哭怎样?敢造业,为什么在受苦的时候,你叫什么,呱呱叫,在叫什么,有勇气造业,没有勇气接受这个病苦,你笑死人了你,对不对?所以,我造的业我就必需……,所以说,依业受报,不自在故!注意!那个不自在包括你的心,你的心也是不自在,因为心是能取习气所现出来的影像,你不要以为只有身体果报不自在,错了!包括那个心都不自在,贪、嗔、痴束缚你,你也不自在,一样的,业系苦相,因为,残留前世的业识,所以,我们的心也是不自在,叫你生气,你不得不生气,苦恼无量,日子不好过)。】

  谓先造善恶不动等业。为因。依因感果。受苦乐等报。轮回三界。长缚生死(永远绑在这个生死)。无自由分。不自在。即苦相(心烦恼得不得了,身体病苦)。非但下界苦是苦。即上界乐不久长(就是不长久)。亦是坏苦。不苦不乐之舍定(“舍”就是愚痴的意思。“舍定”就是愚痴。不苦不乐之舍定,舍就是愚痴,安住在没有智慧的定里面叫做舍定)。亦即行苦也(“行苦”就是刹那生灭的苦,刹那生灭就是说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都在变化)。二枝末不觉竟。

  辰三 结末归本

  【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此显无明为生死染法之因。前三细六粗。总摄一切染法。皆由根本无明。不了真如而起。故云能生。下二句释其所以(觉说就是原因)。言一切染法。虽粗细不同。皆是无明热翳之气熏成。所起不觉之差别相也(所以,同学们!师父讲的法你要好好地观照,不要让我们这个无明不觉相一直得逞,那么就没有什么。闲来无事就是清净人,闲来无事,其实世间本来就是无事的,你硬要把这个世间搞成有事,搞成很复杂,你当然活得很痛苦,我们在听闻佛法也是一样,你听闻佛法以后,你有没有放眼看天下,你放眼看天下,你放眼看天下看出去,这个世间那个人不是都在无明里面打转,你不觉得我们很幸运吗?所以,师父发一个大慈悲心,我已经是痛苦了,从小我们的家庭很不幸,父母仳离、家庭贫穷、朝不保夕、家徒四壁,我们度过风霜雪雨,这种痛苦的洗礼,我们真正尝试到生命的痛苦,然后,在大学里面,又每天过着那种日子,所以,营养不良,出家以后又持午,因为,自己身体不好,然后,又加上自己的持午,后来,又很固执自己的看法,经过大病种种,一直到我调整到今天,我才慢慢发现一个人能够接受善知识的劝导,是多么的不容易!师父现在讲课,你们就听而已,可是,你们的感受性并不强,就像我们以前,听到这些高僧大德的开示,虽然知道他在讲什么,毕竟感受力不强,所以,不会调整自己,虽然懂得调整自己,也感觉很慢,好像是说这个佛法运用不上来,运用不上来,所以,这个佛法讲到最后,就是需要时间,多回光返照,多听善知识的开示以后,每天调整这个心法,每天听两句话、三句话,然后,慢慢地一直刻意的,一直强迫自己,然后进入空性的状态,久而久之习惯,能勉强就变成习惯,习惯就变成自然。所以,师父的人生观,不晓得是诸佛菩萨的安排,还是谁在导演,安排我这个角色实在是痛苦不堪,痛苦不堪,还好给我这个小小的脑袋,还算不错,还可以一直忍耐,一直忍耐到今天,耐到今天,所以说,这条老命既然捡回来的话,生命其他就是多余的,多余的就一直拼命地讲经,拼命地讲经,所以,我在讲经,当我觉得我很累的时候,我就会想:总比以前在呕吐好,总比以前好,你愈讲课,痛苦、很累,还是希望以前的痛苦,一直呕吐,当然是希望现在,现在的苦百千万不及以前痛苦的一分,所以,现在要快乐,我是只大大鸟,飞就飞,大大鸟(法师从“我是只大大鸟……大大鸟”唱到此句),快乐的大鸟,是一只快乐的大鸟,是不是?所以,也感谢诸位!我讲这个经验是让你们启发,给你们听生命的经验就是这样)。二辨不觉竟。

  卯三 辨同异二

  辰一 标列 二 喻释

  辰一 标列

  【复次觉与不觉。有二种相。云何为二。一者同相。二者异相(就是我们这个觉性跟无明的不觉,简单讲就是生灭跟不生灭,这是非一非异,所以,有两种相。云何为二?一者同相,二者异相。)。】

  此辨生灭不生灭(生灭就是无常,不生灭就是空性,(生灭就是缘起,不生灭就是性空)。非一异相(也不能说是一相,一就是同,也不能说是异相,也不能说不同)。前云依如来藏(如来藏就是清净心,我们因为有清净心,一念不觉)。故有生灭心。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觉不觉二义。皆生灭门摄(为什么?因为觉义它本身就是空性,那么不觉义是在相用里面作讨论,因为,不觉义的话,它就必需以对立的角度去衬托,但是,相用不能离开体性,所以,觉跟不觉义,都是在生灭门里面所讨论到的,因为,觉对不觉讲的,不觉是对觉悟讲的,都是由生灭门来摄)。今既明生灭心要显生灭即不生灭(现在要说明这个生灭心要,心要就是最重要的,我们一定要觉悟生灭心,就是要显出我们生灭当下……,(这个“即”就是当下)我们要说明生灭心,最主要就是要当下生灭就是不生灭)。故此辨同异也。一标列竟。

  辰二 喻释

  【言同相者(觉跟不觉同相的意思是什么)。譬如种种瓦器(种种瓦器是站在外在的形相来讲,外面的形相来讲)。皆同微尘性相(都是一样的性质,就拿我们来讲的话,像土:土质,可以做很多的模型出来,所以,就是皆同微尘性相。皆同微尘性相就是种种外在不同形相各种的器具,但是,它的本质来讲,都是由微尘的同样的材料所做成的,所以说,这么讲的话,意思就是说微尘性相就是体了,同一个体性,就像我们来讲同一个材料的本质,做出不同的形状,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讲同相的意思,譬如说外形种种不同的器具,但是,都是相同的质料去做的,微尘性相这个微尘就是说,它们所做的材料颗粒微尘都是一样的)。如是无漏无明(意思就是说:这么样子来讲的话,无漏中的无明所现出来的)。种种业幻(我们有业就会幻化出种种的相)。皆同真如性相(都跟真如一样,换句话说,真如在哪里?就在你当下,如果你了业即幻,离幻即觉,了:通达。我们业相所显现出来的,这都是一种假相,那么,了幻即离,你知道这个是幻化的就放下,就没有什么好讨论的,是不是?所以说,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当下就是本来的面目,所以,我们说要找到本心,就是离不开当下这一念)。】

  此明即异而同(这是说明,异就是不同的法中而有相同的地方。)。先喻后法(先比喻然后跟法来合,先用比喻的角度来说明,最后再配合法的传递、法的结合)。喻中种种瓦器。若净瓶染缸等。譬染净诸法。言同性相者。器以尘为性(尘就是微尘地,最小的颗粒叫做尘,这些器具都是由极微小的颗粒微尘,来当作是它的本质,所以说,以尘为性)。尘以器为相(这个尘,尘本来是没有相,一堆的土沙在地上,你没有捏在的话,它就是一堆土沙,所以,你一堆土沙、灰尘,水域,然后把它捏、捏……,捏成形状,捏成器具,它就有相状,捏成碗、杯子、炉灶,相就不同,所以说,尘以器为相,意思就是尘本来是无相的。以器显现出来才为相)。器之性。即尘本性(是一模一样的,这个性如果你用这个本质来讲的话那就更清楚,器具,外型不同的器具的本质,就跟尘的本质性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两样的,器具所造成的也是颗粒微尘所做的,颗粒微尘本来就是颗粒微尘,就不同来讲是相不同,就本质来讲是一样的,意思就是材料是一样的)。器之相。即尘别相(意思就是器具种种差别的外相,也就是尘的别相,尘本来是无相,然后,做出器具所以有种种的差别相)。真如诸法。亦复如是。无漏者。本始二觉也。即觉义(始觉、本觉这我们有讨论了)。无明者。本末不觉也(从本以来或者是最后来讲的话,从本末来讲都是不觉)。即不觉义。觉有不思议业相(注意!那个业相就是清净的三业之相,清净的三业,我们看到业相都会有一种错觉,以为无明,所染成的叫做业相,不!它在这里不思议业相就是说,佛的身、口、意那是不可思议的,能够加被众生)。(能够)能作一切胜妙境界(因为,他要救度众生有不可思议的神通,这是觉义)。不觉有无明业力(无明的业力这大家都很清楚了)。能生一切生死苦乐。染(业和)净(业)二业。皆非实有(完全都是幻化出来的)。故云种种业幻。所谓生死涅槃。皆如幻梦也(都是幻梦)。同真如性相者。以动真如门。成此生灭门中。染净诸法。诸法同以真如为体(诸位当下统统都是真如之体。真如之体,你只要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就是本来的面目)。则性同也。真如亦以诸法为相(因为真如本身不可讨论,真如是空性,空性就像虚空幻化种种的相而不拒群相的发挥,真如也是一样,真如是空性,但是,不会排斥种种法的存在性,所以说,真如也是以诸法为相,为什么?因为真如是无相)。则相同也(站在这个角度来讲相是相同的)。

  【是故修多罗中。依于此真如义故(修多罗就是经典,现在《大乘起信论》要引经据典互用,在《大乘起信论》的论文里面,它引经据典,虽然这本是论,但是,它引经典里面说的,所以说,经典里面说依于这个真如的道理)。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本来就是没有好讨论的,没有什么,不透过任何的妄想、分别、执着,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当下也是真如,是不是?从本以来,大家都是在常住里面)。入于涅槃。菩提之法(我们这个觉性,觉性,你只要真正拥有一颗智慧的心,你就会知道)。非可修相(注意!修相是在因缘法里面强迫自己精进叫做修,但是,我们这个觉悟的悟性,不是因缘法里面精进就可以得到的,要在因缘法里面除掉习气,放下习气,那就是本来的面目,所有的修行就是修三个字:断习气,我们为什么会有生死,我们有习气重嘛!烦恼的人,习气嘛!贪心的习气,嗔恨心的习气,愚痴心的习气,这个习气就是不可抗拒的力量,没有什么道理好说的,它就是一股迷惑的力量,也没有办法去讨论它,简单讲习气就是非理性所可以解决的,需要靠勇气跟精进慢慢去放下,不是人类理性有办法的,我们的理性只是限制在某一咱力量而已,丧失理性的时候,我们所有的无明就现前,所以,我们说理性只能站在理想的角度来讲,人要有理性,每一个人他都会说他很有理性,没有一个人,他会说我很没有理性,他不会这样讲的,我很有理性,对不对?所以,这个修相,简单讲就是除掉习气叫做修,但是,你除到最后,其实就是本来就没有这些习气,是无量亿劫来习惯于这种思惟方式,习惯于这种生活的方式,习惯于这种顺境方式,习惯于这种乐的方式,离苦得乐的方式,所以,就拼命地追求、拼命地追求,在妄求当中产生一种争执,你在苦中作乐,然后,乐完了又苦,苦中又作乐,然后,在觉悟之下里面认为有可修相,那是因为透过无明,在生灭法里面所以我们产生有可修,其实不是,所以,菩提之法,非可修相。师父一直重复告诉你们:佛法只有一个字:(法师用抚尺在桌子上猛拍:“咚”)要悟,(法师又用抚尺在桌子上猛拍:“咚”)就是要悟,没有什么好说的,悟,(法师用抚尺在桌子上猛拍:“咚”)悟就是当你知道这个了幻即觉,觉幻即离,就这么一回事情,一理通,万理就彻,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所以,悟道的人,你想要让他起一念烦恼,都很难,你想要让他起一念妄想,都不可能,因为,他拥有一颗清净智慧心里面所显现来的,哪里都是他真的真心,统统都是他的真心,众生刚好颠倒,你要叫他动一念清净心都很难,因为,他习惯这种习气,他认为这样叫做快乐,其实,他没有真正快乐可说,所以,凡夫所谓的乐,只是麻醉一下,苦,没有发现苦的乐,叫做以为快乐,简单讲,互相对立衬托的,我以前很苦,所以,我现在觉得很乐,那还不是很乐,不苦不乐就是真实的,真实的乐。菩提之法,非可修得)。非可作相(也不是你用身、口、意任何去造作的,你所有的造作都是知见立知,放着,慢慢地自然,你只要拥有一颗智慧的心,注意,密在汝身,就是你怎么样修行,所以,禅宗里面有一句话:若人懂得观照,如果有人懂得观照,观照就是善知识,如果人不懂得观照,师父在身旁也没有什么作用。你如果懂得观照,那么比师父二十四小时在你身旁,那埸伟大!因为,真理要慢慢去观照,从内心里面去透脱出来,这种力量大,你虽然每天都跟师父生活在一起,师父跟你打招呼,你也跟我打招呼,师父笑,你也跟师父笑,我在笑什么,你也不晓得,我笑,我知道,可是你笑,你不知道,对不对?所以说,非可作相完全不能透过身、口、意,因为所有身、口、意都是幻化出来的,所以,我们就做一种功夫,要放下,让它很自自然然的,自自然然的,如果,我们习气很重,稍微对治一下,对治一下,比如说你很喜欢睡觉,你很喜欢吃什么东西,这个稍微下一点功夫,稍微对治一下,但是,虽然对治,整天在对治,整天都感觉到没有在对治,对不对?所以,先勉强,慢慢、慢慢的自然,这个就是有观照的功夫,所以,观照的功夫虽然没有能所,但是在初学佛法来讲,它还是要有能所,没有办法!所以,非可作相)。毕竟无得(一切都是空性,不可得的东西)。】

  此引经证成(证明)。修多罗中。依上本末不觉。即真如义故。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不生不灭。入于涅槃。(就像《维摩诘经》里面讲的)如《净名》云(就是《维摩诘经》)。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灭(也不需要去灭它,没有什么烦恼好灭的,因为烦恼当体即空,所以,悟道就是这么简单)。此望因说也(望因说,望就是对,就是针对因,因就是自性能为一切因,你这个涅槃相就是一切的因,不生不灭就是本来的面目,这是针对因地来讲的角度,因中来讲的角度)。又依上本始二觉。即真如义故。说诸佛究竟菩提之法。本来原具(本来就具足)。无修无作。即证时(到证悟的时候)。亦毕竟无得(如果你用这四个字来修行,那快乐无边,快乐如神仙,说:饭后一根烟,快乐如神仙,这是世间人讲的,我们不一样,你只要饭后无事,毕竟无得,那就快乐如神仙,毕竟无得,你想想看!你活了几十年,你得到什么,你又曾失去什么,你每天吃亏,也没有损失什么,你每天占人家便宜,你也占不到什么便宜,只是什么?造了一些恶业而已,就是这样子而已,你留下什么,你拥有人家什么,你占有人家什么,你就是今天吃亏,你曾经失去什么,没有啊,对不对?受到一点委屈,要感觉很欢喜,因为修行要真正的逆境才能够显示出来,用一颗感恩的心)。如《楞严》云。狂心苦歇。歇即菩提(你看那个就那么简单,你要求菩提吗?那个歇就是休息一下,不要强迫自己去分别,不要强迫自己去执着,不要强迫自己引发那种不必要的习气,我恨你、我恨你,然后,歇,歇“我恨”,就那么简单,“恨”放下,转个念头,我感恩,那就没事了,看到很多是是非非的事情,放下,没事,那是他的事,不关我的事情,我有德性,我慢慢硬化你,我没有德性,我有一天会提示你,我没有因缘,那各人生死各人了,歇即是菩提,如果,学佛第一个不能学到不干涉人家的一些私事,那你不能自在的,所以,比丘常带三分呆,修行人就要常带三分呆,带一点点傻傻、傻傻的,这样子,狂心若歇,歇即是菩提,狂心,狂的意思,就是一种冲动,没有必要的习气,冲动心,贪、嗔、痴的烦恼,你只要若歇,歇就是让他休息下来,你不要说:我要追求真理,我要拼命地追,那妄想愈大,怎么样?歇即是菩提,放下就是觉悟,放下,对不对?)。何藉劬劳(“劬”就是劳苦,很辛苦的)肯綮修证(“肯綮”这个意思就是说劳其筋骨的意思,意思就是筋骨交接处,筋骨交接处,拼命地修行,比喻事情的要领,肯綮修证,简单讲这个肯綮,庆祝的庆这个音,肯綮修行就是说拼命地找出那个症结去修行,以为可修、可证,那就错了,所以说,狂心如果放下,只要是一个肯放得下的人,当下就是我们的悟性,何必拼命地借重这个身体的臭骨头,这个色身,拼命的劳苦,怎么样?肯綮修行就是说抓住以为可修的地方拼命的修证)。又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看那个无所得,毕竟无得:归无所得,慢慢体会那个空性的道理,那么你就活得很快乐)。此望果说也(这是对果来说的。因地心是不生不灭,《心经》里面修行要入空,你看,我们来讲,《楞严经》来讲,还是一样的毕竟无得,或者是归无所得,还是一样,有相的东西永远不能达到解脱,就是一定要无相)。

  又前约不觉即如故(前面就不觉的角度来讲当下就是如)。众生旧来(“旧来”就是久远以来)入涅槃(本来就入于涅槃,众生旧来,旧来就是本来,众生本来就是入在涅槃里面,这没有什么好讨论的,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道理)。后约觉智即真故(如果就觉悟的智慧来讲,当下就是真)。诸佛菩提非新得(没有新的得到)。智(德)断(德,智德是先天性的,断德是后天性的,)二果。俱性净本有故也(智德就是你先天性就有智慧,断德就是站在修行的角度,你慢慢修行,修行到最后,其实也是你本来的面目)。

  【亦无色相可见。而有见色相者(本来就是无色相可见,如果,你有见到色相的话)。唯是随染业幻所作(意思就是说今天你看到的六根、六尘,五欲六尘这些熏无明的,都是我们的业所展现出来的)。非是智色不空之性(智色就是般若之智,是无形无色的,但能现妙有不空之性,所以说,因为色是有具体的观念,所以,智加上一个色,是在显出那个智慧。注意听!智加上一个色就能显出那个智慧的具体感,而智慧本来是没有颜色的,也就是般若的妙智,它不是什么色法,但是,为了让诸位有一个具体说非是智色不空之性,那个智慧的颜色,并不是你所能,怎么样?可以去攀缘的、可以去造作的,智慧,这个不空就是妙有,这个智色,智慧之色,它是妙有之色,妙有之色,清净之色,这是妙有不空之性,所以说,这些无明所染幻出来的并不是我们智慧之色,本性的色就是智色,这些妙有之性)。以智相无可见故(智慧之相无可见故,加一个“相”字也让大家知道,智慧有具体感,智慧是有具体的感觉,智慧让你有具体感,意思就是说本体的清净心是不可否认的,所以讲智相无可见)。】

  此释伏疑(这是解释我们一切的怀疑)。疑云众生本入涅槃。何故不见报(身。实报身:实报庄严土的报身,以及应)化(土的化身)之色相耶。答曰。真如自体。本来绝相(“绝”就是灭,灭一切相才能够进入真如,简单讲今天你在这个外相里面,动一个念头:你放不下,那你与真如绝缘,完全扯不上真如,那要成佛道就更难,那断除烦恼根本就不可能,这个绝相就是要泯相,泯相不是说除掉,不是这个意思,就是即相离相的意思,简单讲这句话来讲,真如的自体本来就是离一切相,如果,你不能离一切相,那就休想要修行,你只能在相上团团转)。故云亦无色相可见(也没有色相可见)。转(怀)疑云。真体既无色相。何故诸佛证菩提时。现(种种的实)报(庄严土的报身,以及)化(身)等。种种色相耶。答曰。而有见诸佛色相者。但是随众生染业幻心中(因为众生需要相,所以,随着你的染业幻心当中)。变现所作耳(其实法身是无相的)。既由幻心所变。自是幻色。属后异相(生、住、异、灭的异相,同相跟异相里面,这个异就是不同相,所以说,属于后面的异相,你只要有业:种种的相,它就不一样)。随染幻差别之义。非是本觉智色(随这个无明所幻化出来的差别的业相,那当然不是本觉的智相)。不空之性。以本觉智色之相。真空不空(真空不空的意思是一切相当体即空,但是,智性不坏,智慧的本性是不坏,所以是不空,坏了连智慧都没有,那你怎么度众生,佛是一个没智慧的人,悟到家,然后就进入什么都没有,那就顽空了。真空不空,就是真空里面智慧之体性是不空的)。妙有非有(妙有虽然是讲一个有,但是,它的妙是站在不可思议的角度,三业:神通变化不可测,虽然有,但是,不是真正的有)。故无可见。所以如来不思议业相(因为他清净心所产生的三业清净之相)。乃随根而现(乃是随众生的根器而现的。这个“根”是指众生的根器)。圆顿之机(圆顿就是一刹那之间悟平等的法身叫做圆顿。如果你悟到平等的空性法身的话,就)见报身(就见到佛的报身,所以,你想要见到佛,很容易的,你只要悟到空性,你就见到佛,哪里都是喜悦,无量的喜悦)。有缘众生见应身(有缘的众生就是在二乘人的修行法里面,或者是一个人认真精进里面,他也会见到种种的瑞相,有缘的众生就见到佛的应身)。俱是随众生幻心所作(所以,但求心净,不怕不见佛,就是这个道理,但求心净:你只要好好的在这个清净心里面下手,那你不怕不见佛,佛随时就在你的心中,佛本来就没有时空的距离感,是因为你的心烦恼叫做距离,烦恼叫做距离,对不对?比如说,十万八千,我们说极乐世界:到了我们十万亿佛土,你行十恶,当然十万亿佛土,对不对?你行八邪道的话,八千万的佛土就是行八邪,十万亿的佛土就是行十恶,对不对?你行十不善业,当然就离佛很远,你一个清净心,当然就是在你的面前,所有时空的架构都是来自于心:因心成体,所以,俱是随众生幻心所作)。若是实有。何不人人见佛相好耶(如果是实在有的话,为什么人人不见呢?)。此中见佛相。亦为幻心所作(也是幻化出来所作,所以,大修行人他绝对不会在意有感应、没有感应,有见到佛、没有见到佛,他一直求这个清净心,净心最重要,清净自己的心性最重要)。未免致疑。更为释之。真如界内。不立纤尘(纤就是细小的。纤尘就是细小的)。本来无相可见。故《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以色见声求(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俱是邪道(不能见如来)。则是幻非真明矣(这个都是站在究竟义的角度,所以,如果说你去外面听人家讲经说法,他赞叹自己,他见到佛、他见到光,他是怎么样有修行,他可以怎么样出神入化,这个你就要小心了,这个都是着相而求,讲来讲去真正大彻大悟的人,他讲经说法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对不对?依法不依人,哪里一直拼命讲神通的呢?是不是?最伟大的人是平等法,以佛的知见开示一切众生是最伟大的,对不对?讲来讲去他是怎么样能够见光、见花,他能够算命,他一看到人的时候,噢!我等你很久了,你前世是什么兔子,小白兔来的,你前世又是怎么样,小冬瓜来的,就是喜欢讲这一些,这个不好,很不好,在电视剧里面讲:讨厌,很讨厌,这个不是佛法,佛法没有搞这个东西的,佛法哪搞这个东西,佛法是依法不依人的东西,告诉你:空是真理、平等是真理、慈悲喜舍是真理、不着一切相是真理,一个字叫做空,是不是?两个字叫做放下,三个字叫做无所住,四个字叫做毕竟无碍,能与这个法相应的,那你就要跟他磕头,讲得稀奇古怪,晚上看到、梦到……,什么、什么佛来跟他讲话,自称为是什么佛,为什么晚上来,白天不来呢,老是晚上佛才现前,白天不来,对不对?跟他讲话还是怎么样,这个有问题,所以,一个高僧大德,真正修行到大彻大悟,他什么事都是很平淡的,他没有高也没有低,他也不会赞叹自己,他也不会诽谤别人,他也不会伤害众生,然后,怎么样?就是很平淡地过日子,就像广钦老和尚这样子,那个大彻大悟的人,没什么事,都没事,他也不会泄你的气,对不对?你有过失,他笑一笑而已,因为,你是众生,值得原谅,是不是?他才不管你。你听过《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那本,我有大神通吗?我是佛吗?我是怎么样了不起吗?我能够见到你的老祖宗吗?有这么一回事?他没有,诸修行当中以念佛为最有力,就是那么平淡的事情,我们知道,我们有正知正见,那今生今世就不会走错路)。

  【言异相者。如种种瓦器(就是种种瓦器的外相,种种瓦器的外相:外面的形相)。各各不同。如是无漏无明。随染幻差别。性染幻差别故(“性”就是本性被染污,怎么样?所以,幻化出种种的差别之相叫做性染幻差别故。所以,我们为什么讲异相,是因为站在相的角度,我们为什么讲同相,是因为站在体的角度,体的角度)。】

  此明即同而异(说明同还有一些,当下就有不同的差别相,同是体,异是相用,即同而异就是当体就显现出相用,其实摄用就归体,同是体,站在体的角度,异是站在相用的角度)。先喻后法。喻中种种瓦器。虽同微尘。但随造作缘异。则各各不同。

  法中随染幻差别者。无漏法也。诸无漏法。顺平等性。直约其性。则无差别。但随染法差别相。故说无漏法有差别耳(因此,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众生,要爱护,呵护第一个肯学佛的众生,为什么?因为,他有这个因缘,所以,我们要呵护他,要疼爱这些学佛的众生,要慈悲喜舍,照顾这些肯向道的这些众生,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平等的佛性,由这个善知识的呵护,慢慢、慢慢……,他要成道他就有因缘,那么这些众生,外面的众生不学佛,虽然有佛性,可是他显现不出来,那么我们也不要跟结这个恶缘,合掌令欢喜不好了)。如下文中对业识等。差别染法。故说本觉恒沙性德。又对治此诸法差别。故成始觉万德差别。《别记》云。是故无漏。但随彼染而有差别。不由(“不由”就是不因为,不是因为)自性有差别也(不是因为我们的自体性本身有差别,自体本身没有差别,如果,你无念的话,这个天地万物就没有差别,如果,你能够观照无念,天地万物都没有什么作用,人家怎样对待你,统统平等的,你的内心里面就是喜悦跟感恩,喜悦跟感恩可以接近明心见性,同学们!喜悦跟感恩那就接近明心见性的人,你如果说:师父!我不晓得明心见性是什么境界?您能不能讲一个比较接近一点明心见性的人是什么心境?第一个就是无量的喜悦,因为,他大彻大悟,他什么都不会迷惑,你什么都骗不了他,对不对?第二个就是感恩,为什么?他受佛的善知识的开导,而今天找到本来的面目,所以,如果你要问问看明心见性的人心境是什么,师父讲一个最接近的,那就是无量的喜悦,那就是无量的感恩,内心永远没有分视)。

  性染幻差别者。无明法也。以本末无明。违平等性(违背了平等)。是故其性自是差别(所以,他的性当然是差别,有所差别)。故下文云。如是无明。自是差别也。然染净相待(但是,染净是互相对待的,对待的意思就是说染是衬托净,净是衬托染,相待是对绝待来讲,本性的法身,空性是绝待性,染净是相待,你为什么讲净?因为有染,所以讲净,如果,你连染都没有,你讲什么清净,所以说,染净是相待)。皆是真如随缘显现。似有非实。故通名幻。一释上心生灭义竟。

  丑二 释上生灭因缘(“依义广释”,第一个释上面所说的心生灭义,我们这一段,讲到这一段都是讲心的生灭。然后,第二大段释上面所说的生灭因缘,那么第三段是解释上面生灭之相,心生灭义、生灭因缘,然后,怎么样?生灭之相,我们来讨论第二大段:生灭因缘。解释生灭因缘,如果换一句白话来讲:生灭因缘就是为什么会有生灭?简单讲就是这个意思,你讲生灭因缘,这搞不清楚他在讲什么,如果你在旁边写个:这段底下要讨论什么,为什么会有生灭?那就大家就很清楚了,加个为什么,那就更清楚了,底下要讲五意,意识:阿赖阿赖耶识,意识,你有生灭就是因为有意识的状态,执着的状态,生灭因缘里面分二段,) 二 释立义分中因缘二字

  寅一 明生灭因缘义

  二 显所依因缘(所依的因缘)体(第一个是明生灭因缘义,第二个是显所依的因缘体) 初中二

  卯一 总标

  二 别释

  卯一 总标

  【复次生灭因缘者(也就是说为什么会有生灭?为什么会有生灭?那就是因为我们心的问题,心是从哪一个角度来讲它有生灭)。所谓众生依心(指阿赖耶的自体性,依心,这个心就是阿赖耶的,那一颗当下的清净心,阿赖耶是真妄和合,生灭跟不生灭和合,这个心是指什么?是指那颗自体的清净心,在阿赖耶是染净和合的心,众生依心,怎么样?)。(依)意(“意“就是五意也就是:业相、转相、现相、智相、相续相,也就是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五意。意就是五意。如果比较直接来讲,这个意就是接近,比较来讲就是一种,第七意识的执着,这个来解释是比较清楚,简单讲就是执着的第七意识的,但是,因为每一部所讲的解释都不太相同,心意,然后)。意识转故(简单讲就是依第八意识的心,依第七意识的意,我、法二执,依第六意识的分别心,转就是因为有这三种力量,一直去生灭,一直转变、一直生灭,简单讲是生灭,为什么会有生灭?是因为有众生的心,还有五意,还有第六意识)。】

  此明生灭因缘之义(为什么会有生灭?)。以显阿梨耶。(能)生一切法也。染法因缘有二(为什么会有染法?)。一梨耶心体。不守自性(这个不守自性就是没有原因,没有原因,你为什么会那么冲动呢?就是没有原因,无明就是最大的原因,无明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是无始无明,没有一个开始,无明又是没有办法解释,当你觉悟到无明,无明,你见到无明就不是无明了,所以,离开无相就没有什么好讨论的,所以,叫做无始无明,所以,这个不守自性,也就是无始无明)为因((法师笑)就是这么一回事情)。根本无明(根本无明就是一念不觉)。熏动心体为缘(熏动这个心体为缘。这个熏动就是无缘无故的,你只要对这个境界,你就产生了,那么你就不对境界的话,也会产生所谓微细)。生三细(不对境界那就会产生了心体动)。二梨耶返熏无明为因(返熏无明为因)。境风吹动识浪为缘(这个就讲得比较粗糙,所以说,三细都是站在第八意识的心体的角度来讲,那么已经变现境界的话,那是站在六粗的角度来讲的,站在已经现出境界的角度来讲的,所以说,境风吹动识浪为缘)。生六粗。所谓众生下。正明依是因缘。故有生灭法。众生。乃诸识相集而生(“诸识”就是八识,八识相集而生就是我们所讲的)。即生灭法也(你为什么会有生、老、病、死,就是因为这颗生灭)。依心。即依因缘也(你为什么会有生灭心?因为有意识心,你为什么会有意识心?因为分别、执着心,为什么会有分别、执着心?因为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不知道,没有智慧:放不下。这个放不下是每一个人都放不下,只要没有听到佛法都放不下,人平常都可以讲仁义道德,但是,一碰到境界就没有办法。这个诸葛亮孔明,他是一个大智慧的人,世间人来讲,他是能算的,这个诸葛亮死的时候,(当然这段是传说)他留下了八两银子,扛棺材的人刚好有九个,然后,扛、扛……,快到山上的时候,这九个人就讨论了,说:我们要留一个下来煮饭,煮煮菜啊!要不然,大家都跑到山上去,下来,扛棺材很累,下来,大家没饭吃,好吧!就讨论、讨论……,就派一个煮饭,留下来煮饭,你在山下煮饭,我们八个人找到山上去,就把它埋葬,在上坡的时候,八个人就这样讲、讲……,讨论:唉呀!这个诸葛亮很糟糕,他是很会算的人,为什么他不能算出他死后有九个人帮他找棺材,却留下八两银子,说他会算也不太会算,对不对?九个人扛应该留下九两银子,怎么留下八两银子,这九个人怎么分?其中有几个人就建议,只要我们共同有一颗心,一颗心,我们就可以得到……,每个人就可以平分,其他人就:怎样才叫一条心?我告诉你:我们当把诸葛亮尸体埋了以后,我们八个人联合起来,把山下那个人,把他打死:干掉,你看,一个人就有一两,八两刚好是一个人一两。大家都认同:哇!这太好了,是不是?讨论完毕的时候,这八个人很高兴的扛这个棺材,扛这个棺材上山,唉!山下煮饭那个,他也有招数,这八个人上山,他没有看到我煮饭,我只要动一个手脚,我在饭里面把它下砒霜,嘿、嘿!这八两就统统是我的,八两就统统是我的,他就煮饭煮好了,砒霜就就放在里面了。这八个人埋葬诸葛亮下山以后,一下山就把那个人打死了,八个人打死一个那还不简单,一下子就打死了,打死以后:噢!这很好,八个人可以分八两银子。大家:先吃饭再分,先吃饭再分。一吃下去,八个统统死掉,所以,九个统统死掉。诸葛亮很会算,他留下八两就是八两,没有人得到,八两就是八两,这就是告诉我们,我们这颗心,起的都不是好心,你所遭受的,随时随地的果报都会现前,就象前几天讲的:卡尔登那个什么理容院,那个人本来是开计程车的,他做组头,所以,这个赌博不好,就是这样子,那个理容院的好像是老板,老板,跟他签,赌这个大家乐,签了,欠他七十万,欠他七十万的时候,他不还,因为,这七十万使他很痛苦,对不对?后来,他去理容院里面,他告诉那些小姐,我等一下拿汽油要来泼,小姐,大家都嗤之以鼻,以为他在讲笑话,唉!等一下他就真的拿五公升的汽油来你知道吗?就往头部就洒下去,他拿了五公升的从外面进来,大家都吓一跳,就一直把他抱起来,把他抱起来:你开玩笑。他说:我不是开玩笑。就冲进去汽油一弄,不到一分钟,啪!一点就,因为那个理容院都是地毯,都是装潢,一烧,一发不可收拾,汽油一烧起来还得了,你根本来不及,又只有一个逃生口,还好有那个管理员,管理员赶快打开那个安全门,要不然,不晓得要死几十个,赶快打开那个安全门,不晓得逃了几十个出来,要不然,不晓得多少人死在里面。噢!那个管理员开那个门功德可大了,功德可大了,不晓得救了多少人,几十个人跑出来,连他自己总共烧死二十一个,七十万,为了这七十万纠纷,烧死了自己,烧死了无辜。你看,我们这个内心里面,这一念之嗔恨心有多可怕,毁了自己,也毁了别人,所以,我一直告诉诸位!说:如果有财物的纠纷,尽量把它还完,尽量,你有欠人,你就赶快还人家,如果,有那个能力,如果,你以前有占到人家的便宜,最好还是不要,否则内心里面存在那颗不满的心,对自己不好,对别人也不好,还有一点就是如果你看到这个人很恶劣,最好不要得罪他,宁可千岁不读书,不可一日近小人,那个一发起疯来,你整个就死掉了,完蛋了。所以,同学们!修学佛法的人,忍辱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免得遭上杀身、不必要的的杀身之祸,七十万,死二十一个,太可怕了。所以,讲到这个地方)。心指梨耶自体心(梨耶,阿梨耶怎么样?本觉真如不守自性为因)。此心具足因缘。为诸法之本。依梨耶本觉真如。不守自性因也(没有什么理由,没有什么原因)。不觉无明。妄动心体缘也(不守自性为因,妄动心体为缘,一个因,一个缘,加起来)。依此因缘。生业识转识现识。复依业识返熏无明之因(业识又熏回去这个根本无明,然后,底下业识返熏无明之因)。境风吹动识浪之缘(又是一个因缘,前面是不守自性为因,妄动心体为缘,现在什么?业识返熏无明为因,境风吹动识浪为缘,也是一个因缘)。依此因缘。生(境界的)智识相续识(那就是六粗)。合为五意(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合为五意,这五意简单讲就是第七意识,第五意来讲,简单讲就是我、法二执,这五意来讲,你没有我、法二执,你没有微细的法执,你哪里有业识,你没有我执,怎么会有智识跟相续识,简单讲就是第七意识的我、法二执,我、法:两种分别,两种我执、法执,一个俱生的,一个后天的合为五意)。故曰意。又依意取著转深(意就是一种执着性)。曰意识。即第六识(第六意识有先天性的,有后天性的,俱生的第六意识与后天的第六意识)。此等俱依心转。转即起也(就产生生灭)。

  问五意梨耶在内(五意包括阿赖耶识也在内)。意(及)意识(都是)依心(而)转(动的)者。依自(心)起自(心)。岂有是理耶(哪里有依自心转动你的心?)。答。所依心。双约觉不觉二义。具足因缘。如前解。所起业识。单约(“约”:就)梨耶心中。一分不觉妄动。而心如水(心就像水一样)。无明如风。业识如波。波依水动。理所当然。岂离水而有波耶(离水哪里有波?对不对?你在虚空里面找得到波浪吗?所以,自心起自心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水当然起这个波)。

  又识藏即如来藏(看你觉不觉悟)。经云如来藏若生若灭。此心字。不可看作全真。亦不可看作非真。以有觉不觉二义故。《楞严经》云。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我们学佛的人,一生一世如果没有听过《楞严经》,不能算是一个真正学佛,了悟真妄二心的人,这部《楞严经》可以说是整个佛经的一个核心,一个修学佛法的人,不懂《楞严经》,我们讲实在话,这个真妄你就会搞不清楚,不能算是一个真正学佛的人,你算你念佛,就算你学禅宗,不管你学哪一宗的,你不听《楞严经》,我们说你离佛道还是很远,因为这部《楞严经》是非常非常重要,这是究竟菩提的一部经典,所以,我一直鼓励大家,一定要听《楞严经》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辛苦的一直讲,也就是这个道理)。一总标竟。()

  卯二 别释二

  辰一 先释意转

  二 释意识转 初中三

  巳一 略明

  二 广辨

  三 结归

  巳一 略明

  【此义云何(这个义是怎么样?)。以依阿黎耶识。说有无明(因为有阿梨耶识,所以,我们说有无明)。不觉而起(不觉就是没有理由,你没有理由,你为什么不觉悟,这没有什么道理可谈,不觉而起就是你没有经过观照)。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

  初句总征。下释依心。则五意转(转就是起动,动念的意思,取着,)。阿梨耶(怎么样?)。即上所依自体心。是生灭因。无明。即此心中不觉义。是生灭缘(阿赖耶是自体的心,生灭是因,无明是生灭的缘)。此二句明所依因缘。不觉而起下。即五意转。由依心中不觉缘故。动彼净心。遂成业识。即起动义是业义。所谓转如来藏。而为识藏也(识藏就是透过一层的执着:我、法二执)。

  (有人这么样问,他问什么?)问。既依不觉而起业相(既然按照不觉而起业相)。则业相在后。与前文不违。此中上二句云。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则无明在后。岂不自相矛盾耶(一下子是业相在后,一下子是无明在后,是不是自相矛盾?)。答。前后无乖。梨耶具觉不觉二义。若就本说(本就是一念不觉,就一念不觉根本来说)。由无明动真心。成业识(由一念不觉的角度来讲,因为,无明是动到真心,所以,变成业识)。此业识依迷而有。则无明故在前(无明就是一念不觉)。若就末(来)说。无明即梨耶心中一分不觉义以在梨耶中。亦得说无明不离梨耶(无明不能离开阿赖耶识)。则梨耶故在前。二义一时。本无前后(因为,它本身存在觉跟不觉义两个角度)。不妨说前说后耳。

  能见者(前面的业相讲完了,业识讲完了,再来讲能见识,就是所谓的转:转识,能见就是转)。由梨耶返熏无明(由阿赖耶返过来熏习这个无明)。增其不了(不了就是无明,增加无明,由阿赖耶识返熏无明,又增加它的无明,增其不了,不了:因为不觉悟,不觉悟)。则本有智光。转为能见之妄见。即转识。能现者。即此心体。由妄见故。妄有境界发现(注意!这个境界也是妄识所现,简单讲也是看到自己心中所现出来的境界,也不是真实的境界)。如病眼妄见空华。即现识(因为现出来的境界也是由现识影现出来的意识的境界,所以,境界还是意识状态,简单讲一切境都是你的心,你不要以为有真实的外境)。上属三细。在本识中。依本觉为因。无明为缘也。能取境界者。谓能取现识所现境界。不了虚妄。取以为实。起智分别。可爱与不可爱(就是让执着跟不执着的境界)。即智识(智识就是分别心,不是智慧的意思,是分别心的意思)。起念相应者。(对)于所取境(界)。起苦乐二种觉心(注意!那个觉心是分别心,不是觉悟的心,起苦乐二种感觉的心:就是分别的心,虽然是觉,但是不是觉悟的觉,是分别心的意思)。念念无间(断)。与境(界)相应。即相续识。此属六粗前二(前二就是智相、相续相,智识、相续识)。依业识为因。境界为缘也。依此五义。说为五意。意以能生依止为义(能生就是能生分别、能生执着。依止就是为意识所依靠,所以,五意最大的用意也就是以能生能止,比如说第七意识,第七意识能生分别、能生执着,依止就是为第六意识:意识心态所依靠,止就是住,也就是意识所安住的地方,那么就是意,简单讲意识所依靠的地方就是第七意识的意)。彼此辗转。相依相生。第五意。对后意识(第五意:所谓的相续意识,智识:我们所讲的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所以,第五意就是相续识对后面讲的意识)。亦有能生义(所以,第五意识,对后意识,也有能生义,也就是第七意识能产生第六意识)。一略明竟。

  巳二 广辨

  【(五意是哪五意呢?)此意复有五种名。云何为五。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从来就没有去觉悟到我们这颗心,因为,从来就没有观照过)。二者。名为转识(心拼命地动、拼命地分别执着)。依于动心。能见相故(把它认为是有真实的相)。】

  初二句标征。下释。一业识。即梨耶心。心不自起(心不会自己产生)。起必由缘(借重于缘)。无明力(无缘无故它不会产生的,一定借重缘,借重什么缘?借重无明的缘)。即所依缘也。不觉心动者。由根本不觉。无明风力。动彼真心。起成业相。此正明起相(相怎么起来的,就是因为这样来的,所以,在我们的清净心里面加上任何的知见,都会变成无明,也就是说你用一颗很清净心来看这个世界,你再加上任何的见,附带我见、法的见,束缚在某一种范围内,就变成无明,就变成无明,此正明起相)。兼释业义。以起动义是业义故(所以,我说什么是业,就是你一直起心动念,一直放不下,这个叫做业。啊!师父!我的业很重,就是表示你的动念一直不停止。师父!我的业很重。我就问他:你多重?业多重?他不会回答,我就问他:什么是业?不会,业,你问他什么是业,他不知道,烦恼不断叫做业,放不下的人叫做业,一直夹(业谐音为夹),夹死在那里,一直夹死在那里,执着愈重的人,业愈重、烦恼愈重)。

  二转识。言依动能见者(因为有能见,是不是?依动就是变成能见)。即依前(面)业识之动(念)。转彼真智(真智本来是无见、本来是无念)。而成能见之相。但能见之相有二。此约无明风动。转成能见。在本识中(本识中就是三细中的业识叫做本识中,能见是本识中,本识就是三细中的业识)。非事识中(事识是对境界的分别意识叫做对事识)。(这里所讲的)境界风动之能见也(是就自体心中那个微细之见,自体心中三细里面的能见相,而不是已经化成境界的分别执着的意识,所以说,转成能见在本识中,非:而不是,已经转变成粗糙的境界以后的对境分别的事识中的境界风,动的这个能见,不是我们现在凡夫所见到的能见,而是诸佛菩萨知道那个最微细那一刹那,要转变成能见的那个影像,那种微细的动念,不是我们现在的眼睛对境界的那种能见,不是,这个能见,绝对不是这个意思。举个例子来讲,比如说,你晚上意识不能停止,你就会做梦,梦境你就会自己见到,你在明目境界里面你就会自己看得很清楚,你捡到钱,或者人家拿刀子要杀你,或者你梦到你结婚,或者你梦到你的谁死亡,你在那边哭,哭起来的时候,唉!怎么样?哇!眼睛红红的,原来是一场梦。因为太感动了,做梦做到哭,印证你在梦中看得非常清清楚楚,意识动就能见,动就能见,也就是说就会创造出种种幻境出来,那么,我们现在真正的境界是能见相,但是,我们用梦境来解释,你只要动就能见,意思就是说我们再推进去,推进去,更微细的那个三细的境界,那就不是用梦境,比梦更微细,就是微细的法执会现这个境界出来,那就不是我们凡夫有办法的,那就要等到快要成佛了,完全懂得心法的人才有办法觉察到)。

  【三者。名为现识(现识就是现一切境界,能现境界的意识叫做现识,因为佛家讲万法唯心造,境也是心识所现,佛家讲说的万法是唯心,境界也是心识所现的,所以,现有现识)。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这个“对至”两个字要注意听!对至就是妄见即现,妄:虚妄的见到,意思就是说妄动念头,妄:虚妄的动到念头,妄见就会妄现,也就是对至即现,你只要妄见,现:境界马上现出来,所以说,对至即现,因为那个现识,你一定有境界嘛,对不对?境界是怎么样?那就是妄见,妄见就谈到妄现,妄现一定要有妄见的东西,所以,对至即现,对至:现在面前 ,你马上就显现出来)。无有前后(境界无有前后。比如说你看月亮,你看月亮,我眼睛一睁开,距离近的比较先看到,距离远的看不到,对不对?不可能的事,你眼睛一睁开,月亮跟大楼同时看到,比如说,我的大楼比较近,离我几公里而已,我先看到大楼,月亮离得比较远,慢慢、慢慢的视线……,噢!月亮在那里,精神病!眼睛一睁开,月亮不管几千公里、几万公里统统同时存在,所以说,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起(从来不间断叫做“任运”。不同于第六意识或者第七意识有间断,这个第七意识虽然有我执的话,没有错,微细,但是对粗糙的境界来讲的话,第七意识有时候也暂时没有,当然,对微细来讲是不可能会断的,比如第六意识,怎么样?它有时候会停止,比如说,一个人被打昏了,被打昏了,他完全无意识状态,粗糙的第七意识的执着没有,他不是因为证果,是因为意识不能产生作用,是不是?所以说,以一切时任运而起,任运就是从来不间断叫做“任运”,不同于第六意识,它有间断的)。常在前故(一直现在前面,境界就一直现在你的前面,你不管看或不看,它就是存在,你不会说山河大地……,你一睡的时候,山河大地因为你而跑掉,不可能!你睡醒了,山河大地还是存在,不管你执不执着,不管怎么样,它就拼命地……,都是永远现在你的前面,对不对?我晚上,我睡觉,我意识不作用了,睡醒了,山河大地跑到哪里去了,对不对?万法唯心造,不!我们的山河大地是无量的共业所感,你这一分你转不了的,你转不动,没有办法!转动不了的,虚空的无量十方众生所产生的这个业感,哪里是你这一分觉悟的时候就可以转动它,不可能!佛也没有办法,对不对?)。】

  初法。三四两句喻(第一句法,第三、第四两句是比喻)。后合。能现一切境界者。依转识结暗为色(转识:因为转动这个意识,然后,结这个暗为色,色是怎么来的,色就是我们的意识妄想跟暗配合,那就变成一个色)。想相为身(我们加进思想就变成这个色身)。故现妄境。离转识无别境界(离这个转识无别境界)。故举能现明所现也(能现明所现,所以,举这个能现境界的转识,怎么样?以说明所现的境界)。因心体与无明合(起来)。熏习力故。犹如明镜现像者(所以,这个凡夫的熏习很重要,所以,为什么以前的古来高僧大德,他宁可到善知识的道场里面去吃苦耐劳、磨练,像牛一样地做,他也不离开善知识,对不对?因为熏习力太重要,熏习的力量太大)。谓精明识体。圆现一切境界。不假造作。亦无前后。合中偏言五尘者。此约引起分别(的)事识义。故作是说也。若依《瑜伽论》(《瑜伽师地论》)中。则现五根。种子。及器世间等(意识就是第八意识,则现五根,五根就是五根身:就是身体,五根就是指身体,一般来讲是讲五根身,讲五根的庆,就会听起来怪怪的,五根身,这样子才是正确的,五根:眼、耳、鼻、舌、身,这样听起来不对,应该讲五根身,这样就正确,种子就是未现前的叫做种子,未现前就是意识状态,蕴藏在内心的意识状态叫做种子,以及器世间等等,器世间就是山河大地)。故法说中云一切也。任运而起者。拣异余识(拣就是不同于,因为,其他的意识有异,怎么样?)。有作意间断故(作意就是刻意地去造作,然后,中间有间断,而这个现识不能间断)。常在前者(这个就怎么样?)。明此识乃八识相分。在诸法之先。为诸法所依之本。拣异末那也(不同于末那识,意思就是说现起来,现识一直拼命的……,怎么样?现在前面,不同于末那识,末那识就是说你有执着,有执着,每一部经典讲的都不太相同,稍微有少许的差别,像唯识学所讲的,这个第七意识一定要到金刚地以后,他才有办法断,所以,八识的相分,见、相二分都不能离开第七意识,所以,讲的稍微有一点点不同)。

  【四者。名为智识(简单讲就是分别心)。谓分别染净法故(因为,我们分别了染法跟净法)。五者。名为相续识。以念(头)相应不断故(没有办法断掉,因为,从来不回光返照,我们从来不回光返照,从来不转这个念头,当我们现在卡住在某一种观念的时候,我们应该转转念,转转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一想,我们就可以释然开怀,如果,我们不能设身处地的在对方,一直站在他的角度上考虑的话,我们会被对方的行为语言弄得自己很痛苦,所以,如果你要解脱,应当先交换立场,这是不得已的考虑,那如果,大解脱的人根本不须要设身处地,根本不要交换立场,本来就没有的东西,交换什么立场,因为,我们世间人没有办法交换立场,第一个初步的功夫就做不下去,初步的功夫就是解脱的功夫就做不下去,当你站在他的立场,你怎么做,当我站在你的立场,你怎么做,当你发现我不满你的意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我的立场是什么,所以,我们没有办法达到无相,可是我们能够交换立场,也活得会比较自在一点,否则的话,这个念头的执着会相应不断,没有办法破掉的)。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复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能令现在已经(已经就是过去,能令现在的)之事(事情)。忽然而念(引起回忆嘛!)。未来之事。不觉妄虑(而未来之事不觉悟就是没有觉察到,那是虚妄的期待,妄虑就是虚妄的,虑就是期待,一种执着、一种盼望,所以说,能够怎么样?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就是过去了,能令现在所做的变成过去的事情。忽然而念还可以产生记忆,怎么样?而未来之事从来不去觉悟到说,未来是一种虚妄的一种期盼,简单讲你所谓的虚妄,那也是一种妄想,人因为有妄想而伟大,那一样,所有的伟大都是妄想,还是一样的,讲来讲去就是大梦谁先觉,世间就像一场梦,谁看看觉悟,事业做得愈大,梦做得愈多,是不是?愈大嘛!做事业做愈大,官做愈大,梦做愈大,没事的人就没有做梦)。】

  智识者。是事识内细分别(内细就是说在这个有粗跟细的角度来讲,它是属于微细的一种分别心)。不了前心所现之境(不了现世,前心就是现世,不了现世它所现出来的境界是)。虚妄无实。创起慧数(慧数就是一种慧心所,慧心所也就是说一种分别心的执着,创起就是创造起内心里面不必要的执着)。分别染净。故云智也。此显(第八意识的)本识(此显本识也,意思就是本识所显示出来的,那种一种微细的,当下的一种,怎么样?一种本识的作用,意思就是智识所现出来的,也是一种分别心,这种分别心微细到没有办法凡夫所觉察到的)。但现而无分别。分别者事识耳(本识只是现这个境界并没有强烈的分别心,怎么样?如果就意识的分别心来讲,那么意识的分别心应该是对境界来讲,才是叫做分别心,所以,这里讲内细分别,智识的内细分别,也就是说现的境界自自然然就有分别心,那个分别心不是产生强烈的苦痛的对立感叫做智识,简单讲就是第一念,我们所讲的第一念,眼睛一看到,这是茶杯、这是什么境界,就这样子,微细的一种分别)。

  相续识。亦是事识(这是针对境界,针对境界)中(来讲的)细分。以念相应不断者。前三细心境未分。故不相应(不相应,不相应就是远离我们觉察我们的觉察)。此因智分别(分别心虽然是微细的分别,但是连续不断,就变成一种执着)。取以为境。念念与法执相应。得长相续。此约自体不断。释相续义也。

  住持下七句。约其功能。释相续义。前三句。以此识能起润业烦恼(滋润,润就是滋润,就像水可以滋润树木的成长叫做润业烦恼,我们这个识可以滋润这个业继续去烦恼,可以怎么样?)。引持过去(引持就是引导住持,引导、安住,怎么样?过去)无明所发(没有办法让你跑掉,因果你一定逃不掉的,引导你所造的因跟你的果,怎么样?而住持,住持就是不坏,让它不会断掉,过去无明所发的)。诸行善恶业种(你逃不掉的)。引生令熟(让你的果报慢慢成熟,所以,同学们!让我们不可抗拒的果报应当认命,但是,对于不必要的,就像师父今天讲的引火自焚,然后,烧死了二十几个,那一念嗔恨心起来,心造的恶业就下去,如果你说你欠他的七十万,这也不是很多,当然对开计程车来讲的话可能是很多,也许是生命的全部,对不对?能要回来就要,要不回来就没有办法,没有办法,你引火自焚烧死了二十几条生命,这个让人家很痛心,看那个电视的时候,新闻报导,尸体一个一个抬出来,尸体一个一个抬出来。所以,那个电视,报导里面后面还加一句,说:声色场所,少去为妙,我觉得这个报导新闻有劝善的功能,它后面还报导了这一句)。堪任成果。业无惑润。业种焦亡。故云住持。乃至不失也。后四句。复能起润生烦恼。使已熟之业。感报相应。故言成熟现未果根。无有差谬违背也。是则三世因果流转。连持不绝。功由于意(功就是能令,能令就是来自于意,功就是能令,这个能令来自于这个意,我们为什么能够三世因果一直流转连持不绝,这个能令就是因为我们的意的造作)。能令下。显此识粗分别相。由种子习气内熏。发起现行。念念不断。不同智识之微细分别也(所以,我们的智识我们说分别心,这个分别心是不透过对粗糙的分别来讲的,是对微细的,内心里面,自己微细来讲的)。二广辨竟。

  巳三 结归 二

  午一 正结属心 二 问答释疑

  午一 正结属心

  【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意思就是六尘境界都是你的心,你跟这个境界不能和谐,你的心就不会和谐,意思就是说如果你破坏你一切的境界,就等于破坏你的清净心,本来一个很和谐的团体,你破坏了,那你的心就不好,你没有一颗和谐的心,你也不可能跟人家相处得很好,所以,人应该与天地万物调和,心境应该调和,因为境就是我们的心,所以,境还是很重要,比如说,你的身体,你的身体怎么样?是你心中所影现出来的,你的身体当然要照顾得好好的,你的身体不好拼命的这样子,生病,生病的时候,那个人的脾气就不好,为什么?因为身体不好,身体不好,引来烦恼,何以故?身就是心嘛!身它会影响你的心,为什么?因为这个色境就是我们的心所影现出来的,身体不好,你的心就有问题,你不要说身体不好,你又不好好吃饭、又不好好静养,然后,就说那是业障,精神病,你自己的心不调好怎么是业障呢!业障有告诉你不吃不睡,然后把身体搞成昏头转向,这个叫做业障,那根本就是你的问题,所以,我们不要认为身体把它弄得……,像有的人,男人未老先衰,是不是?弄得也不吃,也不睡觉,然后,打这个怎么样?不倒单,然后,看起来像我的阿公(爷爷)一样那么老,才还不到四十岁,看起来就老化,发苍苍、视茫茫,而齿牙动摇,真糟糕,为什么要这样子呢?何以故?你的身体就是你的心,我们也不要太享受,但是,恰到好处吃饭的欲望,那也应该存在,对不对?女孩子有的人也不会照顾自己的身体,一看起来,跟我阿嬷差不多,一看起来,唉哟!两眼无神,满脸的面黄肌瘦,为什么要这样子,他不了解心境本来就是要高程得很好,有的人讲:修行人不要吃得太好,不需要调这个色身,没有关系,怎么样?搞得一塌糊涂,不懂得境就是你的心,你的身体调不好,身安而后道隆,身体调不好,你怎么修行,一天到晚,你跟病魔拼命地战争,今天,我看到那个爱心(节目名称),我看了内心很难过,我很同情,有一个妈妈,她本来不想结婚,后来在很勉强的状况之下结婚了,结婚以后,她生了儿子肌肉萎缩,他就是手没有力量,两只手一定要放这样(法师两手一摊状),这个头脑,脑好好的,也戴个眼镜,这个小孩子一看,小儿麻痹症,很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有的人小儿麻痹症,这个腿还可以走路,一只脚或怎么样还有办法……,他完全没有办法,完全瘫痪,是不是?他妈妈在哭泣,一访问她,她就哭泣,她说:本来我不想结婚,本来不准备结婚,她讲在迷迷糊糊之下就结婚了,结婚以后生这个儿子,弄得很难过很难过,又没有办法,那个儿子长大概小学吧!如果那种年龄脸看起来是小学,小儿麻痹双腿不能动,双手也不能动,就是这样子(法师两手摊开,抬头看天状),若被我生到,我会昏倒,真的,看你怎么办呢?我们同情,同情也爱莫能助,所以,不晓得那些医生、护士的帮忙,这并不能在一个父母亲里面,只能产生某部分的安慰,父母亲如果生到这样子,你说他的心会不会碎掉,会不会碎掉,真的心会碎掉,真的,那很痛苦,那要跟他一生一世的,所以,等到你有这种果报的时候,我告诉你,你有哪一点不知足的,我一直告诉诸位,我们一直不要牢骚、一直不要抱怨,我们今天有一碗饭吃,已经好得不得了了,可是,人一直不能体会师父这句话,你今天,如果你在发脾气的时候,你冷静,你什么都不要想,你想想看,非洲那些可怜的人,你听我的话,冷静想想看,回想看看,师父今天所跟你讲的,那个严重的小儿麻痹症,那种连走路都没有办法,手都没有办法抬起来,你怎么办?你抱怨什么,唉!知足了、知足了,虽然我有一点点病苦,我跟他比较,当然我要像这样子,我跟他比较,当然我要像这样子,哪要像他这样子,对不对?我虽然有很大的病苦,经过痛苦的挣扎,可是,看起来还是満安慰的,对不对?像他这样,哇!那完了!连行动都没有办法,连小便都没有办法,看了很难过,业嘛!业障,对不对?所以说,他前世的心,可能有发过什么恶毒毒誓,或者是造什么恶业,这个心就化作境界起来束缚着他,前世一造业,束缚着别人,今生今世发那个恶念,虽然是束缚别人也是束缚自己,今生今世一出生以后,严重的残障,结果束缚自己,因为,前世都是造那个让人家很束缚的事情,今生今世感得业报,行动不自由,前世也许把人家的手砍断或者是腿砍断,当然佛教讲的,你接不接受这是一回事情,不过,事实就是你不能动,对不对?当然,如果相信因果的话,是这样解释,如果你不相信因果的话,那么你牢骚、抱怨也不能解决事情。没有一个人希望你的儿子这样,你的女儿这样,没有一个人这样,包括师父当然想希望全天下的人都能够健康,哪一个人希望世界上有这样的情形,苦了父母亲、兄弟姊妹,也苦了自己,无限的怜悯、无限地同情,但是也帮不上忙)。】

  是一心随无明缘。动作五意。故有三界诸法。随熏现似。有即非有。曰虚。不有而有。曰伪。全无真实。穷其因缘。唯心作也(我们这个世间没有真实的,这个世间走到哪里统统没有真实,你到法院去看的时候,两个人各讲各的,然后,退堂,下次再查,为什么再查?因为都不讲真话,都不讲真话。你去菜市场的时候,跟他讲这个几百,你出价,出四百块,他说:我的本钱就四百块,对不对?怎么卖你四百块,然后,买的人就跟他讲:我在隔壁,他讲才三百块而已。买的人也不讲真实,卖的人他也不讲真实,这个世间就是你骗我,我骗你,你知道吗?人的一生就做三种工作,自欺、欺人、被人欺,对不对?我们一生一世就做这三种工作,对不对?你问医院的医生也是一样,医生,我会不会好?好、好、很快、很快,很快就会好,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一打针,头发全掉光了。做这个镭射,钴60射线有没有后遗症?没有什么关系。他又不敢讲真实话,对不对?又怕他烦恼,对不对?说是安慰他,又不敢讲真实话,这个世间就没有一个真实:讲真实的话,所以,就是你欺骗我,我欺骗你,是不是?然后,怎么样?法院里面讲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地调查,何以故?没有真实故,这个世间本来就是没有真实,没有真实:菜市场没有真实,政治没有真实,医院里面没有真实,对不对?统统没有真实,一天到晚都是这样子,骗来骗去的,是不是?明明那个人已经很老了。唉呀!菩萨你很美。唉呀!很老了,皱纹多得可以夹死整碗公的苍蝇,他也说她很美,虚伪嘛!何必这样子。世间就没有真实!又喜欢,她就这样讲:虽然我知道你骗我,但是,我被你骗得很高兴,女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这个,很糟糕!所以,女人又对自己没有信心,我是真的很美吗?他就多一句:真的!还要应这一下。为什么?这世间没有真实,世间有真实:你很美?嗯!我很美!直下就承担,这世间没有真实,她重复地问:我真的漂亮吗?讲的人也不晓得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个被问的人也不晓得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世间就是骗来骗去、骗来骗去。是啊!至于我,我就不同,人家说:慧律法师!您很英俊。我本来就很英俊,你看!我讲的都真实话,我马上照镜子:这好看,不用在那里搞老半天。真正承担:真实。这个世间全无真实,究其因缘,唯心所作,是不是?妄想心是吧!)。如《楞严》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此二句顺结。下二句反结。若离心识。则无尘境(离开这个心就没有尘)。足验六尘境界。皆不离心。契经云。三界上下法。我说皆是心。离于诸心法。更无有可得。此之谓也。一正结属心竟。

  午二 问答释疑

  【此义云何。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皆从心起,那你修行就要从心下手,你不能在相上下手,要从心下手,既然一切法都从心,那么你的修行不从心,你从哪里呢!你不要搞成佛门外道,修到最后着相而求,对不对?)。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你为什么有是非?我告诉诸位一句真实话:当你是一个没有是非心的人,我告诉你所有的是非到你身上,是非就滚不起来,滚不起来哦!如果,你拥有一颗没有是非的心,所有的是非到你这里滚不起来,转动不起来,转为我没有是非心,就全盘放下,你想想看!当你内心里面有是非心的时候,你想要没有是非都不可能,何以故?万法从心起,你有一颗是非的心,你走到哪里你都会搞是非,真的,当你拥有一颗没有是非的心,所有的是非都莫奈你何,当你拥有一颗是非的心,你想要没有是非都不可能,何以故?一切是非来自于自己的心,一切分别就是分别自心)。心不见心(妄心见不到真心)。无相可得(我们这颗妄想的心,如果这颗妄想分别的心执着心无法放下,那么,不要使它相续,则永远无法见到真心,你一定要让这个妄心不要连接下去,什么时候听到佛法,什么时候赶快下手)。】

  初句征问。现有尘境。唯心之义。云何得成。答以一切法。皆从此心。随熏所起。更无别体。如镜现像。像依镜起。故说唯心也。妄念而生句。释转难。如难云(转难就是另外一个角度去讨论,难就是有人问难。释转难:怕你对我怀疑,所以,释转难,如果有人转过另外一个角度,来怀疑我们,来问难我们,如难云,怎么样?)。此心何以作诸法耶。释曰。由最初不觉。妄有其念。熏彼净心。而生三细六粗。此约真心随染之用。离彼心念。无外实法(没有外在的实法,意思就是没有真实法,一切都是唯心所造)。

  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者。法既唯心。所有分别。即自分别。如《楞严》云。自心取自心。此依唯识以遣于尘也(意思就是尘本身不存在)。心不见心下(妄心是见不到真心的)。以尘既无有(尘本来就是心,尘本来就没有,意思就是境本来就是假的,本来就不实在的)。识不自缘(识就不会去执着它,识是能缘,尘是所缘,那么能缘、所缘就没有了,那就能所就亡了)。如眼有见。不自观眼(比如说眼睛能够看外面,但是,我们不能够看到眼睛)。达此者(如果你了解这个)。对待情忘。能所相泯。故云无相可得。即永嘉(大师)云。尘遣非对。此依无尘(尘的遣除。并不是因为有境才遣除,对立的遣除,而是境本来就没有,所以,叫做尘遣非对。尘境:尘的境界的遣除,并不是因为相对的遣除,而是尘本来就没有,这是尘遣非对,此依无尘,这个是因为本来就没有尘)。并遣于识也(也没有所谓能攀缘的识,所以,识也要遣除掉)。《中边论》偈云。由依唯识故。境无体义成(境本来就是没有)。以尘无有故(尘本来就没有)。本识则不生(那颗分别心本来就不生)。此中分别自心者。即依唯识以遣于尘(“依唯识”就是因为唯心所造,所以,外境本来就不实在,所以,根本就可以灭除它,意思就是说我们根本不需要着境,执着于境界里面的发展,我们应该观照内心里面的起心动念的问题)。与论上半偈同。心不见心者。即依无尘并遣于识(无尘,尘由识现,识没有,尘也没有,尘本来就不实在)。与论下半偈同(与论文底下半偈是相同的)。此等约行说故(此等就修行来说)。遣依他性也(遣的意思就是说不着于缘起法叫做遣,缘起法是不实在的,生灭法了,遣依他起:就是在不实丰的缘起法里面你千万要放下)。须知生灭缘起。皆由无明风动(无明就是没有智慧,都因为你这一念没有智慧你才一直……,风动就一直动念,一直动念:一直分别、一直执着,克服不了,你为什么有生灭的缘起,因为都是由那一念无明的意识分别心,一直拼命地动念)。无明风灭。识浪即止(意识就停止了。识浪就停止了。如果你停止了分别、停止了执着)。唯是真如。平等平等(那不就是根本真如平等,平等平等。所以,同学们!要想办法过快乐的日子,那就要解世间:内心里面那个不必要的妄想)。

  【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这个释:文字都很简单。)】

  世间即情(世间跟)器(世间)二世间(有情世间跟器世间)。无明者。根本无明。妄心者。业识等。当知现有一切境界。皆依无明所熏起之妄心。而得住持(简单讲境界就是无明的产物)。住持云者(什么叫做住持?住持就是不让它坏掉,不会灭掉)。以无明未尽。妄心不灭。境界不息也。此结相属心(相还是属于心,就是你这个身体还是属于你的心,所以,你不把身体调好,你的心就有病,你的心就会很难过,病嘛!每天都病,烦恼,拥有一个病的身体,你的烦恼就很大了)。是故者。是妄境依妄心故。则一切法。皆业幻所作。本来不实。如镜中像。无有自体可得也。又法即是心。故无自体可得。如镜中像。体即是镜。离镜无别体故。

  唯心虚妄句释疑。疑云。既是无体。何以宛有诸法(宛就是仿佛、好像,宛就是好像有诸法,好像有这个法)。释云。唯是众生妄心。虚妄显现。如劳目睛(就是眼睛疲劳)。则有狂华(也就看到虚空中有花)。于湛精明(在本性。湛精就是本性,在这个本性里面怎么样?)。无因乱起(无因就是没有理由,你今天为什么烦恼,没有理由,因为没有回光返照,等到你找到理由,你就觉悟了,师父!我为什么无明?没有理由。为什么没有理由?因为没有理由。)。何处有体可得。心生(则种种)法生者。见法不自生(见到这个法实在不自生,因为是心所生,那么你一切现象回归你的自心,那么修行就抓到了根本,你抓到了根本,你就不会情绪高低潮,根本就没有实体可得的境界,你一直讨论别人是非善恶,那还是你的问题,你说别人不好,你说:我今天一天到晚看别人的错误,那就是你的业障现前,你记住我的话,你今天一直看别人的错误,那就是你业障现前,你以清净心看这个世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怎么样?根本就没事,像我的话,我才不会管你是对还是错,我有能力,我硬化你,你接受我的观念,我慢慢的感动你,慢慢地说法,我才不会管你是做怎样,你是在家人或是出家,这不关我的事情,对不对?你造业,那你是地藏王菩萨嘛!你非下地狱不行,这不关我的事情。师父!您太自私。我不自私,我能如何?难道你要叫我拼命地打你、骂你吗?我拼命地揍你吗?踢你吗?踢你吗?揍你吗?没有用的,我不被你恨一辈子才怪,我要你好,对你大声,你还牢骚、抱怨,对不对?所以说,我们与其打人、骂人,不如感化一个人,感化不了就随缘。)。以心体随熏。动成业相。乃至能现一切境界。故云生也。即所谓一念才兴。万法毕具(毕具就是具足)。心灭法灭者(你只要心不起心不动念,所有的统统恢复到原状,心灭就是放下,就是那两个字,心灭不是连赶忙都灭,你放下,用一颗清清净净的智慧心看这个世界,你就不要去动到念头,不要强加分别,不要说人好、坏,你看自己好、坏,就没事了,没事了,心灭法灭)。以心体还源。破和合识相(破和合就是生灭跟不生灭和合,破除掉这个生灭的东西,留下来的就是不生不灭)。灭相续心相。风停浪息(风就是无明。无明就停了,浪就停,浪就是分别心,就是烦恼就停止了。无明浪:无明就会产生浪,然后,无明就产生风,风如果停的话,你的烦恼就停止,意思就是说你的无明停止了,你一念回光返照,知道一切境界:能见、所见,都是唯心所造,全部放下,损失什么也不要在意,得到什么也不要在意,对不对?)。故云灭也。即所谓一念不生。万法自寂(讲得太好了,一念不觉,万法自寂,天地万物本来没事,你偏偏在那边搞动乱)。如文中所云。若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矣(你要修行,你就要看一句,“若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就是真正的大修行人,无念就是不要分别、不要执着,不要硬是使自己烦恼情绪弄得高低潮。今天不高兴,明天也不高兴,不需要这样子嘛!你今天拥有很多钱,拥有一大堆的美女,你不要高兴,今天你拥有很好的先生,你也不要高兴,这都不是真实性的,只有学佛这颗清净心是真实的,同学们!如果能够体悟,没事,一切法没事)。一先释意转竟。

  辰二 释意识转

  【复次言意识者(意识是什么意思?)。即此相续识(连续的一种分别性)。依诸凡夫取著转深(凡夫就是在错觉里面,一直产生执着,然后一直深入不可拔)。计我我所(我就是能执着的一个我,我所就是现在环境的一切我所拥有的,简单讲就是能有一个主观意识的我相,以及我相是作为所产生的环境,都认为是我的,附属于我的)。种种(虚)妄执(着)。随事攀缘(事就是外在的事相。随这个相在攀缘、在执着)。分别六尘。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意识又叫做分离识,分离的意思就是依于六根取这人六尘各别取名,意思是说眼睛执着于色境,耳朵:闻声,鼻:香,舌是味,身体是触尘。眼、耳、鼻、舌、身,各有色、声、香、味、触的作用,这个叫做分离识,也就是说等于就是五俱起识的意思,五俱起意识,叫做同时意识,也就是说第六意识,会配合着眼根去取着这个色尘,这意识配合着耳根去耳闻这个声音,所以,意识本来是同时一种法,落入意识形态的一种法尘,但是,因为六根的存在性,使这个统一性的内在的法尘的意识形态,变成了不同岗位的执着,这个叫做分离,所以说,依于六根执着于六尘各别取着,各别就是眼:色,耳是声,鼻是香,舌是味,身是触,名别各别,但是,所有的取着都连锁在意识里面,所以,意识又叫做五俱起意识,又叫做分离意识,也叫做同时意识,跟前五识同时起来)。又复说名分别事识(因为名为意识,因为分别六尘,随事攀缘,所以,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然后,又说明分别事识,用一种分别心,在事相上一种执着,这个分别事识就是对外在的执着于相,外相)。此识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此识是因为,见爱烦恼,见就是我见,爱就是我爱;见就是见惑,爱就是思惑,贪、嗔、痴、慢、疑,见就是身见、边见、戒禁取见、见取见、邪见,所以,这个第六意识是因为见就是见惑,爱就是思惑,简单讲就是因为见、思二惑的烦恼,一直增长义故,一直增长,所以,其实我们在错觉的世间里面,都是增加生死而已,生死而已)。】

  此明意识。言即此相续识者。(相续识是)指前第五意(看《起信论法数配当图》(见本书上面的表)第五意:我们看三细六粗的底下有一个五意意识,五意意识,第一个叫做业识,第二个叫做转识,第三个叫做现识,第四个叫做智识,第五个叫做相续识,它就是指这个地方,第五意就是相续识,相续识)。与此粗细虽殊(说这个意识粗跟细虽然不同,但是)。更无别体(没有另外的体性)。但前就细分法执。分别相应。说名为意(因为粗细虽然不同,但是没有别体,前面是就细分的法执来分别相应才叫做意,因为是法执里面有粗的法执,有细的法执,粗的法执是后天性的,对境界的分别执着,细的法执是对先天性的俱生的法执,所以说,分别相应,说名为意,看看法执的细或者是粗)。此约能起见爱粗惑(我见、我爱,见就是见惑,爱就是贪、嗔、痴、慢、疑,简单就是我爱,简称我爱,简单讲见爱粗惑就是见、思二惑,这个粗惑来讲,三界内的统统叫做粗惑,见爱)。说名意识。即意之识也(意之识就是意识以意为根本,意所产生的分别,简单讲意就是一种微细的思想,识就是一种粗糙的分别)。依诸凡夫者(按照诸位凡夫)。简非圣人(当然就不是圣人,就不是圣人,意思是凡夫)。以圣人断见思。破我执故(我们现在连见思二惑名相都弄不清楚,更不用说破,就是知道也不想去放下,不去破它)。

  取著转深者(你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就是种种的执着,一直拼死命地就是不肯放下,听到圣人的道理也不肯放下,执自己的看法以为对,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想要追求快乐,但是,他不晓得执着就像一种痛苦的深渊里面而自取的,可是,他又不肯舍掉自己不好的境界,因为,他没有碰到善知识,就算有碰到善知识,因为习气烦恼重,一下子又转不过来,所以,修行它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碰到境界、逆境,各种的哭泣、伤心,破碎的心,然后,种种的磨炼,切割的伤痕,然后,慢慢……,成熟、成熟……,等到最后的境界就是说一切境界都不执着,流过多少的眼泪,流过多少的伤心的眼泪,他才有这么样子的一天,所以,修行毕竟还是要由事相直接去磨练才有办法,单单在理念上是没有用的,所以,精进是必需的,虽然说,理上是佛,但是我们在事相上是执着的习气太重了,执着的习气太重,你一定要在相上能够放得下,这个叫做真的功夫,单单谈理论的话,这个大家都会,对不对?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真的金钱现前,你才能论断你是不是真的不执着,是不是?我不计较、我有宽恕的心,那要真正人家对不起你的时候,你才能够显示出你是不是真的不执着,你真的是不是一个宽恕的人,是不是一个慈悲的人,所以说,佛无相,佛无相,四大菩萨就是他的相,他在智慧的显现里面就像文殊师利菩萨,悲心里面就像观世音,愿力里面就像地藏王,行持里面就像普贤,普贤菩萨,佛的法身是无相的,所以说,所有的相都不离法身,法身就是智慧,无相的智慧叫做法身,无相的智慧就可以遍整个一切的时间、空间的显现出来,显现出来就是当处发生,你当处就是显出智慧,任何一个事相你都可以显现出你的智慧出来,所以,智慧高超的人,他怎么样跟智慧愚痴的人,他怎么谈都谈不来,不是智慧高超的人,容不下智慧愚痴的人,智慧高超的人他是无相,智慧愚痴的人拼命要要求智慧高超的人要顺从他,智慧高超的人要顺从他就死路一条,可是,他又不能体会境界高的人的心境是什么,所以,两个人就在那里争执,争执,世间人看的时候就认为智慧高的人也是很无聊,为什么跟他争执,所以,智慧高超的人,他到最后是一种无奈,在这个世间普度众生是一种无奈,没有办法伸展他的智慧,伸展他的智慧,所以,在相上发挥才能显现智慧的东西出来,要不然,你智慧是什么东西,我现在坐在这里,你怎么知道我有没有智慧,我把眼睛闭起来,你怎么知道他的智慧是什么,但是,我把眼睛闭起来,不表示我没有智慧,等一下你碰到事情显现,事情来到手的时候,听了师父讲两、三句话,我马上就可以处理事情,而且单刀直入,一看,智慧就显现出来,所以,智慧,他动的时候,他不会消失,静的时候,他也不会增加,他静的时候清清楚楚,用出来的时候惊天动地,虽然惊天动地,他又是无相,而无相里面,本身他又是解脱,这个就是了不起,所以说,过神入化,就像神一样走过去,就像看得很清楚,但是要找,又没有,可是没有,他又很清楚,所以说,真正大智慧的人,他不能离开这个相,离相没有智慧可以显现,智慧本身是无形的,寂灭的法身他怎么能够……,所以说,你成佛,你不度众生,成佛一点意义都没有,对不对?你成佛,你不度众生,你一点意义都没有,他一切都归入寂灭,对不对?所以说,真正的意义是在因地上,不是在果地上,真正的意义是佛他倒驾慈航,所以,我们崇拜他,今天如果说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他拿一支扇子在那边凉,在那里扇风,热得要命,你又吃尽苦头,虽然他超越了,可是,他的智慧一直显现在一切生命的事相里面,让我们体会到真理的一种超越性,这就是伟大的人,这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人,所以,了不起的人,他是理事圆融,而不是执理废事,他一定是理事圆融,他站在理上来讲,它是空性、是般若的智慧,在事相里面发挥得淋漓尽致,统统是大智慧般若的显现。这个人很有智慧,你怎么知道我很有智慧,我不讲话,你知道我有智慧吗?不知道。讲起来,哇!滔滔不绝,讲的每一句话都很有道理,这个就是智慧,所以说,人家讲:师父!师父!什么叫做见性?傻瓜!你没有听到我在讲话吗?讲话也是见性?当然,讲话不是见性在作用,那是什么在作用,而在就在作用,所以说,道在屎尿中,道在行住坐卧中,道在语默动静中,哪一个时空他都是见性的东西,何以故?智慧不拘时空故,任何的智慧都不会拘限在任何的时空里面,有智慧的人,他到哪里他都有智慧。取着转深者)。于前苦乐等境。不了(不了解这个世间)虚妄(世间人不了解这个虚妄,这还有话讲,我们学佛的人学到七、八年了,还是一直放不下,这像什么东西!你明明知道这个世间是虚妄的东西)。深起执著。非但心外取境。亦复于身计我(还在这个身体执着一个我)。于尘计所(所就是我所拥有的,意思就是说我所拥有的、附带的,附带的一个我执,执着一个色身是我,那么所有的外境:这是我的冰箱,我的车子,这是我的房子,这是我的老婆,这是我的儿子,以为有一个永恒性)。或计即蕴是我(即蕴是我就是执着五蕴认为是我,或者是离开五蕴另外有一个我)。离蕴是我等(以为说执着一个五蕴是我,或者是离开一个五蕴是我,那不对)。种种妄执。此显计我之相(就是显示出执着一个我的相)。出其惑体。随事攀缘二句(因为,此显计我之相,执着一个我,出其惑体,随事攀缘二句,那么就是显不出我们迷惑的体性,然后,随这个因缘攀缘,一直执着这二句)。明所依缘。但随前尘之事。攀于倒境之缘(所以说,你一定要弄清楚,有的人讲:得道高僧,我看到一个得道的高僧,你是哪个道?是道理的道,还是颠倒的倒,要弄清楚,你真是是得倒的大德,得到颠倒妄想的大德,你搞不清楚,还以为得道的高僧,得到颠倒的迷惑的众生的相攀于倒境之缘)。循尘分别(借着这个尘继续去分别)。不了正理(他完全不了解正知正见的道理是什么)。名为意识(简单讲意识就是颠倒、就是迷惑、就是分别、就是执着)。起惑造业。全系此识。故论(“故论”:论就是《大乘起信论》。所以,这个《大乘起信论》)不别出(另外地列出前)五识(眼、耳、鼻、舌、身、意都不列出来,因为,这个是造业最厉害的,不必再列出前五识,所以说,故论不别出五识。所以,这个《大乘起信论》,不另外写出眼、耳、鼻、舌、身、意,它不必要,它直接讨论第六意识的意识状态就可以)。

  亦名分离识者(什么叫分离识?)。依于六根。(个)别取(着)六尘。故云分离(所以叫做分离)。问。意缘法尘。何以通取六尘(意思就是意识是缘着法尘,缘着里面的法尘,“何以通取”:为什么整个执着在六尘的境界里面,为什么通取这个六尘的境界,通取就是全部都落入这个意识,意思就是前五识全部落入意识的这个法尘里面,所以,意缘法尘,这个意识是缘这个法尘,法尘是前五识落谢的影像,为什么使他能够通取这个六尘呢?)。答。同时意识(同时意识就是可以跟五识配合同量作用)。(所以说,同时意识是)外依五根。与五识同时而起(你眼睛起来,看到这个境界,随起贪爱、见别,那就是第六意识的作用,第六意识分别的作用)。亦得缘外五尘境界(外面的五尘境界,也可以怎么样?攀缘外面的五尘境界)。故唯识(学《八识规矩颂》)云。三性三量通三境(意思就是说第六意识是三性的,它是善性又恶性,又有无记性,第六意识又是现量,又是比量,也通于非量,第六意识又通达性境、带质境、独影境,这个我们在八识规矩颂里面就讲得很清楚了,在这里不必再赘述)。又能分别过(就是过去)未(就是未来)内(就是根身)外(就是山河大地。又会分别过去、未来,这是把时间,内、外:这是指空间,不但,又可以分别时间,又可以分别外在种种的究竟性,任何时空的架构都离不开意识的法尘,离不开意识的分别)。种种事相。故复说名分别事识也。

  下明识起所依(意识的所依)。见即见惑。爱即思惑。五住烦恼。见一住。思三住(烦恼。欲界、色界、无色界:思惑,见惑一住就是三界同时断,三界同时断。思惑比较难,分欲界的思惑、色界的思惑、无色界的思惑,这个比较难断,所以,思三住)。无明一住(那就是界外:三界外,见一住,思三住是三界内的,无明一住是三界外的,五住简单讲就是无明以及见、思二惑,根本无明跟枝末无明两种)。显前五意(显示出前面的五意)。总依(就是全部都依,怎么样?)无明住地(都是从无明来的)。此意识。依见爱四住烦恼(意思就是第六意识依三界内的见惑,以及三界内的思惑,这四住烦恼)。熏于本识。令变生此分别事识(让他产生对境界的一种分别的一种执着)。故云增长也。六粗中。执取计名(执取相以及计名字相)。(以)及起业相。六染中。执相应染。皆此识摄(执相应染:我们《起信论法数配当图》那个表里面就是最后五意意识,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意识,在意识里面有执相应染,所以,看这个表,这样配合着看,就不会颠倒,意思就是意识执着,执相应染就是跟我执很相应的,相应就是与心王、心所不离,心王、心所都认同有一个我,都认同有一个我,有一个环境的我所,所以,执相应染这是二乘人所断以及三贤位所断的,所断的)。一明生灭因缘义竟。

  寅二 显所依因缘体(这个因缘的体性是依什么) 二

  卯一 略明缘起甚深 二 广显缘起差别

  卯一 略明缘起甚深

  【依无明熏习(因为无明熏习很厉害,根本无明熏习,是不是?)。所起识者(所起识者:所起的这个分别相)。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从初正信就是开始发起信心,正信就是不动摇的时候,就是等于是十住位,从初住到十住位,都是在培养正信,从初住位到十住位,都一起在培养这个信心,所以,要谈到正信,这还不是很容易的。所谓正信是什么意思?就是信佛以后依法不依人而永远不受到动摇,而不是像风中毛的众生,毛,风吹东边,它就飘到西边来,从西边飘过来,它就跑到东边去,随风飘动,这没有正信。简单讲正信就是于正知正见的理,他依法觉察到真理的存在性,然后,不受到人为因素的动摇,这叫做正信,因为人为的因素里面他是生灭的,他有染净的分别心,可是,佛所讲的法,他没有对立,所以,依法正知正见,永远不受到生灭的因缘相里面动摇,这就是真正的正信,不动摇了,开始用这种心,怎么样?)。发心观察。(然后,到最后)若证法身(法身就是无相。如果,你证悟到佛的无相的法身,有的人修行很快,他修行,一下子单刀直入就进入无相,修行的时间长短要看这个人的执着跟不执着,你看得开吗?如果,你看不开,那注定你要六道轮回,你要修很长、很长…,因为,你有相修行,在累积的因缘法里面你始终不可能获得到法身,简单讲,你于因缘法很清楚,放下因缘的对立的分别执着性,用一个很清净心,就像镜子一样照射,但是,永远不被染污,那你马上进入无相的法身,马上证果,马上就得大自在、得解脱,你什么时候肯用无相,什么时候解脱,所以,修行人要使出杀手锏出来,杀手锏就是无相法,单刀直入就进入佛的空性状态,那什么事情就清凉有劲。若证法身:你就证悟到法身清清净净的,可是,我们众生就是这样,众生要叫他不着相,那这个简直难如登天。如果,你今天你对师父很有信心,嗯!讲得非常好!明天你出去外面,第一天,人家跟你讲:唉!师父多坏、多坏……,你可能:你不要讲师父的坏话,明天再来,第二次第二个人,再批评,真的吗?无风不起浪,开始有一点动摇,然后,第三天,第三次再批评,这铁定是很坏的,不然,这么多人讲他坏,所以说,哪有那么简单,修到坚固不坏的信心,没有那么容易的,你以为你不受到影响,我告诉你,随随便便两、三句话你就倒了,哪里不受影响,你哪里是依法不依人,你都是依人不依法,没有那么简单的,所以说,哪一个人是无相法,无相法是空性,谁去讲什么你都不会动摇,这个就是真正的了不起的大修行人。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少分知(才知道一点点)。乃至(就是超越。乃至)菩萨究竟地(一定要到菩萨最后究竟地)。不能尽知。唯佛穷了(一定要到成佛的阶段)。】

  首句牒上(依照上面)。所说依根本无明熏习力。所起之业识。良由(因为)此识甚深(因为这个意识甚深,无明甚深)。最极微细。(无明)非凡夫所知境界。亦非二乘。人空智慧所觉(人空就是破我执叫做人空,把一个五蕴身看得很开,你看!已经破掉我执的人,还没有办法觉察到佛的境界,还没有办法觉察到微细的无明境界,所以,我们今天讲经说法,结个善缘就是我们有《起信论》的根器结善缘,那还是要求生极乐世界,连破我执的人都还不能明了无明,哪一个破我执,破我执的举手?对不对?连我执都没有办法,破我执就证阿罗汉果了,不可能就要念佛嘛!念念相续嘛!就是要念佛嘛!对不对?)。以二乘但破见思。不了无明(你想,那个二乘人都没有办法了解无明了,更何况我们这个凡夫呢?)。此无明所起识。故不能知。菩萨十信之初发心。即观本识(观照这个本识,不生不灭的本识)。自性缘起。因缘之体。得成正信(了解因缘起本来是性空,按照这个空性不离缘起,缘起不坏性空)。三贤位中。意言比观(比观就是比例而观,比如说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慢慢、慢慢……,一步、一步来观照)。故云观察。若登地(就是初地菩萨破无明见法身)。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得少分知(才了解一点点。开玩笑!初地菩萨的功夫到何等的境界,那也不得了了,是不是?见法身就是见到空相,是诸法空相,见到不生不灭的空相)。乃至第十菩萨究竟地。以其但觉住相(住相就是生、住、异、灭的住,生、住、异、灭,法执坚住叫做住相)。(无明)不觉生相(无明就是说我们不觉悟到这个生相的无明,所以说,但觉住相无明,还不觉悟生相无明)。犹不能尽知。唯佛如来。四相梦觉(只有佛了解这个生、住、异、灭,很清楚)。五住惑尽(五住的烦恼尽了)。方得穷源了当。诚哉顿悟之难也(我们了解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见到那个不生不灭如来智慧的德相,这是何等的困难,何等的困难。所以,告诉诸位:不要说证到佛果,当今世间要找到一个开悟的人,都已经难如登天,非常之不容易,如凤毛麟角,凤毛麟角)。

  【何以故。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怎么样?从本已来就是自性清净,而变成一念不觉)。而有无明(这个自性清净心)。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有了这个染污的心)。虽有染(污)心。(但是,我们的自性清净心)而常恒不变。是故此义。唯佛能知。】

  此征释甚深所以(现在问以及解释,为什么这个义释那么深,这是原因,所以就是原因,这个是问答,然后,这个甚深的原因是什么)。问。何故此识唯佛穷了(为什么这个无明只有佛才了解、穷尽、了达呢!)。答。是心本来。自性清净。此缘起体。即因也(这个缘起的体性就是我们的因)。最初一念不觉。妄起而有无明。此缘起由(“由”就是因,这缘起之因)。即缘也(这个就是缘起的因,那么就是缘)。为无明故(因为有无明,就是一念不觉)。有其染心(就是染污的心)。此缘起相。不染而染也(本不染,不染就是本性,本性本来不染,摄影师,一念妄动而染)。虽有染心。而心体常恒不变。此在迷位。染而不染也。是故者。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故。此义甚深(这个道理是很深的)。非三贤(三贤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所了。十圣(就是初地到十地叫做十圣)可知。唯佛一人。乃能尽知(只有佛一个人完全知道,就是完全了解无明,所以,你骂人家:你这无明的众生。那你也差不多,五十步笑百步:差不多,只有佛够资格骂人家:你这无明的众生。佛比较不会骂人,佛骂人比较不会有艺术,佛骂人都骂:你这个痴人,不太好听,要是我们孔子就很会骂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哇!这骂得太漂亮了,朽木不可雕,腐材不可雕,木材本来就烂了,你怎么雕,雕到死,也雕不起来,雕不起来就丢掉,所以,我这个最厉害,我这个人就是用放弃的,这个人如果没有办法教,丢掉,很简单,也不用雕他,放着,让蚂蚁吃,才不管他,管他去死,对不对?我也不是佛,也没有那种耐性,孔子就很了不起,世界上最会骂人的就是孔子,骂得让你:哇!又赞叹他,哇!孔子您怎么那么行,朽木不可雕,哇!这个骂得太漂亮了,佛比较不会骂人,佛骂:你这个痴人,听起来还是不太好听,(法师笑)骂人愚痴,不太好听,如果,我们佛陀像孔老夫子学一招骂人,那也是不得了的佛陀,连骂人也是很敬佩的)。《胜鬘经》云。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不容易了解)。彼心为烦恼所染(我们这个清净心被烦恼所染污)。亦难了知(同学们!只有一种情形可以了知,就是常常回光返照,常常回光返照,同学们!回光返照就是下手的根本,如果一个人你不常常回光返照的话,你会被烦恼牵着走,那么一天、一天所结的烦恼业愈来愈深,就像滚雪球一样,愈滚愈大、愈滚愈大,如果,你今天有回光返照的心,你今天消一点掉,消一点……,放下一点习气,放下一点烦恼,今天放一点,明天放一点,放久了,他就会放了,他就会没有了,将来,你想要放,就没有东西可以放了,所以,大彻大悟的人,你叫他烦恼,那很难,他不晓得要烦恼什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连生命,他都没有关系了,你要叫他烦恼什么,能缘的八识见分,他知道这是虚妄的,所缘的相分他也知道这个山河大地都是虚妄的,他都不怕死了,你叫他烦恼什么,对不对?所以,圣者你要叫他烦恼,一念要他烦恼都很难,他不晓得要烦恼什么,他眼睛看的、耳朵听的,统统没事,天地万物的变化,他知道这是生灭法的东西,他什么事情都没事,他要烦恼什么,坐在那里就没事。老和尚!麻烦您烦恼一下。精神病!我又不晓得要烦恼什么。老和尚说:百年后要往生就像睡觉一样那么自然,你看你行吗?你睡得着吗?百年以后你要死的时候,眼睛睁得很大。广钦老和尚说:百年以后我们要往生就像睡觉一样那么自然,你行吗?这还是很大的功夫,很深厚的功夫,什么都放得下,他眼睛怎会不闭起来,就那么自然,百年后要往生就是像睡觉一样:啊!我要走了,就这么简单,对不对?平常那种心境的功夫,那个舍、放下、金钱、名利,是是非非到老和尚的心中,他连动都不动,连看都不看,连谈都不谈,他那种功夫,他不会拿别人的错误来烦恼自己,你放心,谁对不起他,他觉得这难能可贵,为什么?因为一切相都是觉悟相,你不记得吗?智慧是发挥在一切相里面,所以,《维摩诘经》里面:没有所谓的净法,也没有所谓的染法,无垢亦无净:不垢不净,对不对?你不垢不净的话,当然就是大自在解脱的人)。乃至结云。唯佛能知。同此义也。

  卯二 广显缘起差别 五(因缘生、因缘灭当然就有差别相)

  辰一 明染心缘起根源

  二 判染心差别分位

  三 显无明治断阶级

  四 释相应不相应义

  五 辨智碍烦恼碍义

  辰一 (我们第一个来说)明染心缘起根源

  【(我们为什么会有染心,你为什么会有染污心,它的根源就是忽然起念,突然间起念,我们的无明随时都是突然间起念,如果,你不起念,那就没有作用,所以,这人世间人要了生死是没有那个机会,他要不烦恼也不可能,因为,他每天都在搞这个东西,搞这个佛法里面所看起来都是多余的困扰,语言相、名字相,这个外境……,这个根本都是假的东西,对不对?都没有关系的东西,我们烦恼的,都不是该烦恼的,都是烦恼这种错误的东西,有病,每一个人都有病,真的,只是重跟轻而已,你有病,真的,你有病,我也有病,我只是比较轻一点而已,你比较重一点。为什么会有染污心缘起呢?)所谓心性。常无念故(同学们!无念就是根本,你要修行吗?很简单,你回光返照,放下、放下,用无念,无念就是不要执着、不要分别叫做无念,是没有妄念,不是没有正念,你不要搞错,是没有凡夫的意识分别心,不是没有正念,是常无念:无分别念,无执着的念,而非无正念,无正念那就完蛋了,那心的体性,你怎么办?你将来怎么起智慧的作用。常无念故)。名为不变。以不达一法界故(一法界就是绝对的法界,空相:毕竟空的法界)。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心不相应就是心里没有办法了解这个一真法界,怎么样?忽然起念,)。名为无明(忽然起念,名为无明。我们的起念有没有原因,没有的,因为,你没有回光返照,简单讲,没有回光返照的人,离佛道就十万八千里了,你有回光返照的人,你的心中就拥有一个善知识,你有回光返照的人,你的心中就拥有一个善知识,一个善知识,对不对?因为,你依法回光返照,如果,你不回光返照,即使师父在你身旁,我笑一笑,你了跟我笑一笑,你笑什么,我笑我知道,你也笑,不知道,对不对?你在我身旁也没有用,我在你左右有什么用,你不回光返照,我在你左右,一天到晚陪伴着你,我们两个同进同出也没有用,一点用处都没有,我的智慧是放在我的里面,你也感染不到,我讲得两大的智慧语言,你不回光返照,那一点用处也没有,这又不像打针,我抽血起来,抽血起来打到你身上去,说你比较有抗体,对不对?智慧它是无形的东西,就算把我的血液抽出来打进去,你也是一个愚痴的人,所以,有抽,打进去,跟没有抽,打进去,都一样,所以,不抽还是比较好一点,浪费我的血液,对不对?我上次要去捐血,去秤一秤,啊!47公斤,回去、回去,不给我捐血,我连捐血都不够资格,本来我是很有慈悲心的人,结果,不给我捐血,逢甲大学捐血,有发一个便当,因为,那时候没有钱,想去卖血,捐血有一个便当的那个彩卷,你拿了这一张就可以到餐厅里面吃一餐,丰盛的晚餐,结果,没钱,没钱就去捐血,47,不行,回去!连便当都不得吃)。】

  初三句。承释上文不变义(心性不变,常无念故)。所谓心性。湛若太虚(我们的本性,“湛”就是澄清的,澄清到就像太虚一样)。本来不动。离心缘相(意思是意识形态所有发生的状况统统叫做心缘相,心攀缘外境,包括内心自起烦恼,没有外境,统统算是心缘相,自己想像的,或者是不能抗拒的妄想,统统叫做心缘相)。故曰常无念。即由无动。名为不变。此显上缘起之体。问。既是不变。因何而有无明(为什么而有无明?)。答。以不达一法界。真如理故(我们如果了达一切都是绝待的:无相的法界,那么这是真正的道理)。心不与真如相应。即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真如法一就是因为空性,会归到空性无相就统一,同学们!你如果要完成我们心态上永远的和平、安住,那么就是无相,无相就是真如,真如,法就可以统一,就可以统一,所以,真正一个学佛的人,他不会搞到精神分裂症,他都可以完成统一,他怎么会分裂呢!他的心性都是充满丰智慧、安详、喜悦,他怎么会学佛学到最后:唉呀!慧律法师!我女儿拜佛拜到精神分裂,整天都在看您的相片。有问题,真的有问题,哪有一个拜佛的人拜到后来精神会分裂的,笑死人了,你看我拜佛拜了将近二十年,你看我有精神分裂症吗?我有精神喜悦症,快乐无边症,不可说、不可说解脱症,怎么会有什么分裂症,学佛的,无限的宽敞、宽恕、喜悦、解脱、自在,哪有什么精神分裂症,那就是学错了,学到着魔当然会精神分裂症,真如那个法是统一的)。与真如相背。忽然念起者(我们跟真如相背,忽然起念,)。明不相应所以。真如本来离念。此则无端起念。即独头生相(独头生相,要注意听!独头生相的意思又叫做独头无明,独头生相无明,整句话应该是这样讲,叫做独头生相无明,这个独头生相无明就是不共无明,什么叫做不共无明?因为,这个无明就是痴的别名,也就是说无法照了诸法的事理:是暗钝的心,也就是说我们一般讲贪、嗔、痴、慢、疑、恶见,对不对?贪、嗔、痴、慢、疑,那么现在这个痴就是无明,也就是说不跟这个贪、嗔、痴、慢一起起来,它单独起来的,单独起来的叫做独头无明,叫做不共无明,因为,它太微细了,太微细了,又名叫做独头生相无明,又名不共无明,不共无明又称为独头无明,反过来说跟这个贪心,嗔心、慢心、疑心、恶见一起来的,叫做相应无明,这个是对境界比较粗糙的,这个境界很微细,这个叫做独头生相无明,叫做不共无明,因为太微细了)。根本不觉。名为无明。无明为染法之源。最极微细。无别有法。能始乎此(能够比这个更早,能始乎此,没有另外一个法比无明更早就是能始乎此,乎“此”就是无明,没有一个法比最微细的无明更早开始,)。亦名无始无明。此显上缘起之由。一明染心缘起根源竟。

  辰二 判染心差别分位

  (判这个染污心,我们所讲的有六种差别,执相应染以及不断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现色不相应染,然后,能见心不相应染,根本业不相应染,这六种慢慢来讨论。)【染心者。有六种。云何为六。一者。执相应染。依二乘解脱(就是声闻跟缘觉,破我执:解脱)。及信相应地(信相应地就是信根成就无有退失,那么就是十住位)。远离故(信相应就是跟信心相应,跟信心相应就是不动摇,不会变化、不受影响,依真理修行,远离故,远离就是远离执相应染,远离故,这个远离是远离这个执的相应染)。】

  下显上缘起之相。六种染心。即意识及五种意(意识以及五种意)。前依因缘生起次第。故从细至粗。(现在要了解)今辨治断次第。(从粗的要先断,粗相就先断)故从粗向细(粗就是易断,细就难断)。广明还净因缘也(恢复到本觉,本来自性清净心的因缘)。初执相应染者。是六粗中。执取相及计名字相。亦是上(面的)意识(也是上面的意识)。见爱烦恼所增长义。由其执著心外有法。与境(界)相应。染污自性。故云执相应染。凡夫同具。依二乘圣人。至无学位。见思断尽。而得解脱。

  信相应者。十解已去(十解就是十住,十住位。从十住位以后)。信根成就。无有退失。名信相应(以及信心不动摇、不退转)。此地菩萨。虽发心志断无明。其力未充(力量还不够)。入生空观。(但是,怎么样?)粗垢先落(粗垢就是见思)。见爱烦恼不起现行。故云远离(就是远离)。非约种子也。以留惑故(留惑要润生,留惑就是慈悲心要度众生,留这个惑,这个不是就种子来讲,因为留惑)。

  《摄论》云。若不断上心(上心就是上二界,就是思惑,欲界或色界一起讨论。若不断上心,)。则不异凡夫(意思就是不断思惑的话,那么就跟凡夫没有什么两样)。若不留种子(不留种子就不来六道轮回度众生,一下子就进入实报庄严土,或者是方便有余土)。则不异二乘(就逃避,所以,要留这个大悲心,来普度众生,所以,不把种子断尽,留住,故意跟烦恼的众生一样,其实他已经解脱了,他有能力了,比如说,他是博士,读到博士,他不离开这个学校,留下来教导学生。留惑润生,博士本来可以在外面好好地发挥,可是,他不要,他不要断掉这个因缘,他留在这个学校里面当助教、当老师、当教授,继续造福这个学生,留惑润生就是发大悲心。若不留种子,则不异二乘)。此约终教说(这是华严贤首五教仪里面讲的,小始终顿圆的终教,这是深入来说)。若约始教(比较粗浅的始教,始教就是对空有所了解,大乘的空相:空性有所了解)。初地已上。方说留惑(才有功夫。方说留惑:才够资格说留惑)。(那么如果其他的论来说)如余论说(余论,余论有的讲得都不太相同,有一点差别。)。

  【二者。不断相应染(不断相应染,如果加两个字:相续不断,那就更清楚了,意思就是这个相续不断是我们不容易断掉的,这个必需要等到初地菩萨以上,才有办法断,也就是说不断相应染,如果加上:相续不断相应染,那就更清楚了)。依信相应地(信相应地就是十住位)。修学方便(方便观是对如实观讲的,方便观是有相,如实观是无相,意思就是说依十住位相应地,还继续修行,在有相里面修行,还不是转成纯无相,要到无相叫作如实观:空性,修行方便,方便是对这个如实观讲的,方便观是对如实观讲的,方便就是有相)。渐渐能舍(慢慢、慢慢能够舍掉)。得净心地(净心地就是初地,一直到初地)。究竟离故(才可以远离)。】

  不断相应者。即五意中相续识(相续就是不断,不断就是相续)。六粗中相续相。依法执。相续不断得名(因为,法执没有办法断)。从十解已去(就是从十住位以后)。三贤位中。修唯识寻思方便观(寻就是粗观照,思就是微细的观照,但有方便但还在有相的角度里面修行)。(所以)渐渐能舍(如果是见法身,那就是如实观了,可是,他现在还不到初地菩萨,所以,叫做方便观,渐渐能舍)。天台(宗)以此名界内外尘沙(一个是名界内的尘沙,一个是名界外的,界内的尘沙是比较粗糙,界外的尘沙是比较微细)。净心地。即初地。法执分别不得现行(就是起不了作用,意思就是一直到初地菩萨,分别就是后天的,而不是俱生的,后天的对境界的法执,才不起作用,所以说,即初地法执分别不得现前,一直要到净心地,初地的时候,后天的法执,分别的法执,才不起作用,不得现前就是不起作用,意思就是一直到初地菩萨,法执:后天的分别法执,才不起作用)。至此我法分别。粗垢俱净(那不是俱生的,不是俱生的法执,我、法分别就是后天性的我执的分别,以及后天性的法执的分别,如果加上俱生的我执,那就没有办法了,俱生的我执跟俱生的法执,所以,至此我法分别,那是对俱生的,如果,对我法俱,那就难了,一定要到金刚地,我执,俱生的我执要到七地菩萨全断,俱生的法执一定要到金刚地才全部断。哇!那这个太不容易了,俱生的这个难断,非常非常难断,至此我法分别,粗垢俱净。粗垢是后天性的,不是微细的俱生的种子)。故曰净心地。究竟离故。

  【三者。分别智相应染(什么叫做分别智相应染,意思就是我们这颗分别心,相应染就是心王、心所不离叫做相应,与心王、心所相应,因为这分别智,有分别染、净,染污心跟净心,所以,叫做分别智相应染,对染叫做染,对净叫做净,所以,因为分别染、净,所以,又不离心王、心所,所以叫做分别智相应染)。依具戒地(具戒地就是二地,二地就是因为三聚清净之戒,具戒就是三业清净,要到二地菩萨才能讲持戒清净,凡夫没有一个持戒是清净的,凡夫起心动念都是犯,具戒地就是到二地菩萨)渐离(渐离就是地地分除:从二地……)。乃至无相方便地(无相就是七地。七地因为是修无相观照以及加行方便,所以,叫做无相方便地)。究竟离故。(再讲一遍:三者,分别智相应染,要到哪一种功夫的人,才能够去除掉这个分别智相应染,要相当的长远,要花很长的时间,依照二地聚净戒,二地,从二地菩萨以后慢慢、慢慢地断掉,慢慢、慢慢地断掉,乃至一直到七地菩萨,才能究竟离开分别智的相应染,这个多么不容易,意思是二地除一点,三地除一点点,四地除一点点,五地除一点点,六地除一点点,一直到七地才能全部除掉分别智相应染,这个不容易的,二地到七地,地地除,地地除一点点)】

  分别智相应者。即五意中智识。六粗中智相。以能分别世出世。诸法染净(叫做智)。故云智也。乃微细法执(这是最微细的法执,乃是微细的法执,当然,还有更微细的,有俱生的)。七地以还(以还就是以下)。(七地以下都)有出(观跟)入观(之)异(别。有出入观,有出观跟入观,就是有出定跟入定,入定跟出定的差别,观照就是定慧均等,观照:有定、有慧,你有出定,有入定就有出定的差别,有出、有入)。出观缘事(出观缘事就是缘有相观,你出观还是缘这个有相)。任运心时。此识亦得现行(意思就是你任运这个观照的时候,此识就是分别智相应染,还是在一种执着里面,微细的法执里面,此识亦得现行,还会现出一种执着相)。于境有微细分别(你看,对这个境界还是有微细的分别,粗的分别已经没有了,但是,微细的分别还是不离)。依二地以去(从二地以后)。地地分除(就是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六地、七地、八地)。故曰渐离。以二地三聚净戒。故得具戒名(具戒就是持戒清净,那没有这么容易的,三聚净戒难得闻,是不是?经于无量俱胝劫,读诵受持亦如是。如说修行者更难,这是诵戒的时候,我们每次诵戒都要诵,第一句话就是这样子,三聚净戒难得闻,不容易的,三聚净戒就是菩萨戒,所以,故得具戒名)。至七地方得永尽(到七地菩萨才可以除掉分别智相应染)。无相方便者。以七地于无相观。(以七地于无相观的)有加行方便(加行方便就是要进入纯无相观、纯无漏观,那么,还是有一点功夫,加行就是加一分的精进力叫做加行)。八地(菩萨)真无功用道。纯入无漏观。《别记》云。不论种子(不论最微细的种子,最微细的种子一定要到金刚心才断)。故与余经所说有殊(所以,跟其他的经典有一点差别。种种有一点差别,所以,每一部经典,第一部经讲的就是有一点差别。)。(分别智相应染还不能论到)种子(论到种子的话)至金刚心。方乃顿断(才有办法断,)。

  【四者。现色不相应染。依色自在地(色自在地就是八地菩萨,色自在地就是境界他可以随心的,随自己的心境所显现出来,比如我要显现出这个清净的国土,他就可以显现出来,我们没有办法,我们要显现清净的国土,怎么显现出来,没有办法。所以,诸佛菩萨都安住在自己清净的国土里面,因为他的心清净,心清净他住的地方,就是清净的国土。现色不相应者。这个不相应就是不与心王、心所……,也就是清净心里面显现出来的叫做清净的世界,我们因为无明还没有断除,所以,现色不相应染,不是心王、心所可以觉察得到的,也不与心王、心所……,意思就是:现色就是他没有理由,就是不觉相,无明相:惑,迷惑他就现这个色,就像我们山河大地一样,我们这个山河大地一样,我们可以控制第六意识,我们可以控制第七意识,我们可以观察到微细的分别,也许这样子,但是,你对这个山河大地,你就莫可奈何,山河大地就是你的无明里面显现出来的,你看山河大地它还是在那边,你转变它吗?对不对?你没办法!像我们这个山河大地所显现出来的,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但是,现在外面的境界,怎么样?不相应,那不是你心王、心所可以改变它的,也不是跟你的心王、心所扯得上关系的,完全没有关系,它就是显现在你面前的境界,那就无量亿劫来我们无明的惑,惑就显现出你需要的世界,你需要的世界,你就继续住,住在你所显现出来的无明,显现出来的世界里面,它就是这么一回事情,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自己的心的无明创造自己的世界,然后,住在自己的无明世界里面,然后,又不懂无明,然后,继续去分别、去执着,然后,继续去六道轮回,其实都是你的意识自己在转来转去、转来转去,一直转来转去,就是这么一回事情,所以,六道轮回其实也不是划一个格子到天、到人,其实都是你起心动念的问题,如果你了解到起心动念的问题,你就不难知道,我们的六道轮回是千真万确的存在,为什么?你现在不能控制自己,使它一种平衡空性的道理,一天到晚受不了,一天到晚起烦恼,一天到晚贪、嗔、痴,哭泣吧怎么样,牢骚、抱怨,你怎么会不六道轮回,对不对?一天到晚一张中巴唠唠叨叨讲个不停,牢骚、抱怨,从来不释怀,对不对?当然,你的是轮回相。有人比这样:师父!您看看我像不像观世音菩萨相。我说:不是。那这像什么相?像轮回相。乱乱比,你以为比这样就解脱,这谁不会比,你叫小孩子来他也会这样,对不对?还微笑,像观世音菩萨,还微笑,上面绑着白色的布,然后,披下来,手弄这样子,还叫人家:喂!画一张,画一幅像放在流通处里面,还放流通处,笑死人,放在流通处要卖多少钱,所以,我们要晓得这个成佛,做佛菩萨这没有那么容易的,这开玩笑,这是无量阿僧祇动断烦恼,发多少的愿力,不疲不厌,牺牲自己的生命,头目脑髓,所以,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里面讲的,无量三千大千世界无一处不是我舍生命的地方,你想想看!这句是何等的感动的语言,何等的感动的语言,无量的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一个地方不是他舍生命的地方,我们今天哪里替三宝做一点点事情,就觉得牢骚、抱怨,这个都是凡夫。师父!您讲经会不会累?不会累,做菩萨还跟人家讲累,不累,不可以讲累,也不够资格讲累,对不对?累什么!就是要发大愿力、大慈悲心,没有任何的条件,牺牲、奉献,而且不能有动念说:我在牺牲、我在奉献,也不能有这种念头,应该讲,我应该做的,因为,我的生命,自己选择的宗教这条路,我应该做的,无怨无悔,那么一个人有到那种心境,他就会活得很快乐,所以,我每天都会很快乐,这是我自己所选择的路线,所选择的路线,现色不相应染,依色自在地)。能离故。】

  现色不相应者。即五意中现识(为什么叫做现识?注意!佛法里面讲万法唯心造,包括境界都是意识现出来的叫做现识,现出境界的意识叫做现识。)。三细中能现相。此依根本无明。动令境现。如明镜现诸色像。依第八地。色性随心自在。而无障碍。能离故。色不自在地。此识不亡(如果色还不到,这个色就是境界,如果,你这个境界还不能自在,你还受到这个境界的转变,那么这个现识还没有办法消除,不亡就是没有办法除掉,你想要到第八地菩萨,第八地菩萨)。

  【五者。能见心不相应染(能见心就是所谓的八识的见分,我们由清净的智慧,透过无明转变成能见的八识,这个能见心不相应染,也就是是非心王、心所所相应的,所能够知道的,也就是不与心王、心所相应,这种心是微细到……,除非第九地菩萨)。依心自在地(心自在地就是第九地菩萨,一定要到第九地菩萨)。(他才有办法)能离故(能离开这个能见心不相应染)。】

  能见心者。即五意中转识。三细中能见相。依于动心。转成能见。心自在地。即第九地。菩萨于自他心。均得自在(不但对自己的心很清楚,而且还能够透视对方,所以,菩萨于自他心,均得自在)。约他(就他来说,也就是就对利益众生来讲)。善知众生心行差别(能够去度他)。约自(就自体来讲)。得无碍智。有碍能缘(心)。永不得起(有碍能缘,怎么样?永不得起,就是有障碍的这颗能缘之心就不起来,简单讲有碍能缘:有碍的能缘之心,就是八识见分的妄见,就永远不得起来,八识见分的所谓的妄见,真心跟妄心里面最粗的妄见就不起来,起不来了就怎么样?)。故能离也(没有妄见的话,山河大地、一切世界就变了,像我们这个妄见就没有办法除掉,我们只能在第六意识的妄心里面稍微修饰一下,放下一下分别、放下一下执着,那对外境显现出来的,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们只能控制到第六意识,然后,第七意识的一半,第六意识就是这个分别心,我们可以稍微控制一下,然后,这个所谓俱生的,我们一点办法……,先天性来的,你哪里有办法,不可能!所以说,你要让这个妄见永不得起,没有办法!我们只能说在第六意识里面下一番功夫,分别心太重,我就稍微不要分别一下,我执很重,那我回光返照,放下总可以吧!放下,这个可以做得到,可是,那个微细的第七意识,微细的第八意识,那没有办法,那要到金刚定以后才有办法)。

  【六者。根本业不相应染(什么叫根本业不相应染?就是最微细的,简单讲就是业相,生相无明根本业不相应染,不相应染:不与心王、心所相应,就是你心王、心所也没有办法觉察得到,他就是无明,根本业不相应染就是说他就是生相无明,因为你不觉悟,没有觉悟到最彻底微细的那个心的动念,所以,你就会产生妄见跟妄相出来,所以,这个根本业不相应染)。依菩萨尽地(依菩萨尽地就是十地菩萨)。得入如来地(要到菩萨尽地,你要讲地尽也可以,依菩萨地尽也可以,得入如来地)。能离故(才能够离开这个业相,业相就是生相无明:最初的一念,这非常非常难,要到成佛了)。】

  根本业者。即五意中业识。三细中业相。以无明力。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十地菩萨。金刚喻定现在前时(这个喻定是一种比喻,比喻:金刚喻定,这是指金刚一般坚利之定,意思是他的定像金刚一样的定,又称为金刚三昧,或者是金刚灭定、金刚心,或者是顶三昧,这个定就是其体坚固,他的用很锐利可以摧毁一切的烦恼,所以,能够破碎诸物的金刚,用金刚来比喻,这乃是三乘的学人以及末后心,意思就是说小乘的声闻乘要修成四果阿罗汉,或者是大乘菩萨,最后的菩萨阶位要完成佛果,断最后烦恼的定叫做金刚喻定,也就是要取得极果前面的定叫做金刚喻定,也就是在声闻来讲,他最高可以悟到阿罗汉果,那么悟到阿罗汉果以前那一定叫做金刚喻定,或者是菩萨要取得佛果前一定叫做金刚喻定,就这个道理。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方便满足(方便满足就是所有的方便都达到了已经究竟,不缺少方便,那么就是究竟,方便满足:所有的满足方便,那么就是究竟位,方便满足再来就是究竟位)。无间道远离微细念故。得入如来果地。故云能离也(可见要成佛,这是有多困难的一件事情,有多不容易的一件的事情)。二判染心差别分位竟。

  辰三 显无明治断阶级

  【不了一法界义者。从信相应地。观察学断(从初住到十住位,这个信心不退的这个相应地观察学断。慢慢学、慢慢断)。入净心地(净心地就是初地)。随分得离。乃至如来地。能究竟离故(还是要到如来地才可以究竟离故)。】

  初句标。不了一法界义。即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动。是上染心。所依无明住地。从十解以去(从十住位以后)。三贤位中。观察学断。入初地以上。地地破一分无明。证一分真如。乃至如来果地。破和合识内生灭之相(生灭可以破)。显不生灭之性(不生不灭的性不可以破,所以,就是无念,无念就是没有妄念,没有生灭之念,那怎么样?有正念,正念就是不生不灭,本自俱足有念,所有的念都是不生不灭的作用妙用现前)。无明惑尽。断德究竟。智德圆满(这个德,在佛教讲的这个德,跟我们世俗人讲的德,完全不一样,世俗人的德:忠、孝、仁、爱、信、义……,对不对?和、平,有这个德,这是世间人的德,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是不是这样?四德,四竹(“德”,台语谐音为“竹”)就竹东、竹南、竹西、竹北:四竹,因为,四德我不知道哪四德,所以,暂时用新竹、竹东、竹南、竹北,四德。佛教讲的这个德,就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德,他一定要有智慧,得道的人才有德,由行正道而得之矣,引申为利益,有德的人,他就得利益,有德的人,他就得幸福,我们常常讲:功德、福德、道德,那是一般的成语,可是德是已经得到正道的人,已经没有退失,证悟到不生不灭果德的人有办法,这称为德,道是指已经得到德的人,以及他人……,那么这个佛果功德分为:智德以及断德,最后,我们还有一个恩德,智德就是菩提道已经完成智,这个断德就是完全断掉这个烦恼的两种,智德跟断德,我们一般都是这样的讨论,智就是有智慧,本来就是具足,完成了本来具足的智慧叫做智德,断德是指修行后断掉烦恼,这个叫做断德,恩德呢?是加被众生,恩德就是加被众生,依愿力去救度众生,所以,今天师父又收到一封信:哇!他本来要自杀,他听到师父的录音带以后:他法喜充满,他的生命是师父救的,看师父有什么样要求没有?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没有。哇!最近就很多人写信,很多人写信来,几乎每一天,every dqy,又矮又胖又短(谐音),每一天都有人写信来,都有感恩心,所以,恩德:于众生有恩:恩德,有恩德,虽然,有一些人家看法不同,不过,还是很多人写信来感恩,所以,我还是要讲经说法,虽然,我讲得很差,虽然我的程度很差,但是,因为你们的程度是烂,所以,我赢你们一等,所以,你们要听我的,烂的比差的还糟糕,你们连差的程度都没有,写信来,哇!他感恩,他无限地感恩,非常地感恩,所以说,这个录音带也不晓得救了多少准备自杀的人,挽回了多少幸福的家庭,不幸的家庭的众生,所以说,对众生有利的,救度众生的这个叫做恩德,这个德平常就要去培养,当然,得道的人,这个德就不得了了,是不是?断德究竟,智德就圆满)。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上科根本业相。亦如来地尽。说虽前后。治断并一时耳(你要治疗他、要对治他,要断掉烦恼都在同一个时间)。前业识灭时。无明即断。此无明尽时。识不和合(识不和合:生灭的分别心不和合)。故同在如来地尽也。三显无明治断阶级竟。

  辰四 释相应不相应义

  (我们常常讲:执相应染、不断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这个相应染,然后,再讲三种不相应染,现色不相应染、能见心不相应染、根本业不相应染,他现在要开始解释相应的定义是什么,不相应的定义是什么,我们一直在讲六染,五意六染,那个六染,三种是相应染,三种是不相应染,我们一直在讨论这个相应,那么对相应的道理,我们还不晓得,所以,我们现在讲相应的定义是什么)【言相应义者(为什么讲相应?)。谓心念法异(心,旁边写:就是心王,念法就是心所,因为念种种的法不一样,心所,我们百法里面就讲了五十一个心所,念法,因为法不一样,所以,念,念法就是心所,心王有八识,念法就是心所,就是心王、心所,异就是有所差别,因为,心王、心所有所差别,心王是八识,心所有五十一个,对不对?有所差别)。依染净差别。而知相缘相同故(依染,染就是外在的境界染污,净就是外在的境界清净,染的境界跟清净的境界有所差别,而知相,知相就是能知,缘相就是所缘,能知就是八识心王、心所同样的能知,所缘,八识心王、心所同样的所缘,缘这个所缘的境界,同故,同故就是心王知道是染,心所也知道是染,心王知道是净,心所就跟着知道是净,同就是相应的意思。再讲一遍,什么叫做相应义?我们为什么讲执相应染、不断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为什么讲相应呢?意思是说心王、心所法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心王、心所同时去执着染的境界,心王、心所同时知染的就是染,心王、心所同时知净的就是净,而心王、心所是知相,能知相:能知道这个境界,以及同时去攀缘,缘相就是同时去攀缘处在的境界,同就是相应,与心王、心所相应,能知、所知统统相应)。(然后,什么叫做)不相应义者(不相应就是不相应,不相应是什么?)。谓即心不觉(心不觉就是不能用心王、心所去讨论)。常无别异(没有办法发现它有什么差别,因为微细得没有办法辨别,比如说,瀑布,像瀑布这样流下来,流下来的时候,我们看那个水好像万马奔腾,好像连续不断,没有什么差别,没有断掉,其实,你用冷静的角度,摄影机去摄影,千万分之一秒,其实水滴有差别的,水滴有分隔的,水滴是有分开的,知道吗?瀑布这样流下来,就好像直线流下来,中间没有断掉一样,其实,是有断的,中间用这个摄影机把它停顿下来,我们会发现一颗一颗的,分析起来还是有一点距离,还是有距离,就像我们这个皮肤,唉呀!我们这个皮肤不错,长得很好看,但是,如果你用显微镜,一百万倍的显微镜来讲,哇!你不敢看,为什么不敢看,哇!那个皮肤很粗糙,, 看得很清楚,对不对?我们从来没有觉悟到我们的毛细孔是空间很大的,我们外在的世界发现里, 面的世界,里面的世界又另外有世界,世界里面又有世界,世界里面又有世界,哇!这无量无边、无穷无尽的世界,我们没有办法去觉察到,因此说心不觉,常无别异,永远没有感觉到,没有什么差别)。不同知相缘相故(不同就是在前面所讲的不同于有心王跟心所,能缘跟所缘的这个东西存在,也就是不同,无同、不同知相缘相,知相就是心王,缘相就是心所,缘相就是境界,心王、心所知相境界,心王、心所缘这个境界,不同知相缘相意思就是说,心不相应染无法跟心王、心所扯在一起,因为它太微细,微细到心王、心所无法作用,无法作用,比如说,现色不相应染,现色:现这个山河大地,你心王、心所现起有什么用,你没有办法觉察到山河大地每一分、每一秒,土壤都在变化,你没有办法觉察到,对不对?你哪里有办法觉察到它在变化,除非它地震,它静止的时候,其实它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

  六染中(的)前三染。是相应(前三染,因为从后面断起,所以,执相应染、不断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这个是相应)。后三染及无明。是不相应。相应中。言心念法异。有二(种解)释。一约王数释。心即心王(王就是心王,数就是心所。就心王、心所的角度来解释。约王数,数就是心所,五十一个心所,心就是心王)。念法即心数(心数就是心所)。王数不同(心王、心所不同)。故曰异(所以,叫做异)。依染净差别之境。知相缘相皆同(心王知相缘相,心所也是知相缘相,同时,)。知相谓能知。缘相谓所缘。同者。心王知染。心数同(样)知(道)。心王缘净。心数同缘(净)。同即相应义(同就是相应)。二约心境释(就心境来解释)。以此三种(因为这三种)。(这三种就是)依境而生(这是相应染这三种依境而生,因为藉着境界它才会染污)。下文云。境界灭故。相应(就)心灭。言心念法异者(心王、心所不同)。心即能缘心。念法即所缘境(现在是站在心跟境的角度来解释,前面是站在心王跟心所的角度来解释,现在是心跟境的角度来解释,心就是能缘心,念法就是所缘的镜)。境为心所念法(境界是心所念法,因为,境界它常常一直产生心所的念法)。心境不同。故曰异。依染净差别境上生解(染生染,净生净)。境染则起染解。境净则起净解。能知心。与所缘境。染净之相同故(染净之相是相同)。

  不相应者。亦二释。初约王数释(初就心王、心所来解释)。谓此三种染。即一念心之不觉相。更无王数之别异(更没有心王、心所的差别。心王、心所还有粗糙可说,那么这个不觉相,它就是微细得不得了)。有何同知同缘(有什么同知同缘,没有说心王、心所同知,也没有所谓心王、心所同样去缘那个境界,根本没有让你作用的余地,因为,他就是一念不觉)。上文云。依不觉生三种相。与彼不觉。不相舍离(生三种相:业相、转相、现相,因为不觉生三种相:业相、转相、现相,与彼不觉,不相舍离)。即此不异不觉(不异不觉叫做不离于不觉,没有办法离开这个不觉)。云不离(所以,不离)。非是相应(不能讲那是相应,为什么讲非是相应?诸位!你们看“心王知染,心所同知,心王缘净,心所同缘”,同就是相应,相应就是这个道理,是不是?非是相应,那现在心王、心所没有办法配合,那当然就不是相应)。云不离也(不离不觉)。下文云。无明灭故。不相应心(才)灭。足征即心之不觉也(就是心的不觉相)。二约心境(来解)释。谓此三种(微细的不相应)染。即心(的)不觉。更无(所谓的)外境。故云即心无异也(就是你的心,完全都是无明在作用)。以无明依本觉而起。妄以本觉为所明之境(以为本觉还有一个明字加上去,本觉本来无所不觉,我们加一个明字)。而本觉卒不可明(本觉本来就不可明,本觉怎么上面可以加一个觉、加一个明字,本觉就是本觉具足无量的明,所以说,觉不可以加明,如果,本觉硬要明,那么就加一个明字)。由是带起业相。遂转本有智光。而为转相。而转相妄以业相为所见。而业相卒不可见(业相最后还是不可见。所以,无相才是真正修行人,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一切都是业相所转变出来的,因此,同学们!我一直告诉诸位!这个世间不值得掉眼泪,这个世间不值得伤心,这个世间本来就是无明所产物,残忍、斗争、杀害、没有良心、污蔑、诽谤、攻击、伤害,贪、嗔、痴全部具足,很正常,非常地正常,你不要为他而伤心,不要为他而哭泣,因为哭泣是你的心无知在哭泣,无知的心就会哭泣,你有智慧的人,不会这样子的,哭不出来,有智慧的人,他会哭,会为众生而哭,像佛,佛他会哭泣,末法时期,这些魔穿出家人的衣服破坏佛教,释迦牟尼佛掉眼泪:那我莫可奈何,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身中肉,我没有办法,穿出家人的衣服,破坏出家人的形象,他们破坏正法的宣传,穿出家人的衣服不讲正法,乱乱讲,破佛的知见,唯出家人能破,是不是?所以,这个世间如果你透视它,我们就会学着一种喜悦,学着一种坚忍,学着一种认命,我认了,同学们!认了就是你的,记住师父这句话,认了就是你的,这句话太有力量了,你不认,你就不是你的,你直接接受它的存在性,那么你就解脱,要不然,你能怎么样?你对这个世间,你能怎么样?对不对?所以说,业相卒不可见)。由是带起境界相耳(带起这个境界)。如《楞严》云。觉非所明(本觉不是你加一个明的,本觉绝对不是你所可以明的)。因明立所(因为你加一个明,一个能明、一个所明,就变成)。所既妄立(你所觉悟的,加一个明字所觉悟的,那不是真正的本觉,所既妄立)。生汝妄能(就产生你错误的功能,生汝妄能就是错误的功能,就是我们八识的见分产生了错误的功能)。无同异中(在业识根本没有所谓的相同也没有所谓的不同)。炽然成异(就变成种种的不同)。三细但在本心上(讨论)。无有外境相应。故无同知同缘相故(也没有所谓的无同知同缘这个相,没有所谓的心王、心所同知,心王、心所同缘,没有,派不上用场,因为太微细)。不字无之谓也。此翻前相应义(翻就是不同于,在这里所讲的是不同于前面所讲的相应的道理,现在讲的都是不相应,简单讲相应就是与心王、心所相应,形象比较粗糙,不相应就是不与心王、心所……,只是现出妄见,现出妄的境界,你无奈他何,就是这个道理)。

  问。《瑜伽论》(里面)说。阿梨耶识(我们这个阿赖耶识怎么样?)。意触受想思。五数(“五数”就是五种心所)相应(触、作意、受、想、思跟阿赖耶识相应)。缘二种境(有的人讲心王、心所,有的人讲就是见分跟相分,怎么样?)。此中何云。不与心数境界相应(为什么不跟心所境界相应?)。答。此论约烦恼心数转(烦恼就是会让我们产生很大的痛苦)。(才)说相应。梨耶虽具五数(“五数”就是五种心所。触、作意、受、想、思,但是这触、作意、受、想、思)。(是)无覆无记(无覆就是不像第七意识的见、爱、痴、慢,他没有见、爱、痴、慢,所以,他不会盖覆本性。无记:非善非恶,所以,这触、作意、受、想、思,既不是第七意识的覆,所以,是无覆,也不是善恶性,所以,是记性,所以,这五种心所,是无覆无记性)。不具烦恼数。得说不相应(所以说不相应。所谓相应是比较粗糙的心所)。又二种境(就是见相二分)。在现识三细心中(在现出境界的三细心中,就是业相、转相、现相,这三细心中)。既非外境。亦得说不相应(既不是外境,也就不相应,因为不是外境,因为只有心在作用,所以,我们的境界还是现识所转变出来的,我们的妄想:八识的妄见,还是八识的见分所影现出来的,那么妄境跟妄现产生都是业识所转变出来的,所以,都不是心外有法,都是唯心的问题,亦得说不相应)。有何相违耶(所以,没有什么相违的)。四说相应不相应义竟。

  辰五 辨智碍烦恼碍义

  【又染心义者。名为烦恼碍(在“烦恼碍”旁边写五个字:烦恼即是碍。烦恼就是一种障碍,为什么要写这个?因为这个烦恼碍是对智碍讲的,智本身不是碍,是因为不能妙用现前,无法破生相无明,无法大用现前,所以,智碍,所以,这个烦恼碍,智本身不是碍,智碍就是所知障,所知碍:所知碍,烦恼碍,烦恼本身就是碍,所以说,名为烦恼碍)。(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慧)故(我们因为有烦恼,所以,障住这个真如的根本智慧,所以,这个是染污心的道理来讲)。无明义者。(无明义)名为智碍(智碍就是所知障,也就是不能妙用现前,妙用现前必需破生相无明才可以大用现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这里要注意听!什么叫做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你们先念能障,这里停一下,会障碍世间自然业智,世间所有的生灭缘起相,它可以自然地利用这个缘起,加被众生、普度众生、利益众生,意思就是大用现前,自然业智就是大用现前,大用现前,意思就是可以在世间自然业智大用现前的叫做智慧,有智慧的人,因为这种智慧被障碍了,无法行于世间叫做世间自然业智,简单讲如果没有破除无明,我们智慧没有开采出来,没有破除根本生相无明,我们没有办法开采这个智慧出来,我们就没有办法在生灭的世间法里面,自然显现出清净的三业,去加被众生,很难的,所以,这个自然业智,简单讲就是利益众生的智慧,就是权巧的智慧,我们所谓的权巧的智慧,所以说,根本智就是空性的智慧,自然业智就是有俗谛的智慧,意思就是如果你没有空性的智慧你就有烦恼,就是有这个烦恼障。再来,底下,如果你成佛断无明,你就有自然的业智,可以怎么样?可以在生灭的世间法里面无量的妙用现前,普度众生你就有权智,权智,道理就是这样子)。】

  此辨二碍义(这辨先让我们了解两种碍的辨义)。碍即障也。余经论约我法二执(来讨论)。以明二障。(第)一(个,第一个怎么样?)二乘通障(二乘是共同的障碍,哪共同的障?)。依我执见思(二惑)。能使流转。障菩槃果(涅槃分究竟涅槃跟不究竟涅槃,二乘当然就是不究竟涅槃)。名烦恼障。二菩萨别障(菩萨别障就是只有菩萨有的,二乘人不够资格,只有菩萨有的,因为菩萨要断法执)。依法执等惑。迷所知境。(所知障)障菩提果(障菩提果:究竟菩提的果)。名所知障。所知非障(所知本身不是障)。(因为本来所知道的)被障(住。佛性无所不知,无所不知的能力被障碍了,就所知障,所知非障,被障)。障所知智境故(所显现的智慧:智境)。今(起信)论不约(就)我(执)法(执来讨论)。乃(是)约(“约”:就)染心无明。以明二碍(以来说明二种碍)。染心(这个染污心是)依无明而有。其体虽同。而为碍不同。依无明所起(的)染(污)心。喧动差别(我们起这个染污心,它种种的差别相就显现出来,就是你不得不去分别,不得不去执着)。(那么就会变成)为烦恼碍(所以,简单讲我们会痛苦,为什么会烦恼不断,第一个因为强迫分别,第二个因为强迫自己去执着,你无缘无故强迫自己去分别、强迫自己去执着,你的烦恼就障碍自己)。能障真如寂静平等。无分别之根本智(慧)故(障碍这个真如平等的,分别之根本智慧)。亦名实智。又名如理智。

  能起染(污)心之无明。昏迷不觉。为智碍(能够起这个染污心的无明,那么昏迷不觉:一直让我们不觉悟,这个就是智慧的障碍)。能障世间差别。不思议业智故(在这个世间里面我们无法大用现前,我们无法来世间普度众生,无法在种种千差万别的世间里面,显现不思议的智慧,没有办法!)。亦名权智(“以亦”也就是说我们没能权巧方便的智慧,除了成佛)。又名后得如量智(后得如量智就是说:世间种种的差别,而你处理得恰到好处,就是如量智,如世间种种差别的智慧叫做如量智,你有什么分别、有什么差别,我用什么方法度你,如你的根机,用你了解的法我去度你叫做如量智,能够对一切分别:差别的现象,衡量得恰到好处,我们就不一样了,我们笨笨的,笨死了,对也接受,不对也接受,搞得自己昏头转向,也不晓得对或错,我们哪里有什么如量智,佛菩萨就不一样了,他有如量智,你多少的根器,你适合多少的法,他就讲多少的法给你听,他要度你很容易,你度不了,你宿世没有善根,释迦牟尼佛他也会像我一样,朽木不可雕也,放在森林里面,放着蚂蚁去啃吧!没效了。朽木不可雕,再怎么雕也雕不起来,放着让他烂,我现在就是这样子,你说一个智慧不够的,笨笨、笨笨的,我才没有办法像释迦牟尼佛这样子,像周利槃陀伽讲念“扫”又忘记“把”,讲念“把”又忘记“扫”,扫把、扫把两个字就记不起来,叫我来教哪有办法,哪有办法,那没有办法,那是佛才有办法,对不对?)。此智依始觉。返染还净。破生相无明。方得起用(你看!所以这个不思议的业智,一定要破生相无明才起作用)。无明不觉。此用不起(你这个生相无明不断除,我们这个不思议的业用就没有办法)。故乃为碍。此从所碍得名。不同前烦恼即碍也。

  【此义云何(这道理是怎么样?)。以依染心。能见(因为我们依照染污心,能见相以及)能现(的这个境界)。妄取境界。违平等性故(这个平等就是空性,就是一真法界,我们违背了空性的本性,违背了一真法界,违背了无相的道理,所以,现出种种的能见、能现的差别相)。以一切法(本来是)常静(的)。无有起相(本来就没有所谓生灭的起相,但是,因为我们怎么样?)。无明不觉。妄(心)与法违(法,与真如之法互相违背。妄与法违:这个妄心与真如之当互相违背)。故不能得随顺(得入真如法,不能随顺得入真如平等之法)。世间一切境界。种种知(“知:就是分别心,种种知)故(就是一直分别、一直分别,因为,我们没有办法了解种种的差别,本身就是空性,本身就是平等相,没有这些是是非非,对立的善恶相,可是,我们一直没有办法释怀,我不甘愿,我放不下,那就苦了自己)。】

  初句征难(这是问,问)。或疑无明动彼心体(无明动到我们的心体性)。成于染心(变成了染污心)。则无明细(无明比较细)。(无明来讲,因为无明比较先,应该是问的人说:)应障理智(障道理的智,是不是?障了理智,理智就是站在理上来讲)。染心粗。应障量智(量智就是世间如量的智慧,应该是障这个量智)。今所以不然者(现在为什么不然呢?)。此义云何(前面不是这样讲的,为什么刚好颠倒?无明刚好障如量智,障这个如量智,然后,这个染污心刚好障这个烦恼碍,为什么会这样子?)。先释烦恼碍。以此碍(“以此碍“:因为这个烦恼)乃依六种染心(三种相应染以及三种不相应染)。后三不相应(所产生的,它的根源就是后面三种不相应染产生的)。能见能现。前三相应。妄取境界。能所对待差别。与真如平等理智。本无能所差别(真如的平等这个道理本来是没有差别的)。觌体相违(觌(觌:dí)本来是看得见的意思,本意是看见,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跟这个体性是互相违背的。觌体,觌就是看得见,我们很清楚地看见、了解,与体性、体相是互相违背的,体是平等、是无所差别,而我们现在拼命地差别、分别)。故障理智(对这个真理无知叫做障理智,烦恼则障碍理智)。

  下释智碍(底下是解释智障)。以世间诸法。本来常住寂静。无有起灭之相。此举无明所违法性。如《法华》云(就像《法华经》里面讲的)。是法住法位(“是”就是一切。一切的法安住在空性的,毕竟空性的位置里面,但是,不坏缘起)。世间相常住(世间相就是永远在……,永远的因缘生、因缘灭,但是,它永远是空性)。无明不觉法性本寂(灭的。我们无明无法了解法性本来是寂灭的)。(对)内(“内”:内心里面)迷真理。(对分别心来讲又)识外见尘(又见到外面的尘境)。妄与法性相违(这个妄心与这个真如的法性:毕竟的空性,互相违背)。故不能得随顺真理(无法随顺这个真如:空性的道理)。起差别智(起这个清净的差别之智慧,起这个差别智,注意哟!差别智是好的,差别智是好的,所知障是不好,有了差别智就是懂得世间的种种差别是空性的,空性就不坏差别,差别本身就是不差别,这个是好的,起这个差别智,起清净心所现的这个差别智慧)。于世间如量(你如果没有差别智慧,你怎么样去分别众生根器之不同,所以,对世间如量,如是就是随众生的根器的量。随众生根器所现)之境(怎么样对众生的根器,上下的根器,利、钝根的根器,以及随时空的不同,要去度他,所以,于世间如量之境)。种种而知也(少两个字,种种而知,种种如实而知,世间就是种种的差别相,可是,我们如实空性而知道)。此正障量智(这个正是障碍这个量智,如量智,成佛则有量智,成佛则有这个量智,如果,我们没有成佛,我们没有办法有这个如量智,此正障量智,如量智慧,这正好障碍如量的智慧)。二释上生灭因缘竟(所以,这一段的意思只是解释说,我们什么时候应该去讲理智和障碍,什么时候是违背障碍理智,什么时候是障碍如量智,一般对这个不清楚,所以,这个《大乘起信论》,听可能比较陌生,因为,这个文字比较陌生。如果说一直卡在这个地方,一直解释,有时候也会很浪费时间,所以,自己预习或者复习,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功课,比如说,师父今天讲完了,你们回去冷静一下,因为,你们不可能全部听得懂,然后再复习一下,如果说要慢慢讲、慢慢讲,讲到你们完全清楚,那又不可能,那这个时间要讲多久,才让你完全清楚,对不对?要让你们完全不清楚很快,因为一盖起来就完全不清楚,要让你们完全清楚是很难,一翻开就完全不清楚,要让你们完全不清楚是很容易,盖起来,噢!完全不懂,要清楚就很难,翻开就迷迷糊糊,所以,这个要复习,要预习)。

  丑三 释上生灭之相 三

  寅一 标列二相(二相就是粗相跟细相,我们的生灭有粗的生灭,有微细的生灭) 二 约人对显(就凡夫、菩萨以及佛,对显就是显出,粗细的生灭相不一样) 三 辨相所依

  寅一 标列二相

  【复次分别生灭相者(什么叫做生灭相?)。有二种。云何为二(哪两种?)。一者粗。与心相应故(粗相就是凡夫、二乘人可以觉察得到的,三界内的凡夫或者是二乘人可以觉察得到的,粗的生灭,与心相应就是跟心王、心所相应,就是我们可以用心王、心所感受得到的)。二者细(就是微细的生灭)。与心不相应故(纯粹是无明幻化出来的惑业,不与心王、心所相应)。】

  生灭相。即上文(所讲的)六(种)染。(这六种染)而分粗细二种。前三染(也就是执相应染、不断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这是前三染,惑是由细排到粗,但是,断惑是由粗惑断到细惑,这个一定要弄清楚,我们的微细惑要从微细的地方一直排,排到粗惑,但是,要断惑的过程,一定要先断这个粗惑,然后,再断到细惑)。(前三染)是心相应。王数相随(王就是心王,数就是心所,)。心境对待(有心、有境、有能所,叫做心境对待)。(心王、心所)同知同缘(同样知道这个境界,同样攀缘这个境界)。其相粗显。经中说为相生灭也(相生灭,这是比较粗显)。后三染(就是现色不相应染、能见心不相应染、根本业不相应染)。(这后三染)是心不相应(心王、心所不与它相应,但是无明幻化出来的,我们没有能力去觉察它,心王、心所不相应,因为,太微细了)。以无心心法(也就是没有这个心王、心所法)。及内外能所(如果,加一个无,才更清楚:以及无内外能所。)。(无)粗显之相(无心心法就是没有心王跟心所,以及无内外能所,无粗显之相)。(又)其体微细(而且它这个体性非常地微细,不相应染的体性很微细)。恒流不绝(就像瀑布一样没有办法断绝)。经中说流注生灭也(就像瀑流一样,中间几乎没有间断,叫做流注生灭。前面是为相生灭,现在是流注生灭,相的生灭是比较粗,流注的生灭是比较细)。初标列二相竟。

  寅二 约人对显

  (“显”就是显出粗细两种生灭,凡夫以及菩萨跟佛的境界都不一样)【又粗中之粗。凡夫境界(粗中这粗也就是六粗里面的后面四粗,六粗里面的后面四粗。我们以前讲的那个表(即《起信论法数配当图》),要对照看,对照着看就会更清楚:六粗就是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这个粗中粗就是执取相跟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是凡夫的境界)。粗中之细(也就是六粗里面的细相,就是智相跟相续相)。及细中之粗(细中之粗就是三细里面的粗相,也就是转相跟现相,转相跟现相,粗中之细以及细中之粗。)。(就是)菩萨(的)境界。细中之细(也就是所谓的业识,就是根本业不相应染)。(这个)是佛境界。】

  此约人分三位(就人分成三位)。前(面)三(个)染粗(糙)。后(面)三(个)染细(的)。执相应染。乃粗中之粗(执相应染是粗中之粗。执相应染就包括执取相还有计名字相,这个起业相跟业系苦相就没有讨论它,因为它一定是跟着后面来的,有起业就一定受苦,所以,在意识里面单论到执取相跟计名字相,这个就是执着的一种相应染,简单讲就是一种我执,所以,从空上地方开始讨论,执相应染乃是粗中之粗)。三贤内凡(位)所觉境界(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什么叫做内凡?内凡就是修行佛道,但是,还没有证到见,未证到这个证理,没有证到证理称为凡夫,他所发出来的证理是相似之智解称为内凡,也就是发出相似的智慧的了解叫做内凡,如果没有发出相似的智慧之解叫做外凡,相似就是不是证,还不是证,所以,三贤还没有证到真如,所以说称为内凡,因为三贤位只是一个有相的修行,三贤内凡位所觉的境界)。(而)不断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这两个相应染)乃粗中之细(六粗里面的细相)。现相不相应染。能见不相应染。乃细中之粗(三细里面的粗相)。此四染(这四个染:智相、相续相、现相、转相这四染)。地上菩萨所觉境界(地上菩萨所觉悟的境界)。初七八九地。各离一相(诸位!看《起信论法数配当图》这个表格:“六染”右面,“不断相应染”底下写个“初地”,就是到初地菩萨才可以离;“分别智相应染”是“七地”、“二地”,也就是二地到七地,“地”“地”慢慢地渐渐地离,渐渐地离;“现色不相应染”要到第八地菩萨才能舍;“能见心不相应染”要到九地菩萨才能舍。所以说,诸位再看,“初”就是初地,“七八九”就是各一地,各离一相)。根本业不相应染。乃细中之细。至十地金刚后心。方便满足(方便满足“也就是所有的方便都具足,那就是究竟)。果上能离(方便是对究竟讲的)。故云唯佛能知(只有佛能够知道)。二约人对显竟。

  寅三 辨相所依 二

  卯一 顺论生缘(怎么样生的) 二 逆显灭义(怎么样才能叫做灭)

  卯一 顺论生缘

  (生,无明怎么生?灭,因跟缘灭了,什么就灭掉)【此二种生灭(就是粗的生灭跟细的生灭叫做此两种生灭,此粗的生灭跟细的生灭)。(这两种生灭是)依于无明熏习而有(因为无明熏习而有)。所谓依因依缘。依因者。不觉义故。依缘者。妄作境界义故(因是不觉,缘是境界)。】

  前二句。通论粗细生灭心(前二句就是“此二种生灭,依于无明熏习而有”,这是指粗细生灭心)。皆依根本无明(都是依照根本无明)。熏习真如。(然后)动(念就)起三细。(后来再)转起粗心。无明通为其体(无明就是这些三细六粗的依靠,所以说一切的生灭都是依于无明)。故云依于无明。熏习而有。下别就二种分因缘。所谓依无明(为)因。生三细不相应染(这是第一个过程)。(第二过程呢?就转成境界。所以说)依境界缘。生三粗相应染(三粗相应染就是分别智相应染、不断相应染、执相应染)。此影略说耳(“影略”就是简单。这个只是一个简单来说,才这样说的)。若具说者(“具说”:全部说,在细生灭的这个不相应染,不相应染当然是细的生灭)。(所以说细生灭的)不相应染。依无明不觉为因。梨耶和合为缘。相应染(就比较粗糙)。依业识为因。境界为缘。《楞伽》云。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楞伽经》是一部很深的经典,禅宗都用这本来传,传这个《楞伽经》:八识、二无我、三自性,《楞伽经》里面这样说:佛在《楞伽经》里面,当机者是大慧菩萨,所以,大慧这两个字是对大慧菩萨讲的,大慧是菩萨的名字,大慧,在这里应该停顿一下,“大慧”,佛当然不能称:大慧菩萨,是不是?哪有长辈称他:大慧菩萨,是不是?佛没有这样称呼的。佛是长辈,称他的徒弟当然是大慧就可以,还称菩萨,是不是?大慧,“不思议熏”的旁边写个:A;在“不思议”的地方旁边写个:1;不可思议地熏习,这是指无明,以“及不思议”的“变”,这是指妄心,是现识因,这现识是指三细里面的现色不相应染,现识因,注意听!在这里一个段落,大慧菩萨!我们应当知道,这个根本无明的不可思议的熏习,以及妄心的不思议的变化,不思议的变就是所谓的业识,这个是现识因,这是产生境界的根本原因,现出,因为现识会现出种种的境界,我们的境界是现识所现出来的,这里一个段落,这表示很微细的,“现识因”的旁边就写个:三细,是三细的心境:现识因。底下要写个:B,“取种种尘”以“及无始妄想熏”习,再来就对境界了,三细现出境界以后,不思议熏,不思议变,这个都是三细,微细的东西,取种种尘以及无始的妄想熏,“尘”就是境界,然后,因为三细所转变出来的境界,我们拼命地去执着,所以说,取种种尘就是境界,以及无始的妄想的熏习,是分别事识,分别事识简单讲就是对境界分别的意识形态,叫做分别意识,所谓的事就是事相,你的身、口、意的造作,很清楚的造作:分别事识,对相上的一种执着,叫做事识,对相上身、口、意的作用叫做事识,“分别事识的因”,这是分别事识的因,简单讲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是现识因,而取种种尘以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略同此义。彼双约生住(双约就是站在这两个角度来讲,统统是讲到生相无明或者是住相无明,这两个角度来讲)。故说二因(现识因以及分别事识因,是站在生相无明以及住相无明两个角度来讲)。此单约生缘说也(生出一切生灭的开始)。一顺论生缘竟。()

  卯二 逆显灭义

  (哪一种情形无明就会灭,烦恼就会停止,相续就会停止?所以,底下说)【若因灭则缘灭(只要你的因灭掉了,这个缘自然就没了)。因灭故。(所以,微细的)不相应心灭(微细的不相应的心就灭掉,如果,你加三个字就很清楚:微细的不相应心就灭)。缘灭故。(粗显的)相应心(就)灭(那么就更清楚我们的论文。再念一遍:如果因灭则缘灭,因灭故,所以微细的不相应心就灭掉,缘灭故,这粗显的相应心就灭掉)。问曰。若心灭者。云何相续(心都灭掉了,怎么能够相续继续作用呢?)。若(继续)相续(作用)者(烦恼继续相续作用)。云何说究竟灭(为什么说到最后有一个究竟灭呢?那不是连心体都灭掉吗?)。(所以,这里给我们)答(复)曰。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灭(是我们妄想心所幻化出来的那个外相灭掉,不是不生不灭的心体灭掉,所以,师父已经讲过了,无念是没有凡夫分别我执的妄念,而不是没有正念,这个要弄清楚,心体不能灭)。】

  承上染心。既依因缘而生。亦依因缘而灭。初句通论。若得对治根本无明。染因灭时(这个污染的因灭了)。则所起现识(所现)境界之缘(则所起现识所现境界之缘。加:“所现”,那么就比较更清楚。现识它一定会现出种种的境界,所以说,所起的现识,所现境界之缘)。自然(就)随(着)灭。下别论。不相应心(在“不相应心”旁边写个:A。因为,这一个段落、一个段落看比较清楚,不相应心,怎么样?)。亲依无明(之)因(而)生(完全是依靠无明才产生的,)。(若)因灭。则三细染心亦灭(若因灭,根本的因就灭掉了,那么三细的染心也会灭掉)。相应心(在“相应心”旁边写个:B。刚刚讨论的是不相应心,微细的;现在是粗显的相应心,相应心则是怎么样?)。亲依境界缘生(拟,简单讲不相应心是依无明,相应心是依境界缘生)。(如果这个)缘灭。则三粗染心亦灭(那么这个三粗的当心也要灭掉)。此非约刹那生灭义也(这里不是就刹那,刹那就是念头,不是就我们这个念头的生灭来说的,它是对这个境界来说的,这个时间性、长远性,是描述长远性的角度)。

  问曰下。交互发难(交互发难就是重复地问难)。若境界缘灭时。相应心体亦灭者。则三细未尽(三细还没有除掉)。心体已亡(心体已经没有了)。云何而得相续(怎么能相续呢?心体跑掉了,不存在了,怎么能够相续下去)。若谓心体不灭。三细依心而住。故得相续者。则应常相续。云何金刚道后(我们这个生灭)异熟空(掉了。“异熟”就是第八意识的生灭法叫做异熟,也就是说第八意识的生灭的果报,那这个叫做异熟才空掉,一定要到十地菩萨的第八意识的异熟果报空掉,才叫做空,相续就停止了)。三细染心。得究竟灭耶。

  下答有法喻合(“合”就是法跟比喻相合,这)三(个角度来说)。法中所言灭者。但境界无明灭时(但只是境界以及无明灭的时候)。粗细染心之相(才)灭。非因缘灭时。六染(所依的)心体俱灭也(六染底下加三个字:所依之,心体俱灭。古人的注解都很简单,因为太简单了,所以,有时候意思会弄错,六染所依之心体俱灭,绝对不是这样子,非因缘灭的时候,六染所依的心体也跟着灭,不是这样子)。若俱灭者。谁证佛果(所以,我们这个佛性是永远不会灭掉的。我们生命是一种悲剧。为什么说生命是一种悲剧?如果,我们没有学佛,我们完全没有回光返照的能力,生命的的确确是一种悲剧。今天,台南有一个男众结婚了,他怀疑他的太太红杏出墙,红杏出墙是什么意思我不太晓得,我只知道“讨客兄”(台语直译,意味有情夫)这个名词可能比较直截了当,她先生只是怀疑,怀疑而已,生了两个儿子,这个先生就拿刀子,拿刀子,一气之下,把他的太太宰掉了,当场就杀死了,结果旁边,那两个小孩子在旁边,这个也是泼妇生的,就是讨客兄,是不是?顺便就把他也杀,那两个孩子是他生的,他气他妈妈,连那两个孩子也遭殃,也杀,那两个小孩子,一个现在在急救,一个已经没有大碍了,他一念起来,就全家死光光,多凄惨,他自己也完蛋了。所以,我们生命,它是一种悲剧,是一种斗争,是一种无奈,是一种痛苦,是一种无明。昨天报导的更离谱:这还是一个世间人,昨天,报导一个警察,大家都有看过,报告新闻:一个警察,他很爱他的女朋友,交往了一段日子了,那个妈妈跟她女儿说:这个人脾气很不好,动不动就会骂人,而且跟他相处在一起可能没有什么幸福可言,你最好离开这个人。他是当警察的,妈妈反对,后来,他女朋友慢慢发现,嗯!真的,他就是这种个性,脾气又暴躁,又不能冷静,什么事情都是恨:嗔恨,然后,有一天,他这个未来的丈母娘,差一点……,就叫她:喂!你打电话叫他来,叫他来。就叫他去了。这警察就带那个(警察本身就有枪,对不对?)枪,有这个枪,就带着枪过去了,带到她家去的时候,讲、讲……,他说:结婚是我们两个人的事情,然后,他就硬要说:我们要举办结婚典礼。她女朋友跟他讲:我们两个还是不适合,还是不适合,我认为我们还是分开。结果,他的丈母娘,不算是丈母娘,没缘的丈母娘,在旁边就说,只有讲一句话而已,就死亡,只有讲一句话,就说:你是没人教养吗?跟你讲不要跟我女儿在一起,你还讲不听。只讲这句而已,说:你是没人教养吗?这警察一下子失去理性,起来就,砰!就马上开枪,她母亲,就开枪,打,打成重伤,送医不治就死亡,他的女朋友,砰!倒了,开枪,倒地,隔壁有人来劝,开枪,打,开了好像六发,倒了三个,就一念之间而已,这个是我们没有学佛的,因为,这个生命实在是一种悲剧,无明这种东西,他这个我执是非常执着,如果,像换我们现在的话,就不会有这种想法,他就一定会了解,这个不需要这样子,比如说,前面一个例子,如果,我老婆红杏出墙,我会跟他叫来直接谈,感谢你看得起我老婆,表示我的眼光不错嘛!你能看得上,表示我以前要跟她结婚我眼光不错嘛!对不对?那你们两个好好相爱,对不对?讲好了,从今天以后省得这个麻烦,讲清楚以后,大家不来啰嗦,没有关系,去嘛!你不能说你要跟着我,也要跟着他,这像什么,哪有人这样子的,那到底爸爸是谁,你也不晓得,分不清楚,对不对?要分清楚爸爸是谁嘛!要不然,那个孩子是谁的,还要验血,对不对?我是O型的,一验起来W,我这个没有W型的,怎么孩子有W的,搞不清楚父亲是谁,所以,讲清楚,到底你要跟着我,还是跟着他,不需要杀,这个忿怒起来不需要杀,讲清楚,对不对?你要跟着我还是跟着他,讲清楚嘛!要跟他,我也觉得很好,也不用抚养,比较麻烦,整天吵架,对不对?如果说是女朋友的话,我们就会想:我们不够资格,因为人家不理我们,这是我们的问题不好,这个不需要,还开枪,昨天发生警察,今天又发生杀妻,这两天这样子,两个家庭全部完蛋,就因一句话,一个是一个念头想不开,一个是一句话,所以,你看这个报告新闻,report new every night,你每天晚上看这个新闻报导,这个可以让我们讲经有个讲的题目,引以来做这个借镜,这很可怕的,起一个动念就这样子,整个家庭完蛋了,你好不容易考上警察,然后,经经过警察学校训练,然后,一个月三、四万,像我大姐那个儿子当警察,一个月四万多,警专毕业的,那个不错,警察现在的待遇不错,真的,很不错,因为,警察冒着生命的危险,所以说,一念之间生命……,如果,没有学佛的话,悲剧会一直连锁的,而且学佛,如果学得不深,也会悲剧一直连锁的,而且今生今世悲剧会发生,那么生生世世也不会断绝,没有碰到善知识,就永远在六道轮回里面,所以,同学们!男人要记住!不要动武!再真的没有办法,就远离就好,那么,女众你们自己好自为之,不要黑杏出墙,尽量不要这样子,这样子不好,搞得惹上杀身之祸,跟谁要讲清楚,对不对?到处献执勤,自己觉得很漂亮,对他撒娇一下,也不晓得是真的还是假的,对他又好,到底你要跟的是谁,一问,全部都要,你要跟着谁?唉!这很麻烦,很麻烦,极乐世界就没有这种婚姻感情的问题,极乐世界都是金光明身。有一个问题还是要回答,一定要回答,已经有好几个人问了,说:慧律法师!我有听您的录音带,说临命终的时候,佛光来接引,佛的光是柔和的,但是,我看了杂志或者是看了密宗所写的,怎么是写有刺眼的,而且是惊怖呢?这个注意听!两个讲的都是一样,佛讲的临命终的柔和,他不是说暗,你不能把柔和的光跟暗的光扯在一起,因为极乐世界它一定是无量的光明,这个在经典就讲得很清楚,我所谓的柔和不是暗,是非常强的光,而且强,因为,那是佛的慈悲喜舍,法身放出来的光明,我们娑婆世界一下子不能适应,当然会感觉很刺眼,但是,那种刺眼,他不会恐惧,不是魔光那种恐惧、冒冷汗、胆寒,有一种颤抖的感觉,恐惧感,它一定会很强烈,极乐世界的光,以经典里面记载,它是非常非常强,天人的光,我们就受不了了,不要说是极乐世界的光,天人,如果,我们现在一个人突然有这个能力到天界去,我们就受不了,眼睛就睁不开,因为天界就是光明的世界,因为,天界的人都是修十善业,他的心都是善良的,感觉的世界都是光明的,极乐世界更不用讲,那是比天界的光明百千万亿的光明,以我们现在娑婆世界的众生,没有办法,眼睛都睁不开,所以,他认为这个睁不开叫做刺眼,以为叫做现眼、惊恐,那是因为我们不认识佛,而产生恐惧,不是佛的光恐惧,是因为我们不认识极乐世界,不认识佛的光明,所以,我们自己产生恐惧感,而不是佛给你刺眼,给你恐惧感,所以,我们要到极乐世界,一去的时候,还得用一点时间来适应那个光,因为太强了,我们在这个世界里面没有见过那种光明。魔光,我常常用个比喻,比如说,太阳,那就是比较接近魔的光,因为,太阳光一看你眼睛就睁不开,又很热又很刺眼,对不对?但是,魔的光比这更厉害,它会恐惧,他会让你恐惧,因为魔的光它没有慈悲喜舍的心性,不可能放出那种平等空性的频率,大慈大悲的频率,这不可能的,所以,有的人听经,他也不会听,他把柔光解释作暗光,暗的光,这其实不是师父所讲的本意,极乐世界的光也是无量无边的光明,这个在经典已经讲得很清楚,所以,听经也是需要把这个光搞清楚)。

  【如风依水而有动相(如风,风就是无明,依水,水就是心体,而有动相,动相就像波浪一样)。若水灭者。则风相断绝(如果,这个水也没有了,就是我们的心体都跑掉了,那么这个风相断绝,风相就是无明,也不可能)。无所依止(意思就是无明必依心体而起,无明可以断,心体是不能断的)。以水不灭(水就是心体。因为,这个心性是不会灭的)。风相相续。唯风灭故(就是无明相续,那只是无明灭掉,风相就是无明,所以,这个无明相续,只有无明灭掉)。动相随灭。非是水灭(这个动相随灭,不是水灭掉,动相就是所谓的波浪,就是我们一切的无明的造作叫做动相,非是水灭:也不是心体的灭掉)。】

  风(比)喻无明。水(比)喻心体。动相是波浪。(比)喻粗细(的)染心。首二句(就是如风依水而有动相,如水灭,则风相断绝。所以,首二句)喻无明依心体。方生粗细染心之相(才产生粗细染心之相)。若离心体。不能自现心相。若水灭者三句。反(过来比)喻若心体灭(如果心体灭掉了)。则无明无依。以水不灭二句。正(比)喻因心体不灭。无明有所依止。粗细染心之相。得以相续(才有办法相续)。末三句。(比)喻唯无明灭故。粗细染心之相随(着)灭。非是心体俱灭也(不是心体俱灭)。

  【无明亦尔(无明也是这样)。依心体而动(依照这个心体而动)。若心体灭(如果心体灭掉了)。(那么就没有众生)则众生断绝(意思就是绝无是理)。(那么众生就变成)无所依止(这样讲是不对的)。(所以说)以(心)体不灭(就是因为心体不灭)。心得相续(心得以相续)。(只有什么灭?)唯痴灭故(只是愚痴灭掉而已。“痴”就是无明。唯痴灭故,灭是灭昝我们的愚痴心)。心相随(着)灭。非心智灭(不是我们的心智灭。心就是我们真如透过无明妄现的叫做心相,心相就是我们无明所现出来的种种的相叫做心相随灭,境界也是心相。所以,这个心相就是八识的见分跟八识的相分,简单讲就是业识,我们有了业识,这个心相就会产生,心相随灭,无无明就破除,所以,非心智灭,不是我们的本体灭掉)。】

  心体灭(我们的心性灭)众生断绝者。前云众生依心。意意识(心就是第八意识,意就是第七意识,意识就是第六意识,我们众生的心,我们众生是依第八意识、第七意识、第六意识,在《大乘起信论》里面不列出前五识,是因为前五识是包括在意识里面,所以,它不提到前五识,所以,讨论第八、第七、第六识,那就可以了,所以,众生是依照第八、第七、第六)转(就是依心、意、意识转,前面有讲过,我们为什么有生灭?生灭因缘者,依心、意、意识而转,所以,我们有生灭,我们所有的生灭都是一种错觉,错觉,所以,你如果悟到佛法的人,他的内心里面是喜悦,他没有斗争,他没有所谓的得,也没有所谓的失去。有的人说:唉呀!师父!您是因为今天是个出家人,没有结婚,所以,你说你的女朋友被抢走,或者是老婆被抢走,你当然是有那个理性。不!绝对有!你为什么要打架,等一下惹上杀身之祸,对不对?等一下你跟他谈话,他枪拿起来,送给你,我最怕的就是那一支,送给你,可以用法律解决,就用法律解决,不要用暴力解决,不要互相杀来杀去,这个不好,对我们没什么好处,对不对?简单讲就是一个人她不跟你的话,你老是勉强她,也没有意思,也没有意思,在一起的话同床但是异梦,所做的梦都不一样,理想、角度都不一样,也不会快乐)。众生指诸识言。心灭则无依。自应断绝(心灭的话,心体灭的话,就无所依靠了,当然,就断绝了)。以体不灭者。以境界缘灭(的)时(候)。相应心相灭(粗显的心,如果,这个境界的缘除掉了、没有了,那么我们的相应心就会灭,所以,相应心是仗着境界而起的)。而心体不灭(心的体性是不能灭的)。三细染心仍得相续(三细:业相、转相、现相。这个染污心还是可以相续的)。唯痴灭故者(只是愚痴灭掉。所以,师父叫我们放下,一切都是现成。若论佛法,一切都是现成的,你不肯放下,你就没有办法享受无限的生命,不可能的。佛陀因为放下有限,所以,享受了无限的生命,这句话虽然很简单,但是,所有的道理都包括在这里面,放下有限就是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攀缘的六尘,这个叫做有限,这个因为都是虚妄的东西,而享受无限,无限,那就是我们的心体无限、无止尽,所以,真正一个享受的人,懂得享受的人,他不会有贪、嗔、痴的,懂得生命享受的人,不会有这个贪、嗔、痴,所以,佛在《阿含经》里面有讲,佛讲过一句话,我觉得非常了不起,那句话很简单,但是,就是那么了不起,很平淡的描述一个人一生一世所具备的条件,佛陀说:真正的享受是无贪。哇!这讲得太好了,你看看这句话你说:哇!佛陀就是那么会讲话,真正的享受是无贪,你想想看,这个有多么了不起,很平淡地把一句话讲出来,他就把整个真正的生命都讲得很清楚,而我们是说:真正的享受是占有。不!佛他刚好讲的都是跟我们不一样,所以,当你有一天,如果,你可以时光倒流的话,到佛陀那边去的话,你就会说:佛陀!您怎么那么会讲话,我们慧律法师,怎么一直赞叹您老人家,我要跟您出家。撒娇就起来了,佛陀说:去、去……,上学去。(法师笑)就会去去去,是不是?真正地享受是无贪,你冷静想想看!有没有道理?非常有道理,凡是贪,就不能真正地享受到那一份生命。所以,心体不灭,因为,心体不灭,所以,三细的染心仍得相续。唯痴灭故)。痴即无明。无明因灭。则境界(的)缘(就)灭。粗细染心之相(也)随灭。非心智灭(不是心智灭)。智即本觉智体(来说的)。以对痴之不觉。故云智也。大科一染净生灭竟。

  壬二 染净相资(相资就是互相熏习,真如熏习生灭,生灭熏习真如,就是染净相资,染熏习净,净熏习染叫做相资,资本来是互助的意思) 四

  癸一 举数列名 二 熏习义 三 熏习相 四 断常二义

  癸一 举数列名

  【复次有四种法。熏习义故(《大乘起信论》讲的,跟唯识学讲的,不尽相同,但是,我们也可以体会熏习的道理,因为,在唯识学讲的真如是不可以熏习的,真如是不可以,无为法不能熏习的,它不是有所造作,它是不生不灭的东西,不能熏习,可是,在这个地方,它讲真如可以熏习,不过,这个都是一种名相,都不妨碍我们对真理的认识,所以,没有什么关系,所以,复次有四种法,熏习义故)。染法净法。起不断绝(不断绝就是染不断,净法不断,什么时候染法不断,什么时候净法不断,到最后染法是会断的,净法才是尽未来际不断的,有一天,我们的无明会灭的,全部会灭掉)。云何为四(为什么,是什么叫做这四种?)。一者净法。名为真如。二者一切染因。名为无明(诸位!因为这个很重要,一切染因,名为无明。)。三者妄心。名为业识。四者妄境界。所谓六尘。】

  (看《大乘起信论补充资料》的第一个表:(见右图)

  你看中间那个框框:“真如”,在真如的旁边再写二个字:净法,是清净的真如法,所以,真如是净法,它有一个箭号往下画,就是“无明”,无明的旁边有“染因”两个字,这无明就是根本无明,无明因为有染因,一切妄心跟境界就从这里显现出来,所以,第三个步骤就是“妄心”,所以,无明简单讲就是一念不觉,一念不觉就产生了妄心,妄心就是我们所讲的业识。妄心的上面是“境界”:境界就是六尘。你看!阿赖耶识就包括这四个法,真如、无明、妄心、境界。境界就是六尘,好!我们看《大乘起信论》,慢慢地来看,对照着看)

  上云阿梨耶识。能摄一切法(我们上面讲了,真如、无明、妄心、境界,能摄:当然能摄一切法,阿赖耶识能摄一切法,因为它论到体、相、用的问题,体就是真如,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摄义前已广说(摄义前面已经广说)。下显能生之义(显出能生之义)。净法名真如者。即生灭门中之真如。以具(足有)三(种意)义。一约自体(就自体来说)。本来清净(真如本来是清净的)。二约体相(二就体相来说,它能够现出作用的体相)。以能内熏(“内熏”:就往心中熏习)令染成净(在唯识学里面,它不这样讲,真如不能熏习,无为法不能熏习,有增有减才能够叫做熏习,但是,在《大乘起信论》不是这样讲,有一点不同。以能内熏,令染成净,诸位!现在坐在这个地方就是熏习,你们本身有真如的熏习,自性熏习加上外在的教法:佛法的熏习)。三约用熏(第三就用的熏习来讲。当然就是妙用现前,这个用来讲一定要除掉这个无明才有办法,无明不除的话,大用没有办法现前的,所以,就用熏)。以应机而成净缘(因为,应众生的根器的需要,而显现在他前面去度他,变成清净的缘)。故云净法也。染因名无明者(一切的染因统统叫做无明)。三细六粗染法。皆以无明为因也。妄心。总指业识及分别事识(分别事识,注意!那是附带的,举本就该末,业识是根本,分别事识是枝末。业识是根本无明所现出来的东西,分别事识是见、思二惑)。今但言业识者。举本该末也(“该”就是包括。举这个根本无明就包括了枝末无明)。妄境界。即事识所缘之六尘也(之六尘:那么就是境界)。其中染法。具说三种(哪三种?好!诸位!看前面论文:“云何为四,一者净法名真如”,从这里开始算,“二者一切染因名为无明”,无明就是染法,“三者妄心名为业识”,业识就是染法,“四者妄境界所谓六尘”,六尘就是染法,所以说,其中染法,具说有三种,也就是无明、业识跟六尘,那么,就是有三种,这三种)。由自性差别故(因为自性有差别故,所以,有三种染法的不同)。净法唯一(那就是净法名叫做真如,净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真如)。(这个净法是)以对染虽成熏义。(但)体用无别故(意思更清楚:但体用无别,但是,我们的体跟用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因为,同一个体性)。一举数列名竟。

  癸二 熏习义(熏习的重要,我觉得这段讲得非常好)

  【熏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本来没有什么香味)。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如果香来熏习就有香气)。此亦如是。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无明染法。实无净业(本来是不清净的)。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熏习来熏习去,是染净相资,对不对?染法、净法互相熏习)。】

  此明真妄互熏。以致因果长劫。相续不断(我们一直断不了。其实我们众生说愚痴是非常愚痴,我们一直不能在无常里面下手,同学们!只是在熏习里面听听名相,平常念念佛,他不肯下心地的功夫,真正有功夫的人,碰到很大的创伤,很大的挫折感,或者是很喜悦、很得意的状况,他用两个字就可以放下:无常,他用两个字:无常,比如说,我现在病苦病得很厉害,无常,也不可能一直病,因为,它会变的嘛!不可能一直病嘛!很痛苦的时候,你不要走自杀的路线,好好地静养,病苦它就会慢慢地……,休息也是一种静养,所以,我们一般众生,他学佛不得力就是不能发挥那种力量,简单讲就是观照的力量不肯使出来,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杀手锏,每一个人都有般若的智慧,可是,我们不肯用,在刹那之间迷失了自己,当我们对某件事情很执着的时候,我们冷静一点,比如说,那个警察他带枪去,如果,她的妈妈:你是没人教养吗?跟你说我女儿不嫁你,你听不懂吗?他内心里面用一个念头:无常,我跟你就是没有缘,你保护你的女儿,这个我们可以体会得出来,无缘的丈母娘,告辞,这不就好了吗?就OK了,就那么简单,承蒙阁下的厚爱,就这几句话,无常,内心里面动一个念头,冷静退出来,他不是那一念拼不过去就开枪,完蛋了!打死一个人,他女朋友又被他打倒,然后,他自己没有职业,可能又判死刑,这个可能会判死刑的,我看是会判死刑,因为他是警察,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对不对?警察的耐力应该比一般众生还有嘛,还有嘛!怎么会搞到这个样子,所以,这个警察,虽然是研究世间法,所以,我认为应该配合一点宗教的忍辱的理念,这样做起事来可能比较好一点,所以,说实在话的,我们学佛的人,只要动一个念头,冷静一下,如果,假设还有一种办法,还有一中,我教你,你就注意听!这招很厉害的:比如说,你在刹那之间,无常,关起来熬不过去的时候,一直要发狂的时候,你就赶快告诉自己:跑!赶快跑!赶快跑!告诉自己:赶快跑!离开现在的境界,明天再讲,赶快跑、赶快跑……,赶快跑就是赶快远离当时候的境界,对不起!我要去腹泻,我先离开一下,然后,在厕所里面,噗!冷静一下,这有效,不骗你,有效,就是熬不过去的时候,赶快远离那种境界,然后,冷静一下,冲冲冷水,冷静一下,冷静一下,睡一觉,明天再谈,要不然,那个火一直起来,意见不同一直起来,到时候搞了人命出来,冷静一下,真的,哇嘿嘿……,有效,(广告词。法师笑)你就会,哇!有效,真的有效,不骗你的。有效,多多少少会有效,赶快跑,你总要想一个办法去对治它,难道要闹出人命,你才要弥补,那根本来不及了,来不及了,根本来不及了,对不对?所以说,一定要冷静。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染污之相,无明染法,实无净业,但是,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这是熏习的意思。此明真妄互熏。以致因果长劫。相续不断)。先明无明熏真如。真如为因。无明为缘。熏成赖耶三细染相(意思就是说无明是依靠真如而起来的,因为真如是心体,我们的心体就是真如,熏成阿赖耶三细的染相)。又业识为因(我们的业识)。境界为缘。返熏赖耶心体。成六粗染相。足显真如无相。随熏妄现染相。又显染法无有实体。并无返流之用(染法无有实体,并地返流之用,意思就是说不能回到清静的作用叫做返流之用,没有办法回光返照就清净的妙用:不是真如,所以,染法无有实体,不是说真如它有体性,真如它有体性,它可以回光返照现出妙用)。故但云相(相就是虚妄的意思,染相嘛!妄现染相嘛!所以,它只是讲到这个相,相就是虚妄)。不云体用也(不讲体跟用,因为没有真如的体)。此约随流生灭门说。经云如来藏。为恶习(的)因等(这些缘)。次明无明(的)染法。本无净业。由真如内熏。发起始觉之智。觉破生(相无明、)住(相无明、)异(相无明跟)灭(相无明,生、住、异、灭,就是三细六粗,就是九个相)。四相梦念。而成菩提涅槃(的果。)。二种常果。故有净用。真如。即生灭门中本觉。故有熏义。此约返流生灭门说。经云。由有如来藏故。能厌生死苦(我们如来藏本身就孕育着无量的智慧,只是我们不会用,师父一直告诉诸位!要观照一切,你冷静一下嘛!你为什么不冷静?学了这么多佛,难道一句都用不着吗?能厌这个生死苦)。乐求涅槃也(所以,世间人求的跟我们学佛人求的不一样,学佛人求的:求涅槃、求往生极乐世界,世间人求的:求贪、嗔、痴,钱愈多愈好,老婆愈多愈好,房子愈多愈好,是不是?轿车愈多愈好,反正他的欲望无穷尽,什么东西愈多愈好,搞得很痛苦,而我们学佛的人不是,我们要求的是涅槃,不生不灭的清净心,我们要求的是真如,要求的是求生极乐世界,二六时中都在念头里面打转)。二熏习之义竟。

  癸三 熏习相 二

  子一 染法 二 净法 初中二

  丑一 略明 二 广辨

  丑一 略明

  【云何熏习。起染法不断。所谓以依真如法故。有于无明(因为,真如法是心体,没有体性就什么都免谈,所以,有真如才有无明)。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因为熏习的原因)。则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反过来熏习无明)。不了(解)真如法故。不觉念起。现(出)妄(的)境界(妄的境界,虚妄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的)缘故。即熏习妄心(它变现出来再把它熏习回去,变现出来再熏习回去,就是这样子)。令其念著(意思就是让他的念头执着)。造种种业。受于一切身心等苦(我们自己变现出来的世界,而我们不认识它,我们产生错觉,又去执着它,拼命地造业,注意听!造业:起心动念叫做造业,要注意听这句话,万法唯心造,所有的业力都是因为心的念头在作用,造业,你不要把它看作它是有形相的东西,注意!造业也是意识形态的起伏,因为猛利,猛利伤害对方,伤害对方,所以,这这个怨业一直卡住,内心里面从来没有清净过,这个影像放在这个心中,造的这个恶缘一直重复地报复他,其实是没有这些境界,但是,我们造的业自己受苦,所以,如果说我们今天认命,也就是说接受了一切恶运的安排,那么我接受了,就是认命这个命运的安排,无限喜悦、欢喜地接受它,那么我所有的果报到今天就会停止,继续来报,我还是不牢骚、不抱怨,但是,就不要再去造这个恶业,再去造这个恶业,来世要受这个果报,又要受这个身、心等苦,所以,简单讲愚痴是一切苦的根本,愚痴,他就会造业,要不然就是情执,就是执着,不是造业就是执着,所以,没有办法摆脱这个痛苦,即使你不去造业,你情执在,你还是要六道轮回,你转不过去的)。】

  熏习有二义。一习熏。二资熏。(习熏最主要是指)根本无明熏真如。为习熏(所以说根本无明熏真如,为习熏)。业识返熏无明。增其不了(增加他的不了,所谓不了就是增加他的无明,无明本来已经很不了解了,很不清楚了,没有智慧了,是不是?所以说,业识反过来熏习无明,增其无明的程度,增加无明不了解的程度)。为资熏(资就是助,又帮助了无明,就这么样的意思,无明现出业识,业识反过来又熏习无明,比如说,你养了一个恶徒,这个恶徒又帮助你造业,就是这样子)。又现行心境。及诸惑相资。亦名资熏(心对境种种的惑来互相支持着,也叫做资熏)。以依真如法故六句。真如乃所依法体。无明为能熏染因(无明是能够熏习染污的因)。能熏即以所依为所熏(能熏习就是以所依为所熏,所依就是真如,能熏以所依为所熏)。是谓根本无明熏习。动彼真如(动到真如自性)。则有业识之妄心譬如翳气(眼睛有病叫做翳气)依净眼而起(我们眼睛有毛病,依着清净眼而我们眼睛有毛病,如果,我们连眼睛都没有,哪里有什么眼病,连眼睛都没有了,怎么有眼病,对不对?)。熏于净眼。而成病眼。以此妄心。还资熏无明(再助长这个无明)。增其不了。与真如法违。不觉念起。转成能见之见分。现一切虚妄境界之相分。此即无明为因。生三细也(如果,不解脱生死,如果,你投胎跑到非洲的草原去,你就麻烦大了,这些动物不是吃动物就是被动物吃,像那个老虎、狮子,早上一醒来,它的首要的工作就是填饱肚子,就开始要猎杀,它们都找那个羚羊,豹的时速120公里,羚羊的时速才50公里到60公里,所以,跑不过它,老虎要抓你的话,一定抓得到,而老虎是母虎在捕杀,狮子也是,狮子是母狮在捕杀猎物,雄狮它不捕杀的,母狮捕完了,雄狮过来,它还把那个母狮踢走,这个雄狮不讲道理的,它捕的,然后,叫它走,它要先吃,母狮就在旁边等,等它吃饱了,然后,再过去吃,狮子一天睡二十个钟头,一天到晚都在睡觉,因为,它无敌手,在森林里面它没有敌手,没有天敌,没有一个人能够杀得过狮子的,所以,它没有天敌,它可以坐在那边一直睡觉,那我们不行,我们跑到森林里面,我们的天敌太多了,你敢睡觉吗?你一下子头就不见了,是不是?所以,我们如果说转变成动物的话也很麻烦,如果说你跑到森林里面,或者是到非洲去,不是说你做老虎、豹,你就以为你耀武扬威,你就什么都可以捕猎得到,不一次,十次里面,只能两次成功,捕获率百分之二十,要不然,你看看虎、豹、狮子数量怎么那么少,很少,一片草原多少动物可以吃,可是没有办法,所以,这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是天地的法则,这个没有办法,你看到动物在吃动物是很残忍的,一来,就咬你的脖子,好好的一只羚羊,它一来就咬你的脖子,它为什么要吃你,它没有理由,它肚子饿。它肚子饿,它就要吃你,我们人还有法律保护,你为什么要吃我,还可以讲几句话,对不对?羚羊它哪里问老虎:喂!虎先生你为什么要吃我?傻瓜!肚子饿哪里有什么原因,就是要吃你,傻瓜!这个没有什么道理可以谈,对不对?就是要吃你。你如果是羚羊:我不给你吃,你有这个权利讲一个“不”字吗?你有权利说:我不给你吃吗?没有!无明所现出来的虚妄的境界虽然是虚妄的,但是,它就是这样子,你生生世世造这个恐怖的境界,你的果报,你就是要过恐怖的日子,所以,在森林里面,你生命随时都会消失,都会消失。像大象,人家在讲:你看大象,狮子跟老虎从来不敢吃大象,没有吃说过大象被狮子、豹吃走的,结果,吃掉大象的是什么?你想得到吗?是细菌,大象在非洲里面一感染细菌:病菌,一大片,几千头的大象全部死光光,死光光,瘟疫,碰到瘟疫,它不用大形的吃,它用最小的吃你,在这个世间就是这样,一物克一物,跑不掉的,没有办法,因为为什么?无明本身就是一种分裂状态,意识本身就是一种分裂状态,分裂状态它就会产生一种对立,敌对的东西,所以,我们一出生就会有敌人,同学们!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一讲话,人家就会对我们不满,不管你是孔子讲的,不管你是释迦牟尼佛讲的,就一定会有人反对,这才叫做正常,包括我慧律法师讲的也一定有人批判、有人赞叹,一定的道理,因为,我们分裂的意识状态,生生世世所造成的恶因,都会有存在的,包括释迦牟尼佛前世造的恶因,它都要受果报的,所以,无明为因生三细)。

  以有境界缘故。还熏动八识心海。起诸识浪。缘念彼境(起诸八识的心海,这一颗心的范围大,就像海一样,起诸种种的分别心叫做识浪,识浪就是分别跟执着的意思,如果,你不想要有波浪、痛苦的日子就很简单,放下分别、放下执着,你这个波浪就停止,你不肯,你不受苦,师父!我如果不肯放下,怎么办?很简单,就凉拌,就要受苦,没有怎么办。师父!如果我愿意受苦,你怎么办?那很好,你就慢慢地受苦,我随喜你受苦,因为,我改变不了你,我才不会因为你受苦而痛苦,不会的,所以,我常常讲:这个人你要教他,教不听,让他痛苦,放任他痛苦,痛苦到有一天,他就会觉醒,所以,师父!我很爱睡觉,怎么办?我说:睡久了,他就会醒,睡久了,不可能睡很久而不醒的。这个孩子,我讲他,他不听,他过着痛苦的日子,我就不理他,让他好好自寻苦恼,有时候教育要直接教育,有时候要间接教育,你一直讲他没有用的,让他间接教育,自己去碰撞,自己去体会,自己去行痛苦,然后,别人跟他洗脸(意指教训),侮辱他、诽谤他、伤害他,他发现:噢!师父这么慈悲。对!然后,他就会回来,他就会回来,回来吧!就会回来,慢慢地回来,他对我们没有信心,你拼命讲他怎么样,你要珍福、惜福,没有用的,就让他走吧!所以,我这个人从来不留人。师父!我要离开。那就离开,有没有钱坐车子,这里有一百块,来!有没有钱坐车子,他要离开,我就拿钱给他,你认为外面好,你就去参嘛!不需要互相挽留,对不对?千山我独行,你就去吧!因为,我了解心理学,他不来接受你的教育,你拼命挽留他没有用的,你走吧!没有关系!因为,这样我也很快乐,所以,我是一个快乐的小天使,小天使,快乐的小天使,为什么?你懂得道理嘛!你又不勉强众生来跟着你,对一切境界都是随缘,不需要分别、不需要执着,要不然,你的痛苦就会连续不断,起诸识浪,缘念彼境,境本来就是不实在的东西)。七识起念分别。相续不断。六识取著计名(第六意识取执着,计名字还着相)。循名造业。依业感报。则受一切身心等苦。此即境界为缘。长六粗也。一略明竟。(我告诉你,依业感报是很可怕的。有一个人要来我这里出家,这说一说也没有关系,因为不讲人家的名字,他要来我这里出家,在这里出家,他看起来就很老,貌相不怎么样,你看到他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戴一支眼睛,全身墨黑的,牙齿可能是吃槟榔还是怎么样子,这个你一看就知道这个要修行相当的困难,所以,这个业报一感受出来,外相一现出来,我看这不容易的,不容易教导的,如果,人家剃度,人家要是说:慧律法师!您这个徒弟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非洲什么部落来的,部落族的,真的,那个貌相之不雅,也是一种果报,我常常想:如果他这种脸要去照顾百货公司的话,可能没有什么生意,他在那边就不会有人上门来,不会有人上门来,所以,这个美的东西,这个果报,真的,可以感得很好的外缘,你长得很美就没有话讲,你靠那个貌相就吃不完,他就吃不完,如果你很肯工作,照顾这个百货公司,站在那个地方卖化妆品,对不对?像我们这个,有的貌相就长得很美,皮肤也很漂亮,他不管有没有怎么样子,她就站在那里卖化妆品,你的皮肤怎么那么漂亮?我抹化妆品的,她就有生意,她就不会饿死,对不对?有些长得像木炭这样子,你站在那边,谁买你的化妆品?所以,我们生命各种的业报,虽然是假相,我觉得还是满重要,还是很重要,所以,还是不要造业,免得感得果报,我这个人就是造业,造业,造业太重了,所以,这个身高再怎么长也长不高,我用尽了努力,吃中药、西药,还有的人叫我走什么竹片,竹片,竹子剖开来,然后,翻过来在上面走来走去,什么吴若石神父那个按摩,按得像杀猪一样地叫:啊……!还是长不高,还是一样啊!怎么吃还是一样,没有办法!或者是以前进补被遏止生长,这个可能果报不好,你们不要像师父造业造这么重,果报很不好,像你们福报就很大,长得又高又庄严,或者女众长得又漂亮又好看,学问又好,像我们这个,哪个百货公司要请我们去站,我们是业障深重的人,不要像我这样造业这么重)

  丑二 广辨 即前三种。从后向前。次第说也

  【此妄境界熏习义(虚妄的境界熏习义)。则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念熏习。二者增长取熏习。】

  (看右表:真如幻化出无明,一念不觉,无明产生妄心,妄心产生境界。注意看!那个境界的右边,有画一道线过来:念熏习,增长念薰习,你们字要写在旁边。增长念熏习就是增长智相跟相续相,境界画线跑到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来,这个就是细,在旁边写个:念:增长念熏习就是细,境界里面的细的分别心叫做增长念熏习,就是增长智相、相续相,五意里面的后面两意,境界又有线画到取熏习:增长取熏习,增长执取相跟计名字相,因为,它是面对境界,所以说,境界它有两种熏习,增长念熏习是微细的熏习,它是增长你的智识跟相续识,如果说你是对粗糙的境界的执着,那么就是取熏习,取熏习就包括两种:执取相跟计名字相,增长执取相、增长计名字相,境界不画这样子,所以,取熏习就画线到分别事识:前六识,分别事识就是枝末无明,业识跟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里面,因为,分别是来自于这五意,所以,它排在后面,根本无明只有一个就是业识,其他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统统称为枝末无明,但是,因为分别事识是对境界来讲的,所以,我们一般称分别事识就是见、思二惑,见、思二惑就是分别事识,把这个业识所展现出来的,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一起讨论的话,业识是根本无明,所以说,念熏习跑到细的智相、相续相那个地方,取熏习就跑到前六识,因为它是针对境界来讲的,所以是增长取熏习,增长执取相、计名字相。为什么要看这个表?要不然,我们会弄不清楚,这个无明到妄心,无明是根本无明,妄心是透过无明所展现出来的妄心,它的底下有业识、转识、智识、相续识,转识就是所谓的末那识,就是一分的法执,跟我法二执存在,我从无明到妄心,这个离不开业、转、现、智、相续等等这五意,所以,它这个把无明到妄心,所展现出来的五意放在下面,来谈到熏习的问题,念,增长念熏习,它就会画到业识那个地方,其实不是业识,其实是后面的智识、相续识,境界的熏习画到取熏习,取熏习就是分别事识,是对境界讲的前六识。好!这样子就更清楚了)

  先明境界熏习。上依业识返熏无明(依照这个业识返熏,业识就是妄心,妄心返熏无明)。故现境界。此即以境界资熏业识(返过来熏习这个业识)。令彼心海。起四粗转识波浪。增长念(熏习的话)者(这是微细的,在旁边写个“细”字)。即业识以境界资熏之力。增长事识中细分。(六粗里面的前二粗,就是)智相相续相(刚刚已经有叫你们写上去了。智相就是智识所现的,相续相当然就是由相续识所现的,智相、相续相,在心来讲叫做识,在境来讲叫做相,其实都是心的东西,智相、相续相)。(那么就是)法执分别念也(因为有法执的分别,分别染净叫做智相,染净相续叫做相续相,所以,这个法执分别,也就是说对后天性的,这个不是俱生的分别法执,法执分别念也简单讲就是分别法执的念,如果是对先天来讲叫做俱生:法执俱生念,那么对后天来讲就是法执分别念,也就是对境界来讲的)。增长取者(你有境界就会增加我们的执着)。增长事识中粗分。执取相计名字相。人我见爱(见就是见惑,爱就是思惑,见、思二惑的)烦恼也(这是枝末无明,所以枝末无明是对境界来讲的)。

  【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业识根本熏习。能受阿罗汉辟支佛。一切菩萨。生灭苦故(业识根本熏习就是已断见、思二惑,三界外的生灭,三界外的法执,所以说,能受阿罗汉辟支佛,一切菩萨,生灭苦故,简单讲业识根本熏习就是对三界外讲的法执)。二者增长分别事识熏习(只要能够看到增长分别事识,当然是后天性对境界来讲的)。能受凡夫。业系苦故。】

  (看上面表:妄心熏习:真如产生无明,无明产生妄心,妄心有两条线,第一个业识根本熏习,在“业识根本熏习”的旁边写个:这是转现,就是转识跟现识来讲的,三细里面的转跟现,转跟现,业识根本熏习。最主要业识根本熏习是妄心产生两个,产生就是转识跟现识,我们刚刚讲的是智相、相续相,那么这是转相跟现相,所以,是这两个。关于业识的话,就是无明所产生的,所以,这是最微细的,所以,业识根本熏习会产生转动我们的妄见,现出我们的境界,针对这两个,转识跟现识两个,我们刚刚所说到的境界的熏习,念,增长念熏习,就是旁边有写:智相、相续相,增长智相跟相续相,取熏习增长执取相跟计名字相,那么我们现在妄心比较更微细,妄心更微细,因为妄心是由无明:根本无明幻化出来的,所以,妄心比较微细,那么妄心是怎么样?如果,是业识根本熏习,那就是捆绑罗汉跟菩萨,他是会现出转识跟现识,另外一个叫做“增长分别事识熏习”,在“增长分别事识熏习”旁边写六个字:不了境界不实,叫做“增长分别事识熏习”。不了解境界不实在的,所以,凡夫业系苦,因为旁边已经有写了:凡夫业系苦。凡夫业系苦,是增长分别事识熏习,那意思就是不了解境界是不实在的,那么不实在,他就会产生执着,这是针对凡夫讲的。业识根本熏习是微细的,所以,增长分别事识又跑到前六只来,那么这个境界的取熏习也跑到前六识来,那么妄心的业识根本熏习跑到五意来,就是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那么境界的念熏习,微细又跑到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来,如果没有这个表格,完全看不懂,你不晓得它在讲什么。)

  次明染心资熏无明(再来是说明我们这个染心,帮助无明的熏习)。一以业识资熏根本无明。增其法执(法的执着。所以说,以业识资熏根本无明,增其法执)。不能离念。迷于无相真如之理。所执法相不忘(因为,有法执当然有法相不忘)。能起转现等相(就是刚刚写的:业识根本熏习就是增长转相跟现相等相)。令彼三乘人。虽出三界。离事识(三界内的事识)分段粗苦。犹受梨耶变易行苦(刹那生灭的变易行苦)。此苦通九界。今拣细异粗(现在不同于细的,选择这个细的也不同于粗的。拣细异粗:选择这个细是不同于粗相)。故约离粗时说。二以分别事识。资熏无明。增长见爱烦恼。不了境界不实(在)。则分别执取。起惑造业。随业所系。受分段(生死,分段就是三界内的生死,分段的)粗苦(有这个色身叫做粗苦)。故云能受凡夫(所以说能受凡夫)。业系苦故。

  【无明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根本熏习。以能成就。业识义故。二者所起见爱熏习。以能成就。分别事识义故。】

  (看上表:看“无明”:无明画线,有一个叫做根本熏习,旁边写个“细”字,微细的。根本无明就是成就业识,旁边写四个字:成就业识,就是五意里面最微细的,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无明的熏习里面,根本熏习就是成就业识。无明又画线,所起的爱见熏习,见爱熏习旁边写个:见思枝末无明,叫估爱见熏习,就是见思枝末无明,能够成就分别事识,成就前六识,前六识因为是枝末,所以,它一定要恢复到根本,根本就是业识,业识就包括了转、现、智、相续识一起讨论,所以,画一线跑进去,就是这样子。刚刚我们讲的境界,妄心、无明这个都一直画,这个下半部都是染污的熏习,如果往上画,上半部画都是清净的熏习)

  后明无明熏习。一以根本无明。熏习真如。依不觉故心动。动则起业。生灭不生灭和合。成就阿梨耶业识等。二以根本所起。见思枝末无明。返熏心体。妄生执著。计我我所。循尘分别。成就分别事识。上文去(这一段)。此识依见爱烦恼(见就是见惑,爱就是思惑,见、思二惑的烦恼)。增长义故。一染法竟。

  大乘起信论讲义卷上终

  大乘起信论讲义卷下

  四明接待讲寺佛教讲习所圆瑛弘悟述

  子二 净法 二

  丑一 略明 二广辨

  丑一 略明

  【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刚刚我们是讲染法不断)。所谓以有真如法故(因为我们有真如的法)能(够)熏习无明。(熏习无明以后)以熏习因缘力故(因为,真如的熏习,知道要修行)。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发心修行那一念还是妄心,还没有断无明,所以,虽是妄心已经受到真如的熏习,所以,想要修行,虽说修行,暂时还是妄心,因为,还没有达到解脱的境界,所以,我想修行,这一念还是妄想)。】

  初二句征问。下答释。真如法有二。一真如自体为因。二真如所流教法为缘(这什么意思呢?真如自体为因,我们本性就是佛,我们有真如的自体性,我们内在做为自己内在修行的因,然后,加上善知识,外在的诸佛菩萨、善知识的教法为缘,由内发外缘就产生修行,内发。比如说,这根木柴,这根木柴它本来就可以烧起来,可是,你没有外在的火把它点燃,虽然是一根木柴,可是,烧不起来,你虽然是有佛性,大家虽然是有佛性,可是,如果我们没有善知识,我们也引发不出道念出来,因为我们经典看不懂,是不是?大藏经,买一部大藏经十万,就一直放在那个地方,二十年还是放在那个地方,你怎么不看?看不懂,没办法,那你为什么买大藏经?因为,人家会说我很有学问,来装饰,要不然,这么大的书柜又没有大藏经放着,那怎么样,又没有办法!空空洞洞的,所以,我家又有钱,要买大藏经来放着,还要放樟脑丸,因为看不懂,很想看,但是看不懂,因为,那里面没有标点符号,没有之乎也者,没有浓厚的国学底子,那根本也没有办法,就算有国学的底子,没有佛法的熏习,你能看得懂?那才怪!所以,大藏(zàng)经念到最后就会变成大藏(cáng)经,完全藏(cáng)起来,完全没有作用,叫他拿来供养,他又很可惜)。以此熏习因缘力故。则令众生厌苦求乐。发心修行。舍染趣净。得成净业。此本熏也。

  【以此妄心(虽然想修行,厌苦求乐,发心来修行,也是属于妄心,这不要弄错了。奇怪!要修行也是妄心,对!没有错!要修行,只是因为你有真如的自性,但是,还没有显现出来,这一念发心,那还是妄想心,只是夹杂着真如的妄想心,你有机会成佛,因为你夹杂着真如,所以,你有机会成佛,我们一般众生都是妄想,他根本没有真如的熏习,他怎么能够成佛,所以,在座诸位!你们有真如自性,又加上善知识的提携,你们有真如自性,又加上善知识的提携,那很容易成就,你只要今生今世好好地念佛,保证往生极乐世界,那没有问题的,那个五逆十恶罪佛都要来接引何况大家,你们还没有做得那么严重,对不对?)。有厌求因缘故。即熏习真如。】

  妄心受熏。能起厌求。即此厌求之心为净因。所起净行为净缘。反熏真如。增其势力。此新熏也(新的熏习)。

  【自信己性。知心妄动(了解自己的本性,了解自己的心是因为妄动)。(本来)无前境界。修远离法(本来没有一切的境界,无前境界:本来就是假的,本无一切前境界,本无前面的境界,这个境界本来就是幻相出来的,只是你不悟,一直认为它是真的,拼命地追,拼命地求,到最后还是失望。远离法就是离开这个境界)。以如实知(彻底地悟道)无前境界故(同学们!你只要放下,全盘放下,境界对你就没有作用)。种种方便。起随顺行(随顺真如,随顺什么行?)。不取不念。乃至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则灭(所以,修无念就是趋向于真如,你不能修到死也没有用,无量阿僧祇劫你也不能成就,因为,修行不能在有相里面打转,修行要单刀直入,就直接进入真如)。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成自然(的)业(意思就是帮助众生来成就三业,成就道业叫做成自然业,自然业是一种智慧,自然业智,加一个:智,那就对了,自然业就是随缘度众生,妙用现前叫做自然业,名得涅槃成自然业就是妙用现前,三业普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叫做成自然业,简单讲,三业自然加被众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现在前面度他)。】

  此明净熏(的)功能。从因至果(从因到果)。阶级次第也。自信己性者(自信自己的本性,然后是清净的、是真如的)。即发起大乘正信。信有真如自性。此当十信位。知心妄动二句。了知一切境界。皆由一心妄动而有。其体本无。此当十解位(十解就是十住位)。修远离法者。是依解起行。修唯识寻思(寻是粗糙的观照,是有相的粗糙观照,思是微细的有相的观照)等比观(比观就是比类而观,但是,都是有相观)。此当(实)行(十回)向位。以如实知下。当初地以上。称真如实理而知。无有境界可得。证现量智(现量智就是如实智。什么叫做现时智?就是我们所谓的真谛跟俗谛,那么这个就是俗谛,证现量智就是能够知道众生的种种差别的智慧,现量智,不但对空性了解,而且对俗谛彻底的清楚:现量智)。异前比观也(因为比观是有相的)。种种方便。起随顺行。即十地位中。称理所起之圆行(称理就是真如实理,称理就是真如理,所起的圆行,因为,只有真如无相,他才能够达到最圆满的境界)。不取者。所取无相。不念者。能念(之心)不生。久远即三祇熏修也(三大阿僧祇劫。三祇就是三大阿僧祇劫,在唯识学里面讲,第一大阿僧祇劫修什么,第二大阿僧祇劫修什么,第三大阿僧祇劫修什么,意为无央、无量数,无央数,劫就是极长远的时间,那么这个劫是由小劫累积,二十个小劫有一个中劫,四个中劫变成一个大劫,所以,有大、中、小三劫之差别,那么三大阿僧祇劫就是三个阿僧祇劫,熏修)。上属因地。下属果地(前面讲的是因地,最后讲的是果地)。无明灭。则根本无明尽也。心无有起者(心没有起心动念)。以无明既灭。妄心亦尽也。境界随灭者(因为这些境界妄心,这个都是根据无明来的,无明是因为真如来的,所以,境界就随灭)。以妄心既尽。妄境亦空也。即翻前三种染熏(三种染熏就是境界的熏习、妄心的熏习、无明的熏习叫做三种染心,妄境、妄心、无明,是三种染污的熏习)。

  (因叫做无明,缘叫做境界,所以是)因谓无明。缘谓境界。心相谓六染(心相叫做六染,现在里面的心相叫做六染,三种相应,三种不相应)。俱灭皆尽(六染不是六根染污六尘,六染是前三染:是粗的,是相应染,后三染是不相应染,你不要把六染变成六根攀缘六尘,那就不对,那是执相应染、相续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现色不相应染、能见心不相应染,根本业不相应染,是这个,俱灭皆尽)。即前云因灭故(就是前面说的因灭故)。不相应心灭。缘灭故。相应心灭。复本心源。名得涅槃(复本心:恢复到本来的清净心,名得涅槃就是不生不灭)。起不思议业用(三业的不思议的业用,业用就是三业的不思议,身、口、意都不思议)。名自然业(这个可以加被众生,业用当然就是法身的业用,外熏众生,能令众生三业清净)。至此真如出烦恼碍智碍也。一略明竟(能断掉,都跳出来,烦恼就是碍,智本身不是碍,因为所知的智被障碍叫做智碍。其实《大乘起信论》是很好的,非常非常好的,有的人听不懂,人愈来愈少,还好今天人很多,我们《大乘起信论》讲完的时候,我们讲《楞严经》,《楞严经》讲完,我们讲《法华经》,已经准备开始印了,《法华经》讲完了,将来有因缘,我们开《大智度论》,或者是《唯识论》,我今天看了那个《唯识论》,《唯识论讲话》写得非常好,我们已经讲过天台的思想、唯识的思想,净土的思想、禅宗的思想,等到《法华经》讲完了,我们要讲华严的思想,要一部一部来,这个课程的安排是很重要的,华严的思想一定要懂,华严的思想不懂也不行,因为,华严思想讲十玄门、六相、事事无碍法界:四法界,这个都很重要。一个人一生一世不听到《法华经》那是很悲哀的,很悲哀,成佛的法华,你没有听过《法华经》,怎么成佛呢?成佛的法华、开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不晓得你们开了没有,不晓得你们开了没有?常常有人告诉师父,说:师父!都听不懂。《楞严经》我很认真听,很认真听不懂,没办法,只怪你们业障深重,人家我就看得懂,怎么会差那么多,我们虽然业障深重的人,人家头脑不错就看得懂,你们就看不懂)。

  丑二 广辨 二

  (我们讲到熏习)寅一 明妄心熏习 二 显真如熏习

  寅一 明妄心熏习

  【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分别事识熏习(为什么称妄心?因为,虽然他要返染归净,但是,毕竟不是清净心,所以,这个还称为妄心,所以说,妄心熏习里面有两种,所以,分别事识熏习)。依诸凡夫二乘人等。厌生死苦(像我们人活到一阵子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这个世间已经很苦了,所以,我常常告诉诸位,说:世间已经很苦了,不要再制造是非,不要再造痛苦,斗争的意见,或者是看法不同,世间已经是业力所感,很痛苦的世间,不要再制造这些纷争,尽量能够化有为无的力量,把一切的烦恼,有的争执化成空性的力量,那么这样子就接近了道)。随力所能。以渐趣向无上道故(随自己的能力,渐渐地趣向无上道)。二者意熏习(意大部分都是指法执,意思就是说第七意识的法执是比较微细,前面讲的分别事识熏习,就是凡夫因为不了解世间是假相,所以,有我、法二执,针对这个色身的五蕴,境界的六根、六尘,而起这人执着,那么他发起一念觉悟的心,并不是真正的悟,而是指断掉粗糙的分段生死,所以,这个分别事识熏习就是说观察到五蕴皆空,这个境界刹那之间生灭,很痛苦,所以,想要摆脱苦,因此叫做分别事识熏习,那么这个意熏习不是,已经跳了三界外了。意熏习的意思就是说要断法执的意思,简单讲就是微细的法执没有断,他现在藉着真如的力量,用微细的观照,藉着真如的力量,要返染成净,所以,这个叫做意熏习)。谓诸菩萨。发心勇猛。速趣涅槃故。】

  (看右表:

  “妄心”,画线上去的右边,你看:妄心有两个,有四条线,两条线画下来是“业识根本熏习”,一个是“增长分别事识熏习”,可是,如果妄心里面,他有机会接触到佛法,他了解真如自性就是佛,然后,借重外面善知识的引导,所以,他接受真如的熏习,功夫不够的,叫做“分别事识熏习”,所以说,画到“妄心”,画右边一线,“分别事识熏习”,就在“道”,慢慢有一点道,简单讲就是了解我们所说的这个第六意识,我们发现这个第六意识粗糙的烦恼,痛苦:一种执着,所以,我们凡夫慢慢地能够觉察,简单讲分别事识熏习就是要准备断第六意识,三界内的分别执着说“分别事识熏习”,因为,那是针对“境界”,这个意熏习,境界就比较微细了,简单讲,这个意也是业识,也就是前五意: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所以,这个意熏习,这个“意熏习”虽然是“妄心”,但是,已经有存在着真如,所以,诸菩萨发心勇猛,速趣涅槃,那边有写个:“习所成种”,后天的修行而成为真如熏习的种子,叫做“习所成种”,由后天的熏习,所以,这个修行熏习是非常重要的,修行,熏习是非常重要的,本来我们内心里面烦恼,今天为了一点小事情苦恼,来坐在这个地方,听了两个钟头以后,唉!我真是不应该,我真的是不应该这样困扰,熏习的力量很大,否则的话,大家都是火冒三丈,世间:娑婆世界,已经是无明来的,无明一定会争执的,所以,用一颗平常心看这个众生,你就会发现在这个生灭法里面,还有一个不生不灭法,如如不动的自性清净,要用这一颗心来运用在生命里面,我们就容易觉悟,我们了解生灭法里面的得失,生灭、无常,这个没有真正可以追求的,所以,对这个世界,你不必很讶异,说:他为什么会这样做?你不必讶异,在这个无明的世间,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让你想像不到的事情,都可能发生。好了,妄心如果画线到上面去,也就是说有发心要修行,如果,画到下面来,那么就是继续妄想的熏习,所以,这个很好看,从上面画到下面来,那么就是妄心,从下面画到上面去的箭号,那么就是修行。)

  此明妄心资熏。成返流净行(转过来流向清净之行)。不同前妄心熏习(不同于前面的妄心熏习)。而受粗细二苦(是受到粗细二苦。粗就是分段生死,细就是变易生死:两种苦)。其意最微。须当发明。问曰。妄心熏习不成染法(为什么这里讲妄心不会变成污染的法)。反成净行者(而反而变成清净之行呢?既然讲妄心熏习,应该是染污的,怎么会变成清净的呢?)。何也(为什么?)。答曰。前云以有真如法故(还是真如,我们有真如自性)。能熏习无明(简单讲就是好的要熏习这个坏的)。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此是妄心(虽然是讲妄)。已受真如内熏之力所熏也(但是,已经受到真如的力量之所熏)。是谓本熏(本熏就是说真如,本来就有这种力量,一个人睡久了,他也会醒,一个人无明长此以往,碰到佛法也应该觉悟,还在那里转不过来,说起来,难过)。复云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故。即熏真如(在用这个妄想的心,有厌求因缘故,厌就是厌离这个痛苦而求这个涅槃叫做厌求,厌生死求涅槃这个因缘,所以,就熏习这个真如,就是有厌求故,厌是对生死讲的,讨厌这个六道轮回的生死,求就是求大涅槃,有这个因缘故,那么就熏习这了真如)。此熏习者。是已受熏(习)之妄心。反熏(回来)真如也(反熏回来这个真如,所以说,好的,坏的都在里面挣扎)。是谓新熏。然能(够)熏(习的)有粗细二(种意)义。故约人以彰(显,彰显什么?有的人是)顿(顿就比较快)渐(就比较慢。顿当然是指诸佛菩萨,渐的话,根器比较差一点的凡夫,利根的人就比较快,其实顿根跟渐根也是无量亿劫来所熏习的,像师父告诉大家,若论佛法,一切现成,不取不舍就是见性成佛道,如果,六祖一听,马上就不费吹灰之力,完成了佛道,因为圆满了自性清净心,无所觉悟,什么叫做清净心?好,看一切相,很清楚地看一切相,不加任何的见,起任何的见,本性具足的清净心,就显现不出来,这一定的道理。我们佛性最伟大的东西就是平等、就是空性,就是慈悲,可是,我们众生不是,强迫自己加一个见,我眼睛看这个世间,本来所有的碰撞,所有的来龙去脉生灭的东西,它本身就不可取不可得的东西,可是,我们加上一个什么最可怕的东西,就是见,见就是我的看法、我的观念、我的感觉,那么这个建立主观意识形态的时候,他为了要保持自己的尊严,所以,他不得不抗拒外来的力量,所以,佛陀说:不要用抗拒的心面对这个世间,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抗拒他就是要保护自己的见,你这个见一发挥的时候,自性清净具足的无量无边慈悲的见,全部消失,简单讲,一个人很固执自己的看法,别人的建议他就听不进去,他怎么样都听不进去,所以,最可怕的就是这个见,见:我认为,我的感受是什么,我一直肯定自己的看法,那不听善知识的劝告,就没有办法,所以说,如果是祖师大德在开示,上根利智的人,一听到这样开示,噢!知道了,我以后看任何的世间,我都用一种平常心看,不起伏看、不生灭看,我就这样看,很清楚地看,不用分别心看,不用执着心看,纵然他的看法跟我不同,我也不加任何的见,为什么?见会束缚一个人,使自己具足的无量的财富、无量的智慧,变成束缚在一个小的范围里面,见就是范围,你不放下这个有限的见,你不可能完成无限的智慧,不可能的事情,永远不可能,无明就是卡住了我见、法见,所以,世间人就纷乱、斗争,这个比比皆是,这哪里不是这样子,到处都是,上根利智是这样,一悟,即入如来地,但是,下要纯智的,没有办法,你告诉他:唉!这个不要怎么样。他会讲一大堆理由,他有权利这样执着,这些悟道的人,或者是高超的人,他会看这个众生,他已经是错误了,他在痛苦了,然后,他告诉他这个道理,他一直反驳这个善知识,善知识就是觉得很累,好,你就拥有你自己的看法,对不对?所以,度众生要像诸佛菩萨,诸佛这样不疲不厌的,这样一直要让你解脱,这很不容易的,度众生要很有耐性,像我就没有办法,讲这个要不要听,不听,那你做你的,我走我的路线,没有办法,没有那种体力跟耐力,一直在那里蘑菇,我的道业自己重要,对不对?没有那个时间,诸佛菩萨发大悲心,一直重复地告诉你,那么我们熏习的,就是这样子,今天,我们白天发生很不愉快的事情,昨天发生很不愉快的事情,我们今天听师父讲,真的有道理,就是这个见在作祟,这个见从哪里来?从无明来,无明从哪里来?从颠倒来,为什么会颠倒?没有理由,假的认为真的,无明有什么理由,没有理由,所以,根器利的人很快,根器差的人,你怎么跟他讲都没有办法,他还会反驳你,他甚至会诽谤你,下根器的人习气那么重,怎么样就是没有办法入道,所以,结一个善缘)。分别事识。即上(面的)意识。以此已(经)受熏之意识。资持力故(用这个资持力)。(也就是用第六意识)发心修行(那么用第六意识去修行,就是小乘、二乘人,以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所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那个无明,十二因缘的无明要记住,那个是枝末无明,二乘人所修的无明,是断枝末无明,而不是断大乘菩萨金刚地的业识,不是断那个根本无明,要弄清楚,我们讲十二因缘的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因为那是二乘人断的,二乘人断的是三界内的见、思二惑,他不是大菩萨金刚地,而断这个业识,那个不是断根本无明,我们平常所讨论的无明有两种:一种是根本无明,三界内的无明叫做枝末无明,三界外的无明叫做根本无明,我们今天所断的可以说都枝末无明,我们根本无明,根本连谈都谈不到,没有份,也离我们太远了,这个名词很陌生,根本无明听都没有听过,有听也不晓得在讲什么,所以,我们只能讲断三界内的无明,那就是枝末无明)。此依凡夫二乘。尚有分别法执。执心外实有境界。故虽厌生死苦。不了唯心道理。但随自(己的自)智力所能。作意修习。以不达本故。趣大菩提。疏而且远(疏当然就是有个距离,而且离得太远)。故曰渐(慢慢、慢慢地来,有的人很快,释迦牟尼佛一说法,他一悟就菩萨地,一悟就是三贤十地,见到真如,可是,有的人烦恼重,怎么样讲也没有办法)。意熏习者。若就本论。意即业识(五意就是所谓的业识,简单讲业识就是微细的法执的开始)。通论即前五意(五意就是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诸菩萨以此已受熏之意。资持力故。发心修行。知一切法。唯是识量(意思就是了解一切法都是唯心所造的,根本没有相,所有相都是心,简单讲,你不跟境界调和,你的心就调和不起来,一定的道理,是不是?这个境界现前的时候,我要让你痛苦,简单讲你心就自己先痛苦,如果,了解唯心所造的时候,我要给你快乐,每天都要给你,我无量的慈悲,我要救度你,我要安慰你,我要宽恕你,为什么?其实这样就是对自己好,对不对?我要让你快乐,我要给你智慧,我不眠不休的,其实说实在的,弘法的人得到的法最多,为什么?你要记住,释迦牟尼佛:施比受更有福,这句话是很高深的哲理,为什么?施的时候就是放开胸量,你每天都不执着这个、不执着这个,久而久之你对这个世间,你就不会有是非,对不对?那么接受人家的,他不能体会布施的道理,他的心是关闭的,施比受,跟布施的人不一样,他每天都布施给你,他布施爱语、布施慈悲,他内心里面都一直开放、一直开放,一直开放这个胸襟,到最后,整个宇宙都是他的生命,整个宇宙都是他的财富,何以故?他就是布施,布施布施施舍,就是无所执着。所以说,我们应当跟这个境界调和,任何一个团体,只要有所纷争,这个团体住起来就会很痛苦,一定的道理,领导的人很痛苦,每一个见面:你不甩我,我也不甩你,对不对?境不好,心就不好,没有一个公司行号,两个人一碰面就吵架,那个公司一定很痛苦,领导人也不暴利怎么领导,不晓得从哪里讲起,对不对?不能调和这个境,你的心一定会烦恼,这一定的道理,所以说,为什么要讲到唯是识量,都是你的心在作用,量,就是你的心到底分别到多少、执着多少,你就会发出多少的力量、多少的智慧,所以说,知一切法,唯是识量,意思是了解天地一切法都是你的意识的衡量,这个量就是看你用什么心,你用清净心,那就是净,你用染,就是染,完全统统是心的问题,是心的问题)。发心勇猛。舍彼事识外计分别。直观真如法性之理。法法皆真。法法皆如。以达本故(为什么法法皆真?因为幻化不实,当下就是真,幻化不实,当下就是如,哪有什么来去相,哪有什么真假相,哪有什么生灭相,没有这个相,为什么?当体即空,同学们!很简单,我现在举一个例子,我现在能够掌握的事,把这一个事情当作是一个具体的观念,如果这是我一生一世所有的希望,所有的希望就是一块木材,金钱、名利一切,我认为都是有形相的追求,我现在用手把它握起来,你说我这个手能够握多久,一天、二天、三天,当你在握的时候,你每一分、每一秒,你都执着在这个地方,你能握多久,你最多只能握到你的气停顿,你一定要摆脱,你不往下,你做什么,好,你执着的时候,你要死,你全部放下,你还是要死,那么我现在从执着的这个每一个观点上看,虽然,你的执着,其实根本不可能让你执着,为什么?你很清楚你所有的执着到最后一定是失望、痛苦、毁灭,对不对?很清楚的,你一定知道,你有一天你会死,那我们已经很肯定,我们所追求的事情,就是不实在的东西,那我们在每一分、每一秒,与其你在临命终,你才觉得说你自在,为什么现在就不给它觉得你很自在?为什么?你既然知道临命终一定要死,这个世间本来不可得相,你为什么你不现在就了解现在就是空性,本身无常就是没有自体性可得,放下是非、善恶的观念,全盘放下,你用一个如量智、如实智看这个世间,你眼睛看得非常地清楚,谁是谁非,但是,内心里面充满着智慧跟喜悦,何以故?不落入见。不落入见,他就没有你的办法,简单讲,谁在引导你痛苦,就是无明的见,一直引导你的痛苦,它一直引导你,叫你固执你的看法,一直引导你,叫你肯定你自己的看法,一直引导你叫你一定要固定在某一种东西的感受,那么这种错觉一直困扰着我们,因为,我们不如,不如就是对空性的思想不了解,所以,悟道的人法法皆真、法法皆如,他就是那么简单,他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佛道,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圆满,可是,我们一直没有办法,何以故?颠倒、执着、分别,一直肯定自己的见,那么你法法都是妄,法法皆不如,起心动念都是烦恼,困扰不已,为什么?以不达本故,因为,你不了解本来真如的面目是什么,所以说,无念才可以趋向佛道,在有相里面打转,禅宗里面讲,着相而求,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见性,你只要执着这个外相,你放不一,那你免谈,道离得十万八千里,你哪里有道可说,你跟世间人没有什么两样,着相嘛!着相跟世间人没什么两样,世间人执着,你只是比较轻微而已,对不对?你怎么样跳出?完全不着相,那不就完成了佛道,你说佛道很难,我说很简单,你说很简单,我说很难,真的,就是这么样子。所以,以达本故。达本,真如就是本)。向大涅槃(涅槃,涅就是不生,槃就是不灭,趋向这个大的不生不灭的清净地)。亲而且近。故曰速也。一明妄心熏习竟(注意!那个妄心已经接受真如的思想了,所以,已经有返污成净的感觉,这个力量)。

  寅二 显真如熏习

  卯一 标列 二 辨相

  卯一 标列

  【真如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自体相熏习(这个相是附带的,体本身就是具足了相,所以说,自体相熏习。简单讲就是自我真如的清净心熏习)。二者用熏习(用熏习就是完成了佛道以后,作为众生的助缘,自体相熏习就是自己显现真如,用熏习就是用这个真如在熏习众生,就是帮助众生的意思)。】

  自体相。自即本也。体。谓众生本具。无漏法身理体。亦即正因佛性。相。谓自性本具。无漏功德之相(无漏功德之相也是无相,智慧心就是无漏功德之相,显现在因缘法晤面就是相,要不然智慧是无形的)。亦即称性功德。此二俱属真如。能为众生作内熏之因(作为众生内熏之因)。用。谓法身业用(不可思议三业清净的妙用)。能为众生。作外熏助缘(帮助众生完成了佛道)。一标列竟。

  卯二 辨相 二

  辰一 别释 二 合明 初中二

  巳一 体相 二 用大 初又二

  午一 正显 二除疑

  午一 正显

  【自体相熏习者。从无始世来(无始世以来。注意!时间是一种幻化,在百法里面讲,它是心不相应行法,时间既然是幻化的,简单讲就是我们的意识错觉,我们把它定位:现在,我们把它定位说:过去,我们把它定位说:未来,其实,我们根本没有所谓过去、现在、未来,当你晚上睡觉的时候,你怎么知道现在是几点,你不晓得,你想想看!意识模糊的时候,就分辨不出过去、现在、未来,何况意识整个心开悟到绝对空性的平等相,没有相,哪里有时间的差别相,我们这个时间是色、心二法所显现的一种差别,对不对?这个心王、心所,心王就是包括心王跟心所还有色法,心王、心所、色法三位所差别显现出来的就是时间的相,本来就是虚妄的东西,哪有什么现在的时间,哪有什么过去的时间,哪有什么未来的时间,你晚上睡觉,你在迷糊的时候,你失去这个意识状态的时候,你能分辨出现在几点吗?不可以,你没有办法了解,你想想看!一个人在没有意识状态的时候就不晓得现在几点,时间哪里是真实的,对不对?你要睡觉睡醒的时候,要看表才知道几点,那表是人类创造的,以前还没有创造表的时候,他也不知道几点,他要看阳光,那么阳光跟地球不是色相以及一切现象,所显现出来对立的观念吗?对不对?所以,时间要讲无始世以来,其实,诸佛菩萨,《华严经》里面讲:可以化无始劫于一念,就是这个道理,无始劫就是一念,不能离开这个念头,那么简单讲你无始劫以来六道轮回的生死,你不能离开当下这一念,何以故?一念就是具足一切念,因为,由这个念就会开展出无量无边的分别跟执着心,那么无量无边的执着、分别心,就开展出这一念,这一念如果你悟到真如,那么放下:无念,那么悟到真如,这些时间、空间,这些境界对你来讲,都是幻化出来的东西,不实在的世间,不实在,时间也是不实在,空间也是不实在,所以说,无始世来,那是一种假设,无始是假设,为了破外道的有始,所以,不得不讲无始,讲无始也不对,何以故?始:本身时间就是幻化的东西,所以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也是告诉我们)。具无漏法。备有不思议业(我们从无始世以来,具足有无漏的真如法,这个无漏的真如法,里面有不可思议的业,业就是指三业:身、口、意)。(来)作(为)境界之性。依此二义。恒常熏习(按照这两种道理,所以,我们一直熏习)。以有力(量)故。能令众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发心(要)修行(所以,在座诸位!我们宁愿在这里坐那么长的时间听师父这样开示,白天又要上班赚钱,晚上又不怕累,是不是?有这个节庆日,是不是?他不是来听课,家里任何的事情他都放下,他还是来听课,这不是真如的显现,是什么?因为,你想了生死,你一次的课程,二个钟头你不来听课的时候,那么你就会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东西,你就会发现我这里接不下去了,我非来听课不行,所以,听课变成一种习性的时候,那么这个是好的,这个真如就开始显现出来,力量大,他知道要了生死,听课的重要,虽然,我们不是诸佛菩萨那种真如,但是,我们类似的真如已经显现了,我们晓得要了生死,不了生死,你坐在那里做什么,对不对?没意思嘛!所以说,真如发挥出来的力量也是不可思议)。】

  此明真如内熏义。具无漏法者。谓不空本觉体中。具足无量性功德相。即此体相。名无漏法(无漏:漏就是烦恼;无漏就是没有烦恼;没有烦恼的法,清凉地)。有冥熏众生作用。非物能了(意思就是说我们诸佛菩萨有这个无漏的真如法,冥就是暗地里加被众生,所以,有的人讲,他说念观世音菩萨念了很久,他什么都没感觉。我说:平安就是福,真的,平安就是福。你不要认为怎么样子才叫做福。有一个女孩子,她走到这个公寓,有一个强盗抢她的钱,其实,她皮包里面也没多少钱,他抢,她就抗拒,一刀捅下去,刚好刺到心脏,死掉,为了那皮包里面两千多块,一条命没有,你想想看,一条命没有,是不是?所以,有时候稍微冷静一下,要珍惜这个生命,我们如果有烦恼的话,我们冷静想想看:诸佛菩萨连生命都在布施,两千块如果他要抢,他敢拿刀子,他就有钱拿,你不拿去吧!如果是我的话,我就会像《达摩传》里面讲的:施主!如果你真的需要这笔钱,你去拿去吧!你不要拿刀子捅我,对不对?我的生命还是很重要,生命不只价值这两千块,我一定不会跟他纷争的,如果,有一天我坐计程车,计程车拿刀子出来:把钱拿出来。我说:我没有钱,出家人没什么钱,手表给你。我说:刀子拿出来,就有表可拿,好,拿给你。我不会跟他抗拒,对不对?不需要抗拒嘛!一个表几百块,对不对?这个也可以看,有什么关系,给你戴有什么关系,聪明的人会把一切境界、烦恼、斗争化作没有,我们一定要有“化有为无”的力量,那么这个真如就会显现,化有为无,烦恼就要化掉,要消化,不要用挡的,用挡的,你会发疯,我很忍耐……,有一天爆发,你会神经病我不骗你,神经病,气得成神经衰弱症,不要忍耐它,自性不需要忍耐,本来无相、无来去的东西,你不需要忍耐它,所以,非但能熏众生的妄心,有冥熏众生的作用,“非物能了”:“物”就是众生。不是有办法了解的,意思那是不可思议的)。故云备有不思议业。此属佛性。又非但能熏众生妄心。令起厌求。成能观智(能观照的智慧)。亦能与彼观智(也就是能观的智慧)。作所观境界(也就是说不但配合能观的智慧,也可以配合所观的境界现前,作所观的境界,境界)性(作所观的境界性,简单讲就是化现一切你能够觉悟的境界)。此为法性(法性就是如如不动的法,法性如果颠倒过来叫做性法,就是如如不动的法,悟到自性的人)。依此二义下。显熏功能(显示这个熏习的功能)。二义谓体相二大。或境智二法。常熏众生有力(量)故。能令起厌求心。自信己身。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于是发心修行。一正显竟。

  (看右表:

  我们已经分段讲到现在,那么就要把整个表格贯穿整个观念,看方框框那里面的,“真如”也就是说我们本性具足真如,真如旁边有净法,我们一念妄动就产生了“无明”,无明就是根本无明。再来,无明会动,反过来熏习真如,就会变成“妄心”,简单讲根本无明就是业识,有了妄想的无明根本业识,就产生妄心,妄就会动,动就有能所,能就是能见的见分,所就是所现的相分,有了能所二分,就会产生“境界”,就是变成六尘,就会产生变成六尘。好,中间有一个“阿赖耶识”,我们根身、器界、种子,真如、无明、妄心,这个都是种子,境界都是根身跟器界,根身跟器界都是境界,那么阿赖耶识:妄心、无明、真如,这个都是种子,简单讲根身、器界、种子,都是阿赖耶识所显现出来的,简单讲一切境界不离阿赖耶识,所有的能所、所有的见相二分,真如、无明、妄心、境界不能离开阿赖耶识,讨论来、讨论去,完全都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因为受过动、无明、妄心的作用,所以,产生境界,那么就会有熏习的力量,就像这个波浪,你推过来,我推过去,你受这个风一吹的话,推过来、推过去,推过来、推过去,如果,你想要继续六道轮回,就看底下,如果你不想要六道轮回,你就看上面,你想要继续六道轮回,妄心不停止的话,那你就继续,从境界开始,境界就是六尘;如果你想要了生死,那就远离境界,远离不是说我跑到深山去叫做远离,不是,不着境的意思,不要着这个境界的意思,并不是说叫你跑到深山里面去,跑到深山里面去,你执着这个境界,你还是六尘,一样的,你怎么跑你也不可能离开根身跟器界,对不对?所以,这个“境界”就是六尘,六尘里面有熏习,画一条线,你看,增长“念熏习”,为什么增长“念熏习”跑到这个“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因为,他不能离开五意,这个念熏习因为是境界,所以,它只是增长智识跟相续识,增长智相跟相续相,增长念熏习,这个就比较微细,所以说,境界的熏习有粗的熏习跟细的熏习,细的熏习是增长“念熏习”,粗的熏习叫做增长“取熏习”,对境界拼命地执着,所以,增长“念熏习”是指菩萨知道境界会迷惑我们,所以,我们不应该产生染净的分别,不应该产生连续的执着,可是,凡夫没有办法,凡夫对“境界”拼命执着,所以,是教务长“取熏习”,增长取就是执取相,再来就是执取计名字相,境界熏习就是这个意思,“增长分别事识熏习”,增长念熏习,画到“业识”这边来,“取熏习”画到这个“前六识:分别事识”来,也就是对境界讲前六识:分别事识,那么境界再进一步,就比较微细,就是指妄心,妄心的话是由根本无明幻化出来的,妄心大部分就是指有能所,有能所通常是指转识跟现识,简单讲就是三界外的法执叫做妄心,也就是说系缚罗汉跟菩萨的法执,所以,他必需通过五意,五意就是法执,第七意识最微细的法执,所以,“业识根本熏习”,这个业识根本熏习,当然就是说三细里面的“转识”跟“现识”,当然也包括“业识”,但是,含意比较浅,业识根本熏习,这是细的熏习,妄心呢?因为你对六境执着,那也是妄心,所以,“妄心”也就是“增长分别事识熏习”,简单讲就是不了境界是不实在,凡夫这个业报束缚起来,所以,那个箭号也画到“分别事识”,也画到“前六识”。好,我们再来看“无明”,“无明”有细的熏习,叫做“根本熏习”,简单就是会成就“业识”,根本无明的意思,我们刚刚讲的业识根本熏习,是妄心的熏习,是转识跟现识,这个“根本熏习”是专对“业识”来讲的,业识的产生就是无明,其实本身没有所谓的前后,但是,为了讲解方便,业识跟无明,就讨论根本无明比较先,业识产生在后面,其实业识就是根本无明,根本无明就是业识,这个不能分的,所以,站在熏习的角度讲,无明,它会成就这个业识,所以,成就业识就是根本无明,这个无明还会继续熏习,为什么?因为它是微细的无明,凡夫没有办法觉察,根本无明没有办法觉察,然后,还产生这个枝末的无明,也就是对境界的执着,你看,所以,左边又画一道线,“所起爱见”烦恼,爱是思惑,见是见惑,爱见“薰习”就是见思枝末无明,那么会成就什么?会成就“分别事识”,所以,也是前六识,只要对境界的,统统是讲前六识,这个分别事识一个箭号画上去,为什么讲“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因为摄末归本,所有的枝末一定要纳归到根本无明,为什么?因为这个无明到妄心,它为了要显示更清楚的相,所以,必需列出五意,无明到妄心里面,它一定要列出更清楚的相,那就是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所以,这个分别事识从枝末一定要纳归到根本去,所以,一定要画一个箭号上去,好了,妄想的熏习就是解释到这个,那么诸位看真如的熏习跟境界的熏习,真如的熏习,我们了解这个境界是假的,虽然,我们想修行,就产生了妄想的一个真如,真如里面夹杂着妄心,简单讲,他想要修行可是还没有断烦恼,所以,讲妄心熏习,妄心熏习,诸位看右边的“分别事识熏习”,一看就知道对“境界”的产生,简单讲依诸凡夫、二乘人等,他讨厌生死苦,随力所能慢慢地趋向无上道,这个就是根器比较差一点的,还是凡夫、二乘人的阶段,如果功夫比较深一点的,超出三界外的,要断法执的,那么就是“意熏习”,意就是指前面的业识,五意,意就是指业识的五意,简单讲就是诸菩萨发心勇猛,速趋涅槃:“意熏习”,意熏习“习所成种”,后天性的,慢慢、慢慢地教化,慢慢地自己去觉悟,再来,真如的熏习,“自体相熏习”:自体本来就具足无量的真如的能力,他这个能力慢慢地会让众生厌这个生死苦,自体相熏习,真如自体熏习,像我们诸位现在听课,这个统统是自体相熏习,我们本来自性清净,就有具足无量的功德,有一天你会发现所有的烦恼都是多余的,你内心里面会想:我以前的观念都是错误,我现在要听祖师大德的话,我要听师父的话,好好地发挥真如的功用,真如就是如如不动,简单讲动念就是见,见就是烦恼,烦恼就是生死,这么简单,你要不要动念,你要动念你就受苦,你动念你就落入见,我见,不然就是法见,一定的道理,对不对?我现在用无念去修行,什么事情我都很看得开,什么事情我都无念,我用一颗智慧心看得很清楚,但是,不落入任何的见,那么他就无奈你的何,所以,《楞严经》里面讲,歇即是菩提,歇即是菩提,究竟菩提归无所得,一切法根本不可得,你到究竟菩提的时候,你会发现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就是本来的面目,不可得并不困难,就是放下,放下等于功夫,同学们!师父!我修行我怎样才发现我真的得力?很简单,放下!等于就是真功夫,就那么简单,放不下,你一点功夫都没有,听了六年、七年、十年也没有什么作用,听了五十年也是一样,放不下,放不下就是这么一回事情,师父!放不下,您能怎么样?我不能怎么样,你继续六道生死,如果是我,我要放下,我何必要卡死在那个地方,路要愈走愈宽,胸量要愈放愈大,所以,施比受更有福,就是这么一回事,所以,我不厌其烦地弘法利生,说来说去也是利益自己,得到最多的还是自己,如果,你叫我自己看的话,我才不会一个字、一个字查,念对也好,念不对也好,你也不晓得我念得对不对,我为了要讲课,我必需一个字、一个字查,用放大镜,我晚上戴个眼镜,因为,晚上戴眼镜,我怕你们看到,在这里不戴眼镜,我晚上都戴眼镜起来,要看。对不对?得到最多的还是自己,施比受更有福,放开胸量,迈开大步地走,你放心,在这个世间,永远布施的人,就永远不贫穷,为什么?至少他内心富有,不过布施也要看情形,你明明快要饿死了,还在布施,是释迦牟尼佛所不允许的,你自己已经不行了,你想要救众生根本不可能,再来,真如,“用熏习”,当你有所成就的时候,清净三业的时候,你法身的业用,作为众生的外缘之力,外缘之力就是“用熏习”,用熏习,你帮助众生而“道”,道的时候,你看那个“自体相熏习”的“本性住种”,本性住种加上习所成种就变成了“佛性”,就是我们要开采的,我们有本性住种,一定要怎么样?要熏习,不熏习不行,虽然我们有佛性,但我们没有这个“习所成种”的力量也不行,所以,我一直告诉诸位!我们一定要把听过的录音带传达到每一个部落去,每一个角落,任何一个时间、空间,然后,让众生有熏习佛法的力量,有熏习的话就有机会成佛,就有机会解脱,所以,尤其是我们学佛的人,千万不要断掉众生的慧命,无论怎么样了,我们毕竟是佛的弟子,我们一定要赞叹三宝、赞叹善知识,我们一定要劝导众生学佛,把所有的众生,有缘的众生统统进入佛门,有无量的功德。好了,这个表解你们就带着。这个表解师父已经重复地讲一遍了,很清楚了。)

  午二 除疑 二

  未一 问 二 答

  未一 问

  【问曰。若如是义者(如果按照这个道理来说)。(那么)一切众生。悉有真如。等皆熏习(都有真如,等等都熏习)。云何有信无信(为什么有的信有的不信呢?为什么我们文殊讲堂就来信,为什么我们裕隆汽车修护场前面那个就不信呢?对不对?有的住在文殊讲堂的隔壁,那一栋的大楼,他就不会想说:我要来听经闻法,有的人要听经闻法,有的从屏东开车来,有的从台南开车子来,有的从台北刻意地赶过来要听课,怎么会差这么多呢,对不对?所以说,来参访师父,他觉得他很幸福,第一句话就跟师父讲:师父!我从台北来的,很辛苦、很远。我就跟他回答:有心就不会远。有心就不会觉得远,啊!对!一针见血,对啊!禅师都是这样讲,一针见血,有心就不会远,你若没心就觉得很远,即使在隔壁你也不想去,难道不是这样吗?有的很虔诚来,噢!开车来,噢!看到师父跪下,马上顶礼,开始哭泣,感动,我说:你不要再哭了,我很快就被你感动了,他就是一直拼命要来见师父,拼命从台中、台北开车来,他就是为了见师父一面,要是能够见到师父一面,死也甘愿,你看,魅力那么大,吓死人了,死也甘愿,听录音带,最近每天都接到这个信件,感恩!感恩生命是师父救的,有这个法要感谢这些送人家录音带的人,所以,我们修福报,有时候:我这卷录音带你听听看,就救了他,举手之劳就救了他,他本来想要自杀,跑去自杀,听了录音带,噢!慧律法师说的,不能自杀,死一次要死七次,不可以,所有的痛苦里面,自杀的罪最重,那不可以自杀,好了,省起来了,省起来,又救了一条命,你看)。(所以,有信无信,为什么有)无量前后(的)差别。皆应一时。自知有真如法(因为真如是平等义,为什么有的信,有的不信呢?有无量的前后差别呢!按照道理来讲,既然有真如,应该一时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统统)等入(等就是同。同样的应该进入)涅槃(才对,为什么不进入涅槃?同入涅槃,对不对?)。】

  若如是义。承上真如(的)体相熏习。能令众生自信真如。发心修行。则一切众生。真如等具。自应等熏(自应平等的熏习)。云何有信不信(为什么有的信有的不信?就像诸位一样,你们虽然在熏习,也是一样,有的还是湖心很重,可是,有的现在都不动了,像我几个徒弟,他知道一切相都是假的,反正你尘自生灭,自性不动,所以说,我们虽然说,大家同样在听经闻法,为什么某些比丘他悟道的力量会那么强,他就是那么强,他到今天为止,才几年的功夫,他就很平稳,我从来没看过他们情绪变化高低潮的,对不对?如果,像是我们现在男众或者是女众,行吗?你情绪有高低潮吗?有!当然了,他每次人家得罪他,他就会说:那是今天我学佛,不然,你该死,我告诉你,他一定会交代这句话,然后,信佛会摆在前面,该死摆在后面,就会这样子讲,所以说,由此就可以知道,同样这样说法,可是他们就得到很大的力量,在家人力量就会小,当然有的人力量有限,因为在家居士,我们没有接触过,他们可能了是很大,也不一定,力量也是很大,为什么?这根器,他肯用功,他内心里面二十四个小时,都在观照里面下手,我告诉你没有办法的,肯用功的人,真如就在心中,肯回光返照的人,真如就在你的心中,根本不离当下这一念,对不对?所以,功夫不到的时候,用对治法的,用对治的,所以说,能令众生自信真如,怎么样?发心修行,那么这一切众生真如等具,自应等熏)。(为什么有信有不信)无量差别。利根钝根。前后差别耶。既同仗真如内熏。真如一性平等。众生皆应。同时自知真如。起信生解。勤修法门。等入涅槃。不应有疑信利钝之异也。一问竟(不应该有怀疑,所以说,人家听经闻法,肯用功的,可以说无量万亿劫,在短暂的今生今世就可以了生死,为什么?无量亿劫来竟然可以在一念解决,为什么我们今生今世那么长的时间不会解决生死,这怎么可能嘛!我 我要放下,他就放得下,世间人为了名、为了利,他都可以牺牲生命,你想想看!世间人为了功名利禄,像我们以前在高中,要考大学的时候,建中有一个习气,它要考大学以前,它整个学校,高三的全部都开放,然后,你就蚊帐也带去,那个热水瓶也带去,怎么样的电灯都有带去,所以,学校它都开放给你,为了一个功名利禄、为了一个联考,都可以彻夜不眠,都可以不要睡觉,我告诉你们,如果用考联考那种精神,来考极乐世界,一百个人上一百个人,真的,一百个人上一百个,为什么考联考?不得不嘛!没有办法,你不念你就是考不上,没有办法嘛!我们的考不上是指台大,不是指私立大学,考不上嘛!因为,建国中学一年录取率是五百多个台湾大学,五百多个台湾大学,台大的,才不会像其他的私立大学,私立的考上一个台大,哇!考上一个台大,笑死人了,放榜都是整排,整排的,唉!你班上几个没考上,在建国中学考不上叫做奇迹,所以,要用那种心在考联考,你想想看!可是,为了世间的功名利禄,都可以用老命去念书,而我们今天为了了生死,竟然不会吃一点苦,竟然还在这个世间的分别心里面拼命地执着,你不认为很悲哀吗?法已经都具足了,就是不肯用功,等、等……,等到有一天我解脱时,所以,师父对众生讲到最后都是这样,唉!你需要时间,没有办法,你需要时间,不肯下手,没有办法,放不下)。

  未二 答 二

  申一 约无明厚薄 二 约因缘具(具就是具足)阙(阙就是缺陷。因缘具足的,修行就比较快,因缘不具足,缺缘,那么就比较慢。)

  申一 约无明厚薄

  【答曰。真如本一(真如本来只是一个)。(为什么)而有无量(的差别,为什么无量)无边(?因为有)无明(所以,有无量无边的无明)。从本已来自性差别。厚薄不同故。过恒沙等上烦恼。依无明起差别。我见爱染烦恼。依无明起差别。如是一切烦恼。依于无明所起。前后无量差别。唯如来能知故。】

  答意以真如本来平等一性。(为什么)但因无明内熏(无明的内熏,无明就是烦恼)。自性差别。而有厚(厚就是无明重)薄(就是无明轻。无明比较轻的叫做薄,)不同。依之所起烦恼。亦有粗细不一。细即恒沙上烦恼。粗即我见爱烦恼(恒沙上的烦恼,简单讲就是三界外的,三界外的法执,就是尘沙惑,恒沙上的烦恼就是指尘沙惑,粗糙的烦恼就是指见爱,爱就是思惑,见就是我见、身见、边见、禁取见、见取见、邪见,爱就是贪、嗔、痴、慢、疑,见思烦恼也就是三界内的烦恼,恒沙上的烦恼是三界外的尘沙烦恼,尘沙无明,我见爱烦恼就是三界内的烦恼,是指见思烦恼,就是见思无明)。二者(粗的跟细的)俱依无明而起。细者前起。粗者后起(微细的先起,粗糙的比较后)。烦恼头数。无量差别。唯佛能知。因此致令众生。根机不等。故不得同时信解修证(没有办法同时,所以,根器也没有办法,像我们讲堂也是一样,法师来出家,各地的英雄好汉都不一样,有的法师他不喜欢工作,他喜欢阅读经典,因为,他经教比较通达,而且他智慧比较高超,他喜欢用功,在心地上下功夫;有的没有办法,有的因为书读得少,书读的少,你光是叫他安住在哪里,他痛苦不已,痛苦不已也没有办法,善良很好,但是,牛也是很善良,但是,没有智慧的话也不行,硬做,做死也没有用,对不对?我不用做就很有用,为什么?一念觉观即入本性,是不是?会修理外面的电灯,怎么不会修理里面的光明,要懂得引导自己,是不是?)。此皆无明过咎。非真如不平等也。一约无明厚薄(无明的厚薄不一样)竟。

  申二 约因缘具阙

  【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如(一场木头)木中(虽然有)火性(有这个本性,木头里面有炎的这个性质,有这个本质)。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这个树木怎么可以自己烧起来,你就算要烧那个树木的话,也要有因缘,也要有因缘摩擦或者是打雷,深山里面的树木要打雷,这个木柴才烧得起来,总是要藉着缘,对不对?要藉着缘,修行就是要藉着外缘,你们虽然有佛性,不假善知识,无有是处,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你要记住!听经闻法要列为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一环,最重要的一环,不要老是自己躲起来修行,这样不行的,要听善知识开示)。】

  下明因缘具阙不一(我们这个众生的因缘,有的具足,有的阙乏不一)。文有法(有)喻(有)合三(法就是佛陀所讲的法:真理,喻就是用比喻来形容,合就是法跟喻结合)。法中因缘双具。佛法有三性(就是正因佛性、缘因佛性跟了因佛性)。本具真如。为正因佛性(每一个都具足)。经教善知识。而能(够)助发(我们的)正因(佛性)。为缘因佛性(经教或者是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正因佛性的显现这个叫做缘因佛性)。因缘具足。方得开悟。成办道果。为了因佛性。(比)如钻木取火。火性(比)喻本具正因。钻取(比)喻助发缘因(钻取比喻是助发这个缘因)。火出木烧。(比)喻智断了因(智德、断德了因佛性)。如木中虽有火性。若无人知。不假钻取方便。火不能发(由此可见外面的善知识的力量是非常的重要,你有真如,不经过师公、善知识的引导,也是显现不出来的,没有办法的,烦恼破不掉)。木不能烧。则因具缘阙(木不能烧,如果木头烧不起来,这个因具足,但是,缘就阙少,有因,因为木柴是因,可是,没有这个外缘,木柴烧不起来)。反言能烧无有是处(反过来说能烧无有是处。能够烧起来是不可能的)。

  【众生亦尔(众生也是一样)。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你没有靠着这个力量,那么能够自断烦恼,入于涅槃,则无是处)。】

  下法合。此因具缘阙也(因都具足,缘都阙少)。众生虽有本具真如。正因佛性。能为内熏之力。若不遇佛菩萨。知识开导。及真如所流教法。以为助发之缘。则智不能显。惑不能断。反言能断烦恼。证涅槃者。无是理也。

  【若虽有外缘之力。而内净法未有熏习力者。亦不能究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

  此缘具(因缘都具足,但是,怎么样?缘具,但是缘阙,)因阙也(缘具因阙。虽然的外力,可是,自己的功夫不够,善知识拼命叫你放下,可是,我偏不要,我偏要这样,那就没有办法,根本没有办法,各人吃各人的饭,你吃早餐、吃晚餐、午餐,我也吃早餐、晚餐、午餐,各人吃各人的饭,对不对?生死不能取代嘛!)。虽有外缘(的)熏力(拼命地叫我们放下,可是,我们不肯放下,怎么样?)。若无明烦恼障厚故。内真如净法。未有熏习胜力。亦不能究竟厌苦求乐也(外缘很强,对不对?但是,自己不肯下手,也没有作用)。文中内净法未有熏习力句。非真如无熏力(量。就是文中内净法未有熏习力这一句,不是真如没有熏习力)。乃障厚熏力不能敌(障住了,真如的熏习力也不能敌,没有办法!)。故众生有有信(有)无信。前后差别。不得一时也。

  【若因缘具足者。所谓自有熏习之力。又为诸佛菩萨等。慈悲愿护故。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槃。修习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则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乃能进趣向涅槃道(可见这个熏习有多厉害,我们现在可以订一个契约,如果,你肯听我的话,我们现在订一个契约,我保证你临命终一定往生,这个契约不是很困难,如果,你肯早上放录音带,念阿弥陀佛的录音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半个钟头,晚上也念半个钟头,半个钟头就好喔!我们订契约,从不间断的,每一天这样放录音带,一直念,我敢跟你保证临命终,保证往生极乐世界,熏习的力量是很可怕的,那个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整天都在念佛,不得了了,你临命终不想往生都很难,护法韦驮尊天菩萨他拿一个金刚杵,你为什么不去往生呢?是,我去。快去。打得让你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因为,你每天都在念佛,八识田中从来就没有烦恼的种子,拼命一直念佛,就算有烦恼的种子,念佛的力量也是很大,对不对?外缘的力量很大,熏习的力量就是很大,就是只有熏习,修行就是这样子,熏习、熏习再熏习)。】

  此因缘双具。谓内仗自性真如胜因。熏习之力。外又得诸佛菩萨胜缘。助发之力。故令厌生死苦(生死就是六道轮回,不懂得要厌生死苦的人,那才奇怪!这个世间已经很苦了,你不懂得厌生死苦)。信有涅槃。此则从本觉真如。发始觉智(开始觉悟了)。起厌求心。当信位修习出世善根(当信位修习出世的善根)。十信满心。善根成熟。登三贤位(住、行、向:十住、十行、十回向,就是三贤位)。则值诸佛菩萨。开示教诫。依教行道。得利益成法喜。趣向无上涅槃之道。一体相竟。(像师父也是熏习,我每天在讲课,我也看了佛经,我讲的都是佛法,劝导众生念佛,你想想看!我的八识田中每天都在熏习,每天都在熏习,所以,我对极乐世界从来没有动一个念头说,我要修其他的法门,虽然,我对禅宗也修过,密宗也修过,修到大手印,当然是修了几年,对不对?禅、净、律宗,自己也阅过律藏,你看!三藏十二部经典,当然不敢讲说通达,看过,还是要念佛,那么,我每天都这样看,每天都这样弘法,其实,我自己最重要的熏习,万一我有一天临命终的时候,万一有某一个无量亿劫来的业障很重了,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假设说,假设说我没有往生极乐世界,你想想看!我整个八识田中都是佛的种子,哪一天,有一个人会来救我,对不对?死的时候,释迦牟尼佛也会现前,说:慧律老比丘!你虽然不怎么修行,但是,你的发心很善良,是不是?你拼命地一直劝导众生来信佛、拜佛、念佛,虽然,你没有修行,但是,我很感动,死了以后,好吧!给你投胎一个有佛法的国土,一刹那之间就东方阿閦鞞国,或者……因为没去(西方)也许跑到哪一个国土去,对不对?就有这个因缘再继续听闻佛法,因为我一直想要让众生信佛,听闻佛法,我有这个愿力嘛!对不对?有因就必定有果,你发的是善良的心,我不为名也不为利嘛!对不对?熏习的重要,我今生今世熏习人家,来世人家自自然然会把我引导到一个正知正见的,一个宗教去,那么要了生死的机会就大了,所以,同学们!把你们听过的录音带送出去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大)

  巳二 用大 二

  午一 标列 二 正释

  午一 标列

  【用熏习者。即是众生外缘之力。如是外缘。有无量义。略说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差别缘。二者平等缘(差别缘就是事识发心见佛的化身佛;平等缘是业识的发心,就比较微细了,见佛的报身)。】

  用从体起。体即真如。生佛同具(众生跟佛全部都具足)。在诸佛为法身。在众生为本觉。由众生有本觉。内熏发心之用(内熏是指内在自己发心的作用)。故感诸佛法身。外缘成就之用。上文不思议业用(不思议业用就是不思议三业之用,身、口、意不思议三业的妙用,利益众生)。及缘熏习镜。皆诸佛已证法身。称体起用(缘熏习就是帮助众生作为外缘)。随机示现。为求道众生。作外助缘。而有熏习之用。法身菩萨亦能。如是外缘无量。由能感之机无量。故所感之缘亦无量也。或从事识发心。则见随类化身(事识发心简单讲就是用第六意识修行,见境界而发心,所以,就是见随类的化身,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的,丈六金身就是化身:应化身,我们没有办法见到佛的法身,也没有办法见到实报庄严身,没有办法,随类化身)。为差别缘。或从业识发心。则见受用报身(自受用的报身或者他受用的报身)。为平等缘。各随感而应也。一标列竟。

  午二 正释 二

  未一 差别缘 二 平等缘

  未一 差别缘

  【差别缘者。此人依于诸佛菩萨等。从初发意。始求道时。乃至得佛。于中若见若念。或为眷属。父母诸亲。或为给使。或为知友。或为怨家。或起四摄(简单讲,他就是要增长你的善根,让你的见闻得到利益,这个最简单的原因就是这样子,从初发意:开始发心修行,始求道的时候,一直到成佛,在中间如果看到什么,或者是你的眷属,你的父亲、母亲,你的给使或者是知友,或者是你的怨亲债主,怨亲债主也会成就佛道,也可以的,愈看愈讨厌,非往生极乐世界不行,那也是好的,怨家或者起这个四摄,起这个四摄法,起这个四摄法,也可以度众生,所以,嫁丈夫要嫁两种人,要嘛就嫁最好的, ,英俊潇洒又有钱又学佛,那最好了,是不是?要不然就嫁一个很丑的,看了他不往生会很难过,看了你真是大彻大悟,我真的活不下去了,听他讲话又扭扭捏捏,实在受不了,每天念佛的时候她很精进,来包千万不要再碰到这么丑的人,所以,也会很好,讨老婆要讨那个不是很柔顺的就是很厉害的,很柔顺的就是都顺着我们,两个人一起互相勉励,一起念佛,那很好,要不然,就娶一个什么,很丑的,差不多二千多度的,二千多度的,看人都看不见的,不然,就是整天相骂、打架、吵架的,连这样也要管,那样也要管,整天……,唉!往生,往生,唉!世间痛苦,那也会大彻大悟,不要找一个也不长得很漂亮的,也不是很丑的, ,平平的,也不学佛的,问他也没有什么神经,刺激不了,起不了善知识的作用,不要跟那个结婚,不然,就娶个很丑的,丑得……,很痛苦的,不然,就要娶很美的,对不对?很美的,可以当作修行的外缘。有一次,有一个人讨老婆的时候,我以前出家的时候,他笑我,笑我说我消极、我迷信,然后,书读那么多,浪费了社会国家的公帑(帑:tǎng),对我的期望,对不对?出家,因为,他看电视、电影都是失恋才出家的,他就这样子给我下评语,评语,我说:各人的立场不同,不可同日而语。他就说:吃斋的人讲斋话。我说:你是吃荤的人,也讲荤话。所以,我们不同,不同路线,我说:二年后我们再谈。还不到十年,才五年而已,见到我:慧律法师!您出家,自毁很行!噢!您怎么知道女众这么可怕?知道,很早就知道了,娶到恶婆娘,非常凶,他老婆非常凶,下班一定要……,上班几点去,一分一秒都闪失不得,连骑摩托车加油都要报备,我骑摩托车半路故障,故障几分钟,故障差不多十五分钟,去哪里?加油了,一分都不能闪失,噢!很痛苦!非常痛苦,哇!现在我才感受到:哇!要穿出家这件衣服,真的很不容易,我发现出家人真的很可敬,很敬佩,他说他现在在公司里面都赞叹出家人,他说他同事,他们在讨论,同事跟同事在讨论:世界上多好、多好,他们说当总统最好。他说:你们弄错了。那你认为当什么最好。当出家人最好。他现在会开示那个同参道友,说:当出家人最好。您想想看!那洒脱、自在,不一样就是不一样,所以,这个怨亲债主也是善知识,真的,善知识,所以,有智慧的人,一切境界都是我们的善知识,柏拉图说:一切现象皆是我们的牢狱,是因为无明的众生。一切现象皆是我们的牢狱,都是因为我们的无明才这样讲,柏拉图也是无明的众生,对不对?他只是个大哲学家而已,是不是?一切现象皆是我们的牢狱,是不是?但是,诸佛菩萨就不是这样讲,一切现象都是我们的善知识,问题在看你怎么用心,看你怎么用心,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你用什么态度去处理它,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才不会,还是有,不听还是有,不听自然还是有,对不对?是非天天有,怎么样?不听自然无,不听还是有,他还是要讲,看你怎么办;你怎么处理它,你放得下就没事了)。】

  此人指能感机(能感的这个众生)。诸佛菩萨出外缘体(就是引出我们自性清净心的一个外缘的力量)。从初发意四句。乃能感机修行时。若见其身形。若念其功德也。下略示所感差别缘相。不出五种(怎么样让对方修行?)。一慈爱以摄之(像我们以前读逢甲大学的时候,就是这样子,有的同学听了佛法以后,他就跑到女生宿舍去,慈爱以摄之,后来,不但度不了,后来变成他太太,慈爱以摄之,同学们!注意!这个爱本身是诸佛菩萨的大悲心的意思,不是世俗的染污心,那个不能算爱,爱是没有条件的,是牺牲的、是奉献的,这个爱如果你把它解释作世间的那个爱,哇!那差太多了,爱之适以害之,就是这个道理,你爱他,反而害了他,对不对?)。二居卑以事之(“卑”就是低下。我要度他,我做他的下司,他是我的上级主管,做下司,我对他谦恭地端茶,有因缘,唉呀!某某人你怎么表现得这么好,因为我学佛,有佛法的观念,对不对?卑就是你处处都站在低处,就会感动人家,这个道理是这么容易,居卑以事之就是我们用很谦虚的,谦冲自牧的心来侍奉你四周围的众生,就容易度进门,是这个道理,意思就是狂妄的人度不了众生)。三同类以诱之(注意!那个同类就是示现站在他的立场,这不是说他是人,我示现成同类,不是这个意思,同类以诱之简单讲就是说我站在他的立场,他是什么事业,他做什么工作,我统统站在他的立场上替他想,然后,慢慢地把他拉出来,引导他,以诱之,同类,先示现跟他的观感一样,立场一样、事业一样,然后,引导出来)。四(要不然就大声地呵斥)现冤以折之(我跟你有仇,我就是跟你大声,拍桌子、打骂都可能让他激励这种道心,只要能帮助众生的,菩萨没有一个不会示现的,像那个禅师,他对他的徒弟哪里有客气的,对不对?师父说:地再去扫一遍。徒弟说:师父!刚刚扫过了。啪!哪里有讲话的余地,对不对?徒弟马上下跑顶礼:是!弟子不对。这个还是可教的徒弟,然后,啪!然后,他不敢打师父,然后,出去就说:我师父好像精神不正常,无缘无故揍一下,明明地都扫得很干净,还揍一下,揍什么意思,打也要讲理由,对不对?根器不够的就会牢骚、抱怨,他才不会,随顺那个……,我告诉诸位!这种功夫,临命终用得最上,不管对不对你都接受,这种功夫,临命终就是最上乘的功夫,对跟错不要管他,全部放下,你临命终一定要用到这种功夫,临命终你怎么知道众生要讲的话是对还是错,你怎么知道临命终是现顺境还是现逆境,对不对?不管顺、逆二境,临命终就是要用到那种功夫,对也接受,不对他也接受,为什么?本性没有所谓的对跟不对,对,不对是人订出来的原则,对不对?就有这种功夫,禅宗里面,他在打坐的时候,他坐、坐……,坐的时候,徒弟东张西望,心定不下来,师父从后脑袋,啪!看什么东西,哪一样是你的,真的,没有一样是我们的,你看什么,哪一样是你的,没有一样是我们的,临命终哪一样是你的,什么也带不走,对不对?师父要有那种功夫才能随意打人,师父苦没有那种功夫随意打人会被打死,我不骗你,但是我,我不用这种办法,除非我一定要成就那个众生,所以,现冤以折之,是不是?那个人一这理我一生一世最大、最欣赏的人,用硬的来,要不然的话,我不会,不可能的,我不会用硬的去,唉!你很好,你很好,师父!我这样可不可以?可以,统统顺你,如果,要成就道业不可以的,不可以,如果要成就对方的道业,不可以用那个软软的,不可以,该救的就要救他)。五四摄以益之(四摄法这个大家都听过,我们在这里简单地重复讲一遍,这个四摄,就是四种摄受众生的办法,因为,菩萨要摄受众生,他引众生入佛道,所以,有四种把握法,所以,四摄法叫做四种把握法,你用这四种就有把握摄受众生进入佛道,第一、布施摄,布施就是用恩惠施舍给众生,所以,我一直告诉诸位!说:如果你的经济能力够,同学们!你一定不可以吝啬布施,如果你的经济能力够,不肯布施的人是贫穷相,很容易,这句话你一定要记住,不肯施舍的人是贫穷相,当然要看你的能力,你本身就要死不活的,你还布施什么,不过,布施本身要具足自己有能力,比如说,法的布施,还有就是财产的布施,你不要法的布施,布施错了,电视有一个人,讲:唉呀!妈祖就是观世音菩萨,唉呀!你完蛋了,你完蛋了,你一定下地狱,我告诉你,讲得自己很得意,妈祖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他自己讲得很得意,不晓得这是破佛的知见,完蛋了,这个布施本身要懂、要正知见,不能误导众生才可以讲施舍,你误导众生你本身不下地狱已经是万幸了,千幸万幸了,讲也没有人听,你告诉他的时候,他说: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他就是这么样子,你说妈祖就是观世音菩萨化身的,你是根据什么,乱乱讲,可是,又没有办法,你一讲的话,人家又说我嫉妒人家、诽谤人家,这个众生没有办法,他就是:你讲你的,我讲我的,有什么办法呢!所以,讲正法有时候,你没有经验比较你怎么显示正法的存在性,所以,这个布施摄,要以无所施的心,施受这个真理叫做法施,或者施舍这个财物,叫做财物布施,如有众生乐财物,我们就布施财物,如乐法,我们就布施这个法,令依附菩萨受道,不过,现在布施这个金钱也是很可怕,真的、假的出家人也搞不清楚,要布施也要注意,要有智慧。第二叫做爱语,爱语就是讲话的一种关怀,简单讲就是柔软语,柔软语,同学们!两种心可以成就菩提道,第一个感恩心,第二个柔软的心,感恩心跟柔软的心可以完成圆满的菩提之道,用感恩的心,二六时中用感恩的心的话,他讲话就会感恩的语言,柔软心,如果用柔软心,他讲起话来,他就会柔软的语言,同学们!无明的众生都需要宽恕的,包括我们自己都需要人家宽恕,不要太计较别人的过失,因为我们本身就是需要人家同情,需要同情,要记住师父的话,不要太苛刻对方,一定要对方按照怎么样做,这样不是一个慈悲的人,一草一木都有它生存的空间,人应该互相尊重的,草有草的作用,树木有树木的作用,不需要一定要跟我们一样,各奔前程,绽放你无量的光明,各行其事,只要你是为道、为众生,都可以发挥。第三、利行,利行就是方便的意思,利行就是说我怎么样可以利益他,令入方便,度方便利人,来利益众生,利行简单讲:我用权巧方便地来利行,怎么样能够使这个身、口、意,使它行善利益众生,令众生亲爱之心,而能够受道,简单讲布施也好、爱语也好、利行也好,这个都是为了摄受他学佛,甚至打他、骂他都没有关系。第四、同事,同事就是说站在他的立场,随顺对方,同事就是随顺、恒顺众生,所以,我一直告诉诸位!不管你在哪一个团体,同学们!很重要的,要柔软心永远宽恕众生,我们要看得起众生,我们不要有差别心,不管众生对我们好、坏,我们始终用这种同事的念头,就是说以随喜的力量,来感化他,做人不可以尖酸,也不可以刻薄,那是没有福报的人。)。此五即所见所念之缘相也。

  【乃至一切所作。无量行缘。以起大悲熏习之力(同学们!你要体会那个悲上面加一个字:大,悲就是拔苦,还不只拔众生的苦,还要大大地拔众生的苦,不能推辞,大,所以,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都要加一个大,大慈大悲、大雄大力,大慈悲、大智、大愿,都要加一个大,为什么?大就是绝对,无缘大慈:没有条件的慈悲)。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得利益故。】

  此总显佛圣利生化用。皆从同体大悲心中。自在成就。以起大悲化用。为众生作外缘熏习之力。能令增长善根。见闻利益故。

  【此缘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近缘。速得度故(很快就成就)。二者远缘。久远得度故。是近远二缘。分别复有二种(又分成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行缘(增长行缘就是说修六度万行,修六度)。二者受道缘(与真如相应叫做道,简单讲与空、无相相应叫做道,不与真如相应不能算是道,受道缘就是接近正道,正道,如果,不能与真如相应,那么我们只是增长行缘而已,平常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那还是离这个道太远,所以,如果你修行一下子就从无相下手,哇!那快了,刹那之间就完成佛道了)。】

  此就根熟不熟(众生的根器熟跟不熟)。开近(跟)远二缘可知。就二缘中复开为二。增长行者。能起施戒(施戒就是布施跟持戒)等(等,就是指六度。六度)方便行也。受道者。谓依前方便。正观相应(依前方便就是一切的有相,正观就是一切的无相,按照前面的一切有相修行,然后,同时观照无相)。(正观相应)即胜进也。一差别缘竟。

  未二 平等缘

  【平等缘者(平等缘就是每一尊佛都想度众生,不要说佛那么慈悲,就像我这个不慈悲的人,我都想度众生,我是个凡夫俗子,烦恼未断,一品惑没有断的凡夫俗子,每天都阿弥陀佛想求生极乐世界的凡夫,我都很想度众生,希望每一个众生都入佛道,是不是?)。一切诸佛菩萨。皆愿度脱一切众生(没有一尊菩萨,诸佛菩萨不想度众生的)。自然熏习。恒常不舍。以同体智力故。随应见闻。而现作业。所谓众生依于三昧。乃得平等见诸佛故(众生必需依照有所定力,定,这个定力就是通过真如自性的平等、空性、无相)。】

  诸佛菩萨。愿度众生。其心平等。以众生乃诸佛心内众生。故以同体智力。自然熏习。念念不舍。随应下对机显平等。随众生应见之身。应闻之法。而现作不思议业用。众生指十住以上诸菩萨。依于三昧力。乃得平等而见诸佛报身(所以,这个平等缘必需依照真如去修行才有办法,无相才能进入平等)。无量相好。悉皆无边(这个是指报身,佛的报身)。离分齐相(分齐就是差别,离开众生有相的差别)。若在散心。则不能见也(我们是凡夫不能见佛,我们凡夫怎么能够见佛,对不对?心不清净嘛!每天都在刹那之间的生灭法里面,自然不能见佛,其实,佛从来不离我们,我们内心清净,一念清净自然就现前,有的人拜佛、拜佛,就会见到佛,为什么?他那一念刚好相应,有的人念、念……,闻到香味、见到莲花,不过,有一点要注意,不能执着,起大我慢,那就完蛋了,着魔)。一别释竟。

  辰二 合明

  【此体用熏习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未相应。(什么是未相应呢?)谓凡夫二乘。初发意菩萨等。以意意识熏习(用意、意识来熏习)。依信力故而能修行(这个是未相应)。(因为)未得无分别心。(没有办法)与(真如)体相应故(真如体就是无相法,空一切相是不是?所以,因为没有办法得到这个无分别心,没有办法跟真如的体相应)。未得自在业修行。与用相应故(还没有办法成就道,所以,不能够与用相应,不与体相应是怎么样?不与用相应怎么样?)。】

  此合明能熏真如。体用平等。而所熏(众生)之机。有二差别。先明未相应位。凡小(凡小就是凡夫跟小乘。凡夫跟小乘)以意识(来)熏(习)。三贤以五意(去)熏(习。五意就是比较微细)。并未契真(未契真就是还是没有办法跟真如相应)。但依信力而修(只是靠着这个心的念力)。其为行劣(他的修行还是差得远)。未得无分别心者。无正体根本智(没有这个真如的根本智,正体的根本智)。不能与法身体相应。未得自在业者。无证真后得智。不能与应化身用相应也(前面是没有正体智就不能与法身体相应,是指空的这个角度,那么,未得自在业,无证真之后得智,没有证到真如的后得智,叫做无证真后得智,就是没有证到真如这后得智,这个样,中间加一个“之”就更清楚,无证真之后得智,不能与应化身相应,没有办法与应化身相应)。

  【二者已相应。(已相应什么?)谓法身菩萨。得无分别心。与诸佛智用相应(法身菩萨得无分别心,已经相应了,诸佛智用相应)。唯依法力。自然修行。(依照自己内心所显现出来的力量)熏习真如。灭无明故。】

  此明已相应位。谓地上菩萨。已证平等法身之理。得无分别心。即如理智(在理上来讲,他存在一个无量的智慧)。能与真如体相应。与诸佛智用相应者。乃得如量智(与真如理相应,跟真如的用相应,乃得如量智)。与佛智相之身。大用相应也(大用就是三业妙用现前就是大用,诸佛菩萨清净的三业现前,可以帮助一切众生,叫做大用现前)。唯依法力句。明其行胜(唯依这个法力,真如法的力量,来说明修行是殊胜的)。非如前位但依信力(并不是像前面所讲的但依信力,这个只是靠着一分信心)。此称真如理而修。(合于真如理而修)曰法力(此就是深入的菩萨,已经相应的法身菩萨,此称真如理而修,称就是合于,合于真如之道理来修行叫做法力)。八地以去(以后,去就是以后,就是八地、九地、十地)真无功用行(无功用行就是纯无漏法,纯无漏相,纯无漏法,纯无相法,由有相慢慢转成少相,少相:微细相慢慢转成无相,纯无漏就是真无功用行)。任运熏真。任运灭妄。曰自然修行。三熏习之相竟。

  癸四 断常二义

  【复次染法。从无始已来(我们从无始劫以来)。熏习不断。乃至得佛(乃至成佛)。后则有断(后,这个“则”如果把它改成“才”,然后,更清楚。乃至得佛后才有断,断除染法,断除染法,加三个字:有断,除染法,简单讲就是我们这个染法从无始劫以来熏习不会断的,乃至得佛:一直要到成佛,后则有断,后,成佛以后,才有断掉染法的可能)。净法熏习则无有断(净法不能断,净法断的话,真如自性就没有了)。尽于未来(尽于未来际)。此义云何。以真如法常熏习故。妄心则灭。法身显现。起用熏习(起这个用来熏习)。故无有断(所以,没有断)。】

  此总结染净二熏断常义。以染法违真(我们这个染污法,烦恼法是违背真如的)。无始(但)有终(还没有开始,但是会结束的,成佛他就结束了,无始但有终)。净法顺理(清净的心顺这个真如的理)。则无始终(顺这个理则无始终)。此义云何。下征释所以。由真如法。恒常熏习。起智断惑。返染还净。至金刚后心。破生相无明。妄心则灭。故染法有断。妄心灭处。法身(就)显现。能起不思议(三)业(之)用。为众生作外熏之缘。前云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一释生灭心法竟。

  壬二辨所示之义

  上立义分中。云是心生灭因缘相。前已释竟。又云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心生灭相可以示这个体相用的存在)。至此乃释。正释大义。兼显乘义。于中分二。

  癸一 体相二大 二 别解用大 初中二

  子一 总标二大名 二 分释二大义

  子一 总标二大名

  (这个是科判,简单看一下就可以)【复次真如自体相者。】

  标名可知(什么是真如自体相?)

  子二 分释二大义 二

  丑一 体大 二 相大

  丑一 体大

  【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也不是从前面生来的)。非后际灭(往后也不会灭)。毕竟常恒。】

  此(说)明十法界。通以真如为自体(统统就真如为自体)。迷悟共依。生佛平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本)性(当下)自(自就是当下。性当下就是)寂灭。毕竟常住(本性本来就是当下,就是具足寂灭法,毕竟常性)。恒无断绝。一体大竟。

  丑二 相大 二

  寅一 正明性德 二 问答重辨

  寅一 正明性德

  【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体,有大智慧、有无量的光明)。(可以)遍照法界义故(我们的心是不可思议的,很可惜!我们现在迷了,变成一个小小的心,每天都在痛苦烦恼的心,暗淡无月:没有光明的心,我们现在都是这样)。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

  性自满足。性即藏性。上文云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漏性功德故。自体者。即真如自体。以此二字。冠六义之前。明相从体起。大智慧光明。即本觉智明。惑不能蔽。窥天鉴地(这个“窥”就是可以观看天,“鉴”就是映照。窥就是可以观看天,也可以映照着地)。耀(“耀”是照射:显扬的意思,照射显扬。耀)古腾今(腾就是传达。从以前到今天就无量的光耀,然后,一直传达到今天,腾就是一直达到今天,所以,惑不能蔽,窥天鉴地,耀古腾今)。遍照法界者。即实智照理。理无不彻。权智照事(实智就是空性之理,权智就是权巧方便的俗谛,那是照事相)。事无不穷。真实识知者(所有的事,事就是有,统统是怎么样?空性的真如,都是真实识知者)。鉴物忘缘(鉴就是明鉴,物就是一切,一切的东西,一切的境界现象,忘缘是指不着一切相,这个不当作忘记,鉴物忘缘就是说很清楚地照射一切的物,但是,不着一切的缘,忘缘简单讲就是不着一切相,缘就是境界的意思)。(底下就是我们修行人,那十六个字,十二个字,你要好好地背起来:)离颠倒见。了知万法。唯是一心。自性清净心者(如果这十六个字,你一直连贯起来,你就会发现修行就在这个地方做一个胜、败。鉴物忘缘,离颠倒见,了知万法,唯是一心。鉴物忘缘,看物:境看得非常清楚,是非好坏都很清楚,内心里面不牢骚、不抱怨,就会离颠倒见,不安排任何的见,不安排一个我执、我见的东西:观念,了知万法,了解一切的万法现在我们的法里面都是你的心,你的心,你看外面的心、看外面的相你不舒服,那就是你的心不清净,我看你很不舒服、很不顺眼,那就表示你的心还不清净,释迦牟尼佛他不会这样讲,我看你很顺眼、我看你很欢喜的,一切天地万物都碍不着他,对不对?他完成了佛道,他就会时时讲也一个欢喜、喜悦的话,完成了佛道的人,他心中的喜悦,你怎么样,你都碍不到他,他才不会:我讨厌你,他才会这样想的,对不对?他可以容天地一切的众生在……,害他的提婆达多,他都要救他了,所以说,简单讲是我们的问题,不是众生的问题,不要常常讲众生让我们烦恼,不必这样讲,是我们自己功夫不够,如果是功夫不够就远离,就这样子,再不够就赶快用跑的)。即如来藏心。清净本然。纤尘不立(一点点都不立)。离诸障垢。常乐我净者。谓三际不迁。众苦不迫。二死不系(就是分段生死跟变易生死捆绑不了)。诸惑不染。清凉不变自在者。永离热恼。常住寂灭。一切诸业。悉皆解脱。

  【具足如是。过于恒沙(这是指德,本性具足有恒沙之德)。不离(不离就是不离真如之体)不断(不断,叫做恒常不断)不异(就是平等不异。这个是专对的对象不太一样,恒沙,过于恒沙之德,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之德,然后,不离真体,恒常不断,平等不异,)。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你产生见,你就不具足,因为,你已经落入这个缺陷,你无见、无念,你放下,就全部具足,有所见就有所不见)。】

  如是指上(面的)性德。过于恒沙。谓德相无量也。真体相应曰不离。恒常相续曰不断。平等一味曰不异(没有什么不同)。性相融通。理事交彻。一多无碍(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染净不乖(不乖就是不互相违背,一也可以容纳:也无碍,多也没有障碍,染也染不到,因为自性没有染,净,自性也不净,自性是离染净的对立,对不对?我们讲自性清净心是讲绝对的观念,那么这个染、净,有染就有净,净是对染讲的,染是对净讲的,当然不乖,因为,染性本空,净也是本空)。曰不思议。一切佛法。皆相大摄。乃至满足无有所少者。极尽诸法之词(无有少法者:一点一丝不挂,一尘不落,一尘不染)。以无法不含(你怎么样能够以无法不含?)。(当然无法不含那就是说)无法不摄(无法不含)。故名如来藏(名叫做如来藏,无论是讲空、无论是讲有,它们同时存在)。又真穷觉满(什么波段叫做真穷觉满?就是真如的自性,穷就是不能有对立的,尽的意思,真如如果达到绝待的存在性的时候,他的觉悟就圆满,叫做真穷觉满,穷本来是尽的意思,真尽穷满就是具足了全部的真,真如达到了尽端,觉悟就圆满)。万德具足故。亦名如来法身。法身者。积聚法性之理。以为身也(法身本来就是无身,法性智慧之身叫做法身,以为身,身是一个具体的观念)。以是二名。足征相大。乃自体之相大也。一正明性德竟(性德简单讲就是无量的性功德,站在体大来讲是毕竟空,一切都是平等,站在相大的角度来讲,我们具足常乐我净,无量的智慧光明自性清净遍照过于恒沙的德性,就是这么样子,如来藏就是这个道理,站在体大是不讲一切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垢不净,不生不灭,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这是站在平等的角度体大讲,如果站在相大,本性的相大来讲,具足一切功德,无量的常乐我净,全部恒沙的德性,全部具足,这是站在相大的角度来讲)。

  寅二 问答重辨(再一次地说明) 二

  卯一 执体疑相难(执着这个体怀疑这个相,这个“难”就是问难) 二 相不违体答(相跟体是一体两面的,用这个角度来回答)

  卯一 执体疑相难

  【问曰。上(面所)说(的)真如。其体平等(就是我们所讲的体性平等)。离一切相(注意!这个离一切相的用意,这个离一切相不是说离开一切相,它不是这个意思,这个离一切相的意思是说离一切执着的意思,就是说面对这个相而不去执着,它绝对不是说逃避这个相,不是这个意思,一般人看这个离一切相都很容易误会,以为是说离开了这个现象界,不,你逃到哪里都是缘起法,你逃不开这个缘起法,所以,离一切相的意思就是不着一切相:不执着一切相)。云何复说(为什么说其体平等?)。(为什么又说)体有如是种种功德(既然讲平等离一切相,怎么会有这些功德呢?)。】

  此难由未达平等离相之旨(你这个问难就表示你还不懂得这些平等,离一切相执着的宗旨)。执真同妄(执着这个真心如同这个妄心,真心是智慧、空性、平等、妙有现前,而妄心是分别、是执着,但是,真妄又是同一个体性,所以,佛法难就难在这个地方。师父!什么叫做明心见性?离文字相、离心缘相、离一切分别执着相,好!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那到底是什么?讲出来就不对,那么不讲出来也不对,因为,这个实相离不开语言相,那么文字相当下就是实相,所以,这个佛法,它就是说你用分别心去体会也体会不出来,那么不讲也不对,那么讲也不对,那到底是什么东西?它又不是什么东西,那么,师父!它到底是什么?它又不是具体的东西,它又不是观念的东西,这问题是难在这个地方,那么心性的东西,它又没有解,无从下手,所以,它必需自己去体悟,那么体悟的东西,要经过印证,要经过这个前人印证,否则的话,自己悟的有时候是邪悟,所以,这个难就是难在这个地方)。平等者。乃法法皆真(为什么法法皆真?简单讲换一句现在人的语调来讲,就是说任何一个时间跟空间,都用赶忙清楚地去看,叫做法法皆真,用什么,任何一个时间、空间,用哪一种真心?就是不着相、无所住、空性的心,那么就法法皆真。为什么知道每一法都不可得?)。法法皆如。既无法不真。无法不如(意思就是每一法都是空性,都是自性所显现出来的,无法不如,每一法都不值得你起心、不值得你动念,换句话说没有一法不是真如的自体性,为什么?)。则离一切虚妄相(我们能够离开分别执着的一切虚妄之相,那么我们就没有所谓的错觉,有所谓的错觉,就合于本性)。(所以说)非无称性之功德也(也就是不能说没有合于本性的无量功德。非无:不能说没有合于本性的无量功德,因为本性就具足一切的智慧,所以,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就是这个道理,你想要种福田吗?要!怎么种呢?以无所住的这个心去种福田,那么就是合于本性的功德)。

  卯二 相不违体(来回)答 二

  辰一 差即无差 二 无差而差

  辰一 差即无差

  【答曰。虽实有此诸功德义(虽然有种种的功德的义,这个道理也就是种种的差别)。而无差别之相。(为什么?)等同一味。(为什么?)唯一真如。此义云何。以无分别。离分别相。是故无二(它所谓的离开分别相,简单讲就是保持一个如如不动,不取于相的心,运用在任何一个时间跟空间,他没有是非善恶对立的观念,他没有这些高、低,他看到总统,他也这样子,他看到乞丐,他也这样子,他看到男也这样子,看到女也这样子,看到有钱的、贫穷的,他都一样平等,平等,离分别相,是故无二,用这个心来讲的话,我们就不会自生分别,自生分别我们就有高、低,有高、低,我们就有强烈的得失,有了得失,我们的生命就完全丧失了种种的自由,我们被束缚在自我对立的观念里面,摆脱不了,没有办法,那么我们能够离分别相,是故无二,就没有这个对立性的东西)。】

  此答即体之相。相不异体(这就是体的相,而所有的相不能离开这个体性)。德相虽多。平等一味。唯是一如。譬依金成器(按照金所打成的器具)。器器皆金(每一个器具都是金打造的)。此义云何(底)下。释成一切差别之相。皆从妄心分别而有。以无能分别之心。则离所分别之相。是故体相无二。

  又以真如体性。本无分别。称性功德。亦离分别之相。是无分别故。则无二也(注意!那个无能分别之心,就会离开所分别之相,所以,那个能分别之心是主宰,如果,你想要修行,那么你下一个功夫,就是要离开分别之心,那么就一切现象界都是平等,比如说,我们在公司里面上班,在一个团体里面生活,我们不会对上级拍马屁,我们也不需要对这些工友瞧不起,清厕所的、扫地的,如果,我们自认为在公司行号里面有一点分量,那更要怜惜,疼爱这些愈下贱工作的人,清厕所或者是打扫,更应该疼爱这些,因为,这些普通都是学历比较低,或者是有自卑感的人,我们学佛的人不应该有这种相,如果,我今天我当老板的话,在我这里工作的人,进我门中一律平等,一律平等就是了,我们如果在公司行号,任何一个团体,包括你做老师或者任何一个团体工作,你要永远记住一个真理,你想想看!他这样扫地、清厕所,他学历低他已经很自卑感了,你现在对他有分别心,那么他动不动他就会有抗拒,他本来就有自卑感,自卑感里面会变成变相的自负,变相的自负,也就是说这些学历低的人,薪水拿少的人,工作人家瞧不起的人,他本身有自卑感的时候,他会抗拒,抗拒,所以,他特别地敏感,所以,在地位低的人的底下,或者学历低的人前面不谈学历,有几种情形要注意!在穷人面前不谈金钱、不谈富有,在学历低的人面前不谈学历,在病苦的人面前不谈健康,这是人生最高的哲学,任何一种情形都可能发生反弹,所以说,我们会做人的人,在任何的公司行号里面,我们很了解他的遭遇,我们已经很同情他,但是,你不可以太同情他,太同情他,他会抗拒,他会认为我不需要你的怜悯,其实,我们是好意的,正因为那些自卑感的人,他过于敏感,我们的关怀他会错觉,变成一种他的负担,其实,我们不是这种用意,所以,没有必需讲的话,尽量不要,我们对他就是一种态度就是诚恳,态度就是诚恳,入我门中,来到我这里工作的人,绝对没有什么学历高、低的,就是说我看你的能力,我从来没有看不起我这里的法师或任何一个人,你就是念小学来我这里出家,我也瞧得起你,你念博士,来,你不遵守我这里人戒规,我也瞧不起你,一样平等的,所以说,我们就晓得这个无分别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比如说,你的兄弟姊妹,他不务正业,你内心里面很想劝告他,可是,又无奈他何,那么,你注意!你讲的话你就必需也不能伤害到他,伤害到他,你就多一个仇人,所以,与其多一个敌人,不如多一个朋友,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这个离分别之相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这是一种很高超的修养,非常高超的修养,其实也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进入无分别的状态,我们只要用一个慈悲心,《般若经》里面讲的,般若为诸佛之母,有了般若的人,他一定有慈悲心,有了慈悲心的人,他一定不会仇视众生,两种力量可以离开分别,每一个般若的智慧,第二个用大慈悲心,要加一个大,所有的众生都有无知的一面,如果,你把生命的观念,画一道很高超的线,像圣人一样,如果,这人世间你想要过得很快乐也可能,你要过得很痛苦了可能,如果,你把每一个众生的标准划得像圣人那么level,level就是水准,那你对每一个人都会失望,都会很痛苦,但是,如果说你把平常的人,每一个人用一般生活的水平划一线,那么你就会发现进入我们讲堂的人每一个都是菩萨,你会对对方很满意,也很满足,他能够来这里学佛,能够来这里工作,能够来这里发心,这不得了,他要吃素、念佛,那比社会上的人好上几百倍,我们不应该对我们的同参道友不满意,他能够来这里参与我们这分的荣誉性,他已经很了不起了,至少他吃素、他信佛、他念佛,他的心已经比外面的人更慈悲了,但是,如果你把他画一个标准,每一个人都把他当作是圣人的角度,那对每一个同参道友,你都会伤心,为什么?因为他不是圣人,他不是圣人,所以说,离分别心是自己的功夫,还是回归到最后,还是自己的问题,所以,我们要离开那个能分别的心,那么事情就好办了,因为,没有分别就无二,无二日子就好过,无二:感情跟理性就会平衡,空性,空有就不会障碍,真俗就无障无碍,因为,无二故,善恶全部放得下,是非全部看得开,因为无二,无二。“是”空性,“非”本身也是空性,能够用这种心,我们就可以得到一分自在、解脱的内心,否则的话,我们离道太远了,同学们!不要把每一个人都当作圣人,应该把每一个人都当作是平凡的人,平凡的人,这样子我们内心里面的功夫就会蒸蒸日上,否则的话,我们痛苦的日子还很遥远,需要我们去过)。

  辰二 无差而差

  【复以何义得说差别(要用什么道理来说这个差别)。以依业识。生灭相示(以依业识意思是说,要站在哪一个角度才说有所差别,以依业识,业识就是我们无明所产生的一念不觉之开始之相,就是所谓的业识,业识本身就会生灭差别之相)。】

  问既是无二。复以何义。上文得说如是差别之相。答因依业识(业识是很微细的)。不觉为因(因为不觉悟来当作是我们生命的开始,观念的开始)。生起恒沙(的)染法(佛经都是用恒沙表示无量无边的烦恼。恒沙:数不尽的意思)。生灭之相。由始觉对治彼染。返流还净。示有恒沙净德。差别之相也。

  【此云何示。以一切法。本来唯心(注意那个“本来唯心”,既然唯心,那么境就是心,你破坏这个境,你就是破坏你的清净心,所以,我们的境要跟境界调和,比如说,你在一个团体里面,你对境执着,你就不能调和你的内心,这一定的道理,你的内心里面病苦,病得很严重,你内心自然就会烦恼,为什么?因为你的心,又幻化出这个躯壳,这个躯壳弄得很糟糕、很痛苦,那么我们这个心就会难过,一定的道理,有的人不重视这个身体躯壳,以为这个是假的,随便吃、随便穿以为就是修行,把它弄得病苦不堪,这个就是不懂心法,他不晓得这个色身也是心,他否定了这个身,以为就是唯心,他把这个心当作是无形的那个心,错了,所有的境界、色身都是我们心影现出来的,都跟我们的心息息相关,境界不调和,你就会痛苦、烦恼,你就烦恼就重,得失心就放不下,你的色身病苦,你的心就不会平衡,一定的道理,何以故?你的身就是心,傻瓜!你哪里否定这个身,一定存在这个心的东西,这个就不懂唯识的道理,根身、器界、种子,都是我们唯识所影现的,对不对?你这个色身保持不能平衡,破坏了这个色身就是表示你的意识状态不能平衡,一定的道理,你又不是高僧大德,又没有办法达到实证的功夫,所以,这个色身还是很重要的,非常重要的。身安而后道隆,本来唯心)。实无于念(实无于念,本来是没有念的)。而有妄心(而有这个妄想心)。不觉起念(不知不觉一直起心动念)。见诸境界。故说无明(见到种种的境界,所以,才说到这个无明)。心性不起(注意,我们这个心性本来不起这个分别、不起这个执着,有这种功夫的时候,底下那个,你就得到了不得了的)。即是大智慧光明义故(同学们!要好好地体悟诸佛菩萨的苦心,要好好体会这个高僧大德他在讲什么话,你要修行,你一定要把文字化作妙用现前,这个才是真正的功夫,心性不起就是大智慧光明义。当我们心性进入平等空性,不起分别、不起执着、不起念头的时候,我们就是诸佛菩萨的大智慧光明,就显现出来。人要有智慧,要懂得人家在警惕什么,要注意高僧大德在讲什么。香港最近发生了十几个人从高楼十几层工作的时候,直线掉下来,本来那个升降机,它只能坐九个人,最多over,最多只能坐九个人,人家那个警告已经写得很清楚了,本升降机载重多少,坐多少个人,可是,他不听劝告,他一下子坐了十五个人,超出六个人的重量,升降机(呜)……,上去,结果,线断了,过重,它走过重量,over,一直线,从十几楼一直下来,呯!全部死,没有一个活的,全部死。何以故?不听劝告,就那么简单,不听劝告,释迦牟尼佛,这条路是他走过来的,他就处处立这个警告牌位,不要贪、不要嗔、不要愚痴、不要分别、不要执着,处处跟你立这个警告,可是,我们不懂警告,我们拼命地要冲过去,要试试看,我要冲过去,我要冲过去,对不对?你叫我不执着,我就偏偏要执着,你叫我不烦恼,我就偏偏要烦恼,那么就苦恼无量,你显现不出那种大智慧光明义,简单讲我们今天为什么修行不会成就,就是不听劝告,已经超出我们的范围了,能力范围了,我们还是拼命去分别、去执着,所以,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能开采,这条路是佛所走出来的,可是我们不听劝告,我们不要按照他的话去做,那么就这样子自我想像,因此,就没有智慧,像举那个鼻子:此处不得游泳,不得游泳,这已经写得很清楚,不要游泳,那个小鬼、小孩子,念小学的人,他就不听劝告,他就去那边游泳,结果就溺死了。有一个母亲来到我这里哭,哭什么,她说她的孩子去跟人家郊游、去游玩,跑到一个好像森林里面去,森林里面,那边有水去戏水,结果,三个孩子进去,第一个掉进去,第二个要救第一个,第三个要救前面两个,三个全部拉起来,全部死掉,后来有浮起来,一直找、找……,三个全部淹死。我告诉诸位!不会游泳的人,他不会淹死,因为,他不敢下去,就是怕那个半生不熟的,半生不熟的会死,所以,懂一半的人,有时候比全部不懂的,更糟糕、更可怕,教理不懂的,也是这样子,不听师父劝告的,也是这样子,我可能行了,我自己看经典懂了,我自己回去用功关起门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就这样子关起门来自己用功,修到着魔,他自己不晓得,就是这样子,不听劝告)。】

  初句问对染表示之相。下逐举对显(逐就是一一。对显就是互相显现出来,真、妄互相对显)。以诸法本来。唯是一心真如之理(我们一切法的本来,唯是一心真如的道理)。实无虚妄心念(实在是没有这些虚妄的心念)。因有妄心。不觉依真而起(我们无明依赶忙而起)。业相转相(业相就是自体分,转相就是见分)。(有了见分)见诸境界。继起粗相(继续,连续起来就有粗相可执着)。乃有粗细染(污之)心(粗细,粗的叫做我执,细的叫做法执,粗细的染心,粗的叫做相应心,相应心:执相应染、相续相应染,不断就是不断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细的就是三细)。故说本末无明(本就是根本无明,一念不觉就是根本无明,末就是三细六粗,根本无明的相只有一个,就是一念不觉,枝末无明的相有九个,三细六粗统统是枝末无明)。对显心性不起。即是本觉智明。

  【若心起见(就是我见,所谓见就是法见、我见,就是法、我执,法见就是法执,这个字是非常清楚,若心起见就是换我们现在的名词是,我的看法、我认为、我的感觉,很强烈的支持自己的理念、感受性,这分感受性,那么心就会起见,就会肯定自己主观意识存在性,他不容许别人破坏,那么这个见不空话别人破坏他就想保护自己,那么有人破坏他的见,他就会认为是敌对,所以,人没有办法容得下对方)。则有不见之相(简单讲当你孤注一掷的时候,你就没有办法顾虑,全盘顾虑到的角度,这句话就是这个道理,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换现在简单的白话就是,当一个人孤注一掷自己看法的时候,你就没有办法顾全到其他你不知道的地方,人就是这样子)。心性离见。即是遍照法界义故(心性离见就是说当他看法跟我们不一样的时候,我们包容他,当他贫穷,我们包容他,他没有念书,我们包容他,他幼稚,我们包容他,他坏,我们包容他,我们离开这些分别相、执着,心性离见:离开这个我、法二执,就可以无所不照,智慧就会显现出来,因为,我不会肯定我自己的看法,就是一直执着我自己一定对,那么一直执着自己一定对,那么这个角度,我们注定一生一世,要过着很痛苦的日子,因为,对方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看法跟一样)。】

  上句明妄见偏局(妄见就是妄想执着的见,那么会偏局,偏是对全讲的,没有办法对中道,偏,那是偏,那么局就是限制在某一种角度,就是说当一个人执着自己的妄想、看法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偏执的人,不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下对显离见(对显离见,互相来衬托,怎么样?就是要有智慧,如果,离开这个见,就怎么样?)。则智照无遗(我们如果离开这个我、法二执,我们的智慧就照遍无遗)。

  【若心有动。非真识知(注意看,这个非常重要,这句话讲得实在太好了,这个《大乘起信论》,我觉得讲得太好了,若心有动:当你有所执着的时候,若心有动,非真识知,非真识知就不是真正地透彻一件事情,就不是像本性的知,非真识知那就不是真正地去了解一件事情,不是用清净的自性去认同,因为你动,动的话就偏,就局限在你的见地,我、法二执里面,意思就是当你心有所起心动念的分别心、执着心的时候,你就无法真正地认识一切的理跟事,没有办法正确地认识)。无有自性(那么意思就是无有自性,因为那是妄想,那是妄想,简单讲当我们起这个妄想的时候,这个妄想本来就无有自性,这个妄想它会具足种种痛苦的相应心,比如说,贪、嗔、痴、无明等等)。(那么就是)非常(因为妄想不是永恒的,分别心不是永恒的,妄想是痛苦的执着)非乐(非乐,是痛苦的)。非我(不是一个真正的我,我是可以主宰的,妄想不能主宰,妄想随时都在刹那之间变化)非净(也不是清净的)。热恼衰变。则不自在(同学们!你相不相信胸量愈大,福报愈大。有一个人,他慊了很多钱,他的股东只有20%,结果,跟他投资的人,四个人都出了20%,在几年里面,他赚了好几亿,赚了好几亿,结果他不满意,不满意,全部吞,20%吞了80%人的股东,吞了以后,他把他们断绝,这样子他认为他是福报比较大,在佛门里面来讲,这个叫做福报已经尽了,吞别人的股东,不是你自己的福报所拥有的,吞别人的股东,那么你的福报就享尽了,因为你,人家已经认识他了,所说这个人诽谤三宝,像我的话,就不是这样看法,人家问:师父!我要跟您盗录,我要跟您盗录这个录音带,可以吗?可以,版权佛陀所有,拜托你盗录,但是,不要向我拿钱。那么,我有没有比较贫穷,我没有比较贫穷,当然这是站在宗教的理念上来讲,世间人的智慧财产权,你当然不要跟人家copy,像我今天所做的,这个钱不重要,佛法大兴盛最重要,好!到处都是大兴盛,到处人家都呼录音带,他听了录音带以后,他拿一个红包,远远地就从美国拿红包来供养,你看,我也没有叫他供养,他听了录音带以后,自然就会供养,我没有比较穷啊!每一个流通处,制造录音带出来的,我都感恩,都非常的感恩,我希望他们流通得愈多,赚得愈多钱,生活可以改善以外,佛教更可以兴盛,慊愈多钱,我愈高兴,为什么?因为,法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众生今生今世没有听到不,实在是悲哀,那么我这样,没有说我福报不够,业障比较浓重,我没有,放大胸量,全部让你大量地copy,大量地copy,你盗录,还拜托你,我这样有没有比较穷,没有,我认真地一直跟诸位讲,讲《大乘起信论》、讲《楞严经》,这几年来,讲到今天,我已经讲了一百部,我有时候看到凌晨,整天都在用功,我施舍你们的法,我本身有没有比较幼稚、有比较愚痴、比较缺少,没有。同学们!一定要记住一个真理,施比受更有福,我们一定要记住,放大胸量、处处宽恕人家的人,他的福报享用不尽,烦恼也比较少,烦恼一定比较少,我们很愿意听圣人的劝告、诸佛菩萨的劝告,其实,真理它就现在我们的面前。释迦牟尼佛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度,才可以完成无量无边清净的庄严之相。像今天释迦牟尼佛,谁的福报比他更大,没有一个人,他无量亿劫来修什么,他就一直布施,我不跟你计较,我宽恕你,我统统不跟你捣蛋,他就是没有这个见,没有这个见,他心不起心、不动念,他就没有生灭、没有得失、没有苦乐、没有是非,你想想看,一个人进入这个真空状态,他哪里不是自在跟解脱,可是,我们众生他就会起心、他就会动念,他会动念,他有强烈地分别心,他就会真、假分得很清楚,善恶的观念、是非的观念,很清楚,很清楚以后,就拼命地去执着,死在自己的观念里面,所以,常乐我净的这个道理完全体会不出来,其实,佛、诸祖师大德不是没有劝告我们,而我们不肯,学佛就是这样子,你有没有勇气,你肯不肯放下,肯,你现在讲,我现在讲,你今天晚上回去,你就是极乐世界,你所到之处统统旨极乐世界,就是这么一回事情。)。】

  此中四义。无对显之文。例前可知。若心有动(这)一句。贯下诸义。动则成妄(无对显之文,例前面可知,若心有动这一句,贯穿底下种种的道理,动则成妄)。妄识倒知(妄识就是分别,倒就是颠倒而知,妄想分别心就颠倒而知叫做妄识倒知,以苦为乐,众生就是这样子,以苦为乐,没有什么好刺激的,想尽一切办法来刺激)。曰非真识知(不是真正地透视了解这个真理)。妄染无体(妄心的染污是没有体性的,就是没有主宰性的,随时会变灭的,我们在会变灭的这个世间里面拼命地错觉,拼命地错觉)。曰无有自性。妄法无常苦空无我不净。曰非常非乐。非我非净。妄惑炽然(没有常乐我净的功夫,那就妄惑炽然,拼命地追求,像喝酒,我们喝酒,以为喝酒是乐的,还有喝酒比赛的。昨天,我们报纸有报导,像这个抽烟,smoking,抽烟会染上癌症,会染上癌症,已经医学上,已经有彻底的答案,就是说抽烟,他用兔子去实验,每天让兔子抽四根烟或者是六根烟,经过四个月到六个月的时候,它就会得到这个肺癌,简单说,现在这个制烟的公司,烟商都知道抽烟会致癌,可是,它标示得并不清楚,我们众生就以苦为乐,酗酒也是一样,酗酒就是喝得酔烂如泥,他认为这个叫做快乐,麻醉自己,要不然他不晓得什么叫做快乐)。曰热恼。妄念迁流。曰衰变(衰变:会变坏的)。妄业(就会)系缚(因为,我们的无明就会造业,妄业系缚)。曰不自在。对显若心不动。则离颠倒见(如果,你心不动念就离开你的颠倒、分别之见)。自性清净。具足四德(四德:如来的法身所具的四德,第一个叫做常德,常乐我净,这是四德。如来的法身,他的体是常的,永远不变、不迁的,如果,我们证悟到了这个法身慧命,我们就是得到永恒的生命,所以说,你为什么要学佛,我就是为了要求得永恒的生命,我不要这个娑婆世界的色身,这个娑婆世界的色身会变坏;乐那就是如来的法身永远离开众苦,不但,身离开病苦,种种痛苦,心也得到大自在的解脱,他安住在不生不灭的寂灭涅槃之大乐,我们现在的乐都是短暂的刺激;这个我,法身的常乐我净的我,我是主宰义,也就是远离了有我跟无我的两种执着的大我,因为如来的法身是自在、是无碍的,那么这个我是表示不是虚妄分别的我执或者是法执,这个我有人我执跟法我执两种我;第四个净就是如来法身离垢无染,湛然清净)。清凉不变。得大自在也。

  【乃至具有过恒沙等妄染之义。对此义故。心性无动。则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意思就是说本性只要你如如不动,你就有这么样子的好,有什么好?恒沙等那些妄染全部去掉,只要你心性不动,就有无量的功德,所以说,如如不动,不取于相)。】

  乃至二字。超略指广之词。真如本自不动。无你差别相。但由妄心。动成恒沙染相。须知对治彼染。返流还净。自有恒沙德相示现也(诸位!这个不动的话,如果用我们比较粗浅的,就是不去计较他,什么事情都不去计较他,什么事情都宽恕他,对这个世间的种种的相,不要太去分别他,那么这么样子的话,我们要清净这颗心就比较容易,否则的话就难,对这个世间的种种这个再去计较,实在不是一个学佛的人)。

  【若心有起。更见前法可念者。则有所少。如是净法无量功德。即是一心。更无所念。是故满足。名为法身。如来之藏(若心有起意思就是说你的心本来是周遍法界的,是平坦的,那么你的心如果起一个动念,则更前法可念,意思是说现在你面前的还有可以执着之相,可念就是可以执着之相,那么则有所少,有所少就是本性不能全部满足,不能具足无量的功德性,不能圆满,则有所少就是不能圆满,只要你起心、你动念,我、法二执,你的功德就没有办法达到圆满,如是净法无量的功德,简单讲就是一心,只要你能够平等,只要你空性,只要你进入如如不动的状态,所有的功德全部具足,当我如如不动的时候,你想想看!我对人处事,我既没有分别心,我把每一个人都当作是诸佛菩萨,把他当作是恩人,我们的恩人、我们的恩公,大恩人,用感恩心、用随喜的心,你想想看!我们用这个如如不动的心就是一心,其实这人一心是绝待的意思,这个一心就是无相的心,不着相的心才能一心,这个一心,这个一不是1、2、3、4和1,不是由0、1、2、3、4去排列的1,它没有次第性,没有前后叫做一,没有次第叫做一,没有生灭叫做一,这个一不是1、2、3、4、5、6、7、8、9的1,这个一是没有办法形容的一,就是绝对的一,绝对存在的一,更无所念,更无所念:无所执着,是故满足名为法身,我们只要放下,用如如不动这颗清净心,那么我们所到之处就无障无碍,那么就圆满,满足就是圆满不缺,名为法身就是如来之藏)。】

  若心有起。不知法法唯心(如果心,我们在起心动念,不知道法法就是我们的心)。更见心外有法(更见这个心外有法,我们以为心外有法)。起念相应者。即无明染法未尽。净心未圆。则有所少。如是下明净法满足。一切德相。即是一心。心外更无少法可得。既无有法。岂有所念。是故满足(注意那个无少法可得,什么叫做无少法可得?意思是说根本不值得你去动一个念头去执着,简单讲我们现在执着的任何的事情,它有一天,它一定会消失的,那是错觉,简单、直截了当地说,你只要观照无常,就无法可得,世间没有一法值得你去伤心、去追求、去执着、去住,不值得,为什么不值得?你明明知道这个世间,有一天它一定会变坏的,那么现在的起心动念的变化,你把它接到二十年后,还是要变化,你把现在的种种情况往后推测五十年,它一定会消失的嘛!你现在每天都在希望、每天都在盼望,那你每天都在失望,都在过着挣扎痛苦的生命,而我们现在把它停下来,随缘尽份、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因为,你很清楚,百年后这些相全部会消失,一定消失的,哪一个人不要走上死亡的路线,在死亡的路线上,你能掌握什么,没有,既然你知道百年之后不能掌握什么,那么你现在所能掌握的也是幻化的而已,既无有法,岂有所念,为什么?因为法尘皆是幻化的,一切法都是幻化的,岂有所念,是故为满足。)。名为法身(只要你无念就是满足,就是法身)。遍一切处。如来之藏。含摄无量净德矣。二相大竟。

  癸二 别解用大 二

  子一 总明 二 别释

  子一 总明

  (现在讲到真如的体讲过了,真如的相也讲过了,我们讲到真如的用)【复次真如用者。所谓诸佛如来。本在因地(这个用就是要加被众生,简单讲为什么叫做用?三业的妙用就是要加被众生,就是要帮助众生解脱生死,诸佛如来本在因地)。发大慈悲。修诸波罗密(修种种波罗蜜,六度波罗蜜、十度波罗蜜)。(来)摄化众生。立大誓愿。(他发这个大心做什么?)尽欲度脱等众生界(他就是要度脱这些,一切众生之界)。亦不限劫数(就是说不管时间有多长,不管时间有多久远)。尽于未来。以取一切众生。如己身故(都把他当作是自己,这个有多么地慈悲,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所以,不要取笑众生,比如说,看到这个人很丑,你的丑就是我的丑,我很同情这样子,不要看到那么丑的,你怎么那么丑,对不对?你的丑就是我的丑,是不是?那么我们换过来讲的话,丑的人看到漂亮的小姐就是:唉呀!你的美就是我的美,我觉得你很美,我就很高兴,有这种不嫉妒的心,不是很好吗?很好吗?不过,这个随喜要看情形,你不要看到矮的,唉呀!你的矮就是我的矮,这样好像讲得不太恰当,讲要讲得恰当,不要讲不恰当,这样不好。比如说,师父您的健康就是我的幸福,这样对,我可以听到佛法,听到录音带,可以救度众生,这样对,所以说,这个喜悦也要站在好像恰到好处的角度,以取一切众生,如已身故,诸位同学!你想想看!看诸佛菩萨的心是什么心,把一切的众生当作是自己,当作是自己儿女,就像我把每一个法师当作是我的儿子,把这些在家护法、在家女众,都把他当作是自己的儿女一样的看待,所以,我拼命地讲经、弘法,我不为我自己,做父母的人,他就是这样子,他就是:这是我的责任、这是我的义务,我应该这样做的,无怨无悔,所以,我很快乐我做这件事情,爱你所做的一切,不要做你所爱的一切,对不对?爱你所做的一切,意思就是你所做的,我们都很喜欢,我现在就是很喜欢,是不是?所以说,你想想看!诸佛菩萨如己身故)。而亦不取众生相(也不是我在度众生,我着众生之相,所以,人家说:唉呀!师父!您很伟大!你度了很多的众生。我说: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可度,何以故?一切法皆是空性的东西,随缘就是这样子,这是因缘生、因缘灭的东西,本来就不可得相,哪有什么众生可取,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此以何义。谓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所以,我一直告诉诸位同学!我们要相亲、要相爱,我们要互尊、要互重,我们要诚心、要诚意,对对方的缺点,我们要宽恕,对对方的优点,我们要随喜,这就是诸佛菩萨的心,虽然我们不是诸佛菩萨,拥有这颗心,我们就很容易进入)。】

  此对果举因。以明用大之本。谓诸佛在因地。缘苦恼众生。发慈悲行愿。广修六度。与乐拔苦(你看!菩萨所做的工作就是两种工作,第一个给众生方便,第二个给众生希望,因为,他要给他快乐,给与方便:给众生方便,要给众生快乐,就是为与乐拔苦,是不是?)。行也(慈就是行,就是行)。誓度生界(生界就是众生界)。不限劫数。愿也(这是愿,所以,我们要发大愿,大愿)。以取一切众生。如己身(就像自己)。亦不取众生相者。上取字。即观义。以智慧观察。自他平等(为什么自他平等?)。(因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因为一切相不可取)下不取即不著也。如金刚般若云。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所以,我说《金刚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因为,诵其他的般若经很大部,因为,般若有十五会,《金刚经》是般若部里面的一会,《金刚经》是一会,所以,诵《金刚经》的人非常多,但是,要体会那个道理,我建议,我们某一些众生,要好好地诵《金刚经》,真的,要去体会,去体会,有念佛的人,我建议你们《金刚经》真的要诵,每天你就会与空相应,噢!原来这是自我分别、自我执着、自我痛苦,佛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实无众生可度,你看!他有多伟大!我们做一点点功德,就以为自己不得了了,)。此以何义下。释其所以。谓称真如实理而知(“称”字念chèn,称就是合于。全球真如实理而知)。众生与我。皆是假名。无非幻相(如果你会修行,这句就足足有余了,你会修行的话,既是假名,就不是真的,既是幻相,你执着什么东西?对不对,皆是假名,无非就是幻相)。虽属幻相。而幻化空身。体即法身。故曰真如平等无异也(你要找到法身,现在放下这一念,全部法身具足,师父已经讲过很清楚了,现在放得下,你就是佛,你就是佛。龙女八岁就成佛,《法华经》里面讲的,是不是?八岁就成佛,我们现在只要一念回光返照,能够进入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我们也一样可以成佛,所以,我是法王,我是大医王,常做如是信,要常常做这样的观念,你就成佛,常常说:我是法王,这种事情我可以原谅你、我可以宽恕你,因为,我还有更大更远的路要走,我们内心里面常常要记住观照,当你内心卡住某一种关卡,或者是熬不过的时候,你就内心里面这样想,拍拍你的心,拍对地方,拍心脏这个地方,拍拍,就告诉自己,这么一点小事情我都放不下、都熬不过,那我临命终怎么办呢?我常常就这样警告自己,对不对?所以,一到晚上全部要归零,白天不愉快的事情,到晚上全部归零,让我的生命重新调整,尽量调整到空性,内心里面常常告诉自己:这样我现在就放不下,那我临命终怎么放得下呢!放下吧!去吧!就这样子)。

  【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灭无明(有这么样大方便的智慧,除灭无明)。见本(有的)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简单讲用如如不动,真如的心看一切,用真心看一切,那么当然是遍一切处,虽有所作用)。又亦无有用相可得(为什么?智慧是无形的,又亦无有用相可得,因为智慧是无形的)。】

  此牒因显果。方便智。即始觉反染还净之智。对治我法二种邪执。至金刚后心(金刚就是金刚地,就是十地菩萨)。究竟道。本末无明断尽(本就是一念不觉,末就是三细六粗。那么这就无明断尽)。始本合一(始觉跟本觉合而为一)。亲见本有(的)法身。此自利果也。以下显用。即利他果也。自然二句。显用胜妙。不假作意。即与真如二句。显用称性(意思就是这些作用,完全合于本性,简单讲所有的性的作用,本性的作用就是妙用,所有的妙用都是空性)。广大周遍。末句显用离相。即照而寂。然此大用。法身本具。向被无明障蔽。不得现前。令智圆惑尽。故乃得显。亦毕竟无相可得。

  【何以故。谓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所谓法身就是空性、是平等,智相之身:就是大智慧的身)。第一义谛(它就是中道)。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施作(这个都是在描写真如,真如是不讨论生灭的,世谛是生灭的,施作是三业的造作,也是生灭的)。但随众生(只是随着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因为,它已经不生不灭了,所以,显现在众生的心中,显现在众生的前面,那么这是方便度众生,故说为用)。】

  首句征问。然佛具三身。何以无有用相。下释谓诸佛。唯是法身妙理(诸佛是法身妙理)。本智之身。前云智相无可见故。属第一义谛。真空不空。妙有非有。无有世谛(的)境界。生灭等相。以其体本无为。离于施作(施作就是造作,施作就是因缘法)。即使众生见佛相好。闻佛说法。但随机得益。皆由(怎么样?同学们那几个字,就是要背一背,你去讲给人家听,人家就会觉得你很有学问,布袋戏常常念的)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布袋戏就是会这样念一念,你觉得:嗯!满有学问的。众生的心,如果是你的心清净的话,菩提就是觉悟,就是我们的智慧就产生出来。常常讲:师父!您要开我的智慧,开开我的智慧。有一个女孩子来:师父!您要开开我的智慧。我说:从哪里开啊!那女孩说:师父!人家说您摸摸我们的头,就会开智慧。摸摸头,来、来……,师父摸摸头、摸摸头……,还有摸哪里才会开智慧。人家说师父是大智慧,摸摸头就会开智慧。我说:你开了没有?她说:没有!是啊!没有啊!摸头会开智慧,那摸哪里不会开智慧,再来,你要不要再摸一下,再来,再摸、摸……,你有没有头皮屑?没有!来!没有关系!对不对!那份执着放不下,那个分别心放不下,你就不肯放下,你怎么会有智慧呢!对不对?师父常常讲: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同学们!得饶人处且饶人,这种日子不是很好过吗?为什么要斤斤计较呢?)。而诸佛清净法身。犹若虚空(就象虚空)。应物现形。如镜现像。岂有施作耶。此即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说为用(寂而照,寂就是体,照就是用,依体起用,故说为用,对不对?)。一总明竟。

  子二 别释 二

  丑一 正显用相 二 问答释疑 初中二

  寅一 直显其用 二 重牒分别 初又二

  卯一 应身 二 报身

  卯一 应身(这是科判,简单看一下就可以)

  【此用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依分别事识(就是粗糙的意识,三界内的众生)。凡夫(或者是)二乘(人)。心所见(佛身。心中所见到的佛身,凡夫跟二乘人心所见,佛身)者(见到什么?见到凡夫见到佛身,二乘人见到的佛身)。名为应身(之粗相,应化身这个是粗相,所以,我们见到印度的释迦牟尼佛是化身的,这不是法身、这不是报身,而是粗糙的,因为,我佛慈悲,为了度我们这些凡夫,所以,我们见到的是那个粗糙的色相)。以不知转识(所)现故(所影现出来的,加一个“所”字,这个转识就是动念的见分,“见”,转识就是动念的见分,由业识产生转识,就是八识的见分,八识的见分动念,那么就是产生种种的心所,转识所现故)。见(就是以为,以为是)从外来。(一尊佛)取色分齐(分齐就是差别。因为有这个色相的差别相)。不能尽知故(因为,所知的就是这么粗糙的意识所产生的观念,所以不能尽知)。】

  首二句标征。下就因位所见。以显果用不同。先就凡夫二乘所见。以彼不知(彼不了解)七八二识。但依六识分别。向计实有外尘(执着实在是有一个外尘)。令六识受熏(习)。所见佛身。亦谓心外(以及心外有佛可得)。顺彼(彼就是众生。顺着众生的)分别事识(分别事识就是对境界的分别,简单讲第六意识的分别的意识叫做分别事识,对境界的分别叫做分别事识,因为,它是事相,它是有形的一种执着,不是微细意识的作用,所以叫做分别事识)计度(简单讲就是第六意识的分别跟执着)。(然后)见三十二相(说有见到佛的三十二相)。应身粗相。不见报身细相(我们见不到佛的报身的细相)。故《般若经》云(所以《般若经》里面说)。不应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因为如来是无相)。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师父说《金刚经》很重要就是这样子,《般若经》就是《金刚经》,因为《金刚经》是般若会上的一会,般若有十五会,金刚会上是其中的一会,简单讲《金刚经》是《大般若经》,六百卷《大般若经》里面其中的一个小部分的意思,)。经意要众生离分别事识也。以不知转识现故下(不了解这是微细的转识,所现出来的境界,以为有个外在的三十二相)。释见粗相所以。由彼迷于唯心之理。故不知转识所现。心外取境。计从外来。不达即色是心(同学们,拿笔画下来:即色是心,能体会得出来吗?色的旁边就是写境界,一切的境界无非就是你的心,那么你想想看!既然境界是你的心,你能够调伏这个境界,在境界里面不要产生冲突,不要产生分别、执着,你的心不是很快乐吗?再换过来说,如果你的心保持如如不动,那么一切的境界现前又有什么障碍呢!又有什么障碍呢?如果,同学们!如果你看到你四周围的人,某些理念或者是行为看得很不习惯,他讲的语言,很伤人家的心,你内心里面,我教你一句很容易解脱的话,你要常常告诉他,告诉你自己,他有权利这样说,他有权利这样做,我们没有权利改变人家,你内心里面能不能体会我师父讲这句话,他有权利这样说,说我不好,他有权利这样批评我,有权利这样攻击我,有权利这样伤害我,你们能体会师父现在在讲什么吗?就是说解脱,这句话可以运用在任何的时间、空间,你都可以解脱,因为,你想要改变对方是不可能的,与其改变对方,不如改变自己,那么你想要改变自己,你就要认同对方,很容易的,你要改变自己就要认同对方,所谓认同并不是说我跟他角度一样,不是,而是在无奈之下,你要告诉自己,我们不需要去改变他,简单讲就是他有权利这样说,他有权利这样做,我没有权利,我也不需要、也不够资格、也没有这个必要去改变他,那么这样你就不会活得很痛苦,为什么?即色是心,所以,会调伏的人,心跟境要调伏成一种,balance point你这样才能control your mind,这样就可以控制你的心,我们的意志)。本无分齐(就是说本来是没有差别相的)。故云取色分齐(就是你取这个,因为有这个差别相,简单讲就是分别、执着在作用)。不能尽知(我们无法全部知道)。无量庄严也。一应身竟。

  卯二 报身(报身就比较微细了)

  【二者依于业识(这个是三界外,业识就是三界外的方便有余土,或者是实报庄严土,这个都是讨论业识,那么业识就是菩萨要断的,非常微细的,这就不是三界内的)。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

  此就菩萨所见。依根本业识(按照这个根本的业识)。受本觉不思议内熏(就是清净的这一方面的熏习。本觉不思议内熏就是,本觉的真如不思议的内在的真如的熏习)。及所修净行资熏之力(修清净之行之力)。从初住以去(从初住以后)。上历三贤十地(经过了三贤十地)。乃至菩萨第十究竟地。而三贤三昧心中所见(三昧就是定、慧均等,在三贤位里面所见的,在定中所见的)。及十地任运心所见者。皆佛报身(的微)细相。实唯心现(没有所谓的内外,佛现前就是自己的心清净,自己心清净佛就现前)。(简单讲就是)不从外来。以真心无外故。

  (底下是讲佛的报身)【身有无量色(佛的色身有无量色,所以,《阿弥陀经》里面,什么青色青光、黄色黄光,什么赤色赤光、白色白光,不是这样子的,那有无量色的,莲花怎么才四色而已,是不是?那是讲基本色,可以调出无量无边的莲花的色,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你想,这个身体有无量的色,每一个色有无量的相)。(每一个)相有无量好(不得了了,想不想做佛?想!想做佛那就要大施舍、大精进,好好地念佛)。所住依果(依果就是境界)。(环境)亦有无量。种种庄严(心胸放大,肯牺牲,他所得的福报大,当然,所住的地方就庄严,所以,到极乐世界去就神通自在,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对不对?种种的这个清净庄严之相,就是肯牺牲,牺牲的人绝对不吃亏,吃亏的人就是永远占便宜,占便宜的人就是永远吃亏,一定的道理)。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离差别相,分齐相就是差别相,知道一切唯心,万法唯心)。随其所应。常(常)能(够)住持。不毁不失(不毁就是三灾不能破坏。什么叫做三灾不能破坏?水灾淹不到,火灾烧不到,风灾也吹不到,这是三种:火、水、风,火烧不到,水也淹不到,风也吹不到,那就不毁也不失,永远的常住,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学佛?我们知道现在是生命无常,我们的正报又不好,对不对?这个色身一天到晚生病,那么这些依报,一天到晚坑洞、战争,像这个克罗埃西亚,还在战争,就是南斯拉夫,这个南斯拉夫内战打了多少年,那天,电视上报导,炮弹,咻!呯!一个小孩子正在游玩,三岁,小孩子正在游玩,呯!啪!刚好炸到他家,那个小孩子眼睛都凸出来,啪!凸出来,然后,他就去看医生,然后,把它封起来,封起来的时候,那小孩子在哭,哭、哭……,坐在那个地方也没有人理他,他的父母都炸死了,这个还不可怕,俄国的车诺比发电厂核能发电厂那才可怕,现在你到乌克兰去看看,乌克兰只要辐射,辐射的范围,风吹到地地方,他的孩子,他一出生的时候,然后,他呼吸进去,或者是吃进去这个辐射线,或者皮肤直接接受,结果,怎么样?小儿麻痹,刚出生的孩子本来是很健康的,小儿麻痹不能走路,或者是低能,低能!然后,有的手断掉,手不能发育,结果,总共有五万个人受灾害,五万个人,俄国把这个消息全部都盖起来,全部都盖起来,这个核能发电厂一爆炸的时候,整个城在几公里以内,全部都是一片死城,统统没有人住,不能住了,因为辐射线,你想想看!这个风一吹四十里以内,四十里以内,都受到核能发电,因为爆炸,乌克兰本来有四个核能,坏了两个,现在两个,那两个也支撑不久,因为,它三分之二的电力都是从这里发电的,核能发电的,那么受害的孩子到现在……,那一次死了八千个人,到现在残障的、智商低能的,总共有五万个儿童,那么这五万个儿童,就是一直躲在床铺上,有的爬不起来:低能,完全就是废物,乌克兰现在刚好从苏联独立,苏联现在解体了,苏联共和国现在解体了,乌克兰就独立,乌克兰现在是穷得不得了,通货膨胀二千五百,就是说二十几倍,通货膨胀,就是以前如果一百块买的东西,买得到的东西,现在要二万五千,钱都贬值,一直贬值、一直贬值……,现在雪上加霜,很凄凉,他们要买一点东西,母亲生了孩子,生了孩子以后,她要养育,怎么样?结果,没有钱,把那个金子、首饰全部卖掉,去买什么,买奶粉,在苏联的乌克兰,要买奶粉都要把那个首饰典当,全部要卖掉,没有食品,结果,那个护士讲,人家问,是说:你们觉得现在医院怎么样?她说:药品不是少得可怜,是少得悲惨,很悲惨,没有药物可以治疗,那些孩子就是眼睁睁看他一直死、一直死,眼睁睁一个一个看他一直死,没有办法,他本来要六亿八千万,要重建这个乌克兰,向国际化缘,联合国宣布,车诺比(切尔诺贝利)发电厂灾难要六亿八千万重整这个家园,化缘了多少,你知不知道?化缘了一百万,一百万,六亿八千万,化缘到六十八分之一(1/680),所以,乌克兰就发表说:唉!感受到国际的冷暖,世态炎凉,世间很可怕的,核能发电厂就像原子弹一样的可怕,只要你不发生事情都没有关系,发生事情不得了,不得了!)。】

  此明所见报相。前三句正报。中三句依报。随所下合明。即圆满报身。舍那身土(卢舍那的三身四土,三身:法身、报身、应身。土就是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自他圆融。无障无碍。随所示现。等周法界。无边无尽。离分齐相。异(异就是不同。不同于)前应身分齐之色。此由菩萨称性观察(就是合于本性,所以,要用本性去修行,就是这样子)。一一诸法。悉皆心之全分(所有的法都是我们的心在作用,简单讲所有的作用都是精神作用,都是本性在作用,我们所有的作用都是意识分别心在作用,但有假名,皆无实体)。故所见报相。身毛尘刹(身是正报最大的,毛是正报最小的,尘是依报最小的,刹是依报最大的,都不互相障碍)。相即相入。重重无尽。即分齐。而无分齐之相可得(虽然有差别,但是无差别之相可得,因为都是心)。自在难思。随其所应。皆即常住。三灾不坏也。

  【如是功德。皆因诸波罗密等。无漏行熏(无漏的这个修行的熏习,诸波罗蜜怎么样?)。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具足无量乐相。故说为报身。】

  此结果由因(我们的果是由因,没有因哪里有果)。因中修行万行。(万行就是)果上圆满万德(肯牺牲的人一定有福报,但是,要用智慧去牺牲,智慧去牺牲,值不值得,是不是?你值不值得这样做,我们这个牺牲也要讲求般若的智慧,比如说,师父现在,我放弃一切的假期,我没有这个summer vacation,no summer vacation and no holiday,every day do my best to speech,每一天我都尽我的力量去上课、去演讲、去教我的学生,那么值不值得?值得,为什么?这是劝善、劝导修行,这个牺牲是值得,如果说,你今天去帮助人家,他本身并不学佛,那么只是世间的善也值得,但是,只是比较没有出世的功德,但是,如果去帮助人家赌博、酗酒或者是不好的习性,这个不好,所以,这个牺牲还是要讲求智慧,果上圆满万德)。首句指上万德庄严。果报之相。皆由菩萨。修行六度十度等(六度就是六波罗蜜,十度就是十波罗蜜)。无漏因行所熏(在因地修行所熏习)。及本觉不思议内熏之力(如果本觉加上真如就更清楚,以及本觉真如不思议内熏之力量)。所得成就。圆满舍那身土。无量乐相(你看!菩萨!你看!他牺牲、他任人宰割、任人欺负,他有没有损失,没有的,同学们!胸量放大一点,你从来不损失的,反而你会得到更大、更大的果报,更快乐的果报,何以故?因中肯牺牲,果报就快乐无穷)。故说报身。是知诸佛种种果用。不离因心(因地之心)。

  问。佛身何故。唯众生转识现耶(佛的色身为什么是众生转识所现的呢?)。答。转识。即阿梨耶中转相。依此转相。方起现相。现诸境界。此识真妄和合。若随妄熏。妄惑力胜。依惑造业。故现生死染相。妄虽有功。离真不立(妄虽有功就是妄心虽然有一点力量,但是,离这个真心不立,就是不存在,这个立就是不存在,离开这个真心,妄心就不存在)。若随真熏(赶忙来熏习)。真如用发(一发挥出来)。返流出缠(转过来全部用真如智慧,那么就出缠:出一切的束缚)。故现报(身)化(身的)净相。真虽有功。离妄不显(真虽然有功,因为真是无相的,离开这个妄心是显示不出来的,所以)。(佛的)报(身或者是)化(身)二相。由众生厌求心。胜劣而分(厌求这个心来分这个胜劣,有胜劣之分)。以本觉熏妄心。乃知厌生死苦(我们本觉这个真如熏这个妄想心,才知道我们厌生死苦,六道轮回的生死苦)。乐求(不生不灭的)涅槃。有厌求故。真用即现(真用:大用就现前)。凡夫二乘。厌求心劣(厌求的心比较差。就是发挥不了力量,他一直执着这个世间,三界内的这些是是非非的事情,这些境界:轿车、洋房、妻妾、感情、金钱,当然没有办法了,所以,他不晓得这个大涅槃的乐,所以,他没有办法发大愿力,放下,放不下,他很想作用:放下,可是,放不下,为什么?厌求心比较差,不像古人,听到一个极乐世界全部放下,全部放下,这个罗状元,他本来是状元,他考上状元,他怎么样?他统统不让人家知道,放弃状元,他什么都不仗,放弃,他跑到深山里面修行,修行当中他还不让人家知道他是状元,为什么?好修行嘛!你看!结果人家了生死了,如果,他当状元热闹不已,然后坐这个马出来,扛着轿回来,状元,咚、咚……,通知整个乡镇,中状元回来了,这个马,前面还有马夫,选一个男众身材比较好的,做这个马夫,然后,回来带上一只状元的帽穿大红袍,世间人多么欣赏这个,是不是?然后,他的太太:未婚妻,就迎接状元公:那是我的丈夫。唉!赶快跑出来,迎接这一幕,羡煞了多少的乡镇,然后,大家都在讨论,当天晚上大家都在讨论,噢!我们这里出一个状元,怎样、怎样……,世间人就是这样子,这个罗状元,他状元不做,你给他国王,他可能也不做,就像今天我的话,你给我总统做,我也不做,当然,我也不够资格,也没有那种能力,没有能力的人,大家都是讲大话,对不对?我现在算是讲大话,你给我总统做,我也不做,我现在算是讲大话,你给我总统做,我也不做,我讲到五十岁左右,大概就要遁入山门里面,跑去修行了,念阿弥陀佛,整天就准备要死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因为,我经典讲得够了嘛!差不多了,每天都求阿弥陀佛,我已经讲经讲够了,您不能不来接引我,我是一个好徒弟,是不是?完成了任务了,就要开始拼上品上生)。所现应身。用相即粗。菩萨厌求心渐胜。所现报身。用相亦渐细。故报化二身。不离众生识现。此就缘起说其用耳。

  问。若如是。乃众生自心真如之用。云何说佛报化耶(意思就是既然是众生的自性的真如,那么怎么可以说是佛的报身或者是佛的化身,怎么可以说有一个外面的佛的报身、外在佛的化身呢?)。答。《华严》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众生之心。即佛法身。从法身起报化用。故得说佛报化也。()

  问。报化既从众生心起。此中何以云。因诸波罗蜜等生耶。答。诸波罗蜜。亦从众生心起。喻如世间佛像。依金银土木而成。金银土木依地而生。即说佛像从地大生。有何不可(一个转换一个,甲等于乙,乙等于丙,那么当然甲就是等于丙,有什么不可)。此约终教(那么就是说华严五教仪,贤首五教仪里面讲的小、始、终、顿、圆的终教,这个终教里面就是讲)缘起义说(义就是角度,站在缘起的角度来说)。若约始教(的空性来讲的话)。即佛悲智。为增上缘。众生机感种子。为因缘。托佛本质上。自心变起报化影像(就是我们托佛的本质,我们自己内心里面变起佛的报身跟化身的影像,我们托佛的本质)。故云在自识中现也。余如瑜伽唯识相宗说(都讲很清楚)。一直显其用竟。

  寅二 重牒分别

  【又为凡夫所见者。是其粗色(我们现在凡夫所见的就是分别的粗相)。随于六道。各见不同。种种异类(种种的不同)。非受乐相(非受乐相,我们现在不是受乐相,所见的佛身不是受乐相)。故说为应身。】

  此别释应身。随类所见不一。如三恶道习。见佛三尺之身(三尺,也许我们每天在文殊讲堂外面那些阿狗兄,已经见到佛也不一定,每天阿狗兄,狗看到佛的话,那是狗的色身,狗的身,狗的色身,鹦鹉看到的佛,是鹦鹉的色身,三恶道看的鬼神,看的只有三尺之身,也许吧!也许,千变万化,佛无相以众生心为相,对不对?以众生心为相)。如提谓(提谓是一个商人,提谓)等以人天位。见佛为树神。及天神等身(这个是有一个典故,世尊成道的第四十九天的时候,他在多演林树下端坐,坐着,世尊成道第四十九天,他在多演林树下坐着,那个时候,北印度有一个叫做提谓跟波利的兄弟两人,他是一切商人的领导人,众商人主,商人很多,很多,然后,他们领导,载着五百个大车辆的珍宝要返回这个北印度,刚好在中途看到世尊,然后,大家就供养世尊,听世尊的开示、信世尊,因为,他们刚刚碰到世尊,所以,世尊不可能讲很深,就讲人天法,就是五戒跟十善,因此,这个提谓,这个商人就归依了世尊,然后,后来人家就问,说:唉!你看到的是什么?然后,有的人就跟他讲:我看到的是树神。然后,问旁边的人:你看到的是什么身?他说:我看到的是天人身,噢!那个天人的身,很光明的色身。有的人看了……,五百个商人所看的统统不一样,商人所看到的色身,对佛所见到的色身都不一样,我们的因缘就是这样子,我们现在所看到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子的光明都不一样,都不会一样的,有的看的黑色的,有的看的是白色的,有的看的是金光明色的,我们的业障不一样,见佛的法身舍利也不一样,所以说,其实没有定相可得,所以说,提谓等以人天位,见佛为树神,有的把佛当作树神,有的把佛当作是天神,这个色身按照这个道理)。准此则六道众生。各随业感。见佛不同。种种异类。皆非出世受乐相(我们所见的都不是出世的爱乐的相)。如二乘人等。(二乘人见的就是)见佛丈六金躯。为出世相。是阿罗汉等。圣人之身。由应机示现不同。故说为应身。

  【复次初发意菩萨等所见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见。知彼(“彼”就是佛。知道佛的)色相庄严等事。(佛本身是)无来无去(毕竟是菩萨的境界,菩萨都是以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境界在修行,所以说,知道无来无去)。离于分齐(分齐就是差别。离开一切差别之相)。唯依(这个)心现。不离真如。然此菩萨。犹自分别(这个菩萨犹自分别)。以未入法身位故。】

  此别释报身。三贤所见。不同地上(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所见到的佛的色身,不同于地上:不同于初地以上的菩萨所见的。以前我这句真的看不懂,初学佛法,三贤所见不同地上,那到底是什么,以前第一次看到地上菩萨,难道有地下菩萨吗?怎么会有地上菩萨跟地下菩萨?地下菩萨会不会是把地藏王菩萨?看不懂!哇!现在知道了,地上菩萨就是指初地以上的菩萨)。前总说依业识。三贤十圣所见。皆报身。然位次既有浅深。相用不无转胜。故此重明。首句举十解初心(就是十住位初心)。等取三贤诸位。三贤发心。志断无明(志就是他的方向,最后的志向是要断掉根本无明)。深信真如。其修观(他的修行)。但依六识分别比观门(因为,阶级不同,十住、十行、十回向所修的不同,所以,比例而观照,功夫有浅深叫做比观,比观就是有相的比较,浅深的比较)。见真如理。是相似觉(是相似的境界)。故云少分而见。此见即见理。上所见者。即所见报身。深信二字。拣异(“拣异”就是不同。拣异)前后(不同于前,不同于后,不同于前面的十信位,以及不同于后面的十地位)。前十信。虽信而未深(所以不同于前面的十信位,所以,拣异前后,前就是十信,后就是十地,不同于前面的十信位,也不同于后面的十地位,为什么?因为前面的十信位,是信心,但是还不深)。后十地。已证(悟)不徒(“徒”只是)信(“信”:相信。他已经证悟了)。

  知彼色相庄严等事者。知即观智。彼即佛。知佛报身报土。本无来去。亦无分齐。唯依一心真如所现。以见真如故。拣异凡小(凡小:凡夫或二乘人。小乘就是二乘人)。取分齐相(取这个差别相)。末三句。拣异地上。然此菩萨。但少分见于真如。犹自不离分别比观(就是有阶级的差别叫做比观,因为住、行、向的修行功夫有浅深)。以未入初地。亲证法身之位(亲证真如法身,加两个字就更清楚,亲证这个“真如”法身“之位”)。故不得无分别之智(无分别智要在无相里面下手,三贤位还在有相里面下手,所以,没有办法进入真如)。

  【若得净心。所见微妙。其用转胜(如果,你已经得到清净心,所见的佛像就是微妙的色身,他的作用就转胜)。乃至菩萨地尽(就是十地菩萨)。见之究竟(这就是最究竟)。】

  此显地上所见。以亲证真如。故其相微妙。其用转胜。渐渐圆满。至金刚后心。真穷惑尽。故云见之究竟。

  然上所说二身。经论各异(二身就是报身跟化身,在经典上有一点点不同)。《同性经》说。秽土成佛。名为化身。净土成佛。名为报身。《金鼓经》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相。名为应身。随六道相所现之身。名为(应)化身。《摄论》说。地前(就是初地菩萨以前)所见。名变化身。地上所见。名受用身。今此论说。六道所见差别之相。名为应身。十解(就是十住位)已上菩萨所见。离分齐相(离分别差别相)。名为报身。(所以)有如是种种不同。各有理据(理论来依据)。如《摄论》为说地前散心所见。有分齐相。故属化身。此论乃说三贤三昧所见。离分齐相(离差别相。分齐就是差别相。)。故(所以)属(于)报身(因为离开差别相就是无相,无相就见到报身)。自不相违。

  【若离业识。则无见相(如果离开业识的分别,就没有这个见相)。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这个“迭”就是轮流更换,根本就没有一次又一次的显现这个相,它根本就无相,就是没有彼此相迭相见)。】

  上云报身。依业识见。因有业识。则有转相现相。报身虽妙。但属修显(修行所显示出来的)。始觉返迷归悟。未离能所。犹有所见。若始觉还源。离诸业识。则无转识之见。与现识之相(无转识跟现识就是自体分,当然就恢复到平等的一真法界)。惟是一真法界。不属迷悟。不假缘生。即本有法身。生佛平等。以诸佛法身。绝诸对待。无有彼此色相。更迭相见。迭字与彼此相关。所见彼此不一。能见更迭而转。所既不立。能亦不存。能所双忘。唯一法身。一正显用相竟。

  丑二 问答释疑

  【问曰。若诸佛法身。离于色相者。云何能现色相(法身是无相,怎么能够现出色相呢?)。答曰。即此法身。是色体故(虽然是空相,但是,它就是色的根本)。能现于色。所谓从本已来。色心不二(心能影现出色,其实色就是心)。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所现之色。无有分齐。随心能示。十方世界。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此非心识分别能知(也不是凡夫、二乘人能知)。以真如自在用义故(这必需要境界很高的,诸佛大菩萨才能够了解)。】()

  问意不了法身离相。不碍现相(法身是离相,但是,不妨碍它现一切相)。答意以明色心不二。法报冥一(冥一就是合一)。总显圆融无障碍法界。以归一心本源。心为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法身即一心之异称。名异体同(名称是不同,本体是相同)。故曰即此色体故。能现于色(因为,那是心)。

  所谓下别显色心不二。色从心起。色即是心。以事揽理成(揽就是收罗,收归回来就是理,所有的事相收归回来,其实就是理)。全事即理。故云以色性即智(这个色法本身就是智慧)。色体本空。无形可得。说名智身。智乃本觉心智也。此显性色真空。妙有非有之义。

  又心能现色。心即是色。以理能成事。全理即事。故云以智性即色。如水遍在波中。水性即波性。说名法身遍一切处。此显性空真色。真空不空之义。正由真心无碍。故得空色无碍。所现之色。无有分齐(是没有差别)。自他身土圆融。而不相妨。如帝珠网。重重即入。互遍互含(这在以前我们就有讲过了,华严的互遍互容里面的十玄门,《楞严经》里面也有开示过)。由理事无碍。故得事事无碍。此非妄识分别能知。皆是真如大自在用也。本科生灭门竟。并上真如。乃显示正义大科。第一别释二门。显动静不一竟。

  庚二 会相入实显动静不异

  (“会相入实显动静不异”,就是真如是静,生灭是动,所以说,动静不一就是真如跟生灭是不二就是会相,相就是生灭,实就是真如,会相入实就是会生灭入于真如,显动静不异:显真如跟生灭是不二法门,所以说,修行修到最后,还是要修不二法门)

  【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所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六尘境界。毕竟无念。以心无形相。十方求之。终不可得。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众生也是这样)。(众生怎么样?)无明迷故。谓心为念。(其实我们的心,真如这颗)心实不动。若能观察。知心无念(知道心本来是无念,因为,所有的念都是妄想,那么就是放下)。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不想修行的就没有话讲,想要了生死、要修行的,就要放下,就要马上进入真如)。】

  此二门对显。会生灭门。染净诸相。即真如门。平等实性。(你要悟到平等实性,怎么样?)不必离相觅性(你要得到平等实性不必离相觅性)。乃即俗即真(在一切的现象界就是真如)。动静不异(在动态里面你就保持如如不动,就得到了清净心)。性相一如也。所谓下。释即入之义。不必向别处下手。即观察(观察即观照)五阴(五阴就是这个色身)。色心二法。色阴是色。受想行识是心。先观色法。六尘境界。举外色为所观境。境从心起。离心毕竟无相可念(这境界难道不是假的?境界就是假的,好好地观照,离心无相可念)。

  次观心法。有法喻合三(法跟比喻跟合)。法中以受想行识。为所观境。非独(独:只是)色法无相。即心法亦无形相。《楞严经》云。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现物(真心中就是如来藏,你的身心就是妙明真心中所现的东西,就是我们如来藏所现出来的)。既为所现。本无自体。如像依镜现。像体即是镜体。十方求其心相。终不可得(因为当下就是真如,真如就是无相,因为就是空的东西,其实的真如现在我们的身心里面,因为,我们从来不觉悟,当你觉悟到如如不动的时候,我们身、心都是真如之相,不离当相就可以完成佛道)。

  又如二祖求达摩初祖安心。祖云(:)将心(拿心来。将心,就是把心拿)来。(将心来)与汝安(你把心拿出来,我帮你安)。二祖曰。觅心了不可得。正由无相。故不可得。喻中举迷人。迷东为西。正迷之时。妄自错认(他认为他是对的)。而方实不转为西。迷方原是正方。无有西相可得(是因为你把它定位,所以有东、南、西、北,如果,你放下这些东、南、西、北,你就没有所谓的迷,你走到哪里都是解脱,没有所谓的东,没有所谓的南,没有所谓的西,没有所谓的北,方位是自己定出来的,简单讲你今天的错觉都是自己执着出来的,你今天的痛苦都是自己妄想出来的,没有人束缚着你,没有人干扰你,也没有人让你痛苦)。

  众生亦尔下法合。由最初一念无明迷故。于真净心中。妄起种种梦念。不知心实不动(心实在是不动)。由来离念(从无始劫以来,其实我们正因为不能离念,如果说我们的真如,其实都是离念的)。若能起观照般若。照见真心实相。本无受想行识。(所以)念相可得者(就是妄想,只要你能够知道无相)。即得顿悟一心之妙。随顺入真如门矣(一切法不可取、不可着,根本不可得相)。此以如如智。契如如理。全相即性(所以,见一切相能如如不动的人就是真的进入真如,同学们!世间不值得我们分别,不值得执着,也不值得我们伤心,不值得哭泣,不值得追求,没有快乐可说,内心保持一种平衡就是真正的喜悦,保持如如不动就是真正对法的喜悦)。动即无动。一大科显示正义竟。(看“起信论五分一览图”这个表。我只是告诉你们,我们现在讲到哪里,诸位!你看!因缘分有八个理由,“立义分”:“大乘”,大乘的法是站在哪个角度讲,大乘的“义”是什么?第三是“解释分”,第一个是“显示正义”,解释分分三个大段,第一个是“显示正义”,第二个是“对治邪执”,第三个是“分别发趣道相”,现在我们讲的就是“显示正义”,“显示正义”第一个有“心真如门”,第二个“心生灭门”,第三个“真生不二”,真就是真如,生就是生灭,不二就是真如、生灭不二,我们现在讲到这个地方,显示正义竟,我们已经把心真如门讲完了,我们已经把心生灭门讲完了,我们再来讲第三个也讲完了,真生不二,底下,我们要讲的是“对治邪执”,所以,我们下面将从这个表开始讲。为什么?这个表讲完了,我们就可以把整个《大乘起信论》思想体系,整个贯穿起来,我们用很短的时间,把这个表格把它贯穿起来,让大家有一个整体性的思想体系,因为画这个表格,一念就很清楚,否则你讲到哪一个段落你不晓得,所以,我们现在还在讲到解释分里面的显示正义,其实,正义讲完了,我们要讲到对治邪执,那么在对治邪执底下,还没有讲以前,师父要先把它,把这个整个表格,用这个表格贯穿我们《大乘起信论》整个纲领、脉络,讲经一定要懂得这个表格的运用,这样会启发人家的兴趣,也比较清楚的到理念,这个当法师的人是很重要的,要找资料。)

  戊二 对治邪执 二(我们对治邪执是讲到解释分的第二大段,诸位,看“《起信论》五分一览图”和“《起信论》的法数配当图”,现在要用两个表同时来解释,使我们对整个《大乘起信论》的纲领一目了然,这对一个讲经说法的人来讲,是很重要的资料,对一个听经闻法的人来讲,也很重要。

  好!我们看这个“《起信论》五分一览图”:

  为什么要先讲这个“《起信论》五分一览图”表呢?因为我们要了解对治邪执,刚好在中间,我们已经讲一大段了,今天就可以把整个纲领解释一下:

  一、“因缘分”:“八由”就是八种理由,八种原因,或者八种因缘的意思。所以,要造《大乘起信论》。

  二、“立义分”:要解释“大乘”这两个字,一个是站在“法”的角度,一个是站在“义”的角度。

  站在法的角度,就是“众生心”、就是法。众生的心分两个角度来讲:如果谈论到空性的绝对存在,不论到相用,那么就是“真如”,真如就是所谓空一切相、不立一切法,站在这个角度来讲,那么就是“体”。如果,讲到这个“生灭”的话,因为这个生灭是相、用,离开体就不可能存在着相、用,“体相用”是一体三面的东西,并不能说论这个相、用,而离开这个体,而离体就没有相、用,所以,讲生灭,因为生灭是指相、用,这个生灭本身不能离开体的真如,所以,讨论到生灭的本身,一定要讨论到体、相、用三个角度,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生灭只有讨论到相、用,那么这并不圆满,没有体怎么会有相、用,就像树没有根,哪里有枝叶,不可能!

  大乘的义是什么?大乘的“大”字,“约法”来讲,它就是“体相用”,体大、相大、用大。就“乘”来讲的话,“约喻”车子一样,可以运载一个人一直达到究竟的如来地,所以,因缘分有八个原因,立义分就是解释大乘的法跟义。

  三、“解释分”:解释分,分三种角度,“一、显示正义”;“二、对治邪执”,就是我们再来要讲的对治邪执;“三、分别发趣道相”。

  我们刚好讲完了,显示正义的整个所有的这一大段,那么“显示正义”分哪三个大段呢?“一、心真如门”;“二、心生灭门”;“三、真生不二”真如跟生灭不二,就是不能互相离开,不离的意思,不二就是不离,所以说,显示正义最重要,因为范围最大,心真如门、心生灭门,然后真如跟生灭不二,分三个大段来讨论,也就是《大乘起信论》我们讲到今天来讲,是讲到真生不二。

  我们再看“一、心真如门”:心真如门“仅有法大无义大”,为什么?因为,心真如门,本来真如是不可说,如果一定要说,那么就用空或者是不空,“离言真如”,离言真如也就是说任何的语言去形容真如都不对,所以,它应该离开言说相的真如;“依言真如”就是说如果你一定要去形容它,那么就讲“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这个思想,就是说站在空的角度或者是站在不空,不空就是无量的性功德,有无量的性功德,站在空的角度来讲是不存在一切法,站在不空的角度来讲有无量的本性的功德,因为真如就会存在着本性的功德。

  第二个叫做“心生灭门”:心生灭门,心生灭门有“法大”有“义大”。法大底下有分“染净生灭”,染净生灭,还有“染净互熏”。“染净生灭”的底下,“一、心生灭”、“二、生灭因缘”、“三、生灭相”。我们一个一个来看,什么叫做“心生灭”?因为有“阿黎耶识”,讲到心的生灭一定要讨论,一个是“觉”,一个是“不觉”。“觉”有“本觉”跟“始觉”;那个“不觉”要配合根本不觉,“根本”无明跟“枝末”无明,配合根本无明跟枝末无明来看,所以说,阿赖耶识,简单讲就是生灭跟不生灭的和合,阿赖耶识简单讲就是觉悟跟不觉悟,那么,觉分“本觉”跟“始觉”。

  那么“本觉”,“随染”本觉跟“性净”本觉,尤其这个随染本觉,要注意听!所谓“随染本觉”就是在染而还是有具足本觉的能力,简单讲,随染本觉有两种相,第一个叫做智净相,虽然随一切染,那么真如的智慧清净相不变叫做智净相,随染本觉第一个站在真如的角度叫做智净相;站在加被众生的角度叫做不思议业相,也就是随一切因缘法,但是可以现三业的加被的力量:成佛以后,所以,这个随染本觉有两种相,第一个叫做智净相,第二个叫做不思议业相,注意!那个随染就是在一切因缘法里面,它还是具足本觉的力量。再来就讲第二个叫做“性净本觉”,性净本觉有四种:第一个叫做如实空,第二个叫做因熏习镜。如实空镜,镜就是镜子的镜,因为,它是讲性净本觉,如实空镜、因熏习镜、法出离镜、缘熏习镜。如实空就是一切法毕竟空;因熏习:所有一切法都依真如而起;法出离就是悟,它这个真如性净的本觉可以让我们摆脱,摆脱一切的束缚;缘熏习就是当我们开采性净本觉以后,我们可以做众生的外缘,可以救度众生。所以,本觉有随染本觉、有性净本觉。

  “始觉”有四种相,叫做“始觉四位”。诸位!看“《起信论》法数配当图”,看第三个“始觉四位”,始觉的四个位,有哪四位?第一个是“究竟觉”,它是“生相”无明,破生相无明就有这个究竟觉,为什么?因为它最微细,始觉四个位,究竟觉最微细。第二个,就是“随分觉”,也就是“住相”,住相的意思就是法执坚住名为住相,法执很坚住名为住相,叫做随分觉,这个都必需初地以上的菩萨。始觉四位第三个就是“相似觉”,相似觉只是类似的功夫,所以,后有一个“异相”,异相的意思是说行相稍粗:比较粗糙,行相比较粗糙,所以,叫做异相。最后一个叫做“内凡觉”,内凡觉就是“灭相”,这个“灭”是一周的意思,时间的一种一周性,生、住、异、灭,而不是破灭的意思,到某一咱阶段的一种假设叫做灭相,阶段的假设,生、住、异、灭的最后一相叫做灭相,它是一个时间结束的假设叫做灭相,灭相是因为一定会受到这个果报,简单讲你起业,你一定遭受到这个果报,所以,始觉的四位有究竟觉、随分觉、相似觉、内凡觉,那么配合四相就是生相无明,如果加“无明”就更清楚,生相无明、住相无明、异相无明、灭相无明,这样就更清楚,简单讲无明也分成四种,粗、细不同,生相无明最微细,破了生相就是究竟觉,破了住相就是随分觉,破了异相就是相似觉,破了灭相就是内凡觉,内凡觉,简单讲四觉就是四相,四相就是三细六粗的九相,三细六粗的九相配合就是五意,五意离不开六染,这个都是一连贯的思想。

  继续看“《起信论》五分一览表”。

  所以说,始觉有四个位,有生、住、异、灭,生、住、异、灭四个位。

  我们再来看“不觉”:“根本”无明跟“枝末”无明,根本无明就是“一念不觉”,那是到金刚地最后破的微细法执,一念不觉这个不是普通人有办法了解的,其余都是枝末无明,虽然说是枝末无明,但是也是非常地难断,比如说“三细”,就必需到第十地、第九地、第八地才有办法。再来“六粗”。

  三细六粗:看“《起信论》法数配当图”:

  三细就是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六粗就是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

  看“《起信论》五分一览表”:

  心生灭的后面一个“同异”,同就是觉跟不觉,那是同一个体性,站在异的角度来讲,觉是觉悟,不觉是生灭,所以说,这又不一样,但是,同:说同,但是是不一;说异,又不离,所以说,同是不异,异是不一,也是不一不异,也是一样的。同跟异就是觉跟不觉,觉就是真如门,不觉简单讲也是一种生灭的意思。

  好!染净生灭的第一个心生灭,我们讲阿赖耶识有觉跟不觉义,这讲完了。

  第二个染净生灭里面有生灭的因缘,“生灭因缘之义”——“意、意识”:在“意”的旁边写:五意。生灭因缘之义就是说为什么会有生灭?就是因为有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

  好!诸位看五意:

  看“《起信论》法数配当图”:

  五意后面还有一个“意识”,五意意识,你看!业识、转识、现识,这个都是第八意识,那么智识,这是第七意识,相续识、意识,这是第六意识,这个生灭因缘之义为什么会有生灭?简单讲就是因为五意还加上意识,简单讲就是第八意识、第七意识、第六意识,前六识统统是生灭的因缘。

  然后,看“《起信论》五分一览表”:

  后面一个“流转”,流转就是生死的原因叫做流转,所以,五意要从前面业识看到最后的相续识,然后一直到意识。

  看“生灭因缘的体相”:讲到生灭因缘的体相,它有“六染”。

  看“《起信论》法数配当图”:

  六染不能够从前面看,因为迷惑是由微细迷惑变成粗糙的迷惑,断不行,断要从后面看回来,断的话要从粗糙的断到微细的,所以,一、执相应染,二、不断相应染,三、分别智相应染,所以这个是三染是相应染,执相应染:二乘三贤位所断,不断相应染:是初地菩萨所断,分别智相应染:从二地,地地慢慢地断,断到第七地菩萨,这个是分别智相应染,这是六粗了,再来要断三细就更难了,现色不相应染、能见心不相应染、根本业不相应染,所谓不相应就是不与心王、心所相应,你不容易感受到的微细到无法从心王、心所去感受,所以叫做不相应,所以说,生灭因缘的体相有六染,三种是相应,三种是不相应。

  看“《起信论》五分一览表”:

  所谓的“还灭”,还灭就是慢慢地断,还灭就是恢复到真如,逆着生死,流转就是顺生死,还灭叫做逆生死。

  看染净生灭的第三,第三叫做“生灭相”。生灭相又分成两个,我们已经讲过了,粗的跟细的,粗的生灭相叫做心相应染,细的生灭相叫做心不相应染,就是刚刚我们所讲的六染,执相应染、不断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这是属于粗的心相应染,那么细的生灭相呢!是心不相应,所谓心不相应就是现色不相应、能见心不相应、根本业不相应,这三染是不相应,所以,生灭相其实就是讲六染,“生灭相状”,那么它到最后都会讲一个如水跟波,水波是不变的,波浪有大、小、粗、细的微细的不同,生灭相状。

  所以,我们在染净生灭里面讲了三大段,第一个心生就是讲阿赖耶识里面的觉义跟不觉义,第二是讲生灭的因缘,就是讲五意六染,五意六染简单讲一个是流转就是五意,讲到还灭,了解六染就会还灭,简单讲生灭因缘就是讲流转跟还灭的意思,就是五意跟六染,那么生灭相是讲六染的粗细,三、三分开来,生灭相状。

  再来是“染净互熏”,染净互熏有“四种法”,见下表:有真如、有无明、有妄心、有境界。这个表中:有真如熏习、无明熏习、妄心熏习、境界熏习,叫做“染法熏习”,染法熏习有三种“无明”、“妄心”跟“境界”,那么“净法熏习”有“真如”,所以,这个叫做四种法,四种法:三染一净,三加一就是四,四种法。

  看“《起信论》五分一览表”:

  染净生灭、染净互熏,加起来就是法大,心生灭门的法大。

  心生灭门的“义大”,就是讲体、相、用,“三大”就是讲体、相、用。

  第三个就是“真生不二”,就是真如跟生灭那是没有二门,不一不异:真生不二,所以,显示正义。

  第一个心真如门讲完了,第二个心生灭门也讲完了,第三个真如跟生灭不二也讲完了。我们今天开始要讲什么,第二个叫做“对治邪执”,解释分的第二大段,对治邪执就是“人我见”。人我见就是执着有一个我,还有一个“法我见”,有了我见、法我见都邪,这都是我们要断的对象。

  第三叫做“分别发趣道相”:什么叫做“分别”?分别简单讲就是有所阶位、有所差别,比如说十住,住、行、向、地,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等,信、住、行、向、地,所以,叫做分别。“发趣”就是说因为你的功力不一样,所以,我发配趋向于道,就是究竟,分配,因为,你有所差别,所以,我发心趋向于究竟的菩提的道,还是有所差别,然后,第一个“信成就发心”,是站在“十信位”角度讲;“解行发心” ,是站在“三贤位”的角度讲,住、行、向;“证发心”是 “十地位”叫做分别发趣道相,依照你的宿世的善根,碰到的善知识的强、弱,然后,有信、住、行、向、地等等,这些位次不同。

  第四个叫做“修行信心分”:修行信心:你要有“四”种深“信”不够,第一个你要相信“真如”是我们的自体;第二个要相信“佛”,你就是佛,相信佛,佛的语,你要相信;第三个要相信“法”的真理;第四个要相信三宝的“僧”。“五行”:五种六度里面前面的“施”:布施;“戒”就是持戒;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进”就是精进,止“观”是指定慧,止是指禅定,观是指般若,所以,止观其实就是同一个,定跟慧其实不能分开,所以施、戒、忍、进、止观。止观:止是讲定,观是讲慧,其实加起来也就是六度,“方便”:方便就是求生极乐世界,有方便“防退方法他他力门”,是专指净土法门,专指净土法门就是防退,防退的意思就是我们修行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如果,我们能够修念佛法门,那么可以避免,可以避免走错路线,可以避免我们走错,而且我们一直可以亲近佛,我们可以不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我们到极乐世界去的时候,就是等于等觉菩萨不退转,所以说,防退的方法就是他力门,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要念佛,一定要念佛。

  第五个“劝修利益分”:“信受得益”,“毁谤”,如果你相信《大乘起信论》,你功德无量,你毁谤的话,这是综百部论典的精华,《大乘起信论》研究这部论就是等于研究一百部的论,这个功德是不得了的,但是,你毁谤罪也是很“重罪”,“结劝修行”,结劝修行就是希望大家好好地修行。

  好!我们这个表格给大家一个整体性的观念以后,那再来就好说了。有的还是不好说,因为他不晓得我在讲什么,看不懂!)

  己一 就本总标 二 别明治障

  己一 就本总标

  【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皆依我见(同学们!那个“我见”,你要注意体会这句话。为什么我们今天会走错路,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纷争,为什么会有无明,就是我见在作祟,就是一直强烈肯定自己的看法,不接受善知识的劝告,简单讲就是不接受劝告,我见,统统一直妄执一个五蕴以为是真实的我,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无邪执(简单讲修行一定要破除一个错觉的我,就是真正在道上用功,你就是真的在佛道上用功)。】

  邪执虽多。我见为本。根本既伐(伐就是砍)。枝末自枯也(树根被砍掉了,树枝自然就没有水分供给,就没有了,所以,如果我们修行能破我见,如果,能够处处与人相好,处处与人和蔼可亲,处处不巩固自己、坚执自己的无明我见,那么你所到之处都会解脱)。

  己二 别明治障 二

  庚一 对治离 二 究竟离 初中二

  辛一 标列 二 辨相

  辛一标列

  【是我见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人我见。二者法我见。】

  我者。主宰之义。(这个)计(就是一咱主观意识形态存在叫做计。执着的意思。执着这个)五蕴身中。实(在是)有(个)主宰。妄执为我。有我则必(定)有人(人就是对方。有了我一定有对方,就是立一个客观存在的对方、对象,那么就变成一种敌对的对待)。人我对待(待就是立、对立,对立的,所以,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没有对立。像今天,日本首相宫泽喜一下台了,宫泽喜一本来是一个很有才干,他是一个天才型的首相,人又矮,但是他自负,人家一直劝他改革,改革这个日本的政治,他一直认为他有办法,结果,今天投不信任票下台,也做了没有多久。所以,现在日本的政治危机会大乱,七国的高峰会议,工业在日本要开,现在本来日本首相要起来讲话,现在没有分量了,他今天就解散国会,所以,我们了解这个政治的生涯,包括任何一个立场,这个我见的存在性是非常厉害的,所以,在这个娑婆世界,就算没有战争的话,也会吵闹,就算不会吵闹的话,也会不高兴。不相信,你问台湾,看夫妻哪一个没有吵过架,不可能,男女朋友哪一个没有吵过架,没有吵过架的人,怎么会结婚呢!不可能!没有吵过架就表示对你没有份量,他会嫉妒,对不对?女孩子最讨厌她的男朋友不懂得适可而止的赶快拒绝其他的女众,她最讨厌这种人,你最讨厌你先生什么?我最讨厌我先生不会适可而止地拒绝女众,所以,她就是一定会有嫉妒,不可能没有,没有的话,她不会结婚的。她说:我们两个结婚。我不嫉妒你,你也不嫉妒我,那怎么结婚,那表示没有爱,对不对?没有爱。有你也好,死也好、活也好,我又没有差别,有爱就会有占有,这很正常的,很正常的。所以)。谓之人我见(存在性,普通在每一个角落的时间、空间,只要有人的地方,包括动物都会有地盘,你看猴子它也会有地盘,老虎,老虎有地盘,真的噢!我今天讲的都是实在话,狮子,狮子有狮子的地盘,真的!你到森林里面,森林里面有森林里面的地盘,有它的规矩,包括就是监狱里面,监狱里面也有地盘,所以,这个结群成党,就是这样子的生活,就是我见,看法相同的聚在一起,所以,没有办法!“人我见”走到哪里都是一定的道理,包括没有断惑的出家众,还是有“人我见”,没有办法)。如若我见既亡。则人见亦泯矣(如果知道我的个体本空,五蕴皆空,那么就是对象他本身也是不存在,那么就会发挥慈悲平等的心性出来)。

  问。此下所述。并于真如法上起计(底下所讲的都是在真如法上妄计)。非于五蕴身中起执(并不是在五蕴身中起执)。云何说人我见耶。答。此有二释。一谓此等乃是佛法内。初学大乘凡夫。人我之见未亡者。迷教妄执。随言执义。不解如来说法旨趣。非是外道所执。乃从能执人得名。故云人我见。亦云人我执(执着有我个人的看法)。

  二谓如来藏中。有本觉义。即是当人。于上妄计(在上妄计)。执为能证。故云存我觉我(有一个存在的我,有一个能够觉悟的我)。此是菩萨所执。令属前义(属于前义也是“人我见”)。

  法我见者(就不是这样子,法我见就是)。计一切法。各有体性。实(在是)有生死可断(这是指法的存在,所以,“人我见”是指能执着的一个我,或者能证悟的一个我,法我见是指法的存在是实体可得。以为有生死可断)。(以为)实(在是)有涅槃可证(意思就是不懂得生死涅槃本来就是空性的无法可得。所以,叫做法我见,对法不能透视叫做法我见,不晓得这个法也是空性的,那么法是空性的他不了解,在法上加一个我见,就是法我见,以为我有生死,以为我有生死,以为我在证入这个涅槃)。生死涅槃。为我所计之法。故曰法我见。此二乘人所执也。一标列竟。

  辛二 辨相 二

  壬一 人我见 二 法我见

  壬一 人我见

  【人我见者。依诸凡夫。说有五种。云何为五。】

  此先总标。下方别解。五种执中。不出空有二边。前二(种人的我见)于空谬执(在空是错误的执着)。后三(种人对我见)于有倒知(颠倒而知)。

  (哪五种人呢?)【一者。闻修多罗说。如来法身。毕竟寂寞。犹如虚空(对空性不了解,闻修多罗他一听到经典,说:如来法身,毕竟空寂。他以为什么都没有,就把法身观想成虚空,死板板的虚空,他不晓得法身本身具足有智慧,他把法身当作冥顽不灵的一种虚空,所以,是一种错误)。】

  此执顽空为法身也。先叙起执(的因)缘。因众生不达法身无相之(道)理。但(只是)以三十二相(来)观如来。执佛实(在是)有色相可见故。说法身毕竟寂寞。清净无相。犹如虚空(一听到虚空,以为法身就是虚空,法身本来充满着智慧,他以为它是冥顽不灵的一种虚空,这是错误的)。以破彼执也。

  【以不知为破著故(因为凡夫不懂得讲到法身是毕竟空寂,是叫你要破除执着,意思就是一切境,其实是唯心所造,本身不需要斗争,本身不需要喧闹、不需要内乱、不需要斗争,斗争是指内心里面的矛盾。因为不晓得人家讲如来法身毕竟空寂是破你的执着,而不是叫你把虚空当作如来之性,所以说,以不知为破着故)。即谓(把)虚空(当做)是如来性(这很糟糕!虚空实在是色法)。】

  次明所执(的)相因(为)不知经中所说。为破除著相之故。闻(经)而不(了)解(听到经典讲的,而没有善知识解释,然后,误解了)。迷彼说意。舍一执(又)转起一执(着)。遂谓顽空是如来性。

  【云何对治。明虚空相是其妄法。体无不实(这个体本来是并不实在的,所以说,体无不实。这个“体无”就是本来就没有,是不实在之法,其体本无是不实之法,是它妄法)。以对色故有(因为,虚空是对色才有)。是可见相(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不是色法就是虚空,不是虚空就是色法,要不然,你的眼睛作用在做什么)。令心生灭(这个“令”不能解释作“让”,这个“令”当作“因为”来解释,因为你心缘这个念头的生灭。令心生灭:因为心攀缘这个念头的生灭,因为这个心缘这个念头的生灭)。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本来一切色法,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在是)无外(在的)色。若无外色(在的)者。则无虚空之相。所谓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因为你虚妄业力所感,感召出来,所影现出来的这个境界,唯心妄起所以有)。若心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如果你的心保持如如不动,那么一切境界有跟没有就是统统不存在,其实不可得)。】

  后辨对治法。当知虚空之相。亦是妄法。其体本无。乃遍计所执。不是真实之法。上三句(是说)明情有理无(其实众生认为有的,按照分析的道理来看是没有的叫做情有,依照众生的执着来看,它是有的,每一个众生都认为色法虚空是存在性的,所以,在任何一个时空动点上,都拼命地追求、拼命地错觉,所以说,情有理无,按照实际的无生的道理来说是不存在的,是不存在的,所以,生命是一种错觉,也是一出悲剧,因为,他根本没有智慧,他的生命里面就是金钱、婚姻、感情、洋房、大楼、汽车,就是搞这个,你要叫他冷静想想看,思惟人生他就不要,叫他觉悟,他也不要)。以虚空乃对待之法(虚空乃是对待之法,因为它是对待色法)。对色显故。妄执为有。犹是可见之相(所以,虚空犹是可见之相)。令心缘念生灭(因为,我们这个心缘念这个生灭)。非是绝待法身之性。此释情有也(一般众生认为有的)。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因为,我们这个色法,其实是心影现出来的)。实无心外色相可得(实在是没有心外的色相,所以,一切境界其实就是你的心,你的外面境界调不好,你的心就会难过,一定的道理,你跟这个人吵架,境界使你不能够调和,你的心就会难过,所以,你没有必要,对不对?你为什么要吵架?跟人家吵架,你心情绪就不稳了,因为境是你的心所变现出来的,那表示说你不悟,如果,你觉悟的话,用一个真空:真如的状态,随缘不变的心,任何的境界你都融合得起来,那一切色相就是你的心,都没有起作用)。色相既无。谁显空相(虚空也不存在)。此释理无也(是因为色衬托虚空,虚空衬托色法)。所谓下。重释唯心之义(再一遍地解释唯心的道理)。以显虚空是妄非真(以显示这个虚空是妄非真)。如《楞严》云。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殒就是落,就是亡的意思。发真归元:如果有一个人发出一个真心,回归到本来的清净的佛性,十方的虚空,因为它是不存在的。悉皆消殒:消殒就是化作清净的法身,皆悉不存在,都消除了)。

  【唯一真心。无所不遍。此谓如来广大性智。究竟之义。非如虚空相故(所以,我们就了解,到最后你就会发现诸佛就是唯一的真心,无所不遍这个就是如来广大的性智,究竟之义,并不是像虚空那个冥顽不灵,因为,他没有智慧,你看那个如来广大,性最后还加一个智,那个智字虽然无相,但是,充满着智)。】

  此显法身是真非妄。境既唯心。无所不遍。此心即如来清净法身。广大圆满。本觉性智。究竟义者。即法法全彰。遮那(就是毘卢遮那的)妙体(这个毘卢遮那梵语:Vairocana, 毘卢遮那,吠嚧遮那叫做毘卢遮那,他是佛的报身或者是法身,又作毗楼遮那、毘卢折那、吠嚧遮那,略称卢舍那、卢遮那、遮那,他的意思遍一切处,遍照、光明遍照、大日遍照、清净圆满、广博严净,那么这个毘卢遮那中国话叫做光明遍照,这个义比较中道、比较中肯,毘卢遮那就是光明遍照的意思,这个意思是说佛的身智,以种种光明来照遍众生,毘就是遍,遮那,卢遮那就是光照,光明遍照众生的意思,佛以身智无碍光明,遍照理事无碍法界,这个毘卢遮那原本的意思是太阳的意思,是表示说佛的智慧广大无边,乃是历经无量劫海的修习功德而得到的正觉,这是毗卢遮那)。岂同虚空相耶(就是有智慧了,并不是虚空的相)。

  【二者。闻修多罗说(听到经典就要讲)。世间诸法。毕竟体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毕竟空。从本已来自空。离一切相。】

  此执法身为断灭也。先叙(述)起执(的因)缘。如闻大品云(大品就是大品般若,就是《大般若经》,听到大品的《般若经》)。乃至涅槃如幻如梦(我们这个不生不灭的本体也是如梦,因为不可得叫做涅槃,如幻如梦)。若有法胜涅槃者。我说亦复如幻如梦也。此等义理。不独诸法体空。即涅槃(也没有一个实体可得)亦空。本来自空。离一切染净之相(加上一个净也是染,不能讲毕竟)。

  【以不知为破著故(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破除执着)。即谓真如涅槃之性。(当作是虚空)唯是其空(什么都没有)。】

  次明所执相。因不知经中所说。为不了世出世法。皆假名非真(实存在的)。计著实有者。说毕竟空。以破彼计。由迷(来)说意(由这个执着,迷惑了说出来)。依言生解(产生这个见解)。妄计真如涅槃。为断灭空(以为什么都没有)。

  【云何对治。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具足无量性功德故(注意!无量的性功德,换一句话就是不可思议的三业的妙用,所以,功德,你怎样显现你的功德,比如说,佛显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或显现这个神通,简单讲你无量性功德都不能离开你的三业:身、口、意,才能叫做性功德,要不然,你功德也不能显现出来,那么什么叫做性功德,对不对?你除了在三业里面显现出来的话,要不然,你怎样显出你的无量性功德,释迦牟尼佛要显出他的无量性功德,当然要透过身、口、意,否则,我们怎么知道呢!)。】

  后辨对治法。真如法身。有如实空。如实不空二义。如实空者。(空什么?)空诸妄计。远离一切心境界相。如实不空者。常恒不变。自体具足恒沙性功德相(其实恒沙性功德就是一个字,就是“智”,智慧,佛具足了智慧就无量的功德)。岂同断灭空耶。前二皆堕空见(闻修多罗就误以为落入这个错误的虚空的见,叫:堕空见)。

  【三者。闻修多罗说。如来之藏。无有增减。体备一切。功德之法(听到这个修多罗,修多罗就是经典,听到这个经典里面所说的,这个如来之藏,无有增减,他的本体具足了一切。“备”就是具足了一切功德之法)。】

  此执藏性同色心也。先叙起执缘。闻说如来藏性。平等一味。法法皆真。法法皆如。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即此体中。具足无量功德之相。

  【以不解故。即谓如来之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别。】

  次明所起执。因不知一切功德乃称性之功德(不了解一切的功德,“称”就是合于。透过本性出来的一种功德,其实就是无功德,为什么?因为平等心,没有高、低,与真如完全相应,称性之功德)。全相即性(所有的相会归到自己的心性,如如不动的心性)。性相一如。等无差别。由迷说意(由迷执说出我们内心里面的观念)。执真同妄(执着这个真心以为跟这个妄心是一样)。谓实有色心。差别之相。

  【云何对治。以唯依真如义说故(怎么样对治?依真如义来说)。因生灭染义示现。说差别故(因为染净依于真如,所以,藉着生灭才讲差别)。】

  后辨对治法。当知无有增减者。唯依真如体大义说故。诸法(的)平等。色心不二。元无差别(本来没有差别)。所云体备一切功德之法者。因对生灭染法之义。示现无漏性功德相。乃是随染幻而说差别也(我们现在就是幻化出来的世界才讲差别)。又对业识生灭。染法差别。故成始觉。万德差别。藏性岂(“岂”:哪里)同色心差别耶(这不一样的,是指来自于微细的业识)。

  【四者。闻修多罗说。一切世间生死染法。皆依如来藏而有。一切诸法。不离真如。】

  此执藏性有生死也(他们认为一切的生死染法统统依靠如来藏而有,他们认为这个如来藏也跟生死有关,如来藏变成有生死)。先叙起执缘(先叙述起这个执着的因缘)。闻说一切世间诸法。皆依藏性随缘而有。藏性即所依真体。能依不离所依。故云不离真如。

  【以不解故。谓如来藏。自体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法(把这个如来藏清净心当作生灭法,很糟糕!)。】

  次明所起(的)执(着)。因不解藏性(有)随缘不变之义(他不了解这个不变,他却把他当作随缘,只有随缘,随缘就变了,就把如来藏变成世间的生死等法,他不晓得如来藏随缘还有两个字:不变。众生不了解,他一看到:噢!这个生死是依如来藏而起的,就把如来藏当作是生死法,他不晓得如来藏可以随这个因缘而不变)。染而不染。则谓藏性自性。实有世间。生死染法(虽然是染,但是,本来就是空,本来就空,他们就把这个藏性自性,实有世间的染法,所以,我们今天种种的生死,生、老、病、死的苦,也是一种妄觉,但是,是虚妄的觉,也没有办法排除,因为,那是因果的存在性,除非你有定力,大智慧的定力,欢喜地去接受它,否则你证阿罗汉果,也没有办法排除这个病苦,也没有办法,因为,这个色身就是你的果报)。

  【云何对治(怎么样对治?)。以如来藏从本已来。唯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不离(如来藏也)不断。不异真如义故(不能讲是断灭,也不能离开真如)。】

  后辨对治法。重在唯有二字(只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藏性自体清净。故唯有称体净德(称体:合于这个体性,清净之德)。不离者。净德之相。即自体之相。不断者。自体恒常。相亦如是不异真如义者(所有的真如显现出相,所有的相其实就是真如所影现出来的,会相归性)。法法全真。如金器。不异真金故(如果,你能够觉悟到这个,那这个好办了,如果说,你今天你的生活,不管你生活在哪一个环境之下,你看到,眼睛看到任何的相,那你就告诉自己,那是唯心所造的,我用清净心看,我比较快乐,那我当然用清净心看,我用这个烦恼心看的话,可能烦恼心就会比较罣碍,因为,那相本来就不是真的,而且是我本性影现出来的,既然是我本性影现出来的,因为是我的业力嘛!所以,看到人家的过失、看到不净,那就认为说这是我自己的问题,不是对方的问题,人家有贪、嗔、痴,我们自己先回光返照,自我检讨,这么这样子这个相,进入我们的本性以后,那就无障无碍了,你内心里面有观照的功夫,你内心想想看!我今天去参加人家的鸡尾酒会,或者是参加这个Party,生日舞会,好了!这个生日舞会,噢!一看,大家很高高兴兴唱着生日快乐歌,你内心里面很清楚,这是共业所感,所产生的影像,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用一颗什么心面对它?平常心,大家唱快乐歌:生日快乐,你也跟着唱,可是,你内心不执着,万一说在生日舞会里面或是怎么样,发生下面起冲突的时候打起来,男孩子都会这样,为了女孩子争风吃醋,都会这样子。有一个女孩子生日,生日本来要吹蜡烛,那个男孩子,噢……!跑来就先把它吹了,另外一个男朋友就不高兴,他为了英雄,要护持那个美女的生日,就跟那个男孩子:今天不是你生日,你帮忙吹什么东西?我吹她的,又不关你的事情。怎么不关我的事情,她是我女朋友。奇怪!她又没有说是你女朋友,你女朋友不是你老婆,没有法律保障,要是女朋友,我还有机会,要是你的老婆,我才没有机会。噢!是、是……,那讲得都很有道理,就打起来了,英雄主义就出来了,所以,这个没有佛法,会为了女人而死亡,世界最笨的就是男人,所以,男人控制世界,女人操纵男人就是这样子,大部分男人都是听女人的话,听女人的话,真的,世间的纷争就是这样子,如果,你有自性的功夫,学佛的功夫,你看,我今天生日:生日舞会,这个Party,对不对?你就如如不动,你怎么唱歌,我也跟着唱,你怎么纷争,我不插手也不讲话,笑一笑,你有什么看法?没有!一点办法都没有,我告诉你,你只要保持这颗如如不动清净的心,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真的,其实这个境界本身会相归性,同学们!你能体会这句话的意思吗?所有的相都是你的本性,所有的相都是你的真心,一真,一切真,统统是你的真心,我保持一颗如如不动,境界就无奈你何,一点办法都没有,我没有快乐,也没有低潮,我不高潮也不低潮,我不烦恼也不特别地高兴,我就保持一个喜悦,那种充满智慧的喜悦,离相的喜悦,就是这样会相归性,像我们以前去参加舞会,我在念高中二年级的时候,参加舞会,我从来也没有跳过舞,去就去嘛!过年嘛!是不是?跟一女中办这个舞会,还办凌晨的,还不是办白天的,办凌晨的,过年就是农历年,过年,好吧!就去嘛!带一些钱去,带些钱,一点点,因为很穷,去,噢!开始跳舞、跳舞……,里面放音乐,外面就跳舞,哇!就跳……,我也不会跳,去就吃东西,喝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看他们跳,我可能前世也是修行人,看这样跳,我觉得这样比晨跑还不好,晨跑还有空气可……,很好,灯光暗暗的,暗暗的,这样撞来撞去的,这样算什么,对不对?所以,前世清净的种子就在舞会就现前,我就觉得这跳舞没有什么不得了的,不如晨跑,晨跑还可以种种的姿势,看你要歪哪一方面,没有人管你,还是晨跑比较好,后来,他们赌博,后来赌博,舞会完了就赌博,男孩子就赌博,哇!结果干起来了,干起来了,打架,打架的时候,喂!喂!林益谦!你帮帮我,那个时候已经是建国中学跆拳道的教练,是不是?跆拳道算是教练级的,帮帮忙。我说:我来这里不是打架的。那时候已经升初段了,高三的时候才升两段,那个时候已经升初段,叫我帮忙。我说:对不起,我来这里不是要打架的,我来这里只是看一看、看一看,后来我觉得这没有什么意思。还有再来就是大二再参加一次舞会,那次去就开始带念珠去了,就不是去看东西,去度众生了,就带念珠去,就拼命念佛,来、来……,要跳的到外面,要念佛的来,结果,没有人要跟我念佛,因为,大家都跑去跳舞,所以,一生一世去参加了两次,也没有什么意思,没有什么,一点意思都没有,所以,我一生一世从来没跳过舞,規的哦!从来没跳过,但是,我很厉害,我看他屁股怎么扭我就会,真的很厉害,真的,可是这个也没有什么意思,无聊!所以说,如果你能够法法全真,真如金器,不异真金,你会用,你所有的相都是你的真心,你不会用,你现在就分别、现在就执着,你对人的优点,你很欣赏,对人家的缺点一直很苛刻、一直不能平衡,对不对?活在别人的是非善恶的阴影之下,你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同学们!记住!不要活在别人的是非善恶的阴影之下,别人的是非善恶变成你的负担,大愚痴的人,你不要把别人的是非善恶对错变成你的负担,你真的是很愚痴,有智慧的人怎么样,你的是非善恶是你负因果,我为什么要替你操心,不聪明!不要活在别人的是非善恶的阴影,不需要,摆脱它,也不需要摆脱,看了以后如如不动,对不对?所以,你看到那个杀手,你也不需要记恨他,警察就会找他,你放心,警察就会找他了,他不需要你痛恨的)。

  【以过恒沙等。烦恼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无(本来就没有,注意那个妄有,性自本无,你为什么会有如恒河沙那么多烦恼?每天都在烦恼,Why?Why?你为什么会烦恼?唯是妄有,你不知道那个是虚妄的错误,错误的生命,, 所以说,生命是一种连续的错觉,众生是一群迷惑的演员,每一个人都在演他的角色,却不认识自己的角色是什么,他不晓得现在所演的角色都是暂时性的,生命是一种错误,是一种一群迷惑的演员,众生是一种一群迷惑的演员,他就是在演一出他根本不了解的戏,为什么?把虚妄的生命当作是真实的有,所以,结婚痛苦得不得了,离婚,痛苦得不得了,要合也痛苦,要离也痛苦,有车子,有车子的烦恼,没有钱,没有钱的烦恼,有钱,有钱怕掳人勒索,怕被人家掳人勒索、绑票,也烦恼,无所不烦恼,是不是?对这个妄有的世间,产生严重的错觉,搞得自己神经兮兮的,睡不着觉)。】

  烦恼头数甚多(头, 数就是数目)。过于恒沙(如恒河的沙那么多,所以,没有听闻佛法的人实在悲哀,如果,听闻佛法的人再过着恒河沙的烦恼的日子,那就更悲哀了,变成这个法他不会用,没有听到佛法的人,是很悲哀、是很可怜,我们怜悯他,听到佛法的人,他不会用,还死在那种烦恼的圈子里面,那更糟糕!)。曰染法者。以违真如净性故。前六种心相。皆得染名。末二句重唯是二字(“唯是”,就是只有妄有)。以妄染理无(虚妄的染污,它实在分析起来是不存在的,那个都是多余的,你内心里面你为什么不宽恕对方,你为什么不原谅他,同学们!你原谅他日子比较好过,还是不原谅他,背负的日子比较好过,你当然原谅他,你日子比较好过,可是,我们世俗的人无知,怕他,伤害我们,然后,从现在一直恨,恨到死,他就不放过,他不放过别人,其实是不这放过自己的痛苦,我不肯使自己释怀,其实苦是无量无边都自己的问题,我恨你,我不原谅你,他不晓得这个虚妄的因缘和合,本是因缘生、因缘灭,不需要去执着,所以,以妄染理无)。不同净德(不同于清净的德性)。喻如空(中)华。病眼(的人)妄见。性自本无(眼睛有毛病,你眼睛看到空中有花,其实,那是你眼睛有毛病,就是你内心里面没有智慧,你就会认为这个世间是真实的,你就会错误地执着)。

  【从无始世来。未曾与如来藏相应故。若如来藏体有妄法。而使证会永息妄者。则无是处故(因为跟这个如来藏绝缘,不曾经跟如来藏相应,有如来藏相应就有清净心,可是,他从来没有跟真如相应,所以,如来藏体有妄法,如来藏里面有妄法,存在这个妄法,而使这个证会永息,能够证入而悟入到……,永息就是断生死,没有办法,永远息这个妄,没有办法,息不了的,要会妄归真,归不了则无是处)。】

  此明妄不入真(虚妄的执着烦恼是没有办法入这个真如)。真如从本以来。自性清净。一切染法不相应。能所不立。心境双泯。若藏性体中。实(在是)有染法。而使证真时(候)。会妄归真。永息妄相者。则无是处。此反结藏性离染之义。

  【五者。闻修多罗说。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得涅槃。】

  此执染净有始终也。先叙起执缘生死染法也。涅槃净法也。若染若净。皆不离藏性。是故曰依(闻修多罗,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得涅槃)。

  【以不解故(不了解,因为不了解)。谓众生有始。以见(由于开)始故(他认为众生有一个开始,以见到有一个开始的这个时间的观念)。复谓如来所得涅槃。有其终尽(一定有终)。还作众生(如来涅槃终又作众生。成佛以后又会变众生)。】

  次明所起执。因不知如来藏随流。成生死染法。则染法全体性空。本无(开)始(之)相可得。遂执众生有始。于染既计有始。于净必计有终(于清净一定执着有一个终点)。故云以见始故(他认为有一个开始,时间的假设点)。乃至(以为诸佛有一天)还作(作:恢复到)众生等。

  《楞严经》。富楼云。本妙觉明(我们不可思议的妙觉明心)。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无状:没有什么原因。没有原因就跑也了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有为相指众生也。此同众生有始之计(有开始的执着是一样的)。又云。如来今得妙空明觉(佛现在证悟到不可思议的这个空性的光明的妙觉性)。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你现在证悟到佛果位,有一天,你会停止了,停止了以后,这些有为法,漏就是烦恼的山河大地,有为的习漏,习气,有漏的这些何当复生,何当就是什么时候再。什么时候再一次双产生这些有漏法)。其意以如来返妄归真。得复本来无物。妙空之体。同众生未生诸法之前。妙明觉性。平等无二。众生既从真起妄。则如来亦应从真。复起其妄。此同涅槃有终。还作众生之计(佛陀啊!您什么时候再做众生?)。

  又《圆觉经》。金刚藏(菩萨)问云。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俱是执众生因性有始。如来果德有终也(注意!因性有始,因就是无明,认为众生无明的本性,这个无明有一个开始,因性有始就是无明之性有一个开始,以为如来的清净德相,有一个终点,又变化作众生,是不是?如来果德有终,执众生因性有始,众生的因当然就是无明,认为这个无明有一个开始,如来的果德有终,如来常、乐、我、净的果德,也以为有个终点,终点以后又变成众生)。

  【云何对治。以如来藏无前际故(根本没有所谓的开始)。无明之相(根本就没有)。亦无有始。若说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如果三界以外,还有一个众生开始)。即是外道经说(那就是外道所讲的)。】

  后辨对治法。当知如来藏。即是一心。一心为诸法之本源。无有前际。无明之相。亦无有始。如金与矿。二俱无始(深山里面的金跟矿都埋起来,什么时候埋在那边也不晓得叫做无始)。众生生死。岂有始起耶。若说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如《仁王经》云。若说三界外。别有一众生界者。是外道大有经中说(注意!大有经它不是经典,它是一论的胜论学派所主张的,这个大有经,这个大有就是共相,它主张天地万物都有共相。这不是一部经典,这是说它站在某一种角度,执着某一种角度,大有,这个大有就是共相,它认为世间都有一种共相,比如说,这个胜论学派它主张,就牛来讲的话,比如胜论学派他认为,牛它有实体,牛有形状,牛有所作用,它都有共同存在的一咱特质。比如说人,人有形体、语言、思想,有一个共同存在的特质,呈现 各种不同的个体中,佛教的主张不是这样,佛教导我们的主张不是这样,牛本身,我们称为它牛,并不是因为它有什么……,牛有牛的共同的本质,并不是这样,只是因为牛不同于其他动物,牛不是老虎,牛不是病猫,牛不是猴子而已,是不是?牛只是一个共名,并没有共相,牛只是一个共同的名字,换句话说每一头牛本身就不存在,因为牛的本身,就是会变化的,因为,它是五蕴皆空,所以说,佛教的基本立场,反对诸法有常恒不变的本质,常恒不变的本质就是就佛教的立场,并没有说共同的本质,一切法毕竟空性,所以,这个大有是共相的意思,所以说,胜论学派的主张诸法具有实质的共相,而佛教斥为外道,这是外道,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这个大有就是说它认为有所共相,但有名字,其实没有共相,就像人,外道里面认为人有共同的特质,人有共同的形状,人有共同的这个特征,在佛教里面讲,人只是不同于其他的动物,人没有实体可得,五蕴本来就空性,毕竟空寂,没有所谓的共相可得,所以说,是外道大有经中所说)。非七佛说也(不是真正如来所说。七佛就是前大劫的四佛,这个劫的,前一劫的四佛,这一劫的三佛)。

  【又如来藏无有后际(也没有一个终点,没有一个终点)。诸佛所得涅槃。与之相应。则无后际故(无后际就是没有一个终点,那就是永远的清净,如果,你悟到涅槃以后,就没有一个终点)。】

  如来藏。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诸佛断德究竟。复本心源。始本合一。所得涅槃。与如来藏相应。常恒不变。如金出矿。既已成金。不复为矿(再变成像山上的矿。也就是已经成佛,不可能再变众生,一样的道理)。尽未来际。不生不灭。如来涅槃。岂有终尽耶。此三皆堕有见。合前二共成五见。乃凡夫有人我见者。以六识分别。闻教谬执。不能离言得义也。一人我见竟。

  壬二 法我见

  【法我见者。依二乘钝根故(根器不好)。如来但为说人无我。以说不究竟(不究竟:还保留的意思,还有保留)。见有五阴生灭之法。怖畏生死。妄取涅槃(不晓得生死就是涅槃,不晓得生死本空,当下就是涅槃)。】

  前叙起执(因)缘。依二乘人。根机愚钝。如来不与说诸法缘起之理。但为说人无我(的道)理。人之所以称我者。(只)不过积聚五阴。假名为我。离却五阴生灭之法。本无我相可得。

  下明所起执(着)。以但说人无我(的道)理。悟证我空。未说诸法真常之理。是谓说不究竟。故不了法法唯心(任何一个法都是心)。生死即是涅槃(所以,当下不取不舍,就是不生不灭本体)。妄见心外。实有五阴生灭之法。怖畏生死。求出三界。妄取涅槃也。

  【云何对治(要怎么对治呢?)。以五阴法。自性不生(这五阴法自性本来就不生)。则无有灭(它本来就空的东西,那你求什么?生什么、灭什么?)。本来涅槃故(自性不生,他当然本来就是涅槃)。】

  后辨对治法。不独我空。即五阴诸法。亦复全体性空。生实不生。灭亦无灭。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古德有云( 这是证道歌。证道歌里面说)。幻化空身即法身(我们幻化出来这个五蕴的空身,五蕴本空,幻化五蕴的这个空身,当下就是法身)。若知此义。则法执自遣矣。一对治离竟。

  庚二 究竟离

  【复次究竟离妄执者。当知染法净法。皆悉相待(还给你一个正确的观念,这还是对立,还有存在染净二法的对立)。无有自相可说(根本没有所谓的相可以说)。】

  妄执即人法二执。五住地惑。须要亡言绝思。妙契真如。方得究竟离。下明忘言所以。当知染净诸法。相待而成(相对立而存在)。如《中论》云(《中论》里面说)。若法因待成。是法还成待(如果有一个法,是因为对待所存在的一个法,那么,这个存在的法,还是一个对待的,是法还成对待。比如说,我,我是男众,你是女众,两个因为是对待的,任何一个角度,它还是对待的,不是对待的,是不是?我为什么是男众,因为,我不是女众,你为什么是女众,因为,你不是男众,都是这样对立的东西)。既属对待。本无自相可说也(本来就没有自相可说)。

  【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有非无。毕竟不可说相(其实这个只有描述非色非心,注意!非智非识,就是上面所讲的非心,非有非无,就是上面所讲的非色,所以说,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其实就是两个,非智非识就是非心,非有非无就是非色,什么叫做非智非识?也不能说有一个智慧,这智是毕竟空,若有智相那还不是真智,那还是意识,智本身无相,非识,真正的心也不是一个分别的第六意识心,所以,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也不能讲是色,也不能说是心,为什么讲不是色?因为离一切差别,色法是有差别对待的,为什么非心?因为离开妄心,所以非心,简单讲,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从无量劫以来,任何一个假设的点都要了解,怎么样?没有一个真正的所谓的差别的色法,所有的差别色法都是缘起性空,所有的心都是妄想执着,所以说,非智非识,非有非无,为什么讲非有非无?非有就是不要着相,为什么要非无?不能自空,你讲有,不是真的有,所以,不着相,你讲无,不能停顿在空性里面,要妙有现前所以是非无,显非色,毕竟不可说相)。】

  是故承上相待之故。一切法虽多。色心二字。收无不尽。若究诸法本源。唯是一真法界。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因为)无六尘境界。故非色。亦无虚妄心念。(因为都是真心)故非心。离圣见。故非智。离凡情。故非识。此二仍显非心(离圣见:圣人无见,所以不能有所谓的智慧,有智也是意识形态,智本身不可得,圣见也不立,所以,叫做真见,离凡情,所以叫做非识,不能讲有一个意识,因为那是离开凡夫的执着范围,所以,这两个是显示非心,非妄心)。不著相。故非有。不滞空(也不停留在空)。故非无(相是有的,所以,不着相当然就是非有,不滞空也不能说没有,所以,是非无)。此二仍显非色(此二乃是显非色。不能讲非色)。能所双亡。色心互泯。如《中论》云。今则无因待。亦无所成法。毕竟亡言。以显真如也。

  【而有言说者。当知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说。引导众生(那只是方便,最重要的就是要破除你的执着,要叫你离念,离开一切的分别心)。】

  此会释伏疑。问。法既(然)亡言(就不可说)。如来何以说出种种言教。答(既然离开了一切语言,这个亡言就是不需要语言,离开一切语言的执着,那么为什么还要用到语言?既然叫我们离言,为什么还要说出这个教法?)。而如来有所言说。皆属善巧方便。随机破执(注意!就是破那个执,为什么说法?就是破执,如果,我们听法而不破,我们不把这个法用在我们的心性里面,不破我们的执着,那么,听再多也没有用,一点用处都没有,因为你不破执着,这么好的真理,你竟然还放不下这个世间,那你的执着不破,那你听经闻法只结个善缘,生死不了)。因病设药。但以假言说。引导于众生。

  【其旨趣者。皆为离念。归于真如(佛的用意就是叫你归向于、趋向于哪里?离念,就是叫你离开那一念,分别心跟执着心,趋向于真如,其就是佛。佛最终的、最重要的旨趣,就是叫你要离念,趋向于真如)。】

  此辨定圣意(圣人的用意)。其字指佛。趣即归也。佛之说法。或空有互破。色心并遣。或染净相遮。圣凡不立。其旨趣。皆为以言而显无言之理。令众生永离差别妄念。归于平等真如。前云。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名为真如。皆指归离念真如也(离念就趋向佛道,离念就是放下,你为什么会执着,当然你有这个念头,你卡在你的这个念头里面,对不对?你放不下,所以,念念不忘,你念念不忘,当然不能离念,你就不能进入真如,离念就是离执着的念的意思)。

  【以念一切法。令心生灭。不入实智故。】

  此反显念之当离。因念一切法。令心分别。生灭相续。不入真如。寂灭实智故。前云。若离于念。名为得入(以念一切法,令心生灭,不入实智,你只要动一到个念头,心就一直变化、一直变化,那么我们这个果报就不会断,因缘果报就不会断,就不能超过这个执,不能超过这个执,我们必需来投胎,所以,就不能入这个实智)。二对治邪执竟。

  戊三 分别发趣道相 三

  己一 总显名义 二 分别标列 三 依次辨相

  己一 总显名义

  【分别发趣道相者(什么叫分别发趣道相?)。谓一切诸佛。所证之道。一切菩萨。发心修行。趣向义故(就是菩萨发心修行趣向于佛道叫做分别发趣道向,可是,因为它有种类的不同,对不对?根器差别很大,所以,当然要分别)。】

  首句牒名。下总显名中之义。不出立义分中。大乘二义。谓诸佛果上(在果地上来说)。所证菩提涅槃之道。原属一心三大。即大义。菩萨因(地当)中。发心修行。皆以此为所趣向。即乘义(一心三大是大义,体大、相大、用大,趋向于佛道也就是乘义,简单讲,大乘的意思就是这样)。菩萨趣向佛道。能趣之行。浅深不等。故下科分别其相。蹑解起行(蹑就是追随着,如果有所解,就依着解去行,蹑就是依照,依照你所了解的去修行)。故云发趣。历位取证(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历位取证)。是谓道相。一总显名义竟。

  己二 分别标列

  【略说发心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信成就发心(就是十信位)。二者解行发心(就是十回向兼十行。信成就发心就是十住兼十信,重心点是讲十信位,要信得不退,信心不退要到十住位,所以,正最重要的是讲十住位,附带的是讲十信位,解行发心最重要的是讲十回向,而附带的是讲十行位)。三者证发心(当然是讲初地以上)。】

  此发心三种相。通该菩萨(包括菩萨)。因行诸位。信成就发心者。正在十住。兼取十信。十信修习信心满足。名信成就。由此堪能发决定心。不退善根(你看,要练到不退善根是多么不容易,我们要修行修到十住位,才能信成就)。进入十住初心。故云信成就发心(才能不退,善根才能不退,何况我们凡夫,所以,你不念佛,不修净土法门怎么还得了,我们哪有一个人敢保证说不退位,不退位,所以,一定要念佛,一念佛到极乐世界,一了就千百了,所以,苦一点,早、晚课一定要做,苦一点)。解行发心者。正在(正在就是最重要的,是在)十向(位。正是最重要的,是在讲十向)。(那么附带的)兼(兼就是附带的,是)取十行(位来讨论)。能解法空。顺行十度。行既纯熟。发回向心。入十向位。故云解行发心。证发心者。初地以上。证真如理。发自在用。前二但相似发心。后一是真实发心(为什么在相?为什么叫相似发心,因为,不见真如,不见真如叫做相似发心,后一个因为证初地的证真如,那么就是真实发心,真如才是真实)。二分别标列竟。

  己三 依次辨相 即为三

  庚一 信成就发心 三

  辛一 明信成之行 二 显发心之相 三 举发心利益

  辛一 明信成之行

  【信成就发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

  此问明发心有三意。一能修人。二所修行。三至何时得信成就(第三、到何时他的信心才能够成就。能修的人是怎么样?所修的行是修什么?到什么时候才能成就?)。堪能发决定心。入正定聚。

  【所谓依不定聚众生(因为有三种,一个是正定聚,一个是邪定聚,一个是不定聚。不定聚就是有时候会回小向大叫做不定聚,一下子进,一下子退,所谓依一定聚众生)。】

  众生虽多。不出三聚(就是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这个以前我们就讲过了)。分别三聚。复有多门。今约初住已上菩萨。决定不退。为正定聚(简单讲正定聚就是不退菩萨,这个不容易)。(第二个如果)未入信位。不信因果。名邪定聚(就是十信位)。十信位人欲求佛道。志不决定。时进时退。故《本业经》云(《本业经》就是《菩萨璎珞本业经》。简单讲就是《菩萨璎珞本业经》叫做《本业经》,共两卷,这是竺佛念所翻译的,姚秦建元十二年到十四年,公元376到378所翻译的,时间非常的早,《菩萨璎珞本业经》行善简称《本业经》)。(所以,《本业经》里面说)十信菩萨。如空中毛。随风转动(所以,众生叫做毛道众生。一只毛飘浮在空中,浮在空中,飘到我这里,它就飞向那边,飘到那边,又吹过来,又飘向这一边,飘来飘去、飘来飘去。就是人家听什么、讲什么,你就听什么,自己没有真如自性,没有办法学到如如不动的自性清净心,所以,吹来吹去,情绪每天变来变去,一下子好,一下子不好,所以这个叫做不定聚众生,碰到好的因缘就进,碰到不好的因缘就退)。(这个)名不定聚(进退不一定叫做不定)。谓之毛道凡夫。今依此等人。明其修行。此答初意也(这是依不定聚的众生)。

  【有熏习善根力故。信业果报(相信这个因缘果报)。能起十善(业)。厌生死苦。欲求无上菩提。得值诸佛。亲承供养。修行信心。】

  力者力用。通指熏习与善根二种力。谓有教法资熏(有这个教法的熏习,资就是助,帮助熏习)。及本觉(真如)内熏之力(因为有本觉真如的内熏的力量)。并前世所修诸善根力。信知因果(是)不昧(的,逃不掉的,因果是逃不掉的)。有业(一)定招果报(谁来讲都无情)。故能舍恶从善。修福德分善也(修福德分,所以,布施的人有福了,肯牺牲的人有福报了,肯牺牲、肯吃亏的人有福报了,肯退让的人有福报了,为什么?因为一切福德都在你的退让、宽恕、吃亏里面,统统具足)。厌二种生死苦。欲求如来。无上菩提道果。成菩提分。及解脱分善也。下明修行(之)缘。依此信行得与诸佛。(怎么样?依此信行得与诸佛)生生同生一处。亲承供养。修行十种信行。此答第二意也(第一个是能修人,第二个是所修行,是不是?)。

  (第三个要到什么时候,至何时得信成就,堪能发决定心,入正定聚,这个就是答第三个)【经一万劫。信心成就故。诸佛菩萨。教令发心。或(者是)以大悲故。能自发心。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的)因缘。能自发心。】

  首二句明时满行成(时间一到功德就圆满)。下明所感胜缘。胜缘虽多。略举(有)三种。一种他力。二三(是)自力。亦可同(底)下(的)三心。诸佛菩萨教以圣道。令发直心(直就是不歪,真如就不歪,妄想心就会歪,妄心是扭曲,妄心是我见产生的分别执着心,当然就不是直了,所以,这个直心就是指真如,真如就是直,意识心就是扭曲,令发直心)。正念真如(简单讲,你怎样能够发这个正念真如,很简单,只要你无相就真如,即相离相就真如,你就连动到这个脑筋,明明动到这个脑筋,去想想看,它是对、是错、是善、是恶,都不需要,知道,内心清清楚楚,笑一笑就可以了,即相离相嘛!)。此仗他力也(为什么仗他力?仗着佛菩萨熏习的教化,对不对?然后,了解这个真如,仗着佛菩萨教导你这个真如发心,教导你正念真如:离相)。或大悲内熏。愍念众生。沉沦之苦。广运悲心(这是发大悲心,拼命地帮助众生)。多方济度。此由自力也(靠自己发大悲心)。或因如来正法。将欲灭时(佛法快灭了)。为不断佛种故。以护法(的)因缘。能发深心(深心就是不变,谁你都不受影响,我就是要救度众生,就是要讲经说法,就是要转大*轮)。广兴饶益。乐集诸善之行。此亦由自力也(所以说是深心。直心、深心、大悲心三种心,)。

  【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入正定聚。毕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就是正因佛性,就是符合我们正因佛性,我们有正因佛性、有了因佛性、有缘因佛性。正因相应:与佛性相应。想想看!要不退转,这个可不是容易的)。】

  首二句承上。如是一万劫。修行信心满足。是谓成就。故得发十住初心。善根成熟。入正定聚。毕竟不堕凡小之地。十住生佛家(出生在佛家)。而为佛子(就是不离佛)。与如来气分交接。故名住如来种中。正因者。本觉内熏之因。住位菩萨。行顺(真如)内熏之因(这个十住位的菩萨,顺着这个真如内熏的因慢慢地熏习)。故曰相应。又对果(来)说。依此所修之因。定得如来正果。因果相应故(因赅果海,果彻因源)。此答第三问也(这是要经过多少时间才能成就正定聚)。

  【若有众生。善根微少(没有善根就没办法了,你们到处可以看到很多没有善根的众生,你怎么讲,他就是哈哈的,你讲他,他还诽谤你,是不是?)。久远已来。烦恼(种子)深厚。虽值于佛。亦得供养(虽然碰到佛,他也会供养)。然起人天种子(他不想要超越这个三界,他以此为乐。嗯!结婚也不错,嗯!建立家庭也不错,你学佛也学佛,不必了生死,两个人快乐就好了,是不是?内心里面起一个妄想,这个人只能讲五戒十善,不足以讲什么超越世间的真如)。或起二乘种子。设有求大乘者。根则不定。若进若退(善根微小的人就是这样子)。】

  此下举劣显胜。《摄论》云。诸菩萨在十信位中。修行大乘。未(不)坚固者多。厌怖生死。慈悲众生。心犹劣薄(今天慈悲众生,明天一生气,不干了,我为什么要慈悲,我为什么要救度众生,对不对?他不会这样子,大菩萨他不会的,观世音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你什么时候他都救你,善根比较不够的,要慈悲众生,今天可以,明天就不一定,一个礼拜可以,一个月不一定,是不是?长此以住这个悲心不容易)。先明内因劣相。善根力微。烦恼惑(比较)重。真如虽有内熏之力。惑障一时难破。故虽值佛供养。倒求人天小果。而于大乘。信根不定。进退犹豫(一下子进,一下子退)。皆内因熏力劣故(内因熏习就是真如熏习的力比较差,没有真如的功夫)。

  【或(者是)有供养诸佛。未经一万劫(没有经过一万劫)。于中(间)遇缘。亦有发心。所谓见佛色相。而发其心(见佛的三十二相而发心)。或因供养众僧。而发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发心。或学他(他就是二乘人,二乘人教的,当然教他像他发心,二乘人他不会教你发大菩提心,学他)发心(你跑到泰国去,当然学泰国比丘,对不对?学到台湾来,当然学台湾的法师发心,是不是?台湾是大乘佛教)。】

  此明外缘劣相(外面的相比较差)。一行时未满(功夫还不到)。二遇缘不胜。所发四心。皆非菩萨智悲之心。见佛色相发心。如阿难见佛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是以渴仰。从佛出家。此以生灭心。为本修因。不能发明大乘。不生灭性。

  供僧发心。如梁武帝造寺度僧。广兴供养。不达廓然无圣之旨(不了解像天地,廓就是天地广阔的意思。廓然就是没有范围、没有界限。无圣:不了解,这个真正的福报是无相。廓然无圣就是无相的意思)。犹是人天。有漏(的)果报(你建现金的寺庙,度再多的僧人,虽是广兴供养,还是生灭法)。

  二乘教令发心。遇师不胜。解行自卑。学他发心。他字在二乘句之下。即指二乘为他(就是二乘人)。仍然囿于小道(囿就是拘泥于小道)。若指佛菩萨为他。但学其模样。未能同其心理。同其解行。同其志愿。岂下(面)所发三心之可比耶。

  【如是等发心。悉皆不定(这么样子的发心,统统不定)。遇恶因缘。或便退失(碰到恶因缘就怎么样?就退失,退失怎么样?)。堕二乘地。】

  此结成退失。首句(是)指(面)上所发四心。以信未成就。不能(够)入正定聚。故云悉皆不定。未免遇缘成退。一明成信之行竟。

  辛二 显等心之相 二

  壬一 正明三心 二 问答除疑

  壬一 正明三心

  【复次信成就发心者。发何等心。略说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不弯曲:直心。简单讲直心就是无相心)。二者深心。(深心就是)乐集一切诸善行故(只要是善,我就去做,不计较任何的情形,能做的,我就捡来起来做,别人不做,我也做,乐集一切善行)。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想要拔一切众生苦故)。】

  上明发心因缘。此明所发之心。首二句牒问。下标释。妙行虽广。三心统收。故略说三也。直心者。心如直弦。不偏不倚(这个“不偏不倚”语出南宋的朱熹《中庸集注》里面,中就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这个偏跟倚都是两边,不偏不倚)。无诸委曲(这个委曲就是压抑自己的意志,勉强将就别人:委曲。我们如果心真如,没有委曲相,没有弯曲相)。与真如中道之理相应。故曰正念真如。此心为自利利他。智悲二行之本。故列在前(是真如)。深心者。智深也(深心就是智慧心)。知(道)真如具足性德。故乐修众善。称性无著。以成自利行(有智慧的人当然要行善,怎么造恶呢?)。悲心者。悲切也。观众生真如体同。故拔挤群苦。令得菩提。以成利他行。此即大乘三聚净戒。既正念真如。则远离一切差别之念。无恶不断也。既乐集善行。则众善奉行。无善不修也。既欲拔众苦。则平等普济。无(有)有情不度也(虽然,无有情不度,应念做“无有、无情可度”,无有有情可度,没有一个众生他不度的,叫做无有有情可度)。

  亦即是彼三回向。初回向实际。次回向菩提。后回向众生。如来三德三身(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是不是?三身:法身、报身、应身)。皆由此故。以直心正因(佛性)理心发。成法身德(直心的正因佛性理心发,理就是在理上来发,理就是无相,我们佛性是无相的,这只能理来讨论,所以,叫做正因的佛性站在理心来发,理心发,法身德,法身无相,你不能讨论,只能站在道理里面来讲)。深心了因(佛性)慧心发(了因:动一个念头,那么怎么样?用一个智慧去发)。(所以)成般若德。悲心缘因(悲心,悲心来救度众生。悲心缘因佛性)善心发(善心:能够救度一切的众生)。成解脱德(让他们解脱,自己也解脱)。又正念真如。契入法身清净之体。乐修善行。庄严报身万德之相。广拔物苦(广,来拔除众生之苦。“物”就是众生)。示现应身净缘之用(示现众生,示现这个应身净缘之用,给予众生外缘)。一正明三心竟(这个是指三心)。(后面的就比较容易,难的,《大乘起信论》难的,大概讲都讲过了,后面这个等于是复习一下,这不困难,念一念大家都晓得,自己看也看得懂)

  壬二 问答除疑 二 癸一 问 二 答

  癸一 问

  【问曰。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之行(它的意思是说法界一相,既然众生与佛都是平等的,那么你只要念真如就好,何必假借一切的善行呢?复假,假就是假借,为什么还是借重着求学一切诸善,何必要这样子呢?念真如,真如就是空性)。】

  问意但据真如理(根据真如的理)一。不知众生惑异(你只知道真如的理,空性的理是一,但是,众生的迷惑差别很大)。菩萨了知自他烦恼无尽(你要做一个菩萨你了解自己,你不了解别人怎么度众生)。故法门无量。誓愿学也。

  癸二 答 二 子一 正答前问 二 重显方便

  子一 正答前问

  【答曰。譬如大摩尼宝(譬如像摩尼宝珠)。体性明净。而有矿秽之垢(虽然,你的体性是明净的,但是,有这个矿秽之垢,但是,有这个矿秽之垢,外表附着一些这个杂质)。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它的意思就像什么,就像人家问你:你家怎么样?我家很富有。为什么你家很富有?我家金子很多。在哪里?然后,都在后面的山。哇!一看,哇!后面的山一座,整座山,我家金子都在那山里面,有没有开采出来?没有!在哪里?就在山里面。这样讲没有用,再多金子也没有用,还是放在山上,孕育在山上里面,我们佛性也是这样子,大摩尼宝珠就像我们的佛性,我们知道我们的佛性是一真平等的:体性明净的,但是,你不方便把它开采、磨练、没有用的,所以,这个法门你统统要学,多闻多识则其常而从之,所以,我们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懂,不然,你菩萨你没有办法深入烦恼去度众生,众生就是烦恼)。】

  答意。(回答的意思是说)须假众善对治。一真方显(绝对的空性才能显示出来,所以,师父一直重复地说,我们要用感恩心来对治我们这颗烦恼的心,就是这个道理,你要显现空性,你要先懂得两种心态,第一个要先懂得感恩心,第二个要用柔软心,你有感恩心、有柔软心,就具足了忍辱,有了忍辱你就接近了圆融,要一步一步来的,要是我一下子要学习忍辱,可是,我内心里面却忍不住,不,不需要这样子,慢慢来。第一个你要先用感恩心,第二个要柔软心,要感恩心、要柔软心的时候,你就有忍辱心,忍辱心发挥出来的时候,你就有菩提心,有菩提心的时候,你就有大悲心,大悲又有般若智慧,就具足圆满,就会圆满,一步一步来,所以说,虽然一真法界,一真就是约待的一真法界,才能够显示出来,没有方便地对治也是没有办法)。先喻后法(先作比喻然后再讲法)。摩尼宝。此云如意宝(中国话叫做如意宝)。体无二相。具足众宝。随意所需。悉皆普雨(雨yù,当动词用,就是落下、降下的意思,不是念yǔ。就是你需要什么,他就会落下来)。喻真如一相。体含众德(我们真如一相,虽然是平等相,但是,含有众德)。宝性虽净。一向埋没污泥之中。而有矿秽之垢。若人但念宝性。处染不染。不假磨治之功。终不得净(你只知道,但念宝性就是你只知道我们真如宝性,或者是摩尼宝的宝性,但是,我们不假磨治也不能得到清净)。

  【如是众生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的)染垢(怎样知道众生的真如之法,虽然是体性空净,但是,我们因为有无量的烦恼染垢)。若人虽念真如(我们虽然知道有这么样子的真如,了解它)。(但是)不以方便(方便就是手段。如果不以)种种(的手段。方便种种的)熏修。亦无得净(所以,这个就是精进,就是必需的功夫,你一定要精进,每天只念真如:我是佛,是没有用的,知道只是一回事,你开显不出来,你不做早课、不做晚课,不定功课好好地下功夫,那么这只是在理念上,虽然,修行的法门不一定是做早、晚课,你也可以随时来做观照,但是,从毕竟是懈怠的,众生还是懈怠的,所以说,在修行上单单靠口,语言来讲,毕竟是个虚妄的名相,要真实地去回光返照,确确实实地去定功课去做,我们人毕竟不是圣人,不定功课、不精进还是没有办法,我们要先给自己身来雕塑,慢慢、慢慢再降伏这个心,如果说我们的心调伏,可是我们的身还是懒惰,依然懒惰成性,如果不定早、晚课,我们睡觉时间会拉长,那么我们定早、晚课,我们会缩短我们自己休息的时间,我早课、晚课没有做,所以,用这个早、晚课,是在鞭策我们的心,而不是说早、晚课就叫做绝对的修行,虽然,修行不一定是早、晚课,但是,早、晚课可以激励我们的修行,所以,我们不可以执理废事,我们不能说早、晚课不一定是绝对的修行,但是,早、晚课确实是修行的前方便,因此,我们一定要了解,用什么方式来鼓励自己,而不能只是在理念上一直打转,说:我就是佛,我就是清净的本性,我只要悟,什么都没问题,那这是圣人讲的话,所以,我们种种的方便,如果,你不用方便,你不能得净的,所以,还是要对治悉檀,《大智度论》讲:还是要对治的,虽对治无有对治之心)。】

  此下法合。真如即生灭门中之本觉(真如就是生灭中的本觉)。其体性虽(然)随缘不变。如实空净。以在缠有无量染垢(我们在束缚的烦恼当中,有无量的染垢)。若人虽念真如。自性清净(意思就是说你只知道懂得理没有用的)。不假善行(假就是藉着。你不藉着种种的手段,去行善、去对治)。熏治(这个)烦恼(熏治就是对治它。你对治它,我定早、晚课,或者说我发一个愿:我永远不生气,或者是自己定这个拜佛的数目,虽然,它是一种假相,但是,可以慢慢地入道,就是这么一回事情,所以,佛在《遗教经》里面讲:当制六根,不要像脱缰的野马,应该制止我们六根的欲望,不要像脱缰的野马拉不回来,我们的心易放难收,一下子就放出去,要收回来,收不回来,收不回来,所以,还是要对治,远离这些不好的境界)。本觉无由出缠(如果你不董治烦恼,本觉没有办法离开这个烦忧,所以,这个回光返照变成一个很重要的功夫,很重要的功夫。我今天听师妈讲,我最高兴了,我说:师妈,你那个念佛,你那个脸现在变得很漂亮、很好看。我现在都在回光返照,我现在都在回光返照,注意控制这颗心。我说:太好了,这母亲伟大!听久了,你看,她还懂得回光返照这个名词,这不容易了,她以前没读过书,懂得回光返照这个名词,虽然是假的,她还知道观照自己,所以,现在厨房她不管了,是不是?照顾店面,绑绑荔枝,认真念佛。对啦!就是这样子,我就告诉师妈说:就是这样修行,没有你的事情,不在其位,不谋其职,她听不懂,不是你的责任,你就不需要干涉别人,我们闲着没事,帮忙照顾一下,对了,就是这样修行,修行它就只有四个字:放下念佛,就是这四个字。师妈就说:今天开始……,唉呀!年纪大了,书也不用看太多。我说:这样对!认真念佛,对!就算你要看也看不懂,看也看不懂,然后,我就附和她:对啊!就是这样修行。所以,这个人虽然智慧不够,但是,她听久了开示,她智慧就会开,所以,本性大家都是平等的,七十几岁的人,重复地听《广钦老和尚开示录》,她就会有觉悟的一天,这个熏习的力量就是大,非常的大,对不对?她也没读过书,她七十几岁,她还能讲出回光返照这个名词,每天都念佛,念得那个貌相就是改变,就是改变!我常常说:师妈!你七十几岁长得很美。三八儿子。骂我三八儿子。哪有人这样赞叹自己的母亲的?要赞叹一下,虽然骂我三八,但是,她也很高兴,人总是这样,明明知道他那句是这样子的,但是,她还是很高兴,鼓励一下,修行就是这样子,所以,本觉无有出缠,为什么?你如果不对治,你就没有办法,不对治你就是没有办法,所以,常常讲,常常看到一些众生,修行就是执理废事,我悟了,你悟了,你能怎么样,不能怎么样子,你悟了,你做的事情还是要符合因果,对不对?你所做的事情,你还是要在事相上里面才能够完成佛道,因为要圆融,要圆满菩提。要圆满菩提,你不能离开这个事相,你不能离开这个缘起法,所以说,不即不离,不能在缘起法里面执着,但是,也不可以离开缘起法,不即不离就是见性成佛道,取不得,舍不得就是见性成佛道,这个道理就是这么样子)。安得离垢清净。合喻可知。

  【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因为我们的烦恼,垢就是烦恼,无量遍一切法)。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因此行行善,那么是我们必需要做的工作)。】

  此明修善所以。因染垢无量。故须备修众善。以为对治(修众善,像师父所能做的,我们文殊讲堂有所收入,全部我们都认同,这是信徒的血汗钱,我们要好好地保护它,然后,大量的一直制造录音带出来,这个图书馆,最近,我们又放出了差不多二十几个单位,又去寄了二十几个单位,有的拿到美国去,寺庙、图书馆,我们一直扩充台湾省的第一个图书馆,或者出家人修行的地方,让他们有一个录音带流通的地方,善虽然是假的,但是,我们还是要做,一定要做这种工作,一定要做这种工作)。

  【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简单讲,真如是空性,空性的道理就是叫你修一切善,修一切善,自自然然地就恢复到真如,简单讲,必需三轮体空,修善就是顺着真如,你作恶就不顺真如,所以说,我们不能执理废事,善法是事相,真如是理体,所以说,意思就是你在一切事相修善,能修善包括身、心,内心不着,身体尽力地的,身、口、意都是配合着空性,那么就是随顺真如,所以,修一切善,就是符合因果,自然归顺真如,就是符合空性,也就是所有的因缘法,都会入三轮体空的空性,虽然,三轮体空的空性,不能忘记一切的事相的善法,佛教讲的就是理事圆融)。】

  此明善行称真(如)而起(这是说明善行称真如,称就是合于,合于,真就是真如,合于这个真如而起,就是你行善,但是,也知道三轮体空)。故能外除妄染。内顺真如(所以,今天像一个信徒来请教,说他很恨他爸爸,非常地恨他爸爸,他上次来,我叫他要念大悲咒,念念观世音菩萨,自己喝大悲咒水,结果好了,好了很多,因为精神有点快崩溃了。来、来……,就跟你加持一下,他第二次再来,是不是?又要加持,他说他还很恨他爸爸。我就跟他这样讲:我们内心里面要常这样想,是因为我的业障,所以,我来出世这个地方,不能怪爸爸,要怪自己,自己福报不够,业障深重,所以,来到这个娑婆世界跟爸爸结恶缘,也许我们前世欠他的,我们不能怨恨爸爸,要感恩爸爸,因为,他今天跟我们过不去,所以,让我们想要走修行悟道这个路线,那么我们要感恩。我说:你的病不好,就是因为恨,如果,你把这个恨放下,再念观世音菩萨,那就更感应了,很简单,念佛有感应跟不感应,力量为什么差在哪里?就是差这颗心,你没有贪、没有嗔、没有痴,你没有嫉妒、没有恨,你这个念菩萨怎么不会感应呢?你这个心就是菩萨嘛!就像一面镜子,同学们!很简单!你不要管光线的强、弱,有没有看到光线,你只要把这个镜子,镜面好好地擦,擦得干净,恢复到它本来的样子,这个光:太阳光一射,马上就反射回来,意思就是说修行要在自己的回光返照功夫里面下功夫,你的念佛,你想感应吗?很容易,你现在没有贪、嗔、痴,没有嫉妒,你现在就是观世音菩萨,我念阿弥陀佛,念谁?念自己清净心,无量寿、无量光,我们的本性就是无量寿、无量光,所以,这就是实相念佛,我们内心里面清净,你哪一个念佛不会感应?所以,有的人就赞叹了:喂!法师!我觉得您念这个咒语、咒水很有效,跟人家加持很有效。我说:不是,因为我的内心里面很清净,我从来没有恨过哪一个人,我也不贪求这个世间,我一念佛,我就会做这个观想:境就是心,心就是境,我现在、我过去、生生世世也许有造恶,可是,我这一念清净,那么所有的恶就在这一念清净里面消融掉,所以,我在念咒的时候,我不会起自卑感,我不会起自卑感,自卑感就是造恶太多,我也不会起狂妄心,就说我自己很有修行,那么不卑不亢就是真如自性,所以,我们在加持一个人的时候,我不会觉得说我没有修行,也不会觉得说我很有修行,我不会说我功德很大,也不会说我罪过无量,为什么?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用这个心来加持,何以故?空性就是修行,那么空性所显现出来的念头,都是清净心,你要加持一个人,你说:我要求感应,那么你诚心诚意地求,就会感应,诚心诚意,至少这一念清净心,所以,你不要常常讲你没有修行,不要这样子,那么念佛会感应的人,为什么年轻人念佛比老太婆不如,因为,年轻人念佛有分别心,他要探讨真理,探讨一阵子以后,他才要诚心,老太婆不一样,老太婆她道理什么都不懂,她说:我师父讲的。你师父是谁?我师父慧律法师讲的。讲怎样?求,认真虔诚地求,跑在佛祖前面求,即使我们不是圣人,我们有缺点,佛祖也会同情我们,你就用这个方式,大家都感应,很多人都感应,你看,那个老太婆一教,她就会,她就会感应,你就不会,因为什么?你太年轻,太年轻就是经验不够,诚心提不起来,吃苦,还苦得不够,所以,年轻就是一种罪过,不懂得诚心诚意地求佛菩萨,所以,他不会感应,力量不大,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佛,我们内心里面一直求外面,不是,我们求我们内心,我诚不诚心,我诚心,要怎么样才是诚心?我跪在佛前,我用跪的念咒,我看你会不会感应,真的,你用跪的念大悲咒,你试试看!一直求,但是也不要一直哭,我如果是菩萨,你在哭,我就啪!不需要这样子嘛!诚心诚意地来就好,所以说,我们会感应不感应,就是看你这颗心)。一正答前问竟。

  子二 重显方便 二 丑一 标征 二 别释

  丑一 标征

  【略说方便有四种。云何为四。】

  依上三心。而起四行。第一依直心。修观照方便。无住行。二三依深心。修止作方便(止就是寂静,作就是观照,所谓动态的,止就是静,作就是动,动静各种的方便,自利利他)。自利行。第四依悲心。修大愿方便。利他行。

  丑二 别释

  (一依直心,二者依深心,三者依深心,四者依大悲心而发。依大悲心而发四种行,依三心而发四种行:依直心发第一种行,依深心发二三两种行,依大悲心发第四个大愿平等方便行。)

  【一者(依直心)。行根本方便(根本就是真如。简单讲,就是依真如理,方便就是入道的法门,怎么样能够让你入道,所以,依真如的理,这个根本的理,然后,进入这个入道的方便法门)。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自性无生就是说空一切法。就是说空一切法,离开这个虚妄的见)。不住生死(不执着这个生死法,不恐惧这个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业果不失就是不昧因果,虽然,缘起本身是空性,但是,因果还是存在的,那么如果,我们能够认同空性,所以说,认了就是你的,认了就是你的就是说我们直接去接受它,承认自己造业,那么痛苦就会比较少一点,如果,你今天感觉很委屈、很痛苦、很烦恼,这些痛苦的因果都甩不掉,你内心里面第一个,你要怎么样能够减轻?要认同自己的无知,这个是开刀的方式,这是开刀的第一刀,你怎样剖出你的痛苦的烦恼,如果你想再借重任何的理由去解释你的立场,只有包容自己的错误,然后,依凭自己的我见,一直在因果里面受这个委屈,所以,不要与因果争吵,因果就是我们的命运,简单讲,就是不要与命运争吵,与命运争吵的人不是一个智慧的人,简单讲,因果就是主宰着命运,我们能够认了就是你的,就是说我们今天对种种的果报,无论身体不好,夫妻感情不睦,或者是病苦多端,或者是妯娌之间争吵不休,我们现在就认了,认了,认了意思就是说接受这个事实,然后,我们推求到前世的因缘果报,推求到前世的因缘果报以后,知道这个业果不失今生今世我们来做夫妻,做这个嫂嫂跟姑姑,或者是这个兄弟姊妹,你父母、兄弟姊妹等等,这些六亲,这个都是因缘果报,那么对于因缘果报的安排,这是我们前世共业所造的,也没有什么可怨恨的,他们没有学佛的无知,需要我们来原谅跟宽恕,如果说,我们在因缘果报里面不认同,或者再起敌对的态度,那么又继续造业,又继续造业,所以,所有的修行就是降伏自己内心那种不满,最为重要,已经是变成果报了,就注意!五蕴本空,不必再牢骚、不必再抱怨,你能做多少就算多少,你不能改变他,也不需要去改变他,也没有能力去改变他的时候,同学们!你欢喜地去接受这个果报,让这个过去种种的因缘果报,就慢慢地就这样子过去,否则的话,我们会在自己的因果里面打转,然后,想出一大套自己的委屈,来解释因果的不公平性,那这样子又继续造恶业下去,因果百千万劫摆脱不掉,所以,因果当下即是空,如果,你看得破,就是这么空,如果你看不破,就空不了,简单讲,没有理由,不必解释,不必感觉很委屈,也不需要去跟你的因果存在性去争吵,嫁给谁就给谁,对不对?娶什么老婆就什么老婆,那已经定案了,不需要争吵了,所以说,你如果能够这样子,因缘和合就业果不失,直接接受这种事实的存在性,你就可以安住于空性的心理状态)。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我们起于这个大悲心,修诸福德)。(来)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随顺法性无住故(我们不安住在涅槃,不生不灭的境界,为什么?因为法性是无所住,法性不是固定的,法性有所住的话,变成自性见,自性见像一潭死水一样,不起作用,就是偏空涅槃)。】

  根本即真如。方便为入道法门。依真如理。所起行。故曰行根本方便。真如有不变随缘二义。先约不变义。观一切诸法。性本无生。不执实有。以大智断惑。离诸妄见。惑断则业空。因亡而果丧(因亡就是我们这颗心,造业的心没有了,那么你就引不出果报。因亡,就是你这个身、口、意清净的意思)。故不住生死。次约(“约”是“就”的意思)随缘义。观诸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念众生迷真逐妄(迷这个真心,追逐这个虚妄)。枉受轮回。以大悲熏心。人廛垂手(“廛”就是人多的地方,廛就是古时候城市的住宅区,人多的住宅的地方。这个垂手是接引众生。简单讲,入廛垂手就是来到人口众多的地方,要起大悲心来接引他们就是入廛垂手,垂手的意思是接引,来到人口众多的城市里面,住宅的地方,要发大悲心来接引他们)。广修福德。种种摄化。无量众生。故不住涅槃(不能进入偏空的涅槃)。此皆依直心正念真如。不著空有。二利繁兴。随顺真如法性无住。修无住行也。

  【二者(依深心。依照深心。二跟三都是依深心所发)。能止方便(止就是止恶)。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我们常常起惭愧心,可以止这个恶法)。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法性真如是不造业)。】

  此止持门。勤断二(种)恶(业)。一未生恶(我们未生恶,还没有生出来的恶,我们起惭愧心)。惭愧即便能止。惭者惭己。依自法力(依照自己内心里面的观照力)。(了解自己)谓自耻我欲为善人(我想做善人)。岂可行此恶行。愧者愧他(别人)。依世间力。谓恐人厌贱讥诃(恐怕别人来轻贱我们、讥诃我们)。不敢亲近恶友(不要亲近恶友)。二已生恶悔过(如果,我们已经做错事情,悔过就好)。自不增长。悔者悔悟。既往不谏(这个谏,这个是既往不谏,其实是来自于《论语》。《论语》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谏的本意是用语言或行动来劝告长上,谏就是说对长辈有过失我们叫做谏,既往不咎就是说已经成为过去了,我们就不必再说)。来者可追(追就是赶得上。简单讲就是补救的意思,既然成为事实的过失,我们就不必再去说了,将来好好地做,还可以弥补上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不敢仍蹈(蹈就是还是遵循以前的轨迹叫做蹈。不敢仍蹈)前愆(就是以前的过失,不要再做以前的过失)。此随顺法性离过。修离过行也。

  【三者(依深心)。发起善根增长方便。谓勤(:一)供养(、二)礼拜三宝(第一个是供养,第二个是礼拜,供养三宝或者是礼拜三宝)。(三)赞叹(四)随喜。(五)劝请(就这样,这五种行: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然后,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淳就是浓厚的,很浓厚,这个淳也是淳朴的淳。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三宝)力(量)所(呵)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离痴障,简单讲就是要亲近三宝,想要离开愚痴,那就必需要亲近三宝)。】

  此作持门(作持,不是止持就是作持,止持,止持就是指消极方面,作持是指积极方面,止作二持是戒律里面两种最根本的行持,所以,我们讲戒律是止持,结夏安居这个是作持,毘尼作持、毘尼作持,作持就是动态的,要运用这个戒律,此作持门)。勤修二善。一未作善。发起令作。得种善根(我们有什么善事,大家一起来随喜功德来做,发起令作,得种善根)。二已作善。努力精进(像大家现在努力供养三宝、赞叹三宝、听经闻法,那就不要间断,不要间断,像我们有研读班,念到现在剩下这几个,都是精兵主力,该走的都走了,留下来的,赶他走,他也不走,这个要没有相当的善根,他不会的,一碰到节庆日,碰到包粽子,他就要休息了,包素粽,他就要休息了,过年过节,端午、中秋,他就要休息了,你们不是,像我们研读班这个,大家都很精进,他把听经当作是生命的第一重要,首要的工作,所以,师父很赞叹大家,非常赞叹大家。已作善要努力精进,是不是?)。增长善根。勤供养等五(个)愿(五个愿,刚刚已叫你们编号)。即善根。以爱敬下。得生智益(产生智慧)。知求佛道(能够产生智慧的利益,所以,我们知道要求佛道)。又因佛法僧力下。得灭障益(可以灭除障碍)。善根成熟。随顺法性离痴。修离痴行也。

  (第一个是)供养。离悭贪障(“悭”念qiān。离悭贪障:你有布施心供养,离悭贪障)。(第二是)礼拜(礼拜就常常恭敬三宝)。(可以)离我慢障(我们常常礼拜诸佛,降伏自己可以离我慢)。(第三个是)赞叹(赞叹的话)。离毁谤障(谤佛、谤法、谤僧,这是最重要的罪,重要的罪,我们嘴巴讲出来的,都是赞叹行,赞叹行的话,离毁谤罪)。随喜劝请。离嫉妒障(如果,你发欢喜心,就可以离开嫉妒。因为别人比自己行、比自己强,心怀怨恨,简单讲不耐他荣,别人比我们强一点就不行了,或者别人比我们漂亮、比我们有钱、比我们有才干,我们就活不下去了,其实不需要这样子,他有权利这样活,我们不需要嫉妒他,才干已经输人家,德性不能再输人家,德性就是修养,我才干已经输你了,我嫉妒你,连德性都不如你,那变成输人家两种,输你的才干已经很惨了,我现在不行,我德行要赢你,德行要赢你,那么就要忍辱、要随喜,不要嫉妒人家,所以,输人家一种就好了,不要输人家两种,嫉妒别人就是输人家两种)。

  又爱敬有四料拣(料拣就是情形,爱跟敬有四种情形)。一爱而非敬。如母于子等(她只是爱儿子没有敬)。二敬而非爱(只有尊敬没有爱)。如仆于主等(我每个月给你工作,工作很辛苦,那么你拿钱给我,对不对?我是尊敬你的金钱,所以,我对你没有什么爱,没有什么执着,是不是?主人死了,我再换一个工作,最主要我要赚钱,敬爱金钱,而不爱,仆人嘛!当然里面还有尊敬的味道,有的不是为了钱,不是为了钱,不过,仆人没有钱,你叫他怎么过日子)。三亦敬亦爱。如修行者。于三宝等(就像在座诸位对三宝都很恭敬)。四非爱非敬。如人于怨家等(我们既不爱仇人,也不尊敬仇人,不可能!)。

  【四者(依大悲心而发。)。大愿平等方便(大愿平等方便是依大悲心所发)。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一个都不剩下)。皆令究竟无余涅槃。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就是永远不断绝的)。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同学们!这个不念彼此,要好好地去体会,不念彼此就是没有能所,师父已经讲过了,没有能所,没有能所就解脱了,一个人他碰到事情,他观照一下没有能所,今天他是我的仇敌,我把他当作是同体大悲的人,将来有因缘我度他,没有因缘我随缘,一点起作用都没有,是不是?所以,不念彼此,众生不念彼此就是没有我见才能够不念彼此,要不然,我的看法怎样?强迫地保护自己,强烈地保护自己,那哪里彼此会融在一起:一体,不可能!)。】

  大愿平等。即顺法性所发之愿。尽于未来。长时心也(尽于未来就是表示长时的心,时间非常地长远)。度(众)生无余。广大心也(一个是长时间,一个是广大)。令入涅槃。第一心也。此随顺法性无尽。修无尽行也。

  下明起大愿意。知法性广大周遍。众生等具。无二无别。究竟寂灭者。《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所有一切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不执着于度众生的相叫做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虽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实无众生可度,何以故?一切法空性,三轮体空,没有能说法的人,没有所听法的众生,也无中间所谓的法,一切法本自寂灭,对不对?)。即此义焉。二显发心之相竟。

  辛三 举发心利益 四

  壬一 显胜德 二 明微过 三 指权施 四 叹实行

  壬一 显胜德

  【菩萨发是心故。则得少分见于法身(就是见于真如法身)。以见(真如)法身故。随其愿力。能现八种利益众生。所谓从兜率天退(退就是下降)。入(母)胎。住(母)胎。出(母)胎。(然后)出家。成道。转*轮。入于涅槃(这个叫做八相成道,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轮、入涅槃,八相成道,这个是大乘的,大乘的就没有降魔,小乘的才有降魔,小乘有降魔,大乘了魔即佛)。】

  是心即前(面的)三心(三心就是直心、深心、大悲心)。十解菩萨。依比观门。见法身理。或依人空门。见于法身(比观就是在有相里面,一步一步地观照就是比观,意思就是说不是真如观,真如是正观,有相里面是比观,慢慢一步一步进,依于比观,那么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慢慢这样子一直进,然后,见法身理,然后,再进入空性的真如,或者是依人空门,见于法身)。未至深位(只是没有进入深入)。故云少分见也。此自利德。以既见法身。则乘大愿轮。运智运悲。初住即能示现八相。利益众生。此利他德。八相小乘无住胎。大乘少降魔(大乘少一个降魔,小乘没有住胎,也就是从兜率天下来就入胎,再来就是出胎,出家、成道、降魔、转*轮、入于涅槃)。以了知魔即是佛。佛界如。魔界如(简单讲,如果你保持一个如如不动,所有的魔:心中的魔、外境的魔,统统没有,不存在的,简单讲,一切相都是唯心所造的,看你心怎么无用)。一如无二如故。一显胜德竟。

  壬二 明微过

  【然是菩萨。未名法身。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之业(有漏:还有烦恼)。未能决断(还没有完全地了断跳出三界)。随其所生(随三界所生)。与微苦相应(还会受一点点苦)。亦非业系(并不是束缚着众生,所以说,菩萨来,他一定会示现病苦,种种的病苦,但是,他并不是像众生,被业所捆绑着的,他一触动到因缘,他就会大彻大悟,但是,他会示现种种的病苦,与微苦相应,为什么?他要度众生,他不想断惑,他继续留在娑婆度众生)。以有大愿。自在力故(他有自在力,而我们没有办法,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

  先拣异地上(就是别于初地以上)。未名法身者。但依信力(信力就是十住)。得少分见。未证真故。以其过去(底)下。释其所以。谓初住菩萨。留惑润生(留这个惑,留这个烦恼,润生就是滋润这个三界的生死,简单讲就是不想跳出三界,留这个一点点的迷惑,然后,来继续度众生,然后,继续受胎去度众生,因为大悲心嘛!所以,我相信我们讲堂里面,有的是菩萨来化身的,留惑润生)。过去之业种。未曾决断(故意的,故意不断的)。故有变易。及随业分段微苦。末二句。拣其凡夫。谓虽有微苦。亦非业系受身(也不是众生的业系受身)。为(利)益(众)生故。不舍尘劳。以有大悲愿力所持。于报修短(修就是长,短就是寿命比较短,对于寿命的长或者寿命的短)。而得自在(说要回去就可以回去,说要来就可以来,那这个是有功夫的人,我们说要回去,死不了,我们说要来,来不了,没有办法下来,一来,跑到猪寮里面去,奇怪!我要投胎来度众生,怎么跑到猪圈里面去,所以,老夫子劝劝大家,还是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比较稳,来,你要来度众生,空谈,不要发这种妄想症,动物狂想曲,人家是大愿自在力才有办法,我不想往生极乐世界,我要来娑婆世界度众生,门都没有,你想度什么众生,你病苦,你受得了吗?对不对?这个不是开玩笑的,生死还是要先解决掉,所以,我并不赞成那些发愿在娑婆世界度众生的,除非你是菩萨,你是菩萨没有话说,你不是菩萨的话,最好听老夫子的劝告,先求生极乐世界)。二明微过竟。

  壬三 指权施

  【如修多罗中(修多罗就是经典,就像经典里面说)。或说有退堕恶趣者(或者说有这个退堕恶趣者)。非其实退(不是真正地退)。但为初学菩萨。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彼勇猛故(说:你这样会堕地狱,其实是不会,这是恐怖他的,叫他们要精进修行)。】

  此防难问。菩萨既离业系。愿力自在。何以《璎珞本业经》说。七住已前。名为退分。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问值恶知识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趣中(不善趣就是恶道,不善就是恶,趣就是六道,恶趣的六道轮回当中叫做不善趣退入凡夫,其实这个是不太可能的,因为,经典里面都讲得很清楚,他说:观世音菩萨发的愿说:如果有人持大悲咒,每天3遍,3遍,他不是念7遍、21遍、108遍,没有!如果有人一天念3遍大悲咒,所有的五逆十恶重罪一律来掉,若生恶趣者,不成正常,念大悲咒让堕到恶道里面,观世音菩萨不成正觉,你想想看!念大悲咒,他就跟你灭罪了,何况什么舍利弗这个,进入七住位的人怎么会退,对不对?其实念大悲咒就不会退,可以灭无量罪,所以,修行人不念大悲咒不行,它可以灭罪,因为没有一个人没有犯过戒的。没有犯过戒的举手?你没有踩死过蚂蚁吗?有,当然有,你没有打过妄语吗?有,当然有,你没有诽谤过三宝吗?嗯!可能没有,但是,也可能有,不晓得以前有没有,一定会,多多少少会讲,那个出家人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样,诽谤三宝,你要灭罪当然就是要念大悲咒,那么力量更大就是楞严咒。南投县有一个寺,有一个老比丘,他一天都是念七次五会楞严咒,七次的五会楞严咒,他怎么念,你知不知道,他早上都要晨跑,因为那个法师长得胖胖的,那个大陆来的,大陆来的,他喜欢吃那个馒头,喜欢吃馒头,营养又够又胖,又胖,从这个寺庙里面出来,就开始慢跑、慢跑……,南无 萨怛他苏伽多耶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写……,一边跑一边念、一边跑一边念,跑一圈,五会楞严咒刚好念完,这样子到山上运动,运动、运动……,一直跑一直念、一直跑一直念,也不曾被蛇咬到,念楞严咒会避开这个蛇,若被蛇咬到,那算是功力不够,功力不够,所以说,噢!现在修到七十岁,噢!那个脸像小孩子一样的,像小孩子一样,他每天念楞严咒,念七遍,五会哦!他不是念咒心,其实五会的楞严咒根本没有咒心,五会的楞严咒它就是咒心,我们一般都是误会,误会,后面念一念,嗡,阿拿咧,阿拿咧,维夏达,维夏达,盘达,盘达,盘达你,盘达你,怀喇,乏及喇叭尼,怕都,吽,勃鲁姆,怕都,司乏哈,以为那个叫做咒心,其实不是的,五会楞严咒从头开始,统统叫做咒心,我们都以为后面那一段叫做咒心,其实是错的,楞严咒五会,统统叫做咒心,所以,这个比丘,哇!他修得非常好,食量很大,他吃一餐,我要吃三天,吃一餐,修得那个脸色非常好看,他又会消化,每天一定念楞严咒七遍,风雨无阻,很厉害,所以,人家修行人他会调心以外,还调身,我们讲堂的法师们要多拜佛,因为,我们在城市里面不容易有跑步,对不对?有跑步,没有跑步就多拜佛,拜得让它汗流浃背,再去洗澡、再去拜佛,拜佛当作运动。忏公常常劝导我们,我们修行人少运动,那就多拜佛,拜佛,拜得让它流汗,忏公更厉害,忏公拜佛他都这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拜下去的时候,一直念佛念到碰到地上,然后就念: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再起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拜下去: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直拼命念佛,一直念佛,然后,拜下去再起来: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又从头念,再起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佛号求忏悔、佛号求忏悔。哇!忏公的身体又很好,一问之下,又喜欢吃馒头,吃馒头、水饺的,身体都好得不得了,很奇怪!真的,所以,我们在城市里面,道场不方便跑,那就多拜佛,多拜佛、多运动,把拜佛当作一种运动来调身,食量增加,身体就会慢慢地调,最好是能够流汗,流汗)。答。此乃权语。非是实退。但为恐怖初学懈怠之人。策发勇猛故(策就是驱使,叫他们要发勇猛的心)。

  壬四 叹实行

  【又是菩萨。一发心后。远离怯弱(怯弱就是胆小)。毕竟不畏。堕二乘地。若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勤苦难行。乃得涅槃。亦不怯弱。以信知一切法。从本已来。自涅槃故(本来就是不生不灭,其实也不能用时间来论断)。】

  怯弱。谓二乘人(只能自己好就好了)。闻说佛道长远。久经时劫。心生怯弱。畏难懈退(太远了,要经三大阿僧祇劫,哇!那要经过什么时候,要修苦行:难行能行,行人所不能行,大雄宝殿就是这样子,忍人所不能忍)。十解菩萨(就是十住菩萨)。既见法身。成就大志。故得远离。入正定聚(正定聚:决定成佛,叫做正定聚。我们晓得决定成佛)。故不畏退堕也(在正定聚里面就是所说的阿鞞跋致,阿鞞跋致,《阿弥陀经》讲的不退转)。虽闻涅槃难得。亦不生怯弱之心。以信知下。出其所以。因信成就故。了知十世古今。不离当(下这一)念(都是不离当下这一念。什么叫做十世?十世就是《华严经》讲的,过去、现在、未来,过去分过去的过去、过去的现在、过去的未来,现在分现在的过去、现在的现在、现在的未来,未来,未来的过去、未来的现在、未来的未来,三世就九个,加个加当下一念,加一念,那就是十世,所以一切诸法,本来涅槃)。一切诸法。本来涅槃。一信成就发心竟。

  庚二 解行发心 二 辛一 总标叹胜 二 显其胜相

  辛一 总标叹胜

  【解行发心者(这个是十回向,解行发心这个是十回向)。当知转胜。】

  位在十回向。解行二字。兼取十行。以十行菩萨。能解法空。顺行十度。行满发回向心。比前(面的十)信满入住。当知转胜(比前面的信满入住就是信位满入这个初住位,就比较转胜,因为他是十回向)。

  辛二 显其胜相 二 壬一 经时胜 二 解行胜

  壬一 经时胜

  【以是菩萨。从初正信已来。于第一阿僧祇劫。将欲满故。】

  此菩萨从初正信。发心修行。至第十向位。满第一阿僧祇劫。梵语阿僧祇。此云(中国话叫)无数。今至向位(向就是十回向位)。(对初地来讲)望(望就是对。就是对)于初地(位来讲)。邻而且近。故云将欲满也(就是接近初地菩萨,也就是将欲满也,将欲满)。

  壬二 解行胜

  【于真如法中(对于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如法身:平等法当中)。深解现前(就是境界够了,深解这个真如法)。所修离相(你看,离相就是空,你想要进入真如、你想要了生死、你想要解脱,没有空性的真如法,那根本不可能,简单讲,你修行,你着相就不与道相应,这个是最容易的。师父!我有没有比较快地修行?我有没有比较直接的、快的,有!放下就是离相,你不能离相,你不要讲修行,你每天执着在你的观感里面,你每天都在着这个外相,假的东西,那你就卡死在那个地方,对不对?你要进入怎么样?深解现前,你要修离相法,不修离相法,根本不可能进入道,道又是真如叫做道,平等叫做道,空性叫做平等)。以知法性(就知道我们的真如法性,怎么样?)。体无悭贪故(我们的真如本体没有所谓的贪念,它都是清净的、无的东西,既然是空,什么放不下)。随顺修行檀波罗密(檀就是布施,因为我们本性是没有悭贪的这个念头,所以,我们应该顺着法性,去布施)。以知法性无染。离五欲过故。随顺修行尸波罗密(尸就是戒律,因为,我们的法性没有染污,要对得起因果,所以,我们要离开五欲的过故,五欲:财、色、名、食、睡,如果能够离开这些,就是随顺持戒波罗蜜,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本性没有五欲)。以知法性无苦(法性连乐都没有,连这个世间的乐的对立都没有,哪里有苦?这个法性是涅槃的乐,是毕竟平等空性的乐,究竟解脱的乐,绝对不是世间的乐,所以,它不是对苦来说,因此,以知法性无苦,当然也没有世间的乐)。离嗔恼故。随顺修行羼提波罗密(羼提就是忍辱,忍辱,本性没有嗔恨心,本性它没有所谓的烦恼,所以,它就是忍辱,虽忍辱,没有忍辱想)。以知法性无身心相。离懈怠故(我们今天怕苦,就是因为执着身、执着心,生死道路上,怕这个身体受害,怕这个心灵负荷,所以,我们懈怠、懒惰,我们现在知道身心本空,我们就可以精进修行)。随顺修行毗梨耶波罗密(毗梨耶波罗蜜,所以,我们应该看看《高僧传》怎么牺牲自己,怎么修行,师父就说过了,世间人为了功名利禄拼老命的为了一个联考,联考又到了,是不是?为了一个联考,为了一个功名利禄,他就会拼得流鼻血,而我们今天为了要了生死,我们能不精进吗?所以,师父一直再三告诉诸位定功课的重要,就是精进,虽然,法性身心本空,可是精进可以引起我们自性清净心,对治法就是要精进)。以知法性常定(我们的法性里面常常定,真如法性里面没有乱)。(所以)体无乱故。随顺修行禅波罗密(因为是空性,本来就是定,因此,有禅定的波罗蜜,波罗蜜是到彼岸)。以知法性体明(没有无明)。离无明故。随顺修行般若波罗密(这个就是六度,本性都是没有这一些烦恼,所以,都是六波罗蜜)。】

  前三句总明(总明的意思就是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所修离相,离相就是包括布施离相、持戒离相、忍辱离相、精进也离相,禅定也离相,般若波罗蜜也是离相,这离相是贯底下六度,简单讲六度用离相去修六度,就是成就佛道,若着相那么就变成权教菩萨,功夫不够深,保持离相就可以如如不动)。即缘了二(种)因(缘因佛性跟了因佛性。)。深解真如。了因解胜也。异(就是不同于)前位(就是前面的十回向以前。十回向以前)故曰深(十回向以前叫做浅,现在是深)。异后位(异后位就是不同于初地菩萨)但曰解(异前位故曰深,前位,注意!就是十行、十住、十行等等,简单讲就是十回向以前统统叫做不深,那么,异后位呢?后位就是初地,但曰解,因为还没有到真如离相)。所修(的真如)离相。缘因行胜也。(底)下则别举。檀即布施。尸即持戒。羼提即忍辱。毗黎耶即精进。禅即禅定。般若即智慧。《智论》云。若修人天事六度。及二乘所修。皆未离相。以不达三轮体空。但云檀等度。不足云波罗密。令知法性无悭等。了知法性。离诸障蔽。即显深解现前。随顺修行。谓随顺法性而修。修即无修。非事相之染修(我们不要在事相里面打转)。即显所修离相(简单讲你现在拜佛也无拜佛之相,你现在念佛也无念佛之相,精进修行诚心也不执着我在修行说我很苦,有一个我相,就会觉得很苦,你无我的话,精进也不觉得苦)。一一皆到彼岸(所以,无相才能到彼岸)。故得云波罗密。此发心所依之解行也。二解行发心竟。

  庚三 证等心 三

  辛一 明等心体 二 明等心相 三 明成满德

  辛一 明等心体

  【证发心者。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

  此标地位(地位就是十地位)。证发心者(证什么?证真如破无明,最简单嘛!证真如破无明,什么叫做证发心?)。入初地破无明。亲证真如。开发一心。是为正证。能发真如大用。前(面)三贤。虽云顺性。但是比观(比观就是比类真如而观叫做比观,只是类似真如,真如是无相,他还没有办法达到叫做比观,比类真如而观意思就是还是有)。二执分别未离(我执、法执还没有离开)。无明细惑未破。非为正证(这不是真正的正道)。净心地。即初地。究竟地。金刚后心也。

  【证何境界。所谓真如。以依转识(“依”就是因为,因为依有这个转识,我们说业识、转识、现识)。(因为靠着转识而)说为境界(境界是有真如的境界,而不是妄想变现出来的境界,要注意这一点,这个境界不是转识化作出来的一种境界,是因为我们由这个业识、转识这个东西,才说有真如清净的境界,对立衬托真如的无相,因为有有相的转识,所以,我们说有真如无相的境界,是证到真如的境界,这点要注意,这个境界不是妄想所变化出来的境界)。而此证者。无有境界(而此证者没有境界,为什么?)。唯真如智。名为法身。】

  此明行体。(修行的体)即根本智。证何境界句。是设问。所谓真如。此正证相也。然本智正证之时。以如智契如理。智理一如。实无能所。岂有境界耶。因依转识(因为有这个变化的转,转识它就会现出种种的境界,是不是?因为有这个无明的存在地转识存在)。假说正证(当)中。定有真如(定有一个真如的东西,意思就是说转识是一种无明,所以,才定出一个真如,所以,由无明的转识,衬托出真如的存在性,所以叫做假说正证中,定有真如)。为所证境。(那么现在所说的)境即现相(就是现相)。必依转相而起。(依转相而起)故曰依也。由此菩萨。业识未尽。转(相)现(相)犹存(都是存在的)。是以假说为境界。而实此正证真如者。离能所相(离能所,因为转识跟现识有能所,真如没有能所,那么由转识、现识来衬托出真如)。如智独存。无有境界。唯是真如。智相之身。名为法身也。

  【是菩萨于一念顷。能至十方。无余世界。供养诸佛。请转*轮。唯为开导。利益众生。不依文字(这个菩萨证得了法身以后,就有这种功夫,在一念顷就可以到遍十方无余的世界)。】

  下明胜用。即后得智。以正证真如。法界平等。十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我们说十方其实是因为我们众生的心,没有扩展到真如,如果我们心扩展到真如,它根本就没有空间,哪里有什么十方?一方也没有,方向是定位出来的,方向既然是定位出来的,是因为我们迷了,才讲到十方的刹土,因此,我们凡夫讲到大的空间,意识上有点扩张的感觉,讲到缩小的针头,意识上有点浓缩的感觉,其实在我们脑部里面,就意识来说根本就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何况是真如,我们讲性识周遍法界,那是一种对凡夫来说的,无相本来就是空,没有所谓的立这个标准性,立这个定位的东西,当然就没有所谓的十方,十方是因为凡夫,我们觉得十方很大、很大,好大、好宽广,其实是因为你不悟,如果,你悟道的话,你的意识不会一直拼命扩张的感觉,因为讲到十方你内心里面就会十方很大、很大……,然后,慢慢地扩张、慢慢地扩张,那是因为你的我见不破,法执未断,所以,才有这种意识形态的一种扩大,其实没有,自他不隔毫端)。故能于一念顷。遍至无余(的)世界。以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供佛请法。如因陀罗网境界门。一珠趣多珠。多珠含一珠。唯为下显其请意。以见一切众生平等。故唯开导一心真如之理。利益众生。不依语言文字。

  【或示超(诸)地(从初地一下子就超越了)。(到十地)速成正觉。以为怯弱众生故。或说我于无量。阿僧祇劫。当成佛道。以为懈慢众生故。能示如是。无数方便。不可思议(有时候速成正觉,有时候要经过很长,怕怯弱的众生失去信心,是不是?我修那么久才成佛,那么我示现一下,龙女八岁就成佛,所以,比较快,她八岁成佛,那我也可以,鼓励一下,有的人想说:唉呀!我要经过无量无数的众生方成佛道,因为,你太懈慢了,那么你这样子的话,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所以,能示如是,无数的方便,不可思议,一下子就很快,一下子说很慢,只是为了要让你成佛,其实成佛就没有时间、空间,亿万劫就是一念,一念就是亿万劫,本来就没有时间,时间是定位出来的。如果说我们这个世间,地球创造到今天是四十六亿年,在几亿年以前,还没有人类登陆这个陆地的时候,那我问你,这个地球谁来给它订时间,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问你,为什么订二十四个小时,我订四十八个可不可以,可以,怎么不可以,对不对?我以后每半个钟头就订一个钟头,你要看我家的钟,唉!你家的钟怎么四十八?对不对?你两点,我就是四点,你十二点,我就是二十四点,到晚上,现在是四十八点,可不可以?可以,怎么不可以,对不对?众生就是你一定要定位,这是意识的观念,这个时间从什么订的,滴几滴水,滴几滴水叫做一秒,咚、咚、咚……,他用滴水,滴水,滴几滴水,啪、啪!两滴水当作一秒钟,用这样来测定,两滴水当作一秒钟,以前是用滴水的,或者是用沙,这个沙,翻过来……,沙一点点,一点点沙漏,这个沙漏尽了就是多少时间,或者是看阳光射影圭臬,或者是看阳光射影圭臬,就是阳光射影、投影来测度这个时间,都是定位出来的,所有的时间、光线都是定位出来的,所以,本无时间可得,三大阿僧祇劫也是意识的幻想,根本就没有,所以,佛菩萨都归零,什么都归零,什么都千变万化,零就是一切变化地开始,所以,零就是真如,一切的变化,所有的数字都不能离开零,所有的数字离开零的话,变化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小数点也要在点以下,是不是?还是要点)。】

  此明权行。或示超诸地位。不历阶级。速成正觉。如华严善财。一生事办(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打开《华严经》里面,谈到参,参,参妓女,参,参卖肉的,还专门杀人的,去参那个官方杀人的,怎么杀人,你看《华严经》里面,怎么杀人的,是不是?再怎么的用功的统统有,五十三参什么统统有,所以,一生事办)。法华龙女。八岁成佛。以为怯弱众生。怖畏佛道长远者。激发其希望之心。或说久远得道。如释迦三(大阿僧)祇(劫)行满(就是三大阿僧祇劫行满)。以为懈慢众生。中途忽生退缩者。策发其精进之念。能示下总结。如是者。以此例推。随根调伏。有种种不可思议之权行。

  【而实菩萨种性根等。发心则等。所证亦等(这些菩萨的种性、根性等等,发心所证的也是一样)。无有超过之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故(在事相里面讲三大阿僧祇劫,但是在会合起来,只是一念而已)。】

  此据实行。前虽权示诸行差别。而实菩萨。同是大乘种性。根机平等。由根等故。发心修行亦(是平)等。由行等故。所证真如亦等。由法性平等故。本无超过之法。以皆经三无数劫。延促同时。一际平等也。

  【但随众生世界不同(众生是根)。所见所闻。根欲性异(根就是众生的根,欲就是所需要的,众生的根机不一样,他所需要的也不一样,叫做性异)。故示所行。亦有差别(所以,示现所需要的,也有种种的差别,所以说,两大的修行人,再了不起的修行人,也有赞叹他的,也有护持他,也一定有远离他,包括释迦牟尼佛都是一样的,释迦牟尼佛在讲《法华经》,五百个比丘退席,马上退席,听不懂,我慢。释迦牟尼佛一直不讲,一直不讲、一直不讲、一直不讲,他一次不讲,两次不讲,三次不讲,你研究《法华经》就知道,四次,他也不讲,一直请法,请不讲,释迦牟尼佛都沉默,都不讲,那些增上慢的那些比丘,看了就不太高兴了,再讲,也听不懂,也听不懂,唉!退席,退席,那些阿罗汉、大菩萨要阻止他们,佛说:让他们去。为什么?因为他们这五百个,以前都修婆罗门,婆罗门就是骄傲,因为,前世都是婆罗门教的,骄傲。释迦牟尼佛:世尊说法不听,不能入道。所以,要远离这个世尊,不听《法华经》。世尊说:不要阻止他,让他们离开。你看,释迦牟尼佛这种大彻大悟,大觉悟的圣人,他的徒弟都会离开他。笑死人了,怎么不会离开我们,怎么可能呢?对不对?就以台湾省的法师来讲,再伟大的法师,还是有人会离开,还是有人赞叹,有人正面,一定有反面的,一定的。世间是互为消长,所以,人家说:师父!您好大!我说:你讲话不要讲那一个字的,要讲很伟大!知道吗?少一个伟字就很不好听。哇!师父!您好大!怎么会少那个字,要好伟大嘛!中国字好简,好简也不应该简到这么简单,对不对?要加一个字嘛!伟大,还是有人会离开,对不对?哇!那个法师很笨,他还是有徒弟,所以,这个是很正常的,因此,我们看透了世间,看透世间的冷透冰,就是这么一回事情,这是事实,所以,一个大修行人,他就无障、无碍、无牵、无挂,不管你来、去相都是幻相,我们只能呼吁现在要集合,建立一个僧团,比丘僧团不容易的,我们要好好地用功,人家看到我们这个僧团赞叹的发心,除了师父度众生,我们这些徒弟也帮师父度众生,看到大家的威仪、精进,有人就敬佩,师父是主导,我们是副导,就好好地护持,因缘生、因缘灭由此可见,所以,大家不需要难过,更何况世间的恩恩爱爱、男男女女,怎么会不分开呢?怎么会不结合呢?一定的道理,取舍是众生相,)。】

  此约应机。菩萨实行不殊。但因众生。根机乐欲之性有异(差别)。故各随见闻。示有无量差别之行。一明发心体竟。

  辛二 明发心相

  【又是菩萨。发心相者。有三种心。微细之相。云何为三。一者真心(真心就是真如)。无分别故。二者方便心(方便心就是加被众生,就是不思议业相,真心无分别故就是智净相,方便心就是不思议业相)。自然偏行利益众生故。三者业识心(就是未成佛以前,那么这些大菩萨们都是用业识心)。微细起灭故。】

  菩萨虽证法身。以有三种微细心相。故不同佛耳。一真心(佛当然是用真心)。即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悟到毕竟空,我、法二执断,悟到毕竟空)。无有分别故。二方便心(从根本智起方便的后得智叫做方便心)。即后得智(后得智就是由根本心从空出假)。任运随机。偏益众生故(他要利益众生,你不利益众生做什么,我们这里四十几个比丘,男众的话我栽培你,师父栽培你,栽培你,你不利益众生,我栽培你做什么,变成哑羊僧,是不是?当然就是要利益众生嘛!所以说,沙弥虽小不可轻,将来是可以普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有三种人不可轻,三种情形不可轻,王子虽小不可轻,沙弥虽小不可轻,王子虽小,将来会当国王会杀掉人,王子虽小不可轻,是不是?沙弥虽小不可轻,沙弥虽小,但是他将来会做法王,这个龙虽小不可轻,龙,小龙虽小也不可轻,龙是兴云吐雨,兴云:是下雨的,制造我们这个水的,也不可以轻视)。三业识心。即阿梨耶。理实亦有转现(转现就是转相跟现相,业识心当然是有转相跟现相,业识是不分没有能所,它是微细的无明,转相跟现相就变成有能所,转动了嘛!)。今但略举根本(根本就是所谓的业识心,业识心就是转相、现相两相的根本,所以叫做略举根本,就是只要列举转相跟现相的根本,就是所谓的业识心就可以了)。此非发心之德(因为是业识心嘛!你要发,要发真如,非发心之德)。举显二智起时(二智就是根本智跟后得智,举显二智起的时候)。有微细生灭(如果是大菩萨,那么还没有达到究竟像佛一样)。不同佛地净德也(只有佛地是纯净德)。二明发心相竟。

  辛三 明成满德 二 癸一 正显胜德 二 问答除疑

  癸一 正显胜德

  【又是菩萨。功德成满。于色究竟处(就是色界的最上面天,上面那一天:色究竟天,简单讲就是四禅天的最上面一层,色究竟天,是不是?)。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在那边成佛)。谓以一念相应慧。无明顿尽。名一切种智。自然而有不思议业。能现十方。利益众生(有的是在人间成佛,有的是在色,四禅天的色究竟天成佛,那是专对那些菩萨讲的,境界够的,那个是报身了,色身很大,在人间是应化身)。】

  此明究竟果德。以因圆果满。于色究竟天。示成正觉。色究竟处。乃色界顶天。佛佛成道。皆于此天(他们是示现这个报身)。坐莲华宫。现最高大身。成等正觉。(那个时候)乃报身佛也。

  谓以下别明德满。一念相应慧者。一念始觉智。觉至心源。始(觉跟)本(觉)合一。故云相应。本末无明顿尽。显照诸法。名一切种智。此自利行满。亦即前智净相也。()

  自然而有不思议业者。称体起用。不假作意。能现三轮不思议化(就是身轮、口轮跟意轮,不思议度化众生)。普遍十方。利益众生。此利他用胜。亦即前不思议业相也(前面不思议业相用)。一正显胜德竟。

  癸二 问答除疑 二 子一 问一切种智 二 问自然业用

  子一 问一切种智

  【问曰(现在要问答,问答)。虚空无边故。世间(也是)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也是)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如是境界。不可分齐(没有办法来说到底有多少,无法分齐,太多了)。难知难解。若无明断。无有心想(你断了无明,什么都没有了)。云何能了。名一切种智(这个是对如来不思议的境界,意识心断,他以为就什么都没有,他不晓得真如是不能断的,断是妄想断,不是真如断,智慧不能断的)。】

  问。虚空世界无边。众生心行。种种差别。此情无情境。即有心想(就是有这个心想)。尚难知其分齐(还不晓得他的差别是什么)。若无明断灭。六种染心(三种是执相应染,三种是不相应染)俱尽。无有心想。云何能了无边之境(这些心想统统断了,怎么能够了无边之境)。名为一切种智耶。此问乃欲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不思议境界者也。

  【答曰。一切境界。本来一心。离于想念(离于想念,本来就是一个心)。】

  明离念境界。唯证相应。非识心思量。所能分别。境虽无边。不出一心。本来离一切虚妄想念故。若证(究竟)心源(究竟处就是心源,若证到究竟的心源)。自然相应(若证到究竟心源,证到究竟处心源,自然就相应就是与佛相应,与佛心相应)。如明镜当台。万象斯鉴(鉴就是反照,照得清清楚楚)。

  【以众生妄见境界。故心有分齐(分齐就是差别。所以,心就有种种的差别,因为你妄见种种的境界,所以,心就有种种的差别,所以,你念佛、拜佛看到什么,那也不需要执着,知道有佛菩萨的存在就可以了,不需要执着)。以妄起想念。不称法性。故不能决了(以妄起想念,不称法性,所以,不能决了)。】

  此举非。以众生妄见境界之相。则见量不周。心量有限。故有分齐。(底)下(解)释成。以妄起想念。内为六识所锢(锢就是禁止,把它包起来束缚住)。中为六根所局(局就是局限,限制在六根里面,内变成六种分别心,监禁或者是阻塞,中间被这六根所拘限,)。外为六尘所障。不得称真如法性。一一了知。如前云。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你只要心起一咱我执,那么就有你没有办法顾虑到圆满的地方,若心起见就是当你起一个我见,那么你所有的知见,就会落入一种回执的现象,就有不见,就没有办法达到圆融普遍的见)。

  【诸佛如来。离于见相。无所不遍(离于见就是离开我相,我执、我见就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我们的自体显照一切的妄法)。】

  此显是。以诸佛离于业识(业识是最微细的无明)。则无见相。一心平等。能所双亡。无所不遍者。无妄见故。无所不见也。心真实者。佛心离妄。故曰真实。此指生灭门中本觉。即是诸法之实性。一切妄法。即上虚空(跟)世界。众生心念(那么这个,其实虚空世界众生的心念,)。并是本觉自体之相。佛心既离于妄。不难显照(所以说悟了,你现在就是佛,就是这个道理。你大彻大悟,你现在就是佛,一切因缘的碰撞,一切因缘的运作,一切因缘的来、去相,统统放下,用一颗智慧心、无相心、不生不灭心,他就是如如佛,他就是佛)。如前云。心性离见。即是遍照。法界义故。

  【有大智用。(有)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

  大智用。即始觉返染还净。复本心源。成究竟智用也。具有无量方便。随顺众生。心念差别。应以何法而得悟入。善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种智者。一切智之种也(简单讲哪一种情形可以代表一切智之种,空性的思想,毕竟空就是一切智之种,般若就是一切智之种,般若就是无形无相的空理,你悟到这个)。善知众生。微细心念。起灭头数(生、住、异、灭,这个头数很多)。乃至种种欲。种种忆想分别。无不了知。一问一切种智竟。

  子二 问自然业用

  【又问曰。若诸佛有自然业。能现一切处。利益众生者。一切众生。若见其身。若睹神变。若闻其说。无不得利。云何世间。多不能见。】

  问诸佛既有自然不思议业。大用普周。利益众生。中四句。略举利益之事。末句。发难(发难就是问难)云何不见(为什么不见?你既然说诸佛菩萨尽虚空界、遍法界,处处知利益众生,可是我们什么都看不到)。

  【答曰。诸佛如来。法身平等。遍一切处。无有作意故(他没有作意。你像广播电台一直发射,不管你听不听,诸佛如来就像广播电台,不管你听不听,他就是一直放射这个电波,他一直放射这个电波,当我们想跟他感应的时候,我们打开我们的收音机,就感应了,你想开吗?比如说,电视剧也是一样,台视、中视、华视,频道一直放射,不管你开不开电视,诸佛成道就是他有无量的作用,但是,如果你想要见佛,要开,开要能够画面清楚,还不能有一点点的机械有问题,机械有问题,心不清净,你心不清净,你看到的画面还不是很清楚,看到是小相,如果,你想要见佛!很简单!你只要把那个电视影像弄清楚或者是买新的,一开,影像就清清楚楚,他也没有来到台北,他也没有来到台北高雄,你也没有去台北,你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台北在演什么,诸佛如来本来不去,不生不灭的东西,你只要心清净,他就来到你的心中,对不对?就像你电视机想要开,他像就跑出来,他根本就没有离开你,所以,无有作意嘛!现在的人用这个来比喻,很容易了解,古时候就没有电视,没有这个television,TV这种东西,没有,没有这种东西的话,你怎样子来说明这比较困难,因此,以前的人讲神通,可能就比较困难,我们现在讲神通,很厉害,是不是?我们现在神通也是有,你想要知道神通吗?你跑到山上去,带一个大哥大,打那个大哥大给我,唉!你看,天耳通,这就是天耳通,大哥大跑到山上去一打,你看,就知道了吧!神通就显现了,无处不在,所以,大哥大随身携带,是不是?现在,你这个神通具足,那就带一个大哥大,你什么事情我都知道,现在人用神通,用这个现在人来解释,都可以懂的,无有作意故)。而说自然。但依众生心现。众生心者。犹如于镜。镜若有垢。色像不现。如是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故(垢跟净是跟佛的境没有办法相应的)。】

  此中有法喻合。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故云平等。不假功用。自然饶益。但依众生心现者。心体本觉。即真如法身。众生迷时。法身埋于五道。若返迷还悟。始觉起厌求心。即于自心。显现佛身。报化之相。

  喻可知。合中心合镜喻(合里面的心跟这个镜子来比喻)。垢指妄染。法身合色像。心有垢。而佛不现。非佛咎也。《华严经》云。譬如日光。普照大地。有目共睹(有眼睛大家都看得到太阳光)。独生盲者不见(独生就是只有,这是古时候的文言文,古时候的文章,独生就是现在讲的只有,只有眼睛瞎扯的人没有看到太阳)。亦复如是。意贵在机也(用意是贵在这个应机)。

  前文分别发趣道相。乃约入正定聚者。依法修行。不断佛种。已明大乘之义。下文复说修行信心分者。特为未入正定聚众生。开示信心。令发正行。乃明起信之义。三解释分竟。

  丙四 修行信心分 四

  丁一 结前起后 二 就人标意 三 约法广辨 四 防退方便

  丁一 结前起后

  【已说解释分。次说修行信心分。结前起后可知(很容易了解叫做可知)。】

  丁二 就人标意

  【是中依未入正定众生。故说修行信心。】

  此依劣机(的众生)。发心不定。修信未满。恐堕二乘(恐怕落入这个二乘道)。故特说四信五行(信心还有佛、法、僧,五行等等)。令其修行。使信成满。入正定聚也。

  丁三 约法广辨 二 戊一 先兴二问 二 信行逐答

  戊一 先兴二问

  【何等信心。云何修行。】

  此征问信行。以前既说三心四行(三心四行前面讲过了,从直心发一种行,深心发两种行,大悲心发一种行)。具明进趣修证。今又说何等信心。云何修行耶。但问意不达机有胜劣(问意不达:不了解,这个问意就是他不了解这个根机,问意不达,达就是了解,它这个问意就是他并不了解,你为什么这样问?因为你不了解,不了解这个根机,有的是胜根,有的是劣根)。前者机胜。闻说三心四行。遂正信真如。无别歧路(歧路就是大路叉,叉出的小路,大路叉出的小路叫做歧路。正信真如,没有其他的路)。即便进修。此机劣障重。必假多种方便。以调摄之。故复说四信五行。使信成满也。一先兴二问竟。()()

  戊二 信行逐答 二 己一 四种信心 二 五门修行

  己一 四种信心

  【略说信心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信根本。所谓乐念真如法故(欢喜地念这个无相,乐念无相的真如法。所以,你碰到什么事情,也不必去思索,也不需要去执着外境,所以,不必去观照,也不必去舍掉,也不必刻意地去怎么做,慢慢、慢慢、你就随顺无相的真如,无相的真如没有能所,连观照的心都没有)。】

  初二句标征。一信根本者。信真如为诸法之根。万行之本。既信已。则必乐念观察。此云乐念。较前直心正念。即胜劣之分也。

  【二者。信佛有无量(的)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密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故。】

  佛圆满万德。为一切智人。故常念亲近等。愿求者。即求成佛道也。大乘之法。乃度生死海之舟航。得到涅槃彼岸。故常念修行也。僧曰能(匡)正(我们的)修行(僧能匡正我们的修行,能够修正我们的修行,不但,自己能够正修行,也能够让众生正修行)。乃称真如正理而修。上求下化。即地上大菩萨僧(那就不容易了)。故常乐亲近。求学如实行也。上信真如。乃内因胜(信真如就是你的内在殊胜,用无相修行,用信真如无相地修行,你就能够入佛道,那么你这个内部力量就强,就是要成佛的机会就大)。此信三宝。即外缘胜(你知道善知识的重要,你的内在里面用无相真如去观照修行,外面用三宝佛、法、僧加被,那不得了了,就是外缘胜,所以,在座诸位!我们修行能够在有相里面打转吗?不可以,放下!那么就是随顺真如,那么再来就借重三宝的威德力)。内外交熏。因缘具足。信心速得成就。一四种信心竟。

  己二 五门修行 二 庚一 标列 二 别解

  庚一 标列

  【修行有五门。能成此信。云何为五。一者施门(布施门)。二者戒门(就是持戒)。三者忍门(就是忍辱)。四者进门(就是精进)。五者止观门(止观就是禅定跟般若,止就是禅定,观就是般若,简单讲,五门就是六度,一样的道理)。】

  能成者。以有信无行。信力不充。遇缘便退。故须修五行。方能使信成满。五行即六波罗密行。禅慧双修。合为止观门(变成止观)。故唯五也(五个就是六度)。一标列竟。

  庚二 别解 即为五

  辛一 施门 二 戒门 三 忍门 四 进门 五 止观门

  辛一 施门

  【云何修行施门。若见一切来求索者。所有财物。随力施与。以自舍悭贪。令彼欢喜。若见厄难恐怖危逼(厄就是困穷灾难)。随己堪任。施与无畏。若有众生。来求法者。随己能解。方便为说。不应贪求。名利恭敬(只要我们能就说法、就加被众生)。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只想要自利,也想要利他)。】

  此三檀等施。初财施(就是等等财施)。若见厄难四句。无畏施。若有众生下。法施。末二句。下化上求也(财施、法施、无畏施)。一施门竟。

  辛二 戒门

  【云何修行戒门。所谓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远离贪嫉。欺诈谄曲。嗔恚邪见。若出家者。为折伏烦恼故。亦应(当)远离愦闹。常处寂静。修习少欲知足。头陀等行(头陀就是苦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一点突吉罗都不犯)。惭愧改悔。不得轻于如来。所制(的)禁戒。当护讥嫌(当护讥嫌就是不要受人家诽谤,以免断众生的慧命)。不令众生。妄起过罪故(所以说,我在这里断绝这些比丘与在家人来往,就是这个道理:第一个至少可以避开讥谦,我不跟你生活在一起,你要讲我什么,你什么都不能讲我,我人在讲堂,你能讲我什么?顶多大不了我没有修行,但是,你没有办法诽谤我,所以,我们文殊讲堂第一大戒规:远离在家,好好地在讲堂修行就好,他不会说:你要护止讥嫌)。】

  此三聚净戒。初不犯三业。摄律仪戒。若出家者六句。摄善法戒。梵语头陀。此云枓擞(抖擞就是指摇落、抖掉,引申为提起精神)。即抖擞尘劳烦恼。乃至小罪心生怖畏下。饶益有情戒。小罪如一星之火。能燎须弥之山。惭愧者。未作之罪。即便能止。改悔者。已作之罪。不敢更作。不轻小制。令众讥嫌。而起过罪(所以说,我常常说法师有修没修,先暂时放下,你就要避开这些众生的讥嫌、诽谤)。则自护戒相。即摄众生。非特不令妄起过罪。亦严净毗尼。可以弘范三界。二戒门竟。

  辛三 忍门

  【云何修行忍门。所谓应忍他人之恼。心不怀报(没有报复的心,不要常常说:我要永远要报复你,我抓到你的把柄以后,有一天我要让你死掉,我攻击你,那这样不好,这种心不对)。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法故。】

  此有二忍。前耐怨害忍(谁要害我们,我们忍)。亦当下安受忍(受)。(第一)得财曰利。(第二)损耗曰衰(损耗就是破坏人家,耗尽人家的财产,损害人家的财产,损耗叫做衰)。(第三)攻(人之)恶(别人有缺点,反正就是)为毁(毁,这个叫做毁,第三个攻恶,攻就是攻人之恶,人家有一点点缺点,哇!非让你死不行)。(第四)叹德为誉(赞叹人家的德,这个叫做赞叹为誉)。(第五)扬(人之)善曰称(称赞的意思)。(第六)刺(人之)过曰讥。(第七)逼(我们这个)身(逼迫于身)为苦。(第八)适意为乐。(这个总共有八个)四顺四逆(得财、叹德、适意,这是顺的,其他是逆的)。合为八风(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能击众生心海。起贪嗔烦恼波浪。忍之则八风不动矣。三忍门竟。

  辛四 进门

  【云何修行进门。所谓于诸善事。心不懈退(只要是好的事情就不懈怠,我师父交代什么我就做,没有第二句话,只要能够利益众生的,师父说一句话,我马上就去做,这个叫做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坚强。远离怯弱。当念过去。久远已来。虚受一切身心大苦。无有利益(我们以前所受的苦,无量亿劫所受的苦,都没有得到利益,现在有机会做功德,你怎么还在畏缩呢?所以,常常讲:师父!您度众生很辛苦。错了,我所有的辛苦不会比六道轮回更苦,不会比下地狱更苦。同学们有时候在修行的时候,他会觉得很累,跑到老和尚面前,广化老和尚面前:师父!修行很累、很苦也很热、生病等等。老和尚常常开示,他这句话不晓得重复讲了几百遍了,再苦也不会比下地狱更苦,哇!对、对……,讲得有道理、讲得有道理,所以,不苦了。老和尚这样一讲,就觉得不苦了,为什么?再苦,拜佛再怎么苦,酸痛、胃痛,那还不会比下地狱更苦,对不对?师父讲得对,所以,什么事情要先让师父尝尝,有一个广告,你们看过一个小和尚,小和尚喝了这个果汁:好喝!师父!您也要尝尝。那个老和尚对小沙弥“嗯!好喝!师父您也要尝尝!这是孝顺的徒弟。不过,恐怕师父还没尝到,那瓶就喝完了)。是故应勤。修诸功德。自利利他。速离众苦。】

  先明进相。善心不懈。立志坚强。故离怯弱。当念(底)下观察策进。以行人多顾惜色身。不肯勇于为善。故当念无始至今。生死死生。不为修行。虚受无量身心大苦。舍生趣生。身苦也。刹那生灭。心苦也。悉皆枉受(冤枉,冤枉受的)。全无利益。今为修行。何以反惜此身(反而爱惜这个身)。应当勤修二利。速离众苦。

  【复次若人。虽修行信心。以从先世来。多有重罪恶业障故(这个恶业障重故)。为邪魔诸鬼之所恼乱。或为世间事务。种种牵缠。或为病苦所恼。有如是等众多障碍。是故应当勇猛精勤。昼夜六时。礼拜诸佛。诚心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菩提。常不休废。得免诸障。善根增长故(师父就说过,你就是要拜佛、念佛,就是要精进,不能站在理论里面执理废事,你一定要定早、晚二课,你看,这就讲得很清楚了,为什么定早晚二课,就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次明治障。由过去业障为因。故现感魔鬼等之报障。对此机故。以示治障方便。勤礼诸佛。请求(诸佛)加护。乃治障总相。诚心(底)下别明。(第一)忏悔治恶业障。(第二)劝请治谤法障。(第三)随喜治嫉妒他障。(第四)回向治乐三有障(乐三有就是不离,不想离开三界六道轮回叫做乐三有,你回向,那当然就是回向佛道,当然就是摆脱这个三有,可是众生就是乐三有,认为世间有所快乐,他不脱离、不摆脱,你拿他没有办法)。如上四行。不出止作二持。常勤修习。不休不息。由初一止持。得免诸障。后三作持。增长善根。四进门竟。

  辛五 止观门 二 壬一 寄问 二 释相

  壬一 寄问

  【云何修行止观门。】

  寄问可知。

  壬二 释相 二 癸一 略明 二 广说

  癸一 略明

  【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

  此明止观相。即六度之定慧二门。今约因行。必须止观双修。故合为一门。一切境界相。即前尘所分别(的)境(界)。止者。以(智)慧(来观)照观察。无(实在的)外境界。(这是)遍计(这是错觉。遍计就是一种错觉,错误的执着,因为,错误的执着)本(来境界是)空。以此方便。得入奢摩他空观。又显即止之观。所谓境界体合真空。不外一心照了。即顺真如门。成根本无分别智也(所以,根本无分别智是修无相的空:真如)。

  因缘生灭相。即染净诸法。观者。以慧照分别。万法唯识(天地的万法都是唯心所造)。依他(起)如幻。以此方便。得入毗婆舍那假观。又显即观之止(观就是慧,定排在后面,前面是止之观,现在是观之止,止之观就是定中里面的慧,观之止就是慧中里面的定,就是这个道理,虽修空不离慧,虽修慧不离定)。所谓分别诸法幻有。毕竟性常自空。即顺生灭门。成后得差别智也(从空出假)。

  又梵语奢摩他。华言止(中国话叫做“止”)。毗婆舍那。华言观(中国话叫做“观”)。今华梵并存者。前约方便。故用华言。后约双现前。方为正止观(止观要平衡的意思,不能偏哪一方面)。故用梵语以别之(因此,我们再看这一段的论文:所言止者,就怎么样?止一切境界之相,随顺奢摩他观,虽然虽修定,但是,也是会破这个执着,也是有慧的存在,就是定中里面的慧,止里面有观,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当下就是空,虽然,随顺毗钵舍那,毗钵舍那本来是慧,但是,慧中有观,观本来就是有止,就是有定,虽然,观就是智慧,慧里面本身有定的意思,所以,虽然修止不离观,修观不离止,虽定不离慧,虽修慧不离定,平等才叫做止观)。

  【云何随顺。以此二义。渐渐(地)修习。不相舍离。双现前故。(什么叫做随顺以此二义?就是止定,就是止观,怎么样?渐渐地修行,定慧均等不相舍离,双现前:同时存在止观叫做双现前)】

  此征释随顺义。即以止观方便。由浅及深。相资并运。不落沉掉(沉就是昏沉。掉就是掉举。沉就是内心里面懈怠、懒惰、昏沉。掉举就是心浮躁不安,也不落入这个懈怠、懒惰,也不心浮气躁)。故曰不相舍离。双现前者。寂照均等。

  二边不住也。居空不舍万行。涉有不染一尘。中道一心。融会二谛。即趣大乘之要门。前四门但是助成方便。论意正在止观一门。故下备显修相。欲趣大乘者。于此宜究心焉。一略明竟。

  癸二 广说 三

  子一 修止 二 修观 三 (止观)双运 初中五

  丑一 修止方法 二 显止胜能 三 辨其魔事 四 简伪异真 五 示益劝修 初又三

  寅一 托静息心 二 定成不退 三 障重不入

  寅一 托静息心

  【若修止者(我们怎么样能够修这个止观的止字呢?)。住于静处。端坐正意(就是提起正念,我们一般人只是在静处而已,比如说,你住茅蓬,你自己一个人,没有善知识,住在静处只是处境静而已,那么内心呢?内心的烦恼他不懂得降伏,他虽然研究过空、无住,可是,因为毕竟没有开悟,他没有开悟他会挣扎,每一种思想里面,他都含有一种怀疑,是不是这样子?所以,虽然外在他有静,但是,他内心里面没有真正的般若的智慧,所以,不能算是静。在这里说:若修“止”者,住于静处:安住在安静的地方,我们端坐正意,小乘的很重视这个打坐,正意:捍正念,是不是?怎么是个下正意呢?)。不依气息(气息就是不按照数息观不用数息观)。不依形色(也不修不净观,我们这个色身,观照这个色身不净观,不按照数息观,也不按照不净观,这是小乘的修法,数息法或者是不净观,这个都是小乘的修法)。不依于空(这个空是外道的修行,就是厌有趣空,有这个意识的分别,这个空就是五大里面所谓的虚空,那种空念,而不是说智慧的空,是属于厌有趣空的空,不是当体即空的空,也就是说他烦恼这些有的念头,他希望安住在什么都没有的念头,什么都没有的,大部分这个都是外道的修行法,厌有趣空的凡夫天,不是圣人,所以,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不依四大)。乃至不依见闻觉知(注意!地水火风这就是境界:外境,见闻觉知就是能攀缘的六根,也就是说离一切能所的意思,离开能够攀缘的见闻觉知,也离开了所攀缘的外在的境界,离开了能所,为什么?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五蕴皆空哪里有什么见闻觉知,外境本空,唯心所造,哪里有什么外在的地水火风?这个都是指这些外道或者是小乘的修行,不能离开这些心意识的东西,或者离开外境的这个东西,把这个当作实体,所以,数息观不对,不净观也不对,不依厌有趣空的空,也不依地水火风的境,也不依六根的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注意!随念皆除,这个除底下还有字)。亦遣除想(你看这四个字:亦遣除想,连那个想字都要放下,也就是当你有见闻觉知,遣除这个外境的分别心的时候,就是当你要遣除那个分别心的时候,那个遣除的心都要放下,所以说,一切诸想随念皆除,随念皆除就是放下的意思,皆除就是放下,亦遣除想,连那个想要放下的那个心,统统要放下,也就是毕竟空寂不可得相的意思,毕竟这寂不可得相,如果你内心常常想说:我要放下,我要放下,那是第一步的工作,放下久了以后,那么一切的见闻觉知影现在前面的,连放下念头都没有,放下是警惕自己,这表示功夫不够,那么功夫够的时候,连这个放下的想都没有)。】

  此广说修止(的)方法。首宜安住(首先应该安住)。阿练若(也就是阿兰若,翻译成中文叫做)寂静处(一般来讲就是一咱茅蓬,远离城市的一种或者是道场)。离诸喧杂(离喧哗吵杂)。及息缘务(离开这个缘务,外缘的忙碌叫做息缘务,外缘的一切事相)。调摄身心。端坐者。端身趺坐。不俯不仰。调(这个色)身也。正意者。单提一念。蓦直去(去掉这个妄想,蓦直去就是说没有弯曲,蓦直,这个蓦也是直,就从来不弯,蓦直去就是单提一念,万缘放下,一念提起)。不浮不散(心不浮躁也不散乱)。亦不沉没(所谓沉没就是所谓的昏沉的意思,心不沉没:昏沉的意思,提不起精神,好像是在做梦一样,醉生梦死、迷迷糊糊的)。调心也。不依(底)下不复缘托(因为,所有的缘都是假相,缘都是幻的,所以说,不依底下,所以不假借外在的缘,缘托就是借托这个缘来修行)。一切皆离。依气息。即数息观。依形色。即(修)不净观(也不修数息观,也不修不净观)。(因为,数息观、不净观)皆小乘行。不依(就是离开,不依)此二。(就是)离身也。乃不堕小(乘之)行(小行就是小乘之行)。依空。即厌有趣空(我们有这个色心的存在,他讨厌这个色身,然后,厌有趣空,他不是当体即空的放下,而是以为另外有一种空性的存在,结果变成了对立的能所,还是凡夫,离不开凡夫。厌有趣空)之凡夫天。依四大。即婆罗门等。求火光明。乐水清净(就是喜乐这个水的清净)。爱(就是贪爱这个)风周流(风的周遍流动。喜欢水或者是贪爱这个风)。(然后,藉着这个尘去观照)观尘成就(这些都是离不开什么?不是策动我们的心,要不然就是生动我们的身,问题不能够完成无生,无生就是心、身都不动,身、心本寂,所有一切都是不动)。勤心役身(以为有道可修,这就是外道的,以为有道可修,就拼命地追求、拼命地努力,他不晓得当体即空的无生法)。各各崇事皆外道行(崇事就是遵守、遵生,追求某一种目标和理想)。不依五大(五大就是地、水、火、风、空)。(不依五大就是)离境(界)也(离开这个境)。亦不堕凡外行(也不堕落凡夫、或者是外道的修行)。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下(见闻觉知就是六根,六根的分别叫做见闻觉知)。离心也。亦不堕意识窠臼(这个臼就是陈旧的格调,所以,窠臼的意思就是不堕入以前的一种习性,也不堕意识的窠臼,意识是分别心,意识的形态就是分别跟执着,我们离身、离心,而且还不堕入这个意识的分别跟执着的以前,所遗留下来的分别、执着性)。所谓内脱身心(这个脱不是离开,内脱就是说能够摆脱身心所引起的烦恼,而不是说我离开这个身心,不是这个意识,意思是说我现在见性了,那么这个见性以后,无论是身体的五阴,他什么都放得下,无论内心的烦恼,他什么都放得下,而本身没有离开这个色身,意思就是说随缘而不变的真如性已经显现出来,这个叫做内脱身心)。外遗世界(为什么叫做内脱身心、外遗世界?为的就是一心,恢复到真如,真如)。根尘识三。所不为碍也(这个根尘识三,所不为碍,功夫就不得了,不为六根所障碍,你想,六根,那么六根的话,你看看,如果这个六根,这个眼、耳、鼻、舌、身所发出的这个能,它完全没有作用,有看跟没有看一样,完全不分别,那么就是六根起不了作用,那么尘呢?就是说外境所有显现在他前面的,他都可以保持如如不动,你跟他怎么样,你都伤害不了他,那么识呢?也不分别,那么就没有障碍了,根、尘、识一个是能攀缘的六根、及所攀缘的境界,中间的分别的心,全部都不能障碍,这介是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身心世界当体即空,那么就对他完全不能作用,他只有拥有一颗真正的清净心)。

  见闻觉知。依境而有。一切诸想。即依见闻觉知。所起分别之识心。随念皆除者(随这个念统统除掉)。念即识心(的)想念。有善有恶。有世间出世间。随之云者。非但恶念当除。即善念亦复不立(当体即空,哪有善恶对立)。又非但凡情当断。即圣见亦复不存(圣见就是所谓的菩萨,菩萨他们在修行,认为说我有在修行,还有一个我字,因为法执未断,所以说,菩萨修行有一个能断,有一个所断,等到断了这个业识,佛纯一真法界,那么圣见也不复:也不立)。亦遣除想者。若有一能除想念之心在。即粗垢虽落。细垢犹存(意思就更 细垢就是能所,微细的能所还是不断,如果,有一个能除想念这个心,我要除掉那个妄想,除掉妄想那个“除”字,还是落入微细的能所分别)。必须所除既无。能除亦遣。泯然寂静。方与无念真如相应。

  故古德教人参禅云。善恶都莫思量(善恶,善也不思量,恶也不思量,意思就是保持一个很平衡的安祥的内在,放下,善恶全部放下,都莫思量就是全部放下,没有用这个放下来形容,你也不晓得要用什么来形容,你怎么能够形容这个善恶放下的念头,都莫思量,又不是死人,对不对?都莫思量就是说放下,这世间本来就是假的,你何必要这样斤斤计较)。又云。离心意识参(离开这个意识形态的分别心参)。出凡圣路学(超越这个凡夫和圣人的路)。参禅之要。无越乎此(你要参禅就是不能有对立,一定不能落入能所,简单讲就是用一颗清净的智慧心,过着快快乐乐的生命,喜悦的生命,然后,对象是非,到我们这里统统没有,化为无念,化为一颗清净的一真法界)。

  【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

  此释上双遣义。以一切诸法。体即(无相)真如(体即无相真如,无相就是真如,真如就是无相,为什么要加两个字?就告诉你前面是修行,无相是修行必需的因,真如是果,因果同时存在,无相就是真如,真如就是无相,你想要达到真如,你在有相里面打转,你怎么样都不可能,所以,师父碰到这些凡夫俗子一直在讨论,他耿耿于怀,我就告诉他:放下!你就是放下,没有什么再好讨论的东西,你不放下在那边讲了三个月,一年,也不能解决事情,因为,无明是无体可得,这些都是无明幻化出来的东西,生命已经很苦了,不要再制造痛苦,不要再制造这个压力,放下就没有什么事了,体就是真如)。本来无有所想之境(因为,所想之境是错误的)。及与能想之心(能想之心也不存在)。能所性空。皆无自体。(能所皆)无体则不生。不生则不灭。是以遣无可遣也(同学们!这句是很有学问的,不生则不灭,这个问题是很大的,修行的根本就在这个地方。比如说,你今天,你跟一个同学,他很对不起你,他一直想伤害你,你内心里面,你就内心里面想:一切法无生。你现在就空,那么如果说世间人他不是这样子,世间人他发生不愉快的事情,他是拼命地要计较,而大家都是同公司,或者你是同学,或者我们有恩怨,然后,他在内心里面,一直生起不满,他这不满里面,不可能一直支持,支持会受不了、会发疯。第二天起来,他想要把它灭掉,生,它既然生出来,他就想办法要把它灭掉,那么就是变成多余的东西,因为,所有发生的事情,这个都是虚妄的分别执着心,业感都是无明来的,那么无明,无体可得,如果他是有智慧的人,现在发生种种的事情,他只随缘,过这一秒钟,他马上放下,有功夫的人,有发生跟没有发生是一样,有功夫的人,他很快地就回光返照,现在放下,以免明天的后悔,再继续弥补,以免对昨天的冲动,或者是造成了错误弥补不起来,弥补不起来,有时候我们一下子太严重的错,那没有办法,那没有办法,弥补不起来,所以,这个不生则不灭是一个很大的一个修行的启示,简单讲,如果你在任何的时间、究竟你就让它不生,那你明天就减少后悔。比如说,两个人快打起来了,快冲突起来了,男女朋友快打起来,冲突起来的时候,两个人退一步,赶快回光返照,不要让我们的冲突起来,你看,明天就不必为今天的冲动产生后悔跟弥补,因为不生当下就不灭的东西,不需要多此一举,这个很好用的,所以,这个不生要体会“当下”这两个字,简单讲,当下不生,将来就不必去灭它,很好用的,是是非非你现在全盘(法师右手在胸前摆动)……,六根的能所全部不作用,不生就是不灭的道理,你就可以体会得出来,是以遣无可遣,为什么遣无可遣?本来就没有的东西,身心世界本来就是妄想)。

  【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也不可以随着你的心,这颗妄想的心,去攀缘外在的境界,后来内心发现这个烦恼,着这个境)。后以心除心(后来就以内心的观照,再去除掉执着外境的那一颗心,我执着外境,这样不对,意思就是说不能用这种方法,用这种方法就能所永远断不了。再讲一遍:也不得随心,也不得随妄想这颗心,外面的这个世界,外面去分别,念就是分别跟执着,对外去分别、去执着这个境界,然后,发现不对劲的时候,又以这个内心的心去除掉执着外在的那颗心,叫做后发心除心,意思就是能所不断,为什么能所不断?犯了一个无穷的过患,无穷的过失,以心除心犯无穷过,无穷过就是不能当体即无生的话,那么你用心除心,你怎么除都是影子,如果你的这个腿,腿不干净,你擦这个地板,你擦过去,腿再盖过去的话,你怎么擦地板,你都擦不干净,要先把你的腿洗干净再擦地板,意思就是要先放下,用心来除心,你怎么除都除不掉,没有办法的。用智慧观照当体无生的东西,那就不必除,连除都不必)。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正念就是无生,如果你的心妄想起来,只要你把它摄受回来,住于正念,正念就是无念,安住在空性的道理,它本来不可得相)。是正念者(这就是正念,这就是真正的在修行)。当知唯心。无外境界(没有外境。一切外境都是唯心所造。意思就是说他告诉你这句话是很有管用的,为什么?那么既然是唯心,我就可以主宰它,你要放下吗?你是心,我要烦恼,那你就不要放下,你要过快乐的日子、喜悦的日子就无生,一念不生统统安详自在,要不要过这种日子,要,因为那是你的心可以主宰的,我不想过快乐的日子,那你就承认有外境,就拼命地贪、嗔、痴不断,所以说,当知唯心,无外境界,意思简单讲就是都可以主宰在你的内心里面,你要怎么过日子,就看你这颗心,这句话太厉害了,唯心无境,统统操纵在你自己,所以,我现在看到人家在打架,看到人家吵架,在旁边鼓掌,为什么鼓掌?因为以前我就是这样子,现在不一样了,在一旁幸灾乐祸,鼓掌:还好!解脱了!没问题了!现在觉悟了,知道了,这是两个人在吵架,我们以前也是过这种日子,我叫他不打架,他也不可能,所以,你们打架我会很欢喜,为什么?无知就是这种写照,对不对?当知唯心,没有外境)。即复此心。亦无自相(为什么没有自相?当体即空)。念念不可得(你要得什么?你不要说等到临命终你才放下,临命终的时候,你也是要双手……,你也执着不了什么东西,你现在你能执着什么,现在就可以慢慢体会当体即空的道理,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对不对?所以说,谁困扰着你?谁烦恼着你?还不都是你自己,谁让你痛苦?谁让你流眼泪?哪里?都是你自己,你能让释迦牟尼佛掉眼泪吗?释迦牟尼佛掉眼泪那也是示现的,是不是?你能够动摇到大慈大悲的佛陀吗?不可能的事情,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一切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

  此承上既遣无可遣。则心境一如。不得随妄所转。心外缘念境界。然后却以心除心。若有能除所除。即是以妄除妄。犹未离妄。不契无念真如之理。纵然初习。心多驰散。即当摄住正念(正念就是无念)。谓想念才生(你只要动到念头)。即便照破(照破这个能所)。不待外缘。而后摄也(所以说假借外缘来修行是一种错误的修行,要怎么样回光返照无生,要回光返照,放下这个能所,这才是真的了不起的修行人,你能回光返照比释迦牟尼佛在你身旁更了不起,你就是佛,你能回光返照,你就是佛,你就可以发出无量无边的智慧,你不能回光返照,希望佛来保佑你,释迦牟尼佛就是在你的左右也没有用的,没有用的,法是从内心里面去悟的,不是从外面去强迫你去接受这个法,强迫外面去接受这个法,你并不能改变生命,你要好好地听善知识的话,把观照当作是第一要务,放下是第一工作)。是正念者。此句牒名。以下解释。当知诸法唯心。实无外境。所取之境既无。能取之念亦寂(寂就是空)。故云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也(同学们!念念不可得就是无常,无常就是空,所以,无常等于空,人家说:师父!本性是常还是无常?本性是常也是无常,为什么?无常本身就是空,空就是无常,对不对?本性是常的话,不能起妙用,本性是无常的话,变成生灭,所以说,离一切因缘戏论法,离一切无因论法,所以,即是因缘也不对,离开因缘也不对,念念不可得)。

  【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无相)观察(为什么是无相观察?它就是生死的根本,你要了脱生死,就是无相,随顺无相观察。现在你面前统统是假的东西,你执着什么,对不对?若从坐起,如果你起坐的时候,去来进止,去来:来来去去,这一些进退,是不是?有所施作,一切时常念方便,用方便地观照,随顺无相真如地观察,务必要使心不能起心,不能动念,不能分别、有能执着,这个现在就是佛,师父已经告诉诸位:你现在就是佛,就是你会不会用,你离心外,哪里有佛可得,你的心现在就是佛)。】

  修止非直坐时(意思就是修止并不是一直坐着)。故从坐起(坐久了就起来)。动转施为(施为就是造作)。余威仪中(行、住、坐、卧当中)。一切时处。随缘修习。常念方便。随顺(真如)法性。正念(无念)观察(无相无念地观察)。心境无相。能所双泯(你看,它还是要讲到无相的东西,修行你只要抓到了根本,我告诉你:你抓到无相这个法,什么都障碍不了你,你晚上睡觉你都会笑,无相,谁欺负你,没有,谁伤害你,没有,谁赞叹你,没有,你今天拥有一切的金钱,也没有,为什么?他们都是假的,你布施,我的布施很多,哪里有布施相,真如离施为相,哪里有什么施舍,施舍只是因缘法里面,哪里有布施,能施也空,所施也空,中间的布施也空,根本就没有,所以,你叫什么,你狂妄什么,你做总统,你晚上洗澡,你不要脱光衣服?你不要死?欧纳西斯石油大王,你有钱,你有钱你不要死?要死,要死就平等,对不对?比如说,他是一个重度的残障,残障他也是一个人,他也是要死,他认真念佛,他比你早日成佛,重度残障这不关……,她是一个妓女,妓女也没有关系,对不对?从现在开始不要再做就好了,尽量改过嘛!对不对?她好好念佛,她也可以成佛,你凭什么瞧不起人家,所以,在我的心中没有一个不可原谅的众生,在我的心目中,大地所有的众生,包括一只蚂蚁统统平等,你妓女来,我也倒茶给你喝,你要什么,你杀手来,刘焕荣来,我也倒茶给你喝,师父!您怎么这样子,他是杀手,杀手他负果报,我不需要替他痛苦,傻瓜!你做妓女,你的果报你自己去承受,我倒茶给你喝是我的礼貌,这个不关我的事情,这种思想才是最伟大的,我才不会瞧不起你或者怎么样子。把你一个总统看得高高的,把你一个欧纳西斯,你家好几亿,我不缺钱用,你家几亿有什么用,我就是缺钱用,我山上也有荔枝可以收成,随缘,对不对?我有福报因缘多少,我就享受多少,这个不需要,你布施是你的福,你不需要同情我,对不对?所以说,一切你能够安住随缘,我告诉你:这世间哪里都是佛法,哪里都是解脱,为什么?因为无相,本来不可得相,我若看到众生卡死在哪里,冲不出来,我就在那里打头,怎么这么可怜,就这么简单,冲了老半天冲不出来,就像陀螺在那里团团转,转不出来,又不晓得怎么帮助他,这个又不能开刀,又找不到症结,对不对?如果,可以开刀的话,外科医生就把它割掉,割又割不掉,找又找不到,心结里面要用心法去解决,心法,他又不肯放下这个能所,你怎么办呢?不晓得怎么办?无可奈何?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里面讲的,是谓可怜悯者。唉!我很同情你,底下四个字:爱莫能助,我已经教你解脱了,可是,你拼命不解脱,转不出来,我爱莫能助,我也没有办法)。勿得稍懈(勿得稍懈不要放松,就是好好地观照的意思)。一托静息心竟。

  寅二 是定成不退

  【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因为,你久了成熟,习就是观照,你这个观照久了,因为,你自在、放下,无相的真如,这功夫就显现出来了,你久了,修习这个真如,无相的观照,根本就没有能所,一切的烦恼,告诉你:都是多余的,天地万物的事情,都是你心的问题,你摆平了你的心,天地万物没有一件事情你看不顺眼的,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住就是无住的意思,其心得住于无相真如。以心住故,因为他的心就安住在这个无相的真如的自性三昧里面)。渐渐猛利(太厉害了!般若的智慧就显现出来。师父!我怎么这么没有智慧。你硬要卡死自己,怎么会有智慧,每天叫你放下,你就放不下。师父!我偏不放下。不放下,你去死吧!那我也没有办法。师父!我放不下怎么办?那你说你怎么办?你放不下,放不下你怎么办?你说,你告诉我:你怎么办?师父!我没有办法。那我也没有办法,你说我有什么办法,打死你?)。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慢慢地无相的功夫就拿出来了,你看一个人无相,你在家庭、在公司、在社会、在国家,你说在台北、在台中,你出国,你怎么会跟人家起冲突,这不可能的事情,你跟人家起冲突,人家讲你,你反而很高兴,啊!我错了,对不对?就是我要好好回光返照,人家骂你,对!我要好好回光返照,无相嘛!什么东西都起不了作用,你也不会烦恼嘛!真如三昧)。深伏烦恼(烦恼就起不了作用了,所以说,修学勇气,修学佛法,师父已经告诉你了,除了般若智慧以外,还有一个大勇气,非常有勇气,就是要放下,修学佛法一定要两种力量,一个是般若智慧,再来,般若智慧后面要有一股很大的勇气力量,我就是放下,你无奈我何,我要搞得让你烦恼,对不起,我就不跟你烦恼,你对我一点办法都没有,你再来烦我,我就远离你,对不对?)。信心增长。速成不退。】

  修习既久。功用淳熟。其心自然得住。住即止也。妄念不起。安住无为。因心止故。定力(就)渐渐猛利。随顺方便。得入(无相)真如。自性(的无相)三昧。烦恼深伏不起。信心日益增长。速得入住(速得入住十住位)。成不退位(成不退转。住:十住位)。

  寅三 障重不入(哪一些人不入道?)

  【唯除疑惑(没有信心,是不是?)。不信(第二种叫做不信心,第三、)诽谤。(第四、犯)重罪业障(的人。犯重罪:五逆四恶、四重罪)。(第五、)我慢懈怠(我慢:骄傲、狂妄的人,我慢的人。懈怠:懈怠的人,懈怠就是放逸,我就是佛,我也不必精进,我也不必用功,也不必拜佛、念佛,早、晚课不必参加了,统统不要了,他把那个佛当作是理想化,理想是懒惰的主人,我就是佛了不用修行,我就是佛了,他没有对治,他没有观照,他不晓得习气种子还存在,理念上,理论你是佛,可是一点都派不上用场,现在懒惰的人,讲会讲我是佛,可是境界现前的时候,发生不了作用,还是迷惑颠倒,就是懈怠的人)。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唯除者。反显离障(只要你离开这些一切障碍)。无不得入也(就没有一个不入道的)。(哪些障碍呢?)其中障有六。一疑惑者。于理犹豫(不能决定)。二不信者。是阐提人(不信就是不信因果,不信真如的自性叫做不信,是一阐提人,阐提就是断善根的众生,他就是断善根的众生,你打死他,他也不相信因果,打死他,他不相信真如自性,你以无相法就进入真如无相的自性里面,他也不相信,他只相信眼前的世间,今朝有酒今朝酔,不相信因果的人,我现在有酒,我就现在酔,我有钱,我现在就享受,你管什么因果,现在都管不了了,还管到下辈子,死了什么也都看不到,一阐提就是断善根的众生,还伤害佛教)。三诽谤者。(诽谤怎么能入道?是不是?诽谤佛教的人,他不信因果他怎么能够入道?)属外道辈。四重罪业障者。谓五逆四重。五我慢者。则自恃贡高(骄傲、狂妄、不相信人家)。六懈怠者。乃放逸不勤。如是六种障。随有一种之人。即不能入。一修止方便竟。

  丑二 显止胜能

  【复次依是三昧故(因为无相:真如三昧,那就统一了,一切都平等了,无相就一切都平等了)。则知法界(平等)一相(平等就是空,你要修行,你要进入真如法界就很简单,修平等法,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何以故?一切法皆空。什么有钱人,什么没有钱人,什么长得好看、不好看的,对不对?统统一样,一切万象都是一样,都是缘起没有自性的东西,则知法界平等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的)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当知(无相)真如是三昧根本(一直重复地告诉你,最重要的修行就是在无相,否则你念佛怎么能定呢!你从白天一直在有相里面打转,一天到晚贪、嗔、痴、计较,你能入道,那根本不可能的,白天一直拼命计较,你晚上念佛能定吗?是不是?当知无相真如是三昧的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

  是三昧。即真如三昧。依此, 能知法界一相。法界者。十法界也。一相。即诸佛众生。等无差别。即名一行三昧。此二(这两种:一个是真如)三昧(一个是一行三昧,这两种三昧。此二三昧就是真如三昧跟一行三昧)。(这两种三昧)名异体同(真如也是无相三昧,一行的话就是法界平等,一行的三昧都是平等,都是要从无相下手)。《文殊般若经》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平等)一相(就是一行三昧)。系缘法界(系缘法界就是整个心放在平等地观照,叫做系缘法界。内心里面观照一真平等的法界里面,叫做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乃至广说。以是义故。当知真如三昧。乃总持王三昧, (总持王:王就是超越三昧,一切的三昧)。总持百千三昧。故曰根本。乃至能生无量三昧也。

  寅三 辨其魔事

  (就是说你为什么要讲无相,因为所有的现象在你面前,你统统要摄念、观照,这是唯心所造,不是真实的,现什么佛相、菩萨相,现魔鬼相、男女相,统统不要管他,毕竟空寂,底下就是为了防止你修行起这个魔事、魔障,现在讲统统是无相法)【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若于坐中(在打坐当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女等相。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害”,要记住!那个是唯心所造,那境界不是真实的,境界就没有,摄念回来,观照没有能所,那么能看到的境界,也是唯心所造,既然唯心所造,那就知道境界完全是假相,终不为恼,见佛、见花、见光,六根、六尘所见到,统统不是真实的,就是闻香、见光,也不要执着,按捺一心念佛,在临命终,极乐世界现前那就是真的)。】

  梵语魔罗。此云(中国话叫做)杀者。能杀害(修)行人(的)法身慧命(你只要无相,他就无奈你何)。初二句致魔之由。如其善根充足。一切魔事。不能发生。若善根力薄。则为魔外鬼神所惑。魔能坏定。《楞严经》中。约五阴未破。广示五十种魔事。浅深不一(所以,《楞严经》一定要研究,《楞严经》要振兴佛教,怕众生着魔,那么五十种阴魔,这一定要讲,所以,《楞严经》是列为最重要的一部经典,五十种阴魔,浅深不一)。于三昧时。佥来恼乱(佥(qiān)就是都。都会来恼害你,你在修行他就也许在梦境里面给你看到,或者是念佛时,佛光现前,不,不要执着,不要执着)。此中略出三相。一现可畏之身。怖之以失志(我现恐怖,不过,现恐怖相还好,现恐怖相的话,很多人都会念阿弥陀佛,在睡觉的时候见到鬼很难看;或者是车祸;或者是到山崖掉下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很多人都是念佛,哪一种情形不会念佛,梦到拣到钱的时候就忘记念佛,这很奇怪。我这个人对金钱不会怎么贪心,可是,很奇怪!看到金钱还有一种喜悦的感觉,这很奇怪!这不晓得为什么这样子,看到金钱还有一种喜悦的感觉,哇!原来是行菩萨道需要用到钱,所以,一看到钱就想到众生有救了,把它化作功德,所以,我有喜悦的感觉,有喜悦的感觉)。二现可爱之身。惑之以生染(你打坐的时候,现那天女下凡,或者是穿得很少,或者是在梦境里面跟你发生恩恩爱爱的境界,是不是?在睡梦当中控制得住,那才是功夫,才是功夫。一般人哪里在睡梦当中有办法控制男女的感情,很难,很难,他在白天,他不会起心动念,晚上睡觉就控制不住了,精力习气嘛!对不对?)。三现希有等事。诱之以入邪。则定心成就之与破乱。皆由心中主人(唯心所造嘛!)。主人若迷(我们的心如果迷了,迷就是分别跟执着,你动到念头去分别、去执着你就迷了)。客得其便(那么处境就有你的办法)。主人不迷(我们的心不迷)。则彼(外在的)魔事。无奈汝何(所以,还是自己的问题)。故此通示对治(这个)方法。当起正念观察。一切唯心。心外无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是则魔境即灭。终不为恼。如《楞严(经)》云。彼如坚冰(彼就是魔境,外在的魔境就像坚冰)。汝(就是无相修行的这个修行人,你)如沸汤(这个坚冰碰到沸汤,一下子就溶化了)。暖气渐邻(邻就是近。只要一靠近)。不日消殒(不日就是刹那间,短时间叫做不日。不需要很长的时间,魔事就没有)。云何敢留。扰乱禅定(最主要的就是怕你着相而产生一种错觉的喜悦,那就完蛋了。着相的喜悦,见到一切好的境界就产生执着,就到处夸大其辞地讲给别人听,这样完蛋了。师父!我有看到天人。我说:我没有看到。师父!您有没有看到佛?没有!有也当作假的,那也不太重要,有,我有看过佛光,我有见过,那个不重要,唯心自性本自有光明,对不对?梦见过佛,有!踏着莲花飞行,有啊!这个也是假的,是不是/也是唯心,所以,一切境界,我们到今天来念佛,我们到今天来念佛,我们也不会执着这个东西,有见跟没有见一样的)。

  【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相好具足。或说陀罗尼(陀罗尼就是密教的咒)。或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或说平等。空无相无愿。无怨无亲。无因无果(法无因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槃(把无因无果以为是毕竟空寂,是真涅槃。真涅槃:以断灭为涅槃,这个就是以断灭为涅槃,把无因无果以为是毕竟空寂,是真的涅槃,意思是以断灭为涅槃。这句话如果不加,会看不懂)。】

  下广辨魔事。共有四对。此现身说法对。天像(乃是)凡夫(当中最殊)胜(的)报(天像乃是凡夫当中最殊胜的像)。(现)菩萨佛像。(乃是)出世圣身。陀罗尼者密教(陀罗尼是密教的咒语)。六度三解脱(空、无愿、无相,是三种解脱,三解脱,三门清净绝非虞,空门、无相门、无愿门,三解脱)等显教。此皆魔鬼伎俩(手段花招)。顺(修)行人愿求之心。种种示现。真伪难分。邪正莫辨。(修)行人易受其惑。若心生取著。便堕邪网。此中惟无因无果三句。以断灭为涅槃。尚易知其魔说也(很多人都喜欢这样子,很多人,你前世是我的什么,你前世是我的什么,是不是?有一个徒弟来到这个地方,说有一个密宗,不晓得是真的还是假的,有一个密宗说我前世是他的徒弟,师父!你觉得怎么样?我说:你怎么不告诉他,我前世是你的祖父。为什么说我前世是你的徒弟,那你怎么不讲说我前世是你的祖父,见到我不叫:阿公!这种东西,就是修学佛法肤浅的人,他就喜欢搞神通、稀奇古怪,算命,排八字等等这一些,就搞这些东西,搞这些东西。我们佛法一切随缘,如果能够解脱的话,无所不自在,讲什么,参考而已,不是说迷到极点,那不可能!你也不能说否认这个地理没有,也不能说否认这处算命没有,但是,我们怎么样?参考,对不对?参考就是不执着、随缘。以前,有的人,因为,我那时候没有学佛,我中间本来有一颗痣(法师右手食指和拇指在其眉心前作捏的动作)。他说:林同学!你这颗痣,刚好是架在十字路口,十字路口有块石,有块石头,表示你的胃病,你的胃病,你去把它点掉就会好,哇!就赶快,就点了,到现在二十几年了,胃病有没有好?没有好,吹嘘!晚上要乱吃冰,当然会胃痛,像我昨天喝了热的牛奶,晚上饿嘛!喝了一杯牛奶,然后,吃了冰箱里面的木瓜,冰好的木瓜,还是痛,吃下去,噢!昨天痛,痛了一个多钟头,大家都在睡觉了,也不晓得找哪个医生,很痛,就在那个地方,哇!很痛,在那里拼命地自我加持,自我加持,那个算命的告诉我:这颗痣点掉胃就好了,到现在二十几年了,都没有作用,对不对?表示我们晓得搞这些,都是虚妄的东西,不要,还是要用智慧,要用科学的,后来,自己慢慢加持、慢慢加持,一直念咒求观世音菩萨,也没有药可以吃,痛啊!就跑到厕所里面,噢!噗……,好了,一个多钟头好了,痛了一个多钟头就好了,所以说,以后还是要用头脑去行事,不要完全相信算命、地理师或怎么样子,不可能!)。

  【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所以说,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未来之事。得他心智。辩才无碍。能令众生。贪著世间。名利之事(贪着名利是最糟糕的人,他贪着名利,他就要攻击人家,他就会攻击人家,世间人,你法师贪着名利也是一样,一讲起经典来就攻击别的法师,最好你们都到我这个讲堂来拜,我攻击别的法师,然后,你们其他的道场,最好你们统统来我这里供养,是不是?这个有什么用?你一个人能吃多少?一碗饭、一块木板,何必攻击人家,所以,我的徒弟如果说别的道场适合他,我就说:那你就去吧!只要他对方能度你,你高兴就好,一切随缘,我这里是大门都开着,你愿意进来就进来,愿意出去就出去,对不对?随缘嘛!本来不可得相,一切众生来去相都是不可得相,有什么关系呢!我对信徒从来不执着,我也不会在讲课去伤害哪一个法师,永远不会,为什么?记住!做佛教的法师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第一个没有个人主义,没有英雄主义,佛教它是整体性的,每一个法师都要负起振兴佛教、续佛慧命的责任,你攻击别的法师,你的人格就低落,人家的信徒会对佛教会失去信心,你们出家人都互相攻击了,那我们在家人算什么,对不对?那会丧失我们整体性的法,佛教的慧命,不可以的,每一个法师都要注意,没有个人主义,没有英雄主义,只有佛教的生存,生命的共存,生命的共同体,我们每一个法师要把这一点融入整个佛教的大海里面,不能自私、不能贪名、不能图利、不能攻击任何一个法师,除非他是邪知邪见,误导众生的,误导众生,没有个人,与其人家赞叹你:某某法师!你很了不起。不如赞叹你们佛教现在很兴盛,你一个人,赞叹你一个,你一个人有什么用,你一个人代表佛教?你一个法师行,其他法师都不行,这像什么,对不对?有的徒弟皈依某一个法师,他皈依美国的法师,他诽谤全台湾的法师,台湾的法师都不持戒律,我的师父来台湾,我说:你师父来台湾做什么?斩妖除魔。我说:为什么斩妖除魔?台湾的出家人都是魔,只有美国那个法师是圣人,笑死人了,哪有这样子的徒弟,他说他师父来台湾斩妖除魔,你说这样能令佛教兴盛吗?那个师父教出来的统统是斗乱,他拜的,就是师父最伟大,他印的,他就印他师父的书,这就完蛋了,师父怎么教的,教出这样子,我们是修行人没有个人,完全是佛教整体的命运之共同体,只有你行、师父行,不伟大的,要整个佛教都行,这就是最伟大的,这才叫做重要嘛!所以,贪名图利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

  此发通具辩对(具足辩才对)。若行人贪求宿命知见。魔得其便。发彼神识。令知过未诸事。或得他心。能知他人。心行差别。或得四无碍辩(才。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这个大家都知道)。善说诸法。此等皆当不作圣心(不作圣心就是不要提起那一念的自我满足,以为我们是了不起的人,动到这个念头,那你永远会着魔的,你迟早会着魔,不作圣心就是不着圣相,我很了不起,师父已经告诉你了,没有单独的伟大,只有整个佛教的成就,要记住师父的话,那么你永远没有圣心。师父今天也是一样,我把我的生命、我的力量,我今生今世的缘起,整个融入佛教,我每天都在祈祷佛教要快快地兴盛,佛教能够伸展到时间跟空间的每一个角度上,那无量无边的众生都可以听到佛法,我每天都是这样祈祷,我每天都这样祈祷,我没有个人主义,我今天,如果我要贪名、要图利,那还不简单,我去外面讲经,那钱就一大堆,做什么?对不对?你没有什么用,要出名还不简单,我要读经说法,、电视打广告,那不出名得不得了,要名要利这个太容易了,可是要佛教兴盛,这个就不容易了,这个就要下苦工了,所以,如果我不行的话,我把希望寄托在我的徒弟里面,这三、四十个给他散播出去也不得了)。免入邪悟。勿贪著世间名利恭敬(这个没有用的,生死不是靠名利、靠恭敬来的,要靠真正的功夫)。

  【又令使人。数嗔数喜(数嗔:就是一下子嗔。数喜:一下子喜悦)。性无常准(变来变去)。或多慈爱。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进(或最后突然起精进。卒(卒:本意念zú;这里念cù,同“猝”)就是突然)。后便休废(后来就停止了)。生于不信(又开始不相信了)。多疑多虑。或舍本胜行(本来修行修得很好了,怎么样?)。更修杂业(修得混杂,所以,我们在讲堂里面不准修什么,不准混杂,就是一个净土法门:念佛,我们不是对天台、华严不懂,我们不是对其他经典不懂,但是,我们一定要导归极乐,更修杂业,不需要修杂业,一门深入)。若著世事。种种牵缠(如果着了世间这些麻烦的事情,世事就是这些生生灭灭的,世间的烦恼事情,种种的牵缠)。】

  此起惑造业对。数者乍也(乍就是忽然)。准者定也。由性无定故。一切无定。嗔喜等出无定之相。虽有慈爱精进。亦非正行。以未具正见。依惑所起故。末四句造业。舍本修胜行。更修诸余杂业。取著世间。五欲之境。被境所缚。

  【亦能使人。得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都是外道的,佛道无所得)。非真三昧。或复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著(恋着在禅定的喜悦里面)。或亦令人。食无分齐(分齐就是差别。没有差别)。乍多乍少(随着自己的意思变现)。颜色变异(容貌颜色变异。变异就是易老还童。易老还童:改变这个貌相。这个都是在我们世间来看,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在佛法里面讲这个都是生灭法,都不值得一着)。】

  此得定改容对(得定能够改这个容貌)。使人得定得食。颜色变异。正欲魔诱淫之术所使。所得之定。既无慧力。罔辨邪正。而食为人生大欲。能令自然而得(自然而得就显现出来了)。且复香美。食已悦身心。除饥渴。人必易生爱著(变成一种执着)。颜色变异者。即易老还童。血气充满。有益寿延年之状。亦爱著之一端。

  【以是义故。行者常应智慧(地)观察。勿令此心。堕于邪网。当勤正念。(下面这十二个字,你要永远遵循着,那么,你永远不会着魔,就是什么?)不敢不著。则能远离。是诸业障(你只要不取不着,看到什么就等于没有什么,有什么感应也不必说、也不必着,如果为了鼓励人家念佛有信心,这个可以讲讲感应,但是,不要着)。】

  此对治魔事。以是定中魔境。邪正难知之故。当依古德相传。略以三法验之。一以定研磨(研磨就是探讨。以定来探讨)。二依本修治(藉着根本,智慧的观照,依本来修治,什么是本,什么是末,我们一定要清楚,真如无相是本,生灭这些执着是不好的)。三智慧观察。如经云。欲知真金。三法试之。谓烧打磨也(烧或者打或者磨)。(譬如)常应智慧观察者。即第三法(第三法就是智慧观察)。依随分所有觉慧。观定中所发境相。推究根源。无有实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就讲得很清楚了,佛法看久了恢复到最后就是几个字而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这么几个字)。以此慧照光明。能破邪魔幽暗。境当自灭。犹如烧金。若是伪金。即当焦坏。倘不观察。被魔所惑。则堕邪网。故曰常应。曰勿令(意思就是“勿令”)。

  当勤正念下。即前二法。以定研磨。依本修治也。正念者。谓止一切境界相(放下!)。随顺真如三昧研磨(这个止一切,止就是莫让一切境界困扰就是止,无相的意思,止一切境界相,一切境界对你都停止,没有作用的意思,完全没有作用,那么,为什么?因为,就是随顺真如,用真如三昧无相研磨)。了知唯心。无外境相。即说法现通等心。亦不可得。但依本止门修治(止门就是本:真如三昧)。不取不著。即能远离诸障。亦如打磨金也。若非真金。便失柔软相。光赤色。倘不研磨修治。以伪乱真。无由离障。故论主殷殷垂训(论主就是《大乘起信论》的论主就是马鸣菩萨)。曰当勤。曰则能(所以,论主就是马鸣菩萨,就一直劝告我们,应当当勤怎么样、怎么样修行,能够怎么样)。

  又如《智度论》云。(大乘里面讲的)除诸法实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包括二乘人,在诸法实相法印也是魔事,佛讲的这个魔,有究竟义跟不究竟义,究竟义就是诸法实相才不叫做魔,不究竟的话就是我们世间着魔,这个就是着魔,其实如果是讲法实相,连二乘人都是魔,不能成佛就是魔,注意!是佛的方便善巧讲话的意思,除诸法实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偈云。若分别忆想。即是魔罗网(你只要分别执着,就是一种魔罗网,就下陷了,所以,随缘不起心、不动念,一切法无念就进入真如)。不动不分别。是即为法印(这才是真的了义,不动心不起分别念,是即为法印,因为一切法不可得,不值得我们执着,不值得我们伤心)。此之谓也。三办其魔事竟。

  寅四 简伪异真(分辨这个错误的、虚伪的不同于真的)

  二 卯一 约邪正简 二 对理事简

  卯一 约邪正简

  【应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离见爱我慢之心(外道不是我见就是我爱,要不然,就是我慢,认同自己而已,不谁认同别人)。贪著世间名利恭敬故。真如三昧者。不住见相。不住得相(不住见相就是所谓的六根里面所见的,也不住得相:也无可得)。乃至出定。亦无懈慢(也不懈怠)。所有烦恼。渐渐微薄(为什么?观照心不断,每天都在观照,随念随遣、随念随遣……,哪有什么烦恼,烦恼根本没有,慢慢、慢慢地……,所以,善于用心便能入道,就是这个道理,要会用心,你不会用心,你不能入道,立于不败之地用心必能入道)。】

  此文承上得定而来。虽有所得。毕竟非真。故示以应知。而外道之定。为邪定。以常与贪痴见慢。四惑相应。内著邪定。外贪名利。是谓错乱修习。都成魔业。

  真如三昧者。正定也。湛然寂照。一切无著。不住能见之心相。不住所得之境相。能所双忘。心境不立。即出定亦不贪名利。故无懈。不著我见。故无慢。所有烦恼。皆由贪著。而得增长。既无贪著。不期自遣矣(不期就是没有一定希望怎么样,自自然然就消掉,我希望什么时候除掉,可是,你不需要这样。期就是说约定某一种时刻,达到某一种理想叫做期。我并没有说我希望怎么样,你不要说我要除掉什么,自自然然就遣掉)。正由此定。非强制识心之定。动静一如。无出无入。若强制之定。入之则有。出之则无。在定纵经多劫。必以静而碍动。出定稍涉须臾(你只要一点点就马上烦恼)。必以动而碍静(动为碍静,静为碍动)。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所以,一般人不懂,有的人问一个法师:师父!我念佛怎么样才能够得定?这个法师讲:你要常常打坐才能得定。人家问师父,他说:您觉得这个法师回答得怎么样?我说:我打坐才能得定,那起坐怎么办?那你告诉我,释迦牟尼佛一生一世就常常坐在金刚菩提座下就好了,坐着才定,那起坐?起坐就乱了,这哪里是一行三昧、真如三昧,对不对?入坐才定,那起坐怎么办?定本身是无所障碍的东西,是不是?入坐叫做寂灭涅槃,起坐叫做妙有现前,对不对?所有的妙有都是寂灭,所有的寂灭都不离动态的妙有,这就是真的功夫,未得谓得,未证谓证)。邪见密兴(恶知见就跑出来)。种智消灭(种智就是佛智,一切种智,种智就是佛的智慧就被消灭了)。则邪正不可不辨也。一约邪正简竟。

  卯二 对理事简

  【若诸凡夫。不习此三昧法。得入如来种性。无有是处。(为什么?)以修世间诸禅三昧。多起味著(味着就是执着那种法喜,执着那种禅定的喜悦,那也是一种执着,不想起坐,我坐得非常的舒服,不想起坐,那个也不是一个佛定)。依于我见。系属三界。与外道共(跟外道没有什么差别。共外道一处:一鼻孔出气)。若离善知识所护。则起外道见故(我们修行人如果离开善知识,就很容易跑到外道之见,自己修学佛法修到最后变成外道还不晓得,世界上最可怕的人,就是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又不晓得自己修行已经偏离了方向,人家讲他,他还要跟人家辩论,那没有救了,最可怕的就是这种人,有时候你外道的话,跟我们道理差别很大,他讲了他会信,马上就进来,尤其是佛道,佛道学得也不深,懂得了少,还是有限,可是,也看了几本书,然后,又邪知邪见,你讲他,他又不听,他自己认为很行,对不对?要叫他亲近善知识,他说:我就是佛,这就没有办法!起外道见)。】

  先明理定。此三昧。即称真如理性。所修一行三昧也。大乘菩萨。依此法门。方登初住。不退位中。入于如来种性。上二界天人。不习此定。必不能入。故云无有是处。

  下明事定。因彼天人。所修四禅四空八定。皆属(于)世间。增上有为果报(增上就是加强一种力量而已,果报)。未离六识(分别心)。多味著走境(都是去执着这个定境)。未离我见(还是不能离开这个我见)。故不出三界。与外道共者(就是不能出离三界,外道不能出离三界,所以,与外道共)。若得善知识。护助之力(所以,善知识是诸佛的示现,善知识是明眼、是明灯,若得善知识,护助之力)。或可得入佛法。以免报尽还来(又来)。否则起外道邪见。天报既尽。五衰相现(天人的五衰:五衰就是头上的花冠萎靡,天人头上都老花,插了花马上就萎靡掉,插了花马上就萎靡掉,是不是?我们人间是这样,插了花可以撑几天,不同,天人快要死的时候,那个花插起来,那个花马上就萎靡;腋下出汗,腋下就是胳肢窝;第三个是衣裳污秽,天人这个衣服弄干净以后,它显现还是肮脏的,衣裳污秽;第四就是身上的光明慢慢地失,失掉,身上还有臭气,天人生命要结束的时候,身上还有臭气,会不会有狐臭,不晓得?第五、不乐幵本座,不乐于本座就是那个位置坐不起来,坐起来就烦恼,坐起来不烦恼,东跑跑、西跑跑;五衰现相)。谤阿罗汉。身遭后有(诽谤以为没有阿罗汉可得,诽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入恶趣(所谓诽谤阿罗汉就是说佛骗人的,以为这样叫做阿罗汉果,其实是错的,起外道的邪见,比如说修到四禅,以为,我现在就是什么?阿罗汉,后来,定力尽了,我现在本来应该是证阿罗汉,诽谤佛,谤阿罗汉就是谤佛的意思,谤佛,本来我修到这个地方应该是证阿罗汉果,结果,没有,烦恼还是会起来,还是会动念,结果,不是阿罗汉,你谤阿罗汉就是谤佛,以为没有阿罗汉可得,根本就不是阿罗汉,身遭后有,堕入恶趣)。则理事二定。辨之不可不慎也。庶免蒸沙作饭(蒸沙作饭就是非因计因,这不是成道的因,他把它当作是修行的因)。尘劫无成(尘劫也是不可成就。经过尘点劫也是没有办法,有一种人很容易入道,你告诉他,他很虔诚,谦冲自牧的人能够接受,有一种人,你讲死他,他也没有办法,叫他无相,他也拼命地执着、烦恼,没有办法!这个就是需要时间,因为每一个人无量亿劫来所修的道力不一样,有的人是从佛道来的,有的人是从畜生道来的,有的人是从烦恼的阿修罗来的,所以,因为来的道不一样,不一样,有从佛道来,一讲,他马上就入无相,那个从畜生道来的,他从前世就是咬人家、伤害人家,对不对?他到今生今世虽然有听到佛法,可是,心不容易调伏,畜生道就是愚痴,愚痴怎么调伏都调伏不了,所以,这个情有可原,所以,你看那个人烦恼很重就是畜生道来的,这个人听闻佛法,在三年以内,讲堂建造三年,他马上就能会归真如、无相的自性,这不得了了,这真的是佛道来的,所以,因为根器的不一样,根器的不一样,所以,我们今天所感受的也不一样)。四简伪异真竟。

  卯五 示益劝修(就是开示我们多少的利益,劝导我们要好好地修行) 二 辰一 总标 二 别列

  辰一 总标

  【复次精勤。专心修学。此三昧者。现世当得十种利益。云何为十。】

  修学正定。即成佛之正因。未来利益。不可思议。现世精专。略陈十益。

  辰二 别列

  【一者。常为十方诸佛菩萨。之所护念。】

  此得护念益。以真如三昧。妙契圣心故(合圣人的心)。

  【二者。不为诸魔恶鬼。所能恐怖。

  三者。不为九十五种外道(为什么讲九十五种?因为,每一师,我们说六师,每一师有十五个徒弟,那么每一师有十五个徒弟,加上自己所讲的跟十五个徒弟都不一样,比如说,我教出十五个徒弟,十五个徒弟的思想都跟师父不一样,加上我就是十六个,那么六师底下有九十个徒弟,加上六师,思想都不一样,所以是九十六个,但是,最后有一种外道,与佛道的思想很相近,这称为内教,称为内教,所以说,才称为叫九十五,九十六种外道里面有一种外道,它的思想跟佛道相接近,所以,称为内教,因此,扣掉一个就是九十五,九十五种外道)鬼神。之所惑乱。

  四者。远离诽谤(这个诽谤的罪是很重的,远离诽谤)。甚深之法。重罪业障。渐渐微薄。

  五者。灭一切疑。诸恶觉观(恶觉观就是不信,错误的)。】

  此得灭障益。前二(种)外恶缘障(外面的恶缘障,第一个就是常为十方诸佛菩萨之所护念,第二个是不为诸魔、恶鬼所能恐怖,所以说,灭璋益就是前面两种是外恶缘障,外面的种种的恶缘的障碍,诸佛会守护,也不会着魔)。由修学三昧。正念观察。诸法本空。无外境界(没有外境界)。故不为魔鬼恐怖。外道惑乱。后二(后面两种就是第四、第五,也就是说远离诽谤甚深之法,重罪业障渐渐微薄,五者灭一切疑,诸恶觉观:后二,这两种是)内惑业障。谤法乃(是)极重罪业(罪恶)。疑心邪观。俱属(于)深惑。以深信唯心之理。正念现前。自可离诸疑谤。灭其惑业(在这里前二跟后二,你不要把它当作后面第九、第十,不是这个意思,只是一到五这个地方,从二、三、四、五,就是四个,前二就是二、三,后二就是四跟五)。

  【六者。于如来境界。信得增长(于如来境界,信得增长)。

  七者。远离忧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

  此得信进益。如来境界者。诸法平等。生佛一如。性相不二。深信此理。故曰增长(所以叫增长)。由信如来境界。生死即涅槃(生死就是涅槃)。故离忧悔。勇猛精进。心不怯弱。

  【八者。其心柔和。舍于憍慢(有修行的人无相,当然就没有什么执着,没有什么,久了就不执着了,当然心就柔和了,对人家就慈悲,你有所着你当然就对人家有所敌视,对不对?常常敌对于对方,就是表示没有调伏自己,这很容易看得出来,把对方当作敌人,那当然就是没有调伏自己,所以,其心柔和就是表示已经调整了,就舍离了憍慢)。不为他人所恼。

  九者。虽未得定。于一切时。一切境界处。则能减损烦恼。不乐世间。

  十者。若得三昧。不为外缘。一切音声。之所惊动。】

  此得安忍益(安忍益:把心安住)。八心柔离慢(心柔软离开憍慢)。既无我人之相。岂有顺逆之境。故不为恼。九虽未得定。了知诸法无性。一切时处。不起惑染(不会迷惑也不会染污)。故能损恼(损就是破除,可以破除这个烦恼)。不著世欲(不着世间的五欲六尘)。十得定忘缘。外缘实该六尘(外缘讲起来都包括在六尘里面,色、声、香、昧、触、法)。独标音声者(为什么讲这个音声?)。以入定时。五根俱闭(不起作用)。唯耳根虚通(你如果关起来的话,你说耳朵把它关起来,怎么关起来呢!)。声尘易动。今言不动。所谓入流亡所也。一修止竟。

  子二 修观二(怎么观照?) 丑一 明修观意 二 辨修观相

  丑一 明修观意

  【复次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沉没(修止的话容易昏沉)。或起懈怠。(为什么?)不乐众善(他不喜欢做这个众善。就是不积极,修止的人容易消极,不积极的做众善)。远离大悲(大悲就是拔度众生,不可一刻停止)。是故修观(单单修止不可以的,止是自利,观的话是要利他)。】

  若有止无观。唯向真如。专于趣寂。心易沉没(不想动)。便起懈怠。则有二失。一不乐众善。失于自利。故下法相观以治之。精进观以成之。二远离大悲。失于利他。故下大悲观以治之。大愿观以成之。一明修观意竟。

  丑二 辨修观相 四

  寅一 法相观 二 大悲观 三 大愿观 四 精进观

  寅一 法相观

  (法相观又分成四种,分成无常观、苦观、无我观、不净观)

  【修习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这是法相观里面的第一个无常观)。】

  此无常观也。横观十方一切世间。即情器二世间(情世间跟器世间两种世间)。皆是有为生灭之法。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界有成住坏空。人有生死病死。非常住法。故曰须臾变坏(会开悟的人,这几句话就开悟了,不可得,不可得你执着什么,什么东西值得我们这么伤心在那边哭泣呢?在那里死执放不下呢,挑起这个执着的重担,你不觉得这个是一种负担吗?)。

  【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只要你的心起心动念,每一念都是生灭的,有生灭就是苦,所以,观心无常)。】

  此苦观也。心行。即行阴。念念生灭。新新不住。如暴流水。波浪相续。是谓行苦(行苦就是刹那生灭)。

  【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惚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于云。忽尔而起(看到这个不开悟那才奇怪,那就是什么都没有,一切随缘)。】

  此无我观也。竖观三际。过去无体如梦。现在不住如电。未来忽起如云。本来无我。

  【应观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我们的色身没有一种是快乐的,你想想看!诸位!观照外境的人比较多,观照内心这个色身的人比较少,你内心想想看!这个哪里值得我们这样执着,执着一个人,执着到凌晨两、三点都还在文殊讲堂里面绕来绕去的,为什么这样子呢?你说你执着师父,你欣赏,欣赏不是什么罪恶,可是,为什么弄到两、三点,她还在那里起动呢?何必这样,我也是不净,你也是不净嘛!何必要这样执着这种东西呢?我很同情你,可是,我救不了你,不会形容,所以说,这个众生相,他宿世的根器不一样,有的人实在是利根,非常地利,他一下子,生死重要,他什么都放下,哪里会一直执着这个臭皮囊,这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此不净观也。身为革囊盛粪。从头至足。三十六物。种种不净(三十六种物就是说外相有十二种物,身器有十二种物,内含十二物等等,这个加起来就是三十六种,三十六种,什么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脂肪等等,外面的什么毛、发、爪、齿、泪、尿、垢、汗,等等三十六种就是不净,统统不清净,你讲到哪里统统不清净。就像昨天华视报导的:定员的绽容,是不是?先被强暴,然后呢?被勒死,用那个袜子勒死,才二十几岁,勒死,长得很漂亮,是不是?那个坏人也不晓得从哪里进去,勒死,那么漂亮,你看,演员化妆起来很漂亮,结果,死的时候,然后,放火再烧,淹灭证据,烧得都不是人,那么漂亮的一个小姐,烧一烧就什么都没有,我们常常说,你怎么看不开呢,我就弄不清楚,你哪一点看不开,为什么死了那么多人,火葬场烧了那么多,美的美女,那为什么你不会觉悟?有一次,我去火葬场,殡仪馆那个地方加持,结果,那个尸体很多,结果说:师父!您慈悲!帮我加持一下。我不认识他,硬拉着:师父!我跟您顶礼,您帮我女儿加持一下。我说:好!好!看一下,好、好,加持、加持……,那就过去了,因为,那个停尸间太多的尸体,都满了,爆满了,爆满的时候:师父!慧律法师!帮我女儿加持一下。我说:你女儿为什么……。我女儿难产,难产死掉,太慢看医生,去看,哇!她好漂亮!好漂亮!好漂亮也一样死,加持的时候:哇!你好漂亮,你真的很漂亮,我在加持的时候,我就告诉她:哇!你好漂亮!真的,你怎么长那么漂亮,噢!她女儿真的是够漂亮的,躺着,还是要死,没有办法,生产,叫你不要结婚你偏要,一直靠过去、一直靠过去,很奇怪!叫你不要生硬要生,很奇怪!三十六种,种种不净,是不是?)。又经云。当观此身。犹如毒蛇。故无可乐(这个色身就是没有什么可乐的,不是可口可乐那个可乐,没有什么一点快乐的,都没有)。上四观为除凡夫四(种颠)倒(凡夫四种颠倒就是以苦为乐,以无常为常,以不净为净,以无我为我)。一法相观竟(所以,法相观就是无常观、苦观、无我观、不净观)。

  寅二 大悲观

  【如是当念。一切众生。从无始世(以)来。皆因无明。所熏习故。令心生灭。已受一切身心大苦(我们生生世世已经苦得不堪言,已经苦不堪言)。现在即有无量逼迫。未来所苦。亦无分齐(也不晓得有多少,也不知到底有多少,亦无分齐,分齐这里当多少,不知道要多少,要受多少的苦)。难舍难离。而不觉知(为什么还不觉悟?呜……,菩萨就会哭了,呜……,你为什么还不觉悟?呜……,我要哭了,你为什么还不觉悟?为什么?哭给你觉悟,是不是?而不觉知,是不是?)。众生如是。甚为可愍(还在这个错误的世间里面拼命地打转,还不赶快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去)。】

  此观众生。自有无明以来。惑业苦三。相续不断。备受三世重苦。不得舍离。久处长夜。尚不知起厌求心。盖众生本具佛性。枉受如是生死之苦。甚可怜愍。故动菩萨。同体大悲(动菩萨的同体大悲)。

  寅三 大愿观

  【作此思惟。即应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分别故(离开分别,用无相才能离分别)。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诸善功德。尽其未来。以无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槃。第一义乐(所以,讲经说法要懂得要善巧、要方便,最好要有幽默,幽默,但是,不下流,有的人听师父讲课以后,也满欢喜的,白天上班上得很累了,听听晚上讲讲笑话,是不是?这堂课没有来听课的时候,他下一堂课就问同参道友:喂!师父上个礼拜讲什么笑话?竟然不是问佛法,还赶快问有什么笑话。)。】

  此因悲立愿。思惟众生。与我同体。故当发愿救拔。离分别者。不颠倒心也。视大地众生。犹如一己(就像自己的色身,自己一样)。无我人众生寿者之相。遍于下。分身尘刹。万行繁兴。尽未来劫。长时心也(就是时间很长)。救拔一切。广大心也(就是发广大的心,发长时的心)。令得涅槃乐。第一心也(要发长远心,要发广大心,要发第一义谛心)。

  寅四 精进观

  【以起如是愿故。于一切时一切处。所有众善。随己堪能。不舍修学。心无懈怠(你有多少能力,你要贡献多少的能力,所以,我们是个出家或者是在家,如果,我们外面有善可得,我们随自己的能力,看到有人要伤害佛教,我们应当随自力劝劝他,劝告他:不要这样子)。】

  此依愿精进。众善奉行。多方济度。竭尽心力。而不懈退。二修观竟。

  子三 双运 三 丑一 总标 二 别辨 三 总结

  丑一 总标

  【唯除坐时。专念于止(就是当专门在坐的时候,因为他是静态,所以观照于止)。若余一切(若其他的动态)。悉当观察(应当观察)。应作不应作(应作就是顺真如理,应该作,顺善应该做。不应作:不顺真如理,或者不顺善行,那不应该做)。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俱行(统统止观双运)。】

  此约四威仪。唯坐时专修止行。余威仪中(其他的威仪当中)。悉当止观双运。顺理者应作。违理者不应作。止观如车两轮。如鸟两翼(就像鸟的双翼)。单轮易覆。孤翼难飞。未可偏废也。一总标竟。

  丑二 别辨二 寅一 约法 二 治障

  寅一 约法

  【所谓虽念诸法。(但是)自性(本空,一切法)不生。而复即念因缘和合。善恶之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因为不昧因果,事相还是存在,虽存在,但是,它本体就是空)。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

  此中二“虽”字“即”字(这两个字)。即含不偏双运之意。文有二段。交互发明。前(面)虽念诸法自性不生。当体即空。止也。而即念因缘业果。纤毫无差(造善因得善果,造恶因得恶果,一点都逃不掉)。(那么就要)广修众善(广修众善这个意思,就是止之善,止之善就是定中有慧,修定是主,修慧是附带的)。即止之观也。次虽念善恶业报。依他似有(依他似有就是缘起)。(似有:)观也(在有相观照)。而即念诸法。随缘显现。性不可得(本来就是空)。即观之止也(主修慧,但是附带有定)。此居空不舍万行。涉有不染一尘。寂照双流。空有不滞。一心双运。实圆顿妙修之旨矣。一约法竟。

  寅二 治障

  【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著世间(凡夫就是妄想多而且不定,对治凡夫住着世间,凡夫众生都是执着这个世间)。能舍二乘怯弱之见(为什么二乘见?他没有大悲)。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所以,修止是对治凡夫等等,若修观对治二乘)。】

  初修即观之止。知幻有本属真空。除(掉)凡夫人法二执(着)。乐著世间五欲之境。除二乘心外有法。怖畏生死。怯弱之见。次修即止之观。知(道)真空不碍幻有。除二乘不起大悲。愿行狭劣心过(就是小悲小愿,所以说,愿行狭劣之过)。除(了)凡夫不修诸善功德(除去凡夫不修诸善)。懈怠心过(因为有观的话,他才会要去行善,这个都是对治凡夫跟二乘的毛病,修止的时候对治凡夫的执着以及二乘之见,修观的话对治二乘不发大悲心,对治凡夫不修这个善根,这个都是对凡夫跟二乘人的对治)。二别辨竟。

  丑三 总结

  【以此义故。是止观二门。共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具(止观不具就是缺一不全)。则无能入菩提之道(只修止不入观也不行,只修观没有止也不行)。】

  初句承上。先二门双具(二门又具就是止观双具)。互助不离。定爱慧策。慧狂定制(如果定,起了爱的执着,简单讲如果起了定的一种执着,那么要用这个慧来策励、鼓励,因为这几个字你们看不懂,定爱慧策就是当你起修定修得变成一种定的爱,执着定那么就要赶快用慧来鞭策叫做定爱慧策,起了定的执着就用慧来鞭策勉励自己,那么慧狂定制,如果般若的智慧比较有了,但是,狂的意思的就是说已经超越了只在那边谈论理论,只论理论不重修行,那不行,要赶快用这个修行的定,赶快把它制止下来,事相的修行,所以,狂慧就是你只在理念上知道,那不行,要赶快在事相里面,把它制定下来,停止下来)。凡夫厌世无常。勤修众善。二乘不怖生死。能起大悲(意思就是能够让众生依愿离这个世间的无常,赶快修这个众善,也能够让二乘人不怖生死,能回小向大起这个大悲)。不滞(滞就是不通。不会停滞在不通的)空有二边(里面。落入空也不对,落入有也不对。滞就是不通。不会停止在空、有二边)。自可直趣菩提之道。后二句显止观不具。如单轮不能远运。只翼安得高飞(单一只翅膀是不能飞的,没有办法)。二约法广辨竟。

  丁三 防退方便

  戊一 明畏退之机 二 明防退之法

  戊一 明畏退之机(防退就是叫你救生极乐世界)

  【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哇!要那么长,是不是?很难!)。以住于此。娑婆世界。(怎么样?怕!怕什么?)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不能常常碰到佛法)。(也没有办法)亲承供养(世尊)。惧谓信心。难可成就(信心没有办法成就,没有办法做到不退转,难可成就)。意欲退者(怕会退掉)。】

  此约劣机。初学是法者。谓修行信心。欲求正信。速得成满。因(为)机劣难成。心怀怯弱。下明怯弱所以。因住此娑婆(世界)五浊恶世(里面。五浊恶世里面,我们都讲过好几次了,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劫浊就是无自相,就是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的综合;见浊就是我见炽盛;烦恼就贪爱炽盛;众生浊的话,一切众生都是互相杀、盗、淫:不畏恶果,拨无因果:众生浊;命浊就是世间的寿命太短,世间的寿命太短。五浊恶世)。释迦已去。弥勒未来(弥勒还没有来到)。不能值佛。外缺胜缘(外面缺乏这个殊胜的缘)。故惧退失(所以怕退掉,退掉这个道,恐怕退掉这个道)。

  戊二 明防退之(办)法

  【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你的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就是指极乐世界,所以,都摄六根)。】

  胜方便。即念佛法门。可以横超三界。乃为修行捷径。如来以此方便。摄受护持。劣机众生。令其信心不退。专意念佛者。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也。因缘。乃本觉内熏为因。能发信佛之心。依信起行为缘。转得资熏之益。信行既笃。更加愿求。三种资粮既具(就是信、愿、行)。故得往生见佛。永离恶道。

  如《楞严?势至圆通章》(《楞严经》中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里面)云(说)。十方(的)如来。(都是)怜念众生。如母忆子。子若逃逝。虽忆何为(佛想我们众生,而我们众生不想佛,那你有什么用呢?)。若子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乃至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此亦念佛因缘。感应道交也。

  【如修多罗(修多罗就是经典,如《阿弥陀经》里面)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此引证专念阿弥陀佛。得生西方。居不退地。盖往生不退。约有三位(大概有三位: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三种)。一者如莲花未开(的时候)。信行未满(信行未满:十信位还没有满)。此但处无退缘。故名不退(只是还没有退缩而已,因为,外缘都是极乐世界清净的地方,你不会退到凡夫来)。二者花开见佛。当信位满足。分见法身。住正定聚(正定聚就是决定成佛)。乃真不退。三者三贤位满(十住、十行、十回向位满)。初地已去。证遍满法身。生无边(的)佛土。如佛记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是佛灭度以后六百年来人间降生的,所以,这个龙树菩萨在佛经里面就有授记了,六百年后有一个菩萨降生,这龙树菩萨八宗共祖。八宗共祖:八个宗派的始祖,都要尊他为祖师,这个龙树菩萨死在外道,死在外道,因为,他太会讲话了,太会讲话,外道碰到他就受不了,但是,死的时候死得很惨,外道害死他,剁成肉酱害死他,龙树菩萨太会讲话,太有智慧了,太有智慧了,没有一个能够跟他辩论,所以,当时的外道恨他,就让他死掉,太有智慧还是不好,还是不好,所以,躲在讲堂里面平安无事,睡觉,是不是?现在,以后讲话要客气一点,不管是对清海的、卢胜彦,或者对这个一贯道的师兄,或者是对#*,都要客气一点,要我赞叹当然是很难,客气一点,彼此不伤害就好了,你们信你们的,我信我的,看到龙树菩萨这个情形,稍微自己还是不要,把他们当作也是菩萨,也是菩萨,但是,我们不敢领教)。住初地。生净土等也。此中即得往生。常见佛故。又云毕竟得生。住正定故。似当后二不退也(后二就是住正定聚真不退转,行不退或者是念不退等等)。四修行信心分竟。

  丙五 劝修利益分 三

  丁一 总结前说 二 备陈损益 三 极劝修学

  丁一 总结前说

  【已说修行信心分。次说劝修利益分。如是摩诃衍。诸佛秘藏。我已总说(摩诃衍就是大乘,我们这个大乘的道理,我已经总说诸佛的秘藏,就集中在这一本《大乘起信论》,所以,这本《大乘起信论》非常重要的一部论文,非常重要的,宗百部的论的思想就是《大乘起信论》,你研究这部就等于你看过一百部的论典)。】

  如是指正宗三分。总摄如来广大深法。为诸佛秘密之藏。浅智莫识(浅智慧的人不能了解)。我为利生故。今已总说。意在流通遐迩(遐迩就是远近,还好我们有一个马鸣菩萨出来造论,让我们容易看到这一本)。除疑舍执。是以劝修。即流通分也。

  丁二 备陈损益

  【若有众生。欲于如来。甚深境界。得生正信。远离诽谤。入大乘道。当持此论。思量修习(所谓思量是方便讲,其实是无相真如叫做修习)。究竟能至无上之(佛)道。】

  此总显三慧之益(三慧就是闻、思、修,闻慧、思慧、修慧之益)。甚深境界。即一心之大总相法门(我们说戒、定、慧,戒、定、慧三学,戒、定、慧是戒学、定学、慧学,慧学底下分三个:闻慧、思慧、修慧,所以,这个三慧是从戒、定、慧开出来的,也就是一心之大总相法门)。唯佛能证。故冠以如来。若众生欲于此大乘(的)境界。生信远谤(产生信心远离诽谤)。而得契入者。应以三慧为能入故。持者闻持。即闻慧。思量即思慧。修习即修慧。三慧具足。复本心源(恢复到我们本来的面目)。究竟得至。如来无上觉道。

  【若人闻是法已。不生怯弱。当知此人。定绍佛种(这个人一定继承佛的深责重任:定绍佛种)。必为诸佛。之所授记(摩顶授记)。】

  下别显三慧。此闻慧益。闻大乘一心真如之理。为成佛之本。谛信不疑。心不怯弱。定得信心满足。入于初住。堪绍佛种。为佛授记。()

  【假使有人(如果有一个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令行十善(如果有一种人可以度化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怎么样?叫他们行十善)。不如有人。于一食顷。正思此法(此法就是真如、实相,就是无相、无念,无相、无念、真如、实相,就是这八个字,正思此法)。过前功德。不可为喻(当然超过了,一个是生灭福德,一个是自性的福德,那完全当然不一样)。】

  此别显思慧益。以十善有漏。教令修行。不出轮回。此法无比。食顷暂思。便成佛种。从因克果。必绍佛位。故不可喻(没有办法比喻)。

  【复次若人。受持此论。观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无量无边。不可得说。假令十方。一切诸佛。各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叹其功德。亦不能尽(所以,就是要弘法,受持这个《大乘起信论》,按照这个论去观照,一日一夜所受的功德,那不能称叹的,没有办法尽的)。】

  此别显修慧益。若能观察大乘正理。称理起修。是谓圆修。较之权渐。日劫相倍(用《大乘起信论》一日一夜,超过众生一劫的修行,叫做日劫相倍)。故为时虽少。功德甚多。非但凡小尽思度量。不可得说。即诸佛穷劫称叹。亦不能尽。

  【何以故(为什么?)。谓法性功德。无有尽故(法性是无相,当然是不得了)。此人功德。亦复如是。无有边际。】

  此征释无尽所以(没有办法,无尽)。谓真如法性。具足恒沙性功德。故此称性所修。一一离相。虽一日夜。其功德亦无有尽。上(面)陈信者之益(就是描写有信心的人,陈就是描写,有信心的人就可以得到利益,要相信)。

  【其有众生。于此论中。毁谤不信(毁谤《大乘起信论》,哇!那罪很重)。所获罪报。经无量劫。受大苦恼。是故众生。但应仰信。不应诽谤。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断绝一切。三宝之种(所以,这个诽,所有的罪就是诽谤的罪最重,其他的罪你不能断众生的慧命,你这个罪就会断众生的慧命,这个罪非常地重,因此!告诉诸位!若不想下地狱,莫谤如来的正*轮,就是这个道理)。】

  下陈谤者之损(描述这个诽谤的人的损害)。以此论。乃(是)诸佛法身。大乘(的)正理。出生十方(的)圣贤。若有谤者。获无量罪。受极大苦。故论主叮咛诰诫。以免自害害人。断绝三宝种性。

  【以一切如来。皆依此法。得涅槃故。一切菩萨。因之修行。入佛智故。】

  转释断三宝义。如来佛宝。依之得涅槃。菩萨僧宝。依之成菩提。此法即大乘一心。得成菩提涅槃之法。即法宝。谤此法者。即断三宝种。二备陈损益竟。

  丁三 极劝修学

  【当知过去菩萨。已依此法。得成净信。现在菩萨。今依(《大乘起信论》)此法。得成净信。未来菩萨。当依此(大乘)法。得成净信。是故众生。应勤修学(他一定要按照《大乘起信论》来修行)。】

  结劝此法。为三世不易之轨。诸圣共由之路。故应勤修学。得成净信。得证菩提。五正立论体竟。

  甲六 总结回向

  【诸佛甚深广大义。我今随分总持说。回此功德如法性(回向这个功德就像法性的无量无边)。普利一切众生界(还是一样没有自私的,利益一切的众生,你看!诸佛菩萨!这些大菩萨、祖师大德,没有自私,没有一个人自私可以成就佛道的)。】

  初句结义。即一心二门三大之义。竖穷三际。曰甚深。横遍十方。曰广大。一切诸佛之所同证。次句结文。乃随顺机宜。于深广法义。以少分文字。总持而说。提纲揭要。正为乐略之机(乐略之机的意思就是喜欢简单的,可以得到很多的道理,乐略之机就是说喜欢讲简单一点的,但是,道理具足很多,叫做乐略之机,欢喜那种简略的,那是应付那些根器)。以一万一千余言。少文而摄多义也。后二句结回向。即回向三处。一实际(实际就是法界,回向法界的意思)。二菩提(就是我们的究竟涅槃)。三众生。回显示正义功德。如真如法性。平等周遍。此回向实际也(简单讲就是法界)。回对治邪执功德。普利众生。令起大乘正信。此回向众生也。回分别发趣道相功德。普利众生。信解修证(修就是行,学佛的四个过程:信、解、行、证)。同成正觉。此回向菩提也。造论始终。因缘回向。遥遥相对。无非欲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也(得究竟乐,是不是?所以说,看看这个我们最后的回向,你看书皮黄色的,回向发愿偈:印经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法界沉溺诸有情,出资读诵流通者,消除业障尽无余,身心轻安无病苦,唯愿舍报无障碍,身在华中佛现前(华就是花,身在华,这就是悟到无生,你身就在花中,你心净与佛相应,身在华中佛现前),亲随弥陀往生去,无去无来事宛然)。

  大乘起信论讲义卷下终

  最后,再劝告你两句话,记住!修行要抓住根本,底下要讲两(三)个关键:

  第一个,离一切相即名诸佛,这句话你要永远背起来,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大乘起信论》讲的到最后就是真如,真如就是离一切相,没什么好讲的。

  第二,如果你深信念佛,深信净土法门,有一个极乐世界,有一尊阿弥陀佛,你深信不移,你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等同看完了《大藏经》,你就等于把《大藏经》全部看完,看过《大藏经》的人,没有一个放弃念佛法门,绝对不敢放弃念佛法门,你要记住师父的话。

  第三点,要定早、晚二课,不要自欺欺人,不要空谈理论,一定要定早、晚课,不要自欺欺人,凡夫不能讲圣人的话。

  我师父,我把我的肺腑之言全部讲完了,该讲的统统讲完了,对不对?

  大乘起信论补充资料

  轮回心

  兹再详细要解所谓“心动念变境”:

  1. 不觉心动,名为无明业相(动心)——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

  2. 依心动,故生能见相(变念)——若不动则不起能见。

  3. 依能见,故现境界相(化境)——若离见者,则无境界。

  4. 依境界,故能行智相(生意)——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不爱。

  5. 依智相,故生相续相(显思)——依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

  6. 依相续相,故起执取相(现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着相。

  7. 依执取,故计名字相(成计)——依于妄执,分别假名字相。

  8. 依计名字,故起业相(作业)——依计名字,取着不休,造种业故。

  9. 依起业,故业系苦相(受感)——依业受果,不自在故皆依不觉本来一心,性净明体,恶业无尽。(故惑、业、苦三道,无始无终流转生死无尽)。

  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一切染法,皆不觉相。无明不觉生三细(八识——动心、变念、化境)。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起信论法数配当图

  起信论五分一览图

  元晓大师

  元晓大师在韩国是位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他对韩国的佛教有着深远的影响,且其一生种种的奇闻异事,更为人所津津乐道。

  他毕生致力将王室贵族佛教转为生活化、大众化,而普及于民间。他不但是一位宗教实践家,更是会通经、律、论三藏,学术造诣深厚的思想家,计有百余部,共二百四十余卷的著作留传于世。

  异象出生悟道冢坟

  元晓大师(西元六一七——六八六),俗姓薛,名誓幢,又名新幢。祖父仍皮公,父亲谈捺乃末。于新罗国二十六代,真平王三十九年,即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出生于押梁郡佛地村(今庆山郡慈仁县)。

  传说薛母因梦流星落怀而孕,怀胎十月后的某日,经过谷栗树下,忽觉胎儿即将出生,仓惶间无法回家,以夫婿的衣衫悬挂树林间,作为临时产房,天空同时出现五色云彩覆盖其间,元晓大师就在这树下诞生了,这树也因此而被称为“娑罗树”。

  元晓自幼禀异聪颖,二十九岁于新罗皇龙寺出家,随师受业,四方参学,精研教义,博通三藏。因其文辞纵横,辩难风发,被号称为“万人之敌”。三十四岁,元晓听说中国大唐玄奘唯识教派兴隆,于是邀约同学义湘一同入唐求法。不料,途经陆路至高句丽(辽东地区)时,竟被误认是新罗国派来的间谍,在囚禁数十日后,终于无罪获释,东行计画因此作罢。

  十年后,元晓已四十五岁,新罗文武王元年,即唐高宗龙朔元年(西元六六一),再次邀约义湘改采海路入唐。二人到了海门唐州边界,寻了船,预备渡海时,竟然遇上一阵风雨,加上天色已昏暗,不利前行,便借宿于路旁土龛。翌日清晨,环顾四周,只见古坟骸骨四散,但由于雨势未歇,道路泥泞难行,只好再宿一晚。到了半夜,就觉得有鬼作怪,辗转难眠。元晓大师因而有所感悟:“前晚以为是土龛,因此安心,不见有怪。今夜知道是寄居鬼乡,所以心生鬼业。可知心生故种种法生,心灭则龛坟不二。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别无心外之法可求!”因而决定携囊返国,不再前行。

  行径不羁德行莫测

  开悟后的元晓,言行羁狂,浪迹尘俗。有时随兴入于酒肆,有时于祠中抚琴;或讲经论道,或参禅念佛。偶而留宿闾阎,或随性寄于山水,任运随机,优游自在。

  元晓一生异行,颇受非议。当时,新罗王曾设百座《仁王经》大会,遍请有德僧人,元晓亦在推举之列,却因其他大德嫌恶而遭排斥。不久,王妃罹患痈肿,群医束手,国王听从巫师的话,遣使到国外求医。渡海到唐途中,使者遇见一位老翁,邀请他进入龙宫。龙王(名钤海)告诉使者:“王妃是青帝的第三女儿,今龙宫有《金刚三昧经》,欲借王妃之病为缘,使此经在新罗国流布。”于是龙王交代使者将经本带回,交由大安圣者诠释,并请元晓大师造疏宣说,王后即可不药而愈。

  使者如实禀报,国王大喜,立即召请大安入宫,并命元晓造疏,于黄龙寺开讲。王医道俗一时云集,称扬之声四起。元晓唱言:“昔日采百椽时,虽不预会;今朝横一栋处,唯我独能。”在座大德闻言自愧,深悔当时失察。

  后来这部疏传入中国,即是著名的《金刚三昧论》。

  元晓尚有另一异行闻名遐迩:一次驻锡于庆南梁山郡长安面佛光山的“掷板庵”,药石时间,他以天眼见到中国有一古刹,即将倾塌,连忙放下碗筷,拿起盘子便朝中国古刹方向掷去。当时在古刹中用餐的大众,听见空中传来阵阵怪声,纷纷走出查看,只见一奇异之物在庭院中旋转不停。说时迟,那时快,轰然一声巨响,大地震动,寺院在刹那间化为断垣残壁。险遭不测的大众,受惊之余,往前探看,只见一陶制盘碟,上面写着“海东元晓掷盘救大众”。众人啧啧称奇,一起朝东礼谢。至今,梁山通度寺属于比丘尼道场的千圣山内院寺,仍有文献记载此一异行。

  广弘佛法深入民心

  朝鲜半岛的文化背景特殊,佛教自始即与国家王权相结合,各宗各派的发展并未进入庶民阶层。当时有一位富于德望的老翁,曾对圆珍法师说:“佛法是王法之治具,佛法若衰,则王法衰。”

  另在真平王时代,圆光法师为贵王、帚项二贤士说五戒:一、事君以忠;二、事亲以孝;三、交友有信;四、临战不退;五、杀生有择。

  这些戒法,可说是贵族佛教的伦理规范,一般大众并未接触。然而可贵的是,当时有一批僧人甘冒被指责为堕落、破戒的罪名,仍孜孜矻矻,努力地将佛法广布于民间,打破新罗佛教的贵族意识,元晓大师就是其中的特出者。

  元晓悟机超妙,当时,太宗为培育优秀人才,遂敕令元晓住于公主的瑶石宫。其后,公主生了一子,名叫薛聪,天资颖悟,敏睿异常,博通经史,是新罗十大贤人之一。他能以地方语音通晓华夷各地民风,并能训解六经文学。海东明经者,至今传受不绝,薛聪实功不可没。

  薛聪出生后,元晓改换俗服,以俗家生活从事各种佛教活动,自号小性居士,于舞伶技者处,取大瓢瓜作道具,唱着《华严经》中“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的无碍歌,吟咏讽诵。就这么又歌又舞,走遍千家万户、大小村落,使得“桑枢瓮牖玃猴之辈,皆识佛陀之号,咸作南无之称”。元晓躬亲教化下层庶民,影响深广,可见一斑。

  由于元晓等人的努力,使朝鲜佛教从此得以人间化、大众化,而元晓教导念佛的法门,更是影响至今。

  元晓出生在佛地村,出家后捐献家宅作为寺院,名“初开寺”。“元晓”原是方言——“佛日初辉”之意,这层因缘似乎也巧合地说明他将佛法普济庶民的悲愿,是其来有自的。

  博通经藏和诤贯通

  元晓大师教化的作风,突破了新罗当时的宗教形态,他深入经藏,研究教理,兴起新的学风,对《华严经》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他说:“释尊说法岂有优劣哉?《华严》与他经虽有总别差异,并无胜劣之分。”这是他与义湘观点最大不同的地方。

  其一生着述百余部,二百四十余卷,无论质、量,均受后人所推崇。作品内容含括大、小二乘:华严、般若、唯识、法华,乃至净土、戒律等,无所不包,贯通了经、律、论三藏。

  元晓的思想重心在于“和会”与“和诤”——会通诸宗风,和诤诸宗门。把全部佛教“和会归一”。他不偏某一宗、某一派,或受一经一论的拘束。如此总摄一佛乘的思想,于其着述中可以明白得见。如《涅槃经宗要》里说:“统众典之部分,归万流之一味,开佛意之至公,和百家之异诤。”

  《法华经宗要》说:“三世诸佛初成佛时,直至涅槃,为成就一切法门,达一切智地,一言一句皆为一佛乘。”

  又《金刚三昧经论》中提到:“如来所说一切教法,无不令人入一味觉故,皆从如来一味之说,无不终归一心之源,故言一念即是一乘。”

  如此宏阔、融和的思想是当时所未曾见的。

  新罗神文王六年(西元六八六),元晓大师于芬皇寺著作《华严经疏》至四十回<回向品>绝笔。是年三月三十日,在庆州南山的穴寺圆寂,世寿七十。薛聪将其遗骸和土塑像,安奉于芬皇寺中,以表追慕之意。据说当薛聪立在塑像旁礼敬时,塑像忽然回头,此像至今还留存着。

  元晓大师穷毕生精力将佛法平民化,加上不断努力研究与整理着述,开创了韩国佛教界与学术界的新纪元。高丽肃宗六年(西元一一○一),追諡为“和诤国师”,并建立“和诤国师塔碑”以兹纪念。

  千年以来,元晓大师在韩国受欢迎的程度,有如“观世音菩萨”一般地普遍,时至今日,韩国学者专家撰着专论研究元晓思想者有之,歌颂追慕者有之,原因无他,只因元晓大师以一生岁月奉献佛教,关怀全民,有以致之耳!

  元晓法师(617—?)新罗僧人。俗姓薛,新罗真平王三十九年,即我国隋大业十三年(617)出生。29岁于皇龙寺出家,受业,随后列游诸方,精研教理。唐永徽初,拟偕义湘入唐,抵辽东,因有所感而返国。住皇龙寺,注解诸经论。后奉王命讲授教义,自称居士,以俗家生活从事各种佛教活动。晚年崇信净土,年寿不详,据其《游心安乐道》等书中,引用菩提流志于唐神龙三年(707)译的《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以及神龙二年至先天二年(713)之间译出的《大宝积经》,可推知先天年间,元晓尚健在。其净土著作有《无量寿经宗要》2卷,《阿弥陀经疏》、《游心安乐道》、《弥勒上生经宗要》各1卷,《大乘起信论疏》2卷等。

  【《简明净土宗词典》(林克智编着)】(617~?)朝鲜新罗之华严宗学僧。俗姓薛。二十九岁于皇龙寺出家。与义湘于新罗武烈王七年(660)欲渡海来唐(一说唐永徽元年,650,或谓总章年顷668~669),然师于途中忽感悟:“心外无法,胡用别求?”遂折回。后奉王命讲授教义,自称居士,以俗家生活从事各种佛教活动。又被称为海东(朝鲜)师。晚年崇信净土宗,寂年不详。后高丽肃宗六年(1101)谥号“大圣和静国师”。着有华严经疏、阿弥陀经疏、金刚三昧经论、大乘起信论疏、十门和诤论、法华宗要、二障义、判比量论等书。其中二障义、判比量论二书佚失一千三百余年后,至二十世纪始分别别为日本学者横超慧日、神田喜一郎所发现。(宋高僧传卷四、三国遗事卷三、卷四、高丽史卷十一、新编诸宗教藏总录、东域传灯目录)p1229

  【佛光大辞典】(人名)新罗国黄龙寺元晓。从湘法师入唐游往处处,华严唯识,最其所达。后还,化振海东。所着起信论疏,弥陀经疏等盛行于世。世称其人为海东师,疏曰海东疏。见宋僧传四。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朝鲜新罗华严宗僧。俗姓薛,幼名誓幢。二十九岁出家于皇龙寺,后遍游诸方,精研教义。以文辞纵横、辩难风发,故人称万人敌。新罗?真德王四年(650),与义湘入唐求法,途中,悟及‘万法皆由心起,毋须外求’之义,遂独自携囊而返。又,据载师尝留宿瑶石宫,与公主生下一子薛聪(博通经史,为新罗十贤之一),乃还俗,自称卜姓居士。又作歌行世,且持乐器至各村落,以载歌载舞之方式教化民众,使庸夫黄髫皆识佛陀之号,咸念南无。后住芬皇寺,纂辑《华严经疏》,未完即命终,年寿不详。谥号‘和诤国师’。

  师言行狂悖,晦迹尘中,或入酒肆娼家,或持金刀铁锡,或作疏讲华严,或抚琴乐祠宇,或宿闾阊,或坐禅山水,恣意随缘,放浪优游。当新罗王设百座仁王经大会,遍请硕德时,师虽为州所荐举,但诸德皆恶其为人,故谏王勿纳。其后,王夫人病,医药无效,广求灵法,得《金刚三昧经》,然无人能解,遂命师作疏;师成疏五卷,但为宵小所窃,因此重录略疏三卷,延迟三日于黄龙寺敷演。王臣道俗云集,此法遂广行于国内,王夫人亦因而不药而愈。其著作除上述一疏之外,另有《璎珞本业经疏》二卷、《无量寿经宗要》、《阿弥陀经疏》、《游心安乐道》、《弥勒上生经宗要》、《大乘起信论疏》、《般舟三昧经略记》、《十门和诤论》、《法华宗要》、《二障义》、《判比量论》等书。其中《二障义》、《判比量论》二书佚失已久,近年始为日本学者横超慧日、神田喜一郎所发现。

  (散心:梵语viks!ipta-citta。指散乱之心;即心驰骋六尘,散动而不能止住一处。为“定心”之对称。《摩诃止观》卷五上(大四六?五七中):“夫散心者,恶中之恶。如无钩醉象,踏坏华池;穴鼻骆驼,翻倒负驮。疾于掣电,毒逾蛇舌。”又相对于“聚心”而言,《俱舍论》卷二十六(大二九?一三五下):“毗婆沙师作如是说:聚心者谓善心,此于所缘不驰散故;散心者谓染心,此与散动相应起故。西方诸师作如是说:眠相应者名为聚心,余染污心说名为散。”此外,以不住于定心而念佛诵经,称为散心念佛、散心称名、散心诵法华。《大品般若经》卷二十、卷二十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九○、《成唯识论》卷三、卷四]见《佛光大辞典》)

  直心:指质直而无谄曲之心。乃一切万行之根本。诸经论广用此语,各处用例所诠指之旨趣虽有出入,然皆本其“正直无虚假”之意,而随各处经文大旨广申弘义。如维摩经中所说“直心是道场”、“直心是菩萨净土”,即指其不虚假;另如大乘起信论,以直心为十信成就菩萨所发三种心(直心、深心、大悲心)之一,即视之为正念真如妙法之心,而与观无量寿经所说之“至诚心”含意相同;六十华严卷二十三以之为清净纯一、专心企求佛道之“菩提心”;六祖坛经以之为自性显露之心;日本净土真宗则视之为“他力之信心”,即对弥陀本愿救度力的真实信赖、毫无犹豫疑滞之心。《维摩经卷上佛国品、华严经疏卷十八、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

  深心:梵语adhya^s/aya。为三心之一。又称深信。此词于佛典中之语义,颇有异解。惟通常系指深求佛道之心,或指扫除犹疑不定而对佛法真实确信之心,或指乐集诸功德善行,又深信爱乐之心。维摩经卷上佛国品(大一四?五三八中):“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中略)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六十华严经卷二十四中列举十种深心之名(大九?五五一上):“何等为十?一净心,二猛利心,三厌心,四离欲心,五不退心,六坚心,七明盛心,八无足心,九胜心,十大心。”观无量寿经载,若有众生欲往生净土,若发三心即便往生,深心即为其一。善导释为深信之心。另外亦指凡夫执迷之深固,如法华经卷一方便品载,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着。《八十华严经卷三十五、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大智度论卷七十一》

  大悲心:指欲拔一切众生苦之心。

  三心:指三种心。(一)为往生净土而发之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相当于弥陀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之“至心、信乐心、欲生心”。有关三心之解释,异说殊多。净影之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谓,诚心者,起行不虚,实心求去;深心者,信乐殷至,欲生彼国;回向发愿心者,直尔趣求,说之为愿,挟善趣求,说为回向。善导之往生礼赞偈则谓,至诚心者,身业礼拜彼佛,口业赞叹称扬彼佛,意业专念观察彼佛,凡此三业必须真实;深心者,即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之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回向发愿心者,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愿往生。此外,迦才之净土论卷上、智光之往生论疏、知礼之观经疏妙宗钞卷六等,均以此三心等同大乘起信论所说之直心、深心、大悲心,均系于十信之终心所发者。《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下、翻译名义集卷十一、念佛三心要集、念佛名义集卷中》 (二)十信成就菩萨所发之直心、深心、大悲心。(一)直心,指正念真如之心。(二)深心,指乐集一切诸善行之心。(三)大悲心,指欲拔一切众生苦之心。系大乘起信论所立,与维摩经卷上佛国品所说之直心、深心、大乘心同。《净土论卷上(迦才)、华严经疏卷十八》 (三)初地以上菩萨所发之真心、方便心、业识心。(一)真心,又作超越心,即根本无分别智之心。(二)方便心,即以后得智利益众生之心。(三)业识心,即生起根本、后得二智时,尚留之微细生灭之心。《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论义疏卷下》 (四)凡夫所未能祛除之起事心、依根本心、根本心。(一)起事心,四住地所起烦恼粗强,能起业事,障蔽佛之化身之心。菩萨修习伏结之道,伏除此心,故得化身。(二)依根本心,依无明之根本而起四住地惑之心。此心障蔽佛之报身,菩萨修习断结之道,断除此心,故得报身。(三)根本心,以四住烦恼为本之无明地之心。此心障蔽佛之法身,菩萨修习胜拔道,灭除此心,故得法身。宗镜录卷八十九将此三心依次配于前六识、第七识、第八识。《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二、大乘义章卷十九、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本》 (五)圣者必须断灭之假名心、法心、空心。(一)假名心,执着实我之心,乃外道之见。 (二)法心,执着实法之心,乃小乘有部之见。(三)空心,执着我法二空之心,谓此心灭时,诸业烦恼即永不起而得入涅槃。《成实论卷十一假名品》 (六)十地之每一地各有入、住、出等三心。(一)入心,入地未久住时之心。(二)住心,久住而住地盛时之心。(三)出心,临久住之末,渐近后胜位之心。《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一、成唯识论述记卷十本》

  菩提心:梵语bodhi-citta。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作无上正真道意、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无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觉意。即求无上菩提之心。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心,称为发菩提心、发心、发意;而最初之发心,称初发心、新发意。求往生净土者,亦须发菩提心。无量寿经卷下谓,三辈往生之人皆应发无上菩提心。菩提心之体性,大日经卷一住心品谓,如实知自心,即为菩提。即以本有之自性清净心为菩提心。 菩提心依种种缘而发,据菩萨地持经卷一载,发菩提心有四种缘,以如是四种缘为增上缘,欣乐佛之大智而发心,即:(一)见闻诸佛菩萨之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二)虽未见神变,但闻说菩提及菩萨藏。(三)虽不闻法,但自见法灭之相,故护持正法。(四)不见法灭之相,但见浊世众生为烦恼所扰,而难得发心。另发菩提心经论卷上发心品载有四缘:(一)思惟诸佛,(二)观身之过患,(三)慈愍众生,(四)求最胜之果。无量寿经宗要以“四弘誓愿”作菩提心,且将之分为随事发心(由具体之事项而发)与顺理发心(由普通之真理而发)二种。大乘义章卷九对发心立三种之别:(一)相发心,见生死与涅槃之相,遂厌生死,发心求涅槃。(二)息相发心,知生死之本性寂灭,与涅槃无异;离差别相,始起平等之心。(三)真发心,知菩提之本性为自心,菩提即心、心即菩提,而归于自己之本心。摩诃止观卷一上谓,藏教、通教、别教,乃至圆教之菩萨各因推量生灭、无生、无量、无作之四谛理而发心,故称推理发心。大乘起信论则说信成就发心、解行发心、证发心等三种发心,于信成就发心所起之直心、深心、大悲心等三心,亦作三种发心。密宗主张,发心为阿字五转之一,复基于“菩提心论”行愿、胜义、三摩地等三种菩提心,而说四种发心:(一)信心,指对于求无上菩提毫无疑惑之心。以其为万行之基础,故又称白净信心。(二)大悲心,发白净信心后更立四弘誓愿。亦作行愿心、行愿菩提心。(三)胜义心,于诸教中选择殊胜之真实。亦作深般若心、胜义菩提心。(四)大菩提心,决定舍劣择胜之际,十方诸佛即现眼前证知,诸魔见此则退怯不前。亦作三摩地菩提心。以上四心虽一度区分,但本为一体,以至佛果间无须臾或离,此是为自行化他、世间出世间修诸尊之三密所得者,故称有相菩提心;然以本来有相即无相,如虚空离一切相,故与无相菩提心相契。 于日本净土宗,源空着选择本愿念佛集,以为菩提心是杂行,而加以废斥。基于此理,净土宗镇西派区分为圣道门与净土门之菩提心,且谓菩提心为总安心、三心为别安心,而主张不应排斥发菩提心。另外,净土宗西山派区分为行门与观门之菩提心,主张废前者,后者即是“三心”。净土真宗则分为自力菩提心与他力菩提心,其中佛以本愿誓与众生信乐,即真实之信心为愿作佛心(愿成佛之自利之心)、度众生心(济度一切众生之利他之心),故称他力菩提心、净土大菩提心。《大品般若经卷九、旧华严经卷九、优婆塞戒经卷一、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大日经疏卷一、卷十四、摩诃止观卷一下》

  三十六物:指构成人身之三十六种要素。然关于数目,多有异说。据《大明三藏法数》卷四十八所举,三十六物分为外相、身器、内含三类:(一)外相十二物,发、毛、爪、齿、眵、泪、涎、唾、屎、尿、垢、汗。(二)身器十二物,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三)内含十二物,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脏、熟脏、赤痰、白痰。《杂阿含经》卷四十三则列:发、毛、爪、齿、尘垢、流涎、皮、肉、白骨、筋、脉、心、肝、肺、脾、肾、肠、肚、生脏、熟脏、胞、泪、汗、涕、沫、肪、脂、髓、痰、阴、脓、血、脑、汁、屎、溺等三十六种。南本《涅槃经》卷二十二(大一二?七四九中):“见凡夫身,三十六物不净充满。”故“不净观”,即是观三十六物不净(自体不净)。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大乘起信论浅释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