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元音老人:恒河大手印十七讲


 2015/12/29    下载DOC文档    

  “超离一切边见、执着、遍计,方为真正见中之王。”

  大家都是有边见的。什么是边见啊?执有、执无,这是有无边;执好、执坏,这是好坏边。还有长短、是非、得失、空有等等很多种边见。凡是相对,都有两边,都是边见。边见就是凡夫的相对之见。什么是执着?盯在一桩事情上放不下、脱不开,就是执着。什么是遍计?就是普遍地计度、算计,没一样东西放得下,样样都要。这就是法相宗所讲的“遍计所执性”。六道轮回的凡夫个个都是如此,没有一个凡夫不计较。有的人嘴上说,这个他不要,那个他不要,别信他,其实他样样都想要。 “鱼,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欲也”,鱼和熊掌他都想要。他如果说,有一样东西他不要,那是他明知“不可兼得”罢了。其实,皆不可得也!唉,都是普遍计着啊!我们修行人就要把这些东西放下,一切放下,放不下不行!放下就是超离,“超离一切边见、执着、遍计,方为真正见中之王”,这样做,才是正知见,才是见中之王。为什么呢?因为只有这样做,才与我们的本性相应。“见”,就是要识得我们的本性,要识得我们的本来面目。你不这样“见”,怎么能够识得本性呢?要把一切边见、执着、遍计,统统放下,统统远离,统统超越,才是真正见中之王。

  “修,必于自心明体毫不散乱,方为真正修中之王。”

  见、定、行,刚才讲的是“见”,现在讲“定”。定就是“修”,“必于自心明体毫不散乱,方为真正修中之王”,自心明体,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它是光明无量、智慧无穷的,所以叫明体,光明就在我们的本体上。必须丝毫不散乱,丝毫不为外境所引诱而离开自性本体。如果跟着境界跑,胡思乱想,那就散乱了。要时时刻刻在本性上看得真切,保持得住。这样才是真正修中之王。我们大家都是习惯于跟着境界跑,跑了十万八千里后才晓得:哎哟!我怎么跟妄念跑那么远啊,拉回来!可是已经觉得太迟了。禅宗里有句话:“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就是告诉我们要时时警惕觉照,不随妄念转。如果跟着妄念跑了很远、很久了,你才知道,那就不好了。念尽管起,但一起我就能看见它。一看见它,不理睬它,就照破了。照破就是毫不散乱,这才是真正修中之王。

  “行,必安住于自心明体,无作无求,方为真正行中之王。”

  行,就是行持。怎么样行持啊?“必安住于自心明体,无作无求,方为真正行中之王”,这里又一次提到自心明体。必须安住在这个光明无量、智慧无穷的本体上,“无作无求”。无作,就是不要有意做作,一切任运随缘。有人在修法的时候,不去如法地修,总是自作聪明地加点什么东西上去,这就是有意做作。无求,就是对什么都不追求。不求神通,不求入定。越追求入定,就越入不了定;越追求神通,就越不现神通。因为你起了妄念,遮蔽了心光。要“无作无求”才对,这样才是“真正行中之王”。若不这样修行,纵然努力修,也不能成道;因为,你不知道自心明体是什么,就象用沙来煮饭一样,终不能成就。先要知道自心明体是怎么一回事,再保护这个自心明体。念佛也好,持咒也好,观照也好,目的都是保护这个自心明体。这是先决条件,非常重要。这样用功,一定能成就,故称“行中之王”。若不知道自心明体是怎么一回事,则尽是盲修瞎练,总归是在外面兜圈子,达不到中心,终究不能成道。

  “若言果道,必于圣凡、上下、涅槃、生死皆无希求、无所住,真正无上之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等同诸佛,方是果也。”

  恒河大手印一直强调“见、定、行”三要,这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证成圣果。见定行只是手段,证成圣果才是目的。“若言果道”,若要说怎么样才算证成圣果,“必于圣凡、上下、涅槃、生死皆无希求”。圣也好、凡也好,上也好、下也好,涅槃也好、生死也好,这些都是我们的妄心分别。我们本来就是佛,本来就没有离开大道。我们的本体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还有什么圣和凡、上和下、生死和涅槃呢?究竟处没有这些相对,你还希求什么呢?真正证到了本体,就无圣无凡,圣人、凡夫都是一体,都是本来的光明自性。既然无圣无凡,还有什么上下呢?也就没有我在上、你在下,或者你在上、我在下;没有贡高我慢,大家平等一如,上、下本来就不可得。涅而不生,槃而不灭,本体从来就不生不灭,还有什么涅槃可言呢?既然没有涅槃,又有什么生死呢?所以说本来就没有生死,再说个了生脱死岂不是多余!一切都根本没有,还追求什么?所以说“皆无希求”。

  “无所住”,真正的涅槃是“无所住处涅槃”。我们以前讲过,涅槃有四种:㈠自性涅槃。自性就是我们的真心,它本来不生不灭,本来涅槃。㈡有余涅槃。小乘圣人所证,还有变易生死未了,故称 “有余”。㈢无余涅槃。变易生死也了了,一切东西都没有了。这是小乘教中佛所证的涅槃。㈣无所住处涅槃。佛也不可得,这才是真正涅槃,所谓“生死涅槃等空花”者是也。至此,什么东西都可以有,什么地方都可以在,无所不有、无所不在,“从来真是妄,而今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无所住,连涅槃也不住,那就处处可住了。我们前面讲过,圆寂后往生什么地方啊?西方极乐世界、东方净琉璃世界、还是兜率内院?“应无所住”,有所住就错了。佛根本无相,一切随缘,恒顺众生,跟众生滚,什么地方有缘,就到什么地方度众生,没有一定的处所。地藏菩萨就不生净土,而是在地狱里度众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你以为地藏菩萨没有成佛吗?你以为地藏菩萨不在净土吗?其实,地狱本来就是空的,地藏菩萨早已成佛,时时处处都在净土之中。在众生看来,是地狱,因众生有地狱心(贪瞋痴炽盛之心)之故。地藏菩萨没有地狱心,处处都是净土。

  “无所住”,就是“真正无上之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即随一切众生之缘。众生在天上,我就到天上;众生在地狱,我就到地狱。上天也好,入地也好,本性是不变的。上天也不多一分、清净一分,下地也不减少一分、污秽一分。比如金子,随缘打成戒指、打成项链、打成镯子,随缘变不同形相,但金子的本体不变,金子还是金子。不变随缘,金子本体虽不变,但形相可以改变,这正是妙用,真心具足无量妙用。随缘不变是本体,不变随缘是妙用。“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寂,寂然不动,本体是寂然不动的;照,照了万法,能照万法就是妙用。这也是讲本体和妙用。我们前面讲过觉照,时时要觉悟、警觉,不要跟境界跑。到后面觉也不要了,还有觉在,就是有作为。要无作为,才称“无为”。功夫成熟了,不用提起觉照,自然觉照。不提觉照,就是寂;自然觉照,就是照。这就是“寂而恒照”。“照而恒寂”呢?尽管起妙用,本体仍是如如不动。功夫到这里才算到家,还有觉照在,那就还没到家。但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这样,总是要经过提起觉照的阶段。要觉照、觉照、再觉照,把它照熟了,就象人在空气中,忘记了还有空气。“如入芝兰之室,久闻不知其香”,浑化相忘了。

  象诸佛一样“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象诸佛一样,“寂而恒照、照而恒寂”,这就是等同诸佛。“等同诸佛,方是果也”,这样才算得上证果。我们开始用功的时候,就要知道本性是什么。知道本性之后,要时常观心、时常觉照。这样作功夫,就能证成佛果。若不觉照、不作功夫,怎么证果呢?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生下来就成佛的人是没有的。因为他的无明还在,总是着相。婴儿一有知觉,就知道身体要紧,他也是私心蛮重的。他有东西,也不肯给你,你如果拿他的东西,他就哭闹。这都是无明之故啊!所以,要证成道果,就须从开正知见起步。第一步,“啪--”,打开本来了,啊!这是我的自性!第二步,时时处处用功保护它。第三步就是证果。你们今天果真能认取自性,再去念佛,必然得大受用。这时念佛跟从前念佛不同了。从前念佛不知道“念”是怎么一回事,只知道向西方追求。现在明白了:噢!这声声佛号是念我的自性,使我自心清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自心的污秽都扫除掉,把自心的执着、烦恼都连根断除,那你念佛就得真正受用了。所以,开正知见非常重要,“见”为第一。“见”正了,才能得正定,这时修法才算是正行。

  “无念并非无记(此是无始无明)”。

  “无念”并不是无记。无记是什么呢?就是象木头、石头一样,一个念头都没有,即所谓“无记空”。无记空就是“灭受想定”,灭掉了“受”和“想”,不接受外界的任何信息,没有任何思想活动了。无记空是“无始无明”,不是好东西,不要把它当成好东西看。有的人追求这个东西、崇拜这个东西。哎哟!某某功夫好,他能入定一个星期不动;嗨!某某功夫更好,他一个月都没动;哎呀!某某已经坐三年啦!这些都是无记空,饶你能入定八万四千劫,充其量也不过是“非想非非想处定”,那还是世间禅定,还在六道轮回里,并没有解脱。成佛是修成活佛,活活泼泼地起灵活妙用,并不是死坐在那里不动。死坐在那里不动有什么用处呢?

  唐朝的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走到喜玛拉雅山一带,发现山上有紫云结盖,知道山里一定有人修道。于是,大家就去寻找。山上原来有个洞,年深日久,树倒下草生起,山洞被掩没了。找啊、找啊,突然有人发现象有个洞,就在那里试着挖挖看。挖进去,果然是个洞,有一个人坐在里面。玄奘的弟子说,这人死掉了,你看他冷冰冰的,只剩下皮包的骨头架子了。玄奘法师摸摸他的胸口还有点热,这就说明他没死,第八识还没有走。第八识是“暖寿识”,胸口还有点暖气,说明他还有寿命在。玄奘法师敲敲引罄,这道者出定了。道者睁开眼一看:啊!佛来了,来给我说法啦。他坐在这里就是等释迦佛出世为他说法,所以一见玄奘法师,以为是释迦佛来接引他、来度脱他。玄奘法师说:我不是释迦佛,释迦佛已经圆寂多年了。释迦佛出世相当于周昭王时期,唐玄奘是唐朝李世民时期,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了。这个道者哭了:唉!我错过机会了,我在等释迦佛出世来度我,想不到佛已经圆寂了。玄奘法师说:你不要哭,释迦佛的佛法还在,我就是到佛国求取真经的,将来回震旦大振佛法。你这身体没有用了,坐了一千多年了(他入定是一千多年,不是三年、五年)不能用了,再换一个身体吧!你赶快到震旦投胎,待你长大,我也该回来了。你要到高楼大院琉璃瓦的地方去投胎,小地方不要去。这道者就投胎去了,投到尉迟恭家里,成了小王子。这道者一入定就是一千多年,他功夫应该是很好的吧。不行!这种灭受想定没有用,这是搬石头压草,石去草生,反而更甚。他长大以后,着相、YIN乱,闯下大祸,被打入太庙,要杀他的头了。尉迟恭是功臣,他家是封王的,要杀王子,就先打入太庙。但是,如果出家做和尚,就可以不杀头,他只好出家做和尚了。但是,女人、乐队、好吃好玩的,他还要带着,这些东西拉了三大车。人们讽刺他为“三车和尚”。后来,玄奘法师点醒他的前生,他翻然醒悟,“三车”都不要了。他就是玄奘的大弟子窥基法师,后来成就很高,是法相宗第二代传人。

  所以,我们要活泼泼地作功夫,死坐在那里没用处,真定是对境不惑。无论什么事情发生,我的心都不乱;什么女色来到面前,我的心都不动;再多的财宝也不能使我动心。这才是真定。假若对境心动,再压下去,还不是真定,还有生灭心在啊!初果罗汉为什么还会七生天上、七生人间呢?就是因为他还有生灭心。念头来了,立即警觉,马上就灭掉,这也是生灭心啊,有生灭就要七返人天!我们作功夫,要作真正的功夫,时时处处保护真心不失。无念并不是无记,弄明白这一点,非常重要。

  “更别于外凡。”

  更和外道、凡夫不同。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外道也讲究无念,但他那无念是死的。凡夫所修的气功,没有离开执着,他也讲无念。他的无念更不是真正的无念。他执着在气上,这个气到什么地方了,一会到百会、一会到丹田、一会又到涌泉,大周天、小周天等等,这些东西能算无念吗?所以,我们所讲的无念,不同于外道、凡夫的无念,与他们那些功夫毫不相干。

  “由不觉而始觉,始觉即同本觉生出之子光明,而合母光明也。”

  我们大家作功夫都是“由不觉而始觉”,以前不觉悟,通过入道修行,开始觉悟了。我现在给大家讲法,就是希望大家开始觉悟。始觉发出的慧光,“即同本觉生出之子光明”,本觉就是我们的佛性。本觉是“母光明”,始觉为“子光明”,子光明是母光明所生,就象是母亲生出儿子一样。“而合母光明也”,就是始觉合于本觉。子母相合就成道了,子母不相合就不能成道。要时时刻刻观照,不要着外境,这是始觉合于本觉的过程。始觉和本觉融为一体,就是子母相合。比如,我们修心中心法,第四印就是“如来母印”。母能生子,子母相合,从而证成大道。净土宗也是这样讲:“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这段话是大势至菩萨讲的。我们念佛的时候,佛就是母,我们是子,佛总是时时刻刻接引我们。假如儿子忆念母亲,就象母亲忆念儿子一样,那么,子母相合,成道就很快。三藏十二部经,都是同一鼻孔出气。要把这个总纲抓住,真正领会了,则三藏十二部经都能通达。若没有抓住总纲,断章取义,就会支离破碎,无所适从。所以,要时时刻刻见到本性,这最要紧。

  “虽立见宗,亦非不修所能证。”

  虽然我们确立了“见宗”,有了正确的知见,明明白白地知道本性是怎么一回事,知道用这本性来修行才能成道。但是,这并不是不要修行。不修道,能证道吗?不能啊!故云“亦非不修所能证”,也并不是说不修行就能证道的。

  “金沙具金质,但未即成金。必须炼冶工夫也。”

  金沙,含有黄金的沙子,也就是含金的矿藏。“金沙具金质”,从本质上讲,金沙里面含有黄金,具有黄金的质地。“但未即成金”,虽然含金,但它还不完全是纯粹的黄金,还有沙子等杂质掺和在里面。“必须炼冶工夫也”,必须要一个冶炼的过程,把沙子等杂质去掉,才能够成为纯金。比喻一切众生(金沙)虽然都有如来智慧德相,都具足佛性(具金质),但还有无明在,还有妄想执着,并不是果地佛啊!换句话说,众生虽具佛性,但还不是佛(但未即成金)。必须要一个修行的过程(必须炼冶工夫也),豁然打破无明,进而除尽妄想执着,才能成佛。这段话是以冶炼金矿为喻,意在强调修行的重要。怎么修呢?看取下文。

  “三修门:身修,离诸作为,如世间无益之事及其他出世之行法等,唯安闲宽坦令身安住。”

  三修门,指的是身修、口修、意修。密宗讲究三密加持,是指身、口、意。三修门也是指身、口、意。第一就是“身修”,是建立在我们这个血肉之躯--身体上的修持方法。“离诸作为”,就是要远离种种作为,“如世间无益之事”,这个世界上没有益处的事情,比如搓麻将,这事没有益处,把宝贵的光阴都唐丧了、浪费了。诸位当中喜欢搓麻将的可能不算太少,还会以“三缺一”为借口,天天四合一,大战几回。这样不行!无益之事不能做。不做世间无益之事,这本身就是修行 --身修。“及其他出世之行法等”,出世修行的方法很多,如果今天修这个,明天修那个,也不行。要一门深入,受持一个法,一直修到底。今天听张三说这个法好,就修这个法;明天听李四说那个法好,又去修那个法。这样朝三暮四,虽然所修的都是出世之妙法,也不会有效果,因为你心不专一,不能与妙法相应。何况,有很多法是无益之法。比如,念一个咒,可以在刀上钻个洞,这就是无益之法,于解脱无益。你一看能在刀上钻个洞,高兴了,好,我就修这个法。修这个有什么用处?

  我曾听一位和尚讲过他自己出家的因缘:未出家前他是个打拳的,跟他的娘舅练拳、学剑。有一天,他在四川边界看到两个西藏小喇嘛抽鸦片。他看不惯,就去干涉:“哎!你们是出家人,怎么抽起鸦片来了?”小喇嘛说:“别看我们抽鸦片,我们有法术的。”他问:“你们有什么法术?”小喇嘛看他带着刀,便说:“用你带的刀砍我,我一念咒你就砍不动。”他听了感到很新奇,忙问:“真有这个法?”小喇嘛答:“当然有,不信就试试看。不过,你先等我把鸦片抽好。”一会儿,抽好了,“来,我念咒,你砍。”其实他不敢真砍,这把刀很锋利,把手砍断就不好收场了。他用刀背砍,嘭!刀弹了起来。“哎哟,你怎么把我的刀弹起来了?”小喇嘛说:“你就是用刀刃砍,我也不怕。”“真不怕?”“当然不怕。”,“砍断了,我不管!”“不用你管,你砍好了。”这一次他是真用刀刃砍的,嘭!刀又被弹了起来。他服了,心想:佛法真不错,比我练的这功夫还要好。他就是以这个因缘学佛法的。其实这是无益之法,学了没有用处。

  “唯安闲宽坦令身安住。”只有安安闲闲、宽宽坦坦地令身安住,没有任何挂碍,不是紧张忙碌。《心经》云:“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有挂碍就会恐怖、就会颠倒梦想。无挂碍,心空空的,胸怀就宽阔平坦。所以“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小人患得患失,经常戚戚然不可终日;君子胸怀坦荡、安闲自在。诸位注意,安闲宽坦令身安住,就是身修。假如心里总是患得患失的,那就不相应了。安安闲闲、宽宽坦坦,令身安住,心里没烦恼,没有牵挂,总是心平气和、轻松愉快,身体就会好,病也不大生了。这样住在世间,才可以用功修法。这是身修。

  “语修,无益之世间语及咒诵均止,安静如谷。”

  三修门的第二门就是语修,是言谈话语方面的修持。

  说笑话、奉承某人、贬抑某事等等,这些世间的闲话都是于修解脱道没有益的,都是无益之世间语。就某人某事争论是非长短,更是戏论。藏密的黑教里,有好多咒语并非修解脱道,都是治人的,那就是无益之咒诵。这些东西都不要去说它、不要去念它。“无益之世间语及咒诵均止”,我们学佛法、修解脱道,必须一门深入,其它东西都不要去瞎弄。世间无益的话不要讲,无益的咒语、课诵也不要去念。我们要做到“三少”:要心中事少,口中语少,腹中食少。人有个坏毛病,事情做完了,一有空闲,就张三、李四、王二麻子说个不停。修解脱道,那样是不行的。你默默不语,不是挺好的吗?“安静如谷”,话不要多说,心里安安静静的,就象空幽幽的山谷一样。“幽谷回声话晚烟”,你有问题问我,我就详详细细地、不厌其烦答复你;没问题时并不去思考分别,心里放教空荡荡的--“太虚饮光消契阔”。

  “意修,离戏论思量、比对心想,即观想作意亦止。”

  三修门的第三门就是意修,是思想意识方面的修持。

  心里装着成套的与解脱道无关的空理论放不下,有什么用啊?分析它、推论它,是“戏论”;思念它、评价它,是“思量”。应该“离戏论思量、比对心想”,心里空空净净,远离戏论思量,还要远离比对心想。样样东西都拿来对比一下,比较什么呢?到底是我好,还是你好;是我长,还是你长。这种居心是不平等的,正是妄想分别,这种“比对心想”更要远离。

  “即观想作意亦止”。观想是修行的方法,我们在前面已提到过。想个什么东西,还是有作为之修。比如“观想念佛”,想阿弥陀佛在我头顶上,观我自己就是阿弥陀佛。观想都是作意的,即有所作为地鼓动思想意识。连这种观想、这种作意也要停止。只要好好观照就行了,念头一起就看见,看见后不睬它,不跟它跑。观想是渐次法,观想成功之后,还要再用功把观成的相破掉,才能见到本性。我师父(王骧陆上师)对此有个比喻:比如身上生了一大片疮,用药来医治,于是,疮口收敛、收敛、再收敛,最后敛成一个小口,乃至敛成一个点。其他地方都平复了,只剩下这一个点,比喻观想成功了。但这一个点也是个疮啊!若不除去,以后还会复发的。所以进一步要把观成的相破掉,这样才可以一劳永逸,才算是真的证入法身。相不破,本性不能显现。所以说观想法要多跨一道门坎。凡是有相密部都须多跨一道门坎,最后都要把相破掉。相怎么破?还须进一步做功夫,把这相观大,大、大……大到无边无际,相就没有了。反过来,把它观小,小、小……小到什么都没有。一个是放大,一个是缩小,就这样把它破掉。相破掉后,就见到了本性,但多跨一道门坎。大手印是最直接的大乘心地法门,不要这些过程。所以,说“即观想作意亦止”。大手印不走这条路,不跨这一道道门坎。念一起就看见,看见后不睬它,保护真心就是了。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括号里这句话是从懒融禅师的偈子里摘出来的,以对“意修”作个注解。懒融禅师的偈子很好,大家都喜欢引用,大多引用四句:“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完整的偈子是八句:“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做功夫正在用心时,却不见有念可起,就是“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拐弯抹角大谈佛教名相,劳心费力;直指心源,不说余话,便没有那么繁琐、那么沉重。这就是“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大道无形、真心无相,虽然无形无相,却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事事物物虽然都是它的妙用,觅它本身却又了不可得。这就是 “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如今我们直接指出这个“无心”,直接说它,便又和“有心”没有什么不同,即“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自顶至足,空如竹筒。心等虚空,超绝一切分别,离沉、掉、无记,而令等、持、惺、寂。灵明无取舍执着,住于本妙明净体性中,即大手印定。”

  “自顶至足,空如竹筒”,就是从头顶到脚下,空空地象一个竹筒,整个身心空无一物,没有一样东西。你看那竹筒,把它放到水上,就顺水漂流,随弯就折,无论高高低低、沉沉浮浮,它都不管。一个浪头把它打下去,它马上又浮起来了,随缘沉浮。修行成就的人,就是这样,“随缘放旷任沉浮,化作春泥群芳护。”

  “心等虚空,超绝一切分别”,胸怀要象虚空一样辽阔,不分美丑,什么都可以容纳。虚空当中什么东西都有,高楼大厦砌起来,虚空没说容不下。你把房子拆了,虚空也没宽敞;你把房子扩大,虚空也不狭窄。飞机飞上去,虚空不管;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虚空不曾动过声色,它不在乎。我们的真心本来就象虚空一样,不曾动过。现在我们认取真心,就要“心等虚空,超绝一切分别”。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我都无所谓。虚空能容万物,我也能容万物。十方世界在虚空当中,十方世界也在我心中。无所住处涅槃,什么地方都能去,并不局限在一个地方。胸怀象虚空一样的博大,象虚空一样的宽广,象虚空一样的无住,象虚空一样的无着。虚空中并非无物,却毫无挂碍。“超绝一切分别”,就是把一切分别取舍的思想都超越断绝了。分别取舍都是妄念,是妄念都要绝断。

  “离沉、掉、无记,而令等、持、惺、寂”,离就是离开。沉,是昏沉、打瞌睡。“懒牛上路睡事多”,就象那懒牛,不上路睡事倒不来,一上路就瞌睡起来了。有的人不打坐还好,一打坐就昏沉,呼、呼地睡。掉是掉举、妄念多。坐在那里七上八下地打妄想。这样做功夫绝对不行。我们要做到不昏沉、不掉举,但也不能落入无记。无记就是连正念也没有了,象块木头、石头,这样也不行。要了了分明,正念昭昭。我们常说观心、观心,要观住它,不能落入无记,正念还是要有的。

  等即平等、持即均持,惺惺就是观、就是慧,寂寂就是止、就是定。所谓“定慧等持”,就是寂寂和惺惺均等,没有偏高或偏低。不是惺惺多些、寂寂少些,或者寂寂多些、惺惺少些,而是等量、均持。既是了了分明,又是寂然不动;既是寂然不动,又是了了分明。定和慧一体,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只有一体,才可能等持。

  “灵明无取舍执着”,真心灵明:即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灵光寂照、了了分明,没有取、没有舍,更没有执着,灵活明利,如水上擒葫芦,左擒左转,右擒右转,总是擒不到它。前面将它比喻为“空如竹筒”,竹筒和葫芦一样,漂在水上灵明无比,擒不到它。要没有取舍、没有执着,才能灵明。取、舍和执着都要彻底放下。

  “住于本妙明净体性中,即大手印定”,在什么地方安住啊?在“本妙明净体性”中安住。真心本来妙用无边,本来光明无量,本来清净无染,这是真心的体性。在真心本体上安住,正是“无所住”。因为真心本体没有形相,无相怎么住啊?“无所住”而住,“即大手印定”。现在人们常谈大手印,什么是大手印?真心本体就是大手印。诸位明确了没有?不要再问大手印怎么结印啊?是左手、右手?真心本体就是大手印。妙用无边、光明无量、清净无染,无所住而住,就是大手印定。

  “常如此修,忽于刹那间,如暗室灯燃,光明开朗。”

  刚才讲的是身、口、意三修门。“常如此修”,常常这样修,就会突然猛着精彩。“忽于刹那间,如暗室灯燃,光明开朗”,刹那之间,就象黑暗的房间里突然亮起了灯,心光发露,豁然开朗。这是怎么回事?这是开悟了、桶底脱落了、打开本来了。这是打开了一大光明藏,心光朗照乾坤,十方世界都在你心中圆。不到这个地步,纵有悟处,也只能算是“心开一线”。只有一线光明,还不能算数。到了这个地步,就象大爆炸,“轰隆”一声,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人、我、世界,统统消陨无余。这种情况什么时候来呢?不得而知,时节因缘到了, “啪”地一下就脱开了。没有一定的场所,不一定在什么地方。一定在家里面吗?一定在打坐的时间吗?都不一定!有时候是在路上,有时候是在公共场所,有时候是在睡梦当中,它都可能显现。功夫成熟了,时节因缘到了,它自然显现,这叫做“水到渠成”。流水涌了进来,渠道自然成功。若没有水,渠道就不算成功。你只要常常这样做功夫,时节因缘一到,忽然之间它就来了。这个“忽然”非常重要,不是指定哪个时候。如果有一个时候,你们就有等待心了,不可“将心待悟”啊!不能等待开悟,一有等待心就坏了,它就永远不来,永远不得开悟了。我们修心中心法的人,要注意了:不要记座数!不要念叨我已坐了几百座,还差多少就满千座了。不要记啦,赶快放下,记次数是不行的,这是等待心,要不得!脱开的景象是忽然之间爆发的,作功夫成熟了,自然会爆发。不要有等待心,还是努力地修吧!一听到我说“轰隆”一声,你们不要认为就象听到打雷的声音。不是的,只是有这么一个意境,你觉得“轰隆”一声,别人是听不到的。最重要的是好好做功夫。做功夫,它自然会来;不做功夫,它就不会来。你期待它,等着它,有了这个等待心,它也不会来。

  “涅槃自性,俱生本觉之智光,全体毕现。立证无上正觉道。”

  “涅槃自性”是什么呢?就是本来不生不灭的自性。

  “俱生本觉之智光”。俱生,与我们的生命同时生起。本觉,本来就觉,不是某个时候才开始觉。俱生本觉之智光,就是自心本具、本来就有的智慧光明。

  “全体毕现”,完完全全的、丝毫无隐的显现出来了,也就是亲自证见。现在,我讲你听,你是从耳朵听进去的,是从耳门所入。“从门入者,不是家珍”,要自己证到这个地步,“啪”地一下,打开本来,亲证一回,那才算数。

  “立证无上正觉道”,立即证到了至高无上的正觉大道--无上正等正觉。这时候你就会知道:说生死、讲涅槃,什么彻底不彻底、究竟不究竟……统统是戏论!这时候你就可以现身说法,于有缘众生,“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诸位!用功吧!努力前进吧!努力用功!努力前进!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