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光法师:认识中阴身,让死亡和投胎不再神秘
如果我们在活着的时候拒绝(了解)死亡,那么我们将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拒绝了解死亡的结果就是毁掉此生和未来的生生世世。这种无知将剥夺我们开悟的基础,把我们永远系缚在虚妄的世界,被动的接受生死。 死亡不分年龄、性别和地位,对待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它总是突然发生,带给亲友无尽的痛苦和遗憾,这就是佛教中讲的无常。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人是“向死的存在”。诚然,每个人自出生起就在一步步走向死亡,死亡是每个人都无可避免的事情。 然而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风俗的影响,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生死是非常忌讳提起和谈论的事情。但是忌讳并不能打消人们对死亡恐惧和疑惑,“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是千古以来的难题。虽然从上个世纪中期西方就开展了死亡学研究,但是更多是从生理和心理层面进行的探讨,死后到底是一个什么状态,恐怕唯有佛教讨论的最为详细了。 佛教是了悟生死之学,其核心是解决“生”与“死”的问题。明憨山大师在《梦游集》中说:“非于生死之外别有佛法,非于佛法之外别有生死。”佛教将有情的生死分为四个阶段:生有、本有、死有、中有。生有,就是出生的那一刹那;本有,出生后死亡前的阶段;死有,死亡时的那一刹那;中有,死亡以后至下一期生命投胎之前的阶段。其他的三个阶段都好理解,唯独这个“中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也最为神秘,下面我们就依据佛教相关经论对死后到投胎的这个中有阶段的状况作一个简略介绍。 中有也称之为中阴,此中阴形极为微细,肉眼不可见。天人、人、畜生、恶鬼、地狱这五趣的中阴身同类之间可见,天人的中阴可以看到五趣的中阴身,人能看到除天人以外的中阴身,畜生可以看到除了天人和人以外的中阴身,以此类推,地狱众生的中阴只能看到自己同类。还有修得天眼的人可以看到中阴身。 人死后即进入中阴状态,这个中阴虽然称其为中阴身,但实际上只是一种微细色(物质),凌空自在,来去自由,可以穿山入海,无有障碍,具备各种神通。这种种神通也包括他心通,亲属的所作所为所想,他都知道,亲友伤心或者存有私心,亡者的中阴身都了解的一清二楚,但是想跟活人说又说不了,这个时候或者因为贪恋或者嗔恨,就很容易为他的投胎埋下祸根,一念嗔心生起就容易堕入三恶道。所以亲友此时不应哭泣而是劝他不要牵挂,快去寻求解脱。密宗当中的中阴救度法,就是根据中有的种种阶段而施舍的方便法门。 中阴身是以香为食的。所以给亡人供酒、供饭、供水果,亡人根本享用不了,只能是给活人装个样子。关于中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死亡以后多久可以投胎转世。民间说法各异,有说七天的,有说四十九天的。其实这个并非定数,而是跟各自的业力因缘有关系。快的死后瞬间就可以投胎转世;慢的“生缘未合,中有恒存”。 佛教的超度仪轨,对于还未投胎的中阴身,可以帮助其投生善处或者解脱,对于已经投胎的则可以增上其功德福报。所以不要纠结错过了四十九天作法事还管用与否,当然对于新逝亡人来说肯定是越快得到超拔越好。《俱舍论》中把死亡的情况总结为四种:一是寿尽而死;二是福尽而死;三是福寿具尽而死;四是遭遇种种横死。横死指自杀、被害或受意外灾祸而死,《药师经》中总结有九种横死:一、得病无医;二、王法诛戮;三、非人夺精气;四、火焚;五、水溺;六、恶兽啖;七、堕崖;八、毒药咒诅;九、饥渴所困。遭遇横死的人往往业力较重,有的是定业使然,有的则是生前不信佛法,造作种种恶因,招感所致。 讲完了中阴的状态,再来说说中阴的最后阶段——投胎。前面说了,中阴身是有神通的,所以虽处于远方,但是仍然可以看见众多男女交合,当因缘和合之时,即对将要投胎的父母产生爱染。对母亲生起欲心的就投胎为男孩,“依母右胁,向背蹲坐”;对父亲生起欲心的就投胎为女孩,“依母左胁,向腹而住”。这就与现代解剖学的认识不谋而合了,往往是怀男孩的母亲肚子大,因为胎儿与母亲面对面;怀女孩的母亲往往屁股大,因为胎儿与母亲同一方向。当然,这只是大部分情况,并非百分之百,因为有的中阴身不是因为爱染而来,也有因嗔恚而来的,投胎时男女不定,后随着因缘的发展及胎儿的发育方作男女变化。 中阴是紧随人死、念灭之后的状态,以某种精微的形式存在于转生之前的时期。它因业力与因果而参与轮回,它既承载着前世的业力,又借此力而去往六道中的某道。生死不灭,中阴也就永远地参与其中。正确的了解中阴阶段,对于活着的人,将要死去的人和已经逝去的人都非常有意义。 活着的时候对中阴阶段了解,一方面可以帮助已经逝去的亲人解脱,另外一方面也是为自己将来面对死亡的时候做个准备。毕竟谁都有面对死亡的一天,而这一天什么时候到来,谁都无法预知。了生脱死最好的方法是活着的时候尽快学佛修行,通过生有阶段的努力,在死亡来临之前就证得解脱。如果活着不能开悟,那么中阴就是最后解脱的机会了,因此越早了解,了解的越详细,越能利益我们。 揭示了死后到投胎前的种种神秘之后,最后希望大家能够正确的看待生死,看待无常,一切都是业力因缘使然。生有何喜?死又何悲? 转自腾讯佛学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