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金刚经到无量寿经 第三讲
今天是第三讲,我们从另一部经谈起,这部经很重要,但是恐怕很多人都不熟悉,这部经的经题就是:《大方等如来藏经》。这部经最早翻译于南北朝之前的东晋时期。是由北天竺,也就是印度的三藏法师佛陀拔陀罗翻译的。到了唐代,由密宗大德不空金刚?梨又翻译了一次。他译成的经名就是《大方广如来藏经》。其中“大方等”与“大方广”是一个名词两种翻译。 “方等”这个词大家应当是很熟悉的。例如,佛五时说法: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方”通俗的话解释就是方正;“等”就是平等。等到“方等”时佛就说大乘法了,并且“谈偏斥小”,就是呵斥偏、小的小乘,称小乘为“焦芽败种”,是长黑了的芽、腐败了的种子。因为小乘人不能生赵大变菩萨心,故而佛就呵斥他们而反过来“赞大褒圆”,赞叹大乘、褒扬圆法。所以,“方等”代表着大乘佛法,而小乘中没有“方等”。所谓“大方等”是指方等法中最为殊胜、最为稀有、最无上的法。“大方等”的经题就是这个含义。 至于“大方广”呢,是一个名词,也就是甚深广大之法来教导众生。其中最殊胜称为“大”。我们也知道《华严经》的经题上面也有这三个字,所以由此可见,这部经与《华严经》是同宗旨的。 “如来藏”在《大乘起信论》中讲的特别多!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如来藏”是什么呢?众生烂恼之中就包含“如来法身”的功德。这是最不可思议的!是最难的法!在《大乘起信论》中,马鸣菩萨就是为了大家对此有信,所以才造了这部论。众生的情见对此很难相信呀!现在信小乘法的人很多!信大乘法的人在世界上只有中国和日本。因为大乘法很难让人信。其实,在你的烦恼之中,就有“如来法身”的功德!所谓“藏”者,是“藏(cang)"之意。即藏在里头。每个众生的本心里头,都包括“如来藏”的智慧功德。 在这一部经中,佛就直接地说明了众生的“如来藏”,以科种的善巧方便为我们打了不少的譬喻,由此可以使我们明白:无论是《金刚径》还是《无量寿经》乃至净土法门,之所以殊胜,就是因为佛所演说的,都是以这个“如来藏”(这部经)为根本的。今天我们不是讲解这部经,而是侧要地回大家来做个汇报,做些贡献。下面所涉及的一段经文是很多古大德都引证过的。 当时这个法会,是为众菩萨们说的,“大比丘众百千人俱”。注意!这部经没有具体说讲有几个人参加法会,而只有《金刚经》里讲是千二百五十人。至于参加会者有多少人?中间有谁?名子叫什么?都有没说,只是以“大比丘”这几个字就全概括了,这说明对于这部经,“声闻乘”不是当机者,当机者是什么人呢?是“菩萨摩诃萨”。所谓“菩萨摩诃萨”,是大菩萨,不是一般的菩萨。这些位菩萨,众生哪怕只要听一听他们的名子,你都可以在天道上得不退转。这样的菩萨有多少呢?有六十亿恒河沙那么多。一个恒河里的沙子多得不清,更何况有六十个恒河那么多,可见有那么多得数不清的菩萨。这些菩萨的功德都是极其殊胜的。只要听到过他们的名子,你无上道都不退转。其中有我们熟知的欢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等。虽有那么多的菩萨,但阿罗汉却一个也没列席!所以我们说:今天咱们大家在一块能闻到此经,已经不是小缘了! 关于在这个法会上,如来现出极殊胜的瑞相,经文上讲了,我们在此不多说了。下文是菩萨请问于佛,然后佛就作答复。,这其中有四位大菩萨是最突出的:金刚菩萨慧、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四大菩萨在久劫以前,在“常放光明王如来(佛)”说法的时候,那时无量的闻得法的人都已成佛了,但还有四大菩萨为救度众生而没有成佛,就是这四大菩萨:金刚慧、文殊、观世音、大势至。这时金刚慧菩萨又来问法,其实释迦佛就是后来闻到这个法而成佛的。“尔时世尊告金刚慧及诸菩萨言:善男子,有大方等经名如来藏,将欲演说故现瑞相,汝等谛听善思念之。” 对大乘说的法、对菩萨说的法,我们应当极其殷重地来听授如来的开示。他说有一个“方等”经,名叫“如来藏”,将要演说给大家所,所以现出瑞相:有种种的花、种种的化佛、种种的放大光。目的是要让大家都能认真地听、认其地思悟。接下来就是经文:“如是善男子,我从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疑绪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加趺坐俨然不动。” 佛有“五眼”,这在《金刚经》中讲过,只有佛眼才能见,其它一切都不能呀!见什么呢?能见众生的贪。“贪欲”就是贪;“恚”就是嗔恨;“痴”就是愚痴。此为“三毒”,存在于种种烦恼之中。而这种种的烦恼之中,有如来的智慧、如来的眼目、如来的身,在那结成“跏趺坐”俨然而不动。这些个烦恼却与他无关!所以称之为“如来藏”“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俱足如我无异。”这一段话给我们做了极大的说明,这是佛眼所见,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睹启明星而悟道,悟的也就是这回事。所以一代世尊的教化就是这一件事,也就是这样一个大事因缘,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给我们开示佛的知见。什乡是佛的知见呢?“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跟以上经文所讲的意思一致!“唯有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所以问题就出在这了!你出了个妄想、有了执著,因此你才不能现证!那么“一切众生虽在诸趣”,其中“诸趣”是指“六趣”,在“六趣”之中,虽然是在“地狱、饿鬼、畜性”这三恶趣中,但仍然于你的炊恼中有“如来藏”存在,你的那个“如来藏”是常无染污的!种种烦恼染污在缠的众生,你的“如来藏”并没有染污,是“德相俱足”的,而且是“如我无异”,与我释迦牟尼现在三觉圆满成就的佛一样,这个“德相”是没有分别的!所以佛为我们说“大方等”,就是大平等法。正《华严经》如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这个大平等法是佛在这一段经文中开示的主要内容。 下面,世尊非常慈悲,给我们打了种种的譬喻,以说法让众生知道这个道理:“譬如淳在岩树中,无数群蜂围绕守护,时有一个巧智方便,先取彼蜂乃取其蜜,随意食用惠及远近。”树上有许多蜜,但有许多蜂围着,你耍吃蜜,蜂就要蜇你,这该怎么办呢?你得耍先把蜂去掉才可以取蜜。蜜是现成的,你得的就是这个吗!这里“蜜”譬喻的是“如来藏”;“蜂”代表的是“烦恼”。你是要除了烦恼,这个“如来藏”、一切功德、一切受用都是现成的。这个譬喻如同《圆觉径》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是一样的。许多人对于这个“本来成佛”的这个“成”字极为不信呀!甚至连古大德也有信不极的。如果说“本来是佛”还可以,而说“本来成佛”这话可不敢相信。所以我们在这部经中再选几个譬喻,以此证明佛所说的这个话没错!因为佛在说《圆觉经》时说的这句“本来成佛”,是佛的本意!不是哪个翻译的人给翻译错了!上面的那个譬喻不是进了吗,“蜜”是已经有了的,不是蜂还要采花,而是因为蜂围在那才使你设法吃那个蜜。众生本来有“如来自性”、就有“如来藏”,如来的德相与释逊牟尼佛的一样!但你的烦恼就象许多蜇人的蜜蜂一样,所以作才不能受用他,这是一个比喻。下面的比喻就更妙了:“譬如粳粮未离皮糠,贫愚轻贱谓为可弃,除荡既精常为御用。” 这是说,吃饭的人,他们饭上还带着稻子壳,不管是掏米的人还是吃饭的人,只要见了带壳的米粒,一定是带着米一起扔了。给国做的御用饭与咱们吃的饭都一样。这也是个比喻,那壳子里的米就是“如来藏”;种种的烦恼就是那稻米壳。你只要把壳子去悼就可以给国王吃了,没必要偏得扎壳走米一起扔掉呀!以上两譬喻说的就是这个“成”。就是多了点“皮”罢了,我们要是有去皮、去壳的机器,倒进去皮壳就会脱了,也就成了好东西了。所以,我们学佛,特别是有学问的人,越是知识分子,学起佛来越是变成所知障、理障!不能如实须受佛法的真意,往往是按照研究学问那样去研究佛学,所得恰恰是相反的东西。“为学日增”,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搞学问嘛!你的学问一天比一天增长,学问要是越学越不会了,比如本来会高等数学,越多就越只会加减乘除了,那次不就是白学了吗!所以,为学当然是越学越渭长。“为道日减”,有很多人肯读书、肯读经,但是他就不知道这读经的要旨是“日减”。减什么呢?正如刚才所说的,你要把壳去掉!而没有什么可增的!就象淘米一样,你只要把米壳去掉就可以了。设有必要再加什么了,也没有什么可加的。下面的经文中许多譬喻都是在说明这个道理。我们只是要去东西,而不是要得东西。就拿有些人来说吧,总是想得点神通、得点什么定、得点什么奇异功能……对于奇异功能,我曾在一次佛学会上讲过:“这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有个人听了这话很不高兴,因为他在这大讲什么奇异功能。其实,你真的把你的“壳”去了之后,如来的智慧德相完全是本有的!“譬如真金,堕不净处,隐没不现经历年载,真金不坏而莫能知。”这第三个譬喻,是以真金为喻。真金你把它掉到胙昀地方,多少年也没有人能知道。这个全子怎么样呢?这个金子不坏呀!金子举到粪坑里,多少年后,你把它拿出来洗干净,金子还是金子,以来没被染污!这就是譬喻:这些脏东西、粪便就是我们的烦恼;其金就是我们的“如来本性”。所以,有人一听说,说我自己本来是佛?那不就骄敖自大了吗!对此有两点可以把这种错解打破!头一点,不是说了吗,虽然是金子,但这金子是掉进粪坑里的金子,如果不清洗,那连用手接都不敢接的,所以这个金子不比首饰店里的那个金子,就这一点,我们当然没有什么可骄傲的,因为虽是金子但还是带粪的。再有一点,你也是没有什么可骄傲的。一切众生都是这样,你也是,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所以也不值得骄傲!这是大平等法——全是金子。“譬如贫家有珍宝藏,宝不能言我在于此,既不自知又无语者,不能开发此珍宝藏。”譬如咱们造佛像,有个模子,把金子烧红成水后倒入模子,要造一个真金的佛像,当然最好宝贵,可是等你把成水的金子倒入模子后,只有等到冷却后成像才能造成功。这时候你还看不到佛像,因为祖模子包着呢!所以,只有你必须把模子去了后才能见到佛像。金色光明、种种庄严相好也就显现出来了。因此,释迦牟尼佛就说:“善男子,如来观察一切众生,(如来看一切众生,不光是咱们人,还有苍蝇、蚊子、蚂蚁……乃至地狱中的众生,一切都是众生。)佛藏在身,(都有佛藏在里头。)诸相具足,(如来一切相,不是指‘三十二相’、‘入十种好’而言的,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释迦牟尼佛在尼汩尔出生后,示现给众生的相,实际上菩萨看到的是无量的相、无量的好。这是很难形容的。而这个无量的相好,咱们众生身体里头本身都是具足的!)如是观已,(还么看了之后怎么样呢?)广为显说,(佛就广泛地普遍地跟大家显示这个道理,说了干什么呢?让大家)得息清凉。(让他的心得到休息,得到清凉。) 以“金刚慧”这种智慧来认识自己,也就是在我们贪、嗔、痴之中、烦恼之中、勃然大怒之时,种种的愚痴之中,而如来却是常照放当转大法轮的!对此,禅宗祖师就悟到了这一点,比如德山禅师,临终大病,“嗳呦!嗳呦!”病痛得叫个不停。于是有徒弟问了:“和尚疼吗?”回答是:“有个不疼的”。他这个肉身还是疼,但他却答有个东西不疼。徒弟就又问了:“那个不疼昀东西,他还来看老和尚吗?”德山就又回答:“老僧看他有份!”。我看他还有份。这就是禅宗的大祖师的一宗公案。如来观一切众生都有疼!大彻大悟的德山禅师,他第然临命终也在病疼之中,但他还知道有个不疼的,这就是“金刚智慧”,这个“金刚慧”能)摧破烦恼。(金刚智慧不同于其它外道的智慧。有的人学着佛还总不放心,还想找谁学点气功,或看些外道的书,不是看点这,就是看点那。他根本不知道,这样做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只有金刚智慧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所以这一部经以金刚慧菩萨为当机,是经中的主角,就象经中佛所打的这些譬喻。)开净佛身如出金像。(佛的智慧就打开了,就好象把模子里的金像打开了,金像也就做成功了。所以,事情也就容易多了,就如同有人所讲的‘只要去东西’。释迦成佛了,我们这些佛也成佛了。) 有一位佛学院的学生,他曾经对我说:“我体会这个‘佛性’,就是有这个‘性’,而不见得人人都具有佛的智慧。”要是按他这么一说,当然也就好讲了,大家也就容易懂了,他就没有什么怀疑了。但是他却没注意到释迦牟尼佛成并时曾说过的那句话:“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现在你如果认为凡夫只有佛性而没有智慧(佛),那不就如同在与释迦牟尼佛搬扛吗!这说明什么?说明难信呀!虽然佛学院毕业了,但他还不懂这个道理,而做自我发挥呢。这都说明这个法是难信之法呀!虽然难信,但你信了,你就有这个智慧! 对于顿法,许多人只能信渐法,而不能信顿法!因为他的根器只能信渐法,顿法他不能承认。你把模子一去,佛就出来了,这就是顿法!现在有些修禅宗的人,也不相信顿法,他还在那整天地打坐 ,只是第五度的禅,而不能相信顿悟。所以,盛教之衰就表现在这呀!底下,我们讲持这部经的功德:“若持此经者,当礼如世尊。若得此经者,是名佛法主。则为世间护,诸佛之所叹。若有持是经,是人名法王。是为世间眼,应赞如世尊。”(经文)“若持此经者,当礼如世尊。”(我们对于这部经的礼敬,就当跟礼敬佛一样。)“若得此经者,是名佛法主。”(得到这部的人,如能真懂,那么他于佛法就不是门外人了,不但是门内人,而且这是佛法的主人了!)“则为世间护,诸佛之所叹。”(一切世间、天人、天龙八部、人非人等都来护持于他。十六诸佛也都给予赞叹。)“若有持是经,是人名法王。”(如若有人能够持这部经,他就是‘法王’了。这个‘法王’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我为法王,于法自在”的这个‘法王’)“是为世间眼,应赞如世尊。”(他就是这个世间的正眼,我们对他的赞叹应该象赞叹世尊一样。) 今天我们讲这部经,并不是让大家连《金刚经》、《阿弥陀经》都不念了,而去精进念此经了,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我们要通过这部经中的几个譬喻,以及如来开示,使得我们把金刚智慧带到我们天天所念的《金刚经》、《阿弥陀经》乃至一句佛号中去,这就是“持是经”。如此,你就是“法王”,你就会被一切世间所抖念,一切佛所赞叹。这也就是我们的目的!这部经,前面也谈到了,不空三藏法师也曾翻译过,叫做《大方广如来藏经》。如若能够得到,有此因缘应该读一读!他为什么要再翻译一遍呢?不空阿?犁翻这部经,说明他是密宗,中国的密宗称为“唐密”。密宗在唐代盛世一时。日本的密宗,现在日本高野山还有,这很盛!当年就是从唐朝学去的。在中国没能流传至今,而在日本却一直流传到现在,这说明此经和密教有着极深的关系!不然不空三藏为什么还要翻译呀!对于密宗,大家在有很大的误解。以为所谓“密”就是“秘密”,一定有什么特殊的巧门。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所谓“密”是指道理太深了!大家不能领会,即使给你说了之后,你也跟没听一样,因而称为“密”。密宗的道理就是《大方等如来藏经》的道理,也就是《金刚经》的道理。近如宗宗经典《大毗卢遮那成佛经》所说,密宗最根本的五个字可以包括就是“如实知自心”。就是如那个实际、实相来知道自己的心。通过不空阿?梨的翻译,就把这个“心”告诉你了。你的心就是已成佛的心!你的心,所有的功德跟释迦牟尼弗是没有分别的!可是你就是总在那儿贪嗔痴、烦恼炽盛而不能自主。 我们对于“如实知自心”这样的佛的开示,就应该知道我们每个人现在这个身就是一个模子,在种种的愚痴和烦恼之中,这个“模子”是很容易去掉的!就象外头那个壳,这个“模子”里头就有佛。我们知道了这件事,这是一大殊胜的“因”!如道没有听说过,你就不知道,你就不敢相信!有时还觉得“我这么想是多么‘我慢’呀!”其实,我自心中已成就了佛!有人就不敢这么想呀!而佛就希望你敢于这么想。大家要和道这就是修行的“因”呀!你要先知道你这个‘模子’里头就有佛嘛!这才能有下文,下文是什么呢?就是要去掉这个“模子”。这就很简单子,你就不用再去买金子,也用不着你再去刻“模子”,也不必再去烧什么了!都不用了。你只要把“模子”去掉,打开“模子”就可以了!这是很现成的事吗!“模子”也不是整个的,是两片合在一块的,把它掰开就完成了吗!是劳手之劳的!什么是“正修行”,这就是正修行!你知道了这个“模子”里就有佛,这就是正知见,有了正知见才能有正修行!而不要去搞其它什么乱七八糟的了。很直接了当、很简单的。“模子”一打开,佛就出来了,也就成就了,证得佛法了!这就是“如实知自心”。第一步先知道、先产生正知见,刚掰开一点你就见到了,也就放心了,你努力继续去掰开,第一次见一点,就是“悟”;整个都掰开了,全部修行也就圆满了。掰开同时佛成了!这个“因”与“果”是同时的。所以“性修不二”呀!“性”与“修”不是两回事呀!“修”就修在“性”上;从“性”上起“修”。我知道了什么是佛了,就从“性”上起修,修什么?把“模子”掰开这佛就出来了。修在“性”上,就叫做“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上,这样修就快了!珠子放了光,光就照珠子,直接了当、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现现成成,没有那么多罗嗦,那么多繁琐。所以这就抬为“无上法”、“顿法”。密宗所讲的就是“一生成佛”,就是刹那即成佛。密宗的“无上”就表现在这!“红教”的特点也就在这! 从道理上懂得了“如实知自心”,这是彼量的知。真正到了最后,“佛像”被打开出来了,你是佛了,这是现量的知。有三量:非量、彼量、现量。这个“知”,是指从彼量的知到现量的知。所以,我们一生参学佛法,也这是这样一个过程,到了这就功德圆满了。密宗的精华就有这,所以不空阿?梨要翻译这部经,因为他跟密法极其密切。禅宗经典《金刚经》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佛性”、“如来藏”,但是从禅宗的公案中,你就明白了。六祖于《金刚经》只听了半部,他就压倒了神秀。所以,渐法和顿法,大家一定要注意!不可以只抓住一个渐法把它定死了。应该是有渐有顿呀!渐法也是对的,我们也应赞叹,但是你要是因此而排除顿法,那就不合适了!六祖慧能大师就示现在咱们中国,离咱们的年代也只一千多年的唐代,有历史记载的!虽然他的修证超过了神秀,而得了衣钵。但五祖的座下五百人各个都尊敬神秀,有神秀在,当然是他得衣钵。他继承了五祖的法脉,其他人没份的,他的威望就那么高!他还做了四句偈。而慧能呢,因为听了半部《金刚经》而来到寺院,因为只是个居土,还没资格上殿,只是在食堂里劳动,他的本钱就那么点,还只是从别人那听得的半部经,而他也做了四句偈,却被五祖所看重。而神秀呢,能够到皇宫给武则天讲经,被奉为“国师”,可想而知他是一位什么水平的人。可是偏就是被慧能所压倒,他的回句偈压别了神秀的四句偈。一个大字不识的人却能说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场,何处惹尘埃。”你看这四句好不好!这智慧是怎么来的?!“人有南北,佛性何分南北。”“阿那自家日生智慧,未审再做何物。” 这些话是普通所能说得出来的吗?咱们普通人难能“阿那目家日生智慧”?恐怕是日生烦恼吧!这件事一来就烦恼了;那个事一来就生烦恼了……我们如此,而六祖是“无住生心”。“无住生以”就是顿法;无住了就是去了“壳”了。烦恼就是你的妄想执著,就是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你若离了这“四相”,能够“无所住”,他本来的佛,他自然就是了!六祖的话是活泼泼的,既不是断灭也不是死的,而是把“如来藏”的精神完全显示了出来!当六祖写了此偈之后,五祖就叫他夜里来方丈室,再给他讲《金刚经》,这第二次讲又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于是六祖便大彻大悟了,也就是见性了,“壳”完全打开了!于是他说了一句话:“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大地山河种种一切,乃至“十法界”都不离开我们自己当人的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能说出样的话,说明六祖完全开悟了!五祖曾说过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我们要知道“本心”就是“如来藏”。如果不知道这个,那么你学法无益。学也只种点福田罢了!福享完了,你也就完了,所以五祖说“学法无益”。“若识自心,明白本性,”那么怎么样呢?“是名大丈夫、人天师、佛。”这就是顿法,如果你不识,就学法无益!识了之后,你就是大丈夫、人天师、佛。 以上所讲说明了,我们通过学习《金刚经》要“明自本心”;要知道这个“模子”中就有佛;打开“模子”就见了佛。在咱们这个世界上,六祖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对于我们来讲,这个“无住生心,不是一般人境界所能达到的!在“别教”而言,天台宗分为:藏、通、别、圆四种判教。“藏教”:就是经、律、论三藏,全称“三藏教”。要知道“藏教”属于小乘,(即为三乘人等分别说生灭之‘四谛’法,以析空观同断思惑,令入‘无余涅?’)“通教”:指般若类经典义通大小乘而不定,有的道理深,有的道理浅。“别教”:专属于大乘,(即专为大菩萨所说无量‘四谛’令证‘但中’之理。)“圆教”:就是无上圆满之教。在“别教”里立“三贤十地”之位,但这“三贤”都不能做到“无住生心”。“三贤”就是指修行大乘的三个阶位,即:十住(十地)、十行、十回向。其中,“十地”中的每一“地”又分出来四十个位次。再加上“等觉”、妙觉,别教分菩萨修行为四十二个阶位。别教的“地前三贤”,只能做到无住的时候就不能生以;生以的时候就不能无住。心须到了“初地”菩萨以上,才能实际做到“无住生心”这句话。六祖是特殊根器的人,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我们听了以后,只能帮助我们起到熏习的作用,得到无上的启发。 那么,我们当前众生到底该怎么办呢?笫一个,首先“知有”。虽然《金刚经》是被空论,教我们离相,讲什么是无相、无为,但很容易使人错体会到一个“空无”上去,而偏空了!偏于空,就促二乘,是阿罗汉所证的“偏真”。实际应该是“中道”而不落两边。因此,我们读了《金刚经》、又举了六祖的例子、又通过《如来藏经》,而要珍惜“知有”呀!知道我们本心之中有“如来藏”。所以禅宗最强调这个“知有”!必须“知有”始能知道我们有“如来藏”、我们有“佛性”。对于这个“知有”,我这里再打两个比方,一个比方举的是古大德,另一个比方举大家所接近的许学为例。梁武帝执政的时候,有个大菩萨叫傅大士,现的是居士身。一次,梁武帝请他讲《金刚经》,他上了座便把戒尺一挥,然后就又下座了。他还么一挥戒尺,整部《金刚经》也就讲完了。他曾著有一本书为《兴亡铭》,其中就有几句话:“水中咸味,色里胶青,”(水里的咸味,要上颜色就要往里面搁一点胶呀,这样染色画出来才能粘住呀,但咸味依然是有的!不然你尝怎么能尝得出来呢!(白水就不咸。)虽然有咸味,(知道实有)但是我们不见其形,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们不可以形象来求!所以《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貌岸然,不可以见如来”。所谓“如来法身”,佛经中打过种种的比喻来说明,都不可能于各个方面都有表达恰当,而只是表一方面的意思,一分的表述,但现在告诉了你“实有”,这就达到了一万分的表示。再把《金刚经》的道理结合进去,如释迦牟尼佛所说,我们能圆融起来理解,就好懂多了!这个“见”,不是以色见声求得来,就如同水中咸味一样,决定是有,但不见其形。这个“咸味”比喻的就是“佛性”。这个“佛性”,众生决定是有,但是无形的,你偏要把他找出来,看看是个什么形家,那你就是执著了!你用执著的心去找是永这找不到的。所以,以色见声求的方法是邪法,是不行的! 对于什么是“佛性”,我们再举个常见的例子:谁都见过指南针,因为磁性作用,所以与地球两极磁性相吸,也就起到“指南”的作用了。这是科学的发现,还有就是知道吸铁石可以吸起针来,为什么?因为针与吸铁石都有磁性。不仅如此,人类的科学发现,已经在利用这个磁场,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你拿一个能导电的金属物,让它在磁场里头转,这就起到发电的作用。发电机的原理就是这么来的:能导电的铜线在磁场里面转,电能就产生了。作用就这么大!大到工厂的发电机、飞机,小到家用的电扇、电吹风机……靠的都是这种发电方式来运作的。总之,靠的不过是这个“磁场”的磁性作用!那么,这个磁场的磁怯作用这么大,而磁性是个什么样子呢?不可得呀!这个“见磁性”就如同禅宗所讲的“见性”,千万不要以为我们有朝一日,觉得能看到一个特殊的象出来,见光见色了,还搞得自已把紧张。其实,所谓“见性”的“见”是不可以色见声求的。“佛性”虽然决定是有,但色见声求是求见不到的。这一点在此有必照重申!对于净土宗来讲,这部《如来藏经》与之关系更为密切!净土宗最关键的两句话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老实说,这两句话大家听得都耳朵磨出趼子了!但是否能真得相信——这个心就是佛!倒过来说,有人才能信,“我是作佛”,我这念着佛号,身在作佛,这在这念佛,我才能是佛呀。通过这么理解才能有所信,而直接了当地就讲“是心是佛”,这就不大敢相信了。今天我们讲了这部《如来藏经》,释迦牟尼佛就是这么说的!众生就是在贪欲、嗔恚、愚痴之中,但你有如来的智慧、如来的眼、如来身、跏趺坐、俨然不动。如果把释迦牟尼佛的话放在这个开示之前,咱们结合起来看,对于“是心是佛”你信得就会更真切的多了。当然,"是心是佛"这句话,我丽要真正能够很深的信入,那就太了不起了!但是,释迦牟尻佛虽打了这么多譬喻,每个譬喻都说得很清楚,但并没说完。当时古佛为解释这句话,光打譬喻就打了“五十劫”。用了无数的譬喻来说明这句话,可想而知这句话该有多难信!通过引入《如来藏经》中佛所说的开示,结合起来也许大家会比以前多信了一些,信得深一点了,这也是一大进步! 大家不要以为,我念佛可以念得入定了,如何如何了,这个是我的进步;或以为我能够讲多少多少部经了……这都是务外了。如果你真是对“如来”所说法,从内心中把他接受下来,你坚信不疑,这才是“信为道源功德母”。我们要在“信”上加深认识。入“宝藏”有没有空返呢?可别空入“宝藏”呀!今天连我也在内,咱们也别空入“宝藏”。要不空入“宝藏”,要有两个条件:一、要有智慧。智慧如眼睛,能看见哪个是宝,而不至于去拣破烂。只有把宝找出来了,才有可能去拿宝。但只有眼睛还不行,要拿还需要手。什么是手?“信”为手!信心才是手,你才不会空入宝山。如果把本没到宝山,空手回来那才是错过,而你进到,宝山,而却空手回来了,岂不如此太宁惜了吗!“是心是佛”,《净修捷要》说:“无量光寿是我本觉”。我们所念的“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阿弥陀佛是就是无量光无量寿佛。“无量光”就遍满虚空,没有一个地方不存在的。无量光它普照,你的身、你的智慧、你的一切都遍满虚空,这是本觉!“无量寿”就是无穷无尽,没有终止。人要想求长寿,大不了活上二百岁。古大德之中有能活到一千岁的,但究竟是一刹那的事。这“无量寿”才真正无穷尽。这个“无量寿”也就是我们的“本心”。从空间上说,哪也找不到边,东也无边,西也无边,上也无边,下也无边……从时间上讲,过去、现在、未来都没有尽头,不可穷尽。这样一个大觉的“性”,就是我们的“本心”。 这“无量光寿”是我本觉。我们人人都有“法身如来”,“如来藏”我们已经下了一个定义,它是什么意思呢?众生烦恼之中有“如来法身”的功德!不是“如来报身”的功德所化身的功德。而就是“如来法身”的功德,所以才“是心是佛”。我们的本心是佛,刚才的譬喻就说明了这点。既然“本心是佛”,有人说“那就行了,我这真行了。”可是你要知道:我们凡夫就如同是那带壳的稻子、掉在毛屎坑中没洗过的金子、这在模子里没被打开的像,因此,连零要我们去修呀!天台宗有言“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这个“修”也就简单了、直接了。不是从外面去修,而是你心中就有佛,佛外的有个壳(模),这个壳就是“无明”。只要一分开壳就见佛了!所以,所谓“修”就是开壳。修有八万四千个法门,但在这一切修行法门之中,我们要想直接了当地“开壳见佛”,莫过于“持立念佛”这个法门了!它最为容易,也最稳当。因为这个“无量光”就是你的“本觉”!你在念念中,也就在“无量光、无量寿”中。你也就是直要了当地开了这个壳。 因此,所谓“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们这一念相应一念佛,最直接、最了当!念佛有四种念佛法。这四种念佛法跟别的法门比,都是捷径!而这四种之中,“持名念佛”是捷径中的捷径。因为此法最为方便、最为简便、最为直接、最为稳当、最为现成。人人都能念,什么时候都能念。所念的是什么?念的就是我们的“本觉”,就是“阿弥陀佛”。?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所讲的“宗”就是“信愿持名”。“信愿持名”这个“信”有六信。往往我们有些修净土的修行人,他能信有极乐世界、信有阿弥陀佛、信念佛号能往生、信有因果,这叫“信他、信事”,但是“信自、自理”的就往往不够了。这部《如来藏经》和《金刚经》就是帮助我们产生“信自”的!而且这个“自”是平等的,一切众生都具。彼此之间没有什么不同。而同时,你的那个“自”就是如截流大师所说的“相信我跟佛是平等的”。只在于佛是已经成就了的,我还在迷、还与佛相差天渊。那你该怎么办?念佛吗!念佛的时候,因为佛就是我心中的佛,我就是佛心中的众生,我念佛就是佛念我。这样感应道交,不相间隔。对这话,大家可能也还是不太懂:“啊!我是佛心中的众生?”那当然了!我是在佛心里头,佛光普照,照到我嘛!佛是我心中之佛,对不!现在打个比方:你只要把头一点,承认下来,在烦恼之中你的“如来藏”中的如来就与释还牟尼佛所成就的那个“如来”,便完全没有区别了!释迦牟尼佛就好比是那边的一盏灯;我们就好以是这边的这盏灯,他的灯当然就照到了我的这盏灯,佛光普照。所以,我们这些众生是佛心里头的众生、就是佛光中这个灯。而我们还个灯也在照,也可以照到那边佛的那个灯,所以佛就是我们众生心中的佛,就在我的心之内。合起来讲,这就重重无尽了。照着我们的这个佛,同样也被照在我们心中,我的也照到了他,相互彼此间的关系。而且佛这个灯的光和我们还个灯的光是不可分的!是一体的!所以“心作心是”就是这个道理! 念佛的时候,这两个“灯”就互照。这样去修,就决定能往生!所以“上者即生,证入无生法忍”。晋朝就有这样的人,现代也有人能证入“无生法忍”,上面提到的那个福建的老修行人她能解多少天不饮不食,端坐念佛,见光见佛,正念分明,那要没有达到“事一心”是很难得做到的。就是国为通过这个殊胜的法门才做到的。因此,这个法门是如此的殊胜!最后,对于这个净土法门,我们还是用?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的话做个总结。“从事持达理持 ”所以你不要管念佛是否就是著相或不著相、离相或不离相,你只要好好去念就是了,这就是“事持”。按?益大师的说法,念佛珠一天要念三万,而且三万是最起码的,最低的数。当然现在就不好说了,我老劝人念佛、要修行,一天如果还念不到一万,恐怕功效不会有大明显。当然能念上一句也是好的,但要想显著起作用的话,那你一天至少得念一万,这离?益大师的要求可就差三分之一了。?益大师提出最终少要每天三万遍,大家从他的开示录中可以看到,他的数是三万、五万、八万、十万。?益大师拿着佛珠就是这么念的。拿佛珠念也有好处,可以起提醒我们的作用。就这么念,什么时候我们有这一句,这就是“事持”。在事持之中就可以达到“理持”。 所以,尽管我们“无住生心”做不到,就象刚才所讲的连“地前三贤”,成了圣贤的贤了、菩萨了,也还做不到呢,可以这个净土法门的妙就妙在,你这么去念佛,在暗中,不知不觉地就做到了。念来念去,你就这么老老实实地,念着念着,什么功名富贵、什么人我是非,都没有了!念来念去就不知谁在念了,能念与所念的分别也没有了,这时你也就“无所住”了!我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还相继不断,这不就“无住生心”了吗!这个“地上菩萨”才能达到的,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也同样达到了。这就是净土法门的殊胜之处所在!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