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15)
无量寿经讲座15(第1品) 阿弥陀无量寿,就是我们的本觉。从本觉起,我们念佛庄严自心、清净自心,开始觉悟,最后达到究竟觉,就是清净平等觉了,这是配三觉。那要是倒过来,把这平等觉作为我的本觉,我们起心念佛来庄严自己,这是始觉。最后证到果觉,那是无量寿,从两头说都可以。总之,这个经题的妙意是辗转无穷,都在一题之内。《圆中钞》说"闻首题名字,获无量功德。"你听到经首题目的名字,得无量功德。幽溪大师说如"金光明",许多大乘的经典都是这么说,经题是很重要的。把前面经题就结束了。下一次从"如是我闻"开始,讲经文了。 因为车堵,迟到15分钟,我们顺延。 经文一般分三个部分,一上来序分,中间正宗分,之后流通分。这种观点,古德们的观点也不是不一样,有的重要内容全都放在正宗分里头。澫益大师的观点,他说都有重要性。他作了一个譬喻,序分是象人的头,耳、眼、鼻、舌这五官都在头上,很重要。二正宗如身体呀,五脏六腑、肠子、肾脏都在身体里,主要的机能,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这一切都在这个身体里头。那么流通分如手足呀,有脑袋,有身体,你没有手,没有脚,怎么行动呀?因此这三部分各有其重要性。内容和任务,学习澫益大师,把经文分成三部分。根据这个原则分的,这个原则和中国古德"魏译"本的分法是一致的。我们把第一品到的第三品作为序分,第四品到的第四十二品为正宗分,这以后到四十八品是流通分。在序分里头又分两部分,一部分通序,一部分是别序。通序是每个经都有的,所谓六成就,六成就底下还要讲。别序就是每个经和每个经是不一样的,通序各经都是同一规律,都有的,别序就不一样了。 这《阿弥陀经》是佛不问自说,没有人提问,佛就对大家说了,大慈悲。因为当时听众问不到这个地方,不会问,所以佛就悲悯呀,不问自说。这是《阿弥陀经》的因缘。《观经》呢?韦提希夫人儿子不孝,杀父、杀母,所以大悲请佛救助,这个因缘而说经。所以《无量寿经》佛放光现瑞,阿难叹以为从未得有啊。今天现这样的瑞相是什么缘故呀?所以大家知道这个经很特殊呀,阿难跟佛这么久,他都见未所见,因此提问呀。现这个瑞相必有因缘,佛就跟他说出法藏比丘。阿弥陀佛因地如何修行,如何发愿。这一段称为咱们别序。这是本经所独有的,这是序分。现在我们先看通序。 通序 法会圣众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通序就是本经一上来的最前头两品。先看头一品"法会圣众品第一"。从"如是我闻"到"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这一段是第一品。下面我们说是通序。各经都是如此,通序是怎么来的呢?由于佛在涅槃的时候,阿难很悲伤。阿泥楼陀教给他,说你光悲伤有什么用?你现在趁这个时候应该问佛,你要问四件重要的事情。教给阿难,一、一切经首当置何字?在佛走后,佛这一切教化汇集成经典,经的最一开头要摆哪些字?阿难问,佛就说当置"如是我闻",佛在某方等六事。这"如是我闻"是佛告诉阿难的。一开头就这四个字,底下还有呢,佛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当时还有多少人来参加。跟现在一样,时间、地点、条件,要说这件事情时候,把这些要谈清楚。正信确有其事。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发生的?多少人参加,能证明这个事?这叫通序,也叫六成就。六成就包括:一是信成就,信非常重要,没有信,一切都没有办法。没有信心看经典,你最多只得一点佛学。信如宝藏,信如手,没有信,你拿不到东西。进了宝藏,你也是空手而回。闻就是从佛那里听到的嘛,这首先要信成就,闻成就,然后时成就,主成就,说话之主是谁?这是主中之主了。处是在什么地方?众是当时听法的,是什么人?这六件事情。六种都具备了,是正信,佛就告诉他,应当这样。如是我闻,这个我是谁呢?是阿难。很简单的来说这我闻,如是我闻,应该是我闻如是。最初的话,我从释迦牟尼佛那所听到的就是这样的。底下还说正信。我说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说得很清楚,就是这样,意思也很深。 底下我们一点点来讲。那么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要说是阿难陀从佛那听到的呀。因为阿难重新说经,他升大座,他重说,大家就有怀疑了。一种怀疑佛又重生。佛已涅槃,佛又活了。疑心佛又复活啦。第二又怀疑,想到这是阿难成佛了。不然他何以登座说法呢?第三是他方佛来示现说法。当时大众对阿难重说有这些想法。阿难一开始讲"如是我闻",我从释迦牟尼佛那听来的,是阿难听来的,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这三种疑就破了。这是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有人会想到佛成道二十年以后,阿难才开始出家。佛的堂弟又经过了十年才作为侍者。作为侍者,才能听到佛所说的一切法。有的会参加,有的不会参加。三十年后才当侍者,那么当侍者三十年前佛所说的经呢?阿难何能说为都是我闻呢?这个怀疑很有理由。你三十年后当侍者,你所听到的是三十年以后佛所说的,怎么一切经都说是你闻呢?这个有三个解释。第一个,辗转闻。《报恩经》阿难所不闻经,没有听过的经,从诸比丘闻,或诸天人说,从其他师兄弟那听到的。天人他们都来听经,他们可以说,这是《报恩经》说的。第二佛重说,佛对阿难重说一次,也在《报恩经》。当阿难得了佛的命令,当了侍者的时候,向佛求了三个愿,其中第三个就是"所未闻经,请佛重说"。我没有听到过的经,请佛为我重说一遍。佛答应了他,所以第二个是佛对他重说。第三阿难自通。我们不要小看阿难。《金刚华经》阿难得法性觉自在三昧。得了这个三昧,所未闻经自能忆持。阿难能够持十方诸佛所说的十二部大经,不光是释迦牟尼佛说的经。所以第三说是阿难自通,这个依据出于《金刚华经》。这三说不妨同时存在,所以就没问题了。底下就把这个为什么要这样说,以及阿难如何能够说是我闻,这些可疑之处解释清楚了。 "如是"在六成就里是"信成就",这样一说,大家要信,归信。在六成就中居为首位。这个"信"字,在龙树菩萨《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佛法如大海,只要有信心才能入呀。这个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你真的信的时候,你心里不懂,你一遍一遍看下去,你看一遍和一遍不同呀!跟别的学问不一样,你没有师可以自通。你就这么看,信为能入。又《华严经》说"信为手",入宝库,"慧为目"智慧如眼睛,没有眼睛就没有目。智慧就是眼睛,你没有眼睛看不着。你光是看了,你不拿。怎么拿?要靠手,信是手。这非常重要"如人有手,至珍宝处,随意采取。"信即是入法的初门。以此为门,最初之门,除了这儿你进不来。同时只有信才能入,入法要靠信。又是摄法的上首,最重要的。摄这个法,消归自己,不是鹦鹉学舌。所谓有的人成就的不过是鹦鹉学舌。就单说说,那是没用的。要消归自己,成为自己的,就摄法了。要靠信呀。上首"才入信门,便登祖位"。这是大信,彻信。刚刚进了信的门,你就登的祖师之位。实际上我们在学佛主要的在增进咱们的信心。这也是无止境。大家都做了将相所不能为的大丈夫,都已经出家了,难道说还不信吗?但是此中还有无量的可进展之处。信有六信呀,有浅信,有深信,才有信门,真正的入了信门,便登祖位。这个表示信成就。 再细一点说,"如是"是什么意思呢?指所闻的内容,它的本体,他的法体。他的本体就是实相的本体。因为实相的微妙的道理,从古至今没有变异,没有什么叫做发展了。有所发展,只是一些见法门头的方便,没有什么叫创新。要创新就是魔说。如佛道同。古佛所说,今佛还是这样说。现在大家懂得求新就是创新,你创去吧,那就不是佛法。古今不变,所以叫作"如",相如嘛。古也如,今也如,未来还是如。你刚有种种不同说法,那魔总是有的,那不同的说法,那就很肯定呀,那不是佛法吧。不是说魔,说魔很难听,不好听了。为什么叫"如是"?是如这个实相之理而说,那么就是如了。如这个实相之理嘛,你既然如了实相之理而说,所以是"是"。是就不是非。是非之分,什么是"是"。因为你这个"是"是实相本体,怎么不是?古今彻古彻今都这么说,如这个实相妙理,所以叫作"如",所说的就是妙理,就是"是"。"如是"二字含义就很深了。 再说实相妙理是什么?就是当前你本人一念心的,一念本心的自性。这个自性本来没有生灭,本来没有染污,本来没有增减,没有去来,湛然常住。当你烦恼时,这个心还是湛然啊!是常住,没有变异。所以叫作"如"。依了这个心,这个自性来念佛,来求生净土。你能念的是实相的心,所念的实相的佛。佛当然是实相显现,所生的土,到极乐净土是实相的土。所以常寂光,常寂光那不就是实相吗?常住、寂静而有无量的照用,生的土就是实相土。能念的是实相的心,所念的实相的佛,将来所生的是实相的土,都是实相。正印之所印,就是实相这个正的法王的法印所印出来的,所以澫益大师说了,什么叫"如是"呀?决定无非,决定没有不对,这叫做"是"。所以经的含义象我这样说,或从佛那里听的话,就是这样的。不是说这句话就过去了。所以这么细细一说呢,就很有可值得参究的内容。常常一般人说净土宗浅,其实净土宗是圆教,而称为圆中之圆。凡是说净土宗浅的,只能说明他自己对净土宗领会的非常浅。所以这是信成就,决定无非。你信吗?"如是"古佛也这么说,今佛也这么说,未来佛还是这么说。 底下是闻成就。"我闻"是闻成就。阿难在升座头一句话"如是法门,我从佛闻。"这是如是我闻。"如是法门"我是从佛那闻到的。我是自我,是阿难自称,闻是阿难所亲自听到的。拿这个来告诉大家,让大家正信。我今天对大家所说的是,我亲自从释迦牟尼佛所听到的就是这些。就是这样让大家来信呀。不是阿难自说,不是阿难臆造。那么这也有个很好的问题,就是圣人说无我《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可阿难头一句就说了我闻,还有个我。怎么回事?这叫不坏假名,世间都是假有,假名不能废除,废了假名就无可说了,没法表达了。因为你所说的都是实相,实相就没有相了,所以就不同于凡夫的有我。阿难说如是我闻,这都是说实相,实相就没有凡夫的我。实相无不相,实相无相。你单是这句话,就跑到一边去了,转入阴山背后,枯木崖前歧路多。很多人用功,用到一念不生,就用枯。枯寂入这个空无境,这很多歧路。无不相,所以不同于二乘的无我。二乘阿罗汉灰身灭智,那无我。他这人,我就无我了。阿罗汉真正无我了,证出了轮回了,出了生死了。分段生死没有了,阿罗汉成为圣人了。他不明白这是第一义谛呀!他无我了。实相无不相,所以也就不同于二乘的无我。阿难随顺世间用假名称为我,就合乎第一义谛嘛。他不同于凡夫之有我,不同于二乘之无我。说我只是个假名而已,假名称为,那就合乎中道了。而是没有我是空谛,世间认为有我是假谛。即空即假,即假即空,就是中谛。中道第一义谛,这是《楞严》说的。《观经疏》说"无我则无闻",没有我那谁听呀?没有闻就没有化道。没有闻,没有说,就不能再往下传呀。化道就绝啦。所以为了传化不绝"假名说我"。为了这个法,能够流通,对我们很多人来说都是有这些方便呀。真是说佛说法四十九年,还未曾说出一字呢,所以我们今天这样传说只是为了传化不绝。在这里大家要从言说,于解无言说的意思,才是解了如来的真实义。我闻,"闻"是耳根的事。现在你不说耳闻,说我闻是什么意思呢?从我字来看,统一切诸根。总的我是总相,耳是别相,不用耳说,而是用总相的我,来代替别相的耳,就是"我闻"。以上"如是"就表信顺,信呀就是这样的。这是信呀,这是决定无非,顺服这个正理。这是信顺,我们要信,要顺。顺者,信了之后就要顺服这个佛教,就是说我相。信这么回事,但是我不愿意顺着这个道理去思维,去做。我信他说的对,这个事常有,那还不够,你信了还要顺。"我闻"就表师承,所以这个师承很重要。《圆觉经》说凡夫怎么能够学习圆觉无上之道?你关键你能不能找到一个善知识。善知识怎么找?《圆觉经》讲的非常好,大家应当看《圆觉经》。所以这个师承很重要。这个我闻就代表师承。那释迦牟尼佛就是传承,对阿难说就是师承。我现在所闻所说都是释迦牟尼佛世尊金口所宣说,这个传承是有来历的,有根据的。所以不是另外之说,也不是我自己造出来的。 "一时"不是谈某年、某月,是一时。这个是妙极了。跟现在的科学观点,就十分的相合。古代的解释,因为古代的科学没有现在这么发展,但是原则比现在科技还透,是符合这个实法。爱因斯坦他现在得出相对论,咱们佛法早就有。时间没有实法,长短随你的心呀。现在牛顿就不懂这个道理,爱因斯坦他懂得,初步懂得一点,科学界慢慢的就会多懂一点。我将来说欧美的人学佛法,他要靠科学。咱们中国人学佛法,接触的最好。因为咱们中国有孔老。有孔子的学说,老子的学说都很高深。孔子偏于世间,老子出世。将来欧美的接受他依靠科学。随你的心,延促同是长。一万年是长,促是一秒钟是促,是同样的时间。三大阿僧祗劫那是无数的劫,那是一念,没有两样。《疏钞》说的很好,为什么?经里只说一时,或者说者得了陀罗尼,陀罗尼比三昧还高。三昧你必须入这个三昧,你才能显出三昧的中的境界。智慧、光明、功德、威仪,你不入三昧就不行。陀罗尼无所谓,得了陀罗尼之后,不管干什么说着得了陀罗尼一刹那之间,一个字之中,说一切法门。这时间一刹那起一万年的用处。一万年做的事情,他一下子就可以完成了。一般的同学对释迦牟尼佛出家说法不一。他问我能不能找到一本最可靠的佛的专集。我说各人考证不一样。世间考证都是科学式的,把这个联系起来,现在都是这么做的,根据这个判断是真是假。这是荒谬绝伦,哪能根据初浅的见解去判断,见解查遍了都不一样。智者大师说,释迦牟尼佛不是还在说法吗?灵山法会仍然没有散,你还考证什么?只能说那个涅槃、佛舍利,那是显现而已,那是一种幻相,真实的佛在说法,没有散。你看那个说法会还在,还在那正说呢。或者听者得净耳根、五根。这耳根净,一刹那听到一个字的时候,他能了解一切法呀。或者说者用很少的时间,听者用的很多,或说者用很多时间,听者一刹那就领受了。一会也不一样,佛身也不一样,见的都不一样呀。各有所见,各各不同,有的看到佛无量相好庄严,有的看见就是一个黄脸比丘,有还一个人看见佛是个黑炭,业力很重。你也可去考证,佛到底是黑炭,还是黄面比丘,谁说的对?所以说现在聪明人净做傻事。或者能够有神力延促随意,听的人根器利顿不一。三乘凡圣所见的佛的报身,化身年龄的长短,成佛的久和近,各各不同。现在还用很粗糙的科学方法去考证,这是根本缺乏信心。所以我们怎么办呢?只能说佛的弟子、师资机感相遇,相会、相投,说尽圆满了叫"一时"。这个是莲池大师的说法,在《疏钞》里面。《佛地论》讲:"说听究竟,总言一时。"说和听都究竟了,总之就叫一时。经中不言某年某月,都是师父和弟子机应和合,感应相和合,说和听的事情圆满了,叫作一时。又经中不举年月日,各地的历法也不一样。我们中国的历法也不一样。如《周易》说的六月实际是八月。有的建子,有的建寅。现在咱们这建寅,以寅月为正月,有的以子月为正月,那就不一样了。那是咱们11月当正月,所以以《易经》上说的差两个月。历法不一样,而且世界的时间也不一样。四天王一天就是人间五十年。四天王是最矮的天,最近的天,最接近人类的天。这个意思我说它低,最接近人类,比人高不了多少,他这一天等于人间五十年。现在科学证明太阳也围绕着中心,银河中也有个中心,也是有公转。它围着中心转一年是太阳上的一年,相当于咱们地球上的二万万年,那天体要超过太阳不知有多少了。再说这时间并不是常数。相对论速度很高,接近于光的时候,时间是变的。这是科学上说的,时间会变异的,随着速度而变化,不是个常数。我们说物理速度等于什么?距离被时间除。如跑百米,跑了10秒,速度是每秒10米,平均速度。这里有个固定含义,这个秒是固定的,不然秒可长可短,那就毫无意义。科学就把时间作为一个定数,这个只有在速度很低时可以成立。但接近光速时,时间是变的。极乐世界到我们这里,天人往返那早超过光速了。爱因斯坦有一句话说时间、空间、物质都是属于人类的错觉。所以我们要破这个概念,所以称为"一时","如是我闻"。 底下就是佛了。佛是主成就。这个六成就中最主要的。不是佛说,别的说的就不去研究了。如耶稣说,穆罕默德说我们不研究了。如三皈依后学习穆罕默德说就不是佛教了,那就什么也不是了,不符合三皈依了。那么是佛说。佛的意思呢是佛陀。译成华文是觉者。自觉、觉他、觉行都圆满。自觉就不同于凡夫了,凡夫是不觉。所以自觉就异于凡夫。觉他异于二乘。阿罗汉自了,就是自己觉悟,没有觉他。所以自觉超越凡夫,觉他就超越二乘。圆满就超越菩萨。菩萨是自觉、觉他,但是没有圆满。超过一切,超过一切凡夫,超过二乘,超过菩萨,俱圆众生之尊成为佛,成为智者。智者就是觉悟的意思。智者无不知,得一切种智,广大种种智慧,种种殊胜的智慧,都是觉满之意。本经中的佛就指释迦牟尼佛。佛本来是通号,这里就不言而喻。一时佛在就是指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这是处成就。地方,在这个地方。王舍城有两说,一个是旧城,一个是新城。在《智度论》里古人有不同说法,现在我们看是旧城。《智度论》说佛涅槃后,阿阇世王以后人就少了,另外筑了一个新城。舍了大城,在旁边建了个小城。新城是佛涅槃以后的事,因此,佛在世时不可能在新城说法。这个证据很够,底下经中还引其他的证据,现在时间宝贵就不说了。这一句话就够了。新城是佛涅槃之后才出现的,只有在旧城说法。《法华经》说"如王舍城胜余一切城舍故"。在印度的时候,当时王舍城超过其他的任何城市。所以在这个城说法,也表示这个法门最胜。这是《法华经》的观点,我们这跟法华是一致的。法华的奥秘、华严的密髓都在这个经中。在当时印度分五天竺,五天竺分十六大城,而王舍城最大。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城里说这个《无量寿经》,这个法门最殊胜。后来佛涅槃之后,国王嫌城太大,又建了一个小城。底下《大宝积经》的论我们就不引了。"耆阇崛山中"是王舍城外五山之一。据《净影疏》说耆阇山翻为灵鹫山,因为这个山有灵仙所住,就叫灵,因为有鹫鸟在这住,所以称为鹫。这个山顶长得像鹫的头的样子,所以称为鹫头山。《大智论》他又说,这个山在五山中,这个山最好,最胜。因为这个山上精舍离近城很近,它又很难上。进城到城里乞食,乞食于城中。释迦牟尼佛,我们常说释迦牟尼佛不要一文钱,要拉你一张选票。他的教化就是为了度脱我们。他自己是不着财,而施财给我们。天天到吃饭是日中一食,到城里去乞食,给大家种福。近城,就乞食很近。难上,俗人就不太好来了。专诚的人,精诚的人才来,很难上,就杂人不多了。第二这个山是一个有福德吉祥之处。这个地方也很重要。我们感觉到这个地方很愉快,如到这个地方很不舒服,所以环境也是影响人的。人杰地灵,地灵人杰。地灵使人杰,地方也很要紧。很多圣人都喜欢在这呆着。第三,三世诸佛的住处。三世诸佛都在这个地方。第四是清净,又有福德,又娴静,是一切诸佛的所行之处。十方诸佛都赞叹恭敬。一切护法神,大力的众神都护持,保护这个地方,恭敬供养。所以很多大乘经都在这个山上说。第五,这里有无量的智慧福德力大的菩萨,到这来见释迦牟尼佛,礼拜恭敬听法。这是《智度论》的说法。《法华论》就说"耆阇崛山胜余诸山",胜过其余的山,佛在这说法华,表示这个法最胜。佛也在这说《无量寿经》。这个是处成就,最为殊胜了。 底下是众成就。"与大比丘众,万两千人俱"只是说了一个比丘,底下又补充了,又有"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在第二品后边补了。还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加在一块是两万人。两万人的大会,超过余经。还有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天人来了,还有在经中末了有诸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这一切都在会里头了,都是众。所以"众成就"不但这一品,万两千人,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欲界、色界、一切声闻、天龙八部,这些都是众。"众成就"这一部经,说这一部经的时候大家同见极乐世界,这个是非常重要,要说你看见了吗?当时二万人,咱们地面上的人,那些天人、天龙八部、那些诸大菩萨、他方世界来的没有佛在内,就咱们地球上的人就是两万。这可以证信呀,这是众"成就"。 底下解释"大比丘"。"与大比丘",与者,共同之意,佛与大众,同这个大比丘同在一会之中。比丘是梵语,它含三个意思。意思多了不翻,翻了哪个,翻了一个丢了两个。现在有的人翻咒,非常的不通。他很时髦,头一个念咒要知道什么意思。这是多事,翻咒不符合原则。意义多不翻,咒的字有无量的意思,这个就很难办了。现在有很多事情都很忙,有很多事不应当做的事情,不必做的事,画蛇添足。画蛇添足,你添它干什么!咒也要翻,意思多了却不翻。比丘是梵语,名含三意,一是乞士,乞是求也,士是食钵。出家以后,一个是乞食,他不经营商业,也不种田,也不进行工艺,不搞这些。没有经营,没有贮积,没有存储。现在在东南亚国家,还有托钵者。他们要饭,他们批评中国,说你们中国自个制产品,自个弄饭吃,不符合佛制。去乞食在中国行不通,在中国去乞食可以饿死,是不是?谁也不给你。万缘放下,一意清修,乞食养身,要食养身这是乞食的意思。还有乞法,参师访道,露宿风餐,露天里睡觉,风里头吃饭、求法。乞法、求法、养心,这是第一个含义。比丘的含义二,破恶,破除恶的东西,邪恶的东西,用正慧来观察一切,用正慧来看待一切,就破这烦恼之恶。我们生气是烦恼,忧愁是烦恼。很多人不知道欢喜也是烦恼,这一切都是恶。要破这些恶,要破见思惑,把见思惑破尽,超出三界,所以这叫破恶。把这个恶破除。第三,怖魔,让魔恐怖。《涅槃经》说"魔性垢恶"。垢的意思是恶,他是妒忌障碍,最不喜欢别人超过自己。看见有人超过自己就害怕了,这是第一个怕。有人出家他也怕。他怕你要教化,你要教化就跟着你走了,跟着你走,他魔的群众就少了,他也害怕他的队伍就衰弱了。比丘是怖魔,使魔恐怖。所以当受戒的时候,地行夜叉、空行夜叉、天行夜叉在空中唱赞,一直声传到欲界六天。这个大家都知道,谁谁他出家了,魔听到了就恐怖。这个就是比丘的含义。 那么怎么称为大比丘呢?"大"字的含义有三个,大、多、胜。大者是旷备高德。旷是空旷,广旷之意。旷备很有意思,有多德很广。这个旷字用的很好,旷备高德。超过近学,比学的很浅的人都超过了,超过一切近学所以叫做大。多是什么意思呢?是内典外籍,无不博通。内典是咱们佛教的,外籍象咱们中国孔子,很多的学说他都能通。不是知道的很窄,这是多。胜者超过余学,超过九十六种外道之上。这是大、多、胜。这是大、多、胜,大的意思有三个。《佛地论》另有三个意思。大者,第一,最极利根,根性最利,是波罗蜜多种性,这是要到彼岸的,现在很多修法不能到彼岸。涅槃是彼岸,生死是此岸,烦恼是中流。升了天,耶稣教、道教、回教最高是升天,这些还是在此岸,在生死岸中,在轮回之中。非想、非非想天,最高的天是寿八万劫,八万劫过后如他心动了,慢慢醒来,还要回来,到六道轮回中来。应当是波罗蜜多种性,这个种性是可以到彼岸的,是这样的根器称为大。当然,他还没有到,他就有这样的根器,他是这样的材料。第二,他已经得了无学果位,得到无学,得到果位,阿罗汉是无学果位。得了小果之后,就回小向大,趋向大菩提。这样三个含义称之为大菩提。嘉祥大师说"大"又有三个含义,是生大解、破大恶、证大果,合起来是大比丘,是德高望重,回小向大的比丘。德高望重,回小向大,趋向大乘,这样的比丘乃比丘众中之尊宿。这样的万两千人,日本的《会疏》解释这万两千人,他说别的经都是千两百五十人。《金刚经》都是千两百五十人吗?只有今天《无量寿经》和《法华经》是万两千人。这是为什么呢?是佛出世的本心、本怀,出现一代的盛会,所以十方的大德都来了,所以人就多了。所以会众这么盛,也正表世尊说法的殊胜。这是很稀有的。一万两千人光是比丘还有比丘尼,还有四众加上两万人。 一切大圣,神通已达,一切都是大圣,不但是圣,是大圣,神通都已经达,达就是正,会正为圣。这两句是赞叹大比丘的德。一切普遍了,包罗一切,都在内了,赞叹为大圣。《嘉祥疏》说"游心空理",心之所在,在空理上,"隐显难测"。所以圣人之心,凡夫没有达到的,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所以常常说是凡夫没法不能测,所以称为圣人。《会疏》是日本的著作,说"初果以上都叫作圣者",因为究竟的大阿罗汉才叫大圣。一说大阿罗汉就是究竟果位的阿罗汉。再有就好像把外面所显现的声闻,而实际是佛的示现、菩萨的示现。很多大阿罗汉的果位都是证了佛位的人了,替释迦牟尼佛来弘化他。外面所显现的是一个阿罗汉,而实际是大菩萨,甚至是佛。像须菩提,都是佛,是佛的显现。《净影疏》说大有两含义,一个是位高,一个是德胜。在众中,位也高,德也胜,把这综合起来,就是从德而言。他是契合了空理了。大阿罗汉他都证到了我空,会合正道,得到初步的涅槃。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