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两岸三地中华传统文化青年学术研习营 第8集
尊敬的上悟下道法师,各位尊敬的法师,各位尊敬的老师、学长,午安。我们接著下来要进行下午的课,下午的课包括「积善之方」跟「谦德之效」。「积善之方」的分量比较多一点,所以我们可能会从第三节延续到第四节,第四节比较短。我们早上学过「立命之学」,还有「改过之法」。到这边,我们学到现在,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用很简单的话把命运的道理讲出来?末学学一个东西,第一个,一定要能够用自己的话把它讲出来。以前常在共学的时候,末学都跟学长报告,希望能够书上的意思,自己的话。自己的话讲得出来,跟只是用书上的话,那是不一样的。 什么是命运?末学跟大家报告一下,末学对命运的看法。命运,我们这一刻受用的一切是这一刻之前(包括过去生),自己所造作的业因在这一刻,缘成熟了所结出来的果,这个就是命运。既然是自己做的,自己当然就有办法改变,所谓做好事命就变好,做坏事命就变差。过去的事情,好也好、不好也好,都是过去。好的事情,我们把它保持,发扬光大;不好的事情,我们就把它改过,不要再犯就好了。不好的事情,还要在那边责怪自己,懊恼,那是自己跟自己过意不去,巴不得自己更难过一点。如果是不好的境界,如果现在过得觉得还不满意,怎么办?现在好好努力就对 了。也不要想未来,未来的事情不是烦恼就能解决的,如果烦恼能解决问题,明天全世界都放假,全世界所有经济问题,大家回去烦恼烦恼就解决了。烦恼解决不了问题,烦恼只会坏事,只有清净心才能生智慧,才能解决问题。 关於钱,来问末学,跟末学交流最多的就是钱,因为末学工作的关系,来问末学最多的就是怎么赚钱。刚刚有跟学长提到,末学就说:来,给你两个答案,一个是真的,一个是假的,请问要听真的还是听假的?讲真的你一定不相信,要讲假的,先讲假的好了。人家问末学说,为什么在投资上有赚到钱?末学就说假话是这样,因为末学是专业人士,你是菜篮族,所以末学会赚钱,你不会,这是假话。真话是什么?末学有一点点立足之地,那真的都是行善来的,这是跟大家分享。对金钱的态度是这样,今天有幸多赚一点钱,生活会不会有什么改变?不会,因为末学过惯了这样的日子,已经很习惯了。末学好像也没有什么衣服,也没有什么休闲活动,倒是满喜欢看书的,多赚一点钱生活也不会有什么改变。多了钱做什么?众生有福报,我们可以为众生多做一点事情;没有赚到,众生没有福报,我哪有办法!日子还是一样过。退一万步想,假设真的有一天日子过不下去了,正好,这一生的责任了了,离开家里四十几年,终於可以回家了,这个真好,每天都在想这件事情。所以日子过不下去,不会跟大家借钱,大家不用担心。不过说真的,应该也不用去住火车站,如果真的有一天日子过不下去,要去住火车站,我想佛祖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以后没有人敢再信佛,我们要有这样的信心。好,这是跟大家分享一下。 接下来,我们继续进行到第三篇,「积善之方」。「积善之方」,一开始先举两个从古就非常闻名的例子,孔子跟大舜,来证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先举这两个例子。我们举例,《论语》上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所以举例要举大家容易明白的。容易明白的是什么?很知名,孔子跟大舜,再不然就是举我们身边的事物,所以先举这两个例子。我们知道孔子的妈妈是侧室,孔子的父亲叫做叔梁纥。孔子的父亲当然姓孔,姓孔名纥字叔梁,所以叫做叔梁纥。孔子的外公要把女儿嫁给孔子的爸爸的时候,他的考量点是什么?高富帅,现在不都是考量高富帅吗?要知道高跟帅是会随年华老去的。以色事人者,年老则色衰,色衰则爱弛。所以高富帅,高跟帅是会改变的;富更不可靠,财富五家共有,没有德,钱留不住。现在的人考量的点是这个,考量一些虚无飘渺的东西。我们看看孔子的外公是怎么考量的?「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怎么样?看看他的祖先有没有积德,有积德,物以类聚,必定会感应同一类的人来做他的子孙,他的子孙后代将来会发达。司马光《训俭示康》里面就讲,「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你看人家都是从一些徵兆就可以推论出来,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智慧?所以孔子的外公考量的是这个人有没有德行,这个人有德行,现在不发达没有关系,将来必然发达。怕的是这个人没有德行,现在发达,完蛋了,这个是江河日下,一日不如一日,那个才糟糕。这是孔子他外公考量的点。 再来,孔子最称赞的人,孟子也很称赞,称赞谁?大舜,这是二十四孝之首。大舜是我们的祖先。末学姓陈,我们知道陈的后代,陈的后代在周朝的时候,封舜的后代在陈国,所以姓陈的是舜的后代。舜,我们知道是圣王,我们等一下还要再讲舜的故事。他大孝,所以得的果报是什么?「宗庙飨之,子孙保之」,世世代代都有人祭祀,家道永远不会断绝。现在有二十几个姓是舜的后代,你看舜的后代多么昌盛。这是讲久一点的例子。 再讲近一点的例子。了凡先生那时候,近一点的例子,讲了十个例子。为什么要讲这些例子?我们说凡事都是有理有事,事有明确的时、地、人、事、物,明确的时地人事物能够帮助我们生起信心。所以先举这十个例子来帮我们生起信心,什么信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第一位,「杨少师荣」这个故事。他们本来是摆渡的,后来可能是上游淹大水,很多财物兼人都被冲下来。大家都争相要捞取财物,只有他们家的祖先是以救人为第一要务。大家都笑他们傻,可是是真傻吗?他的后代,因为凭藉著祖先的积德,后代都显贵。这是第一个例子,杨少师荣,你看时间、地点、人物给我们明明白白都指出来了。所以第一个,它的重点是什么?济溺为要,非分无取,他一心所想就是在救人。 再第二个例子,「鄞人杨自惩」。这个人是公家机关的一个小办事员,长官在审理一个囚犯,这个囚犯大概是很狡猾,没办法,所以长官很生气,长官很生气就重重的用刑。这位杨先生觉得这个囚犯很可怜,就代他求情。求情的时候,他讲的也在理,所以长官才听得下去。他说这个社会,在上面的人都没有做好模范,没有好好的教化百姓,所以今天百姓才会犯了这样的错。我们知道,尧帝有的时候在外面巡视,看到官兵把小偷抓起来,尧帝做了什么反应?放了囚犯,抓自己。这就好比汤王所说的,「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在上位的没有把百姓教化好,百姓才会犯错。在上位的人,如果百姓有犯法,我们要有的态度应该是什么?「哀矜勿喜」,我们应该要哀怜他,他是没有受到好的教育,今天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如果他有好的教育的话,他今天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局面。所以我们应该要哀怜他,是不应该高兴的,更不要说生气,应该要反省自己,这样为这个囚犯求情。还有,遇到犯人没有饭吃怎么办?自掏腰包。可是他的家境也不是很宽裕,甚至家里都快没米了,他先想到的是谁?囚犯。因为囚犯很可怜,囚犯没有人帮忙,面有菜色,都饿得不行了,先想到囚犯。很困难的情况下还能想到别人,我们后面讲到,难行能行,这个福报大。他因为有这样的功德,行这样的善事,所以他的后代也都很发达;后代发达,自己本身的福报一定更不可思议。我们有些人只看到后代的发达,都不知道他本身怎么样。拿本金跟利息来比较,后代的发达只是利息,本金之大更是不可想像。 接下来这个例子也是一样。领兵打仗的一定要特别小心,领兵打仗,战事是不得已为之。这种都是用非常的手段换取最大多数的利益,所以杀不是必要的条件,我们是希望能够救活最多的人,这是一个考量。古代有很多例子,我们看白起,秦国的大将白起,战胜赵国以后,杀了赵国四十万人。再来,我们来看项羽,项羽为什么称霸天下没有多久就败了?秦国的士兵投降他也是一样,后来杀了秦国一、二十万人。人家已经投降了还杀,「诛降戮服」,《太上感应篇》里面讲诛降戮服,「祸莫大焉」。所以这个人领兵打仗,平定贼党,这是为了什么?最大多数人、社会的安定,不得已而为之,能够少杀就要少杀,甚至於无罪的人本来就要尽量能够保全。他用很多善巧方便来保全这些无辜的人,所以一样,后代发达。 再来接下来,「莆田林氏」。莆田,妈祖好像也是莆田人。莆田有一个老婆婆,常常做馒头在布施人,而且三年如一日。三年,我们常常听到三年这两个字,三年往生,《太上感应篇》讲三年必有福报。为什么讲三年?能够持之以恒到三年,大概就能坚持下去。三年如一日,这就可以看出她的诚心。有一个道士常常去白吃她的、白喝她的,而且要多了,人家也一点讨厌的脸色都没有,是真心的布施。这个道士后来就跟她说有风水宝地,将来葬在那边,子孙可以大发。他们就依照道士所指示的,后来她的后代成功立业的非常非常的多。这边讲到风水,我们对风水有什么看法?风水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常常讲「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只要是有德之人所在的地方风水自然好,依报随著正报转。无德之人得了一块好地,这个麻烦大了,你看名过其实,福报超过了德行,一定会有莫名其妙各种祸事发生,来损耗这个福报。所以风水因人而异,因人的心而异,最重要还是在人心。这是讲莆田林氏。 后面还有很多例子,「冯太史琢庵」、「台州应尚书」,还有「常熟徐凤竹栻」,这些故事大家都可以看。这都是当时真有其人其事,总共有十个故事,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接著到第三十九页。这边告诉我们,这些人所做的事相差别很大,有些救人,各式各样的,用各种方式来救人。为什么?都是随缘,随著他所碰到的因缘来帮助别人,但是心都是一样,一个善心,事相上就千变万化。接著下来,第三十九页第二段下面,这边我们开始进入这一章的重点。如果要更细的来讲,行善之前(我们都说做什么事之前要先明理),我们自己要问,善恶我们能不能分得清楚?一开始后面这边先讲理,后讲事,所以这边理事都非常完备,非常值得我们好好的一起来学习。如果要仔细的说,善有八对,我们应该要仔细的来分辨。哪八对?善有真假、有端曲、有阴阳、有是非、有偏正、有大小、有难易、有半满,这八对。我们要仔细分辨,为什么要仔细分辨?四十页第一句话就告诉我们,「为善而不穷理」,我们做善事不明白道理,那就是盲修瞎练,可能自己认为做得很好,事实上都是在造孽,这样就枉费苦心,当然达不到我们想要的目标和结果。所以一开始要先把道理弄清楚。 第一对,善有真假。一开始先举儒生跟中峰禅师的应答,儒生代表就是凡夫的知见,中峰禅师代表的就是有智慧、明白道理的人的知见。中峰禅师的意思就是说,善到底是真是假,从外表是很难分辨、很难断言的。譬如说,有人就问他,骂人、打人是不对的,我们对人恭敬、对人有礼貌才是对的。中峰禅师说不见得,为什么?凡人都是从外表的事相上在判断而已,都没有看到一个人的存心。所以在这边我们就学到了,我们要不要随便从外表的事相上去判断别人?这个常常弄错,弄错,我们自己造了业都不知道。所以最保险的办法是什么?第一个,事不关己不要关心。知事多时烦恼多,识人多处是非多。无关大众利益,无关紧要的事情不要好奇,不要去打听、打探,心才会清净。万一真的跟自己有关接触到了,都是好心,他要好、他要不好是他家的事,我们都把人当成是好人不就好了吗?这样每天过得快快乐乐不是很舒服吗?但是是非、善恶、对错,我们还是要分辨得清楚明白;只是分辨清楚明白,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对自己都是负担。学佛,学圣贤教诲,就是要把事情看得清楚明白,看得清楚明白又能够放下,这功夫才纯熟。 中峰禅师就说,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恶。」如果对人家有益处的话,打人骂人也都是善。我们常常发现给人当头棒喝,他就觉醒了,那对他帮助很大。「有益於己,则敬人礼人皆恶。」这个社会上太容易看到了,为了要做一个生意,什么巴结的话都讲得出来,充其量都是为了自己的自私自利。所以中峰禅师讲善,第一个,善有真假,什么是真?有益於人是真,自私自利是恶、是假。这是最重要的,后面都是依据这个标准展开的,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标准。所以这边讲,我们行善一定要以利人为目标,能够利人这是出於天下为公的心,这种心是真的,自私自利就是假的。 请问大家,为什么有益於人是善,自私自利是恶?何以故?我们知道,我们今天生活在六道里面,怎么样可以离开六道?六道是不是要断了执著才离得开,对不对?执著里面最严重的是什么?我执。执著我们自己这个身体,执著我们自己这个身体需要各式各样的利益,执著位置要坐好的、西瓜要拿大块的,每天想的都是这个。要离开六道,一定要把执著放下,执著里面最难的就是我执,就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怎么解决?叫我们不想,行吗?不行,我们的念头从来没有停下来的时候。所以一个巧妙的办法,怎么样?叫我们想别人的好处,不要想自己,这样自私自利的念头(我执)自自然然就会淡了下来。所以有益於人是善,自私自利是恶,因为自私自利都在不断的增长我执。后面讲,从心中真正发出来的是真的,只是外表做做样子是假的,就是表里不一,表里不一这种是假的。后面又讲,没有目的去做这是真善,有目的做的不是真善,有目的做的都是为了自私自利。这边给我们几个判断善恶的标准,我们要记得。第一个,善的真假,这是根本,我们一定要分清楚。有益於人是真,自私自利是假;从心中真正发出来的,没有目的的去做,这个是好的,没有目的才真随缘。这是第一点,善有真假。 再来第二个,善有端曲。端是直,曲就是不直,善有端、有曲。先举例,现在社会上看到很谨慎小心的这些人,大家都很喜欢,都说这种是善人,跟大家都能处得很好的这种,大家都很喜欢。可是圣人却不一定,圣人却宁愿取狂狷。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最好的当然是找到能够行中道的人,跟他一起学习,这是最理想的。这个容不容易?能够行中道的人还得了!不然退而求其次,退而求其次找什么样的人?狂跟狷。狂虽然带著一点点的傲慢,但是他认真。他虽然开始有傲慢,但是他认真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中,也许有一天他把傲慢的习气磨掉了。就是怕你不学。狷,有所不为,耿直廉洁,有所不为。人如果什么事都敢做的话,这个人不得了。所以狷,有所不为。圣人宁愿找这种人。 至於前面刚刚讲那种好好先生,跟每个人都处得很好,做事好像很圆融、很小心,大家可能认为很好,孔子说这是什么?「德之贼也」,这是贼害道德的人。为什么?这种人让社会是非、黑白分不清,什么他都好好好,社会还有没有是非、黑白、曲直,对不对?所以从这一点来看,世间人在判断事情跟圣人常常是不一样的,有时甚至於完全相反。我们要跟圣人学还是跟世人学?圣人人家成佛作祖,世人六道打滚,而且三恶道的时间长,所以我们要跟圣人学。而且这边讲,天地鬼神要护持的是什么人?善人。善人的标准是依照圣贤还是依照凡人?圣贤。所以我们要积善,不要外表做做样子,很好看,大家都称赞就是善,不是。真正行善,祖师大德常常勉励我们要从根本修,根本在哪里?在心。心谁知道?自己最知道。所以这边告诉我们,要从心里面默默去洗涤,这个只有自己最知道。 下面给我们判断的标准,什么是端?真正是济世之心、爱人之心、敬人之心,纯,没有夹杂。因为一粒老鼠屎就会坏了一锅粥,有夹杂不对的因素在里面不纯,不纯遇到缘就会起现行,万一现行刚好在我们最重要的时刻,完蛋。所以纯才没有问题,纯。如果有一毫,你看坏事只要有一毫,这就不得了,因为小恶会变成大恶。刘备在死的时候,留给他的儿子一句话,什么?「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很多事情一开始都是小小的,无关紧要,但是时间久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累积起来难以想像。所以如果有一丝毫媚世、一丝毫愤世、一丝毫玩世这种心都不对,这边的重点还在纯、在一毫上。我们修学有没有这样警省的功夫?还是随随便便就好,及格就好,凑个及格就好,六十分就好?六十分就好,另外那四十分随时题目会变化,人生的题目哪有固定、哪有让我们刚刚好就抓到六十分?六十分是危险边缘,人生的考题随时一变,很容易不及格。所以还是怎么样?止於至善。圣人勉励我们,真的修学,「学不可以已」。学到什么时候停?止於至善。这是讲善有端曲。 接下来第三对,善有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我们知道内地有一位很有名的陈大善人,阳善的专家,对不对?大家微笑,应该知道末学在讲哪位。陈大善人,从内地到台湾到美国都有。这样有什么好跟不好?后面就告诉我们,「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阴德,我做了没有人知道,会不会白做?福会不会唐捐?不会。为什么?阴德天报之。我们前面才讲过,「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上天的报应最准,一丝毫的差错都没有。阳善,阳善得了好名声,我们在社会上到处受人尊敬,大家都喜欢跟我们相处,做生意也方便,所以这边讲「名亦福也」。但是名很难控制,为什么?因为名是世人给的。阴德是天给的,分毫不差。名是世人所给,世人有这个智慧给得刚刚好吗?没有给得刚刚好,这里面就有麻烦,就常常会发生名不副实的情况。名不副实好不好?名不副实不好,对不对?所以大家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人德行很好,没有什么名声,也是名不副实,这样不好吗?末学是故意提出来。我们一般名不副实都是用在负面居多,这样讲就是提醒大家,我们观察事情有很多面。末学有时候在跟朋友聊事情的时候,一开始都要先用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来问他,他才会听末学讲话,不然末学讲东,他马上就想到西去。 第一个,这边讲,我们的德行如果超过我们的名声,这个好,这种名不副实怎么会不好?好,不足的部分上天会补给我们。怕就怕在我们的名声超过我们的德行,福报超过我们的德行,这时候麻烦了,常常会有乱七八糟的祸事来把我们的福报消耗掉。所以后面讲,「名者,造物所忌」。名是凡人加在我们身上,这个标准常常不会刚刚好。「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这种常常有莫名其妙的祸事发生,把多余的福报给消耗掉。「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所以我们被人家冤枉、被人家栽赃,不要生气,子孙往往骤发。子孙都骤发,自己想想看,自己本身的福报该有多大。所以被冤枉,消业障。净空老和尚说,被冤枉,消业障消得很快,但是这里面有隐藏一句话,被冤枉能心平气和才有消业障。我们常常被冤枉是火冒三丈,消了一条,马上加两条上去。所以我们被冤枉要怎么样?要觉得高兴,心平气和,消业障。如果这样的心态,自己就知道福报快要现前了。所以你看阳善阴德,这个很微妙。很多学长听了这句话就跑来跟末学讲,他现在做善事都很麻烦,都常常担心有没有人看见,有时候等了半天,没人看到才赶快匆匆忙忙跑去做。这是不是又生烦恼了?我们在那个当下碰到什么缘,有什么缘就做什么事情,有人看到也好,没有人看到也好,关我们什么事?这边讲的是刻意做给人家看,那个不好。随缘做,人家看到也好,没有看到也好,我们心都清净,福报都不可思议。 再接下来,善有是非。我们知道鲁国,鲁国到后来国势比较衰弱,很多穷人被卖到国外去当奴隶。他们有国法,可以把国人赎回来的,政府会发给奖金。子贡把人赎回来了以后不领奖金。我们知道子贡是大商人、有钱人,孔子的最大赞助者,对不对?孔子的金主,学生兼金主。他想我这么有钱,干嘛去领国家这些奖金?他也是出於好心。但是孔子对这件事有批评,说子贡没有为大局著想。子贡的名字叫端木赐。没有为大局著想,你有钱,你可以不领,对生活没有关系,可是其他人,这笔奖金不领差很大,以后大家想做了白做,干脆不要做好了。所以孔子对这件事有批评,大家以后都不想做善事,做了白做。另外一个例子,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人家送他一条牛,高高兴兴的牵回家。外面的人看,有够贪心的,举手之劳,还要了人家一头牛。但是孔子却称赞,为什么?因为这样以后大家都喜欢做善事,做善事有好报。 这就回应到我们之前,今天早上所讲,凡事有没有十全十美?凡事没有十全十美的。我们学习最重要就是什么?两害相权取其轻,在有限的环境之下,怎么样能够发挥到最大的效益,这是智慧。给我们十全十美的环境,每个人都成功。所以智慧是在这边。圣人在考量事情是什么?最大多数的利益,影响层面的深远。所以什么叫做善有是有非?这边就讲,圣人看事情,「不论现行而论流弊」,现行就是目前可以看得到的,流弊就是以后衍生出来的;「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你看他考量的层面都是既深且广。「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在看起来好像不错,可是将来对大多数人是不好的,影响的时间又久,这种是不足取。「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现在看起来好像不好,但是将来有长远的利益,这个就值得做。这就是通权达变。 我们说学问是不是有四个层次?「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我们今天一起共学,这是一个层次;共学有没有发心想要做,又是一个层次;发心想要做,能不能持之以恒,能不能屹立不摇,又是一个层次;能够屹立不摇,到最后有没有真的智慧产生了,能够通权达变。孟子为什么喜欢跟孔子学?孟子跟孔子不是同一个时代,为什么喜欢跟孔子学?「圣之时者也」。孔子懂得通权达变,能够在不是完美的状况下为整个天下国家谋求最大的利益,圣之时者也。这边是教我们该怎么做。 其他教我们分辨,四个,「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这每一句话有两个解释,完全相反,请看下一个表格。我们说实质比较重要,还是形式比较重要?实质比较重要。大家为什么现在都看形式、看外表?所以回去以后要记得,看到好的事情、好的东西记得要看实质,不要被外表迷惑了。如果外表是非义、非礼、非信、非慈,存心是义礼信慈,这样好不好?譬如说这个人要跳楼,我一巴掌把他打下去,他觉醒了。外表看起来,打他一巴掌合不合理?可是存心是不是为他好?这种是可取的。所以上面的红字,如果存心是礼义廉耻这些,外表怎么做不妨碍,外表是因应众生的需要,因时因地制宜。但是现在社会刚好完全颠倒,是下面,存心是非义、非礼、非信、非慈,外表装得是义礼信慈,这个才糟糕。也就是说外表装得义礼信慈,是不是伪君子?内心都是一些叉叉叉的东西,这种伪君子,伪君子让人最难防备,伪君子恶过真小人。真小人你知道,他摆明了,你还要跟他来往,那是你自己的抉择,伪君子让人没有办法防备,所以伪君子恶过真小人。碰到伪君子怎么办?请问各位碰到伪君子怎么办?这个社会现在很多伪君子,我们从早上学到现在,碰到伪君子怎么办?赞叹他,把他当成真的,引起他的惭愧心、忏悔心,赞叹他,我们要学这个。他之所以还有伪君子,搞不好他还有一点羞耻心,不敢赤裸裸的把他的恶念显出来给大家看。我们就这一点赞叹他,把他做了什么事情都当成真的,来引发他的惭愧心、忏悔心。我们等一下,「与人为善」,马上就要讲这件事。所以这四句话各有两个解释,完完全全相反。 接著下来,善有偏正。这边就先讲了两个例子,一个有德行的人,人家找他麻烦,他不跟他计较,结果这个人就愈加放肆,最后犯了死罪,害了自己的命。本来是想为他好,不要跟他计较,结果怎么晓得最后害了他的命。这吕文懿公的故事,这种叫做善心行了恶事。为什么会善心行了恶事?我们之所以常常会善心行了恶事,总是我们的智慧有限,考虑也不够周全。所以凡事真的三思而后行,多想想,不要急著做什么事情,著急常常只会害事。末学这几年做事的经验,真的,急只会害事。我们遇到一个事情,第一件事,一定要记得先让自己平静下来,先让自己静下来,清净心生智慧。我们有时候碰到什么事情常常急著要做,后果常常做不好,花更多时间收拾,末学这几年的经验是这样,不要急。所以第一,碰到事情,我们之所以会善心行了恶事,总是经验不足,智慧不够。所以多看、多听、多学习,帮助我们增长智慧,补足这点不足。另外有一个,天下饥荒的时候乱民四起,富人怕被抢劫,就组织民兵,动用私刑。这个富人不是吃素的,不是善男信女,敢来抢我的钱,把你抓起来毒打一顿。他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自私自利?结果无意中让这个社会安定下来,这是恶心行了善事,我们常讲的歪打正著。当然各有各的果报,各有各的因果果报。 现在这个社会里面,最怕的就是正中偏。我们讲邪师说法,最厉害的邪师是什么?百分之九十九都对,只有百分之一不对,就这个百分之一才害得了我们。如果百分之十都对,百分之九十都不对,我们一看就很容易辨别。大家不要觉得这个没有什么。我们会不会听到一个,念佛有什么好,在家念佛帮得了什么人?出来做善事,不要念佛了,我们有没有听过这种话?很多人听,好像有道理,不要念佛了。念佛的功德有多大,大家知道吗?祖师大德告诉我们,一个地方有真心修行的人,这个地方周围很大一个范围的人都不遭难。念佛将来成佛,能救的人有多少!我们有没有智慧去考量这些问题?所以正中偏,这个很麻烦,正中偏极麻烦。有什么可以破正中偏?唯一一条路,依法不依人,深入经藏,只有这一个,没有别的路。就是老和尚常讲的,「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这边讲偏正,偏就是不正。 接下来,善有半满,第四十六页。善有半满,有三种说法。我们是不是今天来上了课,真的发大心,回去一定要好好做善事,明天命运马上一帆风顺,是不是这个样子?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你看我们从今天早上学到现在,至少都有两个字,「三年」,大家有没有看到?三年不是三分钟、不是三小时、不是三天。所以第一个,善,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善不积不足以成名」,福报要现前,善要累积到一定的程度;「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同样的道理,坏事做到了一定程度,祸事会现前。今天我们行善,福报没有现前,怎么办?怎么想?绝对是自己做得不够,不是方法不灵,一定要有这个信心。我们依照圣贤的教诲、依照祖师大德所教,今天福报没有现前,绝对是我努力不够,绝对不能起疑心说这个方法错了。起了疑心,这个方法错了,信没有了。圣贤教诲的学习,我们早上讲过,信解行证,第一步都没有,后面就白讲了。我们一定要有这个态度。 《书经》上讲「商罪贯盈」,商纣王的罪就像钱一样,可以串成一贯一贯的这么多。这里面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福报要现前,就好比我们把东西放在容器里面,要很认真的放、很认真的累积,像投扑满,要很认真的投,扑满才会满起来。如果只是痴心妄想,在家里钱都不投,只是在想有一天这里面钱会满起来,可能吗?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如果有,请通知末学,末学也要,不然上班还满累的。这是第一种说法,告诉我们善行、行善,不管做什么,修习圣贤学问也一样,耐心很重要,一切法得成於忍。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耐心,所以很多事不容易做成。行善也是一样,急於求成,行善之所以会有种种的弊病,就是急於求成。 再来第二说,第二说举这个例子,有一个女生,还没有显贵的时候布施,然后方丈亲自来帮她回向忏悔,这个女生后来因为这个福报显贵了。这真有其人其事,这个女生是明神宗的妈妈,万历皇帝的妈妈。了凡先生是明朝人,说的又是皇太后,不方便点得这么清楚。后来显贵了以后再去布施,皇后之尊当然「位不期骄」,你在那个地位,你那个傲慢的习气不长出来都很难。「位不期骄,禄不期侈」,我们有地位,你想要不傲慢很难;你有财富,想要不奢侈都很难。我们哪能做得到这种事情?位不期骄,禄不期侈。人最危险的时候是什么?是逆境还是顺境?顺境在侵蚀人心是不知不觉,逆境大家很警醒,今天日子过不下去得要改变、要努力,大家还容易警醒。所以你看,她显贵了以后去布施,傲慢心自然不知不觉就流露出来。这时候布施的钱再多,功德有没有之前大?没有。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所以功德的大小、福报的大小还是在心。另一个故事,这里面讲另一个故事,吕祖(吕洞宾)修仙三千功行成於一念;前面讲了凡先生万善成於一念,这个是三千功行成於一念。所以善,什么是半、什么是满?在於存心,这是一说;存心真切是满,存心不真不切是半,不满,这是一说,这又是一种说法。 接下来第三说,第三说标准高了,「为善而心不著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所以善的大小不在事相,一个乞丐捐一百块,跟郭台铭捐一百亿,哪一个功德大?郭台铭捐一百亿,等一下坐他的飞机到香港去吃鲍鱼、鱼翅;一个乞丐一百块,可能在今天的烈日下,要跟人家磕头磕两天,能够把这个捐出来,他可能又要饿两天,哪一个难?所以善的大小不在事相的大小,在存心的大小。所以这边讲为善心不著善,我们在做善事的时候有几个原则。第一个,随缘做,碰到什么做什么,只问该不该做,不问自己喜不喜欢。自己喜不喜欢是不是自己的执著?只问应不应该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的做,在能力范围之内做。超出能力范围,硬要做,譬如说行善很好,今天赶快去银行多贷一些钱来行善,这跟商人贷款做生意一不一样?贪心。行善这么好,不然今天回去等一下大家都要好好上上网,看看网路上有什么善事做,这样好不好?这是攀缘,这跟业务员在外面招揽生意不是一样吗?到处找找看有没有什么做生意的机会。所以我们做善事随缘做,碰到什么做什么,在能力范围之内,但是心都是圆满的。《楞严经》上讲「发意圆成」,圆满功德。心都是圆满的,事上成不成就要看缘。如果我们做善事著相了,做了善事念念不忘,还到处跟人家宣扬,这样虽然很认真在做,心量小,所以这个只有半善而已。 这边就举了布施当例子,布施我们该怎么布施?这边讲三轮体空。三轮,哪三个轮?布施里面有三轮,三个要素,施者、受者、施物(布施的人,接受的人,还有所施的物)。这些会成就都是当时因缘和合,刚好巧合所产生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我们怎么能够执著这个相?刚好我们有那个缘凑在一块而已。我们说诸法因缘生,缘聚而生,缘散而灭。布施完了,那个缘就不见,就散了,我们还把它放在心里干什么?那不是占用脑的记忆体空间吗?现在记忆体不是很贵吗?所以三轮体空,叫我们把施者、受者、施物这些相,做过就好,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都是烦恼。如果我们能够这样做,可以得清净心。再小的善乘以无限大的心量,福报无限大。这边讲「斗粟可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如果我们总是想东想西,用妄心在做,我们布施得再多,事上乘以小的心量,福报小小的而已。所以这个标准高,能够真正做到三轮体空,大概只有法身大士才行。但是我们做不到,可以学习,我们可以慢慢把它淡化掉,布施养成习惯以后就渐渐的不会把它放在心上。这是讲到善有半满,有三说。三说实际上是两说,第一说是要精进、要努力的累积,第二说跟第三说都是讲心量的大小,只是第三说的标准高,这是法身大士的标准。但是我们也可以学习,一时放不下没有关系,先从淡化开始。圣贤的学问都很慈悲,循序渐进,循循善诱。这是讲善有半满。 接下来,善有大小。什么是大善、什么是小善?大家都希望做大善,可是想说没有好多金条,怎么做大善?我们只是一个平凡的上班族,我们也想做大善。事实上,善的大小是一定要有钱才做得了的吗?我们之前和学长一起在讨论一些问题,其实主动去化缘常常有很多弊病,人家五十公尺外看到我们,跑得跟看到鬼一样。现在农历七月还没结束,真的,鬼还看不到,看到人比看到鬼还害怕,因为我们给人家压力。所以化缘没有掌握到分寸,容易断人法身慧命,看到佛教马上想到「要钱」。也许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我们贴个公告,要不要来随便,连箱子都不要放。放个箱子,让大家随意投也可以。不要放在很明显的地方,很明显的地方,看到人家没有投,自己会不好意思,都会给人家压力。 善的大小,这边讲有个卫仲达先生,他有一次被抓到阴曹地府,阎罗王拿出来善恶录,他的恶事很多,整个地府都摆满了,但是善事短短的一个,像一根筷子这样而已。这个卫先生,我们想想看,当时一定汗流浃背,这下子完蛋了,善事一点点,恶事摆满了。还好,还有下文,因为还要秤一秤重量,拿来一秤,这根像箸子一样的善事比整个地府的恶事重量还重,阎罗王就高兴了。原因何在?还是一个,善恶不在事相的大小,在心量的大小。而且一定要警觉一件事,我们起心动念就造业,想善就造善业,想恶就造恶业,一旦造业,抹都抹不掉,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去除。所以才说定业不可转,你已经起心动念,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把它抹灭掉,定业不可转是讲这个,所以我们在起心动念处要小心。我们想要学习有成就,常常要想一件事,我今天学佛的、我今天学圣贤教诲的,我这样想可不可以?我这样想符合圣贤的教诲吗?符合佛陀、祖师大德的教诲吗?要常常这样想,在起心动念处下功夫。 秤完了以后,了解这个道理,什么是大善?志在天下国家,善虽然小可是很大。为什么?心量大,心量是放在天下国家。如果是为一己的自私自利,你善虽然很多,做了很多,但是也是小善而已。现在人就是这样,做善事只是为了自己的福报,刚好中了这一条,「苟在一身,虽多亦小」,现在人做善事都是中了这一条,所以福报常常很难显现。很难显现怎么样?骂佛祖,骂佛祖胡说八道,罪上加罪。所以做了,做了没有效,我们在修学过程中要常常记得,修学没有效的时候,一定要把原因找出来。我今天修学,书上的境界我为什么入不了?我们今天学《了凡四训》,《了凡四训》前面有什么?「改造命运,心想事成」。学了一段时间以后,怎么没有改造命运?怎么没有心想事成?我们就应该要检讨,我哪里做错了。想不出来怎么办?亲近明师,亲附善友,这样学习才会有成就。要常常检讨,看看有没有偏离原来的轨道。末学跟大家分享,真的,改造命运,心想事成,真的可以做到,这几年总觉得每天过得快快乐乐的。不是没有碰到困难,没有碰到困难当然快乐,有碰到困难也没烦恼,烦恼很快就可以摆平,绝对可以做到。每天觉得快乐,晚上睡得好;不用睡太多,末学常常一天睡不到五个小时,每天精神都很好。所以真的是可以得到,财富、智慧、健康、长寿,真的可以得到,只要我们修的是真因。怕是怕修错了因,修错因就麻烦了,「因地不真,果招迂曲」,这个我们要注意。 接下来,善有难易。善有难易,一开始就讲「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这是樊迟问孔子的话,樊迟问孔子,问仁问智,孔子就这么说。我们要行仁、修仁,都要从难处先做,没有耕耘哪有收获?以为在家里翘著二郎腿自然就会有收获,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所以先难就是告诉我们要先下功夫,先有努力才会有收获。「夫子论为仁,亦曰先难」,就要从难的地方先著手。后面举的这个例子,我们实在是很赞叹,末学自认做不到;自认做不到,一定要常常看。两年得到的一点点薪水,完全拿来帮人家;还有十年所存的所有的钱,全部拿出来帮人家,这个容不容易?不要讲两年、十年,叫我们拿一个月薪水,统统拿出来,看做不做得到?这边讲的你看,都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很难的事情我们做得到,这个福报大。为什么?转变大。容易做的,对我们来讲转变不大,转变不大当然命运差别不大;难行的我们能行,看那个转变多大,命运的改变很明显。所以这边告诉我们,「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有钱布施很容易,有权势容易影响人家,财势立德易。贫贱作福难,没有钱的人,你叫他布施不容易。如果容易做你又不做,这个是自暴自弃,自损现福;很难做的我们能够做到,这个很可贵,将来的福报十分的可观。这个是讲难易。 这边这八条,这八条跟我们说理的部分,善有真假、有端曲、有阴阳、有偏正、有是非、有大小、有难易、有半满,这个我们要分辨清楚。分辨清楚,我们才能够在最有效率的方式来行善,最有效率我们做起来也舒服,别人接受也舒服。圣贤的教诲都是要叫我们走捷径,不会故意带我们绕远路的,只是看我们信了能不能真干而已。所以大家回去想想看,我们有没有真信?「舍十年所积之钱,代完赎银」,十年。有真信,这一条看有没有做到,做到真信。「舍二年仅得之束修」,你看多难,我们不敢做,没有真心。我们知道自己的信还不够,没有关系,佛菩萨很慈悲,圣贤教诲都是循序渐进,不会要求我们一蹴可几。但是我们总是要一步一步去做,所谓跬步千里,积小步成大步。「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我们虽然有远大的目标,但是落实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想要一步登天,那都不切实际的想像。 好,我们这节课刚好到这边是一个段落,我们先休息一下,然后我们下一节课再继续把《了凡四训》的后面把它圆满。我们这节上课就先到这边,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积善之家 陈威男老师主讲 (第八集) 2014/08/26 台湾台北市救国团剑潭青年活动中心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