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皈依修学手册: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济群法师]


 2010/3/8    下载DOC文档    

I、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

  佛法虽有三藏十二部典籍,八万四千法门,但有着共同的要领;而在修学上,也有基本的规则。无论选择什么宗派,也不论修学什么法门,都绕不开这些要领和规则。倘若忽略这些根本,必将付出惨重代价。
   在多年的修学过程中,我深深意识到皈依、发心、正见和戒律的重要性。其中,皈依是佛法的根本,发心是修行的根本,正见是解脱的根本,戒律是僧团的根本。任何人的修行,都应建立于这些基本建设上。而皈依,更是重中之重,是每个学佛者必须高度重视的。

一、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开始

   成为佛教徒,最基本的衡量标准便是皈依。正如入党需要宣誓,入学需要注册那样,通过相应仪式获得合法身份。皈依,是成为佛教徒必须履行的入门手续,也是远离三恶道苦,迈向菩提之道的开端。
   时常有人询问:若不皈依,可否依法修行?当然,若按佛法教义调整身心,按相应法门修习实践,多少总会有一些受益,但所得极为有限。若不曾生起恳切皈依之心,正说明对三宝的信心尚未具足。尽管在学,尽管在修,多是按个人喜好进行抉择,而非全身心投归三宝怀抱,以此为人生唯一目标。没有坚不可摧的信心和改造生命的决心作为动力,如何从无始劫来的生命状态中脱颖而出,焕然重生?
   所以,学佛首先应皈依三宝,而且是真切、投入、全身心的皈依,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不存在患得患失的反覆。唯有这样的皈依,才能使我们真正站到菩提大道的起跑线上。否则的话,终究还是在场外徘徊。即使领到一张属于自己的皈依证,也只是拥有了入场的通行证。还需自己走过去,才能使之生效。这段距离,正是靠我们对三宝的信心来跨越。

二、完成皈依是学佛的目标

   皈依三宝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等待三宝庇护,等待三宝为我们安排一切,而是为了使自己最终成为三宝。或许在家居士们会担心:那是否意味着我们都要出家呢?并非如此。我们所要成就的,并不局限于形象上的三宝,而是三宝具备的内在品质,这才是修行的关键所在。
   那么,三宝具备的品质又是什么?
   佛,是觉悟,具足无限的慈悲和智慧;法,是空性及趣入空性的中道;僧,是圣贤僧的品质,即无漏慧及解脱德。所以说,并不一定要舍俗出家才能成为三宝。更重要的,是于自身圆满成就三宝具备的品质和功德。惟其如此,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三宝。
   对于出家众来说,虽然剃发染衣,成为继承并弘扬佛法的僧人。在形象上,已是住持三宝之一的僧宝,与佛像和经典一起,象征佛法在世间的流传。但从内在考量,是否具足表里如一的相应品质?这是我们需要不断反躬自省的。若有名无实,流于表相,终究与解脱毫不相干。发心出家,只是踏上了寻求真理的解脱之路,抵达终点之前,尚需不断精进修行,最终成为名符其实的三宝。
   佛法的一切修行,都是帮助我们成就内在的、佛菩萨那样的品质。念观音圣号,是为了忆念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之心,以此作为学习榜样,时时激发自己,圆满同样的慈悲品质;念弥陀洪名,是为了忆念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以此作为修行楷模,时时策励自己,成就同样的宏誓伟愿。
   所以说,称念佛菩萨名号,不仅是为了得其护佑,更不是祈求他们满足一己私欲,乃至成就自身的凡夫心。这一切,与佛法修行是背道而驰的。忆念佛菩萨的根本目的,是仰慕其智慧、德行,从而见贤思齐,从善如流,不断向佛菩萨靠拢,最终于自身成就和他们同样的品质。如此,才是标准的佛子所行,是对皈依的圆满完成。

三、因皈依而有种种法门的施设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究其实,皆未离开皈依三宝的范畴。可以说,离开三宝就没有佛法。当年,阿底峡尊者入藏后,见人们皈依之心不切而四处传讲皈依,时称“皈依喇嘛”。开始也有很多人不以为然:谁不懂得皈依呢?我想,在座的不少人看到本次讲座通知时,或许也会生起同样的疑惑:皈依?皈依有什么可讲?难道我们这些皈依多年的人还不懂得皈依吗?对于这个问题,阿底峡尊者当年的回答是:我不知除皈依之外,还有什么更高的佛法。
   阿底峡尊者对“皈依”的重视及身体力行,我深有同感。多年的修学,使我深深体会到,任何法门皆离不开皈依三宝这一根本。三宝,代表着佛法全体,缺一不可。而佛法的整个修行,正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皈依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成佛,正是皈依的圆满成就。
   选择三宝为皈依处,便应时常忆念之,就象忆念最牵挂的亲人,使其形象时时映现于脑海,须臾不离。早期的《阿含经》,便极为重视忆念三宝的修行,不论是三随念、六念还是十念,皆以忆念佛、法、僧为基本内容。其中,六念是在忆念三宝外加上念戒、念舍、念天;十念则再增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四项。不论念的内容有多少,始终以念佛、念法、念僧为首要,为不可或缺的根本。
   在汉传佛教地区,许多信众修习净宗念佛法门。念佛,也有深浅的不同,是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从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观相念佛、实相念佛,及“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乃至禅宗的“即心是佛”。这些不同层次的修行内容,皆以对佛陀的忆念和皈依为核心。
   此外,大乘佛教的许多修行法门,都是建立在忆念佛陀功德的基础上。我们熟悉的《普贤行愿品》,便是至高至深、至圆至顿的念佛法门,其核心思想可以两句话作为总结,那就是“菩提心的无上观修,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念佛,一方面是忆念佛陀功德,但更重要的是临摹佛陀品质,将这种忆念落实于行动中。所以说,《普贤行愿品》的修行是一种深层次的念佛,直接而切实。
   念佛的效果,取决于我们对佛陀功德和品质的认识。在很多人看来,念佛似乎再简单不过,只须会念“阿弥陀佛”名号即可。那么我要告诉大家,若对“阿弥陀佛”的内涵缺乏认识,对其蕴藏的精深法义不甚明了,这句佛号很难念得有力度,更难以在生命中产生作用。须知,“阿弥陀佛”乃万德洪名,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对弥陀名号的认识达到什么程度,这句佛号就能念到什么深度。所以,念佛也应闻思经教,如理思维。尤其对于信心尚未完全生起者,唯有加深对佛陀功德、品质的认识,才能使所念佛号充满力量。
   念法,即忆念佛陀的教法及所施设法门。这些法门是将我们引向彼岸的指南,是照亮前进方向的灯塔。我们修学佛法,是为了断除烦恼、契入空性、解脱生死,成就诸佛菩萨具备的无上品质。怎样才能获得成就?佛陀已然入灭,我们唯有“亲近善知识,依法得解脱”。两千多年来,历代祖师都是这样成就的。
   念僧,主要以念贤圣僧为主,包括一切未成佛的声闻圣者及诸大菩萨,忆念他们的德行,忆念他们的修行法门。《阿含经》中,详细记载了舍利弗、大迦叶、目犍连、富楼那、优波离等大阿罗汉的言行和证量。许多大乘经典中,也展现了诸大菩萨的宏誓伟愿:《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记载了观音菩萨寻声救苦,千处祈求千处应的大悲精神;《地藏菩萨本愿经》叙述了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感人愿力;《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演说了文殊菩萨平等饶益一切有情,令得入诸佛圣果的真切誓言;《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宣告了普贤菩萨虚空界尽、我愿乃尽的广大行愿。此外,《指月录》、《高僧传》等典籍中,还记载了历代高僧大德难行能行、为法忘躯的生平事迹。他们的愿力、修行法门及最终成就,都是每一位佛子应当在修学过程中时刻忆念、追随不舍的。
   若将诸佛菩萨和历代高僧比作成佛之道的路标,那么,不断忆念其功德品质,意义便在于帮助我们瞄准方向、强化目标,使迈出的每一步都向终点靠拢。否则的话,凡夫心随时都在寻找乘虚而入的机会,使我们被无明所惑,低头徘徊不前,乃至丧失方向。
   由此可见,一切法门的修行都未曾离开皈依三宝。换言之,是对皈依三宝的不同诠释。

四、皈依三宝是佛法的根本

   皈依,是区分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界限;是佛法及一切戒律的根本;还是一切修行实践的保障。
   一切法门的修行,无不基于我们对三宝的信任。“佛法大海,信为能入”,这种信仰,是抵达解脱彼岸的源泉。若不具备这一点,修行必定缺乏动力,更难以持久。为什么我们对因果并不畏惧?对无常没有感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尚不坚定,所以在听闻因果、无常的教法后,虽然也觉得有道理,却未达到深信不疑的程度。
   有关于此,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中有一生动比喻:有些人虽然皈依了,对三宝却不如对算卦者更信任。若听算卦者言:今年做某事将灾祸降临之类,多半会谨慎从事,依言所行。但学习经教、受持戒律之后,却时常犯戒而无惭愧之心,更不曾引起警觉。宗大师所指出的情况,至今仍屡见不鲜。我们不妨反省一下,对于所学的佛陀言教都信受奉行了吗?对于所受的戒律都悉心守护了吗?对于善知识的教诲都如法实践了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只能说明,三宝在我们心中尚未确立稳固的地位。
   能否将所学佛法付诸实践,直接取决于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及决定胜解。就象身患绝症的病人选择医生,必得充分信任对方,才甘心性命相托,老老实实地接受治疗。同样,佛法乃根除我们生死大病的良药。无论是念死无常、念轮回苦、深信业果,还是缘起性空、诸法无我,都是佛陀为众生慈悲施设的疗病良方。充分信任法的真实和疗效,才会切实依教奉行。当然,仅仅信任还不够,因为解脱取决于对法的探究和实践。就像病人必须遵医嘱吃药才能痊愈,若一味崇拜医生,却不积极配合治疗,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
   因此,在深信三宝的前提下,还应不断闻思经教,时时忆念法的功德,发自内心地对法生起净信和恭敬。只有透彻地了解它、信任它,才能将身心融入法中,依法改造人生。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