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随闻记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普贤行愿品随闻记 湛山倓虚大师着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随闻记序 大矣故。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也。此品经。即唐贞元十二年。般若三藏法师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四十卷。徧收此一经之玄妙。所谓华严关键。修行枢机文约义丰。功高益广者矣。故西域相传云。普贤行愿赞。为略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广普贤行愿赞。信哉。理宾然尔。普贤菩萨。为华严一经之主。初终二会。皆普贤所说。五周因果。皆普贤所彰。以如来之长子。传如来之家法。称注界性。发法界愿。度法界众生。无尽无间。吾人生丁末法。而得见闻斯经。不可谓非多生庆幸也。显怀下劣。每诵读此品经。而有感于十大愿者。在诸经论中开合不同。有总具为八。或七。或六。或五。或四。或三。至善戒经。但有二事。虽广略随时。要皆不离忏悔回向。忏悔回向者。自利利他二行也。菩萨行愿。唯此二事.足以该之。今普贤寄圆说十愿。自一礼敬乃至十回向。皆广明自他兼利之行。就一真法界言。固无自他之相。而以万行庄严论。仍彰生佛之迹。故经曰。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是知生佛互为体用。唯此菩萨行愿。足以彰显之。则谓此十大愿王即示众生成佛之秘诀也可。谓为菩萨度生之法门也可。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而不能证。且依惑造业受苦者。祗以不闻此十大愿王故。菩萨广说此十大愿王功德。殷勤劝人持诵。凡我佛子。若不受持而宏扬。岂不枉入佛门。而上辜佛恩。下负己灵耶。经更明此愿王。于临终时不相舍离。引生极乐世界。即见阿弥陀佛文殊普贤观自在诸大菩萨等。蒙佛授记云云。若是。有志净业者。尤宜尽心焉。辛巳岁暮。天津功德林诸大护法善信等。恭请倓虚老法师。宣讲此品经文。凡未闻者。今皆得闻。已闻者。益知进趣。所以转变众生之烦恼业障者盖大。即所以消除众生之三灾八难者自多。倓公以台宗老宿。于华北一带宏法有年。而于此经独鲜阐发。今又期促。未编讲义。幸赖仁道法师在座。笔述成文。逾年始携稿来青。付梓流通。嘱显怀缀数言。余于佛学。绝少行解。但念此品经。既契时机。复感倓公融会台贤。诲人不倦。及仁道法师孜孜兼利之功。俱为希有。谨表欢迎赞叹之忱。并以此普告四众及含识。咸于此信受奉行尔。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壬午岁季夏月菩萨戒弟子陈显怀研清稽首谨序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随闻记 将释此别行一品。大科分二。初总释名题。次别解经文。初释名题又五。初名。二体。三宗。四用。五教。初中又二。初经题。次人题。初中又二。初经题。次品题。今初。 大方广佛华严经 此经有三译。一晋佛陀跋陀罗三藏译。凡六十卷。分七处八会三十四品。二唐实叉难陀译。凡八十卷。分七处九会三十九品。三唐般若三藏译。凡四十卷。乃前二译本入法界品之别译。如来垂迹说法四十九年。惟说一心字而已。心字亦为假名。由名而显体。体本不可说不可示。凡夫迷之举体为生死。圣人悟之即生死为涅槃。此所以先觉之圣人。起大悲心。于无言说中。巧施言说。欲令颠倒众生就路还家也。岂能默而不说。说尚不知。况不说耶。要当领其弦外之音。神而明之耳。经云三界唯心。虚空无尽。世界无尽。三界亦无尽。有情无情。悉由心造。心无尽故。一切皆无尽。然则但说心即足。胡又备说大方广等名耶。犹如人各有名。亦各有体。心亦如是。心是其名。大方广是体。凡夫误认内团为心。不知万法皆心。或谓心即精神作用。或谓心即知识。有人指为思想。有人指为知觉。皆未知心者也。心体妙绝。离于言思。譬如白纸画白月。但可余色衬托以显。亦如明目。能察秋毫。不能自见。复如利刃。斩金断铁。不能自割。欲得明心。诚难矣哉。大圣无已。乃以大方广而表示之。即当因指见月。用睇获免。见月而亡指。获免而忘睇由名识体。勿为名转。宇宙之问。皆是假名。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江淮河汉。峰峦巅岫。皆为假名。以此假名都非离心别有故。决定心外无境故。所以云万法唯心。莫谓心外无境。便道山河都吾之心。汝何有许多心。亦勿疑山河非是汝之心。汝心岂在山河之外。当从这裹会去。不能解者。且听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指性德。乃心之体。佛华严乃修德。是心之用。复次大者性大。方者量大。广者用大。性大者即体大。体离言思。现前一念介尔之心。亘古亘今。恒无变故。统摄一切法故。不在内外中间。非是过去未来现在。非有相。非无相。非亦有亦无相。非非有非无相。非生死涅槃相。非迷而失。非悟而得。一切总非。而不离内外中间。即是过去现在未来。有无四相。生死涅槃。一切总是。离即离非。是即非即。自天而然。法尔如是。量大者即相大。相离言思。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即是大智慧光明清净自在。常乐我净无量功德。殆即精神之谓欤。用大者用离言思。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性具十界因果故。当知言性则性外别无量用。言量则量外别无性用。言用则用外别无性量。一一皆是绝待。并不思议。唯是一心。故曰大方广。即是圆妙三谛理也。说三谛理即是立。三谛无谛。即是泯。立泯同时。即是中。立中有泯。立时即妙。泯中有立。泯时亦妙。斯乃性德。非假造作者也。所以皆言大者。非对小言大。实绝待无外。强名曰大。一大一切大。大但假名。顾名而思义。由义以达体。大即超情离见。不于大上起执。执心若亡。烦恼即消。烦恼消时。不离当处。即显自心。而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可谓顿超僧祇劫。当下获法身。吾人久为染法所熏。被名相役使。拘于现前之色身妄心。由之现起种种计度。种种思量。发生种种学说。种种理论。愈说愈远。愈繁愈迷。远则不能自返。迷则莫知真理。而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或自无主宰。推功于天。权在彼神。总为痴人说梦。收入偏计所执。全是小方小广。生死之法。沉沦边事。故如来大智。应机设药。为说大方广。欲令转识成智。证于真理。以无碍智证无碍境。以不思议心人不思议理。知一切境皆是自心。无心外境。无境外心。或即境见不思议心。或即心了难思之境。知其本大本方本广。常寂常照。即照即寂。当知此理。竖穷横遍。生佛同具。情与无情。平等平等。若心若境。无二无别。吾人不知不觉者。未曾详究。不自观心故耳。即今大众应思各人之心量。尽力向十方三世想。思之又思。尚有边际古今不。一人思量如是。多人思量亦如是。此人之心量与彼人之心量。尚可分别其界限不。故知十世古今不离当念。无边剎海岂隔亳端。譬如一室千灯。光光相摄。天帝宝珠。互照互融。重重无尽。无尽重重。难思难议。莫测莫测。如此妙法。孰能证知。众生本来证圆觉性。但积迷既深。不肯赤体担当。故云唯佛证知也。佛华严即说是事。显修德也。妙觉圆明谓之佛。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果上之德号也。凡夫滞于所知觉遗于能知觉。二乘滞于能知觉遗于本知觉。菩萨分证本知觉。唯佛一人称大觉。世间凡夫六根对六尘起憎爱是非善恶之思想。自以为能见能闻。能知能觉。殊不知早落在所知觉中。何不反观是谁能见能闻。能知能觉。纵不能亲见。亦得暂脱所知觉之囹圄。尚知有能知觉也。久久深入。离能离所。谓之本觉。觉性圆明。普照法界。经云。性觉妙明。本觉明妙。纵未能证。即是名字位中佛矣。古德约十义释佛。法界。本性。涅槃。随乐。成正觉。愿。三昧。业报。住持。及心。具如清凉疏。须者往寻。今用一语以统摄。离觉所觉。朗万法之幽邃佛也。佛由万德庄严而成。故云华严。古德云芬敷万行荣耀众德华也。亦有十义。含买。光净。微妙。适悦。引果。端正。无染。巧成。芬馥。开敷。严者。圆兹行德。饰彼十身也。佛为所严。华为能严。如是修德圆满。觉行圆满。乃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始觉合本觉曰究竟觉。即是大方广也。经者。昔天台大师以五义注释。无翻。有翻。和融有无。历法明经。观心明经。清凉大师以十义释之。涌泉。出生。显示。绳墨。贯穿。摄持。常。法。典。径。皆当以观心往融。不则入海算沙徒自困耳。八十一卷之雄文。七处九会之秘典。皆七字之注脚。欲入教海者。应披览焉。 次品题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唐般若译四十卷华严在晋译六十华严为最末一品入法界品。凡十四卷。在唐译八十一卷华严亦为最末入法界品。凡二十一卷。今之所释。即彼四十卷中第四十也。清凉云。为华严关键。修行枢机。文约义丰。功高益广。能简能易。唯远唯深。可赞可传。可行可宝。故别行别解也。别译本今不具录。其不思议解脱境界乃所入。普贤行愿为能入。入者了达证悟。境界者一真法界。妙明真心。所谓寂寥虚旷。冲深包博者也。当知现前色心事理总是境界。即此境界名曰解脱。脱拘碍故。出离障故。此解脱境界当体不可思议。所谓十二因缘。三种非道。即是三德解脱佛道。若菩萨行此十二因缘。三种非道。不断三惑。不破三法。而住三种解脱之道。即不思议绝待三德之解脱也。文殊般若云。佛界众生界。俱不可思议。无有异也。净名云。有解脱名不可思议。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乃至种种变现莫测。净名又云。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中求。众生心性即是真性解脱。痴爱即是实慧解脱。诸行不善即是方便解脱。舍此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向何处求解脱耶。是故称曰不思议解脱境界也。普贤行愿者。普贤是能入之人周遍曰普。亚圣曰贤。有译遍吉。智者云。居众伏之顶。伏道周遍。故名为普。断道纔尽。所较无几。邻终际极。故名为贤。此大士乃由行愿而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愿者志愿。行者实行。非愿不足导行。非行不足克证。法界深广故。愿亦深广。行亦深广。心不思议故。愿行亦不思议。发无边妙愿。行无边妙行。证不思议心。无愿之行。则为盲行。无行之愿。是名虚愿。要以行山而填愿海。行愿讵可离哉。品者品类。杂华最末一品。今之一卷复是一品之末。古德谓华严大经。王于三藏。末后一着。归重愿王。一卷别行。良有深意也。 二人题 唐罽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于太原大崇福寺译起。贞元十四年成。罽宾汉西域国名。在北印度。即迦湿弥罗。今为克什米尔一带之地。三藏谓译主博通经律论三藏。般若是译主之名。奉诏谓依帝命。译者易。翻梵文为此土之文也。 二显体 此品以一真法界性具三千为体。一真法界即心性之异名。本来离名绝相。难思难议。只为开示悟人。故强名曰心。曰一真法界。更欲广显其义使人入故。横开为四种法界。约事。约理。事理。事事。竖列为十法界。六凡四圣。横竖相织而明之以性具三千。欲明其详。请读法华玄义。性具三千者。谓自性本具三千诸法。此三千即空即假即中。敻绝思议。妙绝待绝。乃天然之性德。本具之妙谛。随拈一法。无不具足三千圆妙三谛。彼彼三千。融摄互入。犹因陀罗网。此之三千事理相即。圆融无碍。理具无外。全指事造。事造无外。全指理具。单论事边。全理是事。即彼事事无碍。单论立边。即是法界性起。今论妙绝。三谛不可思议。余说剩言。何足道哉。三千者。第一假名一千。谓佛假名乃至第十地狱假名。第二实法一千。谓佛五蕴乃至第十地狱五蕴。第三国土一千。谓佛依报乃至第十地狱依报。所谓一千者。自佛界乃至地狱界。每界皆具余九之性德。十界则成百界。百界之中。每界各具十如。故成一千。如是三种一千。乃有三千。十如者。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览而可别名为相。自分不改名为性、主质故名体。功能为力。构造为作。习因为因。招果为因。亦名为业。助因为绿。缘名缘由。助业皆是缘义。习果为果。习因习续于前。习果克获于后。报果为报。习因习果。通名为因。牵后世报。初相为本。后相为末。所归趣处为究竟等。一一皆归如实故。当知法法皆具三千妙法。故知介尔一心。亦必具足。以根尘相对。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属一界。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如。一界具三十种世闲。百界则三千也。故云一真法界性具三千为体。 三明宗 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为宗。十愿称大者以称性故。王者极尊故。此十大愿王能摄一切愿故。二愿王皆是称性之修德。性德不可思议。称性之修亦不可思议。导归极乐者。极乐即华藏性土。弥陀即毗卢遮那。说称性唯心之华严法门。发称性唯心之十大愿王。生称性唯心之极乐。见称性唯心之弥陀。一一皆归一真法界性具三千之妙体。斯真不思议之妙宗。普贤大士。华严海众。悉皆愿生极乐。是知华严大德。功在净土。自余下凡。可不归心。 四论用 以拔众生苦与佛果乐为用。拔众生苦者、苦即法身、云何曰拔。与佛果乐者、众生即常乐我净、云何曰与。是不拔之拔。不与而与。法界法门。常同常别。诸佛悟之则妙觉圆明。众生迷之则沉沦合冥。所以虽妙德本具。而迷悟云泥。故有大悲拔苦。大慈与乐。所谓拔六凡分段生死之苦。拔三圣变易生死之苦。与常乐我净之乐。 五判教 以圆顿大乘乳味为教相。于化仪为顿教。于化法兼明别教。正明圆教。故曰圆顿大乘。如来五时说法譬以五味。第一华严如乳。第二阿含如酪。第三方等如生酥。第四般若如熟酥。第五法华涅槃如醍醐。此第一时说。故日乳味。以上五重玄义竟。总释名题竟。 二别解文义三。初明序分。即结前所说。次若欲成就此功德下为正宗分。三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下为流通分。今初序分。即发起序。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初句指前广偈。告下结说不尽。尔时普肾菩萨者标能赞人。普贤如前略解。觉有情曰菩萨。摩诃萨者。菩萨于大有情众中。定为上首。地上大士皆得此名。称叹等者。举所叹事。告者告示令知。诸菩萨指法会大众。言善财者。初入胎时。于其宅内。自然涌现七宝楼阁。及种种珍宝。诞生之时。遍雨种种珍宝。一切库藏。自然充满。父母亲属以此事故。名之善财。领五百童子于福城东古佛庙前。参礼文殊。最后参见普贤。证等普贤。于入法界品广说其事。今在会中为当机众也。如来功德称法界故。法界无尽。如来功德何有尽耶。纵使十方极圣经不可说不可说劫。相续不止。演说妙德。亦不能尽。不可说不可说者。如杂华阿僧祇品明法数有一百二十四。谓十万为一洛叉。百洛叉为一俱胝。俱胝俱胝为一阿庾多。此下倍倍数至一百二十名不可量转。不可量转不可量转名一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名一不可说转。不可说转不可说转为一不可说不可说。乃第一百二十三数。劫者梵云劫波。或劫簸。或云羯腊波。此云分别时节。大时。长时。有其多种。如菩萨璎珞本业经云。譬如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以天衣三铢。人中日月岁数三年一拂。此石乃尽。名一小劫。若一里二里乃至四十里石。亦名小劫。又八十里石。以梵天衣三铢。梵天日月岁数三年一拂。此石乃尽。名为中劫。又八百里石。以净居天衣重三铢。净居天日月岁数三年一拂。此石乃尽。故名一大阿僧祇劫。又俱舍论谓人寿自十岁。百年增一岁。增至人寿八万四千岁。此曰一增。为一小劫。自八万四千岁。百年减一岁。减至人寿十岁。为一减。亦为一小劫。合一增一减为一中劫。成住坏空之四期各经此一增一减之中劫二十也。而经此成住坏空之间。即八十中劫为一大劫。智论谓一增一减合曰一小劫。二十增减曰一中劫。成住坏空各经一中劫。如是八十增减即四中劫为一大劫。成者谓世界初成立也。于中有二十小劫。第一小劫因过去劫坏空之后。第二禅光音天。空中布金色云。注大洪雨积风轮上。结为水轮。有大风起吹水生沫。而成须弥等山。时有情众。集光音天。其福减者。生于世间。食于甘泉粳稻。失其威神。渐生欲着。颜色粗垢。如是经二十小劫。皆悉一增一减。名为成劫。住者谓世界安住。如今日吾等之时。第九小劫。人寿减至五万岁时。拘留孙佛出。减至四万岁时。拘那含牟尼佛出。减至二万岁时。迦叶佛出。减至一百岁时。释迦牟尼佛出。今世尊已入灭几三千年矣。第十小劫人寿减至八万岁时。弥勒佛出。第十五小劫。于减劫中。师子佛出。乃至欲乐佛。凡九百九十四佛相继出兴。第二十小劫。于增劫中。楼至佛出。是为贤劫千佛。此二十小劫。曰住劫。坏者谓世界毁灭。有二十小劫。火灾起时。坏至初禅天。始从地狱。终至梵天。有情众生。经十九增减劫。次第坏尽。唯器世间空旷而住。乃至一切有情都尽。最后一增减劫。方坏器世间。有七日出。大海尽竭。须弥崩坏。风吹猛焰。烧上梵天。悉成灰烬。名为坏纫。空者谓世界空虚。有二十小劫。坏劫之后。自初禅梵天已下。世界空虚。犹如墨穴。无昼夜日月。唯大黑暗。名为空劫。合此成住坏空。名一大劫。经七火灾。有一水灾。谓又于坏劫之时。渐降大雨。滴如车轴。更兼地下水轮。涌沸上腾。乃至二禅天。水皆弥满。一切坏灭。此后更经七度火灾。复有水灾。如此每七火有一水。七度水灾之后。更经七度火灾。有一风灾。谓从下风轮有猛风起。兼以众生业力尽故。处处生风。乃至三禅。悉皆飘击。荡尽无余。如是八七火灾。一七水灾。一风灾起。共六十四大灾。即六十四大劫。周而复始。古德颂云。欲界天上现五衰。三禅尚且有风灾。饶尔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归去来。当知尚有三小灾离今不遥。三小灾者。起于减劫之终。方今人寿。平均为七十。百年减一。减至人寿三十岁时。饥馑灾起。天不降雨。由大早故。草木不生。思欲见水。尚不可得。何况饮食。有情饿死。遭大悲痛。人寿减至二十。疾疫灾起。种种诸病一切皆起。人寿减至十岁。刀兵灾起。瞋毒炽猛。随手所执。皆为利刃。互相残害。皆是有情恶业所感。如是略说。其苦无量。即应起大悲心。发大愿王。求生净土。然后倒驾慈航拯救众生。脱离剧苦。同证极果。十方如来。胜妙功德。皆自旷劫以来度脱无量有情而成。斯之一端。亦叹不能尽也。 二正宗分二。初正陈所说。二结说赞善。初中又二。初长行。二偈颂。初中为三。初正示普因。二显经胜德。三结劝受持。初又为四。初标示所应。二征列名数。三牒名解释。四结益令知。今初。 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功德指上所说如来胜妙功德。门者谓欲成就如此功德。当有门可由而入。所谓十大行愿也。 二做列名数 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文列十种大愿。十者表无尽故。第六第七俱是劝请。第八第九即自回向开出。下文自释。 三牒名解释二。初善财总征。二普贤别释。今初。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文可解知。不欲繁称。故云乃至。略其八也。 二普贤别释十。一礼敬诸佛乃至十普皆回向。初中为三。初牒名。二释相。三总结无尽。今初。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 礼敬者由心恭敬运于身口恭敬礼拜也。古德说七种礼。谓一我慢礼。如椎上下。无恭敬心。志公大师斥曰行道犹如推磴。礼拜恰似客舂。是知徒劳无益。或增慢盖耳。二唱和礼。如应赴者失仪之甚。三恭敬礼。以两手两膝及顶着地。接足赞叹。三业殷重也。四无相礼。离能所礼其性本空也。五起用礼。能所虽空。体上起用也。六内观礼。但内观心。不向外求。七实相礼。若内若外同一实相也o 二释相二。初总明。二别显。今初。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尽者穷尽。法界者括摄一切。虚空界谓横竖普周。总言其无尽也。如是诸佛。皆以普贤行愿力及深信解力如在目前。普贤行愿力是法力。深信解是自力。谓诸佛者清净法身。法身遍满一切处。本来常在目前。众生迷故。不自觉知。一念回光。方知终朝与佛卧起。觉性充遍。圆明普融故。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者。身无三恶。口离四过。意三业净。故云清净。身恭敬礼曰常修身礼敬。口赞佛德。常修口礼敬。意起观心曰常修意礼敬。如通常赞佛曰。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或存观云。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诸佛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诸佛前。头面接足皈命礼。此是文殊礼佛观想愒。初句谓寂然不动。次句谓感而遂通。三句谓喻。四五谓互具互摄。周遍含融。事事无碍。不可思议。末句指极尊敬礼。此是因中三业。能感得果中三轮也。 二别显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 依普贤行愿之力及深心信解之力。于一佛前顿现多身。一身复礼多佛。如是礼拜无有已时。 三结显无尽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以虚空众生。显其无尽。复自众生开出业及烦恼。助明无尽。当知虚空众生业及烦恼。悉是称性唯心。何有穷尽。彼既无尽。故礼拜亦尔也。疲谓疲倦。厌谓厌足。 二称赞如来三。初牒名。二释相。三结显无尽。今初。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 称谓称述圣德。赞谓赞扬其妙。观夫诸佛大士之行法。无非三业清净。六根离染。今则的指舌根清净。远离口染也。不曰称赞佛而谓称赞如来。盖有深意。普贤十大愿皆依如来十号而发。由此十愿乃可成就十号。第一称礼敬诸佛者。乃身业清净。今第二乃口业清净。佛为十号中之第九号。如来乃十号中之第一号。佛之德号是由化他能所而立。佛为能教。生为所教。如来乃按自行因果而起。自行指自己修行。由因克果。以果酬因。因果不二。体用双彰。名为如来。如者果。来者因。如亦因。来亦果。以悟证如如故。佛来自如。众生亦然。但迷不知觉。不得称如来也。因果妙称如来。吾辈痴曰有情。何不即在心起处念动处细细体察其因果之道理。汰其恶。存其善。去其染。留其净。如是渐渐纯净。果上即得如来之佳号。因果之理。如影随形。决定不离。此所以称赞如来。令知修因得果。自行之重要也。 二释相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 初句至海会围绕。明所赞之境。有三重无尽。在文可见。所以明一尘中有多多之佛者。正破众生知见。众生但能知一室含有多尘。不能知一微尘含有多佛。但能大中含小。不能小中含大。良以执心坚固。小定是小。大定是大。着于假名。一定为一。多定为多。执于虚相。未得自他不隔。大小无碍。互融互摄。佛顶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嗟乎。此但己躬下事。诸佛说之而不闻。纵闻而不能信。纵信而不能解。纵解而不能行。唯知识心。分别计度。如蚕为茧。重重自缚。自蔽于幽冥。枉受沦溺。岂不哀哉。文云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是着眼处。深胜则依智不依识。解则返迷归悟。如此方得现前知见。故知此句实能赞之因也。复次现前之知见。无大小无内外。圆明普照。融通无碍。遍摄一切。廓尔清虚。德用无边。神化何穷。犹如帝珠。重重无尽。展转无休。得之者等诸佛于一朝。失之者徒修因于旷劫。众生外迷于声色。内执于见闻。曾不了知眼不自见。心不自知。何况现前知见。若能见自己之见。知自己之心。则庶乎不远。然后可以南求胜友。百城询道。深入佛家。现前之见。远离诸苦。到此顿知如来妙法。原来不远。却为人天之眼目。三宝尊贵。有大威德。可作苦海之舟航也矣。各以出过辩才天女下。是能赞相。辩才天女者。如最胜王经说。有大功德。有大辩才。经云。发言犹如世间王。辩才胜出若高峰。今修行者起最胜意乐。作其观想。生不足之心。故言出过。辩才有四。法无碍辩。于一切法无不通达。义无碍辩。于所诠道理无壅塞。词无碍辩。于一切众生心行差别。以智慧普应之。乐说无碍。用前三为众生说法。言说无滞皆契正理。音声言辞功德悉以海喻。用显广大甚深。无有穷尽。末句周遍法界。总示无尽称性也。 三总结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释文同前。先显无尽。后彰无间。初句先反显无尽。而虚空下顺成无尽也。 三广修供养三。初牒名。二释相。三总结无尽。今初。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 先明物供。次明法供。破悭贪障。成就檀度故。无量寿经四十八愿第二十三曰供养诸佛愿。十地论有观行供养。供者供奉。养者摄资。 二释相二。初正明供行。二校量显胜。今初。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初句至现前知见。如上可解。悉以上妙下列所供具。文中分三。先用云喻诸具供养。次以香供。末以灯供。云者多义、遍义、无尽义。天者贵义、胜义、自然义。供华鬘得佛殊胜相。献音乐得佛法音。献盖得覆荫。供衣得佛衣。如是种种妙供咸能获得妙果。涂香者。智度论云。涂香有二种。一以梅檀木等磨以涂身。二者种种杂香捣以为末。以涂其身。及煎衣服。并涂地壁。烧香者。即吾人供佛时所烧之长香。有遍至法界义。末香即种种香末。如是等云喻香如云也。果上获得戒香定香解脱等香。以灯供养获得般若光明圆断五住也。喻如须弥山。取人间目睹高大无过者。言如大海。表事理深广。妙智妙慧。彻法源底也。当知一华一鬘。一衣一盖。莫不称性。等虚空界。 二校量显胜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初句总举。所谓下别明七种法供养。第二善男子下正明校量。何以故下征释所以也。法者法则。如说修行供养者。依教起行。如说而修。自拔出苦。复救众生。若但说不行。说之何益。犹如数他家宝。自无半文钱。自疾尚不能救。何暇利乐他人。故知如说修行即是利益众生摄受众生也。所以名曰供养者。上契诸佛度生之本怀故。利益众生者。以四悉赴机。令得四益。乃至究竟证得菩提也。摄受众生者。以慈悲心。运无量方便。摄取有情。所谓用智慧摄愚痴。以禅定摄散乱。以精进摄懈怠。以忍辱摄瞋恚。以戒律摄毁禁。以布施摄悭贪。如观音大士。普门示现。不弃毫末。一介蝼蚁。万圣互援。如是摄受众生。是真报佛恩。是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者。如阿含中广说释迦如来为众生受苦事。乃至来此世界莫非为众生故。今能代苦。悲悯他人。乃契圣心。故名供养。书经云。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亦同此意。勤修善根供养者。精进不懈。修诸善法。俾得自济济人也。不舍菩萨业供养者。菩萨造最胜业。怛沙大用。繁兴无已。皆是自觉觉他之业耳。不离菩提心供养者。观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同一性。平等无二。即平等心是菩提心也。正明校量中。俱胝此云百亿。那由他此云万亿。迦罗乃竖折人身一毛以为百分中之一分。今取其多义。优波尼沙陀此云近少。谓碎大块为微尘。尘数虽多。亦不及一也。如此较量。可知法供养之胜。此恐不达者执于物供而不明物供之所以。则是有漏有为之法。但招世间果报。若能以理合事。了知能供所供。一一中道。悉归妙理。则财法两供平等平等。俱属不可思议。若执物迷理。但修痴福。设执理废事。只落空谈。净名善德章广明此意。法华喜见梵身名法供养。岂不然乎。经中自释云。如来尊重法故。何以故。次句释云。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谓依止圣教。证极果故。末句结归胜供。 三总结无尽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此最胜供养通指财法两供。足证全事即理。平等无别。若不尔者。何以无尽。 四忏悔业障三。初牒名。二释相。三总结无尽。今初。 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 忏者具云忏摩。此云悔过。忏其前愆。悔其后过也。今云忏除。谓忏则罪消。故下云业障。业障即罪也。何故忏悔则罪消。以业由心造。仍由心转故。凡夫与佛。其心无二。而凡夫痴迷不觉。其心犹合。诸佛大觉。犹如光明。合则受无穷之苦报。明则享无上之妙乐。明合苦乐。昭昭如是。吾人自问。孰不欲趋吉避凶。然而颠倒行事。自不欲为者。令人为之。不欲人施诸我者。尽施诸人。是南辕而北辙也。世人有讥云。腰握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可为颠倒之写真。利己损人。犹欲梦享万年之太平。痴之甚矣。昔秦始皇废王道。焚书坑儒。收天下之兵聚于咸阳。销锋铸鐻。为金人十二。自以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然才二世而亡。可知害人即是害己。损人却成自损。明乎此则先圣垂仁之道宾不可灭矣。况大雄世尊之教。乃根本解决之至理。令诸有情悟入唯心法门。犹如千年暗室。一灯能破。累劫恶业。迎刃而解。忏有二种。若犯遮罪。当依制教作法忏之。若犯性罪。则依取相忏及无生忏。四明云。作法忏谓身口所作。一依法度。取相忏谓定心运想。相起为期。无生忏谓了我心自空。罪福无主。观业实相。见罪本源。法界圆融。真如清净。法虽三种。行在一时。常可阙于前前。不得亏于后后。无生最要。取相尚宽。盖妙观是大乘之主。灭障如翻大地。草木皆枯。显德如照澄江。森罗尽现。文云业障。即摄烦恼障及报障。三者一起俱起。烦恼即惑。有其三种。见思尘沙无明。障三菩提。所谓方便菩提。实智菩提。真性菩提。业障有三。有漏无漏非有漏非无漏。障三解脱。所谓空无相无作。报障亦三。同居分段报。方便变易报。实报变易报。障三涅槃。所谓性净方便净圆净涅槃。盖迷真谛之性德成见思烦恼。悟之为了因佛性。修之以体真止空观。证之为一切智。成般若德。迷俗谛之性德成尘沙烦恼。悟之为缘因佛性。修之以方便随缘止假观。证之为道种智。成解脱德。迷中谛之性德成无明烦恼。悟之为正因佛性。修之以息二边分别止中观。证之为一切种智。成法身德。当知发轫之始。即应忏悔也。忏悔之法。简易且该摄一切忏门者莫若念佛。念者明记不忘为义。体即是慧。佛者妙觉圆明。以不思议心念不思议佛。是妙观合妙境。顺菩提之正路。趋涅槃之妙门。逆生死烦恼之恶缘。实方便中之方便。法门之妙。孰能过耶。若能朝于斯。夕于斯。念念在佛。则即时或临终。不生极乐净土。将何所生。不见弥陀如来。则何所见。古德云。悟后若不求生极乐。敢保老兄未悟在。大众幸勿疑着。棒打石人头。曝曝论实事。光阴不再。幻住非久。正好努力。不容蹉跎矣。 二释相 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眼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剎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初句至作诸恶业。举所忏之罪。三毒乃恶业之因。身口意乃造业之具。所造恶业。能招恶报。谓现报生报后报。现报者现世作恶。即现身受苦。生报者今生作恶。次一生受报。后报者次二三生乃至未来多生受报。无量下显多。我今下辩忏相。悉以清净三业正明从地倒还从地起。身口意能造恶亦能造善。昔因三业以造恶。今用三业以迁善。对诸佛菩萨之前至心忏悔。永不为恶。故云后不复造。即已造之恶断其相继。未生之恶不令再生。恒住净戒一切功德者。净戒不出清净三业。三业清净自具功德。此即已作之善令增。未生之善令生也。戒德难思。称性周遍。守护正法。莫之与京。 三总结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五随喜功德三。初牒名。二释相。三总结无尽。今初。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 见人为善。欢喜赞叹。己亦为之。不起嫉拓。名曰随喜。诸佛大功德海。吾人虽未能顿作。亦当起欢喜心。乐好心。渐渐与佛法相应。回生换熟。即此便为修行。随喜即是功德矣。 二释相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密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 此段文中。分为四种。自初句至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为喜如来善。次为喜诸趣善。再次为喜二乘善。末为喜菩萨善。初中举十方三世诸佛因地发心。果上得一切智。乃至入灭分布舍利。其中一切功德。悉皆随喜。一切智若依佛智总义。即一切种智。或可指于佛果一切智地。当知诸佛如来。莫不如是勤求菩提。发大勇猛。不惜躯命。何况身外之财。弃之更无足论。且观释迦如来往昔劫中作雪山童子。为求半愒。弃舍全身。萨埵王子舍身救虎。六牙象王自投猎者。圆满福智王施眼睛。金色鹿王舍身求道。慈力王施五夜叉。庄严王施妻。最上身菩萨施头目脑髓。无量难行苦行。不可具说。法华经云。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菩萨舍身命处。圆满种种波罗密门者。如我世尊作尸毗王。为救鸽命。自割股肉。乃至肉尽筋断。是檀度满。为须陀摩王。宁失身命不失信于婆罗门及鹿足鬼王。是尸罗满。为羼提仙人。被歌利王斩截身体。是忍度满。为好施太子。誓得如意珠救济众生。入于大海。纵使筋骨枯尽。亦不懈废。是精进满。作螺髻仙人。入于禅定。乌于顶上作巢。巢中有卵。恐动则卵坏。待至鸟子俱飞。是禅度满。为劬嫔大臣。分阎浮提为七分。城邑聚落。皆是均等。是般若满。复次种种亦指六度十度乃至八万四千波罗密门也。证入种种菩萨智地者。或指十地。或指心地品中之四十地。一任消息。及般涅槃分布舍利者。谓众生无感。应尽还源。大悲熏修。分布舍利而为三分。诸天龙王及人间也。各各建塔供养。人间我国除佛牙外。有十九塔。皆为利益一切众生。无上依经说若得如来身分如芥子许。一瞻一礼。千返生于大梵天上。次明随喜诸趣善中。六趣即六道。趣者对因以名果。因能向果。果为因趣。故名为趣。四生即胎卵湿化。彼诸功德虽极微小。亦随喜也。第三随喜二乘中。声闻者。因闻声教。悟四谛理。自须陀洹至阿罗汉皆名声闻。三果四向名有学。四果名无学。辟支佛此云独觉。或名缘觉。出无佛世。自生觉解者。曰独觉。出有佛世。观十二因缘而悟道。曰缘觉。此二圣人。能出三界分段生死。证得五分法身。有大功德。能与众生作大福田。故随喜也。最末随喜菩萨者。菩萨不住果证。起大悲心。觉悟有情。旷劫修因。利乐众生。功德殊胜。远超小圣。故曰广大功德。杂华广明。须者往检。 三总结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六请转*轮三。初牒名。二释相。三总结无尽。今初。 复次善男子。言请转*轮者。 请者劝请。以输喻法。故云转也。当知即是请说法耳。说何等法。法华经谓为求声闻乘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以轮为喻者。依小乘释。具有五义。一速疾义。二有取舍义。三降伏义。四镇已伏义。五上下转义。依大乘者。具有四义。一圆满义。二摧坏义。三镇遏义。四不定义。智者云。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轮。如是*轮唯佛能转。自余圣凡。亦少分转。从上西天东土诸祖。皆是转*轮者。乃至今时。诸大心人。皈敬三宝。请师说法。讲解三藏。亦是请转*轮也。 二释相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广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动劝请。转妙*轮。 念念之中即有如许成佛者。况经多劫。一剎尚然。况复多剎。举所请之境广大无碍也。而我下明劝请之法。身口意业种种方便如释迦如来初成正觉。默然而住。螺髻梵王及憍尸迦三请说法。礼足绕佛。胡跪合掌。说愒赞佛。哀恳请说。世尊即悯彼意。如己悲愿。作师子吼。说法四十九年。度无量有情。法华云。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护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并余诸天众眷属。百千万。恭敬合掌礼。请我转*轮。复如法华会上。舍利弗尊者三请等。皆是菩萨愍众。请佛转妙*轮。诸佛欲令世间尊重法故。知时而说故。机教相应故。所以待请。然后如时如量而说。或顿说渐说。或显露不定说。或秘密不定说。总为解粒去执。不转而转。转无转相。是转妙*轮。复次转者转个。翻身吐气。妙者言诠不及。意路不到。法者色心。轮者无始无终。心造一切法故。若心转者。一切都转。六祖大师云。心迷法华转。悟则转法华。若知无不由现前一念而转。则人心转善。世界转安。儒云。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妙轮不须向外着眼。只在当下一念。即能转苦为乐。转凡成圣。当知人心转则天心亦转。人心天心无二致故。世人迷于物情。失其本心。逐于枝末。忘其根本。欲弭灾而灾益炽。欲消劫而劫愈盛。颠倒行事。莫之能返。所以先圣诏人欲天下平。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今谓修其身者。当观其心。经云其心若净。佛土亦净。万法由心而转。岂不然乎。若能如是而转则当下干戈化为玉帛。厉气变为祥瑞矣。 三总结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七请佛住世三。初牒名。二释相。三总结无尽。今初。 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 清凉云。即是劝请中别义。谓上劝请是请说妙法。以说法为主体。今请佛住世以住世不入灭为主体。而住世者仍为说法度生也。或可即为说法。故请住世。以世尊为人天眼目。三界导师。阎冥慧日。若舍寿者。则世间眼灭。无所依怙。如人入暗。堕坑落堑。丧失身命矣。所以应劝请住世。复次佛者觉义。一念迷则佛入灭。一念觉则佛出兴。若常觉者为请佛住世。法华云。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诸佛如来那有入灭。妙经又云。然今实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如来以是方便。教化众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着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住不灭。便起娇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当知皆是诸佛善巧方便之力。然则我辈。生不值佛世。已大可悯。幸遇一二善知识。为说诸佛遗教。度脱众生。况逢此刀兵水火诸灾横起之时。犹能安坐闻正教轮。诚为矿世难遭之事。即当于彼知识起恭敬心。生难遇想。于自己生庆幸心。起惭愧想。愿彼知识。久住世间。利益有情。是亦劝请之意也。 二释相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剎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 从佛乃至三乘圣贤诸善知识皆劝久住。般涅槃者。章安大师云。般涅槃此翻灭度。别释者。灭者即是解脱。解脱二种烦恼。生死永灭。免斯因果患累。即解脱也。所言度者。即是摩诃般若。故大论云。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此略说涅槃之名也。复云。一方便净。二圆净。三性净。方便净者。呕和善巧。权能逗物。乃至下者作九法界身。非生现生。非灭现灭。不前不后。一时等现。然于寂灭无所损减。于诸生死无染无累。故名方便净涅槃也。圆净者。因圆果满。毕竟成就。原其初基。以大涅槃心。行如来行。持戒不杀。拥护正法。广宜流布。利益众生。回向大乘。感得金刚坚固之体。法身常住。圆满具足。获大涅槃。修道得故。安住于此秘密藏中。复能颁宣广说一切悉有佛性。施与一切常命色力。安无阂辩。虽破烦恼。亦无所破。虽圆智慧。亦无能圆。虽施众生。不得众生及以施相。是名圆净涅檠也。性净者。非修非得。非作业。非与业。本自有之。非适今也。冲虚寂静。不生不灭。虽在波浊。波浊不能昏动。犹如仰观虚空月形。五翳不能翳。虽复随流苦酢。其味真正停留在山。虽没肤中。脓血之所不染。故名性净涅桀也。此三涅槃。不可相离。即三而一。不可相混。即一而三。虽复一三。即非一三。虽非一三。而复一三。会之弥分。派之弥合。横之莫高。竖之弥阔。微妙莫测。不可思议。此涅槃之体也。古德曾讥讲师云。此是如来涅槃。师之涅槃安在。故知不在讲说之多少。但重在观心也。 三结显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八常随佛学三。初牒名。二释相。三总结无尽。今初。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 清凉云。此下三段。皆是回向前二。即回向中别义。故下偈中第七行竟。便标回向。欲收此二属回向故。今常随佛学者自利兼利他。下恒顺众生利他兼自利也。佛断二种生死。灭五住烦恼。具足常乐我净四德。称为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功德巍巍。赞莫能穷。故应随学。复次佛经旷劫修因。其中所历之行。所为之事。皆为救度众生故。难行能行。难知能知。乃能果上妙觉圆明。是真大雄氏。威德无上。所以应常随学也。 二释相二。初学本师。二学诸佛。初中又二。初因中妙行。二果上胜因。今初。 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 娑婆如常所释。其处即最中香水海二十重中第十三重。举娑婆即摄华藏也。又为欲明如来因地苦行故举娑婆也。此土苦事无量。如内苦。外苦。苦苦。坏苦。行苦。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逼恼身心。无有休息。而我等自无始以来。即忍受此苦。迄于今日仍忍受之。不求脱离。有大雄氏。厥号释迦牟尼。于尘点劫前。发大勇猛。精进不懈。果证觉皇。即今文毗卢遮那如来也。毗卢遮那法身如来。此云遍一切处。亦境妙究竟显也。卢舍那报身如来。此云净满。亦智妙究竟满也。释迦应身如来。亦行妙究竟满也。三佛不一不异。不纵不横。不可思议。从初发心者。谓自始知三宝。识得因果。起于正信。发菩提心。尔时名初发心。我释迦如来自彼时起。即精进不退。是真希有。成佛之事。岂等闲哉。不杂曰精。不退曰进。若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尚冀菩萨涅槃安坐而得。垂手而至。世间岂有如许佳事。君子正宜自强不息也。每见学人。今日放下教典。宗门参禅去。三五日感觉无趣。便道禅师不是明眼。不如去休。寻个讲经处所。翻阅典章。未久之间。烦恼心起。说他法师不通。此番寻一清净道场。安心念佛。次定求生西方。谁知此处无善知识。天气不宜。茶饭失调。不若四出寻觅知识。那能死坐一地。法身未成。色身先坏。于是五台结夏。普陀结冬。南北奔驰。岂只百城姻水。不觉一生混过。大好光阴轻轻断送。一旦命光谢地。哭天唤地去也。伤哉。以不可说下。正明遮那檀度。以示精进。剥皮为纸等者。往昔劫中。释迦世尊为最胜仙人。求说法师。天魔语言。我有佛所说一愒。汝若能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析骨为笔。尽写此愒。当为汝说。最胜仙人为重法故。欢喜踊跃。即以利刀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析骨为笔。合掌请说。魔忧遁去。尔时东方去此三十二剎普无垢世界。净名王佛。忽住其前。放大光明。照最胜身。苦痛即除。平复如故。如来广为演说集一切一福德三昧。最胜获无碍辩。为众生敷扬妙法。何况下以难况易。为敬法故。身命尚舍。况身外之名利。如此舍己为人。恐任何英雄圣贤亦莫能及。真世间出世之师表。随学之者。可谓毫发无遗憾也。 二果上胜用 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剎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 树下成大菩提者。如藏教佛。发真无漏三十四心。顿断见思习气。坐木菩提树下。生草为座。成劣应丈六身。通教佛。机缘若熟。以一念相应慧。顿断残习。坐七宝菩提树下。以天衣为座。现带劣胜应身。别教佛。破十二品无明。坐莲花藏世界七宝菩提树下。大宝华王座。现圆满报身。圆教佛破四十二品无明。以虚空为座。成清净法身。示种种神通者。不测曰神。自在曰通。如神足天眼天耳宿命他心及漏尽也。起种种变化者。如放光现瑞。动地雨花。分身散影。大小互融。长短相摄。出入去来。一切无碍。现种种佛身者。谓普应群机。现丈六身。千丈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变化身。乃至法界无尽身云。处种种众会一句是总。以下别列。光明应三乘机。即是说法。在菩萨道场。为界内钝根说生灭四谛事六度。为界内利根为说无生四谛理六度。为界外钝根说无量四谛不思议六度。为界外利根说无作四谛称性六度。在声闻缘觉道场说四谛十二因缘。处转轮王下应三界机。转轮圣王即金轮王。小王即银轮铜轮铁轮等。剎利王族。婆罗门贵族。长者所谓姓贵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净礼备上叹下归。十德具足。居士者。守道自恬。寡欲蕴德。天龙下即广摄八部鬼神众有情。声闻若菩萨。闲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圆满音者圆妙之教也。一一言教。悉归第一义谛。无二无三。但说一实。一雨普润。但为大白牛车。妙经佛自谓。如来于此等道场。皆随其机。方便教化。皆成佛无疑。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即是圆满音也。如大雷震。解圆满音。如青天霹雳。聋聩皆惊。随其乐欲。成熟众生。谓感应之妙。闻者恰如其分。说者不过不不及。皆是一切种智之用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谓应以涅槃之身而得度者。如来即示入灭。如我释迦世尊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为众生故。以方便力。言当灭度。末句结愿学。 二学诸佛 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 上来略明本师往昔劫中难行苦行。今复例诸十方三世所有如来也。 三总结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问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九恒顺众生三。初牒名。二释相。三总结无尽。今初。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 恒者恒久。顺者顺心。众生如下文所明。众生者。由众多成分。积聚而成。动植矿物。情与非情。悉从组合生成。若了知众生即明晓诸佛。以佛自众生成故。众生与佛无差别故。但诸佛知见转。则证知万法无非缘生。本无自性。当体空时。即是性起。圆具三谛。诸佛如是。众生亦尔。纵未亲证。乖背此理。而举体皆妙。岂可妄生分别。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那得轻视众生。此则为随顺众生也。 二释相二。一正明。二征释。今初。 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剎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合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文中先标所顺众生。次正明随顺。卵生下显四生。卵生等如常所释。当知一切众生。皆自一念想生。如彼化生诸虫。由厌故喜新之想而成。狐黄等变化人身。亦由思想而成。彼等皆为苦境所迫。所以念念求脱。思想专一。乃能如愿。世人皆知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善恶苦乐。随心而转。何不体取无生灭法。念念注于觉道。犹自心驰五欲。自取灭亡耶。昔有阿罗汉辄坐禅床应龙王供。其弟子为师洗钵拾余饭。渐生贪心。后俟师禅定。隐入床下。随入龙宫。见宫殿华美壮丽。大生贪着。愿来生作龙身。夺取彼宫。后果如所期。堕入龙中。瞋心炽盛。与龙争杀。足证心能具造诸法昔有人问光明善导大师曰。称念阿弥陀佛。能住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师云。如汝所念。随汝所愿。一念之别。升沉天渊。大众慎之哉。或有依于地水火风下。别显四生。住者明依止差别。种种生类下。明种类差别。生类者。人天各有不同。色身者粗妙。形状者横竖。相貌者妍媸。余可知。种种衣服下受用差别。乃至一切天龙下。摄所余类。释之者众。今不具述。如是等类下。正明随顺。随顺而转者。谓随上所举一切众生。顺其心性机感而生起智应也。文中承事供养下。即明其相。末句言平等饶益。显出随顺众生即是利益有情。于中无适莫怨亲。悉以平等心承事供养。故云平等。 二征释二。初令佛喜。二增大悲。今初。 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何以故者。犹云何故定须如此随顺众生耶。答云随顺供养承事众生。即是供养尊重如来。令生喜即是令佛喜也。佛者众生心中之佛。众生者佛心中之众生故。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众生即是诸佛法身故。 二增大悲二。初征释。二喻明。今初。 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何以故者。谓何以随顺众生即同供养如来耶。释谓佛以大悲为体。若悲念众生。则合佛体。同体大悲岂非平等。若平等者则为菩提心也。因圆果满。成等正觉。即十号第三正徧知也。觉即知。觉遍法界是平等也。觉契于理曰正。 二喻明四。初喻。次合。三重征释。四结示。今初。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 佛性本来具足。本觉亘古常在。但为生死烦恼之所覆障。喻如树王生旷野沙碛。若得法水。则定慧出生。似彼枝叶。万行华严。证入妙觉果海。等彼华果也 二合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以生死合旷野。菩提合树王。众生合根。佛菩萨合华果。大悲合水。略不合枝叶。即况定慧。 三重征释 何以故。若诸佛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何以故者。谓利益众生是他得利。何故我却成佛耶。当知若无众生则无如来。众生即我心现故。若众生行杀。令他促寿。自身即渐减寿命。若贪欲事。如入黑合。畏于光明。其心戚戚。营营茍苟。故人身渐渐缩短。起大悲心者。则犹放眼长空。胸怀廓荡。种种方便。利益众生。世间仁义之士。尚广说兼爱行慈之道。况乎运无缘大慈。起同体大悲。等视有情。如观物我之佛子耶。安能以染法施人。违逆众生。若见一有情受诸苦恼。即自心之恼。故能随顺众生。而得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吾人闻知佛法。即当安心法界。行自脚根头也。昔布袋和尚吟偈云。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多么自在。思之。文云菩提属于众生。众生从缘而生。从心而生。十八界求他不着。而幻现有。求其真则无。觅其假则有。众生本是不可思议。如是往观。即为菩提。众生若无。归于断灭。菩提与之俱亡。云何尚欲成无上正觉。故云终不能也。 四结示 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上来明随顺众生。平等饶益。则如来欢喜。良以契佛心故。佛心者大慈悲是。如是上契圣心。下化众生。则平等心起。大悲增盛。故即是供养如来。 三结显无尽 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十普皆回向三。初牒名。二释相。三总结无尽。今初。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 普总收上九。谓九门所作悉皆回向。回谓回转。向谓趣向。回自己所修之功德。向于所期也。即回己善法有所趣向。如念阿弥陀佛。回向极乐净土。作诸善法。回向和平。皆是正回向也。如期望恶事。即邪回向。于正回向有三。初回自向他。回己之功德施于一切众生也。二回因向果。回所作净业向于佛果也。三回事向理。回向实际亦即一一消归不可思议圆妙三谛也。 二释相 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从初句至一切众生即回自向他。愿令下即回因向果。关闭正对开示。止恶正对行善。贪瞋痴等为入恶趣之门。戒定慧等为趣涅槃之路。代受众生苦者。其义稍隐。应引清凉疏以明。于中七意。一起悲。意乐自居凡境。事未必能。如瑜伽论云。菩萨于世间修习哀愍意乐。及非意乐。为利恶趣有情。誓处恶道。如己舍宅。愿身代受。令彼恶业永不现行。二修诸苦行。后能与物为增上缘。即名为代。三留惑润生。受有苦身。为物说法。令不造恶。因亡果丧。即名为代。四若见众生造无间业。当受大苦。无异方便。要须断命。自堕地狱。令彼脱苦。即名为代。如报恩经云。菩萨知恩报恩。修大方便。利益众生。应识随宜显示方便。过去无畏王如来灭度后正法之中。有婆罗门子。聪明黠慧。受持五戒。受持正法。因有缘事。远行余国。五百人伴。前至崄路。五百群贼欲劫行伴。其中一人先与婆罗门子亲善。先来告语。于初夜时贼发。汝密舍去。勿令伴知。婆罗门子闻已。譬如人噎。既不得咽。又不得吐。欲告语伴。惧畏诸伴害此一人。伴随恶道。若默然者。贼当害伴。贼堕恶道。思维是已。即便持刀断此贼命。三恶道报是我所宜。众伴皆言。卿是胜人。云何作恶。婆罗门子具说上事。诸伴发菩提心。群贼亦然。五由初发心。常处恶趣。乃至饥世。身为大鱼。即名为代。六大愿与苦皆同真性。今以即真之大愿。潜至即真之苦。七法界为身。自他无异。众生受苦。即菩萨受。初唯意乐。次二为缘。次二实代。后二理观。众生造业有定不定。不定则可代。又若受苦有益。则令其受。如父母教子付严师令治。文中末句显示所为莫非欲令众生悉成菩提。 三总结无尽 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四结益令知 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 此文总结长行中十愿。成熟众生谓令得益。随顺菩提谓渐觉悟乃至朗然大觉。成满愿海谓悲智齐运。福慧双修。究竟证得事理互融。不思议果。 二显经胜德二。初校量闻经德。二显余众行德。今初。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剎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善者美称。谓无过失义。对治过失义。随顺功德义。感后乐果义。如此男子女人共为九种。所谓比丘沙弥优婆塞及未受戒男子。比丘尼式叉末那沙弥尼优婆夷及未受戒女子。七宝谓金银珊瑚赤珠末尼砗磲码碯。世人所爱故。少难求故功德者。谓施物名功。归己曰德。或可功谓功能。能去恶资福。德者得也。此功是善行人所得。或可如来所说清净法门。有无量差别胜利。故曰功德。布施供养者以有漏心为之。则落有为生灭。闻经者具足闻慧。是无为法。所以胜也。 二显余众行德二。初总明法行。二偏举一行广显众德。今初。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问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剎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灭。一切魔军夜叉罗剎。若鸠盘茶。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啖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 受持者于经典恒不忘失。读者常披览教法。诵者记忆文句常自歌讽。书写者自书写也。乃至者。圭峰云义摄供养。即以香华供养经法。转施。即自解书写。施与他人转读。或自转念。以此功德回施于人。听闻。即常在法会听闻教法。开示。即自得义味。恒时开演。曲示他人。思惟。即闻教思义入理。生得慧解。修习。即自达教旨。依法修行。此是大乘人十种法行。可览瑜伽论及辩中边论。一四句偈者。梵语伽陀。此翻为颂。四句为颂。偈是译音。如此土诗颂。以三字乃至八字为一句。四句为一偈。一四句偈即四句也。五无间罪即五逆罪。曰无间者以受生无间。寿命无间。身量无间。受苦无间。受报无间。五即杀父。杀母。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得极重逆罪。堕阿鼻狱。经一中劫。受无量苦。身心二病。四大不调所生之病苦曰身病。过分欢喜忧愁。或依恐怖愚痴失心之常态曰心病。皆得以此愿王威德神力除灭无余。一切魔军下。略说功德。现世离恶。魔乃魔罗之略称。断慧命故。常行放逸害自身故。坏道法功德善本故。为修道作障碍故。多爱欲故。乃名为魔。有其十种。一蕴魔。色等五蕴能生种种苦恼故。二烦恼魔。贪等烦恼能害身心故。三业魔。杀等恶业障蔽正道故。四心魔。我慢之心障蔽慧命故。五死魔。人寿有限故。六天魔。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王为修道作障碍故。七善根魔。执看目己之善根不增进修道则障蔽正道故。八三昧魔。躭着于所得禅定不求升进故。九善知识魔。悭法不示人蔽正道故。十菩提法智魔。于菩提法起智执着。害慧命故。夜叉捷疾鬼类。罗剎食血肉鬼类。鸠盘茶即厌魅鬼。毗舍阇即瞰精气鬼。部多此云自生。此类自父母生者名夜叉。化生者曰部多。此辈或畏而逃去。或发心守护也。 二偏举一行广显众德二。初略出五果。二别显胜果。今初。 是故若人诵此愿者。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如师子王。摧伏群兽。堪受一切众生供养。 初句举一诵法行以例余九。行于世间下明增上果。以有增上用故。如眼等六根不障眼等六识生。文中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即是增上之相。喻如云不能碍空中之月。此善男子下明等流果。果似于因故。因中修普贤行愿。果上获得三十二相也。自足下如奁底相乃至眉间白亳相。余处广明。若生人天居胜族明异熟果。谓有漏善及不善法所招自相续异熟生无记也。悉能破坏下明士用果。谓诸作者。假诸作具所办事业。今指有善菩萨用也。悉能解脱下明离系果。八支圣道灭诸烦恼也。以行愿威神喻如师子。善能摄伏群兽永断诸恶。末句显示功德。 二别显胜果二。初显法功能。二明殊胜果报。今初。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剎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有情命终之时。寿暖识三法舍离。诸根败坏。四大分散。受大苦痛。恶业人风大先去故身动。火大先去故身热。善行人地大先去故身静。水大先去故身冷。眼根坏则不见物。乃至意根欻然灭去。则昏迷无知。最末赖耶坚执随业受生诸趣。如金光明经说人死相云。两眼白色变。舌黑鼻梁欹。耳竖项筋垂。下唇垂向下。死相怖畏。不须具说。时光迁谢。幻质非久。终为无常大鬼之所吞没。彼时亲属舍离。威势退失。一切不随。唯有此大愿王引生净土。可作最后之依怙。无常经云。眷属皆舍去。财货任他将。但持自善根。险道充食粮。如此愿王。能令有情顿脱生死之苦。永别长劫之沉沦。譬如身飘大海。剎那即遭溺灭。忽值救命船舶。宵不奋勇挣扎。呼号求援。吾辈生逢末世。幸遇普贤愿王。皆是多劫善因缘故。宜各努力诵持。 二明殊胜果报三。初正明化生。二利生大用。三究竟成佛。今初。 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 极乐世界与娑婆国土同居此第十三重。从此西去十万亿佛土。弥陀经云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所谓同居土无分段八苦。方便土无沈空滞寂之苦。实报无隔别不融之苦。寂光无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文中初句到已即见弥陀世尊。全是上品上生气慨。观经云。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阿弥陀。释迦如来释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文殊师利菩萨。译日妙德。妙首。普首。濡首。敬首。妙吉祥。首楞严三昧经记其为过去龙种上如来。央崛摩罗经记其为现在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宝积经记其当来成佛曰普见。此大士与普贤居忍土为释迦如来之胁侍。杂华佛称今与一万菩萨现住清凉。观目在。用一心三观圆妙三谛而证实相理谛。于诸境界得大解也。是过去正法明如来。现为弥陀之左侍。当来号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来。弥勒此云慈氏。即阿逸多。此曰无能胜。现居兜率。身遍十方。当来号弥勒世尊。此诸大士于一切佛土辅扬妙法。行人一生极乐故得亲睹。生莲华中清净化生也。蒙佛授记谓当来定作佛也。 二利生大用 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 既蒙授记。便以悲愿力。普应十方机也。复次授记者。圣言说与曰授。果于心期曰记。若诸佛世尊观机中有增上信者。佛则令其发菩提心。而为授记当得作佛。名未发菩提心授记。若诸菩萨。善根成熟。欲度众生。同诸众生共发菩提心。愿同成佛。蒙佛授记。曰共发菩提心授记。若人精进不退。若与授记。恐生满足。不复精进。佛威神力密记作佛。使他人闻。为断疑故。曰隐覆授记。若诸菩萨。得不动地。即蒙授记。曰现前授记。今即现前授记也。 三究竟成佛 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输。能令佛剎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八相成道中有降伏魔军。八相者。起信论。以兜率天退。托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轮。入于涅槃。四教仪。以兜率天下。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转*轮。入涅槃。开合不同耳。妙经文句记云。四教各有四降魔相。须者往寻。 三结劝受持三。初结前胜德。二正明劝持。三重举胜德。今初。 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 唯佛知者。显无尽也。何以无尽。称性之德故。 二正明劝持 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巳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 十大愿王。功德巍巍。导归极乐。诚属难信。若非久种宿因。植种德本者。尚不能闻。况生信耶。乃至二字。通十法行。 三重举胜德 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诵持愿王者不止于自能往生极乐净土横超生死。亦能令人同见弥陀如来也。灵峰云。释迦一代时教。惟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清凉云。此一品经。文约义丰。实修行之玄耍。乃华严之幽键。功高德远。人宜精修。今谓释迦一代时教。功在极乐。何以故。彼释尊。初成极果。为大士说华严顿教。而最末却举极乐为归宿岂不异哉。清凉扶贤首之教。盛说玄门。亦云华严幽键。在此一品。自余凡夫。横出异见。何足与论。良以世尊佛眼普见十方众生。竖出轮回。大非易易。横超法门。摄一切机。所以开章即指极乐。智人于此。请三致意。以上长行终。 二偈颂二。初标举。二正颂。今初。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经文分十二种。一修多罗即长行。二祇夜即重颂。三伽陀即孤起颂。此三是经文之体裁。四尼陀那即因缘。五伊帝目多即本事。六阇多伽即本生。七阿浮达摩即未曾有。八阿波陀那即譬喻。九优婆提舍即论义。十优陀那即自说。十一毗佛略即方广。十二和伽罗即授记。此九乃自经文所载之别事而立名也。今之偈颂即祇夜。所以重颂已说之文者。为欲令后来未闻者得闻故。为令未悟重闻而悟故。为广长行之略文故。为易受持故。普观十方者。察机教相扣否。唤起大众之注意。令鼓发闻教也。 二正颂三。初五十二偈颂正示行愿。次七偈颂显经胜德。后三偈颂结劝受持。今初又二。初五十一偈别颂十门。次一偈总颂十门。初中为八。初二偈颂礼敬诸佛。次二偈颂称赞如来。三三偈颂广修供养。四一偈颂忏悔业障。五一偈颂随喜功德。六一偈颂请转*轮七一偈颂请佛住世。八四十偈合颂后门。今初。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