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黄念祖:无量寿经(第15集)


 2014/11/22    下载DOC文档    

  这一品是别序,这是《无量寿经》单独所有的序,阿难看见世尊放光,以前从来没有见过,所以他就长跪合掌来问佛,这是我们今天开始要一块来参研的内容。「而白佛言」,就向佛来禀白,说「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入了这个殊胜的定,安住於最奇特之法。这是什么法?底下他就说了,是你住在「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因为他放光,阿难就了解到是这个情况,所以他就问,佛佛相念,现在是念什么佛?底下我们就详细讲了。

  首先是「入大寂定」,大寂定是指的什么定?大寂定,《涅盘经》里头说,佛要涅盘,在双树之间,「我於此间娑罗双树,入大寂定」。佛涅盘的时候在双树之间,我在这入了大寂定。所谓大寂定是佛最后圆满涅盘时候所入的定。「大寂定者,名大涅盘」。涅盘三德,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三德都圆满,这是大涅盘。所以大寂定是什么?就是大涅盘。《甄解》它解释,它结合我们这个经,它说「普等三昧」,普等三昧是殊胜的三昧,普等三昧和大寂定都是什么?「并是念佛三昧异名」,是念佛三昧另外的一个名称。「今佛为说念佛法门」,现在佛要给大家说念佛法门,所以就安住於念佛三昧。根据《涅盘经》,大寂定就是大涅盘。《甄解》结合我们净土,就是念佛三昧,佛要教大家念佛,所以住於念佛三昧。这两说有矛盾吗?没有矛盾,念佛三昧就是大涅盘。所以大寂定通说就是佛的禅定,这是通指一切,可以这么说,按我们本经就指念佛三昧。

  「住奇特法」。奇特这两个字,《净影疏》的解释,「佛所得法,超出余人」,不是菩萨、其他的人所能得到的,「在世所无,故云奇特。」《合赞》是日本疏,「济凡秘术」,救济凡夫,对於一个奇的、不可说的、难宣的方法,「今日将说,故曰住奇特。」这些解释都对。《甄解》这里头特别来赞叹、来发挥,说明这个奇特。所以这些书这么大胆的来赞叹净土,这些日本的古德很突出,因为他们亲承善导大师之教。他们对於善导是恭敬到极点,也亲近到极点。因为善导大师他也是特弘《无量寿经》,特别重视第十八愿。这样传下来,日本的古德对於净土宗有很深的体会,所以这个赞叹也是很突出的。而在中国要是这么说,就有很多人要来跟你辩论。《甄解》说,「奇特法者,如来正觉果海」,这是一个果海,所以叫做奇特。这个果觉,果就是广大,这个广大怎么来形容它?如海之广来形容如来的果觉,这个叫做奇特,这才是奇特。奇特到极点,就是在《无量寿经》的莲花光中,莲花里出了很多很多光,一个光又出了很多很多佛,这段文就「彰矣」,就是明显了,把今天世尊住奇特法,这个奇特就显现出来了。

  底下它就比较,比较《华严》、比较《法华》,说《华严.性起品》里头佛就说,「一切众生身中有正觉智。叹之云奇哉!」这是《华严》里头,佛就是赞叹,奇哉!奇哉!一切众生都具有佛的正觉的智慧,这个智慧德相跟佛一样,唯以妄想执著就不能证得。它光引这一句话,一切众生都有本觉智,叹之曰奇哉奇哉,这释迦牟尼佛赞叹奇哉奇哉,奇就确实是奇了,然而奇不是特,只是奇。佛都说奇哉奇哉,怎么不奇?奇,然而不是特。为什么说不是特?人人都有,就不特别,苍蝇、蚂蚁也有,地狱众生都有,一切含灵都有,所以不特。《法华.提婆达多品》,「龙女成佛」,八岁的畜生女,确实特别。这么一个龙的女儿,畜生之女儿,仅仅只有八岁,而且是个女的,确实很特别。然而「特而非奇」,这个不奇,一切众生本来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她已经恢复到本来,这个事情不奇,人人有分,个个现成。所以特是很特,一个几岁的龙女就成佛,这个事是很特,然而并不奇。「唯此一法,最奇最特」,只有这个经,下面世尊要说的这个念佛法门是最奇,而且也最特。

  它就要解释,说话你要有论据,不能够只提出一个论点,你要有论据,你得说明。经里头说,后头这有,后头宝莲花品,「宝莲佛光第二十一」,莲花周满世界,一一花有百千亿叶,各种的光明,有无量的光,每一个光里头又出三十六百千亿佛,每一个佛又放无量的光明,给十方说法。极乐世界莲花周遍其国,每个莲花有无量的莲花瓣,每一个瓣放无量的光,每一个光中就现无量的佛,普为十方世界说微妙法。这是经文,为什么引这段经文?它这段议论很好,我们可以全部的把它介绍一下。「经说:众宝莲花,周满世界」,宝莲遍满世界。莲花你说它是依报、是正报?「欲言是依」,你说它是依报,可是花里头能出这么多光,光里出这么多佛,它是依吗?莲花能放光,光中能现佛。说是依报,说是佛身以外的,就是境界,不然,它怎么出光、出佛?所以是依的话,花以外就没有佛,没有正觉,就不能放光、不能见佛。若说是正报,极乐世界的莲花就是正报。佛、菩萨这是正报,这一切花、木、山、水、七宝池,这都是依报。你说是正报,可是它讲,百千亿个莲花瓣、莲花叶子,就是莲花,那不是佛,怎么能说是正报?所以说是依报也不行,说是正报也不行。众生的情见到这个地方都用不著,所以叫做奇特。

  底下它又说,「欲言是因」,有因有果,说这个是因的话,这个花是阿弥陀佛果德之所成就,阿弥陀佛万劫的修行、万德的庄严来成就他的愿,愿成就了,这个花现出来了,你说这是因,这是果德,果上所现,就否定了是因。「欲言是果」,这个花,十方世界都有莲花,你说莲花是果就说不过去。所以是因也不行、是果也不行,这个奇特。有主有伴,极乐世界是有依有正、有因有果、有主有伴,真正的主是阿弥陀佛,其余的这一切都是伴。如果它是主,可这个莲花它能包括十方三世无量无量种种的庄严、种种的差别和种种的慧,含摄一切,它的侣伴多极了,不单纯是个主。所以现佛、放光、说微妙法、安度十方的众生於佛正道,无量的慧,不仅仅是主,包含了很多伴在里头。若说是伴的话,「欲言是伴」,实是心外无法,这一切都是如来正觉。彼佛世界尚无三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没有。鹦鹉、舍利都在说法,那是哪来的?《阿弥陀经》不是说吗?这是如来变化所作,「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所以这一切鸟,什么都是弥陀的变化。所以水鸟树林都说法,水也说法,树也说法,都是弥陀变化所作;这一切莲花,放一切一切,都是弥陀自心变化所现。所以你说它是伴不行,它纯粹就是如来正觉。所以主伴也不可说。这么看来,极乐世界的依正、主伴,一切一切等等,都是阿弥陀如来自心所现。「欲说是一法」,若是一法,可是一个花里头有无量光,无量光里头出无量佛,无量佛给十方都在演说妙法,度脱众生,它就生出无量法,一又出了无量。「若说是无量,则只是一句名号」。所以《往生论注》说西方极乐世界三种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主伴都庄严,这是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净句,清净句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就是这一句名号,万德之所庄严。所以说一里头有无穷无量的妙法;如果说是多,它只是一心所现。所以这个是「奇中之奇,特中之特,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之法」,也不可以安名,你给它安上名也不对,勉强称之为奇特法。这就是《甄解》的一段注解,我把它解释了一下。

  阿难当时看见世尊现殊胜稀有的瑞相,他就知道佛是住於奇特之法。这里说「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佛所住者,《净影疏》曰:住佛住者,涅盘常果,诸佛同住。今日世雄(指释尊),住彼所住,住大涅盘,能起化用。」这是《净影疏》的原文,就是说今天佛住的导师之行、最胜之道,住了这个大涅盘,这个大涅盘能起殊胜教化的作用,来解释阿难当时这两句话。《会疏》说,「佛所住,不二乘,不字就是非。日本人的古汉语,有的时候不免就出这么一点好像是很不符合中国习惯的用法,这里就是这样,不二乘就不合乎我们的习惯。佛所住的不是(非)非二乘、菩萨所能及的,「唯佛与佛住之」。它就解释了,佛所住导师之行不是其他什么,这解释一下。它底下又说,这底下很重要,「佛说三乘随他教时」,佛说阿罗汉道,像说阿含,后来又说唯识,这三乘都是随他教。缘觉乘、声闻乘、菩萨乘,这是三乘法,三乘法是随他教,因为众生的根器就只是这个根器,你要合乎他们的水平,对他们的水平来给他们进行教化,所以称为随他教。而不是佛畅开著心胸,畅所欲言,谈自己的境界。今现在佛就是住自己的随自所住,所以放稀有之光,这才叫做住佛所住。这一点就显出来,佛之放光,因为平常说法都说其他的法,随他教,今天才是随自所住,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因此放稀有之光。「又《甄解》曰:住佛所住者,住普等三昧。普等三昧及大寂定,并是念佛三昧异名」。这句话前头已经引过,不过后头又加上两句,「三世诸佛皆住此念佛,故云佛所住」,三世诸佛都在念佛三昧中念佛。那当然,佛都成就了,当然一切佛都得念佛三昧,得了念佛三昧要念佛,当然在三昧中念佛,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住佛所住。也就是说,今天释迦牟尼也是住於诸佛所住的念佛三昧。这就是对於这一句有几个不同的解释,都可以互相来补充。《甄解》跟我们这个经就更合了。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三昧中之王,而且称为宝王,就是从这个念佛三昧可以流出一切三昧。

  「导师」,《十住断结经》就解释说,「号导师者,令众生类示其正道故。」所谓导师者,你就给众生指出一条正路。导是导引,我们导航,导航很重要,长江里头很多礁,水又那么急,一个不小心船触了礁,那就是一船的性命、财宝全完了。所以这个导字很重要,坐船那个导航那是极重要,导师在修行路上更比船那个导航还更重要,示其正道故,这个路应该怎么走。这是一个解释。第二个解释,《华手经》说,「能为人说无生死道,故名导师。」能为人说法,让他免於生死,出生死。无生死,不是讲现在一般的世间人,他说人死就完了,如灯灭,什么都没有,不是那个意思,而是说你能出生死,叫无生死。不是根本没有生死之说,无生无死。当然,这一切生死如梦幻泡影,你梦醒了就没有这些事。所以「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觉后空空无大千正好是出生死。本来没有生死,你在梦中不醒,那就是生死相续。导师者,这才是导师。

  《佛报恩经》一样,《佛报恩经》讲「大导师」,加个大字,后头有用大导师,偈子里头,在这就预先说了。「以正路示涅盘径」,涅盘是佛最后之果,涅盘三德,一条正路给他示出《涅盘经》的涅盘三德,让他得到无为,不是有为。我们现在往往,「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起了我要精进的心,这个是妄念,不是精进,因为什么?有为。所以我们要示正路能让他得到无为、常乐,常乐我净,我净两个字省了。所以凡夫四倒,阿罗汉四倒。凡夫的四倒,没有我执著有个我,脏极的一个东西我都认为清净,还追求,这个可美、可爱。明明是无常,转眼就空,还以为出去遛个弯,商厦乘乘凉,命就没了,这不是一切无常吗?无常苦空,无常认为是常,无我认为有我,都是苦事而很乐,所追求的实在都是苦事,不知道,自己觉得很乐。实际都是苦,没有乐,自己觉得乐,是苦。所以凡夫的四倒,无我当作有我,脏当作净,无常当作有常,拿苦当作乐。到了阿罗汉这都解决,他就没有这些,他又有四倒,菩萨的常乐我净他不知道,他不知道没有妄我还有真我。真我实际上也不可得,当然他不是断灭,这个境界很微妙,是乐,这种乐超过一切世间,常乐。常,不是无常,本来无生死。本来无生就无灭,无灭就是常,常乐,最清净,没有什么。这是阿罗汉的四倒。事实上一切的学问都有这么一个过程,先是山是山、水是水,后来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然后山又是山、水又是水。写字,「未能险绝,先求平正」,你不能写到险绝,你先要平正;「既能平正,力追险绝」,能写得平正,用大力去追求险绝,这个字写得;「既能险绝」,能做到险绝,「复归平正」。文章也是如此,先是没有波澜要有波澜,有了波澜还要趋於平静。所以演经很难,这个地方是最难的地方,一个就是平正的,还是那个不能险绝的平正,还是既能险绝又归平正的平正。形式是一样的,内容全不一样,这都是如此。所以这个大导师者,就用正路来示涅盘,让他得到无为的常乐我净。

  《甄解》说,「导师行者」,什么叫住导师之行?导师之行是什么?「即弥陀世尊平等引接无所遗故。」前头不是都解了吗?是要导引众生到常乐我净。《甄解》的好处,它就是结合这个经。阿弥陀佛是平等的,他平等普度,没有分别的,不是对於聪明的人跟愚蠢的人有不同,对於好人坏人一律是平等,大悲普度,更不是说这个人跟我有怨,那个人跟我有亲,怨亲是平等的。无所遗故,,没有一个剩下的,把他遗弃了,遗就是遗弃,不要他了,不舍一个众生,这是导师之行。所以大导师就指的是弥陀,「以本愿引摄五乘」。把阿修罗这一趣打散就称为五趣、五道,我们常说六道成五道,分别就在这。把阿修罗立为一道就是六道,把阿修罗打碎,有天阿修罗,可以归到天;有人阿修罗,归到人;有畜阿修罗,归到畜生;有鬼阿修罗,归到鬼,阿修罗就不单独成为一类,这就是五趣。所以五趣、六趣都通。他还有特别的特性,他就是妒忌,他逞能、好胜,他这种特性,而且很有能力,所谓奇异功能,这都是属於阿修罗类的。阿修罗不见得是骂人的话,阿修罗可以护法,但是一般他妒忌,他就要破法,他妒忌释迦牟尼佛,他不服。这是五趣,让本愿来引摄五趣,其实五趣就是六趣,把阿修罗分到其他里头去了。现在释迦牟尼佛正要演说《无量寿经》,「正是住弥陀之所行」,所以说最胜之道、住导师之行。

  底下他就说,一定是这样,今天是入了大寂定,住奇特法,是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不但是导师之行,而且是导师之行中的最殊胜之道。底下就是他的想法,他说「去、来、现在」这三世,过去、未来、现在,佛跟佛都是相念的,他同心,他相念,同一个志愿。现在这一种最胜之道,这就是他的话,为什么说这话?没有明说,他认为这个最胜之道必定是在念佛。所以他就说「佛佛相念」,今天世尊你是念过去佛还是念现在佛?这个文句就省了一点,不然你接不上气,这文章接不上气。住这样的最胜之道是什么?也就是问你在念什么佛?这是他认为这个最胜之道就是在念佛,但是不知道今天佛念的是什么佛?是念现在他方的佛,还是念过去未来诸佛,这就是他的问题所在。这个《合赞》的说法,他这一点说对了,他说佛佛相念,可以知道今天这个佛也是在念诸佛,然而现在现这个奇相是什么缘故?做为两个问题,佛一定是在念佛,现这个光明,这是一个问题;这样的殊胜是为什么?这是他的两个问题,我这合起来了。经文就说,你是念什么佛?「何故威神显耀,光瑞殊妙乃尔」。这个意思前头已经说了,最胜之道,现在佛佛相念,是念过去,是念现在?不是念佛的话,何以今天这个光明如此显耀、如此殊胜?所以,我这个解释只是一个问题,就是问念什么佛。这都是一些小节,怎么都可以,《合赞》的文字上也说得过去。

  他就提出这个问题,提出问题,底下就是世尊的回答。世尊告阿难言,「善哉善哉」,善哉就是好,连说两个好是称赞之辞。好,好,赞叹阿难提出这个问,「汝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你为了哀悯,哀就是悲哀、就是悲悯,其实哀悯就是悲悯,古时候的文字跟现在的文字习惯上还是略微有点不同。你是悲悯,悲悯就是拔苦,利乐就是与乐,慈心,慈是与乐。善哉善哉,你是为救度众生,给众生拔苦,让众生得到安乐,让一切众生得到这样一个正果,你是这样的心,所以你才能够问如是殊胜之义,你才能问这样殊胜的意思,就表示世尊非常喜欢。净影师说,他为什么称赞阿难?因为阿难这一问是称机,正是与这个机相称,称机,相称合的。这东西称不称,相称,称这个机,合乎这个机。当法,最恰当,这个法。任何你这个当令不当令,你这个事不当令就是不合乎这个时候。当这个法合时,时也是合的,机、法、时都相合。这个时机、这个时节、这个法都是相合,所以世尊就欢喜。

  《甄解》就说,「所问称可佛心故。」你所问的这个问题正称佛的心。所以经中说,只有两个人善报佛恩,一个是善问,一个是善答。所以提问题很重要,而且善问,提出好的问题,这样的人能报佛恩。因为你善问,问的得人的时候,他就有善答,这就法轮就转。佛就赞叹他,你是因为这样一个好心,你才能问如是殊胜之义,能问如是微妙之义。微妙两个字,「法体幽玄故曰微」,法体它本身是幽深玄妙就叫做微。不是微小的微,微小有什么可称赞的?这个微,现在所谓多空间,很多高度的空间它都极微小,所以咱们这个空间它就随便透过。你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个笼子养个鸟,人也不能进去,鸟也不能出来,蚂蚁随便出入。微,这个微,要谈到这微小之微,恐怕不是这微小之微,而是微妙之微。「绝思议故曰妙」,你没有法子说。智者大师讲《妙法莲华经》,一个妙字讲了九十天,九旬谈妙,就是说不清楚,说九十天也说不清楚,绝思议所以称为妙。佛法甚深甚深,讲一个经题,讲一个妙字,九旬。能问如是微妙之义,就是说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能问这样的问题,这是问一个很深入的问题。

  就称赞他,「汝今斯问」,你现在这个问题怎么样?你这个问题,「胜於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这是一句话。底下是「布施累劫」,布施又是一句话,这两句话。布施一切,连动物都在内。这个是说阿难问的功德很大。一天下,我们所谓四天下就是四大部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古时候有一些人把它误解,有一些人他把四大部洲他都认为是在地球上,认为须弥就是昆仑,这样来解释,这个解释很肯定是错误的。他说这个须弥山,日月都绕须弥,现在还说太阳绕咱们。真要须弥山在地球上,那就是太阳绕咱们地球,所以这句话错了。那时候有人还附会,说北俱卢洲是共产主义,什么都是极量的丰富,要什么有什么,男女之间毫无约束,种种的,这就是苏联。这是很荒诞的事情,这个就不对,首先是科学不发达,过去有些错误很难免。这个说法也不是佛说,婆罗门一贯有这些说法,佛也不需要把现在我们从最新的天文学所能知道的东西跟大家说,让大家更多了一个不懂,所以就随顺,这个问题就是这样。现在确实外天来的这个事情,现在很多在证明,属於外天来人。前两天电视还看见,英国就每天发现这个事情,那个麦子倒伏,全部都倒,而且它画得比圆规画的还圆,一片麦子倒了,一个圆的,这一个圆,这又一个圆。所以他们就怀疑这是外天来的人干的,后来科学家就去观察,电视屏幕中没有看见飞来的东西,可以看见远处有地方在放亮,电视里头,就没有几天的事情。所以天外这个事情,它就是四大部洲,还有别的,它无量,这就是一个小天下。无量的天下,无量的银河,银河中有无量的日月,所以天是非常之大。一天下就等於一个南赡部洲,或者什么这样的。你这个供养,胜於供养一天下的阿罗汉、辟支佛,你都供养了。也胜於你来布施诸天的人民、蜎飞蠕动(蜎是带翅膀的小虫,蠕是爬的小爬虫)累劫的时间,累劫,劫的时间极长,我就不解释了。这一切人、天,各种生物,以至於小飞虫、小爬虫都布施。胜於这样拿累劫的做这种布施,供养这么普遍一天下的阿罗汉、辟支佛,这样的功德大一百一千万倍,就提这个问题。所以刚才我说,什么人能报佛恩?善问,这一个问有这么大的功德。

  「何以故」,为什么?因为你这个问,引出佛的回答,「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这就把这个问题答覆了,也就给我们现在极大的启发。因为你这个问题,当来,就是从这一问以后,当来就是以后,以后要来的,就是未来的,诸天,不但是这个地球,各天界,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一切含灵,这就包括六趣,天是最高的,天、修罗、人、畜生、鬼、地狱,一切的含灵,含有灵性的就是众生;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都因为你这一问,他将来得到度脱。因为这样一问,佛就说这个法,佛要说了这个法,这个法就宣流,将来一切的含灵都是因为你这一问而得度脱。这一问,大家要知道,这里头当来一切含灵,包括咱们今天在座的诸位,咱们能在一切之外吗?所以要把自己摆进去。当然现在我还不生信心,那是时节还不到,最后你还是要,将来你等到弥勒菩萨来,现在种了这个因缘,弥勒菩萨三会龙华,都得得度。弥勒菩萨就接受了释迦牟尼佛嘱咐,《无量寿经》就拜托弥勒,说弥勒也要弘扬《无量寿经》。所以皆因此问而得度脱,现在结了佛缘的人,到了三会龙华就全部都得度,不过就时间长得可怕,这个数字我上次,去年说过一回。所以这一句就是赞叹,而且这个经之重要。所以各种修持是都可以得到一定的好处。真正可以得到很多,你看后头其他佛国,很多大菩萨还是要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你就不是直接,就是在凡夫,就去到凡圣同居土,你到了其他的佛国,成了菩萨之后,还是很多很多无量无边的都在往极乐世界跑。

  底下佛又说,「阿难!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於世。」你看是无尽的大悲心,因为《普贤行愿品》就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诸佛的本体就是大悲心,因为悲心是极端的重要,密宗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都是从悲心出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又说「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一棵树要开花要结果,你得怎么办?你得拿大悲的水去浇这个树木,就是饶益众生,你才能够得到智慧的花果。「无尽者,即《行愿品》中无有穷尽」,他这个愿里无有穷尽的大悲。诸佛菩萨是无尽的大悲,「矜哀三界」,矜就是怜悯的意思,矜哀三界就是悲悯、怜悯三界的一切众生。「所以出兴於世」,所以在世间又出兴了。佛早已成佛,佛就是为了度众生故,开佛知见才是度众生,这是一件事情,所以出兴於世。《法华》就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法华经》就说要「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净土法门就正是佛之知见。

  佛是这样出兴於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光是光大,阐是开演,我就要光大开演这个正教。拯是救,来救度、帮助;群萌,萌是发芽,群萌就是指群生,就是众生,预备来光显佛的教化、来救济众生。《会疏》说,说法有渐法、有顿法,佛都称众生之所宜,随缘让他们都能得到解脱、度脱,这是拯群萌,这是解释拯群萌的意思。欲拯群萌,欲这个字就代表愿,我有这个愿,我要来救一切众生,所以这个欲就是愿。这里头就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就是承上,上面不是说大悲为体吗?所以就是要度脱一切有情,没有度的让他得度,已度的还不安让他安。所以要光阐道教就为的是这件事,就是为了要拯群萌。第二,就接著下头说,为什么要欲拯群萌?我要「惠真实之利」,因为如来愿一切众生都能够进入弥陀大愿之海。这就是《会疏》说明这个欲字,因为大悲,我就要救度;底下就说我要给他们真实之利,所以这样来救度。这就是解释这个欲字它的内容。《甄解》就特别著重,说诸佛出兴於世就是要说弥陀的愿力,拿这个来救众生,这是显出诸佛的本怀。

  「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这个欲字往下要来连系的这个力量很足,欲拯群萌,我怎么拯?我就是要给他们真实的利益,不是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有的人忙了一辈子,你没有给众生什么真实利益。所以佛之出兴於世,这样的一个心,阿难这一个问这么要紧,那是因为佛的本怀就是这么一件事,是要给众生得真实的利益。彻底的、究竟的、真实的、长久的利益,不是暂时的、虚幻的,是真实的、彻底的、究竟的。惠就是惠施,就是恩赐之义,赐,赐给他。真实之利,按善导大师的意思,就指的弥陀誓愿是真实之利。所以日本承善导大师的教化。我们中国对於善导大师,中间有一个错误的记载,有人说他自杀。我当年看,他自杀了,我对於他也觉得不满,后来才知道。所以在居士林,我在那个时候特别给善导大师另外写了一个传。不是他自杀,他没有自杀,自杀那是问话的人。所以有很多记载,读书你不能太片面,有的时候常常就有错。尽信书不如无书。书里就像沙里,我老是说像沙里淘金,那沙里淘金的事情,金子就这么一点点,其余都是沙子。善导大师他不是这样,人家来问,实际上这个在哪谁都不知道,日本人考证出来的,在道宣著的《高僧传》里头,列在焚身那一类里头。也没提善导,他就提了这个怎么焚身,那个怎么焚身,就提了这一段。有一个人就问善导大师,他说念佛,最后要是念著佛死就能往生吗?善导大师说你念著佛死,死的时候还是念佛,可以往生。他说好,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他就跑到山外,就上了树,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啪,一下下去。所以上头有人说,跳下去的是问话的人,不是答话的人。但是后来记载错了,说善导大师上了树跳下去,这是个错误,很大的错误。日本人他对於善导恭敬到极点,他说第一代祖师是阿弥陀佛,第二代祖师是善导,第三代祖师是日本人。他不大看得起中国这些净土宗的大德,他就把他日本人接过去了,有的时候加一、二个,加上昙鸾、道绰,后头人他不怎么样。善导大师的意思,真实之利就是弥陀誓愿所能给众生的利益。善导大师自己的偈子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十方如来所以出兴於世,为什么?「唯说弥陀本愿海」。所以善导大师这个讲得很绝对,唯就是唯心、唯物那个唯,唯说,唯说什么?唯说弥陀本愿海,只是说弥陀本愿之海,善导大师的赞叹。在中国,实际上中国后来很多大德他们都从禅宗开悟,不能像日本大德说话这么畅,大畅本怀,没有什么委曲。他尊善导,一直他是相承的,一代一代他老有人。

  《甄解》就赞叹善导这个话,「此今家」,今家就是日本人称善导亲切的称呼,他也有称许多之类的,都是说的善导,今家,还有些类似的。「独步妙释」,这是善导独步,只有他单独可以走到这,独步一切就是走得最高的,独步妙释,没有人能跟得上的,微妙的解释。真实之利,善导大师有个解释,《甄解》就来赞叹,「他人所未谈也」,别人谈不到这里。「顺此祖释,以弥陀本愿为真实利」。所以惠以众生真实之利就是什么?就是转达弥陀的本愿教化众生,以这个为真实之利就可以八万四千法门做为光阐道教,这样的话如来光阐道教就是弘扬八万四千法门。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就是教导他们弥陀大誓愿海,第十八大愿,只要持名,十念必生,至心的念十句必定往生。

  底下《甄解》讲了很多,我们抽它重要的讲一讲。「真实利者」,就是佛的智慧的名号。善导大师所说的,在因地中法藏(就是在阿弥陀佛发这个大愿的时候,他当时是国王,出了家,出了家之后,法名叫做法藏),在这个时候发四十八愿,法藏在因地中所成的真实,这个所成的真实你把它开展,就是四十八愿里头的五愿,包括第十八愿,合起来就是一句名号。所以我们常说,「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一乘大愿之海,这一乘,一切众生成佛称为一乘,一乘之愿海;六字洪名,这个名号,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因中所成就的真实之际,开演了真实之利,就是有这个真实的五愿,你把它再合起来就是一句名号。这个真实贯通於教行信证,立的这个教、这个修行、所信、所证。所谓之利是什么?就是名号的大利。这个大利的究竟是指什么?这个大利的彻底是什么?就是无上的涅盘妙果。这也是《甄解》的解释。为什么把一切的真实最后归到一句名号?因为这句名号它究竟说来就是无上的涅盘妙果。

  《甄解》又说,「真实之利对权假方便」。权假之说,一个是真实之利,一个是权假之说。权假之说,说到阿罗汉,后来到了《法华》就告诉他们,你们要知道这是化城,你们走累了让你们在这歇一歇,实际是没有的,不存在的,你们还是都要成佛,这是权假。真实之利和权假就是相对的,不是一样的。既然是这样的话,你把世间法来看小乘的法,那就小乘法是真实,世间法就是假的。你得了诺贝尔奖金,一天到了八宝山,那都是假,还是假,还有什么你带得去?所以这一切世间法都假,小乘是真,证阿罗汉是真。以小乘来相望权教的大乘,权教这些世度菩萨要入世去度众生,就好像舍利弗前身,到处去修菩萨六度,后来人家跟他化眼睛他退心了,这是世度菩萨。你拿小乘跟世度菩萨比,就是所谓权的大乘,那权大乘是真,小乘是假。佛说阿罗汉是焦芽败种,他没有利他的心,权大乘要肯利他。以权大乘对实大乘来说,对於《华严》、《法华》来说,所谓小始终顿圆,你把始教、终教来对圆顿教来说,始教、终教那就是假。终教当然不错,《大乘起信论》,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有如来藏,但是它就规定你必须三大阿僧只劫。《法华》是刹那间龙女就成佛。它这个不真实?因为他的根器只能听这个,就这样的话,等佛说《法华》还有五千人不听,他听不下去,这些不能勉强。所以把权的大乘来望实教的大乘,就实教大乘是真,权大乘就是假。把《华严》、《法华》这种实教的大乘还跟弥陀第十九愿来比,就指的《魏译》本,《魏译》本的第十九愿说,「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这个就是要发菩提心,修功德,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就比《法华》、《华严》都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就可以往生,就第十九愿假,第二十愿是真。要拿第二十愿跟第十八愿比,「十念必生」,二十愿又假,第十八愿才真。所以到了第十八愿,念佛往生,十念必生,这是真实中的真实,圆顿中的圆顿。这是惠以真实之利。这一句佛号就是大涅盘,实际上这也很自然,因为这一句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证到大涅盘之后才成佛,这才是圆满,这个佛号才出来。所以这个名号是佛所有功德之所成,它就代表了这一切功德,现在的话,代表这一切信息。因此你念你就是属於果觉,因为这是佛的果觉,你现在念这个拿来庄严你自己因地的心。所以是真实之利,最直接,最了当。

  底下,大家也不会有意见,《法华》、《华严》中国一直是认为登峰造极的,日本人说它是权假,独赞《无量寿经》。《甄解》对於这个它有解释,它说现在不是说真实之利吗?就从这个利益上著眼,从利益上著眼,所以说《法华》、《华严》都是假,只有《无量寿经》是真。因为《法华》、《华严》说有疾速成佛的法,《法华》只是一个龙女成佛,而不是大众,不见疾速修这个法而成佛的人。「故自成别时意趣」是什么?就是闻了法之后,在另外一个时间所达到的境界。事实上法体,法之本体并不需要你等待,但是人的根器不一样,所以读了《法华》、读了《华严》,你还是要再来再来再来,要等待时间,「人机劣故」。《无量寿经》,你只要相信不疑,但是这点很难,此是一切世间所难信法。要知道这个信,能信应当是很重视的,能信而不疑者,十个人就有十个人往生。现在还很多人往生,目前佛教还是一种衰微的情况,现在还是往生者不断,而且往生就不退,一直到成佛。

  而且这个法门,当法都灭了,为什么说《无量寿经》重要?一切什么经都没有了,最先灭的是《楞严》、《涅盘》,《楞严》现在已经看出来了,很多人说《楞严》是假的。佛早就说了,第一部灭的经是《楞严》。慢慢这些邪说信的人就多了,信的人多大家也不念了,不念它就灭了。第一部《楞严》先灭,然后一部一部的灭,最后剩下《无量寿经》。到了最后,众生为什么还有智慧能够来研究《无量寿经》?《法灭尽经》就预先给咱们讲了,说一个油灯要灭的时候,它放光。蜡烛也有这个情形,蜡烛点到最后反而更亮了。到了法将灭的时候,这时众生有智慧,这时众生可以接受《无量寿经》,还有一百年的因缘。所以到最后最后,还有这个法存在度世,而是这个时候众生所谓回光返照。人要将死的时候,忽然间精神又来了。现在看个病人,忽然间精神来了不是好事,这叫回光返照。整个佛教的回光返照就最后这一百年,《无量寿经》还可以度众生,这个之后就剩一句佛号。所以现在我们也不能要求很多人水平很高,到了末法只有这水平。当然到了最后的时候,你会念阿弥陀佛就是法师,就是金刚阿闍黎,一般人不会,人寿也短了。这是一个缘故,一个缘故就是说依此得利益的人多,都可以得利益;第二个,最后法灭还完全靠这个经来度众生。而且凡圣都是念佛,都是相等的,都得这么做,凡也念,十地菩萨不离念佛,佛佛还相念,所以凡圣齐等。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齐诸圣於片言」,就是这一句名号,大家就相等了。因此说这是真实之利,最后还要靠这个,凡夫也得念,圣也得念,你开悟之后还是得念。开悟不求往生,恐怕你要欠悟。憨山大师说开悟之后,他《憨山梦游集》说,开悟之后人都持咒,他不肯说,说怕大家执著,实际都还持咒。

  底下,刚才是《甄解》的辩论,底下是我在写的时候我做一点解释。本经能够给众生真实之利的原因,就是因为咱们这个经所开化显示的都是真实之际。前头已经讲了真实之际,真如实相的究竟之内容。由於真实之际,所以这个极乐妙土是什么?底下就说这个经有三个真实,这是第二个,第三个,底下跟著就来了。阿弥陀佛就住真实慧,在真实慧中勇猛精进,一志庄严净土,一心,一条心的在那庄严净土,在真实慧中。这三个真实,所以极乐妙土等於就是从真实之际所开演,而国土之种种庄严就是真实智慧的流现,因为弥陀就住在真实慧而庄严国土。《往生论》说了这句话,「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说到这,这句话就很像禅宗。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不再往下说,这点破了,点破了成教,清净句是什么?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就是教。说到上头,不往下说,很有宗的意思。所谓真实之际就是无为法身,所以流现出极乐国土三种庄严。

  「故《要解》云: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所以这个净土法门,你得能说这个法,所说的内容,你在这度化大家,你所度的,你能够信和你所信的内容,以至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都是实相正印所印出来的。所以用这个印字的好处,比如说图章,图章它代表要盖章才能兑现,才能有效。而且这个印章不是一笔一笔写出来的,这一点最要紧,一下就出来了,没有前后。所以佛法里头,这一切譬喻它都有很深的意思,一时就全兑现,一成一切成。你要写一篇字,你写半天才写完,你要盖图章的话,篆字,七、八个字,一盖,一下子都出来了,而且这个印出的印文跟这个印是一致的。你要印证就这个意思,我们要印证一下。所以这一切一切都是从实相这个图章所印出来的。咱们就拿今天来说,能说所说,能听所听,这能说的人、所说的内容,你们所能听的人、所能听的内容,你们能发愿往生的人跟你所愿要往生的国土,这一切一切,你能念所念,能念的是你这个人,你所念是这句佛号,都是实相正印。所以,首楞严的含义是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为什么能究竟坚固?无一不是实相,无一不是法身,没有这一切分别。所以密宗称为大圆满,在大圆满中没有一件事情不是大圆满。所以这一句佛号就是大圆满,就是真如实相。所以密宗说声字皆实相,你不是执著有相、有声、有色都有吗?耳之所闻是声,目之所见是色,这都是六尘,密宗说声字,观这个字种、听的这个声音都是实相。所以就是能修所修,能修的人是实相,你所修的法,观这个咒、念这个字,那都是实相。你这么去体会,你之所行就跟那个求保佑我发点财,那么去念的是天渊之别,效力不一样。我们从这可见,入到净土这个法门就是入实相。所以说能惠真实之利,那是真实之利,真实之利还有能超过这个的吗?

  底下佛也就赞叹,「难值难见,如优昙花」,值是碰著,你难遇,难相见。如优昙花,「希有出现」,优昙花是一种花,很像咱们这的无花果,叶子像梨,果大,像拳头这么大。咱们这的无花果不开花就结果,它这也是不开花就结果,花很难逢。《般涅盘经》说,「有尊树王,名优昙钵」,翻的音稍有点不同,「有实无华」,只有果实没有花。如果开了金花,「世乃有佛」。所以这个优昙花,它的这个花是难得出现。所以谁说看见无花果开花,那是很奇怪的事情。无花果南方很多,南方来的知道这个,也很好吃,无花果。这也是一种无花之果,印度的。《出曜经》说,「数千万劫,时时乃出」,这个花才出来,多少劫才出来花。「群生见华,谓曰如来将出」,看见这花,有佛要出世了,极大的祥瑞。所以佛就打譬喻,佛的难遇难见就像优昙花稀有出现。

  底下再进一步的巩固阿难的信念,因为这个话它超情离见。大家一般都是为常识所束缚,好像这个超了我的常识就不是真的。我就批评一些人,我说这些人是唯常识论,只有合乎常识的是真实的,一不合乎常识,这里必定有假。现在就是这些话,佛说这句佛号这么殊胜,超过这么多经,大家听了之后是不是还有一点将信将疑?这个很难免。所以佛再巩固,释迦牟尼佛说,「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你要晓得,如来的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智慧是难以测量、难以思量,没有障碍。

  如来的正觉,《甄解》说,「如来正觉者,乘弥陀一如来成正觉故」。现在佛跟大家说法是应化身,就是大家在法会上所见的释迦牟尼佛是应化身,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所记载的佛相,种种的记载,所见的佛都是应身佛。报身佛只有菩萨境界的人才能看得见,一般看不见,太微妙,太广大。咱们上博雅塔就可以知道,看是个圆的,事实上谁给咱们画了一个半截的圆圈?你的眼的视力给你画的,因为你视力只能达到这,所以以视力为半径,就看了一个圆的,在外头还有你看不见。以这种的视力你看佛,看到真的报身,一根汗毛你也看不著,也找不著边,多少多少由旬,一个由旬就四十里,这个微妙也非你所能见,法身更是一样。所以我们所能见的和经里所记载的佛是应身佛。底下《甄解》就说,「应身即本地身」,就是这应身就是法身。因为佛从法身流出报身,从报身流出化身,其本源就是法身,智慧跟法身是一体的。所以今天说法之释迦牟尼即是毗卢遮那,法身,这个智慧是难於量。常住於念佛三昧,他住念佛三昧能够发出极殊胜的妙智慧,所以说其智难量,这个不是地上菩萨、等觉大士(等觉就是离佛只差一个位子)所能测度的。所以告诉他,佛是如此的智慧、如此的通达。我所告诉你们的话,连地上菩萨、等觉菩萨都难以测量,大家不要用自己这个水平来测度,尤其是拿自己这个水平来所谓批判接受,我想得通的我就接受,我想不通的就一定是不对,这就很不好。

  如来其智,无有障碍。「能於念顷,住无量亿劫」。念顷这是《唐译》里头的话,一念我们上次已经说了,我们采取多数的意见,就是一刹那,一弹指里头有六十个刹那,有六十个念顷。这还是最长的,我们选了个长的,不然还要复杂,这样好记一点,因为有两部经论都这么说。说一弹指就六十个刹那,一刹那就是一个念顷,也是六十个念顷,一个念顷就是一个刹那,一个刹那是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这么一个时候能够住无量亿劫。所以我们说这部经就是中本的《华严经》,这种打破时间就显在《华严》的十玄里头。无量亿劫是多长的时间,这个劫,要把这个石头,多少天人下来用袖子轻轻的把这个石头磨光了是一劫。而且这么多的劫,释迦牟尼佛他一念之间就住这么长的劫,诸根,身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没有增减、没有变化。就是说在一念之间就住了这么长的劫,住这么长的劫只是在一念,这个就是《华严》里头「十世隔法异成门」。

  《华严》,「知无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是无量劫」,这是时间。现在最新的物理学把这个空间、时间、物质都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一个很大的提高,这一切都是人类的错觉。彻底突破了时间,一念和无量劫平等平等,所以就超思量。就拿作梦来说,你做了一个很长的梦,你醒了之后,其实就一会。所以说梦熟黄粱,做了宰相,后来又被人杀了,几十年的时间,结果就是煮了一顿小米饭的时间。他打个盹,就睡觉,就作梦,梦了之后,再叫他起来,他已经遇难了,这是一生的经过,就是一顿煮小米饭的时间。这种事情很多,梦中就可以体会这个,很短的时间你可以变得很长。事实上咱们现在就是在作梦,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咱们这个梦没醒,咱们这个梦醒了就好,现在就是作梦。「延促同时」,就是说这一点。所以叫阿难要相信,如来的智慧,一念就住无量亿劫。

  「所以者何」,为什么如此?因为如来之定、如来之慧是究竟通畅,无极,没有穷极。定就是禅定,慧就是智慧,戒定慧就是三无漏学,三无漏学戒当然摄在里头,定慧。「究谓究竟,畅谓通畅」,这是《会疏》的话,「简异」就是不同於,不同於因位所得的定和慧,如来的定、如来的慧是究竟通畅到了无以复加,无极,无以复加,就不同於别的。这句话什么意思?叫阿难你要仰信。

  「於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对於这一切的法得到最殊胜的自在。自在两个字,《华严经》有十个自在。「一、命自在」,长寿,没有障碍。「二、心自在」,有智慧调伏自心,入种种三昧没有障碍。三是「资具自在」,可以出现无量的珍宝来庄严世界。第四是「业自在」,菩萨能随种种业,示现受种种果报。「五、受生自在,菩萨随其心念能於诸世界中,示现受生无障无碍」。第六「解自在」,胜解殊胜信解行证的解,也能够示现种种的身相,演说妙法,这是第六,这个自在。第七「愿自在」,菩萨可以随他的愿,在诸刹中,一切佛刹佛土出现,来成佛,没有障碍。第八是「神力自在」,神通威力随意变化。第九「法自在」,得了大的辩才,於诸法之中能够演说无边的法门,无有障碍。十是「智自在」,智慧具足,能在一念之中,显现如来的十力无畏,成等正觉。你看佛的智慧,这还不是佛的,菩萨的智慧,在一念之中就能现如来的十力无畏(十力、四无畏),成等正觉,等等妙法,无有障碍。现在说的这个,这个最胜的自在,就是这十种自在都已经圆满究竟摄在里头,称为「最胜自在」。就如《法华经》里所说,「我为法王,於法自在」,这是释迦牟尼佛自己所说。因为佛就是真实,也用不著谦虚,我是法王就是法王,我为法王就於法自在。所以这个地方是一贯的、一致的,「於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

  「阿难谛听」,阿难你好好听。「善思念之」,要深入,善巧的去思念。「吾当为汝,分别解说」,我要给你来解说,答应说了。别序的内容就到这里。这一段,别序又叫做发起序,发起这个正教,发起本经的正文。这个里头,序都是为了证信,前头六种成就是证信,别序也是证信,这里有五重的证信。第一重就放光,放稀有的光明。所以这个地方我们都是要很好的去体会,他说这个经的时候,阿难跟佛这么多年他没有见过,这是第一重。第二重,阿难就请问,他这个请问就有两个含义,他这个问,看见这个稀有之光,他就知道这是奇特之法、导师之行、最胜之道,而且知道这个道、这个法就是佛佛相念,这也是证信;第二是阿难能问这种的意思,就表示阿难也是德遵普贤、从果向因的大菩萨,所以就不是凡小所能问得到的。会中这么多菩萨,无量无边,而且有二万的四众弟子,都来敬听净土法门,佛来演说这个圆音,正是时机,「今正是时」,大家欢喜。所以这个阿难之问,就知道是在念佛,这大家的时机,都很契机,这是第二重证信。第三重证信,就佛赞叹这一问,佛赞叹这一问就告诉他,「当来一切含灵,皆因此问而得度脱」,将来的一切众生就因为你这一问问得好,他们因此而得到度脱,这是第三步证信。第四步,佛就告诉阿难,佛之所以出兴於世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要给众生真实之利,真实之利就是下面要说的弥陀的愿海,弥陀的名号,念佛往生,这是第四重。第五重,佛在说佛的智慧是如此,这一刹那和无量劫平等,这什么智慧?定慧都究竟的通畅,就是法都自在。佛这么说,又为了众生真实之利,这么大的智慧,又这么大的慈悲,这个所说我们就不能够轻率,我们应当是欢喜、尊重,所谓仰信。有些地方就是佛既然这么说,我就应当这么信,我们慢慢去修去,就会一天比一天明白。所以这个地方是五重证信。

  再有,这个里头我们已经有两个真实,在前头一开始的序里头,一个是真实之际,因为我们说了本经,这个都是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所以可信。所以佛也说,佛说将来你们有四依,因为经和经文是可以矛盾的。现在大家都反了佛的四依,跟著始教来否定圆顿教,这是不遵佛旨。佛指示四依,你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的经不都是了义教,有好多不了义,一部经里头有不了义的地方,也有了义的地方,这两个之间要不同你依止谁?依止那个了义的部分。什么是了义的部分?是那个讲实相的地方。所以这个真实之际所开化的,这是我们应当依的。而这部经,这用是惠以真实之利。我们也愿意度众生,我们还不是仅仅为了就自度。你要度众生你要给他真实之利,你不是今天给他一张大团结(注:指人民币拾元,在那时候很值钱)就算完了,明天他又没有钱了。所以,一个是真实之际,一个是真实之利。这就和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一开头的两段话就一致了。《弥陀疏钞》一开口就说,「灵明洞彻,湛寂常恒;非浊非清,无背无向。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自性欤。」所以我们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的究竟之处就是这个自性,就是这个灵明洞彻,湛寂常恒,大哉之真体。第一个真实就是如此。

  第二个,《弥陀疏钞》接著说,本来是没有浊没有清、没有背没有向,但是众生已经浊了、已经背了,背觉合尘,所以澄,我们说澄,澄一澄,「澄浊而清」,把这个浊的东西把它澄清。「返背而向」,你本来是背觉,你现在把背觉变成向觉,返背为向。「越三只於一念」,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才能成佛,这是《大乘起信论》所坚持的,但是一念可以超过,圆顿教就不同於终教。所以这个判教,大家都要知道,你们到底是要学什么教。到底我们只是喜欢小乘,可以,都好,没有一个不好的。始教、终教、顿教、圆教,圆顿教那就是三只一念之间齐等。你需要修三大阿僧只劫,好,你去修;我一念也可以成就,越三只於一念。「齐诸圣於片言」,诸圣,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这些圣人,所谓片言,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平等平等。「至哉妙用」,这个至矣哉,无以复加,这个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议」,跟本体一样,不可思议,体上起的用。「亦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佛说《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和我们《无量寿经》是一部经,有的称那个经为小本,我们这个为大本,有的称那个为小经,我们为大经,所以是一部经。《弥陀经》的宗是「信愿持名」,我们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信愿也就是发菩提心更简明的根本内容;持名,一向专念,是一致的,所以两部经是一个宗旨。这两个真实跟《弥陀疏钞》莲池所赞叹的相同,也就说「如是妙法,三辈齐收」,上辈、中辈、下辈。「遂令凡夫,顿同补处」,就是让凡夫,甚至於下劣的凡夫,顿然间同於补处菩萨,一往生就不退,再无退转,顿然间就同於补处。「大哉妙用,不可思议」,真实之际的体所产生,能够发挥的妙用,给予众生真实之利。这个就是本经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可以得到往生这样的一个真实之利。这样的妙用,在一念之间超越了三大阿僧只劫;念了一句佛号,在你正当念时无有杂染,你就跟诸圣平等。我们幸而得闻,你要知道这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也」。所以用这个,咱们结束第一卷。

  正宗分,下面第二卷,打个比方,序分如头,正宗分如身体。身体很重要,心脏是血液系统,肺是呼吸系统,肠胃是消化系统,都在这,还有神经。所以正宗分很重要,这就打个譬喻。下面正宗就很多了,我们现在就进入正宗分,前头一段大家可以自己看看。我们现在就是直接,因为我们谈了一年还没有谈到弥陀的大愿,这是讲释迦牟尼佛会上来会的圣众,只是序。佛就告诉他,他问这个事,阿难启问。「法藏因地」,这是第四品,这是正宗分的头一品。「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无央数者就是无尽数,劫就很长,上次说过,说不清那么多的劫,有个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名字叫做世间自在王如来。佛是通号,世间自在王是别号,那个佛他独有的号。《甄解》它的解说,它说这个配般若三德,说这个王,法身出现一切如王,他说这个王,世间自在王,王就是配这个法身。自在就是解脱,你为烦恼所缚就不自在,你自在就得到解脱,解脱德;你通达世间,通达世间要智慧才能通达世间,这是般若德。所以在「世自在王」这几个字就把涅盘三德包括了,王代表法身,自在是解脱,世间了达这是智慧,「三德圆摄」。所以这个就是三一相即,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涅盘三德「如∴字三点」。这是名世自在王,就解释这个佛的名号。

  「如来、应供……佛世尊」,这是佛的十号。佛的十号常见有三种不同的提法,《成实论》、《净影疏》都是这样,依著《成实论》把无上士跟调御丈夫合成一号,佛和世尊是两号,这样成十号。《涅盘经》、《璎珞经》、《大智度论》就不是这样,它是把无上士和调御丈夫分成两号,把佛和世尊单独成为一号,这是第二种。这都是小事。我们现在根据《涅盘经》的,无上士、调御丈夫还是两号,佛跟世尊合起来。如就是真如。这是十号,这个十号是通号,一切佛都有十号。实际是无量的号,无量的德号,但是简之为十号。

  日本的《合赞》说,根据《涅盘》,它说「云何名如来?」为什么称为如来?「如过去诸佛所说不变。云何不变?过去诸佛为度众生,说十二部经,如来亦然,故名如来。」就是说如来者,如过去诸佛一样而来,这是根据《涅盘》。《会疏》说,如来义有三个,如来实际是「法身、报身、应身」。《金刚经》说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本来无来去的,这是说的法身如来。所以《金刚经》很多境界是法身境界,他无所来,亦无所去。《转法轮论》,「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什么是如?第一义谛是如,空有本来圆融不二,这如,从第一义谛这样叫做如,而证到正觉名如来。这就是从自然契合第一义谛,成等正觉这么而来,这就是报身如来。《成实论》,《成实论》本来是小乘的书,「乘如来道,来成正觉」,乘是乘坐的意思,也就是说行於如来的这个道来成无上正觉,「故名如来」。这是所现的应身如来,像释迦牟尼现身为太子,而后在树下睹明星成道,这是应身如来。「《天台寿量品疏》(《法华寿量品疏》)云:如者,法如如镜」,它是以如如为法,也如镜。如如,两个如字,如如,如那个如。「非因非果」,离开因和果,也离开「有佛无佛」,但是不管是因是果、有佛无佛,这个如「性相常然」。如,都如它就没有变异,变了就不如,性相常然。遍一切处也没有两样,空间、时间都突破了,「不动而至为来」,这个就是说的法身如来。如来有法身、报身、化身,对於如来的解释也有三种不同,刚才已经说过了。

  「应供」,《大论》说,佛的一切结使都没有了,「得一切智慧,故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应受供养,称为应供。其余的,《净影疏》、《会疏》没有什么新的意思,差不多,大家自己看看。

  「等正觉,梵语三藐三菩提,具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旧的翻译就是「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秦言无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肇公注解这么说。「道莫之大,无上也」,道没有更过於此者,称为无上。这个道是真的、正的,他没有不知道的,所以就称为正遍知。这是第三个号。

  第四「明行足」。明有解释为神通的,《会疏》、《净影疏》都是这么解释。但是《净影疏》它另外又一个解释,「明是证行」,是证所行,「证法显了」。明,用这个明来证所行,证这个法很明显,叫做明,明就是智慧。《涅盘经》说,「明者,名得无量善果」。什么叫做明?就是得了无量的善果。「善果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这个明字就不是指神通,不是三明六通那个明,后头说是证行,这个已经进了一步,这就是得果了,所以就以无上正等正觉这个觉作为明。我们现在解释名号也是根据《涅盘》,用它第三种的说法。「行足者」,《涅盘经》说,「行名脚足」,行就叫做脚,就是我们的脚。脚足是什么?「名为戒慧」,我们持戒跟智慧,乘著戒慧的足,就是修戒修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名为明行足。」依止戒慧,修行戒慧,功德圆满,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称为明行足。实际明行就是戒慧。《会疏》也就没有多少,大家自己看一看,稍微有点不同。再把《净影疏》说一说,《净影疏》也是这个说法,就是龙树的话,「戒空慧等,名之为行。此二」,二是什么?就是戒和空慧这两个,都圆具,圆满具足,「故名为足」。所以明行足就是戒和空慧都圆满具足的意思。许多的解释我们可以合参。

  「善逝」,善就是好,逝是去。《大论》说,什么叫好去?就在种种甚深的三摩提(就是三昧),无量的大智慧当中去。就说怎么叫好去?到种种的三摩提、无量的大智慧去。像偈子说,「佛一切智为大车」,佛以一切的智慧做为一个大车,以「八正道行入涅盘」,这个叫做好去。入无量智慧三昧中去,一切智做为大车,由八正道证入涅盘,叫做好去。底下简单一点,这个文字大家可以自己看一看。

  「世间解」。世间就是五蕴,诸佛了达五蕴,照见五蕴皆空,叫做世间解,这是《甄解》的话。《净影疏》说,「世间解者,是化他智」,能够教化他,这个相当於差别智。「善解世间,名世间解」,这是《净影疏》的解释。《会疏》的解释,「谓世间出世间因果诸法,无不解了」,不管是世间出世间,一切种种因种种果,如什么因得什么果都解了,「故名世间解」。所以我们把它综合起来说,世间解就是化他的圣智,如来如实知道世间出世间种种因果诸法。

  「无上士」,佛是最尊,所以称为无上士。这个很好。「有所断者,名有上士」,有所修有所断,名为上士。「无所断者,名无上士」。所以有学位就低,无学位就高,也是一样的意思。有所断是上士,无所断名无上士。《智度论》说,佛涅盘是自己证得的,不是从他那得到的,也将导引一切众生入涅盘。在一切法中,「涅盘无上,众生中佛亦无上。佛以「持戒、禅定、智慧教化众生」,也没有一切能够跟这个相等的,所以称为无上士。

  「调御丈夫」,调是调伏,御是驾御。《净影疏》说,「能善调伏众生,名调御丈夫。」《合赞》说,自己是丈夫,又能调伏其他丈夫,「故号佛为调御丈夫。若具四法,则名丈夫」,要这四法你都有,你才能称为丈夫。什么是四法?一个是「近善知识」,要亲近善知识,善知识者即是如来。在这个时候你能够遇到善知识,你应当像对如来一样的去尊重他。善知识也不远,你们可以互相为善知识,这位同学做得有点不对,旁人提醒他一下,就是善知识。他这个地方没有明白,你能给他解释一下;他某个地方思想上有个扣,帮他解一解。这都是善知识做的事,近善知识。「二、能听法」。这个话大家听了很奇怪,怎么能听法做为一个条件?要知道,听法有人跟不听是一样,那就不叫能听法。还有佛说《华严》,连大智慧、大神通的人都如聋如盲。所以能听法不是小事。所以做为丈夫,第一个条件是亲近善知识,第二个是能听法,很虚心,无有厌足,愿意听,就表示听你能听得进去。三是「思惟义」,不但能听,而且善於思惟,要消归自己,不是一些文字上的东西、经论上的东西,那都是书,或者你再有学问,你是个活的佛学大词典;你要善於思惟,消归自己,消化、融入到自己殊胜的智慧里面去,也就是让它来薰发自己的本觉。所以这个有内薰外薰,我们的本觉胜智在自己内部老在那薰这个无明,变就变这个无明,所以无明薰真如,真如薰无明。现在我又有所闻,我这外面又在这薰无明,这样的话,这个无明它转变就快了。而要知道,最彻底的话,本来无无明。第四「如说修行」,这就是丈夫。能知能说而不能行,这就不是丈夫。它有四条,说得很简单,但是做到很不易。又有一个问题,说是这个还有女人,怎么单提丈夫?《智度论》说,这就包括了,提丈夫就包括女人、包括黄门(就是二根),其他种种都包括了。

  「天人师,《净影疏》曰:能以正法近训天人,名天人师」,他能用正法来教导人和天。这底下都有解释意思,这没有什么新的意思,不说了。

  「佛世尊」,就是「三觉圆满」。佛,我们讲很多了,世尊就是佛的含义,这讲过了,就不重复。「世尊,梵名薄伽梵。圆备众德」,一切德都圆满具备,「为世钦重」,世间尊重,「故号世尊」。这个是如来所有的通号,世间自在王是别号。

  世间自在王如来,也就是佛世尊,「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教导四十二劫,时间很长。时间长短都不一定,释迦牟尼佛是很短很短只有八十岁,有的就很长,古佛还要长,这尊佛他住世时间就很长。「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他给大家说法开示。这个时候,「有大国主名世饶王」,他是一国之主、一国国君,这个国君的号叫做世饶王。「闻佛说法」,正在同时,他听到世间自在王说法,他就欢喜。这个欢喜很重要,所以经中最后说「皆大欢喜」,就是乐这个法,欢喜、踊跃。我的老师(夏老居士)听见净土法门,他回来之后一直在屋子里笑,笑了二、三天,跟个神经病一样就一直笑。他说我笑什么?我笑我这回可能有出去的道路了。咱们这个不是拿来做一种装饰品,或者做一种什么资本、做一种什么工具,我们是要真正,万劫千生,今天有个机会得了人身、闻了佛法,我们要惠予众生真实之利,我们自己也要了脱生死,这才是真正我们所应当做的事情。这事这么大,我们怎么去做?演慈辩,授法眼,用法眼替我们选好、给我们,我们自己哪里能选得到?老实说,我们要不是佛的加被也不可能,这个就是说真正要知道庆幸。所以他才欢喜。开解,「顿然心开,了解实义」是开解。所以我们说能听就是这个意思,你听了之后你得有所开解,你要去掉点东西。

  我们要知道,修行跟搞学问,为学则日增。我们现在也不能不搞点学问,佛学院,我们在最初也需要有一定的学问。所以为学日增,你三年级就比二年级多知道一些,四年级又多知道一些,以后又多知道一些,求学问是一天比一天有所增长,但这不是道,与道无关。为道是日损,你去掉什么,一天能去掉点东西,这才绰绰入道,不是搞学问。所以开解,就是这个扣开开,去掉这个扣了,叫做开解。法藏当年也是国王,一听见佛法就「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跟著就发无上的真正道意,就是发了无上的大菩提心。「弃国捐王」,国我不要,王位也不要。我看见过弃王位出家的,不丹的王子,皈依了活佛,跟著活佛来修法,很庄严,王子。释迦牟尼佛什么都扔弃了不要,所以这个最有说服力。因为他不是为一些目的,他也不要我们一文钱,释迦牟尼佛不要你一文大光钱,不跟你要钱。和尚,庙里的那些俗僧要钱是另外一件事,不代表如来,如来不要你一分钱,也不拉你一张选票。他是弃国捐王,「行作沙门」。

  「沙门」,《四十二章经》说,「辞亲出家」,亲是难舍而能舍,「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为沙门。」所以做为沙门,要看看沙门的定义,什么叫沙门。你们头一班的一位,他就跟我说,他说我就希望我这一生老穿这衣服。我说你穿这衣服有什么了不起!他希望一生不脱这衣服。所以最可怕的是在袈裟下失却人身,披著袈裟你把难得的人身丢掉了,再也没有人身了,这是最可怕的事情。所以要识心达本,识自本心,达自本性,要能够解无为法,不是搞有为。我和通愿法师我们第一次见面,我就说可惜,明明是无为法,但是到很多人手中变成有为法。她回我一句说,明明是无漏法,到大家手中变成有漏法。所以这就叫做沙门。

  「号曰法藏」,这个名号就是当年世饶王出家,法藏将来成就就是阿弥陀佛。而且是「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不同。「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又有殊胜行愿」,愿力最大,「及念慧力」,念力、慧力,来「增上其心」,使他的心增上,念慧日有增进,「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逾者」,没有人能比。底下就到世自在王前发愿,这个留在下一学期了,修菩萨道以后,就是阿弥陀佛这个时候已经出家,法藏很突出,弃国捐王,行作沙门。

资料恭摘:无量寿经(大经解)  黄念祖居士主讲  (第十五集)  1991  档名:51-001-0015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大德居士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