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86集)
老法师:诸位同学,大家好!开始。 学生:《圆满的人生》,上果下清公老和尚澳洲昆士兰大学九月二十八日开示,弟子妙音根据录音恭敬整理。 诸位善知识:今天非常欢喜,受昆士兰大学佛陀教育学会以及孔子学院的邀请,为大家讲讲佛法,题目是「圆满的人生」。我们要怎么来成就圆满的人生?将来能够成佛的话就是最圆满的人生了。怎么成佛?要「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戒念佛」,这四句话我们要能彻底做到,就能成就圆满的人生。下面我们就一一来加以解释。 一、真为生死。我们众生无始劫以来,都流转在三界的生死苦海当中,头出头没,头出的时候就表示生在三善道,生天做人;头没的时候就表示生在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假如生到三善道,就好像我们的头出来大海面,比较快活一些;假如堕入三恶道,就好像头没入海水里边,那就受苦了。所以众生无始劫来都是轮转在三界六道苦海当中,生而死,死而生,生生死死轮转不歇。所以我们修行的目标真正为了了脱生死,假若不是为了真正了脱生死,我们听善知识的种种开示都变成戏论,没有益处。所以真正为生死的心,我们要非常的恳切。生死是怎么样?一口气不来,就死掉了,无论是地位怎么高的、多么的富贵,到死的时候仍然要死,所以死亡不分贵贱、不分老少,无常到来就走了。所以我们要警惕,在死亡的日期还没到来以前,我们就要努力修,修行真正为了了脱生死。 二、发菩提心。我们自己有生死,一切众生也都有生死,除了我们自己了脱生死之外,也要帮助众生了脱生死。我们要称性发起广大菩提心,使令一切众生跟我们一样都能够了脱生死,所以就讲到发菩提心。如果只为自己了生死,不为众生,这个就是自了汉。所以我们要发心,除了我们自己了脱生死外,也要发起广大菩提心,使令一切众生都能了脱生死,这个才是菩萨的心肠,菩萨就是自利利他。所以我们也要证入真如本性,发起广大菩提心,不光是求自己了脱,要自利利他。 儒家孔夫子说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有大乘的精神。在《大学》说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是什么意思?明德就是我们众生的真如本性,众生的真如本性被五欲六尘种种的烦恼境界覆盖住了,所以本性显现不出来,假借修行的功夫,将我们真如本性的光明显发出来。我们众生的真如本性就如同一面大镜子,而镜子蒙上种种尘垢,所以我们通过修行把镜子上的尘垢逐渐去除,最后将真如本性彻底显发出来。我们真如本性显发出来,也要帮忙众生显发真如本性,所以明明德后也要亲民,亲民就是教导众生光显真如本性。而自利利他达到最圆满的境界,止於至善。所以儒家也是如此讲求。孔孟的学说就是我们大乘佛法的基础,大乘佛法就是为了了脱生死,自己了脱生死,也帮助众生了脱生死,彻证真如本性,最后都能成佛,这个就是我们圆满的人生。所以除了自利以外,也要帮助众生能够了脱生死。 而讲到生死有两种,一种叫做分段生死,第二种叫做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就是有见思烦恼,所以我们众生就有分段生死;另外还有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所以还有变易生死。变易生死是三乘圣者的生死,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境界的转易,安立一种名称叫做变易生死。将分段生死了脱了,成就阿罗汉果;将变易生死了脱了,就成佛了。所以修行要真正为了了脱生死,而且发起广大菩提心,使令一切众生都能了脱生死。「真为生死,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之后怎么修? 三、深信切愿。要深信切愿持戒念佛,对净土法门要深信不疑。在《佛说阿弥陀经》里面世尊开示,假如善男人、善女人听闻阿弥陀佛的名号,我们能够好好持阿弥陀佛的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个人到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就来接引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就不会退转,都成为不退转的菩萨,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跟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而共同聚会在莲池海会上,跟良师益友把臂共行。 极乐世界都是良师益友,要找坏知识都找不到,都是善知识,善知识天天教导我们如何增长福德智慧的资粮,所以我们的道业逐渐就增上了。而且极乐世界有情无情都为我们说法,在七宝池八功德水里面沐浴,都会增长我们的善根,饥饿了喝八功德水也会止饥渴,增上我们的道力;而且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不论穿什么样的法衣,自然合身,加在身上不假裁缝。不像我们在娑婆世界,有时候不合身,太宽了、太窄了,还要修改过,极乐世界不用修改,自然合身。你要吃什么东西,美味自然现前,食已自然化去,也没有大小便溺。见色闻香就等於吃了,吃完也不必洗碗筷,这些东西自然化去。我们洗碗筷一天要洗三遍,还很麻烦,为了做饮食吃饭,一天就花了不少时间。极乐世界没有这回事,我们就一直修,直到成佛,成就我们圆满的人生。 所以我们对本师世尊的开示决定要相信,深信不疑,因为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所说的话都是最真实不虚的。我们读诵经典,要深信佛的言教。依照经典所开示的,我们就好好地如说修行,深信不疑。所以我们本师世尊的言教是金言玉语,非常殊胜。也要深信阿弥陀佛大慈悲愿力,来接引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去。 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假设我成佛,十方世界的众生能至心信乐,至诚恳切的心,深信不疑,非常好乐,要往生到极乐世界去。欲生我国,想要往生到极乐世界清净的佛国。信就是有信的资粮,乐就是有愿,欲生我国,更有愿的内涵。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就是行的功夫。就好比海贤老和尚,他从年轻的时候就听闻念佛法门,念了九十二年,念到往生,活到一百一十二岁,最近才往生。有的人寿命没有那么长,有的人活了八十岁或者七十岁,而听闻这个法门时间长短也不一样,有的长、有的短,乃至到了临命终时,他病得很重了,善知识就开导他:你修其他法门都来不及了,现在就告诉你一个非常殊胜的法门,你要深信切愿,跟我好好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圣号。然后说极乐世界多么殊胜、多么安乐,娑婆世界多么苦,你要发起恳切的愿,要求生极乐世界。然后他就深信不疑了,跟著善知识念不到十声,他也往生了。乃至十念。有的一生念了九十多年,有的乃至念十念,都能往生。那我平时就不念了,等到命终再来念吧,假如这么想、这么做就不保险了,平时念习惯了才有把握。所以平时就要好好薰修、好好念佛,在行住坐卧当中都要念佛,要有早晚课,有定课,做任何事只要不是用心去做的,心里都念佛,或者出小声念佛,所以乃至十念。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其他都能带业往生。这里所说的业,是指我们的旧业不是新业,都能带业往生,非常殊胜。要深信、要切愿。娑婆世界有种种苦,娑婆世界有什么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这些苦我们平时都能感受到。娑婆之苦苦不堪言,极乐之乐乐莫能宣,要欣求极乐殊胜的妙乐,要非常恳切的决志求生极乐世界,这种恳切的心就如同被关在监牢里的罪人,他心里很想离开监牢狱一般。 我们不要被世间的五欲六尘迷惑住了,放不下、不肯去,所以我们平时要练习放下。不要像过去有一位老太婆,她临死的时候眼睛不肯闭,她的子女就顺著她的眼光往庭院里去一看,萝卜干还没有收,她就眼睛不肯闭上。你看,小小的都挂心,何况临命终时有家庭的人,子女哭哭啼啼的,临走心都乱了,佛号都忘记了。平时就修习惯了,说走就走,决定不牵挂。 在这里要讲一个公案给诸位听,讲冬瓜和尚的公案。冬瓜和尚是清朝的一位和尚,实际的名号人家不晓得,喜欢吃冬瓜,所以人家称他冬瓜和尚。他平时喜欢到街头走来走去,人家看到,怎么这位师父常常在街道走来走去?这个师父没有什么修行,就看不起他。他跟隔壁的慧照法师非常要好,有一回慧照法师来看他,他告诉慧照法师,明年的正月初六就要走了,我们是非常好的道友,到时候一定要来送我。时间到了,慧照法师就来到这里等候。冬瓜和尚刚好被别人请去吃饭,回来看到慧照法师,就问道:「你怎么到这里来?」慧照法师说:「你不是叫我特意来送你的吗?」冬瓜和尚说:「没有你提起我忘记了。」好,赶快沐浴更衣点香,我要去了。不过不能不留个纪念,我说你写下来:「终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世人都不识,别有一天堂。」坐著笑笑走了。终日走街坊,整天到晚就在街道上走来走去,人家不是贪染五欲六尘,心中念佛忙,世间人都不认识,而是另外有一番境界。而且往生都跟人家约好了,人家一提醒,功夫马上提起,就走了,非常自在。所以我们要深信、要切愿。 四、持戒念佛。深信切愿之后,我们要持戒念佛。持戒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身口意三业,一切恼害众生的事情我们都不做,凡是利益众生的事我们就努力去奉行。如果受了戒,我们依照戒法的规定,好好把戒持好,而戒的要领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於净戒,是则如来所赞叹」。戒法是成就无上佛果菩提的根本,所以我们应当要具足佛陀为我们制定的戒法,要轻重等持,轻的戒和重的戒平等心守持。假若能坚固持戒的话,是则如来所赞叹,这是十方诸佛所称扬赞叹的对象,所以平常要好好持戒。 除了持戒之外,要好好念佛,持戒做为助功夫,念佛做为正功夫。念佛怎么念?《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的时候,我们要都摄六根,从意根至诚恳切念佛念出来,舌根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三根就都收摄了,眼根也不东张西望,身根走路走得正直,坐也坐得正直,鼻根唯嗅佛香,能够这么念,决定没有妄想杂念,这叫做净念,清净的正念。而清净的正念要紧的是要相续不断,不要念了几声就想到冰箱还有好吃的东西,没有吃就太可惜了,不要想到这个。一面念佛,一面想到某某人对我不起,这个佛就念不好。所以要老实,念佛的时候不打妄想,不起杂念,不起烦恼心,遇到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我们都是「阿弥陀佛」一直念下去,学习老太婆不分别,努力念佛。能够这样念佛,将来就决定往生到极乐世界去。所以得三摩地,斯为第一,用念佛的这个方法得到三昧正定。我们众生都是妄想杂念,心都很散乱的,用念佛的方法使我们的心能够定,能够得到念佛三昧,我们将来一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有人助念、没人助念都没有关系,我们自己有把握。 结劝。所以我们要怎么做?生死心非常恳切,修行真正为了了脱生死,而且发起称性的菩提心,普遍度化有缘众生,跟我们一样都能够了脱生死,对这个净土念佛法门深信不疑,发起至诚恳切的愿,好好努力念佛。要看得破、放得下,心丝毫没有牵挂,以持戒作助功夫,以念佛作正功夫,信愿行三资粮都具足,我们将来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而且品位非常的高上。一旦往生到极乐世界,我们就好好修,修到成佛,成佛就是最圆满的人生了。修行的方法就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戒念佛」。弟子妙音恭敬整理,二0一四年九月二十九日於澳洲净宗学院。 果清律师:老和尚赐教。 老法师:我们听了老和尚持戒念佛的教诲,希望大家都能够记住,认真的修学,不辜负老法师。谢谢大家!再看下面。 学生:心得报告。尊者师父上人慈悲,诸位善知识慈悲,阿弥陀佛!不肖弟子释自了冒昧报告的题目是,「佛一边念,生死爱根一边长——从海贤老和尚反省我们求往生的信愿(三)」。 一、开头。印祖一锤定音:「凡修净业,以决志求生西方为本」。请问,你下定决心求往生了吗?如果现在问大家:「你愿不愿意往生?」大家会异口同声:「愿往生。」但是仔细观察,我们大多数是「口念弥陀,心恋娑婆」。一方面想去极乐世界;另一方面,娑婆世界的事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这就往生不了,这不是下定决心求往生。真正下定决心求往生是什么样子?对娑婆世界完全放下,没有丝毫贪恋,没有丝毫舍不得,必然是海贤老和尚那个样子,一句佛号分秒必争,从来不曾丢失。我们才知道我们的差距有多大!愿往生不是天天在佛前唱「愿生西方净土中」就叫愿往生,这是口头,内心呢?内心却坚固的贪著轮回里的人、事、物,心甘情愿沉溺在欲海当中,根本不愿意出离。这是大部分人的通病,憨山大师有一帖对治此病的良药,《示念佛切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憨山大师简介。憨山大师与莲池大师、蕅益大师、紫柏大师并称为「明末四大高僧」,至今肉身不坏,与六祖惠能大师肉身同在广东南华供奉。对憨山大师我们有点陌生,但是对於蕅益大师我们就不陌生了。蕅益大师二十四岁那年,一心想礼拜憨山大师为剃度恩师,但是当时憨山大师远在广东曹溪,缘不成熟,蕅益大师只好在憨山大师的高徒雪岭禅师座下剃度出家。蕅益大师是什么人?可想而知憨山大师非同凡响。憨山大师虽然不是净宗的祖师,可是净宗的十祖是他再来的。净宗十祖截流大师的父亲名全昌,乃宜兴老儒,与憨山大师为友。憨山大师圆寂后三年,一天晚上,全昌梦见憨山进卧室,随后,截流大师出世,由此全昌为儿子取名为梦憨。所以印光大师作的净宗诸祖赞颂里面说:「憨山宿愿尚未酬,故复示生作截流」。通常说的净宗第十代祖师虞山普仁行策大师,即是截流大师。 三、憨山大师开示。(一)憨山大师《示念佛切要》,我们先把这篇开示从头至尾读一遍,再把重点的地方提一下。「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人发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说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念。若念佛的心,断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是知爱根乃生死之根株。以一切众生,受生死之苦,皆爱欲之过也。推此爱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从无始最初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直至今日,翻思从前,何曾有一念暂离此爱根耶。如此爱根种子,积劫深厚,故生死无穷。今日方才发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连爱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断著。既不知生死之根,则念佛一边念,生死根只听长,如此念佛,与生死两不相关。这等任你如何念,念到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那时方知佛全不得力,却怨念佛无灵验,悔之迟矣!故劝今念佛的人,先要知爱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即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中见得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件不是爱的,则无一事无一念不是生死活计,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念放得下,直如正念佛时,只说念不切,不知爱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看这一声佛,果然敌得这爱么?果然断得这爱么?若断不得这爱,毕竟如何了得生死。以爱缘多生习熟,念佛才发心,甚生疏,又不切实,因此不得力。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终时毕竟主张不得。故劝念佛人,第一要知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之时也。何必待到腊月三十日,方才了得,晚之晚矣!所谓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则诸佛堕妄语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生死的时节也,岂更有别妙法哉。」 忠言逆耳,良药苦口,祖师无限慈悲,读到这样的开示,我们如获至宝。这篇开示叫「念佛切要」,名符其实,切中要害!大师确实是修行的过来人,直抉病源,语语痛快。这篇开示虽然篇幅不大,只有七百多字,可是它在净宗中的分量绝对不轻!对於指导我们念佛,有切实下手处。 提请大家高度注意文中两个地方。第一,「空求生西方」。我们求往生只是嘴上说说,好像喊口号一样,别人喊我也喊,但我们的求没有内涵、没有实质,所以大师不给我们留一点情面,说是「空求」,喊破喉咙也枉然!回头看看海贤老和尚,他的求是实实在在的!他是真真切切发自内心求阿弥陀佛赶紧接我走,所以他的佛号昼夜不停。我们现在,如果阿弥陀佛现在就来接我们去极乐世界,马上就走的,大部分人当场吓跑。我想往生,但不是现在。我还有这件事未做,还有那件事要办……这种贪恋世间的心,就是我们往生最大的障碍。所以我们这种求往生是空的(空壳)、骗人的,骗人说要求往生,佛真正来接我又舍不得走。 第二个地方,「爱是主宰,念佛是皮面」。憨山大师毫不留情揭穿我们,假念佛人!念佛只是门面功夫,所以佛号一边念,生死的根一边长,像两条平行线,永远不相交。现在被揭穿,还好过临终时手忙脚乱才被揭穿!现在被揭穿,还来得及。自己根本没有出离心,没有真信切愿,天天做的都是表面上的事,怎么可能往生呢?祖师们都告诉我们,念佛法门是「万修万人去」,可是现今万修只有二、三人去。问题出在哪里?印祖一语道破:「永明所谓万修万人去者,指信愿具足者言也。」真信切愿,就万修万人去;信不真、愿不切,就变成万修二、三人去。 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信、愿、行不到量。不能说不信,半信半疑;并不是没有愿,又愿又要犹豫;也不是没有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比如说,往生需要百分之百的信愿,而我们只有百分之十的信和百分之十的愿,这就往生不了。为什么信、愿、行不到量?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出离心。出离心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古人说的「愿离娑婆,如狱囚之冀出牢狱。愿生极乐,如穷子之思归故乡」,我们连一点样子都没有!出离心是信愿的内涵。 憨山大师劝我们放下,言辞痛切,无非为了触动我们。因为我们麻木不仁太久了!对生死的大事无动於衷。大家都会说,哎呀,放下真难啊,放不下、放不下。其实,哪有放不下的?而是我们舍不得放,舍不得放!想想看是不是?舍不得子女,子女的子女还是舍不得,样样要操心;舍不得你银行里的存款;舍不得你名下的几处房产;舍不得别人对你的恭敬赞叹……这些都是一条一条的绳索,把我们牢牢绑在六道轮回里面。舍不得放,那么生死的根就继续滋长,无量劫又无量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出头。我们对於爱的,牵肠挂肚;对於恨的,耿耿於怀,这怎么能够往生呢?所以佛在《四十二章经》感叹:「人系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一天二十四小时,我们回想一下,二十四小时里面,我有多少时间心系极乐?又有多少时间心系娑婆?我们心系娑婆的时间多,心系极乐的时间少!少得可怜,微乎其微,二十四小时当中有十分钟想往生吗?这个比例太悬殊了!这是一天的状况,如果天天都是这样,再这样下去,年复一年,我们拿什么去往生?才知道我们有多危险!海贤老和尚、师父上人都是时时刻刻想往生,那叫真信切愿。 海贤老和尚常常告诫身边人:「好好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他什么都是假的。」老和尚的话,如果你能引起共鸣,听到他那样说,心想:对啊,我就是这种心态,一切都是假的,只有念佛成佛才是真的。那是实实在在想到极乐世界去,迫不及待,那么,你的求往生不是空求,不会落空;否则,赶紧加功用行。 下面十祖截流大师的一段开示与憨山大师的《示念佛切要》不谋而合,如出一辙。上面印祖说过,「憨山示生作截流」,两人是一不是二。 (二)截流大师《示丁耕野居士》。「譬如万斛之舟,欲有所往,樯非不高也,舵非不正也,资具非不完备也,去志非不决也。乘风张帆,有瞬息千里之势。倘若船头一桩未曾拔却,被一条缆索系住。虽种种推排,其能有济否?今时净业人,有终日念佛,忏罪发愿,而西方尚遥,往生弗保者。无他,爱桩未拔,情缆犹牢故也」。祖师举个比喻:一艘船,万事俱备要启程,但船头一桩被缆索系住。这就好比念佛人啊,整天念佛,可是西方还很遥远,往生没有把握。什么原因呢?爱桩未拔,情缆犹牢也,即是憨山大师前面说的「生死爱根没断」,致命的障碍。截流大师接下来教我们对治的办法:「若能将娑婆恩爱,视同嚼蜡,不管忙闲动静、苦乐忧喜,靠著一句佛号,如须弥山相似。一切境缘无能摇动。或时自觉疲懈,惑习现前,便奋起一念,如倚天长剑,使烦恼魔军,逃窜无地。亦如红炉猛火,使无始情识,销铄无余。此人虽现处五浊之乡,已浑身坐在莲华国里,又何待弥陀授手、观音劝驾,而始信其往生哉」。 我们念佛多少年了,往生有没有把握?这件事不必问别人,问你自己!蕅益大师有一个衡量的标准:「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此事只问心,不必问知识也。知识亦劝淡世情,轻活计,专修出要耳。」自己心里要清楚,对这个世界消极,才能对西方净土积极;对娑婆愈是放得下,对极乐就愈能提得起;对这个世界的感情愈淡,对极乐世界的感情就会愈来愈深。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把握;娑婆活计轻十分,生西方便有十分把握。你才会发自内心的认同海贤老和尚说的那句话:「阿弥陀佛是我的根啊!」 憨山大师虽然不是净宗的祖师,但是他对净宗的贡献不小。参禅大彻大悟,通宗通教,劝人念佛求往生。大师著作等身,清朝赵钺居士从《憨山大师全集》中选录出二十二篇开示习禅修净学人的法语,编成一书《憨山大师净宗法要》。一九五0年,这本书在香港大屿山宝莲寺的废纸堆中被人发现,於是印刷流通。我们再从《憨山大师净宗法要》中摘录三段供养大家参考: (三)憨山大师《示净心居士》。「修行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云念佛成片?且众生无量劫来,念念妄想,情根固蔽。即今生出世,何曾一念痛为生死?日用念念循情,未常返省。今欲以虚浮信心,就要断多劫生死,所谓滴水救积薪之火,岂有是理哉?若果为生死心切,念念若救头燃,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难复。要将此一声佛咬定,定要敌过妄想,一切处念念现前,不被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纯熟,自然相应,如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告诉不得他人,全要自己著力。若但将念佛做面皮,如此驴年无受用时(十二生肖中没驴年,即尽未来际无受用时)。直须勇猛,更莫迟疑。」 (四)憨山大师《示修净土法门》。「念佛必要为生死心切,先断外缘,单提一念,以一句阿弥陀佛,以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二六时中,行住坐卧,拈匙举箸,折旋俯仰,动静闲忙,於一切时,不愚不昧,并无异缘。如此用心,久久纯熟,乃至梦中亦不忘失,寤寐一如,则工夫绵密,打成一片,是为得力时也。」 (五)憨山大师《示大凡禅人听演楞严宗旨》。「从今将一往生平,驰逐攀缘妄想之心,一齐收摄放下。折合向一句阿弥陀佛上,消归自己本命元辰,念念不移,心心不断。以前妄想,乃造生死之染因也,念佛一念,乃出生死之净因也。果能将此净念,薰前染污苦因,变而为净土真因,则顿令无量劫来生死苦因苦果,变而为净土乐因乐果矣」。 四、结尾。念佛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印光大师说:「念佛之乐,唯真念佛者自知。」念佛的乐趣,我们体会不到,海贤老和尚体会到了,愈念愈喜欢念。这一句佛号,老人家念了九十二年,自在往生。从老和尚身上,我们每一个自诩为念佛人的人,是时候在内心深处做一次彻底的自我反省,反省我们的信愿,反省我们念佛的功夫。不要自欺欺人,不要装模作样,不要场面行持。这一句阿弥陀佛,我到底念得怎么样?尤其我们出家同修,憨山大师的《梦游集》里面多次提醒出家人,「三途地狱未是苦,向袈裟下失却人身,始为苦也」,我们就知道,这一生如果不往生,后果不堪设想!真是夏莲居老居士说的,「脚根无线似飘蓬,才出迷途又失踪」。古人出家都是为生死大事,所谓「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如救头燃,我们现在呢?把生死大事抛到九霄云外。 五、附言。时光如梭,戒学研习班即将结束。这一次,我们在澳洲净宗学院聚会;将来,我们在西方极乐世界聚会,那个会,叫莲池海会。五十年后、一百年后的人们,回想公元二0一四年的秋天,净空老法师在澳洲图文巴的这一次讲经盛会,就好像我们现在回想三千年前世尊在世讲经法会一样。 弟子笨拙,不懂用什么词句来形容师父上人,师父上人真是慈悲到了极处,念念希望众生早一天成佛,不要再在六道里面逗留。唯恐我们不能往生,还要再来轮回受苦。上根的,像海贤老和尚那种根性,让你一句佛号不拐弯,念到底;中根的,苦口婆心给你讲道理,引导你生信、发愿、念佛,争取这一生能往生;下根的,业障太重、不愿意念佛的,穷尽办法、种种善巧方便诱导你,希望你五戒十善这一生先保住人身,来生、来来生接著再干,遇缘念佛。最终总是要把我们都拽到极乐世界,不忍我们仍在六道轮回里面头出头没。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表演一生教学,师父上人给我们重演一生教学。「一代时教,浩若渊海。其究竟畅佛普度众生之本怀者,唯净土一法而已」,讲其他的法门,「如来普度众生之心,郁而未畅」,印光大师说的。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表演极畅本怀的净土大法,师父上人给我们重演。世尊当年在世,王舍城有三分之一的人,知道释迦牟尼佛这个人,并且现场听过佛讲经说法;有三分之一的人,听说过释迦牟尼佛这个人,但是一生没有见过面,没有现场听过他讲经;有三分之一的人,一生听都没听说过释迦牟尼佛这个人,不知道佛法。这样你就知道你是何等的幸运!中国目前十四亿人口,你是哪一个三分之一?恐怕是三十分之一!师父上人现在在世,就像世尊当年在世一样,而你来到他的身边。 《释迦谱》好像有一段公案,大概是这样:释提桓因请佛到忉利天宫说法。世尊爽快的答应了,他说:「走走走,我的四众弟子大多数懈怠、懒散,不听我讲法,现在我就不告诉他们我去哪里,也不带侍者(就连他最贴身的阿难尊者也没带去),让他们尝尝渴仰於法的滋味。」(渴仰於法是指对法的希求好像口渴了对水的希求一样),於是世尊屈伸臂顷到了忉利天宫。世尊失踪了三个月,在忉利天宫说法圆满之后,回到世间就告诉大众,不久他要入灭了。於是弟子们悔惧交至、痛苦不堪。从这个小故事,回头对照我们自己:是否跟世尊当年的弟子们一样?师父上人接近九十高龄了,还天天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的给我们讲解净土大经,可是我们珍惜吗?万一有一天,师父上人突然示现无常,我们怎么样?是不是像世尊那些弟子一样,后悔莫及?悲剧不会重演吧。我们都希望师父上人长久住世,没错,但是我们得拿出行动啊。大家记不记得李炳南老居士为什么提前走了?没有人依教奉行!所以想留住师父上人,我们要依教奉行,大家要发心,你也发心,他也发心,我也发心,听者、闻者都发心,发心做什么?发心做真念佛人!发心真求往生!师父上人讲了一辈子,不就唯一希望我们都能往生成佛吗?尤其是出家众,要带头!带头念佛求往生。不要以为你还年轻,要学些大经大论,要建个大庙,要干一番大事业……你把这些事暂先放一放,先办生死大事!因为无常不会等你准备好了才姗姗来迟,我能保证我一定能活到老吗?无常突然到来,我死往哪里去?也不要急著去讲经,道业未成去讲经,叫「相似利他」,不是真正利他。今生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才不枉出家一回。 最后,以夏老居士的一首偈来结束今天的报告:「若问如何出爱河,只有弥陀念得多。念熟方能登乐土,倘生不免堕娑婆。」报告过程恐有错误,恳请师父上人及诸位善知识批评指正,不吝赐教,望众慈悲,布施欢喜。阿弥陀佛。不肖弟子释自了叩呈,二〇一四年九月二十七日。 老法师:我们刚才听到自了师的报告,也看到文字了,确实给我们现前大众,他是代佛、代表祖师大德给我们当头棒喝。这一棒能不能打醒?希望有打醒的。当然不能打醒的还很多,由此可知,众生的业障有多重。重要的是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才真正得受用;如果不能回光返照,我们这一生往生净土确实有问题。 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常常提到科学的成就,为什么?它能帮助我们观照,帮助我们看破、帮助我们放下。德国普朗克博士告诉我们,这是一生专门研究物质是什么东西,这个谜被他揭穿了。他发现微中子,微中子击破之后就没有了,物质不见了;换句话说,微中子就是佛经上所说的极微色、极微之微,这个东西不能再分了,再分就没有了。他把这个找到了,分了物质没有了,看见什么?看见是念头波动的现象。这才恍然大悟,物质从哪里来的?物质从念头来的,不是真的物质东西,是一个幻相、假相。真的,真的它根本不存在。 我们今天看到物质现象,那就是弥勒菩萨跟世尊对话上说的,佛问弥勒菩萨,凡夫心有所念,我们今天起个念头,这个念头是多少微细念头组成的?我们才发现这个念头,单独一个念头是决定不能够想像的,你毫无感觉。弥勒菩萨回答(弥勒是唯识专家,用现在说是佛教心理学的专家),菩萨回答我们,「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这是答覆念头。我们起心动念,一个念头多少念?三十二亿百千念,多长时间?一弹指。「念念成形」,形就是物质现象,「形皆有识」,每个微细的物质现象,就是科学说的微中子,佛法讲的极微之微、极微色,它就是《心经》上所说的五蕴。我们念《心经》念了几十年,根本就不懂得五蕴什么意思,「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极微色,这个极微色由念头产生的,而且存在。我们今天时间是用秒做单位,一秒钟能弹几次?有人告诉我,我以前是想著大概五次,我弹的差不多,有比我更年轻的,体力好的、力气勇猛的,他可以弹七次。这个念头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三十二亿乘百千,百千是十万,三十二亿乘十万,三百二十兆,一弹指,三百二十兆再乘七是一秒钟,哪有这个东西存在! 所以普朗克下了一个结论,这个宇宙之间根本没有物质这个东西存在,你们认为物质这个东西存在,完全看错了。这个要跟《金刚经》一对,佛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普朗克证明了。假的,不是真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是《金刚经》上的话,你执著它,错了;你分别它,错了;你起心动念,也错了。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不把它放在心上了,破身见就不难了,身见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了师报告里面讲的,烦恼的根源是爱,爱的根源是我。这是什么?唯识里面讲的第七识,第七识就是我见。根本没有我,偏偏执著有个我,跟著我起来的,我爱、我慢、我痴,这就是贪瞋痴三个根,与生俱来的烦恼。从一念不觉,迷失了自性变成阿赖耶,阿赖耶就是这个东西组成的。阿赖耶的业相,含藏种子,从这里变现出末那,末那就是四大烦恼常相随,末那就这四个东西:我见、我爱、我慢、我痴。所以我们要晓得,我们如何对付贪,能把贪放下。贪的核心是爱,你看破这个东西了,晓得它是假的,你才能放下。爱是烦恼,不是好事,爱是六道轮回的根本,这个东西不去掉不能出轮回。傲慢,傲慢是瞋恚的根。怀疑是愚痴的根。 我们学习圣教,最重要是不能怀疑。可是我们今天怀疑养成习惯,科学第一个讲怀疑,头一个就是教你怀疑,不知不觉染上严重的习气。所以我们为什么入不了圣教?就是疑没有断干净。我们信,百分之九十九信,还有一分怀疑,那一分可不能看轻它,这李老师常常告诉我们,那一分起作用,就把你全部功夫毁掉了。我们对圣教不疑,多难。古人容易。所以今天我们非常感叹,为什么这么难?没有扎根教育。扎根教育就是中国古人讲求的,从胎教开始。怀孕的时候,母亲眼不视恶色,耳不闻YIN声,口不出傲言,她就持戒了,为什么?她能这样做,她的胎儿正常。小孩生下来之后,张开眼睛他就看,他那个小耳朵就在听,他就在那里学习,父母要好好照顾他,负面的东西不能让他看、不能让他听,不可以让他接触到。要看多久?一直要看他到满三岁,就是一千天,这叫扎根教育。所以小孩受这种教育,他三、四岁就有能力辨别是非邪正,邪的、不正的他会排斥,他会拒绝。所以古人有一个谚语讲「三岁看八十」,他一生不会改变,根扎得深。 我们今天没有这个根。没有这个根,他学了佛、学了戒,到最后不能受持,来破戒犯规,这个我们要原谅他。为什么?他没根。好像建大楼一样,是盖好了,地基不稳固。《无量寿经》上佛慈悲,话说得多好:「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大慈大悲要原谅这些人,要勉励他,最重要的,自己要做好榜样给他看。像海贤老和尚,一生做样子给人看。他也是受阿弥陀佛嘱咐的。我相信他的寿命也不过就是七、八十岁,他活到一百一十二岁,那是阿弥陀佛加持的,一定要等他表法。到最后表的是,拿到这个《僧赞僧》,那是什么?那是挽救净土。现在在这个时代,毁谤净土的人、排斥净土的人太多了,能量太大了,史无前例。有个法师送我四个字「大难大难」,跟我说的,我确实是如此。我也放四个字放当中,我把它连起来,「大难大忍」,要修忍辱波罗蜜,我能忍受,「大忍大难」,这两个难字,一个是困难的难,一个是灾难的难,我们才能度过,没有忍辱波罗蜜就完了。不能起怨恨,要生怜悯心,他为什么这么做?我们传统文化丢掉两百年了,前一百年疏忽,还有一点样子,没有人真干了;最近这一百年,样子都没有了,这就多困难。所以我们总希望学佛的同修要做个好样子,那就是真正护持佛法,让社会大众看到佛的形象。佛不在了,我们所表演的就代表佛的形象。是不是释迦佛当年的形象?佛法兴旺众生有福,佛法衰了众生可怜。我们到这个世间来了,得人身、闻佛法,又闻到净宗,又遇到真正善知识,多么幸运! 首先,我常常劝勉大家,要破身见,不要执著身,不要想我。为什么?身见破了,边见、见取、戒取、邪见都破了,才能证初果。没有能证得的时候,初果以外没入佛门,这个要知道。没入佛门能有成就的,行,那就是阿弥陀佛无尽的慈悲,给我们开这个念佛法门,没有证圣果的人也能往生。如果说八万四千法门,你不走断烦恼、证菩提,你没分,哪一个法门有带业的?所以我到八十五岁,看看这不行了,哪个经论、哪个法门都救不了我,不能帮助我脱离轮回,我回过头来专弘《无量寿经》,专念阿弥陀佛,全放下了。你们不干我干,为什么?我要想脱离六道轮回,这个轮回太苦了。我这个年龄,经过军阀割据的战争、中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亲眼看到的,佛说的八苦、三苦一点都不错。我的出离心比你们强,我受的苦太多了,出家也受苦。唯一的安慰,就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榜样。世尊当年在世,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我现在比他还强一点,这值得安慰。想起世尊,我心里就平了,他给我做了最好的榜样,我们要向他学习。 一切称心善缘不能有丝毫贪恋,要看破。一切恶缘,我们不愿意遇到,遇到了,不生瞋恚。现实的社会,从早到晚我们六根接触的人事物,我们在这修行,在这下功夫。修什么功夫?根本的,这些东西全是假的,物质是假的、念头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你真看穿了,你就肯放下了,你不会再抓这个东西。抓这些东西干什么?抓这个东西就是六道轮回。它制造六道轮回的,它制造十法界的,我们想出离六道、出离十法界,这个东西要放下。怎么放下?假的不是真的,一口气不来,什么东西是你的?我常常劝人,我们现在穿的衣服是自己的,不穿的时候就不是我的;我住的这个房子,在这住的是我的,我离开这房子,房子不是我的;我身上装的钱是我的,银行钱不是我的。怎么?很容易丢掉,不操心,没有牵挂。佛来了要我走,马上就跟他走了,什么事都没有。还有没有牵挂?没有了,这才能痛痛快快的走。所以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放下。祖师大德苦口婆心,我们感恩。社会上这些表演,无论正面、反面的我们都感恩,时时刻刻在提醒我。有缘就做,这个缘绝对是利正法久住,利益众生的我们要做;没有缘,不生念头,随缘不攀缘,我们才能得自在。所谓心安理得,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心就安了,心安没有念头了。下面还有一份是吧?好。 学生:南山律「业疏三宗」要义(上)——释开吉学习心得报告之三十四。尊敬的师父上人、清公律师、副院长,诸位比丘大德、尼师大姊,诸位在家菩萨们: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开吉今日恭敬报告的主题是:南山律「业疏三宗」要义(上)。 在澳洲戒学研习班中,和尚上果下清律师慈悲宣讲《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宗体篇》,其中「戒体」门的第二节第四项是「显立正义」。弘公律师在注解中说:「是项最为精要,学者宜致力穷研。」此项是「南山三大部」最为精华、最为重要的内容,因此学戒者应当尽心尽力地穷究和研习。由於戒学班的同参道友感到「业疏三宗」的文辞古拙,义理深奥,比较不容易理解,因此惭愧弟子在此恭敬整理听课笔记,以供养诸位法师、大德仁者,并祈不吝赐正。 唐朝南山道宣律祖在《业疏》中阐释了戒体真正的义理,亦即「实法宗、假名宗和圆教宗」所主张的戒体之意义。「实法宗」主张有为、无为的一切法有实体;「假名宗」主张有为、无为一切法无实体;「圆教宗」,道宣律祖根据《法华经》、《涅盘经》的义理,建立了圆满、圆顿、圆融的圆教宗。 宣祖在《业疏》中说:「纳圣法於心胸,即法是所纳之戒体。然后依体起用,防遏缘非。」「圣法」就是所纳受的戒法,我们缘念十方世界十法界有情、无情的境界,能领纳的心与所受的戒法冥合,成为业体。领纳戒法於第八识心田中成为戒体,此戒体充满、存在於正报的色身之中,成为成就圣道的基本。受戒后依戒体生起身、口、意三业持戒的功用,随顺戒体生起戒行,能够防范、遏止因外境所造作的过非。 第一支、实法宗。《业疏》引《萨婆多论》说,实法宗认为,作戒体和无作戒体都是同归於「色法」。一切诸法实有,各有三界系缚的作用,四大所造之业、所感的果报都是色法。二种戒体所生起的因缘,是依止身、口的造作才能成就,随身、口这二种造作的工具,成办了受戒所得的业性,因此融通判定,二种戒体都是「色法」。业性是戒体,具有能持戒所感得的殊胜功德及犯戒损伤德行的作用,持戒则肥满充实,犯戒则羸弱损坏,因此无作戒体有增损之义,故立为色法。 既然戒体是善法,又何必分成持戒为善、犯戒为恶的记用呢?因为招感来生果报的「集业」,它的善恶功行是属於随行。受戒所依的四大,本来果报的色身是「无记性」,受戒后随从善恶的境缘方便(持犯随行),转化、变现为未来果报的「业性」。戒是属於善法,因此感得的作、无作戒体都是属於「善色」。成实宗主张持戒、犯戒是由身口之「色法」所造作,而不推究是由「心」所造作的,因此戒体分成善恶果报的作用。从属於色法的戒体力用羸弱,不能招感未来的果报,所以推随行(持戒、犯戒)才能生起未来果报的集业。能招感来生的业用(戒行),当下就是未来果报的集因,因此称为「集业」。 继续讨论无作戒体的相状。从戒子最初发愿受戒到完毕,作戒体谢落,无作戒体能任运生起究竟圆满,乃至於独存依止至命终,互相随从无作戒体生起的持戒、犯戒的相状。戒行随戒体而生起,能护持戒体的完好、清净。为何说是善心的记业?这是因为无作戒体能生起随行,随行生起集业,并能招感和生起未来善恶果报的缘故。《业疏》说,如《四分律》的律文中,说明了业相。律文举出如来成道时,用天眼明看众生行善色、恶色的业因,而感得善恶的果报。因此看众生的因行,就能了知其果报,因果通三世。以上律文可证明,业体是属於色法。 《业疏》说,如上所引的律文,证明戒体是色法,成就诸多尘境,来谈论「作戒体」,这是从所缘的境界而说,成就「不可见无对色」来谈论「无作戒体」,这是相对「作戒体」是「善色善声」二种尘境而言的。 虽然实法宗引律作证,显示业体就是色法之理,然而此律文所说的果报色体,与中阴身的情形相同,是微细难知的,唯有具天眼者才能见到。见到中阴身众生的相貌,是由过去所造的善恶业因所招感的。戒体难道可以尘所对之理,通判其是色法的体性?宣祖说,这不过是《萨婆多论》诸师依从己见的牵强判定,不能体达如来所立戒体的究竟义理。 第二支、假名宗。《业疏》说,假名宗是依《成实论》做为四分律「当宗」的主张,分作、无作戒体,与实法宗有所不同。 由假名宗所依的《四分律》文中,具有「分通大乘」的义理,主张作、无作戒体是由心生起,此说胜过实法宗。作戒体是「分(身、口业)心(意业)成色」。论及成就一切法而言,色身正报与山河大地依报,全是由心造成的;就成就业体来说,得戒前所假借的身、口动作,都是心的作用。 色是依报,心是得戒正因。若从内外互相对望,则国土是依报,胎卵湿化属正报;按善恶因果对望,则身口「色报」属依报(助缘),心识才是驱使身口造善、恶业的主人(正因)。所以作戒体是以色、心做为体性。假名宗主张兼代身、口二色助缘,以心做为得戒正因,色心二法不能互相舍离。 「作戒体」生起时必须假借色、心二法。「无作戒体」是在作戒体圆满后才发起,不须藉由色、心造作,而能任运生起;异於前面作戒体必须假借色、心生起的因缘。所以勉强为无作戒体安立名称「非色非心」。法体(无作戒体)虽有防非止恶的功用,但不属於色、心二法,无法说明其相状,因此姑且用「非色非心」来称其体相。 《业疏》说,考察假名宗所主张的业体,本是由心生起,是第六意识中意业的思心所造作生起的。得戒体后,还薰习发起戒体的心(本心),故戒体有其功能德用。论及戒体生起的相状,虚妄之心是能生,无作戒体是所生;若就其具有薰习功能而论,无作戒体是能薰习的,第六识是所薰习的。所以妄心与业体无作戒体是互相做为能所的。「能」是指戒体发起持戒的随行;「用」是透过戒体在三业防范、遏止过非。 无作业心是冥昧的,是唯心的造作,而没有形体相状,只是有名字称呼罢了。因此只能就色、心二法推求无作戒体的体性。在前文中,都曾各别用色法、心法的五义来推求它,而了不可得,不知无作戒体是属於何种体性,只好勉强称它「非色非心」(依附权教而安立)。 《业疏》继续说,问:如圆教宗所谈无作戒体的义理,说明无作戒体能还薰本来第八识所含藏的种子;第八识所含藏的善法种子起现行,又能薰习此种子。因此善法种子将随著第八识常存而不失,怎么可以说命终失戒体呢?答:无作戒体的善种子,是由意业的思心所生起(即受戒时缘念十方世界十法界有情、非情境界);其要约的期限,是戒子在三宝前所发的「尽形寿」誓愿,故命终之时,无作戒体谢落。但是思心所是随其誓愿而生起(能缘境的思心所无有期限,依止思心所生起的善种,在第八识田中不消亡),思心所的功用,超越了「尽形寿」的戒体,能感得来生果报。所以无作戒体的持戒功行,是由第八识心所生起,能随第八识常存不断。故针对戒行而言,依戒行能生起后世善、恶的习性(此是业体种子)。这不是就所发誓愿,而感发无作戒体,从而招感未来的果报吗? 第三支、圆教宗。《业疏》说,后面就大乘圆教的义理,来说明戒体的究竟义。《济缘记》解释说,实法宗、假名宗是属於小乘教(假名宗义可分通大乘);圆教宗是大乘教。如果我们用大乘教法来判决小乘教,不等待行者先受大乘教理,才修小乘教,这是「圆顿」的意义。(因为小乘教是大乘的基础,是佛为接引中、下根机所施设的权教)。 前二宗在戒体的见解上,偏重在空、有(实法宗执有,假名宗执空),故教义不圆融。现在圆教宗了知,那些只是教法上的权巧施设,名称不同,戒体相同。实法宗的「色法」与假名宗的「非色非心」其实都是相同的,这是「圆融」的意义。 前二宗既然是从权教施设,是如来一期教法,以权巧方便来宣说。现在圆教宗展现出如来实教的究竟义理,因而显示出圆满的意义。由於圆教宗是圆顿、圆融、圆满的,故称为「圆」。 问:实法宗、假名宗的戒体用於小乘就已足够,何须别立圆教宗呢?答:此二宗的戒体,是依本宗的教义来发挥的,故在界限上各别有所不同。若只是依此二宗教义,无法辨明如来的真实义;若是不依此二宗的主张,而直接说圆教,则大、小乘会宗途紊乱。 所以,道宣律祖根据大乘《法华》、《涅盘》的义理,而建立了圆教宗,才得以穷究无作戒体的义理,和通达心性之真理。使修行达到究竟圆满、绝对明了的境地。使学佛的人在修学佛道及坚持戒行上,有所依托。能够「发趣知归」,归向於受戒所得的戒体,从戒体生起戒行,将戒行守持得皎如冰霜、尘点不染,进而成就无上佛道,此乃所归趣处。这就可以做为诸多有情众生的福田,成就绍继众圣的因种。每位学佛者都能兴隆佛陀正法,超越六道生死轮回。 清公和尚为我们解释说,圆教宗所说的,是万劫未能听闻到的正法,我们今生遇到了,除了这条修学道路之外,更无其余的道路,可以让我们成就无上佛果菩提。若不是研究南山宣祖所立的圆教宗,则我们在修行佛道上,就不知道如何用功办道。则一生虚妄的度过,岂不是耽误了自己吗?这是多么令人感叹的啊! 问:(宣祖)是依何种教义而建立了圆教宗?答:下文引证《法华经》、《涅盘经》来做证明。《法华经》开权显实,说明了佛为声闻弟子所施设的三乘权教,会归到一乘实教,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涅盘经》扶持小乘律,而谈论佛性常住证大涅盘的教法。因此「舍此二经,余无此义」。《华严经》是佛陀最初成道三七日,在定中所宣说的,小乘人和凡夫听闻此教,如聋若哑,因此隔出小乘教;在「方等」大乘经中弹偏呵斥小乘。所以《梵网经》斥责二乘教义,对成佛而言是邪知邪见,学之则乖违成佛之道。(因为二乘人急於取证涅盘,不肯住世及回入娑婆度有情)。《菩萨善戒经》指明,小乘教是大乘教的权巧方便,是随顺众生的根机而说的,不学小乘就违犯了修学大乘道的义理。二部经的不同之处,於此自然就明白了。因此,南山宣祖弘扬小乘四分律,而从中设立大乘圆教宗的目的,是为了使一切众生成佛而施设的。 下文《芝苑遗编》以问答的形式,说明了《业疏》三宗的「圆教宗」与天台宗的「圆教」所依据的义理相同,但是在说法上有所差异。 《业疏》继续说:佛陀制戒的目的,是使众生清净三业,而不再轮回於三界六道中;进而体悟清净的佛性,究竟成佛。「戒是警意之缘也」。佛陀制戒的用意,是为了警策、防止众生用虚妄分别心,造作虚妄的业。伟大世尊是根据众生所造之业来制戒,以警策、觉悟造作罪业的众生,除此之外,无有其他戒法。 凡夫无始以来生死流转,随著虚妄分别的心,面对五欲六尘的境界,造作无量无边的生死轮回之业。沉沦经历长远劫,起惑、造业、受苦,忘记自己的根本(自性清净心)。因此伟大的佛陀树立戒法,用以警策、觉悟众生虚妄分别的心。众生依此奉行而止息妄业,清除流转生死的苦果,不再沉沦生死苦海。进而返本归元,了悟自心本性清净,生死如幻如化。 南山道宣律祖在《业疏》中说,愚痴的人认为无作戒体是有所差异的,在此生起种种的计度、执著。或认为色法是戒体(实法宗);或者依《僧只律》,执著认为戒体是心(第六意识)所造作;或是依《成实论》,主张戒体非色非心(假名宗)。此乃愚人才会如此认为。 这正是由於佛陀在世时,弟子的根机有利、钝之别,所领悟佛说戒体的意义不同。故佛灭度后,弟子们分宗立派,各自计度戒体的意义。所以《涅盘经》说:「我於经中或说为色,诸比丘便说为色;或说非色,诸比丘便云非色,皆由不解我意。」不知是佛权巧方便所宣说,不能了知色即非色的意义。 有智慧的人知道,圆教宗戒体的究竟义,是如来依十方世界十法界有情无情的境界,以及空有二谛的境界(这是境);随著上述境界,制定法界尘沙等法(这是缘);此境缘的主因和根源都是唯心所造作的。如同《华严经》所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能够体悟唯心的道理,则不再虚妄攀缘外境。收摄自心,向内回光返照,思惟观察,一切现象的生起是「一识」的变现,「识」就是心性的理体。戒体是依「第八识的善种子」,而一旦心性的理体一念不能守住如如不动的自性清净心,则随染、净因缘造作善、恶业,流转生死,感得善恶的果报。因此才有生佛、依正二报、十法界(四圣六凡)的种种差别相。 众生无始劫来,不能了悟十法界「唯心所造」的道理,所以在十法界的境界中造作虚妄的业因,招感轮回「头出头没」的生死苦果。所以如来依十法界的境界,造作无量无边的戒法。这些戒法没有另外的体性,是依於众生所造的虚妄之业,如YIN、盗等戒,除此之外无有戒法可立。只要众生放纵虚妄分别之心,就会造作虚妄之业,能够禁制妄业,就叫做戒法。 所以《行事钞》说:「未受已前恶遍法界,今欲进受,翻前恶境并起善心,故戒发所因还遍法界。」《善生经》说:「众生无边,大地无边,草木无量,海水无边,虚空无际,戒亦同等。」 灵芝律师在《济缘记》中私下来推详,宣祖以上这段文的目的,正是为了决断当今所受戒体(即四分律作戒体和无作戒体)的真正意义。 惭愧弟子恭敬聆听清公和尚宣讲《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并将「业疏三宗」的听课笔记恭敬整理成文。如有不妥之处,诚请尊敬的师父上人、清公和尚、副院长、诸位比丘大德、尼师大姊,诸位在家菩萨们慈悲惠予指正,无尽感恩,阿弥陀佛。惭愧弟子释开吉顶礼敬呈,二〇一四年九月二十五日。 老法师:开吉的报告代表戒学班同学们的心得。这次时间不长,难得和尚慈悲,将里面的精义提出来教导我们。戒体就是真心,后面这一段说得非常好,清净心,《无量寿经》经题上所说的平等心,后面还有个觉,觉而不迷。受戒之后,确实起作用的是阿赖耶里面的善种子,如何让这些善种子时时刻刻能起现行,帮助我们断恶修善,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相信,念佛这个法门帮助持戒。念佛的时候,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除佛之外没有杂念、没有妄想,阿赖耶的善种子就会起现行。所以互为依正,戒律是正,念佛是助;念佛是正,戒律是助,持戒念佛帮助我们在这一生成就。一定要持戒,不持戒,在这个时代,我们里头有贪瞋痴慢,外面五欲六尘的诱惑,这种诱惑的力量太强大了,比过去两百年前,我们相信超过不止一百倍,应该说一千倍。今天的人,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不起邪念,真难得!那是真正得戒体的人,他能做到。要不然,他还是做不到,还是被诱惑,还是起恶念。今天时间已经超过一点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好,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第八十六集) 2014/9/3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42-0086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