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真实的唐三藏——玄奘大师


 2014/7/20    下载DOC文档    

玄奘大师扬名无遮大会

曾经统治古代印度的戒日王向全印度发出敕命,命印度知识界、学术界、思想界、宗教界的一切有识之士,共赴曲女城,参加他亲自举办的无遮大会。这个大会是为来自中国的一名僧人举行的。无遮大会,就是无论僧俗、贵贱,一律平等参加的大会。在这个大会上,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他得到公众的认可,他就会成为法会之主,从而成为印度宗教界的领袖。

这名中国僧人是这个无遮大会的论主。这意味着,他将接受来自整个印度的所有学有专长、身怀绝技的人们的挑战。古代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到戒日王时期,佛教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高僧辈出,弘法遍及印度各地。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名中国僧人要想获得全印度的承认,摘取无遮大会的法主桂冠,谈何容易。

敕命颁布之后,过了近一个月,全印度的有识之士纷纷来到曲女城,参加无遮大会。五印度的十八国王全部到会,著名的印度佛教圣地那烂陀寺也派千余名高僧参加法会。此时,曲女城内人声鼎沸,参加法会的达一万多人。

佛教历史上著名的无遮大会就这样开始了。

按照惯例,这种大会,会期为18天。在18天中,只要有人对论主提出的众多论点中的一个论点提出疑问,并能够把它驳倒,论主就必须当场割掉舌头,向众人谢罪。参加大会的众人,也都是带着要向论主提出挑战的想法来到曲女城的。

这位中国僧人将自己所写的包含法相唯识精义的《会宗论》和《制恶见论》用大字书写,高悬于会场之上,接受众人的提问。在这18天中,印度各地的高明人士向这名中国僧人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国僧人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把这些问题一一做了圆满的解答。

无遮大会结束了。这名中国僧人终于被整个印度人所接受,成为来自异邦的佛教领袖。举行大会的戒日王非常高兴,赏赐给参加大会的众人许多财物。又命几个大臣,拿着这名中国僧人的袈裟,到各地巡游,演唱宣传,把中国法师在曲女城大会的空前成就宣告众人。这时印度各派僧人共同欢庆,祝贺佛法大兴。大乘教派的僧人们,给这名中国僧人共同加了个称号——“大乘天”;小乘教派则称其为“解脱天”。声誉之隆,无可复加。

这位扬名异域的中国僧人,就是唐初的著名僧人,中国佛教四位译经师之一,被尊为“三藏法师”的玄奘。

玄奘大师生平

玄奘俗姓陈,原名祎,洛州缑氏县游仙乡凤凰谷陈村(今河南偃师县陈河村)人。隋开皇二十年,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祖上几代,都曾在朝廷为官。祖父陈康,曾做北齐的国子博士,父亲陈惠,也曾任隋朝的江陵县令,后解职还乡。玄奘五岁时,母亲即已去世。

玄奘兄弟四人,他排行最末。他的二哥陈素,早年出家,法名长捷。二哥精通佛典,又熟读老庄,人称“释门栋干”。玄奘10岁时,父亲病故。第二年,玄奘随二哥长捷一同到净土寺。

玄奘幼年时就聪明异常。进净土寺后,在哥哥的指导下学习佛经。他聪明好学,11岁时就能背诵《维摩经》、《法华经》,而且懂得了持律自守。

一天,净土寺的众僧在诵经做功课,时间一长,僧人们就走了神。此时又赶上住持不在,众僧于是放下手中的佛经,谈论起一些有趣的事来。正当众僧谈得兴致浓厚、吵闹声不绝于耳时,只听得有一人高声断喝:

“佛经上不是说过吗?出家人要远离世俗,追求佛法。你们怎么能做这种游戏呢?这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众僧抬头一看,只见他们面前站着一个神色凛然、面容清俊的男孩。众僧都为此而羞愧不已。顿时谈笑之声消失,众僧又认真地读起经来。

此时,东都洛阳大兴佛法,有许多法师到此宣讲佛经。玄奘每讲必听不误,听完之后就认真思索。在众人还对所讲佛经有所疑惑时,玄奘却能够升座讲法,而且解释经理头头是道,众人对他赞叹不已。

炀帝大业末年,饥荒连年,又加上炀帝骄奢YIN逸,各地起义不断,天下大乱。洛阳成为当时混乱的中心地区。于是玄奘和哥哥长捷法师离开了洛阳,向西行进。

玄奘和长捷走到长安时,听说京中的道基道法高深,于是他们前去投奔,住在长安的庄严寺,向道基学习佛法。玄奘的聪明和智慧使道基非常吃惊。道基常叹息说:

“我过去曾经到过许多讲经之处,从来就没有见过如此聪明的少年!”

也就是从这时起,玄奘开始了周游各地、学习佛经的漫漫旅程。

玄奘和长捷在长安听说蜀地比较安宁,且聚集了许多高僧。他们就沿着当年诸葛亮修建起来的剑阁楼道,历尽千辛万苦,来到成都。到成都时,隋已被大唐所灭。

在成都,玄奘听法师讲《阿毗昙论》,一听不忘,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奇迹。玄奘每说出话来,都表达了深刻的佛理,就同修行了多年的高僧一样。《婆沙论》、《杂心论》等,在东方流传很广,而且版本众多,每论大约有十多种。玄奘对这些不同的版本都能熟记在心,不会产生丝毫的混乱,而且他能够论述每个版本论述佛理上的得失。众僧对他的超常智慧感到惊奇。

在蜀地,有一个高僧,名叫景,精通摄论,人们称他为“难加人”。拜他求学的人众多。但他所讲述的摄论之义有十二种之多。他讲经的习惯是,他边讲边让众人修炼阅读。然而经义繁杂,听讲者都感到很混乱,可玄奘一听就记住了,而且没有一点儿错误。当玄奘上座讲述时,引用摄论中的论述不用看书,好像他已研究了很长时间。

武德(唐高祖李渊的年号)五年,玄奘在成都受了具足戒,正式出家为僧,这时他21岁。

玄奘在蜀地遍求佛法,名声大振,但他对此并不满足。他立志要学遍华夏大地,以求得正法。他曾说:

“学经贵在理解经的奥妙之义,重在修持求证。如果只在一个地方学习,是不能求得经的精髓的。”

于是玄奘决定离开巴蜀,去其它各地继续学法。他的哥哥长捷法师深知玄奘的远大志向,对他的决定表示赞同。玄奘辞别众人,沿着大江和峡谷走出巴蜀。沿途走过荆州、扬州,接着又北上燕赵。他先后向道深、慧休等人学习佛法。玄奘每到一处,他的名声就在那里传播。

后来,玄奘又到京师向道岳法常和僧辩学习佛法。在向法常学法时,玄奘一次向他提出了十个问题。这十个问题,个个切中佛经的奥妙之义。玄奘又一次名震京师。

仆射宋萧璃非常佩服玄奘的才华,他奏请皇帝,让玄奘住在庄严寺。这也并非玄奘的本意。玄奘对他说:

“我周游吴蜀,走遍燕赵,历访周秦各地,为的是学习佛法。中国现在流行的佛法,我已蕴藏于胸中。但我国法师,所说义理,往往各执己见,派别纷争激烈,对于佛法的流传非常不利。而且各种佛经的译文又欠缺完备。我想亲自读一读那些原始的佛经版本,然后再返回中土来传播。这样才能够使佛法得到振兴。我为此已将生命置之度外,誓死求得正法。”

玄奘于是开始了西去求法的准备工作。他先是在京城各处向各蕃地的人学习他们的语言,接着又向朝廷奏请西行,但没有得到批准。但玄奘并不灰心,而一边静坐修炼,一边等待西去的时机。

贞观(唐太宗年号)三年,霜害成灾。太宗传旨,让百姓自谋生路。玄奘借着这个机会,开始西去求法的艰难而漫长的征程。

玄奘先到姑臧,然后到敦煌。玄奘从敦煌要向西行时,只见眼前沙海茫茫,无边无际。玄奘只得绕道到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一带),打算从高昌西行。

这天晚上,高昌王麹文泰领着妃子和众大臣,在殿前等待玄奘的到来,高昌王的母亲也出来迎接玄奘。高昌王信奉佛教,商人和旅客们早把玄奘的名声传到了西域。当他得知玄奘要到高昌时,就亲自来迎候这位来自东土的高僧。

高昌王和众人手举着火把,静静地伫立在大殿的院子里,人们的眼睛都注视通往东方的大道。半夜时分,玄奘进入高昌城。这时,高昌城内,被千万个熊熊燃烧的火炬照得如同白昼。众人簇拥着衣衫褴褛、面色憔悴的玄奘走向大殿。高昌王急忙走上前去,拉住玄奘的手。此时的玄奘,衣衫被流出的汗水浸湿,上面沾满了灰尘。但玄奘神情振奋,两眼炯炯有神。高昌王激动不已:

“久闻大师法名,今日与大师相见,真是三生有幸。”

国母、众王妃以及诸大臣都前来与玄奘相见,高昌城内欢声笑语,人们在欢迎着这位东土高僧的到来。

玄奘向高昌王讲明自己西行的目的,高昌王和众人感动不已。高昌王希望玄奘在高昌呆一段时间,玄奘想到要为继续西行做更充分的准备,就答应了高昌王的请求,在高昌开讲法席。高昌王的母亲非常喜欢这位佛法高深、品行端正的高僧,就认玄奘为自己的儿子,高昌王认玄奘为自己的弟弟。玄奘在高昌给僧俗开讲了仁王等佛经,听讲者塞满了寺庙的院子。他的讲述,条理清晰,能够揭示佛经的微妙含义,听讲的人都说这是前所未闻的。高昌王和众人都希望玄奘留下来,在高昌弘扬佛法。玄奘对高昌王说:

“我离乡背井,不惜生命,是为了西行求得正法。如果我留在此地,求法之愿不能实现,如不让我西行,我宁愿死在此地。”

玄奘为此而三天不食,以示自己的决心。高昌王知道玄奘的志向不可动摇,就答应了玄奘西去的请求。高昌王为玄奘西行进行了充分的准备。高昌王赠给玄奘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帛五百匹,作为一路的费用。为了使玄奘路途顺利,高昌又写了二十四封书信,每信附赠绫一匹,给玄奘所要经过的二十四个国家的国王,让他们为玄奘西行提供方便。当时,西突厥叶护可汗的势力遍及大雪山以北六十多国,高昌想到玄奘西行不能没有他的关照。高昌王又特备绫绢五百匹、果味两车,让玄奘带上,作为献给叶护可汗的礼物,并让六十人陪同西行。

玄奘要走了,王母和高昌王领着众妃子和大臣为他送行,高昌国的众僧俗也都出来向这位令人尊敬的东土高僧道别,送行的队伍有数里长。人们送了一程又一程,离别的泪水洒了又洒。在将要分手的时候,激动不已的王母上前紧握着玄奘的手,哽咽而语:

“这次与法师相遇,一定是前世结下的因缘。法师如能求得正法,返回东土时一定要到高昌来,为我们讲经说法……”

玄奘郑重地点了点头,然后转过身来,向着茫茫的西方毅然走去。

叶护可汗因为受高昌王之托,又接受了玄奘带来的丰厚礼物,因而传令所属各国,为玄奘西行提供方便。玄奘每到一处,人们往往举城出迎,盛况空前,宛如皇帝出行。

玄奘一行从高昌到铁门,经过了十六个国家;从铁门到印度边境,又经过了十三个国家,这些国家,风土人情各异。路途中,有高山、雪岭、大河。这些国家中,大都信奉佛教,其中有许多佛教的遗迹。

大雪山中有一个梵衍国,国中有僧人几千人,学习小乘佛教的出世部佛法。在都城的北面山中有站立的佛像,高五百一十尺。城中有卧佛像,长一千多尺。城中的寺院用黄金珠宝装饰,庄严华贵,光彩耀眼,人们无不称奇。国中还有佛的牙舍利,有长约五寸的初劫时缘觉者牙齿,还有金轮王的三寸多长的牙齿。又有商那和修(罗汉名)的钵及其九绦衣,九绦衣的颜色仍鲜艳如初。

梵衍国的东面有迦毕试国,国中信佛教的人很多,僧人有六千多,奉大乘教经典。国王每年都要用银铸造佛像,佛像铸成之后,邀请远近各国的人前来观看。国中有如来为菩萨时的牙齿,长约一寸,又有如来的发引,约一尺长,呈螺旋状。

玄奘一行从迦毕试国自东走七百里,到达滥波国,滥波国位于印度的北部。印度是天竺的正名。印度北靠雪山,三面临海,南部地形狭窄如弦月,平原广阔,国境线长达九万里。国境内曾有七十多国家,这些国家时分时合,现在已统一为一个王国。

从滥波国向东走,玄奘到了伽罗曷国。玄奘在此参拜了许多佛教遗迹。佛经中记载的布发掩泥的事就发生在这个地方。国中有佛的头顶骨,周围长三寸,形状仰平,就像天穹一样;还有佛的头骨,形状像荷叶;佛的眼睛,圆而透明,形状像柰许,澄净而富有光彩。还有佛的衣服、佛的锡杖。这五种圣迹同在一城,是伽罗曷国的镇国之宝。这座城北临突厥,过去突厥曾入侵,要抢夺这些佛宝,可每次都不能到达藏宝所在,不得不撤兵回国。

这几件佛宝灵验无比,可以预示人的未来形象。大月支王想知道自己来世的样子,烧香来拜佛宝,佛宝向他显示马的形象。这当然不符合他的期望。于是月支王大加布施,并忏悔自己的罪过。再次取香观看,佛宝现出狮子的形象。狮子虽是百兽之王,但毕竟还是野兽。月支王于是皈依佛门,持守戒律,这时佛宝才向他显示了人的形象。月支王这才回国。使用这种佛宝的惯例是,看王相的人,要花一枚金钱;看自己相的,花十枚金钱。玄奘奉旨前来拜佛宝,所以不必交钱。

玄奘双手执香,虔诚而恭敬地走向佛宝。想到自己历尽艰险,是为求得正法,亲睹佛的遗迹。而今,自己能够去参拜佛宝,怎能不百感交集呢?玄奘恭恭敬敬地向佛宝施了大礼,然后站立一边,注视着佛宝的变化。立刻佛宝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吉兆,玄奘感动得泪流满面。

玄奘从伽罗曷国到达建驮罗国。国中的佛寺有一千多个,国中的人都信佛教。国都中有钵庙,庙中曾供有如来的钵,现在钵已被移到波斯王宫中供奉。城东有迦腻王大塔,塔基周长达一里米。其中有佛骨舍利一斛,高高地放在塔中,塔的九轮上下共五百尺,象征二十五重天火之灾。这也就是世人所说的雀离浮屠。北魏的灵太后胡氏深信佛教,派僧人道生送来长幡,长达七百多尺,披挂在塔上,一直缠到塔基。塔的旁边还有很多遗迹,如世亲创作《俱舍论》处、千眼佛眨眼奉双亲处、须大拏太子修菩萨行处、仙婢女后而转化成鬼处等。阿育王在这些地方都立有标志之塔。

玄奘就这样在佛教的故乡——印度的大地上行走着。这个路途中,他克服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有时甚至是死里逃生。所凭借的,就是他那一颗真心向佛的赤诚之情。

玄奘一行从羯若鞠阇国向东南走二千多里,经过了四个国家。这天,玄奘正带领众人顺着一条河继续行走。忽然,从对面杀出一队人马,他们把玄奘等人团团围住。就听见领头的那个面貌凶恶的家伙说:“哈哈!真是苍天有眼,我正愁找不到祭天的供品,却遇到你们这群秃驴。快,都给我绑上!”玄奘等八十多人被这群人用绳子捆住。

原来,这群人是打家劫舍的贼人,他们正想杀人祭天。贼人在这八十人中挑来挑去,挑中了玄奘作为祭天的供品。贼人在船上设了祭坛,把玄奘放在坛中。他们想先把玄奘生吃一部分,然后再用锅把剩下的那部分煮熟。此时,无人能够解救玄奘。

玄奘面无惧色,他轻轻地闭上眼睛,心里想着慈悲的弥勒佛、如来,暗自发誓说:“如果我的生命还不该结束,那么就请诸佛解救我。如果我的生命已对弘法无用,那么我就死而无憾了。”

同行的众人看见贼人要杀玄奘,他们一齐放声大哭。

突然,河岸的狂风铺天盖地刮来,狂风挟带着沙石向贼人的船刮去。顷刻间,贼人的船翻了,船上的木板被风吹折,贼人们恐惧地睁大了眼。与玄奘同来的人对贼人说:

“这法师不辞劳苦,历经魔难,就是要专心求法,为边陲的人们谋利益。你们如果杀了他,就会有弥天的大罪,会受到上天的惩罚,我们愿意为他而死。”

贼人听到这话,纷纷扔掉兵刃,以礼相待,对玄奘忏悔自己的罪过,把玄奘等人放走。

玄奘每到一处,都要拜谒当地的佛教遗迹,这些遗迹是先辈的佛家高僧大德们留下的。他们仿佛是要感谢这位来自异邦的虔诚求法者,纷纷向他显现出灵异的瑞相。

在印度中部,有一个摩揭陀国,国中有一座山,名叫伽耶山,世人又称之为名山。这座山是自古国王登临敕封的地方,如来佛离俗成道就是在这个山。在山上有著名的大菩提寺,是狮子国的国王出钱兴建的。此国的十二月三十日,即唐的一月十五日,国人称之为神变日。到这天晚上,会出现吉祥的光,同时天空中会飘下奇异的花,落在树上和院子里。

玄奘来到大菩提寺,看到经书中记载的这些遗迹就在眼前,他感慨颇多。他遗憾自己生在末世,不能亲睹佛的真颜。玄奘觉得,自己虽然见了圣迹,却还没有看到吉祥之景,他决定留下来,以自己的诚心来感动上天,显示吉景。玄奘在寺中打坐修炼,与高僧谈论佛理。一天晚上,玄奘正在听一个居士讲《瑜伽师地论》,突然,灯灭了,身上佩带的珠宝璎珞都失去了光彩,但却有光明照耀内外,只是不知光明来自何方。居士和玄奘都感到奇怪。他们走出屋子看菩提树,只见一个僧人手拿舍利,大小像人的手指,在树下举着给人看。舍利放出的光,明照天地,众人兴奋不已,远远地向舍利参拜行礼。直到清晨,光才消失。

玄奘在印度境内走过了几十个国家,终于到达他此次西行的目的地——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印度最大的佛寺,唐人称其为无厌。这个寺院由五个国王共同出资建造,寺庙的供奉丰厚,衣食不愁,因此有“无厌”之称。那烂陀寺有五个院子,五个院子有一个共同的大门,周围有四重内门,外面有三重围墙。院中有水流过,水沟极深,院内种有花,色彩艳丽无比。寺中居住着一万多僧人,全部由国家供养。寺中有无数的佛像和各种各样的佛教遗迹。

此国有一个惯例,对于那些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法师,国王都要给他们封侯,赏给他们十城。后来逐渐减少赏赐的数量,但也不会少于三城。高僧大德们只在寺中讨论佛学,因而寺中的高僧道法高深。那烂陀寺每年要接收来自各国的学法者。那烂陀寺的住持叫戒贤,年纪已有106岁,其道法高深无比,人称正法藏。正法藏博闻强记,内外大小一切书都能通晓。戒日王把十个城邑的税收全部送给他。

玄奘西行求法的风声早已传到了那烂陀寺。那烂陀的众僧听说玄奘快要到了,先派出四十多人去迎候。玄奘到达寺中的那天,寺中僧人二百人,俗人二千人,推着车,撑着伞盖,拿着鲜花,前去迎接,那烂陀寺内外,人潮如涌,伞盖如云,好像是在欢庆什么重大的节日。众人把玄奘领到寺中,与众僧相见。然后给他安排住处,待遇与寺中大德一样。接着,有人领玄奘前去拜见戒贤。

玄奘走到戒贤的住处,对着高居于座上的戒贤深施一礼。戒贤命就座,然后问道:“法师从何而来?”

“弟子久闻贵寺大名,从支那而来,欲学瑜珈等论,以期求得正法。”

戒贤听完玄奘的话,忽然掩面而泣。众人面面相觑,都感有些惊异。戒贤好一会儿才住了哭泣,然后又向玄奘施一谢礼:

“感谢法师,前来救我疾苦。我三年前得了病,疼得如同刀割一样,我当时想不食而亡,以结束这种难耐的痛苦。就在这时,我梦见有金人对我说:‘你不要死,这种痛苦是对你前世做国王时所做坏事的报应,你应当自我悔过,怎么能死呢?现在有一个支那僧人到此学法,他正在途中,三年后会到这里。你要教给他佛法,然后让他把佛法再传到他的国家去,你的罪就免除了。我是曼殊室利,特地来劝你。”

戒贤又问玄奘已走了多长时间,玄奘答说三年,这和梦中金人所说完全一致,戒贤此时悲喜交加,再次向玄奘施礼致谢。

那烂陀寺中设有十个“法通三藏”的称号,赐给那些学通经藏的高僧大德,是寺中的最高荣誉,现在已有九个人被授此称号。玄奘来到后,寺中把这一称号授予了他。对法通三藏者,寺中每日给上等佳肴两盘,大人米一升,还有槟榔、豆蔻、龙脑、香乳、酥蜜等。每人有四个净人婆罗侍候,出入乘象,三十个随从。大人米是一种梗米,大得像乌豆一样,做饭时香气可飘百步,只有这里出产。这种米是专供国王和知法者食用的。

玄奘请戒贤给他讲《瑜伽论》,和玄奘一起听讲者达数千人,十五个月讲一遍,第二遍又讲了九个月。此后,玄奘又学习顺理、显扬、对法等经论,并不断地向戒贤请教。对于瑜伽论,玄奘认真研究了五年,朝夕不停。

这天,戒贤收到了统治印度的戒日王的来信。戒日王此时正在讨伐乌荼国的途中,信中说,一个南印度的灌顶师名叫般若毯多,通晓正量部,做了篇百颂的《破大乘论》。许多小乘论师向戒日王推荐此论,要与大乘教决一胜负。戒日王让那烂陀寺派出四个内外大小皆通的论师,到戒日王行军之处,与小乘论师进行辩论。戒贤于是派海慧、智光、师子光和玄奘四人为应辩之人。四人正在做出发的准备,那烂陀寺的外边一片混乱。立刻有僧人向戒贤禀报,有一个顺世外道的人写出了四十条,贴在那烂陀寺的门上,要与那烂陀的僧人进行辩论。并扬言,如果有人能把他驳倒,他就用自己的头来谢罪。他的论证细密,很难找出破绽。而且寺中众人对这种外道了解得并不很多。众僧对能否可以辩胜表示怀疑,都默然不语,无人出去辩论。这个地方有一个风俗,如双方辩论后,输的一方要骑在驴背上,人们把粪尿从他的头上灌下去,然后在公众面前表示服从,做胜方的奴隶。

玄奘让人把那四十条抄回来,自己认真研究了一番,对众人说:“我要与他辩论,我们怎么能受他的污辱呢?请诸位给我做旁证。”

经过几番辩论,对方辩解无路,理屈词穷,神情沮丧,立即趴在地上表示降伏。众僧欢呼雀跃,有人要对此人履行前约,把他斩首。玄奘制止道:

“不可。佛法博大宽容,并不主张刑罚。我们要让他接受佛法,就像奴仆侍奉主人那样信奉佛法,这不是很好吗?”

这个外道留在寺中,皈依了佛门。找来小乘教论师的《破大乘论》,研究其中的谬误,以备前去论辩之用。玄奘问外道:

“你知道乌荼小乘论师的《破大乘论》吗?”

外道答道:“曾有所耳闻,我对他们的学说很了解。”玄奘让他讲述了乌荼小乘教的学说,了解其主要的理论。玄奘用大乘教的思想批判乌荼小乘论师的观点,写出了一千六百多颂的《制恶论》,并把它送给戒贤等大德,众大德说这篇论可以横扫天下的敌人,没有人能够阻挡。

玄奘在那烂陀寺研习了五年的佛法,他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的东西要学,想留下来继续学习。此时,戒贤对玄奘说:

“学习佛法,贵在交流,独自一人学习是不行的,你应该到其它地方去学一学,不然就会失去良好的时机。然后,你要及早返回你的国家,去弘扬正法。你不惜生命前来求法,难道不是为此吗?智慧是无边的,只有佛才能穷尽它。人的生命就像朝露一样,或早或晚,它是要消失的。你万万不可延迟。”

玄奘从那烂陀寺出发,在印度境内拜谒佛寺,学习道法。他先后经过伊烂拏、三摩呾吒、乌荼、僧伽罗、憍萨罗等国。玄奘在这些国家中,学习道法,参拜遗迹。

在钵伐多国,有几个高僧,学识渊博,可以为师,玄奘在那里停留两年,学习正量部的《根本论》、《摄正法论》、《成实论》等。

在杖林山有一个胜军论师,是刹帝利人,他学遍内外五明,而在林中授徒讲经。从他学法的人日益增多,国王也曾前来拜见他,并封给他城邑作为供养。玄奘向他学习《唯识抉择论》、《意义论》和《成无畏论》等,一共学习两年。

一天夜晚,玄奘在胜军论师处的寺庙中做梦,他梦见寺院内外和树林被火烧成灰烬,又在梦中见到一个金人,金人告诉他:“十年以后,戒日王一死,印度就会大乱,就像现在燃烧的大火一样。”

玄奘醒来后向胜军说明此事,并下了回去的决心。

玄奘又回到那烂陀寺,向戒贤辞行。戒贤赠给玄奘许多经书。玄奘想从北边回国,为的是路经高昌,好实现当年自己的诺言。

玄奘在回国的途中,像来时一样,一边走,一边参拜遗迹,学习佛法,同时他还把自己所学到的佛法在各地弘扬。玄奘又一次在印度的土地上,留下了他光辉的足迹。

在东印度的迦摩缕多国,人们信奉外道。国王童子王侍奉天神,喜爱各种各样的道法。只要是富有智慧,他不问正邪,都予以尊敬。玄奘要在此国中,用佛法来扫除外道,因此而开讲法席。听讲者在国王面前称赞玄奘神思敏捷。童子王听后非常兴奋,想面见玄奘。他派人去请玄奘,玄奘推辞再三,才去会见国王。一见面,俩人都觉得似曾相识。二人谈起佛法来,兴致颇浓,忘记了时间。此时,国内有许多外道异术之人在国王的身边,他们要与玄奘辩论,让国王判定佛法与外道谁优谁劣。外道者和玄奘辩论了不长时间,就全部败下阵来。国王对玄奘更加敬重。当国主问玄奘信奉佛有何益处时,玄奘称如来三身利物,并写了三百颂长的《三身论》赠给国王。国王说,这是他生平未曾看到的,于是他开始全心信佛。

戒日王起初统治的是一个边陲小国羯若鞠阇国。戒日本是佛家的谥号,应是人死之后,据其功德而追赠的。羯若鞠阇国的大德们,在国王刚一扬名天下时,就赠给他戒日的称号,是为了避免死后赠名的虚假不实。当时,势力最大的是商佉王,此人酷虐无道,摧残佛教。他命人拔掉菩提树,毁掉树苗,把三百多名大德活埋,其余的变成奴隶。戒日王在这个时候,准备起兵反对商佉王。戒日王和他的臣子们到拔掉菩提树的地方,对着树地发誓:

“如果我能有幸统一天下,定要重建佛法。希望我佛助我一臂之力,让菩提树从地下长出,以示灵验。”

说完,菩提树就慢慢拱土发芽,从坑中长出。戒日王大受鼓舞,立刻带兵前往商佉的住处,一举灭掉商佉。戒日王由此对佛教更加诚信不移,又领着八万象兵,开始了征服整个印度的伟大事业。大军所向披靡,所到之处无不皈依。这完全是因为戒日王信奉佛教而产生的威力。戒日王统率的军队不吃肉,每到一处,如果有羊,一定买来送给僧人,供他们食用乳酪。每五年,戒日王都要进行一次大的施舍,把他所收藏的东西全部施舍出去。

玄奘在迦摩缕多国弘扬佛法的事,早已传到了戒日王的耳中。戒日王对这位来自大唐的高僧已仰慕多时。戒日王的臣下对戒日王说:“东面的童子王那里有支那的高僧,大王应该把他请来。”戒日王说:“ 这正是我的想法。我已经邀请过他几次,可他总是推辞不来。” 戒日王再次派使臣前去请玄奘,请童子王把玄奘送来。

童子王命令一支一万人的象兵,乘三万只船,送玄奘与戒日王会面。戒日王与臣下一百多人,领着一万多人顺河东下,去迎接玄奘。只见河面上旌旗飘扬,万人攒动,两支庞大的船队相向而行。犹如两支即将在海上展开恶战的两支舰队,但船上的人们兴高采烈,精神振奋,显然面临是一件重大的喜庆之事。玄奘与戒日王一见面,戒日王就行大礼参拜。随从的人撒花唱颂,场面庄严而隆重。戒日王对玄奘说:

“弟子以前屡次邀请,大师为何不来呢?”

玄奘说:“我当时学法未成,所以延误了王命。”

戒日王问:“你们国家有个秦王,能征善战,精于歌舞。秦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美名为什么会传播得如此遥远呢?”

玄奘答道:“秦王就是大唐现在的天子,是大圣人。他平息动乱,恩泽六方,所以人们都歌颂他。”

“这是天让他做物主啊!”戒日王感叹说。

戒日王请玄奘入宫相谈,玄奘给戒日王讲《制恶见论》。戒日王对他的臣子门说:

“日光出来,烛光就要消失。大师一到,那些左道都将被击破。”

戒日王说:“此论虽好,可却没有被更多的人所知,我想在曲女城开大会,让五印度的能言善辩和知识渊博的人都到会,让他们都知道这篇论。使邪道从正,众僧舍小乘而从大乘,不是很好的事吗?”

无遮大会就这样,在戒日王的操办下,在印度曲女城召开了。

无遮大会圆满结束后,当时的人们已都承认,玄奘的学识已超过了他的老师戒贤,成为全印度的第一高僧。

玄奘向戒日王请求东归,戒日王让他主持了75天的大施场。此事完毕后,玄奘再次请求回国。戒日王命所属部下送玄奘出境。戒日王赠给数万金钱和许多头青象。这种象,形体圆大,高约三丈,长约二丈多,上面可坐八人,并放置一些物品。象行走起来,就像空身而行,坐在象背上感到很安稳,不会掉下来。玄奘不想接受金钱和青象。诸僧都劝玄奘留下青象。

“这是佛法兴盛的象征。自佛涅槃以来,各国国王虽崇敬佛法,布施种种物品,但还没有听说有赐给青象的事,因为青象是极为珍贵的国宝。现在戒日王赠给您青象,说明国王对您崇敬至极。”

玄奘于是收下青象。因为青象形体大,每天要吃四十多个草料饼,又三斛料。戒日王为此下令所属各国,要随供给玄奘草料。

戒日王等十八国国王都来相送,执手垂泪,依依惜别。

此后的路程,玄奘昼夜兼程,极少休息。经过了卑利、于活、摩悉铁、商弥、竭盤陀、乌锻、于遁等国。途中的劳苦艰辛自不必说。

玄奘在越过葱岭后,就派人上书太宗皇帝。

贞观(太宗年号) 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京城西郊,人流始涌,僧俗摩肩接踵,几十万人聚集在这里,迎接从西土取经归来的玄奘。从旧城西到京城朱雀门二十多里的道路上,站满了人。道路被阻,玄奘无法进城,只得在郊外的馆驿中休息。虔诚的人们守在馆外,通宵站立。

玄奘第二天把带来的经书、佛像送往弘福寺。京城中众僧竞相列帐支车,帮助玄奘运送。人声鼎沸,甚嚣尘上。天空一轮明日的周围,出现了彩色的云朵,佛像放射出红白相间的轮光。众人对此赞叹不已。从午时佛像入弘福寺到晡时,瑞相一直存在。

京中万民因玄奘回都而停业五天,众多的人皈依佛门。对玄奘的隆重迎接,可以说是千古罕见。

那时,太宗正在洛阳。玄奘就从京都到了洛阳。玄奘把各国带来的奇珍异宝进献给太宗,太宗请玄奘入宫,与他见面。太宗与玄奘在宫中促膝交谈,从卯时一直谈到酉时,并不觉得时间过了很长。等到敲响出征的战鼓时,才结束了谈话。当时,太宗正带兵去讨伐辽左的叛乱。太宗请玄奘与他同行,玄奘因旅途劳累,又加上要翻译佛经,因而推辞不去。太宗传旨给留守京城的梁国公房玄龄,让他派人保护玄奘,且供给一切费用。

接着,玄奘又上表太宗,请求翻译佛经之事,并要选择贤能的人和他一同翻译。太宗说:

“法师唐梵皆通,词理通敏,恐怕再找的人,也是孤陋寡闻之徒,他们是不适于翻译圣典的。”

玄奘说:“过去二秦之时翻译佛经,门徒有三千人。即使是这样,还恐怕后代无人知晓佛典,而去信奉邪道。如果现在不召集许多有贤能的人同时翻译,仅凭我一个人的为量是不行的。”后来,玄奘又多次奏请,太宗批准了。

玄奘返回京城后,招集僧人慧明、灵润等为证义,沙门行友、玄赜等为缀缉,沙门智证、辩机等为录文,沙门玄模为证梵语,开始了中国佛教史上规模空前的佛经翻译事业,先翻译了《大菩萨经》二十多卷,接着又翻译了《显扬圣教论》二十卷,《大乘对法论》十五卷,稍有空闲,又翻译了《西域传》十二卷。此后又译了《佛地六门神呪》。

从前代以来,翻译经文,大都是先谈梵文经典,然后根据对梵文经的理解,再写成汉文。这种汉文经书,和原来的经书相比,增添的或丢失的东西很多。现在玄奘却是从梵文直接译出,意义和原经相符。玄奘翻译佛经,出口成章,录者随写就行。吴魏时所翻译的经书,只是看重梵文的表面形式,注重文词的钩锁联类和重叠布置。这样译成的经书,显得冗长繁杂。玄奘因此让词工做贯通词义和节俭文字的工作,译出的经书语言简练而意义完备。

太宗讨贼回到京城后。玄奘上表,请太宗为所译经书写序。太宗说:

“法师您行为高洁,已出于尘世之上,泛宝舟而登彼岸。我才能浅薄,对俗事尚且不能通达,何况是玄妙的佛理呢?”

玄奘认为,弘扬佛法,必须借助帝王之力。因此,玄奘又再次上表:

“奉您的旨意和奖喻,我才得以翻译佛经,传播佛法。我本来学识浅陋,却有幸参拜九州高僧,向他们学习佛法,又凭着您的英名而远涉他国学习佛法。弘扬佛法,所依赖的是朝廷的教化。我从天空得到的经论,奉旨翻完,只是还没有序。陛下您的智慧如白云遮日,英才超越千古,威名高过百王。我认为佛法无边,不是具有神思的人,不能够解释它的道理,圣教玄远,不是圣人的文词,是不配序写它的来源的。所以我敢冒犯您的威严,让您为圣经做序。帝王之言影响深远,您就不要再谦虚了。教化众生在于日积月累,如果只是观望等待,就会失去时机。”

玄奘上表之后,太宗答应为他作序。太宗对附马高履行说:“你以前曾请我为你的父亲写碑文。但我现在的气力已不如从前,我要给玄奘法师作序,不能给你的父亲写碑文了。你要理解我的用意。”太宗在明殿写出了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大唐三藏圣教序》。

序文写成后,太宗让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对群臣朗读此序。百官听后,纷纷称赞。玄奘又上表谢太宗。

从此,朝庭众臣纷纷读经,佛法得到空前弘扬。玄奘经常被留在宫中,皇帝不断向他询问佛法。玄奘仍继续翻译佛经,为的是不错过这个好时机。太宗赐给玄奘云衲一领,又传旨让天下寺院,各自再度五人出家。皇帝在京城东北造弘法院,让玄奘长住其中,又在曲池为文德皇后建慈恩寺,让玄奘成为住持,并度三百人到寺中。又在慈恩寺的西北建翻经院,送给他新出家的弟子十五个。唐高宗永徽二年,玄奘上表请求建梵本佛经台,得到批准。

高宗显庆元年正月,为皇太子在慈恩寺设大斋,朝中众臣都来到寺中。黄门侍郎薛元超、中书郎李义府说:“译经是佛法中的大事,但不知我们这些人在这中间有什么用呢?”

玄奘说:“你所问的,也是许多人所感到疑惑的。译佛经虽是僧人的事,但它最终要凭借朝中权贵的力量。就像前秦时鸠摩罗什依靠安成侯姚嵩、元魏时菩提流支依靠侍中崔光禄,贞观初年波颇译经,仆射萧瑀、太府萧琼、庶子杜生正伦等为他阅稿一样。现在没有这些人,弘扬佛法就会受到阻碍。又承蒙圣上在大慈恩寺中发慈悲之心,建造了壮丽辉煌的寺院。要赞美这种德行,最好的方法是把它刻写在碑上,使之流传后代。现在二公相问,我想如果做了这二件事,就会流芳于古今了。”二人答应了这两件事。第二天早晨,皇帝派人来传旨,说所需帮助译经的大臣已安排好了,立碑的碑文皇帝亲自撰写。

玄奘自从东归之后,就积极致力于翻译佛经和弘扬佛法。有生之年,玄奘共译佛经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译经师之一。玄奘又充分借助帝王之力,使佛法的弘扬空前绝后。

玄奘入佛门以来,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死后升往弥勒天。在游西域时,他又听说无著兄弟都升到了弥勒天,于是他更加频繁地发愿请求,每次都有所感应。

高宗麟德元年,玄奘告诉和他一起翻译的僧人和弟子:

“有为之法都是会灭的幻影,形体这种虚幻的东西是不能长久的。我到65岁时,一定会死的,现在谁有问题,可速来问。”

“年纪未到耆耋,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听的人惊奇地问。

玄奘答道:“此事我自己知道。”

玄奘于是前去向佛像告别。有门人要外出的,玄奘对他们说:“你去吧,我现在就与你告别了。你再也不用来见我了,来了也见不到我。”

正月九日,玄奘告诉寺中的僧人:

“我要死。经里说,身体是可恶的,就像死狗一样。我死以后,把我的尸体在接近官寺的安静之处下葬。”

说完就躺下来,闭眼睁眼,只看到大莲花,鲜艳洁白,又看到自己高大的身相。玄奘知道是自己将要升天的时候了。玄奘让僧人们读他所翻译佛经的名称,他感到很欣慰。玄奘把寺中门人全部召集起来说:“无常将近,快来相见。”并在嘉寿殿的香木上挂菩提像,向他施礼,并再次向众僧告辞,而且留下了给皇帝的表奏。然后他自己默念弥勒,让旁边的人人念:

“南无弥勒如来应正等觉,愿与含识速奉慈颜;南无弥勒如来所居内众,愿舍命以必生其中。”

到二月四日,玄奘右手支头,身体侧卧,寂然不动。门人问他:“这是什么姿势呢?” 玄奘说:“不要问,妨碍我的正念。”五日中夜,弟子问:“和尚一定能生弥勒天吗?”玄奘回答说:“一定能。”说完就断了气。玄奘死后两个月,尸体形色如常。

玄奘死后,皇帝下诏入葬,并让京中僧尼制作幢盖前往送行。只见送葬的队伍中,素盖白幢,如白云浮动,乐声响彻云霄,令人神动。四俗为之悲痛,七众无不惋惜。玄奘下葬在白鹿原,在方圆四十里的地方,僧俗两众充满其间。后来,皇帝又下诏把玄奘改葬于樊川,把玄奘的尸体从地下抬出来,其面色就像没死时一样。众人叹奇异。如果玄奘不是愿力持久之人,怎么能这样呢?

玄奘默默地来到世上,轰轰烈烈地过了一生,在华夏文明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介绍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