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谁的财富能过三代


 2014/7/2    下载DOC文档    

65年前,一部“新书”——《保富法》惊现上海滩头,经《申报》转载后,反响更为强烈,激荡时人之心。数日之间,便收到助学献金四十七万银元之巨,柳亚子等各界名流纷纷响应,一时传为佳话。65年后的今天,这部在民间影响甚巨,以至纷相印赠,仍最广为流传在港台地区和东南亚商人圈的财富福音书,经由中国城市出版社的精心整理和制作,终于以全新的面目登场,完成了超过半个世纪多的“保富传奇”。

如果说这本书比较传奇,那么,写作此书的著者更是带有耐人寻味的色彩。他就是旧上海首任总商会会长、曾国藩外孙——聂云台居士。生于官宦世家,外祖父更是清末中兴重臣的曾国藩。但他却秉遵外祖父曾国藩“宁可讨饭也不为官”的遗训,放弃唾手可得的仕途,把位极人臣的先人所遗传的智慧智能运用于经商上,在商海中沉浮砺练,开办银行,经营航运,开发矿产,从事纺织。他所经营的机械制造、电力、商业、金融等一系列企业,均因取得成就而名声大噪。他创办的上海大华纱厂,年利润七十万。他成为上海纱坊业年轻有为的实业家,后被推选为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董事长和上海总商会会长。

聂云台特殊的身份以及和中兴时期多家显赫家族的来往,又亲眼所见这些煊赫一时的家族先后一一没落,看到一夜暴富而后家道中落的例子数不胜数,让他有着非同一般人的对豪门的观察和思索。在《保富法》这本书中,聂云台居士以佛教的因果规律,结合他一生所见所闻,特别是清朝同治中兴以来数十个名门望族兴衰沉浮的事例,融合历史经验教训,深刻地阐明了应当怎样获得并保有财富的道理,这对于今人仍具有十分现实的启迪作用。

人人都希望获得财富,长久地保有财富,最大限度地利用财富。然而,怎样才能做到这点,这个道理并不是人人都明白的。聂云台居士总结自己见闻的诸多家族败于挥霍奢侈之事,结合历史经验教训,向世人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传下万贯家财企图荫泽后代的官员、商贾,偏偏是“有心栽花花不开”,其子孙能读书、务正业者,凤毛麟角;相反,不为子女留什么钱财,一贯以俭朴作家训者,却“无心插柳柳成荫”,他们的后代多很优秀。结论是:“读书行善者有出息,骄奢YIN逸者均衰败”。

富者,财富也。从其本质上讲,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分。《保富法》中所探究的显赫家族的兴盛之道,鲜明地道出了长久受用且能真正荫庇子孙的是精神财富。《大学》有“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一说,而聪明的发财者,是以财养善,以钱护道,以金济贫,由助人之中发现自性的爱心与快乐。这种人能够以有形之钱,换取无形的功德,这才是真正的永保财富之道的“保富法”。

书虽名为“保富”,实则叫人散财为善。劝告世人应懂得散财布施,修福修善。惟有培福开源,懂得惜福,爱惜福报,宽大心量,才是保福保富的最好途径。

佛学高士印光大师、净土法门法师、柳亚子等撰文力荐,叹其为劝诫人心的绝妙好文。印光大师曾有感言:“参透因果,将其中玄机写出来推至最重要的位置,公众读后纷纷效法行为,也多了一些人可能成为圣贤,这实在是救世至好的文章。”如今京津一些报纸又推荐此书,表明它仍有现实意义。                              (文/伍士)

代序一  与聂云台居士书

读到贵家家书,不胜钦佩。文正公的处世心得,阁下谨记并付诸人生,因此能脱离富贵习气,保持本性天真,不随波逐流。给某君写信,信中所言,实在是激励人心、走出颓废的妙法,但如果某君无此志向,信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了。然而若流传,使公众读之,肯定有人愿意听取效法的。参透因果,将其中玄机写出来推至最重要的位置,公众读后纷纷效法行为,也多了一些人可能成为圣贤,这实在是救世至好的文章。因此知道因果之道理,意义深远,那些认为它只是一时的权宜小义,皆是道听途说之流肤浅的认识罢了。

我常说:因果道理,既教育世人为圣为贤,也掌握着平治天下,普度众生的大权。当今之世,如果不提倡因果,即使佛、菩萨、圣贤都出现于世,也未能有好结果。我还认为:教育子女,是治理国家平天下的首要之事,尤其是教育女子。治国平天下的大权,一大半掌握在天下女子手上。之所以世上少贤人,是因为世上少贤女子。有贤女,则有贤妻良母。有贤妻良母,那么他们的丈夫子女不贤者,这样的情况就会减少。学校提倡男女平等同权,定是不知实际的世情。须知男子有男子的权力,女子有女子的权力。相夫教子,乃女子的天职,这个权力极大。

这就是我的愚见,不知阁下是否赞同。如果不是那么悖谬,敢请加以发挥宣扬,这对挽回世道说不定也是一次帮助。   (印光大师)

代序二  财富果报

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想发财。学佛,你要求人天福报一样的可以得到,这必须按因果规律来办事,种布施的因可以得到财富的果报,这种例子很多的。

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解放前上海商会会长,这个人学贯中西,他中年接触佛法,就很认真地学佛,使他的思想、认识得到很大提高。后来他写了《保富法》,就是用佛学观点来说明怎样才能得到财富,怎样才能保住财富。他谈的完全是以他个人一生接触,亲眼看见的。他接触了两类人物,一类是与曾国藩同时代的一批做大官的人。如李鸿章、左宗棠一类的人,他对这些家庭都很熟悉,他观察了这些家庭的兴衰成败。有些家庭第一世做大官、发大财,第二世家破人亡;有些家庭子孙很好,能够继承家业,若干代下去都还出人才,保有财富,保有社会地位。

他就是抒发这种观点来看:种什么因,结什么果。如果你要希望子孙代代都有钱吗?那需要懂得种布施的因,布施是培福,布施是开源。又要懂得惜福,爱惜福报,不浪费,不奢侈,那么自然家道昌盛,就能够传若干代。譬如曾国藩第五代的孙儿,曾昭伦教授,品学俱优。五十年代初,曾任国家高教部副部长。左宗棠家也是,有个是科学院的院士嘛。但是有些早就家败人亡了,第二代就家败人亡了。

《保富法》记载当时由于曾国藩的关系,湖南人去到其它省去担任第一、二把手的人不少,那些人都是找大钱的,但是第二代就家败人亡了。这说明了不管你再会搞,你逃不了因果规律。因果不要说凡夫逃不脱,佛菩萨都逃不脱。                      (昌臻法师)

代序三  一个保富法的实行者

自从《申报》刊载聂云台先生的《保富法》以来,一时家传户诵,不知感动了多少人。不过目前还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富翁能身体力行,因为说说容易,临到了实行的时候,就不免有困难。所谓知之非艰,行之维艰。这个我们不必去谈它,日后自会见分晓的。我现在要介绍给诸位读者的,是远在明朝的一位保富法实行者。他的行为,很值得研究。

在张大复的《梅花草堂集》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西蜀某宦官按察,生五子,各立中下产,仅给余粥,已身服御,亦绝不使有余。既老寿,乃出生平所积奉羡,可万金,愿佐公帑之不给,吏告帑金不缩,亦无公事须助。宦乃请令穴废院而窖之,题石版云:‘还诸造物。’既百年,窖如故。万历辛酉,奢酋扇乱,劫掠公私物殆尽成府士民所得食,岌岌不守,有知其事者,白之官,用免残破。此老高义,直贯无千古无论,即其时宦兹土者,与兹土士民,皆廉吏廉夫矣。”

读者或许要笑这位先生太傻,何必把金钱窖藏起来。我的意思,那时或许没有什么慈善机关的组织,他本要捐给公家,公家又不接受。到这个时候,换了别人,或许要改变初衷,仍旧把财产分给子女,旁人也不能说他出尔反尔。因为那笔钱实在无处可放。可是这位先生,见了这笔款子,就好像毒蛇猛兽,无论如何不容许它留在子女的手里。宁可请令穴废院而窖之,不可贻子孙以百世之祸。我们看了,真不能不佩服他的卓见,实在非普通一般有钱人所及得到。他对保富法的原理,明白透彻到万分,不是单单知道一点皮毛,所以一旦打定了主意,便决不改变。

我们读《保富法》,也应当仔细体念它所讲的真理。看了一次,不十分明白,不妨多看几遍直到彻底明了为止。那么临到实行的时候,决不会有什么踌躇了。人为财死,不如多做公益事业,利己利人,才是扬名后世的大道。                                 ( 柳亚子)

代序四 保福培祉

云台先生所著之《保富法》,字字皆从肺腑中流出。日前,黄君警顽,将此稿采登《申报》。而阅者在数日间,捐入“申报读者助学金”,有四十七万五千余元之钜款,可见此书劝化之力大矣。

昔太仓陆毅氏有言:“造物忌才,尤忌财;两者兼而备之,而又非其定分之所固有,则立致奇祸。予尝目击之,而识其理之必然也。一巨公者,登第数年,遽开府,入为卿贰,才略经济,卓然有闻于时;令子继起,同列清华,尤为世俗艳羡。俄而,两孙夭,一子随之,巨公亦殁;半载之中,三代沦亡,斩焉绝后;独太夫人在堂,年九十余,如鸡窭老人,不复能言,滴泪而已。按公在朝时,岁遣人、走四方、索币赋,其词甚哀,有不忍道者。人以为不可却,多勉力以供,积而数之,殆不胜记;实亦无所祸福于人,不过借在山之势,故作乞怜之状,以主于必得,得之,而人莫怨,然后享之也安。此其为计甚巧,所谓才与财兼焉者;而不虞一朝弃之,不能挟纤毫从地下也。造物之鉴人也,为善者,欲其不令人知;为不善者,欲其令人知。为善不令人知,阴德是也,故食报必丰。今巨公之取财,使人不知其为恶,其事与种德者相反,而其意同出于阴,宜乎报之亦酷。虽苍苍者大难间,而举此,为巧于取财者之戒,亦一仕路前车也。”

设某巨公能用此书言之法,既积而复散之,必可化奇祸为钜福。然近年来发横财者甚伙,他日必为某巨公之续,可无疑也。如欲保全之,非先读此书不可!夙植厚者,一读而即信,又能实行;夙孽深者,虽读而不信,即耳提面命,亦不能从,或且背道而驰焉。

盖以今世之人,大抵不知幽明之理,以为人死无鬼,一切皆已断灭。故生时所做之事,苟一时有利于己,虽有害于人,不顾也;即人所受之害,其损失过于己之利益,重大至千万倍,亦不顾也;所以欲富己而贫人,贵己而贱人,寿己而夭人,一切杀盗YIN妄等十恶大罪,无不放胆为之。而不知寿算尽时,生前一切怨鬼,皆来索命,死后同至阎王处审判;生前所得之便宜,所作之黑暗事业,皆须一一偿还,或入地狱,或入饿鬼、畜生道中。其所得之业报,与生前所作之十恶,其轻重大小,如五雀六燕之铢两称也。余叙此书,而略述因果轮回之事,以劝世人。质诸云台先生,以为何如?              (丁福保)

代序五  读《保富法》有感

最近读了聂云台先生的《保富法》,心中很有许多感触。聂先生虽然说保富,可是口口声声劝人不富,并且更进一步劝把富一己的心思,移到富大众方面去。我说,聂先生的真意,只有两点:第一,保富不如不富;第二点,富群方能富己。

财富是没法子保守的。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又说:“多藏必后亡。”这是理论,说得明明白白。至于事实,聂先生说得更清楚,最后结论是:“数十年所见富人,后代全已衰落,六十年来文武大官世家都已衰落。后人不兴。”因为私人财富是一种罪恶。聂先生说:“贪财不贪财,关系别人的利益幸福甚大,发财使能造罪,不贪财方能造福。”所以富家的必贫,等于罪犯之难法网。

财富没有绝对的标准,替财富下定义很困难。不过财富至少含有两种意义:一、有;二、有余。可是因为你的有,就发生人家的无。因为你的有余就发生人家的不足。并且,因为少数的“有”,就有多数人的“无”;少数人的“有余”,就有多数人的“不足”。这是明明白白的事实,所以天道要损“有余”以补“不足”,使世界上无形中有一个制裁。惟有不富的人不受这个制裁。所以聂先生说:“惟有不肯发财的几个大官,子孙尚能读书上进。”林文忠公的禁烟,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不愿因为个人的发财,贻害全国的国民,死时家无积蓄,死后子孙代代书香不绝,可见保富不如不富。

但是人生下来就有欲望的,任何人都希望永久地吃饱着暖,住好房子,有好娱乐。怎么样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呢?我说,很简单,只有大家能吃饱着暖的时候,你方才能够永久地吃饱着暖;只有大家能够住好房子,有好娱乐的时候,你方才能够永久地住好房子,有好娱乐。只有大我的利益是小我的永久利益,小我单独的利益是不能够永久的。

《华严经》说:“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聂先生说:“欲求得福,须多造福于人。”又说:“有官极大,发财的机会极多,而不肯发财,念念在救济众人的,子孙发达最昌盛,最长久。”范文正公不愿把苏州南园做私人的家园,而捐做苏州的学宫,使苏州子弟都能够念书,同时他的子弟也就永久能够念书。还就是儒家所说“独乐不如众乐”、“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的道理,在现在的各个环境下看来,更觉得亲切有味。可见,先要使大家发财,个人方才能够享受财富的乐趣,所以说 “富众方能富己”。(马荫良 曾任职《申报》馆经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