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弘法师: 太上感应篇节要(第1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晚上好!我们这三天来,学习了印光大师的「天下太平之根本」这个开示,在开示当中反覆的强调因果教育,强调家庭教育。他老人家苦口婆心告诉我们,因果是佛菩萨度众生、圣人治国平天下之大权。如果舍离了因果教育,即使圣人再世,佛菩萨再来,也没办法挽救社会、救度众生。所以我们响应印祖的号召,我们来认真的学习因果。因果教材里面最好的一部莫过於是《太上感应篇》,这是印祖要求我们把它当作日课来受持。在家庭里面也以此来教孩子,孩子从刚开知识了,就是懂事了,开始明白道理的时候,大概就是五、六岁,就应该把因果报应的事理跟他讲,反覆讲。让他把《太上感应篇》要背熟,而且常常跟他讲《感应篇》里头的意思。他如果做错事了,或者存心不善,做父母的也要联系《感应篇》里头的教诲给孩子指出来。所以父母本人也要熟读《感应篇》,而且要落实,你才能够教孩子。 学佛的人,《感应篇》更离不开了,这是师父上人提倡的三个根之一,而且三个根当中最重要的一个根,它是因果。所以我们修学净土法门,不能够忽视这个扎根的教育。我们希望要往生西方,那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如果我们存心不善,往生西方是徒有虚愿,是不可能实现的。不仅要善,而且要上善,善到了极处,善到了极处就是清净心现前,自性现前了,往生西方就有把握。所以我们在信愿持名的修学当中,必须要高度重视《太上感应篇》的修学,它是我们净土法门的助修,能帮助我们断恶修善,消除业障。所以剩下的三个晚上,我们在一起认真的学一下《感应篇》。 《感应篇》,印光大师当时非常的提倡,他在《感应篇直解》这部小册子里头写了一个序文,序文写得非常好,我也曾经讲过这个序文。它里头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太上感应篇》撮取惠吉逆凶、福善祸YIN之至理,发为掀天动地、触目惊心之议论。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为善者得何善报,作恶者得何恶报,洞悉根源,明若观火」。这段大意是讲这部《太上感应篇》,「撮取」就是会集了吉凶祸福的至真至善的理论,发起了掀天动地、触目惊心的议论。这篇文章别看它很短,不到两千字,里头讲我们的善恶,从心到行、到果报,基本上都概括尽了。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为善的得什么善报,作恶的得什么恶报,全都讲得非常清楚明白。可以说我们任何一个人犯了错误,你都能够从《太上感应篇》里找到你错误的那个提法,跑不出这个范围。所以用《感应篇》来做为我们自己修身积德、改过自新、忏悔业障的标准,做为功过格,这是最好的教材。 过去清朝的大居士彭际清,承其家道,终身奉行《感应篇》,每天都读,终身不间断,所以他能成为大成就者。他没有去做官,考上进士之后在家里学佛,著作很多,真是通宗通教、显密圆融。最后他倡导回归净土,他有《无量寿经》的节校本,是用康僧铠的本子做节校。还写了一篇《无量寿经起信论》,就是他对《无量寿经》的注解,往生也是极为殊胜。他的侄子彭希涑作了《净土圣贤录》,这部书很有名,大家都知道,可能还不晓得是他侄子写的。所以先贤给我们做榜样,我们要在佛法修学上有大成就,也要像彭大居士一样终身奉行《感应篇》。 我其实过去有讲习过《感应篇》,自己也认真的受持过一段时间,后来就中断了,讲别的经了,儒家也讲一些,道家也讲一些,佛家也讲一些,讲了不少,没有专。最近在读《天下太平之根本》这小册子,才回过头来重新把《感应篇》拣出来继续受持,现在感觉到不能中断,这中断了都会有倒退。所以我也发愿,这个《感应篇》也做为日课终身奉行,用它来做我们的助修,辅助我们持名念佛,这是纠正我们的存心,非常重要。所以虽然这一篇是道家的经典,印祖说,「究极而论,止乎成仙」。它本来是为了让你成仙的,成仙得修这个心地。但是如果能发大菩提心行之,则可以超凡入圣,了脱生死,断三惑以证法身,圆福慧以成佛道。你看,看你用什么心来学。什么是大菩提心?蕅益大师说,信愿求生净土就是无上菩提。我们以这个心,求生净土的心来学这部《感应篇》,来落实它,也一样可以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圆成佛道。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把它做为我们净土学人的戒律。 我们时间关系,就不能够从头到尾把《感应篇》讲下来。过去有讲过,师父上人有一个很详细的讲解,但是已经是十多年前讲的。近来他在讲经当中反覆提倡让我们学,但是没有工夫来讲。我们要认真的来学,我给大家讲,自己学也跟大家一起学。这次因为只有剩下三个晚上六个小时,所以我们只能够讲一个节要。这节要是师父上人早年做的,讲这个节要,我来讲,总共从这里面抽取了五十六句。实际上《感应篇》句句都精彩,但是因为时间,就是时间关系,不能全讲,所以不得不用个节要。这师父上人已经给我们想好了,所以我们就用这个节要来讲,希望能三天晚上讲出来,让大家至少有这样的印象,回去认真的受持。最好能够把我们师父老人家过去的讲记拿出来认真读一读,有时间可以读读《太上感应篇汇编》。我们现在就进入讲解了,首先介绍讲题。这个篇题: 【太上感应篇节要】 『太上』就是太上老君,他姓李名耳,我们称为老子,号伯阳,是周朝的圣人,跟孔老夫子同一个时代,比孔子要年长,后来得道成仙了,成为道家的始祖,所以后人尊他为太上老君。这一篇文章是太上劝人作善断恶的文章,所以冠以太上之名。『感应篇』这个「感」和「应」就是讲因果,有感就有应。感是你现在造作的事情,应就是果报、报应,人以善感,天以福应;人以恶感,天以灾应。我们人心行要是善,善良,天就降福;如果我们的心地不善,就会感得灾祸。这是简单介绍篇题,实际上往深处说可以说得很深,用佛经的意思讲就讲得很透彻。譬如说太上,它是代表自性,表道,道家讲的道,就是佛家讲的自性,是宇宙的本体。一切万物都是自性所生所现,从什么生的?我们念头生的。所以《华严经》上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就是念头、妄念,自性里没有念头,本不生灭、本不动摇、本自清净。但是它能生万法,生万法有缘起,缘起就是念头,一有念头就有因果,就有感应。所以因果是相,自性是本体,这「太上感应」,太上是本性、本体,感应是因果,是相,性相是一如,性相不二。 所以这因果自宇宙发生的时候、产生的时候就开始有了,它跟著你念头一起产生,所以因果不空。这个不空是讲它的转变不空、循环不空,这个因能带动果,果又能带起因,这是讲我们念头的起灭是不断的。善的念头起来了,自然就感得福报;恶的念头起来了,自然感得凶灾,这就是自性本来的规律。而太上老君给我们很详细的说了出来,是如何有这个自性感应之理。所以一切的福祸全在於心,我们修行就修这颗心。佛讲这颗心能变现十法界,那感应是非常快速,其实我们细细观察一下,我们现实生活真的是如此。譬如说佛家讲瞋怒是地狱道的业因,当我们发起瞋恨心的时候,其实都不用说等到地狱才受苦,就在现在当下。你看满脸通红,眼睛瞪得大大的,血丝都冒出来了,咬牙切齿,这个相不就是地狱的相吗?那个通红的脸不就好像是油锅里炸出来的那个样子吗?所以当下就已经是如同地狱一样!那你就可以知道,这宇宙当中已经产生一个地狱,等著我们将来要受。反之,当我们一念慈悲喜舍的心发出来了,自己会觉得很安乐,很欢喜,助人为快乐之本,你这时候不就等於在天堂一样吗?所以感应是非常快速,只要我们留心,其实感应都是同时,因果也是同时。这是简单介绍个题目,再往下,因为时间关系,我们都是很简单的直讲,不能详细,详细的话讲不完,一句就可以讲六个小时。下面我们看第一句: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就看第一句,这句话意思是说太上老君讲的,太上老君就代表圣人,这是圣人的教诲,也就是真理。凡人祸害和福利本没有一定的门路,只是人自作自受,这个『召』就是招来,自己的善就招福,恶就招祸。第二句连在一起讲: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这是讲如同影子跟著人的身体,身体走到哪里,影子就跟到哪里。这个『如影随形』是讲三层意思,第一个是讲因果感应必定不差,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你有什么样的身子就有什么样的影子,你身子胖影子就胖,身子瘦小影子就瘦小。第二个是讲善恶感应迅速,因果同时,有身子只要在光底下马上就现出影子,同时的。第三是比喻果报影现,一切法唯心。那个影子是来自於身,身是他影子的本体,那个因果报应的祸和福,它的本体就在於你的心地。所以吉凶祸福确实没有门的,那个门在哪?就在你的心念,你的念头起动之处就是祸福之门。这一念善,福的门就打开,福就往里头进了;一念恶,这祸的门就打开了。 为什么人会有善恶的念头?这原因就是有迷悟不同。其实人之初,性本善,本来都是善的,人本来不会有恶念的,恶念是因为迷失了本性。迷的样子是什么?就是自私自利,起心动念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这就是迷的样子。觉悟的人不考虑自己了,一心就想著帮助别人,这就是善。所以善恶怎么定义?为自己的就是恶,为别人、为众生的就是善,在乎你的心地,不在乎事。譬如说大家都是做义工,你为什么来做义工?做义工是好事,是不是善?未必,看你存什么心来。如果你做义工,我纯粹就是为正法、为众生,没有丝毫为自己考虑,这是善,你感得的是福报。如果我做这个事情当中夹杂自己的名闻利养,夹杂自私自利,夹杂著一些权力欲,有控制占有,发号施令,甚至作威作福,那就是恶。所以善恶全在你自己的心,论心不论事,那个果报也是论心不论事。所以这个时候就很容易迷惑人,为什么?我明明看他是个好人,做那么多好事,结果他为什么有恶报?这就是会迷惑人的地方。 过去倓虚法师《影尘回忆录》里面记载,谛闲老法师就讲过这么一个故事,真实发生的。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时候,有一个乡绅,就是退隐的大富长者,很有钱,在乡下他的家乡做很多好事,修桥补路、斋僧、济贫,他家有钱。结果死了之后,他的太太很想念他,找了个法国的通灵的人,能够看他到哪一道去了,找来看。结果看到这个人下了地狱。这太太不能接受,为什么会是这样?说是因为他曾经侵吞过赈灾的巨款。后来谛老遇到他过去在清朝末年一起当官的一个老友,谈起这个事情,他老友心知肚明。为什么会是这样?当时这通灵的人是找到一个灵鬼,说出这一段连他太太都不知道的事情。原来这个人早年在清朝清政府做官,当时因为有灾荒,饥民很多,清政府拨出很多的银两去赈灾,由他去赈灾。但因为清末民初的时候天下大乱,军阀割据,所以他想到清朝已气数将尽,他这个银两自己就匿下了,没有去赈灾,结果死了很多人。后来民国推翻了清朝,这件事情也就不了了之,没人追究了,他也就乐得其所,把贪下来的赃银全都带回家,过上退休的晚年生活。这个事情他谁都没告诉,连他太太都不知道。他拿了这些银子可能觉得有点愧疚,所以他就拼命做好事。做的好事是不少,但是他的赃银可没有全部拿出来,所以那个果报还是在地狱。一般人就不知道,看得就不明白,为什么行善变成恶报?不知道他的心地,当时做的恶业太恶了,害死的人太多。这个业太重,而他自己又不肯忏悔,他没有发露,没有改过自新。如果真正发露忏悔,改过自新,把他所有的赃银全部奉献出来,一分钱不留,去大做好事,可能可以减轻一些罪业。但是这个事确实不容易,为什么?因为他害死的人太多,这些冤亲债主不饶他,肯定是在阴曹地府告状,阎王爷派黑白无常把他拿下。所以这个善恶报应一点都不会乱,一点都不会有差错,只是人未必知,但是天知地知鬼神都知。 在清朝年间,崇明那个地方有一个人叫黄永爵,有一天遇到一个相士看他的面相,说他只能活到六十岁,短命。后来从南洋有一条船来,遇到了大风,船就要翻了,黄永爵在岸上看到了,立刻拿出十两黄金给这些渔夫,吩咐他们赶快去搭救,结果救活了十三条人命。后来黄永爵又遇到了那个相士,那个相士看到他的面相很惊讶,跟他讲,黄先生,你现在满脸都是阴骘纹(意思就是你的阴德很厚),你现在不会短命了,你一定会长寿,而且你的儿子将来会考上功名。你一定做了大好事,是不是?这黄永爵才把他的这个事情告诉了相士。后来果不其然,黄永爵生了个儿子叫黄振凤,康熙己未年的会元(会试第一名),后来他自己也活到了九十多岁,得到善终。所以你看看,遇到这些境界,一念救人的心这就是善,天地鬼神都知道,那个福就加到他头上。遇到钱财,一念恶,自私心起来了,损人利己,甚至是谋财害命,贪这些银两,不惜让他们这些饥民饿死,这个祸已经记录在天地鬼神的善恶簿里面了。所以他本来可以得长寿,本来可以得很大的福报,本来可以得善终的,最后就变得夭折,而且下地狱,所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我们来看第三句: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这一句开始讲到十八句,都是讲善因善果,种善因得善果,后面是讲造恶因得恶报,所以这个因果非常分明,《感应篇》这个文章非常的好。这一句是总说善因善果,讲善因,是道就要进,非道就要退。什么是是道?简单的说,合乎道理的事情我们就要去做,这叫『是道则进』;不合乎道理的我们就退避,不去做,这叫『非道则退』。什么叫是道?是道就是顺天理、合人心,这些事就是是道。我们能存心无私坦荡、平等公正、仁慈博爱,这些心都属於是道;反过来逆天理、违人心,叛逆、不义、虚伪、自私等等,这些心就属於非道。所以《太上感应篇》整篇就给我们详细的阐述什么是是道,什么是非道,这两句是总说。而这一个「进」一个「退」两个字,正是告知我们要用功,功夫就在念头起动处下手。当我们一念起来的时候,这是属於是道、属於善念,我们就要用力的来坚持,来圆满这个善念;如果这一念是恶念、是不正的、是邪曲的、是害人的,我们就要立刻把它斩除,不能犹豫,不能迟疑。如果一犹豫、一迟疑,这个念头开始相续、开始发展、开始膨胀,到最后你就堕入魔网不能自拔。所以平时要时时刻刻保持觉悟,能省察自己的念头。而在事上要谨慎的修持,要持戒,要断恶修善,个中的道理你才能悟得明白。 往生西方也是靠你的心地,不要自欺欺人,心地不善,想侥幸得生西方,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为什么我们念佛共修法会,在晚上就是专门来讲因果、讲存心,这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这不是浪费时间,不是打闲岔,这是大家有力的助修。很多同修学佛多年,感觉到自己还是业障很重,自己家庭的关系也还是不和,事业各方面都不顺利,甚至身体也不好,就是自己的业没转过来,为什么?自己要认真省察。 像明朝的袁了凡先生,他原来的命运也是马马虎虎,早年孔先生给他算定了,算得很准,考试该考第几名,得多少俸禄,吃多少米,命中无子,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寿终正寝,全给他算定了。前面二十年完全按照这个算的命运走,一丝毫都不差,他不知道要改造命运,所以他没有改业力,完全是业力支配他走。但是幸好他也没干什么恶事,也没干什么善事,所以就是这么随波逐流的走,随著业力走。后来遇到了云谷禅师,在云谷禅师那里坐禅。云谷禅师是当时的高僧,也是一位开悟的大德,他度人很奇怪,不跟你讲话,不跟你说法,扔你个蒲团就让你搁那儿坐,坐到你自己开悟为止。这了凡先生也了不起,你给他蒲团他就坐,一坐就坐了三天三夜,没合眼,也没动念头。云谷禅师观出来了,不能不赞叹。凡人之所以不能成圣人,就是因为妄念太多。你看我们这念佛念了三天,有没有了凡先生那个功夫,三天三夜都不起一个妄念?别说三天三夜,恐怕就一支香里头都不知道多少妄念。所以云谷禅师也佩服他,说你用的是什么功夫,为什么能够不动妄想?了凡先生说老实话,我没什么功夫,我就知道自己命运给算定了,再打妄想也没用。吉凶祸福全是前定了,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进退有命,迟速有时,该来的到时到点它就会来,不该来的你想都没用,所以他就没妄想。结果云谷禅师哈哈大笑,笑他,「我以为你是一个有成就的人,是个豪杰之士,结果原来你还是个凡夫!」 这一问,把了凡先生的疑情给问出来了,这一激他,他就要思考,为什么云谷禅师您老人家这么说话?云谷禅师就跟他讲,你二十年来命给人算定了,你都不能改它一改,你说你是不是凡夫?他说命还能改?当然能改。佛法里讲:一切福田,皆由心造。你能改心,就能改命运,命自我作,福自己求,你不能改,不就是凡夫吗?你现在想想你的命运为什么不好?为什么不能够有功名?因为了凡先生给人算定了只能得秀才的命,没有举人,更不能得进士了。你想想为什么没有功名?为什么你不能有儿女?为什么你会短命?你自己想。结果了凡先生就自己反省,这一问,他就回光返照,找自己到底有什么毛病。因为有这三天三夜坐禅的这个定力,才一回光返照就找出问题了,这叫开悟。开悟没有什么奇怪的,没什么玄的,就是你能认识自己的毛病,这就是开悟,悟后起修,你认识了就把它修正过来,改过自新,这就是修行。 了凡先生悟出什么了?自己确实不应该有功名,不应该有儿女。为什么?你看有功名的人都有福相,我没有这个福相。什么是福相?什么是没有福相?了凡先生自己想,我不能积功累行,不能培养厚福,不能够去好好帮助别人,存心不善,不仁慈。他很大的不善倒没有,就是像凡夫一样自私自利,只想自己,不考虑别人,就不能培福报。做起事来又不耐烦剧,做一点好事,像我们说做义工,稍微有点难度,或者有点复杂了就不耐烦了,心浮气躁。又不能容人,别人有点过失,自己就很生气,看不惯。还时或以才智盖人,自己有点才华、有点能力了,就看不起别人、压制别人。直心直行,这个直心直行的直是贬义的,就是想说就说,口无遮拦,讲出的话很刺耳,让人听了很难受。轻言妄谈,这都是薄福之相。所以怎么能有科第,怎么能有功名?这了凡先生他悟了。 为什么没有生儿子,没有儿女?他讲了六条,一个,「和气能育万物」。我善怒,伤和气,容易发脾气,容易起瞋恚心,跟人起对立心,所以不应该有儿子,没有儿女。还有「余好洁」,这是第一条,太爱清洁了,就是有洁癖。洁癖到什么?一点脏东西都不能容,别人有一点毛病缺点也不能容,等等,这些都属於毛病。还有一个什么?「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他说,「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这是第三个,我为什么没有子,没有儿子,因为没有爱心。天地能生万物是因为有和爱,我忍心,这忍就是残忍,看到人家需要我帮助,还忍心不去帮助他,为什么?爱惜自己的名节,觉得帮助他很费事,而且我可能要做出很多牺牲,甚至牺牲自己的名节,所以就不能舍己救人,这就是第三。第四个,「多言耗气」,喜欢讲话,夸夸其谈,耗气,精气神耗了也生不出儿女了。第五,「喜饮铄精」,喜欢喝酒,消耗精神。第六,「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晚上睡得很晚,生活没有规律。他自己总结,过恶太多了,说不清。真是难得!云谷禅师这时候才能点化他,为什么?他肯回头,肯忏悔,这就有救了。然后告诉他,既然如此,你就把薄福之相去除,你现在好好修厚福,你不就能改造命运了吗?譬如说你没有功名,你把没有功名的薄福之相给改掉,那你就有功名;你把没有儿女的原因去除,你就会有儿女,你可以改造命运。 所以了凡先生从今以后就认真的改过自新,他用功过格,这功过格多半是用《感应篇》,后来真把命运改造了。本来命中没有功名,他考上了进士,做的官也比原来命算的要大;本来命中无子,他得了个好儿子;本来寿命只到五十三岁,他到七十三岁才往生,才离开,命运彻底改了。改就是用断恶修善,如果我们修善不能先断恶,那个善有漏,你修的福就给漏掉了,可能最后什么福都剩不下来。所以先要补漏,补漏就要改过自新。而你能改过自新,首先你得有开悟,悟出自己到底有什么毛病习气,你悟都悟不出来,你怎么能改!就像静瑜老师刚才跟大家分享的时候说,那忏悔都不是真的,做个表面形式,甚至还是用好表现的心来忏悔。这忏悔就忏悔出业障来了,不是忏悔业障,是忏悔出业障,用心不善,他没开悟,没觉悟。怎么才能觉悟?你看看了凡先生,静坐了三天三夜,心定下来了,定才能开智慧。所以《了凡四训》里头讲,祈天立命须从无思无虑处感格。你要祈求天降吉祥,祈求你能够改造命运,祈求佛菩萨的感应,你要从无思无虑处去感,无思无虑就是心清净,没有杂念了,这才能够真正改命运。所以了凡先生静坐的那三天是他改造命运的转折点。 我们现在在这里念佛,也要把心定得下来,也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我们要感什么?感阿弥陀佛加持,感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果,可能就这七天将是你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如果你能认真的依照这个修学,念佛的时候就认真念佛,听讲的时候就认真听讲,认真的领纳这些教诲,可能七天之后你就脱胎换骨了。你不能够改造命运、脱胎换骨,那就是你自己不认真。所以了凡先生是我们的好样子,他能做到「是道则进,非道则退」,真正从自己念头上下手改过自新,所以他能够成为贤人。他如果遇到净土法门,他念佛肯定往生。我们比他幸运,遇到了净空老和尚,云谷禅师当时没教他念佛,现在净空老和尚教我们念佛,所以我们改造命运肯定比了凡先生更殊胜。为什么?这是二力法门,不仅靠自己改造命运,靠自己的力量,还要靠阿弥陀佛加持的力量,而且加持力更大,二力主要是佛力。所以我们这一生就能永脱轮回,往生成佛,彻底改造命运。我们下来再看第四句: 【积德累功。】 这就是修积功德,这是佛门里常讲积功累德。怎么积功累德法?在我们的心地上下功夫,功德都是在你的心,要去认真的去奉行。这个「积」、这个「累」,就说明这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你要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让这个功德圆满。就好像农夫天天辛勤劳作盼著得到丰收、就像商人努力的经营盼著将来发大财这样的心态,我们也是积功累德努力去做,努力去修,盼著将来能够结得往生成佛的硕果。所以这要用真实的心去做,用勇猛的心、精进的心、长远的心去做这个事情,要排除自己的一切恶念、杂念、邪念,这福田就是我们的心地。 我们大概都看过「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的电视连续剧,那个非常好,我建议大家多看。俞净意公也是跟了凡先生同时代的人,他比了凡先生年长一些,他改造命运比了凡先生更为殊胜。了凡先生改造命运前后用了十几年,他是从事上下功夫;俞净意公直接从心地上下功夫,所以他改只需要三年,而且改得比了凡先生更为殊胜。他原来是命运很差很差,考上秀才,本来是很有文采的一个人,结果怎么也考不上举人、进士,同侪的人比他差的都考上了,没办法他只好去教书,做一个私塾先生。过去做私塾先生很穷,人家供养一点点,所以他生活是非常拮据,就是非常的清寒。而更为不幸的是,他前后生了九个儿女,死的死,失踪的失踪,最后只剩下一个女儿。结果他的太太因为伤心,哭得眼睛都瞎了。所以他每天就看著自己的盲妻,看著家徒四壁,非常凄凉,就怨天尤人。他信灶神,《太上感应篇》就讲到灶神,每个家都有,专门主一家人的善恶。你这家这个月行善积德,灶神上天给上帝报告,上帝就降福;假如你这家庭里面造恶,灶神也如实汇报,上天就降下祸。俞净意公非常相信这个,所以常常给灶神爷写文疏,写书信,烧黄纸,求灶神爷把这个信传给上天。从十八岁考上秀才一直到四十七岁,命运愈来愈坎坷,愈来愈凄凉,到最后他都开始恨灶神爷了,怎么灶神爷都不给面子,不帮助帮助,怨天尤人。 难得他还相信灶神,所以灶神给他在家里示现了,化作一个道者点化他,告诉他,你心地不善,虽然好像表面上做了不少好事。他在家乡开了个文昌社,这是宣传正法的,护持正法,专门以《文昌帝君阴骘文》为教材,提倡因果教育,印光大师非常提倡,他也提倡。你看做好事、做义工,为什么还会有这么样的坎坷,而且恶报现前?因为他不真实。譬如说他提倡戒YIN、戒杀,自己还杀生,还吃肉,看见女孩子还起心动念、想入非非,只是还没有这个缘凑合,凑合了之后他肯定会堕落。提倡戒口过,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结果他经常还批评人,还讥讽人,而且讲起来随心所欲的讲,讲习惯了自己都不自知,造口业无边。尤其是讥毁有道德、有学问、能教化众生的这些人,大概他同乡的文昌社里面可能也有他讥毁过的。讥毁好老师,讥毁善知识,那个果报都是在拔舌地狱,他自己都不知道,愚痴!幸好他还有这种信,信灶神,还有得救,要是不信,就没得救了。 所以灶神点化他,你要把这些恶念都去除,否则的话,不仅上天不会给你加福,你会有更大的灾殃。说你的文疏其实每篇都上报了,没耽误你的,上帝每天就派日游使者来你家里面观察你有没有行善,有没有真善,发现没有一件是真善,全是伪善。为什么是伪善?因为心地是自私的、虚伪的、不真诚,这就是伪善,干再多的好事都是伪善,没有善报。所以俞净意这时候不能不服,这个人不是普通人,怎么我心里面想什么他都知道!真的天地鬼神没有不知。这才拜倒在地,服气了,忏悔,请求救助。灶神就点化他,说你要改造命运的话,「君从今后,凡有贪YIN、客气、妄想诸杂念,先具猛力,一切摒除,收拾干干净净,一个念头,只理会善一边去。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图报,不务名,不论大小难易,实实落落耐心行去。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恳恳,使此善意圆满。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永远心,切不可自惰,切不可自欺,久久行之,自有不测效验」。灶神爷真的是神灵,开示得言简意赅,非常精辟。说您如果真想改造命运,从现在起,把你的贪念(贪图名闻利养,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YIN念(男女之事这些念头)、客气(虚伪)、妄想(非分之想),这些杂念猛力摒除,把念头收拾得干干净净,只理会善一边,不能有丝毫恶念。 我们最好的修行法就是猛力提起佛号,只理会这句佛号,其他什么杂念都排除,这个方法最好。遇到有缘行善事的时候,不图报、不务名,不是为名利,也不是为果报。不是说想在这里面做些事情得到点什么名闻利养,得到点别人什么赞叹、恭敬、供养,或者希求将来我子孙能够发达,我身体健康,图报这个心理都不要有。真善就是心里清净,只是为人,为众生。这件事情不论是大是小、是难是易,实实落落,就是认认真真耐心去做。不管这个事情最后能不能够办得成,没有这样的得失心,也不要计较,我现在做得多做得少,不计较,该做的努力去做,只要有缘就做。 我相信大家很多参加了四月法会,清明这个法会一万二千人参加,当时像静瑜老师她自己都没信心,这也是很正常。我当时就鼓励她,这件事情好事,护世息灾,二0一二年我们能不能帮助化解灾难,你别想著我这能力很小,不行。我当时给她讲了个故事,大家都听过,小鸟的故事,菩萨小鸟。说释迦牟尼佛前生是一只小鸟,有一次森林发生大火,它为了救森林里面的这些动物同伴,想著去救火,它没想自己能不能救,也没想自己力量单薄。它怎么做?它飞到附近的一条河那里,拿翅膀点了一下河水,沾湿了翅膀,然后飞回森林的上空,把那个翅膀的水抖下来,用这水来救火。那当然是不行的,然后它又飞回去,又用它的小小的翅膀沾了一些水,又奋力飞回去,把那个水抖下来。如是这样一趟一趟的运水,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救火、救众生。结果最后累得精疲力尽倒在地上,而森林大火依然是熊熊的燃烧,它在临终奄奄一息的时候仍然没有放弃救火的念头。所以感动了忉利天神,这天人看到这地上,居然地界还有这么一只菩萨小鸟,太感人了,所以就用神力把大火熄灭了。小鸟的善愿得到圆满,它的神识也升上了忉利天,做天人去了。 我跟静瑜老师讲了这个故事之后,她就问我,那你让我做那只小鸟吗?对,现在地球的灾难就好像森林里发生大火了,你要不要救这些同伴?我们不图报,不务名,不论大小难易,实实落落耐心行去,没有力量、不能行的,也要勤勤恳恳使此善意圆满。做,看能不能成,能成,众生有福;不能成,已经尽力,功德也圆满。结果没想到,有一只小鸟发心,就招来了很多很多的小鸟。大家知道最后结果,四月法会不是办得很圆满吗?而且大家都大跌眼镜,居然还能办得成。这确实不是靠人力可以造就,是靠佛力,而佛力能不能加持,是看你自己是不是真发心。就像那只菩萨小鸟,如果它没有发这样的大心要救森林大火,也感动不了天人。我们要感动佛菩萨三宝加持,要发这个真诚心,这就是真善。当然法会几个月就完了,而我们现在发愿要护世息灾,这是个长远的事情。因为现在通过法会灾难也只能是暂时延缓,未必能根本解决,根本解决要通过教育转化人心,这是长期工作。 我们要发愿弘法利生,尤其是把净土法门、把《无量寿经》弘遍全世界,发起这个大心来,要真心。怎么才是真心?第一要忍耐心,第二要永远心。你肯定会遇到困难,肯定会遇到障碍,不能一遇到障碍就退了。《无量寿经》上讲,「不生退屈谄伪之心,设入大火,不应疑悔」,这才是真心。「听此法门,为求法故…设入大火,不应疑悔」。我们为了弘扬《无量寿经》,护持正法,不惜身命,命给搭上了也没问题,学这个菩萨小鸟,没有不能成的事情。但是遇到困难挫折肯定会有,特别是做大事,你要真正为众生,那魔肯定来障碍,而且不是普通魔,大魔王都来了。但是你心要是真,就有佛加持,魔的力量比不上佛,我们的靠山是阿弥陀佛,还怕什么魔!但是考验肯定是有。所以要忍耐心,要永远心,这件事情永远做下去,一直做到断气为止。断气就往生西方了,往生西方还要再回来再做这件事情,直至全宇宙的众生都得度往生成佛了,我们才罢休,这叫永远心。「切切不可自惰」,自己懒惰、偷懒,退心了;「也不可自欺」,自欺就是自己心里虚伪谄曲,好表现,喊喊口号,不是真的,这叫自欺。自欺也欺人,那就得不到真的果报。《楞严经》上讲,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因真果才真,你想往生成佛,得要来真的,不能搞假的。「久久行之,自有不测效验」,你自己预料不到,这殊胜的果报现前了。这是『积德累功』。再下一句: 【慈心於物。】 就是用慈悲心对一切万物,连蚊虫蚂蚁最小的生灵我们都尊重,我们对它都要慈爱。慈爱是万善的根本,这就是孔子说的仁,佛家讲的慈悲为怀,《普贤行愿品》里讲的大悲为根。大悲是菩提心的根本,菩萨因为有大悲心,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愿意发心救度一切苦难众生,这种大悲心就能长养菩提心,就能让你往生西方。因为往生西方的条件,《无量寿经》二十四品讲得很清楚,三辈往生都是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我今年六月法会分享学习《净土大经解》我讲的题目,这是一部《无量寿经》的纲宗。发菩提心最重要,一向专念是辅助,是保持我们的菩提心。光是念佛,没有真发起菩提心,不能往生。而菩提心之根本就是慈心,慈悲心,对一切众生都爱护。因为一切众生都有灵性、都有血气、都有父母,都知道爱惜身体,这跟我们人没有什么两样,为什么我们竟然为了饱自己口腹之欲而去戕害生灵?杀它、吃它,把自己的肚子变成一个尸骨堆积的坟墓地,造无穷的杀业。 我们常常有放生的同修就有感觉,你看你到河里放那些泥鳅,放那些鳝鱼,那些鱼放下去之后,它们对你念念不舍。甚至会从水里头跳出来,表示对你的感恩,久久不忍离去,让人看了都会掉眼泪。生灵都一样,跟人一样,我们怎么能够戕害它的生命!所以应该怎么样?戒杀吃素。素食的利益就不多说了,它能养身,能养心,能养性,养性情,利益无量。反过来,如果杀生,那就祸殃很大。中年以后得的病不外乎是两条引起的,一个是YIN,一个是杀,百分之九十都是这两条。我早年认识一个学佛同修,学了佛之后知道因果了,忏悔自己,说过去自己吃了很多的青蛙。这是广东人,广东话田鸡就是青蛙,田里的鸡,就是青蛙,好吃。青蛙下半小腿部分没什么肉,他就砍,把它砍掉,活生生砍掉之后再做来吃,砍了无数的青蛙腿。所以他中年以后患了膝盖的严重的风湿关节炎,痛得不得了,知道自己就是过去斩青蛙腿造成的果报,这果报真的就在眼前。再看底下一条,第六: 【忠孝友悌。】 这四个字概括了伦常道德。儒家讲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讲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八德全在这四个字里头概括,修身立德、齐家治国、平天下都离不开这四个字,乃至你学佛将来成佛作祖,修道的将来想成仙,也离不开这四个字,这四个字是基础。『忠』就是对君、对长辈要忠诚,当然也包括对一切人。忠,你看心上一个中字,就是心里不偏不邪,这叫忠。怎么才能够心不偏不邪?无私就可以了。一有私心,肯定就偏了,就邪了。譬如说做义工,如果我们管法宝,要流通法宝,忠心是怎么样做?我要尽心尽力的把这个流通法宝的工作做好,使得愈多的众生受益愈好,这是忠心、无私,只想著为众生。如果有私心会是什么样?法宝太多了,太麻烦了,编一些理由拒绝。然后人家来求法宝,看到这个人不太顺眼,不给,或者限制数额。明明我们很多很多堆在那仓库里,人家想要多一点,不给,这是我们的纪律,不能给多了。实际上他心里不是真是有纪律,他心里是有私心,这就不忠。举这么一个小例子,其他的就不胜枚举。自己总要在工作当中去检点自己的存心,存心一定要无私,这才能够忠。因善果就善,因不善,你想在这里修福也修不到,甚至可能造罪业。造什么罪业?譬如说你障法,障法就是愚痴果报。 如果是做国家公务员,尽职尽责,为国为民,这就忠。在古代忠於国君、忠於皇帝就是忠於国家,希望国家能够繁荣昌盛,所以忠君爱国第一条就是为国家举贤才。所以过去,如果一个地方的官员三年当中都没有向国家推荐一个贤才,那就失职了。为什么?他心里没有国家人民,他不是念念想著我去找好的人才向国家、向皇上举荐,替万民造福,那肯定是有私心。不是说他那地方没有贤才,可能有贤才,他把他压制了,这个人不来讨好我,我不能给他举荐,这就是私心。谁来讨好我,谁来给我供养,我就举荐谁。所以过去有买官的,这是什么?以权谋私,这就不忠。不忠的果报,现世肯定最后身败名裂,甚至家破人亡,来世必堕恶道,甚至下大地狱。古今的例子就太多了,你看秦桧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忠是建立在孝的基础上,孝是忠的根本,所谓忠臣出孝子之门。岳飞为什么能够尽忠报国?他就是孝子,听他妈妈的话,他妈妈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没有一丝毫违逆之心。所以当他考上武状元了,要替国家效力的时候,他妈妈在他背上用针刺了四个字,「精忠报国」,他就一生谨守著他母亲对他的教诲,忠孝得以两全。所以没有孝心的人不可能有忠心,你想想连他父母都不能够爱、不能够尊敬,他会尊敬谁,他会爱谁?表面上他忠君,其实是假的,这叫虚伪谄曲之心,他肯定有所图。有利可图他就表现得很忠诚,你看他没利可图的时候,对那个原来的领导理都不理,为什么?就是没有真心。真心要从孝心中发出来,孝是人伦的根本,是百善之先。能够对父母敬爱不欺,你才能够对君上、对领导忠诚不欺,多少欺君之人都是因为不孝。而欺君的人往往是表面奉承,所以孔老夫子讲忠臣是什么样的人,是敢於犯颜直谏,但是绝不欺君。他看到领导有过错,他一定会非常诚恳的向领导建议,就是劝谏。因为他从小就做到《弟子规》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他从小已经养成这个孝心了,对领导也是这个孝心,移孝作忠,一部《孝经》就讲这个道理。欺君之人反过来,他不敢犯颜直谏,为什么?怕损害自己利益。孝要讲起来也可以讲六个小时,这是不能够太展开了。过去我母亲跟我讲了一个专题叫「母慈子孝」,家庭教育三十年的心得分享,讲了七个小时的光盘,大家可以参考。我过去也讲过《孝经》,《孝经》就是讲孝的,一个字,过去讲了四十小时,这里就不展开了。 真把孝道做圆满你就成佛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习气没有破,他觉得自己还是不够孝,还是有点对不起父母。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就是孝子,认为自己很好,你就麻烦了,你就不能进步了;认为自己不好,这时候你有进步。所以舜之所以能成为大孝子,就是他一生觉得自己还是不孝。他父母想尽方法要杀他、害他,他都没有对父母有丝毫怨恨,没有对立,只是觉得自己不孝,让父母伤心烦恼。你看,只改自己的过,不看父母的错,圆满他的孝道。 我们对父母如此,对领导也如此。领导未必是一个完人,即使是佛菩萨再来的人,在现在五浊恶世都不能示现圆满的人。如果示现圆满的人,大家会看不惯,会觉得他是另类,不能接受他。所以不管他是真的不圆满,还是示现的不圆满,我们都不能放在心上,都应该用孝心、用忠心对待,这就是忠孝的含义。有忠孝自然能做到友悌,友是友爱兄弟,是悌道,引申呢?对一切人都关怀、都爱护、都照顾。当你有孝心的时候,你自然对任何人都有爱心,那个心是真的。真心是不二心,二心是假的不是真的,真心是一心。我对父母是这个心,对领导也是这个心,就是忠;对朋友也是这个心,这就是友悌,对兄弟姐妹也是这个心。所以五伦八德都是这个孝字的延伸而已,乃至你成佛发菩提心,也是孝心的延伸。看一切众生如同我自己父母,将爱父母的孝心扩展到爱一切众生,这就是菩提心,成佛就靠它。下面第七条: 【正己化人。】 意思就是端正自己,劝化别人。正己是化人的基础,自己行得正,你才能感化别人。这里没有讲「正己教人」,教能够产生效果是要靠身教,你自己做到了,感化才有力度。换句话说,如果我连身边的人都不能感化,连夫妻、父母、儿女都不能感化,证明我自己有问题,没有正己,所以不能化人。所以父母如果抱怨我的孩子做不到《弟子规》,为什么?因为自己没做到,这是唯一的原因。老师抱怨学生不能尊师重道,没做到《弟子规》,那是因为老师自己也没做到。要教别人,先教自己,自己转化了,你就能够化人。所以印光大师讲「求子三要」,我们昨天讲到的,都是父母从自身上做起,力行伦常道德,深信因果,断恶修善,你肯定能够感化别人,只是个时间问题,迟早会感化。再看底下第八条: 【矜孤恤寡。敬老怀幼。】 这是讲怜悯孤独的人,周济鳏寡的人,鳏寡就是失去了配偶的人。意思就是那些可怜人,我们应该多加体恤,多加关怀。敬重年老的人,关怀幼小的人,就是『敬老怀幼』的意思。那些老人,特别是孤独的老人,是不幸者,我们对他不能够看不起,不能够遗弃。反过来应该怜悯、周济、尊重,像尊重自己的父母一样来尊重他们、孝敬父母一样去孝敬他们,这就是培养厚德。你能这么做,就能感化家庭,家庭自然就上下和顺。因为你能敬老,这就是孝道,有孝道的家庭一定是和谐的。你能够这么做,影响到社会、乃至国家、乃至天下世界,你不就是做治国平天下的工作吗?治国平天下者不一定是在位者,你不用做国家主席或者是总统,你也可以做到治国平天下。怎么做?在家里上敬下和。能够像这里讲到的「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你肯定能影响社会。 所以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这个「老吾老」就是尊敬我的老人,以推及尊敬别的老人就像尊敬自己老人一样,老就是指父母、长辈。「幼吾幼」就是关怀我的幼辈、孩子,推及到关怀全天下的孩子。这分存心就能感化很多人,很多人学了,这不就天下太平了吗?就和谐世界了吗?这是垂拱而治,很容易做到,「天下可运於掌」,就是像玩弄掌上的东西一样那么简单、那么容易。这个就要靠教育,不用教育,大家怎么懂这个道理?所以师父上人讲,「和谐世界,教学为先」。教学从我们自己做起,我们自己做、自己讲,有缘人就听到了。我们现在利用网路、利用光盘来传播,我相信有缘人就很多,听的人多了,这社会就有一股很强的和谐的力量。再下面第九: 【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 或者叫『乐(音勒)人之善』,古音是得读「要」,现在都读「勒」。『宜』是应该,应该怜悯他人因为作恶而得到的凶灾,要怜悯他;别人有善行我们要赞叹,要替他欢喜,因为他要得到福报,所以我们欢喜,绝不嫉妒,这就是随喜功德。凡人得到的祸福,全是因为念头善恶招感,福不用自己修,念头一动就能招来,凶灾也不用真正去做恶事,可能念头不正就招来了。当你能够怜悯别人的凶灾、赞叹随喜别人的善行的时候,不费吹灰之力你就能够行大善了,都是你念头上的。所以积功累德你不用很辛苦,你把心地纯正了,这就积功累德。 我记得前年我在新加坡做演讲,那时我还没出家,他们做个一年一度的大型的弘法大会,请我去讲课。从北京来了一个同修,女众,申请要跟我单独会见。我说什么事情不能公开说?她说不行,一定要单独见我。我就安排一点时间,就讲课当中课余时间抽空跟她见了面。她哭著跟我讲,自己现在遭殃了。为什么?因为她邪YIN,做了第三者,结果现在又怀孕了,她的这个情人比较有钱有势,要她堕胎,她自己学佛了知道堕胎有罪。但是现在很两难,她如果不堕,她可能就会被抛弃,她自己又很担心自己没有生活的能力,要靠人家供养;要是堕了那就更麻烦,这是骨肉之间结下了冤仇。她问我怎么办?她这个事情连父母都不知道。 当时我就安慰她,我说你一定要对佛菩萨有信心。我对她也是很怜悯,我自己也没能力帮助她,只有这颗怜悯之心,反正我做不到的事情我都求阿弥陀佛,我就劝她,你就求阿弥陀佛!我讲得很真诚,我说靠阿弥陀佛就有办法。这真的,我自己很有信心,再难的事情,人做不到的事情,阿弥陀佛都能帮助我们顺利解决。我有信心,我就鼓起她的信心。我说你不要堕胎,堕胎真的不好,这是犯大杀业,这罪很重。而且你现在做第三者也不好,你让他家里知道了,这你等於破人婚姻,这是更大罪过。怎么办?我就劝她,你要自强不息,要相信自己,相信阿弥陀佛,靠自己双手可以过日子。你就离开那个家庭,不要影响他那个家庭,让你的这个情人回归到他自己家庭去。你自己隐居起来,把孩子生下来,然后靠自己自力更生,把孩子教好。你现在就胎教,我就把胎教的道理跟她一五一十的讲了,你现在念阿弥陀佛,念《地藏经》,学《弟子规》,你做好样子,将来你培养出一个贤子。甚至你发愿把他送到佛门,做弘法利生的人才,那他出家就方便了,反正他也不需要有爸爸。我鼓励她,她听了之后她觉得好像一下就光明了,真的心开意解,高高兴兴回去了。 然后大半年之后,她真的顺利生下了这个孩子,而且告别了那家。结果想不到,那家好像还给她一笔钱,让她能够安心生活,她就自动脱离了。现在也用功的学佛,母亲和孩子都很健康,所以这我也很高兴。这是没想到,讲几句话就救了两条人命,一个母亲,一个孩子。所以《感应篇》真要学,不学,如果你没有那种怜悯心起来,你把她拒之於门外,那可能她为此会寻短见,可能会跳楼自杀,这不就害了两条人命吗? 「乐人之善」,就是看到别人做好事,我生欢喜心,好像自己做的一样,这随喜功德,跟自己的功德一样。你看大家刚才听我讲了这事,大家都拍掌,这随喜功德!乐人之善,那你的功德就跟我一样了。其实我也没有什么功德,因为说出来了就没功德了。下面一条,第十: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济』就是帮助,当别人有急难的时候,伸出援手帮助,当人家有危险的时候,马上去救助,这个功德很大。玄天上帝,这道家里面讲的,玄天上帝说,他人患难颠沛的时候,如果能用一善言解救,这种功德,上可资助祖先,下可庇荫儿孙。他颠沛流离的时候,遇到困境的时候,你让他心能定下来,你给他以光明,给他一条生路,这个功德就很大,济人之急,救人危险。相反,如果看到人家有急难、有危险,不仅不救助,反而还把人推下去,甚至拒之於门外,还要落井下石,这就损德损得很厉害。有时就是一开口,看到人家有困难、痛不欲生的时候,你说点风凉话,可能就把他推到了死亡的谷底,他可能就会很伤心,伤心绝顶他就跳楼了。这个时候你给他几句安慰的话,可能就点燃他生命的希望。你看就这么几句话,造无量功德和无量罪业就是这一念间,这个就需要自己努力。当然如果能够伸出援手帮助人救人一命,那功德就无量,福报也无量。 我父亲过去年轻的时候当过兵,有一次实弹演习,有一个新兵扔手榴弹,把导火线拔了,结果害怕,随便往前一扔,结果扔得很近。大家都在战壕里头,好几个人,可能有七、八个人,他就一扔,扔到前面一点点的地方,这是千钧一发,非常危急的刹那,几秒钟就要爆炸,爆炸了,这战壕里的人都得死。结果我父亲当时也很英勇,说时迟那时快,跃上战壕把手榴弹拿起来往远处一扔。我父亲以前是整个军团里头武打第一,那是很厉害的,所以他的劲也很大。结果这跳上前也是几秒钟,把手榴弹扔出去,在扔出去的时候就爆炸了,战壕里的人没事。结果那个弹片飞入他的身体里头,重伤,手术做了十几个小时才把所有弹片抽出来,最后他还是活下来了。这是什么?这是牺牲自己,救活了整个战壕的战友。救人一命就胜造七级浮屠,他那可能都有好几十级的浮屠了。所以他晚年还是挺有福报的,你看又遇到佛法,儿子他也觉得挺满意。现在万缘放下,在念佛堂里念佛求生净土,这就是他的福报。这福报就是要靠自己积累,就有那颗济人之急、救人之危的存心,常存此心就功德无量。所以遇到事情的时候你肯定就去做,你不会思考,来不及思考了,再来思考几秒钟就爆了。这不能思考,就是平时你的存心就已经定在那,所以遇到事立刻就会做,就知道怎么反应。下面再讲最后一句: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这就是讲随喜功德,见到人家有所得,无论是得到名还是利、荣誉、赞叹、供养,或者修行上的功夫、功德等等,所得的这些,我们看到了要替他欢喜,如同自己得到了一样高兴,这就是随喜功德。不能有嫉妒心,看到人家得名得利,自己心里就放不下,好像自己失去什么似的,见人之得,如己之失,这就完了,下地狱就是这种心态。妒忌人成功,喜欢人失败,这是幸灾乐祸的心。看到人家有失,有损失了,应该像自己损失一样难过,这才是善良的心,反而还欢喜,幸灾乐祸。一个人如果是幸灾乐祸,以灾难为幸,以祸为乐,那他肯定会招那些灾祸。因为你高兴这个,所以灾祸就会降临到你的身上。你看,就是那点存心,你招的是祸,为什么不招福!如果你放下嫉妒,『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你的心善良,招的就是福。所以心术不正,没有害别人,反而害了自己;心地善良,还不等到人家得到利益,自己先得利益了,何乐而不为!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先讲到此地。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净土法门法师专集网站
太上感应篇节要 定弘法师主讲 (第一集) 2012/12/4 香港大棠度假村 档名:57-107-0001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