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解放孩子的潜能》010


 2014/2/21    下载DOC文档    

【原文】

感情用事无益

许多人对孩子易于感情用事,特别是当我们和他们分开时。所谓感情用事并不是每当夜晚我们替孩子盖好被子时流露的真诚关怀,也不是当他们和我们肌肤相亲、娓娓交谈时的挚爱亲情。感情用事是我们把自己固有的想象投射到孩子身上,而没有注意他们究竟是谁。父亲由于和儿女的交往比母亲少,有时比母亲更为感情用事。

感情用事无益,但却有可能对孩子期望过高造成负担,孩子会因此感到沮丧。感情用事有许多种表现:把孩子看成讨人喜欢的天真无邪的宠物,让孩子穿上镶嵌有许多花边的衣服,喜欢大的填塞毛绒材料的玩具,通常离开孩子几天后送给孩子大大的礼物,喜欢模仿童言和孩子说话,回避生活中的问题,空口许诺。如果这种行为发生在成人之间,成人至少会保持一定距离。但孩子却不行,他们信任成人做的一切。

不幸的是,感情用事极易被商家利用,我们被诱惑包围,以致形成了某种习惯。愚蠢的生日贺卡和机场商店里眨着眼睛的洋娃娃,使出差回家的父亲感到不买礼物就有负疚感。出差回家的父亲一定要买礼物吗?难道礼物不会泛滥吗?想想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不一定只有礼物才能表达父母之爱,从出差的地方可以带回一些当地的民俗风情,如故事、儿歌、风味食品等。我的同事每次出差回家,总是带回一块新鲜面包,这是份简单的礼物,足以供大家在餐桌上进行生动的交谈。问题是感情用事不尊重孩子真实的天性,给予孩子自身发展的空间太少。极端的情形下,孩子会成为成人幻想的产物。理解孩子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个性,因此:

*感情用事意味着把自己的想象投射给孩子,而这个想象又与孩子的本性不符。

*如果孩子没有按父母的想象去做,感情用事就成了孩子的负担。

【学文解读】

感情用事,这已经成了我们现在社会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了。尤其是我们中国,中国的家庭,对孩子给予了太大的期望,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希望孩子成为我们理想的那样的人,希望孩子将来能够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而且呢,往往父母达不到,他就更希望孩子去达到,把他自己的理解投射到孩子身上去了,非常的普遍。所以呢,孩子就受这个影响,产生了很多的扭曲。往往孩子被动的适应,不能够按照孩子的个性、孩子喜欢的方向去发展,把孩子的心理慢慢就扭曲了,孩子的成长过程不愉快,不舒心,不欢喜。成人以后面对这个社会,他从事的不是自己喜欢的职业,所以在这一辈子的工作中间,很可能他都是一种无奈的状况,被动的适应。那么等到他长大了,面对他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很可能又把他自己的理解投射到孩子那里,往往如此。

所以说这种方式是不对的。既然不对,那么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正确的观念。这个我们学习印光大师的家庭教育,印光大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方法:让父母,尤其是母亲,从胎教那里到孩子出生以后的母教,都要用佛法,用因果——因果感应、因果故事、因果原理去影响熏陶孩子,每天念佛,用佛力去影响熏陶孩子。这个就是最好的一种教育。

因为佛是觉悟者,佛告诉我们这个宇宙的真理了,我们拿这个宇宙的真理去教育孩子,那再正确没有的了,再好不过的了。慢慢地熏陶教育孩子,孩子有了这种最基础的因果教育、圣贤教育,有了最基本的能力,将来长大以后循序渐进地再学习科学知识、人文地理等等,就有了一种内在的指导、内在的动力,这样的话,就可以驾驭我们外在的物质世界。用健康的理论、健康的心灵,结合外在的知识技能,就可以在这个社会里边健康地成长起来,这个是最好不过的了,最正确不过的了。

我们父母,一定不要用自己的感情、用自己的理解,把自己的那些影子投射到孩子那里。因为我们学佛就知道,我们每个人如果不学佛,那么我们每天无非就是贪嗔痴,身心都是业力,都是毒素,投射到孩子那里,无非是让孩子熏陶我们的贪嗔痴、我们的毒素,对孩子那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唯有用佛法、用因果教育、圣贤教育熏陶孩子,那是最好的,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最好不过的了!

至于说孩子将来成长成什么样子,喜欢什么,我们尽量地给孩子余地,尊重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发展,让孩子健康地、自然地发展起来。这样孩子将来成才也是能够承担社会责任、承担家庭责任的一种栋梁之材。

 

【原文】

简单粗暴同样不对

另一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以为孩子什么都能做。某些方面,这与感情用事恰巧相反。但根本上是同样的——无视孩子的天性。这种观点对孩子同样期望过高过多,特别是在情绪化的竞争和做出决定的能力方面,其本质是成人中心。在挫折中,没有比“振作起来!”这句简单命令更令人泄气的了,尤其是说话者根本不了解事情的复杂性。孩子比成人更容易感到困惑,他们不能理解要他们做些什么,或达不到成人的要求。

批评应该是帮助性的、可理解的,并具有建设性,千万别发怒。这并不是说我们总是要保持态度温和,关键是对孩子的批评要具体和友好。他们还不能理解抽象的事物,当父母生气时,他们经常不明白为什么。如“笨蛋”、“傻瓜”这种词,我们以为孩子能明白,但不一定。可能最没有意义的话是:“规矩点!”他们不知道怎样做才是规矩。如果有问题,一定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话去表达。

孩子的自我价值感需要被理解、正面鼓励、表扬和清楚地说明。

总之,我们所说的话必须真诚地反映出我们的想法,并让孩子能够理解。例如:

*“看上去多漂亮啊!非常精美,所以妈妈才把它们放在架子上。”

*“看在老天爷的分上,千万别碰!”

*“看来我找不到你要的那种玩具,让我们把它们分类摆放回去,这样明天我们就能很快找着它们了。”

*“把你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收拾起来!”

*“你知道,我累了,我想躺下休息几分钟,你能等我五分钟吗?”

*“坐下!闭嘴!”

读者不妨思考一下,以上每个例子中,有两种不同的表示法,哪种方式合情合理?

等事情过去后,大家的情绪平和下来,父母再向孩子说明想法,这样做往往比在争吵中说服更有效。

*“你要知道,爸爸不允许你吃冰淇淋,是因为你吃了冰淇淋后,就没有胃口吃他为你准备的晚饭了。”

*“现在我要出去工作了,请你把衣服从浴室收拾起来,我能教你怎样使用洗衣机,如果你学会了,可就帮了我的大忙呢!”

用一种平静客观的方式处理孩子的顽皮很重要。孩子应该看到他的行为以他可以认同的方式得到承认,以避免不必要的负疚感。当孩子真正理解了他的有意或无意的行为后果,他会真诚地认错,以下几个步骤供参考:

1.尝试让孩子实话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

2.客观地描述他的行为后果,例如,让受伤害者说说被推倒或被嘲笑是什么滋味。你可以告诉他,他没有按时回家的时候,全家人都为他担心,而原订计划不得不取消等等。

3.帮助孩子认识到他的行为以及涉及到的他人的感受。

4.最后非常重要的是请孩子想想有什么补救办法,避免再次发生。

5.如果惩罚孩子,事先一定要向他解释清楚为什么。

以强化儿童判断力为前提,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是必要的。如果自控能力培养不当,孩子会变得优柔寡断。我对自己童年的一件事记忆犹新,即失控后的可怕后果:上课时我想上厕所,但不方便,我尿湿了裤子,受到的嘲笑使我羞愧难当。事后回想当时发生的情况,我敢肯定我能忍住,但别人对我说话的方式反倒会使我失去控制。我想老师的尴尬可能和我一样。

因此:

*别要求孩子去做超出他们年龄的事。

*别使用抽象概念,解释清楚你对孩子行为举止的要求。

*做不好的事情做错了,不要去责备孩子,如他们的身体不够灵活等。

*提倡积极正面的交流,尊重孩子。

 

【学文解读】

这个就说有些人,很可能是我们男同胞们,可能更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就是认为孩子顺其自然的发展就好了,不用管他;或者说有的时候管得很粗暴,看见了就管,看不见就不管了。这个也都不对。

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他看待、模仿的就是父母,父母他无论说的对还是不对,无论他表现的是什么样子,喜怒哀乐,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如果这样的现象重复得多了,孩子有的时候他也会如此。这样,实质上给孩子带来的是痛苦。孩子长大以后,对待别人,对待一些事情,显然他们也会表现出这些生硬的态度、简单粗暴的这些方式。所以对待孩子要耐心细致,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用孩子可理解的这些语言、这些事例去解释、去说明,平等地对待。尤其要不得的是发生了冲突,在对抗之间说出的话,无论怎么对,都起不了效果。所以最好如果出现冲突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双方走开,各自找一个地方冷静下来,等到冷静下来了再思考这个问题,然后坐在一起心平气和地去分析、说明,指出这个问题它错在那里,危害在什么地方,应该怎么做。一定要这样。

我们教育孩子一定要耐心细致,既不能把我们的期望全部投射到孩子那里,让孩子变成第二个我;同时也不应该对孩子什么都不管,放任自流,这都是不对的。对孩子一定要教育,而且用正确的教育。目前,一方面我们用佛法,用因果教育,用圣贤教育,慢慢熏陶孩子,给孩子建立最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我们慢慢要给孩子识字,慢慢地让孩子接受我们现在社会的这些公共教育,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以及后面的高中、大学,以及更高级的学习,这都是非常好的教育模式。

更重要的是我们父母要学习佛法,懂得佛法,自己以身作则,明白因果,遵守五戒十善,同时给孩子做表率,让孩子看到我们说的都是因果故事,做的都符合五戒十善,说的话同样不说恶语,都说善良的、好的这方面,利人的这些事情,慢慢地影响熏陶孩子。这个是做人,他的立本之道,这个是最根本、最关键的。

至于说知识的学习,我想我们就尊重现有的教育体系、尊重现有的教育模式就好了。只要孩子能够通过我们佛法的胎教、佛法的幼教,孩子他的这个业障消除了,福德增长了,智慧开启了,他的素质提高了,那么面对这个社会,面对现在的这个教育体系,他也有能力学习掌握的,将来可以健康地成长。

对于孩子最关键的是什么呢?最关键的是把他的素质提高。这是根本!一定要抓住孩子的内因,提高孩子内在的素质,这是根本,这个我们父母可以做,在胎教、幼教的时候就可以做到的。这个在我们备孕七的方面,(这个)将来可能还有胎教七、还有宝宝七这方面的教育都可以做到,没问题。只要孩子素质提高,内在优秀,他就可以勇敢的面对将来人生历程中间面临的种种的阶段。

 

【原文】

自身素质和行为至关重要

孩子对非语言的交流特别敏感,如面部表情、身体动作、语调等。

孩子,尤其是婴幼儿非常善于观察,并对各种交往方式做出反应,许多交往方式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注意到。有时会出现这样尴尬的情形:“爸爸,为什么那位叔叔有臭味?”

孩子对外界开放,并做出直接的反应,他们不能对某个人的心情和处境采取宽容的态度(例如父亲上了一天的班;很累了)。他们不能有意识的忽视奇怪的行为或者有意识的对另一个人低声说话。他们接受事物的表面价值。

我们对孩子说话的姿势非常重要。由于我们是成人,有时很容易吓着孩子。倾听孩子说话时,降低我们的身体高度或把孩子举起,可以让孩子感到我们很专心。我们言谈、动作和姿势要一致,否则孩子会不遗余力地寻找原因。做父母的要注意自身的形体语言。

也许最重要的是表达出耐心倾听的态度,孩子由此感到信任、安全,受到重视,感到被爱。这将有利于培养孩子对别人的信任、尊重、爱和参与感。谈话中的参与感,我还会在第十章讨论。身体的接触也是非常重要的。

注意我们的行为、姿势等比我们的说话内容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如果我们善待别人,如果我们是大自然的敏锐观察者,如果我们尊重别人的空间,孩子就会从中学习。相反,愤怒产生愤怒和恐惧(童年被父母殴打的家长,又会用暴力对待自己的孩子,虐待儿童的人往往是童年被虐待的人)。

总结:

*形体语言至少与口头语言同等重要。

*言谈要与我们的动作、表情一致。

*通过自身的专注、平静、勇敢、快乐和真诚,为孩子树立怎样做人的榜样。

【学文解读】

这个是教育我们的家长,教育我们的老师,所有的成人应该提高自己的素养,让自己遵循正确的指导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模式,这样的话就可以给孩子做表率了。我们知道身教重于言教,语言的力量往往是有限的。我们说得多了,可能最初让人家相信,但是如果我们做的是一套,说的是又一套,长期的这样就会被人家看穿、看破了,我们再说什么就没有力量了,人家不相信了。所以最关键的在于我们要言行一致,如果我们能够达到知行合一,那是最好的。如果我们达不到,那么至少我想我们应该做到诚实、真诚,诚实地去表现我们的自己,诚实地去表达我们所知所想。这样的话给孩子熏陶教育,至少知道,虽然我们家长,虽然我们父母成人也可能在某些方面会犯错误,但是我们至少有一个最优秀的品质,那就是说真话,诚实。

如果进一步,我们成人,他知道我们犯错了,能够勇敢地、真诚地认错,即使在孩子面前也是这样,那么就给孩子留下一个这么最宝贵的经验,孩子长大以后他也会认错。如果孩子有诚实和能够认错这两个最优秀的品质,这个孩子就错不到哪里去。所以说我们自身素质和行为是至关重要的,原因就在这里。

我们每个人是一个整体,我们从学佛法就知道,每个人他是由身口意三个方面构成的。往往你想什么就会说什么,就会做什么。所以,虽然说有的时候我们不说、不做,但是因为你的意识没有停止,对某件事情我们在意识中间可能就形成了看法,自自然然我们就发出这种磁场、这种印象,这样周围的人他会感受到的,孩子他是可以感受到的。不要以为,我们不说人家就不知道,实际上我们心里想什么,通过我们的脑电波,通过我们身体的磁场表现出去,孩子、周围的人,他是能够感知到的,能够明白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身心一致。对于我们学佛的人来说,很简单,就是遵循因果的原理,遵循五戒十善,这个是最好的准则。只要我们遵循这些基础,使我们的身心约束在善的方面,约束在正确的方面,把我们自己的身口意都管住了,管好了,自然身心就清净了,福德就增长,智慧就能够开启。就可以给孩子、给周围的人一种欣欣向荣,平静快乐。把正面的一种力量、一种磁场、一种观点,慢慢地就影响、渗透到孩子他的身心里边去了。我想这个呀,这种素质培养,可能是最优秀的、最好的。

 

【原文】

别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

别忘了,孩子在听我们说话时,也许他们看上去漫不经心。事实上,在孩子能够理解或能说话之前,就吸收了各种语言信息。大部分家长已经觉察到孩子很小时候就能读懂我们的心思,如果妈妈对爸爸说:“我们能给他一块冰淇淋吗?”小孩立即会说:“我要冰淇淋。”

孩子能知道我们心里所想,我疑惑孩子具有心灵感应力。孩子能从我们的言谈、动作和表情上,迅速本能地掌握交流中的想法,尤其所谈论的事情关系到他们时。这种能力意味着孩子预感到某些事情有问题了,即使父母还没有直接地讨论过,但父母之间试图遮掩事实的紧张情绪,孩子能感受到。他们比成人对潜藏的情绪更敏感,因为他们过滤不掉。

长此以往,孩子会感到不踏实,一些事情正在进行,他却被排除在外。如果成人在孩子面前不同意某事,最好是直截了当地说:“你知道,爸爸和妈妈在这件事意见不同,我们正在努力解决。”关键是让孩子确信尽管在这件事情上有些问题,但无论如何,父母对他的爱不变,而且父母在尽快地解决。当然最好别让事情发展到不可收拾,但有时无法避免。虽然孩子能感觉到某些事的发生,他们却不一定能够理解。他们受到所见所闻的影响,但还不能消化。如果我们当着孩子的面,以为孩子听不懂,说一些严肃或贬低别人的话,他们会保留在心里很长时间,下面是一些父母常说的话,想想孩子会受到什么影响:

*“他在学校老是受气。”(我在学校很愚蠢)

*“她的耳朵鼓出来,天知道会长成什么样!”(我的耳朵突出,我很丑)

*“又生一个孩子,是我一生犯的最大错误。”(她从来不想要我)

我们必须记住:

*在孩子面前,我们隐藏不了自己的情绪。

*如果我们控制不了感情,为了孩子(和我们自己),要努力向孩子说明。

*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会强烈受到我们怎样说话的影响。

【学文解读】

我们学佛了,我们就知道,佛祖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清净如来德相,只不过因为分别、执著不能证得。也就是说什么呢?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他的本心都是相同的,他的本原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人和人之间其实是心心相通的、心心相应的。只不过被一些外在的思想、意念、看法等等业力障碍住了。虽然被一些业力障碍了,被分别阻碍了,但是我们不要忽视心的力量。往往亲密的人,尤其是父母和孩子之间非常的亲密,尤其他们是生命的延续,我们从现代科学就知道,父母和孩子之间有血缘关系、有基因的继承。现在通过DNA,我们可以找到血缘亲属之间,他共同的波段。所以我们就知道,就像复印机一样,父母有什么,实际上孩子往往复印了什么,它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父母家长一定要知道,我们不见得说,做孩子就不知道,刚才我们说了,你想什么产生的磁场,孩子有可能都能够天然地感受到。何况我们有一些表情,无论是喜怒哀乐,种种的表情,其实孩子在那儿一站,他天然就接收了,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天然就接收过来了。何况我们有语言,那就更清晰了。

所以我们从佛法的角度一定要搞明白,我们如果这个心,它的作用恢复了,其实我们世界宇宙一切,我们都可以感知到。无论他说不说,无论他做不做,无他表达不表达,我们其实都能感知到。只不过因为人产生了分别,我们感知的能力已经大大地下降了。往往最容易感知的就是语言、文字、表情,但是其实啊,最亲密的人之间,他可以突破语言、表情,感知度是很大的、很深的。

所以对于我们成人来说,对孩子那是一定要真诚。有什么事儿,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要交代清楚,说明白,让孩子听懂、安心,这个是很重要的。这样孩子他也是一个参与者,在参与的过程中间,他也学会了如何面对事情,如何观察事情,如何处理事情,而不要一味的规避,不要以为孩子小就不懂。其实从小我们就应该在和孩子相关的一些事情上让孩子参与进来,这个其实是最好的、最重要的。让孩子养成一种健康的处理问题的方式。

 

【原文】

提供机会

除了我们提供的范围和内容,幼小的孩子没有多少自己的选择权。如果只是顺其自然,他们总不会知道什么是有益的。虽然成人也不能保证总是正确,但差别还是很明显。成人能预计行为的后果,孩子却不行。他们只能理解短期的行为结果:如暖气片很烫,猫会抓人,鸡蛋会打碎。

如果成年人行为不端,可能是在他们的童年期,被给予了太多的选择,超出了他们做出决定的能力。

即使孩子长大到一定年龄,他们仍然缺乏成人才具备的合理做出决定和评价的能力,他们缺乏时间感,不知道什么有害,什么应该优先考虑或完成。(如晚上10点半了还要再玩一盘游戏)

对孩子的期望要具有个体性。基于对孩子成长阶段的认识(见第五章),我们可以找到一般的指导原则,学习观察孩子的反应。别对他们要求太多,这种要求既有情绪上的,也有日常生活上的。

*孩子太小的时候,不要期待孩子做判断。

*记住孩子生活在此时此刻。

【学文解读】

因为孩子生下来,从佛法讲他有隔阴之谜,过去的所有他都忘掉了。所以对孩子来说,可以说他就是一张白纸。那么他要重新地去学习、感知,重新地去建立一种自身的生存原则。

我们看动物,往往动物生下来以后,它的父母也要教它一些捕猎的能力。尤其是动物,更是言教大于身教,为什么呢?很可能它没有语言呀!完全可能是行为来带动、演示,往往是这样的。

那么对于我们人来说,我们比动物高级。我们有语言,我们能够记录历史,能够掌握规律,能够把孩子他的成长规律研究摸索出来,所以我们比动物要高级无数。这样,成人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间我们就有很多的优势了。一方面呢,我们成人要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另一方面呢,我们要在具体的事情上,要耐心细致地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

当然,即使我们告诉了,往往孩子他也要去犯错误,只有真实地犯错误了,在实践中间验证了成人告诉他的这些道理,他才能够知道这些道理是有效的,这些道理是正确的,从而给孩子建立一种正确的规则。这个就要靠家长、靠老师、靠社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间,不断地循序渐进地把我们成人的道理、知识文化等等各方面,慢慢地熏陶教育给孩子,这也是我们社会教育工作的作用。

 

【原文】

对待孩子别像对待成人

作为父母,我们有权利追求事业、业余爱好、生活方式,但如果要求孩子理所当然地认可我们的追求,理解我们的需要和优先地位,就无形中给他们增加了巨大的负担,使他们不安,期望太多太快,反而得之甚少。有次我听到一位心神错乱的母亲对6岁孩子说:“你要和妈妈住,还是要和爸色住?”孩子的回答令我们吃惊:“如果我有时和爸爸住,有时和你住,妈妈你就不会吵架了。”

因此:

*当孩子太小,或他们还不具备做判断的能力时,父母别让他们做选择。

*如果孩子对让我们尴尬或震惊的事发表意见,别大惊小怪。

【学文解读】

我们成人往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边,往往脑海里边堆满了种种的观点,把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种种的事情,满满的在脑海里边淤积,以至于我们没有时间去看待世界、看待别人。看到别人不由自主地就打开话匣子,把我们意识中间存留下来的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全部地倾泻而下,要倾诉出来,也不管对方是什么样子的对象。

现代人脑海太复杂了。现在的社会知识爆炸,各种形态太多了,复杂极了。尤其是就业的压力、生存的压力,社会绷得太紧了,反馈到我们每个成人的脑海里边,同样让自己脑海绷紧,心弦很紧,不能放松,以至于我们不能放慢脚步、放下心灵,安安静静地去观察外在的世界了,观察外在的人物。我们现在社会的人就像飞蛾一样不停地去扑火,停不下来。

所以我们现在提倡大家要学点佛,提倡大家要用佛法的、因果的观念改变我们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要用佛法的观念再去审视我们自己,审视我们面对的事情,审视我们过去的所做、所思、所想,让自己的生活安静下来,理顺了,让自己清清楚楚地把握我们自己的生命。这样我们用佛法搞懂了我们自己,明白了我们的所做,慢慢我们就理清楚了,这样才能够让心神安宁下来。我们知道“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这个在现代纷繁复杂的社会里边,它同样是有意义的。

我们看蚂蚁,很忙啊!每天不停地窜来窜去地找粮食,逮到一颗米粒,立即就搬回家,搬回以后立即又跑出来又去找,生命就这样子的过去了;我们看蜜蜂,很辛苦,非常的勤劳,到处采蜜,到一定程度也死掉了。我们作为人,我们活着,一定要搞明白我们为什么要活着,不能像蚂蚁、蜜蜂一样不停地跑过来,跑过去。让自己安静下来,然后搞清楚我们为什么这样做。

 

【原文】

孩子美妙无比

每当我看到孩子——如一群5岁的孩子聚精会神地聆听故事,或一位脸上有雀斑的少女在学校舞台上认真地扮演她的角色,我承认我的眼睛被泪水浸润。这正是我批评过的感情用事,我情不自禁地被孩子的美妙感动,我安慰自己:他们的表现不是我的想象,他们在展现自己。这就是如此感动我的原因。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幸福人生育儿教育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