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解放孩子的潜能》001


 2014/2/14    下载DOC文档    

大家好!我们从今天开始在“亲子七”共修学习《解放孩子的潜能》,是由英国马丁*洛森著作,由吴蓓翻译的,这本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

我们还是先念一段原文,我们再一起学习一下。

【原文】

前 言

本书从儿童的整体成长和所需教育的两个方面,帮助父母去了解和支持孩子。书中指出,父母能以良好的方式去培养、鼓励和启蒙孩子。我指出目前潜藏的一些危险或易犯的错误,但同时也给予父母希望、勇气和支持,让他们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得到真正的快乐。我们透过孩子学会认识自己,并和他们一起成长。正如致力于儿童发展研究的伟大学者皮亚杰说的:“孩子解释大人,多于大人解释孩子”。

【学文解读】

这个前言呢,作者已经说明白了,本书研究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教育,还有孩子的成长。因为教育的目的呢,是落在孩子这里,落在孩子的成长之上的,目的是为了孩子成长的,健康成长。所以呢,如果不了解孩子,不懂得孩子的规律,这样的教育很可能是脱节的。最终呢,不圆满的,甚至对孩子的成长,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危害。所以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要一边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在此基础上,再研究孩子所需教育,这样才能真正搞懂孩子的教育怎么去做,怎么落实。

我想前言第二点重要的启示在于:父母要重视孩子的教育。父母同样要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以及孩子需要的教育,家长呢,一定要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现在是成人了,我们作为成人来说,我们经历了童年成长的过程,长大以后呢,养成了自己的这些品格了,都和这个童年有关。但是成长了以后,我们也不见得懂得我们童年有什么问题,我们自己的成长有什么不足,我们不见得都懂。所以,当我们自己有了孩子,用客观的眼光再去看待孩子的童年成长,实际上就是重温了自己成长的历程。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间,发现我们自己成长中间缺失的内涵,补齐我们自己不足的内容,使我们自己也能够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完善,一起进步。

我想这是作者在前言里边要揭示的两个内涵。这两个内涵,也就指导贯彻了整部书全部的内容,都是以这两个主题指导下,来进行的研究、分析、实践。

【原文】

孩子需要的是爱。教育家鲁道夫斯坦纳(Rudolf Steiner)曾经对“三种有效教育孩子的方法——恐惧、野心和爱”评论道,不要前面两者,我们也能教育孩子。爱意味着什么?父母真的爱他们的孩子吗?除了爱,孩子难道不需要其它一切?当然不是,但所有一切都必须出自内心的真爱。爱是一种与他人相处的法则——对个体充分尊重,把他们的需要放在首位,而不图回报。爱是我们创造的容纳空间,为了让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爱是带着感情的理解,是带着理解去感觉事物的能力。它既不是未经悟性引导的盲目情绪,也不是冷冰冰的理性逻辑。正如列奥纳多*芬奇所说:“伟大的爱出自伟大的理解。”一切真正的爱是利他的,绝对不会是自私的。然而对孩子的爱,比这还要丰富得多。它不是空口言谈,而是体现在行动中。它不能停留在想法或感觉上,还要付诸实践。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把自己对孩子的一切美好的想法或情感,转变成对孩子有帮助的具体行动。爱涉及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也和我们对自己的了解以及行为有关。我们希望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博爱,我们不要气馁,不要退却。爱不是目标,而是一条道路,今天开始了第一步,下一步也就相继而来。就培养孩子来说,爱意味着什么?依我看来它包含:

*承认孩子的个性,并协助他的发展。

*洞察孩子的潜能,让孩子成为他能够成为的人。

*认清我们自己的长处和弱点,为了孩子努力完善自己。

*创造一种环境,让孩子从中找到意义和价值。

*具有追求真理的勇气,不欺骗孩子。

*提供孩子真正需要的事物,并尽量排除他们不需要的一切。

*重视积极正面的引导,不回避消极负面的部分。

*满怀勇气和希望面对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

*盼望奇迹的发生,但也接受贫贱卑微。

【学文解读】

那么作者在这里边,对于孩子、孩子的教育,首先就提出来一个命题叫做“爱”。如果没有爱,对于孩子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都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充满了爱,真正地为孩子好,才会潜心研究,关注孩子的成长历程,关注孩子自己需要什么,才能看清楚孩子的前景。只有爱,父母才能客观地让孩子获得孩子自己想要得到的。所以这个“爱”,这里边作者做了一些界定。爱,一定要充分尊重他人,“把他人的需要放在首位,而不图回报”。我们看了这一段就知道,实际上这和佛教里边对“善”的定义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爱”应该是无私的,不能掺杂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念。如果掺杂了自己,这个“爱”就变质了,是自私的爱,是控制的爱,是有欲望的爱。这种“爱”必然使被爱者痛苦,被爱者痛并快乐着,不舒服。

实际上,现在我们家长对孩子基本都是这样,我们不能说现在的家长对孩子不爱,反而我们这个孩子角度看,家长的爱有点儿过分了、过头了,往往孩子受不了了,什么都要管,弄得孩子不舒服不满意。而且现在家长都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把自己的价值观,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强加于孩子,使孩子与自己一致,这都不是无私的爱。所以,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在这里提出的“爱”和我们现在的家长这一类的“爱”是有区别的。

这里边这个“爱”,首先一条就要“对个体充分尊重,把他们的需要放为首位,而不图回报”。或者我想针对我们现在社会的情况,可以这么演绎:就是要尊重孩子的需求,充分了解孩子的状况,以孩子的成长放在首位,允许孩子和我们不一样,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孩子身上。我想可以再补充一些,这样我们可能就更容易理解在孩子教育之中,这个“爱”的含义了。

“爱是我们创造的容纳空间,为了让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我们爱孩子,我们不是限制孩子,用我们的价值观限制孩子说“这个不能动,那个不能做”。把孩子限制在非常狭小的空间里边,把他的热情,把他的希望,把他的动手能力,慢慢的呢,都框在一个极小的空间里边。长大了以后啊,生活会很乏味的,孩子自身原来、本来具备的能力可能都没有办法发挥出来,这是极为可惜的。所以,这个第一条,作者在这里就告诉我们,“爱”是一种与他人相处的法则。作者在这本书里边说得很清楚,是我们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法则:必须有“爱”,必须是无私的“爱”,不能掺杂自我想法的“爱”。

那么第二条对爱的理解呢?这个“爱”,它不是“冷冰冰的理性逻辑”了,不是这样的。因为人啊,是活生生的肉体,活生生的感情,他不是简单的1+1=2、2-1=1这些东西,他必定有感情呀!所以这里边说,是“带着感情的理解,是带着理解去感觉事物的能力”呀!人的能动性是极大的,关键在于什么呢?我们愿不愿意去理解,去琢磨,去深入啊!我们知道,人如果对某件事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喜爱这件事儿,往往就能够钻研得深,不怕苦,长期乐此不疲,最终往往能够在这个方面成就。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有热爱啊!没有热爱,这个事儿干不长,干不久,干不深入,或者干脆就不做。即使做也是凑合,浮皮潦草,很难有成就的。所以必须有感情的投入,必须热爱。这是“爱”的特性,是其它代替不了的。那么这里边引用了达*芬奇的一句话,叫“伟大的爱出自伟大的理解”。“一切真正的爱是利他的,绝对不会是自私的”这个又把第一条充分地强调了。你如果都带着感情去爱,容易偏颇,容易无原则,变成溺爱,没有客观了。所以,这个爱要利他,不能自私。要想做到完全利他,绝不自私,那么这里边就有一个关键,就必须有“伟大的理解”。你如果不理解,那么对于这个爱是盲目的、偏颇的。这里边对“爱”做了两点的阐述。

下面作者又告诉我们,对于孩子的爱比这还要丰富,不仅仅是言谈,关键呢,明白了还要去行动,去体验。这一点和我们在学习印光大师对孩子的教育方面,他的理念是一致的。因为孩子从小受到父母的影响,尤其受到母亲的影响,母亲是什么样,往往孩子受母亲的影响极深,成长起来以后很多的行为、思维模式都受到了母亲先天的影响和后天的影响。所以对于孩子,不是说光懂了就行了,不行,还得体现在行动上。让孩子在我们父母的爱中成长起来,长大了。所以说,“爱涉及我们和孩子的关系,也和我们对自己的了解以及行为有关”呀!我们自己如果不能够健康成长,自己不能够成为一个方方面面都是一种表率、模范,那么我们在和孩子的关系中间,孩子必然受我们的影响,将来必然有恶劣的、不好的这些内容、行为、言谈举止,受父母的影响种下了坏的种子。所以在孩子的教育当中,父母他的作用尤为重要,不可忽视!

那么这里边作者也说,这个“爱”也希望孩子能够上升到一个最高境界——叫“博爱”。我想如果用佛教的名词来说,可以上升为“慈悲”,那更是没有分别,清净的爱,一切不为自己,都为别人的这种爱,这个叫“博爱”。

“我们不要气馁,不要退却”,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我们父母对孩子能够用这种清净的爱,慢慢影响灌输、成长,将来,孩子通过这种爱为根基,上升为一种博爱了,整个的过程是不容易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欲望,都有种种的各种诱惑,能够摆脱这些物欲,成长为一种博爱,内心充满了付出、关怀、奉献,真正地把自己的心面向大众,这个过程是不容易的,甚至是会痛苦的、遭受种种的磨难打击的。所以在这里作者也说,“爱不是目标,而是一条道路”,它是一个过程。当我们通过这个过程,将我们对孩子的爱充分地表达、表现,孩子通过父母的爱慢慢成长,养成这种“爱的心性”,自己再面向一切,上升到“博爱”的时候——整个是一个历程,这是一条人生——当我们成就了这个“博爱”的最高境界的时候,我们就形成了自己的品质、品格,这是人类最优秀的、闪光的性质!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精神贯穿下去——像印光大师教育内涵那样,这个道理是一致的——将来我们一代一代的教育传承传播下去,就在本原上、从根本上就解决了人内在成长的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本质的这些成长的指导思想。将来孩子成长大了,他自己就有能力规范自己,影响别人,我们整个社会自自然然就和谐起来了。

下面呢,作者提出培养孩子“爱意味着什么”,他从九个方面提出来的。我们从这九个方面我们对照对照,我们作为父母对于孩子,我们做到没做到,或者忽略了哪一点,或者自己又增加了哪一点,或者在这里哪一点做错了。

第一点,叫做“承认孩子的个性,并协助他的发展”。我们要明白,从佛法的角度讲,每一个人都是业力的推动,六道的轮回,我们形成现在这个样子,是受过去各种业力的推导,佛法用因果理论去推导,我们要尊重孩子现有状况,无论孩子现在是什么样子,我们都要尊重。孩子是这样,他不是别的,要尊重孩子现有的状况进行引导。我们经常听到父母说我们对孩子怎么样怎么样差,怎么怎么样的好,这是错误的,毫无意义。你说上一百年,自己的孩子呢,现有的状况不一定能转变。因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现实的状况受过去世业力的推动、影响,这个没有办法呀,很容易改变。要尊重他,接受他。我们也经常看到很多伟大的母亲,对待自己有残疾的孩子不离不弃,真心地付出啊!不怕外界的干扰,不怕孩子带来的超常的养育困难,耐心细致把孩子拉扯大。我们作为父母应该向这些母亲们学习,不用抱怨,要尊重孩子现有的状况,从现有的状况出发,去协助他的发展。这一条是第一位的。

如果我们父母抱着不切实际的想法,说我们的孩子将来一定得考北大,考清华,一定要出国,在世界名牌学校里边去上学,我们的孩子将来得博士、做科学家,等等。这个呀,都是错误的!因为我们对孩子的期望是建立在孩子自己的现状,如果孩子不具备这些能力、潜能,那么我们又抱着不切实际的期望,必然呀,父母痛苦孩子痛苦,整个这些痛苦都伴随着孩子整个成长的历程。所以作为父母来说,第一条,一定要审视自己的孩子,审视孩子的现状,看看他呢,是什么“根器”的人。如果是“上根器”的人,我们呢,通过培养,孩子也能够达到理想的状况;如果“中根器”的人,我们按正常培养孩子,培养孩子具备一定的学习、生活能力,将来在社会上能够自食其力;如果对于“下根器”的人来说,我们能够把孩子养活大了,让孩子自己能够有自立的能力了,甚至让孩子能够有一技之长,自己能够自立了,不给社会带来负担了,这就很好了。我们对于孩子的期望一定要建立在孩子现有的基础上,如果我们不能观察清楚,没有这个观念,不切实际的提出高标准、高要求,我们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间,有可能会拔苗助长,有可能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把孩子的种种热情扼杀在摇篮里。我们培养出的孩子,他不是一个健康、快乐,积极面对社会,积极去处理事情的这么一个状况。孩子成长起来以后,必然是扭曲的、痛苦的、烦恼的,甚至从内心里边可能对社会还产生了仇视。那么孩子长大以后,无论在工作、家庭中间就会产生很多的冲突,对于自己的孩子,恐怕也会用扭曲的心态来对待。那么这样子,一辈一辈传播下去,我们整个人都是扭曲的状态,社会的问题积累起来,表现出来那就太大了。处处都是矛盾,时时都是烦恼了,我们活得不开心呀!

那么第二条,在培养孩子来说,“爱”意味着什么呢?就是“洞察孩子的潜能,让孩子成为他能够成为的人”。也就是说,我们父母要把眼光放到孩子上,不要放在外面。因为我们教育的是孩子,养育的是孩子,应该让孩子成长起来。所以呢,我们要了解孩子。慢慢通过了解孩子的潜能,要尊重孩子这些潜能,引导孩子在他的潜能的路上,在他热爱的路上走下去。能做到这条是不容易的。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现在的社会,有共同认可的价值。有的时候呢,这些公共的价值和个体发展的价值是有矛盾的,有不同的。有的时候,我们屈从于公共价值,而削弱、扭曲、打压孩子自己的潜能,这种现象恐怕是很普遍的。正是因为这种矛盾,所以,很多孩子自己的潜能,不能和社会公共的价值得到统一,把孩子内心最愿意干的事情,最喜欢干的事情,最有可能成长的一条路给掐断了。很多人一辈子碌碌无为,和这一条是有极大的关系的!因为他这一辈子做的,都是自己不感兴趣的,没意思,不愿意干的事儿啊!你想想,如果不喜爱,他恐怕就没有成就啊!所以我想,我们尽量在尊重现在社会公共价值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孩子的潜能,使这两方面,能够在某种角度上得到一种统一。这个呀,这就是我们父母对孩子的“爱”的表现。而不能为了达到社会的价值,粗暴、武断地扼杀孩子自己的潜能。那么这种情况,父母对孩子的爱那就是打折扣的。

第三条叫做“认清我们自己的长处和弱点,为了孩子努力完善自己”。这个不容易,不容易!人都是有惰性的,当我们要改变我们自己的习惯的时候,往往我们都不愿意啊!当别人指出我们不足、缺点的时候,往往我们会生气的。我们人呀,往往都会认为“我是完美的,我是没有缺点的”。在孩子面前更是如此!因为孩子呢,没有反抗能力,被我们家长所控制。孩子越小,父母控制能力越强,表现的都是自己的种种方面。而且父母往往肆无忌惮,将自己最恶劣的方面充分的暴露、表达出来了,因为父母认为“孩子是我的”,没有节制!将来孩子成长起来以后,孩子他形成的种种品格,恐怕和父母都一样啊!说得难听点,都是一个德行!所以,为了孩子将来完善,我们现在自己就得完善。只有父母做到完善,表现完善,影响孩子才能完善呀!所以你看这一条和印光大师教育理念那是一致的。印光大师重视母教,重视胎教,重视幼教。首先就提出来,作为女子自己要懂因果,懂圣贤之道,自己要做好。这个我想,无论是现在这些最好、最科学、最先进的幼儿教育,和佛教提倡的这些家庭教育,从理念上是一致的,一致的。必须使父母完善、成长,不断地克服自己的缺点,将来对孩子才能有好的影响。

但是现在社会,我们父母一旦脱离了学校,社会如果没有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往往都放任自流。有的父母,自己愿意学习,愿意成长,对自己也要求得很高,能够使自己不断地完善。但是恐怕也有很多的人很难学下去了,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思想僵化,按照自己过去受到的影响,按照那些老一套,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恐怕是不行的,不行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一定要提高自我,一定要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要适应。这样才能满足自己生存、生活,包括精神方面的需求。

那么第四条呢,是“创造一种环境,让孩子从中找到意义和价值”。这个是很重要的。因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我们不能把孩子推向社会,社会太复杂了,我们必须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边,把好的一方面演示出来,使孩子在这个好的环境里边受到好的影响、好的熏陶,建立起好的观念,把这个根打好,在这个环境里边逐渐成长,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当他有了抵御能力的时候,就能慢慢的走向社会,逐渐地适应社会,解决社会种种的问题。所以创造一种环境是很有必要的。当然,我们现在同修通过打七就明白,环境很重要!因为我们在道场,我们同修之间说的都是佛法,都是说的修行,一起做功课。慢慢在这个环境里边都能够找到“出离心”,都能够找到精进修行的那些精神。一旦离开了这个环境走入社会,如果我们定力不强,很容易被这个社会种种的观念打垮、迷失,所以创造一种环境是极其必要的。

第五条叫“具有追求真理的勇气,不欺骗孩子”。这条不容易!我们现在父母有什么问题呢?都盲从!大家追求升学,学习这些奥数、英语等等,一旦听说这个孩子学了,好,那很多家长立即就报名,让自己孩子也学。为什么学呢?好像说是因为什么,盲从!很多家长呢,没有自己的正确观念,也没有“孩子将来成长为什么样的人”这种指导观念,都是得过且过,别人做什么我们也做什么,然后,回头就虐待孩子!整天带着孩子上这样的班,上那样的班,让孩子做这样的事,做那样的事。为什么呢?因为别的孩子都这么做,我们也得做!将来到底有没有用呢?能不能派上用场呢?说实在话,也搞不清楚,好像不做就吃亏了!所以说能够通过上面四点,让自己有一个追求真理的勇气,这不容易,这不容易呀!我们只有培养自己建立追求真理的勇气,才能不断地上升、进步,才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我们也有不足,我们哪一点错了。对待孩子,我们也敢说“我们也有错误,我们也有不足”。引导孩子自己也能建立起认错的态度,这样孩子他能进步。因为只有不断认识错误,不断地提高进步,才能改正错误,才能不断地找到正确之路。这一条是有很高的要求的,是有巨大的闪光性的。这和我们现在提倡的忏悔的意识有一定的相同。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我们被种种的迷雾所环绕,往往把我们的热情消磨的一无是处!能够让我们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边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追求真理,追求永恒,这个呀,是不容易的!这是一种最高贵的品格啊!唯有保持这种品格,我们才能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寻找,找到一条完美的道路,使自己真正得到超脱!

如果每天我们只是得过且过,没有远见。我们的生命啊,是灰暗的,没有光彩。所以我们父母应该具备追求真理的勇气,并把这种追求真理的勇气、这种品格传播到孩子那里去,使孩子这一辈子呢,也养成追求真理的这种特质,我们的生命啊就能得到升华啦!是七彩色的,极为有意义的!这样的人生呢,是值得度过的,值得期待的!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幸福人生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