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净慧法师:六祖坛经与生活禅


 2009/8/12    下载DOC文档    

时间过得很快,七天的生活禅夏令营,今天就要结束了。在这七天当中,各位法师、居士给大家作了非常精彩的、深入浅出的、如理如量的讲演,可以说是甚深的法布施。我本人也从这当中受到很多的教益。我想,各位一定也会有同感。这几天的讲演,始终是围绕着佛教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阐发,好比出世和入世的问题、事和理的问题、菩提和烦恼的问题、佛学与学佛的问题,如此等等,这都是佛教的一些基本问题、关键性的问题,各位法师的讲演都作了非常深刻的厘定。各位在学佛的过程当中,如果能够经常地回忆、思考、思维这些法义,我们在很多问题上就不至于迷失方向,就不至于走岔路。我想,今天我的这一场讲演本来就是多余的。为什么呢?各位都把要说的问题说了。既然课程表上安排了我的讲题,所以还是要来实现这个承诺。
  我今天讲的可以分两个部分,一是试图对各位在这七天当中讲演的一些根本问题做一个归纳;二是用很短的时间讲一讲《六祖坛经》与生活禅。
  先讲第一个问题。各位老师的讲课,我刚才说了,都是如理如量的,对很多的法义进行了阐述。我只能简单地提几点,使大家在思想上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第一是关于佛学与学佛的问题。乐崇辉居士有一个概括,我觉得很好。大家还记得吗,什么是佛学呢?佛学从我们学佛的角度来讲相当于“解”;学佛就是“行”。他的这个概括,我觉得对于我们一个真正想进入佛法的人来说,是非常有用处的,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学、如何修。这就是佛学与学佛的关系,就是解和行的关系。大家要把这个概念记住,在今后学习和修行中可以不断地加以落实。
  第二是关于学和修的问题。实际上刚才也讲到了,就是佛学与学佛,再具体一点讲,就是学与修的问题。我们几位法师和居士的讲演,可以说始终没有离开这个主题。学,是我们在安顿自己生命的过程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但是我们又不能停留在这个阶段上,停留在这个阶段上,你永远都无法得到佛法的受用,你的生命也就永远无法安顿,那你始终是一个研究佛法或研究佛学的人,佛法与自己的生命、与自己的当下、与自己的烦恼不能对号入座。学、修不能脱离,要把佛法的知性认识和自己的生命本质对号入座。
  第三是事与理的问题。这也是各位法师反复强调的问题。在我们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固然我们要明理,但是要从事上去明理,不能脱离了事再去找一个什么理。脱离了事,没有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真理就寓于事相之中。今天上午杨老师回答了大家很多问题,其中就有一个是因果轮回业报的问题,年轻人信不及。这看起来是一个事相的问题,实际上它也是一个理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信不及,就没法进入佛法。因为佛法讲来讲去,虚云老和尚讲过,就只有两个字。两个什么字?一因,一果。三藏十二部教典,无非就是要讲明因果二字。有因有果是佛法,无因无果是外道。因果,包括世间的因果和出世间的因果,有漏因果和无漏因果。今天上午,杨老师举了种种例子使大家认识因果轮回业报的现实存在,这是从事上来明理。妙华法师讲了人生的许多哲理,这是从理上来明事。只有把事和理真正地圆融起来,学佛才有个入处。年轻人对因果轮回信不及,我想,这个问题的根本还是我们在思想上对释迦牟尼佛他的人格、他的伟大、他的崇高、他的智慧、他的功德信不信得及的问题。
  因为怀疑因果轮回业报就是怀疑释迦牟尼佛究竟是不是我们的导师、是不是我们的皈依处。在这个问题上有怀疑,当然不是说不可以,但是我们要以求真的态度来怀疑,不能以否定的态度来怀疑。以否定的态度来怀疑,那就不是一个学法的人应有的态度。以求真的态度来怀疑、来探讨,那就是一个操作的问题,而不是态度的问题。所以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信什么呢?讲台上面的标语牌上写有四句话:“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我觉得这四句话概括了佛法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一个真正是要投入佛法的人,就要在求真的态度上建立起对佛法坚定不移的信念,我们自己还没有办法抉择的问题,就要以佛法、以佛陀的言教来作为我们思考问题的尺度和标准。古人将此称为圣言量,以圣言量作为我们思考问题的标准。这是我们学佛人的一个正确的态度。所以,建立正信必须“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
  第四中道的问题。前面讲的有事有理,有学有修,有因有果,最后要归于中道。归于中道,就是不偏于一边;归于中道,就是真空妙有。昨天下午,明海给大家讲了《六祖坛经》里的“三无”。我觉得他讲三无有点体会。我再提醒大家,无住、无念、无相,这个“无”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无”不是有无的无,所以他说无住、无念、无相就是如是住、如是念、如是相。如是者,如其本来也,此即中道。所以我觉得他讲的有一些体会,说明他对《坛经》有思考。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六祖坛经》的一些根本问题,这个三无是《六祖坛经》里的根本思想,如是住、如是念、如是相就是中道。
  我对这几天的讲法,就作这一简单的小结。下面我用很短的时间,讲讲“《六祖坛经》与生活禅”。
  这次生活禅夏令营授课的内容是围绕《六祖坛经》来展开的。我在七、八年前就说《六祖坛经》是佛法的一个大宝藏,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也是指导我们人生生活的宝典。我们能够真正吃透这本《坛经》,然后依之而行,可以说学佛的大事就完成了。关于《六祖坛经》的种种问题,写出来的书和研究的文章,要比《六祖坛经》本身的字数超过一千倍。不管是从哪一个角度,是肯定它还是否定它,说明人们都是很重视这本经典。
  昨天有位居士说,毛主席逝世以后,在他的床上找到一本《六祖坛经》。还听说毛主席生前外出的时候,有两本书是一定要带的:一本是《金刚经》,一本是《六祖坛经》。最后由于毛主席建议,中国最有代表性的的十本哲学著作中列入了《金刚经》和《六祖坛经》。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看、来对待这两本经,应该说毛主席是最有远见的。正是因为有见地、有见识,他才选准了这两本经。毛主席认为《六祖坛经》是把主观唯心主义发展到顶峰的一本著作。他是这样来评价《六祖坛经》的。当然他的这个评价如何我们不去管它,至少他是在这本经书上面下了功夫的,这一点应该肯定。毛主席重视《坛经》的事,赵朴老给我们讲过这么一件事。在文革以前,毛主席到广东视察工作的时候,省里的领导干部在一起开会,他就出了一个题目来问大家:广东在唐朝出了一个最大的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你们知道是谁吗?所有在场的领导干部都说不出来,只有当时任省委书记的陶铸知道,陶说那就是六祖慧能。接下来毛主席又问:他有一本著作把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发展到顶峰了,你们知道是哪一本书吗?大家依然不知道,也只有陶铸知道,陶说那就是《六祖坛经》。毛主席说你们要好好地看这本书,了解这本书。毛主席是一位唯物主义者,他可能是抱着要知己知彼的态度,所以才认真地研究这两本书。当然也有可能有另外的用意,他也要从这些哲学著作中来吸收有用的成分。应该说这两种可能性是同时存在的,否则他不会推荐这两本书作为中国十本哲学名著的内容。可惜的是在我们哲学界真正了解《六祖坛经》的人太少了。这是从不是属于同一个思想范畴的大哲人--毛主席来看他是怎样评价这本书的。
  在我们佛教内部来说,千百年来无疑是把这本书和佛的经典等同看待的,因为中国高僧大德的著作被称作为经的独此一本,可见佛教界对这本书定位之高。因此,再不必作其他的评价,不必头上安头、画蛇添足。这是讲《坛经》的价值。
  第二关于《坛经》的版本,这里不能展开来讲。《坛经》有不同的版本,大概有六、七种之多。我曾经为《六祖坛经》的版本问题写过两篇文章,都很长很长,那是考据性的东西,我始终相信,而且是坚定不移地相信,曹溪原本应该是《六祖坛经》最原始、最具有权威的本子。但我的这个观点与学术界恰恰是相反的,因为学术界主张,敦煌发现的只有一万多字而且有120多个错处的那个本子是最原始的本子,我始终不能同意这个意见。
  我从什么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呢?因为六祖说法是在南方,记录《六祖坛经》的法海禅师就是韶关人,六祖的衣钵和真身都保存在韶关的南华寺。我们佛教界历来的传统就是非常重视每一位祖师有形有相的遗物,认为遗物是法的代表、法的化身、法的体现,我们尊重这些遗物就是尊重法,这是从事相上来讲以事显理。那么对于真正记载六祖大师法语的《坛经》,他们没有理由不重视,没有理由不把它作为无上的法宝。所以在曹溪--就是六祖真身的所在之地保存了一部曹溪原本的《六祖坛经》,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所以我对学术界关于《坛经》版本的种种说法,包括胡适先生在内,还有我们台湾的印顺大师,我都不能接受他们的意见。因为他们大都没有到过南华寺,没有那种真切的体验。
  说到这个地方,不妨加一段小的插曲。六祖的真身保存了1300多年,这是非常不简单的事。因为中国是一个战乱频仍的国家,我们出家人想尽千方百计来保存祖师的遗体。这要有很大的决心,要有真诚的为法、为众生慧命献生命的勇气才能做得到。我一直到现在都感到非常值得庆幸的是,我曾经在云门寺侍奉六祖真身的香火有一年的时间。因为南华寺地处交通要道,为了安全起见,1949年临近解放的前夕,虚云老和尚就请人将六祖大师和憨山大师两位祖师的真身运到云门寺保存供养。我是1951年到云门寺去的,受戒以后就在虚老身边当侍者。六祖大师的真身和憨山祖师的真身都供奉在方丈室的楼上,供在一个很矮的柜子上面,每天早晚烧香。六祖的真身1300多年中经过了多次油漆,身躯骨骼看不清楚;而憨山祖师只有300多年,他的双跏趺看得清清楚楚,骨骼也非常清楚。我们那时是小和尚,经常在烧香时揭开祖师的袈裟,抚摸祖师的真身,直到现在记忆很情晰,能够和祖师的身躯相接触,自然感到非常殊胜。虽然不能对话,但是我能够看《坛经》、看《梦游集》,也等于在同祖师对话。到了1952年虚云老和尚离开云门寺的时候,才把两位祖师真身送回南华寺。
  我们出家人对于祖师真身的这种珍重珍惜胜过对自己生命的千万倍,我们宁舍身命,也不能让祖师的遗体、祖师的真身受到损害。同样,祖师遗留下来的法语--《坛经》,在当时还没有印刷本,大家对于手抄本《坛经》一定是把它看作是跟真身一样宝贵的圣物而珍藏供奉。所以,保存有《六祖坛经》的曹溪原本,应该是确定无疑的。其它一切否定曹溪原本的论点,不管他们有多么充足的论据,它在事实上站不住脚。因为任何一件事,不管理论上讲得怎么好,总要用事实来说话。我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各位,我是希望我们在座的法师们、居士们、营员们能够认同我的这个观点,以后当你们出来写文章的时候,就不要在《六祖坛经》的版本问题上坚持那些谬误的观点。当然还有人说《六祖坛经》六祖没有说,是神会和尚说的。这就是胡适先生的观点。因为他在神会和尚语录里找到很多类似《六祖坛经》的语句。学者说出这样的话来,也好像是连起码的常识都没有。他不知道学生的知识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连知识的继承与发展的观点都否定了。关于《六祖坛经》的版本问题,讲了许多不相干的话,目的是要以事实来证明道理。
  关于《六祖坛经》的内容,我刚才说了,那是非常丰富的,只要大家用心阅读,就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体会。我今天既然讲这个题目--《六祖坛经》与生活禅,我想推荐大家学习其中的两首《无相颂》,真是说得好。我不用讲,希望大家回去以后,一定要把下面这首《无相颂》背诵下来。背诵这首《无相颂》,我们就可以在生活中、修行中来加以运用。我们不妨在这里念一遍: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常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
  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多好,对很多的问题,就是三言两语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我再一次希望大家很好地把这首《无相颂》背诵下来,能背诵了,受用无穷。还有一首《无相颂》,内容上是相互发挥的。我们大家在口头上经常说到: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可惜我们的心难得平,我们的行难以直,所以我们还要持戒,还要参禅。持戒、参禅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心平、行直”。心没有平、行没有直的时候,还得持戒,还得修禅。这就是事和理的关系。)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我们读这两首《无相颂》,究竟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归结到本题来讲,首先是教我们破执,破除偏向一边的执著。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你偏执一边了,那就不合中道。如果你合乎中道,就没有执著了。执著从对待中产生,自他是对待,人我是对待,是非是对待,有无是对待……。《六祖坛经》里指出有三十六对,把三十六对都能很好地运用了,就能破除这些执著。所以《六祖坛经》的第一个颂子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重点不是否定菩提树,也不是否定明镜台,而是要我们破除执著。
  “执著”就是在事物的本身以外人们强加上去的种种分别计执。如其本来地认识一切事物,那就是中道。我们强加在那个事物上面的种种的分别计度,就是执著,不是如其本来,所以它就是执著。把一切事物上因人们的妄想而附在其上的执著去掉就是中道。
  唯识宗关于三性三无性的道理讲得非常好。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三性有一个比喻,圆成实性比喻麻,依他起性比喻用麻搓成的绳子,遍计所执性比喻晚上走路,看到麻绳执以为蛇,并产生种种恐惧,怕得要命。麻绳就是麻绳,如果执它是一条蛇,那就是我们不明事实真相,在麻绳上起种种分别、种种计度,所以叫遍计所执性。能在依他起性上去掉分别、计度,去掉遍计所执,看破了,明白了依他起性,当下就能证得圆成实性。这里并不是说离开了依他起,还有一个圆成实。就是把一切事物上的妄想、执著、分别、计度排除干净了,它所显示的如其本来的那种境界,那就是圆成实性。
  要破除执著,所以说菩提本无树。你要说菩提是一棵树,那就错了。那菩提是不是一棵树呢?如果我们不加计度、分别,只是作为一个比喻而言,也可以讲。神秀大师讲“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他讲的并没有错,只是说他还没有真正达到绝对待、离分别的那个境界而已。所以,六祖慧能就在他的那首偈子上反其意而用之,实际上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来破除执著。这是很高明的,这是佛教辩
  论当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所以六祖大师开了悟以后,尽管他是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他能够运用辩证逻辑、辩证思维来破除对方的执著。这显示出六祖见地的高明,显示出他充满着无漏的智慧。
  破执是不是目的呢?我觉得不是目的。佛法不破世间相。破执是指我们在修证上的一种境界,一种体验,一种对法的认可。于法认可了,达到这种境界了,还要入世度生。菩提道路还漫长得很。所以从大乘的角度,从禅宗的角度来讲,出世是为了要入世,要度众生。破执实际上就是出世,就是妙华法师昨天引用朱光潜的那两句话,“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两首无相颂,都充分地说明了破执是为了什么。
  入世以后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入世还要修行。怎么修呢?这就是禅宗经常讲的“保任”。因为从教下来讲,要到八地菩萨才不会退转,八地是不动地。保任的功夫有深有浅。你破执入世,
  你要保任;我们平常所谓照顾脚下,照顾当下,实际上也是一个保任。保任什么呢?
  保任你那个正念,使你不会在日用云为当中失去了你的正念,不会在生死当中被生死转。在这个地方讲生死,世间就是生死,出世间就是涅迷就是生死,悟就是涅。这个生死大体上讲应该有两种:一种是念念生死,一种是一期生死。念念有生灭,就是念念生死。我们哪一念觉悟了,我们那一念就是了生死,我们如果念念觉悟,那就念念在了生死。谈到生活禅,我自己从学习佛法、修持佛法的过程中体会到,生活禅是最难的修行法门,是最高的修行法
  门,是最契合如来本怀、契合历代祖师本怀的法门。佛说三藏教典,教我们做什么?教我们照管此心。这是个什么心呢?在迷的时候就是妄想心,打破了妄想就是真心,所以我们首先就是要照管这个妄想心。
  保任有两个意思,在我们没有大彻大悟的时候,就要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正念,明明朗朗,清清楚楚。
  前两年我对这种境界有一个概括,就叫轻安明净。就是说修行人一天24小时能否做到身体轻安,心地明净。我们修道的人做到轻安明净了,初步能够做到这一点,哪怕仅仅是一分钟、一秒钟做到这一点,你就要抓住它,不要放过它,要好好保任它、保持它、照管它。这是我们在迷失的时候,在用功的过程当中,保任、照管你那个正念。在你开悟了以后,你就要保任你那个悟境和体验,不要再被尘劳、烦恼染污。有的人总在说,我们应该怎么修行怎么修行,把这个修行弄得支离破粹,把佛的法门弄得支离破粹。我们要明白,我们的心是念念生灭、念念生死,我们要对治这个心,要调伏这个心,调伏、看管此心,即是观心。观心法门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就不妨给你一个敲门的瓦片,给你一个拐杖,叫你念一句阿弥陀佛。这是把你的千百个妄念集中到一个念头上,集中到一句佛号上面,你就可以以妄治妄。这是非常有效的方法。目的就是要我们调伏这个妄心。阿弥陀佛又说要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要把我们每个人追求财色名食睡的念头转移到追求往生净土上来,要想象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无非是要制伏我们的妄心。当你一旦桶底脱落,真正证得的时候,原来阿弥陀佛所说的极乐世界就已经到了;到那个时候,你到哪儿去都是极乐世界。在地藏菩萨的眼中,地狱就是极乐世界,所以他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因为他是乘愿而去,不是随业流转。所以我们说生活里到处有禅,但是,要把生活真正禅化,何其难哉!我希望各位在学佛的过程当中,要立大志,走险道,攀高峰,这样才能够显示出我们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包括女营员在内,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男女相,人人都是大丈夫。在这里,可能有很多修净土法门的人,净土法门是我们当今最流行的一个法门。净土法门同样可以纳入到生活禅里面。因为离开了禅,没有法门可以说。一切法门,禅,是一个总的归口。“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