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弟子的首要条件—三皈依,尤其要皈依僧(善知识)
佛家弟子的首要条件——三皈依,尤其要皈依僧(善知识)
修学佛法,起步必须三皈依,没有三皈依,就犹如一粒种子没有种进土壤里,只在土壤表面,到秋天收获时,别的种子都经过发芽,成长,开花,结果,成熟,而这粒种子没有任何收获,还容易被风吹的别的地方! 皈依佛,就是确定自己在佛法的教育中“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归依法,就是根据“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必须遵循佛的教法;皈依僧,就是必须是佛教的善知识引领;而且自己想成就,必须有善知识引领,否则不可能成就。三皈依圆满,才是佛弟子。 在现实中,很多人皈依佛,皈依法没有确立,表面上好像是“佛家弟子”,但是一会学习心灵成长,一会学习奥修,一会学其他外道,这样的人不反对佛法,但是“最终目标没有确立”,只是“佛学爱好者”。 还有一些人,自认为已皈依佛,归依法,但是没有皈依僧(善知识),并且自己有自己的道理,如:末法时期,魔会披着袈裟蒙骗佛弟子;自己修行净土宗,只要一心念佛,死后往生极乐世界,不用僧宝(善知识)。持此种见地者,三皈依没有圆满。在三皈依没有圆满之前,还不是佛弟子,和上述的“佛学爱好者”一样,更恐怖的是,有的由于“忙修瞎练”,果报比“上述佛学爱好者”还坏。有位大德曾经说过,“善法若不如法行持,倒成堕落之因。”而“如法行持”,没有善知识引领,自己绝对是做不到的。有的人认为自己的根基好,悟性好,自己能弄懂。我们是否有六祖大师的根基?六祖大师也需要五祖的引领啊! 所以,这点若不弄清楚的话,“自认为已经入学了,但是校方档案没给你登记,到临终时候想要去自己的目标,对方不录取”——起点决定终点 有些初学者对皈依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一些“老修行人”会有体会:自己念佛十几年了,定力没有增加多少,名闻利养,贪嗔痴慢还是很多,还在干扰者自己;更有甚者,对西方极乐世界的信心减弱,产生怀疑;有的学佛人,修行很长时间,自己的智慧增长很慢,对现实中的教育孩子,夫妻关系还是没有方法等等。有的人说我学佛是“学的出世间的智慧”,教育孩子,夫妻关系我不愿一顾,不愿和不拥有是两码回事;如果是大智慧,不仅仅让我们出世,入世的一些问题同样可以帮助到我们,并且是“小菜一碟”。 如果您是“老修行人”,出现了上述状况,就要问自己了,修行过程中是否有善知识指引?是否把“净土宗”想的太简单了?是否违背了佛陀的教法,成为佛家弟子,首要三皈依?难道净土宗不是佛法吗? 果您是初学者,看到这里,有何感想?“末法时期,有的魔会披着袈裟冒充善知识”不是我们“不寻找善知识的理由”!世间法中,学习普通的一门技能还需要师傅呢?何况我们修学这么高深的佛法呢?我们是否尊重以往的普通老师?是否认为要和老师“平等”?平等不等于不尊重!我们如果尊重老师,上课的注意力是否会提高(和自己比)?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效率是否会提高?尊师重道就会提高学习效果!这个道理,我们现代人不懂的太多了!原因就是没有真正的认清平等,平等的真正含义是“人格(人性)平等,分工不同”,详见本博客《关于平等的思考)博文。 由于我们以往几十年对老师的“平等认识”习惯,造成我们对学佛中“皈依善知识不够重视”,由于我们学习世间法时“可以自学”,造成我们错误的认为“学习佛法也可以自学”。现代学佛人这点尤其普遍。 古人对老师的称呼“恩师”,对老师的态度是“礼貌和感恩”,对更深的智慧,技能学习方面尊称为“师傅”;而现代人对老师的理解就是“平等的老师”,因此少了一些“尊重”,就少了一分收获! 您现在有学佛的老师吗?有学佛的师傅吗?当你称呼其“老师”“师傅”时,是什么样的态度?是平等还是尊敬?尊敬程度如何? 学佛人对“老师”“师傅”的称呼还有一种“上师”,这不仅仅是密宗的称呼。笔者认为即使不是密宗学人,对待老师,师傅也可称之为“上师”。一个“上”字,增加更多的“崇敬”;因为“善知识”的恩德不亚于“父母的恩德”;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善知识”给予我们慧命,生命是一世,慧命是永世!让我们感恩善知识,以感恩上师之心,感恩我们的老师,师傅(师父)!我们的学佛才有希望,我们的解脱才有希望! 关于皈依僧(善知识)的问题,很多修行者认为:我现在没有缘分遇到善知识(出家人)啊!没有缘分皈依他啊!或者有的修行人认为,我已经参加过皈依仪式了,是出家人主持的,已经三皈依了,也已经皈依僧了。 是否真正的皈依僧(善知识)的衡量标准:心皈依善知识,以师傅,师父,上师(崇敬)的态度皈依善知识;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更重要,时常亲近善知识,时常求教师傅给予指引。这才是这正意义的皈依僧(善知识)。 所以,皈依善知识,不一定是皈依出家人;形式上皈依善知识,内心没有皈依善知识不算真皈依;内心皈依善知识,但没有亲近善知识,时常请教,求教,属于皈依不到位。 只有善知识才能观照到你的根基,当下的修学次第,当下的修学状况,及时调整,纠正。所以需要真正的皈依善知识,真正的亲近善知识,才是学佛人今生成就的根本。 我们在亲近善知识时,询问问题的态度决定我们收获的大小——探讨,请教,求教。 如果以探讨之心亲近,那你的谦卑之心,信心有问题,没有真正皈依;如果是请教,谦卑之心,信心拥有,还有差距;如果是求教的态度,谦卑之心,信心到位;收获巨大。信一分,收获一分,信十分收获十分。以十分的信心听过善知识的开示,之后的行动力远比信一分的行动力高;所得到的效果是信一分的十倍。所以“信是道元功德母,能养一切诸善法”。各位同修,您信您的师父吗?信的程度如何?到十分了吗?您的修行精进度如何?什么原因?与此有关系吗? 关于找不到善知识的说法。首先问自己找善知识的心是否谦卑。如果有谦卑之心,即可达到儒家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如果没有谦卑心,善知识即使在身边,你也看不到。 所有的善知识都知道,他不会求你问他问题,拜他为善知识,因为你不具备受教育的态度,与学佛无益! 让我们真正认识三皈依的重要性,真正认识皈依僧(善知识)的重要性,真正亲近善知识的重要性;以谦卑之心,求教之心,感恩之心苦寻善知识,获得指引,成就自己的法身慧命!——起点决定终点!(全文终)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