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教法师:钱财三部曲之三—佛弟子应如何理财?
理财不是一种时髦的东西,因为现在无论男女老少都在理财。不是因为理财时髦而理财,其实它只应该是一种手段,这种手段可以让我们实现一些愿望,而这些愿望才是我们理财的出发点。也有人简单的认为理财的愿望就是为了赚钱,为了钱生钱。这话乍一听没错,但并不这么简单。让钱生钱是理财的一个目的,但不是全部。 简单的说,理财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记账,并且分析这些账目,找到其中的问题,并改善它。这样一来,我们心里就有数了。所谓:‘心里有数,做事不慌’。“福报”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任何时期我们不可以寅吃卯粮。对于一个人来讲,自己有多大福报,现前已经消耗掉多少,做过多少功德,一定要心里有数。否则不知道惜福、修福,只知道享福、消耗自己的福报,终有一天福报要想尽,福报享尽寿命就要终止了。学佛人最大的痛苦就是:还没有修得“了生死的境界”就已经面临生死。 其次,理财会让我们活得有保证,有安全感。大多人都会希望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比较富足,然后一直能这样下去。这是很好的愿望,但古人讲过: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比如:天灾人祸,生老病死。谁能保证自己或者家人不会生病?而生病时不仅需要额外的钱,还有可能收入会中断,雪上加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这就是理财,就算是遇到生老病死这些问题也能有准备,维持目前的生活。在身体、财力和能力具足的时候多多修福、广种福田才是智者。有福报的人不会恐惧裁员,有福报的人不会恐惧金融危机,有福报的人不会恐惧一切外来的厄难。因为钱财是身外之物,它可以随时因为外来的灾难丢掉,但福报确永远伴随我们,形影不离,有了福报就有一切。 再次,理财会让我们活得有意义。为什么工作?为什么赚钱?拿到工资,花掉,继续工作,再花掉。除了增加疲惫,厌倦工作,有什么意义呢?对于工资只能是“白领”。“月光”“白领”这是很多年轻人的心声,学会理财会改变这样的状况。钱不是万能的,有了钱并不一定快乐和幸福,有了钱也许可以称为富人,但并不一定是富贵人。也就是有钱之后,并不能完全达到目的,怎样处理自己的财富,这仍然是重要的问题。 佛陀如何教导我们处理财富呢?在《杂阿含经》里面有一首偈语说:“一份自食用,二份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抚于贫乏。”是说当我们拿到一个月的工资之后,把它分为三份:一份自己居家过日子,一份留作再增值、再生产,一份留起来,遇到需要帮助的人,要给予帮助。《大宝积经》中波斯匿王处理财富的方法是把它分作三分: 佛陀教导理财的方法总结起来就是:首先自己留下安身立命的必须之用;还要供养父母、师僧、六亲眷属;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要有社会责任感,要交税、热心公益事业。为什么要这样理财?因为这样做是最理性的分配办法,理性不是说自己全部留下就是理性,那是感性千万要不得,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是有害的。因为如果社会不能良性运转的话,作为社会中的人独善其身那是妄想。挣到钱要继续修福,否则如同收到粮食,如果不再种地,粮食终究有一天要吃光的。所以要供养父母师僧六亲眷属、济困怜贫,这些都是修福报的良田。 《梵网经》以及《菩萨戒义疏》都提到八种福田:“八福田者,谓佛、圣人、僧三种,名敬田。和尚、阿阇黎生我法身者,父、母生我肉身者,此四名恩田。救济病人名病田,亦名悲田。此八种皆堪种福,故名田也。若人能尽力从事此八种者,亦犹农之力田,则获秋成之利也。” 经中还说:因佛是世出世间最胜无比的,恭敬供养佛能获得一切福,灭一切罪。菩萨、缘觉、声闻出离三界,证悟圣道,具足无量功德智慧。人能恭敬供养,即获胜福。僧人处众和同,敬顺无诤,是佛的弟子。人能恭敬供养就可获得福利。和尚即教授师,出家人因师教诲之力生长法身,人能供养恭敬即获福利。阇黎以能纠正弟子之行,也就是教授得戒等师。因依此戒得生禅定智慧,其恩厚重,人能供养恭敬即获福利。父为资形之始,有生成之德,自孩提以至于长大,教诫育养,恩德汪洋。为人子应当竭力奉养,若心存孝道自然获福。母始自怀孕以至乳哺抚养,辛勤照料,为人子应当竭力奉养,若心存孝道自然获福。见人有病,应该念其苦楚,用心救疗,给与汤药就能获福。 因为这些都是福田,所以一个善于理财的人,应该按着佛陀教导的方法,来合理分配钱财。要具足可持续发展的眼光,让福报延绵不绝。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