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法师开示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七卷  

第二七卷

《大乘起信论》,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五十七页,「子三、释发心之益」。

本论造作的因缘,马鸣菩萨说:「今造此论,为令众生,除愚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马鸣菩萨造作本论主要是希望:假藉本论的修学,使令我们凡夫妄想的心,能够「除愚舍邪执」,破除我们对大乘功德的疑惑跟邪执,进一步建立大乘的功德。这个大乘的功德,在本论当中主要的根本,就是讲菩提心。就是我们所有大乘的万德庄严,都是依止菩提心,才能够生起它的作用,所以菩提心是整个大乘的功德。在修习菩提心的过程,本论分成了信、解、行、证,有三个次第。首先在修习菩提心的第一个次第叫做信成就发心,这个信成就发心的修学重点有二个:第一个是根本法门。这个根本法门就是说,我们经常要去观照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刚开始观察我们这念心是「自性不生」,他明了心性种种的作用,都是假藉因缘所生,所以从本性来观察,它是毕竟空寂的。观察这样一个无生的真理,就能够消灭我们凡夫有所得的妄想,使令我们不住生死,远离对生死果报的爱取。其次,我们应该观察我们这一念心性,它是如实不空,所谓的因缘和合,业果不失。我们这念心虽然是清净本然,但是具足无量无边的性功德,所以我们应该要发起大悲心,来广修善法、广度众生,成就万德庄严,使令我们能够不住涅槃。所以我们在修菩提心的第一个重点,就是一种观照力,所谓的「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中、即假的道理」,在本论当中给它一个专有名词,叫做「正念真如」。就是我们从今以后,不要随顺我们有所得的妄想,应该如实的去观照真如,乃至于安住真如。当我们这念心,能够平等的即空、即假、即中,这样子我们叫做安住在真如的理性上,也就是安住在整个大乘的根本法门。有根本法门以后,我们应该从内在的观照力,进一步产生行动力。这样的一个行动力,有三个方便法门,前面是根本法门,这是方便法门。第一个行动叫做能止方便:当我们能够正念真如以后,我们应该要调伏我们身口意的过失,这当中主要是透过对业果的思惟,产生一种增上惭愧,我们内心依止惭愧心,来诃责我们的过失,赞叹种种善法的功德。依止惭愧心,来消灭我们身口意的恶法,这个叫做能止方便,这是我们在修学菩萨道,所应该采取的第一个方便法门。其次是善根增长方便:善根增长当然是生善,我们应该要经常对三宝的功德,礼拜、赞叹、随喜,增长对三宝的归依。由这样归依的心,进一步的听闻佛法、如理思惟,产生内在的智慧,就是这个善根增长,包括信进念定慧大乘善根的增长。前面的能止方便跟善根增长方便,都是成就一种自力的功德,内心能够自受用,不能跟别人分享的。第三个方便叫做大愿平等方便:当我们经过前面的断恶、修善以后,我们应该要生起发愿回向的心,我们应该要经常在佛前发愿,尽未来际的广度一切众生,乃至把所修的功德,平等的普皆回向一切如母的有情,也希望他们能够离苦得乐,修这个大愿平等。当我们能够不断的在日常生活当中,修能止方便、善根增长方便、大愿平等方便,这三种方便的加持,就能够加强我们内在的根本法门,正念真如。也就是说在整个信成就发心当中,简单的说就是「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我们刚开始依止对一心真如的观照,产生对一心真如的信心,生起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方便,从一真法界,无不从此法界流。修习这三种方便,我们不求人天福报,也不求二乘的涅槃,最后还是在开显我们内在的一心真如,最后还是无不还归十法界。如是的展转经过了一万劫的时间,我们就成就了所谓的信成就发心,菩提心就真实而坚固的在我们内心当中建立起来。这一科是讲到发心的利益。当我们经过信成就的所谓根本法门跟方便法门这样的熏修以后,生起这样的菩提心,到底有什么利益?这一科是讲它的功德相,前面是讲它因地的修学。这个信成就引生的菩提心的利益有二科:先看第一科「正明胜益」,先说明菩提心所引生的利益。

丑一、正明胜益寅一、约实明能

这当中有二科,先看第一科「约实明能」。这个地方是「约」着「实」,就是约着圆教菩萨在因地当中,依止一心真如,它菩提心的建立有种种的功「能」,先依止圆教的菩萨来说明,我们看论文:

菩萨发是心故,则得少分见于法身。以见法身故,随其愿力,能现八种利益众生。所谓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轮、入于涅槃。

「菩萨」在因地的时候,能够修学根本跟方便二种的加行,这个时候他内心当中生起了菩提「心」,那这个菩提心有什么力量呢?在自受用方面,能够「少分见于法身」,这个「少分」就是说你不还能够全部见到法身。蕅益大师注解说:什么叫「少分见于法身」呢?就是分破无明,分证法身。也就是说我们刚开始修学,是从一个无明妄想开始修学,经过一大阿僧劫以后,我们在内心的黑暗当中,出现了第一道的光明,这个叫做清净法身的出现,这样子的情况,是约着自受用的功德。这以下讲出他受用的功德:「以见法身故,随其愿力,能现八种利益众生。」当我们能够在黑暗的无明妄想当中「见」到「法身」以后,这样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可以根据我们过去在佛堂当中所发的「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过去依止无明妄想在心中发的愿,基本上只是一种内心的作意,并不能产生实践的效果;但是当我们成就信成就发心以后,我们内心的愿力跟清净的法身相结合以后,那就不是只是内心的发愿,它能够实际产生八种利益来利益众生。哪八种呢?「所谓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轮、入于涅槃。」我们能够在人世间示现八相成道来度化众生,这个八相成道的成就,主要有二个因缘:第一个是他能够依止亲近法身的力量,第二个是依止大悲愿力。

在天台宗的教理上说:我们内心假设是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时候可以在一百个世界示现八相成道;假设你是破二分的无明证二分的法身,你能够在一千个世界示现八相成道;假设你是破三分的无明证三分的法身,你能够在一万个世界示现八相成道;如是展转以十倍而展转增加。这个地方是说明一个观念:我们的修行不管你修什么法门,理论上来说就是在修菩提心,就是从凡夫有漏以自我意识的这个私心,要把它转成菩提心。转变的过程其实就是二个方法:一个是内在的观照力,一个是外在的行动力。当然我们说一切法因缘生,你在成就菩提心的过程,有不同的因缘,你产生菩提心的功德妙用就会有所不同。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如果你在因地的时候,你是根据一心真如的实相道理,你能够真实的了解到我们一念心性当中,「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你在因地的时候,就能够生起正念真如的观照,这个时候你修能止方便、善根增长方便、大愿平等方便,你最后的果报就是「少分见于法身」。假设你在因地的时候,只是依止我空、法空的空性来起修,你不能够向内观照,还是去向外追求我空、法空的真理,依止这样生起三种方便,你最后成就的只是「断除见惑」的别教初住而已,你当然就不能见到法身了。所以在大乘佛法当中,每一个功德的安立,除了你所产生方便的行动以外,它跟你内在的种姓,就是你内在的观照力有密切的关系。这一科「约实明能」是约着圆教菩萨他在因地的时候,能够如实的正念真如所产生的方便,所以他能够见到法身。

寅二、约权简过

前面因地的发心是依止真如而发心,这个地方只讲到权教菩萨他依止空性而发心,他就会产生一些不圆满的过失。看论文:

然是菩萨未名法身。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之业,未能决断。随其所生,与微苦相应。亦非业系。以有大愿自力故。

假设我们今天在整个大乘的菩萨道,我们在因地的时候,没有如实的产生圆满的观照,所谓的「正念真如」,我们只是依止我空、法空的真理来起修,这样的起修经过一万劫以后,我们是不能够证入清净法身的。这以下讲出它的理由:「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之业,未能决断。」因为我们因地的时候,没有抓到整个大乘的根本,虽然我们在方便的加行当中,也能够断恶、修善、度众生,但是因为我们不能从根本的无明上去扭转,只是从枝末上的对治,所以在很多很多的生死「业」力当中,都不能作根本性的「决断」。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在开始修行的时候,是带业修行的,就是修行的时候,我们不是从清净的角度开始起修,我们是夹带了无量无边的妄想,从这个角度开始修行,这个妄想就夹带了很多的烦恼跟业力。既然根本的妄想不能扭转,那只能够从事相上对治;所以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的业力没有消除,因为妄想它是依止无明而住,无明没有破坏,当然这个业力烦恼就不能完全破坏。所以有业力就必须在三界得果报,有果报就有这个老病死的痛苦。但是这个地方强调:这个别教的初住菩萨,他虽然还有这些业报身,有业力所系缚的果报身,但是他跟凡夫的业报身有所不同。为什么呢?「以有大愿自力故」。就是说凡夫在三界得果报,完全是凭着业力;这个别教的菩萨,虽然在三界当中得果报,但是他有一部分是业力,又有一部分是他内心的愿力。怎么说呢?比如说这个别教的菩萨,别教初住他可能有因缘能够到天上去,他不愿意到天上去,他愿意在人世间求增上身,因为人的果报有利于上求佛道,也有利于下化众生,人道是整个大乘佛法的法器。所以他不完全是业报身,有一部分是他大悲愿力的力量在资持着。所以这个地方法藏大师明显的说:这个别教菩萨根本的依止点,是我空的智慧。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就是说我们在修行加行的时候,不管你是断恶、或者修善、或度众生,你每一个行动从内心发动的时候,这样的一个行动到底在你生命当中,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影响力?跟你的观照有关系。我们今天以别教菩萨跟圆教菩萨作一个说明。假设你因地时候发心的起修点是依止空性,你依止空性来修布施,这个布施的法在你内心表现出来的时候,你观察没有一个能布施的我,没有一个所布施的众生,这样但能止妄不能显真,就是你能够止住你有所得的妄想。当你在布施的时候,能够观察「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你这样的布施,不但能够止住你悭贪的妄想,你还要发明你这种无贪的善根,你又能够显真,能够在内心的清净心当中,建立一个善良的功能,这样子的布施,不但能够止妄,同时又能够显真。所以同样是一个布施,在不同人的内心当中去操作,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些人布施,他只是止妄;但是有些人布施,他不但止妄,同时又能够显真。当然这就是看我们在因地当中,对大乘佛法的学习,产生的观照有所不同。这二科是就着同样是信成就发心的圆教菩萨,跟别教菩萨的功德有所差异。

丑二、显退不退寅一、权说有退

看「丑二、显退不退」的差异,这一科是约着别教菩

萨来说明退转跟不退转的因缘。这当中先讲到约「权说有退」,就是从一个不了义的善巧方便的说法当中,安立退转,我们看论文:

如修多罗中,或说有退堕恶趣者,非其实退。但为初学菩萨,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彼勇猛故。

这个「修多罗」就是《菩萨缨络经》,在《菩萨缨络经》讲到:假设是七住以前的菩萨,如果遇到了恶知识的诱惑,「有」可能会「退」入到凡夫,乃至于种种的「恶趣」当中,就是七住以前的菩萨,都还有退失大乘功德的因缘,就是遇到恶知识的因缘。马鸣菩萨说:其实「非其实退」,这种「退」是一种方便的安立,在真实义来看不是退转。为什么呢?「但为初学菩萨,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彼勇猛故。」这是佛陀的慈悲,看到「初学菩萨在修学大乘佛法的时候,产生了「懈怠」,他觉得他已经成就了初住了,他就开始「懈怠」,这个时候菩萨以三恶道果报的「恐怖」,使「令」他能够「勇猛」精进的缘故,而安立了退转。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别教的初住,在整个断惑上来说,是断除了三界的见惑,跟小乘的初果是相齐等,从断恶的角度是相齐等。为什么说「初住就不退」呢?菩提心的建立,最大的障碍点是我见的烦恼,就是你心中的私欲,这个自我意识、这个自我的保护。我们凡夫在清净本然的心性当中,捏造出自我意识以后,接下来就是我爱,就是爱着这个我们所捏造的虚妄自我。爱着自我以后,我们在断恶、修善、度众生就产生了障碍。但是这个别教菩萨,他自我意识被破坏,即使他还有三界的烦恼、还有贪瞋痴的欲望,但是他的欲望是特别的轻薄。在经论上讲一个譬喻说:譬如转动的轮盘,这个转动的轮盘,它整个根源,它那个动力已经被消灭了,所以它只是一种剩余的势力。所以在小乘的教法当中说:一个证得初果的圣人,他即使整天都不去修习观照,也不做早晚功课,他依止我空圣道的力量,他决定是七番生死来证得阿罗汉果,七上天上、七来人间,经过十四世的时间,决定证得阿罗汉果。就是说它这艘船只有往前进,不可能往后退。在菩萨经里面讲到的退,是佛陀的方便安立。

寅二、实则不退

又是菩萨,一发心后,远离怯弱毕竟不畏堕二乘地。若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勤苦难行,乃得涅槃,亦不怯弱。以信知一切法,从本以来,自涅槃故。

这个地方是说明他为什么能够不退转?讲出这个道理。这个「菩萨」他的修学经过一万劫,成就信成就「发心」、成就了初住以「后」,他就不再「怯弱」。你跟他讲善法的修学是多么的困难,要种种的难行苦行,他不怕;众生多么的刚强难调,他也不怕。他绝对不会放弃他对无上菩提的追求,对度化众生的希望,他绝对「不」会「堕」落到「二乘地」。即使他听到:成佛之道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劫」的「勤苦难行」,来修习六度的菩萨道,他内心当中也不生起「怯弱」之心。为什么他有这样的一个坚固的誓愿力呢?这以下讲出它的道理了:「以信知一切法,从本以来,自涅槃故。」因为别教的菩萨,他对空性的圣解非常坚固,他能够依止别教的教法,他知道一切法是自性不生,本来毕竟空寂。他以空观的智慧,来观察这些上求佛道的障碍点、跟下化众生的障碍点,都是如梦如幻,都是不可得的。

在《摄大乘论》当中清楚的讲到:这个初住的菩萨之所以不退,有三种的力量在支持着。第一个是清净力:住位的菩萨,他内心当中能够观察我空、法空的真理,产生一种清净的力量,这是根本,这就是所谓的「信知一切法,从本以来,自涅槃故」。第二个是增上力:他内心当中有坚定的誓愿在支持着他,所以这种增上的力量,他能够产生一种行力,不能修要他修。第三个是坚固力:这个初住位的菩萨,遇到种种的恶因缘,他能够安忍不动,他忍力特别强,他有坚固力,他不但是行力强,他也能够安忍不动,他有这种坚固力。这个增上力跟坚固力,主要是来自于清净力,就是我们这个地方说的「以信知一切法,从本以来,自涅槃故。」他有这种我空真理的观照支持,使令他不退转。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退转的因缘跟不退转的因缘。大乘佛法,这个退转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说我们今天因为一时的善根被刺激,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上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生起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四弘誓愿,这件事情不是很难,特别是一个初学者,依止一念宗教情操的善根资持,他也能够生起这样的一个清净誓愿。但是这样的清净的誓愿,有些人能够在心中保持很久,有些人可能没有几年就消失掉了。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呢?就是你内在的观照力是不是强,有强跟弱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在菩萨道的过程当中,没有一个人是完全顺利的,一定是充满石头,充满着障碍。我们一再强调:菩萨道在凡位起修的时候,是带着烦恼跟业障在修行,你虽然建立了菩提心,但是你内在有烦恼,它会障碍你的菩提心;你无始劫造杀盗YIN妄的罪业,这些业力都保存在阿赖耶识,这些罪业它也会障碍菩提心;我们现前这个果报体,这个老病死的果报体,它也会障碍你菩提心:就是我们虽然产生菩提心,但是有三种违背菩提心的法,在我们生命当中不断的出现。问题是我们如何去化解这些障碍?那当然就是依止内在的观照力。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他发了菩提心以后,他能够从菩提心生的起到他临命终时,他能够不退转,他遇到这些障碍现前的时候,其心安如海,不动如须弥。但是有些人他这个菩提心特别的脆弱,遇到烦恼的刺激、罪业的刺激、老病死的折磨,他菩提心就消失掉了。这个地方就是讲到「以信知一切法,从本以来,自涅槃故。」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你内心当中是不是有观照力。这一科讲到信成就发心,它一个生起的功德。

辛二、释解行发心

前面的信成就发心的重点,还是偏重在内在的观照力,理观的成分多,事修的成分少。在「解行发心」,他就有一种历事练心,他事相的修学就比较多。

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

一个菩萨经过一万劫的时间以后,他的菩提心从信的

成就发心,而转成「解行发心」,他菩提心的功德,就比以前更加殊「胜」。这个地方的殊胜,我们先讲时间的殊胜,再讲内涵的殊胜。先看时间的殊胜:

以是菩萨,从初正信已来,于第一阿僧祇劫,将欲满故。

前面的信成就菩萨,是经过一万劫;这个地方的「菩萨」,是从他刚开始成就大乘的「信」心,所谓的「自信己身,有真如法」而发心修行,在三大阿僧祇劫当中,他经历了「第一大阿僧祇劫」,而且即将圆「满」。也就是说他已经经历过十住、十行、十回向的整个三贤阶段,花了一大阿僧祇劫。这十住、十行、十回向都叫做解行发心。从十信位到初住,叫做信成就发心;从二住以后到十回向,叫做解行发心。这个地方是说他修行时间的殊胜,这以下就说明他在修习六波罗蜜的时候的殊胜。

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所修离相。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以知法性无染,离五欲过故,随顺修行尸波罗蜜。以知法性无苦离瞋恼故,随顺修行羼提波罗蜜。以知法性无身心相,离懈怠故,随顺修行毗梨耶波罗蜜。以知法性常定,体无乱故,随顺修行禅波罗蜜。以知法性体明,离无明故,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

这个地方就正式说明解行发心在修六波罗蜜的时候,他有这种殊胜的相貌出现。那这当中分二科:先总标,再别名。先看总标:「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所修离相。」一个解行发心的特别相貌,就是他的内心不管是在修习什么善法,他都能够具足「深解现前」跟「所修离相」。这个「深解现前」是指他内心的观照力,能够真实的了知他内心当中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他有一种坚定不移的理解。这种理解,就带动他对于这样一个法的念念随顺,他不再随顺于这种生灭的妄想──有所得的心。他内心当中能够观照「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这样的理解经常的现前。当然他不是只是现前,他采取行动,「所修离相」,他在修六波罗蜜的时候,能够生起能所对立的相,远离这种能所的对立──没有一个能布施的我、没有所布施的众生,这种我相人相的对立是消灭的,那他的观照力跟行动力有这样的殊胜。这是一个总说,这以下别释。

我们先看第一,「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我们凡位的菩萨没有去正念真如,没有正念真如的意思就是随顺妄想,随顺妄想我们也可以修波罗蜜,修布施。我们刚开始修布施,佛陀告诉我们:你应该思惟「诸未施财无常灭,由施反成有财库。」我们刚开始学习布施的思考是说:我现在有三千块,假设我选择把这个三千块占为己有,我死掉以后,这三千块就消失了,「诸未施财无常灭」,这个钱财就被无常的大火给烧掉了。假设我今天选择布施,我这个钱不要自受用,把这三千块钱布施给这些苦恼的众生,哦!这样子就把这些无常败坏的钱财,转成一种坚固的善业力,那这个善业力当死亡到来的时候,这个死亡不能破坏这个善业,它能够从今生贯穿到来生,你来生还可以受用。所以我们刚开始布施的时候,思考是从业果的思考,当然这是一个出发点,这也是非常的好。但是这个解行菩萨他在布施不是这种思考,他的思考是:我内心当中本来就没有「悭贪」,达妄本空,这个悭贪的法是不存在的。你内心当中没有悭贪,那你内心当中是什么功能呢?我内心当中本来就具足施舍的功能,既然我有这种功能,我应该「随顺」这种功能来「行」布施,所以行布施是很正常的。为什么?因为我的本性就是有施舍的功能,所以我的布施只是随顺这种功能而已。他有这种思考以后,他在布施就不是像我们只是成就一个善业力而已,他内心在布施的时候,念念当中返妄归真,破除无明,开显真如,他的布施有这种力量。他为什么有这种力量呢?他内心当中能够经常的观照,因为「法性体无悭贪故」,而「随顺修行檀波罗蜜。」这个地方就是为什么一个菩萨他修布施,我们凡夫也修布施,这个地方有这么多的差别。

「以知法性无染,离五欲过故,随顺修行尸波罗蜜。」这个地方讲持戒。我们一般人会持戒,主要的理由就是害怕到三恶道去,就是怖畏当来的果报,害怕这个罪业会招感三恶道果报。因为害怕到三恶道去,产生增上惭愧,所以我们不敢去造业,「不敢」,是很想造业但是不敢。当然刚开始这样子是非常的好,但是我们应该进一步再思考:我们为什么持戒呢?其实持戒是很正常的,造罪业是不正常的,我们应该恢复正常。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本来就没有「染」污的烦恼,我们内心当中本来就很适合持戒,就是持戒是随顺我们的本性。我们这念心刚开始设计的时候,是要你去造善,不是要你去造恶的。所以修习持戒,我们姑且不说是来生有个什么人天果报,这个先不要去思考,你就观察「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持戒是「随顺」本性,所以你就可以持戒了,这样子就可以持戒了。

接下来「以知法性无苦离瞋恼故,随顺修行羼提波罗蜜。」我们刚开始修忍辱,是观察瞋恚的过失。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我们害怕瞋心所带来的过患,破坏我们的功德林,所以我们不敢发脾气。虽然不敢发脾气,但是那个能发脾气的因种还在,只是我们不敢让它起现行,所以我们一般的忍辱,只能够消灭表面上的现行,不能消灭它的因种。但是解行菩萨不同,他在修忍辱的时候,观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内心当中根本没有「瞋恼」的因种,这个瞋恼是颠倒生,因缘有的,是无中生有的。没有瞋恼,我们内心当中本来就具足安忍的力量,「知真本有」,这个时候既然我有安忍的力量,我应该「随顺」它才对,「随顺」安忍的本性,来「修」习忍辱「波罗蜜」,所以修习忍辱是正常的。

「以知法性无身心相,离懈怠故,随顺修行毗黎耶波罗蜜。」我们观察我们身心世界,本来是没有这种懈怠,没有这种「身心」世界的业报「相」,所以我们这念心是没有所谓的疲惫,没有老病死的。我们一念清净本然的心,是具足无量的功能、无量的能量,所以远「离懈怠」。

「以知法性,体无乱故,随顺修行禅波罗蜜。」我们内心当中,本身就是寂静不散「乱」的,所以我们应该「修」禅定,「随顺」寂静。

「以知法性体明,离无明故,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我们自「性」当中,本来就具足「体明」,「大智慧光明义故」,所以我们应该「随顺修」习「般若波罗蜜」。

这个地方等于是说这个解行菩萨修六波罗蜜,的确跟我们有所不同。这样的一个情况,我们待会再把它作一个总结。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