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法师开示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法界法师:《金刚经》释义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金刚经》释义——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既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如法受持,从经文上讲,如,如实之意,本来之意。法,我们用现在话来说就是规律,按佛法语言来说就是真理,法就是真理。

如何受持,就是用我们的信念来受持,要如法如理的去受持,受持供奉这部《金刚经》。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尔时,就是释迦佛和须菩提一问一答的那个时候,也是我们现在听经的这个时候,是名尔时。

须菩提问世尊,您讲的这部经我们叫它什么名字?又怎么去供奉和受持这部经?世尊告诉须菩提,这部经的名字叫“金刚般若波罗蜜”,就用这个名字,以后也用这个名字。

汝当奉持,汝,就是你,也包括你们。就是以“金刚般若波罗蜜”的名字来奉持。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须菩提,知道为什么叫“般若波罗蜜”吗?佛说这个般若波罗蜜是从心地上讲的,并不是从外相上直接就假立这么一个名字。是从心地上把你的疑虑,把你的不清静的妄念全部消灭掉之后,告诉你这部经是“金刚般若波罗蜜”。“金刚般若波罗蜜”是非常大的智慧,依靠般若智慧才能到达彼岸。想从此岸回到彼岸,必须要经过一道生死大海,这生死大海不在身外,是在我们心中,这个生死海说白了就是我们的烦恼海。

通过般若智慧,消灭我们心中的愚痴,不让它再有生灭。因为有生灭,心就不清静。如果消灭了生灭心、生灭的情种,我们就从此岸回归到了彼岸。话讲起来非常简单,但是我们修的时候就会身外去求法,心外去求佛,往往抓不住释迦佛的话,更抓不住经典里的关键词汇。

当我们的心真正清净下来的时候,我们的心是无所得。无所得的心,是最清净的,也是最自在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到了彼岸。如果还有一个法要求,或者还有一个法要立的情况下,心就不会自在。不自在的心就会被束缚住,就会被有为法所束缚、所干扰,这样就不叫般若波罗蜜,更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

心无一法可立、心无所得的时候,心已经清净了、干净了,已经达到了涅槃境界,这个时候就是回归彼岸。

很多人说练了那么多功,读了那么多经,也没有把心平静下来。是因为我们往世造业太多,所以不是一下子就能把心平静下来的。心虽然没有平静下来,但心中的正念应该明了,时时观照自己那颗心。观照自己那颗修行的心是不是在吃别人家的草。就像禅宗故事似的,把自己的念头比喻成牛,一旦牛到别人家的地里吃草,马上就会知道自己念头错了或者是邪了,马上提起正念,不让自己的念跑得太远,观照自己的念头就是这么观照的。

一旦有坏的想法等妄念的时候,自己心中马上要明了这个想法是错的。比如元旦快要来了,元旦之前又有一个西方的节日圣诞节。这时候大家的心就开始琢磨要串什么亲戚,或要买什么东西,送什么礼。从我们人道上,这种想法都是对的。但如果从修行的角度上讲,这种想法就叫妄念,就叫牛吃别人家的草。但是我们又离不开这种事情,这属于一种正常人应该做正常事的念头,还不算特别邪念。

我说的那种邪念,比方一个贼赶上了节日,心中就会生起,元旦和圣诞节七八天可以偷多少钱。他生起这种念头的时候,就叫下道,就叫邪念。如果是一个修行人,马上知道这个念已经跑得太远太远了。

会修行的人一旦这种思想生起来的时候,马上就会念阿弥陀佛,紧接着就会说罪过罪过。自己的牛头已经吃上别人家的草了,这是修行最忌讳的。

刚才第一个比喻,正常人需要上班需要交往,买东西送礼,安排过年的事项,这都是对的。但要是操心过度,也是修行人所不应该犯的。每天要念经、参禅打坐,为了世间的这些俗事,就会分散自己的心能量。

心能,就像一个发电机,修得好,能量就大;修得差,能量就小。一个修行好的罗汉可以护住方圆一百里,所以说心能量是不可思议的。

【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文字是用来表法的,但文字本身并不是法,只能类比,无法等同。比如一束绢花(实物),这“一束绢花”的名字并不是实物的绢花,所以叫这个名字为非一束绢花,无论如何来表达都无法把这一束实物绢花的概貌全真的勾勒出来,是言不尽意的。只是为了表述的方便叫它为一束绢花。这个理解了,这句话也就应该明白了。

真正的心法,虽然叫了般若波罗蜜这个名字,但它并不能涵盖心法的真实妙义,就是这个名字和要表述的内涵是不能等同的,也是无法能等同的,只能类比。因为心法是无相无形的,只是为了表述的方便而叫它般若波罗蜜而已,是很无奈的方法啊!

心法只能用心来感受和领悟,一旦心清净下来了,就是般若波罗蜜,称呼这个名字都是为了表述的方便而已。心不清净,也就不能领受心法。

只有心领神会了,才明白心法是无为之法,是无相之法。心能运用无为之法,才能让自己顺利的到达彼岸。不能通晓心法,也很难行船,很可能会触礁沉没。

仔细体味释迦佛的话,都是非常非常朴实的、平实的、自然的话语,以至于人们都不在乎这平实的话语了,不理解了,因为他讲的太自然了,而人浮躁的太不自然了。只有自己的心回归自然平实,才能明白佛讲的话,是多么的自然与平凡。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紧接着就问须菩提,你对如来有所说法不,是怎样认为的?这个“如来有所说法不”,是从我们的心性上、性德上、原本自性的心上讲的。

也就是说,从我们的心地上来讲。只有我们的心地才能称为性、法性、佛性,佛性才能叫如来。前面用佛说或者如来说,佛是指释迦佛本人,有个色身在,如来是法身。

法身有所说法吗?法身没有说法,但又在说法。因为法身是无形无相的,无边无际的,它没有说法。不执著如来说法的时候,他时时是在说法。《阿弥陀经》里讲阿弥陀佛在二六时中,变化各种鸟类或者变化各种树木来演扬大法,时时都在说法,这是从心地上、从性德上讲。

自性讲法和外在佛讲法也都是贯通的,自性的任务是带我们自己回归,会针对存在的问题而讲法,也是因机而教化引导。如果没有问题的话,也是时时处于三摩地中,无可说,无可说的。一执著如来说法的时候,就等于下道了。

须菩提告诉佛世尊,如来无所说,没有说。因为心法是要心来领悟的,不是语言能讲出来的,这个时候须菩提领悟了释迦佛的话语。从外在讲,自性讲法是用肉眼和后天思维无法判断的。这个如来指的是虚空,心等于虚空,谁看见虚空说法了?谁也没有看见。谁听到虚空说法了?也没有听见。这里指的是性德,是说心不要去外求。外求的东西,都属于邪法、魔法。

心外有魔吗?心外没有魔。那心外有佛吗?心外也没佛。佛与魔都在自心自性之中产生出来,一念慈悲心生起即为佛种;一念恶缘生起,魔就会出现。所以说心外无魔。

我们学佛修行,一定要从自心自性上去找自己的本源,找不到自己的本源依然是在门外。

我们现在还是处在愚痴的无明态。无明态的时候,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做的都是无明事,无明事也就是魔事。我们大家做的很多事都是魔事,也为磨砺的“磨”。磨久了,心性就会平稳,狂躁的心就会清净下来。

我们要在自己的方寸之中去用功,要不然我们的心就有所得了。有所得那是小法,无所得那是无为之大法。

要修行首先要建立出离心,第二是发菩提心。有了出离心,才可以真正发修大道的这颗心,成佛的这颗心。一旦发出这颗心的时候,宇宙都能收到这种信息波,同时能增加自己灵动的能力,扩大自己的智慧啊!

般若波罗蜜法可以让一切听闻的人得到解脱,然后发无上菩提心,就可以证无生之忍,成无上之道。只有在自己的心中去找寻,才是正根正理,如法受持了。要从心外、身外去找、去寻,就是头上安头,永远也找不到一个理,永远也找不到佛。找的那个佛都是从名相上庄严,从内心当中还是无明的。

我讲《金刚经》都是从心地上走,没有从事相上讲。因为《金刚经》就是在破事相上、破名相上的词汇。大家一定要明白,《金刚经》讲的就是性空,我们的本性就是空的,并不是空得一无所有,这个空是可以建立万法的。但又不能依文字而立,又不能破除文字。古时候的大德都是透过来的人,佛菩萨再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为了进一步打破名相上的障碍,紧接着就问,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尘是不是很多呢?须菩提回答说,是呀,非常非常多啊!那还用问嘛!世尊,三千大千世界里的微尘多得不得了啊!太多了,不能用语言来说。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这么多的微尘,如来说不是微尘,是名微尘。这句话从事相上、名相上讲,地球、月亮、星河,在宇宙中就是微尘。《华严经》、《妙法莲华经》里都说过,微尘当中有国刹,一微尘一国刹呀!地球就是宇宙当中的一颗微尘啊!一个星云或者一个星河都是由微尘组成的,在宇宙中,星云本身又是微尘。我们身边的微尘,尘土飞扬的时候微尘多到无数。从大到小,微尘无边无际,无法用语言去计算。但这么多的微尘,也是四大假合的,是空性的,是生灭的,不是永恒的、实在的,只是假名为微尘,只是给它一个名相来表述而已。这是从事项上来讲。

如果从心地上讲,如来说的微尘不是身外的、心外的,是我们内心的贪嗔痴慢疑见这样的微尘。这样的微尘就像水泡一样,起来了灭了,灭了之后又起来了,刹那之间的生灭,就是微尘。就是心中的生死海产生的幻觉是非常多,刹那之间生灭,比身外的微尘还要多。外面的微尘已经无边无际了,我们心中的微尘比它还要多。

心中的微尘就是烦恼,就是无明。这种微尘,从心地上讲就是心不清静的时候,微尘就会出来。这种内心的微尘也是生灭变化的,是梦幻泡影,不是实实在在的、永恒的,是无自性的,所以叫非微尘,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给它假立一个名字叫微尘。

真正心里的微尘贪嗔痴慢疑见,太多了又看不见它的形象,所以这个微尘是指我们心中的贪嗔痴慢疑见所产生的烦恼,烦恼比喻成微尘,心中的烦恼比外面的这些微尘要多得多。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从名相上,如来说的世界,也是四大假合的,是生灭变化的,也如梦幻泡影一样虚幻不实,只是假立一个名字叫世界,为了表述的方便而已。

从我们本心来讲,内心由于有无数的烦恼,所呈现出来的世界也是无数的,并且是处于分裂状态的,况且烦恼海也是虚妄梦幻,也是假立一个名字叫世界。

只有内心清净了,才是一真法界,内外世界才是一合相。真正的世界是我们心中的那个净土、那个佛国,才是真正的一真法界。达到这个境界也就没有世界的概念了。

一切要从本心讲,离开本心讲都是假的,都是烦恼。烦恼幻想给我们带来的都不是真实的,是虚妄的。所以说心外无二法,心外无佛。

大家一定要从心性上、心地方寸中去了解这个微尘世界都是些什么。整本《金刚经》都是从外在的引入内心来讲的,没有离开心性讲,都是让我们的心归于自然。

心性就从《金刚经》里“如来”上来对应。只要一有“如来说”,就是告诉要从心性上去找,不能从形象上去观察。这回大家懂得如何去读这部《金刚经》了吧!这部《金刚经》就是讲我们心性。心性真正空的时候,自己的世界就清净下来,生死海就没有了,就从此岸到彼岸了。只有无明的人才会往大海里头跑。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这里的“见”是通假字“现”,不是看见的意思,是显现的意思。

须菩提啊,你认为可以用三十二相显现出如来吗?须菩提说:不能呀,世尊,不可以用三十二相来显现出如来的。如来是无形无相的,有相的怎么能表现出来无相的呢?所以是不可能的。

三十二相有两种说法,一是讲修行得来的三十二相;一是讲是佛菩萨幻化的三十二相。

我们首先讲第一种,释迦佛成佛之后现三十二相,观世音也有三十二相,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三十二相正报和依报。释迦佛累世修行,最后在菩提树下证得了无上大法,同时现三十二相。从外观上可以看到相好光明。释迦佛每一次做人的时候都会现出一种相来,五百世做仙人的时候他现了一个仙人的相,做国王的时候现了一个国王的相,这个相是正报身,是往世所结的善业,这一世正报过来的。很多人长得漂亮圆满,这都属于正报身,这是从色相上能看到的。

这样的三十二相,是不可能表现出如来法身无形无相的,只是从一个角度启发我们,是不可能等同的。

从第二种来讲,三十二相是佛菩萨的幻化身,三十二相是一个假立的数字,并不是很真实的数字。三十二,在佛家是一个很吉利的数字,所以说用三十二相来代表这个数多。其实佛何止有三十二个相,是千百万种相。有人说看到佛了,看到观音了,那是佛菩萨慈悲啊,幻化的形象让你看到,来增强你信心的,从而启发我们内在的觉性。

无论佛菩萨幻化出多少的形象,都不能表现出如来的真实面貌的,因为真实相是无形无相的,幻化的一个有形的相,怎么能等同于虚空相呢!

【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既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你知道为什么吗?如来说的三十二相,不论是修来的三十二相,还是佛菩萨幻化的三十二相,都是不实在的,是虚幻的,所以说是非相,只是给它起个名字叫三十二相。

释迦佛非常慈悲,让我们不要着任何相,因为当接触虚空后,会有很多的境界出来,如果把这些变幻的境界当做实相,就会成为路上的障碍,所以佛让我们明确见地,层层为我们清除前进的障碍。

不着相,离相,并不是没有相。修佛需要善根福德因缘,需要利用这些假象来修真,来积累自己的福德,因缘成熟才能成佛做主呀!积累自己福德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法布施。所以下一句佛就转了话题。

修行得来的三十二相,也是福报呀!必须累世修三十二种梵行。梵行翻译成中文叫清净行。每世都要修三十二清净行,五根清净,自然的就会修六度万行,是发自内心的去做,不是别人叫做才去做。

同样是做善事,心态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例如:有个人是混混,他的朋友信仰佛。人家初一、十五去烧香,他也跟着去;他朋友做义工,他也跟着去做。他平时就是一种混混的心态,他做出来的结果是啼笑皆非,把整个道场弄得鸡犬不宁,说这帮傻和尚,一天到晚的念经,能管饱吗?跟做饭的居士吵,说饭做得不好吃,等等。这个人无心作恶,有心为善,但做出来的结果是恶行。这里面的道理大家要明白啊!

三十二相是通过累世修三十二种清净行而得来的三十二种庄严圆满相。但从心性上讲,一旦心性真正清净下来的时候,万法也就具备了。万法具备的时候,三十二相自然就会俱足。我有个朋友叫德号,修得非常好,从他脸上就能看出很有出家人的相,并且是很有修行有点道行的相。他也很想出家,但他世间法上的很多事情还没有做完,没有出家。别看长得瘦,但很有相。这个相也是三十二相里的一种,叫作罗汉相,这是他累世修行而得来的一种相。

所以说人不看胖和瘦,就看脸带不带相。很多人带的是一种凶相,一看就是坏蛋。而有的人一看就善良,这相都是累世修过来的,并不是这一世爹妈赐给的。

这里是让大家在做事的时候,自己要把握好自己的心态。离相不着相行善,心才自在呀!心清净行善,福德叹无穷啊!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紧接着佛就转了话题,从外在好像不衔接,但从内在都是贯通的,成佛做主需要善根福德因缘,大家还是要脚踏实地,从当下来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一切。

现在释迦佛开始把比喻的条件升高了,前面是用七宝、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去布施,现在是用我们的身命。

须菩提啊,如果将来有善男子和善女人,用恒河沙多的身命去布施,你说他这个福德大不大?七宝的功德都大了,更何况用身命去布施了。

释迦佛曾经在一世修行的时候,看见一窝虎饿得快要死了,他就跳进了虎窝里喂了虎,他是用身命布施。还有很多大德割自己身上的肉,去喂鹰喂鸽子。用身命布施的功德,肯定是比七宝的功德还要大。

随后释迦佛就告诉了,于此经中,如果他能悟到我这部经里的一句半句话,或者受持、或者去为人说,和用身命布施的福德比,哪个更多呢?话还是没变,但是比喻的方式又变了。因为大家很多时候会执著在一个事相上,不会分析第二个相,所以说释迦佛把布施的条件开始升高, 用恒河沙多的身命,劫劫都用身命去布施的情况下,功德是非常大。但是跟你的本性悟明白经中的一两句话的功德是不能比的,是无法比的,根本也不可能比。

释迦佛还是在告诉我们,只有悟通了自己的本来那颗清净心,那是无价之宝,永远都花不完的一个宝贝。虽然用身命去布施福德很多,但是与你明白经中的一句、半句、四句偈或者去给人演说的功德是不可能比拟的。自己能明白法义进行法布施,这样的福德是非常殊胜的,这样的福德是每一个修行人都应该明白的,要明白自己如来来做。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