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法师开示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净土法门法师: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二集  

大方广圆觉经   (第二十二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22

   请掀开经 本四十四面最后一行:

   经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向下这是最后的一段经 文,科题是「明妄尽还觉」。从经 文上看,诸佛如来在因地修行证果,所谓顿悟、顿修、顿证,他之所以能够顿成就,就是底下这两句话,非常重要,『知是空华,即无轮转』,这八个字非常要紧。此地所讲的轮转,并不是专指六道的轮转,六道轮转是粗相,除了六道之外,十法界都在轮转。六道是梦幻泡影,不是真实的,十法界也不是真实的,这个意思、这种境界,经 论里面可以说常常在讲,我们展开经 论处处可以读到,然而我们眼前的境界就是转不过来,换句话说,就是看不破、放不下。看不破、放不下,虽然是空华,虽然本无轮转,但是依然有轮转的相、轮转的作用存在。

   就好比我们作梦一样,梦,哪个人不晓得是假的?当你醒来的时候,你晓得那个梦是空花、水月,确实是假的,可是你在梦中有没有苦乐忧喜的感受?有。梦境虽然是空的,当你作梦的时候,你并不知道梦境是空,并不以为梦境是假的,你把假的当作真的,所以你在这里面才有苦乐忧喜种种的感受。我们现前的境界跟作梦的情形非常相似,诸佛菩萨在梦中觉悟,凡夫在梦中不觉,不觉叫凡夫,觉悟叫佛菩萨。我们从这一段经 文就明了诸佛如来怎么成佛的,这里面没有诀窍,诸位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没有秘密,只是一个「知」,这「知」就是般若观照。

   换句话说,我们听经 上这么讲法,但是还是不知,我们把这经 念上一千遍、讲上一千遍还是不知,为什么不知?没有智慧。这个事情可以在日常生活境界里面去勘验,我们在生活当中还起不起烦恼?如果还有烦恼,没有智慧,不知!我们还有没有分别?如果还有分别,也是没有智慧。我们有没有妄想?如果有妄想,也证明没有智慧。诸位要明了,智慧要是生了,它的现象就是没有妄想、没有烦恼、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智慧就生了,这是智慧生起来的样子。所以我们在境界当中可以拿这个来勘验,就是测验自己有没有智慧。

   也许诸位说,「那得要大智慧,我们有没有一点小小的智慧?」小小的智慧要有一点,你的分别执著妄想烦恼就会轻、就会少一点。如果感觉到我们的烦恼每天轻,一天比一天轻,一年比一年轻,那就证明你有一点小智慧,你这个小智慧在增长;如果学佛学到分别执著是一天比一天重,烦恼一天比一天多,那就证明你完全没有智慧。没有智慧不能修圆觉,没有智慧不能超越轮回,这是佛法的真实法。由此可知,断烦恼证菩提、了生死出三界完全要靠自己。我给诸位说这个话意义很深,现在不但是在我们这个地区,在世界上其他的地方,问题比我们更多,这是我们要觉悟的。世间人都怀著一种投机取巧的心理,於是就被一些人利用,哪些人?像《楞严经 》里面所讲的魔王、外道、邪思,被他利用了。如果你明白正法,那就不会被人利用,因为正法都是讲要自度。觉得自度很难,最好别人给我一个巧妙方法,我马上就成就,这多好!於是就有很多人都告诉大家,他有秘密的方法,一教你,你马上就成就,你很快就成就,大家一窝蜂都去了。

   我在洛杉矶讲经 ,洛杉矶那些道友告诉我,他们那个地方有十几个开悟的,我讲经 的时候来听经 ,我就说,「开了悟还要听我胡说八道干什么?」他自以为开悟,也有人给他证明,证明他们开悟了,简直叫胡说八道。这都是不明正法受人家的欺骗。佛法的正理决定是从戒定而开悟,悟是慧,是从根本智起后得智,根本智是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我们用分别心、用执著的心是决定求不到的。我们今天所谓「知是空华,即无轮转」,这是诸佛如来在因地上他知道,如何将诸佛如来的真知把它变成自己的真智慧?这就有用处了。

   讲义【此明以智断惑,确示顿悟妙门。】

   『惑』是迷惑。我们不但对世出世间一切法迷惑颠倒,我们发心学佛,对於佛法里面的理论、法门没有一样不迷惑颠倒,这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反省、要承认的,这是事实。如果不迷惑、不颠倒,你应当有成就了。我们看看古时候的大德,无论是出家、在家,三年成就的人就多得很,十年、八年成就的是不计其数。我们问问,我们修了几年,怎么连个消息都没有?愈修烦恼愈多,愈修脾气愈大。这原因就是不但我们没有断惑,我们的惑是天天在增长,心里面是想求开悟、想求证果,事上恰恰与愿望相违背,事是讲修,所修的与你的愿相违背。所以学佛的人如果惑不能断,最低限度要保持著不能让它再增长,这是起码的功夫,然后再想办法断惑。

   在修行方法里面,最重要的方法,在我们今天来讲,无过於念佛。念佛要不能摄心,我曾经 告诉过诸位,读经 ,去背一部经 ,不但要背经 ,而且要背注解。我们如果不下这种功夫,开悟没指望!我这些年来处处观察、检讨,真正体会到佛在《地藏经 》里面所讲的「罪业深重,刚强难化」。这不是指别人,自己本身就是如此,应当自己要认真去反省、去检点,我们自己是不是像经 上所讲的,罪业深重,刚强难化?古人之成就就是他能接受,我们今天是排斥,不能接受,接受是表面的,阳奉阴违,这不是真正的接受。像我们这样的人要想成就,我看最低限度也得花二十年的工夫,二十年的工夫要认真的修行。还像眼前这个样子,恐怕再花上两个阿僧只劫都不行。要认真的修行!

   开始修行难,上轨道就容易了。你们诸位可以去研究《了凡四训》,了凡居士刚刚回头发愿修,就是做三千桩好事,你看看,多难,三千桩善事差不多十年的时间才做完,不容易!开头回心转意难,往后修善就容易了,愈来愈容易。修行确实是如此,开头难,以后是愈来愈容易,为什么?上了轨道,智慧开了,烦恼天天少,智慧增长,法喜天天都有,法喜充满,道理在此地。僧团里面讲「六和合」,「意同悦」就是每一个人都是法喜充满。我们自己想想,我们一天到晚心里有没有欢喜?这种欢喜,就是六祖所说的「心中常生智慧」,这就是法喜,一切法一接触就明了、就不迷。接触就明了、就不迷,这就是断惑;断惑,智慧一定开,没有智慧怎么能断惑?

   没有这个能力,我们念佛,我们读经 。读经 就是修根本智,就是修定,诸位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读诵经 典,心里只念念都在经 文上,没有其他的妄想,整个的意志集中在经 文上,也就是以一念止一切妄念,以一法离一切分别执著,用这个办法。功夫用深了,自自然然分别执著妄想少了,少了,智慧就现前。分别妄想少一分,智慧就透一分;少两分,智慧就透两分,这叫做渐修渐悟。渐修渐悟到了相当的功夫就会顿悟,就像此地讲的,才可以顿悟,否则的话,我们天天读诵大乘经 典也顿悟不了。

   你们要记住《坛经 》里面法达禅师给我们做的榜样,法达禅师是念《法华经 》,念了三千多遍,三千多遍要十年的时间,《法华经 》一天念一遍,十年三千天念三千遍,所以遇到六祖,六祖给他一点,他就顿悟了,这才能顿得了,换句话说,他有相当的功力。法达禅师用了十年的工夫,所以我告诉诸位,希望诸位用二十年工夫,比他的工夫再加一倍,你才能够顿得了。二十年不算长,虽然不短也不算很长,你们现在诸位同修从今天起开始努力,二十年后各个成佛、各个作祖,哪里算迟?不算迟。可是在这二十年当中要有毅力,要有恒心,不能中断,中断了,那就没有用处。

   讲义【牒合】

   这是合前面所讲。

   讲义【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前面这样给我们说,这个地方说明永断无明的所以然。

   讲义【以显圆照之功,惟在一知字耳。】

   『知』字很重要!『圆照之功』,功就是功夫,圆满觉照的功夫,功夫到了照见这个层次,智慧现前,像《心经 》里面讲的「照见五蕴皆空」,知是空华。「知是空华」,就是《心经 》里面所讲的「照见五蕴皆空」,《金刚经 》里面所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照见,此地讲「即无轮转」。《心经 》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就是「即无轮转」,「照见五蕴皆空」就是「知是空华」,句子不一样,意思境界完全相同。我们学佛要想成就的,就是成就这个「知」,但是诸位要晓得,迷就不知。

   你要想求「知」,就得样样不迷。我是很想不迷,但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偏偏要迷,有什么法子?这是我们当前问题症结之所在。诸位必须记取教训,无论是解与行,要一门深入,两门就迷了。讲席里面,我们选好几种大乘了义的经 论,目的是为了诸位同修有所拣择。有人喜欢《华严》,有人喜欢《弥陀经 疏钞》,有人喜欢《圆觉》,我们这才选几种经 论帮助大家。可是诸位在其中只能选择一种,一门深入!经 论不管你选择哪一种,可是在修行一定要以念佛为主,这是诸位必须要记住的。

   譬如,你选的是《弥陀经 疏钞》,讲《弥陀经 疏钞》你一定要来听,讲其他的经 论可以不来;如果选择《圆觉经 》,《弥陀经 疏钞》你还是要来听,为什么?行在弥陀,你可以不听《华严》;选《华严经 》的,也要听《弥陀经 》,可以不听《圆觉》。由此可知,《弥陀经 疏钞》的重要性,没有这个法门你很难有成就。自古以来,宗门、教下结归西方净土的比比皆是,有这些传记、语录可以考证,我们怎么能疏忽?圆瑛法师他是一生专学《楞严》,你看他自己所标榜的,他住的房子叫「三求堂」,求福、求慧、求生净土,所以他是教宗《楞严》,行在《弥陀》。他对於《弥陀经 》用不用心?你们看看他的《弥陀经 要解讲义》,就晓得他对於《阿弥陀经 》下的功夫有多深,把在《楞严经 》上的心得、悟处全都用在念佛法门上,这些人都是我们的榜样。下面几句话希望诸位要用心的把它记住,千万不要轻易的看过:

   讲义【但以自性之光明,圆照清净之觉相,离念顿入,当处了知。此一知字,即是大智慧光明,照破无明无性,其体本空,同如空华,无体可得;则无明顿断,即无轮转。】

   这几句话非常重要!智慧从哪里来?智慧是从自性当中生起的,是从清净心当中现前的。所以,心不清净哪来的智慧?心清净了,清净心起的作用就是智慧;心不清净,起的作用就是无明,就是起惑造业,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学佛就是学的清净心,修行就是修的清净心,可见得这个法门不从外得。所以佛学称为内学,佛法里面讲智慧称为内明,这都是叫我们要从自性当中去求,不能向外求。向外求,生死轮回永远不断,没有办法超越;唯有向内求,自己本性光明透出来,才能照见本空,才能顿断无明。

   照破之后,是什么样的一个境界?下面几句说出来了:『亦无身心,受彼生死。』这是佛法里面所谓了生死,「了」就是根本没有,没有生死,不但生死没有,身心也了不可得。这个意思,佛在《金刚经 》里面给我们讲得很透彻,我们的身相,身是缘生的,凡是讲到缘生就是不生,缘灭就是不灭。譬如这个毛巾,毛巾是缘生的,是用纱把它织成的才有这个相,它有没有生?没有生;我们将它拆开来成为一条线,毛巾没有了,毛巾有没有灭?没有灭。可见得这个相是不生不灭,只有缘聚缘散,因缘聚合起来现这个相,散开来就没有了。你要明白这个道理,虽然聚起来,只有妄相,没有实体。你说它相不存在(妄相不存在),物质不灭,毛巾拆开是一条线,这条线再织成又成毛巾,哪有生灭之相可得?一法如是,法法皆如是,没有例外的。经 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说明相是虚妄相,不是真实相。虚妄相是随著因缘在那里变的,缘有了,相就存在;缘没有了,相就消失。缘是天天在变,所以那个相天天不一样!这是我们要觉悟,我们身体这个相天天不一样,哪里会是真的?这就是身相不可得,这个身相事实是非有非无。

   心相怎么样?佛在《金刚经 》上跟我们讲,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要是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都叫做打妄想,为什么?不可得。你果然觉悟三心不可得,你妄想就没有,不打妄想了。打妄想是烦恼,没有意义,如果这个想要可得的话,要是真的话,那你尽管去想,想过去、想未来;如果这些想统统都落空,你想它干什么?变成毫无意义。所以要晓得,身心俱不可得,哪里会有生死!哪里会有轮回!

   下面两句是说明其所以然的道理,这两句意思很深,『非作故无,本性无故』。「作」这个意思就是推想,不是我们推想「好像没有这个道理」,「无」就是无身心、无生死、无轮回。不是我们作意推想的,不是想像的,换句话说,不是一种幻想,不是一种推断,而是「本性无故」。换句话说,它本来就是如此,这就是禅宗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圆觉会上这是第一章,第一章所发明的就是诸佛如来修行所依据的理论、方法,这在修行来讲是最上乘的修行法,没有比这再高了,如果说还有比这再高的那是妄语,那不是真实的。

   讲义【但以圆照清净觉相,身心寂灭,本性自无,故不随生死轮转;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也。】

   最高的修行就是『但以圆照清净觉相』,诸佛如来之所以成为诸佛如来就是用的「圆照清净觉相」,这是我们应当觉悟的。在一切众生根性里面讲,所谓大乘根性的人、圆顿根性的人,他一听说这个法门他就会用,那就是圆顿、大乘根性的人;听了之后他还不会用,这是凡小根性的人,凡夫、小乘听了不会用,不但圆不过来,连照也没有。我们要问:圆照清净觉相怎么修法?《弥陀经 》里面所讲的「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就是圆照清净觉相。我们用心,从早到晚心里面是妄念纷飞,几时用过一心?没有用过一心。时时颠倒错乱,几时是心不颠倒?

   我们在《坛经 》里面讲过很多遍,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才有分别,我们的心颠倒了;才有执著,心颠倒了;才有贪瞋,心颠倒了;才有嫉妒,心颠倒了。你们去念念《坛经 》,经 就是一面镜子,读经 就是拿这一面镜子照照自己。我们每天早晨起来、晚上睡觉之前照照镜子,看看不干净地方会洗得干干净净的。经 书是照心的镜子,我们心里面迷惑颠倒要靠这面镜子把它照清楚,照清楚之后也要把它洗干净,你这个心就清净了,心清净现的相就是「觉相」。「圆照」,无时不照,无处不照,这才叫圆,圆是圆满没有欠缺,二六时中在在处处都用这部经 来照自己的清净心,使你的觉相现前,经 的功德就这么大。

   我们自己道场不受任何限制,所以将这些经 文跟大家细细的讨论,这种机缘是相当不容易得到的。美国沈家桢居士要求我给他讲《圆觉经 》,明年我们再去,在他那个地方讲经 时间很短,十几个小时来讲《圆觉经 》,你们诸位想想,经 里面的义趣真正不容易发挥,细讲诸位得的受用多。在今天整个世界上来说,能够将这些大经 详细的在讨论只有在台湾,除台湾之外哪一个地区都办不到,这是我们这一方人有福,自己必须要珍重。换句话说,善根、福德、因缘这三者,在台湾的人是因缘具足,问题就是自己有没有善根福德。三者都具足,这一生决定成就,一生成佛;三者里面缺一条,这一生都不能成就。

   如果以念佛这个方法,二六时中你的佛号不间断就是「圆照清净觉相」。可是你一定要懂得佛号的意思,你一天到晚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心里面佛号不断,当你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见色闻声,你要想到这个佛号的意思。「南无」是皈依、是礼敬、是尊重,有这些意思在里面,「阿弥陀佛」的意思是无量觉,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皈依无量觉。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样样都要觉悟不迷,这个心就清净,这个相就是觉相,二六时中不间断那就是圆照。所以要晓得意思,念念唤醒自己觉而不迷。要把「圆照」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事事无碍。「我有工作」,工作就迷了,那你那个佛白念了,没用处。事事无碍!觉而不迷,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我手上拿著念珠,口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可是接触外面境界心里面还起贪瞋痴慢,你这个佛号叫白念了,一点用处都没有。为什么?口里念著「我觉而不迷,觉而不迷」,心里还是贪瞋痴慢,还是迷惑颠倒,你不叫白念了吗?念这个就是要应用在生活当中,念念觉,事事觉,念念不迷,事事不迷,这叫念佛人。

   念佛人,佛就是觉的意思,就是念觉的人,念念觉悟之人;念佛人,把它整个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念念觉悟之人。印度的话称作佛陀,中文的意思是觉者,觉者就是觉悟的人。诸位想想,念佛人它这个意思是念念觉悟的人,我们要是念念迷惑颠倒,还自以为是念念觉悟之人,那不是加一倍的迷惑颠倒吗?

   经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诸位看注解,这是说智慧圆满的相,注解里面讲:

   讲义【此泯智合觉,特显觉体,灵灵不昧,了了常知,不落有无,方为大彻大悟之真知也。】

   这一段经 文在此地非常重要,假如没有这段经 文,这里面就有过失。像佛在《楞严》里面所说的,「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自以为有了圆照清净觉相,那就是无明的根本,所以在这个地方立刻再把它否定掉。像《心经 》到最后做一个总否定,「无智亦无得」,「智」是什么?智慧,般若智慧,「得」是什么?菩提涅槃,智是能证,得是所证,能所都没有,这才叫究竟觉,才叫做大彻大悟的真知。有智、有觉,还是坐在两头,换句话说,还是在相对的范围之内,佛法里面讲对待,还在对待当中没有超越;我们今天科学家所讲的相对论,你还生活在相对里面,没有超越相对。佛法里面讲「向上一著」就是超越相对、超越对待,超越对待才能够证得实相。

   『特显觉体』,就是讲的实相,「觉体」我们也叫它做真如,或者叫它做本性,或者叫它做实相,或者叫它做第一义,《楞严》里面叫如来藏,名称太多了,都是这一桩事情。体『灵灵不昧,了了常知,不落有无』,体如是,给诸位说,相也如是,作用也如是,所以才妙不可言!我们过去讲《妙法莲华经 》,虽然经 没讲完,我们讲的是大意,但是在经 题里面将「妙」字也算是很详细的说出来了,讲二十种妙。智与觉合就妙了,如果合不拢,智慧是有,不能叫妙智。可是诸位要晓得,必得妙智才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不是妙智做不到的。再大的智慧、再高的学问也没有办法超越生死轮回。这个妙智慧是什么?就是智与觉合成一个,智与觉合成一个就叫做佛,就成佛了。

   我们大专讲座的教材《十四讲》,第一个讲题是讲「佛」的意思,佛怎么讲?「智」「觉」合起来就叫做佛。智慧是体,作用就是觉,体用是一不是二,有体有用。而且还可以互为体用,觉是体,智就是用;智是体,觉是用。从圆教初住菩萨智与觉就合了,一直到究竟觉,这里面智跟觉就是互为体用,这境界层次才渐渐的提升。这在《华严经 》我们所看到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华严》所谓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称为法身大士就是智觉融合成一体了,就是《心经 》里面「照见五蕴皆空」,换句话说,圆教初住就照见,那是刚刚开始照见,以后功夫是愈转愈深。

   此地所看到的「灵灵不昧,了了常知,不落有无」,这是圆初住以上的境界。「灵灵不昧」是心清净,「了了常知」是生智慧。如果我们从两种智来讲,「灵灵不昧」是根本智,「了了常知」是后得智;「灵灵不昧」是实智,「了了常知」是权智。「不落有无」就是不落二边,我们前面讲对待法,相对的超越了,「有无」是相对,「不落有无」就是超越相对。这是禅家所讲的「向上一著」,这个在禅宗叫大彻大悟,教下叫大开圆解,在念佛法门叫理一心不乱,就说的这个境界。经 、注解说得这么透彻,我们应当要觉悟,应当要依教修行。

   讲义【以真知无知,无所不知,不落有无二相。】

   『真知』是本性里面本具的般若智慧,『无知』是什么?就是它不起作用的时候,不起作用的时候它无知,就是无分别智,是属於自受用。这个我得把话讲清楚,自己的受用是「无知」,自己受用要是有知麻烦就大了。自受用「无知」就是无分别智,自己一天到晚六根对六尘境界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不生烦恼,心清净;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是他受用。他受用是无所不知,自受用是无知。他受用,别人来问,问什么都知道,能为众生分别一切法相,能为众生辨别一切真妄邪正、是非利害,能为他人辨别,这就叫做「无所不知」。为什么为他人辨别?他人在迷,不悟。悟了就是「无知」,无知的心才是清净心。所以说,「不落有无二相」。

   讲义【若以有知、无知为知体,即是随顺无明,不名随顺净觉;必须坐断两头,有无俱遣,方是随顺清净觉性。】

   这是永嘉大师《禅宗集》里面的几句话。希望诸位细细的体会经 里面所讲的这些道理、这些原理原则,如果我们会用的话,对我们修持有很大的帮助。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