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法师开示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大安法师:《佛说无量寿经》之辩体、明宗  

《佛说无量寿经》之辩体、明宗  

    那么这部经典翻译呢,是曹魏康僧铠。曹魏就是三国年间曹操所建立的政权,这是曹魏朝廷的第四代皇帝曹髦;在嘉平四年——公元252年,由康僧铠所翻译的。当时曹魏年间——三国年间,有很多姓康的这些过来的三藏法师。像康僧会哟,康僧会在孙权的那个时候有一个神迹——祈祷出舍利,让这个孙权产生了信心,第一个在江南建立寺院的。康僧会、康孟祥、康巨、康僧铠都有个康字。那个时候在安息国和大月氏国中间,有一个国家叫康居国,康居国佛法非常兴盛,所以它就可以向外面输出佛教人才。从那里过来的这些三藏法师,都以他的国家作为姓,就叫康什么、康什么。所以这个康僧铠,一般推测他大概也就是康居国过来的。所以这个经典翻译还是非常早的啰——三国时期。好,这是解释翻译者。
    第二个是辨识体性:这部经典是以什么为体——探讨这个,它是了解这部经典深层的一个义理。谈到这一点,一般我们都会了解,会说大乘佛经皆以实相或者法性为体。谈到这些,我们还是觉得很抽象,实相又是什么呢?实相是无相,又无不相,离四句、绝百非,非青、黄、赤、白,不生不灭。反正这些东西会说得很多,这些在讨论佛法当中是比较难讨论的。但是我们必须要了解,实相离一切相,但又即一切法,它超越主、客体的对待——绝待,同时又圆融一切法。那么《无量寿经》是以实相为体。一般我们会讲小乘佛法三法印:无常、无我、寂静涅槃。因为小乘佛法是把这个生死跟涅槃打成两截,所以它必须用三个东西进行印。印就是涵盖相衣,印下去能够让人产生信心:知道你符合这三个条件,这就是佛法。如果不符合就不是佛法。那大乘佛法是把生死、涅槃,看成是一体的、不二的,所以它就没有谈到过多对待,就直接谈实相,以实相为体。跟实相相应的就是大乘佛法,不相应的就不是。那么在这个层面,我们就是可以稍微具体一点,让我们可以把捉的。因为讨论实相法性层面,这是离心缘相的,离言语相的,是法非思议分别所能知的,所以你讨论来讨论去都是晕头晕脑。所以最后像文殊菩萨干脆就不说话——默然,这个维摩诘居士赞叹:这叫真说不二法门。那我们也不能在这里默然啰,默然呢,我们也是莫名其妙。如果懂的人,默然他都在说哟,叫默然说;我们不懂的人,一默然就想睡觉啰:不一样的。
    好,在这个体性实相层面,我们首先要想到自他不二、性相不二、因果不二、生佛不二。就在不二的实相的这种本质特点当中,我们来观照我们凡夫众生跟佛之间的关系。我们的自性——“理即佛”的自性,跟已经圆成佛果的这个佛它是什么关系?不二的。所以蕅益大师谈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理、信事。他谈三对——六个范畴,都是最终归结到不二。所以我们能生起的信心,是我们的自性的力量在起作用,所信的阿弥陀佛这个他佛,是果地上的一个成就的佛,他跟因地上的佛性是不二的,于是是可以交融在一起的:自他不二。所以你说这个念佛法门到底是自力还是他力,你在自他不二的层面,你怎么可以在自力和他力当中划一个明显的界限呢?你也划不出来的,因为自他不二嘛。所以蕅益大师为什么他特别强调,净土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要了达全体的他力,就是自性之力哦。因为这是实相法印的一个本质特点啰。
 然后性和相,就是它的性体和它的表现的事相,它们是不二的。净土法门是从事相上建立,指方立相,讲西方极乐世界全体依正庄严,乃至念这个名号都是相。但这个相的当下就是实相,它的这个相是表达它的性的:性相不二。所以观察西方极乐世界全体依正庄严的时候,我们当下就了知这是阿弥陀佛的三身、四德。托这个事相能生起我们对法性的理解——开悟。所以在西方极乐世界,你要听到一种声音,甚至那个风吹到我们的身上,或者见到菩提树,闻它的香,见它的色,尝它的果,意念思惟它的功德,都能得三种忍——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实际上乃至十种忍都具足,就在这个事相让我们契入法性。因为这个相是清净之相,是佛的愿心显现出来的:性相不二。
    再就是看因果不二。这个净土法门它的因果,不像通途教理—— 一定要戒、定、慧三无漏学,断一份惑证一份真这样的一个因果。那净土法门超越这个常途的因果:它是以阿弥陀佛的已经成就的果地觉,作为我们凡夫众生修行之因,当我们接纳这个果德的时候,我们全体的因身就是果德。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因果不二。所以为什么叫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你只要念这个佛,就把阿弥陀佛的功德转化为我们自己的功德。我们带业往生,虽然一品烦恼都没有断,却具有像阿弥陀佛那样的相好光明、六种神通、种种妙用,这都是因果不二。
    全体果地上的功德,透过心、佛、众生等无差别的平等的心体,给予了一个完全的授予。所以这样,我们一切凡夫众生跟阿弥陀佛也是生佛不二。当阿弥陀佛成就四十八大愿的时候,实际上阿弥陀佛现量亲证:所有的众生都往生了。只不过是在我们凡夫现象上层面,有一个若已愿就若已生、若今愿就若今生、若当愿则当生的三际的差别而已。
    所以这部经典所展示的就是大不可思议的境界,它全体都是实相。那全体实相,我们会概说:能说的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阿弥陀佛,能赞叹的十方恒沙诸佛,所赞叹的阿弥陀佛名号功德,能信这个法门的众生,所信的这个名号、净土,能愿的众生和所愿往生的净土,等等这些,都是实相正印之所印,都是实相。所以净土法门西方极乐世界是实相,这个名号更是实相。所以我们说,参禅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毗卢遮那的法身,到底在什么地方?如果我们了解这个名号就是实相,这部经典就是实相,我们在读诵这部经典的时候,我们在念这句阿弥陀佛的时候,我们就安立在实相之海哟。为什么“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哪?禅可不是佛心吗?就是实相啊。你念这个名号的音声符号,就安立在实相当中,这不是无上深妙禅吗?所以祖师大德常常在这里给我们提供信息哟,你就参禅,你到外面参,殊不知“此身已在含元殿,何必觅人问长安”呢。你已经在长安皇宫里面最核心的一个含元殿里面,你还到处问长安在什么地方吗?那这个比喻是古代比喻,可能大家觉得陌生,如果现在比喻可能说,你已经在中南海了,你还到时候:“北京怎么走哇?北京在哪里呀?”。但是往往在中南海,他还要想:“北京在什么地方?我要到北京去。”所以很多念佛的人听说参禅很高妙,他就放弃这个名号,就等于你已经在中南海,还要到外面去找北京一样。好,这是辨识这个体性。
    第三个是明宗,就是它的宗旨。体性跟宗旨有区别,体更要抽象一点,宗旨更要具体一点。一般是把它理解为会体之枢,就是契会到这个体性里面的这种门,就是宗。这个宗和体的关系,就好像这个屋子有梁柱:屋子、梁柱中间就有空间,梁柱构成空间才有屋子之用,那这个体就是这个空间,这个宗就是这个梁柱。这两者相辅相成,但也不能视为一桩事情。好,那了解这个,我们看看这部《无量寿经》以什么为宗呢,还是体现在三辈往生的那句最核心的话。三辈往生的共有的条件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它的宗旨。那么发菩提心,可能这个概念我们又会产生一些讨论啰。发菩提心到底是通途的菩提心,还是净宗的菩提心呢?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那通途的菩提心这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它发心的这个阶段——从他的发心菩提到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它都是很有层次的。要说起这个菩提心的功德、它的妙用、它的实践,也是一大课题了。那我们怎么理解这个事情?再就是我们还要观照到这个菩提心,在净土法门有它特定的内涵,它可以含摄通途菩提心的内涵,同时也不能仅仅局限在通途的菩提心的诠释。所以有不少的人看了这句话,就得出个结论:你不发菩提心,就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这是一个往生条件问题,这个条件必须要把它界定清楚哦。
    那善导大师在诠释《观经》九品往生上品下生里面谈到,只要但发菩提心。怎么去理解这个菩提心?善导大师有个基本的诠释:就从厌苦开始,就是厌离我们娑婆世界的苦,来求往生极乐净土,到那里圆成自性的无生法忍,再到这个娑婆世界来度苦难的众生,这就是菩提心。那这个菩提心——在昙鸾大师《往生论注》里面,他就表达得像层层剥笋一样的,跟我们净土法门的理念马上挂上钩了。菩提心是什么?菩提心是愿做佛心。愿做佛心是什么?是愿度众生心。愿度众生心是什么?就是摄一切众生往生佛净土之心。好,那么到了蕅益大师,对这个菩提心有一个更为单刀直入的诠释:深信切愿就是无上菩提心。你对净土法门具有深信切愿就是无上菩提心。所以这个问题,我们要把它辨识清楚,这个菩提心的核心的内涵还是信、愿。如果能发出通途的菩提心当然更好——要提倡;如果万一通途的菩提心发不出来,但是他有深信切愿,照样可以往生。
    这里还包括对那些声闻、缘觉二乘的行人。如果你一定要把发通途菩提心作为往生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那些声闻、缘觉无量劫以来都是声闻种性的人。一定要他“一定是你发了大乘菩萨心,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这是很不容易的,他动经无量劫以来都是声闻的种性。《法华经》讲释迦牟尼佛与会的弟子,他们曾是在大通智胜如来座下发过菩提心,但是又退转,就堕到声闻位。尘点劫来都堕在声闻位的这样的一个心性的惯性,你让他忽然发大乘菩提心——太难了,这不是很容易的。如果你一定要声闻、缘觉发菩提心才能往生,那试问,阿弥陀佛发这个四十八大愿是普度九法界众生的,如果声闻、缘觉发不起大乘菩提心,但是他愿意往生,难道这个愿不能摄受他吗?你愿不能摄受他往生,说明九法界里面就缺了两个法界啰:这是说不通的。所以九法界众生就站在他的自己法界的这样的定位上,只要具足信愿都能往生——才符合四十八大愿的根本宗旨。实际上也有圣言量的依据:观经的下辈三品往生,都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发通途的菩提心的。所以我们对这一点的这种诠释、说法,是理直气壮的,不加含糊。
    好,解决了发菩提心问题,下面就“一向专念”。“一向”,后面我们会讲得更详细一点,它大概会给我们提供消息:要一门深入,要专修,不能这山望到那山高,要了解净土法门是最殊胜的。你喜欢动摇,这说明你知见上还没有建立起来,总是觉得还有更高明的方法比净土法门好:“如果我不修,不尝试一下,我吃亏了。”你只要建立知见——净土法门是成佛最快的法门,你就会稳定下来,死尽偷心,莫换题目,一门深入:专门念阿弥陀佛名号。那这个一定是要建立在深信切愿的基础上:有深信切愿这样的一个智慧,才能在行持上做到一向专念。所以信、愿、行三者,它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互动的。所以这个《无量寿经》的宗旨还是信愿持名为宗:实际上这句话——跟《阿弥陀经》这种信愿持名的宗旨——也是另外一种表述方法。于是《无量寿经》也就围绕着信愿持名,来展开它的这种经文结构的阐释。就是为了信愿持名:前面详细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就是让我们产生信心;然后后半部开始讲这个三辈往生,让我们发起这个愿,知道怎么修证;再最后一部分,向弥勒菩萨来讲说这个世间五恶、五痛、五烧的情况,是让我们产生厌离心。第一卷产生欣慕心,第二卷产生厌离心,这两卷的整合成就愿往生心,都是围绕信愿持名来展开的。好,这是明宗。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师讲于东林寺第二届净土文化进修班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