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法师开示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75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是释迦牟尼佛自己亲证到与般若相应的这个法,就是无生法忍。

前面是讲忍。“又念过去五百世做忍辱仙人,于尔所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释迦牟尼佛五百世做忍辱仙人。

前面只讲到释迦牟尼佛为歌利王割截身体,于尔所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里面是过去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前,释迦牟尼佛因地修行,考验他的般若之心。我们闻金刚经,闻到究竟第一谛法,闻到般若实相,是不是真的能够安住在我们的心里面?一个是闻,一个是思维,第三个是修。闻到般若,闻到法,这个法本来是通达于三心的。闻到通达究竟之佛性,跟我们初闻的这个心是相应的。但是我们众生跟佛的这种初心,往往不能相应,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动妄识,以意识来做事,所以初闻般若不能够立即与它相应,通过思维以后,与实相相应,产生现量上面获得的一些解脱的体,相上无住体,获得闻思修三个体。闻的体就是佛陀的真如,修行产生我们现量上面的观察,然后亲证无生法忍。一般我们众生对般若不感兴趣的话,或者对于观察也不感兴趣,我们只看到的是一个事项,就是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事情,这些事情能不能与般若相应呢?真正与般若相应的人,从事项上面应该是什么反应呢?应该就是忍辱二字。忍辱这个体,又来自于般若的闻。没有般若之闻,怎么会有忍辱之相显现呢?因为忍辱是修,它通达于六度啊。释迦牟尼佛证悟了佛的果德。

前面讲无住,度一切众生不应生度众生之想,就叫我们生无住之心,不应该有住的这个心出来,就是破除我们众生的身心执着。后来又讲佛陀有大身,破众生对法身的执着,令众生见到法身,无住就见法身。又令众生庄严自相,不应执着得庄严广相,令众生见报身。后面讲三十二相,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就是众生的心。在众生心中应现的三十二相,在菩萨心中应现的庄严之相,在毗卢遮那佛、十方诸佛前面会的无住之相,这前面一直在破,无非是开显般若,并不是一个般若的体出现,是不离诸佛、不离菩萨、不离众生,又会诸佛、会菩萨、会众生,不离不弃的真如知见在我们心中显现出来。讲般若无非是开显这个,令我们众生产生一个观照。并不是说写两个字叫般若,这个是错误的,应该是般若就是它的实相。

释迦牟尼佛从闻到般若,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证明他已经闻到般若之体,以般若之体产生观照修行。因为般若之体,在佛陀的法性里面叫如来知见。在众生是究竟成佛之见。而究竟成佛的知见又叫真如。真如其实离心缘相的,就是一切相上面离心,叫离心缘相体叫真如知见。如来在我们每个众生俱足的闻性,只是我们被无明的烦恼遮盖了,在闻到这个体的时候正好是我们心中被云遮盖的自性的本来的体。我们一闻到之后马上就产生一个思维,并不是在外思维。因为讲般若是讲实相,你闻实相的时候产生两个体,一个对上一个对下,一个是对闻的法是相应的,第二个是对机,就是对众生的迷。对上是会于如来知见,对下是会于成佛知见,成佛就是令众生从迷而悟,也就是明心见性。你不断的明心就能见性,你光是明心还不能代表你见到性。见性者就是真如了。明心而不见性者,等于还有世智聪辩在。你了解了这个心的道理,但是你不能见到它的实相,就不能够开显真如。开显真如的体是什么呢?第一它一定上会于诸佛,以无住之般若而安住其心。第二能够舍去自己过去的妄见,就是忍辱。忍而无生,忍而无忍,因为你在般若体里面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忍一定是无生法忍。在你闻到般若不断的观察的时候,虽然你现在的这个相没有得到圆满,但是同般若并没有什么障碍。所以闻到般若以后,这个忍辱不断的起用。

后面讲“五百世做忍辱仙人”。首先是讲歌利王割截身体,“于尔所时”,尔时就是讲当下的意思。当下的一念和后面的五百世是什么呢?当下就是闻的思考,思一定在当下,尔时就是当下的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如果节节肢解时,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啊,就是当下的心。当下的心是思是般若相应的那一刹那,一定会产生一个无有瞋恨的效果,这是跟我们众生闻到般若当下的心是相应的,没有讲到在利益众生。

五百世,释迦牟尼佛在五百世修行的过程之中,都是以般若会于诸佛,五百世是会于众生心,因为众生才有一世、二世、三世,五百世的概念本身就是众生的虚妄的我执,在我们心中不断排除的过程之中。这里面也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的“三心”:一个是“闻”,就是闻到般若。第二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入心,我于尔时就是“当下这一念”。三不但闻在这里面,而产生“用”就是他五百世做忍辱仙人。就是释迦牟尼佛安住在“三门”:一个在闻门,闻就是真如的体里面。第二个在观门,观察门安住在思考里面,用觉性思维般若这个体。三在忍辱门,观察门产生行门即忍辱,不断的让忍辱究竟圆满。

忍辱以意识修持无量劫不如一念般若之忍

忍辱应该是第一法。众生的忍辱跟佛陀的忍辱不一样的地方,他有闻有思才有修,他有闻有观察才有行门。如果没有般若这个体的行门,不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体来行的话,都是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的。如果一直忍啊忍啊,后来说我对他已经没有瞋恨心了,或者我已经忍了很长时间了,意思是说我在对他忍,这个都不是在忍。认为对方还有忍的概念,那不叫无生忍,不叫般若之忍。无四相是般若之体啊,无我相没有我,外面的法界有五蕴生起,你只要看外面的分别相就是五蕴生起来了,没有对方存在,都是你的五蕴而已。第二个,对立,对立的就是人相,就是我是人相你也是人相,都属于人相,并不是说对方是人相,或我是叫我相你叫人相,不是这样的。人是两个人就像三角形,我就是三角形的尖,人就是三角形的底,上面叫我见,底下叫人见,所以人不离我我不离人,人是二立而显,两个东西撑在一块叫人见,有人见就有众生见,我跟你跟他,我跟山靠在一块,我跟水靠在一块,我跟空靠在一块,我跟空叫人见,我跟水叫人见,我跟山叫人见,我跟你也叫人见,跟他也叫人见,如果我不跟你在一块就没有人见了。所以人并不是独立存在一个人是你对立了。有人见必有众生见,没有四相哪有人见存在呢?没有人相哪有什么忍辱存在呢?还忍哪一个呢?你觉得他打我骂我,我已经忍了很久了,好像很有修行一样,其实不是。其实你在忍他的时候,那个忍还是一个人见,那不是般若之心,那是你的妄识里面显现出来的,根本就与般若不相应。这个叫做见性。你修行到一定的时候明心,见到这个东西,不断的修,产生了这个忍性,才能见性。不成就这个无生不能见性,那就没有见性。明心才起修才能见到性,见性你就是清净的,清净则生实相。否则你认为你忍辱现前了,为什么不见实相呢?你这个忍是错误的,你那个是妄忍是意识里面的忍。以意识修无量劫,还不如一念般若之忍呢!我们在一切处能达到忍,就是见实相,把你本来的清净心忍出来,把无生法忍忍出来。把你一切处跟般若相应。

理上如何度尽一切众生?

什么叫度众生呢?众生就是分别之见,实在是没有众生。你悟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实在是没有众生。因为没有众生,那你还有忍就是度自己,你自己度了,但是又不离此相。因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令一切众生进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个叫做大乘之心,于一切法生无生忍心,在一切法里面见到无生忍就对了,而离开法就错了。一法就是一切法,一切法就是一法,所以这一法就是我们心中安住处,在一切处安住一处,一处安住一切处,在里面见无生法忍。

一善到底即是无生法忍,即是大定大慧。

无生法忍就是一善到底,就是你这一念生起的时候,尽未来际你都是这个善,不管是好人坏人,都是这个心不动就可以了,不管对对方有没有利益,你一概不管,你一善就善到底。到任何一个地方,你就是这个心在安住着,大善小善,在房间了在外面,这个心一直安住在体里面,你不能躲避,我不敢见他,这种躲的时候,你就生识了。任何人来的时候,你都应该以般若心,认为有个对方来的时候就是众生见了,我们每个人安住在我相、人相、众生相,不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因为我非我是名为我,众生非众生是名为众生,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这是如来说,如来说微尘非微尘是名微尘,所以微尘是佛。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所以世界是佛。如来说,众生非众生是名为众生,是故众生是佛。你不能离开众生、世界、四相,不能离相,相不碍心,唯已觉迟,外面的相不障碍我们的本心,你觉迟了就不知道,觉悟了般若现前的时候,一切相就是你的四相。

不破四相者不闻般若,闻般若者不离四相。

四相在我们一心中,妄了四相就生,觉悟了四相就不生。我们闻到般若之后,没有四相那我们两个现在坐在一块,没有四相是什么样子的呢?是不是我不要你了,你不要我了?是不是不要差别的体了?你不能说我闻到般若之后,我就离开你了吧?在一切法里面,我们还要面对现实啊,所以般若一定在四相之中。如果你通达般若,四相已经没有了,但是又不离开四相。所以四相是名四相。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我者即非有我,是名为我,并不是真正的有个我可说。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释迦牟尼佛打了一个比喻,就告诉我们,忍辱这个行门很重要,行门是闻到般若的受用者。为什么这一品说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会说恒河沙的生命,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来布施?因为这一品的功德,跟前面的功德又是不一样。

金刚经中如何校量功德?

第一品里面是直接讲众生的体,以虚空而运载。第二个讲一恒河沙的生命来比喻。第三个以无量无边个恒河沙的生命。现在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以恒河沙的生命,一天用三个恒河沙的生命,这后面越讲德越重,从这里面可以观察到,前面闻是对于如来的显,闻性的功德皆不可思议。第二个对于思考,你心里面产生思量了,落于心这个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第三个成就于忍了,这个功德又是不一样。证明金刚经里面分出了三个次第。三个次第就是在闻思修上面来下功夫。到最后面最究竟的功德就是对于忍。

所以闻金刚经虽然三种差别不一样,但只要众生闻到金刚经都会得到大利益。真正的闻到金刚经,就像释迦牟尼佛做忍辱仙人。后面释迦牟尼佛就劝导:“是故须菩提”,告诉须菩提啊,“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果你离开一切相,就是真正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不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是究竟之菩提心,不是上乘之菩提心,不是真实的发菩提心,还没有出菩提心,就不能够成佛。只有离一切相,与般若相应的这一刹那,才与之相应。离一切相,就是离四相,包括成佛相,度众生相,这一切相都应该离。离相不离相,离一切相是般若,般若是跟真如知见相应的,真如知见是一切相非相是名为相。

离一切相是在相上面不住之意,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说我们在一切贪瞋痴一切烦恼的体上面,在一切一切对我们好的地方或者不好的地方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瞋恨的地方不应该瞋恨,贪心的不应该贪心,因为你无住啊,欢喜的地方不应该欢喜,烦恼的地方不应该烦恼,就是应该无住,不住欢喜不住烦恼,一切法上面不住,但是又不离相,这个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不住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那一刹那,就是自利利他,自利利他才能圆满。如果你不住相得到忍辱,你就圆满了你就成佛了。所以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离一切相的时候,才能够进入初门即般若之门。如果你不是这样的,那你还是在迷信之中,跟般若不相应啊!

如果你要是躲避,也不是叫离一切相。所以我们要大丈夫敢于承当啊!承担你当下的这一念。你敢不敢当下承担?所以我们平时啊,一定要多离开烦恼的体,多亲近于般若,常常的没有事情不要跟烦恼相应,不要寻找那些牵挂、执着等妄的体,不断的思维般若心。六祖跟慧明大师说“仁者为法而来,不是为衣钵而来”。六祖告诉他:“息诸妄缘”,妄缘就是有住之心,我们做一切事不应该有住,应该无住。不是说我找一个地方去,找个小庙去住,怕见人。如果你用这种“舍”、躲避的状态,那你还是在有住。只要你在有住之中,你就没有办法修行。

无染就是无住之意,在一切处无住。如果一个地方导致于你有住的话,你尽量的少住,尽量的离开那些有住,比如叫你执着的修行啊,老是触发你有住的这个心,因为你有住心一直在相续一直在相续,叫你无住你就停不下来。比如每天念地藏经啊,一直住一直住,修了一段时间叫你无住做不到了。因为住习惯了以后叫你是停下来很困难的一件事情。我们首先从般若下手了,就是无住。在你无住习惯了以后呢,你就是念一遍地藏经也是无住啊,很轻松的念下去,也不舍也不执,你叫我不念的时候很清净的放下来,心中毫无执着,你叫我拿起来很快把它拿起来。不敬戒不犯戒,并不是说我无住了,我不念地藏经了,不念不又是住吗?你一年不念也没有关系,但是你念半年也没有任何障碍,内心中还是保持无住的心。这个无住是在法上安住,并不是离开法另外有无住可得。

就像妈妈一样,为儿子做一辈子,但是没有住,你不能说我不做妈妈了,可不可以这样说呢?有儿子可以照顾,但是我一点也不住,心中不住。如果你一直安住在无住的体里面,在一切处修行。有时在有执着的体里面,反而能更深的体现你的无住心。比如有执着的修行和无执着的修行,比如我每天念一遍金刚经,但是我心中非常清净,我天天念,这是有住还是无住呢?你说我念了金刚经,我没有念啊,但是我天天在念金刚经。你看我天天上早晚殿,上早晚殿是执着还是不执着啊?我无住啊,我不再牵挂啊,所以我上早晚殿还是上,恰恰相反我在这里面显出无住之心,很自在。

为什么呢?我在这边做事的时候,我又是无住体,在那边做事的时候又是无住体,在一切法里面都是清净的,就是无住。但是在你放去这个法的时候,你一定很烦恼了,证明你已经住了。比如平时说我念这个经很快乐很清净,但是有一天叫你放下的时候你就很痛苦,这个时候证明你已经住识里面了。你一旦有了住了就麻烦了。就是说,拿起来也可以,放下去也可以叫无住。所以呢,释迦牟尼佛叫我们修行啊,不要安住一个死法,吃饭穿衣睡觉都是修道,就是说我们不断的换一换也没有关系。今天在吃饭里面下功夫,明天我在睡觉上面下功夫,明天在上殿上面下功夫,明天在走路上面下功夫。或者眼上面、声音上面、色上面、味上面、触上面,都可以用用功。

为什么呢?因为你每个地方用功,每个地方都跟我们无住心相应,无住是一,法是不同,一切法都可以令我们无住。所以呢,我吃饭也可以令我无住,无住绝对是一。我睡觉也是无住,走路也是无住,念经也是无住,做经忏我也是无住,对金钱来说我也是无住,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不能说我不要啊我不要啊,你也是住。因为无住就不生心啊,没有恶念没有善念,什么东西都是随顺自然的。法来了,我念无住之心,你心对一切法如如不动,不生善念不生恶念,你一直安住在清净的无住体,一直安住着,应该在一切相上面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为你无住就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没有四相则生实相,清净体。而清净则生实相,实相出来就可以生诸三昧啊,就生种种定啊,不可思议的法,功德就会显现出来。只有这样的心,才会安心,不然不能得到究竟的安心。因为你无住了,你把所有的亲缘都断掉了,把恶缘给断了,把善缘断了,你的善也不再挂,恶也不再牵挂了。

你牵挂去放生,做善事啊这也叫有住。你在牵挂里面就会生烦恼。一切处无住,你就彻底的安心没有牵挂,你就定下来了。你念阿弥陀佛,念一上午也不会觉得累了,你心中无事了,念佛就念下去,哪个地方有事我马上就可以去做。因为你无住啊。如果你没有事情就一心在念佛。你就一心在念佛,不再东张西望了。不是大家没事就在一块聊天,乱七八糟聊,因为你有住啊,聊了就生烦恼,聊牵挂的,钱啊,名啊,利啊,聊三界中的事情,那就麻烦了。所以我们无住,安住清净,没有事情就念佛,有事情我就做事。做事不做事对你来说都是无住的,你一天到晚安住其中,你看看怎么样?看到地脏了给扫一下,不是说这个地是他扫的,不是我扫的,你心中无住,做了就做了,没有什么他和你的,都是你一个心而已。

那我们修行干什么呢?就是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无上菩提心。无上菩提心是每个众生必须要发的。如果你不发无上菩提心的话,就不能成佛,就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跟佛心不相应啊。但是你离开这些相,我在佛像面前发菩提心可不可以呢?那你不如在虚空里面发菩提心,是不是?我站在虚空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虚空是代表一切相。你躲在角落发菩提心,偷偷的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出来以后跟实相又不能相应,以自我为中心。有人把别人说得很差,自己很高,认为自己很有智慧,瞧不起一切人,这种人是非常愚蠢的人。这种人,有一点知识,或者有一点钱有点名,然后贡高我慢。这样的人,把自己挺高了以后啊,自己好像学问很高,感觉自己懂得很多东西,耳朵上听了一些知识,还做了一些善事,或者知道一些仁义道德,把般若扔掉不管,这种人是非常可悲的。

真正跟般若相应的人,他的心跟众生的心是一体的。因为你的心就是外面的相,你瞧不起众生你就是瞧不起自己。你对众生产生邪见,就是对自己产生邪见,犯了很大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面,安住在这个心上面,不要去猜测,不要去住,不要看别人的心,你把自己心看好就可以。看自己心的时候就是看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离一切相则名诸佛。先讲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却不知道,菩萨离一切相即是诸佛啊。我们这个相上面来讲,本身相就是空相,因为我执了,有执着的体显现。

后面讲到,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色就是眼睛看到的色就是青黄赤白,本来就是无住体,以色声香味触法作为菩萨的修行。因为五根了不可得,尘境从哪里出来呢?尘境即相,这个相分出来是因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里面显现出来的。如果通达般若的人,我们会于三心,对我们来讲,我们只看到尘,尘外我们看不到我们的根是什么样子的,但是根上我们也看不到我们的识是什么样子的,根跟识我们都看不见的。如果你看到根看到识,如果你能够见到根见到识,其实你也就是见到这个色了。如果你把根、识、色三个十八界合为一体,就是一个心。

所以一心现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六识,有六根在就是我们的心,有六尘在六尘反应在六根上面,有六根就有六尘,六尘是相六根是性,就是本性,此性此相互互相应,相性一体。我们认为先有一个独立的性,就是好像有一个灵魂一样,相是外面的相,认为真的有一个色声香味触法,其实性相是不二的。因为有性相不二体,才产生识用。就像水起波,波就是相,水是性,有水有波,才能够起识用,如果水没有波,就是死水,就像我们的自性,本来俱足的。为什么不能成佛呢?就因为水不成波故,水成波而起妄念,起识,叫妄,就有众生出来了。众生因波而起,没有波就死水一潭。这个波就好比是山,这个水就好比是金子,山中有金,因为金没有开采啊,所以山还是山金还是金。这个金叫矿,所以矿中有金,如果不炼的话,这个金永远是妄的,不能够显现出来。只有炼金,就是破烦恼山,能见清净的金。

如果你要是不了解这个妄的体,那你修行怎么修呢?就像找大路一样,你要到北京去,这条路还没有找到,唯有般若才能找到这条路;通达佛的果德就是这条路;就像我们念阿弥陀佛一样:除了这一念之外,什么念都是假的;念南无阿弥陀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寿命无量代表众生,光明无量代表法界,此众生此法界都是南无阿弥陀佛;离开南无阿弥陀佛的这一念,全是众生念;众生念一生起来你就全在妄念里边,一妄全妄;一真全真啊!一旦你这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念下去,一真全部是真的,全是阿弥陀佛了;众生全是阿弥陀佛了,法界也全是阿弥陀佛了;你就安住在阿弥陀佛这条路上边,除了这条路之外还有什么路呢?前面闻讲得很清楚啊,闻到般若经,闻到无量寿佛,就是闻到般若之意,你一闻到金刚般若这个体,就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世界都是你心中之光了;你闻到阿弥陀佛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光代表众生法界,无量寿代表众生,这个众生的心众生的法界都在无量光无量寿中。离开无量光无量寿全是我的知见啊,全部是我的知见你就进入妄念。所以离开我见就进入大光明藏,把你心中的宝藏明显的显现出来。

那有人问了,那西方极乐世界那么庄严,这个世界无量光无量寿为什么不是庄严的呢?为什么不是清净庄严呢?那你却不知道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摄取三身呢?法身是摄取十方诸佛,光明无量,普光佛普明佛普净佛。什么是普光佛?就是十方诸佛放大光明,阿弥陀佛放大光明,东方世界,南方世界,北方世界36亿光明化36万亿佛,在东南西北度化众生,在摄取众生,那是叫普光佛。什么叫普明佛呢?普明佛就是报身佛现庄严之相,明是庄严之意,明是无住之相,无住之体;就是极乐世界啊,也就是光明报身为菩萨所现的;普光佛会于诸佛之间,普明佛会于菩萨,菩萨才有明,普净佛是会于众生,他方世界为众生所安立,众生之体。

极乐世界是报身土,毗卢遮那佛是法身土,我们这个叫化身土,阿弥陀佛成佛了,法身、报身、化身都具足了,他的法身是无来无去的,报身是在报身庄严里面,化身是有来有去的,化身是有生有灭的,报身是以菩萨境界功德显现出来的;为了度菩萨现报身庄严;为了度众生现我们现在此世界,现十法界,十法界都在化身土里面;那我们现在在阿弥陀佛化身土里面,也就是圣凡同居土啊,什么叫圣凡同居土,圣凡同居土就是悲智同体;悲就是会于十方众生,智就是会于十方诸佛。不离众生,不离诸佛,此觉念是叫化佛;不离众生,报身里面是会于菩萨。为什么叫不离不弃呢?不离是不离诸佛,不弃就是不弃众生;不取不舍,不取是不取众生的妄见,不舍众生的法界,众生的心众生的法界诸佛不舍。不取不取什么呢?不取众生的妄见,所以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无非是不取不舍之体叫真如之体。

阿弥陀佛化身土是在他方国土所建立的,你看看阿弥陀佛,光明无量,照十方故,无所障碍;阿弥陀佛,以大音声宣布名号功德,在十方在虚空以色声香味触法宣布名号功德,但是我们妄执不信啊;一念信不就可以,清净心不就生起来了吗?一念信不就无我可得了吗?一念信不就般若现前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吗?你为什么不信呢?色庄严,色在空中宣布名号功德,声音在宣布名号功德庄严,你只要无住,声庄严;色声香味触法都是阿弥陀佛宣布名号功德,众生闻都即得解脱啊。闻到就是信的意思,你信了即得解脱,你信不信,但是我们就是不信啊;一信永信,一念信的时候就永久信。不是说我相信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拼命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那有信呢?根本就没有信!信阿弥陀佛一念信的时候,你自己内心中没有我了,就是念阿弥陀佛一切处,那个念阿弥陀佛是无念而念了,法界就是你的心,法界触发你念阿弥陀佛,只要你见到妈妈就同时叫,啊妈妈,就扑到妈妈的怀抱里面,在净土法门里是这样说的。在金刚经里面讲,一切色声香味触法不应住,皆是佛心。

在净土法门“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跟佛心有冲突吗?化现十方诸佛,十方诸佛难道不是我们的无住之心吗?难道佛能弃舍我们无住之心吗?无住之体是我们本心具足的,十方诸佛也是无住之体,只是我们在化身里面不能信,就是不愿意当下承当,所以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我们在这个此世界还有什么?那么我问你,把这个色声香味触法拿掉以后,还有这个世界吗?还有你存在吗?还有识存在吗?这个世界不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吗?那么说你有住的话,“诸境本觉,唯心自扰”啊;你自己的识在扰着你烦,才这么累知道吧!人世间本来是很清闲的,为什么呢?色声香味触法就是你的六根,六根就是六尘,六尘就是六根;那你在这个世界上面还有什么不清净呢?你的六根就是六尘,六尘是法界,六根是你的心啊,如果你的心就是六尘的时候,那你的身多么大啊,六根好小有丑陋之相啊,如果你的六根就是六尘,你想要是我的六根就是六尘的话,那我到底是丑的还是美的呢?我的根是美的还是丑的呢?

我们执著于这个肉体的六根,社会上不是讲吗:大宇宙就是小宇宙,小宇宙就是大宇宙;我们不知道,非要把根尘脱落开来,却不知道是一体的;所以根性是一体的,你这样的观察,原来尘就是我的根,根就是我的尘,识就不生;就会生出大忍,忍辱叫无生法忍;没有我了就会生出无生法忍。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为什么呢?如果你要是把这个般若弄错了,就像有人说,我见色的时候,把眼睛闭着不住就可以了;色不住是瞪着眼睛看着不住,而不是闭着眼睛什么都不知道了的不住;你不要弄错了。你心性大的时候,外面色声香味触法如此之大,你自己马上就能体会得到啊;哇,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就是我一身,你猛然自己就空掉了;你走到哪个地方都是一个心在动,你走的时候“若心有住,则为非住”,你现在还有个住吗?

这个住就是大住,色声香味触法就是住,这个住就是非住,不离色声香味触法就是非住。不是另外在哪个地方弄一个小我在哪里搞啊搞;你发现你自己身很大,色是你眼根,声是你耳根,香是你鼻根,味是你嘴根,外面的春夏秋冬就是我的身根,身相身根是一体的;色声香味触法跟你眼耳鼻舌身意,那个时候大乘教法就显现出来。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什么叫隐于山呢?你住在山洞里面不管,隐于市呢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色声香味触法代表尘法,你住在尘并不是指那个吵闹的尘里面;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大尘,因为色能摄一切众生,音能摄一切众生,香能应一切众生,哪一个众生不在色里面呢?哪一个众生又不是色呢?哪一个众生不在声音里面呢?哪一个众生又不是声音呢?这个尘不是轻易能入,唯有空无我才可。

佛陀说:他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大六根,没有人能够进去的;为什么呢?只要有我住的人都不能进去;只有通达于般若与佛心相应的人才能进入;这里面是个顿悟的东西,你当下悟了当体即是;你立即就进入到根尘里面去了;整个的虚空就是个尘,这叫做大尘也是大根。你走到外面去跟般若相应,无处不是我身,这个时候,人家给你讲法,你还有什么障碍呢?你就安住在这样的体上面,如如不动,住此心是一行三昧吗!住此相叫一相三昧,一行三昧是佛心,一相三昧是法相,所以法相庄严遍一切处。阿弥陀佛为什么光明无量有八万四千相好,是应报身相应菩萨心;释迦牟尼佛有三十二相,是应众生的心啊;如果安住此心不断的修行忍辱,即无生法忍、心忍、声忍。

什么叫心忍呢?得心即佛,佛即心,没有我心了;也就是说,根叫做心忍;法忍就是世界,根不离尘尘不离根;一念观照即无生法忍,无生法忍就是八地菩萨以上啊,就是说已经功德圆满了。无生法忍里面有个次第,为什么做五百世忍辱仙人呢?这个五百世就是我们相应的体,就是说你修一念百念,不断的修行得忍辱,但是能忍而无忍,无忍而忍。虽然你得到种种法的清净,但是从始至终都是一,因为你现在人道还有习气,修是尽未来际的,但是证的中间有顿有浅,就是说你有的时候自己很烦恼,不能够相续在上面;但是有时候对般若非常的坚固。所以我们为什么要修一个小时啊,其实24个小时修行反而是修行不下去的,就是令我们生珍贵想,我们用一个小时三个小时的修行,用点功夫你可以在24小时内都能相续。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涅槃?目的就是要我们生珍贵想,我们的修行要在一个小时之内,我们要求证,得到我们下了座出来以后的相应体,你在这个里面修行跟那个不相应,证明你还要继续用功。用什么功呢?就是般若体,在你用功的那一刹那应该是与般若相应的一刹那,念佛最重要的体并不是在念佛,在那个地方用功谁不知道你很清净啊,要知道的是你下坐以后的体,要你得到那个体,知道吧?你在这个地方用功很清净,一下坐以后就没有功夫了,那么说等于你功夫没有用到;如果你在上坐的时候没有功夫,那下坐的时候就更没有功夫了。很简单,你上坐的时候都在打妄想,那么下坐的时候不更妄想纷飞吗?所以人打坐以后出来是满清净的,那只不过是身体的一个安抚而已,最重要的是跟般若相应的那一刹那;所以你坐在那个地方不断的把实相跟我们相应,把你的烦恼体变成清净体。闭着眼睛看你心中的山,打开眼睛看空中的山,山是尘你心中的山,你观想一下这个山,难道不是尘吗?你观想的这个山它也是尘,你外面看到的山也是尘,而此尘跟彼尘是不二的,所以你出来后,和你观到的实相的山还是一样的就对了。所以我常常讲你到庙里来很清净,你回家去还是要清净,你要把这种实相变成你家中的实相,常常保持一个平衡;这种实相般若一直跟你相应,所以“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大般若经里面讲:不住一切法,即是住般若;我们一般人认为不住一切法,就是不沾一切法了,认为不挨一切法是谓不住一切法。前面讲“菩萨但愿如所教住”,什么叫如所教住呢?应该如是观与般若相应的,即是无众生可度,无佛可成;不能说度众生的体不要了,法亦不要了;这就偏于空了。

般若之心跟一切法不能离开,这个叫做般若;不住即是;这个叫做“当应如所教住”。不能够把它分开来说。有人说离一切相,是谓不住,这等于是断见,偏见;

在一切法里面,我们应该生起无住之心。无住,非住。我们有住的这个体则为非住,意思是说,虽然我们好像还有一个无住体可住,但此可住的这个体是非住。比如,现在我的色声香味触法,就是我根我尘,那我住在色声香味触法的根尘里面;这是有住还是无住呢?有人讲,这个都不应该住,那就麻烦了,这就大错特错了;为什么呢?若心有住,则为非住;若心有住,若字是你感觉到自己住的那个东西这个是非住,为什么呢?你的意里面已经离我了,这个法已经变成我体了,你已经安住在法里面了,那个住叫什么呢?叫非住。不是住。有人说,我住在那个非无住的体里面,那个也是住,我们应该舍掉;那就麻烦了。因为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那是成就我们的忍辱体啊,也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体啊,也就是成就自利利他的心,如果你把这个都舍掉,利他的心就没有了,一切法是利他的,你把利他的心舍掉了,菩萨心就被舍掉了。你眼耳鼻舌身意不在色声香味触法中没有住色生起的时候,这本来就是无住体,这是一个相反的说法。佛陀在这边叫我们在相上无住,在那边你已经在无住的体里面了,你不要再怀疑他了;这个就是无住之心,你不要认为你还在住。所以像阿罗汉一样,明明已经证到阿罗汉了,还是不相信,问佛求证,我是不是真的证了阿罗汉了。连阿罗汉都怀疑自己没有证到阿罗汉,那我们现在的修行当然在怀疑之中了,怀疑自己无住,这个无住的这个体还住在无住体上的话,是不是也叫做住呢?佛陀说“若心有住,则为非住”;解剖我们的疑惑,认为自己好像有住。这个有住能生什么呢?能生大力能生忍辱,不然你就会懈怠了;或者说你在色声香味触法里面就不能生出大心,不能修出忍辱。在一切法上不能忍辱,你就是离开一切众生,离开一切众生就离开了佛,离开众生离开佛就偏空,一旦偏空就彻底的非想非非想处天了,连佛都没有了。你不知道佛正安住在众生的菩提心上面。

众生往往业力非常的重啊,不了解无住,不了解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是识身故,是故讲阿弥陀佛的目的是干什么?就是令众生以有住之心进入我们念的南无阿弥陀佛,其实是无住之相,因为我们讲阿弥陀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就是我们介绍的般若之意。我们凭空中无住很难做得到,但是我们在一念里面会到以后,在念南无阿弥陀佛会到这一念之心,能生出感恩之心,因为对恩上来讲我们会的非常快速,对我们自性来讲会得非常慢;为什么呢?因为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真实啊,不真实他就重视自己的妄见,妄见就我执很重,我们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啊,其实就是个妄体,因为我们感受到此世界很苦,你叫我们现在来包容这个世界,非常困难的。

所以讲阿弥陀佛的目的就是要我们生报恩心,感受到阿弥陀佛的慈悲,他的大爱来感化我们,令我们对佛陀来生起这种信心,其实西方极乐世界建立这个九品,金刚经也有三品,第一个闻到般若什么校量功德,……第二个校量功德,……第三个校量功德,……而这个校量功德都是不一样的,也就是福德就是不一样的,而福德不一样,众生生的地方肯定就是不一样;到最后入般若之门达到究竟成佛;那肯定是五百世做忍辱仙人,跟那个是相应的,这个才是无量寿经的上辈往生者,上辈往生者,就是现生可得三法忍的,心忍,声忍和无生法忍。所以真正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能见佛者,一定是跟般若相应的这个体。闻到无量寿经也好,闻到般若他是不二的。如果你闻到般若能懂得此意,抓住不放的话,你也是上辈往生者。

为什么呢?闻此经你能通达此意的话,如果你忍辱能够成就,你就成就八地菩萨功德,你像六祖大师,一闻般若就是八地菩萨,是八地菩萨所示现的,那是从我们因地上讲;报身上他闻真如的那一刹那的承当,是如来。六祖大师为什么不说自己是八地菩萨呢?他不会说的,为什么?他接受的那个知见绝对是如来之见,所以是佛,他就是佛的这个体,他当体就是如来啊!所以他闻到金刚经当体如来之见,即究竟觉,他安住的体获得的果报不可思议。所以他不讲他自己的果报,他只讲他闻到的真如,他为什么言辞道断、不立文字呢?就是要我们会于如来之见。只要你知道六根六尘就是我的法身,法身是我六根,报身是我六尘,大家都是一体的,那么他无处不在法报的体上面,所以法身是圆满的,报身是圆满的,所以他当体就是化身,所以他在此世界的示现就是八地菩萨。八地菩萨以下就属于化身佛,所以六祖大师一闻就是八地菩萨,他不讲众生的八地菩萨,直接讲报身跟法身,法报圆满故,没有什么菩萨的概念,所以法身佛无住摄于十方诸佛,报身这个法摄于菩萨,众生在这个化的体里面。

你想一想,六祖大师不会说我摄于十方诸佛吧,他不会说我摄于十方菩萨吧?他不说我来摄于十方众生吧?他不是这样,他说应该是无住无念,无住就是根,无念是尘,无住是诸佛之体,无念是菩萨之体,无念之体是法界。无念是菩萨之体,就是报身;报身是圆满的,法身是圆满的,就是没有菩萨可得;也没有诸佛可得。没有诸佛没有菩萨就直示我的自性,所以自性法报化都是具足了,他这个化身里面是化身,报身里面是报身,法身里面法身体。也就是说我们真正闻到究竟处时,如果我现在是诸佛的这个体,我一定知道法身是我身,因为十方诸佛跟法身是一体的,因为诸佛是究竟觉,所有的诸佛只讲一尊佛。报身菩萨就有二种,一种是果位上的菩萨,它就知道报身只有一个,他获得圆满的报身以后呢?就是佛就有报身,报身里面没有另外的菩萨可得;因为报身的体是报身佛。没有获得报身体的人,像七地以下的菩萨,他就没有悟到这个道理;他认为我是菩萨,我在报身庄严里面,他不知道自己所住的所有的体是没有我的;他的报的相就是报的体,所以叫报身。

我们的六根,就是现在根是无,是没有生和灭,但是我们认为是有生有灭,有生有灭的这个根就是尘,根尘是一体的,在我们心中显现出来,这种显现对我们来讲我们不知道,但是对于佛的化身来讲,他是知道的。如果释迦牟尼佛来,他是知道的,他知道什么呢?如来的化身跟众生的根是不二的,他就是法身;跟众生的报身是不二的,他就是报身;我们众生不知道报身就是如来,不知道法身如来,没有法身没有报身那来我们现在的化身呢?我们现在的化身是如来救度的方便体,但是我们迷惑所致,其实我们没有化身的,只有一个法身跟报身,报身还是度菩萨的,庄严体。迷惑的人总认为我们有另外的一个报身,如果我到西方极乐世界,却不知道你全部的德全是彼世界的体。

就像我拿到杯子,你不知道全部杯子就是玻璃,但是我们认为杯子是我的,我认为我在杯子里面,好像我跟杯子是二个人一样,二个人是由于你妄执所显,其实是一体的。也就是说六祖大师悟到一个什么呢?法身就是无住,报身就是根尘之相,法报已经圆满了,他就是佛,化身了不可得,法报化了不可得的体里面就是如来。六祖大师跟佛是无二无别的,在此世界安立的是什么呢?是断言词,无念无住。没有什么菩萨,连这种名字都没有。所谓菩萨就是我们看到的相,所谓诸佛就是这个相的根即六根;所谓的菩萨就是六尘,所谓的众生就是我们根尘的执著;众生不离开根尘,根尘就是众生有什么区别呢?菩萨在哪里?没有什么菩萨,直心他不讲菩萨,因为佛的法身佛的报身佛的化身,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啊;众生有菩萨之念,都属于妄执。如果你会到此意,菩萨以无住之体而住。那么说我们亲近于阿弥陀佛;亲近于金刚经的本意,你今天闻到金刚经闻到此意的时候,能够得正定,就是正知见,不是邪知见;你法身报身化身的一刹那之间,你跟六祖大师完全是合一的,完全是一心的,只要我们有大心有力量,此悟之体确实就是六祖大师之意。

因为六祖大师就是悟到这个,那么说我们心里面了解了这个体,你无处不在安心之中,彻底的安抚了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住这个心叫住心,无所住心还是有住,住什么呢?住无住之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叫正定聚。闻到此心的时候,你没有地方去了,所以六祖大师抓此一念,即是佛心,永不再退;只有这个心就是佛心,这个心就能生定,一切三昧就现前。所以大家在这个里面,一定要把心凝固住,静下来你就会慢慢的生出他的实相,你了知很多的奇迹会显现出来。这里面有一个大安心处,这个时候,你把所有的什么六亲眷属都已经放弃了;彻底的安住在悟到的这个体上面,然后安住着你这个心定的时候,能生一切法,一切法都从此心生出来;并且一切法都是佛法,都是觉悟的法,能正定故,就可以生出很多不可思议的妙用。

我的幻化三昧体验

比如可以生幻化三昧,外面相上来讲平等一心啊,这个世界上面如幻如化啊,没有我执啊,烦恼都会没有的,从内心中生出定力,十法界不生,唯生出佛的法界。比如我今天晚上一直在定中,为什么呢?我彻底的安了,我没有牵挂了,不是说做佛事赚了多少钱啊,没有在外面有什么事牵挂啊,我彻底的安心了,安心了就入定了,我念的时候,声音啪啦啪啦的跟定心相应了,刹那刹那的那个声音出现种种奇妙,不可思议的境界,好像在一个大空旷里面,那个声音与空合一,这个声音在空里面念出来,并不是从嘴巴里念出来;就感觉到在声音里面念出来种种的声音,所以这种空旷如幻如化的声音就出来了,你就感觉不到是自己在念。所以做事不知道自己在做,吃饭不知道自己吃饭,睡觉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在睡觉。你没有这种境界是没有关系的,最重要的你要思维,得到这个定力,进入正定聚。

我们众生闻法也是闻了,却不经过思,因为不思,你坐在那边胡思乱想还在睡觉。我发现念佛一定要念出声音出来,因为声音在静的体里面,达到空幻的状态,因为声音在里面可以将我们的静相打开,而你是守着一个肉体在念,心中守着一点静体,守着昏沉之相;我们一定要用声音把你这个沉粗相给打开,把静相打开,然后我可以尽虚空遍法界了,所以你看到整个世界是空旷的,真正的是一种空旷的境界出来。所以我们要大声念佛啊,法界里面一定要凝神。比如你晚上睡觉之前你坐坐,看看你就知道了,人睡觉了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存在;试一试你把手放在这个地方,然后把手给凝住了,手就没有了感觉,只有一个手的形象。

为什么呢?世界是我心,你不断的薰习我心,这个世界很多的妄见你自然就舍去了,什么牵挂眷属啊,你慢慢就没有了,妄动东西都舍掉了,你还有什么儿子孙子牵挂呢?什么姐妹父母全部舍下来了,你要救度父母用这样的心来救度他们,你要救度怨亲债主用这样的心来救度他们。过去有个比丘证果位后,回家让瞎了眼的妈妈给他洗脚,并不告诉他回来了,妈妈知道了是她的儿子追他掉到一个池塘里淹死升天受乐去了,你看人家解脱后真正把妈妈救度了。对于僧人,你真有修行证到果位的时候,真有办法超度你的父母,你不要顾虑他现在的得失问题,弄来弄去还是在轮回里打转;我们要超度是要令他解脱,不是令他轮回。尤其是他自己不肯修行的,你更要加紧修行;好好修行,你证量到了,你的父母眷属怨亲都能得到解脱。并且能够得到你很大的利益。

你必须用般若之力,然后不断的思维,在你思维般若之力时有不可思议的妙用,是你放下很多红尘之事,就是妄识里面显现出来的很多东西,他会慢慢的抛弃,他只要借助这个心就会定。所以我们没有什么牵挂,我到那个地方都没有牵挂。因为我通达于般若啊,我了解般若的实相啊,到哪儿我都是彻底的安心的,并不是我无缘无故的没有牵挂了,因为我有般若安心故,任何地方都是自己的心吗?到哪个地方都是安住一个心吗?一善善到底,一清清到底,是无住之体了,并不是牵挂的善法。有牵挂的善法都不是安住在般若的体里面;不安住般若一定进入妄见之中,一旦进入妄见一定堕入六道轮回;所以正定之聚在法里面。

我们闻到阿弥陀佛亦然如是;“我不能闻般若,我只能信阿弥陀佛了”,那你念阿弥陀佛还是妄的体;闻阿弥陀佛才执持名号啊;闻阿弥陀佛即开智慧;阿弥陀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哪个众生不是阿弥陀佛的光明呢?哪个众生不是阿弥陀佛的寿命,哪个众生不是你的一心呢?哪个世界不是阿弥陀佛的一心呢?全是佛陀的一心,佛陀在摄取无量众生,没有放弃任何一个众生;阿弥陀佛都在救济于众生;哪个众生不被阿弥陀佛所救度呢?哪个众生不被你心所摄取呢?哪个众生不在你的根尘上面呢?哪个众生又不在你的心上边呢?你的心遍法界,你的尘遍法界。我们老是注重什么?注重我们眼睛看得到的,见得到的,在“识”上面下功夫,眼耳鼻舌身意不过是你的见闻觉知而已啊,都是你的妄识!都是我们的妄念在动而已。

修行修什么就是抛弃我们的妄念,所以我们跟般若不相应的东西都要彻底的抛弃;所以出家多年的好处在哪里呢?就是能够抛弃妄念;有人修行了几十年都不知道;有人在庙里住了一辈子,一点反应也没有;为什么呢?他老是在寻找什么,所以我们这里能给般若相应的人,希望如是。在我们这个时候修行是最好的,我们再过一段时间就不好修行了,你必须现在拿到,然后变成一种习惯、惯性;要想去帮助别人,你有这个妄见升起,也要等你成就之后;成就一定在这个时候,在我们心还年轻的时候,在我们心还有道念的时候,有这个心非常执著的时候,我们执着并不怕,是建立一个标志,然后在这个无住上面下功夫,等你功夫用到成片的时候,你再去帮助别人,那都是无住的,自在的。你现在动不动就动念,好念坏念、善念恶念东念西念,你跑到哪个地方去了,你都不知道。所以在我这个地方你都得不到,我不知你到哪里能够得到。天天讲般若,你都得不到,你从哪里得呢?哪个地方能教你这些东西呢?所以我希望大家一定要发起勇猛之心,跟般若相应,不要失去这个机会。佛陀为这件事不知道流了多少血,多少菩萨为此事流了多少泪,有多少祖师在为这件事牵挂,如果你把这件事情解决了,能安佛心,能安菩萨心,能安祖师的心,此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只要你这个心定了,佛菩萨祖师的心就都安了;父母的恩情都报尽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心抓到;不断的思维。南摩阿弥陀佛。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