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课记录·10月13日
宗性法师主讲
永箐、小布丁记录
“時長老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这一段在文字上都很简单,但我觉得有必要给大家做一段解说。为什么呢?我们在平常学法的过程中,有很多时候都做不到象须菩提这样的心态。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到,须菩提作为“解空第一”的大阿罗汉,在我们看来,已经是非常有成就的,可是这里看看,他在佛陀面前,要想请问佛法,要想深入法海,他“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那么这句体现什么问题?这是印度的风俗习惯,如果大家注意的话,在南传佛教界的比丘和我们的藏传佛教里面都还保留着这样的风俗。就是他们搭袈裟啊,是把右肩露出来的,“右膝著地”,就是说须菩提在请示佛陀开示之前啊,右脚跪在地上,左腿半立,不但如此,他还“合掌恭敬而白佛言”,这个“合掌恭敬”,诸位有何感受?为什么要这样,并且我们要明白经文为什么要把这段文字记载下来。我希望大家通过这段文字啊,应该得到一些启发。什么样的启发呢?就是学习佛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能够听闻佛法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珍惜这个学佛的因缘,珍惜这个听闻佛法的因缘!所以呢,我个人觉得,从这几句话,我们可以体会出这样的意义——佛法须于恭敬中求,要有恭敬心。平常我们看见很多信徒,对我说:“师父啊,佛法里讲‘不着相’,所以呢,我到了庙里,对佛像,对经书,我心里不着相,心里面恭敬,就不要什么顶礼了。”我就给他讲,我说,你这个想法是片面的。不知道这里的诸位有没有这样的想法?“学佛法心里面恭敬就行了”你们是不是也有这样想法?平常对佛法,对三宝是不是这样的心态。有人告诉我吗?如果说,诸位啊,你有这样的心态的话,我可以告诉你,你在佛法的理解上还不圆满。为什么这样说呢?佛法不但重视内心的恭敬,同时也重视外相上的恭敬。为什么这样讲?佛法讲:“内外一如”,你内心的恭敬怎样体现出来的呢?那就要通过外相。通过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来传递,来表达你内心里面的这种恭敬和虔诚。也只有你在形式上,在外相上这种恭敬和虔诚的流露,我们才可能知道你内心里对待三宝、对待佛法的恭敬程度。所以,我们这里讲,佛法是讲内外一如的。内心与外相,是统一的!如果说,你只重视内心不重视外相,不圆满,反过来,你只重视外相不重视内心的修养,那也是不圆满的。为什么?如果用佛法的“理”“事”的道理来讲的话,重内心是重理的,如果重外相,是重事,如果只重理不重视事不圆满,如果只重视事不重视理,也不圆满。为什么?佛法里讲华严的境界,就是“理事圆融”啊。要把我们内心的恭敬和我们外相的恭敬统一起来!让内心的恭敬通过外相能够流露出来,通过外相上恭敬的流露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内心的恭敬。所以诸位啊,要懂得这个道理——“佛法于恭敬中求。”很多人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对老师,对法师是什么样的一个心态?首先我要告诉大家啊,我不是说要对我怎么样,而是说对佛法要怎样,内心里面的那份虔诚,那份恭敬生起来了没有?诸位啊,生起来了没有?有的人啊,老听他讲:“师父啊,我们学佛啊,非常的虔诚。”我说,虔不虔诚啊,那不是在嘴上,那是在你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就在你言行之间。为什么,因为你这种虔诚,对佛法的恭敬心生起来后,把这种虔诚、恭敬,就融入血液里,所以,他把这种虔诚恭敬跟生命融为一体。这种虔诚和恭敬啊,是气宇轩昂,这掩饰不了的,是自性的流露。所以啊,你的虔诚和恭敬生起来没有,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通过什么看?外在的相状和内在的气质,都可以感受得到你的那种虔诚和恭敬是不是真正的跟你的生命连接在一起。所以啊,通过这两句话,我们这里提出:“佛法于恭敬中求”,所以,如果我们诸位啊,对密教,对密宗感兴趣的,就知道,密宗里特别强调你对上师的恭敬,并且呢,还强调弟子在跟上师学法的时候,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我们现在很多人啊,爱去挑老师的毛病,挑法师的短处,这里没做到,那里也没做到,这里也不好,那里也不好。这都是不好的,要懂得。所以,要从内心生起来,那么如何从内心生起来?第一步:就是从恭敬心来,于恭敬中求。所以,诸位要懂得这个道理,将来我们在学佛的过程当中,要重视形式和内在的修养,不能只注重内在的修养而不注重外表。学佛法的人要圆融,理事圆融,形式和内在圆融。
下面:“...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这里,不知诸位对佛陀作何想?反正我觉得都应该象须菩提一样作“希有”想。为什么呢?要逢佛出世啊,要有非常大的福德和因缘。所以啊,有的人老是感叹,“哎呀我现在又怎么怎么,这个也没有给我机会,那个又没有给我机会。”可是,我们应该反省我们自己,我们为什么会生在这样一个时代?“前不挨生,后不得便。”(*可能有误)啊,这句话怎么讲呢?“前不挨生”,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我们没赶上,“后不得便”,弥勒菩萨出世也不知道赶得上还是赶不上,这样一个心态。所以啊,对佛陀,要作希有想,对佛法要作希有想,对三宝要做希有想。只有你的“希有”心生起来后,你才能真正象前面我们讲的一样,对佛陀,对佛法,对三宝,生起无上的恭敬,生起无上的信心啊。希有嘛,难得嘛,你想,如果象土豆一样满地都是,随便拣到,那样的东西你还会珍惜吗?你还会去爱护吗?诸位可以考虑考虑。所以啊,能逢佛出世,那都是要多少的大福德,大因缘。根据史料记载,当时佛陀在世的时候啊,印度听闻佛法的人有1/3,有1/3听闻佛陀的名号但是没有听闻到佛法,另外1/3根本连佛陀的名号都没有听闻过,更不要说遇到佛陀了。你们想有多艰难啊。可是在我们现在这样一个时代,要想学佛法更不容易啊。你想想,全球,全世界60亿人啊,佛教徒有多少?恐怕顶多1亿人吧,还不到1/10啊,所以,我们现在能够有幸听闻佛法,我们应该打心里面感到高兴啊,所以,更应该珍惜这样的机会。要好好的深入佛法大海,真正地对我们自己负责任,对我们的生命负责任,努力地改改变我们自己,提高我们生活的质量,提高我们生命的质量,就要象佛陀一样,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能够真正让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人生圆满起来,智慧圆满,福德圆满,与众生结缘,圆满!你想,这有多好啊。所以古德讲:“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啊,所以我们讲佛法希有,我们能够听闻佛法,能够遇得到,那这是说明在无量劫以前还是种了些善根,才能得以听闻佛法。但是呢,比起他们能在佛陀在世的时候亲闻佛法,还是差了一大截了,所以我们还要生惭愧心,作惭愧想啊。不要因为我们能听闻佛法就骄傲了。但是,我们既然听到了,今生就要解决问题!诸位,我们现在学佛的人,问他,“你信佛吗?”,“信佛”,“你学佛吗?”,“哎呀,等到我将来空的时候学”。那你什么时候空啊??人生啊,很多事情是没完没了的,什么时候有空啊?时间是挤出来的,学佛也是这样,“岁月不饶人”,时间是不等你的,无常是不等你的!过去古人都懂得:“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所以,古代的人才给我们说了一句警惕的话:“今朝脱下鞋和袜,不知明朝穿不穿。”啊。那是说,今天晚上你把鞋和袜脱掉,洗完脚,躺在床上,明天早上还不知道你还能不能穿你今天晚上脱下来的鞋和袜啊。你敢保证吗?你有把握吗?所以,我们不要老是觉得我们还有的是时间,我们还的有是光阴,我们还有的是机会。我老是强调,觉悟就在当下,时间就在当下!不要老是等待明天,等待未来。明天,未来的事情你是把握不住的,只有把握好当下,把握好今天。把握好现前一念,才有办法。所以呢,在这个学佛的问题上,不要老是等待,等我有空的时候,等我有机会的时候。时间是一晃而过的,所以啊,希望大家啊,佛法难闻,现在已经闻到,要珍惜。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什么意思呢?“善護念”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经常啊,内心里面都是感念、爱护、鼓励所有的学佛人!这里的“諸菩薩”是广义的,是指发了菩提心的,学佛的都是菩萨。“善付囑諸菩薩”,就是经常给大家带来佛法,鼓励大家,要好好用功,修行要勇猛精进。那么怎么个鼓励呢?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是须菩提向释迦牟尼佛提的问题,说,您老人家啊,平时都是不舍一切发了菩提心的众生的,都经常给他们开示佛法。我现在呢有一个问题想请问您,就是,“善男子善女人”所有发心学佛的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发要成佛的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应该怎样来改造我们的自身?应该怎样把握我们现前的一念,把握我们当前的一念?怎样来转变我们的自心,怎样来改善我们的自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陀说,好啊,须菩提,如你所说的那样,你现在听好,我现在给你讲。应该象这样来调伏自心,来改善自心。
那么从这段文字,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我个人觉得,特别是从“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话里面,诸位体会到了什么?我个人感觉是“善護念”这三个字不容易啊。不但要“護念”,还要“善”,这个“善”是什么?是高兴,生起欢喜心。这容易吗?我看不容易,特别是我们现在,我不知道大家在学佛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体会。当我们发起菩提心后,就是菩萨,对待一切众生,要象佛一样,你办到了没有?所以,从这个地方啊,我个人感觉到释迦牟尼佛的苦口婆心啊,恨铁不成钢啊!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学佛修行,是你自己的事,你改不改造你自己的生命还是你自己的事,佛陀的胸襟啊,“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度一切众生啊,诸位有没有这样的心量?我讲讲我自己,有些时候,别人问你问题的时候,稍微多问你两个,你都不耐烦,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烦,这么讨厌,怎么老问,喋喋不休。想想佛陀,“善護念諸菩薩”,那时时刻刻都是不舍一个众生的。不舍一个众生容易吗?我看不容易的,特别是我们现在,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当别人在危难的时候,需要你的时候,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你是不是真正地以菩提心为因,发大悲心去救助他?去帮助他解决困难?我的体会是,当自己感到为难的时候,会找很多理由去推脱,甚至讲:“对去起,我没有空,对不起啊,我现在解决不了,以后给你解决”,这是推脱。所以,要学习佛陀的情怀,从这里我们感觉到一个大慈大悲,苦口婆心的。那么,佛陀为什么会这样?恨铁不成钢啊。就是说,佛陀本身内心来讲,真真正希望大家早点成就,早点脱离苦海,早点脱离轮回。可是呢,我们是自己不争气啊,老让佛陀担心我们。担心我们什么?担心我们堕落啊,堕落到轮回里面啊!所以,从这两句话里面,我们要体会到佛陀的悲心,大慈大悲的心,就是从这些细小的言行里面,我们都可以体会到。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懂得这两点:1、是佛法要于恭敬中求,2、要学习佛陀的大慈大悲的悲心和情怀。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那么什么是正宗分?就是佛陀要解答须菩提刚才提出来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呢?就是,我们学佛的人,应该怎样调伏我们现在的心,怎样庄严我们现在的心?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现前凡夫的心态啊,妄想、烦恼、执着,等等,充满了我们的心,我们要想成就,必须要对我们这个染污的心,这个充满嗔恨的心,充满执着,充满烦恼的这个心,进行改造,进行净化。那么怎么改造,怎么净化?这就是这一分,第三品要告诉我们的。
佛告诉我们怎样来改造我们的这个心,怎样来净化我们的心灵呢?佛告诉须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应该这样来改造:“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凡是生命体,“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有以下四种类别:胎,卵,湿,化。四生啊,我们平常佛教里有这样一句话:“四生生于宝地,三有孵化莲池”(*听得不太清楚,可能有误),就是对一切众生的划分。卵生,就是要通过卵孵化而形成生命的,比如鱼、鸡、鸭、鸟之类的;若胎生,就是要父母的胎才行的,人、老虎、猪、猫、狗,等等的;若湿生,就是通过水来形成生命体的,比如蚊子,微生物之类;若化生就是变化生,这个不容易体会到,佛教讲化生大概有两种,一种是诸佛菩萨化通过神通力,变化成来度众生的,一种是鬼神。所以,这四生啊,就是一切众生生命体的四种类别,与我们平时讲的六道对应: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天”是指三十三天里面的诸天,如民间讲的玉皇大帝,是帝释天,这种有情啊,是有大福报,但缺乏智慧的;“人”,我们指的普通的人;“阿修罗”,是印度话,翻译成中文就是“飞天”,这一类有情,我们好象很难体会得到,如果要体会,可以通过世间的事情来了解。不知诸位听到过这样话没有?“流氓,阿飞”,他们同样是人,但是世间上的不守规矩的人。按世间普通的道德观价值观来看,只要是人就应该遵守应有的道德修养,要有人的修养,可是,有一类人,就不遵守公共的行为规范,老是违背道德,违背社会公德,做一些不和人的情理的事,我们把这类人叫“流氓”,所以,“飞天”也是一样,虽然有天人一样的福报,能够感到天人的果报,但不遵守天上的规矩道德,老是调皮捣蛋,打架斗殴,所以呢,我们最近啊,把飞天叫做天上的流氓。人间的流氓与天上的流氓不同是他们是有福报的,这一类有情,是因为他们在世间行善的时候,老是动嗔恨心,所以,行善有福报,感生天上,可是因为有嗔恨的心不改,所以,上了天也是打架。
接下来,“地狱”,这是真实不虚的。现在人老是不相信,认为看不见,摸不着。诸位啊,如果真正严格讲起来,我们现在就有很多活的地狱啊。我们将有八寒地狱,八热地狱。八寒地狱,你人死了,马上送到太平间,冰冻起来,那不冷吗?不象八寒地狱吗?八热地狱,人死后,火化,那里温度多高啊,那不是八热地狱又是什么?“饿鬼”,更多了,有些人说看不见,佛经里讲,饿鬼的形状啊,是咽喉如针细,可是他又非常讥渴,想吃东西吞不下去,想喝东西吞不下去。那么大家可以感受得到,到医院看看,食道癌啊,一旦得了食道癌,吃东西吃不下去,喝东西,喝不下去,那不等于饿鬼一样吗? 畜生,那就多了,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
所以,这六道,我们用现在的语言做了一个解释,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那么,为什么讲六道呢?这六道也是指一切众生,而前面讲的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这四生也是指一切众生。诸位问题就来了,大家知道是什么问题吗?既然四生,六道都是指一切众生,那为什么要有这两种分类的办法?诸位考虑考虑,知道为什么吗?告诉我一下,有人知道吗?(网上学员敲出:“六道是果报”。)对了,我告诉大家,六道和四生,他们角度不同。为什么要这样讲?六道是从有情众生业力的角度来说的,一切有情众生(三界)里的,如果你带业,不论是善业还是恶业,都会感生这六种形态: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所以,六道是从有情众生业力感生的角度来划分的:如果你造的是慈善,那你将来就升天,如果你持好五戒,那将来就成为人,如果你行善的过程中有嗔恨心,那将来就当天上的流氓,做阿修罗,如果你不离欲痴,将来堕畜生道,如果你贪,以后是恶鬼。而四生呢?是有情众生生命形成的形态这样一个角度来划分的。因为我们生命形态的形成,不论是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你的生命形态的形成,最终总有一个形式,就是你采取什么样的形态形式,来轮回,那就离不开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这四生。那么在这六道里面,人是胎生,地狱、恶鬼、天,阿修罗是化生,畜生里,有的是湿生,有的是卵生,所以,我们要知道六道众生虽然是指一切众生,但与四生的划分是角度不同:六道从业力来,四生从生命形态形成的最初方式来划分的。
下面,“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这是指的三界。按佛法讲,就是分成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就是世间的人有男女之欲,饮食之欲;到了色界,已无欲,但有形有相,而到了无色界,就无形无相了。总之,这一段“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就是指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無餘涅槃”,我们要知道,“涅槃”就是指功德圆满即智慧圆满,福德圆满。根据智慧圆满和福德圆满的不同,就把涅槃分成不同的几种。这里的“無餘涅槃”,是福德智慧都圆满了,而其他几种是部分圆满,在福德上或智慧上部分圆满。比如,阿罗汉的涅槃就不是圆满的,佛的涅槃才是圆满的。而“无余”,“有余”是根据针对涅槃境界的有情,他的色身还存不存在来判断的。比如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以后的几十年里还说法度众生,那个阶段还有色身,阿罗汉也是如此,那就是“有余”,而当佛陀灭度后,那个躯壳都舍掉了,就是“无余”。 为什么要这样讲?对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就是说,我们每一个发心,发菩提心的有情众生,菩萨都要发这样的大心什么样的大心:“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
什么意思?一方面要度化一切众生,而内心里面又没有度化一切众生的执着。为什么呢?
“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这段话什么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要离一切相,这里举了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相——在我看来,就是我们自己,这是指我们精神上的执着,我慢贡高;人相——每一个个体的相状,高矮胖瘦,这是指我们个体的色身;众生相——一切众生,别人;寿者相——就是指没有永恒的。如果没有离这四相,那么就是有执着,有执着就是有烦恼,有烦恼就没有智慧!所以就不是菩萨。如果说你是真正的菩萨,那么你就远离一切相,远离执着,没有烦恼而生起智慧。所以啊,我们从这一段话中要体会到:将个人融化于大众中,我们每一个人是属于众生的,并且在对待一切众生的时候要平等,不计较仇恨,要忘我。那么,如何才能将个人融化于大众中,如何才能讲自己的人生奉献给大众呢?具体的办法就是:不计较仇恨,要平等,心量要广大,要忘我!
如果说,你能做到这一点,灭度一切众生,而内心里面又没有灭度一切众生的执着。我们还可以体会到:众生是你度的吗?哪一个众生是你度的?没有,为什么?众生是自度的,我们只是给予引导,教给他方法,鼓励他。所以,希望大家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原理。那我们还要问,众生在哪里?诸位,我们要度化众生,众生在哪里?众生就在我们中,在我们自身上。我们身上就有很多很多的众生啊,微生物,细菌,等等,这些都是众生,所以,我们每天要吃饭,为什么?就是养我们身上的众生,你以为这个饭是你在吃吗?不是的,你是在养你身上的众生啊,并且,所有一切众生都在我们自心中。 所以,这一分,总的概括两句话:“将个人融化于大众,将人生奉献给众生”。如果你还没有办到,你就还要检点。
提问:
(有些问题因为是学员采用“悄悄话”的形式,所以无法知道问题,略)
1、是否可以把“我相”看做是四种相之核心?“我相”一除,其它三相随之即除?
答:四个字吧,给你个答案:如是如是。
2、请问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心是真如吗?
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这个心就是菩提心、智慧心,菩提心,智慧心,当然是不离真如的。
3、请问法师.佛说无我,那么果报又是依何来报的呢?请示下!
答:果报也是“无我”,那里有“我”呢?果报是属于业力,是没有“我”的。
4、“一切法究竟无我”,是金刚经里面说的?(问题听得不太确切)
答:“一切法究竟无我”,应该是整个佛法的核心理念,也是我们学佛的归宿。 5、顶礼法师!怎样才能做到恒顺众生?还是只有自度了才行吗?否则没有定力很难办?所以,说:在忘我中才能真正的奉献,而非奉献中忘我?
答:这里要知道一个问题啊,“恒顺众生”,不是让众生牵着你的鼻孔跑,而是你要因势利导众生地去引导众生,所以,这个主动权是在你这边的,如果你是被众生牵着跑,那么你不是恒顺众生,你是在成就众生,你是在跟着众生跑。“恒顺众生”,是要真正的让众生回到菩提大道上来,那是我们每个人在智慧心的基础上,如何善巧方便的去引导众生,所以呢,忘我与奉献,奉献与忘我是同时的。
6、阿弥陀佛,天台宗所依的经典不是依法华经吗?上次有人对末学说天台宗还读圆觉经,请问法师这是真的吗?
答:圆觉经不单是天台宗的要学,其他宗派的都要学,那里面有很多佛教的根本精神。
7、再问法师.佛说:不可以身相见佛 ,不可以声音求佛.否则是人行邪道.那么大家在寺院中向佛祈福岂不错了!
答:这个地方不存在错的问题,只存在根基成不成熟的问题,因为学佛到成佛的路上不可能一步登天的,他能够到寺院祈福,说明他有善心,我们可以逐渐引导,如果连一点善心都没有了,就很难引导了,可是,如果从究竟上讲,这还不究竟。所以,这里没有错与对,只有究竟与不究竟。那么,佛讲的“不可以身相见佛 ,不可以声音求佛”就是从究竟不究竟来讲的,究竟才是正,不究竟就是邪。
8、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
答:这个啊,需要我们自己在平时待人接物的时候,能够有一颗包容的心,一颗宽容的心,慢慢地来训练,才能办到。
9、请问法师,我常闻:“世间少有禅师”,这是真的吗?
答:这个真实不需。为什么呢?现在讲禅的,很多都是将禅的一部分,而不是讲禅的整体。我也有同感,感觉现在学禅的人真少。
10、那么,大家又有何依止哪! (接第7问)
这个就需要不断地进步嘛。
11、请问心和真如有什么区别?
答:心和真如是不二的。
12、恒顺与随顺有什么区别吗?
答:恒顺就是你在保持原则的情况下可以灵活,而随顺呢,很有可能你就是丧失原则的随波逐流,那是不行的。
13、忘我和奉献怎样保持同步?
答:就是你在奉献的时候能够用无我的心去觉照,那就是同步了。
14、请问法师,在哪里寻禅师?
答:在自心里寻禅师啊,自心就是禅师。
15、(悄悄话形式)
答:那看你有什么心啊,有菩提心那就不是执着,有自私的心,那就是执着。 16、可是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如果自己都被他人的烦恼所转,那怎么去恒顺众生呢?所以,还是要自己有了定力才行?
答:对啊,那就是你要注意原则啊。这个原则源于什么?源于你自己的智慧啊。
17、还有,法师刚才讲无"我"在受报,那么会否有产生歧义.是人认为即无报受,即造业也无所谓了!清法师慈悲开示。
答:要清楚“我”的概念,佛法讲的“我”是什么?是真实,是一成不变,那个叫“我”。而业力是变化的,是可以改善的,而不是真实的。如果业力是真实的,我们还改变得了吗?所以这不是定数的,才是可以改变的,因此,业力是“无我”的,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造就的,所以,我们才能从凡夫成佛啊。
18:怎样在奉献的时候能够用无我的心去觉照,从而保持忘我与奉献的同步。
答:我这里送你一句话,“遇险以不乱为定”这是百丈禅师的话,如果你能有这样的心态,你就能保持在奉献的时候觉照,保持忘我与奉献的同步。
19:请问法师,抄印经书有什么果报?
答:经啊,是记载法宝的,抄印经书,功德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20:可是要从戒->定->慧,是个很漫长的过程啊。是否只有学习以前祖师大德那种自了汉很重的味道,才去帮助他人呢?
答:这个不见得的。我举个例子:食堂里的厨师做饭,是给大家做的,给大家做好了后,大家吃了,他也吃了,他还会去自己给自己做一份吗?不可能。所以,在帮助别人时候,在度化众生的时候,自己学佛的同时就可以帮助他人,我们现在叫“分享”嘛。你在学佛的时候就可以和大众分享佛法啊,哪里还要等到做了自了汉后才去帮助他人呢?
21、(悄悄话形式)
答:菩萨的心就是没有执着的心,那完全是合道理的。
22:请问法师如何去嗔恨心?
答:修慈悲观就可以去嗔恨心。
23、请问法师现《金刚经》流通的版本与古版有些地方有出入,应以哪个版为准?
答:我看他们印的,就是我手里的,是台湾印的,校对过的。藏要本很好。
24、法师能不能救救我?(略,悄悄话形式)...
答:这个啊,救你自己的还是你自己,只要内心里生起忏悔的心,那就是救自己了。
25:菩萨的心和佛的心有什么区别?
答:这个就象成熟的苹果和没有成熟的苹果,你说有区别吗?
26:请问寻自性禅师在哪里去寻?
答:自性禅师就不用去寻了。
中间有确实无法听清的,用**标记,望各位佛友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