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居士文章原创,居士文章全文,《楞严经》简言1——手机学佛网

居士文章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楞严经》简言1  

       南山草人:《楞严经》简言1

  《楞严经》自唐代中叶译出后即开始流行,至宋代便盛行于僧俗之间,是一部对我国佛

  教有着广泛且深刻影响的大乘经典,素有“开悟《楞严》”之说。由于本经对如何“破妄显真,破魔显正”,以及在禅定中出现的种种魔事境界作了细致表述,所以被公认为是一部禅修宝典、破魔大全。

  (一)关于本经缘起——佛教当年在印度,七月十五解夏后第一天按当时习俗,民众普遍供养僧众。这一天,阿难尊者没有参加集体应供,单独外出托钵乞食,结果经过一娼妓家,遭到摩登伽女幻术迷惑,正在险些毁戒失身之时,佛陀指派文殊菩萨持咒解救了阿难。就这样,文殊菩萨把阿难和摩登伽女带到佛前,阿难便请求佛陀慈悲开示,于是佛宣说了这部经。

  (二)关于“七处征心”——首先,佛告诉阿难说,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一直在六

  道中轮回流转,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常住真心,不知道这是吾人本具的清净妙明性体,却沉迷于妄想分别中,误认种种虚妄假相为真实,所以一直轮回流转而无法超脱。于是,佛陀就围绕这个“心”字,向阿难作开示(按:圣人与凡夫在“心”的表现上,有“真心”与“妄心”的区别,表现于真心的是圣人,表现于妄心的凡夫。):

  佛问阿难:你说说看,心与眼在哪里?阿难回答说:心居于体内,眼长在脸上。关于

  “心在哪里”这问题,有过七问七答七开示,即一一被佛陀所否定:1、心不在内;2、心不在身外;3、心不潜于眼根;4、心不随明暗开合;5、心不是思维体,不与外境相合而有;6、心不在中间;7、不能以一切无著,名之为心(不能认为心不在任何一处,俱无所著就叫觉知心,“是故应知一切无着名觉知心,无有是处”。阿难从妄心表现上讲,即以凡夫的观念说事;佛是从真心表现上开示,即为常住真心之真见)——以上就是《楞严经》中有名的“七处征心”。“七处征心”告诉人们:迷时永远找不到心,悟时哪儿都是心,只有放下一切迷,才能开一切悟。

  另外,佛在告诉阿难轮回与解脱的二大根本时说:众生无始以来,都以妄想攀缘的心作自己心性,这是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而众生本具的常住真心、妙明心体,则是众生得解脱的根本。就是说,无始以来一切众生在生死中流转的根本原因,就是以攀缘心作自己心性;然而,本具的真性菩提、涅槃之本来清净体,即识精(指第八阿赖耶识,意为识体觉性精微明妙)元明之体,只因众生无明妄动而生缘识,攀缘外境不休,让这妙明真心迷失了,总是妄心妄动而堕入六道生死流转中。那么什么是妙明真心(亦称真性、佛性等)呢?(按:佛教为了宣说方便,把心分为妄心与真心。妄心是凡夫的心,真心是佛菩萨的心,其实此二心即一心,迷时为妄心,悟时即真心。)请见如下“十番显见”解说。

  (三)关于“十番显见”——“见”指“见性”,指眼根能看见的所依的根性。在眼根的称“见性”,在耳根的称“闻性”…其实就是“觉性”。此“十番见性”论,是通过十个方面层层递进,显示心之真性。这十个方面是:1、显见是心;2、显见不动;3、显四不灭;4、显见不失;5、显见无还;6、显见不杂;7、显见无碍;8、显见不分;9、显见超情;10、显见离见。

  例如关于“显见是心”,佛告诉阿难说::“…所以应当知道,灯的作用只是显现种种色相,而能看见种种色相的,是眼而不是灯;同样,眼的作用也只是显现种种色相,而能看见种种色相的‘见性’,是心而不是眼。”

  又例如关于“显见不动”,佛告诉阿难及与会大众说;“一切众生未能成就菩提,证得阿罗汉果,都是因为妙明真心被‘客尘’烦恼覆盖所误…。”这时,已经开悟证得圣果的侨陈那起立对佛说:“我是悟了‘客尘’二字得圣果的。譬如行客投宿旅舍,不能常住的是客人,而能常住的主人;又譬如雨后初晴,阳光照进缝隙,可以看到虚空中尘埃飞扬,这些微尘动摇不定,而虚空仍寂然不动。所以我悟到,动摇不定的是微尘,澄明寂静的是虚空。”佛称赞侨陈那说得对。

  这里用澄明寂静的虚空和常住不动的主人比喻妙明真心。这真心,是不会灭失,无往无还而常住;不杂不乱,超然象外而无碍;无是无非,见真后妄情自息,即相离相;非因非缘,非和合生,非自然性。于是引到另一论题,即五阴(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

  (待续)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