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净土法门法师:大乘无量寿经(第26-30集1998-2006年)——手机学佛网

法师开示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净土法门法师:大乘无量寿经(第26-30集1998-2006年)  

  大乘无量寿经  (第二十六集)  1998/9/1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026

  请掀开经本,第八页第一行看起:

  【大教缘起第三】

  这一品是本经的发起序,说明这一部经这一次法会发起的因缘。黄念祖老居士在他的注解里面,引用了五种原译的原文,可以参考对照来看,这是很好的一桩事情。现在请看经文:

  【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现大光明。数千百变。】

  这是一小段,这一段是讲世尊放光现瑞,引发这一次法会的殊胜因缘。『尔时』是介绍证信完毕的时候,也就是法会开始大众聚集,好像我们参加法会的听众大家都到齐了,就在这个时候。证信序里面,赞叹与会菩萨的智慧德能说得很多,我们也曾经详细的跟同修们报告出来。这个时候世尊『威光赫奕』,「威」是讲他老人家的威德、威神;「光」是光明;赫奕,「赫」是非常明显;「奕」是茂盛的意思。就是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的光彩显得很特殊,跟一般时候很不相同,与会的每一个大众,都很明显的觉察出来。下面就举了一个比喻,『如融金聚』,这个比喻好,在经上我们读到,佛的色相常用金色来形容。金是七宝之一,金之所以被一般人看得那么重,就是金在任何状况之下它不变色,它的色永远是美好的,尤其是黄金在融化的时候,在高温融化的时候那个颜色更美了。以这个来比喻佛今天的光彩,这个比喻可以说佛光彩之美好殊胜,是一丝毫缺陷都找不到,就是这个意思。

  『又如明镜』,「明镜」是内外光明。下面讲『影畅表里』,「影」是说的光影,光影是讲在外,佛的外表。「畅」是一丝毫障碍都没有,从外表也能够看出内里,这个里面说佛的色相。我们常讲这个人的色相是透明的,这个身体透明的,确确实实是如此,这个相好,要用现在一般人来讲,这是最健康的形象。凡夫内外为什么不透明?是因为凡夫有妄想、有烦恼、有忧虑、有牵挂,所以凡夫的色相里面是暗的,一团的黑暗。诸佛菩萨妄想、分别、执著断尽了,他内外是透明。我们一般凡夫自己里面是一团糟,所以也没有能力看别人。但是这个世间有一些修行人,修行稍稍有一些定功,也就是说他有能力将烦恼伏住,这个不是断,是伏住,也是我们一般讲功夫成片,这种人心清净烦恼少,烦恼很轻,他就有能力看到一切众生色身,也能看到色身的内部。我们现在人叫他做特异功能,或者有人叫他做X光眼,就属於这一类。在佛法也说天眼通,他就能看到一个人的内部,所以你身体是不是透明的,他一看就晓得,如果是透明的,修行就有很高的功夫,至少他烦恼已经不起现行。身心透明,这个决定不是凡人,凡夫做不到,这身体是透明的。

  往年我在美国迈阿密讲经,曾经有一个美国人,他有天眼,也就是所谓的特异功能。我讲经的时候他也来听,他看到《无量寿经注解》,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前面有一张夏莲居老居士的像,我们印在经本上,这个人看了夏老居士的像,他说夏老居士身体是透明的。他告诉我们,他说这个人不是普通人。我们觉得很奇怪,如果他看到本人说透明的,这还有得说,看到一张照片,说照片的像身体是透明的,我们很不容易理解。但是他说夏老这个人,他也没有见过面,也没有听说过,从来没有听说过,说说大致上都还满正确。他说这个人现在不在世,这个人是个再来人,说他当年在世的时候也遇到一些困难,所说的都很接近事实。所以由这些谈话当中,可以判断他所说的话是可靠的,不是假的。到「影畅表里」,这个有相当功夫了,这是形容释迦牟尼佛身体内外透明,所放的光明,威光赫奕,对外遍照法界,对内还照自性,这是影畅表里的意思;影是表,畅是讲里,讲内在的。『现大光明,数千百变』,光明当中无量的变化,它是变动的。这里面使我们体会到佛光遍照法界,跟华严会上的境界没有两样,遍照法界。法界、体性、现相、理事、因果,转变无量无边,这个境界就在佛「大光明」当中显现出来,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佛现出这种境界,决定不是偶然的,一定有大因缘,要不然佛不会现这样殊胜的境界,这个境界非常非常希有。当时在会阿难尊者看到了,下面这一节,请看底下这个经文:

  【尊者阿难。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诸根。悦豫清净。光颜巍巍。宝刹庄严。从昔以来。所未曾见。喜得瞻仰。生希有心。】

  阿难尊者是世尊的侍者,也是常常跟在世尊身边的。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见到世尊今天这样的光彩,这样的示现,这是他心里面在想。『色身诸根,悦豫清净』,这两句非常令人仰慕。「色身」是讲世尊的身相,「诸根」是别说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使人见了之后,就能够很明显的体会到,世尊全身都是快乐的。「悦豫」是快乐,所谓是毛孔都发笑,都显出笑容。清净无比,这个「清净」是讲心清净,根身悦豫。下面两句是形容他,『光颜巍巍,宝刹庄严』,「颜」是容颜、面貌,今天面貌的光彩,世尊的德相。「巍巍」是形容高、殊胜,高大殊胜之意,这是极其形容。「宝刹庄严」,宝刹庄严就是前面讲的「现大光明,数千百变」。佛放光,光中显示诸佛刹土,光中显示十方一切诸佛刹土,都在佛光当中展现出来,所以这是希有。

  『从昔以来,所未曾见』,阿难想一想,自从出家跟佛做侍者,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看到世尊今天这样的瑞相,没见过。在经典里面记载的,释迦牟尼佛示现成道的那一天,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大彻大悟,正在这个时候阿难出世。这个讯息报到净饭王那里,净饭王听到他的弟弟生了个儿子,又听说太子今天成佛,双喜临门,就给弟弟这个儿子取个名字叫阿难,阿难中国意思就是庆喜,庆祝欢喜,双喜临门,阿难的名字是净饭王给他取的。阿难二十岁出家,也就是说前面二十年,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他没有听到。出家之后做为佛的侍者,佛说法四十九年,后面二十九年,阿难尊者一会都没有漏掉。尤其是他多闻第一,记忆力非常之好,听过一遍永远不会忘记。阿难出家的时候,向世尊提著有条件,条件里面有一条,就是过去世尊讲经说法二十年,那个二十年他没听到,要求世尊找空档的时间给他重新说一遍,世尊答应他。所以过去所讲的经,又给阿难重复说一遍,因此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之法,可以说阿难是会会都听到,一会不漏。

  所以世尊灭度之后,阿难就成为集结经藏重要的人物,我们知道所有一切经典都是阿难复讲出来的,复讲的时候,下面有同学给他记录,这样才编成经书,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并没有记录。阿难复讲有没有讲错?这一点我们不必怀疑,世尊早就明白,所以阿难重复讲经,五百阿罗汉为他作证,下面五百阿罗汉听阿难复讲,必须五百阿罗汉个个都点头,没错,世尊是这么说的,这才能记录下来。有一个人提出异议,这一句就不能记下来,所以集结经藏不是少数服从多数,有一个人提出异议都不行,都不可以记录,一定要五百人个个听了都点头,都肯定世尊是这么说的,这才记录下来。这是正信,后人展开经典能够断疑生信,决定没有怀疑,阿难的复讲就是世尊当年所说的无二无别。所以过去集结经藏,这样的严肃,这样的慎重。

  阿难,实在说也是法身大士倒驾慈航示现的,佛的这些弟子当中,尤其我们在大乘经上看到,皆是大阿罗汉,不是小乘罗汉。那个「大」就是大乘,大乘罗汉是什么地位?阿罗汉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无学」,无学就是毕业了。小乘阿罗汉是小乘教里面毕业了,他所学的东西学完了,没有东西再学了,才称证阿罗汉果,就是毕业了。大乘法里面称阿罗汉那也是毕业了,那是什么果位?法云地的菩萨,十地菩萨,这是毕业了。经上常讲的「三大阿僧祇劫」圆满成佛,三大阿僧祇劫是说十地菩萨,法云地的菩萨。如果果如经上所说的,这些人皆是大阿罗汉,换句话说,他们最低的位次都是大乘法云地的菩萨。这个在本迹里面讲,他的本来面目给我们透露了,现在在舞台上是表演,他是表演一个小乘初果须陀洹,阿难尊者这个时候是这么个地位。而实际上都是法身大士,所以这是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些事实真相,对於经藏的集结就不会怀疑了。可是这些话对现代人来讲,他很难相信,你相信我不相信,这样的人太多了,不相信的人太多了,这难怪。这《地藏菩萨本愿经》上说的,娑婆世界众生,特别是末法众生,「刚强难化」,哪有那么容易他就相信。

  真正能信得过的人,两种人,我们在讲经常说,一种人是聪明利根人,你一说他明白了,他会深信不疑;另外一种人,过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之人,你给他讲他能接受,这一提起引发他过去世的善根福德,他相信他不怀疑。这两种人能得利益,这两种人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根熟众生,他的根性成熟,可以得度。既不是上根利智,又不是善根福德成熟,他怎么能不怀疑?所以他一定会怀疑。这种怀疑不但在佛法里头说得很多,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这是大烦恼,贪、瞋、痴、慢,下面就是疑,不能相信、不能接受,是烦恼障,疑是很大的障碍。既然有疑,他们的知见绝不是正知正见,他的知见是错误的知见,执著自己错误的知见,这就变成偏见。在佛法里面可以归纳在五种见惑之中,这五种见惑大家都知道的,「身见」,执著这个身是我。第二种「边见」,边见就是偏见。第三种「见取见」。第四种「戒取见」。第五种「邪见」,凡是不属於前面四种的一切错误的见解,都叫做邪见,邪见是错误的见解。

  我们想想佛说的话很有道理,今天的世界为什么乱成了一团,过去说世界大乱我们很难体会,现在说世界大乱哪个人不晓得?个个人都看到了,个个人都亲身感受到,乱世,乱从哪里来的?偏见来的,佛教给我们要断除,佛教导我们见解要圆满。佛法讲圆,信要圆信,解要圆解,行要圆行,证要圆证,觉悟要圆觉,修行要圆修,都讲圆不讲偏,一偏就坏了。今天世界,我们从这个地方就很明显体会到,今天世人所重视的也就是偏见,偏在科学技术,偏在财富。所以在整个文化里,整个生活里面,它不均,偏在一边毛病就出来了。我们回头看看佛菩萨教诲,再看看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跟现前人所学的、所教的确实不一样,儒佛都顾到全面。宇宙人生的整体,不是偏重在某一部分,忽略了某一部分,失去了均衡,就正如同现在地球失去了生态平衡一样,这里面有危机了、有灾难了。像这些道理很深很深,不容易体会,现在我们是眼前深受其害,展开佛经我们忽然悟到、忽然明白了。在这一会阿难尊者也是如此,是以往从来没有看到,世尊有这样奇特的瑞相,从昔以来所未曾见。『喜得瞻仰』,看到之后非常欢喜,『生希有心』,太希有了。「希有」,希有的瑞相,世尊一定要说希有的法门,他现瑞跟他教学一定有关联。阿难跟佛时间久了,佛每一次讲经说法都放光现瑞,所以大家一看到佛有瑞相,就知道佛说法了,但是今天瑞相是无比的希有。

  【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

  这是礼节。底下这一段是「礼赞陈辞」,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请法。请法之前一定要行礼,礼代表自己重法,我们中国人讲的尊师重道,所以礼不能废。现代人虽然不讲礼,可是遇到有礼貌的人大家都欢喜,可见得礼确确实实能顺乎人性,看到有礼貌的人总欢喜。礼,实在讲一定要学。过去我在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他老人家给我们讲《礼记》,《礼记》的篇幅很大,他给我们选讲。而讲《礼记》开课的头一段话就告诉我们,他说他讲《礼记》不是要你们学礼,学礼太难了。只是教你们懂得礼的常识,希望将来出去处事待人接物,别让人家讨厌你,我们这一堂课就有意义,就有成就了。不求太高,水平不太高,水平很低,你到外面去接触大众,人家对你不讨厌,所以李老师教我们《礼记》,水平就在此地,这一点相当重要。

  古人所讲的「不学礼无以立」,你不懂得礼貌,你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因为中国自古以来是礼义之邦。礼教,礼的教学在古时候是童子必修的科目,从什么时候学?七岁上学就开始学,可以说是整个小学教育就是礼教,就是教你处事待人接物的规矩。到民国初年还有一堂课,这个课我都没有上过,大概比我大五岁的人上过,到我这个年龄上学的时候,这一门课已经没有了。叫什么课?修身,有这门功课,我看过这个本子,小学里头修身的课本,修身的教科书我看过。但是我们上学的时候,这个课已经废除,已经没有,改作公民,还有这么一堂课,修身改作公民,多少还教一些。现在恐怕学校已经没有了,已经没有这个课程。尤其现在提倡民主、自由、开放、人权,这些东西很时髦,决定不能反对,这时代潮流那反对还得了,其实是偏见。这些口号并没有能够带来整个世界的安定和平,繁荣兴旺,没有带来。仔细思惟这口号带来的好像是灾难,我们还不反省吗?还不觉悟吗?这个口号是真理吗?很值得我们深深反省,这是我们从礼节上想到。

  『即从座起』,听经的时候,各人坐在自己座位里面,如果需要请教,现在很方便,现在请教不必离开座位举手就行,我有问题发问就可以了。从前规矩大一点,一定从自己座位起来,到佛的面前行礼。『偏袒右肩』,我们现在搭的袈裟,右肩是「偏袒」,大家都看出来了。可是我们现在的袈裟已经缩水了,真正的袈裟,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现在小乘穿的袈裟是那个时候的。你看它这一整块的布裹在身上,通常两个肩膀都不露,都裹上来,行礼的时候才把右臂露出来。但是现在小乘的袈裟颜色不对,他们现在穿黄色的,有穿黄色的,我看也有穿红色的,这个不对,应当是染色才对,它不是染色的。佛教传到中国之后,中国的疆域在印度的北面,诸位现在看地图就晓得。所以中国的气候比印度要冷,三衣决定不够用,所以佛教传到中国来,在服装、饮食许许多多地方都中国化,这是我们常讲的现代化与本土化,我们一定要明了,并不是一成不变。到中国来之后穿中国的服装,我们现在穿海青,海青是汉朝人的服装,在民间已经没有了,出家人还有个纪念,我们穿汉朝时候的服装,叫海青。

  在家跟出家的差别,出家人穿的海青,海青上不绣花,在家人穿的海青绣花,最低限度领子上、袖子上绣花。地位高的富贵人家全身都绣成花纹,那个花也是有一定的,不可以随便绣的,代表你的身分,代表你的地位,所以叫章服。你什么样的身分,士、农、工、商分得很清楚,衣服不可以穿错,你出去时便於行礼,知道你是什么身分,下对上要先致敬,要行礼;帽子也是,花纹上都有身分地位的标志。出家人素色完全不绣花纹,完全没有,差别在此地。可是衣,佛的三衣我们还是有,只有在法会期间当中,讲经是法会,讲经听经的时候搭衣。但是这个衣就不必要原来那么大,那么大搭在我们衣的外面很麻烦,所以把这个衣就裁了一半,我们是缩小一倍,只有原来的一半大。在从前这里没有勾环,用带子,两根带子系起来,以后就不知道什么人发明勾环方便多了,比打结方便多了,这中国化、本土化,所以我们的衣缩水缩了一半,这是讲到「偏袒右肩」。可是佛教传到日本去之后,日本人比我们更厉害,他那个袈裟已经缩成了三寸,你看日本法师他的袈裟,他穿西装,他不穿海青,他穿西装。平常他的袈裟放在西装小口袋里面,做法会的时候他就拿出来,他有个红的带子往头上一戴,一块三寸就摆在面前,他的衣就搭上了,他比我们还简单,还没有我们这么麻烦。

  这个就是纪念的性质,我们搭衣是纪念释迦牟尼佛,纪念当时法会的状况,使我们念念不忘佛陀的恩德,意思在此地。这个属於知恩报恩,返本报始,念念不忘老师的恩德,所以偏袒右肩。为什么要偏袒右肩?行礼的时候不忘伺候老师,老师有什么事情吩咐你做,你的动作敏捷,右手做事情方便,承事供养。所以行礼的时候不是仅仅在那里致敬,还要随时听吩咐,随时服务。『长跪』,长跪通常是跪一只脚,起来的时候方便,起来的时候快,中国跪是两个膝盖统统跪下去,起来没有那么快。所以佛经里面也有常讲胡跪,胡是外国人,外国人的跪跟中国人跪法不一样,中国人跪两个膝盖,外国人跪一个膝盖,胡跪就是一个膝盖著地,起来快,右臂露出来做事情快,这就是时时刻刻准备伺候长者,为长者服务,这是最敬礼。『长跪合掌』,「合掌」也是致敬,表一心。十个指头代表散乱,平常心都是散乱的,胡思乱想,现在行礼的时候表示我一心恭敬,把所有的妄念都放下,专心致敬,专心来听尊长的教诲,所以合掌表这个意思。合掌懂得这个意思了,掌要合严才是一个,如果合当中是鼓起来,掌是两个不是一个,所以一定要合拢,它代表一,代表一心,表这个意思。下面是阿难尊者请法的话:

  【而白佛言。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

  请教的话,里面有两段,这一段先赞叹世尊示现的瑞相。阿难说『世尊今日入大寂定』,「大寂定」就是禅定,甚深的禅定。「定」,诸位要晓得,定不是盘腿面壁闭著眼睛,我们现在都把这个样子当作禅定。这种入定是小定不是大定,小定入了定之后就不起作用,大定是行住坐卧都是定。释迦牟尼佛为大众讲经说法在定中,定的意义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不是说六根不接触外面境界,释迦牟尼佛眼也见色,耳也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内心里头如如不动,不被外面境界干扰。我们凡夫见色闻声会被外面境界干扰,为境界所转,这很苦。佛与大菩萨他们有功夫,真有定力,他们能够见如不见,闻如不闻,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跟他的清净心丝毫没有沾染,这种定就叫大寂定;定中能成就一切事业。禅定,另外还有一个名词梵语称为「三昧」,三昧就是寂定。这大寂定古德讲「宝王三昧」,又说「普等三昧」,普是普遍,等是平等。一切诸法,佛菩萨已经证得平等,一切诸法不但是理上平等、性上平等,实在讲事上也平等、用上也平等,这个境界很深。

  我们今天跟你讲理上平等、性上平等,我们会点头;说相上平等、事上平等,我们不同意,五个指头伸出来长短都不齐,怎么会平等?每个人个子高矮不一样,面孔不一样,怎么平等?我们现在晓得这个事上平等,西方极乐世界事平等,生到极乐世界每一个人个子一样高,相貌完全一样,决定不会有两样,这是《无量寿经》上讲的。每一个人身相都跟阿弥陀佛一样,西方世界叫平等世界。我们今天这个世界讲平等,大家就很难接受,而实际上还是平等的,我们没有发现。怎么说是平等?《般若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好相是虚妄的,恶相还是虚妄,虚妄跟虚妄不就平等了,哪有不平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切法都如梦,如梦就平等了。所以说真的相也平等、事也平等,入平等的境界你心是定的,在一切法当中绝对不会起心动念,决定没有好恶,决定不生分别、执著,为什么?知道一切法不可得,知道一切现象无所有。

  这一个事实,现代科学家逐渐逐渐在证实,逐渐逐渐他在发现,证实佛在经上讲的这个是事实,我们将来在《华严经》下面,要说明这一个事实真相。佛的心为什么是定的?佛了解一切法的真相,虽然随类化身,随机说法,依旧是如如不动,真的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就是大寂定之相,现相。所有的活动都在大寂定中,正是大乘经上常说,「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伽」是梵语,它的意思是龙象,龙我们没有见过,象我们见过,你看大象,到动物园看大象,大象一天到晚看那个样子,好像在定中一样,走起路来慢慢的,不慌不张,它的态度都像在定中一样,所以用这个来比喻,比喻佛菩萨的生活在定中。即使动作非常敏捷,你仔细观察还是在定中,为什么?他心清净,他心不动,所以身再敏捷的时候,你观察都是在定中。此地讲的大寂定,归到我们本经来说就是「念佛三昧」,跟底下阿难所说的前后呼应,确实说的是念佛三昧,这一点我们要学,怎么个学法?实在讲看破、放下,放下心就定了。

  给诸位说,什么都要放下。为什么要放下?什么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不但世间一切法要放下,放下是绝对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错了,你就是凡夫。放在心上你就有累赘,你就有牵挂,你就有忧虑、有烦恼,要知道这个东西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你说你是真的是放不下,假的,如果你现在死了,你还放下放不下?所以印光大师常常警惕我们,时时刻刻把死字贴在额头上,你什么都放下了,还有什么好想的,哪有放不下的?你迷执,痴迷、执著,你放不下。你要晓得放不下就是搞六道生死轮回,你放不下什么?放不下生死轮回;一切统统放下了,恭喜你超出六道轮回了。说老实话就这么简单,看你愿不愿意做。不但世间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金刚经》上不是说得好吗?「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就是佛法,这佛教给我们的,佛法也要放下,为什么?哪有佛法?佛法是因缘生的,不是真的。佛在经上讲,众生有病,佛法是药,你病好了药要丢掉,病好了还要吃药,又吃出病来了,这个道理大家容易懂。「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们现在有病需要佛法,天天在那里讲,需要;到你悟入这个境界,这佛法不要了,再要你就又生病,你又不正常了。

  所以诸位要晓得,觉悟了之后你就会像古人所讲的,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一大堆废话,这一《大藏》叫废纸一堆,入境界了。不入,这个东西有用处;悟入,没用处了,要明白这个道理。这些话的意思,就是教我们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要去分别它,不要去执著它,你就用得自在。法不是没有用,有用,你生活得很自在,生活得很快乐,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牵挂,没有妄想,你看多快乐。

  『住奇特法』,「奇」是奇妙,「特」是特殊,「奇特法」是指什么?就是下面所讲的,『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这底下三句,把奇特法给我们具体说出来了,这都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住佛所住」,我们在《华严经》上讲过十住、十行,现在正开始讲到十回向,经文没讲到,这是出席大众表法里面透一点消息。佛弟子要知道住佛所住、行佛所行,这个住与行实际上就是菩提心的落实。大乘经上,本经是大乘经,本经教导我们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八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本经修行的纲领。八个字合起来圆修圆证,偏在一边可不行。如果你偏在发菩提心,没有一向专念,不行;一向专念,没有菩提心,也不能往生。所以发菩提心跟一向专念要结合起来,你就决定得生净土。菩提心,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非常明显,《观经》里面所说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是菩提心。《起信论》里面所说的,直心、深心、大悲心。经论合起来看,直心就是至诚心,这个心真诚到极处,什么叫真诚?一个妄念都没有,这个心才是真诚。

  前清曾国藩先生在他《读书笔记》里面,他解释这个「诚」,他说得很好,什么叫诚?一念不生谓之诚,这个解释接近佛所说的定义。你有一个念就不诚,一念不生是真诚到极处,这就是直心。大寂定就是真诚到了极处,落实在住佛所住,所以菩提心里面的「至诚心」就是住佛所住,「深心」是行佛所行。深心,古德给我们说,这是经论都说深心。深心是好善好德,善与德都与真诚相应,这才叫深,好善好德;善德与真诚不相应,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善导大师讲「一切皆从真实心中作」,这个开示很有道理,起心动念,处事待人接物,一切从真实心中作,一点虚伪都没有。好善好德,这是自行、自受用、自成就。末后「回向发愿心」也就是大悲心,这是利他的,也就是说我们用的真心,真心对自己是深心,真心对别人是大慈悲心。真心对别人就是回向发愿心,此地讲的是『最胜之道』。这个地方讲的三句,「住佛之所住」,这是至诚心;「导师之行」是深心;「最胜之道」是大悲心,回向发愿心。起心动念都是利益一切众生,这是我们合在菩提心上来说,这是菩提心的落实。

  如果就事相而论,我们都要用心来学习,佛住在哪里?佛住在真诚,真诚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古大德给我们说,这是性德的名字,真如本性的德号,所以叫做「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弥陀是自性弥陀。心里面有阿弥陀佛就是住佛所住,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尊诸佛如来不念阿弥陀佛的。我说的这个念,大家不要误会,不一定是口上念,口里头念那个不算念,什么叫念?心相应。你看看阿弥陀,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是梵语,全是梵语,它的意思「无量觉」。「阿」翻成中国话是无,「弥陀」翻成中国话是量,「佛」翻成觉。你们想想看,哪一尊佛不跟无量觉相应?与无量觉相应,没离开无量觉,这叫念佛,这真念阿弥陀佛,你要懂得这个道理。否则的话你一听,一切诸佛都念阿弥陀佛,这奇怪了,佛为什么念阿弥陀佛?没听说过佛念阿弥陀佛,你要把理搞清楚之后,一切诸佛还真念阿弥陀佛,从来没有间断过。我们今天念的一句阿弥陀佛是在学习,真正叫学佛,一点都不假,百分之百的在学佛。所以从外地来的同修,我一定劝他到念佛堂来念佛,他要没有来,那我就不客气告诉他,你新加坡白来一趟。

  达拉斯康国泰居士今天晚上回去,今天早晨吃早饭我问他,你有没有到念佛堂念佛?他说没有,「你白来了」,所以他吃过午饭到这边念了两个小时。念两个小时回到会所来告诉我,他说确实是不一样,他回去想学。我老实告诉他,学不来的。他说我这里有念佛机带回去。不行,念佛机没用处,声音跟这里完全一样,甚至动作跟这里一样,还是不一样,到底不一样在哪里?我给他说明白,磁场不一样,这是真的。何以说磁场不一样?我们这个里面念佛的人,有佛菩萨在里头念佛,你那个道场找不到佛菩萨去念佛,这就不一样。所以你在此地你只要把心定下来,心静下来,念佛的时候不要胡思乱想,你在里面念一段时期你就有感受。我给你说没用处,一定要亲身去体验,这是你在别的念佛堂没有办法,做不到的。你要再追问为什么?我就给你老实讲个话,这个念佛堂的主人是李木源居士,那是个菩萨,完全没有私心,完全为众生,你那个道场能不能找到个李木源,你找不到,这个李菩萨天下希有,这是奇特法,没有了。他是真看破、真放下了,念念为众生,念念为佛法,没有一丝毫私心。所以建立道场感动诸佛菩萨加持,这是与佛心相应,与佛愿相应,与佛行相应,道理在此地。

  再有参加念佛的同修,同修当中确实有真诚、清净、平等心在佛堂里念佛的,这种人希有,所以你到这地方念佛念个几天,沾他的光,接受他的磁场薰陶感受不一样,道理在此地。念佛的人再多,里面没有一个清净心的人,没有一个发真正念佛心的人,那个磁场就不相同,没有感应。所以我对於念佛堂情形清楚得很,佛菩萨在里面,护法神在里面,而且护法神很多排队的。所以这个道场我们世间一般人讲,气氛跟别人不一样,外国人讲磁场不相同,气氛确实不一样,希望你在这里能够感受。有时间到这个念佛堂,你念的时间愈久愈好,这是一生当中希有难逢的因缘。你到别的地方,你的心是散乱的、杂乱的,你在这个地方心是清净的,非常非常之可贵,只有你真正明了,你才知道珍惜。所以此地「住诸佛之所住」,就是住弥陀之所住;「导师之行」,行弥陀之行,住弥陀之住。再说得清楚一点,念佛法门,念佛三昧,身心世界万缘放下,一心念佛。

  你在这个念佛堂念佛就是自行化他,这两者统统有了,你在这个地方念佛是自行,同时在这个地方表演就是化他。你让来自其他地区的同修,到这个地方来亲身受到感受,这就是化他。叫他们来接受这个磁场的薰陶,使他们真正能有所感动,感动的浅深在个人的根性,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善根、福德、因缘不同。善根福德厚的感受就深,善根福德薄的感受就浅,但是如果善根福德薄的人也不怕,念的时间长就行了。这个道场薰修的力量非常之强,能在这个地方继续不断的念上三个月,善根薄的也变成厚的了,因缘少的也变成具足了,不可思议。讲经这两个小时等於念佛堂讲开示,念佛堂应当不讲开示,把开示的时间集中在这个地方,为大家说明念佛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议。所以信、解、行、证都在念佛堂实现了,这个很不容易,这真正是奇特法。奇特法就是指的这个法门,就是指的这个法式,这个形式,这个样子。

  「弥陀之所行」,也就是经里面常讲的,这个方法能令五乘人平等同入实报庄严土,这个意思我们说得白一点,能令五乘人平等成佛。这个五乘是不平等的,五乘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不平等的。其他一切法门,这个五乘人方法不平等,成就果报不平等。可是你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平等了,人人都是法身大士,人人都是等觉菩萨,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了。经上世尊给我们说了,第六品里面阿弥陀佛也亲自告诉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不是讲得很清楚吗?阿惟越致是什么?圆证三不退,古大德给我们注解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所以有同修来问,我遇到好几次,他们拿《观无量寿佛经》下下品往生,经上讲要十二大劫才花开见佛,我们生到凡圣同居土品位都不高,业障太重自己晓得,是不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在莲花里头还要待十二大劫?这个地方诸位修净土一定要懂得,四十八愿是净土的基本法,任何说法都不可以跟它相抵触,相抵触的都没效,四十八愿是最有效的,这是基本法。

  《观无量寿佛经》讲的有没有错?没错,实在讲没有冲突,说下下品往生要十二大劫是不论佛加持,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的。经上讲的「花开见佛悟无生」,那是什么地位?登地,初地菩萨,花开见佛悟无生是实报庄严土。可是事实上,每一个下下品往生的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在实报庄严土。西方净土的特别,是奇特法,它四土是在一起,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寂光土它在一起,不像其他诸佛世界四土它不在一起。像我们现在住的这个世间是凡圣同居土,虽然凡圣同居,我们凡人见不到圣人。最明显的例子,文殊菩萨是圣人住在五台山,你到五台山去找文殊菩萨,找不到。古时候有个法照法师,他很幸运他找到了,文殊菩萨的道场七宝庄严在五台山,他找到还到道场里面去参拜,听文殊菩萨讲经,还讲了一会。离开的时候还到处做记号,怕以后迷了路,走了没多远,回过头一看没有了,一片荒山,再要见见不到了。凡圣同居土凡夫还是见不到圣人。《三昧水忏》里面诸位念过,悟达国师在四川见到迦诺迦尊者,那是阿罗汉的道场,他也是有缘,离开道场之后,回过头再去一看没有了,一片荒山,这是有障碍。同居土尚且如此,有余土、实报土我们怎么会看得见?可是在西方世界就不一样,四土在一起,所以说五乘齐入报土,那个报土是实报庄严土。所以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见到观音、势至,就见到文殊、普贤,这些等觉菩萨,天天跟大家坐在一起,一起活动,一起听佛说法,你入他们这个团体。这是什么一回事情?这是阿弥陀佛威神加持,加持你,你才入实报庄严土。

  《观经》里面那个说法有什么意思?你这样子生活,生活到十二劫之后,到十二劫阿弥陀佛本愿不加持,你也入了,你也在这个地方了,就这么个意思。换句话说,十二劫之前,你跟这些大菩萨一天到晚平起平坐,把手而行,佛力加持的;凭你自己,十二劫以后你才能够入这个境界,是这个意思,都没有说错,说得都是对的。从十二劫,你就会感觉到非常惊讶,为什么?太快了。如果照一般大乘来讲,你要入这个境界,入这个境界至少要修满一个阿僧祇劫。第一个阿僧祇劫你三贤位修满,第二个阿僧祇劫才入初地,在西方极乐世界修行只要十二劫,你在他方世界修行要一个阿僧祇劫。什么原因?他方世界有退转,西方世界没有退转,不退,圆证三不退,道理在此地,所以西方世界无比的殊胜。这是讲「导师之行」,导师就是阿弥陀佛,佛才称导师。这两句话是住佛所住、行佛所行。

  『最胜之道』,那就是令一切众生往生不退成佛。「道」就是指净土法门,净土法门里面所说的成佛之道,这是无比殊胜。你修学任何一个法门,你见思烦恼不断,你就证不了阿罗汉果。换句话说,就是圆教大乘里面所说的,净宗也是圆教大乘,古人讲这个法门是大乘当中的大乘,一乘当中的一乘,究竟圆满的佛法,赞叹到这个地步。以《华严》来说,《华严》初信位的菩萨,这是最低的,十信里面的初信,初信位的菩萨,他断烦恼的功夫等於小乘须陀洹,小乘初果。所以你要证得初信位的菩萨,你就位不退,你决定不会再退转过来作凡夫,不会了,可是这个位次,经上讲得很清楚,见思烦恼八十八品的见惑断尽,你才能证得。可是圆初信位的菩萨比小乘初果须陀洹,智慧高太多了,智慧须陀洹不能跟他比,神通道力都不能跟他比,只是断烦恼相等,断烦恼这个是平等的。初信位的菩萨也是断八十八品见惑,须陀洹也断八十八品见惑,这个地方是平等的,其他不平等,小乘圣者比不上菩萨那么样有智慧。见思烦恼统统断尽了,小乘四果阿罗汉这才脱离六道,超越六道轮回,相当於圆教七信位的菩萨,七信位也就是断证功夫跟阿罗汉一样,智慧、德能、神通、道力,超过阿罗汉就太多太多了,不是阿罗汉能够跟他相比的,你就晓得多难。我们不要讲别的,就是初果须陀洹都没有办法得到,你有能力去断烦恼吗?

  所以末法时期,说老实话除这个法门之外,没有人能够得度。法门没错,我们做不到,这是事实。这个法门怎么样?这个法门是一品烦恼都可以不要断,这对我们来讲,我们就行了,有把握了,不需要断烦恼;不需要断烦恼,但是要伏烦恼,这一点要注意到。烦恼没有断,你有能力把它控制住,叫烦恼不起作用,这行,这就是「最胜之道」。所以净宗只要伏烦恼就能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不怕了。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跟文殊、普贤把手同行,也跟这些等觉菩萨平起平坐就可以了。所以蕅益大师说,这些人你要说他是菩萨,不是的,是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断;你要说他是凡夫,他跟这些等觉菩萨平起平坐。不能说他是凡夫,也不能说他是菩萨,不可思议的境界,这就是「奇特法」,这就是「最胜之道」。

  我们这一生很幸运遇到,遇到之后我们能不能成就,太难讲了。多少人在这一生当中遇到,结果还是空过,还是要去搞生死轮回,你说多可惜。无量劫中难得有一次碰到,然后你才晓得这个机缘多难得,这个机缘多殊胜。今天我们只是幸运当中之大幸运,遇到李木源菩萨给我们建立念佛堂,建立弥陀村,只要有这么一个道场,成就的人就太多太多了。凡是进这个道场,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三年决定往生,为什么?我们在《净土圣贤录》里面看到,在《往生传》里面看到,他三年功夫成就了,不是他命终,他寿命可能还有,命还很长,他怎么样?他不想住这里,西方极乐世界太好了,他看到了,他见到了,他快点移民过去,不在这里受苦。到那个地方他活动的空间大,尽虚空、遍法界是他活动的空间,你看那个生活多快乐。而后你才晓得这样的道场希有难逢,到哪里去找?可遇不可求。我讲经这么多年,天天在梦想、幻想,哪里敢想到将来会有事实?没想到,到这儿来碰上了,真的叫可遇不可求。实实在在难得,这也是诸佛菩萨给我们安排的,我们大家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个时候成熟,所以诸佛菩萨来了。

  有许多同修问我,弥陀村要几时能建好?在我的想像当中,李居士做事情速度之快,我们无法想像。我看应该再两年,顶多三年他就会造好,他的能力很强速度非常快。自从念佛堂开张以来,他日夜都在想弥陀村,除弥陀村之外,他说他一个妄念都没有,虔诚专注,必得诸佛菩萨加持,所以感应道交不可思议。诸位要看这几句经文,意思无尽的深广,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建立信心,建立愿心。好,今天时间到了。

  大乘无量寿经  (第二十七集)  1998/9/26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027

  请掀开经本第八页,经文倒数第三行,我们将这段经文念一遍对对地方:

  【去来现在佛佛相念。为念过去未来诸佛耶。为念现在他方诸佛耶。何故威神显耀。光瑞殊妙乃尔。愿为宣说。】

  这段经文是接著前面,阿难尊者在法会里面代我们请法,请法的言词先对世尊称赞,称赞里面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今天我们念的这段文,是阿难尊者自己心里面在猜测,因为释迦牟尼佛示现的形相太希有了。阿难是世尊的侍者,经常不离开佛身边,在他经验当中,他从来没有见过释迦牟尼佛,今天这种殊胜奇特的光彩,我们一般人讲风采,过去没见过。所以他在称赞里面说,「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这个住是心里面安住,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心里面的心思、念头,他这个心念殊胜,念头太好了,所以现的相就很特殊。这是我们世间人常说的相随心转,所以相会变,怎么变?决定不是去美容,去化妆,那个变不了的,变了还要起副作用,还带来很多麻烦。相随心转,你心变了相就变了,不但相变了体质也变了。

  在中国我们常常听说有一些特异功能,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在美国遇到过,他们有能力看到人身上的气,他们叫气功,叫气;在佛法里面叫光;现在科学家里面称之为能,实际上都是说的一桩事情。能够看到自己身上的光或者是气,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只要有耐心,大概有一、两个月的功夫,你就会有这种能力。这个能力增强,你也可以能看到别人,别人身上放的光,或者看到别人的气。这个范围大小不相同,色彩不相同,完全从你的心念里面发射出来的,实在这个原理,就是念头的震动产生的波动的现象。一般人粗心大意你看不到,稍微细心一点,心清净一点的不难发现。阿难尊者看到释迦牟尼佛,今天的光彩太奇特、太殊胜了,所以说出前面这几句话,这几句话上一次跟大家解释过。

  今天更进一步是他想到,这个念头、思想达到最殊胜、最圆满的无过於念佛。所以他心里想世尊今天,前面说过「威光赫奕,如融金聚」,是不是佛在念佛?否则的话,怎么可能现这么好的瑞相?从这个现相,能够看到一个人的思想,所以思想的波动能够看到,好的相一定是好的思想的波动,好到极处无过於念佛。所以诸位你们常常到念佛堂来念佛,人家问你念佛有什么好处?你要表现给人看,释迦牟尼佛念佛,「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你在这边念佛堂念得怎么样?如果你在念佛堂里面,你念得容光焕发,光彩夺人,让人一见你就生欢喜心,你念佛功夫就表现在外面。愈念愈年轻,愈念身体愈健康,本来身上有很多毛病,这一念什么病都没有了,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病从哪里来的?病从妄想上来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贪瞋痴这叫三毒,用现在话说是病毒。你心里面有病毒,外面环境浊恶。佛经上讲的,浊是什么?染污,外面环境染污;恶就是念头不好,起心动念不是善念。外有浊恶就是有污染,内里面有三毒,内外交感,你怎么会不生病?你生病的程度与你内外交感决定成正比例。如果你明白这个道理,里面把病毒洗干净了,把贪瞋痴拔掉,里面贪瞋痴拔掉了,跟诸位说,外面环境立刻就改变了。所以我们必须要明了、要肯定,心地清净光明,你就不受污染,不会接受污染,绝对不会遇到这些毒害。佛家教人要生大慈悲心,大慈悲心能解毒,能将所有一切毒素化解,这里面有很深的道理。

  所以念佛真的念佛功夫得力,在讲堂里讲过很多,念佛最重要的心口要相应。所以诸位看「念」这个字,中国的文字,是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没有的。文字是一种符号,中国文字是智慧的符号,我们老祖宗聪明绝顶,对於后世子孙爱护无微不至,如何将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经验,传给后世的子孙,都要想一套传递的工具,这个工具就是文字,又特别发明了一个希有的工具,文言文。古来的这些大德他们知道,语言是会随时改变的,如果语跟文要是相同,时代改变之后,这个文字就没有人看得懂。西方世界犯了这个毛病,欧洲的拉丁文现在没人懂了,印度的梵文现在也没人懂了。我们老祖宗聪明,知道这种情形就发明文言文,就是文跟语分开,语言随时会变,文永远不变。孔老夫子去我们两千五百多年,我们今天读《论语》,还就跟孔老夫子面对面通信一样,我们能看得懂他,能理解他的意思,这就是语跟文分开的好处,这个在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找不到,我们才体会到祖先对於后世多么的热爱,多么的关怀,真正有智慧。

  文字也是充满了智慧,你看那个「念」,念是什么意思?上面是今,下面是心,可见得念不是口念,口念不行,现在心上真正有叫念,念是这个意思。如果你现在心上没有,嘴巴里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古人讲「喊破喉咙也枉然」!你心上真有。我们常常看到许多老太太,老太太疼她的孙子,心上真有,她也不是一天到晚挂著孙子、孙子,没挂在口里,她心上真有,无论在什么时候,她都会想到她的孙子,那个叫念。能够把这个念头,转换成阿弥陀佛那就好了,问题就解决了。前些年有一位老太太她来看我,告诉我她念佛的功夫念得很不错,她说:「师父,我什么都放下,就是孙子放不下怎么办?」我就教给她,你把你孙子换成阿弥陀佛,你的问题不就解决了。所以念是心上真有。

  阿难尊者就连著想到了,十法界里面佛是无比的殊胜,佛的修行功夫圆满了,福慧二足尊。他的智慧圆满,福德也圆满,两种圆满我们称它二足尊,足就是满足,一丝毫欠缺都没有;这是有智慧、有福德人里面最尊最贵的,我们今天称之为尊敬的,真正值得人尊敬。菩萨有福有慧但是没有圆满,佛才达到究竟圆满。是不是释迦牟尼佛也在念佛?真的释迦牟尼佛确确实实在念佛,所以他说『去来现在佛佛相念』。「去」是过去,「来」是未来,「现在」,这就讲的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都是「佛佛相念」。换句话说,佛的心里面常常念著一切诸佛。佛教给我们念佛有道理,因为他自己念佛。

  谁是佛?佛念佛,念过去佛我们容易懂得;念现在佛,现在十方世界诸佛如来,那个数量也算不出,这个世界太大太大了。我们今天借重科学的仪器,探测到百万光年以外的星球,星球就是世界,已经感觉得空间无限大了。而实际上无论科技怎么样发达,无论如何探测,也是在太虚空里面极小的一部分。这个话什么意思?现代科学家懂得,我们能观察能够探测到的,跟我们同一个空间,我们今天讲三度空间,顶多达到四度空间,同一个空间你能够观察得到,五度空间、六度空间以上的,你就没有办法了,科学仪器也达不到。这个空间度数到底有多少?在理论上讲无量,这是真的。佛法里面讲十法界,十法界十个不同维次的空间,佛家这个讲法这是大别的来说,说成十类介绍方便。十不是数字,老同修都很清楚,十代表无量,空间是无量的。空间怎么样造成的?《华严经》上讲得很清楚。如何能够突破?现在科学家已经证明,有十一度空间的存在,这是一种高深数学推理上发现的,但是现在不晓得怎样突破?这他找不到。

  佛告诉我们不同维次空间的形成,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面变现出来的境界。每一个人的妄想、分别、执著不同,所以空间的维次就无量无边。怎么突破?你能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统统舍弃就突破了。突破之后在佛法里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头,很明显的呈现无量无边众生的生活空间,你对於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生活的状况,事实的真相,你就完全通达明白了。通达明白,你才有能力解决问题。我们今天许多问题为什么解决不了?迷惑,不知道,不晓得这个问题是怎么起来的?也不晓得它将来怎么变化?凭自己的意识,凭自己的猜测,在那里处理事情,哪有不犯过失的道理?

  佛法教给我们高度的智慧,唯有高度智慧,你才能过得更幸福,过得更美满。智慧就展现在你生活之中,就在你工作里面,在你平常处事待人接物。所以我们想想,我们平常用的是什么心?诸佛如来他用的心是念佛的心。「佛」是什么?佛这个字是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智慧、是觉悟;换句话说,念佛是念智慧、念觉悟。这个字是可以翻的,为什么古人不翻?他不翻有他不翻的道理。从前翻经体例有五种不翻,这一种是尊重不翻,我们对於佛这个字很尊重它,不翻用音译过来。他说的智慧是无所不知,他所讲的觉悟是无所不觉,我们普通概念当中,智慧跟觉悟范围没有这么大,也没有这么深,所以他是究竟圆满的智慧,究竟圆满的觉悟,这是佛。换句话说,「佛佛相念」要落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上,念念都不迷,那就是觉悟。

  同学们学佛,首先要接受三皈的传授,三皈的传授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把佛法教学的纲领传授给你。三大纲领:第一个就是觉而不迷,第二个是正而不邪,第三个是净而不染;这叫三宝,这叫佛、法、僧。我们在生活当中,每一天从早到晚,接触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是不是做到觉而不迷?有没有做到正而不邪?正就是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惟,邪是错误的。有没有做到净而不染?保持你的清净心,没有被外面境界染污。我们眼见色,耳闻声,凡夫之人,顺自己心意的就起了贪爱,贪爱是染污,你被污染了;不合自己的意思,讨厌,讨厌也是染污,起心动念都被外面境界染污了。佛教给我们要净而不染,看得清楚是智慧,如如不动是定功,就不染著,心要做到真的清净。真清净了,在一切法里面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对,这佛教给我们的。那这个人是不是变成麻木不仁?人家笑板起面孔,人家哭也板起面孔,像个木头人一样,那这个佛也学错了;人家笑我也笑,人家哭我也哭,这是「恒顺众生」。他们笑、他们哭动感情,我这个笑、我这个哭是智慧不是感情,差别在此地。他有笑有哭,他是被污染了,我这个有笑有哭没有被污染。帮助他们、带领他们超越污染,这是佛菩萨。永嘉大师讲「分别亦非意」,意就污染了,佛菩萨分别是智慧不是意,人家高明的地方在此地,这就是「佛佛相念」,我们要学的就学这个,大学问,真功夫。

  这个说法还怕诸位同修听不清楚,你要搞不清楚,你就没有著手之处,从哪里学起?你就没有了,你就不会了。诸佛的相念,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智光互照」。一切诸佛心里头只念一桩事情,普度众生,这是佛所念,我们应当学的。什么叫普度众生?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随时随处尽心尽力帮助一切众生,「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我们帮助人,别人不愿意接受我们帮助,那怎么办?那就不要帮助他。所以佛家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人叫无缘?他不能相信,他对你没有信心,而且甚至於对你怀疑,不愿意接受你,这个就决定不要勉强,佛度有缘人。什么人有缘?肯相信,肯亲近,肯学习,这是有缘人。这是一门大学问。

  诸位同修都知道,佛教决定不是宗教。中国古时候古人喜欢简单,不喜欢麻烦,言语文字都非常简洁,这是大家所欣赏的。我们称佛教,古人说佛教两个字意思大家都懂,「佛陀的教育」,都懂这个意思,绝对不会把它想作什么宗教,古时候没有宗教这个名词。宗教这个名词是外来的,从西方传到中国来的,西方宗教传到中国,明末清初,於是乎把佛教也列入宗教,这冤枉。佛教列入宗教,这个概念更晚,至多也不过两百多年,清朝初年都没有这个说法。可是佛门自己本身有宗教这个说法,但是跟我们现在宗教的定义不相同,我们称「宗」是指禅宗;称「教」,是禅宗以外所有的这些派别都称为教,叫「宗门教下」,简称为宗教,是这个意思,跟我们现在这个宗教的界说完全不相同。为什么佛门里面要分宗门教下?他们教学的手段完全不相同,禅宗的教学不用教科书,没有书本,没有经本的。一开头就教你坐禅,就教你明心见性,开悟之后再读经,当然那个方法来得快,没有开悟之前决定不可以接触经本,这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可是禅宗以外无论大乘小乘,无论哪一个宗派都有教科书,经典就是教科书,由浅而深按部就班的来学习,就如同学校上课一样,从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逐渐向上提升,这个叫教下。所以宗门教下,是指教学方式不同而说的,这个要懂。

  佛法里面讲的佛,佛是谁?佛是自己的真如本性,就是你自己的真心称之为佛。佛家讲魔,魔是什么?魔是你自己的妄心;所以说佛魔不二。你用真心你就叫佛;你用妄心你就是魔,折磨你自己,你有苦恼,你有烦恼,从妄心上生的。佛是说自己的性德,菩萨是讲修德,一切诸佛都是自己自性的德号,一切菩萨是自己修德的名称,除自己之外没有一法可得,这是「佛佛相念」。但是缘相当不容易,每一个人的缘不相同,但是我们决定不可以轻视。人遇缘有早晚,我们早遇到缘,早遇缘没成就;另外一个人遇缘很晚,他一遇就成就了,我们怎么可以轻慢他?所以佛教给我们要用平等心看待人,用清净心看待人,用真诚心看待人,这就对了,对自己有决定的好处。所以我们应当学佛,念念关怀众生,念念爱护一切众生,还要尽心尽力帮助一切众生,你这个叫真正在学佛。学作佛,学佛的生活,学佛的处事待人接物。

  所以底下这一句经文说,『为念过去未来诸佛耶』,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你是念「过去诸佛」?还是念「未来诸佛」?还是『念现在他方诸佛』?如果念现在佛,当然现在佛绝对不是我们这个世界。大家晓得一个世界只有一尊佛,好像一个学校只有一位校长,佛是导师只有一个,一个世界只有一尊佛,世界无量无边,所以现在诸佛也是无量无边。佛要念佛,如果念现在佛,一定是念他方世界诸佛,所以特别指一个「他方诸佛耶」,真的。『何故威神显耀,光瑞殊妙乃尔』。为什么你今天的威德,「神」是讲神奇,奇妙到极了,今天你所现的相容光焕发,显得特别的光明。光瑞,「瑞」是瑞相,好相,「殊」是殊胜,「妙」是微妙,到这样的程度。阿难是天天亲近佛,跟佛这么久的时间,从来没有见到今天这样的瑞相。阿难尊者说得没错,想得也没错,不过他没有想到,现在释迦牟尼佛在念阿弥陀佛,所以现这么好的瑞相。

  我刚才跟大家提到的,你们天天在念佛堂念阿弥陀佛,你们的相好光明能不能跟释迦牟尼佛相比?应当跟释迦牟尼佛一样,为什么不一样?释迦牟尼佛真念,你在这里假念,差别就在此地。释迦牟尼佛念阿弥陀佛,一个妄想都没有,你在这里念阿弥陀佛,还是夹杂好多妄想在里头,所以你的瑞相就不如释迦牟尼佛,道理在此地。果然能够像释迦牟尼佛那个心念阿弥陀佛,你所现的瑞相决定跟释迦牟尼佛一样,哪里会有差别?所以我们念佛的时候不能念得容光焕发,自己要惭愧,读这个经要惭愧。释迦牟尼佛念怎么会念这种相,我们现在怎么这个样子,常常反省警策自己,希望自己勇猛精进,所以这个意思很好。阿难说了之后,最后向释迦牟尼佛请求,『愿为宣说』,希望世尊为我们大家说说,今天你的相貌为什么这么好?为什么有这么好的光彩?我们大家都想听,他请教的言词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下面释迦牟尼佛给他做一个说明,「赞请许说」。请看经文第九面第一行:

  【於是世尊。告阿难言。善哉善哉。汝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

  释迦牟尼佛在没有答覆他之先,先赞叹他,这个意思很深。『告阿难言』,「告」是告诉他,告是上对下,老师对学生用告;学生对老师用白,你看前面「而白佛言」,这是敬词,尊敬的语气。『善哉善哉』,这两个「善哉」就是你问得好、问得好,连续赞了两声,你问得太好了。这两个里面还是有很深的意思,一个是你能够体会老师的意思,老师的心思被你看出来,所以赞叹你,善哉。另外一个善哉,众生机缘成熟,你这一问问得正好,佛要把这个微妙的法门告诉大家,所以两个善哉。『汝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阿难所问的,称机,众生机缘成熟了;当法,这个法门正是这个时候应当跟大众宣扬;第三个非常契合时机,时节因缘,这三个条件具足,所以佛赞叹他。你为的是「哀愍」,哀愍是指众生无量劫来把这一桩事情忘掉了、疏忽掉了、迷失了,迷失了自己。觉悟的人他明白,所以生起无限的同情心,这叫做哀愍。「利乐」就是帮助他,利是利益,要给一切众生最殊胜、最圆满的利益,要帮助他离苦得乐。

  佛法的教学,它的宗旨目标只有八个字,「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所以佛教怎么会迷信?它要破除迷信,教你智慧现前,帮助你开悟,这是在因上说的;果上就离苦得乐了。佛知道苦从哪里来的?苦从迷来的,你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白,你才有苦。宇宙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人生就是本人,人生不指大众,是指自己本人,外面这些大众都是我们生活环境,环境里面有人事环境、有物质环境,这一切有情众生是我们的人事环境。这里面它所用的词,所用的字,真正的意思我们都要懂得,所以它讲宇宙人生,就是讲我们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你不了解、你迷了,所以你才有苦;你明白了之后,你就乐了。所以离苦得乐是我们自己的事情,老师能够帮助我们的,佛菩萨是我们的老师,所以从这些称呼上诸位也能够体会到,佛教不是宗教。我们跟佛菩萨的关系是师生的关系,师生那是在教育里头的关系,我们称他为老师,本师,根本的老师。现前一般人称出家人叫和尚,其实搞错了,和尚是恭敬过了分,他根本不是你的和尚,你怎么可以称他和尚,这都是对於名词的意义不了解。「和尚」是印度话梵语音译的,意思是亲教师,直接教导我的这个老师称和尚。如果现在在大学里面就是指导教授,直接指导我的,我才称他作和尚,在我学校里面教书的老师很多,不是直接指导我的不称和尚,没有这个关系。另外有个名词叫阿闍梨,称闍梨不称和尚,和尚是最尊贵的称呼,关系最密切,我们跟他没有这个关系,怎么可以称他和尚。从这些地方诸位就能够体会到,佛法确确实实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学,决定不是宗教。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大家讲经说法,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教学,他的身分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讲,他是一位从事社会教育的工作者。而且完全是义务的教学,并不取学生分文学费,没有缴学费的。佛接受学生的供养非常简单,三衣一钵,每一天只吃一餐饭,到外面去托钵,过的是这种生活,所以是真正一个义务教育的工作者。他的教学目的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换句话说,说明我们自己跟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如此而已。今天留下来这么多经典,就是他老人家当年教学的教科书,教科书不是他写的,他说的。佛灭度之后,过世之后,他的学生从记忆当中把它整理写出来,这才称为经典,一生讲得太多了,留下来的东西非常非常丰富。现在世间无论哪一个大学,里面科系再完备,说实实在在话,所有科系集合起来,全世界学校科系集合起来,还没有佛经讲得圆满,这真的不是假的。我在世界各地方常常走动,我最喜欢看的是学校,每到一个地方,我一定看这个地区最好的学校。我到北京首先就去看北大,北京师范大学,靠近北京的天津南开大学,在外国这些著名的大学,我常常去访问。今天真正能解决问题,确确实实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里面,最精彩的是《无量寿经》跟《华严经》,这是大乘法里面的精华,真正能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离苦得乐决定要从破迷开悟下手。

  阿难今天的问,目的也在此地,是为众生问,不是为他自己。佛为大家说明,也不是为自己,也是为众生。所以下面赞叹他『能问如是微妙之义』,「如是微妙之义」就是这一部经所说的,也就是前面讲「佛佛相念」,佛佛相念,念的是什么?就是这一部《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是一切诸佛「佛佛相念」。如果把《无量寿经》展开,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佛佛相念。现在《华严经》讲得很详细,很不容易,《无量寿经》这一次开讲,也跟大家细说,现在因为我们不受时间限制了。往年我每到新加坡来,大概都是一个月,一个月是有期限的,一个月当中一定要讲一部经,所以就不能够细讲。这一次不受时间限制可以细说,但是细说时间就很长,配合《华严经》来讲,这《无量寿经》也能过得去。可是《华严经》目前这个说法,我也很担心,我原本想五年把它讲完,现在这个讲法,十年都讲不完。我也问问听经同修们的意见,他们喜欢我这个说法,我说那好了,咱们大家都无量寿了,照现在目前这种讲法,决定超过十年。但是细说有细说的好处,确确实实我们迷得太久了,不详细的解释分析,含糊笼统讲过去不得受用,我们的念头还是转不过来。换句话说,这个转过来,从迷转到悟,这叫转过来了,从邪转到正,从染转到净,这叫转过来。往日我们是「迷邪染」,过的是迷邪染的生活,现在真转过来了,我们过「觉正净」的生活,觉正净那就是菩萨的生活,我们过佛菩萨的生活。迷邪染是凡夫,轮回心造轮回业,转过来就是佛菩萨,超凡入圣。阿难问的这是微妙之义。下面这一段,这是世尊用比喻赞叹他,提出这个问题的功德太大了。

  【汝今斯问。胜於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布施累劫。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功德百千万倍。】

  我们乍听之下,释迦牟尼佛这个称赞,是不是过分了?提出这个问题,能有这么大的功德吗?这是真的是假的?世尊在《金刚经》上说过,「佛是真语者」,真就不假,佛的言语是真语;「实语者」,实则不虚;「如语者」,如是恰到好处,佛说的话与事实真相一定相应,绝不过分也不不及,完全跟事实真相相符合,这叫如语。「不妄语,不诳语」,诳语是夸张,佛不夸张,这是释迦牟尼佛一生言语遵守的原则,他也这样教导我们,这个话那就是真实的了。真实,我们要想一想,他的功德是怎么个算法?你今天在法会里面提出这个问题,『胜』是超胜、超过,超过『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这功德实在是太大了。「阿罗汉」跟「辟支佛」,这佛常常讲的,这是我们世间人真正的福田,我们为什么要供养他?供养,简单的说,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不让他在物质生活上有缺乏,这佛法里面的供养,佛说过四桩事情: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这叫四种供养。阿罗汉跟辟支佛都是修行已经有殊胜成就的人,有学问、有道德、有能力,可以担当得起教化众生的使命。换句话说,他们是道道地地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们真做到了。他们的言行、思想、行为,可以做为世间所有一切人的表率、模范,我们一般人讲的真善知识。他是社会的好老师,他们也都是从事社会教育工作的人,值得人尊敬,所以你对他要供养。你让他生活,他生活绝对不会奢侈,不会过浮华的生活,一定非常简单朴实,全心全力贡献社会,为社会大众来服务,所以我们能够供养这个老师,亲近这个老师,这个功德就很大了。一个真正有学问、有德行的人住在这个地方,影响这个地区,潜移默化,移风易俗,有这么多的好处,功德就大了。

  你供养多少阿罗汉、辟支佛?「一天下」,一天下是数字。一天下,在我们佛经里面所讲的南赡部洲,这叫一天下。南赡部洲就是指我们的地球,觉华法师前天讲南赡部洲就是我们娑婆世界,讲错了,娑婆世界是大千世界,南赡部洲是这个地球。假设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三千年前,三千年前这个世界人口没有这么多,现在这个世界人口将近六十亿。在那个时代,三千年前那个时代,我们把它数字缩得再小,当然我们也没有法子统计过,全世界的人口,我们想像几千万应该是有的,全世界的人口,一、两千万应该是有的。这一、两千万尊的阿罗汉、辟支佛那还得了,那个福报多大,这么多的好老师,这么多的圣贤。辟支佛这三个字是梵语音译的,「辟支」翻成独,「佛」是觉悟的意思;也翻作缘,辟支佛翻作「缘觉」,或者翻作「独觉」,多半出现在没有佛、也没有佛法在这个世间。他很聪明,他在这个世间,他自己也能够觉悟。他所觉悟的程度跟阿罗汉平等,甚至於比阿罗汉还要超过。阿罗汉跟佛修学,是佛的学生,是接受教学而开悟的。缘觉,如果是跟佛修学而开悟的,称为缘觉;没有跟佛学的自己觉悟的就叫独觉,辟支佛里头有两种。这都是世间人的好老师,世间人的好榜样,我们对他们恭敬供养,向他们学习,这个功德就大了,这是举出一个比喻。

  下面说『布施累劫』,这是第二个比喻,也可以把这个连在一起来看都可以。「布施」,这是佛法修学里头最重要的一个课题。佛教我们,佛教大众,我们要想求觉悟,你要想求觉悟,你从哪里学起?从布施下手,从布施学起。为什么?佛知道你为什么不觉悟?你为什么迷惑颠倒?是因为你有贪心,你有悭吝心,吝啬,自己有的不肯给别人,没有的就喜欢,贪而无厌,这是迷,这是不觉。你真正要想觉悟,你要把贪放弃,把悭吝放弃,於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没有贪心,自己有的可以与一切众生共享,这是觉悟的人,所以佛教给我们,头一个就要学布施。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分为这三大类。财布施一定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你听到,我为了要想财富、想发财、想聪明、想健康长寿,我才修这三种布施,你做得对不对?不对,你做得不圆满。可是你这么作法问一问,财富、聪明、健康长寿能不能得到?肯定你能得到。能得到为什么说你不圆满?我们现在这个世间有很多发大财的人,他也很聪明、也健康、也长寿,那都是过去生中修的因,现在得的果报,我们仔细去观察,然后你就晓得为什么说不圆满。他还是个凡夫,他还是迷惑颠倒,他这一生福报享完了,来生怎么办?问题大了。所以佛教给我们布施,布施必定得这个果报,得这个果报怎么样?得到之后还要把它舍掉,决定不能去享受,一享受就坏了、就迷了。所以佛家教我们舍得,你要舍,舍什么?你得到的赶紧要舍,那你就高明了。你舍得愈多你得到的愈多,得到愈多赶紧把那个多统统舍掉,不可以留,那么你财物的受用、智慧的增长、健康长寿,是永恒的,是真实的。这是佛给我们说出的意思,我们要能体会。

  佛经上常常讲,老同修们也都懂,不但懂你也会讲,可是怎么样?你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我好不容易赚来的钱,你教我统统布施掉,明天谁给我?换句话说,好像佛经上讲得不错,办不到,恐怕有问题,可能不是真的,万一我布施了,明天没饭吃怎么办?所以不敢布施,於是对财、对法都吝啬,你不敢做。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固然有经本为依靠,我们对於本师释迦牟尼佛有信心,其实这个信心是半信半疑,不是真的信,你不肯做。老师对我们修学关系就大了,太大了。我在年轻的时候,说老实话非常顽固,我对於这些宗教是完全不能接受,说是哪一个法师要来给我讲经,门都没有,他怎么能劝我?我要跟他辩论的时候,几句话就把他说倒了,他怎么能劝我?老师的关系大了。我们在一生当中,最敬仰的老师、最佩服的老师,我们亲近他跟他学东西,老师介绍我们的,那印象马上就不一样,信心就不相同了。我的佛法是方东美先生介绍给我的,如果不是他,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叫我去相信佛,不可能的事情。我年轻的时候最反对的就是佛教,我对於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印象都还不错,唯独对佛教最糟糕,为什么?迷信,讲不出一个道理出来。

  我在台湾跟方老师学哲学,他给我做一个很有系统的介绍,从西洋哲学讲到中国古代,中国最早的《易经》哲学,然后讲到朱子,讲到二程,阳明哲学。然后这个单元完了之后,给我介绍印度哲学,从印度哲学最后给我讲佛经哲学,他告诉我,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这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听他的话,这才到寺庙里去找佛经看。我看佛经跟出家人不打招呼的,我把佛经当哲学来看,与它那个信教毫不相关,这是早年学佛的一个心态,所以方先生至少影响我三年。以后学了佛之后,亲近章嘉大师,章嘉大师把我拉回来,才知道把佛经当作哲学来看,是佛经里面的一部分,不是全体,全体比哲学高明太多了。不过这个方先生晚年他也契入了,所以晚年我们在一起非常快乐,晚年他契入境界了,我跟他学的时候,他才四十多岁,那个时候我二十六岁。所以善知识是个关键的人物,你要不是心目当中最佩服的老师,你很难接受他的教诲。我们一生得到的殊胜的利益,一生得到佛法的好处,感恩戴德。如果不是老师指点,不是老师提醒,我们怎么知道世间还有这么好的东西,不晓得。亲近章嘉大师之后,章嘉大师就教我修布施,我也真肯听话,他教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这是俗话讲感应不可思议,真的愈施愈多,愈多愈施,绝不保留。我现在这几年来,每一年的收入我概略估计一下,美金有一百万,可是身上什么都没有,来了都去了,来得快去得也快,不留,留了就生烦恼,留了你看什么货币贬值麻烦大了,那不是麻烦事情?要像流水一样不断的流。

  所以诸位同修你们仔细去观察,你可以在这里面得到信心,证明佛讲的话没错。你看最近经济的灾难,几乎每一个人都受影响,唯有不受影响的是居士林,居士林不但不受影响,反而增加了,它为什么会增加?布施太多了,它施得多得的就多,这个给我们做了很大的一个证明。我们看到这个现象,你要真正观察入微,你就相信,你的疑心就断掉了,你就敢做了。今年年初李木源居士还在担心,这个经济风暴的冲击,居士林这些信众统统都受影响,按理说居士林的收入也会减少一半。但是我们开讲《华严经》,念佛堂举办的时候,收入一下就增加了,比往年的时候收入更多。所以这一次我们对中国大陆的救灾,这数量相当可观,居士林肯舍、肯布施,财、法、无畏布施统统在做。

  这个供养每一天三餐,居士林下面的供养,平等供养,普遍供养,任何人到这边来吃饭都欢迎,不问你学不学佛,你信不信佛,不问,任何人来吃饭。我听说也有基督教徒,也有回教徒,甚至於还有毁谤佛法的,他也来吃饭,我们也欢迎、也喜欢,只要来吃饭我们就都喜欢,无条件的供应一分钱不要。李居士告诉我,居士林自从开张供养大家吃饭,一年三百六十天,每一天三餐,一天都不缺。往年他是大年初一休息一天,我跟他讲不可以休息,大年初一没饭吃怎么办?那过什么年?所以大年初一也照样供应,这好,这个才圆满。他说我们从来没买过米,从来没买过菜,没买过油,因为大家都知道,每个人都送米、送油、送菜,欢欢喜喜送来,送来的吃不完太多了。所以这里不怕人来吃饭,愈多愈好,愈多愈欢喜。吃不完,吃不完我们就再往老人院送,往孤儿院送,照顾这些团体,愈施愈多。甚至於李居士讲,我们在外面买东西,人家送货送到居士林,一看居士林不收钱就走了,他不要钱就走了。我在此地很少坐计程车,坐过几次,从芽笼坐到此地,坐到这里计程车也不收我的钱。所以你不怕布施,真的是愈施愈多。居士林印经,这边的录像带、录音带、CD,你看看每年送多少,送全世界,全部是免费一分钱不收,真肯布施,这是法布施开智慧。所以现在居士林从上到下,做义工的个个聪明、个个有智慧,从哪里来的?法布施来的,愈施愈多。尤其念佛堂开办,念佛堂开办不久还不到三个月,你看看多殊胜,证明佛给我们讲的话一点都不错。

  所以布施列在第一条,菩萨行,这是觉悟人的生活行为,列入在第一条,肯布施,肯帮助别人,欢欢喜喜帮助别人,自己没有,不怕,不要为自己操心,没有好操心的。一切为社会,一切为人民,一切为众生,不要为自己,想都不要想。无论你从事於哪个工作岗位,抱著服务大众、服务众生这种心态,你说你多欢喜,多快乐,决定没有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你会生活得很快乐。菩萨第二个条件是持戒,持戒的意思就是守法。遵守佛对我们的教训,遵守国家的法律,地方的法规,人情、风俗、习惯、道德概念统统要遵守,守法是国家的好公民,是佛的好学生。忍辱就是耐心,无论做什么事,要有耐心你才能成就。精进是求进步,不断的革新,不断的求进步。禅定是自己有主宰,不会受外面境界的诱惑,不会受外面境界动摇,这叫禅定。智慧是一切事、一切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般若智慧。佛给我们讲觉悟的人,在日常生活必须要遵守这六个原则。布施在此地,就涵盖其余的五条。因为持戒、忍辱是属於无畏布施;精进、禅定、智慧是属於法布施,所以用一个布施,把菩萨所有的行门统统包括尽了。

  布施多久?「累劫」,这个时间太长了。「劫」是佛法里面计算时间的单位,佛在经上讲有大劫、中劫、小劫。小劫怎么算法?诸经所说的不一,有很多种说法,但是这些说法都是佛说的。佛讲经不是在一个地方,佛当年在世,游化在世间,旅游到处都去,所以他讲经可能随著每个地方的习惯,每个地方人的知识程度不相同,因此说的数字不一样。过去李炳南老居士,在大专院校里面说法,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这大家都晓得,叫增减劫,这个好算。佛说人的寿命,最长的时候是八万四千岁,这八万四千岁到顶了,每过一百年减一岁,这样一直减,减到十岁,十岁是最少的,然后从十岁又每一百年加一岁,又加到八万四千岁,这样一增一减叫一个小劫,时间的单位。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这个数字能够算得出来的,很长,今天讲天文数字,这数字太大了。「布施累劫」,此地讲的累劫,通常都是讲大劫。布施谁?布施『诸天人民,蜎飞蠕动』,这两句连起来是六道众生。你能够布施一个人,帮助一个人,这个福就不小,你能够帮助六道一切众生,那个福报就太大太大了。

  学佛的同修,大概都能接受因果定律的说法。这是事实,绝对不是假的,种善因一定得善果。所以你布施一定得果报,你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种什么样的因,决定会有果报的,果报通三世。人决定有过去世,有未来世,这是给你讲宇宙人生真相,人不是一世。六道轮回怎么来的?是我们起心动念变现出来的,绝对不是别人造出六道给我们去受用,给我们去轮回,不是的,自己变现出来的,自己制造的,在大乘经里面,佛给我们分析得非常详细。所以你做这些好事,『功德』就大了,「功」是讲你做事情,你在行善,「德」是得到的报应,你决定得善果。这在我们这个道场非常非常的明显,但是我们今天修的这个布施功德,比这个经上所讲的差太远了。可是细细的再说,去思惟,冷静去观察,我们今天实际上也真的在做,所以这个功德实在讲也不可思议。佛将这个比喻说出来之后,实在说是怕我们后人听到怀疑不相信,所以下面接著给我们解释。

  【何以故】

  为什么?为什么你这一问会有这么大的功德?『何以故』是为什么。

  【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

  他这个功德,超过「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布施累劫,诸天人民」的功德,理由就在此地。『当来』,是讲将来,佛那个时候讲将来,就包括我们现在;佛过世之后,那都是他所说的「当来」。不但人依照这个法门能成就。『诸天』,说「诸天」当然要包括鬼神。『一切含灵』,就是众生,我们今天讲的是动物,他有灵性,他有感情。这现在泛指的动物,在佛经里面讲的九法界众生,都因为阿难你这一问,大家能够解决问题了,这刚才讲离苦得乐了,他是真的离苦,真的得乐了。这个离苦得乐,不是一时的,是永恒的,不是局部的,是全面的,所以功德是『百千万倍』,这一句话就落实了,一点都不假。

  因为阿难这一问,引出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出这一部经,这个道理、方法,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这些圣者,全都得利益,所谓是「凡圣齐收,利钝悉被,横超三界,径登四土」。佛过去以往所说的这些方法、理论,我们修学都是有阶段的,都是有层次的,像读书一样,从小学、中学、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一定要用很长的时间你才能毕业,你才能把你的功课学完,这个样子超越三界难。可是今天佛给我们讲这个方法很特别,不需要那么麻烦,方法很简单、很容易、很稳当,又非常快速。所以这个方法,不但释迦牟尼佛自己说,一切诸佛菩萨都讲是「难信之法」,真难信,哪有这么容易?实在讲理太深,方法虽然很简单、很容易,理很深,谁能相信?如果理要不能透彻,我们对这个法门总是怀疑。尤其是对於现代的知识分子,我们都是知识分子,讲其余的大乘我们容易接受。我当年初学,方先生给我介绍,章嘉大师指引,我对於性、相两宗有浓厚的兴趣,对於念佛往生法门我不相信。

  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这是专修净土,专弘净土,我仰慕他的道德,跟他学讲经。他劝我修净土,教我读《印光大师文钞》,我读了,读了之后我很佩服,不反对净土,肯不肯学?不肯学。老师劝我劝得非常恳切,他说自古以来那么多祖师大德,有学问、有道德的人都修这个法门,如果真的修错了上了当,你也上一次当有什么关系?这样劝我,苦口婆心,可是我还是没有认真去学。什么时候我搞清楚了,所以我要不把东西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要是叫我去做,很难。是我往年讲《华严经》,我讲了十七年,我在《华严经》上明白、了解的。这在讲经有一天突然想起来,文殊、普贤学什么法门?善财童子学什么法门?仔细在经上一看的时候,他们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这个的确对我来说,很大的一个震撼,我没有想到他们是念佛求生净土,然后在这个经自始至终仔细观察,明白这个道理,肯定这个法门,一切诸佛赞叹,千经万论指归,古人讲这个经叫「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不可思议」,我才肯定这个说法,才不怀疑。所以我学佛实在讲搞了差不多三十年,我才肯定这个法门,真正不容易。我要没有这些好老师,可以说我遇到这三个老师,都是近代一流的高手,我学佛可以说是非常非常幸运,没有走冤枉路,但是由於自己烦恼习气耽误了很多年。可是说老实话,如果当年李老师给我讲《弥陀经》,给我讲《无量寿经》,像我现在讲得这么清楚明白,我早就相信了。他讲得真是含糊笼统,没这么详细、没这么透彻,所以搞得我搞了二、三十年,我才找到这个门道,才相信他老人家苦口婆心,相当不容易。今天时间到了。

  大乘无量寿经  (第二十八集)  1998/10/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028

  请掀开经本第九面,经文第五行开始:

  【何以故。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

  上一次说到这个地方,意思还没有尽,而且很重要,必得补充一些,这是说明请法的功德不可思议。阿难向世尊请教,见到世尊在今天显示无比殊胜的好相,我们大家都知道相随心转,这个相达到极度庄严,心一定也转到无比的美好,所以相才能够跟著转。在一切相好庄严之中,无过於佛的相,一切念头最殊胜的,无过於念佛,所以阿难这一猜就猜中了,世尊这个时候果然在念阿弥陀佛,所以得到弥陀以及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佛也要得诸佛加持,所以佛的相就格外的好,阿难尊者这是天天在佛的身边,从来也没见过。这一点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如果希望自己的相好,身体好,这个地方就告诉我们应当念佛,念佛必定能够满愿。阿难不为自利,为利一切众生,向佛请教,所以佛告诉他,你这一问功德太殊胜了。

  我们世间人请法师、居士、长者、大德在一个地方,讲演佛法利益众生,这个功德跟阿难这一问类似。特别是在末法之中,能够为一切众生请法,这个利益实在是太大了。尤其是在现代这个时代,跟过去时候不一样,过去科学技术不发达,请法师讲经说法得利益的只有现场听众,现场听众以外,就没有法子得到利益。即使听众当中有少数人发心,将法师所讲的记录下来,印成书本流通於世,数量也还很有限,所以影响力不能够扩大。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录音、录像愈来愈方便,我们在现在几乎每个道场、每个场合,都看到有这些设备。机器愈来愈进步,价格愈来愈便宜,愈来愈大众化,所以我们在一处讲经,全世界都有机会收听得到。现在网际网路上还有画面,音声、画面、文字几乎同时都能看到,所以请经的功德,比过去又不知道要扩大多少。在这个地方我们能够体会到,佛说法影响的面愈大,影响的程度愈深,影响的众生愈多,一切众生因这个法门而得度,阿难的功德就大了,这个请法人的功德就大了,这是我们应当要知道的,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所以这一问功德真正像世尊所说的不可思议,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前面世尊对他赞叹两个「善哉」,这问得太好了。这一问,正是称佛本怀。请看下面经文:

  【阿难。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於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我们先看这两小段。世尊叫著『阿难』的名字,这是提醒他注意,实在是提醒我们大家注意,下面有很重要的话要说。首先说出『如来』应化在这个世间,目的是什么?说「如来」,不说世尊,这个意思很广。十方世界许许多多诸佛如来,许许多多的法身大士,时时应化在我们世间,正如《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佛菩萨就现什么样的身分」,众生能够听哪些法门,佛就为大家说出这些法门,应机说法。佛为什么要来示现?为什么要来说法?这个道理在此地圆圆满满为我们说出来了。『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这就是八个字,八个字说明佛菩萨为什么应化在这个世间。凡夫到这个世间来,那是没法子,业感的果报,过去生造的业感得的果报,不能不来,来到这个世间是受果报的,这是凡夫。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他们已经脱离六道轮回,可以不要再来了,为什么还要来?他们来到这个世间,不是受果报的,脱离六道之后,再也不会造轮回业。

  他为什么要来?这个来是愿力而来的,佛家常讲乘愿而来,乘愿再来。什么愿?他学佛曾经发过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他发过这个愿。愿既然发了,你今天有智慧、有能力,你要是不顾众生,这就说不过去,这是你说话不算话,那怎么行?世间一个善人君子都守信,言而有信,哪有出世间的圣人还会有妄语?决定没有妄语,决定守信,永远守信,就是这个愿力,这个愿力就是「无尽大悲」,悲悯众生的心无有穷尽。「矜哀」,矜是怜惜,哀是哀悯,就是怜悯三界众生。三界是讲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就是六道,说三界跟六道是一个意思。在三界六道里面这些众生很苦,没有机会出离,出离三界脱离六道轮回,没有机会,这个机会一定要佛给他促成。佛在什么时候为这些众生促成?这又要等待时节因缘。这正是佛法里面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所以佛要等时节因缘。

  所谓的时节因缘,就是《弥陀经》上所讲的,「善根、福德、因缘」,必须这个条件具足佛才出世。而这里头最重要的是善根福德,如果众生善根福德成熟,佛来促成因缘,所以可见得这三个条件,我们自己本身要具足两种,佛来帮助我们一种。三个条件都具足了,这一生决定出离,出离就是出离六道轮回。你证什么样的果位?或是证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成佛,出离之后果位高下不同。这一桩事情,正如同佛在《地藏经》上给我们讲的,阎浮提众生修福,他所感的果报不相同。这里面又是什么样的原因?善导大师跟我们说得好,「总在遇缘不同」,总而言之,你这个果报有差别,都在遇缘不同。缘也不是偶然的,缘结多生,一定要自己跟人家结善缘。佛家讲得好,「佛不度无缘之人」,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给我们做了证明。跟释迦牟尼佛没有缘,佛去找他,他看到释迦牟尼佛掉头就走,理都不理他,没有缘。佛有神通,再变一个身,他往那边走了,从那边再拦住他,又看到了,扭转身又跑了,佛就现很多身,都把他包围起来,他怎么办?哭起来了,躺在地下哭起来了,还是不理。说明跟释迦牟尼佛没缘,佛度不了他,他不相信不能接受,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有缘在此地相会,大家来共同学习《无量寿经》,多生多劫因缘成熟,哪里是偶然!世间没有偶然的事情,确确实实所谓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没有偶然的。所以诸佛如来也要看看这个地区与自己有没有缘,与哪一尊佛有缘,哪一尊佛就去示现教化。没有缘的这些佛菩萨,可以跟著示现的这个佛陀去跟大家结缘,帮助佛教化众生,这就是与大众结缘。有缘的,他带头;没有缘的,我们跟在后面,这统统就结上缘了。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

  众生的善根福德什么时候成熟?只要有一念出世的念头,我们通常一般讲厌世,对这个世间没有欢喜心了,只要有这种念头生起来,与你有缘的佛菩萨就来了,他就来帮助你。这是诸佛菩萨应现在世间的因由,他为什么?「无尽大悲,矜哀三界」,为这个,『所以出兴於世』,到这个世间来现身说法。现身,不是现一种身,无量无边身。佛菩萨有这个能力帮助我们觉悟,他可以同时同处,或者同时异处,或者同处异时,他的示现太自在了,没有丝毫障碍,这《华严经》上讲的「事事无碍」。佛示现身相自在,佛说法自在,所以在社会上以种种不同的身分,种种不同的形象,让我们六根接触觉悟了。接触之后有所感动,有所领悟,皆是如来与菩萨示现。示现在世间做些什么事?下面这三句,这总说他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他是来『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这三句可以讲释迦牟尼佛一生的事业写尽了。「光」是光大;「阐」是阐扬;「道」里面的意思很多,在佛法里面讲可以分为五大类,佛道、菩萨道、声闻道、缘觉道、天道、人道,这是正说;如果笼统的说,可以说为一切法门。

  『群萌』是六道里面众生,特别是在三恶道,三恶道的众生太苦了,为什么会过得这么辛苦?由於迷失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与事实真相相违背,这就是佛家常讲的造业,这是与事实真相不相应。他造作的业,一定会变现出果报,六道的现象是业力变现出来的,业力有善恶,善业变现三善道,恶业变现的三恶道;善恶的标准,总而言之,就是自利与利他。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造作的,只为自利不愿意利他,甚至於损害他人唯求自利,这是恶业。如果能自利同时也能够顾到利他,这是小善。若能够舍己为人,只要社会大众能得利益,牺牲自己也甘心情愿,这是大善。善业感人天福报,恶业感地狱、饿鬼、畜生,六道是这么来的。这个东西确实有,不是没有。

  有人问地狱在哪里?天堂在哪里?现在人讲科学,拿不出证据他就不相信了。我们要问问,你有父母相不相信?相信,你见过。你有祖父母,你相不相信?也相信,或许见过,或许你的父母说过。你的曾祖父、高祖父,你相不相信?你相不相信你还有几十世的、几百世之前的老祖宗,相不相信?没见过,没见过就不相信。中世纪的时候,有人最初提出这个地球,地是动的,地是圆的,没人相信,还把说话这些人拿去吊刑,处死刑,说他胡说八道,现在完全证明了,那个人冤枉死了。地狱确实有人见到过,也有人去过,他去过跟你讲,你还是不相信,你还是以为他在骗你。你一定要你自己亲自见到才相信,你自己不亲自见到你就不相信,这个人就难度了。如果有一点科学的常识,有一点科学的头脑,他有合理的思惟,从理论上来建立信心。如最近科学家所讲的不同的空间,科学家所谓的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空间的维次愈高,境界愈不可思议。实实在在说,地狱、饿鬼、诸天的空间跟我们不在一个维次上,决定不是在三度空间上,所以我们见不到。

  现在这些年来有不少传说,有外太空的人,外星人到我们地球上来。这些算不算是天人?不算,他还是人道,为什么?这些外星人到我们地球上来,他还要驾著他的飞行工具;如果是天人不需要,鬼神也不需要。没有听说天人到这儿来的时候,是驾个飞机,驾个飞船来的,没听说过;鬼神到这边也没听说过。所以凡是制造这些机械飞行工具,无论他的速度多么大,他能够超过光速飞到这个地球上,他还是人,还是属於人道。既然是人道,科技那么样发达,他不知道佛法,他不懂得念佛,那些人还是有生老病死,还是不能解决问题。诸佛菩萨这一些圣贤人,他们有能力超越时空的维次,他能够自由自在的进入到四度空间、五度空间、六度空间,乃至於无限度的空间,他进出自在,他就能够广度众生。这种说法科学家听到,纵然不能完全相信,理论上讲是可能的。可是今天科学虽然在进步,虽然不断的在推展,希求找到一种方法能够突破,现在还没找到;如果找到那就好了,那就可以证明,至少六道轮回会证明出来,会清楚了。

  佛法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突破?这个事情只有佛知道。空间的维次怎么形成的?是不是原来就有?佛告诉我们原来没有。原本佛讲的法界只是一真,哪有这么多的时空隔阂?没有,可是今天它是存在的事实。这个存在的事实,佛告诉我们是我们这些众生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众生的妄想、分别、执著无量无边,所以空间的维次就无量无边。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十法界,那就是十个不同的维次,好像我们看电视拨频道一样,十个不同的频道,其实频道是无量无边。「十」代表无尽,不是真的数字,代表无量无边。十个里面又有十个,再变成一百个;一百个里面每一个又有十个,十十无尽,取这个意思,代表无尽,这才是事实真相。怎样突破?把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就突破,於是九法界一切含灵,你全都见到了,尽虚空、遍法界你也统统都接触到。每一个众生的生命都是永恒的,生命不是几十年,有过去世还有未来世,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始无终之中,我们与一切众生的关系太密切了。你说我们与一切人、一切众生没有关系,那讲不通的,关系里面有浅深厚薄不同,决定有关系;也就是说明决定有缘分,缘有厚薄不同。缘成熟了,他看到你生欢喜心,他相信你所说的,理解你所说的,也肯依照你教导他的方法去学习,这就叫缘成熟了。缘成熟,佛菩萨一定来帮助他,所谓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你才晓得佛菩萨慈悲到极处。父母对儿女有时候还照顾不到,佛菩萨对一切众生,没有照顾不到的。他来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帮助你出离,满你的愿望。

  『惠以真实之利』,「真实之利」这一句也是无限的深广。经文里面有「真实」两个字,这两个字表示决定与真如实性相应,这个利益才是真的,如果不能与真如自性相应,这个利益不是真实的;不是真实,换句话说,也就不圆满了。譬如你在恶道受苦,佛菩萨帮助你脱离恶道,生到人天,这有利益了,这个利益不真实,为什么?人死了还要轮回,还要堕落,这个利益不是真实的。人间遇到佛法,遇到大乘,你能够依教修行脱离三界六道,证阿罗汉果,证辟支佛果,证菩萨果,是不是真实?还不是真实,这是利益,很大的利益,不能算真实的利益;真实的利益,一定要与自性相应。换句话说,一定要帮助你「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利益才算是真实的。所以这一句里头加上真实,决定是大乘,决定是帮助你断见思烦恼,断尘沙烦恼,再破无明烦恼,这个利益是真实利益。

  中国人幸运,两千年前佛法从印度传到中国来,中国所接受的是大乘佛法;换句话说,是真实之利,中国没有接受小乘。大乘佛法的真实之利,真实程度也不相等,这个我们也必须知道。菩萨有四十一个阶级,前面十信不谈,为什么?十信不是真实,没有破无明。十信位的时候,圆教十信位,可以说是大利益,但不是真实利益,初住以上才是真实之利。从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真实有大小不一样;究竟圆满的真实是圆教佛果,那才叫究竟圆满的真实。所以此地这四个字,「真实之利」这四个字,广义的说,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狭义的说,就是圆教佛果,这才是真实之利。释迦牟尼佛有没有给我们?给我们了。我们有没有接受?有没有依教奉行?那这是自己的事情。释迦牟尼佛把究竟圆满真实之利,双手送给我们了。那你要问,我没有接到,什么时候给我的,我不知道?给了你,你还不知道,你怎么会得受用。

  这个真实之利是什么?就是这一部《无量寿经》,这一部《无量寿经》是教给你在一生当中,成究竟圆满的佛果,不同於大乘法,大乘法做不到。今天我们这个经本,最保守的估计现在流通量,最保守的估计也应当超过一千万册,这最保守的估计。你得到这个经本,就是世尊把这个真实之利送给你,供养你了。前面跟诸位说过,你把这个经从头到尾念一遍,就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给你灌顶一次。每一天念一遍,每一天受诸佛灌顶一次,你说你有多大的福报。我这么说,你听了也许不相信,佛给我灌顶,我没有感觉到?没错,你是没有感觉到,佛给你灌顶你没有接受。要怎样才能接受?你要有信心,你要有愿心,你要能理解,信、解、行、证,这个证就是接受,就是感受到。感受到诸佛菩萨的慈悲,感受到诸佛菩萨对自己的关怀爱护,对自己的加持,你就能体会到真实之利。所以这个地方真实之利,我们把它总归结来,就是本经所说的弥陀度生的大愿。善导大师说得好,「诸佛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就是惠以真实之利;这才是如来在果地上,实现他「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愿,他这一句话没落空。

  诸佛如来出现在世间,如果不讲这部经,那就违背了他的本愿,其他的经可以不讲,这一部经不能不讲,为什么?其他的经这个经论法门,应机的程度不广,要有一些特殊的对象。譬如像禅宗,惠能法师在《坛经》里面所讲的,他的对象上上根人。换句话说,中下根人决定没分,就是遇到了依照这个方法修行,也不能成就,他适应的根机范围很窄小,不是普度的法门,而且成就也不是究竟圆满。他能帮助你,他是真实法没错,能帮助你「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至高也不过是十住、十行位的菩萨,只有这么高,他不圆满、不究竟,不是佛度众生的本怀。一切诸佛度众生,总希望众生快快成佛,跟他自己一样,这是佛的本怀,佛的本愿。不像世间人,世间人我的成就,我也希望你成就,你的成就比我差一点,不可以超过我,这是凡夫。想帮助人,总不能把人帮助得超过自己,轮回心。诸佛如来不是如此,不但希望你有成就,真的希望你超过我,为什么?你超过我,我就自在了。我也是巴不得我们同学快快成就,都能超过我,我就好退休了,天天游山玩水,你说多自在,多快乐。我希望大家超过我,想了几十年,我知道有人超过我,我就得自在,我就享福了。所以诸佛菩萨希望一切众生都作佛,而且是平等作佛,这个了不起。平等作佛只有这个法门,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无量无边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只有这一门是平等成佛,这个诸位一定要记住。

  古德讲「能令五乘齐入报土」,这是对这个法门赞叹到极处,而且赞叹得一点都不夸张,赞叹得好。「五乘」,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说明众生的程度差别悬殊很大,这个法门能够叫这些人,平等契入实报庄严土,显示这个法门不可思议。世尊在这个经上说,阿弥陀佛在这个经上也说,只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论你是哪一个阶层的众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古大德给我们注解得很清楚,是七地以上,所以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这个法门才是真实之利。生到西方就等於是七地菩萨,七地菩萨多难,我们真是无量劫的修行,生生世世锲而不舍,才能证得初住位。从初住到七地,正好是两个阿僧祇劫,你看一般人修其他的法门,多么难,多么辛苦,所用的时间没有法子计算,才能够修到七地。我们这里念佛堂,根利的人,念几天就成了;根性再钝的人,念个三年、五年也决定成功。三、五年的时间超过法身大士两个阿僧祇劫,其他的那不必谈了,十法界里面,佛、菩萨、声闻、缘觉没得谈的。华严会上的法身大士,我们超过他两劫,两个阿僧祇劫,这才叫做真实之利。

  佛用什么方法?方法太巧妙了,六字洪名,教给你「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行了。一向专念的同修有,发菩提心的同修不多,可是诸位要记住,必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才能成功。如果你一向专念没发菩提心,这一生当中不能成就,只是跟阿弥陀佛结了个善缘,这一生不能成就。如果发菩提心,念佛念得少也能往生。这正是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告诉我们的,「念佛人能不能往生,决定在信愿之有无」,信愿是菩提心;「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的高下,决定在念佛功夫的浅深」,你念佛功夫浅,往生的品位低,念佛功夫深,往生的品位高。蕅益大师说得好,他老人家所说的话,正是阿弥陀佛的意思。我们怎么晓得是阿弥陀佛的意思?印祖告诉我们的,印祖说蕅益大师注解的《阿弥陀经》,确确实实是阿弥陀佛的意思。

  所以菩提心要发,菩提心怎么发法?先要晓得什么叫菩提心,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说得好,我们听了好懂。他老人家讲,「一心专志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话好懂。换句话说,我一心一意只求西方极乐世界,只求见阿弥陀佛,其他统统放下,决定不再放在心上了,这个人就是具足圆满的菩提心。如果对这个世间还有一些牵肠挂肚的事情,你菩提心没有发,你对这个世间没有彻底放下。所以发菩提心的人,世出世间法统统放下,心地清净一尘不染,然后一向专念,心里头只有一句佛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子念佛就决定得生,这是真实之利具体落实在一切众生。唯有这个方法,才真正满一切诸佛救度众生的弘愿,普度众生的本怀。我们学佛,真正发愿做如来弟子,我们要学佛,向佛学习。学什么?就学这三句,这三句归纳起来就是「弘法利生」四个字。「光阐道教」是弘法;「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是利生,决定不为自己,自己必定得大利益。这个大利益也就是此地讲真实之利,能利益一切众生才是真实利益自己。

  念念为光大佛法,我们知道唯有佛法能够救度十法界一切众生,这是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光大佛法?为什么要弘扬佛法?只有佛法才能度自己,才能度众生。我们发心出家,出家为什么?就是为这桩事情,一定要把这一桩事情做好。怎样才能做得好?一定要依教奉行。说得具体一点,能信、能解、能愿、能行,你就能做得很好了。佛在经上教给我们做的,我们一定认真努力去做;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一定要听话,不但身不能做,念头都不可以有,这才叫学佛,学佛就是向佛学习。再接著看下面这一段:

  【难值难见。如优昙花。希有出现。汝今所问。多所饶益。】

  前面这三句佛说的是老实话,『难值』,「值」是遇到,佛不是常常出现在世间。我们从《弥勒下生经》里面就能看到,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他的影响力还是相当大。这个影响力是佛法里面讲的法运,佛在经上讲是一万二千年,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影响力可以影响到一万二千年。根据中国古人的记载,释迦牟尼佛灭度到现在三千零二十几年,他的法运就是他的影响力,应当还有九千年。九千年以后这世间没佛法了,一直要到弥勒菩萨下生到人间示现成佛,像释迦牟尼佛一样来做一次表演,当中空档的时间太长了,佛在经上跟我们讲,差不多有将近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这个世间没有佛法;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跟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比,不能比。我们到这个世间人间来投胎,怎么会刚刚好投胎遇到佛法,哪有这么巧的事情?所以说「难值难见」,真难。我们在六道轮回,生生世世舍身受身,不是说每一次得人身都闻到佛法,哪有那么好的机会?如果有那么好的机会,你早就成佛,你就不会再当凡夫,这个机会很难遇到,所以佛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就是机会太少。

  因此如果一旦遇到了,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太希有了。我们这一生遇到了,很不容易,这一生我们得人身又闻到佛法,不但闻佛法,而且闻到佛法里面真正的真实之利,《无量寿经》,净宗法门。你如果对於这一桩事情了解得不够深刻,不够透彻,你怎么会珍惜这个机会?唯有真正透彻,真正了解,机会才抓住决定不放过,知道这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机会,怎么能把它错过?我们这个讲经说法,一次都不能把它放过。我学佛的时候,了解这个事实。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他每一堂上课,每一堂讲经,从来没有缺席过。偶尔有外面请他去讲经,我们跟著一道去,我们发心当侍从,李老师的常随众,大概我们差不多有二、三十个人,这二、三十个人一堂课都不缺的。那是我们深深明了机会希有难逢,除非是生病没有办法,任何因缘都不能够阻挡,难值难见。

  下面这两句是举比喻,『如优昙花,希有出现』。此地讲的「优昙花」,跟我们平常所见的昙花,大概品种不一样,开的时间很短。我们世间这个昙花,开的时候在半夜,时间不长,两、三个小时花就萎谢了,所以要看昙花一定要在深夜,你才能看得到,这都是形容很难见到,「希有出现」,所以要具足许许多多的条件。众生的善根福德要成熟,如来与这一些众生缘分成不成熟,绝不是简单的事情。佛在没有告诉他事实真相之前,先说了这些话,给我们听的,提醒我们留意这个法门。法门实在如阿难所说,太希有、太难得了。下面这两句,是赞叹阿难所问。『汝今所问,多所饶益』,你这一问,给一切众生带来无量无边丰饶的利益。这桩事情实在是讲,世尊观察因缘成熟了,阿难也不是普通人,都是法身大士乘愿再来,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哪里是普通人。就跟舞台上演戏,释迦牟尼佛演个主角,阿难尊者演个配角,他们两个都是在舞台上表演,目的帮助一切众生觉悟。佛所讲的「多所饶益」是正确的,利益无量无边。请看下面经文:

  【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能於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

  我们先看这一段。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制定戒律,决定禁止我们自赞毁他。佛教导我们自己要谦虚,要卑下,为什么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自己赞叹自己?这是慈悲到了极处,实实在在不得已,怕你不相信,没有人能够赞叹佛了,那怎么办?佛只好自己赞叹自己几句,希望你明了对佛生起坚定的信心,我们才能得真实之利;如果对佛的信心不足,再好的大法,也必定是当面错过,那才叫真可惜。所以叫著阿难,你应当知道。阿难是佛的侍者,佛平常讲经,他的确是一次都没有漏掉,听经听得多,阿难有相当的智慧,十大弟子当中多闻第一,所以跟他讲,你应当知道。

  『如来正觉,其智难量』,其实世尊这种说法,虽然是自己赞自己,还带几分谦虚,没有说叫我们当知,叫著阿难,这别人不晓得,阿难你应该知道。「如来正觉」这一句话,释迦牟尼佛也没有说他自己一个人,说「如来」。如来包括十方一切诸佛,这不仅是一个人,你看这个自己赞叹,有多么高明的技巧。一切诸佛如来正觉,如是真如,乘真如之道,而来示现作佛,就叫做如来。在此地我们也可以讲,本著阿弥陀佛一如之大道,而来示现成佛,就称为如来。这个如来是应身如来,到下面一品有佛的十号,再跟诸位详细说明。如来有法身、有报身、有应化身,此地是讲的应身。「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此地在文字上省略,示现成无上正等正觉,如同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给众生示现的一样。

  「其智难量」,佛的智慧无量无边无有障碍。在本经,我们从前面这一大段经文能看到,释迦牟尼佛这个时候住「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三昧也翻作禅定。念佛的这个定功是所有一切禅定当中,都不能够跟它相比的。佛在《大集经》里头也说,为我们大家说明,「念佛即是深妙禅」,不是普通的禅,比普通禅定高明得太多了。为什么?普通的禅定有出有入,入定的时候,禅定境界现前;出定的时候,定境就失掉了。念佛人单提一句佛号,放下万缘,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所以叫它做深妙禅。我们知道禅定就生智慧,三无漏学常讲,「因戒生定,因定开慧」,禅定能开发智慧。极妙的禅定生起来就是妙慧,所以「其智难量」,胜过一般菩萨的智慧,不是一切菩萨的定慧所能够跟它相比,不是一切菩萨定慧所能够称量的,这叫难量。这个称量就是说不出,不可思议,称是称说,量是衡量,一般菩萨做不到。这也是经上常讲,「唯佛与佛方能究竟」,连等觉菩萨都没有办法完全的了解它。

  末后这一句是讲作用,他起作用『无有障碍』,通达一切法。我们在这一段科题上,总标的是「法报德用」,佛的法身、报身他的作用。第一小段是「觉智难量」,括弧里面讲「般若德」。下面这一科是讲「德用圆融」,经文上说『能於念顷,住无量亿劫』,这是举一个例子说。「念顷」,极短的时间,如《华严经》上所说的,「知无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无量劫」,古德给我们讲,这个境界是事事无碍、延促同时,这是突破了时间现象。此地给我们讲的是讲真相,讲的是事实真相,如果我们突破了时间的现象,突破空间的现象,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讲的无量寿。不但寿命无量,没有一样不是无量,样样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神通无量、变化无量、示现无量、说法无量。现在大家都喜欢金银财宝,金银财宝也无量,没有一样不是无量。你要了解这个事实,你要想得到一切的无量,就在这个法门里面学,而且在我们一生当中,决定可以得到。其他法门则未必,你得到的是有限,这个法门里面,你得到的是圆满的无量,这句句话都是真实。

  所以他能够於念顷这么短的时间,「住无量亿劫」。短时间可以把它拉长,一刹那、一念间,可以把它变成无量劫;当然也可以把无量劫变成一念、变成一刹那,事事无碍。这是我们现在科学里面所讲的超越时空。人能够超越时空,就可以随意回到过去,随意进入到未来,过去、现在、未来就没有了,这超越时间。同时也超越了空间,我们就在现前,要想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讲经说法的现场,就在我们面前,很近的距离,超越空间,所谓「十万亿佛国土,不隔毫端」。怎样才能超越?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就超越了。我们今天没有办法超越,受时间空间种种的障碍,不自由、不自在,原因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不能不放下。明了、知道了要趁早放下,快快放下。果然放下,你念佛就不一样,那个时候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你每一声佛号,与自己的心性相应,与阿弥陀佛相应,与十方如来相应。由此可知,我们妄想、分别、执著没放下,这个境界就不能现前了。

  这个事情,实实在在值得我们细心去想想,我们希不希望现在得真实之利?得真实之利,你要自己帮助你自己。佛确实是慈悲,把这些方法、理论、境界都告诉我们,能不能得真实之利,要看我们自己肯不肯接受,自己不肯接受,佛也没法子。由此可知,自己肯接受,欢喜接受,就是佛度有缘人。自己听了还不肯放下,还怀疑,还忧虑,还贪恋这个世间,世间万事万物只要贪恋一桩就不行。这一桩就造成重大的障碍,障碍你见性,障碍你相应,你虽念佛不相应。果然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的心就是清净心,你的心就是平等心,你的心就是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你念佛把你自性弥陀念出来了,这个时候,当然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相应,这才叫「一念相应一念佛」。这一句话大家听多了,听到耳熟了,可是有没有想过,我几时相应过?我有几分相应?能有这个念头起来,好,你开始觉悟了,你已经注意到这个事情,这是好事情。接著怎么样?这个觉悟不能间断,应当更努力、更认真向前突破,你的境界愈来愈佳,愈来愈好。境界愈来愈好,你就愈来愈有信心,愈来你的愿力就愈强,真正入经上所讲的勇猛精进,决定不退转,这个都在信得深,解得透彻。所以讲经说法就是为大家解释、讲解,希望大家对於这些事实真相透彻的了解,然后你在行门里面没有罣碍,你会学得很如法,在你生活当中,你工作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样样都自在,样样都如法。

  下面这两句,这再举个例子,『身及诸根,无有增减』。「身」是身体,「根」是六根,根身不增不减,诸位想想那是什么样子?无量寿。我们在这个经里面读到过,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决定没有衰老,我们有衰老,衰老就是有增有减,「增减」两个字,意思就是变化。我们根身有变化,年年不一样,一年比一年衰老,老得好快。想想我们自己,看看现在年轻的小朋友,过去我跟他一样,也很年轻、很活泼,好像就是昨天的事情,一下就老了。朋友当中,同学当中,现在一见面满头的白发,我们自己剃头不觉得,一看到这些老朋友,年龄都差不多的,同班同学都差不多,一看个个头发都白了,这才知道老了,想想就是昨天、前天的事,变化太快了。人生在这个世间确确实实醉生梦死,糊里糊涂过日子,时间过得这么快,这个机会要不抓住怎么办?抓住,要赶快抓住。你要不能很快的抓住,再过几天你老了,体力一切都衰减了,你想做也做不到,你没有体力了,这是说修行。做好事也要抓住机会,机会过去了,缘就断了,想修一点福都没有机会去修,你说那种人可不可怜?我们在佛经上常常看到,「可怜愍者」,我们多想想这一句话的意思。如来的根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这「三」是讲三身,法身、报身、应身,所以他们那个相大圆满。我们在《地藏经》前面一开端,我们就看到「大光明云」,后面略举了十种,第一就是「大圆满」,佛的根身展现出来是大圆满。我们要是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四句我们人人都有分,「能於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阿弥陀佛如是,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个往生的人都如是,很不可思议。今天时间到了。

  大乘无量寿经  (第二十九集)  1998/10/10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029

  请掀开经本第九面,最后一行看起:

  【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於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

  我们从这一段看起。这一段经文是说明如来法身、报身的德用,这其中的理、事都不是菩萨能够明了的,何况凡夫。所以世尊在此地叫著阿难告诉他,前面经文上所说的,「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能於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这是极赞报身、法身德用无边。在佛法当中,佛在戒经里面教导我们,不可以自赞毁他,我们看这一段经文,这世尊不是自己赞叹自己吗?为什么世尊要以这种方法来说法?这个道理很深。正是因为这桩事情没有人能知道,正是所谓的「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在这种情况之下,佛只好自己说了。说完之后要跟我们解释,『所以者何』,这是一句问话,意思就是为什么佛要这么说法?下面再解释『如来定慧,究畅无极』,这在科文里面,诸位能看到这一句是解释。「如来」,这个名号在底下一品我们再做详细报告,因为底下有十号,十号里面第一个就是如来;广义的说,这是见性之人才能够称如来。由此可知,如来果地上这十种号菩萨也有,什么样的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就具足十号,虽然具足十号,没有达到究竟圆满,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晓得。所以圆教初住菩萨,就有能力随类现身,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能现什么样的身」。

  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北印度降生,示现八相成道。八相成道是什么地位?天台家四教里面属於藏教佛,八相成道是藏教佛。换句话说,圆初住菩萨示现的,就有能力做此示现,也称「如来」,也称「应供、等正觉、佛、天人师」,也称,不假,是真的不是假的;一直到究竟果位,十号圆满了。如果诸位对这个意思要不能体会,古人常常用月亮做比喻。大概初二、初三,我们看到的月芽,能看到月的光明,你说那个是不是真的月光?是真的不是假的,是真月,但是十五的月光圆圆满满的也是真月,决定不是假的。圆教初住、二住的菩萨就像月芽;究竟圆满的果位就像十五的月亮,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所以初住菩萨是真佛不是假佛,天台大师讲六即佛,这个地位叫「分证即佛」,他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真的,他只证得几分,证得部分,而没有证得圆满,所以是分证即佛。分证即佛包括哪些?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华严经》上称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都属於分证佛,都有能力示现八相成道,都具足如来十号。这个地方我们先要了解,这个字的意思很广。

  「如来定慧」,「定」是禅定,「慧」是智慧。由此可知,见了性的人,他的定慧跟十法界里面的菩萨、二乘绝对不相同。十法界里面的菩萨没有见性,十法界里面的佛也没见性。我们要问,十法界的佛相当圆教什么样的果位?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四圣法界里面的阿罗汉,我们讲小乘阿罗汉、辟支佛,他断证的功夫,也就是他断烦恼的能力,相当於圆教七信位的菩萨,但是智慧德能就不能跟七信菩萨相比,七信菩萨智慧比他高得太多了,断烦恼跟他相等。由此可知,藏教里面的佛只能到九信、十信位的菩萨,没有到初住;也就是说,他们的无明没破。初住菩萨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得大自在,四圣法界里面的声闻、缘觉、菩萨得的是小自在,不是大自在,这是我们要明了。此地是讲已经破无明了,至少也破一品,法身大士他们的禅定,他们的智慧,通常我们讲戒定慧三无漏学。

  「究畅」,「究」是究竟,「畅」是畅通。「无极」这两个字重要,从这两个字来看,这个如来不是普通如来,是究竟圆满的如来,因为后面有「究畅无极」这一句,法身大士这一句他还做不到。有这一句我们就知道,他是究竟圆满的如来而示现的八相成道。所以佛菩萨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都是示现的,就像《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心是感,佛是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众生的心非常复杂,十法界都具足,我们起心动念;佛菩萨的应也很复杂,佛菩萨来应的时候,随类化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身,感应道交丝毫不爽。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理很深,事很广、很繁,佛经里面称之为「微妙」、「难知」。诸佛菩萨示现在六道里面,可以说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只要你细心去体会,你就能觉察得到。我们一般人觉察不到是妄念太多,心太粗了,粗心大意你觉察不到。心思细密之人,他就能觉察到,能觉察得到用功才能得力。

  我们常常听许多同修说,用功功夫不得力,不得力的原因要知道,平常粗心大意,没有依教奉行。学佛的同修正如经上所说的,修行没有尽力,所以效果就小,好像读书拿不出成绩出来,原因就在此地。佛在一切经里面劝导我们,首先要建立信心,信心怎么建立?读诵大乘,听闻佛法,亲近善知识,依教修行,建立信心。信心建立之后你才能够深解义趣,对於佛所说的一切经教,它的意思、法味你才能真正尝到,这里头有真味,绝对不是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能够相比的。这个味,佛经上常常把它比作甘露。佛比作甘露,我们还是不懂,为什么?甘露没见过也没尝过,哪里懂得什么味道。只听说书本里记载,甘露是天人的一种不死的饮料,说饮料大家好懂,饮甘露就长生不老,我们没见过。甘露可能是种非常美味、非常营养的一种食品,如果真的说饮了甘露就不死,大概是形容不是真的,那要是真的话,天人也有生死,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寿命八万大劫到了,他也要死,他也要堕落。由此可知,这是一个形容,是一个比喻,那是天上最好营养滋补的饮料。不死是形容,不是真的,我们在这里不要误会,有生一定有死,有聚一定有散,这才是真理。佛在大小乘经里面常常警惕我们,这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白之后,我们才知道应当怎样做人,应当怎样生活过得幸福美满。知道自己生从哪里来,死了之后到哪里去,这就叫了生死;「了」是明了,对於生死的状况一点都不模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说了生死就没有生死,你又把它解错了,了生死是对於生死这桩事情很明了。

  功夫,定慧功夫达到究竟圆满,「无极」不是一切因位所得,菩萨在因位,从初发心到等觉都是属於因位,只有如来究竟的佛果,这才是果位。所以有这一句我们就知道,释迦牟尼佛前面所讲的话,这是究竟果地上的智慧、禅定、境界,不是因位菩萨能知的,佛这才自己说出来。说出来的目的何在?帮助我们建立信心。我们对佛自自然然就生起恭敬心来,如来的境界等觉菩萨都搞不清楚,何况是地前菩萨?我们在这个地方,对於如来世尊建立决定的信心,然后才能发心依教修行,功夫才能得力。现在我们讲修行,实实在在讲,跟佛教给我们的标准,我们打很大的折扣。这个折扣太大了,不是对折,对折你都成佛了。佛讲了一百分,我们能做到一分,这个人就很了不起,就很难得了。有许许多多人,百分之一做不到,做到千分之一,做到万分之一,他也能得利益,佛法的利益真实不虚。

  再看底下这一句经文,『於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这也是世尊自己说的,也不是三贤十圣菩萨所能够理解的。「一切法」是世出世间一切法,菩萨得自在不能叫最胜。「最胜」跟前面「究畅无极」的意思相同,都是指究竟果位上来说的。心离开烦恼,离开忧虑,离开牵挂,这样才自在。我们今天不自在,自己好好的想一想,不自在的原因是什么?总而言之,妄想太多了,分别太多了,执著太多了,所以你不自在。佛告诉我们这些东西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的,把虚妄当作真实就是迷惑。一心一意分别这个真实,想拥有这个真实,那真实是假的,你就起了无量无边的分别、执著,在这里面患得患失,你怎么会得自在?现在这个世间,全世界大家都晓得动乱不安,人人自危,没有安全感,真是心慌意乱,痛苦不堪,我们看到这个现象,可怜!

  有没有方法解决?有,但是你不相信。什么方法?读了佛经就明了,你身心不安,为的是什么?希望保护这个身体,保护你生活的环境,你求的是这个,你在这里分别,你在这里打妄想,你在这里执著。如果你能把这个统统舍弃掉,像《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哪里不平安?处处都平安,原子弹在空中爆发,看放烟火,很平安,没事。所以一切不平安,都是妄想、分别、执著,过分的执著自己这个身体,过分执著自己的生活,不知道这个东西是假的。《金刚经》上讲得很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没有一样是真的,身是假的,世界也是假的,连佛法还是假的。你可不要执著佛法,佛说得很清楚,「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法,佛法尚且不执著,这个「舍」就是不执著,不分别,不执著,何况世间这一切法。这是佛教给我们得自在的方法,所以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就得大自在。

  我们看许多人,为了什么?为了身体健康,清晨去运动,到外面跑步,或者打拳,做种种运动,累得一身汗,他以为他身体健康。这学佛的人每天打坐,如如不动,丝毫运动也没有,他很长寿,他也不生病。你要问这什么道理?那些执著身体,希望身体健康,天天运动,天天进补,妄想、分别、执著,反而补出毛病出来。在运动里面又扭著腰了,扭著筋了,麻烦大了,出了多少纰漏出来。真正修道人,事实真相明白了,统统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没病了,病根都放下,都拔掉了,这才叫真正的健康。佛的经论上,哪一部经论里面讲的佛菩萨、阿罗汉,每一天去运动?没看到过。有没有看到佛菩萨,天天去进补的?也没有。像这些地方,我们读经学习决定不能放松要留意,看看佛菩萨他们怎样过生活?过的是健康的生活,自在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快乐的生活,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诸位要记清楚,无相并不是这个相没有了,你又把意思解错了。「无四相」是什么?是心里头没有四相,不是外面境界没有四相,心里头没有。佛教我们断惑证真,是把心里面的四相拿掉,形式上还是有我、有你、有众生、有寿者,样样都有,一样也没有少,心里头不能有,相上有就不碍事了。《华严经》上给你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就是此地讲的「於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就是事事无碍。

  由此可知,障碍产生在哪里?障碍实在讲产生在妄念。妄想是妄念,分别也是妄念,执著还是妄念,你那个念错了。放下妄念,佛就跟你说正念,正念跟妄念从哪里分别?这个事情麻烦了,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如果与四相相应,「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统统是妄念,学佛还是妄念。你在拜佛的时候,我能拜,佛是我所拜的,我对他恭敬,所以你拜佛是妄念,你怎么能成就?进念佛堂念佛,我念佛,我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妄念。所以你念佛功夫不得力,你这一句佛号念得很久,念得很多,没念好。怎么知道没念好?还是有烦恼。在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还是有贪、瞋、痴、慢,这就是你功夫不得力,烦恼天天长,智慧没看见。如果你功夫得力了,烦恼轻,智慧长,你在修学过程当中法喜充满。大乘经里面常讲,「常生欢喜心」,你一天到晚生活在欢喜当中,法喜当中。诸位要知道,这种法喜要用我们世俗人眼光来说,这是最好的养分,什么样的营养都不能跟它相比,这个世间科学研究还没有研究出来。现在研究营养的东西多少,法喜没有研究出来,只有佛法里头有。

  中国古人也曾经说过,「人逢喜事精神爽」,人欢喜的时候精神就来了,可以不要吃饭,可以不要睡觉,欢喜。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初禅天以上就不需要饮食,也不需要睡眠,五欲舍掉了,五欲是财、色、名、食、睡。食是吃饭、吃东西,睡是睡眠,这五样东西他都没有,都舍掉,这是初禅。初禅用什么东西来养自己身体?禅悦为食。禅悦是定慧里面有一分喜悦,喜悦就是他的养分,他五欲完全不需要了。四禅天如是,我们在人间生活也如是,只要你对於这个产生兴趣生欢喜心,你就得到充分的养分。现在也有人说「能量」都可以,名词无所谓,讲的都是一桩事情,所以佛教给我们生活在欢喜之中。可是我们一天到晚忧愁,一天到晚苦恼,佛教我们欢喜,我们怎么欢喜的起来?这是真的。为什么佛那么欢喜?为什么菩萨那么欢喜?进入佛门,你第一位看到的弥勒菩萨。正规的佛教道场,它的建筑第一个天王殿,你踏进天王殿的大门,他坐在当中面对面的弥勒菩萨,一天到晚笑咪咪。他教你什么?教你常生欢喜心,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就欢喜了。

  你看到山河大地芸芸众生,这些现象原来都是诸佛菩萨变化所作,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看这个人喜欢他,那个人我讨厌他,你没有看到事实真相,你看到的是妄相,从这些妄相里面生起妄心。相宗经论里面所说的「种种心生」,种种心是分别心、执著的心。种种心生就把外面的现象转变了,境随心转,相是随心转的,这是浅而易见,非常可惜我们平常粗心大意。你看人欢喜,你看他面孔欢喜相;他在发脾气愤怒,你也看,那愤怒相,那相不是随你心在转吗?你心清净,现的是清净相;你心地污染,现的是个污染的相,显而易见。所以佛说「心生法,法生心」,心生法,那个心是真心,法生心,那个心是妄心。佛菩萨跟众生不一样的地方,差别就在此地,他在一切境界里面能做得了主,不被境界所迷惑这才叫觉悟。觉悟的人才得自在,才能过正常的生活;正常的生活就是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是谁?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要从学过佛菩萨的生活做起。

  《华严经》上讲有「十种自在」,这是圆教果地上的如来。我们今天是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有断,我们怎样学习自在的生活?这个要懂。十种自在里面,第一种就是长寿,叫做「命自在」。长寿、慧命我们能不能得到?能。佛经里面常说的,「求长寿得长寿」,如果你求不得,你一定是在求的理论,或者求的方法上出了错误;如果说如理如法的求,没有求不得的。我们向谁求?向佛求,错了,向自性中求,不是向佛求。所以告诉你向佛求,那个佛是觉性。这个佛不代表一个人,是「自性佛」,所以才有求必应。佛法称为「内学」,诸位要记住,如果说心外求法,那叫外道,无有是处;佛法教给我们,从内心里面求。求长寿这个例子很显然,凡夫的寿命有一定,为什么?业力所转。所以有些看相算命,把你那个命算得很准确,你很可怜,为什么?你有命,被人家算得那么清楚,你是凡夫。佛菩萨,看相算命算不准,为什么?他没有命,没有命才叫长命,有命都是短命。所以你给人家算的,算什么?短命,算的都是短命,长命,他算不出来。

  怎么样转短命为长命?那就只有佛法了,除佛法之外,什么样科学方法都办不到,佛法确确实实能够转短命为无量寿。方法在哪里?就在这部经上,理论方法、事实真相全在这部经上,这个经叫《无量寿经》,寿命怎么会不自在?如果就事相上来说,把业力转变成愿力就自在,就长寿了。凡夫之人生到这个世间,你是业力来的,你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你是来受果报的。过去生中修善业,你来享福的;过去生中造作不善业,你来受罪的,所以佛讲得好,「人生酬业」。你要问人为什么到世间来?释迦牟尼佛四个字解答得清清楚楚。你是来酬偿你过去生中所造的业报,你是来干这个的。干这个还不老实,一面是酬偿业报,一面又再造业,你说这怎么得了,业因果报这样相互的缠绵,生生世世没完没了,这就造成长劫轮回的现象,这个现象很苦,谁知道?佛知道。所以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上,诸佛如来对於释迦世尊的赞叹,他能在五浊恶世教化一切苦难众生知苦乐法,就是说的这桩事情。轮回的状况佛菩萨了解得太清楚,我们是迷在其中,造业受报,受报又造业,天天干这个,所以苦不堪言。

  这一生当中,我们总算非常幸运遇到佛法,遇到究竟了义的大乘法门,一生决定往生不退成佛,无比的希有。所以你只要能把念头一转,把你的业力转变成愿力,你就是乘愿再来。怎么个转法?没转之前念念为我,有我,有我的家,有我的眷属,念念是为我,这是业力。把这个念头转过来,念念为一切众生,念念为佛法久住世间,我没有了,这个念头一转,就是乘愿再来。我们以前业力的生命告一段落结束了,往后是愿力再来的,愿力再来,住在这个世间就随意自在,你愿意住多久就住多久,没有障碍。想什么时候往生,什么时候就去得了,为什么?愿力作主了。关键就是这个念头,凡圣是一念之隔。佛在这个经教里头讲得不错,佛说「生佛毫发之差」,就是指这个念头转过来就成佛,转不过来那是凡夫。

  许许多多同修读了大乘经,听了佛法,懂得这个道理。转凡成圣的道理你懂得了,你为什么不肯转?你为什么做不到?习气太重,这是无量劫的妄想、分别、执著的习气,它在作祟,但是你要晓得,这习气不是真的,还是虚妄的,妄决定能断。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讲得好,「不觉本无」,本无当然可以断;「本觉本有」,本有决定可以恢复,你一念转过来了,本有的就恢复过来了。为什么不肯干?这是愚痴,愚痴到了极处,愚痴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所以对於如来的经教,不能够认真百分之百的奉行,果然能百分之百的奉行,你就圆圆满满的转过来了,你就得命自在。所以如来果地上这些境界对我们来讲,我们有大受用,问题是对这个理事要透彻的理解,我们才肯真信,才肯真行。你说我信了我做不到,那个信是假的不是真的,真信决定做到。所以你的信心是什么程度,看你所做的,你的所作所为就知道你的信心。

  第二是「心自在」。第一个是讲命,第二个讲心自在。我们今天心不自在,烦恼很多,忧虑很多。佛菩萨的心自在,为什么?佛菩萨有智慧、有方便,他能够调伏烦恼,能住三昧,这一条实在讲我们可以学。你真正要学,你要把心里面的烦恼、忧虑、牵挂统统放下,让你的心住在念佛三昧之中,你就得自在。实际上金刚般若这一会,我们过去在此地说过,须菩提尊者看出释迦牟尼佛生活的真相,他看出来了,佛为什么那么自在?为什么那么快乐?他看出来了,所以对世尊大加赞叹。他向佛请教,我们这些修行人,不修行人不谈了,修行人最重要的两桩事情,一个是怎样「降伏其心」?这个心就是妄念,如何能把这些妄念降伏住?这是一个大问题。第二个问题「应云何住」?我们的心要安住在哪里?尊者这一发问,引起金刚般若这一会,释迦牟尼佛说了许许多多话,对须菩提讲的。须菩提不是一等根性的,释迦牟尼佛罗哩罗嗦讲了一大堆,我们听也听不懂。如果是我们学佛的人,拿这个问题问释迦牟尼佛,「云何降伏其心」?释迦牟尼佛一定合掌,「南无阿弥陀佛」,你看多简单,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应云何住」?「阿弥陀佛」,住在阿弥陀佛上就好了,比《金刚经》高明多多,哪有那么麻烦?这叫最上乘法,所以须菩提不是上乘人,你们大家上乘人,我跟大家讲的是真话。这个就是心自在了,我们用什么方法把我们的忧虑、妄想、牵挂,拉拉杂杂的统统舍去,一句阿弥陀佛把它代替了。念佛的功夫在什么地方用?起心动念。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念头一动,阿弥陀佛,就把它拉到阿弥陀佛这来,把那个念头打掉,这就是「降伏其心」。念念心里面有阿弥陀佛,你的心就住在阿弥陀佛上,心住在阿弥陀佛,哪有不见佛的道理?《楞严经》上讲得很好,「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所以心里头不要有别的东西,二、六时中不可以有别的东西,为什么?所有一切念头都是轮回业。你想想从早到晚,你造的什么业多?轮回业做得多,你心里面有佛的时间少、短,所以你功夫不得力。一切时、一切处、处事待人接物,统统是阿弥陀佛。你的麻烦又来了,为什么?看到那个人来找我,明明是一个讨厌的人,搞得我的心就乱了,那是你不会用功,会用功的人是什么?阿弥陀佛来了,那个人就是阿弥陀佛。你的心把他变成阿弥陀佛,相随心转。这外面是境界,你有能力把他转变成阿弥陀佛,他就是阿弥陀佛,你看你不就面对阿弥陀佛吗?善人是阿弥陀佛,恶人也是阿弥陀佛;顺境是阿弥陀佛,逆境还是阿弥陀佛,你才入念佛三昧,你才得心自在。你要分别这个是佛,那个不是佛,你就完了,你怎么会得自在?这是教你怎样过大自在的生活。

  第三个是物质生活的自在,经文里面讲「资具自在」。资具就是我们生活上必须要依赖的一些物质,这个实在讲也很简单。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生活非常简单,吃饭,日中一食,吃饱就行了;衣服,粗布能够遮体就行了;晚上睡觉,有个地方躺下来休息就足够了。他过的生活,我们今天讲是最低水平的生活,物质生活他得大自在,知足常乐,心里头没有一丝毫的负担。心里没有负担,这个心就是最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生理就健康,他身健康不生病。我们今天为什么病这么多?心理不健康,吃这东西不干净,疑神疑鬼,这个东西里头恐怕不干净,吃了会生病,他念头一想到病,这里痛,那里痛,果然就来了;病从哪里来的?想来的,妄想打来的。心理健康的人,吃饱了一念不生,也不知道吃些什么东西,所以他那个身体永远是健康的。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他怎么会不健康?没有挑剔,没有一念为自己。身体,身体是为众生服务的,是为众生服务的一个工具而已,与自己不相干。自己利用这个工具,为一切众生服务而已,你说他多自在、多快乐。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无论在家、出家,无论富贵、贫贱,如果真有道心的话,应当过一个很平常的物质生活水平,绝不求奢侈,绝不求豪华,绝不求提升自己生活品质,不求。你要想过好的生活,佛也不会反对,为什么不会反对?因为佛没有念头,佛要是反对你,佛就有分别、有执著了。所以佛劝人,佛不勉强一个人,一切你自己看著办,所以佛的心才永远清净。佛要落在分别、执著比我们还烦恼,那他管事不是太多了?他只有劝告,绝不勉强任何一个人,所以他才能得心自在。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物质生活上得自在。我们有多余的应当帮助别人,你的福德就大了,功德也大了。福德,修福而不著相,福德就变成功德;修福著相,那是福德不是功德。著相是著什么相?著我相,我能修,我做了多少好事情,你修的是福德不是功德;无我相,你所修的一切福德都变成功德。功德能了生死,能证菩提,福德不能,这里面的区别很微细,自己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你财布施,你一生的财用决定不会缺乏,你布施供养饮食,你就不会缺饮食;你布施衣服,你一生不会缺乏衣服。我们一般讲一生,在佛法里面讲多生多劫,你不会缺乏。凡是有缺乏的都是不肯布施,不肯种因哪里来的果报?

  第四个叫「业自在」。「业」是造作,我们世间人叫事业,正在造作的时候叫事,你做了些什么事;事情做完了以后的结果,就叫业。业很复杂,佛将它归纳为三类:善业、恶业、无记业。无记就是非善非恶,善业就有善果,恶业有恶报,无记是堕在无明之中,这是造业。佛菩萨的造作,我们随顺世间人的讲法,佛菩萨也造作,造作也有结果,怎么说法?叫它做净业,净是清净。净业的果报,在六道里面就没有了,六道有三善道、三恶道,没有净业的果报,所以净业果报在西方极乐世界,不在六道轮回。我们要造作一定要造作净业,把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有一切善业、恶业、无记业,统统转变成净业。你要有智慧,你要有善巧方便会转,菩萨的本事,《楞严经》上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也可以说菩萨跟凡夫不相同的,菩萨会转,众生不会转。有智慧、有方便的人他会转,统统都转成净业。

  我这个说法大家听起来好懂,佛法里面术语叫「回向」,回向不好懂。你们天天念回向偈,怎么个回向法?「回向众生」,「回向实际」,「回向菩提」,能够念得出这三句的人就不多。这三句是什么意思,能讲得出来就更少。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念念都能够把它转成回向,那就更少了,所以你要懂得转,回向就是转变。在日常生活当中,再小的事情,起心动念,真的是一毛一尘一沙一渧,这微不足道之事,都可以把它转,统统转成净业,这就是你真正懂得回向,你会回向了。全都转成净业,把烦恼转成菩提,把生死转成涅盘,转染成净,转邪成正,转妄成真,就在你会转。就像我刚才给你举的例子,人家来找你,你欢欢喜喜恭敬的看他,他就是阿弥陀佛,我就把他转变成阿弥陀佛,这叫回向。你还把他看作众生,还把他看成冤家,一看就生气,你多划不来?一看烦恼起现行,业障现前,马上就堕落了;你一转,一转就成佛了,一念之间。蕅益大师讲得好,「境缘无好丑」,「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平等的,决定没有好丑,为什么?唯心所现。唯心所现,心就是法界,心就是如来。所以我常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诸佛如来的示现,你们听了不相信,我讲真话你们不相信,讲假话你们都相信。讲假话是,这些众生过去造的业,善业善报,恶业恶报,你相信。这是什么?假话,不是真的,这是随顺众生说的。如果随顺佛菩萨所说的的不一样,山河大地、一切人事物,全是诸佛菩萨示现的,全是诸佛菩萨的化身,全是诸佛菩萨的报身,全是诸佛菩萨的法身,这是给你讲真话,讲真的你不相信。你要能相信,你把境界转过来,恭喜你,你入了一真法界。成佛有什么难处?一念之间,万法一如,万法平等,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烟消云散,了不可得。问题就是你认不认识?你有没有看清楚?你能不能转得过来?这是我们讲平常造业,你业就自在,一转过来就自在。

  第五个叫「受生自在」。这个容易懂,示现受生,像观世音菩萨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身」。示现有两种,一种是应身的示现,一种化身的示现。应身示现要来投胎,在世间要住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帮助那些苦难的众生,这就是应身示现。第二种叫化身示现,化身示现往往是帮助一个人,帮助少数人,时间很短。像我们在《虚云老和尚年谱》里面看到的,他老人家朝五台,三步一拜,路途遥远,时间很长,忍受饥寒,路上生病了,在荒野之中谁去帮助他,他生病了。这时文殊菩萨示现了,文殊菩萨变成一个乞丐,好像也正好从那里过遇到了,看到老和尚生病,照顾他、帮助他。老和尚病稍微好一点了,他就走了,以后再也遇不到了,这一种叫化身示现。这一条我们就不好学了,我们没有这个能力,可是我们有类似的修学法,有相似的方法。世间有许许多多不同的社团,不同的人事环境,我们在哪一个团体,应当用哪一个团体的方法来说法,也算是随类示现。

  我自己也常常遇到这些事情,或者我们去拜访其他宗教,也有时候其他的宗教来拜访我们。天主教的神父,基督教的牧师,伊斯兰教的阿訇,我曾经遇到过。我遇到的时候,我就先合掌,他来看我,我就称他菩萨,不要他先称我,我先合掌给他行礼。看到天主教的神父菩萨,他看到我很欢喜的恭恭敬敬给他行礼,他也很高兴,「为什么称我菩萨」?你是菩萨。「我怎么是菩萨」?你真的是菩萨。他再追问的时候,菩萨是一个有智慧、有觉悟的人,你是不是?不错。那你不就是真的菩萨,哪里还是假的吗?这也叫做随类现身,随机说法。然后把佛法介绍给他,佛法对他的宗教有没有妨碍?没有妨碍。佛教是智慧,你信仰你的宗教,你宗教徒要不要学智慧?上帝是不是希望他的儿女,一个个都是笨头笨脑,我相信上帝不是这个意思,上帝一定希望他的儿女很聪明、很有智慧。那很聪明、很有智慧,怎么办?跟释迦牟尼佛这个老师去学习,上学。释迦牟尼佛是你的老师,上帝是你的爸爸,没有冲突,这问题不就马上解决了吗?好解决。他听到也很欢喜。所以受生自在的时候,我们把它用在各个不同场合当中,我们也可以示现种种不同的身分,来帮助这一些需要帮助的众生。所以这里面是佛法里讲的「善巧方便」,「方」是方法,「便」是非常适合,这个方法用得很适当,就叫方便。「善」是什么?绝不违背原理原则,原理原则一定掌握到。这个原理原则,世间人讲的真理,佛法讲的性德,决定不违背自性本具的性德,这叫善。当然这种善巧方便需要相当的修养,然后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才能做得到,做得很自然,不是装模作样,做得很自然。所以佛法决定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把佛的经教变成自己的生活。我们修学净宗的人,跟随阿弥陀佛的人,我们的生活跟阿弥陀佛一样。阿弥陀佛生活是什么样子?《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字字句句就是阿弥陀佛的生活状况,我们要深信,我们要理解,要做到,你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这才是阿弥陀佛真正的弟子。

  第六叫「解自在」。「解」是对於宇宙人生真相真正的明白、理解,这叫解自在。唯有真正理解你才能说,所说的那就称作为妙法。我们想想世尊当年在世,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世尊事先有没有预备?没有。在大会之中,大家都想听世尊的教诲,四众同修都有,不一定是哪个人提出什么问题来向世尊请教。问题没有事先告诉世尊,世尊也没有去准备,随问随答,记录下来就成了经典,没有准备。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智慧?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能力?佛告诉我们,智慧、能力是我们自己自性里头本来有的。《华严经》「出现品」里面佛说,「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就是能力,相就是相好;一切众生智慧、能力、相好,跟一切诸佛没有差别。所以一切众生怎么不是佛?你看一切众生是一切佛,正确的,没看错。这里头出了问题,问题是「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不能证得是因为他有妄想、分别、执著,他不知道他自己是佛,他不知道他自己智慧、德能跟诸佛如来一样,这句话是这么个讲法,他不知道。所以佛帮助他,帮助他觉悟,帮助他明了,哪一天他豁然明白了,豁然大悟,原来如此。佛有没有度众生?他没度,是他自己悟的,自己明白的,佛没有能力叫他明白,佛只能教,只能开示,悟入是众生自己的事,佛做不到。所以一切众生成佛,是自悟自证,佛不居功,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而得度者,佛讲的话句句真实。谁度你?自己度自己,佛只是给我们做一个增上缘而已。你看看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都是自己具足的,佛仅仅做增上缘而已。

  解自在之后,才能为一切众生应机说法。所以诸位学讲经,当然你们初步,你们功夫还没有入这个境界,智慧没有开,你们讲经还要预备,还很辛苦。契入这个境界,讲经还要不要预备?不要预备了。不预备也不能不预备,怎么个预备方法?跟你们的预备方法完全不同,预备的方法就是念佛。心跟佛心相应,愿跟佛愿相应,德与佛德相应,行与佛行相应,是这一个预备法。你从言语里面吐露出来,自然就跟经相应,还要准备它干什么?可是如果你境界没转过来,你就不行,你还是要老老实实去准备。可是你要是不入这个境界,你的准备工作是一辈子都做不完,那就很苦。你要懂得方法,这个方法就是依教修行,真正依教修行,你这种准备经教,我看顶多十年了不起。十年之后还要去准备经教,换句话说,你没有修行。你要有修行,何必要准备?你要有修行,展开经卷,原来都是自己的心行,自己心行哪有自己说不出的道理,都在平时相应。这是我们一般讲「四无碍辩才」,无碍辩才是这么来的,都是自性本具的德能。

  第七个「愿自在」。这一条我看大家听了都很喜欢,愿自在。有求必应这个愿才自在,如果求求不得,那就不自在。我记得我刚刚学佛的时候,亲近章嘉大师,章嘉大师就这样教导我,他告诉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听到很欢喜。然后他又告诉我,有的时候你求,求没有感应,求不应,那是什么原因?因为你自己有业障,你要把你的业障找出来,把你的业障消除掉,感应就现前。章嘉大师这几句话,我在一生当中得大受用,这四十多年来很有效果,所以我是深信不疑。有许许多多人,念佛的人,学佛的人,对佛菩萨不相信,哪有有求必应的道理?哪有这么简单?所以他每一次求总是不相应,总是求不得苦,哪里有有求必应?他不晓得他所求的不如理、不如法。求有求的道理,有求的方法,你懂得道理、懂得方法,有求必应。在新加坡的同修,你们如果心细一点,仔细去观察,你也能得到证明。李木源居士在这个道场,不就是有求必应吗?隔壁大楼从建的时候,他就在那里求,果然就应了。如理如法的求,他求讲堂,讲堂应了,求念佛堂,念佛堂应了,他求什么都有应;如理,不为自己求为众生求。为自己求就没有感应,为什么?佛菩萨决定不会帮助你增长贪瞋痴,那佛菩萨对不起你,对不起人。你没有自己,没有贪瞋痴,你为佛法久住世间,佛法是人天眼目,你为一切众生得度,这个求是正确的。跟诸佛菩萨,跟护法龙天同心同愿,他怎么会不帮助你?所以这里头有一念私心在,就没有感应,你就求不得。

  许许多多同修到这个地方来,从世界许多国家地区到新加坡来参学。见了我的面,都要要求我拨一点时间,到他那里去讲经,有没有感应?没有感应。什么原因?他为他私心,为他方便,为他那个小道场,所以他没有感应。过去你们来找我,一找我马上答应,过几天就去了,满天飞,到处跑,什么原因?没有道场给我讲经,没有地方,只有到处结结法缘,好事,目的是在结法缘。现在有一个道场在那里讲经了,再要乱跑,你就错了,大错特错。所以没有道场的时候行,可以到处乱跑;初学的行,初学的时候广结法缘。所以我的法缘很殊胜,就是跑了几十年,到处跑跟大家结缘。现在有道场,要好好规规矩矩讲一部经。大家要求,这是很多人,很多年来都要求我讲一部《华严经》,《华严经》太长了,找不到场所,没有安定的环境。现在有这么一个安定环境,过去许许多多人要求,我要满他们的愿,好好在此地讲一部经。你们再邀请我,等我这部经讲完,我再跟你们去玩。现在讲经的进度,就像这样两个小时两三句,《华严经》也是这个样子,那么大一部经,我本来打算五年讲完,现在算算看,恐怕十五年都讲不完。问问大家,大家喜欢这个讲法,这就没法子了,就希望个个无量寿,我们大家都无量寿,慢慢把这个经完成。愿自在,有愿必成。

  第八「神力自在」。「神」是讲神通,通是讲通达,对於一切法都能通达;神是神奇,超越一般人常识之外。这种能力当然一个要修行功夫,要开智慧,第二个要广学多闻。我们对於一切人事物要常常接触,你才能够了解,才能够应付得了。但是在初学的时候不可以,初学的时候一门深入,为什么?成就自己的定慧,自己有了定,定是有主宰,不会为外面境界动摇,这是你有定。你有慧了,你能够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有能力辨别这是慧,有这种能力的时候,就可以广学多闻。世出世间法都要涉猎,都要看看,要有个了解,我们在外面讲经说法,才能够帮助一切众生。讲经说法有很多人有意来问难,来找麻烦,你要有能力为他解答,不但可以降伏这些人,而且能够化导这些人。这些人都很自负,自以为聪明,常常出些难题找法师的麻烦,让他下不了台,他在底下看笑话。所以一般常识一定要有,然后你才能够得神力自在。

  第九「法自在」。法自在通常是指辩才,得大辩才,能够广演无量法门。末后一个是「智自在」。菩萨智慧具足,能在一念之中,展现出佛菩萨那种大无畏的智慧能力。这十种统统具足,才叫「最胜自在」。虽然此地说的,如来果地上的最殊胜的自在,我们应当要学习,把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变成我们生活的境界,我们才能得受用。不能够学到他那个水平,水平降低可以,不能够圆满的学习,学习少分可以,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确实就显得自在。所以总起来说,於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

  我们科里面讲「解脱德」。这个地方三德都给我们显示出来了。诸位在经上看,前面「觉智难量」是般若德,这个地方显示出解脱德。般若、解脱里面就含著有法身自在。这经文末后还有一句,可是时间已经到了,这一句留到下一次再讲。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三十集)  1998/10/17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030

  请掀开经本第十面,经文的第三行:

  【阿难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阿难尊者的启请,我们现在讲的请法,世尊允许答应为他讲解。在没有讲经之前,特别嘱咐他『谛听』,「谛听」就是仔细的听,细心的听。『善思念之』,思念加一个「善」,这里面就有很大的区别,一般世间人思念是用的意识,加上一个善,是不用意识,那才叫善。禅宗参禅离心意识参,所以叫参究,不叫研究;研究用心意识,参究不用心意识,教下也没有例外。所以佛在经上嘱咐这些当机,都叫他「善思念之」,也要离心意识,不离心意识,你不会开悟。这地方善思念之就是有悟处,你听了之后,体悟佛所说的境界,不落在分别、执著里面,这才叫做善思念。所以这一句话非常非常重要,严格的来说,听经会不会听就在这一句。不会听的,思念之;会听的,善思念之,差别很大很大,这是我们要特别留意的。

  序分到这个地方讲完了,下面经文是本经的正宗分。在这一个大段落里面,我们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将本经的通序、别序,前面两品是本经的通序,第三品是本经的别序。别序也叫做发起序,发起全经的正文,我们在文字里面很明显的看到,这个经的发起,是阿难尊者请问,世尊为他说的。

  发起序里面,古人讲这里面有五重意思。第一,世尊放光现瑞,也是加强我们信心。佛法的修学成功的关键,是建立在信心的基础上,特别是净宗法门。蕅益大师给我们讲的净宗的三资粮,这三个条件缺一都不可以,这三个条件是「信、愿、行」。信是在第一个,所以在这一段里面,确确实实使我们坚定了信心。为什么会坚定信心?看到世尊念阿弥陀佛,得弥陀及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加持,这一天光彩特别好。阿难虽然是佛的侍者,从来没有见过世尊今天现这么好的色相。这个地方也给我们证明了一个事实,「相随心转」。即使是释迦牟尼佛也不例外,他想佛,想阿弥陀佛,色相就无比的庄严;他要不想阿弥陀佛,色相就差一点,这很明显的。你才晓得,我们如果一天到晚念佛,那个容貌慢慢念,念得就跟阿弥陀佛一样,一定的道理,所以坚定我们的信心。

  第二,阿难是代表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相好光明,生欢喜心,就出来请教。请教这里面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佛今天色相特殊,一定是心里面有特别的念头,因为境随心转是佛常常讲的,阿难与大众当然都很熟悉。我们身体是我们境界里面,最贴近的一个境界,所以心里面有什么念头不能瞒人,全在面孔上现出来了。粗心大意的人看不出来,细心的人一看就清楚。特别是修行人,修行有功夫的人,那怎么会不清楚?一看就明了,甚至於不要看你本人,看你照片。你给十张照片给他看,他再看你哪一张照片是什么念头,那一张又起什么念头,照片有变化,哪能够瞒得了人?所以世尊心一定住奇特法,他现的是奇特之相,所以阿难想必佛一定是念佛。阿难为什么能问这个意思,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如果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现这个现相,顶多心里欢喜,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从这个地方来体会,阿难不是普通人,阿难也是诸佛菩萨法身大士示现的,他们是来唱戏,来表演的,这个道理要懂。《无量寿经》这一会跟《大方广佛华严经》没有两样,都是诸佛如来法身大士来表演,所以他才能问得出来。如果是十法界里面的众生,跟诸佛如来这是异生性,很难,不能够了解事实真相,那怎么会问得出来?这是第二个意思。

  第三个意思,阿难这一问,释迦牟尼佛特别赞叹他,这一问的功德不可思议。佛在里面说了一句话非常重要,佛讲「当来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这句话我们绝不能轻易读过。这句话非常非常重要,说明一个事实,十方三世九界众生,就因这个法门而得度。诸位细细想想这句话,其他一切法门虽然说能度,没有把握,不敢肯定,唯独这个法门完全肯定,一丝毫怀疑都没有,除非这些众生没有这个福气,没有这个缘分,这一生遇不到,那就没法子。只要有缘分遇到的,无论你善根厚薄,只要你能信、能愿、肯念阿弥陀佛,你就决定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一生当中决定成佛,你才想想这个法门多殊胜。所以隋唐时代古大德,说《华严》、《法华》皆是此经的导引,这个话说得不过分,说这种话是过来人,不是过来人说不出来的。

  第四个意思,佛再告诉阿难,如来之所以出世,就是为了「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惠是给他,群萌特别指的六道众生,如果范围扩大一点,十法界。十法界都没有见性,虽然出了六道,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没见性。佛是为了帮助他们,给他们真实的利益,真实利益是什么?六字洪名。真实利益就是《无量寿经》,我们今天讲法宝,无量无边的法宝,这个经是第一法宝。尽管现在还有一些人,不能接受夏老居士的会集本,他为什么不能接受?这两种原因,一种是智慧不够不能接受;另外一种成见很深,尊重原译本,轻视会集本,这成见太深。我们在《往生传》里面看到,最初会集的王龙舒居士,龙舒居士往生,《往生传》里头有他。第二次会集的魏默深居士,《往生传》上也有他。连做节校本的彭际清,《往生传》上也有他。夏莲居这最后一次会集,宽律法师编的《近代往生随闻录》上有夏莲居,这些人统统往生了,都在极乐世界。你极力排斥反对,将来到极乐世界见到他,总是不好意思,你说多难为情。怕的是你去不了,真去了见面总是不好意思,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理。

  梅光羲居士在序文里面,写那么长的序文,就是希望大家能接受这个本子。序文里头讲得好,将来佛法到往后九千年当中,《无量寿经》的本子,说是佛法完全灭了之后,《无量寿经》还在世间留传一百年,梅老认为将来流通的本子必定是这个本子,你们大家能相信吗?我相信,我凭什么相信?这么多本子统统展开来,这个本子最好念,这个本子最容易懂。九种本子摆在面前,你选择哪个本子?你一定选这个本子,这就说明这个本子将来流通到法灭尽。其他的本子不错是很好,念起来不好念,念得不顺口,意思总感觉到生涩,没有这地方圆融,一看就明了。所以原译本里面艰涩的地方,他都不取,取很容易明白,而且意思很完整,这是重新编排、重新组合,不容易;夏老用十年的时间,完成这个定本。今天在大陆,许许多多人都受持读诵这个本子,我们看到非常欢喜。

  第五个意思,诸佛如来都知道,这个法门是世间难信之法。难信之法,不是一般人说的,佛说的。所以世尊在末后自己说出来,「如来觉智难量,神通无碍,定慧究畅无极,於法自在」,像这些话,世尊自己说的,绝不夸张,千万不能够疑惑。如果疑惑,这个无比殊胜的利益当面错过,那就太可惜了。所以我们看到发起这品经里面,确确实实加强我们自己的信心,加强我们自己的愿心。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跟我们说,「信、愿、持名」,持名是行,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建立信心排列在第一。在本经序分里面,佛就先说出来,「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一句话要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开化显示宇宙人生的真相,真实之际就是事实真相,所以这部经就可以相信。这部经的作用,这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都在序里面说出来,这是讲的应该要相信。他说的是宇宙人生事实真相,值得我们相信,给我们真实的利益,那不是应该要相信?像这些话字字句句是金玉良言,我们要细心去体会。

  序分最重要的是真信,我们在这个地方建立了信心,遵从佛的教诲。佛叫「阿难谛听」,阿难是我们的代表,实际上就是叫我们要谛听。「善思念之」,就是你要善於体会,不用心意识,不必分别它,更不可以执著它,要你用心去体会,你才有悟处。这个悟处帮助你看破放下,帮助你一向专念。一向专念就是修行,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心里头总是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万缘放下。一定要晓得,世间善缘、恶缘都是一场空,不是事实。《金刚经》上说得很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分别尚且不可,怎么能执著?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你的真心就现前;真心是佛心,真心就是你的本性。说真心现前,就是你真心里面本具的智慧德相都现前,你才真正得受用,所以世尊在经典上,字字句句我们要特别留意。佛经上没有一个字是废话,经典文字之美,组织结构之严密,诸位在《科会》里面能看得清楚。这个《科判》,是我们在培训班第二届带领全体同学,我们共同制订的。当然我们不能说,我们分得就最好,这是个开端,提供大家做参考。

  你看古大德分经的《科判》,每一家的注解分法都不一样。《无量寿经》这个本子,在过去有慈舟法师的《科判》,慈舟法师用的是夏老最初的本子,最初会集的,那个时候这个本子总共分三十七品,所以慈舟大师的《科判》是三十七品。以后夏老将他这个本子,这个会集本,做了十次的修改、修订,把它分成四十八品。在我们猜想他最初分三十七品,大概是用《三十七道品》,三十七。后来改分为四十八,大概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可能是这种启示。由此可知,这一部经的《科判》就是分段,分大段、中段、小段,并不是一定的。每个人有他自己的看法,都能说得出一番道理出来,这就好。也证明法没有定法,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它的意思。古人所讲的教理、教义,你要能通达教理,通达教义,你才能得受用。这是前面这一点意思,在此地总结出来。现在我们就看这下面这一品:

  【法藏因地第四】

  请看经文:

  【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我们先看这一段,正宗分开始。《科判》里面告诉我们,从第四品到第四十二品,这一大段是本经的正宗分,本经之正说,正式为大家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在这一分里面,说明了阿弥陀佛的因行,因地的修行,介绍出阿弥陀佛的弘愿,介绍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这是环境的介绍,人事环境、物质环境。这介绍之后,又给我们说明三辈往生的正因,这是大家都熟知极乐世界「三辈九品」,他们是怎样修学?怎样往生的?这就非常重要。然后又给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人,他们的生活状况,在西方极乐世界,怎样修行证果的,这些都是我们非常关心的。

  这些都介绍之后,西方极乐世界还有一个特别现象,世尊也为我们说出来了,「边地疑城」。实实在在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到边地疑城也不错,不会六道轮回,也出了六道,也出了十法界。不过是到西方极乐世界,你一时还见不到佛,还没有法子听佛讲经说法,见不到诸大菩萨,庄严的法会你见不到,所以叫边地,不是真的边地;边地都是比喻,因为你见不到佛。所谓胎生,胎生也是比喻,实际上全是莲花化生,哪有胎生?胎生苦,在西方极乐世界见不到佛,不能听佛说法,这就很苦。这是什么原因?佛在此地也为我们介绍出来,而且大家放心,边地疑城最多不过五百年,五百年是我们人间的五百年,不是讲极乐世界,大约是人间五百年这么长的时间,你不能够见佛闻法。实在讲我们这个世间五百年,好长好长,因为人的寿命很短。西方极乐世界五百年算不了什么,那时间不长,人人都是无量寿,五百年也不过十天、半个月,顶多如此而已。连这个佛都不希望我们住边地疑城,佛总是希望我们一到极乐世界就见到阿弥陀佛,所以佛是慈悲到了极处。

  末后佛是特别提醒我们,警告我们,这个世间很苦,五浊恶世,浊是染污,这个世间严重的染污。佛要是不苦口婆心的提醒我们,实在说我们在这个染缸里面,忘掉自己在染污;展开经卷每念一遍,就是世尊提醒我们一遍。这个地方能住吗?心理上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乃至於生理的污染,生活环境的污染,都达到了极处。心身污染,所以这个身体多病,这个世间奇奇怪怪的病,从前没听说过,为什么会这么多?污染。心理病了,神经不正常,生理病了,现在有人说地球病了,那麻烦大了。这是说明恶苦达到极处,跟西方极乐世界做个对比,我们称它作极乐,这个地方极苦,两个世界鲜明的对比。这些重要的开示、介绍都在这一段,这一段文是净土宗修学依靠最重要的纲领,文字虽然不太多,介绍的够详细了。所以古德把这一部经,看作净宗第一经是有道理。

  这里面分两大段,第一段「正说因地」,介绍阿弥陀佛因地修学的状况,这里面很值得我们做参考,经文从第四品到第八品。在这个地方我们的分法,跟黄念祖居士的分法不一样。我们将「弥陀因地」从第四品到第八品,这个经文后面诸位能看得到,第八品在第二十六面,「积功累德第八」,经文一直到二十九面;第二大段是「果德圆满」,从第九品到四十二品,我们从这里分的。「正说因地」又分为两段,第一段「在家闻法」,这就是第四品,「法藏因地第四」,说明他学佛发心的因缘。现在可以看经文。

  『佛告阿难』,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这一句是讲的时间,这个时间说来话长,过去很久很久了。「无央数」也是没法子计算。释迦牟尼佛说话,话中有话,阿弥陀佛成佛到今天才十劫,怎么说「不可思议无央数劫」?顶多说过去十一劫,过去十二劫。就算阿弥陀佛修行用了五劫的时间,成佛到现在十劫,十五劫以前,或者十六劫,我们听到还满合理的,怎么突然来了一个「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这把我们搞迷糊了。这话怎么讲法?这个意思说明阿弥陀佛因地早就成佛了,这一次在西方极乐世界示现成佛,就跟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一样。释迦牟尼佛什么时候成佛?《法华经》上他说过,他也是无量劫前早就成佛。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教化众生,你们念《梵网经》,佛说这一次是第八千次。不是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做个王子出家修道才成佛的,那是装样子给你看的,久远劫早就成佛,这是第八千次的表演,所以这一句话里面意思就多了。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示现在西方,建立极乐世界度化一切众生,也是示现的,我们要明白这个意思。

  『有佛出世』,这是讲那个时候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世间自在王」是佛的佛号、名号,叫世间自在王。「自在」在此地不必多说,前面跟诸位用《华严经》上讲的十个自在,都跟大家介绍过去了。诸佛菩萨没有名号,名号是怎么建立的?是为教化众生方便而建立的。换句话说,名号就是在某一个阶段、某一个地区教学的宗旨。宗旨怎么建立?从哪里来的?是这一个地区的众生,他有哪些毛病,要用什么方法把这些毛病修正过来。像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他为什么不叫世间自在王?为什么叫释迦牟尼?给诸位说,世间自在王佛要到我们这个世间来,他也叫释迦牟尼佛。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要到他那个世界,也叫做世间自在王,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为什么佛在这个世间称释迦牟尼?因为这个世间的众生缺少慈悲心,自私自利。佛要把一切众生这个毛病修正过来,就要确立教学的宗旨,这个宗旨是「释迦」。释迦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能仁」,仁慈,我们没有仁慈心,缺乏仁慈,所以释迦这两个字就是仁慈,提倡仁慈。第二个大病,这个世间的众生心不清净,妄想杂念太多太多,所以名号里头有个「牟尼」。牟尼翻成中国意思是「寂灭」,「寂」是寂静、清净的意思,「灭」是灭一切妄想杂念。所以佛的名号,是针对此时、此处众生的病根而建立的。所以你看佛菩萨的名号,就晓得他所度的是哪一类众生,这个名号它就起作用了,就像大夫开处方一样,药到病除,意思在此地。我们今天在此地看到世间自在王,想想他们那个时代的那些众生,大致上害的是什么病?一定是非常保守,非常执著,所以佛要用这个方法来帮助他们,破除他保守的观念,打破他执著的妄想,用这么一个名号。自在再加上个「王」,王也是自在的意思,特别强调自在。这是佛的别号,别号都是为度众生而建立的,菩萨的名号也是为度众生而建立的,这个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表法的。

  古人对於儿女命名都是很有意思的,这个意义都很深。所以我们在《礼记》里面读到,一个人名是父母给你命的,一个人在一生当中,要改自己的名字,大不孝。字,字可以改,名跟字是两个,字可以改,为什么?不是你父母给你命名的,字是你在成年的时候,你的平辈送给你的。但是现在这个字,多半是自己喜欢用什么就取什么,古礼里面是平辈,你的兄弟这一辈,同学朋友送给你,这个叫字。名,成年之后没有人再喊你的名,喊你的名,这是对你极不恭敬。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成年了,行冠礼是什么?戴帽子。这个帽子一戴就是大人,不是小孩,对他要尊重,要有礼了,称字不称名。女子十六岁成年,梳头了,也要对她尊重,也称字不称名。一生当中称名的只有两个人,这个要知道,第一个是父母,父母一生称你的名,第二个是老师,老师一生称你名。纵然你在朝廷作官,皇帝对你也尊重,不称你的名,称你的字。皇帝如果称你名,你就有罪,你犯了法,犯了罪,那称你名,古礼很重视,不能够不知道。佛门里面的名号,一直到现在还遵守这个原则,可是世法里面,就起了很大的变化,这些我们就姑且不论,知道这一点常识就好。

  下面这是通号,从「如来」到「佛世尊」,这是通号。每一尊佛都有这十号,都有这十种通号,这个通号是什么意思?完全是性德的流露,性德之名,我们要懂得。社会有一些人不求甚解,讲到佛好像他懂得很多,佛里面如来佛最大,说这话很外行,如来佛最大,大概《西游记》看多了,孙悟空那么大的本事都跳不过如来佛的掌心,错会了意思。所以如来是佛的通号,每一尊佛都有十号,具足十号这才称之为佛。

  第一个号叫『如来』,「如」是什么意思?如是真如,真如就是真心,就是本性,哪个没有?一切众生个个具足。虽有你现在迷了,迷失不是真的失掉,是迷失。那要问你,你的真如起不起作用?起作用,虽起作用你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作用?起心动念的时候第一念,第一念是真心,第一念是如如,第一念是佛知佛见。凡夫的毛病在哪里?第一念不能保持,如果能把第一念保持住,这个人就成佛,就叫做佛,就叫做如来。凡夫第一念时间非常短,一刹那;第二念就落在意识里面去了,第二念是什么?分别、妄想、执著统统起来了,这就变成凡夫。譬如我们眼见,张开眼睛看到一切大众,你还没有分别,还没有执著,还没有起妄想,你心地很清净,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佛知佛见,这是见性,见色性。可是第二念麻烦了,这个是张三,那个是李四;这个好人,那个坏人,麻烦大了,完全掉在妄想、分别、执著里面去了,一下就堕落成凡夫。什么时候你能把第一念保持不变,你就成功了。佛家里面讲的方法多,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说穿了就这么一桩事情,怎样保持最初这一念不变,这叫一念,我们净土宗叫一心。念头才一起,二心、三心,就变成多心。二心、三心、多心,是凡夫,那个念头妄想愈多愈糟糕,愈多愈往下堕。

  所以一切法门里面,念佛这个法门最殊胜,一天到晚没有别的念头,起心动念阿弥陀佛。我教大家这个佛号怎么样念得得力?一切人都是阿弥陀佛,你念佛才会念得好,功夫才会得力。不要看到这个张三,那个李四,糟了,这个阿弥陀佛,那个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统统都是阿弥陀佛;你看你永远是阿弥陀佛,你就成佛了。不但一切人是阿弥陀佛,一切物也是阿弥陀佛,一切事也是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西方极乐世界宝树成行,众鸟说法,宝树、众鸟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西方世界如是,我们眼前世界何尝不如是?也是如是。只是你自己不肯承认,你一定要打妄想、分别、执著,那有什么法子?所以境界怎么转过来,关键就在此地。

  今天佛七圆满,光阴过得很快,诸位从海外各个地方到此地来,在这边念了七天佛,想必大家也能感觉到念佛,这个地方念佛很殊胜。其实我告诉诸位,你们这七天在此地念佛,这个状况远远不如我们平常念佛。我没有进念佛堂,我清楚得很,什么原因?我们平常念佛,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早晨六点钟起香到晚上六点,念十二个小时。星期六到星期天,念三十六个小时,一个星期念佛九十六个小时,大家的心是平静的。我们讲这个思想波,它波动的幅度不大,很接近水平线,所以这个道场不一样,无比的殊胜。你们诸位从海外来的,平常没有这种训练,一下来了一百六十多人,每个人思想波上上下下起伏都不一样,所以进入念佛堂,当然把这个念佛堂搞乱了。所以本地的同修,你听到我这个话,你会感觉到不一样,外面来的因为他平常没有接触,他不晓得。平常念佛比佛七殊胜太多太多了,所以欢迎同修们常常来念佛,参加我们平常念佛,比佛七念佛殊胜很多倍,所以这个道场希有难逢。主要就是进入念佛堂身心清净,一切放下,再没有杂心妄想,这个标准就是真如。虽然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与这个水平靠近就得受用。

  来,「如来」古人解释「乘如实道来成正觉」,就叫做如来。怎么乘如实道而来?实在讲,与如相应而来的,来干什么?来现身,来说法的,这是讲我们应身佛、报身佛。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出现在世间,他是再来人,他不是凡夫,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他就示现八相成道,这个人是乘如实道而来应化的,他是如来。我们是怎么来的?我们是业来的,业报来的。你造作的善业恶业,我们是乘业报而来的,所以不自在;如来自在,这个业来就不自在。这两个字讲法很多,单讲这两个字,十天都讲不完,我们用不著这么麻烦,懂得它一点意思就行了。

  《金刚经》上还有个解释,也解释得很好,佛说「如来者,诸法如义」,这个讲得好。这个说法是广义的说法,对我们修学人来说非常有帮助。像我刚才教你们在念佛堂念佛,看到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阿弥陀佛,这就是诸法如义,我们把《金刚经》这句经文落实了。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但在我们道场,我们道场外面,整个世界、一切众生、一切人事、一切万物,皆是如来,这是诸法如义。为什么?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的。自性是真如,真如变现之物,所以它从真如而来。这个意思诸位如果听了还不能够明白,我们就比喻说。我们把黄金比作真如,我们用这个黄金,造一个地藏菩萨的像,这个地藏菩萨金的、金像。他是从金而来,这个像是用金而来塑造的,金比作真如,这个菩萨是从如而来的,就这个意思。所以佛在《华严》上告诉我们,宇宙之间万事万法,「唯心所现」,那个心就是真如,就是唯真如所现;就好比讲万事万法的时候,都是依黄金而造成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乘如实道而来的,所以佛才讲「诸法如义」,这一句话讲得才真正圆满,真正是讲到了极处。所以佛在经里才说,众生成佛的时候,见到大地众生皆成佛道,就是这个意思。你哪一天看到所有一切众生都是阿弥陀佛,恭喜你,你成了阿弥陀佛。我们这个念佛堂,跟其他念佛堂不一样的地方在此地,每一个人除自己之外,看别人都是诸佛如来。

  讲到佛的三身,「法身」,无来无去,法身是《华严经》上讲的毗卢遮那,毗卢遮那是梵语,意思是遍一切处,尽虚空、遍法界,是法身。所以你要晓得,佛法里面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就是真如,没有来去,只有示现,哪里有感,哪里就有应。这个示现很不好懂,我们现在利用科技来比喻,那是容易懂得多。譬如电视机,大家现在最熟悉的了,全世界的这些色相,你拨哪一个频道,那个相不就立刻现前?问问那个相是不是从那边到这儿来了?没有。无论在哪个地方,频道一拨对了,影像立刻就现前,没有来也没有去。不想看了,关掉它就没有了,不来不去。

  诸佛菩萨在我们这个世间应身说法,也是不来不去。我们自己现在有没有来去?跟诸位说,也是不来不去。你自己以为有来有去,错了,那是你的错觉,是你错误的想法,你错误的看法。你现在坐在此地,此时现身,你离开走的那一步,你在这一步现身,这一步灭,那一步现。岂不闻《金刚经》上所说的「如露亦如电」,如露如电是比喻什么?比喻这个现象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短暂到没有办法觉察到,所以叫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什么意思?如果它真的没有生灭,说个不生不灭,那不叫废话。有生灭而叫它不生不灭,生灭的时间太短暂了。说生,它已经灭了;说灭,它又生了,是这个意思。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如露亦如电」,这才是事实真相。

  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我们又何尝不是应化在世间?不一样的是,他跟真如相应,我们跟烦恼相应,差就差在这里。可是烦恼还是依靠真如,没有真如哪来的烦恼?迷了真如起烦恼,没有离开真如,一定要懂得这些事实真相。古德讲「无来无去」这是法身;「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这叫报身;乘真如实相之道如是而来,这叫应身。说得也不错,也行,能讲得通,可是不能执著,一执著就错了。所以读经闻法确确实实要离相,「即相离相」,「离即同时」,我们才有入处,才有悟处,就怕执著,一执著就死在里面。殊不知真如活活泼泼,真如变现一切法也是活活泼泼。

  「法身」是真如理体。现在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本体在佛家里面讲就是真如,就是自性、真心,它能变能生,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所变所生。「报身」是什么?报身是示现的自受用,示现这个身,自受用的都是报身。佛的报身是智慧的报身,凡夫的报身是烦恼的报身,你受报来的。「应身」是他受用。佛有应身利益一切众生,我们这个身要是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大众服务,这个身是应身。在我们道场,每天在这里做义工的,是应身,为大众服务;自己受用的,自己的感受,那叫报身。我这种说法诸位容易体会,所以佛有三身,我们凡夫也有三身,佛的三身与真如相应,我们这个身与真如不相应,不相应是怪我们自己迷失了自性。我们有法身,原本跟真如是相应的,是一桩事情,迷失了,完全变成无知了,过失在此地。所以佛很慈悲帮助我们恢复,怎么个恢复法?除掉妄想、分别、执著就恢复了。妄想、分别、执著是你自己起来的,别人没办法帮你除掉,正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是你自己生起来的,还得你自己把它除掉,什么人都帮不上忙。

  诸佛菩萨慈悲,只是把这个真相给我们说清楚、说明白,我们清楚明白了,晓得我们受害的原因是这个,除掉就好了。有很多人,「好难除不掉」,哪有除不掉的,你不肯除那有什么办法?为什么不肯除?贪恋色身,贪恋眼前的受用,没有离开贪瞋痴,所以你生活在烦恼里面,你不是生活在真如里头。诸佛菩萨跟我们不一样,他生活在真如里面,所以他得大自在。那一种究竟圆满智慧的生活是佛,佛是究竟圆满的智慧生活;菩萨是大智慧的生活,大智慧没有圆满;凡夫是无量无边贪瞋痴慢的生活。这个决定、转变都在自己,不在别人,所以自己想成如来,摇身一变就是如来。为什么不把烦恼习气丢掉?这一点很重要,烦恼习气丢掉,就是六道轮回丢掉了,就是无量劫的生死丢掉了,你就不生不死,生死是假的,不是真的;关键就在一念迷悟,你今天丢不掉,你还在迷,你没觉悟。

  念佛堂是训练你的定,讲堂帮助你开慧,这个道场定慧等学。如果不听经单单靠念佛成就,过去李老师做了一个比喻,单单靠念佛,靠修定成就,好比是需要十年你才能成就,才能明心见性。如果你再能够听经,再能研教,可能就把时间提到三年、五年,你就开悟了;这就是说定慧等学的利益,定慧等学的功德。因为你在念佛堂念佛,贪瞋痴慢用佛号压了,石头压草拼命的压,压到一个饱和点压不住的时候就完了,就爆发了。可是你听经闻法,这个智慧是什么?你一面用定压,一面用智慧把它化解,把它化掉了,就没有了,这个方法好。所以真正会用功的人,一定是定慧等学,效果非常殊胜。

  我们看到佛的德号,德号实在讲就是自性的德号,看到「如来」这两个字,我们怎样落实?怎样来学习?想到我这一生不是到这个人间来了吗?要跟如相应,我们就叫如来;跟如不相应,就不是如来。如是什么?如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么?《般若经》上说得很好,可以说六百卷《大般若》,世尊二十二年所说,归纳出来两句话,「不可得,无所有」。这两句话在《般若经》里面,重复了几百次之多,这是跟你讲真的。为什么「无所有,不可得」?无所有是讲现相;不可得是讲受用。《金刚经》上跟你讲的「梦幻泡影、如露如电」,岂不就是说明「不可得,无所有」吗?不可得你要想得,无所有你认为有,你跟如完全相反,你不如,你是来了,你是不如来。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对人对事对物那叫真正懂得随缘,通常讲随缘两个字谁懂得?随缘两个字意思太深太深了。真正明了「不可得,无所有」才会随缘,哪些人随缘?诸佛如来应化在这个世间随缘,我们凡夫哪里能做得到?凡夫是随顺烦恼,不是随缘;诸佛如来随缘是随顺真如,怎么会一样?

  第二个名号,这都是自性的德号,『应供』。「应供」是说这个人他的修行圆满成就了。圆满成就的相是什么?圆满成就的理,那就是对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通达明白,没有一丝毫的疑惑,没有一丝毫的迷惑,不迷不惑了,表现在事相上是福慧具足,显现出无量的智慧,无量的福德。智慧跟福德都不好懂,尤其是福德,世间人总以为,在社会上有财富、有地位、有产业这叫福德,这个观念完全错了,那不是真正的福德,真正福德不在乎这些东西。释迦牟尼佛与他的这些学生们,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们所示现的就是圆满的福慧。他们的生活很清苦,到外面托钵,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在我们凡夫看的时候,他有什么福报,穷到这个样子,要饭,还有什么福?还有什么慧?你再仔细观察,他们心里头没有妄想,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身心清净,世间任何人都没有办法跟他相比,他的人生得大自在,知道生从哪里来?死到哪里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才叫真正的福慧。

  自己有福绝不自己受用,大家去享。我在这一生当中,见到两尊菩萨。这个地方李木源是菩萨,中国大陆还有一个崔菩萨,我见到这两尊菩萨。他们在社会上有地位、有财富,过的是什么日子?过的是一般很清苦的生活。他那些财富给社会大众共享,没有自己享受,那是真菩萨不是假菩萨,世间一般人做不到,他能做到,他做得非常快乐。而且跟我说,他很想出家,过几年他发心他要剃度出家,吃长素。自己工作很繁忙,家里也用两个人,请两个人帮忙,请什么人?残障。残障人找不到工作,没人用他,他用残障人。残障人智商就差了,他就真的就随缘了,做饭,做得也不像样照吃;洗衣服也洗不干净,叫他们拿个衣服来,上衣跟下衣颜色都不对,他照穿,一句话没说,也不怕人笑话,真菩萨,那才叫随缘;随缘当中得大自在、得大欢喜。看到别人快乐,自己快乐;看到别人痛苦,心里就很难过,他好像这一生不是为自己活的,为众生活的,这是菩萨。这是真正具足福慧,「饶益有情」,饶是丰饶,对一切众生的帮助,尽心尽力帮助别人。

  他经商,是菩萨商人,真正菩萨,没有人能跟他相比,这是示现,这是现身说法。这样的人,佛在经上讲「应受人天供养」,他应当接受。他所接受的,给诸位说只是他需要的,很容易满足。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每一天出去托钵一次,那个钵装满够吃了,再就不多要了。一件衣服没穿破,还可以再穿,穿破了补一补,还可以再穿。现在人你们要穿的补衣服出去,这个不好意思,这个外头人看到笑话。我告诉你,好,多出去跑,笑死活该。现在世间人都是贪瞋痴慢,多笑死几个,有什么不好处。他笑死,他笑死,我不死,我不死他死,这是智慧。我们看看这些真正行菩萨道的,真的不怕人笑,不但社会上没有人笑他,尊敬他,佩服他,没有人能够做得到,所以他就应受人天供养。我问他生意怎么样?钱太多了,不断的来。他跟我讲钱很好赚,愈来愈多,来了怎么办?他布施,愈施愈多,真的修大布施。他想出家,把他整个事业统统布施掉,真正是难能可贵。这是「应供」。

  第三个德号『等正觉』。「等正觉」也有经里面叫「正遍知」,正遍知跟等正觉的意思相同。「等」是平等,「正」是没有邪,没有错误,「觉」是觉悟;他的觉悟是正确的,是跟一切诸佛如来平等的,这叫等正觉。如果翻作正遍知,「正」,等正觉里头也有正;「遍」就是等的意思,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那才叫遍;「知」就是觉的意思,所以正遍知就是等正觉的意思。这个名号佛经里面用得非常普遍,但是梵文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般翻作「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地方用的词简单,把无上省略掉了,「等」,等於诸佛如来,那就是无上的意思,这个德号非常重要。

  佛法的修学,学什么?一切德号当中佛没有提其他的,特别提了这一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知道我们学佛学正觉,真正觉悟,学等正觉,与诸佛如来平等的正觉,还要加个无上。诸佛如来只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正觉如来。大家看《金刚经》江味农居士的讲义,他在讲义上解释经文里面「诸佛」这个名相。他解释诸佛,就是用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诸就是四十一,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诸佛,这个解释得好。圆教初住菩萨就有智慧、有德能、有神通,示现八相成道这个佛身。也就是说应以佛身而得度者,圆初住的菩萨,就能够示现佛身去教化众生,所以他解释四十一位是诸佛,正确。如果加上「无上」,就不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究竟圆满的果觉。无上只有一位,正等正觉有四十一位,那正觉就更多了,在佛法里面,阿罗汉、辟支佛都称为正觉。由此可知,十法界里面有正觉,没有正等正觉,没有等正觉。等正觉一定是超越十法界,一真法界里面才是等正觉,十法界里头达到最高的这是正觉。人如果得等正觉那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圆教初住菩萨就有这种智慧能力,所以称等正觉。

  这个名号如何落实?你一定要确定自己学佛的目的,我们学佛不求人天福报,何况人间的富贵。诸位要晓得,这些东西最容易迷惑人,如果你要不舍,你想能够成就不容易。那是什么样人?诸佛如来化身示现的,行,他可以享受五欲六尘,而不染著五欲六尘,高明,行。如果我们享受五欲六尘,在五欲六尘里面起了一念贪瞋的念头,合自己意思,贪爱;不合自己意思,讨厌,只要少少有那么一个念头,你是凡夫,你堕落了。所以佛法虽然并不主张人一定要修苦行,可是释迦牟尼佛非常赞叹苦行,道理在此地。释迦牟尼佛示现的也是示现苦行,他为什么不示现享受?因为大多数的众生,绝大多数的众生一享受就迷惑,一享受就造业,所以他做了个样子,反其道而行之。让大家看了之后有所领悟,真正放得下,放下就得大自在。不但世间法要放下,出世间法都不染著,你才能有成就。世间法放下了,出世法还放不下,没有用,脱离不了六道轮回。佛是教我们放下,不是换对象,世间法放下抓住佛法,换对象,没放下。彻底放下,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才得自在,这才是真正的享受。你们没有放下,这个享受的经验你们没有,讲了你也体会不到,真正放下的人他才会懂得。诸佛如来的生活,这个生活才得大自在、大圆满,真实的幸福。我们应当要学习,要求正觉,把正觉一切的障碍,一定要远离、要舍弃,只要障碍觉道的统统把它舍掉,这样就对了。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