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居士文章大德居士,居士文章全文,刘素云:无量寿经46集文字稿——手机学佛网

居士文章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刘素云:无量寿经46集文字稿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

  我们接着上一节课的内容往下学习,请看经文:

  【于所受用。皆无摄取。遍游佛刹。无爱无厌。亦无希求不希求想。亦无彼我违怨之想。】

  这段经文是说极乐世界的菩萨们对于一切受用都不执著,他们遍游十方佛刹化度众生,在顺境中没有贪爱,在逆境中也不生厌弃。他们没有希求的念头,也没有不希求的念头,没有人我之分,更没有亲疏恩怨的念头。

  看第一句经文:

  〖于所受用〗

  这个“受用”就是有相有为。

  如果没有相,哪来的受用?如果没有为,也没有受用。他们有受用,比如说衣、食、住、行,他们是上供诸佛,下化众生,这些都是菩萨们的受用。

  下一句经文:

  〖皆无摄取〗

  〔摄取〕就是执著,就是贪著,用我们今天话来讲就是拥有。

  极乐世界的菩萨们,他们没有这样的事情。念头都没有,哪能有行为呢?只是自在地受用,绝不会将一物据为己有。

  看下面两句:

  〖遍游佛刹。无爱无厌。〗

  为什么菩萨们无爱无厌呢?因为他们无诸分别。如果你有喜欢的、你有讨厌的,你对境缘就起了分别心,不但分别,还有严重的执著。如果你执著好恶,那是病,绝不是正常。所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贪爱。再回到娑婆世界来,到三恶道去度众生,应以恶道身度之,你就现恶道身。你说你讨不讨厌?不讨厌。

  菩萨们不讨厌,因为菩萨没有爱厌,知道一切法皆如幻化。这就像台上演戏一样,比如演忠臣的,比如演奸臣的,无论是忠臣还是奸臣,都是假的,不是真的。十方佛刹就是菩萨们的大舞台,他们在舞台上表演,决定不生爱厌。

  下一句:

  〖亦无希求不希求想〗

  〔希〕是希望。

  〔求〕是求取。

  菩萨没有希望和求取的念头。

  菩萨和凡夫的不同之处,是凡夫有愿,后面跟着求,而菩萨们有愿没有求。

  如果是有愿无求,像菩萨这样,就自在。如果有愿,后面跟着求,愿的后面跟着希求,就很苦恼。因为什么?求不得苦。一旦你求来了,又患得患失,怕失去,怕丢掉,还是苦。

  佛教我们要随缘而不攀缘,随缘就自在,攀缘就烦恼。如果我们不攀缘,我们有缘了好好去做,没缘了我们就老老实实念佛,你说这有多自在。有缘没缘都自在,这有多好!

  看下一句:

  〖亦无彼我违怨之想〗

  前几句经文说的是对事,这一句经文说的是对人。

  大家都知道处事难,处人更难。事情在不断地变化,人心的变化比事情的变化速度更快,更难以捉摸。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处理人事关系?要保持清净的觉心。

  后面这一段话非常重要,大家认真听。

  绝不跟一切众生结怨。

  注意!这有个修饰词,一切。不是说你跟他不结怨,跟另外一个结怨,这个一切是把所有的众生都包括在内了,绝不跟一切众生结怨。

  从自己做起,化解冤怨,不责备对方,用一颗真诚心、慈悲心、柔软心去感化对方。只要你真心诚意去做,没有化解不了的冤怨。

  这个经文里有一个词叫“违怨”,这里面说违怨里面有爱憎,爱憎就是分别执著。佛教我们,以真诚心待人、以清净心待人、以慈悲心待人就是佛菩萨。

  和我们自己对对号,这三心我们做到了没有?做到了我们就是佛菩萨,做不到我们就是凡夫。

  我现在的努力方向就是这个,我要让我的一生没有一个冤家对头,我努力在做。

  看下一段经文:

  【何以故。彼诸菩萨。于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舍离一切执著。成就无量功德。以无碍慧。解法如如。善知集灭。音声方便。不欣世语。乐在正论。】

  我们先看几个词语:

  第一个词语〔解法如如〕:这个“如如”,前一个“如”是讲真如本性,后一个“如”是讲一切万相。

  那这个“解法如如”呢,就是彻底明了一切万法事理的真相。这个事就是现象,这个理就是本体。

  下面两句经文:

  〖善知集灭。音声方便。〗

  这个〔集灭〕就是苦、集、灭、道四谛中的集灭二谛。

  我们简要地介绍一下这个四谛:

  第一,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

  第二,集谛。集是集起的意思,这是说明人生痛苦的原因。

  第三,灭谛。是说明成佛才能灭除一切苦难,这是人生最究竟圆满的归宿。

  第四,道谛。是说明达到圆满成佛的方法。

  以上这四谛包括了世出世间两重因果。集是世间诸法的因缘;苦是世间诸法的果报;道是超出世间的因缘;灭是超出世间的果证。

  〔善知集灭〕就是彻底明了世出世间的因果、事理。

  〔音声方便〕说明四谛的教法,是诸佛的善巧方便而说的。

  〔世语〕是指世间无义之谈。

  〔正论〕讲解宇宙人生真相相应的言论。

  看下面四句经文:

  〖何以故。彼诸菩萨。于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

  这几句经文是总说。

  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他们是即相离相、离即同时,这是真正的自利利他。对自己的利益是历事练心,修自己的定慧,同时也能帮助一切众生,这是真实的慈悲。

  “慈悲”的前面加一个“大”字,就是没有分别执著,这个慈悲就大。

  世间人的慈悲是:对待喜欢的人就慈悲,对不喜欢的人就不慈悲。这种慈悲不是真的,当然更称不上大慈悲。〔大慈悲〕是清净平等心里自然流露出来的。也就是说,是自性的流露。

  看下面两句:

  〖舍离一切执著。成就无量功德。〗

  〔无量〕就是无法度量、不可以称量。

  〔功德〕:“功”是修行的功夫,“德”是修学的收获,称为功德。

  功德从哪里来?功德要自己修,别人帮不了你。用佛法的名词来说,就是戒、定、慧是功德。那戒定慧这三个字,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怎么理解它们和功德的关系呢?

  这样说,戒是功,定是德;定是功,慧是德;慧是功,自在是德。层层递进。这回大家是否听清楚了?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因慧得自在。最后开慧的目的是什么?是得大自在。

  于是我们可以体会到“功德”二字的真实含义。用无量寿经的经题来说,清净是功,平等是德;平等是功,觉是德;觉是功,无量寿庄严是德。

  你得到这样无比殊胜的果报,功德一定要自己修。所以,无量的功德就是经题上说的“无量寿庄严”,这是无量的功德。无量寿、无量庄严是舍一切妄想执著你才能得到的。这是自己成就、自受用。你要是在一切法里稍稍生丝毫儿的分别执著,你就得不到这个殊胜的果报。

  大家看前面这句话有两个词:稍稍生丝毫的分别执著,一个是稍稍,稍微一点;丝毫也是表示少,一点点。就是你有这么一点点的分别执著,就这个殊胜的果报你是得不到的。

  看下面两句:

  〖以无碍慧。解法如如。〗

  这句是利他的功德。前面是讲自利,这里是讲利他。

  一定是自利之后才能利他。如果你自己没有契入这个境界,要帮助别人是不可能的。

  老法师说有些人往往把经看错了,把经讲错了。讲错了有没有责任?老法师说有责任。讲错了是误导别人,自己走错了路不能怪别人。你给别人把路指错了,这要负因果责任。古人常说,错下一个字的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因为你把人家的方向误导了,这是禅宗百丈大师的公案。自己要先契入这个境界,尔后你的知见才是真的正确。

  看下面两句:

  〖以无碍慧。解法如如。〗

  真正明达,万法皆如,无有一法不如。

  佛经一展开,第一句话就是“如是我闻”。这个“如”不好懂,如果不能解法如如,你就会把这个意思、这个意义讲错。什么时候你才能解法如如?舍离一切执著就解法如如了。为什么阿罗汉不能解法如如?因为阿罗汉有执著,阿罗汉有法执,所以他不能解法如如。

  这两个“如”字,第一个“如”是讲真如本性;第二个“如”是讲一切万相。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

  上面这个讲法比较抽象,大家不容易理解。我们还是举老法师说的那个例子,就是“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这个例子容易懂。我们把性体比喻作金,把现象比喻作器。金就是器,器就是金,金和器是一不是二。那就是说,相即是性,性即是相,性相不一,性相不异。通过这个例子,可能能够帮助大家进一步地理解。

  诸佛菩萨跟一切众生是没有对立的,因为他们知道真相;而众生不了解这个真相,处处搞对立。他在跟谁搞对立?是跟自己搞对立,但是他自己又不知道。他自己在折磨自己,自己却浑然不知,完全忘记了佛的教诲,我们和众生是一体。

  佛在经上说,有人听经听了一半儿就证果了。六祖大师听《金刚经》,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悟了,就见性了,那就是契入这个境界了。

  我们听经,有些老修行已经听了几十年了,没听懂。还是人是我非,还是贪瞋痴慢,没入佛的境界,他入了魔的境界。

  你的烦恼执著为什么不能够放下?因为烦恼天天熏习着你。这个熏习的力量是很大的,所以习惯成自然。既然熏习有这么大的力量,我们为什么不用佛法来熏习呢?读经是熏习,听经是熏习,念佛还是熏习。知道熏习对我们有这么严重、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选择什么来熏习自己?一定要慎重选择,这就是智慧。

  “肉眼简择。天眼通达”,你就能够“解法如如”。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经过长期的熏习,真的明了、真的理解、真的放下了。

  看下两句:

  〖善知集灭。音声方便。〗

  这个“善”是善巧,没有智慧你就没有善巧。善巧是什么?善巧就是把智慧用在生活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这样的智慧就是这里讲的善知。

  〔集灭〕是讲心,就是现在讲的心理现象。

  〔音声〕是讲的物理现象。

  心是什么?是集起的意思。念头的生灭,一是心理,一是物理。所以“善知集灭”这四个字,包括的范围无限深广,太大太深了。如果不是对宇宙真相真正地明了,是做不到善知的。

  〔方〕是方法。

  〔便〕是便利。对于心理、物理通达无碍,所以他有方便,这就是生活的艺术。

  看下面两句:

  〖不欣世语。乐在正论。〗

  〔世语〕就是世间人的种种言论,叫世语。

  像世间人的诗词歌赋,这是世语,这不是正论。在中国,过去儒家、道家的经典是正论。

  文学里大多数都是世语,主要是让人悦怡情悦性、动感情的,这个都属于世语。感情在佛法里是迷,它不是觉。佛法清净心里哪有喜怒哀乐,能引起凡夫喜怒哀乐的都是世语。这回我们有鉴定标准了,能引起凡夫喜怒哀乐的都是世语。

  正语是让你得真正的智慧,让你得清净心。佛菩萨接引众生是“乐在正论”。世语有没有?有的时候用它来做引导。比如说,像经典里有许多偈颂就是诗歌,可以谱成乐曲来演唱;甚至于经典里的故事,可以搬到舞台上来演,这些都是世语。

  世语里真正的意义在正论,启发你的真智慧,破迷开悟,于是这个世语,它就变成了正论,这是真正的智慧。

  看下一段经文: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烦恼。二余俱尽。于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至于彼岸。决断疑网。证无所得。以方便智。增长了知。从本以来。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我们看下面的几个词语:

  〔生身烦恼〕:这个“生身”是生死之身,就是指苦报身而言的;“烦恼”即种种错误的思想见解而引发的一切烦恼。

  下面一个词:

  〔二余俱尽〕:这个“二余”,是生身的苦报与烦恼的余习。生身是苦果,烦恼是业因。这两种都断尽了,就叫做“二余俱尽。”

  〔一乘〕:唯一能令众生成佛的教法。

  〔彼岸〕是比喻至高无上的佛果。

  〔无所得〕:了知一切法体空、相幻,故于一切法不执著、不分别。

  〔方便智〕:方便教化众生的智慧。

  看下面这几句经文: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烦恼。二余俱尽。于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至于彼岸。〗

  这一段经文是讲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的德行圆满,这是建立在真实智慧的基础之上。真实智慧是什么?知一切法皆空,这是真实智慧。

  《心经》教给我们“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个“不异”就是完全一样,这个“色”是所有的一切现象。

  一切现象都不是真的。不但所有现象了不可得,我们自己的这个身体也了不可得。眼、耳、鼻、舌、身都是当体皆空,了不可得。

  “观自在”就是观世音菩萨,他能提起观照的作用,这一观照就是甚深的般若智慧。我们凡夫没有观照的功夫,对于一切法还是妄想、分别、执著。比如说我们凡夫有几个不执著这个身是自己的?每天都在为这个身尽心尽力地服务,是不是这样?

  大家想一想,当你一口气不来,到了火葬场,推进了火化炉,出来的就是一堆白骨。我们如果是有过这样的经历,去送过往生者,你难道对这个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吗?

  极乐世界的菩萨们都明了。所以“生身烦恼。二余俱尽”,“余”是指习气。

  一共有两大类的习气:

  一是烦恼习气,一是所知的习气,这是二障。

  一是人我执的习气,二是法我执的习气。

  如果这两个习气你都断了,最低你也是等觉菩萨的境界了。可惜我们这个人我执和法我执的习气怎么也断不掉。是不是这样?大家想一想自己,你断了哪一个?

  下面四句经文:

  〖于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至于彼岸。〗

  这四句话,这真是倒驾慈航。我们平时老说倒驾慈航,没有理解这个词“倒驾慈航”的真实含义。

  这四句经文是真的倒驾慈航,大慈大悲。为什么?因为菩萨们已经出三界了,他们不在三界之中了。现在他们又回到三界,干什么来了?是教化众生。教化众生不单要言教,还要身教,还要表演,还要做一个示范。

  大家想,菩萨们是不是大慈大悲?释迦牟尼佛在《梵网经》上告诉我们,他在这个世间示现成佛,这一次是第八千次。我们一听到这个数字,想一想,这得是无量劫、无量劫、又无量劫啊!

  八千次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如果不是大慈大悲,怎么能够做得到?!

  而且第八千次来到这个世间示现成佛,还要在菩提树下装作夜睹明星,豁然大悟。

  我们听了这句话有什么感触?佛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但是他来到这个世间示现成佛,还得装作啥都不知道。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来到这个世间,在菩提树下装作夜睹明星,豁然大悟。装模作样儿,做给我们看的。这回大家听明白没有?

  这个表演,表演得好。比如说这个表演是先对生、老、病、死、苦觉悟了,然后佛再出家修道,到处拜师父,到处去求学。学了好多年,觉得一无所用,于是他就放弃了,觉悟到了这个也想学、那个也想学,今天到这里学、明天到那里学,越学越糊涂,根本就学不成功。

  这是什么意思?这是佛做样子给我们看,告诉我们哪条路是错误的,哪条路是正确的。正确的路能行得通,错误的路行不通。你非得要走那个错误的路,你就钻牛角尖,你就走到死胡同里去了,你修行必然是一无所成。

  我们现在这种情况是太普遍太普遍了,真的找不出来几个人关在家里,老实念阿弥陀佛,太少太少了。如果真的有人这样做,你还得被人家批评,能不能撑得起,能不能经得起别人的说三道四,这要看你的定力了。

  前两节课我记着我讲共修好不好?共修有共修的好处,独修有独修的好处。但是老法师告诉我们独修容易成功,共修不容易成功。为什么共修不容易成功?没有做好六和敬。每天都是你说这个、他说那个,乱糟糟,那能修成吗?所以老法师告诉我们,独修比共修的成效要大。

  那我们现在,我们的同修,你们选择的是什么?因为我以前说过,我说我不跑道场。因为这一句话,好多年都被批评。你不跑道场,你干嘛还不让别人跑道场?我在这里可以说一下,我从来没有不让别人跑道场。我只是把我的想法和我的做法跟大家交流而已。

  那有的人说,居士们都不跑道场,谁来供养道场?我那一次给的回答是,正法道场韦驮菩萨供养,邪法道场谁供养?你们自己知道,波旬供养。是不是这样?

  那我们现在这个理念,怎么样能给它更正过来?不是跑道场就绝对不好,而是你怎么个跑法儿,你跑的是什么样的道场。如果你跑道场回来以后,你的心清净了,你有定力了,你念佛的功夫得力了,我积极赞叹你去跑道场;如果你跑道场回来,一身的烦恼,见谁都发牢骚,我说,这个道场,我建议你就别跑了。你看我这说的有没有那么一点点道理?供同修们借鉴和参考。

  释迦牟尼佛他示现成佛之后的所作所为,就是给我们众生在做样子看,告诉我们哪条路是正确的。对于行不通的那条路我们一定要舍弃,一定要一心修定,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如是才能开悟。你这样做,你才能开悟。

  佛在做样子给我们看,教我们怎么样得一心,教我们怎么样得清净心。我们学佛这么多年,你看清楚了没有?看明白了没有?

  道就是清净心,就是平等心。清净平等的作用就是大觉,无所不觉,无所不知。学多了、学杂了,决定染污你的清净心。

  近代印光大师就是个好样子、好榜样。

  老人家在年轻的时候学得很多,以后都放下了,老实念佛,做样子给我们看。黄念祖老居士年轻的时候学的也不少,跟夏莲居老师学教,跟虚云老和尚学禅,跟诺那活佛学密。他学得多,而且是真用功、真认真。每一样都学得不错,成为金刚上师。后来全部放下,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一天念十四万声阿弥陀佛,老人家是在做样子给我们看。

  看下面三句经文:

  〖于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

  这个〔究竟一乘〕是什么?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佛法门,古德谓,一乘中的一乘,大乘中的大乘。是究竟圆满的大法。

  我们前面曾经用古人较量的方法来认识念佛法门,今天我们把古今对念佛法门的认识比较一下,再重温一下。这个我还不会画图,我还得用嘴来说。

  隋唐时代的一些高僧大德们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做了一个比较。比较什么呢?哪一部经第一?大家几乎一致公认《华严经》第一。我们先数着,第一,《华严经》。但是《无量寿经》跟《华严经》做个比较,《无量寿经》第一。那《无量寿经》四十八品中,哪一品第一呢?第六品,四十八愿第一。四十八愿里,哪一愿第一呢?第十八愿,十念必生第一。

  我们到这儿可以说找到顶尖了。

  那十念念什么呢?当然是念阿弥陀佛!这才找出来那个顶尖的尖,原来阿弥陀佛是第一!我们比较到现在,你听懂了吗?谁第一?阿弥陀佛第一。顶尖的是阿弥陀佛。

  “究竟一乘”就是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现在我们明了了。那四十八愿是干什么的?四十八愿是解释名号的。《无量寿经》呢?是解释四十八愿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注解,三藏十二部经典的重点是《华严经》。到这里,我们才把佛陀的整个教学搞清楚了。

  最后用一句话来概括:三藏十二部是这句阿弥陀佛佛号的注解。

  我们正着说、翻着说,这回大家应该听明白了。等文字档挂网之后,大家好好琢磨琢磨这一段,特别有意思!

  看下面一句:

  〖至于彼岸〗

  〔至〕是究竟到达。

  〔彼岸〕就是证得圆满的佛果。

  用什么方法修证能够得到?一句佛号圆满成就。记住这四句话,你怎么样能得到这个究竟圆满的佛果呢?就是用这一句佛号就足够了!这是大势至菩萨标榜的法门——净土念佛法门。

  看下面两句:

  〖决断疑网。证无所得。〗

  〔无所得〕是真实的般若。

  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宣讲《般若经》,玄奘大师译成了六百卷《大般若经》,是中文经典里卷数最多的。这六百卷《大般若经》说的是什么?用《心经》上的一句话说:“无智亦无得。”六百卷《大般若经》用一句话就概括了,“无智亦无得”,即包括尽了。这所有的都包括了,就这一句话就包括了。释迦牟尼佛讲二十二年,就讲的这个义理,这里讲“证无所得”,就是圆满的般若,他证得了圆满的般若智慧。

  看下面两句:

  〖以方便智。增长了知。〗

  前面说的无所得是实智、是根本智,根本智起作用就是方便智。

  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是方便智。“方便智”是无所不知,根本智是无知,般若无知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又像绕口令了。

  我们要想得到无所不知,要怎么学法?要先学无知。

  可能大家又迷惑了,我们要无所不知,老师让我们先学无知。这不是我说的,这是佛说的,这是诸佛如来教我们的方法。

  可是我们能相信吗?我们不敢相信。因为不相信这个,所以就拼命地去学有知,不肯去学无知。

  从有知上求,求来的是世智辩聪,它不是智慧。般若、根本智、后得智,这三样你一样也学不去。

  我说到这里,你们仔细掂量掂量,这一段话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得到无所不知?告诉你先去学无知,你把这个弯拐过来之后你会豁然大悟的:哇!原来是这么回事儿。

  给大家说一个小笑话。

  我有一个佛友,儿媳妇生小孩儿,问我给孩子起个什么名?我开口就给人家来了一句:叫无知。结果人家都哈哈大笑,说这叫啥名字啊!其实他们真不知道这个无知的含义。也可能他担不起来这个名。这个无知大家想一想,你把这一段经文弄明白了,你说这个名好不好?绝对是个好名。我现在年龄大了,我的孩子也大了,孙女也大了。如果我家要有小孩再出生,我肯定给他起名叫无知,不管姓啥都叫无知。因为我知道这个无知里的深刻含义,他们不知道,所以不要这个名字,以后会后悔的。如果知道这个无知是啥意思,肯定后悔。

  下面看这一句:

  〖增长了知〗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无所不知,是不需要学的,一接触就知道。

  你看《六祖坛经》,六祖大师他没有学过《法华经》,那个法达法师念《法华经》给他听,他就懂,反过来他给法达法师讲《法华经》。他没有学过《涅槃经》,那个无尽藏法师念给他听,他就给无尽藏法师讲《涅槃经》。他没有学过唯识,他把八识讲得那么简单、明了。他就是“以方便智。增长了知”,这是真正的佛弟子。听没听懂什么叫真正的佛弟子?你想想他一个大字不识,没读过的经,别人一给他念,他就反过来能给别人把内容讲出来。多么了不起!是聪明吗?绝对不是聪明,这是智慧,真正的智慧。

  看下面四句:

  〖从本以来。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这四句经文是把究竟圆满的原因讲出来。就是他们是怎么样得到究竟圆满的?一句话,答案:“从本以来。安住神通。”

  可能有人听了这句话又有点反感,怎么还是“安住神通”呢?我们现在看看什么是“神通”?

  前面讲的是“究竟一乘”,这里讲的是“安住神通”。“究竟一乘”我们明了了,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佛号。那么“安住神通”又是指什么说的呢?

  〔安住神通〕就是指的大势至菩萨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这回听明白没有,记没记住?什么叫“安住神通”?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能做到“净念相继”,你就是“安住神通”。

  〔得一乘道〕:这里的“一乘道”是指圆教的佛果。注意了,这里的一乘道是指圆教的佛果,是无上正等正觉。

  这个佛果不是从外面求来的,是自己内心证得的。自己内心证得的就是这四个字:“不由他悟”。

  这品经文很重要,也很有意思。有的地方也比较深,希望大家认真学习。

  下面把这一品经文的要点跟大家说一说,这一品经文一共有四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这一品经文是世尊为我们说明,极乐世界的菩萨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修持状况。

  作为我们来说,因为我们现在在学佛,将来要作佛,所以我们一定要向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学习他们是怎么样修持的。

  第二个要点,真正的修行人,决定不能被外境所诱惑。

  不被诱惑就是不著相,这是禅。内不动心,不动贪、瞋、痴、慢、疑之心,不动人我是非之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是定。

  佛法一定要在定中修得,这个定,最简单、最容易就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念到一定程度,大势至菩萨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的境界就自然现前了。从这里又一次印证了“大道至简,原来如此”。

  第三个要点,阿弥陀佛是我们西方导师的名号,也是我们自己真如本性的德号。

  导师让你念他的名号,实际上是诱导你念自己真如本性的德号,这是自他不二。你能体会到导师的智慧、慈悲和用心良苦吗?

  第四个要点,《华严经》第一,《无量寿经》第一,第六品四十八愿第一,第十八愿十念必生第一,阿弥陀佛第一。我们最终找到那个真正的第一了。

  三藏十二部是这句阿弥陀佛佛号的注解。哪个是第一?阿弥陀佛,就这四个字是真正的第一,是第一的那个尖儿。大家要认清楚了,我们就知道《无量寿经》和阿弥陀佛佛号是我们一生成佛的保证。不能再拐弯、不能再犹豫、不能再徘徊。

  今天这节课交流就到这里。

  感恩大家!阿弥陀佛!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