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妙祥法师:人生如果能看一遍《楞严经》就没白活——手机学佛网

法师开示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妙祥法师:人生如果能看一遍《楞严经》就没白活  

  《楞严经》住世就代表了佛法的住世。

  什么叫正法住世?正法住世就代表了成就,成就就是住世。有了《楞严经》我们就能成就,没有《楞严经》就不能成就。正法住世就代表了我们有成就的因缘,这个因缘特别殊胜,所以《楞严经》叫“开悟的楞严”。

  什么是开悟呢?开悟就是成就,就是当下成就。佛法不像外道法,修一个,增加一个。佛法是减法,就是不断地减,去毛病、去习气。因为佛性是不生不灭的,不是修成的。就像虚空一样,虚空不是修成的,所以说虚空不烂。如果是修成的,它必然有毁坏的时候。《楞严经》也反复强调这个问题,可修之器无不烂,虚空就是不烂,不烂就代表了我们的佛性。

  我们的佛性本来是不增不减,不是修成的,是现成的。只要我们能够按照《楞严经》的修行方式去做,就能很快地得到《楞严经》上所说的楞严大定。楞严大定就是开悟,开悟才是真正的楞严大定。

  我曾经跟他们讲过,“人生如果能看一遍《楞严经》,你就没有白活。”何况诵七天《楞严经》,这非常了不起,因为它是一个无价之宝。无价之宝在什么地方呢?每一个字都是无价之宝,每一句话都是无价之宝。因为佛在因地的时候,曾为半句偈子舍身。为了半句偈子为什么可以舍身呢?因为他舍掉了我执和法执,所以他证道了。半句偈子可以让我们舍掉法执和我执,能破除我们的迷惑颠倒,让我们从梦中醒来,能够证道。半句偈子都可以证道,《楞严经》又有多少句话!所以完全够我们成佛用的,每一句话都够我们成佛的。我们掌握了这么多的无价之宝,太难得了。

  这也说明一个问题,说明我们从无始劫以来是不断地修行,不断地努力,也是见过佛的。如果没有见过佛,没有这种善根,你是不可能读诵《楞严经》的。《楞严经》中的每一句话都是无价之宝。

  有人对《楞严经》提出了很多怀疑的问题,这是难免的。因为《楞严经》讲了最真实的道理,一般的众生是很难有所了解的,所以有很多的疑问,这不奇怪。还有一些外道也害怕,因为他不能理解。由于不能理解和害怕,他就诽谤《楞严经》。这都不奇怪,因为众生的业力就是这样,对真正的佛法他是不会知道的。只有佛才有这样的大智慧,留下了这无价之宝,直截了当地就把我们修行的道路给指出来了。

  道路在哪呢?每句话都是道路。它深深的意义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我们不断地按照《楞严经》的思惟去正思惟。你如果正思惟,有时候你可能连《楞严经》还没有看完,你就开悟了,就证道了。有可能你看到《楞严经》前面第一卷“七处征心”的时候,佛就现前了,它有这么大的威力。何况我们能够严持戒律,而且又能够不断地努力修行,所以我们是应该能够见道的。《楞严经》的威力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听说大家诵《楞严经》,很生欢喜心。那是无价之宝,这个我多少有点体会。

  我在没出家前就看《楞严经》,那个时候可能总共没看过两卷吧。我看的方法是怎么样的呢?就是看一段如果不明白,放下,再重新看。佛讲的这么明确的道理,为什么我不明白?我就看过了再重新看,几句话,看过了再重新看,就反复地这么看。我想:我反复地看,一定会慢慢地明白佛说的是什么意思。这是一种看法,这种看法是不允许看解释的。

  我们大家有时候看《楞严经》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都喜欢看解释。这个解释是不能看的,解释是别人的成果。就像饭似的,是别人的饭,别人吃饭别人饱,他替代不了我们。我们必须自己吃饭自己饱,所以我们就应该不看解释,直接看原文。原文就是磨刀石啊,每句话都是磨刀石。

  我们这把刀为什么不快?就因为没有在磨刀石上磨过,所以它不快,不能斩断无明。想把无明斩断,必须在这个磨刀石上反复地磨,一直到给它磨快了。如果你看了解释,你就不再磨了,已经开小差了,所以我们就失去了磨刀石的作用。这个体会供养给大家,大家可以参考,去体会。

  解释在什么时候看?当我们看到要起烦恼的时候。这个问题我确实弄不明白了,这句话、文字是什么意思,确实不清楚的时候,这时候稍稍看一眼,马上就放下,不能再看了。

  看经必须掌握方法。《楞严经》我们一定要把它利用好。并不是去掌握它的文字,而是用它来修我们的心,去掉我们的知见,入佛知见,这是很重要的方式。这是我们修行《楞严经》应该注意的问题。

  七天下来,大家有了很多的体会,不是这时就完了,我们平时每天都应该看一段。原先我在盖县茅蓬的时候,每天晚上都要看一段。这段时间也可能是一个小时,也可能是半个小时。看《楞严经》必须得这么做才能慢慢与道相合。当然,大家这七天打七下来,有很多人可能已经有了很大的境界,可能也有开悟的,可能有更深的体会。这我就不太清楚了,主要是暂时地谈一点小体会来供养大家。

  这个《楞严经》它整个是为楞严咒服务的。楞严咒深深的意义就是整个的《楞严经》,《楞严经》就说明了楞严咒的深深的意义。它有多大意义呢?《楞严经》讲得很清楚,就是十方如来都要乘楞严咒的清净心而成无上觉、成佛的,哪个众生成佛都离不开楞严咒。这里有一句话应该注意,就是“乘此咒心”。这个咒心是指什么说呢?并不是指哪一段的楞严咒说的,是指受持整个楞严咒所得到的清净心,简称为咒心。

  现在有很多人,就对楞严咒提出了一个咒心的问题,说诵哪段为楞严咒心。有的说后面那一段是,有的说前面头一句话是。我的看法:哪句话都是,它是受持整个楞严咒,所产生的清净心为楞严咒心。不能把它割成哪一段,每一段有每一段的意义,每一段都可以成佛,每一段都可以反映整个楞严咒的深义。但是楞严咒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咒特别长。长是它的特点,这就说明了楞严咒有深深的意义,长就是深的意思。

  为什么楞严咒要长呢?因为我们众生的业力深、无明厚,所以楞严咒它就深、就长。它是根据众生的业力而说的。楞严咒能破除我们的无明,能破除我们的色受想行识,能破除我们的五阴区。它是一把真正的快刀,能斩断我们的无明,所以大家应该长期地去诵持楞严咒。

  据宣化上人讲,济公活佛就是专诵楞严咒。我们都知道济公活佛确有其人,而他那种潇洒、很自在地度众生,具有很大的神通本领,就是靠楞严咒。宣化上人也讲,说:“我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本领和神通,能给人看病,一拍就好?也就是不断地诵楞严咒。它能满众生一切愿,令众生生起善根来”。

  举个小例子:咱们大悲寺道场——那是刚接大悲寺不长时间,大约一两年的时候。有一个专门信“仙”的人,他就被这个所谓的“仙”也好、外道也好,折磨得每天都要跪在床上。有一天他实在受不了了,跟这个“仙”就对话了,他说:“你别来折腾我,你应该找妙祥师父去。”

  原先咱们这个山上有道教、有狐蟒蛇仙,后来咱们都把它撤了,都给它清除了。他说:“这个事不是我做的。”意思是妙祥师父做的。“你去找他,你不要找我。你老折腾我,我受不了。”那个所谓的“仙”就跟他说了:“我去了,但是找不着那个地方。那满沟(注:大悲寺所处的山被当地称为“沟里”)全是红光,这红光把整个沟都罩住了,我进不去。”咱们自从接了大悲寺,一直都是每天诵十遍楞严咒,所以说这个楞严咒的威力不可思议。宣化上人曾经讲过:诵楞严咒就等于千朵红莲护住身,真实不虚啊!后来这个消息慢慢传到我这里,这才明白确实是真实不虚的。

  我们每天都要诵十遍楞严咒,有多少魔事都因为有楞严咒的关系而转化了,所以说楞严咒是无价之宝。印光大师也讲过,修净土的人如果想要闭关,必须早晚诵楞严咒。如果不会怎么办?照本念,这是印光大师所讲的。所以说,不光是修净土要诵楞严咒,修禅也要诵楞严咒,修密也得诵楞严咒。如果想坐道场,不诵楞严咒,无有是处。你想远离魔事是不可能的。

  楞严咒的最大一个作用就是降伏欲望。我们修道最大的难处就是降伏欲望。虽然我们不断地努力,但是由于我们业力的关系,要不断地翻出一些种子来。一些习性要不断地现前,这种习性你想怎么克服它?有时候你甚至用种种的方法都很难降伏,而且就算降伏了,有时候效果也不是那么明显。楞严咒就不一样,如果诵楞严咒,就几句话,生起的这种欲望心马上就没了,就像火被这一团冰雪一下就浇灭了。《楞严经》上讲,如狂风卷细沙,了无痕迹,没有了,所以说这是无价之宝。咱们修道人一定不能离开楞严咒。

  楞严咒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能忏悔。我们戒律上有不清净的时候,要靠各种方法来进行忏悔。《楞严经》上讲了:比丘、比丘尼犯了四弃、八弃,都可以通过这个《楞严经》、楞严咒来忏悔的,了无痕迹,这非常殊胜。你修道没有这个楞严咒的保障,你是修不成的。所以说,它是个无价之宝。

  另外,我也谈一谈自己的一点小体会吧,和修行的方式。你们当家师知道,我在本溪闭关三年。这闭关三年也就是专修的楞严咒。这个楞严咒,我是那样修的:第一天要诵一百零八遍楞严咒结界。就是闭关的时候要结界,应该把周围变成金刚地,一切都能够有诸佛菩萨、还有一些护法来护持你,让你能够按照你的愿望来完成修行。所以诵一百零八遍楞严咒来结界。

  结界以后,第一个七天就是诵楞严咒其中的一段,可以诵后面的一段,也可以诵前面的一段,找出其中一段。这一段就是比较容易背诵的,可以选择一段,专门诵这一段,昼夜不停地诵。诵这一段不允许坐着,只允许立,立七天七夜。第二个七天,就是按照《楞严经》上专门修楞严坛的这种方式,应该专诵菩萨戒里的十大愿,要诵七天七夜。

  头一个七天,站着的时候,有时候身体往后跑、往后跳。往前走一走,它突然蹦起来往后跳。有时候一下冲动就奔着这个炕去了,那时候有个小炕,还不大点。整个人就像一枝箭似的,一下就窜出去了。但是不管它是往后蹦也好,往前窜也好,都不会受伤的,很有点意思。发现人有很多的功能,原先都不知道,它可以跳起来往后跑。原先光知道车有倒车,人还可以往后跳,这是原先没发现的。

  诵菩萨戒里的十大愿非常好,不断地发愿、不断地诵,一连气诵七天七夜。这个完了以后,第三个七天,再诵整个楞严咒,要诵七天七夜。站着的时候就不允许坐下,除了吃饭坐下来,其它时间就不允许坐下。等到坐下的时候就不允许起来,除了你去方便,除此之外就不允许起来,一直坐着。

  不断地诵啊,有时诵得口腔溃疡也犯了。那时候还没有药,有时候就用牙膏抹。那叫什么牙膏?丹东产的康齿灵。等到康齿灵没了,怎么办?上外面捡康齿灵的皮来抹,拿水涮一涮。有时候楞严咒都诵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诵一句就得抹一次牙膏。因为口腔溃疡太多了,刚止点疼,诵一句,马上又疼了,就是这样。口腔溃疡药,那时候有几块含片,这含片有时候都得含一点马上就得拿出来,马上就得放下再诵咒,诵完咒再含上,含上再拿下来。有时候这一片含片其中的一半,就得留给打下个七用,没有药。

  那时候打完七,一看这个衣服前襟淌的全是牙膏沫。那口水不断地往下淌,但它淌它的,我诵我的,两不相干。你疼你的,我诵我的,疼和我没有关系。我这个心必须在楞严咒上。有时候诵一诵就困了,睡着了,不知道了。那时候没有电灯,全是点蜡烛,蜡烛也是不多的。有时候点那个蜡烛,头一低就把头发烧了,就是帽子也烧了。有时候把眉毛也燎了,等烧疼的时候才知道,这是头低到蜡烛上去了。所以说那时候很有意义。

  经过这二十二天的努力以后,然后静坐一百天,昼夜坐着,不允许躺着,要坐一百天。坐着就不允许站着,或上地上溜达。我们有时候就想出去上外面看一看,那都不允许。那时候那个小房都有尺寸的,很窄,而且窗户都用灰袋子纸挡上。上面只留一拃大左右的空间透点光,其它都是挡上的,不允许看外面的风景。每天只能跟耗子做伴。(编者注:一拃: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张开后,两端间的长度。)

  经过这样一百二十二天,这为打一个七。在《楞严经》上讲,一个七下来以后,如果授戒十师清净,可以证到初果阿罗汉,所以说这是非常殊胜的。那时候三年期间正好打了八个楞严七。按道理,那个时间能打九个,但是九个打不了,因为四个月为一个七。打了一个七以后,要洗洗澡、剃头、要缝补衣服的。每个七下来,那衣服都碎得成条了,所以要利用这十天的时间处理这个事情。这十天也得打坐,也得修行,不允许躺下,但是可以洗澡啊、剃头啊、缝缝衣服,可以处理这些事情。因为每天还要修行,不能过多地做这些事情,要有连续性,什么事情也不做,就一心的办道。

  正好是三年期满就出关了,后来从那儿行脚到了营口。那时亲本也去了,亲道也去了,迎接我出关。那时候亲道跟我还挺不客气地,她一看这个出关的师父怎么埋埋汰汰的,也没放在眼里。

  这个楞严咒是非常殊胜的。佛法就是让我们能够速速地成就,楞严咒就是其中的代表。我们现在有这个因缘,应该了解这个情况。我们将来有机缘要建立楞严坛场,专门修楞严,打楞严七。不光是比丘能打,比丘尼也能打,包括居士也能修。它是我们末法时期最好的一个无价之宝。

  那时候很有点意思。原先有个苏居士,还有这个本溪居士,我即将闭关的时候,起先选个地方,想闭关多长时间也不知道,也没有准备。这居士就说了:“师父要在这闭关,要闭关三年。”她给我喊出三年,我说:“好,那就三年吧。”就闭关三年。

  还没闭关时,这苏居士说:“师父,你得止语啊,一天讲得太累了。”有很多居士上山,她一看我老讲,说讲得太累了,得止语了。我说:“好,那就止语。”所以这三年多止语也是她告诉我的。刚开始还没有说常坐不卧的,有居士上山,这些居士就在外面说:“哎呀,师父可有修行了,成天是不倒单啊!”我一看,他既然给我喊出来,那我得做呀。要不出去以后和他说话不相应,这不是犯妄语吗?所以就不倒单,就这么坐了三年。所以说,有时候这个怎么修行很有意思,只要你好好修行,所有的众生和菩萨都护持你。他会帮你出主意的,也会告诉你,用不着我们操心,我们很轻松的。

  闭关的时候从来没缺过吃的,而且还吃到很多没吃过的东西,都是很好。所以说这个《楞严经》是无价之宝,龙天都护持,所有人都护持。我们今天能够学《楞严经》,诵楞严咒,我们是太有幸了,所以大家要好好努力。关于《楞严经》这个修行方式,简单地给大家介绍这些。

  另外,我想给大家讲《楞严经》里的一句话。这句话很重要。哪句话呢?就是“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句话在《楞严经》中占很重要的一个地位。我们现在就犯了《楞严经》中所说的毛病,我们的眼睛看到什么东西马上就明白。

  (师父举起一只手)

  亲道你说这是什么?

  一尼众:《金刚经》。

  这个呢?(师父的手换了一个方向)

  啊,这就不认识了。这个就不是《金刚经》了?你说说,这是什么?坐着,不用动。

  一尼众:一切唯心造。

  她说是一切是唯心造。答得都不错,看来《楞严经》没白看,这还有点层次。但是你怎么说,你眼睛都看到了。既然你瞅着这个物,就说明我们这个眼根没有离开这个物,这就叫知见立知。你所见的,你马上知道,就产生了你的知见,你认为的。我们见到人,知道是人,这就是我们的知见,这就是我们的眼根。我们看到什么东西,见到什么东西,认识,这就是眼根。六根对六尘,产生了六识。

  当我喊你“亲道”,你耳朵能听到是我喊你的时候,这就是耳根,这就是知见立知。我们为什么不能得道,就是因为我们有了眼根、耳根……这六根的作用。我们修道,不光看到别人的长处,有时候也看到别人的短处。你看长处都已经错了,何况看别人的短处,那是错上加错。“知见立知无明本”哪,那是无明。我们眼根所观察的一切都是无明,我们耳朵所听到的一切都是无明。有时候表扬我们,生起了欢喜心,那也是无明;批评你,生起了嗔恨心,那是无明加无明。

  有的人问:“为什么师父说那是‘无明加无明?’”因为无明有多种层次,大约要分五种层次,这个不深讲。虽然层次不同,但是整体都叫无明。我们所见的一切色相,那叫坚固妄想,是最大的一个无明,特别坚固。这个无明你不破,你不能成道的,首先得从它入手。

  我先说一说,我们怎么样从眼根入手来修这个道。因为我们眼根不断地放逸,不断地往外瞅、观察,见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分别心,这是不行的,所以必须把眼根收回来,不要瞅。

  怎样不要瞅?只要我们出这个门槛,就把头低下,不管是上哪去,就是十几步道,眼睛也要低下,不要分别。就瞅多大地方?卧牛之地。不要瞅,耳朵不要听,也不要听别人说什么,这样不断地用功。回到屋里也是,不应到处乱看的。这个眼睛的动作一定要很缓慢,需要瞅的时候我们瞅,不需要瞅的时候不瞅。

  曾经有一个禅师,是来果老和尚。住在禅堂,一次有个侍者站在方丈室门口,他在这个门口过的时候,只是往门口瞅了一眼,叫侍者给说了一顿:“你太放逸了!”就这一眼都叫放逸呀!他打七几个月下来,不知道禅堂里的释迦牟尼佛长的是什么样,有没有胡子。人家问他说:“那佛有没有胡子?”“不知道。”他连佛像都没有瞅。

  我在碧山寺的时候,它后边有一个戒坛,同在那个院里。除了受戒时候我进了那个坛,在受戒之前,我从来没进去看一眼,看看里面是什么样,就在那个院里住也没有去看,天天搁那儿走也没有去看。很想去看,但是控制自己的心念不去看。

  我们每走一步的时候都要摄心,都要把眼根收回来,把耳根收回来。这样不断地走,在行走期间,甚至你就可以入道,所以这是很殊胜的方法。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走上,而且有时候放逸了,这是个浪费。我们应该把所有的功夫都要捡起来,不光打坐时我们要摄心,念佛时我们要摄心,就是走道时我们也要摄心,吃饭时也要摄心。凡是所有的事情我们都要摄心,这才和道相应。

  我们知道,知见立知无明本。我们所有的眼根、耳根都要收回来,特别是互相不能看毛病,这是最大的弊病。我们好尚不追求,何况坏?更不能去追求了。我们有的可能有点层次,有的可能还差一些,但都应该知道,一念心动马上就是生死轮回,何况我们平时再起很大的无明,那就更不应该了。所以互相之间共住,第一个要改的毛病,就是不要看别人的毛病,应该是多互相理解、互相帮助,这才行。如果你的心摄住了,外面的人就找不到你了,所以他就不会产生毛病。因为你摄不住,他就产生毛病。

  修行这个眼根很重要。原先在盖县茅蓬的时候,那茅蓬还没盖,在山底下住的时候。有一天我来回上下山,这一脚就踩到这个牛粪上去了。踩到牛粪的时候,他们就笑话我,当时我就弄不清他们笑话我什么?他们说我踩牛粪上了。我把这个鞋脱下来,看一看这鞋底下到底是不是牛粪,但我看这鞋底下就是黄泥,不是牛粪。等到下午的时候,一脚又踩到那里去了,还是那个地方。过后我又看一看,还是黄泥。只要我们把心摄住了,牛粪它也会变成黄泥的。如果你的心摄不住,就是黄泥也会变成牛粪的。所以说摄心有好处。

  我跟大家讲了这个道理,知见的问题。我们修行一定要破除自己的知见。你所有的想法都是知见,你现在所思惟的一切方法都是知见,都不是佛的知见,你这都是“无明本”哪。“哎呀,我的想法可对了,可好了。”“我今天想吃这个菜,明天我吃那个菜”,这都是无明;“想穿这个衣服”,这也是无明;“我想去参学去”,那也是无明;“明天我要管谁”,那也是无明;“我不服谁管”,也是无明。你起心动念都是无明。

  你知道了无明,才知道怎么去下手去做。连无明都找不着,就像敌人在哪都不知道,你怎么去消灭他?所以你必须知道敌人在哪,你才能修行。我们有时候盲目地修行,东一头,西一头,一会儿抓住了,一会儿放下了。有时候用无明对付无明,这就不正确了。所以说,我们必须明白什么是无明,我们才好用心。

  佛在《楞严经》中“七处征心”,就是不断地讲出什么是我们的心,同时又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明。只有知道无明的时候,你才会用心。这个“七处征心”不是讲了吗,心不在外,也不在内,也不在中间。所以说这个“七处征心”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反复地看,不要自以为明白了就不看了。只要你没开悟,你永远不明白这个心在哪,所以我们应该知道这个。

  当知道我们的心是无相的,是无住的,再知道什么是我们的无明,这时候我们就会更好地去修行和念佛了。我们念佛有时候往往都是以有求心去念佛,所以你就变成有相的念佛。有相的念佛功德就小得多,不是没有功德,也有功德,但要小得多。如果你无相念佛,那可就叫真念佛了。我们的心也就放开了,念佛的声音也会很洪亮,很真实,而心里又宽阔,而且不着急、不上火,越念越清凉,就会把我们这句佛号的种子种到了种子识里。

  ——妙祥法师于二〇〇四年十二月为宝林寺尼众开示

  (每天多念诵文殊菩萨心咒,增长甚深智慧,文殊菩萨心咒:嗡 阿 若 巴 扎 纳 谛ong a ra ba zha na di)

  愿以此功德,普及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