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居士文章转载,居士文章全文,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五)——手机学佛网

居士文章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义(五)  

  9、恒顺众生愿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剎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此是说明第九恒顺众生大愿的内容。恒是恒常,随是随顺,众生,包括法界六道四生,凡有心者,皆名众生。众生的种类无量,众生的数量无量,众生的根性,众生的嗜好亦无量,非佛的大智大悲,如何能恒顺一切众生?普贤菩萨常随诸佛学,学佛的大智,融通物我一体,自他无隔;深知圣凡虽异,其体实同,故能学佛的大慈,本同体的大悲,恒顺众生。并以其恒顺众生的经验及方法,开导善财童子,及华严海会诸大菩萨,鼓励大众,发起恒顺众生的弘愿,实行恒顺众生的胜行。故名恒顺众生愿。

  前常随佛学,是着重于自利,今恒顺众生,是偏重于利他。实际上,自利与利他,是息息相关,不可分隔的;特别是在菩提路上,往往由利他的行为,来达成自利之目的,也唯有自利成就,方能实行真正利他的弘愿。例如:菩萨发心广大,恒思饶益一切众生,自然从利他行为中,使自己增长善根,开发智能,积聚功德,甚至觉悟成佛。成佛之后,更可以应身无量,尽未来际,度脱众生,是以自利利他是相因相成,不可或分。故前八愿,虽然看似属于自利,实则内容包括利他;今此大愿,恒顺众生,似纯属利他,但因恒顺众生,结果自己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自利。所以一个上求佛道以自利的菩萨,必然与之同时,下化众生以利他,二利并行,二利究竟,方能成佛。

  利生的方法,虽然很多,但其中最容易摄受众生的,该是恒顺众生;否则,与众生意见相左,各走极端,又如何摄化众生?因此,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及华严海会诸大菩萨,行菩萨道时,应发愿恒顺众生,不违众生嗜好,不逆众生意念,随之顺之,先建立良好关系及友谊,然后随缘教化之,所以随顺众生,非盲从附和,更非为众生所转,而是坚定自己的立场,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最终目的,是在摄化众生归向佛道。菩萨万行中的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该是「恒顺众生」的原则,亦是恒顺众生最好的方便。

  「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剎海所有众生」,是出其所随顺的对象,尽空遍界十方三世中,一切诸佛剎土,其数无量,因名「剎海」。「众生」指四大五蕴众缘组合而生的有情,大法鼓经言:「一切法和合施设,名为众生」。不增不减经言:「此法身本性清净,但为恒沙烦恼所缠,随顺世间,往来生死,即名众生。」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剎海无量,其中所有众生,当然亦无量,此无量众多的「所有众生」,是指下文所说:三界、六道、四生、五类。四生,是胎卵湿化四种;五类,指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三界六道众生中,天及地狱,唯独化生。鬼道众生,地行夜叉,罗剎及鬼子母等是胎生,余皆化生。

  人道与畜生,各具四生,如毘舍佉母,卵生三十二子,是卵生;普通人是胎生,庵萝树女,从树之湿气生,劫初之人从二禅天下生时,皆是化生,故人道具足四生。畜生道中,龙及金翅鸟,各具四生。正法念经云:「化生金翅鸟,能食四生龙,如次湿胎卵,能食三二一」。余鸟皆卵生,余兽皆胎生,是以畜生亦具四种生。

  化生遍三界,胎卵湿唯欲界,有色遍下二界,有想遍三界,唯除无想天及有顶天,无想天限于色界,非有想非无想,亦唯指无色界的有顶天,三界六道,四生五类,皆由众缘和合而生的有情,故言:「所有众生」。

  「种种差别」,是总标三界六道众生的差别相。「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以下,是别释众生的差别。因为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佛剎海众多的世界无穷无尽,其中所有三界六道众生,亦无穷无尽,而众生的种种差别相,亦无穷无尽;以下,是分类说明众生的差别相。

  「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是明众生的生处不同。卵生,是指由蛋类孵化而生,鸡鸭乌之类;胎生,是由母胎出生,如人及猪马牛羊等类;湿生,是从湿气而生,如虫蚁等类;化生,是随业而生,如天人及地狱众生等。此外往生极乐世界,亦是由莲花化生。

  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

  初二句是说明众生依止之处,差别不同。依地而生住者,如蚯蚓等;依水而生住者,如鱼虾等;依火而生住者,如地狱众生,及其它依暖气而生的动物;依风而生住者,如空气中飘扬的各种微生物;依空生住者,如空居天,及其以上的天人。

  有依「诸卉木而生住者」,如花蕊中,及各种树木所寄生的小虫等,亦有部分鬼怪精灵,是依花木而生住,如树神花神等。

  「种种生类」,是指众生的种类差别,如上所说卵、胎、湿、化四生外,加有色,无色,有想,无想,及非有想非无想,合成九类众生。

  「种种色身」,指众生身体的构造,及其颜色有种种差别,如人的肤色有黄、白、红、黑种种不同,其它飞禽与走兽,亦颜色各殊。

  「种种形状」,指众生躯体有肥、有瘦、有大、有小、有横、有竖,种种形态不同。

  「种种相貌」,众生的相貌有美有丑,有粗有妙,彼此互异。

  「种种寿量」,众生寿命长短不一,有即生即死的,或朝生暮死的;有数十年、数百年、数千年乃至百千万年的;人与畜的寿命显然不同,然同是人,四大部洲的人,寿命亦各不同;同是天,地居天及非想非非想天的寿命,更是长短悬殊。故说:「种种寿命」。

  「种种族类」,众生种族繁多,仅是人类,就有种种民族不同,其它水族,空族……甚至禽类、兽类,亦各有其种族不同。

  「种种名号」,人类,有各人的姓名;鸟类,有各种鸟名;鱼类,有各种鱼名;兽类,亦有各种不同名称的兽类。据已经发现的昆虫,已有六万多种不同的名称,其它未发现的,更不知有若干种。

  「种种心性」,众生的心性不同,各如其面,有刚强、有温柔、有暴恶、有良善,有偏于贪心,有偏于瞋恨心,种种随其习气各异,心性亦不一。

  「种种知见」,是指众生的知识及其见解,更是千差万别,由于知识高低不同,其思想及见解亦各别。

  「种种欲乐」,指个人的爱好而言;「种种意行」,指个人主观而言;「种种威仪」,指个人仪态而言。有人喜爱花花世界,贪恋五欲尘劳;有人喜爱清净,志在出尘;有人意志向善,行为良好;有人居心不轨,无恶不造。有人举止文雅,娴静,有人举止粗暴不安,仅是人类,其欲乐意行,威仪,已各不同,何况一切众生,故说:「种种」。

  「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是指众生的依报及受用而言。人类衣服的质料,颜色,款式有种种不同;人类饮食有中餐、西餐、日本餐、印度餐、泰国餐、素食、肉食、生食、熟食,种种不同。

  人类居住的地方,有乡村,有郊区,有市区;人类居住的房屋,有用竹,有用木,有用布帐,有用泥草,有用铁用钢。有美如宫殿,有简如茅舍,种种款式不一而足。仅是人类,其衣服,饮食,及居住环境,已有种种不同,何况一切众生?

  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

  「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是摄其余类。因为众生种类繁多,不能一一尽举,仅用此二句,概括一切生灵,天龙八部,如前所说,人指人类,非人,指天仙鬼神等众。

  「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是形容众生身体的构造,形状不同;无足,如蛇及蚯蚓类;二足,如人,如鸟、禽等类;四足如兽类,多足如虫类。

  「有色、无色」,是说众生的体质及其色素不同。人固然有人的体质,及其红、黄、白、黑种种肤色不同;而飞禽走兽,昆虫蚂蚁等生物,亦体质各异,颜色不同。是以三界众生,除了无色界外,皆名「有色」。「无色」,指无色界众生,但有心识活动,而无色质的身体。

  「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是形容众生的心态差别。三界众生,凡有识心分别的,皆名有想。

  「无想」,指色界第四禅天中的无想天,此天是一类外道,以修无想定为因,招感此非色非心之物,能于五百大劫中,灭心及心所,身如枯木死灰。如俱舍论云:「有法令心心所灭,名为无想。是实有物,遮未来心心所,令暂不起」,故名无想。

  「非有想非无想」,亦名非想非非想,是指无色界第四非非想处天的众生,属于三界之顶,又名有顶天。生此天时,已无下界众生粗乱的思想,亦无烦恼。外道迷此以为是解脱涅盘,因为仍然有微细识心存在,实非无想,佛悟知其仍有生死,未得解脱。

  「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是说明能随顺众生的心。「如是等类」。指前文所说:「所有众生,种种差别」,包括三界六道中,一切四生五类。此等众生,无论生处、住处、色身、形状、相貌、寿命、种族、名号、心性、知见、思想、欲乐、意行,甚至衣服,饮食,居住环境等皆不同,彼此互异。故言:「如是等类」。「我」,是普贤及修学普贤行愿的行者,「彼」,指四生五类种种生类。「转」是内起观智,外行方便。

  「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是说明于彼随顺而转的行动与心态。菩萨随顺众生不同的根性,不同的需要,给予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对于需要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的人,或需要财物供养、法供养,或需要供给差使,执役服劳的人,无不满足对方所求,实行财法二施,不但心无吝啬,而且内心恭敬,如供养父母师长,甚至如供养承事出世圣人。

  阿罗汉,是出世四圣之一,「乃至」二字,是超略之词,于其中间超略辟支佛及菩萨,辟支佛、阿罗汉是人间福田,理应供养,佛及菩萨,是人间明灯,苦海慈航,更应供养承事。今普贤行愿,恒顺众生各种根性,各种爱好,而给予种种承事供养,等「如敬父母,如事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即是以平等心,恒顺众生。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以下是详细说明,菩萨随顺利益众生的种种方便。众生之病,有身病心病之分,医师亦有良医或庸医之别。世间良医,只能治人身病,不能治人心病。而菩萨广学五明,不特精通医学,更精通佛法,对一切病苦众生,无论是身病或心病,皆能对症下药,根治众生身心重病。既能令众生四大色身,却病延年,更能令众生本具法身慧命,消除无明烦恼的痼疾,回复健康,佛性显现,是良医中的良医。故说:于诸痛苦,作为良医。

  「诸失道者,示其正路。」正路,是人生应走的康庄大道,亦是升华人格,培养德性,敦品励行,走向幸福必经之道。可惜众生自无始来,背觉含尘,迷失正道,甚至财迷心窍,误入歧途,何止前程危险,还会堕落三恶道。菩萨心生愍怜,此等迷失正路的人,当其徘徊迷途,莫适所从时,菩萨即及时现身,指示其正确之路,令其背弃恶趣,走向佛道,离苦得乐。

  「于暗夜中,为作光明。」昏暗的黑夜,譬喻众生心中烦恼黑暗,招致生死长夜,不知醒觉,无法出离,恒处六道生死苦恼困扰的黑夜中,菩萨为救拔此辈众生,本其利生的悲愿,给予慧光的照耀,使沉浸于生死长夜中的众生,开发内在本具的智能,免除心中烦恼的黑暗,走向菩提觉道,摆脱生死困扰。

  「于贫穷者,令得伏藏。」伏藏,指埋伏地下的宝藏,人因不知开发采用,以致贫穷困苦;喻众生本有佛性,功德具足,可惜埋没蕴藏于众生内心的烦恼沙石中,不得受用,致使众生流浪三界六道,贫穷无福慧,饱受困苦。今菩萨开示众生本具佛性,并协助众生,铲除埋伏佛性的烦恼沙石,使佛性显露,恢复佛性功用,拾回本具功德,不再流浪六道,枉受贫穷困苦,等如世人获得伏藏一样。

  为作良医,治疗众生身心重病,是拔苦;示其正路,令得伏藏,令众生恢复觉性,享用本具功德法财,是与乐。菩萨如是以平等心,随顺众生,不同的根性,不同的需要,给予种种承事,种种供养,拔除一切众生之苦,给与一切众生的乐。

  对于需要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的人,或需要财物供养、法供养,或需要供给差使,执役服劳的人,无不满足对方所求,实行财法二施,以解除一切众生物质与精神上的困苦,以满足一切众生,生活及心灵上的需要,甚至为防止杀害众生,而严持禁戒;为停止恼乱众生,而修忍辱行;为广度众生,而精进办道;为觉悟众生,而勤修禅定;为教化众生,而广学般若。令一切众生,彻底解除身心苦恼,获得真理光辉的照耀,走向佛道,共证菩提。不但内心恭敬,而且运心平等,「如敬父母,如事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

  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此是征释。父母师长,有恩于我,二乘圣人,是世间福田,诸佛菩萨,更是黑夜明灯,苦海慈航,供养承事,理所当然,至于其它六道四生五类,何必供养承事?而且要以恭敬平等之心,去供养承事如佛无异,理由何在?普贤菩萨特别解释说:「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因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因中发菩提心,修菩萨道,目的固然是为饶益众生;及其二利究竟,福慧具足,觉悟成佛,分身无量,于十方界,坐道场,成正觉,宣扬正法,教示利喜,目的仍是为饶益众生。所以若有菩萨,能以佛心为己心,以佛志为己志,心心念念,为饶益众生,而随顺众生,恭敬尊重,供养承事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消除身心重病,走向菩萨觉道,证得本具功德,正是畅佛本怀,即等如恭敬尊重供养承事一切诸佛,不但众生欢喜,诸佛如来亦欣慰欢喜,以是之故,菩萨应该恒时随顺众生。

  何以故?诸佛如来以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此是再征释,众生是迷情凡夫,诸佛是觉悟的圣者,相去天渊,凡圣有别,何以恭敬供养,尊重承事一切众生,即等如供养尊重承事一切诸佛?普贤菩萨为释众疑,再次解释:「因为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

  十方诸佛,自初发心直至成佛,无不悲智双运,由智照知,生佛体同,圣凡无二,理性平等。是以众生,是诸佛心中的众生,众生之苦,等如诸佛之苦。因此运无缘大慈,兴同体大悲,恒思救济,平等拔一切众生苦,与一切众生乐,所以十方如来,无不以大悲心为自体。

  「因于众生,而起大悲」,诸佛之所以兴慈运悲,主要原因是愍念众生苦,楞严经言:「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诸佛如来因为怜悯众生迷失真性,「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于是兴慈运悲,恒思救济,故言:「因于众生而起大悲」。

  「因于大悲,生菩提心。」菩萨因大悲心,观众生苦,而激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希望学佛的大智大慧,大慈大悲,彻底拔除众生之苦,与众生之乐,故言:「因于大悲,发菩提心」。

  「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菩萨因同情悲愍一切众生而发菩提心,上求下化,广修六度四摄,积极饶益众生,故能于利他的行为中,成就自利的功德,当二利究竟,福慧具足时,便可以成等正觉,故言:「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能华果。

  此引用譬喻,说明恒顺众生的利益。旷野,指空旷荒芜无人居住之郊野;沙是细沙,碛是小石,于旷野细沙小石之间,有一棵很大的树王,若缺乏水,无论树身多大,终会枯死。今其根得水滋润,所以「枝叶华果,悉皆繁茂」。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此是以法合喻。十法界众生,除诸佛及法身大士,其余权教菩萨,及二乘圣众,与六道凡夫,皆有生死。凡夫为分段生死所缚,二乘为变易生死所恼,旷劫受苦,无由出离,故言:「生死旷野」。

  「菩提树王」,喻众生本具法身,沙石喻众生心中烦恼。旷野沙石中,有树王,喻众生生死旷野烦恼中,有法身理体。树根,喻众生本具的佛性种子;水,喻菩萨的大悲心;枝叶,喻戒定慧三无漏学;华,喻六度万行;果,喻佛果菩提。一切众生本来具足佛性种子,由于久远劫来,埋没于烦恼丛薮无明沙石中,缺乏大悲水的滋润,无法长养法身慧命,更无法开智能华,结菩提果。今由于诸佛因中修菩萨行时,常以大悲水,饶益众生,令一切众生本具佛性种子,获得滋润,抽发戒定慧的枝叶,开发六度万行的因华,终结菩提的果实;犹如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此仅站在众生方面说。

  若在菩萨本身,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虽曰利他,实则利他的同时,便能成就自利功德。是以一切众生,是诸佛菩萨,菩提树王的根。因为诸佛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一切众生的树根,所以能成就诸佛菩萨的智能花果。故言:「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能华果。」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心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等正觉。

  此结成菩萨,应该恒顺众生的理由。阿耨多罗,译无上,三藐译正等,三菩提译正觉,合言:「无上正等正觉」,即是佛果菩提。何以诸佛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的智能花果呢?因为诸佛菩萨,大智照物,自他无隔,运用同体大悲,视众生为心中众生,众生的苦乐,等如自己的苦乐。当众生苦恼时,积极拯救,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但求一切众生得离苦,不为一己求安乐;当众生究竟离苦得乐,趣向菩提时,自己亦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故言:「若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然则,诸佛菩萨所证的菩提,应该是属于众生,若无众生,菩萨将不会「观众生苦,发菩提心。」若然不发菩提心,行菩萨道,饶益众生,就无法成就六度万行的因华,结成无上菩提的果实,所以说:「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顺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此是结示令知。「此义」,指前文所说,恒顺众生,及重重征释,反复说明,应该恒顺众生的义理。「应如是解」,是劝谕善财童子,及一切菩萨,应该如前文所说,认识理解恒顺众生的意义,而于诸众生不分彼此,不分高下,不分贵贱,恒以平等之心,恭敬供养,尊重承事。「则能成就圆满大悲」,即等如实行法供养如来。因此「以大悲心,随顺众生故,能成就供养如来。」

  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此总结行愿无尽。菩萨能如前文所说,以平等心恒顺众生,即使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普贤行愿,随顺众生,无有穷尽,而且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尽未来际,恒顺众生,利乐有情。(当代佛教网--净土网)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