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居士文章大德居士,居士文章全文,刘素云:无量寿经第26集文字版——手机学佛网

居士文章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刘素云:无量寿经第26集文字版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

  我们接着上集的内容往下讲。

  请大家看这几句经文:

  【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先看下面几个词语:

  “和颜爱语”:“和颜”是温和的容颜;“爱语”是真诚关心爱护的话。

  “劝谕策进”:“劝”是劝勉;“谕”是晓谕;“策进”是策励促进。

  “谄曲”:“谄”是谄媚巴结;“曲”是歪曲事实。

  下面看这两句经文:

  〖于诸有情。常怀慈忍。〗

  这里的“诸有情”还是泛指一切众生。这个“有情”包括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对待众生?用慈悲心,用忍力。

  记得上集我讲了佛菩萨的十种忍力。这里告诉我们,对待众生要用慈悲心,用忍力。

  慈悲心就是爱心。要以真诚心,爱护一切众生。

  注意这里的这个词——一切。那就不是挑挑拣拣,是所有的众生,我们都要用真诚心去爱护。

  这是四弘誓愿的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

  如果你不能爱护一切众生,你又怎么能去度众生呢?对于众生,一定要有真诚的爱心。

  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高级的众生,烦恼轻,智慧长,你对他慈忍,他知道,他会感恩戴德。

  这里面提到一个新的词语,叫高级的众生。为什么用高级?我们往下看,一对比就知道了。

  高级的众生,你对他慈忍,他能知道,他会感恩戴德。这里的高级,不仅仅是指这个世间,包括九法界诸天以上。这回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这里用高级这个词,它包括九法界的诸天以上,这是高级的众生。

  再说说愚痴的众生、没有智慧的众生,这是指哪些呢?是指人道以下的,你对他慈悲,他不领情,有时还要恶意地毁谤你、攻击你,甚至是恶意的伤害。

  那么对于这样的众生,你还要不要慈悲?回答是肯定的,还要慈悲。不但要慈悲,而且要更加慈悲。

  注意“更加”这个修饰语。就是你对这样比较愚痴的众生,他没有智慧,你对他慈忍,他不领你情,他还要恶意地攻击你、伤害你,你还要不要对他慈悲?这个是重点。不但要慈悲,而且要更加慈悲。这是什么?这就是我上午所说的,佛菩萨的十种忍力,这就是忍力。

  你要知道事实真相。真相是什么?真相是他愚痴,他烦恼,他习气很重。你要谅解他,绝对不可以恶意相向。

  你攻击我,我就报复你,我也恶意地攻击你。这不是学佛人所应该做的,佛菩萨不是这种心态、这种行持。

  这个说明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你的修学功夫。这个真是非常重要的。你说我学佛功夫得力,或者我功夫不得力,这也是一个鉴别的标准。恶意对待你的众生,你能不能对他慈悲?能不能对他有那十种忍力?这是考验和体现你的修学功夫。

  比如说,我自己就有这种体会。

  最近呢,大家都知道,不是有人在网上批我骂我吗。这个呢,我是这样想的,我想啊,这一生我俩不认不识,他为什么骂我,我不知道。

  但是我想,那前生前世,我俩究竟有什么过节,那我不知道。可能前生前世,我这样对待过人家。这一生这一世遇到了,他就来报复一下,那就让人家报复呗,骂就骂两句吧。

  因为他这个火药味比较浓,有时候我想,我真是这么想的,我说人哪,如果要是火气大,那是很伤身体的,另外也影响他的修行,所以我一直在心里劝导,在给他回向。

  我是这样想的,一个人一定不要有这么大的火气,不要骂人。因为什么呢?不管你骂谁,都是在造作恶业,那骂人绝对不是善业。对不对?所以这个骂人呢,他造作的是恶业。那恶业呢,你到时候就得要受恶报。我不希望看到任何一个众生遭受这个恶报。尤其是对伤害我的众生,我更加不希望他受到伤害。

  所以我这样想,把骂人的那个工夫,给它转化成念佛。那你说,念佛不是成佛嘛,没有听谁说,骂人能骂成佛的。是不是这样?所以我一直是在用真诚心,想把对方感化过来。我希望我的这位同修,能够天天火气消、智慧长,每天都有个好心情,你说这有多好!

  我告诉我自己,不管他如何对待我,我一定要从我自身做起,在今生化解我和他的恩恩怨怨。至于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这个信心是有的,一定能够化解,今生把这个冤怨化解了,我们都去西方极乐世界作佛,我们都去做阿弥陀佛的好学生,你说这有多好。是不是这样?我希望我的同修,能够把我的话听进去。

  最近,听说有人要揭我的内幕。听了以后啊,真的我就一笑了之,我心里非常坦然。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七十多年的人生路程吧,我所想的、我所说的、我所做的,都是公开的,都是透明的,我一直说我没有隐私。那我就想了,我没有隐私何来的内幕呢?有时候我自己想起这件事吧,我自己就笑了。我心里是这么想的,我说呀,我真不知道要揭我内幕的这个人,他是从哪个星球来的。我今生在这个星球吧,我没有什么隐私,也没什么内幕。那人家既然说要揭我的内幕,那可能以前我俩在同一个星球生活过。那个时候我可能有什么内幕没被揭秘出来。那这一回呢,人家说要把我的内幕揭出来。我真是这么想的,那我也非常期待,因为我好奇心也比较强,我也想知道知道,我那个内幕是什么。

  你看我说到这吧,我都情不自禁地笑了。可能有同修在网上看到我,可能说,这个傻老太太,人家都要揭你内幕了,你咋还笑呵呵的呢?那我就这么想啊,那不每天要笑对生活吗?我如果是哭咧咧的,人家就不揭了,说只要你哭咧咧的,我就不揭你内幕,这也不好,是不是?你让人家把话说出来嘛。所以我就笑呵呵地面对这个现实,我就在静等着,我要看看我那个内幕是什么。

  那有同修说,这老太太,你心也太大了吧!就是这样嘛,大点心有什么不好呢?那人家要真的能揭出我什么内幕来,真揭对了,那是我不知道的,现在我知道了,那就改呗。是我自己错了,我就改呗。就应该这样正确对待这件事情。所以,这些事情,对我真是没有什么负面的影响,我都会坦然去面对的。

  下面我们说说〖和颜爱语〗这四个字。

  这个“和”是和敬,是能够表现出来的,与大众和睦相处,这叫和。和就没有争论,和就是处处忍让,绝对不是竞争,你竞争他就不和。对人要和气。

  我过去曾经说过,微笑也是一种布施。

  可能以前我们不知道,或者不注意。真的是这样,微笑也是一种布施。

  你每天面对大家,你给人家的是不是微笑?你给人家一个微笑,最起码人家这一天都会感到心里暖呼呼的。

  你给人一个脸色看,他这一天心里都是冰冷冷的。

  我们希望看什么样的?我们希望看微笑,对不对?所以你不要吝啬,每天把你的微笑布施给别人。

  这个微笑啊,它是佛脸;那冰冷冷的,甩脸子给人家看,那叫鬼脸。咱们不喜欢看鬼脸,也别把咱自己那个鬼脸给人家看。是不是这样?所以这个“和颜”,非常重要。

  我吧,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因为什么呢?好像是大家对我的印象说这老太太比较严肃。实际上我还是比较随和的,给人的印象不知道为什么就比较严肃,我说是不是因为我个儿比较高,走道腰板溜直,二目平视,所以给人的印象就是比较严肃。我现在也逐渐在改,尽可能地多给大家一些微笑。

  这是“和颜”。

  再说说这个“爱语”。

  “爱语”是什么?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护的话。这话不但是爱护的话,而且是要真诚的、发自内心的。

  这几条,你对照一下,你做到几点?这个话,是爱护别人的、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护,三条我们能做到几条?绝不是那种谄媚和巴结。

  这个爱语,不是我们平时说的溜须拍马,这个话大家比较容易明白。我们不要说那些溜须拍马的话,为了讨人家的好,讨人家的一个笑脸吧,或者想要得到一种什么利益,我们就说那种谄媚的话、巴结的话。那个和这个爱语,它是一点不搭边的。

  如果是你真正爱护他,即使是你打他、你骂他,也是爱语。这个可能不太好理解,那打人家、骂人家,怎么能是爱语呢?慢慢理解,慢慢悟。你发脾气来教训他,也是爱语。不要拿这个当作一个把柄,说刘老师说了,打他、骂他、跟他发脾气都是爱语,那我就天天用这招,那不行。你不要曲解我的意思,千万不要错解了“爱语”的真实含义。不是说“愿解如来真实义”嘛,我们不要把如来的真实义给解错了。

  我们是不是有真正敬重、爱护一切众生的心。记住!敬重、爱护一切众生的心。我们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在佛法里得到殊胜的功德利益,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和颜爱语”的深义。

  下面说说:

  〖劝谕策进〗

  这个“谕”是晓谕,就是告诉大家、通知大家的意思,有人不知道,我告诉他。这个“劝”呢,是劝勉。讲经说法是“劝谕”,大家在一起共修是“策进”。“进”是精进。

  佛法的修学有三个层次,不可以颠倒。

  第一个层次:入门要“专”。

  一个字“专”。

  到了相当程度之后:

  在教下是大开圆解;

  在宗门是明心见性;

  在念佛法门就是一心不乱。

  修到一心不乱了,可以进行到第二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到什么程度,可以转到第二个层次,前面说得非常清楚。

  第二个层次叫做“博”。

  广学多闻,博学。有同修就对这个一直有意见、有争论。

  一些人说,要一门精进,长时薰修。

  又一些人说要广学多闻。

  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观念。

  实际我们仔细想一想呢,它也并非是矛盾的。因为什么呢?就是修到第二个阶段了,同意赞叹你去博学多闻,但是你没有第一个专的基础,你博学不了。

  老法师说,李炳南老师给他的时间是五年,老法师五年之后自己又加了五年,他觉得五年不够,所以他跟李老师学经教学了十年。十年之后,你再去广学多闻,师父不会干涉你的,因为师父说,你学成了,可以放飞了。是不是这个理念?所以不是说就一概地反对这个博学多闻,不是这样的,就是你到什么时候,应该去博学了,那你就去博学吧。

  这是第二个阶段。在这个博学多闻的阶段,你就可以“法门无量誓愿学”。但是这个博一定要在专的基础之上,没有这个专,没有专到一定的程度,你不能博。这是第二个层次。

  第三个层次“精”。

  这就是博之后再精。就是你博闻了,好多你都知道了,你那个博闻吧,就不受外境的影响了,因为你有专的基础了,所以你在广学多闻之后,你再进入到精。这是修学的第三个层次。

  这三个层次,专、博、精,不可能颠倒,一定要按照这个顺序来做。

  下面说:

  〖恭敬三宝〗

  佛在经上教训我们,说每个人家里都有两尊佛。有的同修可能理解,有的同修不理解。这两尊佛是谁?就是你的父母你的父母就是两尊活佛。如果说你对这两尊活佛不恭敬,你去恭敬外面的佛,错了,你那个恭敬是假的,不是真的。

  所以说“恭敬三宝”含有孝敬父母的意思,不孝敬父母就是不恭敬三宝。

  “三宝”,广而言之,就是一切众生。普贤十愿第一愿就是“礼敬诸佛”,礼敬诸佛就是恭敬三宝。

  下面说:

  〖奉事师长〗

  没有老师教导我们,就是有佛经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看不懂,我们自己学不了。所以学佛必须依止明师,是明白的明,不是有名气的那个名。

  学佛必须依止明师,接受教诲,才有开解悟入的成就。

  下一句:

  〖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孝亲尊师要出于至诚,出于真诚,不能虚伪,不能谄曲。佛经上说,“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以虚伪谄曲之心求佛道,无论你所用的心机有多么多,将来的果报都在三途。我们说那个心机,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耍心眼,就这个耍小聪明。不管你的心机再多,你如果用这个来求佛道,你最后的结局、果报,就是在三途。或许在这一生当中,你能得到一点点名闻利养。但是你想没想到,这一生光景不长,你能享受几年?将来入三途时间之长,不知道要多少劫。这个问题一定要想明白。

  下面,请看这一段经文:

  【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下面看几个词语:

  “众行”指六度万行等一切生活行为。

  “轨范”就是轨则、模范的意思。

  “观法如化”是用智慧来观察世间的万事万物,犹如梦幻泡影一样不真实,变化不停,不是真实的存在,这叫“观法如化”。

  “三昧常寂”:“三昧”指正常的享受;“常寂”是恒常清净至极处,称为寂静。这里是说平常的生活享受,身心永远保持清净。

  〖庄严众行〗:

  回向偈说:“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这“庄严”指的是什么?庄严指的是众行;那“众行”又是什么呢?“众行”是起心动念,不外乎身、语、意,这些种种行为究竟是善、是恶、是邪、是正?如果是善行、正行,就是庄严,改过自新也是庄严。

  〖轨范具足〗:

  “具足”是没有一丝一毫的欠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尽善尽美。

  为一切众生做榜样、做模范,这是真正的佛弟子。我们的起心动念能做一切众生的模范吗?我们自己问问我们自己,我们的言语造作能为大家做榜样吗?真正的佛弟子要常常地想想这个。

  要依教奉行。佛怎样教我,我就怎样做。

  《无量寿经》好比是一个剧本,我们佛弟子就是演员。我们这些演员,要把《无量寿经》这个剧本好好地演出来,让大家看,给大家做好样子。我们的起心动念,都要想到能不能够有资格做大家的模范。

  我们一念恶,身口意都恶;我们的心地清净,身口意都清净、都善。

  大家要学“四好”——“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必定世界和谐、人民安乐。这是佛法。

  看下一句:

  〖观法如化。三昧常寂。〗

  这是两句经文。前一句“观法如化”是修慧,后一句“三昧常寂”是修定。智慧与禅定是佛法的大根本。注意没有,什么是佛法的大根本?智慧和禅定。

  “观法如化”,用《金刚经》上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因此,在一切人事物中,不要去认真,不要去执著,得过且过即可。

  这个过去都是被批判的,对不对?我记得那时候开民主生活会,每个人都要做自我检查,有很多时候,比如说,像“老好人”,“一团和气”,“得过且过”,这些都是被批判的内容。那从佛法来说正好翻过来了,这个告诉我们,对一切人事物,不要去认真,不要去执著,得过且过就可以啦。

  “三昧常寂”是什么?是清福。“三昧常寂”是清福。

  我们世间人讲什么?讲洪福,对不对?有的时候,说某个人洪福齐天。这个洪福呢,就是红尘之福。这个红尘之福啊,它里面有烦恼。比如说,我们说某某人有福,有时候就这样说,你看人家谁谁谁多有福气呀!听明白没有?福气,福在前气在后,这告诉我们什么?你有多大的福,你就有多大的气。那个气不是好东西吧,是不是?所以你在享福的过程当中,你那个气呀也够你受的,所以这就是红尘之福,和我们三昧常寂那个清福,是截然不同的。你要什么福?红尘之福那是短暂的,而且后面还跟着气,它不是清福。

  所以说这些智慧的语言,真的非常有益我们修行。

  下面两句:

  〖善护口业。不讥他过。〗

  本来是身口意三业,为什么在《无量寿经》里,把“善护口业”排在了第一位?这个顺序是有很深的意义的。因为口业是我们平时最容易犯的,也是犯得最多的,犯得最普遍的。佛教我们要“善护口业”,不说别人的过失。我们要保持口业清净,远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四种过。再说一遍,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是四种过,佛告诉我们,一定要远离。如果你常犯口业又不改过,将来去哪里?去拔舌地狱。多可怕!你想去拔舌地狱吗?

  每当你要说别人过失的时候,你一定要牢记这句话,我将来犯这个过,我要去拔舌地狱,可能你说别人过的那话,你就噎回去了,就不会把它说出来了,然后逐渐逐渐习惯了,我念头都没有了,不看别人的过,不想别人的过,这四种过你就都过去了。

  千万不要犯这种口业的过!

  下面两句:

  〖善护身业。不失律仪。〗

  “律”是戒律。

  “身业”有三种:杀生、偷盗、邪YIN,这是身业的三种重戒。注意,这三个就是杀生、偷盗、邪YIN,这是身业的三条重戒。重戒!

  在这里,我想说个什么例子呢?就是有的人,在咱们当前的社会,有一种人就爱犯一种什么样的错误呢,怎么说呢?这个我还真说不好,我就得说大白话,就是比如说,有的女士专门去抢人家的丈夫。这个,在我生活经历中,我已经遇见过好多次了。我对这个吧,我就非常不理解。全国有十三亿多人口,你说你就找不着应该属于你的那个丈夫吗?你干嘛非得去抢别人的丈夫呢?你抢了人家的丈夫,让人家的妻子失去丈夫,让人家的孩子失去父爱,然后你这个家就好了吗?

  据我所经历的,我觉得我看到的,凡是抢人家丈夫的,她自己的婚姻生活、家庭生活,没有幸福的。没有一个是幸福的例子,摆在我眼前,让我看,你看,人家抢了别人丈夫,她也很幸福,没有一个。

  如果说你年轻的时候,因为年龄小不懂事,可能当前社会也比较乱,你走上了这条路,抢了人家别人的丈夫,把人家一个完美的家庭给破坏掉了,这是第一过。因为你初犯,我说尚且可以谅解,我有修饰语叫尚且,不是说你没有错。因为你年岁小,你走错了这一步,尚且还可以谅解,这是第一过,我放你一马过去了。

  那你现在你已经是成人了,你又去抢人家的丈夫,这是第二次抢人家丈夫了,也可能是第三次、第四次了,是不是?那你现在已经是成人了,你不知道这么做不对吗?你破坏了一个家庭,你还再去破坏第二个家庭,你把你自己家庭也破坏了,你说你这叫不叫缺德?我不会骂人,缺德这个不是骂人的话。你说你抢了人家两次丈夫,你缺不缺德?你为什么非得去抢人家的丈夫呢?而且你的家庭生活一点儿也不幸福。

  所以我说,如果你犯的第二过,绝对不可以原谅!你将来一定下地狱!你一而再、再而三地去破坏人家庭,你不上地狱谁上地狱?

  有的人还沾沾自喜。

  我就遇到过这么一件事情。

  一个女人爱上了另一个男人,人家这个男士有家庭,有妻子、有女儿。她自己本身有丈夫、有儿子,两个家庭本来都是很幸福美满的。然后咱们这个女士就相中了这个男士,要把人家的丈夫“撬行”撬过来。因为这个事情吧,受组织委托,找她谈谈,开导开导她,别做这样的事情。因为这两个人是在一个单位。我就找了这个女士谈话去了。我也不会谈这样的话,直直白白地就告诉人家,你这样做缺德,不能这么做。人家给我的回答是,现在不是时兴竞争吗?那丈夫也可以竞争,她有能耐她跟我竞争啊。我说人家是她的丈夫,不是你的丈夫,现在是你跟人家竞争,你整明白没有?我说我第一次听说,丈夫还可以竞争,我说你这也叫创世界纪录了。当时叫我一顿给她呵斥。虽然这个问题后来是平息了,但是内心怎么想的,我就不知道了。

  所以我经历这些事以后吧,我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就是说,一个人的德行。她不是不知道错,她知道错,她为什么非得这样做?那就是缺德。但是还有一种人好,好在什么地方?她知错了,她知错,她改过了,你这个就好。人嘛,可能是这一辈子多少犯点小过。但是如果你不认过,那你就一直错下去。有的人犯了这个错,认过了,改过了,就好了嘛。我们要给人出路的,不是说一棍子要把人打死。

  所以我希望,就目前还存在这个问题的人,要好好地想一想,你在犯重戒,你就是不是学佛的人,你就是做为一个普通的人,你也不应该做一个缺德的人。如果你现在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了,到此为止,把人家的丈夫痛快好好还给人家,让人家的妻子有丈夫,让人家的孩子有父爱,你不要缺德到底。好不好?你听我一句劝。

  如果我们把持戒的意义扩大,就是“守法”。对不对?那戒不就是规矩吗?我们守规矩就是守法。这个守法,它包括国家的宪法、法令、规章、制度、社会的风俗,等等等等,它都是包括在内的。所以道德观念我们要不要遵守?一定要遵守这个道德观念。这些我上面说的,是属于“身业”。

  这个“仪”是威仪,这个威仪就是礼貌、礼节。

  这个礼节很重要。到什么场合,用什么样的礼节。有时候我们现代人懂得不是太多,包括我自己在内,我就不太懂得礼节。尤其是到道场,不懂道场的规矩。所以这样有时候就闹出一些笑话。有时候咱们自己失礼了还不知道,你失礼了你自己不知道,结果是什么呢?别人讨厌你,不喜欢接近你。那不接近你怎么办呢?最好的就是对你敬而远之。说敬而远之已经很不错了,不愿意和你交往。你说这个因为什么?你自己不知道,是因为你欠礼节,没有礼貌。

  如果说佛弟子能把这些佛法介绍给大众,你说这个该有多好?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明白这些道理,你就会让别人喜欢,让别人尊重。但是你一定要用一颗真诚的心。真能做到真诚,你走遍世界任何地方,你都会得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戴,这就是我们说的“法缘殊胜”。谁是我们最好的榜样?老法师是我们最好的榜样。

  下面说:

  〖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佛弟子要常常保护自己的清净心,这是修学的根本。我们要低姿态如教修行,不搞谈玄说妙。我们要依照《无量寿经》,句句做得到,句句踏实,句句落实。这就是我们佛弟子要“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地要走的这条路。

  看下面一段经文:

  【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著。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

  看下面这几个词语:

  “国城”:“国城”是什么?是国都或者是大都市,都可以称为“国城”。

  “聚落”是指小村庄。

  “教化安立众生”:“教”是教导,是把生活修学的方法传授教导给社会大众;这个“化”是教学的成绩,帮助众生化恶为善,转凡成圣;“安立”是建立,指建立菩提心。

  “住于无上真正之道”是安住于究竟圆满的成佛之道上。

  前面经文讲的是庄严性德,这一段经文讲的是成就众生的德行,经文中教我们放下。这里面所说的“国城、聚落、眷属、珍宝”,这些都是比喻,比喻我们的身外之物。这一段经文呢,是教我们“无所著”。这个本来无一物,你著什么呀?是不是这样?“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著”,这叫什么?这叫舍己。

  “恒以布施”:这是为人,就是要舍己为人。

  〖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

  这里面要重点再说一说这个“无上”。这个“无上”是什么意思?前面我们讲过,在这里又不完全一样了。

  “无上真正之道”,就这部《无量寿经》而言,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求生净土,不退成佛。这确实是无上真正之道。

  以前我们听老法师讲经的过程当中,劝勉大家,把心安住在六度、三学上。老法师说,这是真正之道。

  注意这句话:“把心安住在六度、三学上,这是真正之道。”

  后面接着说,“但这不是无上真正之道”,缺这个“无上”,对不对?

  “唯独一向专念,求生净土,才是真正的无上之道。”

  这两个有区别了,第一个是“真正之道”,第二个是“无上真正之道”。

  看下一段经文:

  【由成如是诸善根故。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王。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

  “宝藏”:“藏”是含藏的意思。这个宝藏呢,就是指福德智慧的宝库,叫“宝藏”。

  “发应”是开发显现,就是无量积集功德妙宝宝库感应的显现,自然开发。

  “长者”:这里的“长者”是指年长德高有财富的人,叫长者。

  “居士”:这个大家都知道,指在家学佛的修行者。在这里,这个居士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居士,还略有不同。

  “豪姓尊贵”指豪门贵族。

  “刹利国王”是王族的通称。王族的通称叫什么呢?叫刹帝利。“国王”即是一国之主。

  看这一句经文:

  〖由成如是诸善根故〗

  是指“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所说的。

  佛在大经上常常告诉我们,“依报随着正报转”,这里的“无量宝藏”是什么?是依报。这是从人心变出来的。众生心善,都造善业,果报就善,风调雨顺,一切珍宝自然现前。如果众生的心行不善,珍宝就没有了。所以说环境跟我们的心念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无量宝藏”包括哪些?它的范围非常广,如丰富的矿产,无尽的资源,五谷丰盛,山川秀丽,所居的环境之美,这些都属于宝藏之列。境为心转。众生向善,感应宝藏“自然发应”。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

  有的喜欢看风水,实际哪里风水好,哪里风水不好,是因人而异的。所谓的风水不好的地方,有人去住,风水就转了,变好了;有的风水很好,有人去住了,风水就变坏了。所以还是这两句话有道理,就是“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

  看下两句:

  〖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

  这就是世间常说的有福德之人,也就是说有大福德之人。

  佛经上所说的“长者”,它包含三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年长位尊,这是长者的第一层意思;

  第二个层次是有道德;

  第三个层次有财富。

  这三个条件,都具备了,就被人们尊称为长者。

  佛经里对这个长者,曾经说过十个条件,我们在这里就点两个。

  第一个条件,就是大富;

  第二个条件是大智,智慧。

  你单单有财富,没有智慧,不算长者。

  要有德行,要肯帮助苦难之人,这是最重要的条件。绝对不是自私自利,自己享受,这个人家不尊称你为长者。有福与大众共享,社会才能尊称你为长者。

  再说说“居士”。

  居士,按我们现在来说,就是在家修学佛法的人,就叫居士。

  在这部经里,居士是表什么呢?

  是在家修道的人,这是一个层次。

  另外一个层次,就是有隐士的意思,隐居的人士,隐士,这是第二个层次。

  第三个层次,就是有学问、有道德。

  第四个层次,这样的人不肯出来做官,但是他不一定有财富。这种人,他有学问、有道德,但不一定有财富,这种人不希望出来做官,所以说有隐士的意思。

  所以这个“居士”,比起我们现在所说的居士,它的内容就广泛得多一点了。

  下面说:

  “豪姓尊贵”。就是古代讲的豪门贵族。

  比如说,生在王族,生在帝王家,将来继位,当国王,当皇帝,他们的福报是不一样的。同样是皇帝,当国王,他的福报不一样。比如说中国的清朝,清朝一共有十个皇帝,十个皇帝的福报不同。福报最大的是谁?乾隆。他的祖父是康熙,他的父亲是雍正,都比不上乾隆的福报大。乾隆一共是做了六十年皇帝,而且又做了四年的太上皇。他是五代同堂。他自称是十全老人,就是十全十美的意思。现在书画有一枚印章,那个章就是十全老人,就是指这个乾隆。

  下面说:

  〖转轮圣帝〗

  在我们这个时代,还没有见过有这么大福报的人出现。这个“转轮圣帝”--转轮王,分为四种类型:

  金转轮王。金转轮王,他管辖的区域是一四天下,是一个太阳系的王,这是金轮王。

  银轮王,他是管辖一个太阳系的四分之三。

  铜轮王,是管辖一个太阳系的四分之二。

  铁轮王,是管辖一个太阳系的四分之一。

  这就是四种类型的转轮王。我们这个地球有史以来到现在,还没有发现有这么大福报的人。

  下面说说:

  “梵王”。

  梵王是娑婆世界的国王,统领三千大千世界。在三界六道里福报最大的是大梵天王。

  我们知道,人的福报是哪里来的?是修来的。

  有这么一个说法:一个人,他四十岁之前的福报,多半是前生修来的。四十岁以后的福报,多半是今生修的。一个人如果他晚年有福报,这个晚年的福报,是今生修的。

  所以,我们看到别人有福报,不要光去羡慕,你好好修,你也会有福报的。到时候,福报也一定会现前的。

  看下面五句经文:

  【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如是功德。说不能尽。】

  〖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

  先看这三句。这是什么?这是善的习气。他对于诸佛菩萨,对于圣贤之人,能够自然生起仰慕之心,喜欢亲近、喜欢接触、喜欢听闻。

  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是有人教他吗?不是的,是自然而然的,就像前面讲的是“自然发应”。为什么我们有人喜欢亲近善知识,有人远离善知识?佛经上都是有教导的,这都是自然的一种发应。

  “尊重供养”

  什么供养为最?大家都知道,法供养为最。

  哪一种修行方法福报最大、最殊胜?比如说,我们希望得到财富,我们希望得到智慧,我们希望健康长寿,有没有方法,能让这三种我们都获得呢?方法肯定有,答案是肯定的,有。

  什么方法能把财富、智慧、健康长寿这三种都修得来?

  一条——“法布施”。

  只要你做法布施,这三条你都会得到的。这叫一举三得。

  还有什么供养比这个供养更殊胜?

  就当前来看,怎么办?弘法利生,培养弘法人才,这是最殊胜的供养。

  “未曾间断”

  从两个层面上来说:

  第一个是心愿不间断,就是你的心愿是念念护持正法、弘扬正法、培育僧才,续佛慧命,这叫心愿不间断。

  第二个不间断是事相上不间断。有这个因缘,我就努力去做,没有这个因缘,那我就等着,有因缘再做,不去费劲巴力地去找这个缘。这就是我经常告诉大家,一定要随缘,不要攀缘。随缘就自在,攀缘就烦恼。

  在这里啊,我想纠正一个就算是错误的观念吧。什么呢?就是我们一看到出家人,以为都是圣人。我这么说,不知道又得挨多少批。就是一看到出家人,以为都是圣人,不管是真出家人还是假出家人,在有些人的眼目中都是圣人。

  这个理念有点不妥。因为什么?其实,实事求是地说,出家人也是人,也有贪瞋痴慢,也有争权夺利,与世间人没有什么两样。

  所以我是这样认识的,出家人里有圣人,但不完全是圣人。我认为这样的认识和理解,还是比较贴切的,就是说出家人里有圣人,但不完全是圣人。

  比如说有的出家人,在没有名的时候,他的心是比较定的,他的心是在道上的,一旦有了名闻利养,就堕落了,堕到三途去了。是谁把他送到三途去的?是这些“好心”的供养把他送进去的,这个好心得加个引号。就是因为供养的不如理不如法,把这些本来很有前途的法师们,送到三途去了,特别可惜。

  所以我说,我们的居士一定要正信,你要像“贤护等十六正士”那样护持正法,在家居士要有这个责任。今天的佛教缺乏一个良好的制度,如果有制度,那是法治,没有制度是人治。

  从前佛陀在世的时候,有很好的制度。什么制度呢?举一个例子说,比如说,道场,都是在家居士的。像大家所熟悉的祇树给孤独园,那个财产、那个道场,是给孤独长者的,他没有把这个道场捐赠给释迦牟尼佛。按现在的话怎么说,就是佛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是给孤独长者礼请佛在这里弘法利生。这是供养。这个做法就是完全正确的。

  那我们的居士请,法师到道场来弘法利生,也应该是这样来做。法师讲经说法讲得好,请他多住几年。讲得不好,请他到别的地方去。这样做好,为什么?每一个出家人都有一种紧迫感,必须要修德,要求学问。如果没有德行没有学问,没有人请你讲经,你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他有个紧迫感。这个办法是对的。

  绝对不能把房地产、把道场捐赠给出家人。如果出家人有了房地产,有了自己的道场,他办道的心就没有了,这会害死他的。这回听懂了没有?

  我们在家居士怎么样护持法师,怎么样护持道场。

  道场有两种人:一种是真正修行的人;一种是真心要学讲经弘法的人,这两种人。这两种人我们都应该供养。

  不能讲经说法的,他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我们要成就他。

  如果学讲经说法的,我们要护持他。

  两种人,一个是成就他,一个是护持他,尽量给他们创造、提供良好的修学环境。

  哪一种人不能供养呢?

  刘老师说话嘴黑,说了两种人要供养,这又说哪种人不能供养。那这种人听了,肯定会生气的,那没办法,我得说真话。

  什么样的人我们不能供养?

  就是天天打妄想,搞人我是非的人,这种人道场绝对不能容纳!

  因为你容纳这样的人,影响整个道场,影响其他人的修行。一条鱼搅了一锅汤,真是这样的。

  所以,我在这里,郑重地告诉道场的同修们,搞是非人我的人,道场坚决不能容纳!不能让一条鱼搅了一锅汤。

  古人曾经这样说过,“只怕没有道,不怕没有庙。”这两句话大家听懂了,就是说什么呢?道比庙重要。你光有庙没有道,那不是空庙吗?甚至是被邪门歪道给占去了。对不对?所以我们要重视这个道。

  下面再说说,什么样的人能护持道场?

  有的人可能说,这刘老师净说那个带骨头的。对呀,我们修行要注意的问题,就是这些问题。怎么办?就得说。

  什么样的人能护持道场?深信因果的人。

  因为真正相信因果报应的人,他做事会非常的谨慎。

  所以,我们要请那些不要名闻利养、不争权夺利的人出来护持道场。现在,我们各个道场为什么不平静?不就是争权夺利吗?

  建道场的时候大家齐心协力,都是菩萨。建完了道场,都想当头儿,都想说了算,菩萨都变成了罗刹。是不是这样?现实就是这种情况。

  下面说:

  〖如是功德。说不能尽。〗

  就是功德无量无边,它的影响力超越时间、超越空间,“横遍十方,竖穷三际”。

  所以,今天的佛法,亟须立法和守法,这是当前非常迫切需要做的事情。对于我们净土宗来说,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在这里这样说,如果你出家,尽可能走讲经说法、弘法利生之路。

  这是对出家众有这么一点希望吧。

  在家众,要尽全力拥护、护持正法道场。

  出家最好是选择讲经说法、弘法利生。

  在家要全力护持正法道场,尤其是要护持好讲经说法、弘扬正法的年轻法师。

  注意,我们有一批年轻法师,很有前途,很有潜力。我们怎么样护持好,让他们成熟起来。将来,一大批弘法利生的法师会出现的。我们要做的,是这样的事情,我们要为佛门培养更多的法器。

  看下面一段经文:

  【身口常出无量妙香。犹如栴檀。优钵罗华。其香普熏无量世界。随所生处。色相端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利乐有情。】

  看词语:

  “栴檀”是古印度名贵的一种香木。

  “优钵罗华”是青色的莲花。

  “八十种好”:就是八十随形好。这个就不一一细说了,我们在《教乘法数》里可以查得到。

  由于菩萨们广修不可思议的普贤大士之德,所以感得的果报也就无比殊胜,不可思议。这说明修因必得果。

  前面是积功累德,讲的全是积功。

  这一段是讲累德,“德”是他所得到的果报。这个果报是什么?

  第一个果报:〖身口常出无量妙香。犹如旃檀。〗

  身放香,口放香。

  咱们有的祖师大德,念一句佛号,口里一朵莲花,念一句佛号,一朵莲花,就是各种瑞相吧。所以,真正的修行人,身上有香气。这个香气,不是用那个香料、香水涂抹的,它是自然的。比如说我们大家都知道,虚云老和尚,他一年是理一次发。理一次发,那可能就洗一次头呗,但是他身上是有香味的。接触过老和尚的人都这么说。这是虚云老和尚。

  〖优钵罗华。其香普熏无量世界。〗

  这个“优钵罗华”是莲花,它的香味是清香味。这种香庄严是菩萨的大行,所以香气是普熏法界的。那个西方极乐世界,不一般的都叫香光世界嘛,一个是香,一个是光,这是西方极乐世界两个非常殊胜的特点。那这香气是哪来的?这是性德之香。性德之香当然是遍法界的。

  这个“香”是性德之香。

  下面几句:〖随所生处。色相端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这是色相端正庄严。相貌属于什么?相貌也属于性德。这是相随心转,境随心转。修行人的相貌和体质,会越变越好。

  〖悉皆具足〗

  这是说依报。依报,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活环境。

  〖手中常出无尽之宝〗

  手中出宝,说明这个双手万能。谁能啊?阿弥陀佛呀!阿弥陀佛这个双手,想要啥就出啥,所以说是手中出宝。

  比如说,人和动物相比,因为有手所以能够创造。而有些动物呢,有聪明的大脑,但它不能创造,因为没有手。

  这里实际上是指多才多艺。

  所以佛经里的一些词汇呀,都非常奇妙,你要是把它悟透了以后,就觉得,没有一个字是废的,全都有用。

  〖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

  这三句,包括我们今天所说的物质生活,没有一样不能创造出来。创造这些物质财富,不是为自己享受,这就是佛菩萨与凡夫的不一样。佛菩萨是什么?“利乐有情”。

  可能有人会问,那佛菩萨有这么大的能力,咋不多变点出来呢?那不双手能出宝吗?那就让他出呗,出的越多越好。出来的这个宝不就可以救贫苦的众生吗?说佛菩萨,你看到众生苦,你又有能力变宝,你又不伸手救援,说这能谈得上是慈悲吗?

  这又是一个误区,认识的误区。

  我在这里,怎么跟大家来解释,说你不知道,就是佛菩萨把福报给你享,你也得有福报,你才能享受到。我这句绕口令听明白没有?就是说,佛菩萨把福报给你享,你自己得有福报,你才能享得着,你没有福报你享受不到。不是菩萨不给你,是你自己没有福。如果佛菩萨把福报给了你,却是害了你。

  我听过这样一个例子。

  有个单位,某某领导同志,一心巴火想当一把手。在各单位,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比如说,一个厅局,只有一个正职,有几个副职,有三五个的、有七八个的。要是厅局比较大的,可能副职指数就比较多。这个副职呢,都想将来当这个一把手,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各个厅局真是都有这种现象。比如说,五个副手吧,那就一个正手的位置啊,那谁来当这个正手?那就得竞争嘛,不时兴竞争嘛?争、争、争,张三争这个一把手,李四争这个一把手,最后王五争到了这个一把手,快要下任命状了,就下令了,下令不就上任了嘛。上任的前几天突然死了。你说,怎么解释?位置争到了,但是没等坐上去呢,人死了。人死了,这个位置还归你吗?那肯定不归你了。这就是没有那个福,他擎不了这个福报,他没有当这么大官的命。对不对?

  我记得老法师讲经的时候举过一个台湾的例子,好像是说台湾的。

  有一个将军,升了一个格儿。升了一格挺高兴,请亲朋好友来聚餐庆祝。就在聚餐的时候,死了。比如说,本来是少将升为中将,这中将这位置没等坐上去呢,人没了。就像这,世间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

  这说明什么?你本身没有那么大的福报,你扛不了这个福。人不说厚德载物嘛,你那个德不够,你载不了这个重物,就是这么个道理。佛菩萨呀,给我们举这些个例子,教诲我们,那真是慈悲至极了!

  看最后这几句经文:

  【由是因缘。能令无量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一品经文是法藏比丘发了四十八大愿之后的具体成效。经过无量劫的积植功行、累积万德,依正二报具足了殊胜庄严。大众见光、闻法,信心增长。一切众生由此感发无上的成佛之心。

  这就是这一品经文要告诉我们的。

  下面,把这一品经文的几个要点,跟大家说一说。

  第一个要点:发愿不能发空愿,愿后必有行,这是修学必经的程序。

  行的过程,就是把经典中的教训,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现前就得到真实的利益。幸福美满的人生,快乐自在的生活,这是现前的真实利益。将来的利益,更为殊胜。

  第二个要点:法藏比丘在世间自在王及天人大众面前,发弘深大愿,安住于真实慧中,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建立的极乐世界,广大无边、殊胜,超过诸佛国土,超胜独妙。独妙在五乘齐入弥陀报土。只有极乐世界,五乘大众往生不退平等成佛,所以称为“独妙”,这是独一无二。

  第三个要点:学习法藏比丘发弘深大愿之后的“殊胜妙行”,“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真实慧”是清净、平等、觉里生出来的,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都要修自己这颗清净心。勇猛精进是什么?是心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天比一天平等,一天比一天觉悟。念佛法门妙绝了,真正是殊胜妙行。

  第四个要点:在修行的过程中,要不断“积植德行”,修行要发长远心。有了长远心,心是定的;没有长远心,心是浮的。

  “不起贪瞋痴欲诸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德行的根本大法,是真正的修行。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修行人要少欲知足。

  欲望是修行人的大障碍。

  把欲望减到最低,才能“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五个要点:佛法是一切苦难自己承当,一切功德、幸福与一切众生共享。要把心量拓开,让我们的心跟佛相应,让我们的愿跟佛相应,让我们的行跟佛相应。于一切众生,心常怀慈悲忍让之心。对于毁谤你、攻击你,甚至恶意伤害你的人,不但要慈悲,而且要更加慈悲。要谅解他,绝不可以恶意相向。这是检验和体现你的修学功夫。

  第六个要点:认识修学的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入门要“专”。到了相当程度之后,可以进行到第二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是“博”,就是广学多闻。这个博一定要在专的基础上,不能没有专就先博了。

  第三个层次:“精”。在博之后还要精,选择一个法门,深入修学,直至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这是修学佛法的三个次第,不能颠倒。

  第七个要点:在家居士有护持正法的责任。护持正法要有智慧,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能把房地产和道场捐赠给出家人。可以请法师来道场讲经说法,弘法利生。出家有了道场,办道的心就退了,这样是害了他。

  二、道场有真正的修行人,我们要发心供养,给他创造好的修学环境,帮助他早日成就。

  三、道场有发心讲经弘法的人,我们要发心护持和供养,给他创造方便条件。

  四、不能供养天天打妄想、天天搞人我是非的人。因为这样的人,动道人心,影响大众的修行。

  这一节课就到这里了。

  感恩大家!阿弥陀佛!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