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331、看到他人破戒菩萨应当怎样?
答:菩萨看到别人犯戒,心里都是十分的悲痛,好象父母去世一样。怎么能看到他人破戒,而心生骄慢,这根本不是菩萨的作为,如果是这样,就根本没有资格称为菩萨。不许菩萨说四众过,固然不错,但是准许菩萨为学佛者举罪,如果不为学佛者举罪,让他如法的忏悔,反而成为菩萨的轻罪。因为学佛者自己有罪,自己不一定知道,菩萨从旁看得清楚,理当为他举罪,令其忏悔如法清净。如果不举不令忏悔等,无异是使众生常住于罪恶深渊中而不能自拔。菩萨为众生举罪,不但不是一种过失,而且能使正法久住。总之,应该在例行会议中,为之举罪,或者应该当面劝告,经过三次劝告,他如若听了最好,如果不听,只有内心为这个人忏悔了,但是不管是举罪,还是劝告,要知道品位等级。(参考鄙作《简明在家居士律学问答之一》)
332、看到他人破戒就不理会这个人吗?
答:菩萨不能这么做,人非圣贤,怎么会不犯错误,应该还要尽力地帮助这个人,使他能改过自新,重新做个佛化新人。菩萨是以利生为目的,如不理会这个犯戒的人,他就会觉得没有希望,就会越来越堕落,那样就离菩提道越来越远,如这样就失去一个度化的众生,菩萨看了能不心疼吗?
333、具有哪些缘才构成菩萨戒中的“见他毁戒心生骄慢戒”?
答:同样的要具有四缘:
一,有罪——就是被举的某个众生,的的确确是有罪的;
二,有罪想——就是自己认为他是有罪的,如果确实没有罪的,无犯;
三,不教心——这有两种:1是由于嗔心而不举他的罪,以为有罪就让他去有罪,不需要他忏悔清净,这是于烦恼相应的染污犯;2是由于懒惰懈怠懒得去举他的罪,这是无烦恼相应的不染污犯;
四,默然同住——就是不教悔是一罪,同食味复一罪,同法味又一罪,此乃随事各结其罪。我们应该知道,教悔是菩萨应有的责任,至于被教悔的接不接受你的教悔而改悔,这是他的事情,只要做菩萨的尽到自己的责任而已。
334、不举什么样的众生过,不犯轻垢罪?
答:一,如果知道他有恶势力,根本是不可疗治的,或者知道他的性格乖戾,根本不可与他谈话,或者知道其性虽有少许惭愧,但是经常的口出粗言,或者知道他的性情多嗔,如果对他加以呵责,不但不接受你,反而对你生起嫌恨;
二,如果知道当时不是呵责的时候,要等待适当的时机,再行呵责等;
三,举罪本希望他好的,大众和乐清净,如果知道举罪等缘,不但不能得到这个效果,反而引起激烈的辩论;
四,如果发现因此举罪等缘,将会使大众争论不休,终日扰攘不能相安;
五,如果知道那个犯戒有情,秉性原是质直的,一时错误犯了戒律,到他自己发现错误时,自己会深生羞耻,并且立即忏悔,愿从今以后不再犯这错误,因而还得本来清净。以上种种,不举罪,不犯轻垢罪。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