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净土法门法师:《金刚经》第069集——手机学佛网

法师开示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净土法门法师:《金刚经》第069集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五十三面,倒数第三行,从注解第六段看起。

  【此节文中,暗示告诫学人有三。一、今世受人轻贱,是先世重罪所致。 凡遇此事者,应生畏惧心,顺受心。】

  这个地方,是从经文当中体会佛的慈悲教诲。这些话可以说是我们一般人,人人都遇到这样的境界;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无始劫以来,所造作的罪业都很深重,特别是从修学大乘经论为人轻贱这一方面,很明显的显示出来。如果对於这个事实真相不能够明了,不能够体会,总免不了会退心,这个事情我们看到很多很多,学佛人退心,遭遇逆缘退心的很多很多。遇到这个境界,对佛法产生疑惑之心也很多,甚至於怨天尤人,佛菩萨不保佑他,这种人我们也常常见到。读到这一段经文,如果我们细心去体会,过失还是在自己这一边,自己业障深重。这种境界,对於真正通达佛理的人来说,不是坏境界,是消业障。实在讲是好事,我们求之不得的事情。所以应该生畏惧心,畏惧就是因果报应丝毫不爽。纵然是认真的受持读诵,过去世的恶业还是那么样的重,还是会现前。这是让我们警惕,从今之后起心动念不敢再造恶业,这才真正体会佛菩萨教诲的意思。

  现前的境界要顺受,顺受一时容易,短时期也还可以,有时候是长时期。譬如,这都是我们平常很可能见到的,你自己学佛,天天受持读诵经典,你的家人眷属不学佛,毁谤佛法,甚至於对你轻视,说你迷信,这个很麻烦。外面的人来说,我们避开就好;家里的人,躲都躲不过,天天要在一起,长年累月要受讥讽、冷淡这些言语态度,这个忍受很难,但是一定要忍。从这个地方才真正知道自己业障很重很重,要不然受持读诵应当是被人欢喜赞叹的,怎么会遇到这个境界?常常这样想,我们就能够安心顺受,所谓是理得心安。道理明白了,我们处逆境,长时期处逆境也心安,也能生欢喜心,不再计较,一切能随顺,这样消业障消得特别快。

  【第二、受轻贱者,若受持读诵此经,夙业可消。应於金刚般若 生皈命心。】

  皈命比皈依还要重要。依是依靠,这是一心依靠,以生命来依靠,这是真诚的表现,一心一意依《金刚般若 》的理论方法来修行。实在这一句就是经文里面所说的「信心不逆」,信心不逆就是一心皈命。

  【应对轻贱我者,生善知识想。】

  轻贱我的这些人,我们对他的态度一定是把他看作佛菩萨,把他看作善知识,我们自己是学生,自己是业障深重之人,这个样子消业灭罪就快了。

  【三、人轻贱即应堕之见端。】

  读诵大乘,尤其是读诵圆顿经典,依教奉行,还受这些逆缘逆境,自己要知道,这就是来生要堕三恶道的预兆,若不是遇到佛法,必堕恶道。这一桩事我们愈是冷静的去想,冷静的去观察,才晓得佛所讲的是事实,决不是妄言,决不是看到我们处的环境不好,佛说几句好听的话来安慰安慰我们。如果你要这样想法,那你连佛的意思都不明了,不是安慰我们的,是事实真相。

  【一切学人,应生勤求忏悔之心。而云当得菩提,犹未得也,应生勇猛精进之心。】

  所以在境界里面一定要勤求忏悔,忏除业障。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个人当得菩提,要记住当得,你现在还没得,认真修行,将来会得到的;现在还没有得到,现在应当要生勇猛精进心。

  【此经正是忏悔妙门】

  在《华严普贤行愿》当中,清凉大师为我们解释忏悔业障,这一段经文里面告诉我们,佛法无论是显教密教、宗门教下,无量法门修行的纲领、总纲领,在佛法里面讲总持法门,是什么?就是忏悔。不但我们要忏悔,即使到等觉菩萨位,他还要忏悔。为什么?那么高位的菩萨,他还有什么好忏悔的?他那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没破就是业障,必须要忏除,忏除了他才能圆成佛道。怎样忏悔法?《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应无所住」,那就是忏悔;「而生其心」,那就是供养。所以供养、忏悔法,《金刚经》上这两句就显示得圆圆满满。不但圆满包括这两愿,实在诸位细细想一想,普贤的十愿,菩萨的六度,「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都包括尽了,所以这个经真正是不可思议的法门。

  【《法华》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重罪若霜露,慧日能消除。】

  《法华经》上世尊教菩萨,这不是教普通人,教高级的菩萨,教给他们修忏悔法,忏悔有事上忏悔、有理上忏悔。这首偈是从理上讲的,是理上忏悔。它的效果无比的殊胜,能灭重罪,能破无明。佛教给菩萨什么方法?端坐念实相。这一句是方法,是不是教我们一天到晚盘腿面壁在那里打坐念实相?不是的。你要是这么看法,完全是依文解义。端坐是什么意思?就是佛在《无量寿经》上所说的,端正其心。心要是端正,眼耳鼻舌身自然就端正,端是这个意思。端就是正,没有邪思、没有邪念叫端。什么叫邪思、什么叫邪念?要照本经的标准来说,这个经的标准确确实实是《华严》、《法华》的标准,心里头要有念就不端,心里面要有思就不端。实相是什么?实相是真如本性。念实相就是明心见性,跟禅宗明心见性的境界是一桩事情。见性当然灭罪,当然破无明;无明没有破,业障没有消除,你怎么能见得了性?佛教的是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好,究竟彻底;但是凡夫、二乘都用不上。我们当然没有办法,只能够欣赏佛的教诲,事实上我们做不到。做不到,要是真做不到,佛这句话又好像在吊我们胃口一样,跟我们开玩笑!讲的我们做不到,我们听了多难过!他老人家还有补救的方法,让我们也能做到,那是什么方法?就教我们一心称念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虽然不是实相,但是它确确实实跟实相非常接近,用这个方法决定能达到实相,这个法门妙!无上微妙法,就是称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由此可知,真信切愿一心一意求生净土,就是端坐念实相。

  他的心端正,坐的意思是表示不动。我们的觉心不会为世间五欲六尘所动,不会为其他法门所动,这叫端坐。不是一天到晚盘腿面壁,这是一个形容词,是比喻我们的心不动。坐禅,诸位看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就解释得很清楚,这个坐就是如如不动的意思。不动心叫坐,不著相叫禅;内不动心,外不著相,这叫坐禅,他老人家这么解释的。不是在禅堂面壁一天坐几支香,不是的。行住坐卧统统是禅,都是坐禅,这是《坛经》上所讲的。所以此地这个坐,跟六祖大师讲的一样。

  重罪若霜露,极重的罪业,无量劫所造的阿鼻地狱的罪业,罪业再重,就像霜、就像露水一样,霜跟露,太阳一出来就没有了、就蒸发掉了,这是我们常常见到的,我们懂得的。慧日能消除,智慧、般若 智慧开了,再重的罪业就消除了。为什么?诸位要晓得,真心本性里头只有般若 智慧,没有业障,没有重罪。罪业是什么?给诸位说,迷了,般若 就变成重罪业障;觉悟了,重罪业障又变成般若 ,就这么回事情。由此可知,重罪是迷失了自性现的妄相、虚妄相。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面告诉我们,「本觉本有」,本觉就是般若 智慧,本有,「不觉本无」,不觉就是迷惑、无明,本来没有。所有一切业障重罪,都是从迷惑颠倒里面现的妄相,所以这个东西不是真的,是虚妄的。可是你要记住,只要你还有妄念,这个东西就有。你有妄念就有业因果报,就有六道轮回,就有三恶道等著你去受,这个不可以不晓得。如果我们这个念没有了,最低限度《金刚经》上讲的四相、四见真的没有了,那就恭喜你,你的重罪变成般若 智慧。转变,就变成般若 智慧。

  【此经之体,即实相也。】

  凡是大乘经都是以实相为体。体是什么?体是这个经的依据。现代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凡是遇到一桩事,他都要追根究柢,遇到《金刚经》他也会问:释迦牟尼佛依据什么理论说这部经?换句话说,这部经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实在讲不必等现在人问,佛在三千年前就讲清楚了,所有一切大乘经都是依实相。实相是事实真相,这哪里是假的?佛所讲的全都是事实真相。实相就是真如本性,实相就是一真法界,是依这个说的。所以端坐念实相,这个经之体就是实相。

  【离相离念,正是观实相。】

  端坐念,念跟观的意思是一样。念实相怎么念法?是不是心里常常念著?那就错了。心里常常念著叫打妄想;因为实相没有相,没有相你要去想它,把它想成一个相,你错了。你把它想成一个空,也错了。想成一个相,你落在有相里头;想成空,你落在无相里头。总而言之,你都著了相,著相就错了。实相是空有两边都不著。体是空,作用是有,所以它两边不著。因此,依照这个经上讲的「离相离念」,离相是离四相,离念是离四见,四相四见都不能够执著,这就是观实相。

  【亦正是除惑、消业、转报之无上妙法也。此即理忏。】

  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虽然是我们做不到,我们要明了知道。高级的那些菩萨,他们修忏悔法跟我们不一样,效果、功德差别很大,真正能够除惑,惑是无明,能破无明,能消业障,能转果报,而且转得非常的快速。在大菩萨讲转果,就是像《普门品》里面观音菩萨三十二应一样,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当给他说什么法门,就给他说什么法门。这都是属於转报。

  【行愿品云: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於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故行六度,即事忏也。】

  这个我们可以做得到,这是属於事忏,这个相就粗得多了。可是要有耐心,要有毅力,真正去做,那才叫忏悔。不是每天把经文念几遍就忏悔了,那是假的,那个没用处;要真正去做到,才是忏悔法。随顺众生,经上讲恒顺众生,顺不是偶然的顺,不是短时间的顺,恒顺,长时间的恒顺,纵然是很恶逆的环境,也不生丝毫怨恨之心。我们中国古时候讲到孝道,大家都知道古人都是以舜王做代表。舜王有些什么样特别的行持?这个人实实在在把《普贤行愿品》里面恒顺众生,他做到了。他凡事不怨恨别人,总是能够回过头来自己反省。他的母亲死得早,父亲娶了一个继母,继母生了一个弟弟,继母有私心,疼爱他自己的孩子,对他就非常的刻薄,他能够忍耐。没有想到后母对我不好,没有想到,他没有想到;他只想到自己不会做人,自己没有尽到孝道,他能够回过头来这样想。那个日子,我们在历史上所看到的,一般人不能忍受。父亲以后听了他继母的话,也不喜欢他,甚至於多少次想把他害死。可是他那个弟弟很聪明,弟弟对哥哥很尊重,也帮了不少的忙,到最后全家被他感化了。以后尧王知道这桩事情,知道自己国家出了这样的一个贤人,把他请出来,王位让给他,尧王两个女儿嫁给他。能够孝顺父母,就能够尽忠於国家,就能够爱护老百姓。所以忍让那是做到家了,恒顺众生真的他做得很圆满,忍人之不能忍,从来没有丝毫怨天尤人的意念,念头都没有,念念都是改过自新。为什么我得不到父母的欢心?他总是从自己这边想,不想到别人怎么样怪罪他,所以时日长久都被感动。所以要随顺众生,要恒顺众生。

  随顺众生就是供养诸佛,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广修供养里面的法供养,法供养第一个是依教修行供养,佛教给我们随顺众生,我们真做了,这是依教修行供养,这是供养诸佛。第二个意思,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我们随顺怎么不是供养诸佛?一切众生皆是我们现前的善知识,我们与一切众生相处,才能够真正做到断恶修善,才能成就自己圆满功德。你离开一切众生,到哪里修行?所以这个意思很深很深。

  若於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前面讲诸佛,这个地方讲如来,意思不一样。诸佛是从相上讲的,如来是从心性上讲的,如来是性德。为什么要尊重一切众生?承事就是服务,我们现在人讲服务。为什么我们要服务一切众生?开发性德。如果你自己明心见性,你一定跟诸佛菩萨一样,全心全力为法界一切众生去服务。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从来没有一个空过的,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尊重承事,这个服务不是随随便便的,恭恭敬敬、尽心尽力,这叫尊重。不是尽心尽力,随随便便,敷衍敷衍,这个不行,这个不是称性修行。称性起修,性德是真诚、是恭敬,尽心尽力。由此可知,菩萨必须从修德当中才显示出性德。前面这一句,若於众生尊重承事是修德,后面这一句显示你的性德。

  若令一切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众生欢喜,为什么佛就欢喜?一个能令众生欢喜的人,不容易!我们现在走到外面,令一切众生讨厌,这哪里生欢喜心,讨厌我们!由此可知,能令一切众生欢喜的人,一定是依教奉行的真佛弟子,那不是假的,才能够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人在社会上,不能离开社会单独生存,不能离开人群大众。由此可知,人与人相处这是大学问,中国古代的教育,把这个列在教育里面第一个项目,非常重视。你应当先学做人,然后才学做事,把做事摆在后面。孔老夫子教学四个科目,有先后次第。第一个是德行,德行是做人的大根大本。第二是言语,说话是学问,会说话的人,人家很欢喜,到处得人帮助;不会说话的人,一开口就得罪人,就跟人结冤仇,不共戴天,麻烦大了!所谓口为祸福之门,会说话的人就得福报,不会说话的人就遭灾祸,说话不容易!所以夫子教学,言语列在第二。第三是政事,政事就是办事,就是我们今天讲技术能力,将来你在社会上谋生这个能力。最后才是文学。你看孔老夫子非常重视现实,你的生活过不去了,还谈什么文学!必须你物质生活没有问题,文学是精神生活,先在物质生活上能够有温饱过得去,然后才讲究精神生活,把生活水平往上提升。二千多年前,咱们中国古圣先贤这样教导大众。佛法教人也是如此。

  我们初学佛的时候,老师看到现在人都不懂礼,於是他老人家很慈悲,我们同学们也要求,请他老人家在《礼记》里面选了几篇,为我们讲解。老师特别告诉我们,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谈不上学礼了,谈不上。不过学一点有一个好处,什么好处?希望跟社会大众相处,不要叫人讨厌你,我们能达到这个目的,那就算不错了。所以他给我们讲了一点,自己也编了一个小册子,叫《常礼举要》。我们把《常礼举要》也编在我们《净宗同学修行守则》的后面。目的是在哪里?这是最基本的礼节要懂得。不懂得,的确你自己是不知道的,别人讨厌你、不欢喜你、不欢迎你。所以说最基本这个礼节要懂得。这是讲能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一切诸佛欢喜。

  因为这个道理,佛教菩萨修六度,六度就是事忏。教你修布施,教你修持戒,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这个义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守规矩、守法,教你忍辱,教你精进,教你禅定,教你智慧,这都是属於事忏。

  【若但读诵而不受持。只能种远因,不能收大效。】

  这一条很重要。大概我们一般人,也可能是多数人,学佛只知道读诵,不晓得去照做。因此好处不能说没有,好处不多,只种远因,这一生当中收不到效果,这是真的。不要说其他法门,单以念佛法门来说,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照我们现前一般来看,大概一万个人当中,一万个念佛的人,不念佛的不算,一万个念佛的人,真正能往生可能有三个、五个,比例很少。为什么他不能去?他虽然念佛,这个世间舍不得放下,所以他去不了;心里很想去,又挂著这一头又放不下,许许多多人都是这样念佛的。这个世间丝毫放不下,都不能往生,这个要注意到,要彻底放下。放下就是受持,不肯放下、不肯依教奉行,这是只种远因。我们过去生中,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修学都是种远因,没有收效果。你要问原因,那个原因大概都是放不下。这一生要好好的想一想,要不要放下,要是不放下,再搞轮回,来生再来,就干的这一套。如果想通了,不再搞轮回了,轮回实在没有意思,彻底放下你就决定往生。

  【只能增福,不能开慧。】

  受持能够开智慧,读诵不能开智慧,读诵只能够增福。

  【只能消轻业,不能灭重罪。】

  轻的罪业可以消,重的罪业没用处,你这个力量不够。

  【学佛若不从此经入,纵令苦行无数劫,只能成菩萨,不能成佛。】

  后头这一段,我们要多多的念几遍,记在心上。这个经怎么入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行布施。这是真正受持《金刚般若 》,如果不懂得这个原理原则,无论修学哪个法门,纵然你是无数劫的勤苦修学,你只能成菩萨,不能成佛。诸位要知道,此地的成佛,是指圆教初住菩萨;换句说话,你不依照这个经修,你所成的菩萨是权教菩萨,藏教、通教、别教的菩萨,圆教的菩萨没有你的分。《金刚经》上所讲的诸佛,江味农居士注解里讲得很详细,诸佛是从圆教初住讲起,天台家所讲的分证即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华严经》上所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是真佛。圆初住菩萨就有能力在十方法界当中,示现八相成道,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示现佛身。这个地方讲的成佛,就是圆初住以上。再看底下一段,约供佛显: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只劫,於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这些话都是真话,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现身说法,这是他过去修行所经历的这些事。「我」是世尊自称。「过去」,小注里面有说明,我们看注解:

  【由信位而初住、而成佛,经历时间或延或促,全视其人根器之利钝、功行之勤惰而致不同,岂可拘执。】

  释迦牟尼佛无量劫修行才证果,不是三个阿僧只劫,通常讲三大阿僧只劫,佛是方便说,要说再多了,怕人吓住,成佛没指望,算了不要学了,是这个意思。佛虽是方便说,有没有骗我们?没有。我们晓得三大阿僧只劫,是从圆教初住菩萨开始到成佛,初住以前他没算。就好比现在一般人给你讲,你要拿一个博士学位,得要二、三年的时间,没说错!二、三年就可以拿到。但是硕士、大学、中学、小学没算,那个没算进去。佛给我们讲三大阿僧只劫,就好像你拿博士学位一样,是从圆初住算起的;圆初住以前都不算,那个要算起来,就变成无量阿僧只劫。《华严》上跟我们讲无量阿僧只劫,是把初住以前的时间统统算进去,这就变成无量阿僧只劫。

  於然灯佛前,不是讲然灯佛后,因为世尊遇到然灯佛,他已经是八地菩萨,这就是讲八地之前。从初信位到八地以前,他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我们想一想,佛在《无量寿经》上讲阿闍王子,过去生中他们曾经供养四百亿佛,我们一听四百亿佛,吓呆了,这还得了?此地八百四千万亿,后头是那由他,供养四百亿佛跟这个一比,那就小巫见大巫,差太远了。所以我们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不能小看,每个众生都有过去世,乃至於我们今天看到蚊虫蚂蚁,它现在堕到恶道,它前生没有学过佛吗?我们怎么敢说!说不定将来蚂蚁比我们先成佛,我们还落在它后面,这是非常非常可能。它堕在恶道,受这个罪报,如果这个罪报受尽了,再得人身、闻佛法,凭他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缘,也许比我们早成熟。我们知道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对於一切众生不敢轻慢。像这些众生比修行人早成佛的多得很。

  时间或延或促,延是延长,时间延长了;促是缩短,他成佛早成佛了,提前成佛。这种情形也很多,以世尊来说,世尊跟弥勒菩萨,这两个就有很大的差别,如果讲历届他们同学来说,弥勒菩萨应该早成佛,释迦牟尼佛是后学,弥勒是学长,结果变成世尊先成佛,他还当补处菩萨来接他的。原因在哪里?世尊勤学,因为勤学功行超过弥勒菩萨。由此可知,发愤精进努力,那个功夫不会白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所以完全看一个人根性利钝,以及他的功夫勤惰。他要是很勤奋,他成就就快,他要是懈怠,他成就自然就缓慢。我们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什么时候成佛,也是这么个道理。极乐世界决定没有退转,保证你一生成佛。有人到西方极乐世界很快就成佛,有人在西方极乐世界还要住几个大劫,甚至於几十个大劫,这个都不一定的。几十个大劫对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来说,是无所谓的,他是无量寿,几个大劫、几个阿僧只劫,对他都是很短的时间,都不是很长的。

  【供养,简言之,即饮食、衣服、卧具、汤药,四事供养。】

  这是简单说,佛在戒经里面常常讲的,在家的佛弟子,有义务要供养出家的佛弟子。为什么?因为出家的佛弟子,把生产的事业放弃了,於是生活要靠在家的同学来供养。为什么把生产事业放弃?专心修学,续佛慧命,弘法利生,他做这个工作。所以这是在家同学应当要供养的;如果没有这些人发心,佛法在这个世间就要断绝,就不能够传递下去,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可是佛说得很好,这是不是给在家同修增加很多负担?没有。佛说在家同修,对於出家人供养是有限度的,就这四桩事情。要供养他饮食,当年在世这是托钵的制度,所以出家人托钵一定要供养,供养他饮食。要供养他衣服,他的衣服不多,在印度只有三衣一钵。衣服不是要常常供养的,饮食是天天要。衣服穿破了不能穿,再供养他一件,他也不可以有很多衣服。再有是卧具,那个时候的出家人生活非常清苦,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佛陀在世的时候是这样的,并没有房子住。树下一宿,底下也铺垫的东西,我们现在叫具,卧具。可是现在出家人卧具已经不当垫被用,他拿来做拜佛的拜垫用。在我们佛门大典礼的时候,老和尚在当中拜佛展具,其实那个具是从前的卧具,不是铺拜垫的,卧具,用途现在都变了。现在我们还有这个,实在讲是纪念的性质,知道从前生活是那么样的清苦,我们现在过的已经是太舒服了,再不用功、不努力,对不起从前的人,让我们生惭愧心,是这个意思。汤药,这是生病的时候一定要供养医药,这叫四事供养。从前出家人只接受这些。

  世尊灭度之后一千年,佛教传到中国,传到中国来之后,我们要晓得,中国人的意识形态,也就是对宇宙人生的看法,跟印度人不一样,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不一样。过去这些高僧大德到中国来,他们非常聪明,要度中国人,佛法必须中国化。生活方式完全依照中国人的,我们中国人欢迎,很喜欢,对我们只有便利,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於是我们穿的衣服,穿海青。海青是中国衣服,这不是佛门的,佛门的只有这一件披衣。而且这一件披衣,在我们中国又把它缩小了,只有原来那个衣三分之一大。我们从前用带子系,带子系麻烦,现在用扣环,省事多了。原来那个衣,现在斯里兰卡、泰国小乘佛教还是原来的,它那个衣很大,裹在身上,原来的衣是那样的。我们中国把那个缩小,比它方便多了,中国化。在我们自己的衣,因为我们中国在印度的北方,气候比较寒冷,三衣是决定不能保暖的,所以在我们自己衣服上,披在外面表示一种纪念的意思,衣著还是我们自己的服装。海青是汉朝时候的服装,汉朝时候的,一般读书人,大概是不做粗活的人,穿这个服装,长袍宽袍大袖子,袖子很大。这是中国衣服,这个不是出家人的衣服。

  出家人到以后跟在家人衣服上的差别,就是出家人穿的衣服朴素;在家人的一定绣花纹,袖子上、领子上都绣花纹,花纹代表身分。古时候什么样身分人,绣什么样的花纹,便於行礼,在社会上分尊卑高下,便於行礼。从前皇帝也是穿这个服装,他绣的是龙,龙五个爪,五个爪的那个龙是皇帝穿的。四个爪的龙,龙有四个爪,你仔细看,那是亲王,那个地位就降一等。三个爪的,地位就更低。皇族里面虽然都是龙袍,看那个爪多少,阶级从那里分,你们注意看你会看到。文武百官衣服叫章服,图案代表阶级,衣服的颜色也代表身分,代表阶级。出家人穿素服,从前出家人穿黑色的、灰色的,穿灰色、黑色的都没有花纹,是这样的。在以后,佛门里面老和尚主持法会,大家希望庄严一点,就换成黄色的,袈裟就变成红色的,实在讲都不是如法的。如法的袈裟应当是叫杂色衣、染色衣,我们现在讲是深咖啡色,差不多是这样的颜色,它是各种颜色混合起来染色的。像这些常识,我们也要懂得。

  现在人有些人提倡,我们出家人应该要换衣服,换成我们普通的衣服。这在理上讲得通,但在事上讲有流弊。出家人都换成在家衣服,跟在家分不开,出家人在外就为非作歹也没有人知道。所以有些老和尚主张出家人衣服还是穿海青好,出去之后,至少他要收敛一点,规矩一点,一眼就被人看出来了,确实有这个好处。我们现在出家人穿的衣服,海青是汉朝的,我们穿的长褂短衫是明朝的服装,这个服装实在讲比现代人穿的服装舒服。现在人穿的服装都是很窄小,绑在身上绑得紧紧的,我们看那个样子都很可怜,好像很苦,衣服穿得宽宽大大的很舒服。这是一点常识,我们在此地顺便说一说。

  供养,佛教到中国来之后,生活方式变了,变更了,所以我们的衣服也就多了。也不是托钵了,中国人对於托钵看得很轻,这讨饭的。尤其这些法师从印度来,是国家聘请来的,是国家的宾客,到以后变成皇帝的老师。皇帝的老师出去要饭,那没有一个人不骂这个皇帝,他还能做得成吗?於是乎也要造成宫殿式的房子。皇帝住的是什么样的房子,他的老师,供养老师也要用这种房子来供养,这样佛弟子在中国身分就被提高了,帝王师。中国人,古人对於皇帝是非常尊敬,上行下效,皇帝敬佛,全国老百姓人人都敬佛。所以佛教育在中国比儒家、孔孟教育发展得还要快,效果还要大,这对於中国文化影响很深很深。

  从前寺院,早期是国家建的,像白马寺是国家建的,中国第一个寺院。为什么称它为寺?这个诸位也必须要知道,你要是明白这一段历史,你就晓得佛教不是宗教。汉朝时候,政府办事的机构,机关名称就叫寺。皇帝下面,直接归皇帝管的办事机关,一共是九个单位,名字都叫寺。寺的长官叫卿,我们听到古人讲的公卿,卿就是寺的长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实在讲也非常之好,诸位要熟读历史,你就晓得,古时候的制度好。它的君权跟相权也分得很清楚,你要说从前皇帝都专制,专制的少,并不是每个皇帝都专制,专制是少数,而且凡是专制后果都不会好。以前皇帝读圣贤书,思想都非常开明,确实顾虑到老百姓,他怕后人骂他是个不好的皇帝,所以君权跟相权分得很清楚。宰相是他任命的,确实有权管理国家的政事。宰相底下办事的机关称部,宰相下头有六个部,部的长官那时候叫尚书,我们现在叫部长,从前不叫部长,叫尚书,尚书就是部长。侍郎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次长、副部长,两个侍郎,左右两个侍郎,就是我们现在好像是两个副部长、两个次长。由此可知,佛教到中国来,成立一个办事的机构就用寺,跟皇帝底下办事的机关平等。它是办事机关,它不是庙,里头不是供神的,不是供大家拜拜的,不是的。当年佛寺主要的工作,第一个是翻译经典,它是一个学术机构。第二个是讲解、教导经典,从前是这样的。这个寺的名称用白马,我们中国人厚道,经书、佛像是白马从印度驮过来的,它的功劳也不小,我们要纪念它,不能忘掉它,所以这个寺的名称就用白马。古人这个心多厚道,连有功劳的畜牲都念念不忘,何况是人!当初白马寺塑造的白马,我相信一定就是原来马的形状,塑造那个形状,纪念它不容易把经书、佛像从印度背到中国来。

  因为生活环境不一样,所以供养的方式也就不一样。佛法流传到今天,时代久远,凡是一桩事情传久了,弊病是免不了的,现在的弊病就很多。古时候出家人,你念念古书,是贫僧,出家人、修道人都很清贫,没有一分钱,所以走到什么地方,的的确确都有善心人自动来供养。现在这个社会不相同,出家人在这个社会上都是富翁,富僧,不是贫僧。供养多,僧要是富,麻烦就来了,道心就没有了。佛在三千年前,对於现代这个社会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在经上无数次的提示我们,积财丧道。要是把财看重,名利看重,道心就没有了。在家同修们还能修一点福,他虽然没有道心,他还能修一点福。出家人你修什么?福也修不到,说个不好听的话,就是造业。现在享一点点福,实在讲那个福是假的,积那么多钱财,积那么多产业,存在你妄想之中,这打妄想,实际上一样都不是自己的。你每天还是穿出家的衣服,你总不能做一套金衣服来穿,你也不过就是吃三餐饭而已,怎么样享受还是有限。而造作的罪业,不久就到阎罗王那里去报到,三途苦报,那个时劫之长也是不可思议!为什么好心出家去造罪业,将来要去堕地狱,这不叫愚痴!世间人还有哪一种人比这个更愚痴?我想没有了。在家人想堕地狱不容易,那要造五逆罪才堕地狱,出家人堕地狱太容易太容易了。古人常讲,地狱门前僧道多,这个话说得是有道理,不是随便说的。

  现在佛门供养已经成习惯,只要你穿这个衣服就有人来供养。供养怎么办?要懂得转供养;他供养我了,我那头就去了。将来自己不能成就,这是俗话常说: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我转布施了,将来要还,他们替我还,我就不要还了。这个要想通,我们拿到这个,赶紧展转布施,纵然我不了道,将来还债有很多人替我还,我也没事了。这是说世尊在戒经里面讲简单的供养。

  【广言之,如《华严》所说之事供养、法供养。】

  《华严经》上讲得多了,讲差不多将近有一百种类,讲得非常丰富;就是第六回向章,那一章经里面大概就讲到将近有一百种供养。

  【承事者,左右事奉。】

  就是服劳役伺候别人,这个地方是讲众生,伺候一切众生,时时刻刻照顾他,时时刻刻帮助他,就是这个意思。

  【悉皆,正指无空过言。言历时之久,供佛之勤。】

  这是释迦牟尼佛举出自己亲身修持的例子,来告诉我们。他在过去生中遇到这么多的诸佛,都是承事供养,没有一尊佛空过的。说出这个意思,意思在后头,

  【为显不及受持此经之张本也】

  用这个来做一个基础,来比喻。

  【若复有人,於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於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世尊修这个福报历无量劫,我们看到非常羡慕,我们到哪一生哪一世才能修这么大的福报?佛这么给我们一说,我们觉得不难,我们要想修,真正发心,确实所谓后来居上,后生可畏,我们在后面可以赶过去,那就是一定要依教奉行。我们看注解,

  【於后末世】

  这一句实在讲正是指我们现代这个时代。

  【正当末法,指今世也。】

  就是指我们现在。

  【谓末世众生,有能受持读诵此经之功德,比我供佛之功德,我则不堪与之相比,算数譬喻皆不能及。】

  这个说法,是不是太过分一点?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在安慰我们?我们要这样想法就错了。佛在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所谓如语是完全讲的事实真相,没有一丝毫夸张,也没有丝毫隐瞒,事实怎么样就怎么说法,这叫如语。我们要相信佛的话。其中道理很深很深,我们是不明其理,所以产生疑惑。但是要是稍稍通达大乘教义,虽不能够很明白,也能够略知一二。为什么?末法时期众生的根性劣,烦恼情执很重,而社会诱惑的力量,又比古时候不晓得强多少倍。五花八门在这里诱惑,你还能够不动心,你还能够不执著,还肯相信佛讲的这些话,现在人要是听到这些话,这些话太古老了,不适合时宜,应当要淘汰掉,现在人都是这个看法,你还能相信,以为佛的话是真实,这就了不起。这一点就是不可思议的善根福德,又能真正依照经上讲的去做,能够一切放下,为一切众生牺牲奉献,这还得了!大家明不明白?你要是不明白,我告诉你,你过去生中,如果没有供养无量无边诸佛,甚至於你供养的诸佛超过释迦牟尼佛,你今天才有这个善根,善根绝非偶然。这《金刚经》上、《无量寿经》上讲,你不是凡人,既然有这么样深厚的善根,为什么没有成就?前面讲,你懈怠懒惰,你不肯放下。可能你修行在释迦牟尼佛以前,释迦牟尼佛是你后期的,他都成佛了,我们今天还当凡夫。所以听了这个经,能信、能愿、能行,这是无量劫深厚的善根。你明白这些道理,就觉得这不是世尊夸大的话,讲的真的是事实。

  【因持经者根器之利钝,功行之深浅,有种种不同。故比较不及之程度,遂有如是之高下不同也。】

  这段话是决定不能省的,为什么?因为经上说的,在末世的时候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要跟释迦牟尼佛比,有的人释迦牟尼佛是百分不及一,有的人是千分不及一,有的人是算数譬喻不能及,这里面差别很大。百分不及一,只比释迦牟尼佛多一点点,不太很多。这就是什么?根器利钝,功行深浅。根器利钝是讲过去世,过去世往昔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缘不相同;功行深浅是讲这一生,就是现在这一生勤惰不同,有人勇猛精进,有人就比较懈怠懒散,功行浅深是讲现在的。由於宿根跟现在勤惰不一样,所以比较功德里头浅深差别的程度很大。

  【此是第五次较显经功】

  前面我们已经看过四次,这个地方是第五次,一次比一次深广;换句话说,经文愈往后,我们说听、修持功夫一定是逐渐在提升。所以愈是后面的比较,一定超过前面。

  【这次是说在罪业消灭,当得菩提之后。】

  所以世尊只好用自己供佛这个例子,来较量持经的功德。

  【意若曰,受持读诵此经,便得除障、便得授记。】

  这话是真的。

  【岂我昔日未授记前经历无数之劫,值遇无数之佛,但知供养承事之所能及哉。】

  供养承事是修福。所以他讲的是在然灯佛前,因为然灯佛才给释迦牟尼佛授记。然灯佛前所供养承事那些诸佛,那些诸佛没给他授记。这个事跟理都为我们显示得很清楚、很明白。末世众生如果你要依照这部经,真正去做、去修持,你就得佛授记;不仅是除障,你就得佛授记;得佛授记,当然比释迦牟尼佛这个福报要大。释迦牟尼佛供养那么多佛,没得佛授记,你在这个时候受持读诵,你就得佛授记,所以从这一点上明显的超越了。

  【供养承事所以不及者,的指受持此经。】

  这是确确实实、明明白白为我们指示出来,一切菩萨供养承事诸佛,不能跟你相比。为的是什么?因为你受持《金刚般若 波罗蜜》。

  【以经中义趣,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果能受持,便是悟佛知见、入佛知见。】

  这个解释愈说愈明显,愈说愈透彻、愈圆满。世尊为我们开示,开示实在讲不容易。一般人常常讲,请你老人家给我们开示开示,这个开示变成口头禅。其实开示不容易,请你给我讲一部经容易,讲开示不容易。讲经,我依照经跟你讲,讲的人、听的人都没有开悟。开示可不同,开示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听的人要悟入;听的人不能悟入,那个开示不叫白开白示!所以开示难,讲经容易!开示要什么人?明心见性之人,他自己没有明心见性,他凭什么开示?佛之知见是什么?《金刚般若 》的知见就是诸佛如来的知见,「应无所住,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这是佛知佛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能得的三心不可得,所得万法当体即空,也不可得,这是佛知佛见。我们是不是真的有?是不是真正把我们轮回的知见确实转过来?一转过来,你就是受持《金刚般若 》,你转过来就是悟入。

  诸位要了解,佛法跟世间书籍不一样,一经通一切经通。《金刚经》通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大藏经》,哪一部你没通?你部部都通!你今天为什么经典展开来的时候你看不懂?你没放下,你心不清净。你要是彻底放下,心里面的确一丝不挂,干干净净的,经往前一摆,你这个心光一照,就明了了。大经上所谓「六根门头放光动地」,眼耳鼻舌身都放光,那个经典什么意思也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哪有不懂的道理!我们自性的光明,为什么放不出来?妄想、分别、执著;这《华严》上说的,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所以会学佛法的人,一门深入。修什么?清净心而已。杂修,学得太多、修得太多,顶多你将来在这个世界上得一个佛学博士的头衔,没用!一窍也不通,那是搞佛学的,不是学佛。学佛才能了生死,才能成佛作祖,搞佛学的人不行。

  我初学佛的时候,好像刚刚见李老师没多久,很早他就告诉我,他提醒我:你真正发心学佛,古人不学苏东坡,今人不学梁启超。这两个都是佛教里很有名、了不起的大人物,这两个人都是搞佛学,不是学佛,没有成就。这是李老师警告我,就是不能搞佛学,要学佛。一经通一切经通,你能相信吗?因为不相信,怀疑,所以才去涉猎许许多多的经论。其实古人有最好的榜样给我们看,六祖惠能大师,他不认识字,没有听过经,没有闻过法,他凭的什么?心清净。所以在卖柴的时候,柴卖了,钱拿回来了,回家,走到一个旅店窗口,有一个人在里面念《金刚经》。他一听,愈听愈有味道,听出味道出来,站在那里听。念的人还没有懂,他听懂了。於是乎他请教他:你在念什么东西?念得这么好!他就告诉他是《金刚经》,从五祖那里传过来的,他才晓得有这么一回事情。他把他自己听的心得感想,说给念经的人听,念经的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你这种人才应当去见五祖,应当到那边求法去!他就动了这个心。到了黄梅,你们《坛经》都念过,五祖给他没讲几句话,就把他打发到槽房里去做苦工。一直到第八个月,五祖才出了一个题目,叫大家作几首偈来给他看看,他要传法。第八个月,他跟五祖八个月没见过面。虽没有见过面,那是心照不宣,五祖也知道有这么一个人,他也晓得五祖的意思。传法的时候,半夜三更跟他讲《金刚经》,还不是讲大意,哪里是细讲?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不要讲了,全都明了、都通达了。

  他没有学过《法华经》,没有听过《法华经》,他能够跟法达禅师讲《法华经》,法达念《法华经》念了十年,念三千多遍。那个经一天念一遍,三千多遍要十年。十年不通,到那个地方,因为礼拜的时候被六祖看到了,他见六祖礼拜,头没有著地。大概心里想六祖不认识字,没念过书,我受持十年的《法华经》,很了不起,值得骄傲,头没有著地。所以起来的时候,六祖就问他:你一定有值得骄傲的地方!用现代的话说,你一定很值得骄傲,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他就问他。他就说出来:《法华经》念过三千遍。六祖就问他《法华》的大意,答不出来,这个才服了。於是才请六祖开示,真是开示了,不是假的开示。六祖跟他说:「我没听过《法华经》,我不认识字,没听过《法华经》,你念给我听。」他《法华经》从头念起,念到第二品「方便品」,《法华经》二十八品念到第二品,六祖说:「不要念了,这个经我全知道了。」给他一讲,法达就开悟了。这个时候再拜,头著地了,佩服得五体投地。《法华》没有念过,他懂!他不是不懂,不但连经懂,论也懂了。《坛经》里面讲的八识,那个讲得多好!真叫言简意赅,讲的话那么简单几句,可是法相宗的东西被他讲尽了。没有一样不通!

  所以聪明人从根本修,根本是清净心。你学一样东西,你容易得心清净,容易成就。你学太多、学太杂,就是今天讲的面子好看,我广学多闻,面子很好看,搞名闻利养的走那个路,那是对的。真正修学的,不要名闻利养,问我什么,我什么都不知道。印光老法师你去问他,「我只会念一句阿弥陀佛,我什么都不会!」真正修行人、真正佛菩萨,什么都不会。你再去看看《华严经》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善财童子去参访,他合掌给善财说:「我只会这一样,其他我统统都不会。」其实他什么都通,没有一样他不通的。他什么都不会,谦虚!尊敬别人,自谦而尊人。这是修行人,本地风光,就是这样子。丝毫炫耀都没有,老老实实,规规矩矩,这个人有成就,这样的人才能度世。希望人人都老实,人人都规矩,天下太平了,哪里还会有动乱?人人都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这个社会不得了,天下大乱。好事要做,不要被人家说「某人是好人」,好人就多事。不要人家赞叹你是好人,不要人家赞叹你很能干,你很了不起,那都不是好事情。规规矩矩做个老实人,这样就好!多被人家骂几声,消业障;不要被人赞叹,被人赞叹福报都消掉、报掉了,赞叹是福,福就报掉了,不要被人赞叹。希望人家多责备、多骂几声,这个对自己决定有好处。

  所以开示不容易,开示一定要明心见性。现在习惯都是这样讲,如果有人请我们讲开示,我们要合掌恭敬,不敢承当,只能够说给大家讲几句废话。你们一定要找麻烦,我们只好讲几句废话,给大家添一点罗嗦!所以开示之后,是一定悟入。经过开示,《金刚经》就是佛对我们的开示,我们了解经义,依教奉行、信心不逆就是受持。果然信心不逆,悟入虽然不是有太大的悟入,多少会悟入几分,这一定的道理。你这个悟入愈来愈多,年年会增长,月月会增长,所以你的生活就法喜充满,这个快乐就是逐渐逐渐境界一天比一天好。

  【所以无数七宝施、身命施、多劫供佛,皆不能及,理在於此。】

  道理在此地。这么一说,我们对於佛在经上讲的话可以相信了,真的是有道理。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