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二十面,第二行,看注解第五段。
【著相便是三毒,故当离相舍忍以拔除之。行人当知所先务也。】
这一小节是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除障的方法。《般若 经》我们从开讲以来,也讲了不少座,对於世尊在本经里面的开示,多少都能体会到一些。世尊在经里头自始至终都教给我们要离相,所以著相就错了,只要心里面有丝毫的执著,无论是世法、无论是佛法,著就错了。错在哪里?一著就有能著、所著,於是四相宛然,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全都在。既有我相,一定就有我贪、我痴,《唯识论》所讲的「四大烦恼常相随」,三毒就在其中,所以著相就有三毒。也许你在著相当中,没有感觉到你有贪瞋痴,那是粗心大意,有贪瞋痴自己不能发现,还以为自己没有,贪瞋痴都没有了。如果真的贪瞋痴没有了,必定是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你有没有转?没转过来!没转过来就决定是凡夫,既是凡夫就决定是四大烦恼常相随。佛叫我们觉悟,觉就是般若 智慧。这三毒烦恼如何能把它消除掉?离相、舍、忍这三个科目,六波罗蜜里面这三种。离相是般若 波罗蜜,这是看破,真的看破了,般若 智慧是看破。看破之后要放下,舍就是放下,布施波罗蜜就是放下;放下之后,心里面若无其事,那就是忍,心里面清净自在,忍辱波罗蜜成就了,这叫真正能够消业障。
「行人当知所先务也」,行人是修行人,所先务这三个字,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最先下手之处,我们修行最先从哪里下手?就是要从离相、舍、忍,所以佛在这个经里面,把这三条讲得特别多,特别的详细,原因就在此地。如果不从这个地方下手,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这一生当中都不能成就。也许同修要问,临命终时才闻到佛法,十念往生的,他具不具这个条件?具足。他要不具足这个条件,不能往生。临命终那一刹那,或者是前一、两天,听到善知识的教诲,叫他万缘放下,他一听明白了;告诉他西方极乐世界的好处,他懂了,明白了,他才肯离相。真的心里面所有一切忧虑牵挂统统放下了,舍!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念不生,忍辱!忍成就了;然后这一句阿弥陀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所以一念十念能往生。如果不具备这三条,那个佛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这是说临终十念的人也具足这三条。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你什么时候具足,你什么时候觉悟,你什么时候就得自在。现在你明白了,你肯放下了,你现前就得自在,就得安乐,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佛法修学讲效果,实在讲太快太快了,世间人常常讲现实,说实实在在的话,论现实,世出世间没有任何一法能比得上佛法现实。特别是般若 净土非常现实,只要你有一分功夫,你马上就有一分的收获,确实能够叫我们得到身心自在,确实能帮助我们往生成佛。所以这是特别强调从这里下手,看破、放下、忍辱。
【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取相,这个取字用得好,十二因缘里面爱、取、有;取就是执著,就是我想得到,想得到这个念头就是取。佛教给我们要发愿,发愿跟取,里面有差别的。譬如发愿,我们要得一心不乱,我们要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有这个愿心,没有愿心怎么能成就?愿以导行。但是你心里急著:「怎么我今天还没有得一心?我念了几个月,一心还没有得到?」那你就著相,那是取相了,那不是发愿,跟这个愿完全不一样。人发愿是有一个方向、有一个目标,一味向这个方向去走,至於走到哪里根本不问,心里头完全没有这个意念,水到渠成,他自自然然就得事一心不乱,得理一心不乱,自然就成就了。所以愿是方向、是目标,我们这一生有一个修学的方向,有一个修学的目标,一味往前精进,其余的一概都不问,这个叫愿。念念希求,那就是贪欲,那就错了,不能把取著跟愿混淆不清,那怎么个修法?所以取相,必定就著了四相。
【心有分别,便是无明,便违平等一真法界。】
可见得一定要清净心才与一真法界相应,一念、一心与诸佛所证的境界就相应;不能有二念,不能有二心。有疑惑不能得一心,有夹杂不能得一心,有间断不能保持一心。净宗念佛的标准是净念相继,净是不怀疑、不夹杂,相继是不中断,那才会有成就。所以心里面起念就错了,古德常说:「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乖就是错误,一动念头就错误了。
【故发菩提心者,应无所住焉。】
真正发菩提心,也就是真正心里面觉悟了,菩提心就是心里觉悟了。心觉悟了怎么样?觉悟了,他心清清净净、一念不生,一个妄念都没有。即使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个佛号绵绵密密,一字一句都不会念错,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里头有没有念?没有念。念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怎样?想阿弥陀佛还是个妄念。我不想阿弥陀佛,我想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怎么样?也是妄念。但是这个妄念,如果没有其他妄念,只有这一个妄念,可以念到功夫成片,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乱,不错了,能往生!用别的妄念不能往生。但是不能得理一心不乱;如果到理一心不乱,阿弥陀佛四个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里面既没有佛相,也没有四个字的字的相,真的是「应无所住」,这四个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而生其心」,那样才能够念到理一心不乱。当然这个不是我们凡夫能做得到的,我们凡夫今天就是著相念佛,行!这带业往生,那个不著相就不带业了,我们现在带业往生。
为什么有人念佛还要观想佛像?原因就是妄念除不掉,念佛的时候妄念还是很多,杂念还是很多,怎么办?观佛像,念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的像,因为你专心想阿弥陀佛的像,其他的杂念就没有了,所以这是过度时期可以用。我现在有这个病要吃这个药,我这个病没有了,药也就不要了。你的心里面很清净,没有杂念,就不要作观了,不要再想佛像了。如果心里面有杂念,可以,可以用这个方法帮助,这是一段的时期,不是永远是这样的,诸位一定要记住,一定要晓得。初学的人杂念、昏沈,决定免不了,这种方法可以对治,帮助我们对治杂念、对治昏沈,使我们的功夫逐渐逐渐能够得力,这是好的。再看底下这段经文,下面这一段阐明说法的真实义,这是总结前文,结成无住发心,这段文很重要,请看经文: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经文的语气,佛是慈悲恳切至极,勉励我们、劝导我们要发心,劝发菩提心。我们看注解:
【前云:离一切相则名诸佛,是约证果说。】
从证果这一面来讲,离一切相那就是诸佛。诸佛的意思前面都说过了,从圆教初住一直到如来的果地,都是诸佛。如来果觉前面四十一个位次,在《华严经》上称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是分证佛,如来这个果位叫究竟佛。分证佛、究竟佛都是佛,都离相,四相都没有了,四相、四见都离了。能够离四相、四见,最低限度都是圆教初住菩萨,已经证得分证佛,天台六即佛里面的分证佛位。
【离一切相以修六度,是约修因说。】
它这个讲法,一个是讲证果,一个是讲修因。证果虽然证得圆初住,分证佛位,可是你要知道,分证佛位的阶级有四十一个位次,初住、二住、三住,一直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如果不修,上面的位次证不到!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要不要修行?要修。如果不认真、不努力的去修,成不了究竟佛,所以他要修。他怎么个修法?离相修六度。诸位到这里应该明了,离相修六度是什么人修的?法身大士。他要修多久才能成佛?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是对他们讲的,不是对我们讲的,我们没资格。就好比读书,四年就可以拿到大学文凭,学士学位,四年。四年是对一般人讲的吗?不是,不是对小学生讲的,不是对中学生讲的,是对大学一年级学生讲的。诸位要晓得,三大阿僧只劫是对谁讲的?圆教初住菩萨讲的,是对他讲的,他再有三大阿僧只劫,他一定成佛。第一个阿僧只劫,他修满三十个位次,一共是四十一个位次,第一个阿僧只劫他可以修满三十个位次。第二个阿僧只劫修满七个位次,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只劫,修满三个位次,愈往上面愈困难。这三大阿僧只劫不是笼统讲的,我们有分吗?没分!我们差得远。几时我们证得圆教初住,那就有分,从那一天开始,是这么回事情;所以不能搞错,这是对哪个讲的。
【此节经文即承其义】
这是承前面的意思,前面是讲「离一切相则名诸佛」,这是分证佛,分证佛一定继续不断离相修六度。离相修六度,也是佛门常说的「无功用道」。我们凡夫修行都著相,你能离得了相吗?离不了,起心动念都是相。你今天拜了多少拜佛?我拜多少拜佛,我相、人相、众生相统统具足。你今天念多少卷经?你今天念多少句佛号?不都著了相吗?我们要问,法身大士他们修是怎么个修法的?他们根本没有起心动念,哪里还有言语好说的,这个境界好难懂。从前李老师跟我们讲这一段,他举了一个例子,可是这个例子大概在中国的人懂,住在外国恐怕都没有办法懂,体会不到。外国科技发达,帆船没有了,但是在中国内陆还有帆船。帆船它快要到岸的时候,那个帆下下来了,阻力就少,快要靠岸要用竹竿撑船把它撑到码头旁边去。可是将要到码头,还有个一、二十尺的样子,竹竿也放下了,统统放下了,那个船慢慢的、自自然然的靠岸。统统都放下了,那个自自然然靠岸,那就是无功用道,法身大士修行就是这样的,一点意念都没有,他修六度万行。我们行船,扯上帆是著相,拿上那个竹竿撑还是著了相;统统放下,不著相了,船还往前面走,比喻无功用道,是那么个境界,我们无法想像的。所以法身大士修行,我们都无法想像,从这个比喻当中能体会到一点味道。决定不能作意,与道完全相应。什么道?与自性清净心完全相应;就是他用的功夫,他修六度万行,自行化他,丝毫没有染污到清净心。丝毫不染就是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我们今天修行自行化他,还是有分别、有执著、有妄想,这就是不能证果。我们不能成为诸佛之一,证不到圆初住,不但圆初住没分,小乘须陀洹都没分。大乘法里面,初信位的菩萨都没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初信位的菩萨我们没分。我们在今天如果真正干了,也不过经上讲的信相菩萨而已。信相菩萨是什么?幼稚园一年级,不算学级的。初信位的菩萨是一年级的学生,算学级了,有成就了,幼稚园不算,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这才晓得佛法修学不容易,但是信相菩萨念佛求生净土,品位还不低。行!除这一条路之外,都没有法子,都不能成就,唯有念佛求生净土,还可以拿到相当的品位,这是说净土法门的殊胜。这个地方的经文承前面的意思,
【而结归到应离一切相而发心。】
菩萨这个时候要离相修六度,离相修六度先要离相发菩提心,不发心怎么能够修六度?诸位要晓得,离一切相就是菩提心,为什么还要叫你发心?这当中有道理的,如果不劝导你发心,你就变成二乘,离一切相住到偏真涅盘去了,变成阿罗汉、辟支佛。菩萨跟阿罗汉、辟支佛的差别就在此地。所以二乘人不发菩提心,堕在偏真涅盘;他要一发菩提心,继续不断努力再去修学,去帮助一切众生来修学,他就入菩萨位,就不是小乘,这就属於大乘。
【离相发心是法身大士们起修之因,是说到本源上。无论果位、修功、因心,它是一贯的,而离相则始终一贯。】
证果要离相,修行要离相,发心要离相,你要问为什么?因为离相与清净心相应;著相,清净心就失掉。清净心是自性,与自性相应了。有丝毫分别执著,与自性就不相应;相应是觉,不相应是迷,觉迷差别就在此地。
【则般若 为贯彻始终之法门,离相是转凡成圣之途径,当可洞明矣。】
这个洞是当清楚讲、深入讲,你应该透彻的明白、深入的明了了。这不离相能行吗?般若 就是讲的离相。真正发心修学,我过去在讲席当中常常提示,我们这个世间有四个人发心,整个世界的劫难都转了。一般人讲第三次世界大战核子战争,这个世间人要毁灭一半以上,有没有人发大慈悲心来救这个劫难?四个人发心就能救,可是四个人找不到。四个人发什么心?发菩提心,组成一个僧团,六和敬的僧团,就有救了,真的找不到!一个人一个意见,两个人意见都不相同,所以六和敬到哪里找?僧团最少是要四个人,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到利和同均,有这样一个僧团住世,十方诸佛都拥护,这个世界劫难就没有了、就化掉了。没有人真正肯牺牲自己,不肯发心,各个都是自私自利,说为众生、舍自己决定做不到,那就没法子了。所以看到众生遭这个灾难,我们自己能不能幸免,这都不保险的。
我们中国古人常讲:「三人同心,其利断金。」这个话在历史上有证据,展开我们中国历史,每一个朝代,那个朝代的兴起,的的确确只有几个人同心协力,他就能够建立一个政权,能够维系几百年之久,就是开国的时候几个人同心,不多!展开我们中国历史,可能每一个朝代都没有超过十个人,所以只要大家一条心,就能闯大事业。《三国演义》很有名,别的历史不懂,《三国演义》提出来多少还听说过。《三国演义》里头四个人同心,刘、关、张加上诸葛孔明,四个人同心同德也能建立一个王朝,你才晓得这个「和」多重要!所以想想我们僧团,今天佛教落得这样的地位,我们实在非常痛心。缘故在哪里?一个人一条心,两个人同心同德合作的都没有,哪有六和敬的团体?戒律再严,表面是一样,心里不一样,那个没有用处,最重要是心里一样。为什么做不到?般若 智慧都没有了,没人讲了,没人学了,没人修了,从哪里同起?当然不同。没有般若 ,诸位要知道,必定是妄想、执著、烦恼天天增长,不会减少的,天天在增长,叫三毒增上。那个后面的结果,不说大家就晓得,哪有什么好果报?这是我们常常想到这桩事情,真正是痛心,真正是机缘可遇不可求。
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创教的时候也是五个人,鹿野苑遇到五比丘跟他自己,六个人同心,在这个世间建立佛法。佛教最初的僧团是六个人,度这个世间的一切众生。这个我们也只能说说而已,想找谁,谁也不答应,谁也不肯;纵然答应,表面答应了,过两天又变了心,又要来吵架了。不是真的,不是真心,虚情假意。这说明般若 之教,在大乘佛法是彻始彻终,正与前面相应了,不可须臾离也。你一离开般若 ,一定是堕落,一定是迷惑颠倒。般若 就是觉,般若 就是一切都放下,一切不执著,这是般若 。
【度无边众生,令入无余涅盘者,发菩提心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应离一切相也。】
这是江居士怕我们读到这一段经文感到茫然,特别就本经经文里面,举一个例子来给我们看,让我们晓得怎样去做。发心要度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度众生怎么度法?学释迦牟尼佛弘法利生,弘法利生目的就是帮助一切众生成佛,「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者」,这就是帮助一切众生成佛。认真的做,努力的做,不休息的在做,像普贤菩萨无有疲厌在做。虽然在做,「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心里头干干净净若无其事,那就是离相,那是般若 。如果做,著相那就错了,那就不是法身大士,也是菩萨,叫权小菩萨,权教、小教里面的菩萨,不是大乘菩萨。大乘菩萨是离相的,做而无做,做是事做了,心里没做,心里面没这个念头,我们一般讲三轮体空,就是这个意思;三轮体空是般若 。他举这个例子好,举这个例子让我们明了,佛是怎么做的,度众生,度无所度,无度而度;佛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四十九年天天说,没说一个字。没说一个字,他心里头没有,心里面清净,不落一个字;其实佛四十九年天天说,从来没有一天休息过的。这是教我们应当要学佛,要这样学法,那就对了。下面解释: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这是解释离相。离相怎么个离法?离相不是把外面境界相隔离,不是这个意思。外面境界相你说隔离,你永远隔离不了。你离开都市找到山里头,挖个山洞去打坐,那还有个山的相,还有个洞的相,你怎么能离开?你没有办法离开的。这个诸位要晓得,佛教给我们离一切相是离心里面那个相,叫你心里头不要执著,不是叫你外面这个相不要,外面相不要怎么度众生?佛的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那你要离相,一个众生也度不了。不是离外面的相,是离心中执著的那个相,那个相有害,妨害了我们。佛法我们修不成功,我们著了这个相;在世间法里面,不能建功立业也是著了这个相。这个解释就好,使我们晓得哪些不能够执著。
【此节释成上文应离一切相。发起平等慈悲之觉心,则心生起时,便当摆脱色声等等对待之尘境,而不应住著。则一切相皆离矣。】
这是先说离相,就是应无所住。因为离相,你的慈悲心才能够生得起来;著相,慈悲心就没有了,就生不起来,慈悲、平等都生不起来了。慈悲平等心是佛心,也就是我们讲的真心。凡夫所用的心是妄心,有分别、有执著,不清净、不平等、不慈悲,妄心!清净、平等、慈悲是真心,真如本性。离一切虚妄,我们的真心才能够显露。所以不离相,真心透不出来,不起作用。佛在此地教导我们,我们心生起来的时候,我们常讲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时候要在哪里用功夫?要把所有一切相对的尘境把它去掉。六根对的是六尘,如果不去掉,这个里面就生六识,六识就是烦恼,妄想分别执著统统起来了。所以,你一定要舍掉根里面所对的相。
这个说法恐怕大家很不容易体会,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如果对法相唯识有一点基础,我讲这个话就很容易懂。譬如我们眼,眼见色,眼是真正见到色;我有没有见到色?我没有见到。如果我要真的见到色,给诸位说,那叫法身大士,那不是凡夫。怎么说我没见到色?这个花摆在我面前,我不是明明都看到了吗?确实没见到,你要是说你都看到了,你迷惑颠倒,你自己错了都不晓得。我们见到这个花,这个见是从哪里见的?眼根接触外面色尘,产生眼识。眼识里面有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我们能造业的,能够分别执著打妄想的,以为是我的,那是什么?第六识。第六识的见分缘眼识的相分,这样见到的。就好像我们现在电视台一样,这是现场,我们看在哪里?我们在电视萤幕上看到的,没有看到现场。我们今天所有见到外面一切境界,这两个眼睛是摄影机,就像镜头一样,照进去了,里面有相分,我们第六意识就是缘那个相分,所缘的境界感觉得跟外面境界完全是一样的;从这一点你也能体会到,《华严经》上所讲的大小不异。我们眼识里面,那个小萤幕里面现的相,使我们感觉到跟外面这个相是完全一样,这个大相小相没有了,所以芥子纳须弥。芥子比喻什么?比喻我们第六意识那个相分,须弥是须弥山,我们第六意识缘眼识看的那个须弥山,跟外面一样大。须弥山没有缩小,我们眼识的相分没有放大,大小不二,性相一如。这个理就讲得比较深一点,事实真相说出来了。所以一切万法里面,哪有大小?大小是你的错觉,长短也是你的错觉。事实真相是万法一如,万法不二,那才是事实真相。
从这个地方体会到一点味道,然后晓得我们这个心生起来的时候,离什么相?绝不执著眼识的相分。其实讲眼识的相分,我们还是讲得不彻底。真正再要是讲的时候,事实真相不是那么回事情。那说起来我们就真的太可怜,佛说众生可怜悯者,这一点不错!我们还没有看到第一个电视的画面,我们看到是什么?是从第一个电视再转播传播去的,看另外一个电视的画面,那个画面是第六意识的相分,是从眼识的相分转播成第六意识的相分,第六意识缘眼识相分,自己变一个相分,第六意识的见分是缘自己的相分,这才看到了。转播的,不是直接的,眼识造成的相分是直接的,第六意识从那里接收过去变成第二个相分,是转播的,不是直接的。我们把这个东西当作认为我真看见了,这天晓得!没有接触到外面的世界。诸位要晓得,我们永远躲在一个壳里面。像现在的汔车,永远在车里面,从来没有爬出来一步,你所见的透过几层玻璃见到外面,不是直接见的。我们伸手去拿一样东西是真拿到吗?没有!这个手是机械的手臂,不是自己,自己没有摸到,是利用这个机械手臂去摸到。现在做工,机械手臂很多,挖土,那个人坐在那里操纵机器,怪手出来抓土。是他抓到了吗?没有!我们今天自己坐在那个身体里面,没出来!这个机械手臂是怪手,确实没有直接抓到东西,还感觉到自己摸到了。唯识学好,唯识学可以说是世间最高明的心理学,我们读了唯识经论之后,再看大学里面讲的心理学的课程,一翻开不想看了,胡说八道,在胡造谣言。我们才略略晓得一点事实真相。
所以一切造作全是虚妄的,自己从来没有接触到外面真正境界过,哪里是真的?所以佛教给我们不应住,是不应住我们八识五十一心所,五十一心所都有四分,不著那个相分,不是外面的色相,是教我们不著八识五十一心所的相分,那就行了,那就能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如果你还著这个相分,那你怎么能转得了?你一天到晚用什么?一天到晚所用的八识五十一心所,你用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在佛法叫妄心,那不是真心。我们在六道里打滚,谁当家?妄心当家,妄心作主。也就是说心心所作主,心心所当家,那怎么能见得了性,怎么能够转?般若 是直截了当,叫我们跟心心所的相分、见分脱离关系,我不用它,这样才有能力转识成智。如来果地上的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跟众生起一切作用的时候,叫成所作智。成就,所作的是什么?令入无余涅盘,这是佛菩萨所作的,这是终极的目标。如果把它分成阶段:令众生信、令众生解、令众生行、令众生证,都是成所作智,没有智慧怎么行!智慧从哪里来的?离相。离心里面一切执著的相,妄想执著的相要不得,统统离掉。所以离不是离外面境界相,外面境界相要,那属於事。《华严经》上说得很好,你们对《华严》都很喜欢,《华严》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个没有障碍,障碍在心、心所。心心所的见相两分是大障碍,你必须要认识它,必须要把它放下,恢复到自性清净心,那就行了。
这就讲色声等等对待的尘境,而不应住著。不应住著色,眼不住色,耳不住声,鼻不住香,舌不住味,身不住触,意不住法;不住就是转识成智,不住就是舍。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面,这是《楞严经》注解的权威,《楞严经》虽然有一百多种注解,一般人都认为古注《长水疏》是权威,新注就要推交光大师的《正脉》为权威,权威的注解。交光大师在《楞严经》里面,说了些什么,会被大家这样的推崇?他就说出舍识用根。他教人的这个话一点都不错,完全符合《楞严经》的教义,比长水高明,长水还是没有离开天台的三止三观,但是三止三观依旧是用意识,还是没有离开心意识。交光大师完全不用天台家的止观方法,直截了当就舍识用根,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用识用根。根是什么?根中之性。告诉我们,我们见不要用眼识见,凡夫用眼识。菩萨用什么?见性,性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个地方就是舍识用根。你如果能见色,在色相里头没有分别、没有妄想、没有执著,你是见性见色性,那就不叫尘。尘是污染,它不污染。见性见色性,闻性闻声性,不但转八识成四智,转十界为一真法界;色性、声性是一真法界里面的,不是十法界里的。十法界是尘境,不是性境,那一转就转到一真法界里面去。
《楞严经》什么人修的?还是法身大士修的,不是普通人。普通一般人在《楞严经》可以得到很大的启示,能够开解,所以古人讲,开悟的《楞严》。《楞严经》的确可以帮助人开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那只是解悟,不是证悟。证悟,那用交光法师这个方法行,舍识用根。舍识用根的方法,跟《金刚经》上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完全相同,理相同、方法相同、境界也相同,只是说法不一样,意思完全一样。这是说了上面这一句,下面是应生无所住心:
【但应生起於所有对待的尘境一无所住的心,乃是菩提心也。】
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样子,说出来了。於一切尘境里头都无所住,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诸位要记住,并没有离开一切对待的境界,境界在面前,心里头若无其事。不但在境界里面不起贪瞋痴,顺境里面不起贪爱之心,逆境里面不起瞋恚的心,你在境界里永远保持著平等心、清净心,这就是菩提心。顺逆境界现前,顺境起了贪爱,逆境起了瞋恨,那是轮回心,那是搞六道轮回的心,不是菩提心,那是染污的心,这个我们要搞清楚、搞明白。这菩提心还真难!我们常常挂在嘴里说发菩提心,就是两片嘴唇在发,除这两片嘴唇,其他都没有,那是假的不是真的。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里面跟我们讲,「一心一意求生西方净土,这个心就是大菩提心」,跟《金刚经》的标准细细的比较一下,一样不一样?一样的。一个人一心一意只有一念求生净土见阿弥陀佛,除这一念之外统统都放下了,与这个相应不相应?相应。我们念佛为什么不能一念相应一念佛?我们念念都不相应,原因在哪里?我们念念之中夹杂了无量无边的妄想杂念,所以跟佛不相应,还自己以为念得不错,好像功夫还很得力,拿到经典来一比较,就完了!
念佛法门叫易行道,也不是你想像那么容易!所有法门里面比较起来它最容易,你不要太看容易了,太看容易了,这一生去不了。跟其他法门比较,它是最容易。实实在在讲,也要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这个念才相应。还有世缘放不下,还要摆在心里,那个念佛没用处的,一定要放下,一定要一无所住,我们往生真有把握。这个事情说难不难,说不难很难,为什么说难、不难?世间之事只有一桩事真的难,佛也讲难,「求人难!」那是真难,不是假难。这个事情不求人,求自己!自己肯就不难,自己不肯那就难,这不是求人的事情。我们当初接触到佛法,知道佛法这么好,可惜没有人宣扬,真正可惜!许许多多学佛人问他,佛是什么?不知道。你说这个多遗憾!为什么会造成这个样子?宣传的人太少了,我们自己才发心出来干。我不发心,劝别人发心,别人不答应,别人不肯;劝别人不行,只有劝自己,自己来干。真正明了佛法的好处,真正知道这个佛法能够利益一切众生。我们不知道,那没有话说,真的知道了,就有责任要来弘扬,要把它发扬光大。不知道,那没事情,与我们不相干;知道而不做,我们天天念回向偈岂不是自己在骂自己吗?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打妄语!念一遍就打一次妄语,那个心多难过,那个心跟刀割一样,这叫自己骗自己,自欺欺人!我们还说是在做功德,一天到晚都在造罪业,都在欺骗众生、欺骗自己,欺骗诸佛菩萨,干这个事情;一点惭愧心都没有,还自鸣得意,你说这怎么得了!所以劝别人不行,求别人不行,回过头来自己发心,自己认真努力去干,拼命去干!想想佛在因地修行,受多少折磨、多少苦难,「为求半偈,剥皮为纸,析骨为笔。」你想想那种舍身求法的精神,我们能做到吗?叫你读经,多读两个钟点,「累死了,我疲倦了,我受不了!」他就受不了。这还没割你的肉,没剥你的皮,你都觉得受不了,你能成菩萨,你能成佛吗?
读经要向这些地方去体会。所以读了经之后,我们真正生惭愧心。读《无量寿经》,你们念到法藏比丘信解明记,我为什么没有?我跟他没两样,他能具足信解明记,我也应该有!我的信解明记到哪里去了?被业障障住了。什么业障?天天打妄语是业障,天天自欺欺人是业障。「我没打妄语!」没打妄语,那个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就是打妄语。不给你说穿,你不知道,还以为我每天念佛回向,还做了好多功德。我给你一说穿,才晓得打妄语,哪有功德!说明什么叫菩提心,就是一心一意念佛求往生也是大菩提心,与金刚般若 决定不违背。
【生心时即是无住时,无住时即是生心时。】
这两句话完全是事实真相。我们举一个现成的例子,我们在这里讲经,我在这里讲你们在听,我讲你听都生心,我讲的时候生心在讲,你们也是生心在听,专心在注意听,这是生心时;生心时就是无住时,我说而无说,说没有作意去说,没有去想想我要怎么说,那就著了相,说是自自然然吐出来的,没有一丝毫意思在里头,这就说跟无说合成一。你们听也要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你才会开智慧。你要听,把我这些话牢牢的记住,糟了、完蛋了,你住了相。你要能够听而无听,无听而听,生智慧。为什么?清净心。听了没有住,这前面讲「不应住法生心」,法尚且不能住,何况非法?不能住,你听经就会开悟。
我这几十年讲经说法,入这样的境界不少年了。最初学讲经的那几年,那是作意,到以后都没有了。我讲东西没有讲稿,从来没有准备,这里是还有个经本摆在此地,许许多多地方连经本、讲稿统统都没有。人家出个题目给我讲,限定我时间,出个题目叫我讲一个钟点、两个钟点,我通常到外面讲演,临时你叫我讲什么,给我多少时间,我上台就讲,刚刚好讲到那个钟点就没有了。下了台之后,你问我讲什么?我不知道,不晓得我讲什么,下面还在鼓掌。有的时候我也好笑,我不知道我讲些什么。有一些人从录音带整理出来,送给我看,我看,这是我讲的吗?我怎么会讲得这么好?真的不晓得。这就是生心跟无住有点相应了。如何能得这个相应?这是从前老师教给我的,我不吝法,我都传授给你们,「至诚感通」。没有别的,真诚之心,就能与一切诸佛菩萨感应道交。所以上了讲台,你们怕上讲台,上讲台没有东西,实在讲我跟你们一样,我上讲台也是什么东西都没有。怎么说出来的?我不知道;三宝加持的。你没有真诚,你就得不到三宝加持,真诚得三宝加持。平常看的这些东西,年轻时候看的,年老学东西是困难,年轻时候记忆力很强,看了这些法相名词还能记住,所以上讲台看看什么地方,它这个东西自然还能记得起来,信解明记。年轻的时候,法相名词要多看一点,多读一点,因为这个东西不能讲错。经义决定不要去记它,经义是悟处;你年年月月都不一样,你境界不断往上提升,悟的是愈深愈广。所以经典展开,长讲、短讲、深讲、浅讲自在,就得自在了。
我是凡夫,业障深重的凡夫,我能学得出来,你们为什么学不出来?你们造的罪业没有我造的重。讲五逆罪里面我都犯了,我犯了破佛身血,我相信你们没有做。佛不在世了,我怎么出佛身血?等於破佛身血,就是破坏佛像。我们小时候,念小学的时候,小学生顽皮,寺庙的佛像拿来当玩具,玩完就把它糟蹋掉。不只丹霞烧佛,我们把木头的佛像肚子挖开来,里面什么东西?里面有符,还有不少东西藏在里头;这是破佛身血的等流罪。因为那个时候环境不一样,抗战期间,我们学校就是寺庙当作学校,所以有机会去拿佛像出来玩;不像现在,现在学校建筑都富丽堂皇,现在人有福报。杀生,我年轻的时候喜欢打猎,天天杀生。我打了三年猎,所以造的罪业很重很重,我没有得到恶报,这个功德是讲经。这是从前甘珠活佛,也等於说给我印证,是在他圆寂前一年,我们在一个法会里面见了面,他告诉我,他说:你的业障很重,一点福报都没有,而且短命。我听了点头说:佛爷你说得没错,我都知道,我不是不晓得。他说:你现在不一样了,你现在不但长命,而且福报很大。都是这些年弘法讲经的功德。我有没有求?没求。我什么都不求,我就觉得弘法利生是我的责任。我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把佛法搞清楚?不懂我就可以不要做,懂得就不能不做。懂得,有人做,我就不做了;有人在做,我何必去受这个辛苦?没人做就没法子,自己不能不做;有人做,我何必这么辛苦,到处去跑?就是因为没有人做,逼得自己没法子,无路可走。觉得这是自己的义务,自己应当要去做的。
这是说明生心跟无住同时的。不但讲经、听经生心无住同时,一切时一切处,在我们日常生活点点滴滴都是同时的,你能够入同时,那个境界就好!同时是不二,入不二法门。《维摩经》上讲「入不二法门」;《金刚经》上讲:一如、如来者诸法一如。菩萨入得深,我们才浅浅沾一点边,但是就很有受用,就很自在、很快乐。你不真干,那个边都沾不到。你们要问我:我有没有入不二、一如境界?我告诉你没入。我要入我就成菩萨、法身大士,没有入!虽没有入,沾到一点暖气,好像那边生了一盆火,我没有接触到火,我在这边,暖气我接触到一点。我今天这个境界是这个,沾到一点暖气而已;入那个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沾到一点气分。这一点气分,如果在佛法里面讲,这叫加行位。四加行,这属於加行位。这个加行,不仅仅经上讲的,像《楞严经》上所说的,《楞严经》上讲六十个位次,《华严经》上讲五十一个位次;它讲得特别详细,它讲的有四加行。这四加行摆在哪里?十回向后面,初地前面。其实四加行,每一个位次的前面都有四加行。譬如初信位,初信位前面有四加行,这才能证得初信。初信到二信当中还是有四加行,每一个位次当中都有四加行,这是事实真相。
【如此,则有即是空,空即是有,空有同时。在在处处,无一非中。所谓圆中,则我法双空,四句俱遣,乃无相之极致,方为发离一切相之无上菩提心。】
这个地方就讲得很具体。说生心,生心是有,无住是空。生心时就是无住时,无住时就是生心时,实在就是《心经》上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空有是同时的。空有是同处的,不但同时,是同处的,同时不同处也不行,同时同处。所以「在在处处,无一非中」,这个中叫中道,中道是什么?就是同时,就是空有同时。无一就是没有一样不是的,样样都是;穿衣也是、吃饭也是、喝水也是,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无有一法不是。《金刚经》上讲的,「大而世界,小而微尘」,没有一桩现象不是空有同时的,你只要仔细去观察,你会见到、会发现。
发现了,这就解悟,你明了了,事实真相明了了;明了之后你肯放下,不再打妄想,不再分别,不再执著,你就入境界,你就入进去了。我法双空,我执、法执就离开了,这个大乘般若 方法是高明,完全用高度的智慧,把这些复杂的问题分解掉了;而不是勉强去断,勉强去舍,那个很难舍。像忍辱,勉强的忍,那个太困难,那个太苦,你了解能忍所忍俱不可得,都化掉了,那个就自在了。能够见到一切法皆如,一切法皆空,一切法不二,哪里有什么能忍所忍?忍这个念头都没有了;念尚且没有,哪有事?这双空。四句: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这叫四句。从四句再变化,就变成百非,所以四句百非。这都是妄想、都是执著。四句俱遣,就是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统统没有了。乃无相之极致,这是无相,也就是无住达到高层次,这不是低档的无住,这是高档的无住,这才是发离一切相之无上菩提心。这个心一发,给诸位说,最低的位次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金刚经》的境界,是住地菩萨的境界,住是初住,圆教初住,别教初地,我们简单的讲,叫住地菩萨。以后诸位要是看经、看注解,听到住地菩萨就是这个意思,这四个字里面讲的是圆教初住跟别教初地,他们的境界。我们如果要做到这个,那也是住地菩萨境界,也就达到这个位次。
【当知清净心,即是本性,所谓本来面目是也。】
禅宗里面常常参这个话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这个不能猜、不能想,一猜就错了,一想就错了,不能猜、不能想。禅宗的话头是提起这一句话头,把所有一切妄念都打掉;因为心里头没有这个话头,他又起别的妄念。由此可知,我们念佛人,一天到晚注意这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是个话头,在禅宗里面讲就是话头。可是禅宗必须开悟才能出得了三界,我们不悟也行,不悟也可以带业往生,这个话头比禅宗的话头好得太多了。他那个话头要参破才管用,我们这个参不透也管用,好处在这个地方。用一个念头止一切妄念,用意在此地,目的也在此地。
【十方法界所共具,故又名一真法界。】
这是讲清净心,所以念佛直接修清净心,前面讲义里头说过。除净宗法门以外的法门,用般若 、用观想来修行,那个方法总名词叫智念,转识成智。我们凡夫的念头是情念,带著感情的,愚痴、痴情,修行人用功夫把情转成智,所有一切的方法都是智念。我们念佛,念阿弥陀佛这一句,这个不叫智念,也不是情念,叫净念。净念跟清净心,那个关系更密切,所以智念还不如净念。我们这是净念,直接修清净心;清净心就是真如本性,清净心就是真心,就是禅宗所讲的本来面目。十方法界所共具,实在讲它是十方法界的本体,所以叫一真法界。十法界从哪里来的?就从一真法界变现出来的。我们一打妄想,就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一有人我是非的执著,就在十法界里面又制造出六道轮回出来。由此可知,如果没有烦恼、没有执著,六道轮回就没有了;没有妄想、没有分别,十法界就没有了。十法界、六道从哪里来的,我们要晓得。我们现在天天在干的是什么要清楚,还要打妄想,还要生烦恼;换句话说,我们在造轮回业,我们用轮回心造轮回业,这个不得了!这个要想了生死出三界,没指望!
真的要想在这一生当中了生死出三界,我们不要再用轮回心,不要再造轮回业。应该怎么去做?依照佛菩萨这个方法去做,「无住生心,生心无住」,可见得在事上没有两样,在事相上,佛菩萨过日子跟我们过日子分不出来。佛菩萨每天也穿衣吃饭,我们也穿衣吃饭;佛菩萨每天也在做工,我们也在做工,没有两样,用心不一样。我们是做了真做,他是「做而无做,无做而做」,他跟我们不一样在这个地方。也就是说他无论过什么样的生活,无论做什么样的工作,他心清净,他心里头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人我是非,永远保持清净,这就是佛菩萨过生活,这就是佛菩萨在干事。我们要在这个地方认识清楚,要学习,一点一点的放下。一下放当然是没有办法,做不到的,慢慢放。要不断的有进步才行,不能退步,要真干。开头得要咬紧牙根,开头因为习气太重,放下当然是很苦,这个关口要突破,要精进,决定不退转,就有成功的希望。怕退转!进不容易,退是太容易。你们同修学讲经,要想把经讲好,要想把这桩事情做成功,天天要讲。没有人听怎么办?对著镜子讲,不能中断,这个要知道。你们从中国来,中国武术很出名,外国人都很羡慕,那个练功的人天天要练,不是说表演再练,不表演就不练,不行!天天要练。你看唱歌的,歌星唱歌,不是上台才唱,不上台每天在家里都练都唱,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讲经的人三个月不讲,就生疏,就完了,就退很大的地步;三年不讲就退到谷底,没了,那还行吗?没人听,对著镜子讲,天天要讲,再短我也得讲十五分钟、二十分钟;总而言之,一天都不间断,你才能成功,不肯讲是决定不能成功的。底下这一段文很长,我们就讲到此地。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