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掀开经本,第七十七面,看注解第十五段:
【相即性体之用,有体必有用。性相一如,相何可灭。则知欲见本性,必应离名绝相,破其我见。我见不除,便生分别心,而起念即著相矣。】
这几句说得是很简单,可是它的义理有相当的深度,我们必须要把它搞清楚,然后修行才有著力之处;一般讲,功夫才用得上力。性跟相是一桩事情,是一体的。性是体,相是作用,有体一定有用。古人说到这个地方,唯恐听众不能体会,所以用比喻来说。譬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贤首大师的《金师子章》,就是这样的比喻。用金比喻作性,用器比喻作相,相可以变化的。譬如我们讲十法界,佛相、菩萨相、缘觉相、声闻相、天相、人相或者是畜生相,这相很多,这个相用什么造的?都是用黄金造的,黄金是一样的,黄金是体。用黄金做一个佛像,我不喜欢佛,喜欢观音菩萨,我把佛像融掉,再铸一尊观音菩萨的像,还是这个黄金。金没有变,相变了。相就是体的起用,用会变,体不会变。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用黄金做的器,何止千万种花样,花样很多,可是那个金、它的体只有一个。明白的人知道,金就是器,器就是金,没有两样。无论用黄金做成什么样的器皿,器都是金,无二无别。因此它的作用不会消灭的,也就是说相不会灭的。我不要佛像,造一个菩萨像;不要菩萨像,我什么都不要,不要的时候,那个黄金一团,它一团的相,一块有一块的相,它总有个相。相没有了,相没有金也没有了。只要有金,它一定有相,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我们把黄金比作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会现相,现的什么相?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象。我们知道,金跟器是随著我们意思在变化;我们想要什么,就把它铸成什么像。
十法界这些依报、正报的现象怎么来的?谁去主宰它的?我们在这一次讲席前面也都曾经报告过,是随著众生妄念在变化,妄想、执著在变化。有妄想就现出十法界,有执著就变现出六道轮回。由此可知,十法界、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是我们妄想执著当中变现出来的。如果离一切妄想执著,我们真性所现出来的相是什么?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华严经》上称之为不思议境界。这不思议用得太好!普贤行愿品,四十华严,《四十华严》的题目比较详细,它这个题目前面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经题这么长。入是证入,《华严》四分,这是末后一分;信、解、行、证,入法界品是证,入就是证入。《八十经》里面省略了。入法界,什么法界?《四十经》上讲得详细,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思议解脱境界就叫一真法界。如果有思有议那就不能入,有思有议就掉到十法界去了。十法界是我们本经里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十法界也是虚妄。可见得一定要离开思议,思就是妄想,议就是执著。离一切妄想执著,一真法界就现前,这个才是恢复性德,我们的真心本性完全显露。所以要晓得,相不能灭,它会转变。就是因为相会转变,佛才叫我们生心;虽然现相,这个相决定是了不可得,「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佛教我们一定要无住。由此可知,无住生心,生心无住,与法性的现相完全相应,这样才叫做随顺法性,称性起修,宗门里面称之为明心见性,就是这样的境界。相不能灭,因此教我们生心,生什么心?生一个无条件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心,无有任何条件。这是世尊在这个经上教给我们的,「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无所住而行布施,布施就是为众生服务,无住布施就是无条件的为众生服务,就与性相的事实相应。这里面义理甚深,而且极其微细。
如果有住生心,住相生心,你就造六道轮回,就造业。无住要是不生心,你就著空,著空若不能出三界,四禅有无想天,到那个地方去受生去了。功夫更高一点的就到四空天去了,这就是无住不生心,落得这么一个果报。生心要有住,就落在色界、欲界里面去轮回。所以佛教给我们无住生心,生心无住,就超越六道轮回,这把方法都教给我们。因此,必应离名绝相,必是必须、应该,不这样做不行!离名不是不要名字,不要名字,我们跟别人沟通往来就没有方法。名相是与一切众生沟通的方便,一种方法,没有这个方法不能沟通,所以名相要。佛经里面多少专门的名词术语,怎么能不要!什么叫离名?心里面不能执著,心里面执著它就错了,它只是一个工具而已,与一切众生沟通的工具而已,这种工具是假设的,并不是真的。我们知道这个性质,心里头对於名字相就不执著。不但名字相不执著,言说相也不执著,言语还是跟众生沟通的工具,也是因缘所生。所以不应当执著,我们要用它,不要执著它,那就对了,离就是不执著。绝相,相是讲形相,我们一个人,人有人的形相;畜生有畜生的形相,在我们环境里面,我们住的房子,房屋有房屋的形相,桌椅板凳各有它的形相,可见得形相也是性体的起用,都是性体的起用。无论是动物的相、植物的相、矿物的相,全是性体的作用,相也是随著分别执著在那里变化的。这些相我们可以用它,但是不能执著它。绝,绝就是断绝心中对於一切形相的执著。离名字,离言说,离一切形相。
「破其我见」,我见是对於自身的执著,这是我见;对於所有一切形相的执著也是我见。这个地方的我是广义的,凡是一个形体,你执著它真的存在,这就叫我见。佛在这个经上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告诉你相虽然有,它的性质就像梦幻泡影一样,不是真的存在,是假有、是幻有、是暂时的存在。说暂时都不很妥当,要跟你说真话,它根本就不存在,这是讲真话,讲真话我们不懂,没法子体会。说暂有、暂时有我们还能够勉强同意,它暂时有,其实根本就没有,「当体即空,了不可得」,那才是它的真相。真正明了真相才不执著,心里面妄想执著真的放下、没有了。然后就能够随缘,像佛与大菩萨「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可见得这两句,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这两愿不容易做到,你没有彻底透彻的了解,你怎么会做得到?恒顺众生要真正看破才能做到,随喜功德要真的放下才能随喜,成就自利利他,无量功德,这样才能够破除我见。我见破除,《金刚经》上讲的四相都破了,四相、四见都破了,那才是真正的菩萨。菩萨就是觉悟的人,真正的菩萨就是真正觉悟之人。如果还有丝毫我见未除,那他还有分别。有分别,换句话说,他还是会起心动念,只要起心动念就著相。著什么相?我们用《金刚经》上的话,四相具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就具足,四相具足不是菩萨。佛在经上讲得很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是为我们说明为什么要离相,怎么个离法?这里讲得很清楚、讲得很透彻。
【我见是无始病根,必应依佛所说法,返观内照,息攀缘妄想。遵依仪轨、持戒、忏悔、布施等,求消业障,开发本智。令信心增长,解行成就。】
这一小段,对我们修行来说非常重要。要想真正发心修行,这几句话要记住。佛在大经上告诉我们,我们本来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又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可见得我们本来跟十方如来无二无别。为什么今天会落到这种地步?佛也是一句话把我们的病根道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是世尊在《华严.出现品》里头说的,跟这个经上讲的,说的语句不同,意思没有两样。本经讲的四相、四见,我见是无始病根,我见就是妄想执著。修行修什么?除我见而已。它为什么不说我相?我相跟我见是一个意思,相讲得比较粗,见讲得比较微细,我相是从我见里面生的。我见除了,四相都没有了,它不但是六道轮回的病根,也是十法界的病根;除掉之后,一真法界就现前。怎么除法?「必须依佛所说法」。必是必须、必定,这个字非常肯定,一丝毫犹豫疑惑都没有,一定要这样做,不这样做不行。
返观内照,跟前面所讲的必须离相返照,返照,怎么个返法?上一次已经跟大家报告出来,要从相里面观其性,从事里面观其理,这叫做返照;就是观世音菩萨用功的方法,「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第一句是讲方法,第二句是讲效果,成就无上菩提。功夫都在返闻闻自性,就是教你从相上见性;也就是从有上见空,从现相上观察它的体性,这叫返闻,这叫返照。一定要懂,如果不懂,你就会逐相迁流,那就错了,你的心就被外头境界所转。《楞严》上所说的,「若能转境,则同如来」,可见得诸佛菩萨他不会随外头境界转,他为什么不转?境界一现前,他就观到性里面去了,观到理里面去了,观到空里面去了,他不随外面境界转。这个跟诸佛菩萨就相同。要懂得返观内照,内就是指的自性。
息攀缘妄想,攀缘是执著,妄想是分别,分别、执著真的很不容易断,我们无始劫以来,分别执著从来没断过。怎么知道没断过?因为你一断,你就超越三界,你今天还在六道里轮回,可见得你没断,一断就超越。念佛人往生,在临命终时那一刹那之间,不要多,一念的时间他断了,佛就把他接引去,佛真慈悲!念佛人临终佛为什么不来接引?不是佛不来接引,是他的妄念还是不断,这就没有办法,佛对他无可奈何。古德常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那一念相应就是妄想分别断了,跟佛相应,他就行了,一念就行。净土四十八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第十八愿里面,临命终时,一念十念都能往生。一念十念,必须要息攀缘妄想,攀缘妄想不断,没有办法。这的确是我们这一生关键的大问题,我们还是要搞六道轮回?还是要想出离三界?要出离三界,息攀缘妄想就非常重要。实在讲我们这一生当中,没有任何一桩事情比这个事情更重要。要真在这上下功夫,要真正看破放下,那才行。丝毫放不下,我们这一生必然是功亏一篑,不能成就,依旧要搞六道轮回,那才叫真可惜!我们也知道,确实有不少同修真正想修行,真正想了生死、出三界,可是就是放不下,这是我们可以理解的。为什么放不下?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他对於事实真相并没有搞清楚,他怎么能放下?事实真相搞清楚又谈何容易!纵然有这一等的聪明智慧,还得要有善缘,没有善缘来帮助你,依旧有困难。遇到善缘,要真正肯做。
遵依仪轨,一定要遵守、要依靠,仪轨就是修行的方法。在修行方法里面,最简单的、最普遍的,当然也是最重要的朝暮二课,就是早晚课诵,一定要很认真的去做。朝暮二课不是佛给我们规定的,佛当年只为大家讲经说法,至於怎么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佛不管你的,修行是自己的事情。在古代,都是个人自己修行,没有在一起共修的,在一起共修,那是以后。当年佛陀在世,大家在一块的时候只是听经,听经、研究讨论大家在一块,修行,个人用个人的功夫。人人都知道精进,所以功夫都得力、每个人都抓到纲领,都抓到原则,各个人用功都得力。佛灭度之后,佛法传下来,时间愈久它慢慢就变质,就不纯。佛法传到中国,我们中国祖师提倡共修,共修就要订课诵,要订课诵本。正式提倡是马祖、百丈这两位大师,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丛林制度是我们中国佛教的特色,印度没有。丛林是什么?是把佛法制度化,这个好!等於说是丛林就是佛教大学,有了制度,中下根性的人都能成就。
过去方东美先生曾经说过,我听他说过很多遍,他说佛教要能够真正再复兴,一定要恢复丛林制度。清规是修学方法的中国化,用我们现代话来讲,就是本土化跟现代化;修行的方法遵守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原理原则,但是在修行方法上面一定要适合中国人,适合我们生活的环境,适合我们文化背景,我们学起来才容易,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马祖、百丈两位长者,距离我们今天有一千三百多年,这一千三百多年当中,就没有出现第二个百丈、马祖,没出现第二个。特别是近代,二次大战之后到今天五十年,这五十年因为科技的发达,交通便捷,资讯的发达,把整个世界连成一体。今天世界哪个地方点点滴滴的事情,我们在电视传播上立刻就知道。交通的发达,地球变小。在过去,从新加坡到中国,坐船要坐十几天,现在六个小时。飞机还不断在改进,将来的速度可能两个小时就到了。美国科学家告诉我们,从美国飞到中国,两个小时。世界是愈来愈小,人际关系是愈来愈密切。我们的意识形态起很大的变化,我们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来了很大的冲突,使我们措手不及,不知道怎么应付,今天这个社会纷乱的现象是这么来的,措手不及,来得太突然。因此,古大德给我们订的早晚课诵,必须要修订,如果不修订,派不上用场。
我们明了仪轨精神之所在,它是帮助我们达到戒定慧的境界;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早课它的用意,是教我们亲近佛菩萨,听佛菩萨的教诲,今天一天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不违背佛菩萨的教训,早课的用意在此地。晚课的用意,是教我们认真反省检讨,我们今天在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处人之中,有没有过失?有没有遵著佛陀教训去做,晚课用意在这个地方。如果有,立刻改过自新,改过就是忏悔。遵依佛菩萨教训就是持戒。戒广义的意思是教诫。以后,持戒戒字旁边加一个言字,是教诫之诫,晚课用意在此地。古时候订的课诵本,那是农业社会,许多生长在农村里面的人民,他的活动空间很小,甚至於隔壁村庄一生都没有去过,真叫老死不相往来,活动空间小。从前古德订的课诵本有用处,让我们心定下来,现在那个课诵本不适用。现在是满脑袋的天下大事,什么都知道,乱七八糟的。所以那个东西我们没办法,不适用,这课诵本不能不重新修订。
我们净宗学会成立之后,课诵本我也很伤脑筋,许多同修来找我。我做了一个修订本。我们早课念四十八愿,《无量寿经》的,完全遵照《无量寿经》来修行。早晨念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念的目的转我们自己的心,我们是轮回心、轮回的念头,把这个念头转成阿弥陀佛的心愿,我们用四十八愿天天来薰习我们,依照阿弥陀佛的愿,我们去发这个愿,要把阿弥陀佛的愿变成我自己的本愿,我们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我们早课的目的达到了。依四十八愿指导我们生活、指导我们工作、指导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早课读经就取《无量寿经》的第六品。晚课还是取《无量寿经》三十二到三十七品,这一大段经文,诸位念得很熟,全部的内容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持戒念佛」。我们凡夫愚痴,自己在一天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知道检点,不晓得反省,所以光阴虚度,空过了,这个太可惜。菩萨跟我们不一样,菩萨天天在反省自己的过失,改过,他就进步。改进,改是改过,进是进步。人家的功夫天天往上提升,我们的功夫不但没有提升,保都保不住,天天往下堕落,什么原因?不知道改进。
我们读《无量寿经》这六品经文,这六品经文实实在在说,是如来彻底的悲心,把我们凡夫的通病指出来,几乎所说的,是我们大家共同都有的毛病习气,天天念,警惕自己,念这段经文,想想自己有没有这个毛病,有毛病要改。其实明天又犯,后天还要犯,但是你知道比不知道好。不知道,天天犯,不知道!我天天犯过还知道,这就很有进步,知道自己做错了。做错了为什么还继续再做?我们薰习的善根力量不够。但是不要害怕,假以时日,每天读,每天在薰习,三年五载,十年八年,不知不觉的改过来了;换句话说,功夫不能间断,间断不行!只要功夫不间断,十年、二十年,效果能看到的,已经就很难得。若是勇猛精进的人,就认真去改,我自己有哪些毛病,首先就照经典里面去做。古人改过自新比我们认真,从哪个地方看见?像明朝的时候,一般读书人用功过格的方法来改过。你们念《了凡四训》,袁了凡用功过格来改造命运。其实用这个方法的人很多很多,不只了凡先生一个人,是了凡先生把他自己的经过写出来,我们才晓得,别人没写出来。效果比了凡先生好的人太多太多,这个要知道。出家人也用这个方法。我们从莲池大师的《自知录》里面看到的。《自知录》是什么?就是功过格。莲池大师编的,为出家人编的,可见得那个时候人家修行,真的是很认真。每天要检点自己的毛病、过失,知道自己的毛病,就觉悟了。一般世人,知道佛门里讲开悟,执著这个名相,以为开悟是高深莫测,很玄很妙!什么叫真正开悟?我每天把自己的毛病找到就开悟了,这真的开悟。找出自己毛病,再把这个毛病改过来,要功夫,这人真有功夫!不要多,一天能改一个毛病,三年以后,你就是菩萨、真菩萨,那不是假的。你一天能改一个毛病、改一个过错,求生净土那是想去就去,来去自由!一天自己一个毛病都没有找出来,这一天就空过,这一天就白过,毫无进步。不是说我每天要读多少遍经、念多少声佛号,我都念,那没用处!那是古人讲的,你喊破喉咙也枉然!要紧的,读经是从经里面发现自己的过失,经也有镜子的意思。照照镜子,早晚起来照照镜子、洗洗脸,哪里脏了洗干净;读经也是照镜子,我们心里面有没有肮脏?有没有污染?能够读经把自己心性里面的污染找出来,再把它洗刷干净,你的经就没有白读。这是真正的持戒忏悔。
布施的意思,就是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全心全力为大众服务,这是布施。布施这两个字,包括圆满的菩萨行。在大乘经上,佛讲菩萨行,所谓六度万行,六度是纲领,纲领一展开,无量无边的细行,这无量无边的细行,归纳不外乎这六大类,六度。六大类还可以归纳,归纳到最后就是一个布施。布施里面分为三大类: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施里面有内财、有外财,用我们的智慧、用我们的劳力为一切众生服务,内财、外财都包括。持戒、忍辱是属於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 是属於法布施。说一个布施,六度全都包括,六度包括万行。我们在《金刚经》上常常看到世尊教我们要行布施。你要知道,布施的意义非常广大,不是说看到布施,到寺庙来捐几个钱就是布施,那你把这个意思完全看错了;换句话说,布施包括我们整个的生活。
求消业障,开发本智。本智是我们心性当中本具的般若 智慧。这个智慧为什么不能现前?业障障住,障碍住。业障消掉,我们自性本具的般若 智慧就现前,就透露出来,就起作用。要想消业障,就要息攀缘妄想。诸位要晓得,攀缘妄想就是业障,也就是说分别执著就是业障。令信心增长,解行成就。解是慧成就,智慧成就;行是定成就,戒定成就。戒定成就,信心必定是更坚固、更清净,这在菩提道上当然是一帆风顺。菩提道是什么?是我们一生当中最幸福美满的生活,人生最高的享受,那叫菩提道。这个范围深广无际。
【体会一念心性,与诸众生本是一体,且体本空寂。然后感应神速,成就自易。】
这一段文是说明如何求得三宝加持,如何得到诸佛护念,如何得到诸天善神拥护,就在这一句。前面这一段,所说的是靠自力。自己肯用功、肯努力,肯断恶修善,肯转烦恼为菩提,一定得到佛菩萨加持、佛菩萨保佑。但是每个人得佛菩萨加持保佑状况不一样。明显的加持,显著的保佑,我们也能够求得,这求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三宝就有应。为什么会有感应道交?它的道理就是我们自己这一念心性。什么叫一念心性?这句话很重要,用最简单的话来讲,就是真心念,我们在讲席当中常讲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这就是一念心性。真诚、清净、平等、慈悲,虽然说四个,是一个。我们的真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处,要培养真心、培养真诚,别人对我真不真诚不要去问,根本就不要理会,不要去分别执著。我对人是不是真诚、我对事是不是真诚、我对物是不是真诚?要问自己,反过来问自己,不要去问别人,别人诚不诚与我不相干,要紧是自己。
世间有一等奇怪的人,听了佛法之后,法师,人家明明欺骗我,我还要诚心诚意对他,我不变成傻瓜?不甘心、不情愿!你骗我,我也骗你,报复的心太强烈。我就告诉他:他下地狱,你也跟著下去?他到地狱去,我不去不行,那不是傻瓜吗?理跟事都要搞清楚。他们用的是虚妄心,欺骗一些众生,他搞三途。我今天要成佛,要成菩萨,佛跟菩萨,真心成就的!《金刚经》上教给我们而生其心,是生这个心,要生成佛之心,那就对。真心跟众生、一切众生是一体,跟六道众生、跟阿鼻地狱众生也是一体。众生为什么搞轮回、为什么堕三途?迷,迷失了自性;也就是说,迷失了一念心性。一念就是真,二念就是妄。有我、有人就是二念,有自、有他也是二念,二念不是心性、不是真心,不是本性。大乘经上常说「真心离念」,真心里头没有妄念。
我们看《六祖坛经》,六祖在广东,就是现在的光孝寺,遇到印宗在讲《涅盘经》。外面幡被风在那里吹,有人在那里争论,到底是风动、是幡动?有人说幡动,有人说风动,他老人家看到两面争论不休,他在当中打一个岔,「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句话被印宗听到,印宗说这个不是平常人。请他上座,再问他的来历,知道他是黄梅得法的六祖,对他非常尊敬,向他请教。他说:你在黄梅的时候,五祖常常说法,五祖对於禅定、解脱怎么讲法?能大师说得好,「禅定、解脱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落到二就不是一念心性,一念心性里没有这些妄念。禅定、解脱,菩提、涅盘,五祖讲不讲?常常讲。能大师会听,怎么叫会听?离名字相、离言说相,他会归自性。会听的人,常言说得好,闻法要消归自性,消归自性就是一念心性。理跟事都明白,回到自性里面,都融成清净平等。起作用的时候就是后得智,无量的差别智;不起作用的时候,完全融在心里面,一片清净平等。那么多人听讲,就是惠能大师一个人听进去,消归自性;别人所听的都落在意识里头,都在那里虚妄分别。印宗还想听听五祖忍和尚怎样讲解脱、怎样讲禅定,你就可想他分别执著没有离开。六祖回答他,是完全融成一片,完全融到自性里面去,那个境界完全不一样,高下在这个地方,你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从心性上说,佛跟众生是一体。
「且体本空寂」,性体里面一法不立。惠能大师说得好,「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就是空,本来无一物。寂是讲它静、寂静,如如不动是寂的意思。本来无一物、如如不动,这个心是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点障碍。所以,上与诸佛是一体,下与六道众生也是一体。
「然后感应神速」,感应之快不可思议。凡夫学佛在现在这个时代,中国、外国到处我们都看见,绝大多数天天在拜佛、供佛,求佛菩萨保佑,在求感应。怎么求都没求到,什么原因?违背了求感应的理论与方法。感应的理是一念心性,与一切众生本来是一体,这是理。感应的方法,心要空寂,才能得感应。心不空,心不寂,哪来的感应?我们心不空也不寂,妄念很多,妄想很多,烦恼很重,忽然佛菩萨来感应,这种感应有没有?有,现在这个社会很多,这不是佛,是妖魔鬼怪。这个感应一来,你这一欢喜,上了当,你一生被魔王控制住。《楞严经》末后,佛为我们讲五十种阴魔。在过去,只是经上听说而已,事实上很少见,现在这五十种阴魔,几乎在这个社会每一个角落上,你冷静一观察都在,真的出现了,我们不能不知道。佛很慈悲,教给我们如何能够避免这些麻烦。佛教给我们一个原则,我们要记住,这种境界现前,根本不要理会,就什么事都没有,见如不见。境界现前,他现的是佛也好,现的菩萨也好,在我们面前,我们记住《金刚经》上两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不生欢喜心,也不生排斥心。你现你的,与我毫不相干,就没事,那个相不久就消失掉,以后就不会再见到。就怕这个相一现前之后就生欢喜心,我修行有功夫,你们不如我,我看到佛,你们都没看到。我看到莲花,我看到这个、看到那个,我跟佛菩萨有往来、有交通,就完了!其实那不是佛菩萨,妖魔鬼怪。真的佛菩萨跟你感应道交,你也不会说一句话。为什么?你心清净、你的心空寂。佛菩萨示现在你面前,为你证明你所证得的境界是真实不虚,你所修行的完全如法,佛菩萨偶尔展现这个境界让你看见。
像过去我们净宗初祖远公大师,他在生的时候,三次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从来没有跟人说过,他并不炫耀自己,并不夸张,还是老实念佛,从来不说,临终往生那一天才说出来,西方极乐世界又现前,他告诉大家:我要走了,这个境界过去已经看过三次。才晓得,走的时候才说出来。我们诸位同修也有念佛念得很不错的,《无量寿经》念了几千遍,没有见到境界,常常来问我:法师,是不是我们念得不灵?为什么别人都有境界,我没有?我就常说:我恭喜你,你很好,没有,好!有就不得了。为什么佛不现境界来给你看,是因为你功夫不到家,你没有定力,佛一现境界你就发狂,「我还得了!」就完了!你要能有远公大师那个定力,佛一定现境界给你看,那就是好境界。现在我们定力不够,小小一点境界,疑神疑鬼,都要到外头夸张,我很了不起!佛菩萨大慈大悲,不害你。现在现相给你是害惨了你,也就是说你受不了,到你真的有定力,真的明白事实真相,那没有问题。由此可知,诸佛菩萨现相不现相都是大慈大悲。现相是大慈大悲,不现相也是大慈大悲。心不清净看到一些异相都不是好事情,这是一个总原则、总纲领。佛在《楞严》上一再嘱咐我们,「见如不见,不作圣解」,就是好境界。
【持此义以为人,则能胸襟旷达,不惹烦恼,而得自在。亦知谨言慎行,不错因果,而无罣碍矣。】
持此义,《金刚经》上讲的道理、方法。做人,我们这一生做人,守住《金刚经》上讲的原理原则,你的胸襟当然大,我们讲心量大。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心量多大!心量一大,烦恼就没有。烦恼从哪里生的?烦恼从妄想执著里头生的。妄想执著放下,心地清净广大就跟虚空一样,真自在,真快乐。这个方法好,烦恼要不要断?不要断,自然就没有了,高级的修行方法。这是自己得的受用,也就是方东美先生所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这叫真实的受用。但是我们还没有往生,我们身体还在人间,还要跟这些人,这些迷惑颠倒的人打成一团,还要跟他们再过日子,那用什么态度?谨言慎行。谨言慎行就是恒顺众生,言语谨慎,行为是起心动念、一切造作都很谨慎。谨慎就是守规矩、守法,绝对不犯法,绝对不违规。国家的宪法,地方很多单行的法规,乃至於这个地区的风俗、道德观念、习惯等等,我们自自然然都遵守、都尊重,跟这个社会就能和睦相处。虽然能恒顺众生,不错因果,这是智慧。没有智慧就会把因果搞错,有智慧决定不错因果。自己的心善、行善,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这就不错因果,这样生活就没有罣碍。无罣碍就是自在,身心自在,快乐幸福。你在《金刚经》上得一点消息,就能够在一生当中得到受用。由此可知,佛经不是随便说的,佛经不是谈玄说妙,很实用的,它确确实实可以落实在实际生活之中。这是讲的,你懂得《金刚经》,你就会做人。我们再翻过来,
【持此义以处世,则知万事皆空,任他风浪起,与我何干。亦知人情世态,纷纭往复,安危苦乐,随遇而安。】
这是讲处世。处世用现代的话来说,适合於现前的社会环境,这就叫处世。你要用《金刚经》的原理原则来处世,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些话要常常放在心上,要牢牢的记住,要应用在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上,你要能用得上。怎样是用上?怎样是没用上?这底下几句话就是用上的样子,用我们佛门的术语讲是功夫得力。功夫得力的样子就是知道万法皆空。知道万法皆空,你就不会在一切法里面起分别执著,你就不执著。别人执著,我们不执著;别人分别,我不分别。我在这个社会里面很自在,你执著,我随顺你执著,你分别,我随顺你分别,这叫恒顺众生。虽然随顺,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前面讲不错因果,清楚明了,决定不迷惑,决定不染著。境界转不过来的时候,转不过来是众生他迷得太深,我们晓得他这种想法、这种看法、这种做法,后来的果报会带来很多苦难,你劝告他,他不听;你跟他解释,他说你太多忧虑,他不能接受,这个时候怎么办?「任他风浪起,与我何干?」修行人要超越。这我常讲的,我们在这个世间,要做一个看戏的人,不要做演戏的人,演戏很辛苦,看戏很自在,不辛苦。哪些人演戏?有分别执著的人在演戏,他们的日子有苦有乐。看戏的人没有,很自在。不要去演戏,他演他的戏,我看我的戏,你就自在。看戏就是佛菩萨在这世间游戏神通,清楚!我们中国俗话也常讲,「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看清是什么?因为他没有利害关系、没有利害得失,因因果果看得很清楚。当局是什么?他有利害关系,所以他常常想的、看的都有错误,都有偏差,唯有局外人清楚。我们学佛要做局外人,那个局是六道轮回。我们必须有能力身在六道,心超越六道,不在六道里头。即世间而超越世间,这才自在!有没有办法?有。用什么方法?金刚般若 波罗蜜,帮助我们即世间而超越世间,得大自在。
亦知人情世态,纷纭往复。世间因因果果,一目了然,清清楚楚。安危苦乐,是众生,这是众生相。菩萨随顺在里面,随遇而安,他为什么会安?因为他不著相。众生在苦里,他真有苦受,他有受苦。菩萨在这个境界里不受,他没有感觉到他苦。众生在顺境里有乐受,菩萨在顺境里没有乐受,没有感觉到快乐,菩萨的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平等的。苦乐忧喜是起伏波浪,不平等,那叫众生心;佛菩萨心是平等的。我在前面也曾经跟诸位说过,我举供佛的例子,我们平常家里面供养佛,寺庙、道场里面供养佛,供养具很多、很庄严,这是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的。如果说自己修行,用不著,用不著这么多的供养具、香花,用不著。佛菩萨不看,佛菩萨不需要,是接引众生的。我们晓得佛菩萨不看,你自己在家里香花供养供给谁?给自己看的,那你自己已经著相。供养具里面最重要的是一杯清水,供一杯水,香花没有都没有关系。供一杯水,水代表清净心、平等心,水清净、平等!看到这杯水,我的心要像水一样清净,一样平等,表这个意思。时时刻刻提醒你,不要忘了修行就是修清净心、修平等心。在极不清净的环境里面修清净心,极不平等里面修平等心,那才叫功夫,才叫修行。所以菩萨随遇而安,道理在此地。
【持此义以当大任、作大事,以不著相故,事来即应。心神泰然,不为所动,条理秩然,头头是道。】
到这个地方是一小段。世间人由於过去生中积德修善,这一生当中得大福报。得大福报的人,在这个世间多半都是领袖的人物,都是统理大众的人物,你指挥很多人。大的像总统,管理这一个国家的国民。小一点的,像你是公司的老板,你的员工有几百人、几千人,这是小者。无论是大的事业、是小的事业,总而言之,你都是领袖人物。你不仅为你一个人,你要为这个团体当中每一个分子,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前途去著想,这个责任重大,叫当大任、作大事。如果能用《金刚经》的道理,《金刚经》上所讲的原理原则,你一定是非常成功的领袖,你会做得很成功,你会得到群众的拥护,会得到群众的爱戴,建功立业。为什么?以不著相故。不著相,你的心清净,刚才讲真诚、清净、平等、慈悲,用这种心来统理大众,哪一个不服?确确实实能令众生心服口服,听从你的指导。而你自己真是身心自在,事来了,你有智慧,你会应付得恰到好处;事情过去了,身心泰然。我们看到往往现在一些领袖,当领袖的人苦不堪言!事业愈大愈苦,一天到晚头脑都在操心,想这些、想那些,怎么个应付、怎么个求发展,怎样安排;妄念不停,烦恼无边。他不懂金刚般若 波罗蜜,他要懂金刚般若 波罗蜜就好,他就快乐,他就自在,他就真的享福。大事业,要不要去想?不要。想是妄想,妄想里面设计出来的,免不了有错误,免不了有损害,智慧里面所生的,决定没有错误。那个办大事的人,大领袖的人,他要不要去想?他不要想。谁去想?底下替他办事情,他的秘书、他的参谋,让他们去想。想好之后拿来一看就知道,你哪里错了,哪里对了,错了怎么改,拿去改去,自己没事。他为什么一看就晓得对不对?他心清净,他有智慧。想的人用心意识,他不用心意识,他不操心,唯有不操心的人,才看得清楚、看得明了,所以一个当领袖的人不能操心。看看人家做出这个方案拿来,你能够用智慧去判断是非、利害、得失,你只指导他这个就行了,这一定要清净心。
不为所动,不管怎样烦乱的事情,心清净,决不为它所动,反而条理秩然,头头是道。再烦的事情,再乱的事情,到他面前都清清楚楚,有条不紊。这是金刚般若 用在办事上,无论大事、小事,你只要有金刚般若 ,那就真实快乐自在。
【世出世法,一切尽摄】
我们从这一段经文里面细心去体会,确实世间法,做人、处世、当大任、办大事,世间法离不开般若 波罗蜜。出世间法,从小乘须陀洹到大乘圆教如来的果位,也离不开金刚般若 波罗蜜,一切尽摄。
【事事奉持,时时皆修】
金刚波罗蜜在哪里?在穿衣、在吃饭、在工作、在处事、在待人、在接物,没有一桩事情不是。世尊在开经为我们显示的,入舍卫大城乞食,那是出家人每天的工作,著衣持钵是生活,点点滴滴里面显示圆满的金刚般若 波罗蜜。佛不仅仅是会讲,他所讲的就是他的生活,就是他的心行,佛不欺骗人。金刚般若 就是真如本性,就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我们凡夫迷失了自性,障碍了性德,我们所表现的是无量劫来的烦恼习气,也真的在生活上、在工作上、在处事待人接物,也是表现无遗。表现什么?无始劫的烦恼习气、痛苦无奈,我们过的是这个日子。这就是恰恰跟金刚般若 两个相反。要知道它一切尽摄是事事奉持,事事都显示出圆满的般若 波罗蜜。时时皆修,一分一秒都没有离开。
【在在受用,处处皆是佛法。】
佛法在哪里?佛法就在一切时、一切处,在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有一法不是佛法;如果迷,那就无有一法是佛法。觉悟了,无有一法不是佛法;迷了,无有一法是佛法,问题就在迷与觉这一念之间。觉的相是什么?是无住生心,这是觉悟的样子,觉悟的相。迷的相是什么?迷的相是妄想执著,这是迷。我们在总纲领、总原则上,要时时刻刻检讨,我怎么又起分别执著?迷,又迷了!一个人常常知道自己迷,他就不迷。迷的人不知道自己迷,知道自己迷这个人就快要开悟了,就有回头的可能。我们今天不求别的,就求常常觉得自己迷,知道迷在哪里,这就是开始觉悟了。由此可知,金刚般若 不能不学,金刚般若 对於我们这一生的关系太大太大。就是不学佛,不求往生,我们希不希望过一个幸福快乐美满的一生?你要想达到这个目标,这部经的确是帮得上忙,而且是很容易让你满愿。如果用这部经帮助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不往生的,不但往生,品位还很高,品位不低。今天时间到,就讲到此地。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