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破执相得果
声闻乘有四个果位: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须陀洹意译“预流”、“入流”、“逆流”,意思是初入圣者的法流,逆凡夫生死之流。证须陀洹的圣者已经断尽三界见惑,尤其是断除了身见、疑、戒取见三结,在天上人间生死往还七次后必证阿罗汉果。斯陀含意译“一来”,证此圣果者已断尽欲界九品修惑中前六品,贪嗔痴淡薄,命终后上生欲界天,再从欲界天来人间受生一次,即可证阿罗汉果。阿那含意译“不还”、“不来”,为断尽欲界九品修惑之位,证此圣果者死后不再来欲界受生,上生于色界五不还天,并于彼处证阿罗汉果。阿罗汉意谓应供、杀贼、不生,证此果位的圣者已断尽三界诸烦恼(杀尽烦恼之贼,意为“杀贼”),已出离六道轮回,不再受生于三界,是应为世间所尊重、所供养的圣者。
《金刚经》说,得到小乘佛教四个果位的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不能够生起已经得到这些果位的念头,即得到果位的修行人不能执着于自己的一切功行之行相。若得到果位的修行人有已得到果位的想法,就着了我、人、众生、寿者相。
在《金刚经》中,有一段佛陀和须菩提之间关于破执相得果的问答: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得到须陀洹果位的修行人不能产生已得须陀洹果的想法,因为须陀洹的意思是“入流”,即预入圣者之流,既然已预入圣者之流,则逆世俗之生死欲流,即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诸外尘外境,心中又没有进入圣者之流的念头,这样才叫做须陀洹。
得到斯陀含果位的修行人不能产生已得斯陀含果的念头,因为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来”,即须在天上人间往来一次才能断惑开悟,但在心中却又不执着于往、来之相,这样才叫做斯陀含。
得到阿那含果位的修行人不能产生已得阿那含果的观念,因为阿那含的意思是“不来”,即不再来人间受生,但他心中又不执着于不来之相,这样才叫做阿那含。
得到阿罗汉果位的修行人不能产生已得阿罗汉果的念头。因为阿罗汉的意思是“无生”,既然是“无生”,即心中不再有任何法相的分别执着了。假如阿罗汉生起已得阿罗汉果的念头,他就成为执着于虚幻不实的我、人、众生和寿者这种种法相的人了。佛陀说须菩提尊者已经得到一切平等、无诤无恼的禅定了,在人中是道行最高的圣者,是断除欲念最彻底的阿罗汉。须菩提说,他不会生起这样的念头,他是这彻底的离欲者。假如他生起得到阿罗汉果的念头,世尊就不会说他是寂静无诤之人了。正因为须菩提已经彻底舍弃分别执着之心,不再执着于自己的一切功行之行相,所以才被称之为是寂静无诤之人。
从佛法修行实践的整个过程看,《金刚经》的扫相破执涉及两个主题:一是破因,一是破果。末学在前面部分提到的破执相布施和破执相修行属于破因,这部分所说的破执相得果属于破果。既破因又破果,将因地修行的分别执着和果地得道的分别执着一并破除,这是《金刚经》的绝妙之处和高明之处。《金刚经》的破是真正彻底的破,由此可窥见一斑。
也许有人会说,《金刚经》所阐述的破执相得果与我们无关,我们学的是大乘佛教,不是小乘佛教,不存在得声闻乘四果的问题。这样的认识当然有偏颇。我们学习佛法是学其精神实质,不是学些形相皮毛。实际上,大乘佛教也存在破执相得果的问题,因为菩萨也有果位,只是普通修行人尤其是初学者对于菩萨的果位不是很了解而已。菩萨的修行境界共有五十二阶位,分别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各十个阶位,再加上等觉和妙觉,共计五十二个阶位,因超出论题,在此不详尽阐述。想详细了解菩萨阶位的佛友可查阅相关资料。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