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居士文章大德居士,居士文章全文,南怀瑾:《药师经的济世观》(七)——手机学佛网

居士文章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南怀瑾:《药师经的济世观》(七)  

  《药师经的济世观》第61讲 邪见的果报与药师佛的威力

  ‘此诸有情,应于地狱、傍生、鬼趣流转无穷。’

  严重的下地狱,轻一点的变傍生、畜牲,有些变饿鬼道众生。因为犯了邪见,不得佛法的正见,有了增上慢,又因为自是非他,嫌谤正法,因此,轮转到下三道受果报。‘流转’就是轮回的现象,是形容辞,像流水一样在旋转流动。

  若得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便舍恶行,修诸善法,不堕恶趣。

  佛说这些人等如果听到药师佛的名号,抛弃了恶的、坏的观念,再转来修正法,自如不堕地狱、饿鬼、畜牲道。但是,除非他自己的阿赖耶识忆想起来,否则很难有这个机会。

  这里有没有问题?你们没有问题,我替你们提个问题,药师佛有那么大的威力,咱们去地狱、饿鬼道玩玩有什么关系?多体验,多去了解嘛?将来也好多度众生。没有做过猪,去尝尝变猪的滋味,将来懂得猪说话,到猪国留学度猪也容易一点嘛?这样行不行呢?你要注意,经典上讲一切学佛的人要先持戒。由于过去戒律持得很有基础,后因走入邪见,走错了路而不求多闻,而自是非他,而增上慢,这一类根器的人堕落三恶道中,在他的根性中,多生累劫以前持戒的种性还在,那点灵光并没有完全毁坏。所以一听到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便舍弃恶行,修诸善法。

  读经要注意,尤其出家同学,将来都有机会出去弘法,不要瞎子牵瞎子,滚进一堆沙子,那就越滚越糟,流转无穷了。因此我特别跟你们讲这部经典,你们要仔细阅读,要如佛所说,‘契经深义’。你说我只想修行打打坐就好啦!不想研究经典,那是愚痴心,犯了‘不求多闻’的戒,将来会更愚痴。要注意哦!我们中国翻译佛经,把释迦牟尼译成什么佛?‘释伽文佛’,文章的‘文’,所以不要偷懒;不研究经典,不看佛经,是不行的。

  这里的问题已经替你们解答了,要有多生累劫以前学佛持戒这一点灵光的‘因’,才有一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便舍恶行,修诸善法,不堕恶趣的‘果’。

  设有不能舍诸恶行,修行善法,堕恶趣者,以彼如来本愿威力,令其现前,暂闻名号,从彼命终,还生人趣,得正见精进,善调意乐,便能舍家,趣于非家,如来法中,受持学处,无有毁犯,正见多闻,解甚深义,离增上慢,不谤正法,不为魔伴,渐次修行诸菩萨行,速得圆满。

  《药师经的济世观》第62讲 与佛作对的提婆达多

  刚才说三恶道的众生,因为过去有持戒的灵光、根器,所以能舍恶修一切善法,因此解脱跳出恶道。但是也有众生很习惯在恶道中,这是观念问题。譬如在法华经中有一个大秘密;多生多世与佛唱反调的提婆达多,是佛的兄弟,当释迦牟尼成佛时,提婆达多才出家,要跟佛学神通,佛愿意教他,就找另一位堂兄弟--阿难教他。阿难闻佛说法,方法都记得,但本身没有修持。阿难教提婆达多,修了七天,就五通俱足了,当然未得漏尽通,然后就开始当教主,反对佛。

  提婆达多处处与佛为难,佛出门时,他用神通施展法术,从山上滚下一块大石头,准备把佛压死,靠一位原来什么都不会,五百年以前还在当狗的徒弟周利槃特救了佛,佛教他念经念佛念咒,他都不会,佛又教他念扫把两个字,他念了扫忘了把,念了把字忘了扫。后来周利槃特证得罗汉果位,以神通知晓提婆达多施法害佛,用扫帚把石头顶回去,石头虽然没有打中佛,却又弹回来压伤了佛脚上的大拇指。

  后来提婆达多生生世世堕入地狱,他在佛面前,地自动裂开掉下去。据说现在到印度还看得到这个坑,不过很浅。佛的兄弟都很感叹,问佛何以会如此?佛叹气说:‘你们不知道,他不只这一生,而是多生多世与我作对。过去有一生,我变成虱子,他变成跳蚤,比我聪明、能干又跑得快。有一个又穷又干又瘪的罗汉在打坐,我跑到他身上找不到东西吃,块饿死了。变成跳蚤的提婆达多吃得乌黑油亮,我问他:你老哥在那里谋生呢?他告诉我,罗汉入定,头顶正好充满血,爬到头顶上咬一口就吃饱了。我听跳蚤的话,到罗汉头上咬一口,结果这位罗汉入定蛮好,但是身见没有忘,他一痛,手一捏就把我捏死了。’佛说他变成虱子已经够可怜,提婆达多还要变跳蚤来害他一下。

  然而,佛讲到法华经时才说:‘你们别搞错啦!提婆达多是何许人也?他是我最初发心学佛时的老师。他引导我,怕我道心退转,所以生生世世来折磨我,其实他早已成就,你以为他真下地狱啊?’阿难同其兄弟观察提婆达多在最深一层地狱。阿难请求世尊用神通把提婆达多从地狱度上来。佛说:‘阿难你好愚痴啊!不是我不肯度他,是他不肯离开地狱。’阿难不信,佛把阿难送到地狱,果然看到提婆达多,阿难问哥哥在地狱苦不苦?提婆达多回答说:‘哼!我在这里比三禅天还要快乐,有什么苦?’阿难问他想不想离开地狱,提婆达多说:‘去!去!去!谁把你送下来的?我在这里比三禅天境界还快乐,为何要离开?’这是个大秘密。所以地藏王菩萨愿意在地狱等我们,等我们这些业障重的众生下去。

  《药师经的济世观》第63讲 舍恶行善

  但是话又说回来,有些人以恶法为乐,不肯舍,纵然度他,他也不愿意舍弃恶法,修习善法。这些人在三恶道中,‘以彼如来本愿威力’,因药师如来愿力宏大的关系;‘今其现前,暂闻名号’,怎么讲‘令其现前’?注意哟!灵光一现,忽然莫名其妙的听到药师佛的名号;或者自己多生累劫的因缘,因为药师佛的本愿、愿力、光明、名号的力量,在他睡梦中偶然现一下;或者临死的时候见到佛或佛光现一下就消失,如‘西藏度亡经’所说。

  ‘从彼命终,还生人趣’,受到佛的威神或佛光所照,从三恶道中脱离,投生变人。‘得正见精进,善调意乐’,得了人身以后,具备了正见,也相当精进修道。所以有许多刚从三恶道中来的人,因为曾蒙佛光加庇,修行精进而有正见。这些人善根具足,很容易做到‘善调意乐’;没有正见,很难做到这四个字。我们的思想意识,一天到晚都在烦恼、愤恨、痛苦、忧愁中,意境上没有一刹那的快乐。

  这些人等,善于调整自己的意乐,因此也能出家。‘非家’就是出家,不是一般人世间的家庭,而是如来法王之家。慢慢在佛法中受持戒律的学处,声闻、缘觉、菩萨戒三学处,再加上这一生有真正正见的修持,又肯求多闻,又能理解一切经典甚深意义,远离增上慢心,不毁谤正法,不为魔作伴侣,而渐渐修习诸菩萨行。修菩萨道,行菩萨万行,不是一时能够做到的,而是‘渐次修行’,在大乘道上慢慢求进步,最后得到圆满菩提成就而成佛。

  《药师经的济世观》第64讲 行到有功即是德

  戒,是一切要有正见,而且最重要的是去除增上慢心,以多闻培养自己的正见,因得正见而戒行清净。不得正见,一切众生自心已经成病了,纵然闻药师如来名号,也很难相感应。由于有正见,闻到药师如来名号,即身就得感应,即身可得成就。

  其实一切佛法,不论小乘的四谛、十二因缘,大乘的六度万行,一切都是戒。所谓戒就是行,什么行呢?为善去恶而止于至善,行到了就是有功,就是德行的成就,所以千万注意古人的一句话:‘行到有功即是德’,也就是事到有功即是德。什么是功德呢?必须一切有成果,行为到了,有成果,有功勋,才是真正的德行。譬如有一天和大家一起吃饭,跟同学们谈起,任何一个人做任何一件事,甚至做最起码的一件小事,像抹个桌子清扫室内环境,我们可以反省自己,谁能做到‘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这句话?往往是五分钟热度。

  也许同学知道我有过分的洁癖,而且还有整齐癖,东西一定要摆整齐。有一次某某教授与另一位教授谈话,在我案头拿了一本便条纸做纪录,用完了又放回原位,放得很整齐。他一边放一边战战兢兢地看我,深怕自己放得不整齐。我晓得他平常在家里不是这样做,因为有太太服侍他。当着我的面,惴惴不安,特别要把纸条放整齐,意思是说:这回我总合你的意了吧!结果他放好后,我又把本子拿起来,重新放一次,这下他傻住了。当时有很多长官、客人在座,他不好意思问我,我也不会讲。过了三天他来了,我跟他提起这件事,他说是啊!老师,我晓得在你面前放东西要放得很整齐。我说你放得很整齐没错,那是表面上看起来很整齐,实际上那本便条纸下面有几张折到被压住,你却没有看到,因为你过于小心,眼睛又不断看着我,所以没有注意到下面。

  一个人行菩萨道,讲到戒的行为,像这样小的一个动作都不能马虎。‘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这就是戒。我常跟同学们说,我晓得你们很发心,发心是佛家的话,就是一般人说的立志。但是我晓得不到三天,第四天就松懈了,慢慢地不动了。一个人入世也好,出世也好,一生有没有成就,就看他能不能做到‘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这是非常难做到,因为环境的改变,自己马上变了。变了还找许多理由原谅自己,为自己作解释,结果还觉得自己没有错,错的都是别人,再不然就说这里的环境不好。

  所以大乘佛法的布施就是戒,布施就是牺牲自我。谁能够真正牺牲自我?做不到的。朋友生病了,自告奋勇来帮忙照顾,三天?三个月?三年?乃至十年?你不会埋怨自己吗?不埋怨他,也会自己埋怨自己,唉!找当初为什么要答应呢?对不对?所以很难啊!修行要在这些行为上下功夫,由心里的行到外面的行为,因此说‘行到有功即是德’。功德不成就,想修道打坐开悟?行吗?那你早‘误’了,耽误了。

  《药师经的济世观》第65讲 学佛注重在行

  所以一切在行,尤其目前世界各地风起云涌的崇尚谈禅,千万要注意,真正的禅宗是行到,不是嘴里讲的口头禅。光谈禅没有用,要行到,因此要特别注重达摩祖师所传的禅宗,达摩禅以二入及四行为要义。所谓二入是理入和行入,四行是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四种行都要做到。如果行不到,在见解上偶然有超脱的见解,在修定的心境上打起坐来偶然有一下空灵,那不是禅,那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

  一个艺术家、文学家,乃至一个极度劳苦的人,挑个担子行百里路,偶然把担子一放,地上一坐,心情一松,此时没有杂念,很清净。要得到心境的清净很容易,可以用各种方法做到,但那不是禅。如果认为这就是道,学佛到最后什么都没学到,只学会偷懒,贪图那一点清净;而那并不是毕竟清净,真清净是功德圆满。

  功德是在行上来的,不是在打坐;打坐本来在享受嘛!两腿一盘,眼睛一闭,万事不管,天地问还有什么比这个更享受?这是绝对的自私自利。但是话又说回来,打坐不需要吗?需要啊!那是先训练你自己的起心动念,或者空掉念头,或者克制念头,或者为善去恶的训练。

  譬如某天有位同学答应要来这里工作,结果搞了一天就不来了,而且也不告诉我一声,这是学佛的行为吗?连这么一件小事都做不到,学个什么佛?做人连信义都没有,还学佛?什么叫信?言出有信,不来也该有个理由嘛!一天到晚婆婆妈妈说自己学佛,自欺欺人。

  学佛注重在行,不在枯坐。天天在家里坐,坐一万年也坐不出个道理来啊!光打坐可以成佛?那外面的石狮子坐在那里风雨无阻地动都不动,坐了二、三十年不是得道啦?行不到没有用啊!千万注意。

  《药师经的济世观》第66讲 悭贪

  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悭贪嫉妒,自赞毁他,当堕三恶趣中,无量千岁,受诸剧苦。

  复次,以现代白话文解释就是再说,现在再告诉你。我们看佛经,大家往往都会被它的宗教气氛、宗教形式所覆蔽,实际上它与中国文化儒家的孔孟之道,讲做人做事的‘行’是完全合一的。不过,在合一中又有所不同,孔孟之道是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大原则;佛家讲做人做事是从检查自己的起心动念开始,从内心开始修正,所以叫修行,也叫修心。乃至慢慢观察自心,起心动念是否纯善,到了完全没有恶念还不算数,乃至恶念空,善念也空,恢复到本来非善非恶、无我无心这个毕竟的清净,才是正路。

  现在佛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众生基本心理上的坏习性。佛再次告诉文殊菩萨说‘若诸有情’,世界上一切有灵知、有思想、有感情的众生称为有情。悭贪嫉妒是四个心理习性,我们曾经讲过。悭吝表现出来的行为与节俭差不多,但有所不同。例如以儒家道理来说,我们对朋友、亲戚、父母、兄弟子女等人,乃至对社会上其他不相干的人,舍不得帮助别人就是悭吝,而不是俭省;对自己要求非常俭省、珍惜则是节俭,不是悭吝。吝是一个人对任何东西都舍不得,抓得很紧,这还属于比较浅的一层,再深一层就是悭了,内心非常坚固的吝是悭。

  内心悭吝是怎么来的?要仔细反省,尤其大家学佛学禅,处处要观心,观察自己做人做事的起心动念,悭吝是从自我来的,因为一切都是我第一。比方我原来坐在一个凉快的地方,来了一个胖子,天气热得不得了,想在边上坐一坐凉快凉快,我故意不动,甚至把屁股移过去多占一点位置。连这一点凉爽的风都不愿意让给别人,不让人家占一点利益,这是悭吝,自我在作祟。

  记得大概是三十年前左右,不是现在这种社会状况,有一个朋友问我是不是在学佛?大家都说我学佛,我说没有,因为我没有资格学佛,学佛谈何容易?后来他问我什么是菩萨?我告诉他,当你饿了三天,而只得到仅有的一碗饭,看到别人也没有饭吃,可以把这碗饭给别人吃,自己饿肚子,这是菩萨道。我做不到,所以我不能算是学佛的人。之后他又问我菩萨在那里?是不是在庙子上?我说菩萨在人世间,很多不信仰宗教的人,不论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甚至什么教都不信,但他们的行为却是菩萨。

  贪,凡是悭吝的人必定贪,贪与悭吝是在一起的。譬如我们说某人一毛不拔,下一句一定说:‘一定有钱’,这是必然的,舍不得嘛!悭贪所累积的钱财就多了;慷慨好义的人大多没钱,除非有特殊情况。所以中国人有一句古话说:‘慈不掌兵,义不掌财’,心肠慈悲的人不带兵,慷慨好义的人不作生意。有些同学出去作生意,我以八个字吩咐他,这是赚钱的原则:‘爱钱如命,立地如钉’,站在那里守着摊位像钉子钉在地上一样,连吃饭都不重要,可以忍一忍,赚钱要紧,这样才能发财。以佛法来讲,这个基本道理就是以悭贪为主。

  其实,我们整天在这里打坐、念经,求佛、求福报、求智慧,不也是悭贪吗?绝对的悭贪。有时别人请你帮个忙,‘等一下,我要上座盘腿,我功夫还没有作完’,人死了都不管。因为你贪图成道,以为这样就可以成佛,成鬼啊!成什么佛?真正学佛在那里学?不在你那些形式主义,也不在于你摆出一副俨然学佛修道的样子。坐在那里佝腰偻背,好像老僧入定,实际上是在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万事不管,哄骗人家,唉呀!我在打坐用功,全是悭贪的心理。这方面的恶业是与生俱来的,修行就要在这些根本的地方下功夫,把自心悭贪的根根去掉。

  《药师经的济世观》第67讲 嫉妒

  嫉妒,嫉是嫉,妒是妒。嫉妒二字都用女字旁,中国古人发现,嫉妒的情绪变化表现最明显的是女性,并不是说男人没有嫉妒心,男人同样嫉妒得厉害。凡是众生都有嫉妒心,不过女性表现最显著,嫉到了极点就生病;妒到了极点,人的心都死了,像块石头一样。

  我经常跟青年朋友说笑话,嫉妒心理那里没有?女性最明显,你到街上看看,一个女性在街上走,对面来了另一个女性,或者穿着比她漂亮,或者长得比她漂亮,或者手上拿个东西不同,她会斜起眼睛看,然后‘碎’一声,嫉妒。街上走路的人比你漂亮,同你什么相干嘛?她也看不惯,要嫉妒一下。女性类似这种心理可多了,或某件事,或某一点,人家只要有一点好处,她非嫉妒不可。

  男性的嫉妒心似乎比女性好一点,其实一样,但有所不同,在名利场中,在同事升迁的时候,或经理、老板对某人好一点,无比的嫉妒,‘格老子,他算什么?啐!’就这么一声啐!嫉妒,其他的可多啦!

  嫉妒的心理也是与生俱来,现象非常多,这两种心态是毒啊!根据佛经,嫉妒的心理是由男身转女身的根本业力,这种心理非常巧妙。大家自我检查,小时候同班同学,字写得比自己好,文章作得比自己好,功课比自己强,你真佩服他吗?你也没有讨厌他,不过你有个心理:‘我自尊心很强耶!’,‘我自尊心受了伤害’,什么叫自尊心啊?嫉妒,讲好听点叫自尊心,那是给你遮羞,那是痱子粉。所谓自尊心就是增上慢、我慢,变个名字叫自尊心。为什么要自尊啊?以自己为中心,自己吹自己,天大地大我大,月亮底下看自己,越看越伟大,那叫自尊心?那是我慢,因为我慢而变成嫉妒。

  我们看历史上有很多人物、很多朋友,谈到历史偶然想到一个问题,中国人讲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前面四伦还讲得过去,为什么加上朋友呢?朋友还是非常重要,朋友有时比父母、兄弟还重要,为什么呢?人有时遭遇某一种事,产生某一种心理,父母、兄弟、夫妻不一定帮得上忙,唯有朋友才能解决。然而中国历史上标榜朋友之道的,也只有管仲、鲍叔牙的故事,难道中国几千年历史只有他们两人之间有朋友之道?当然不是,除了他们之外,在非知识分子中有很多,知识分子反而不容易做到。

  据我这几十年经验,到现在更承认古人的两句话:‘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我最近写给别人一副与此有关的对联,‘报德者寡,报怨者多’,现在的时代,你付出再多,所得的都是怨恨。古人也说‘仗义每从屠狗辈’,社会上真正能够帮助别人,同情、可怜他人的是穷人,穷人才会同情穷人,痛苦中人才会同情痛苦的人,屠狗辈就是杀猪杀狗的,没读过什么书。‘负心多是读书人’,知识分子知识高,自己思想解释就越多,不愿意做的时候,他会刻意加以解释;知识低的人不会解释,朋友嘛!怎么不去?为朋友没有理由不去,因为他思想不复杂。学问越高,思想越复杂,高学问而变成单纯专一的人,那是天下第一人,由高明而归于平凡。

  管仲与鲍叔牙是知识分子的交情,他们之间永远没有嫉妒,为什么?管仲穷困可怜的时候,两人合作做生意,管仲的个性素来如此,结帐时总要多拿一些。譬如赚一百万,他要拿八十万,鲍叔牙说拿去。这很不容易啊!到了管仲当宰相快要死了,齐桓公问他死了怎么办?宰相找谁呢?以我们的看法,管仲一定推荐鲍叔牙。齐桓公也问管仲,鲍叔牙可不可以接他的位子,管仲答说不可以,因为鲍叔牙个性太方,太求完美,要求太过分的好,胸襟无法包罗万象,不能当宰相。于是阻止齐桓公找鲍叔牙当宰相,而另外推荐其他的人。

  所谓知己朋友在那里?假使是别人,一定这么想:我跟你管仲几十年朋友,穷的时候是我培养你,在政治上也是我协助你上去的,犯了罪也是我保你不杀头的,现在你当了几十年宰相,死了这个位子也该让我坐坐,连皇帝都示意要我做,你却反对。一般人一定会骂管仲可恶。可是鲍叔牙一听到管仲告诉齐桓公不要让他当宰相,却非常感谢,‘只有管仲知道我’。实际上管仲是爱护他,宰相肚里能撑船,个性太方,心胸太窄,坐上宰相的位子,会被自己搞砸;管仲为了保全鲍叔牙而反对他当宰相,也只有鲍叔牙懂得管仲的心理是爱护他。他们两人之间永远没有嫉妒的心理,这个相当难。

  嫉妒的心理很可怕,以我的看法,男女之间也有嫉妒,新婚夫妇最要好了吧!彼此也有嫉妒,信不信?研究心理学的去研究看看,如果夫妇俩到某个场合,有很多人赞美太太,丈夫心里很不舒服,别说男人赞美他的太太,就是女人赞美太太多了,没有夸赞先生一句,坐在那里心里真不是味道。反过来看,在某个场合赞美先生的多,太太虽然高兴,心里不是味道,这‘不是味道’的心理就是嫉妒。你以为夫妇之间不嫉妒啊?你以为兄弟之间不嫉妒啊?连父子、师生之间都在嫉妒啊!

  人如果能去掉了悭贪嫉妒,它的反面是什么?只有帮助人,只有恭维人,只有培养人,都希望别人好,一切荣耀都归于老兄你,那才是做到了不嫉妒。什么叫学佛?这就是学佛啊!你以为磕头拜佛,念经吃素,求佛保佑就是学佛?你还是求这四个字保佑你好一点,你把悭贪嫉妒这四个字真去掉了,你成佛的路走上一半还有余。

  《药师经的济世观》第68讲 自赞毁他

  跟着悭贪嫉妒而来的,是‘自赞毁他’。在这里的同学每天诵戒,都知道菩萨戒第一条,最严重的就是‘自赞毁他’,自己赞叹自己,毁谤人家。这种心理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多得很,尤其这方面心理业力重的人更厉害。这几十年我看的很多,尤其在竞选时,现在的竞选都在自赞毁他。拜托拜托!恳请惠赐一票,我怎么怎么好,某人如何如何不好,千万不要投他的票。有些毁人家的话极其高明:

  ‘某某人你认识吗?’

  ‘认识啊!’

  ‘你看此人学识怎么样?品德怎么样?’

  ‘自赞毁他’技术高明的人,可用一个字形容:‘奸’,若有人问他某某人怎么样,他就说:‘他啊!不知道!’这种人最坏了,很多人在我面前做这种动作(行为),我心里就知道这种人非常坏,那是一把无形的刀在杀人,也就是孔子所讲的‘浸润之谮,肤受之愬’,‘谮’即讲人家的坏话,‘愬’是心理的埋怨攻击。这种攻击好像是在皮肤上抠你一下,看起来没有关系,无大碍,慢慢抠久了就烂了。历史读多了就知道,奸臣毁磅忠臣都用这个办法,今天搞一点,明天搞一点,累积多了,使皇帝不知不觉对那个忠臣生起厌恶之心,最后非杀了他不可。

  自赞毁他的方法很多,再不然在他人背后讲坏话,用尽心机毁人家。你说这是为什么呢?他也不为什么,这样才过瘾啊!

  有些人表面看起来很谦虚,看到人那种弯腰弓背,打躬作揖,讲起话来又那种谦恭,这都是自赞,在谦虚中充分表现傲慢。

  所以,悭贪嫉妒、自赞毁他的心理、行为,与修行是绝对关联的。止观法门的观心,就是观这些。你以为坐在那里观心,啊!我得一个清静,啊!气脉动了,到了屁股了,啊!到了头顶了,督脉通了,通你的鬼!你悭贪嫉妒的心理牢固得很,动都没动过。

  注意啊!‘自赞毁他’是两个字单独成立一个心理观念,自赞是一个心理观念,毁他是一个心理观念。‘悭贪嫉妒’则是四个不同的心理观念。综合而言,悭贪嫉妒必然会自赞毁他。

  佛继续告诉文殊菩萨,一切众生都在悭贪嫉妒、自赞毁他。关于这些心理行为,真正要学佛、研究佛法的人,不要轻易放过每一个字,怎么说呢?当我们看到经文,就要确实彻底地检查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和心理状况。譬如我们讲戒,传统佛法的大乘戒律,第一条就不能自赞毁他。自赞毁他是菩萨道中最严重的事,如果拿这四个字与一般心理学一起研究,你看这个社会活着的人,那一个不是走这条路线?如果不自赞毁他,就没有办法活下去,为了想出人头地,总想尽办法去伤害别人。假定有人自己站起来,不但没有伤害别人,同时使别人也站起来,这就是菩萨道,学佛的关键就在这个地方。然而一般人做不到,自己站起来都犯了菩萨戒,在自赞,在毁他,都是毁谤他人,自己才成功。

  我们看中国文化中,唐宋以来有多少文人、文学家对乱世战争厌恶的描述之词,像唐代最有名的一首诗:

  劝君莫觅封侯印一将功成万骨枯

  战争的状态岂止如此?唐末天下大乱,韩愈一路逃难所看到的景况是:

  千家村落如寒食不见人烟只见花

  清明前夕叫寒食,一路下来,走过千千万万人家,或行过一省、两省,连个人影子都没有,只见房子里长出野花、野草,那是个什么境界?

  所以我常说,英雄的事业是建筑在大众的痛苦上,圣人则把天下人的痛苦一肩挑起,英雄与圣人的差别就在这个地方。

  其实,讲到自赞毁他,在历史上留名的人物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我们这个社会上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人的成就,都是算计了别人,以许多人的失败而成就了自己。假定有人做到了我成功,别人也得利益,那就是佛道、菩萨道。学佛的重点就在这个地方,千万要注意。

  《药师经的济世观》第69讲 悭贪嫉妒自赞毁他的果报

  佛说一切众生如果往悭贪嫉妒、自赞毁他的路上走,当堕三恶趣中,下地狱,变畜牲,作饿鬼。在三恶道的众生中,尤其是悭贪嫉妒、自赞毁他的众生特别多,都是以此为根本而来。鬼道中的悭贪嫉妒更厉害,所以我们经常听到骂人的话:‘你这个家伙怎么啦?撞到鬼啦!’那个鬼跟人有什么相干?嘿!他偏要整你一下,为什么?嫉妒啊!没有其他原因,习气上嫉妒。所以他们在三恶道中无量千岁‘受诸剧苦’,受极大的苦楚。

  我们先不说悭贪嫉妒、自赞毁他的人死了以后,堕地狱、饿鬼、畜牲道中受苦受罪。我们只要想一想,现实人生在悭贪嫉妒中,当下就已下了地狱,非常烦躁,非常痛苦,怎么想怎么不对,睡也睡不好,总想办法去整人、害人,挑拨是非,搞些明堂,此人的心理就已在鬼道中,畜牲道的样子和性情都出来了。姑且不论身后的果报,人有这种害人的心理,一望而知。现代心理学已和医学结合,人的心理有了重大改变,血液细胞立刻跟着变化。尤其发大脾气的时候,当场抽出他的血液来检验,血液都会变色,具有毒性。所以,修行的人不杀生,不吃荤,任何生物在杀它时都会起嗔心,血液含有毒性,吃多了就中毒。

  人的心理如果有各种坏心思,久了以后,生理上神经细胞必定跟着变化,不过他自己并不知道。过去在大陆上看到许多死刑犯,他们的样子的确不同。所以从前作官问案,要先学会看相,犯罪人的样子就是不同。为什么如此呢?心理影响生理,现身就下了地狱。

  受剧苦已,从彼命终,来生人间,作牛马驼驴,恒被鞭挞,饥渴逼恼,又常负重,随路而行。

  在地狱、畜牲、饿鬼道中受报完了,‘从彼命终,来生人间。’来到世间还不是做人啊!来这个世界还要经过牛马驼驴的过程,而且还是不好的。畜牲道的生命也有好坏之分,在印度作牛,永远不会挨打,也不会被宰来吃,跑到人家家里拉屎拉尿,人家还得马上供起来拜。印度人崇拜牛,把牛当圣牛看,要作牛也要到印度去投胎,果报总是好一点嘛!

  所以作牛作马也有幸与不幸,作良马的话,一天到晚喝白兰地、高粱酒,吃黄豆,那舒服得很,当然跑起路来也很要命,日行千里,五百里不走,三百里也总要走的;你看作那种拖东西的笨马,真是可怜哪!你们大概很少见,我们都亲眼看到,拖东西的骡瘦骨嶙嶙,瘦得和我一样还要拖,我现在也变牛变马了,瘦成那个样子,每天还要拖。我也知道自己下了地狱境界,我给自己的评语‘牛马精神’就是这个意思。你以为真要变成畜牲才叫牛马驼驴啊!

  ‘牛马驼驴恒被鞭挞’,永远挨打,为什么挨打呢?果报嘛!因为过去生悭贪嫉妒、自赞毁他的心理所得的果报。譬如妇女们的嫉妒,那还得了!历史上皇后嫉妒妃子,什么花样都想得出来,乃至把妃子的手脚剁了,放在酒缸里用酒淹死、醉死,叫醉妃,因为你漂亮嘛!要陪皇帝喝酒,把你醉死。你说那些是什么果报?你说现在不会这样,现在各种不同的花样都有,人的嫉妒心理真是无法形容。

  因此,即使地狱罪受完了,还要变成动物被鞭挞,还找不到东西吃。同样是牛是马,同样是动物、生物,如果养在动物园可舒服得很,撞到我们这里来算不定就被宰掉吃了。

  ‘饥渴逼恼,又常负重,随路而行。’没有吃的、喝的,也没有好的地方住,又要常常载负重物。佛说由于过去生有自赞毁他、悭贪嫉妒等种种心理,而得到这样的果报。这种因果报应是宗教的迷信吗?你仔细研究看看,当一个人有悭贪嫉妒、整人害人、言语伤人等种种思想行为出来的时候,令对方遭受到比牛马被鞭挞的痛苦还要痛苦数倍,是不是这样?是这样的话,这个回转来的果报是很自然的。

  什么是果报呢?就是中国文化中所讲的四个字:‘天道好还’。‘还’也就是回转来,你怎么样付出去就怎么样收回来,不但回来,连本钱加利息一起回来。中国易经的道理是:‘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一条平路走久了一定是下坡;也没有永远向前走而不回转的,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因果的道理是什么呢?就是这个宇宙、地球的物理法则。人到了太空就知道这个原理,把一只手表扔出去,它自然浮一圈又回到原位。人在地球上丢手表会落在地上,那是因为地心引力的关系。果报就是回旋、轮回的道理。当你起一种心理,悭贪嫉妒,自赞毁他,使人家心里难受,给人家痛苦,你已经开始自尝变牛变马被鞭挞的痛苦果报了。

  因果报应是谁作的主?没有人作你的主,都是你自己造的,这叫自作自受。

  《药师经的济世观》第70讲 至心皈依

  或得为人,生居下贱,作人奴婢,受他驱役,恒不自在。若昔人中,曾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由此善因,今复忆念,至心归依,以佛神力,众苦解脱;诸根聪利,智慧多闻,恒求胜法。

  佛说有些人因为过去生这种坏的心理行为比较轻,‘或得为人,生居下贱’,仍然投胎变人,但是作下等人;‘做人奴婢,受他驱役,恒不自在’,永远不得自由。那么,佛说,在这样的众生中,如果过去生有一点善根,‘若昔人中,曾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由此善因,今复忆念’,当他在造恶业之前,或正在造恶业那一生当中,曾经接触过佛法的教育,曾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就是听过那么一下,多生多世不晓得那一劫听过那么一下,这一生在极痛苦中,偶然引发他的一点通力,在凡夫就是忆念,回转去想到,莫名其妙起一个佛的念头。这个时候,‘至心皈依,以佛神力,众苦解脱’。

  注意唷!你说我们现在念了半天药师琉璃光如来,也没有得到解脱啊!你要晓得,‘至心皈依’你就做不到。你说我跪下来啦!又磕头啦!我口袋的钱也拿出来啦!这还不算啊!这不叫至心皈依,因为你没有明心见性嘛!‘至心’是到达你认识了自己的本心本性,这才是真正的皈依佛法——‘至心皈依’。那么,这个时候佛的力量就加庇你了,其实,也不是佛的力量加庇你,而是你自己的力量加庇了自己,这个时候,你心到了,你也就是佛了。所以要至心皈依,一切苦难才得解脱。假使自己没有达到至心的境界,以妄想心去念,是有效果,种一点善因而已。欲得解脱,必须修持到‘至心皈依’。

  所以啊!一边念佛,一边观佛理,把理参透,一边观心修解脱,没有不见效的,这一生就可见效。

  假使有人如此修持‘至心皈依’,此生就见到自己心性了,得到自己本身的佛力加持,解脱了痛苦,还要不要再修呢?那就是禅宗五祖告诉六祖的话:‘不识本心,修法无益’,要明心见性,要观心,那才是真正修行。因为明心见性以后,你自己的思想行为、起心动念,善念、恶念一动,自己清清楚楚,因为‘觉性常在’啊!佛者觉也,你的警觉心就高了,这叫真修行。

  凡夫众生自认打坐坐得好,清净境界啊!我悟道了!好多人狂而妄之,没得办法!自己在习气业力中,自己都看不清楚,那还叫悟道吗?佛者菩提,菩提翻译过来是觉悟,你那个觉性不高,一点警觉性都没有,怎么叫修行呢?修行就是理性的警觉性特别强,自己的起心动念,一举一动清清楚楚;是罪是福、是功是过,自己要看得很清楚,这才叫修行。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