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
“这次龙宫大会和海里的所有不同种类的众生各个差别,这一切的分别,都是因为这个心造作的,通过在身语意这三业根上造作善或不善来实现的。而这个心没有一个样子、形态 、颜色可以指陈,所以这个心是不能见到或者执取到的,只是因为这个心一动产生无明,无明妄起三细六粗,山河大地诸器世界、众生世界和因果轮回的众生就产生了。这所有的虚妄投射在一起形成这三个相续不断,就产生了有情众生和器世界;有情众生和有情众生间各种各样交互的业力纠缠,也就导致了诸法汇聚在一起;虽然诸法汇聚在一起,我们以为可以指陈出所有的东西,但是因为这个心是不能指陈的,不能用什么来标指,也没有办法用语言文字陈白;所以这个心衍生出的万事万物如果向最根本处推求,都没有一个主体,最后在诸法中,根本没有一个所谓的我在,也没有所谓的法的执着。向最根本的地方寻求后,发现没有一个所谓的我的主体存在,也就没有办法系缚什么在这个虚妄的主体上,也就没有什么可执着的,这样一来哪里有我能和我所能的分别呢?”
这“能、所”二字过去讲的很少,这次补充讲一下。什么叫能和所,比如说一个杯子因为他能装东西,你想让他装点水,那么这个杯子装满水了,也正因为他装了东西 ,杯子能装其他东西的能力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的手,这个手可以拿很多东西,但是如果手里已经拿了东西了,这只手就不能再去拿其他的了。这个拿着就是所, 这个没拿但是什么都可以拿就是能。在杯子就是能容和所容,因为能容所以他有用可以装东西,但是如果装了东西就变成了所容,这样就失去了再装其他东西的能力。
我们的心念也是这样的,佛教用执着这两个字来描述。这是我们能看到的,比如说手里拿了一个什么这就是执,我们的心念也和这个手一样,拿了一个什么就失去了再拿其他东西的能力了。于是本来可以尽虚空遍法界的执,变成了一针一线的执,把一个大珍珠换了一个棒棒糖。怎么才能得到解脱自在?如果背包里的东西太多不懂得放下,就会被这个沉重的负担压迫着,直到某一刻自己不能承担这个重量了就产生了痛苦,所以这些痛苦烦恼都是因为看不开、放不下,所以才得不到自在。 想自在,那么要懂得放下,没有看开做基础,放下什么?能不能真正的放下!有的人把放下做的很好,什么都放下,但是就这个放下的念头没放下。于是这个执,就成了另外的一种执着,比我们外在的行为举止更难发现,更难改变。
如果没有看开做基础,我们背包里的东西都丢掉放下了,于是当要用这个工具的时候,发现没有了,因为早就被丢下了,这样就会出现麻烦。就像我们说学佛要过这条生死的大河,怎么过河?你是打算游泳过,还是坐船过,还是走桥过?这里没有桥,没有人给我们搭这个桥,于是只能靠自己过这个河。我们跋山涉水的来到这条河前就是要过去,结果没有带工具怎么过河?就像很多人学佛,听到要放下、要放下,不能执着一事一物乃至一法都不能执,这个话对不对?对,但是不是给我们讲的,就像《金刚经》起步就是比阿罗汉还要高的阶段,起步就是从阿罗汉进入大乘菩萨位的问题,请问我们到达阿罗汉的阶段没?如果没有我们怎么在阿罗汉的阶段进入菩萨阶段?这些方法对我们有什么用?一点用都没有,徒增烦恼、横填障碍罢了,这就是法执。
我们要过这个河就要先明了,要怎么过河?游泳过去,那么就带上游泳的工具;划船过去那么就要自己带船下水了。这个工具不管多沉重你必须背负,如果说学佛要放下这个过河的工具,这个法你都放下了,那么不用过河了,佛菩萨不会给你过河的机会,因为你什么都没带,只能淹死在里面。所以学佛要不要有执?要有。比如说念佛法门里的四种念佛方法之——持名念佛,就是执这个佛陀的名号,这也是执着,但是这是你过河的工具,这个都丢掉就是不想过河,就是不愿过河,就是不能过河,就是过不去河,就是了脱不了生死,就是出不了轮回。不是说只有念佛是这样的,所有出轮回的方法都是工具,过河是硬性标准,手段你可以自己选择。但是过完河了,你还要捧着这些工具吗,还要扛着那条船吗?这就是到达了破法执的阶段。所以很遗憾地说,我们还没有到破法执的阶段,因为连河还没有过去,法执你知道要破,但是你也得捧着、扛着、拎着、举着,什么时候了脱生死了,这个法才能放下,什么时候过了这条生死大河了,这些个工具不管对你过去有多少帮助,你都得放下,学佛亦然。所以大家要次第而进,次第而走,如果没有这些步骤,不按套路出牌后果是很惨重的。
在四观中“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个主体没有了,法也就没有依托。于是没有一个法叫做法,因为佛陀说的所有的法都是方便法,都为接引方便而说的法,都是以手指月的那以手标指,我们不是要看这个手指头,而是要通过这个手指头找到浩瀚清明寂静恒常地那个自性,找到用手指头指向的那个月亮。如果手指都不用了,那么这个自性怎么找?我们如如不动的那个法身自性怎么找?没有佛陀出现于世告诉我们这些道理,我们都不知道有这样的一个东西,我们都不知道原来这就是我们自己;没有佛陀出现于世为我们辛苦讲法,我们这些人都不知道生命的真相与宇宙的实相。
【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
“虽然大家造作的行为不同但是却都要追寻自己造作的业力,招感到不同的境界和事物,而在这个究竟实相中来说,实在是没有一个所谓的主体存在,也就没有一个始作俑者;所以说这一切衍生出来的法,都是如来藏性的功用,虽然没有一个主体可以指陈,虽然没有一个我在里面起伏牵绊,但是这所有的法都是来自我们的真心性中,所以所有一切世出世间的法,都是不可思议的佛法。”
【自性如幻,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
“自性因为没有办法指陈,也没有一个什么样貌,没有一个什么颜色,但是却又如如不动,并且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包,所以表面上来说,自性没有办法描述,是虚幻的。这个道理有智慧的人知道了,就应该努力的去修行善业,这样才能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以后投生到不管什么样的世界,都会样貌端正,六根齐备,被人见到也不会感觉厌恶。”
“如”就是像的意思,也就是说像是虚幻的,实际上不虚幻,只是因为拿不出来、描述不出来,所以才用这个幻字来形容,但是这个如字一加,就直指如来自性的如如不动了。
“蕴处界”分别是五阴,也叫五蕴,就是心经里面的那个五蕴皆空,分别是色、受、想、行、识;然后是十二处:分别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加上对应六根的六种尘相。“界”是十八界,也就是界限的意思,十二处加上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形成了十八个部分。这句话深入得说到,以后投生得到的不只是样貌端正六根齐备,人见了不会厌恶;更重要的是这蕴处界都端正无漏,这个福报就太大了;善根也会非常的深厚,眼不见邪色,耳不闻恶声,这都是要经过努力的修持善业才能得到的结果。佛教讲因果,也讲不要求无因之果,世出世间都没有这样的道理。于是这个种子真实的种下,就是真实的种下,就会得出这样的结果,而如果不去种,只妄求得到果实,这样也是没有办法得到的。
南无本师释迦佛
南无本师释迦佛
南无本师释迦佛
摘自人间天新浪博客《佛说十善业道经略说》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Shou Ji Xue Fo Wang